text
stringlengths
14k
161k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为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云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1.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为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液位、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一待加热物、第一液体温度;所述第二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液位、第二地理位置、第二海拔高度、第二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二待加热物、第二液体温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或者,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的所述第二设备。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的第二设备。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的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之间差值的第三权重值、所述第一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之间差值的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一液体温度与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之间差值的第五权重值;基于所述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三权重值、所述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五权重值的至少之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属同一用户标识、且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运行状态的开始时刻及结束时刻;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所述第二参数对应加热的运行状态;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包括:若确定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的差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三加热时长;其中,所述第三加热时长为预设的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11.一种云端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12.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实现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云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云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目前,加热设备例如电热水壶、电饭煲等在启动后,是基于所述加热设备中的水或食物等的温度或压强达到一定的温度值或压强值才确定停止加热,或者预估计所述加热设备中的水或食物等达到一定的温度值或压强值所需的时长才确定停止加热。基于前者,在所述加热设备启动时或加热过程中,并不能确定所述加热设备所需的加热时长;基于后者,在所述加热设备出厂设置后,已确定了对应场景下的所需加热时长,其并不能随实际加热场景而确定所需加热时长。因而,在所述加热设备实际启动加热时或加热过程中,并不能精准的确定所述加热设备所需加热的时长,给用户带来不便利、体验不好的感觉。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云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为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液位;所述第二参数包括第二液位;所述第一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一待加热物、第一液体温度;所述第二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地理位置、第二海拔高度、第二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二待加热物、第二液体温度。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或者,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的所述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的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的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之间差值的第三权重值、所述第一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之间差值的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一液体温度与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之间差值的第五权重值;基于所述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三权重值、所述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五权重值的至少之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还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属同一用户标识、且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运行状态的开始时刻及结束时刻;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所述第二参数对应加热的运行状态;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包括:若确定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的差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任一项所述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本发明实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可以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相差较小的第二参数,基于所述第二参数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设备所需的第二加热时长,来精准的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所需的第一加热时长;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用户对设备的体验。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中食物或水的温度到达一定温度才停止加热,可以在启动所述第一设备开始加热时,就能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所需加热的第一加热时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基于不同水或食物的含量而在出厂时便设置的对应的加热时长,能够根据第一设备每一次所包含的不同的第一参数来动态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所需加热的第一加热时长,因而得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更加准确、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端服务器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再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设备的功能推荐方法,主要应用于家电联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器、加热设备;所述云端服务器与所述加热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智能网关;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所述智能网关与所述加热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云端服务器可以是一个服务器,或者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所述云端服务器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热设备包括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所述智能网关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分别与各个家电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无线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红外线、蓝牙或WiFi;有线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力线通信、互联网或电话线;所述加热设备可以是电热水壶、热水器、电饭煲、电磁炉、电炖锅,等等。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云端服务器,包括:步骤101,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步骤103,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步骤105,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步骤107,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为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这里,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液位;所述第二参数包括第二液位。这里,若所述第一液位可以是指水位,所述第二液位可以是指水位;若所述第一液位可以是指油位,所述第二液位可以是指油位;若所述第一液位可以是牛奶的液位,所述第二液位可以是指牛奶的液位,等等。这里,所述第一参数还包括指示所述第一设备运行状态的参数;所述第二参数还包括指示所述第二设备运行状态的参数;其中,所述运行状态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使用的功率或电流或电压、腔体内温度、腔体内压强。例如,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未启动状态时,所使用的功率为0;所述第一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所使用的功率为第一功率;所述第一设备处于加热的工作状态时,所述使用的功率为第二功率;所述第二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功率。这里,所述运行状态参数还可以是1或0;其中,所述1指示的是所述第一设备处于加热的工作状态,所述0指示的是所述第一设备处于未启动或者待机的状态。这里,所述第一参数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一待加热物、第一液体温度。这里,所述第二参数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第二地理位置、第二海拔高度、第二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二待加热物、第二液体温度。这里,所述第一地理位置可以是指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经纬度值;所第二地理位置可以是指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经纬度值。这里,所述第一海拔高度和所述第二海拔高度分别是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相对于同一海平面的高度差。这里,若所述第一待加热物可以是指米饭,所述第二待加热物可以是指米饭;若所述第一待加热物可以是指蔬菜,所述第二待加热物可以是指蔬菜;等等。这里,所述第一待加热物和所述第二待加热物均可以是指待加热物的类型和/或加热物的含量。这里,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均可以是加热设备,例如,电热水壶、热水器、电饭煲、电磁炉、炖锅,等等。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均可以被唯一分配一个标识符;所述标识符可以是设备的编号;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其标识符与用户建立绑定关系。这里,所述第一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加热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加热设备;所述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这里,所述第二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设备。例如,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均为同型号的电热水壶;又如,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为不同型号的电热水壶;再如,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为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热水壶。这里,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一设备为同类型的设备也可以是指: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加热同一液位的液体到相同的温度所需使用时长的差值为0,或者差值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所述第二时间阈值为几秒或者几十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1中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的实现方式是:基于所述第一设备中的液位传感器获取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同理,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液位的实现方式是:基于所述第二设备中的液位传感器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液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之前,还包括:获取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其中所述备选设备为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设备。所述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为:检测所述备选设备的工作状态;若确定所述工作状态由第二运行状态转换为第一运行状态时,获取所述备选设备的第一液位并获取所述第一时刻;若确定所述工作状态由所述第一运行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运行状态时,获取所述备选设备的所述第二时刻。这里,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所述备选设备加热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运行状态为所述备选设备未启动的状态或待机的状态。这里,所述第一时刻、所述第二时刻、第一液位均为所述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案还可以包括:将所述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存储到所述云端服务器的存储器中或其它设备的存储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3中云端服务器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设备的使用信息中,根据所述第一液位确定与所述第一液位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液位;根据所述第二液位确定第二设备。例如,云端服务器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为1250ml,在使用信息记录中查找到与1250ml差值在10ml以内的液位,即查找为1240ml至1260ml的液位。例如,查找到一与所述第一设备的同类型的设备的一液位为1255ml,则确定该1255ml为第二液位;根据所述第二液位对应的使用信息确定与所第二液位对应的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5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在使用信息记录中,确定出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根据所述第二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与所述第二加热时长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5中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与所述第二加热时长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一时长阈值;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为几秒或几十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7中云端服务器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所述第一加热时长还用于显示在所述第一设备。如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可以显示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便于用户知晓所述第一设备的所需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若通过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APP启动所述第一设备,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这里,所述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IPAD、智能手表,等等。如此,还可以使得用户在上班回家路上等场景下提前开启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能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107还可以是: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以用于供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加热时长显示所述第一设备对液体剩余的加热时长。如此,可以便于用户知晓所述第一设备还需加热的剩余时长,基于所述剩余时长进行其它后续操作,能够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云端服务器将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所述第一液位、第一设备的标识符作为一条使用信息保存于存储器中。如此,可以随着用户使用次数的增多,云端服务器中保存的使用信息记录越多,从而基于使用信息确定出的第二设备的第二加热时长会越来越精确,从而得到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也越来越精确。当然,在一些是实施例中,使用信息的一条记录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液体温度、第一待加热物、用户标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可以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相差较小的第二参数,基于所述第二参数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第二设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参数至少包括第一液位,所述第二参数至少包括第二液位,可以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相差较小的第二液位,基于所述第二液位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第二设备,减少所述第一设备和与其同类型的设备中液位相差较大而导致水或食物相差比较大的情况的出现;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可以通过加热所述第二设备加热所需的第二加热时长,来精准的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加热所需的第一加热时长;从而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回家之前提前启动第一设备进行加热操作,等到回家的时候可以喝到热腾腾的茶水;又如,可以合理安排包括第一设备在内的厨房家电的使用时间段;提高了用户对第一设备的体验。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所述第一设备中食物或水的温度到达一定温度才停止加热来说,可以在启动所述第一设备开始加热时,就能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所需加热的第一加热时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基于不同食物以及食物不同的含量而在出厂时便设置的对应的加热时长来说,能够根据每一次的第一设备所不同的液位来动态确定所述第一设备所需加热的第一加热时长,因而得出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更加准确、可靠。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中包括的其他参数,例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液体内包含的待加热物和液体温度等,能够进一步精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103还包括:步骤1031,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这里,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可以是几毫升、十几毫升、几立方厘米或十几立方厘米的范围内;等等。这里,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可以是几米、几十米或者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1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的第一备选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地理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1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第一液位与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权重值,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距离的权重值之和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设备。这里,液位的权重系数可以是90%以上,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可以是10%或10%以下。例如,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的差值为10ml,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距离为50m,液位的权重系数为98%,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为2%,则第一液位与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权重值10×98%,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距离的权重值为50×2%,计算得到的权重值之和为:10×98%+50×2%=10.8;若所述权重值之和在阈值范围内,则确定出所述第二液位和所述第二地理位置对应的设备为所述第二设备。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确定设备所需加热时长的主要因素是液位,因而相对于地理位置来说,所述液位的权重系数比所述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要大很多。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在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第二液位的基础上,还基于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的差值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地理位置的来确定出第二设备,从而在考虑第一液位相对具有的水和/或食物含量相近的第二液位的情况下,还避免了第一设备与其同类型的设备相距很远的情况的而确定出不合适的第二设备,即综合考虑液位与地理位置因素对第一设备的所需加热时长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精准的基于与所述第一参数相差较近的第二参数确定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步骤103还包括:步骤1032,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的所述第二设备。这里,所述第三阈值范围内可以是几米、几十米或者几百米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2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所第二液位的第一备选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海拔高度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2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第一液位与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权重值,及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距离的权重值之和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设备。这里,液位的权重系数可以是90%以上,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可以是10%或10%以下。例如,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的差值为10ml,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为100m,液位的权重系数为98%,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为2%,则计算可得指示液位与地理位置的权重之和为:10×98%+100×2%=11.8。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确定设备所需加热时长的主要因素是液位,因而相对于海拔高度来说,所述液位的权重系数比所述海拔高度的权重系数要大很多。本实施例中,可以综合考虑液位与海拔高度因素对设备的所需加热时长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精准的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可以理解的是,结合步骤S1031和步骤S1032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且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的第二设备。如此,考虑了液位、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的因素对设备的所需加热时长的影响,从而使得到的第二加热时长的结果更加精确,使得基于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得到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的结果更加精确。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步骤103还包括:步骤1033,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的第二设备。这里,所述第一加热物是指所述第一加热物的含量,所述第二加热物是指所述第二加热物的含量。这里,所述第四阈值范围内可以是几克、几十克的范围内;或者所述第四阈值范围内可以是几立方厘米、十几立方厘米的范围内。这里,云端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一加热物的含量及所述第二加热物的含量可以是基于用户的手动输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3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所第二液位的第一备选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的第二设备。在本实施例中,云端服务器除了可以确定例如电热水壶、电热水器等烧水所用的第一设备的所需烧水用的加热时长外,还可以确定所述电饭煲、电炖锅等用于煮饭或者炖汤等的所需加热时长。如此,能够适应于更多设备的所需加热时长的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103还包括:步骤1034,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这里,所述第五阈值范围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1℃、2℃、3℃、4℃或5℃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4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云端服务器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所第二液位的第一备选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备选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在考虑了液体水位对设备所需加热时长的影响下,还考虑了液体温度对设备所需加热时长的影响,因而选取与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液位、且与第一液位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第二加热时长所确定的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能够使得到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的结果更加精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前应用场景下,由于在第一设备启动加热时,并未获取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随着所述第一设备的不断加热,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位的温度也不断上升,此时,可以考虑将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液体的温度与云端服务器中使用信息记录的第二液体的温度进行比较;若确定存在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且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液位对应的设备,则可以将该设备在该条使用信息记录下的第二加热时长作为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如此,也可以精准的确定在加热过程中对第一设备的所需的第一加热时长。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1031、1032、1033、1034可以任意组合使用来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即,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的第二参数,包括: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还包括: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的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之间差值的第三权重值、所述第一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之间差值的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一液体温度与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之间差值的第五权重值;基于所述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三权重值、所述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五权重值的至少之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例如,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的差值为10ml,液位的权重系数为70%;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为100m,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为3%;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之间的差值为50m,海拔高度的权重系数为2%;所述第一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之间的差值为100g,待加热物的权重系数为5%;所述第一液体温度和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之间的差值为2℃,液体温度的权重系数为20%;则计算得出所述第一权重值为10×70%=7,所述第二权重值为100×3%=3,所述第三权重值为50×2%=1,所述第四权重值为100×5%=5,所述第五权重值为2×20%=4。则基于所述第一权重值7、所述第二权重值3、所述第三权重值1、所述第四权重值5以及所述第五权重值4的至少之一来确定第二参数,并基于所述第二参数确定出第二设备。如此,可以基于包括液位、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液体中包括的待加热及液体温度等多种因素,多方面考虑合适的第二参数,从而基于第二参数确定相应的第二设备,基于第二设备的使用信息中的加热时长作为第一设备加热时长的参考依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03还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这里,所述与所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第二参数是指: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最小的第二参数,或者与所述第一参数的权重值差值最小的第二参数。例如,在当前应用场景下,第一参数包括第一液位,第二参数包括第二液位,家电联网系统中有第一设备A,以及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的设备B、C、D、E;云端服务器获取到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中第一液位为500ml;所述设备B、C、D、E的使用信息中第二液位分别为505ml、498ml、509ml、515ml;若第一阈值范围为10ml,则确定与第一液位的差值在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的第二液位分别为505ml、498ml、509ml;所述505ml、498ml、509ml分别对应设备B、C、D,可以确定出有多个第二设备,即设备B、C、D;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差值最小的第二参数为498ml,即确定出所述498ml对应的设备C为所述第二设备。当然,在其它应用场景中,所第一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一待加热物、第一液体温度;所述第二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地理位置、第二海拔高度、第二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二待加热物、第二液体温度;且,所述第一参数中一项或多项与对应的第二参数中一项或多项都在对应的阈值范围内,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参数的权重系数,确定与所述第一参数的权重值之和的差值最小的第二参数的权值之和的第二参数对应的设备为第二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液位包含的食物或水等最接近的加热第二液位包含食物或水的第二液位的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设备加热该第二液位包含食物或水所需加热的时长,确定第一设备加热所述第一液位包含的食物或水,从而能够更加精确的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或者,还基于其它诸如液位温度、或者设备所在地理位置、或者设备所在海拔高度、或者所述液位中包含的具体待加热物的含量等参数,选取与所述第一设备最接近的第二设备的第二参数,基于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得出更加精确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延续性,与所述第一参数值的差值越小的第二参数值对应的第二设备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述第一设备,因而基于该对应的第二设备的使用信息获得的第一加热时长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实际需要的加热时长的偏差率会很低,因而获得的第一加热时长更加精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包括: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属同一用户标识、且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出与第一设备所属同一用户标识的第二设备,则可以优先选择与第一设备属于相同用户的第二设备,如此,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第二加热时长,从而获得更加精准的第一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运行状态的开始时刻及结束时刻;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对液体加热的运行状态;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这里,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可以是指采用各种功率加热的运行状态。本实施例一方面,可以获取系统中各设备的加热所需的时长;进一步地,可以获取第二设备的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从而为确定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二参数对应第二加热时长的信息越多,云端服务器能够在更广泛的数据中查找到与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相差最小的第二设备的第二参数,从而使得预估计的第一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越接近真实值、其精度越来越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包括:若确定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的差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这里,所述第一时间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设备最小加热时长;所述一时间阈值还可以是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判断所述第一运行状态的开启时刻及结束时刻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可以确定在第二设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加热的运行状态才获取其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如此,避免了误触第二设备而获取的不准确的加热时长,能够避免因误触而引起的信息冗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三加热时长;其中,所述第三加热时长为预设的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解决当没有与第一设备同类型的使用信息时,仍可以向所述第一设备推荐合适的加热时长,即可向所述第一设备推荐预先设置的第三加热时长。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家电设备联网系统;所述云端服务器与第二加热设备、第一加热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第二加热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加热设备;所述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云端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标识符A1,所述第二加热设备所在的地理位置为D,以及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海拔高度H;步骤S12:云端服务器检测到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运行状态由未启动状态变为工作状态时,获取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第二初始水位L以及第一时刻T11。步骤S13:云端服务器检测到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运行状态由所述工作状态变为待机状态时,获取第二时刻T;步骤S14:云端服务器将所述步骤S11至S13中获取的使用信息作为一条使用信息记录保存到存储器中;所述使用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标识符、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地理位置、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海拔高度、所述第二初始水位、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例如,所述使用信息记录为:{A1,D11步骤S15,基于上述步骤S11-步骤S14,云端服务器获取多个第二加热设备的使用记录信息;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加热设备分别为A1、A2、……Ai;所述i为自然数。例如,第二加热设备A2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2,D22},第二加热设备A3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3,D},……第二加热设备Ai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i};其中,所述i为自然数。步骤S16:云端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标识符为B,所述第一加热设备所在的地理位置为DB,以及所述第二加热设备的海拔高度HB,以及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第一初始水位LB;步骤S17:云端服务器确定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同类型的所述第二加热设备A1、A2、A4、A9为备选加热设备。步骤S18:云端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加热设备所在的地理位置、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海拔高度、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第一初始水位以及所述备选加热设备的所在的地理位置、所述备选加热设备的海拔高度和所述备选设备的第二初始水位,选取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差异最小的所述备选加热设备为目标加热设备。例如,备选加热设备A1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1,D11},备选加热设备A2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2,D22},备选加热设备A4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4,D},备选加热设备A9的使用信息记录为:{A9,D},Q1为初始水位的权重系数,Q2为地理位置的权重系数,Q3为海拔高度的权重系数;如此,计算得到所述加热设备A1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的距离值为:D1=(LB)×Q1+(DB)×Q2+(HB)×Q3;计算得到所述加热设备A2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的距离值为:D2=(LB)×Q1+(DB)×Q2+(HB)×Q3;计算得到所述加热设备A4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的距离值为:D4=(LB)×Q1+(DB)×Q2+(HB)×Q3;计算得到所述加热设备A9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的距离值为:D9=(LB)×Q1+(DB)×Q2+(HB)×Q3;比较的D1、D2、D4和D9的大小,得出:D2>D9>D1>D4;则确定所述D4为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的目标加热设备。步骤S19,基于所述目标加热设备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例如,所述目标加热设备为D4,则根据所述D4的使用信息,确定所述D9的第二加热时长为(T),则确定所述(T)为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可以理解的是,若在上述步骤S17中,若云端服务器确定不存在与所述第一加热设备B同类型的第二加热设备,则所述第一加热设备返回预先设置的默认时长作为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云端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且停止执行步骤S18至S19。本实施例中,可以确定与第一加热设备的第一初始水位、第一地理位置以及第一海拔高度最相近的第二加热设备作为目标加热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加热设备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综合考虑了第一加热设备中水位、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所述海拔高度的因素的影响,能够精确的确定所述第一加热设备烧水所需的时长,从而为用户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用户对第一加热设备的体验,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下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项的描述,与上述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项描述是类似的,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21、第一确定模块22、第二确定模块23、处理模块24;其中,所述获取模块21,用于获取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值在阈值范围内的第二参数的第二设备;所述第二确定模块23,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加热时长,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加热时长;所述处理模块24,用于将所述第一加热时长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加热时长为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还包括:第一液位;所述第二参数包括第二液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地理位置、第一海拔高度、第一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一待加热物、第一液体温度;所述第二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二地理位置、第二海拔高度、第二设备的液体内所包含的第二待加热物、第二液体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在第二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地理位置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之间的距离在第三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海拔高度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待加热物的差值在第四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待加热物的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用于基于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确定出与所述第一液位的差值在第一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位、且与所述第一液体温度的差值在第五阈值范围内的所述第二液体温度的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还用于确定出所述第一液位与所述第二液位之间差值的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一地理位置与所述第二地理位置之间差值的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一海拔高度与所述第二海拔高度之间差值的第三权重值、所述第一待加热物与所述第二待加热物之间差值的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一液体温度与所述第二液体温度之间差值的第五权重值;基于所述第一权重值、所述第二权重值、所述第三权重值、所述第四权重值以及所述第五权重值的至少之一,确定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还用于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则确定出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2,还用于若有多个所述第二设备,确定出与所述第一设备所属同一用户标识、且与所述第一参数的差异最小的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23,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运行状态的开始时刻及结束时刻;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为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对液体加热的运行状态;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23,还用于若确定所述开始时刻及所述结束时刻的差值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基于所述开始时刻和所述结束时刻确定所述第二设备的所述第二加热时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24,还用于若确定不存在与所述第一设备同类型设备的使用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三加热时长;其中,所述第三加热时长为预设的对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加热的时长。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及存储在存储器32上并可在处理器31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31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应用于所述云端服务器中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3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RAM,DRRAM)。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3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而处理器3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3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3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32,处理器31读取存储器3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文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文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程序,所述可执行程序被处理器31执行时,可实现应用于所述云端服务器中的设备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如图1-图5所示的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云端服务器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用于与其它设备信息交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云端服务器还可以包括: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液位和所述第二液位;所述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液体温度和所述第一液体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及其锁模参数确定方法和系统。其中,该激光器能根据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进行自动配置,以实现自动锁模。其中锁模参数按照如下方法确定: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在所述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所述激光器退出所述扫描模式,其中,所述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未锁模的激光器,以实现所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激光器锁模效率低的技术问题。1.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所述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所述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所述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在所述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所述激光器退出所述扫描模式,其中,所述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未锁模的激光器,以实现所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的第一相对位移值、表征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的第二相对位移值,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的第三相对位移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所述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直至遍历完所述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所有组合;当所述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所述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直至遍历完所述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功率值的所有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参数包括所述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第一遍历循环:按第三步长调整第三相对位移值,以改变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并进入第二遍历循环;在遍历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情况下,确定扫描过程结束,退出扫描模式;第二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的基础上,按第一步长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以改变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和当前入射角度的情况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进入第三遍历循环;如果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均未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返回第一遍历循环;第三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和当前入射角度的基础上,按第二步长逐步调整第二相对位移值,以改变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和当前相对距离的情况下,输出的光脉冲中各脉冲的能量均等,则进入第四遍历循环;如果遍历完第二相对位移值均未使得各脉冲能量均等,则返回第二遍历循环;第四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和当前相对距离的基础上,按第四步长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当前相对距离、当前泵浦功率值的基础上,输出的激光脉冲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则记录对应的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泵浦光源的功率值、输出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和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值;遍历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后,返回第三遍历循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包括: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所述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包括: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还包括: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包括:获取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以及所述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将大于预设值的平均功率值及其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所述锁模参数值,或者,根据所述平均功率值的大小顺序,将所述可调参数的值与所述平均功率值确定为所述锁模参数值。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平均功率值的大小顺序,将所述可调参数的值与所述平均功率值确定为所述锁模参数值的情况下,配置所述激光器的步骤包括:按照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所述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所述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8.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所述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遍历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所述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所述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判断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所述遍历模块还用于当遍历完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所述激光器退出所述扫描模式,其中,所述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未锁模的激光器,以实现所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9.一种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泵浦功率控制器,准直器,锁模器件,输出器件,监测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运动机构,所述运动机构被配置带动所述准直器或所述锁模器件移动,以调整所述准直器或所述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所述泵浦功率控制器被配置为调整所述泵浦光源的功率;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以执行的方法包括: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所述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所述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根据所述锁模参数值,控制所述运动机构和/或所述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所述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所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存储锁模参数值的步骤包括: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所述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在所述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所述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所述激光器退出所述扫描模式。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所述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包括: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所述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与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所述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功率设置值,从所述锁模参数值中筛选与所述功率设置值匹配的平均功率值,获取筛选出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所述可调参数的值,调整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所述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或者,所述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从所述锁模参数值中获取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所述可调参数的值,调整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所述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所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所述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13.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泵浦功率控制器,准直器,锁模器件,输出器件,监测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运动机构,所述运动机构被配置为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所述准直器或所述锁模器件移动,以调整所述准直器或所述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所述泵浦功率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处理器的控制下调整所述泵浦光源的功率;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以执行如下功能: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所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所述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所述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根据所述锁模参数值,控制所述运动机构和/或所述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所述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所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自动锁模激光器及其锁模参数确定方法和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激光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及其锁模参数确定方法和系统。背景技术超快光纤激光器在激光精细加工、激光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锁模技术可以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光束更稳定、输出的脉冲能量更高、脉冲宽度更窄等等。因而激光器生产商向各应用行业提供的激光器通常都是已经实现锁模的高能量、窄脉冲激光器。当前的皮秒、飞秒光纤激光器主要采用被动锁模的方式产生超短脉冲,例如使用SESAM、碳基材料、拓扑绝缘体等锁模器件进行被动锁模。其锁模过程复杂,需要激光器研发人员经过复杂的手动调节过程才能实现被动锁模,输出超短脉冲。即便生产商将激光器交付到用户手中时激光器已处于锁模状态,但由于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难以预料的状况,而导致激光器锁模失效。鉴于激光器的应用行业之广,用户通常不具备激光器领域的专业知识,无法确定如何调节激光器中的参数才能使其进入锁模状态,只能将激光器返回至生产商,而生产商需要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技术人员也无法直接确定锁模所需的参数,只能尝试性的对激光器中的参数进行复杂的调节,耗时良久。综上所述,现有的激光器锁模效率低,用户体验差。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及其锁模参数确定方法和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激光器锁模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系统,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遍历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判断处理模块,用于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遍历模块还用于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泵浦功率控制器,准直器,锁模器件,输出器件,监测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运动机构,运动机构被配置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以调整准直器或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泵浦功率控制器被配置为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处理器被配置以执行的方法包括: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根据锁模参数值,控制运动机构和/或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泵浦功率控制器,准直器,锁模器件,输出器件,监测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运动机构,运动机构被配置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以调整准直器或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泵浦功率控制器被配置为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处理器被配置以执行如下功能: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根据锁模参数值,控制运动机构和/或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采用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实现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从而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通过遍历当前激光器的所有可调参数,记录当前激光器所有能够实现锁模的参数,从而使得在激光器锁模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参数配置激光器,无需用户学习激光器的调节原理,也无需返回生产商,便可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进而解决了现有激光器锁模效率低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遍历流程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自动锁模激光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该方法可以由激光器中的处理器执行,也可以由激光器之外的设备中的独立处理器执行。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由激光器中内置的处理器实现,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2,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在上述步骤S102中,扫描指令可以由用户或生产商的技术人员触发特定按钮或控件发出,也可以自动发出,例如在确定激光器处于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发出,或者在确定当前激光器扫描失效的情况下发出。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激光器出厂之前,在技术人员配置好了激光器的物理元件之后,将执行该方法的代码烧录至激光器的处理器中,通过扫描按键触发处理器执行该方法。扫描模式区别于激光器的正常工作模式,正常工作模式下,以将激光器配置为锁模状态为目标,激光器达到锁模状态后将不再调整激光器中的参数,以保证激光器持续稳定的运行,输出稳定的激光脉冲;而扫描模式下,以遍历激光器中的所有参数为目标,需要不断调整激光器中的参数,即便调整过程中激光器实现锁模,此时也只记录锁模时刻对应的参数值,并继续进行调整,直至遍历完所有参数值后退出扫描模式。步骤S104,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在上述步骤S104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可以包括:输出的激光中是否包含激光脉冲、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等。可以通过光电探头、示波器、能量计和/或功率计来实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的监测,还可以使用任何能够进行光电转换的电路对输出的激光进行监测。可以由激光器中的处理器直接获取转换后的电信号分析处理,还可以由激光器中的辅处理器对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将分析后的结构直接发送给主处理器进行处理,减少主处理器的处理负担,提高处理效率。步骤S106,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在上述步骤S106中,通过控制泵浦光源的电流即可控制泵浦光源的功率。激光器中还可以设置运动机构,例如包括电机,接收电信号的控制并产生预设位移,从而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实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的调整。运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移动机构来实现,只要能根据电信号产生预设位移即可。移动机构可安装于准直器上,或安装于锁模器件上,也可以在准直器于锁模器件上均安装运动机构,只要能实现二者的相对运动即可。遍历指按照预设步长对参数进行调整,直至参数中的所有可取的值均被设置。在上述步骤S106中,当可调参数只有一个时,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在可调参数的范围内,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例如,当可调参数只有泵浦光源的功率时,泵浦光源功率的可调范围为5-30,则按照预设步进值5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5、10、15、20、25、30。当可调参数有两个时,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在可调参数的范围内,按照预设步进值分别改变两个可调参数,直至遍历两个可调参数的所有值的组合。例如,当可调参数包括泵浦光源的功率和相对位移时,泵浦光源功率的可调范围为5-20,步进值5,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的可调范围1.5-1.6,步进值0.03,则遍历两个可调参数的所有值的组合包括:(5,1.5)、(5、1.53)、(5、1.56)、(5、1.59)、(10,1.5)、(10、1.53)、(10、1.56)、(10、1.59)、(15,1.5)、(15、1.53)、(15、1.56)、(15、1.59)、(20,1.5)、(20、1.53)、(20、1.56)、(20、1.59)。步骤S108,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在上述步骤S108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可以包括:输出的激光中是否包含激光脉冲、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等。当输出的激光中包含激光脉冲、且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且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均等时,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激光器可以采用线性腔,也可以采用环形腔。不同的腔形对应的重复频率索要满足的条件不同,例如线形腔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需要满足,环形腔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需要满足,其中f表示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C表示光在真空中的传输速度,n表示光纤的折射率,L表示振荡腔的腔长。步骤S110,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在上述步骤S110中,激光器中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将扫描得到的锁模参数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扫描模式下,激光器只能按照预设步进值,不断改变可调参数值进行扫描。当退出所述扫描模式之后,在检测到激光器不满足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例如用户不小心改变激光器中的参数值、或者锁模器件的局部突然发生损坏,而该锁模参数的值正好位于该局部区域内时,激光器原有的锁模状态将失效。此时,如果未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用户无法调整激光器的参数,只能退回给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而技术人员需要重新进行锁模;如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对激光器进行全局扫描,并在激光器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多个满足锁模条件的参数值,就可以在激光器锁模失效时直接读取存储器中的锁模参数值,从而一步到位实现锁模。如果当前参数值仍无法锁模,还可以顺次读取下一个锁模参数值,直至实现锁模。本发明可以在极端的时间内对激光器进行自动锁模,不会造成用户过长时间的等待。通过上述步骤S102-步骤S110,通过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并且在扫描模式中不断改变可调参数的值,直至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并且在遍历过程中记录能够实现锁模的可调参数的值,存储于存储器中,使得激光器可以根据存储的值进行配置,实现锁模。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技术人员的锁模过程,使得在技术人员搭建了激光器的硬件框架后,就可以通过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扫描得到激光器的所有锁模参数,还可以增强使用人员的使用感受,使得在激光器锁模失效的情况下,从存储的锁模参数中顺次读取下一个锁模参数,可以将激光器的锁模中断控制在毫秒级,提高使用体验。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在步骤S106,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5A、步骤S105B中的任一步:步骤S105A:根据扫描指令,将所述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复位为初始值,其中初始值表示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可调范围的一端值。此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从初始值开始依次按照步进值进行调整,直至调整至终止值,其中终止值表示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可调范围的另一端值。例如,接收到扫描指令后,准直器与锁模器件当前的距离值为1.59,步进值0.02,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5-1.7,则先将激光器中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值复位为1.7,遍历是指将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依次调整为:1.7、1.68、1.66、1.64、1.62、1.6、1.58、1.56、1.54、1.52、1.5。步骤S105B:获取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当前值,当前值可能是初始值和终止值之间的任一值。此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从当前值开始依次按照步进值进行双向调整,直至调整至初始值和终止值。在一个实施例中,初始值和终止值可以对应于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可调参数的最大范围。例如,接收到扫描指令后,准直器与锁模器件当前的距离值为1.59,步进值0.02,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5-1.7,因而初始值和终止值可以为1.5和1.7,则此时遍历指将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依次调整为:1.57、1.55、1.53、1.51、1.61、1.63、1.65、1.67、1.69。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06: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步骤S1062:按照预设步进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为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为第一功率值;步骤S1064:判断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当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进入局部扫描模式;步骤S1066:获取局部步进值,其中局部步进值小于所述预设步进值,从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开始,按照局部步进值调整相对位移值和/或功率值,直至遍历完局部扫描范围内的所有值,退出局部扫描模式;步骤S1068:将局部扫描模式下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且平均功率最大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例如,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5-1.7,步进值0.02,当按照0.02步进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当前的距离值为1.63时,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此时进入局部扫描模式,将步进值从预设步进值0.02调整为局部步进值0.001,则此时按照0.001步进值遍历1.62-1.64范围。此时局部遍历过程包括:1.631、1.632、……、1.639、1.640、1.629、1.628、……、1.621、1.620。当在局部扫描过程中发现,1.627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且平均功率值大于其他各处,则将1.627或者将1.627及其平均功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通过上述步骤S062-步骤S1068,可以在扫描模式中嵌套局部扫描模式,使得在扫描中发现的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基础上,均以更小的步进值进行依次局部扫描,不仅能够在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附近,找到能使得输出激光功率最大的参数,而且能够使得全局扫描不必设置过于微小的步进值,提高了扫描效率,且保证了扫描准确度。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采用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实现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从而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通过遍历当前激光器的所有可调参数,记录当前激光器所有能够实现锁模的参数,从而使得在激光器锁模失效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参数配置激光器,无需用户学习激光器的调节原理,也无需返回生产商,便可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进而解决了现有激光器锁模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上述数字仅为示例,以便于理解本申请中的遍历机制。实际上,步进值通常设置为微米um量级,即可以按照每次若干微米的步进进行移动。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06中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的第一相对位移值、表征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的第二相对位移值,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的第三相对位移值。具体的,可以采用任何已知的移动机构来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移动机构既可以与准直器耦合,也可以与锁模器件耦合,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移动机构中的旋转移动结构可如图2所示,用于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即调整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如图2所示,准直器21安装于第一转轴22上,配置第一电机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第一转轴旋转,从而通过第一转轴22带动准直器21旋转。第一转轴22通过耦合机构23安装于第二转轴24上,配置第二电机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第二转轴24旋转,从而通过耦合机构23和第一转轴22带动准直器21旋转,其中第一转轴22与第二转轴24的轴心相互垂直。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例,第一转轴22的轴心垂直于纸面向内,可以带动锁模器件在平行于纸面的平面内旋转;第二转轴的轴心竖直向下,可以带动耦合机构23从而带动第一转轴22和准直器在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旋转,通过两个转轴,可以实现准直器360°旋转,从而改变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在另一种可选方式中,移动机构还包括用于调整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方向上,通过电机带动整体结构进行前后、上下、左右方向的平移,从而带动准直器21进行整体平移,从而实现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当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直至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所有组合;当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直至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功率值的所有组合。具体的,当可调参数包括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时,第一相对位移值的可调范围是-45°~45°,第二相对位移值的可调范围是10微米~105微米,第三相对位移值以坐标形式表示,可调范围是(0,0)~(width,length),其中width表示锁模器件的宽度,length表示锁模器件的长度,锁模器件可选尺寸例如5cm\*5cm,或者3cm\*3cm。具体的,在此为了简单示例,将每个相对位移值的范围进行缩小,以便于在说明书中列举所有遍历值。例如,第一相对位移值的可调范围是-1°~1°(例如以准直器未经移动时的初始角度为0°),第二相对位移值的可调范围是20微米~22微米,第三相对位移值的可调范围是(0,0)~(1,1),第一相对位移值对应的第一步进值为1°,第二相对位移值对应的第二步进值为1微米,第三相对位移值对应的步进值为0.5,则示例性的,遍历三个可调参数的所有值的组合包括:(-1°,20,(0,0))、(-1°,20,(0,1))、(-1°,20,(1,0))、(-1°,20,(1,1))、(-1°,21,(0,0))、(-1°,21,(0,1))、(-1°,21,(1,0))、(-1°,21,(1,1))、(-1°,22,(0,0))、(-1°,22,(0,1))、(-1°,22,(1,0))、(-1°,22,(1,1))、(0°,20,(0,0))、(0°,20,(0,1))、(0°,20,(1,0))、(0°,20,(1,1))、……(1°,20,(0,0))、(1°,20,(0,1))、(1°,20,(1,0))、(1°,20,(1,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相对位移值的调整,即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的调整,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运动机构来实现,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在确定第三相对位移值不变的情况下,即确定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的情况下,改变第二相对位移值,并在第二相对位移值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平移机构和旋转机构的配合,实现在同一个入射点的基础上入射角度的遍历。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包括: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包括: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具体的,由于两个条件都需要满足才能确定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因而在判断过程中可以设置两个判断条件串联,即先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在每个脉冲能量均等的情况下,再判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因为当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时,通过调整参数必然可以调整重频直至满足预设条件,反之则不然。通过上述判断方式的设置,可以提高判断的执行速度,极大的缩短遍历耗时。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还包括: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包括:获取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以及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将大于预设值的平均功率值及其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或者,根据平均功率值的大小顺序,将可调参数的值与平均功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具体的,可以通过功率计来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并将满足预设锁模条件下的可调参数与平均功率值一起存储为锁模参数值。在一种情况下,激光器中可能有多组参数可以实现锁模,在某一些参数下,即便激光器实现了锁模,其锁模状态下的平均功率较低,难以满足后续使用要求,因而在存储锁模参数值时需要将平均功率值低于预设值的锁模参数值过滤掉,避免激光器在较低平均功率值状态下运行,使得处理器在配置激光器时读取的参数都是能将激光器锁模在较高功率值处的参数。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将所有能实现锁模的参数及其对应的平均功率值进行存储,可以是按照遍历过程中得到锁模参数的先后顺序进行存储,也可以是按照平均功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存储,并设置处理器在读取锁模参数值时,优先读取平均功率值最大的参数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能够工作在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锁模状态,实现了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最大化。在又一种情况下,用户需求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在某一个范围内,而非越大越好,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功率设置范围或者功率设置参数,随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范围或参数,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对应的可调参数值。例如,用户输入功率设置范围为35-42,锁模参数值中平均功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范围,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出39,36,此时优先读取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平均功率符合用户设置。又例如,用户输入功率设置参数为40,锁模参数值中平均功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参数,从锁模参数中查找与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参数差量小于预设值(或者差量最小)的平均功率值,并按该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上述示例中,例如筛选差量小于预设值4的平均功率值,得到43,39,36,优选读取差量最小的平均功率值39所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无法锁模时,读取差量次小的平均功率值43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值可调,满足用户需求。此处需要说明,以上数字仅为示意。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能实现锁模的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重复频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需要特定重复频率的激光脉冲时,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的设置范围或设置参数,随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范围或参数,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对应的重复频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例如用户输入重复频率设置范围为35-42,锁模参数值中重复频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频率值设置范围,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出39,36,此时优先读取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重复频率符合用户设置。又例如,用户输入重复频率设置参数为40,锁模参数值中重复频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值设置参数,从锁模参数中查找与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值设置参数差量小于预设值(或者差量最小)的重复频率值,并按该重复频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上述示例中,例如筛选差量小于预设值4的重复频率值,得到43,39,36,优选读取差量最小的重复频率值39所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无法锁模时,读取差量次小的重复频率值43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的输出重复频率可调,满足用户需求。此处需要说明,以上数字仅为示意。其中,重复频率的存储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平均功率的存储方式。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在根据平均功率值的大小顺序,将可调参数的值与平均功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的情况下,配置激光器的步骤包括:按照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具体的,设置处理器在读取锁模参数值时,优先读取平均功率值最大的参数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能够工作在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锁模状态,实现了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最大化。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参数无法实现锁模时,例如最大功率值对应的准直器入射到锁模器件上的位置点损坏或故障时,可以顺次读取次大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参数并配置激光器,该方法可以循环进行,直至激光器锁模状态下输出的平均功率值在可选范围内是最大的。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锁模,还可以保证锁模状态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平均功率值尽可能的大。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遍历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以及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按照预设的嵌套顺序逐个改变每个参数,直至四个参数的所有组合均被遍历,即四个参数之间不设置特定的遍历顺序,只要最终能实现全部遍历即可。在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遍历的效率,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并辅以特定判断条件来执行,以下将对遍历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遍历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接收到扫描指令后,进入扫描模式。第一遍历循环:在未遍历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情况下,按第三步长调整第三相对位移值,以改变准直器输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位置点,并进入第二遍历循环;在遍历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情况下,确定扫描过程结束,退出扫描模式。第二遍历循环:在当前位置点的基础上,按第一步长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以改变准直器输出的光束入射到锁模器件上的入射角度,如果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均未发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返回第一遍历循环;如果在某一位置点和某一入射角度的情况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进入第三遍历循环;第三遍历循环:在当前位置点和当前入射角度的基础上,按第二步长逐步调整第二相对位移值,以改变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如果遍历完第二相对位移均未发现输出的各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则返回第二遍历循环;如果在某一位置点、某一入射角度和某一相对距离的情况下,输出的各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则进入第四遍历循环;第四遍历循环:在当前位置点、当前入射角度、当前相对距离值的基础上,按第四步长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遍历过程中发现所有能够使得脉冲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脉冲功率值,并记录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泵浦光源的功率值、输出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值;在遍历完泵浦光源功率值后,返回第三遍历循环。图3所示的上述方法,由于在四个遍历嵌套的过程中引入了判断条件,通过判断前一级遍历循环过程中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设置只有在前一级遍历过程中符合预设条件的可调参数值才会被嵌套执行下一级遍历循环,而无需对所有的可调参数值进行遍历,能有效减少遍历循环的次数,提高了遍历效率。例如对于第二级遍历循环,不断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如果输出的激光中未包含光脉冲则不对当前第一相对位移值嵌套第三遍历循环,而只对致使输出的激光中含光脉冲的第一相对位移值嵌套第三遍历循环。上述优化遍历过程能够提高遍历效率,但并非是唯一可选的方法,在不限制遍历时间的基础上,不加入判断条件的传统遍历过程,即遍历所有可调参数的所有值的组合也是可取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系统该系统是与上述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对应的系统实施例,因而方法实施例中提及的可选方案或具体方案,均可应用于本系统实施例中。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系统包括:接收模块41,用于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监测模块42,用于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遍历模块43,用于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其中激光器包括准直器,锁模器件以及泵浦光源,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判断处理模块44,用于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遍历模块43还用于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其中,锁模参数值用于在非扫描模式下配置激光器,以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通过上述接收模块41、监测模块42、遍历模块43以及判断处理模块44,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并且在扫描模式中不断改变可调参数的值,直至遍历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并且在遍历过程中记录能够实现锁模的可调参数的值,存储于存储器中,使得激光器可以根据存储的值进行配置,实现锁模。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技术人员的锁模过程,使得在技术人员搭建了激光器的硬件框架后,就可以通过本发明的方法扫描得到激光器的所有锁模参数,还可以增强使用人员的使用感受,使得在激光器锁模失效的情况下,从存储的锁模参数中顺次读取下一个锁模参数,可以将激光器的锁模中断控制在毫秒级,提高使用体验。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的第一相对位移值、表征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的第二相对位移值,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的第三相对位移值。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时,遍历模块43用于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直至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所有组合;当可调参数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遍历模块43用于:按照相同或不同的预设步进值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直至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功率值的所有组合。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当可调参数包括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遍历模块具体用于;第一遍历循环:按第三步长调整第三相对位移值,以改变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并进入第二遍历循环;在遍历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情况下,确定扫描过程结束,退出扫描模式。第二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的基础上,按第一步长逐步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以改变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和当前入射角度的情况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进入第三遍历循环;如果遍历完第一相对位移值均未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中包含光脉冲,则返回第一遍历循环;第三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和当前入射角度的基础上,按第二步长逐步调整第二相对位移值,以改变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和当前相对距离的情况下,输出的光脉冲中各脉冲的能量均等,则进入第四遍历循环;如果遍历完第二相对位移值均未使得各脉冲能量均等,则返回第二遍历循环;第四遍历循环: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和当前相对距离的基础上,按第四步长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如果在当前入射点、当前入射角度、当前相对距离、当前泵浦功率值的基础上,输出的激光脉冲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则记录对应的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泵浦光源的功率值、输出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和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值;遍历完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后,返回第三遍历循环。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模块42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判断处理模块44用于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模块42还用于实时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判断处理模块44还用于获取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以及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将大于预设值的平均功率值及其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或者,根据平均功率值的大小顺序,将可调参数的值与平均功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判断处理模块44还用于按照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实施例,该锁模控制方法中采用了预存的锁模参数值,该锁模参数值可通过上述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得到,因而该上述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中提及的可选方案或具体方案,均可应用于本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实施例中。上述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泵浦功率控制器,准直器,锁模器件,输出器件,监测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运动机构,运动机构被配置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以调整准直器或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泵浦功率控制器被配置为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激光器自动锁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激光器中的处理器被配置以执行的方法包括:步骤S502: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上述步骤S502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可以包括:输出的激光中是否包含激光脉冲、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等。可以通过光电探头、示波器、能量计和/或功率计来实现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的监测,还可以使用任何能够进行光电转换的电路对输出的激光进行监测。可以由激光器中的处理器直接获取转换后的电信号分析处理,还可以由激光器中的辅处理器对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将分析后的结构直接发送给主处理器进行处理,减少主处理器的处理负担,提高处理效率。在上述步骤S502中,当输出的激光中包含激光脉冲、且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且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均等时,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激光器可以采用线性腔,也可以采用环形腔。不同的腔形对应的重复频率索要满足的条件不同,例如线形腔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需要满足,环形腔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需要满足,其中f表示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C表示光在真空中的传输速度,n表示光纤的折射率,L表示振荡腔的腔长。步骤S504: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在上述步骤S504中,通过控制泵浦光源的电流即可控制泵浦光源的功率。激光器中还可以设置运动机构,例如包括电机,接收电信号的控制并产生预设位移,从而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实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的调整。运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移动机构来实现,只要能根据电信号产生预设位移即可。运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结构来实现。运动机构可安装于准直器上,或安装于锁模器件上,也可以在准直器于锁模器件上均安装运动机构,只要能实现二者的相对运动即可。如图2所示,用于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即调整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如图2所示,准直器21安装于第一转轴22上,配置第一电机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第一转轴旋转,从而通过第一转轴22带动准直器21旋转。第一转轴22通过耦合机构23安装于第二转轴24上,配置第二电机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第二转轴24旋转,从而通过耦合机构23和第一转轴22带动准直器21旋转,其中第一转轴22与第二转轴24的轴心相互垂直。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例,第一转轴22的轴心垂直于纸面向内,可以带动锁模器件在平行于纸面的平面内旋转;第二转轴的轴心竖直向下,可以带动耦合机构23从而带动第一转轴22和准直器在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旋转,通过两个转轴,可以实现准直器360°旋转,从而改变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在另一种可选方式中,移动机构还包括用于调整第二相对位移值和第三相对位移值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方向上,通过电机带动整体结构进行前后、上下、左右方向的平移,从而带动准直器21进行整体平移,从而实现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在上述步骤S504中,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的入射角度的第一相对位移值、表征准直器与锁模器件的相对距离的第二相对位移值,表征从准直器射出的激光光束入射在锁模器件上的入射点的第三相对位移值。步骤S506:根据锁模参数值,控制运动机构和/或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在检测到激光器不满足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例如用户不小心改变激光器中的参数值、或者锁模器件的局部突然发生损坏,而该锁模参数的值正好位于该局部区域内时,激光器原有的锁模状态将失效。此时,如果未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用户无法调整激光器的参数,只能退回给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而技术人员需要重新进行锁模;如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对激光器进行全局扫描,并在激光器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多个满足锁模条件的参数值,就可以在激光器锁模失效时直接读取存储器中的锁模参数值,从而一步到位实现锁模。如果当前参数值仍无法锁模,还可以顺次读取下一个锁模参数值,直至实现锁模。本发明可以在极端的时间内对激光器进行自动锁模,不会造成用户过长时间的等待。通过上述步骤S502~步骤S506,在激光器中预存锁模参数值,从而当激光器锁模失效时,可以直接读取存储器中的锁模参数值,从而一步到位实现锁模。上述方法可以将锁模参数值存储在交付给用户的激光器中,使得用户在使用激光器的过程中,即便锁模出现问题,激光器仍可以自发的从存储器中读取锁模参数值,并通过运动机构和泵浦功率控制器来自动配置激光器,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预先存储锁模参数值的步骤包括: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上述步骤及其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上述激光器锁模参数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其中,在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之前,预先存储锁模参数值的步骤还包括如下任一步:根据扫描指令,将所述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复位为初始值,其中初始值表示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可调范围的一端值。此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从初始值开始依次按照步进值进行调整,直至调整至终止值,其中终止值表示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可调范围的另一端值。或者获取激光器中可调参数的当前值,当前值可能是初始值和终止值之间的任一值。此时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从当前值开始依次按照步进值进行双向调整,直至调整至初始值和终止值。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预设步进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为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为第一功率值;判断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当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进入局部扫描模式;获取局部步进值,其中局部步进值小于所述预设步进值,从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开始,按照局部步进值调整相对位移值和/或功率值,直至遍历完局部扫描范围内的所有值,退出局部扫描模式;将局部扫描模式下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且平均功率最大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扫描模式中嵌套局部扫描模式,使得在扫描中发现的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基础上,均以更小的步进值进行依次局部扫描,不仅能够在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附近,找到能使得输出激光功率最大的参数,而且能够使得全局扫描不必设置过于微小的步进值,提高了扫描效率,且保证了扫描准确度。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包括: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具体的,由于两个条件都需要满足才能确定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因而在判断过程中可以设置两个判断条件串联,即先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在每个脉冲能量均等的情况下,再判断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因为当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时,通过调整参数必然可以调整重频直至满足预设条件,反之则不然。通过上述判断方式的设置,可以提高判断的执行速度,极大的缩短遍历耗时。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与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功率设置值,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与功率设置值匹配的平均功率值,获取筛选出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例如,用户需求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在某一个范围内,而非越大越好,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功率设置范围或者功率设置参数,随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范围或参数,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对应的可调参数值。例如,用户输入功率设置范围为35-42,锁模参数值中平均功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范围,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出39,36,此时优先读取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平均功率符合用户设置。又例如,用户输入功率设置参数为40,锁模参数值中平均功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参数,从锁模参数中查找与用户输入的功率值设置参数差量小于预设值(或者差量最小)的平均功率值,并按该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上述示例中,例如筛选差量小于预设值4的平均功率值,得到43,39,36,优选读取差量最小的平均功率值39所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无法锁模时,读取差量次小的平均功率值43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值可调,满足用户需求。此处需要说明,以上数字仅为示意。或者,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从锁模参数值中获取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例如,设置处理器在读取锁模参数值时,优先读取平均功率值最大的参数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能够工作在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锁模状态,实现了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最大化。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参数无法实现锁模时,例如最大功率值对应的准直器入射到锁模器件上的位置点损坏或故障时,可以顺次读取次大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参数并配置激光器,该方法可以循环进行,直至激光器锁模状态下输出的平均功率值在可选范围内是最大的。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锁模,还可以保证锁模状态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平均功率值尽可能的大。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能实现锁模的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重复频率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需要特定重复频率的激光脉冲时,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的设置范围或设置参数,随后根据用户输入的范围或参数,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对应的重复频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例如用户输入重复频率设置范围为35-42,锁模参数值中重复频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频率值设置范围,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出39,36,此时优先读取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输出的激光脉冲重复频率符合用户设置。又例如,用户输入重复频率设置参数为40,锁模参数值中重复频率值由大到小分别包括55,47,43,39,36,30,19。则根据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值设置参数,从锁模参数中查找与用户输入的重复频率值设置参数差量小于预设值(或者差量最小)的重复频率值,并按该重复频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上述示例中,例如筛选差量小于预设值4的重复频率值,得到43,39,36,优选读取差量最小的重复频率值39所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在39对应的可调参数值无法锁模时,读取差量次小的重复频率值43对应的可调参数值配置激光器,使得激光器的输出重复频率可调,满足用户需求。此处需要说明,以上数字仅为示意。其中,重复频率的存储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平均功率的存储方式。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遍历第一相对位移值、第二相对位移值、第三相对位移值、以及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时,按照预设的嵌套顺序逐个改变每个参数,直至四个参数的所有组合均被遍历,即四个参数之间不设置特定的遍历顺序,只要最终能实现全部遍历即可。在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遍历的效率,可以按照特定的顺序并辅以特定判断条件来执行,其遍历过程可如图3所示。通过在四个遍历嵌套的过程中引入了判断条件,通过判断前一级遍历循环过程中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设置只有在前一级遍历过程中符合预设条件的可调参数值才会被嵌套执行下一级遍历循环,而无需对所有的可调参数值进行遍历,能有效减少遍历循环的次数,提高了遍历效率。例如对于第二级遍历循环,不断调整第一相对位移值,如果输出的激光中未包含光脉冲则不对当前第一相对位移值嵌套第三遍历循环,而只对致使输出的激光中含光脉冲的第一相对位移值嵌套第三遍历循环。上述优化遍历过程能够提高遍历效率,但并非是唯一可选的方法,在不限制遍历时间的基础上,不加入判断条件的传统遍历过程,即遍历所有可调参数的所有值的组合也是可取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自动锁模激光器,该激光器采用上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锁模控制方法,因而方法实施例中提及的可选方案或具体方案,均可应用于本自动锁模激光器实施例中。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自动锁模激光器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激光器包括泵浦光源61,泵浦功率控制器67,准直器62,锁模器件63,输出器件64,监测电路65,处理器66,存储器68以及运动机构69,运动机构69被配置为在处理器66的控制下带动准直器62或锁模器件63移动(如图中虚线所示),以调整准直器62或锁模器件63之间的相对位移,泵浦功率控制器67被配置为在处理器66的控制下调整泵浦光源61的功率。处理器66被配置以执行如下功能:根据监测电路发送的监测信号判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输出的激光不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情况下,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其中,锁模参数值包括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可调参数的值包括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根据锁模参数值,控制运动机构和/或泵浦功率控制器运转,以将激光器中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为锁模参数值,使得输出的激光状态被调整为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其中,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可以包括:输出的激光中是否包含激光脉冲、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等。当输出的激光中包含激光脉冲、且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且输出的激光脉冲中每一个小脉冲的能量均等时,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其中,通过控制泵浦光源的电流即可控制泵浦光源的功率。运动机构69接收电信号的控制并产生预设位移,从而带动准直器或锁模器件移动,实现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的调整。运动机构69可以采用现有的任意移动机构来实现,只要能根据电信号产生预设位移即可。运动机构可安装于准直器上,或安装于锁模器件上,也可以在准直器于锁模器件上均安装运动机构,只要能实现二者的相对运动即可。例如,运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结构来实现,运动机构与准直器耦合。在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运动机构69还可以与锁模器件耦合,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带动锁模器件移动,由于锁模器件63呈平面状,因而准直器62与锁模器件6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包括:准直器62射出的光束入射到锁模器件63上的入射点,准直器62射出的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63的入射角度,以及准直器62与锁模器件63之间的相对距离。运动机构69可以带动锁模器件旋转,从而调整准直器62射出的光束相对于锁模器件63的入射角度;运动机构69可以带动锁模器件朝向或者背离准直器平移,从而调整准直器62与锁模器件63之间的相对距离;运动机构69可以带动锁模器件在锁模器件所在的平面内平移,从而调整准直器62射出的光束入射到锁模器件63上的入射点。上述运动机构69可以采用任何已知的移动结构来实现,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综上所述,通过在激光器中预存锁模参数值,从而当激光器锁模失效时,可以直接读取存储器中的锁模参数值,从而一步到位实现锁模。上述方法可以将锁模参数值存储在交付给用户的激光器中,使得用户在使用激光器的过程中,即便锁模出现问题,激光器仍可以自发的从存储器中读取锁模参数值,并通过运动机构和泵浦功率控制器来自动配置激光器,实现激光器的自动锁模。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预先存储锁模参数值的步骤包括:接收扫描指令,控制激光器进入扫描模式;实时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在遍历过程中,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将所有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当遍历完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时,控制激光器退出扫描模式。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按照预设步进值遍历激光器的可调参数的所有值包括:按照预设步进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为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调整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为第一功率值;判断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当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时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进入局部扫描模式;获取局部步进值,其中局部步进值小于所述预设步进值,从第一相对位移值和/或第一功率值开始,按照局部步进值调整相对位移值和/或功率值,直至遍历完局部扫描范围内的所有值,退出局部扫描模式;将局部扫描模式下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且平均功率最大的可调参数的值确定为锁模参数值。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在扫描模式中嵌套局部扫描模式,使得在扫描中发现的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基础上,均以更小的步进值进行依次局部扫描,不仅能够在每一个致使输出的激光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值的附近,找到能使得输出激光功率最大的参数,而且能够使得全局扫描不必设置过于微小的步进值,提高了扫描效率,且保证了扫描准确度。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和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判断输出的激光状态是否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包括:判断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是否均等以及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其中当每个激光脉冲的能量均等且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确定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在前述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电路用于监测输出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与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的可调参数的值对应的激光脉冲的平均功率值;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功率设置值,从锁模参数值中筛选与功率设置值匹配的平均功率值,获取筛选出的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或者,按照预设规则从存储器中获取预先存储的锁模参数值还包括:从锁模参数值中获取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按照获取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监测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状态,当最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无法致使输出的激光状态符合预设锁模条件时,按照次大平均功率值对应的可调参数的值,调整准直器与锁模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和/或泵浦光源的功率值,使激光器实现自动锁模。在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监测电路65可以实时的对输出器件输出的激光状态进行监控,也可以按照预设间隔,定期的对输出器件输出的激光状态进行监控。在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该激光器可以配置为线性腔,也可以配置为环形腔,在此不做限定。锁模器件包括投射式或反射式可饱和吸收体,包含半导体类可饱和吸收体(SESAM)、碳基可饱和吸收体(石墨烯、碳纳米管、碳化硅)、拓扑绝缘体等,输出器件可为镀有部分反射膜的输出镜或基于光纤机构的输出耦合器件,增益介质可以是掺有钕或镱或铒或铥或钬等其他稀有金属的光纤或晶体。在任一可选方案的基础上,锁模参数值可以存储在查找表LUT中,也可以通过key-value键值对的方式进行存储,例如redis存储。上述本发明列举了多个可选实施例,仅仅为了描述技术方案的各个细节,其描述的先后顺序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包括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与数据集中器相连;数据集中器通过电力线路分别与至少一组净化空调机组、隔离变压器、阀门控制器、温湿度控制器、电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本地管理端相连;本地管理端与远程管理端无线连接;项目水表计量、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净化空调机组、隔离变压器、阀门控制器、温湿度控制器、电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将数据通过网线或者RS485总线接入网关,再由网关将数据传输至综合管理系统;可进行本地或远程操作;便捷管理,节省人力成本,高效工作,节能的特点。1.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与数据集中器(2)相连;数据集中器(2)通过电力线路分别与至少一组净化空调机组(3)、隔离变压器(4)、阀门控制器(5)、温湿度控制器(6)、电表(7)、空气质量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9)、本地管理端(10)相连;本地管理端10与远程管理端(11)无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与数据集中器(2)相连;数据集中器(2)通过网络接口分别与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相连、告警监视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的数据中心(12)与云服务器(13)相连;数据中心(12)还与数据处理器(14)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净化空调机组(3)、隔离变压器(4)、阀门控制器(5)、温湿度控制器(6)、电表(7)、空气质量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9)、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均成为独立的子系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其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按照设定信息数据采集周期采集数据,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与子系统进行通讯,通过数据接口驱动方式获取子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为采集子系统管理相应进程,包括异常自启动、进程守护以及相应的调度功能;临时数据库,则作为采集数据的临时存储,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对采集的数据按照计算规则进行处理、计算;提供到数据库存储和前台页面展示应用;数据处理子系统包括数据计算引擎,辅助以计算公式配置表,来完成能效管理平台的数据计算功能;数据查询引擎为WEB服务器调用数据提供服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集中器(2)与净化空调机组(3)通过RJ45/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隔离变压器(4)通过RS485/232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阀门控制器(5)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温湿度控制器(6)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电表(7)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空气质量传感器(8)通过RS485/RJ4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水温传感器(9)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本地管理端(10)通过RJ45通信接口相连。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医院设施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背景技术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患者对医疗环境的高要求,洁净装备工程建设本身专业性强,综合要求高,设计施工运维难度大,对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在技术上,绿色节能上,运维上确保长足,在市场大环境竞争中方能长远发展。洁净装备工程需要有对售后维护有经验的工程队伍,才能严保净化工程质量。市场上现在有好多净化公司,每年承包建设的净化工程项目不计其数,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完成后基本由每个承包单位承担约2年维保期,在维保期过后要不院方签合同继续让其维保或者培训人员自行维保,在这个过程及以后中,往往出现工程承包单位人员不足,好几个项目互调维护人员,当发生洁净装备故障时候,不能及时去现场排除故障,还处在人工时代,这样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命风险,现场实际设备运行状况不能及时了解,信息滞后,无法灵活维护,另外部分单位对运维的不重视,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而实现自动化系统全面运维,是目前洁净装备工程运维工作的当务之急。目前,医院环境设施、系统多、构成复杂、能耗高、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孤岛突出、后期运行维护困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对能耗、环境、稳定性等日益提升,如何满足医学领域的科学化,人性化及个性化的需要?这需要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企业对洁净工程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了解,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以及运行过程中有效的设施和人员监控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诊疗工作的场所,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而舒适的康复环境。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洁净工程管理信息化仍处于小规模的独立控制阶段,特征表现为无网络或小规模局域网控制;在洁净装备工程领域,国内绝大多数控制系统,只注重于控制,却疏于故障检测。众所周知,现场使用设备一旦出现问题,故障难以定位,难以排除。医院是保障大众生命安全的基本设施,出于此类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极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的不可间断性,以及出现故障必须尽快排除的要求。现有的医院洁净装备工程控制系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医院空调系统多采用的是微处理器单片机控制系统,面板为平面触摸式,通过数码管显示各参数,显示画面单一;2)可实现一般的基本功能,但无法进行二次扩展;3)参数控制为单一控制,抗干扰能力和通讯功能较差,无法处理大量数据和高速传送数据。4)各控制项目和功能分散,空调系统、对讲、采集等等,分别有不同的控制核心,管理分散,医院工作人员掌握起来较为复杂。以上种种问题都不适应当下业内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5)在以前的系统中,通讯采用现场总线通讯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协议复杂,已不再适合现在这种大规模集成、联网的信息采集控制系统。发明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具有便捷管理,节省人力成本,高效工作,节能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包括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与数据集中器相连;数据集中器通过电力线路分别与至少一组净化空调机组、隔离变压器、阀门控制器、温湿度控制器、电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本地管理端相连;本地管理端与远程管理端无线连接。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与数据集中器相连;数据集中器通过网络接口分别与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相连、告警监视器。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的数据中心与云服务器相连;数据中心还与数据处理器相连。所述的数据集中器是将每个数据采集器信号集中处理转换,通过RJ45接口接入局域网或者公网;数据采集器是每个设备跟前安装的采集该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的净化空调机组、隔离变压器、阀门控制器、温湿度控制器、电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均成为独立的子系统。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的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按照设定信息数据采集周期采集数据,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与子系统进行通讯,通过数据接口驱动方式获取子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为采集子系统管理相应进程,包括异常自启动、进程守护以及相应的调度功能;临时数据库,则作为采集数据的临时存储,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对采集的数据按照计算规则进行处理、计算;提供到数据库存储和前台页面展示应用;数据处理子系统包括数据计算引擎,辅助以计算公式配置表,来完成能效管理平台的数据计算功能;数据查询引擎为WEB服务器调用数据提供服务。所述的数据中心分为REDIS通道和数据库两部分,REDIS通道与数据集中器结合,实现数据的推送,一方面将实时的数据推动到Web服务器做数据展示,一方面存入数据库中;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定时存储,数值变化存储方式,同时结合数据质量处理引擎,当数据质量出现异常时(如通讯中断),则将数据进行处理后,并将原始值、修正值存入数据库中。所述的数据集中器是将每个数据采集器信号集中处理转换,通过RJ45接口接入局域网或者广域网。所述的数据集中器与净化空调机组通过RJ45/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隔离变压器通过RS485/232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阀门控制器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温湿度控制器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电表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空气质量传感器通过RS485/RJ4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水温传感器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与本地管理端通过RJ45通信接口相连。所述的数据采集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或TCP/IP以太网传输技术或载波通信技术实现内部数据通讯;通过数据集中器,采用GPRSDTU无线网络传输技术接入广域网或者通过TCP/IP以太网接入广域网。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布式采集、集中云端部署的架构,通过工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区域中的建筑设备集中在一个平台来统一监视管理;通过工业网络协议(如Bacnet,OPC)将能耗计量、净化空调、漏水检测、医用气体检测、空气质量检测等数据接入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并将数据上传至专有云。本实用新型可满足集中控制运行功能需求,包括运行监测、故障报警、能源管理、报表管理和运维管理;运行监测指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平台的监控界面,实时观察各子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需求;故障报警指设备或系统故障能够及时的在“平台”监控界面中显示的需求;能源管理指在系统上对建筑能耗数据进行用能统计和能分析展示;报表管理指将各个子系统的关键运行参数实时记录下来,并定期生成报表、历史曲线等,以供管理人员分析、优化系统运行;运维管理指系统将接入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包含故障报警联动工单、设备保养计划及维修管理等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当医院系发生设备数量、设备位置变化或建筑平面布局变化,乃至子系统变更时,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应能够便捷地进行调整,无需对硬件、软件结构重新进行设计。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使用一套标准化软件实现各子系统的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兼容性:通过标准化接口方案,与医院各子系统产品技术相兼容,子系统包括能耗计量、净化空调、漏水智能检测、医用气体检测、空气质量智能检测;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支持Chrome浏览器及IE浏览器。工程电力的优化:由于采用了分科室安装计量检测装置,便于科室独立核算及管理,所以可实现用电量化监管(分区计量统计、负载识别、电能质量、谐波);设备运行监管(净化空调机组、水泵、冷热水机组、空压机等机组);备用电源监测(UPS/EPS);回路漏电及绝缘检测(如手术部等IT回路漏电检测);用电诊断、分析、预警、报表;工程用水的优化:由于采用了分科室安装水量计量,压力监测等设备,所以可实现用水量化及监测(分区计量、供水监控、漏水监控、水位监测);节水分析。工程用气的优化:由于采用了分科室对气体压力,流量进行监视统计;对制气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数据采集,所以可实现各种气体分区计量及监测(压力、流量、质量);制气设备监测(氧气、负压、压缩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笑气);供气质量监测;高压氧仓。环境空气质量优化:由于采用了对洁净科室,重点区域安装空气质量传感器,在室外新风口安装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等,通过数据实时采集,统计,分析,所以可实现室内空气洁净度、压差、温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HCHO浓度等监测;空气质量监测(PM2.5、PM10);空调送回排风温湿度、风量监测等;水系统漏水监测。设备综合管理优化:由于采用了数据采集及统计,规整,分析,并建立设备基础数据库,制定了相关报警规则等方式,所以可实现设备警报管理;设备维护管理(如设备年限、维修保养记录、维修费用及设备配件采购、安装流程、配件厂家等);设备生命周期运行寿命分析、故障及告警分析、保养维修分析、能耗及节能分析;应急预案及人员安排、经验交流;视频监控系统。为保证系统安全性、运行可靠性、响应实时性以及系统独立性,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云端设置的原则,以满足未来医院管理集团化的需求。设置本地服务器实现内网管控,采用云服务器实现云+管理运维的方式。由于采用了微米短信来推送告警,在用户管理中选择要发送的用户,填写相关邮箱号或者手机号,所以可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管理及运维人员;智能化的工单管理,实现科室下单,系统过程控制,对运维人员服务效率考核点评,解决了传统的依靠电话传唤的问题。通过对能源监测与控制,设备状态监控及数据分析,通过对水、电、气、暖及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控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供节能策略,保障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便捷管理,节省人力成本,高效工作,节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优异的性能,功能强大,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加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通过精密传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使控制效果直观可量化,增强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准确性,具有极大的社会进步,替代进口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洁净装备工程建设中智能运维却是空白的,通过本实用新型填补这一项工程建设信息智能化的空白。提升洁净装备工程管理、控制、运维的现代化水平,为医院现代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平台,必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应用于为医护人员提供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诊疗工作的场所,提供安全而舒适的康复环境,对洁净环境领域有着深远的推广意义,市场潜力巨大。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学,空气洁净技术,医学无菌技术,控制技术,运维管理等在内的系统集成。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平台化的集成,解决了多接口问题,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通过联动设计,提高运维管理效率,达到节能目的。可视化窗口设计、重点区域BIM模式,虚拟与现实结合,可视化运维,实现了不同人员多方位多角度的管理手段。通过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将各子系统集成在一个框架下,以实现系统运能分析,实现绿色节能运行。根据空气质量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系统过滤装置使用寿命,确保室内环境质量,优化控制逻辑关系,实现联动控制,实现自动节能运行。本实用新型的系统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和一体化架构设计,保证了医院信息智能化建设的功能一致性,接口、系统集成一致性,实现了绿色运营、安全运营目的。能源系统包含能耗(水、电、气等)计量统计、分布、能耗单表具查询、能耗监测、报表、能耗趋势分析等功能。通过监控各模块的能耗数据,并分析能耗趋势,为医院的节能管理提供依据。具有信息智能化控制、能源分析、智慧运维三位一体医院大后勤综合管理平台;是一种新的运维管理模式,结合多种高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通过物联网传感终端(现场监控模块、传输模块),将用电、设备各种参数状态等实时传送给云平台进行分析运维管理。不仅提高了各方的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而且还为智慧医院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是未来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用新型集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于一体,可同时集中或独立控制多台末端设备的开启、温湿度控制,对用水用电用气等耗能设备动态监控,实时分析,故障报警,实现对医院能源监测管理,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管理、售后服务人员综合管理,该管理平台在理念技术上凝聚着高科技高标准的精华。如何要满足医学领域的科学化,人性化与个性化需要,就需专业化的企业对工程的发展有前瞻性得了解,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以及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全程监控,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诊疗工作的场所,提供安全而舒适的康复环境。稳定性高,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属于工业级的现场设备,平均故障率低;通讯能力强大,可处理较大的数据量,传送速率高(采用工业以太网);外部接线少;操作极其简便,用红外鼠标遥控操作;显示系统采用大屏幕液晶显示屏,美观,档次高,是数码管显示无法比拟的;具备远程异地显示和监控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即能在院内局域网进行视频教学,移植手术同步播放,也可通过互连网进行远程异地专家会诊,学术交流;系统显示界面,控制内容均可进行拓展和新功能开发;新增加了远程专家监控诊断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可靠性。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主要用于医疗行业内后勤运维管理,系统通过在各个科室安装计量,检测等表和传感器,主要包含项目水表计量、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净化空调机组、隔离变压器、阀门控制器、温湿度控制器、电表、空气质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借助电力载波数据采集器实现数据的采集,借助电力线路实现数据传输至数据集中器,通过数据集中器和医院内网或者广域网连接,数据传输至服务器,通过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也可借助布线形式将各个前端数据采集传输至网管,通过网管实现数据上云,用于实现运维管理。运维管理平台可本地或者远程操作,管理便捷,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了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本实用新型适用三甲综合医院及以下所有医院、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类;也适用于洁净电子厂房、药厂等净化工程项目。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接收输入端扩频系统抗宽带干扰示意图。图3(b)为图3(a)干扰扩散后的示意图。图3(c)为本实用新型接收输入端扩频系统抗脉冲干扰示意图。图3(d)为图3(c)干扰扩散后的示意图。图4为数据Web展示架构图。图5为客户端与电力载波数据集中器、电力载波系统采集终端、终端设备连接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包括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与数据集中器2相连;数据集中器2通过电力线路分别与至少一组净化空调机组3、隔离变压器4、阀门控制器5、温湿度控制器6、电表7、空气质量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9、本地管理端10相连;本地管理端10与远程管理端11无线连接。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与数据集中器2相连;数据集中器2通过网络接口分别与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相连、告警监视器。所述的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的数据中心12与云服务器13相连;数据中心12还与数据处理器14相连。所述的数据集中器是将每个数据采集器信号集中处理转换,通过RJ45接口接入局域网或者广域网。所述的净化空调机组3、隔离变压器4、阀门控制器5、温湿度控制器6、电表7、空气质量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9、水表计量装置、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均成为独立的子系统。智慧运维管理平台1的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按照设定信息数据采集周期采集数据,采集子系统任务模块与子系统进行通讯,通过数据接口驱动方式获取子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为采集子系统管理相应进程,包括异常自启动、进程守护以及相应的调度功能;临时数据库,则作为采集数据的临时存储,支持断点续传功能。对采集的数据按照计算规则进行处理、计算;提供到数据库存储和前台页面展示应用;数据处理子系统包括数据计算引擎,辅助以计算公式配置表,来完成能效管理平台的数据计算功能;数据查询引擎为WEB服务器调用数据提供服务。所述的计算规则包括关系运算或混合运算或数据类型转换规则。所述的数据中心分为REDIS通道和数据库两部分,REDIS通道与数据集中器结合,实现数据的推送,一方面将实时的数据推动到Web服务器做数据展示,一方面存入数据库中;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定时存储,数值变化存储方式,同时结合数据质量处理引擎,当数据质量出现异常时(如通讯中断),则将数据进行处理后,并将原始值、修正值存入数据库中。所述的数据集中器2与净化空调机组3通过RJ45/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隔离变压器4通过RS485/232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阀门控制器5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温湿度控制器6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电表7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空气质量传感器8通过RS485/RJ4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水温传感器9通过RS485通信接口相连;数据集中器2与本地管理端10通过RJ45通信接口相连。以太网Ethernet,TCP/IP协议,RS232串口协议、PROFIBUS自动化通讯协议、OPC通讯协议。洁净工程空调控制、环境质量检测评估分析(PM值、室内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及压差等)、联动预警、漏水监测功能是本系统重点核心,因为此部分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运维管理跟进不到位,会造成交叉感染、甚至危害患者生命,该区域能耗也是医院最高的。通过重点监测设备状态,及时预警,当发现故障或者隐患等问题,及早处理,保证洁净工程(手术室、ICU、层流病房、PICU、NICU等)环节处在一个受控状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软件数据及接口对接方式,将所有需要监控和管理的弱电子系统,医疗智能化子系统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实现集中管理。这样保障了医院运营过程的安全、提升了服务效率、提升了信息化水平、绿色节能。整个系统采用B/S式架构,可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在本地监控中心等区域设置客户端电脑,对系统进行访问和管理。根据联合体医院建设可设置云端服务器,本地化部署主要配置包含本地服务器建设,采用HP或Dell服务器,设置有防火墙,交换机、网关及控制器,各种前端数据采集装置。本地管理端是指医院工程管理人员电脑端,通过医院专用内网通信。客户端指的手机,IPAD端,通过互联网接入。客户端电脑指的是医院内网中的管理人员电脑,不包含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指的是手机APP,IPAD等。云端服务器指的是联合体医院可以租借阿里云或者其他云,无需在每个医院设置服务器,便于节省成本,便于管理。本地服务器指的是医院根据自习管理需求可单独设置一套服务器用于医院环境设施运维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接口及标准的工业协议如BACnet/IP、ModbusTCP、OPC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对接;项目水表计量、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等直接接入数据采集器。洁净工程空气处理设备等均拥有自己独立的系统,需要沟通解决数据通讯协议,常用控制器为PLC或DDC,可通过网线或者RS485总线接入网关,再由数据集中器或者网关将数据传输到医院内网系统中或者直接接入公网连接云服务器,数据前端采集也可采用电力载波方式,借助电力线路实现前端数据的采集的传输至数据集中器,通过数据集中器接入医院环境设施运维管理系统服务器,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的项目水表计量、漏水监测装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PM值传感器、净化空调机组3、隔离变压器4、阀门控制器5、温湿度控制器6、电表7、空气质量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9,通过安装在各个系统末端的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前端设备实时数据信号,借助于电力载波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至数据集中器,或者通过网线或RS485总线接入数据集中器或者网关,通过数据集中器或者网关接入医院内网系统,连接服务器或者直接接入广域网,连接云端服务器,实现医院环境设施运维管理。子系统与的通讯接口所述的子系统是指子系统指的是空气环境系统;医用气体系统;水系统;空调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库房系统等。物理界面接口:室内环境:基于RJ45的TCP/IP或者UDP/IP网络接口;医用气体:基于RJ45的TCP/IP或者UDP/IP网络接口;漏水监测:基于RJ45的TCP/IP网络接口;空调:基于RJ45的TCP/IP网络接口;能耗计量:基于RJ45的TCP/IP网络接口;通讯协议接口:空气环境:ModBus、BACnet;医用气体:ModBus、BACnet;漏水监测:OPC、ModBus、BACnet;空调:BACnet,OPCModBus;能耗计量:OPC,ModBus。系统的整体架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布式采集、集中云端部署的架构,通过工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区域中的建筑设备集中在一个平台来统一监视管理,图2,云服务器和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安装部署能源管理应用软件程序和数据库。数据查询、展示架构:参见图4,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以Web的方式进行数据展示,数据查询和展示的主要流程为:浏览器发送请求给WEB服务器,当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通过数据库驱动程序查询数据库,并且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同时WEB服务器自启动开始一直监听Redis中的通道,当Redis通道存在数据时,WEB服务器马上将通道数据转发给浏览器,浏览器自行解析Redis中的数据。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按照一定的计算规则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然后提供到数据库存储和前台页面展示应用。数据处理子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包括数据计算引擎,辅助以计算公式配置表,来完成能效管理平台的数据计算功能。数据查询引擎,则为WEB服务器调用数据提供服务。通信协议及接口数据交换各子系统应向医院设备及能源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基于信息点的数据交互方式,使得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各子系统的关键数据。本实用新型的软件客户端整体界面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所在服务器的IP:9041即可进入登录界面,亦可采用域名加端口号。之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软件平台,默认用户名:admins密码:000管理平台界面:功能菜单区:系统功能菜单;系统通知栏:用户信息、系统切换、告警通知;项目概况区:显示平台项目概况;简介:公司简介;系统帮助:平台使用帮助;系统版本信息区:显示系统版本信息。监控平台:监控平台界面截图:功能菜单;系统通知栏;项目概况;项目地图。管理平台:项目管理用于项目的创建、编辑、删除;项目创建步骤如下:在菜单处点击“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添加项目”;项目参数填写;项目图片:可上传CPEGPNG格式的项目图片;项目名称:用于记录项目,同一平台项目名称不可重复;项目编号:支持英文、数字、下划线“_”,整个平台不可重复,可使用默认编号或根据项目情况填写;所属机构:为该项目分配隶属机构(参见机构管理章节),可多选;项目时间:即项目创建时间可选;项目所在地址:即项目地址,可直接输入地点,地图会自动出现位置标识,如果位置出现偏差,亦可用鼠标直接拖动地图上的位置标识至指定位置;项目描述:即为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主体、规模、用途、工期等备注信息;警情配置:即警情的等级分配,建议选择默认,亦可单独设置,警情配置设置可参考(警情配置章节);项目属性:该处可填写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等相关内容,可根据需要增加;点击“提交”即为项目创建完成。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为:实时数据源管理、计算规则管理;其中“数据源管理”为网关采集的实时数据,主要用于平台数据源的添加,即增加与平台通讯的数据采集网关;“计算规则管理”主要用于跨设备的数据点与数据点、数据点与常数之间的实时计算,产生新的数据点并且存储。数据源添加:数据源管理:网关采集的实时数据,主要用于平台数据源的添加,即增加与平台通讯的数据采集网关。间接采集点:间接采集点:主要用于同一设备的数据点与数据点、数据点与常数之间的实时计算,产生新的数据点并且存储。计算规则管理:计算规则管理:主要用于同一项目中跨设备的采集点与采集点、采集点与常数之间的实时计算,同时在平台产生一个新的数据点,并且所产生的数据点可以存盘和数据展示。数据监控:数据监控分为:设备实时数据、计算实时数据和设备历史曲线、计算历史曲线。其中:设备实时数据:用来查看数据源中采集点和间接采集点的实时数据;计算实时数据:用来查看计算规则中计算点的实时数据;设备历史曲线:用来查看数据源中存盘类型为存盘的采集点和间接采集点的历史曲线,支持跨项目、跨设备查询对比分析,并支持导出为图片;计算历史曲线:用来查看计算规则中存盘类型为存盘的计算点的历史曲线,支持多个计算规则查询对比分析,并支持导出为图片。设备实时数据:设备实时数据按设备排列,可根据设备名称和编号对设备进行查询;点击设备实时数据可查看该设备中采集点和间接采集点的实时数据;对于写入方向为读写类型的数据点,可点击反向写入,输入需要反向写入的值,对数据点进行控制。计算实时数据:计算实时数据按计算规则排列,可根据计算规则名称和编号进行查询;点击计算实时数据可查看该计算规则的实时数据。设备历史曲线:设备历史曲线按照设备排列,可根据设备名称和编号对设备进行查询;点击设备历史曲线,可查询存盘类型为存盘的数据点的历史曲线,支持跨项目、跨设备查询对比分析,并支持导出为图片。计算历史曲线:计算历史曲线按计算规则排列,可根据计算规则名称和编号进行查询;点击计算历史曲线,可查询存盘类型为存盘的数据点的历史曲线,支持多个计算规则查询对比分析,并支持导出为图片。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主要用于对当前已有的设备进行删除、编辑、查看、查询以及添加新的设备等操作。注:设备一般都是从数据源管理>>加载网关配置时从网关直接加载而来,无需用户添加。对于从网关加载的设备,在此处只能上传设备的图片,其它地方不可做任何更改。设备综合管理:设备综合管理主要用于设备的管理,该板块分为三大区域:机构树状图,用于对设备按照区域划分;设备查询区,用于设备查询;设备列表区,可查看设备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和所属摄像头。摄像机管理:摄像机管理用于添加、删除、编辑、查看摄像机等功能操作。目前7.0的平台只支持海康威视的萤石云摄像机。机构管理:机构可以用来对项目进行组织划分,可以是行政级别亦可为地域亦或用户自定义,在创建项目的时候可以选在相应的顶级机构或者子机构,可多选可跨机构。平台机构管理规则说明:机构分为顶级机构(没有上级机构的机构)和子机构。岗位管理:岗位用于约束用户权限,一个岗位可以拥有多个用户,同一个岗位用户的权限一致。岗位可分为以下三种:多顶级机构管理岗位:可管理所有的顶级机构及子机构,可分配平台所有的功能权限;单顶级机构管理岗位:只能管理一个顶级机构及其下的子机构,可分配平台所有的功能权限;普通用户:除了可分配每一个功能权限,还可分配具体的项目、画面、设备等。说明:多机构管理岗位和单机构管理岗位拥有管理机构的权限,所以不用分配设备权限、画面权限。警情管理:警情管理:可配置平台的告警等级以及平台告警的提示声音和消息通知模板。警情管理里面的警情配置在系统中会默认一个配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重新添加用户告警配置;模板例子:当警情触发后,您在模板中填写的固定变量:${项目名称},${设备名称},${警情信息},会被该警情对应的真实项目名称,真实设备名称,真实警情信息所替换掉,从而产生一条完整的警情通知信息。告警声音配置:说明:可根据不同的等级上传不同的音频,当告警产生的时候可根据不同的告警等级,播放不同的提示声音。告警监视器配置:告警监视器配置;数据采集>>数据源管理选择数据点,添加告警监视器;监视器参数填写:监视器类型: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范围、状态等;别名:即该告警的名称;告警等级:配置的告警等级,可选;状态:根据告警监视器不同参数有所改变;持续时间:即数据在一定的参数下持续的时间(注:该参数目前只能填写0);说明:同一个数据点可建立多个告警监视器;警情处理:警情处理分为短信通知、平台通知和APP通知,其中APP和平台中需要通知的用户,在下图APP处选择相应用户,可多选;短信通知需要用户申请微米账号,在平台的系统配置>>短信配置处填入相应参数;报表定义:报表定义分为统计规则和报表定义;统计规则:用于对设备中的数据点、计算规则里的计算点按照一定时间段和统计方式进行统计,生成统计点,可作为数据点在画面中绑定,也可添加到报表中使用。统计规则相当于对报表中需要统计的数据提前加工,保证报表生成时不会占用太多服务器资源。报表定义:添加统计规则及其中的统计点,生成初始模板,编辑初始模板后上传到平台即可按照模板生成相应的报表;报表定义中的数据集需要选择统计规则,对统计规则中的点再次统计。报表记录:上传初始模板后,在报表记录>>打开日报视图,即可生成报表,报表可预览和下载。保养计划:保养计划是基于设备类型、作业标准、作业计划、维保工单完成。其目的是依据合理的维保标准进行主动的保养工作,在发现设备故障时触发维修工作,并在最后记录维保信息,帮助用户进行资产的管理和估算。故障维修管理:报修管理规范了非设备类物品(如过滤器等)从提报到验收的过程,对每个阶段工单处理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工单管理包括提报工单、任务分派、执行汇报和验收确认。报修工单为人为主动发现、主动提报的工单类型,应用于临时突发的管理宜。工单提报:报修工单应对临时突发的非设备类型的操作工单。任务分派:提报任务下发至相关管理人手中,由管理人选择可执行的工程人员,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派。执行汇报:工程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任务描述、任务现场照片、任务完成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任务执行阶段所有内容。验收确认:管理人员根据工程人员所提交的执行信息,审核任务执行情况,对于不合格的任务可驳回重新执行,直至合理完成维保工单作业。APP应用管理:移动客户端具体以下功能:实时监测重点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分析能源使用情况;重要报警实时推送;随时随地任务推送;APP远端工单接收、分派、执行、验收;设备台帐、标准知识库等数据时时查询;集成载波通信技术:电力载波技术的实施,电力载波通信是利用电力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采取多频段自适应直接序列展频技术,在通信距离上,已完全实现了一个隔离变压器台区通信距离全覆盖(无限远),即:在同一个隔离变压器台区下,通信不受距离的限制。目前载波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用于电表、水表等抄读的单一功能发展到实时多用途多功能应用。将电力载波技术首次应用在医院大后勤通信管理中,就是通过前端实时数据采集,实行医院分类,分项计量,分区实现房间压力监测、隔离电源漏电监测及水、电、气、热能源在线监测、统计分析,提高工程能源管理水平,为医院建筑技能诊断和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系统借助云服务可以实现远程任何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运行维护人员可实时了解设备等运行状态及能耗情况,系统具备故障预警,能快速提醒售后维护人员处理故障,直接达到了运行与维护管理的目的。参见图3(a)~(d)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依靠电力载波来实现,其主要包括客户端、电力载波数据集中器、电力载波系统采集终端及检测空气指标和前端安装的各种计量,传感元器件的终端设备。主要工作流程是:需要检测的设备通过载波采集终端,实时将信号传递给数据集中器,由集中器发送给客户端,对于抄读功能,由客户端发出信号,通过数据集中器将指令发送给采集末端,实现数据的采集及控制。图5为客户端与电力载波数据集中器、电力载波系统采集终端、终端设备连接原理框图。客户端通过串口、网口与电力载波数据集中器相连;电力载波数据集中器通过RS485与电力载波系统采集终端相连;电力载波系统采集终端与终端设备相连。载波通信应用:采用电力载波技术和采用布线方式实现运行与维护管理系统应用:在系统搭建及施工上,采用电力载波技术,该系统构成主要由前端安装的计量,传感器原件,前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集中器及服务器和本地,移动客户端组成;在施工上,因无需开墙凿洞大量布线,安装施工简易快捷,不破坏原有环境,易于新建安装和旧工程改造,无后期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安全可靠,是其它任何技术(专线传输、网络传输、无线传输)无法比拟的。只需要在监控的部位设置信号采集器,电源就近取自,借助电力线路即可实现数据的传输。特别适用在分散的科室空调监控及房间压力、温湿度、风量参数的测定监测,适用于大中小各种系统。采用布线方式,系统主要由前端信号转换装置、传输线路、数据集中模块、系统服务器等组成,可以实现电量计量、水管网监测、空调冷热量的数据采集,来实现能源管控。前期建设中需要对点位详细统计,通讯方式的统一,布线及软件开发等,对管理,沟通,开发,施工要求高,任务工作量大等问题。在系统造价上相对于其他系统,电力载波技术只需要1个服务器和前端采集模块,以及操作软件,在后期新建、扩建项目上只需要增加点位即可,无其他费用支出即可实现运行、维护、能源等管理需求。采用其他系统,需要每个院均设置服务器,布线、点位信号采集等,费用支出较大,特别是针对洁净装备工程,因监测数据多样性、在纳入全院管理系统后,实际中对接比较困难,软件还需二次开发,整体成本较高。在实用性及未来发展趋势上相对于其他方式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载波技术不破坏已建工程环境,低成本、高利用、施工快捷、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方式和消费模式。将电力载波数据采集装置直接集成在洁净工程中央控制面板上,直接进行对室内温湿度、IT系统、空调其它参数进行采集,借助电力线路传输信息号。以电力载波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载波系统优势:易施工、易维护、易调试开通,无运营费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环境,改造快捷,不影响业主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的室内外环境监视控制:近年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严重,对空调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新风口及循环机组过滤装置造成的堵塞,如果监测不到位或者控制出错,对洁净环境将会造成很大影响,会造成洁净度达不到,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室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浓度增加,造成呼吸困难。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一套用于室内外环境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及结合系统控制,预警,确保系统稳定,提升医疗环境质量。采用E+E空气质量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的漏水监测:对信息机房、手术部上空管道等主要机房设置漏水探测器,监测机房漏水情况,并将监测数据采集到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监控和报警管理。通过485总线将监测数据接入西门子网关,由网络控制器将相关参数上传到综合管理平台。在楼层设备机房设置西门子网关控制器,通将漏水控制器接入控制器,将监测点位采集到网关设备,再转换为BACnet/IP协议与综合平台进行数据交互。TSIM-1A传感器接口模块可监控长达150米(500英尺)的TraceTek传感电缆。一旦检测到液体,TTSIM-1A模块即通过一个LED发出泄漏指示,并启动继电器,产生本机无电压触点闭合。TTSIM-1A模块还可通过多种标准协议与TraceTekTTDM-128等主监控系统、或直接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其它主机系统进行通信。由于TTSIM-1A模块成本低廉,使通过多个独立的传感电缆小段来构建牢固的系统成为经济可行。无需进行现场校准。TT1000传感电缆可检测到电缆上沿线任何位置有水出现的情况。本电缆与TraceTek报警与定位模块配套安装,一旦检测到有水侵入,即会启动报警并准确指明漏水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能:电系统:用电(分区计量统计、负载识别、电能质量、谐波);设备运行监管(净化空调机组、水泵、冷热水机组、空压机等机组);备用电源监测(UPS/EPS);回路漏电及绝缘检测(手术部等IT回路漏电检测);用电诊断、分析、预警、报表。水系统:用水(分区计量、供水监控、漏水监控、水位监测);节水分析。用气系统:各种气体分区监测、计量(压力、流量等);制气设备监测;供气质量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系统:室内空气洁净度、压差、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空调送回排风温湿度、风量监测。综合管理系统:告警管理;维护管理:设备年限、维修保养记录、维修费用及设备配件采购、安装流程、配件厂家等;生命周期运行寿命分析、故障及告警分析、保养维修分析、能耗及节能分析;应急预案及人员安排、经验交流;视频监控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指标温度22~25℃、湿度40%~60%±5%;压差+5~+8帕,-5~-8帕;室内送风频率在45~78HZ工作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实现1000M/100M/10M数据传送和交换;系统运行噪声<50DB(A);满足各个级别洁净装备工程要求;实现无线、载波、有线相结合通信传输;适用于任何监控系统;实现能耗分析、数据统计、报表打印等多种功能;DTU设备无线传输远程异常、故障诊断。对比说明:现有的传统控制系统与本实用新型的及基于电力载波技术的洁净装备工程运维系统相比:运营和实施:医院环境设施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在国内首次尝试采用电力载波技术实现前端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借助电力网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交互,终端采用目前行业比较先进的GPRS、DTU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TCP/IP以太网络传输技术。借助云服务,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借助客户端可实现多人员多途径对洁净装备工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实时动态数据采集和动态智能化运维。
一种用于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本发明提供一种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醋酸及醋酸酯的催化剂,该催化剂由单点分散的Re、W、Mn、Ti等氧化物一种和单原子分散Rh或Ir的一种组成。该催化剂用于固定床反应器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以及本催化剂作用下,CH3OH和CO可高活性、高选择性地转化为醋酸及醋酸酯。1.一种甲醇气相羰基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1)制备主催化剂前驱体溶液,向其中加入分散剂,再加入共催化剂的前驱体,即可得到前驱体混合浸渍液;2)将混合浸渍液滴加到乙醇和/或水分散的惰性载体悬浮液中,旋蒸、干燥,并于氧气气氛下高温300~600℃焙烧氧化1~2h,即得产品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由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和载体三部分组成;主催化剂为Re、W、Mn、Ti的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共催化剂为Rh、Ir中的一种或二种;所述的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氧化锆、碳化硅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为精氨酸、三乙醇胺、乙二醇、乙醇胺、乙二胺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其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1~1.0g/mL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中所述主催化剂质量载量为0.01~15.0%;共催化剂质量载量为0.0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催化剂在载体上单点分散,共催化剂在载体上单原子分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体比表面积在50-600m2/g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催化剂的前驱体化合物主要为高铼酸(HReO4)、高铼酸铵(NH4ReO4)、五氯化铼(ReCl5)、钨酸(H24)、钨酸铵[(NH4)WO]、六氯化钨(WCl6)、五氯化钨(WCl5)、高锰酸钾(KMnO4)、四氯化锰(MnCl4)、钛酸(H4TiO4)、钛酸乙酯(C8HO4Ti)、四氯化钛(TiCl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主催化剂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02-0.5g/mL水;共催化剂的前驱体为常规过渡金属化合物,Rh和/或Ir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共催化剂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001-0.01g/mL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散剂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2~0.5g/mL水。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中所述主催化剂质量载量为1.0~10.0%;共催化剂质量载量为0.05~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体比表面积在350-500m2/g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催化剂的前驱体化合物主要有HReO424、KMnO44TiO4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主催化剂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05-0.3g/mL水;共催化剂的前驱体为Rh2O3、RhCl32IrCl6、IrCl3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共催化剂于混合浸渍液中的浓度为0.002-0.005g/mL水。11.一种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备获得的催化剂。12.一种权利要求11所述催化剂在甲醇无卤素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反应中的应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反应前,催化剂需原位氢气还原,温度100~300℃,还原时间为0.5~2.0h。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温度为150~300℃,反应压力0.1~3.5MPa,甲醇液体体积空速在0.1-15h,CO和CH3OH的摩尔比为0.25~10;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为醋酸及醋酸甲酯,副产物有二甲醚。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为100~200℃。一种用于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化学工程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惰性载体负载的Re、W、Mn、Ti的单点分散氧化物一种和单原子分散的Rh和Ir的一种的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醋酸及醋酸酯中的应用。背景技术醋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生产醋酸乙烯单体、酸酐、对苯二甲酸、醋酸酯、醋酸纤维等多种后续化工产品,特别是随着对苯二甲酸及醋酸下游产品的迅猛发展,醋酸生产已经成为化工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熟的醋酸生产工艺有乙炔乙醛法、乙烯乙醛法、乙醇乙醛法、丁烷氧化法和甲醇羰基化法。其中,甲醇羰基化工艺占主导地位,目前采用该工艺的醋酸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已占醋酸总生产能力的81%。在过去50年里,甲醇羰基化生产醋酸的工业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BSAF公司1960年利用钴催化剂在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250℃,60MPa)首先实现了用甲醇羰基化法生产醋酸的工业化生产。该方法生产的醋酸纯度不高,主要副产物是高级醇、高级醛和高级羧酸,产物分离成本较高。第二阶段:Monsanto公司开发了活性和选择性更高的铑-碘化物(RhI3)催化体系。反应的温度和压力也比较低(175℃左右,3.0MPa),醋酸以甲醇为基准的选择率在99%以上,以CO为基准的选择率也达到了90%以上。装置耐腐蚀要求很高,需要全锆合金反应釜。第三阶段:Ir催化剂的工业化是甲醇羰基化法生产醋酸。该工艺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反应在水含量较低的条件下进行,并减少了液体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CO的转化率。Celanese化学公司通过添加高浓度的无机碘化物(主要是碘化锂),提高了Rh催化剂的稳定性,加入碘化锂与碘甲烷助剂后,可使反应器中水含量显著降低(约4%~5%),同时又可维持较高的羰基化速率,使新工艺的分离成本显著降低。日本千代田(Chiyoda)公司和UOP公司联合开发了Acetica工艺,该工艺基于一种多相Rh催化剂,其中活性Rh络合物负载在聚乙烯基吡啶树脂上。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袁国卿研究组合成的强弱配位键螯合性高分子催化剂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催化剂体系具有高稳定性、高活性等特点,能提高CO利用的选择性。虽然均相Rh基和Ir基催化体系具有相当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醋酸的选择性大于99%,取得了很好的工业应用。但是均相催化剂体系具有很多缺点,比如,贵金属催化剂易流失、产物与催化剂分离困难、催化剂循环及回收复杂等。针对上述均相反应催化体系不足,一部分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负载型非均相催化体系,但负载型催化剂体系存在着活性比均相催化体系的低、活性成分易脱除、对载体要求较高等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甲醇羰基化体系需要在卤素助剂(如碘甲烷)参与下进行,这会造成设备的严重腐蚀,需要采用哈氏合金或锆材设备,极大增加了投资成本。甲醇无卤素羰基化体系的开发可避免反应介质腐蚀,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无卤素甲醇羰基化首先要解决甲醇活化的问题。在分子筛体系中,MOR分子筛中的酸性位促进甲醇首先耦合形成二甲醚,二甲醚羰基化生成乙酸甲酯。但由于分子筛水热稳定性差,一般是研究二甲醚直接羰基化制乙酸甲酯。即使直接用不含水的二甲醚,在羰基化过程中分子筛积碳问题依然严重,而且要求CO/二甲醚的摩尔比例很高,可达50。严重降低了CO转化率并增加了循环能耗。有文献报道称空间上分离的甲醇吸附和活化活性位可以避免二甲醚的生成。因此,在惰性载体上负载的单点分散的酸性位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表面两分子甲醇的耦合,抑制二甲醚的生成,同时促进表面甲氧基物种羰基化反应过程中乙酸甲酯的生成。选用高比表面积、大孔径的惰性载体,可以避免分子筛载体中的积碳、内扩散和载体水热不稳定等问题。酸催化羰基化的速控步骤大都是CO插入,而单分散的Rh和Ir原子拥有很强的CO插入能力,但其活化甲醇形成甲基或甲氧基的能力很差。因此,同时负载适量的羰基化活性较好Rh和Ir单原子催化剂,强化单点分散的酸性位和Rh和Ir单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反应速率。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惰性载体负载的Re、W、Mn、Ti的单点分散氧化物和单原子分散的Rh和Ir的催化剂,用于甲醇无卤素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的反应。该催化剂具有活性、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能够降低该工艺的设备投资成本,环境友好,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惰性载体负载的Re、W、Mn、Ti的单点分散氧化物和单原子分散的Rh或Ir的双组份催化剂及其无卤素甲醇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的负载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由惰性载体、主催化剂Re、W、Mn、Ti的氧化物的一种和共催化剂Rh或Ir的一种组成。所述的惰性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氧化锆、碳化硅中的一种。所述的主催化剂的化合物主要有高铼酸(HReO4)、高铼酸铵(NH4ReO4)、五氯化铼(ReCl5)、氧化铼(Re2O7)、钨酸(H24)、钨酸铵[(NH4)WO]、六氯化钨(WCl6)、五氯化钨(WCl5)、高锰酸钾(KMnO4)、四氯化锰(MnCl4)、钛酸(H4TiO4)、钛酸乙酯(C8HO4Ti)、四氯化钛(TiCl4)等。优选HReO424、KMnO44TiO4中的一种。其在催化剂中的质量载量为0.01~15.0%,优选1.0~10.0%。所述的共催化剂Rh和Ir的化合物为常规过渡金属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等,如纳米金属铑(Rh)、氧化铑(Rh2O3、RhO2),乙酰丙酮羰基铑(Rh(acac)(CO)2)、二氯四羰基合二铑(Rh2(CO)42)以及三氯化铑(RhCl3),、氧化铱(Ir2O3、IrO2),氢氧化铱(Ir(OH)3、Ir(OH)4),氯铱酸(H2IrCl6)以及氯化铱(IrCl3、IrCl4)等,优选Rh(acac)(CO)2、RhCl32IrCl6、IrCl3中的一种。金属铑Rh或Ir在催化剂中的质量载量为0.01~2.0%,优选0.05~1%。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主催化剂Re、W、Mn、Ti等的前驱化合物溶于超纯水中,加入适量的精氨酸或三乙醇胺或其他络合剂,再加入共催化剂铑或铱的前驱化合物,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混合溶液。然后缓慢将其滴加至乙醇或水分散的惰性载体悬浮液中。然后旋蒸、干燥、焙烧,即并于氧气气氛下高温300~600℃焙烧氧化1~2h即得本发明催化剂。氧气气氛为氧气或氧气与惰性气氛气体混合,氧气气氛中氧气体积浓度为20%以上,优选50%以上,最优选80%以上;惰性气氛气体为He、Ar、N2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的惰性载体负载的铼、钨、锰、钛的一种和铑或铱金属的一种的催化剂主要用于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的应用,反应温度为150~300℃,反应压力0.1~3.5MPa,甲醇液体体积空速在0.1~15h,CO和CH3OH的摩尔比为0.25~10。该反应的主要产物为醋酸及醋酸酯,有少量的二甲醚副产物生成。反应前需原位低温氢气还原,温度100~300℃,优选100~200℃,还原时间为0.5~2.0h。还原气氛为氢气或氢气与惰性气氛气体,还原气氛中氢气体积浓度为20%以上,优选50%以上,最优选80%以上;惰性气氛气体为He、Ar、N2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的甲醇羰基化金属催化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应用于甲醇无卤素气相羰基化反应,不需要哈氏合金或锆材反应器,且具有活性、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此外,本发明制备的惰性载体负载的由单点分散的Re、W、Mn、Ti等氧化物一种和单原子分散Rh或Ir的一种组成的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甲醇多相羰基化中的应用,不同于以往卤代烃助催化剂参与的甲醇羰基化过程,是一种全新甲醇羰基化催化体系。催化剂中的主催化剂是单点分散的Re等的氧化物作为Lewis酸性位可以很好的活化甲醇,催化剂中的共催化剂Rh或Ir可以吸附活化CO,并实现CO快速插入,从而提升甲醇无卤素羰基化的效率,避免了长期以来甲醇羰基化过程中的腐蚀问题,大大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具有工业化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9Re-Rh/SiO2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图;图2为实施例9Re-Rh/SiO2催化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与Re、Rh、Si和Omapping图。附图讨论:为了证明本申请所述催化剂的双组分金属单点和单原子分散,对以下实施例9所述制备的Re-Rh/SiO2催化剂进行了XRD和TEM表征。如图1所示,与SiO2XRD谱图对比,Re/SiO2和Re-Rh/SiO2二者XRD谱图均未发现有金属Re和Rh的尖峰,仅有一个载体SiO2典型的宽峰。因此,可以说明Re-Rh/SiO2催化剂上金属并未发生团聚,并可能呈现单点或单原子分散状态。如图2所示,Re-Rh/SiO2催化剂的高分辨TEM照片并未发现金属团簇,且其mapping图片中Re和Rh均具有较高的分散度,因此可以推测两者为单点和单原子分散。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实施例说明但不仅限于本发明要保护的内容。为对比本发明中惰性载体负载的铼等-铑或铱催化剂在甲醇无卤素羰基化中的优越性,进行如下具体实施案例,采用不同惰性载体负载的活性金属铼等-铑、铱双组分M12/S催化剂(其中M1表示Re、W、Mn和Ti等金属,M2表示Rh和Ir金属,S表示Al2O3、SiO2、AC、ZrO2、SiC等惰性载体,以下实例中M1金属的质量含量均为5.0%、M2金属的质量含量均为0.2%)。Re-Rh/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铼-铑催化剂;同理W-Rh/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钨-铑催化剂;Mn-Rh/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锰-铑催化剂;Ti-Rh/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钛-铑催化剂;Re-Ir/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铼-铱催化剂;W-Ir/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钨-铱催化剂;Mn-Ir/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锰-铱催化剂;Ti-Ir/Al2O3为本发明中氧化铝负载的钛-铱催化剂;其它载体负载的活性金属铼等-铑、铱双组分催化剂表示形式同上。同时,以Re-Rh/SiO2催化剂为例,分别制备不同金属前驱体、分散剂、氧化温度和不同金属负载量等条件下的Re-Rh/SiO2(I-XVIII)。催化剂制备方法:将一定质量的铼等的前驱化合物溶于超纯水中,加入适量的三乙醇胺或其他络合剂,再加入适量的铑或铱的前驱化合物,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混合溶液。然后缓慢将其滴加至乙醇或水分散的惰性载体悬浮液中。然后旋蒸、干燥、焙烧,并于氧气气氛下高温200~500℃焙烧氧化1~2h即得本发明催化剂。实施例1Re-Rh/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Al2O3催化剂。实施例2W-Rh/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0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Rh/Al2O3催化剂。实施例3Mn-Rh/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21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Rh/Al2O3催化剂。实施例4Ti-Rh/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49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Rh/Al2O3催化剂。实施例5Re-Ir/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94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Ir/Al2O3催化剂。实施例6W-Ir/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9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Ir/Al2O3催化剂。实施例7Mn-Ir/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31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Ir/Al2O3催化剂。实施例8Ti-Ir/Al2O3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58gAl2O3载体(比表面56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Ir/Al2O3催化剂。实施例9Re-Rh/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催化剂。实施例10W-Rh/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0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Rh/SiO2催化剂。实施例11Mn-Rh/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21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Rh/SiO2催化剂。实施例12Ti-Rh/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49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Rh/SiO2催化剂。实施例13Re-Ir/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94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Ir/SiO2催化剂。实施例14W-Ir/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9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Ir/SiO2催化剂。实施例15Mn-Ir/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31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Ir/SiO2催化剂。实施例16Ti-Ir/Si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58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Ir/SiO2催化剂。实施例17Re-Rh/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Re-Rh/AC催化剂。实施例18W-Rh/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0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W-Rh/AC催化剂。实施例19Mn-Rh/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21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Mn-Rh/AC催化剂。实施例20Ti-Rh/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49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Ti-Rh/AC催化剂。实施例21Re-Ir/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94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Ir/AC催化剂。实施例22W-Ir/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9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W-Ir/AC催化剂。实施例23Mn-Ir/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31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Mn-Ir/AC催化剂。实施例24Ti-Ir/A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58gAC载体(比表面59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4h,最后管式炉内氩气气氛450℃焙烧3h,即可得到Ti-Ir/AC催化剂。实施例25Re-Rh/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ZrO2催化剂。实施例26W-Rh/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0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Rh/ZrO2催化剂。实施例27Mn-Rh/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21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Rh/ZrO2催化剂。实施例28Ti-Rh/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49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Rh/ZrO2催化剂。实施例29Re-Ir/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94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Ir/ZrO2催化剂。实施例30W-Ir/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9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Ir/ZrO2催化剂。实施例31Mn-Ir/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31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Ir/ZrO2催化剂。实施例32Ti-Ir/ZrO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58gZrO2载体(比表面55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Ir/ZrO2催化剂。实施例33Re-Rh/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C催化剂。实施例34W-Rh/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0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Rh/SiC催化剂。实施例35Mn-Rh/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21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Rh/SiC催化剂。实施例36Ti-Rh/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49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Rh/SiC催化剂。实施例37Re-Ir/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94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Ir/SiC催化剂。实施例38W-Ir/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95gH2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9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W-Ir/SiC催化剂。实施例39Mn-Ir/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438gKMn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531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Mn-Ir/SiC催化剂。实施例40Ti-Ir/SiC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211gH4Ti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107gIr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758gSiC载体(比表面52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Ti-Ir/SiC催化剂。实施例41Re-Rh/SiO2(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7203gNH4ReO4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39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I)催化剂。实施例42Re-Rh/SiO2(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9760gReCl5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983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II)催化剂。实施例43Re-Rh/SiO2(I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504gRe2O7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309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III)催化剂。实施例44Re-Rh/SiO2(IV)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2466gRh2O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301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IV)催化剂。实施例45Re-Rh/SiO2(V)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5015gRh(acac)(CO)2,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7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V)催化剂。实施例46Re-Rh/SiO2(V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3778gRh2(CO)42,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8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VI)催化剂。实施例47Re-Rh/SiO2(V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精氨酸,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VII)催化剂。实施例48Re-Rh/SiO2(VI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乙二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VIII)催化剂。实施例49Re-Rh/SiO2(IX)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IX)催化剂。实施例50Re-Rh/SiO2(X)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乙二醇,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催化剂。实施例51Re-Rh/SiO2(X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20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I)催化剂。实施例52Re-Rh/SiO2(X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2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II)催化剂。实施例53Re-Rh/SiO2(XI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0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III)催化剂。实施例54Re-Rh/SiO2(XIV)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40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IV)催化剂。实施例55Re-Rh/SiO2(XV)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1349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101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85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V)催化剂。(1.0wt%Re-0.05wt%Rh/SiO2)实施例56Re-Rh/SiO2(XV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1349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2034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662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VI)催化剂。(1.0wt%Re-1.0wt%Rh/SiO2)实施例57Re-Rh/SiO2(XV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349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101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641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VII)催化剂。(10.0wt%Re-0.05wt%Rh/SiO2)实施例58Re-Rh/SiO2(XVIII)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1349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三乙醇胺,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2034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8448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XVIII)催化剂。(10.0wt%Re-1.0wt%Rh/SiO2)对比例1Re-Rh/SiO2(1)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再加入0.3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1)催化剂。对比例2Re-Rh/SiO2(2)催化剂的制备:称取0.06746gHReO4溶液溶于10mL的超纯水中,搅拌30min。然后加入0.004067gRhCl3,搅拌30min,即可得到浸渍前驱体的混合溶液。称取0.9285gSiO2载体(比表面580m2/g)均匀分散于20mL超纯水中,并以10mL/h的速度向其中滴加上述浸渍前驱体溶液,搅拌12h。随后,75℃下旋蒸,120℃下干燥2h,马弗炉内450℃焙烧4h,最后管式炉内氧气气氛350℃氧化1h,即可得到Re-Rh/SiO2(2)催化剂。应用案例为制备的催化剂在以甲醇、CO为原料制备醋酸及醋酸酯反应中的应用使用实施例1-58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催化剂,按照以下反应操作条件制备醋酸及醋酸酯,甲醇的转化率以及醋酸及醋酸酯选择性如表1。(反应操作条件:称取0.2g上述催化剂,原位200℃还原1h,反应温度:250℃,CO反应压力:1.0MPa,CO/CH3OH=1(molarratio),LHSV=6h)结果表明:分别对比实施例1-8、9-16、17-24、25-32、33-40可以得出,不同惰性载体负载的铼等-铑、铱双组分催化剂在甲醇无卤素羰基化应用中的活性均较优,其中以主催化剂为Re、共催化剂为Rh和Ir的Re-Rh和Re-Ir双组分催化剂较为突出,载体优选SiO2。对比实施例41-58可以得到,Re-Rh/SiO2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金属前驱体、分散剂类型、氧化温度和金属负载量等条件对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的分散度与活性状态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氧化温度尤为突出。主催化剂金属前驱体优选HReO4和NH4ReO4,共催化剂金属前驱体优选RhCl3;优选三乙醇胺、精氨酸、乙醇胺等分散剂,更优选三乙醇胺和精氨酸;氧化温度优选350~400℃;主催化剂负载量优选1.0~10.0%,更优选4.0~6.0%,共催化剂负载量优选0.05~1%,更优选0.02~0.04%。最后,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分散剂和不加分散剂为对比例,说明分散剂类型的重要性。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与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能够快速提醒多个用户,节约消息发送的时间,提高消息发送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1.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用于网络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先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预先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每个标识信息已被所述群会话中具有标签设置权限的群用户设置为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每个标识信息包括用于标识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字符信息;若检测到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再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向所述群会话中所有群成员发送其中包含该标识信息的所述群消息,并向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其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以供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其中,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在所述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用于限制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群成员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力;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所述指定群成员为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为所述管理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其中,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在所述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还包括:将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群会话中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指定群成员的设置后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包括: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设置有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字符为提醒过滤字符;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包括: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未设置所述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以下至少任一项:震动所述用户设备;打开所述用户设备的灯光;在所述用户设备上播放指定音频;在所述用户设备上呈现指定文字提醒消息;在所述用户设备上修改所述群消息的文字颜色。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用于获取与所述群会话对应的所有标识信息的请求;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述所有标识信息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请求还用于获取所述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加入所述群消息,并将所述群消息发送到所述群会话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群消息。11.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用于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基于群会话界面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预先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每个标识信息已被所述群会话中具有标签设置权限的群用户设置为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每个标识信息包括用于标识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字符信息;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先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若检测到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再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向所述群会话中所有群成员发送其中包含该标识信息的所述群消息,并向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其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以供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接收到所述用户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且根据所述群会话对应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确定所述用户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用于限制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群成员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力。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13.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用户设备根据基于群会话界面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预先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每个标识信息已被所述群会话中具有标签设置权限的群用户设置为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每个标识信息包括用于标识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字符信息;所述用户设备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群消息,先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若检测到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所述网络设备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所述网络设备再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向所述群会话中所有群成员发送其中包含该标识信息的所述群消息,并向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其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以供所述群会话中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若接收到所述用户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且根据所述群会话对应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确定所述用户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其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用于限制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群成员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力;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请求,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14.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15.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系统进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与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技术。背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身边渐渐出现了很多社交软件,例如QQ、微信等,社交软件拉近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社交群是社交软件中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平台,用户在创建社交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社交群中聊天,用户面对社交群内众多的群成员,如果需要单独和一个或多个群成员聊天,可以通过在聊天消息中加入特定的字符(例如,“@”),提醒该一个或多个群成员去关注这条聊天消息,同时避免打扰到社交群中的其他群成员。发明内容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与设备。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用于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用于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网络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一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一二模块,用于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一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二一模块,用于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二二模块,用于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网络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操作: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用户设备,其中,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操作: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系统进行如下操作: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系统进行如下操作: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对于现有技术,用户如果需要同时提醒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需要在预定字符后分别输入需要提醒的多个群成员的名称,操作繁琐,效率非常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为多个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用户在发送包括预定字符的群消息时,可以同时提醒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相关的多个群成员,以此实现快速提醒多个用户,节约消息发送的时间,提高消息发送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系统拓扑图;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端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流程图;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户设备端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流程图;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系统方法流程图;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呈现示意图;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网络设备结构图;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用户设备结构图;图8示出可被用于实施本申请中一些实施例的示例性系统。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申请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终端、服务网络的设备和可信方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本申请所指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网络设备、或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通过网络相集成所构成的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例如通过触摸板进行人机交互)的移动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所述移动电子产品可以采用任意操作系统,如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等。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一种能够按照事先设定或存储的指令,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其硬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设备等。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主机、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集或多个服务器构成的云;在此,云由基于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虚拟超级计算机。所述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VPN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网络)等。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可以是运行于所述用户设备、网络设备、或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网络设备、触摸终端或网络设备与触摸终端通过网络相集成所构成的设备上的程序。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设备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设备如可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以内,并在此以引用方式包含于此。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更多,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典型场景,用户u1使用第一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社交通信,用户u2使用第二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社交通信,用户u3使用第三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社交通信。在此,第一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或第三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计算设备;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主机、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集或多个服务器构成的云。参考图1所使出的系统,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用户u1、第二用户u2和第三用户u3是同一个群会话中的群成员,u1将为u2和u3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将u2和u3的标识信息设置为“XX”,然后将标识信息“XX”发送给u1、u2和u3,以在u1、u2和u3的用户设备上呈现该标识信息“XX”,u1发送包括预定字符“@”在内的群消息“@XX回家吃饭”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与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确定该群会话中设置该标识信息“XX”的群成员是u2和u3,将提醒消息“有人@你”发送给u2和u3,以在u2和u3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文字提醒消息“有人@你”。本申请通过为多个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群成员在发送包括预定字符的群消息时,可以同时提醒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相关的多个群成员,以此实现快速提醒多个用户,节约消息发送的时间,提高消息发送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增强用户使用体验。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端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11、步骤S12和步骤S13。在步骤S11中,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步骤S12中,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网络设备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在步骤S13中,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在步骤S11中,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预定字符包括但不限于“@”等,标识信息是用于标识该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字符信息,例如,标识信息可以是“XXX”、“ABC123”、“666”等。例如,该群会话对应的标识信息包括“XX”和“YY”,标识信息“XX”对应该群会话中的群成员A和群成员B,标识信息“YY”对应群会话中的群成员C和群成员D,该预定字符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消息“@XX你好”,检测得到该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在步骤S12中,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网络设备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例如,该会话群的预定字符是“@”,该会话群对应的标识信息包括“XX”,网络设备检测到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群消息“@XX你好”包含预定字符“@”,获得该群消息中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在步骤S13中,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提醒消息用于供该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该提醒消息可以是文字信息,例如,“有人@你”等,其中,该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在该用户设备的群会话页面上呈现文字提醒消息等。例如,网络设备根据标识信息“XX”,确定该标识信息“XX”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包括群成员A和群成员B,并向群成员A和群成员B发送提醒消息“有人@你”,以在群成员A和群成员B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有人@你”的文字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4(未示出),在步骤S14中,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其中,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在所述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用于限制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群成员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力,只有拥有该标签设置权限的群成员,才能够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例如,该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只有群成员A具有为群成员A自己和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A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因为群成员A具有为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B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因为群成员C不具有为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所述指定群成员为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该群会话中的每个群成员拥有设置自身标识信息的权限,许可该群会话中的每个群成员都可以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例如,在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网络设备为群用户A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会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为所述管理员。例如,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该群会话的管理员拥有为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管理员可以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其中,群会话的管理员可以是群会话的群主以及群主指定的群成员,管理员可以拥有修改会话群的群名称、发表群公告、确认其他用户的进群申请、移除群成员等能力。例如,群成员A是该会话群的管理员,在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网络设备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YY”,或者,群用户C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C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会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4还包括步骤S15(未示出),在步骤S15中,网络设备将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群会话中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指定群成员的设置后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例如,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A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然后,网络设备将该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XX”发给该群会话中的所有群成员,以在该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该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XX”。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以供所述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该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在该用户设备的群会话页面上呈现文字提醒消息等,例如,网络设备将提醒消息“有人@你”发送给群成员A,群成员A的用户设备收到该提醒消息,呈现“有人@你”的文字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1)震动所述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收到提醒消息后,通过该用户设备内部的振动器,使得该用户设备震动。2)打开所述用户设备的灯光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后,通过该用户设备中摄像头的闪光灯,在该用户设备上打开灯光。3)在所述用户设备上播放指定音频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后,播放位于该用户设备的指定文件目录下音频文件(比如,“ring.mp3”).4)在所述用户设备上呈现指定文字提醒消息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有人@你”后,在该用户设备上呈现该文字提醒消息“有人@你”。5)在所述用户设备上修改所述群消息的文字颜色例如,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群消息是“@XX可以去睡觉了”,用户B对应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在将该群消息发送给用户B的同时,将提醒消息发送给用户B,用户B接收到该提醒消息后,修改“@XX可以去睡觉了”这条群消息的文字颜色。6)以上提醒操作的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3包括: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设置有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例如,该会话群中的预定字符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群消息“@XX明天去哪吃饭”,根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确定该群会话中设置该标识信息的群成员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并向群成员B和群成员C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字符为提醒过滤字符,其中,所述步骤S13包括: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未设置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该提醒过滤字符用于提醒网络设备过滤所有设置了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群成员,而向未设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例如,该会话群中的预定字符是提醒过滤字符“!@”,该会话群中只有4个群成员,即群成员A,群成员B,群成员C和群成员D,只有群成员B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群消息“!@XX明天去哪吃饭”,根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确定除了群成员A自身外的所有未设置该标识信息的群成员包括群成员C和群成员D,并向群成员C和群成员D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6(未示出),在步骤S16中,网络设备接收用于获取与所述群会话对应的所有标识信息的请求;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述所有标识信息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例如,该群会话包括2个标识信息,分别是“XX”和“YY”,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A的用户设备的用于获取该群会话的所有标识信息的请求,根据该请求将标识信息“XX”和“YY”发送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以在用户A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标识信息“XX”和“YY”,供用户A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请求还用于获取所述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该方法还包括步骤S17(未示出),在步骤S17中,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例如,该群会话包括2个标识信息,分别是“XX”和“YY”,标识信息“XX”对应用户B和用户C,表示信息“YY”对应用户D和用户E,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A的用户设备的用于获取该群会话的所有标识信息以及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的请求,根据该请求将标识信息“XX”以及标识信息“XX”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B”和“用户C”、标识信息“YY”以及标识信息“YY”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D”和“用户E”发送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以在用户A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标识信息“XX”以及标识信息“XX”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B”和“用户C”、标识信息“YY”以及标识信息“YY”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D”和“用户E”,供用户A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8(未示出),在步骤S18中,网络设备将所述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加入所述群消息,并将所述群消息发送到所述群会话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群消息。例如,在该群会话中,预定字符是“@”,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发送来的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将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的成员名称“群成员B”和“群成员C”加入该群消息,将该群消息“@XX群成员B群成员C今天天气不错”发送到该群会话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该群消息。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户设备端用于发送包括标识信息的群消息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21和步骤S22。在步骤S21中,用户设备根据基于群会话界面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步骤S22中,用户设备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在步骤S21中,用户设备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此,该用户是该群会话中的一个群成员。例如,该群会话的预定字符是“@”,该群会话中的标识信息“XX”对应群成员B和群成员C,群成员A是某个参与该群会话的用户,群成员A在该群会话的界面上输入“@XX今天天气不错”,用户设备获取到该包括预定字符“@”和与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的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在步骤S22中,用户设备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接上例,用户设备将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发送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向该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B和群成员C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23(未示出),在步骤S23中,用户设备若接收到所述用户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且根据所述群会话对应的群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确定所述用户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例如,群成员A的用户设备接收到群成员A为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根据该群会话对应的群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若群成员A具有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该请求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使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若群成员A不具有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直接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例如,该群会话中包括群成员A和群成员B,其中,群成员A是该群会话的管理员,若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则允许群成员A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群成员B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或者,若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管理员为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则允许管理员群成员A为自身以及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信息的系统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步骤S31中,用户设备根据基于群会话界面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步骤S31和前述步骤S21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32中,所述用户设备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步骤S32和前述步骤S22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33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步骤S33和前述步骤S11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34中,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所述网络设备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步骤S34和前述步骤S12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35中,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步骤S35和前述步骤S13相同或者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信息的呈现示意图。如图5中所述,在该群会话中,成员A的标识信息是“XX”,成员B的标识信息是“XX”,成员C的标识信息是“XX”,成员D的标识信息是“YY”,成员E的标识信息是“YY”,成员F的标识信息是“XX”和“YY”,成员H的标识信息是“ZZ”,成员J的标识信息是“ZZ”,成员P无标识信息,某个群成员发送的群消息中包括“@XX”,其中,“@”是预定字符,网络设备会将提醒消息发送给设置了标识信息“XX”的群成员,包括成员A、成员B、成员C和成员F,某个群成员发送的群消息中包括“@YY”,网络设备会将提醒消息发送给设置了标识信息“YY”的群成员,包括成员D、成员E和成员F。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网络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一模块11、一二模块12和一三模块13。一一模块11,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一二模块12,用于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一三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一一模块11,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会话的群消息,检测所述群消息中是否包含预定字符,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预定字符包括但不限于“@”等,标识信息是用于标识该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字符信息,例如,标识信息可以是“XXX”、“ABC123”、“666”等。例如,该群会话对应的标识信息包括“XX”和“YY”,标识信息“XX”对应该群会话中的群成员A和群成员B,标识信息“YY”对应群会话中的群成员C和群成员D,该预定字符是“@”,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群消息“@XX你好”,检测得到该群消息中包含预定字符“@”。一二模块12,用于若所述群消息中包含所述预定字符,获得所述群消息中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例如,该会话群的预定字符是“@”,该会话群对应的标识信息包括“XX”,网络设备检测到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群消息“@XX你好”包含预定字符“@”,获得该群消息中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一三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提醒消息用于供该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该提醒消息可以是文字信息,例如,“有人@你”等,其中,该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在该用户设备的群会话页面上呈现文字提醒消息等。例如,网络设备根据标识信息“XX”,确定该标识信息“XX”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包括群成员A和群成员B,并向群成员A和群成员B发送提醒消息“有人@你”,以在群成员A和群成员B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有人@你”的文字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一四模块14(未示出),一四模块14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其中,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在所述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用于限制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群成员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力,只有拥有该标签设置权限的群成员,才能够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例如,该群会话的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只有群成员A具有为群成员A自己和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A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因为群成员A具有为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B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因为群成员C不具有为其他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所述指定群成员为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该群会话中的每个群成员拥有设置自身标识信息的权限,许可该群会话中的每个群成员都可以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例如,在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网络设备为群用户A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会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发送所述请求的用户设备对应的用户为所述管理员。例如,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限定该群会话的管理员拥有为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管理员可以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其中,群会话的管理员可以是群会话的群主以及群主指定的群成员,管理员可以拥有修改会话群的群名称、发表群公告、确认其他用户的进群申请、移除群成员等能力。例如,群成员A是该会话群的管理员,在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下,群用户A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A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网络设备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YY”,或者,群用户C的用户设备将群用户C的为群用户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发送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会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一五模块15(未示出),一五模块15用于将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发送给所述群会话中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指定群成员的设置后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例如,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群成员A的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C设置标识信息“XX”,然后,网络设备将该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XX”发给该群会话中的所有群成员,以在该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该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XX”。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醒消息用以供所述多个群成员的用户设备执行预定提醒操作。该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在该用户设备的群会话页面上呈现文字提醒消息等,例如,网络设备将提醒消息“有人@你”发送给群成员A,群成员A的用户设备收到该提醒消息,呈现“有人@你”的文字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提醒操作包括但不限于:1)震动所述用户设备例如,用户设备收到提醒消息后,通过该用户设备内部的振动器,使得该用户设备震动。2)打开所述用户设备的灯光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后,通过该用户设备中摄像头的闪光灯,在该用户设备上打开灯光。3)在所述用户设备上播放指定音频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后,播放位于该用户设备的指定文件目录下音频文件(比如,“ring.mp3”).4)在所述用户设备上呈现指定文字提醒消息例如,用户设备接收到提醒消息“有人@你”后,在该用户设备上呈现该文字提醒消息“有人@你”。5)在所述用户设备上修改所述群消息的文字颜色例如,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群消息是“@XX可以去睡觉了”,用户B对应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在将该群消息发送给用户B的同时,将提醒消息发送给用户B,用户B接收到该提醒消息后,修改“@XX可以去睡觉了”这条群消息的文字颜色。6)以上提醒操作的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三模块13用于: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设置有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例如,该会话群中的预定字符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群消息“@XX明天去哪吃饭”,根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确定该群会话中设置该标识信息的群成员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并向群成员B和群成员C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字符为提醒过滤字符,其中,所述一三模块13用于: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群会话中所有未设置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并向所述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该提醒过滤字符用于提醒网络设备过滤所有设置了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群成员,而向未设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例如,该会话群中的预定字符是提醒过滤字符“!@”,该会话群中只有4个群成员,即群成员A,群成员B,群成员C和群成员D,只有群成员B的标识信息是“XX”,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群消息“!@XX明天去哪吃饭”,根据与该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确定除了群成员A自身外的所有未设置该标识信息的群成员包括群成员C和群成员D,并向群成员C和群成员D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一六模块16(未示出),一六模块16用于接收用于获取与所述群会话对应的所有标识信息的请求;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述所有标识信息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例如,该群会话包括2个标识信息,分别是“XX”和“YY”,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A的用户设备的用于获取该群会话的所有标识信息的请求,根据该请求将标识信息“XX”和“YY”发送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以在用户A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标识信息“XX”和“YY”,供用户A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请求还用于获取所述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该设备还包括一七模块17(未示出),一七模块17用于根据所述请求将与所有标识信息中的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发送至所述请求对应的用户设备。例如,该群会话包括2个标识信息,分别是“XX”和“YY”,标识信息“XX”对应用户B和用户C,表示信息“YY”对应用户D和用户E,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用户A的用户设备的用于获取该群会话的所有标识信息以及每个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的请求,根据该请求将标识信息“XX”以及标识信息“XX”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B”和“用户C”、标识信息“YY”以及标识信息“YY”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D”和“用户E”发送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以在用户A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标识信息“XX”以及标识信息“XX”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B”和“用户C”、标识信息“YY”以及标识信息“YY”对应的成员名称“用户D”和“用户E”,供用户A选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一八模块18(未示出),一八模块18用于将所述多个群成员的成员名称加入所述群消息,并将所述群消息发送到所述群会话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述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所述群消息。例如,在该群会话中,预定字符是“@”,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是群成员B和群成员C,网络设备接收到用户A的用户设备发送来的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将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的成员名称“群成员B”和“群成员C”加入该群消息,将该群消息“@XX群成员B群成员C今天天气不错”发送到该群会话的所有群成员,以在所有群成员的用户设备上呈现该群消息。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发送提醒消息的用户设备,该设备包括二一模块21和二二模块22。二一模块21,用于根据基于群会话界面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二二模块22,用于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二一模块21,用于根据群会话界面中的用户输入操作,获得包含预定字符以及与所述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的群消息,其中,所述群会话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一个标识信息对应所述群会话中的多个群成员。在此,该用户是该群会话中的一个群成员。例如,该群会话的预定字符是“@”,该群会话中的标识信息“XX”对应群成员B和群成员C,群成员A是某个参与该群会话的用户,群成员A在该群会话的界面上输入“@XX今天天气不错”,用户设备获取到该包括预定字符“@”和与预定字符“@”相关联的标识信息“XX”的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二二模块22,用于将所述群消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供所述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群消息,向所述群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多个群成员发送提醒消息。接上例,用户设备将群消息“@XX今天天气不错”发送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向该标识信息“XX”对应的群成员B和群成员C发送提醒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二三模块23(未示出),二三模块23用于若接收到所述用户为所述群会话中的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的请求,且根据所述群会话对应的群标签设置权限模式确定所述用户具有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请求为所述指定群成员设置一个或多个标识信息。例如,群成员A的用户设备接收到群成员A为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XX”的请求,根据该群会话对应的群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若群成员A具有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将该请求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使网络设备根据该请求为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XX”,或者,若群成员A不具有为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的权限,直接拒绝该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所述群会话的管理员设置所述群会话中的群成员的标识信息。例如,该群会话中包括群成员A和群成员B,其中,群成员A是该群会话的管理员,若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自身的标识信息,则允许群成员A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群成员B为自身设置标识信息,或者,若该标签设置权限模式许可该群会话中的管理员为群会话中的群成员设置标识信息,则允许管理员群成员A为自身以及群成员B设置标识信息。图8示出了可被用于实施本申请中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示例性系统。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300能够作为各所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300可包括具有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系统存储器或NVM/存储设备320)以及与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耦合并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实现模块从而执行本申请中所述的动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控制模块310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接口控制器,以向(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与系统控制模块310通信的任意适当的设备或组件提供任意适当的接口。系统控制模块310可包括存储器控制器模块330,以向系统存储器315提供接口。存储器控制器模块330可以是硬件模块、软件模块和/或固件模块。系统存储器315可被用于例如为系统300加载和存储数据和/或指令。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存储器315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适当的DRAM。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存储器315可包括双倍数据速率类型四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4SDRAM)。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控制模块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O)控制器,以向NVM/存储设备320及(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325提供接口。例如,NVM/存储设备320可被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NVM/存储设备320可包括任意适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和/或可包括任意适当的(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一个或多个硬盘驱动器(HDD)、一个或多个光盘(CD)驱动器和/或一个或多个数字通用光盘(DVD)驱动器)。NVM/存储设备320可包括在物理上作为系统300被安装在其上的设备的一部分的存储资源,或者其可被该设备访问而不必作为该设备的一部分。例如,NVM/存储设备320可通过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325进行访问。(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325可为系统300提供接口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网络和/或与任意其他适当的设备通信。系统300可根据一个或多个无线网络标准和/或协议中的任意标准和/或协议来与无线网络的一个或多个组件进行无线通信。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3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例如,存储器控制器模块330)的逻辑封装在一起。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3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封装在一起以形成系统级封装(SiP)。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3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3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以形成片上系统(SoC)。在各个实施例中,系统300可以但不限于是:服务器、工作站、台式计算设备或移动计算设备(例如,膝上型计算设备、持有计算设备、平板电脑、上网本等)。在各个实施例中,系统300可具有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和/或不同的架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300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机、键盘、液晶显示器(LCD)屏幕(包括触屏显示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多个天线、图形芯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扬声器。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代码,当所述计算机代码被执行时,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所述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申请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另外,本申请的一部分可被应用为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当其被计算机执行时,通过该计算机的操作,可以调用或提供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源文件、可执行文件、安装包文件等,相应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该计算机直接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编译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编译后程序,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安装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安装后程序。在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可供计算机访问的任意可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藉此包含例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通信信号被从一个系统传送到另一系统的介质。通信介质可包括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电缆和线(例如,光纤、同轴等))和能传播能量波的无线(未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声音、电磁、RF、微波和红外。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可被体现为例如无线介质(诸如载波或诸如被体现为扩展频谱技术的一部分的类似机制)中的已调制数据信号。术语“已调制数据信号”指的是其一个或多个特征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被更改或设定的信号。调制可以是模拟的、数字的或混合调制技术。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随机存储器(RAM,DRAM,SRAM);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各种只读存储器(ROM,PROM,EPROM,EEPROM)、磁性和铁磁/铁电存储器(MRAM,FeRAM);以及磁性和光学存储设备(硬盘、磁带、CD、DVD);或其它现在已知的介质或今后开发的能够存储供计算机系统使用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数据。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该装置运行基于前述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上送到网板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且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1.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所述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包括: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4.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第二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所述第二堆叠板转发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5.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所述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8.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第二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所述第二堆叠板转发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9.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设备,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所述主控板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所述接口板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网板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堆叠板对接收到的所述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板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包括:所述网板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所述网板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板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主控板在确定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所述主控板在确定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12.一种分布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主控板,用于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分担至各网板;所述网板,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堆叠板,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背景技术分布式设备包括框式设备,框式设备包括机框,机框上可以插入多个板卡,机框上插入的板卡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主控板、接口板、网板等,其中,主控板用于对其他板卡进行控制和管理,接口板用于接收输入的数据流量或者输出数据流量。不同的分布式设备之间可以通过IRF(IntelligentResilient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端口连接在一起,形成IRF设备,IRF端口也称为堆叠口,提供堆叠口的接口板也称为堆叠板,一个分布式设备向与该IRF设备中的另一个分布式设备发送数据流量时,首先将数据流量均分到本地的各网板,由本地的各网板转发到本地的各堆叠板,再由本地的各堆叠板转发给堆叠的另一个分布式设备。如果分布式设备中存在多块相同功能的板卡,就需多个板卡之间进行负载分担。例如,若分布式设备中存在多块网板,则从接口板上来的数据流量就需要在多块网板上做负载分担;若分布式设备中存在多块堆叠板,则向有堆叠关系的另一分布式设备转发的数据流量就需要在多块堆叠板上做负载分担。在传统的基于负载分担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中,通常设定有接口板和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接口板接收到的数据流量,通过各网板的负载分担之后,全部上送到对应的一个堆叠板上。通过设定接口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相等、且接口板和堆叠板之间为一一对应,则可以实现将不同接口板接收的数据流量分担到不同的堆叠板转发出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分布式设备中的接口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并不能保证完全相等,接口板和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会导致有些堆叠板一直处于带宽空闲状态,或者,有些堆叠板转发的数据流量明显大于其他堆叠板转发的数据流量,并不能实现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以实现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所述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第二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所述第二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所述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第二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所述第二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所述方法包括:所述主控板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所述接口板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网板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堆叠板对接收到的所述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主控板,用于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分担至各网板;所述网板,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堆叠板,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的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相等时转发数据流量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大于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时转发数据流量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的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时转发数据流量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网板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在接口板数量少于堆叠板数量的场景下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分布式设备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相等时转发数据流量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转发数据流量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网板的数据流量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在接口板数量少于堆叠板数量的场景下数据流量转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布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传统的基于负载分担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中,预先设置有接口板与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接口板上来的数据流量经过网板的负载分担之后,会将数据流量上送到对应的一个堆叠板上进行转发。例如图1所示,分布式设备包括两个接口板、两个网板和两个堆叠板,若设置接口板1与堆叠板1对应、接口板2与堆叠板2对应,则两个接口板接收到数据流量之后,各自会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各自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到两个网板上。然后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网板1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1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将接口板2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网板2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1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将接口板2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因实际组网环境各异,上述基于负载分担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不能很好的解决所有环境上的堆叠板负载均衡。例如图2所示,分布式设备包括三个接口板、两个网板和两个堆叠板,若设置接口板1与堆叠板1对应、接口板2与堆叠板2对应、接口板3与堆叠板1对应,则三个接口板接收到数据流量之后,各自会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各自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到两个网板上。然后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网板1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1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将接口板2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将接口板3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网板2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1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将接口板2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将接口板3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如果接口板1、接口板2、接口板3上需要进行转发的数据流量都相同,则堆叠板1和堆叠板2的转发数据流量的比例实际为2:1,堆叠板1转发的数据流量明显大于堆叠板2转发的数据流量,堆叠板1和堆叠板2之间并不能实现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再例如图3所示,分布式设备包括一个接口板、两个网板和两个堆叠板,若接口板与堆叠板1对应,则接口板接收到数据流量之后,会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到两个网板上。然后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之间的对应关系,网板1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网板2也会将接收到的接口板发来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则堆叠板2一直处于带宽空闲状态,造成了堆叠板的资源浪费,没有在所有的堆叠板上进行有效的负载分担。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网板及分布式设备,以实现如何合理的利用所有的堆叠板进行数据流量的负载分担,而不会出现堆叠板带宽空闲的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设备环境为分布式设备,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主控板用于对其他板卡进行控制和管理;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网板用于执行如下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将数据流量上送至堆叠板;堆叠板用于将数据流量转发至堆叠的另一分布式设备。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401,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分担数据流量为接口板依据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接口板在接收到数据流量时,可以对数据流量的首报文中的报文信息进行哈希运算。报文信息为表征报文传输特性的信息,例如四元组信息(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五元组信息(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和协议号)、七元组信息(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协议号、服务类型和接口索引)等。哈希运算为一种散列运算方式,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本实施例中的报文信息)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该输出记为哈希值。这种转换是一种压缩映射,也就是,哈希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哈希为相同的输出。这个哈希值对应于一个网板的编号,对于如何计算哈希值,实现方式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接口板是按照例如哈希运算等方式的预设负载分担策略,将数据流量均分到各网板的,各网板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可以认为是均衡的。主控板可以根据技术人员或用户的配置,确定出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预设对应关系下发到各网板;主控板也可以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根据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预设对应关系下发到各网板。主控板在给各网板下发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将所有的网板和堆叠板的对应关系下发给每一个网板,也可以对应着给各网板只下发该网板和某个堆叠板的对应关系。主控板下发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采用对应列表的方式进行下发。可选的,在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在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主控板在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根据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自动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分为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两种情况进行设置,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种情况,若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主控板可以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如果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各网板分担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因此,为了保证堆叠板分担数据流量的均衡,主控板在设置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设置一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能够使得一个网板将其自身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至对应的一个堆叠板,则各堆叠板分担的数据流量也是均衡的。第二种情况,若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主控板可以按照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如果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为了保证所有的数据流量都能够转发到堆叠板上,主控板在设置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设置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能够使得所有堆叠板都能够负载分担数据流量。通常情况下,分布式设备的网板是满配的,因此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如果出现网板未满配的情况,网板数量会小于堆叠板数量,此时如果主控板检测出网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则会向用户发送提示消息,提示用户重新对网板进行配置,保证网板满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谓满配,是指所有的网板均被使用。S402,根据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网板在接收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之后,可以根据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到对应的堆叠板,堆叠板在收到分担数据流量后,将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堆叠的另一分布式设备。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可选的,S402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根据预设对应关系,更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下一跳地址信息,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堆叠板。网板中存储有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转发表项记录了分担数据流量的源地址信息、目的地址信息、下一跳地址信息等,网板在收到分担数据流量和预设对应关系后,查找到分担数据流量的转发表项,根据预设对应关系,将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更新为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这样,在进行分担数据流量的转发时,可以按照转发表项中更新后的下一跳地址信息,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堆叠板。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在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的情况下,由于现有的负载分担策略是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分担策略,势必会出现个别堆叠板一直处于带宽空闲状态,造成堆叠板的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如图5所示,该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501,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接口板依据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按照现有的负载分担策略,网板将接收到的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流量,按照接口板和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一分担流量转发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上。由于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此时,一定会存在有至少一个堆叠板空闲的状态,主控板可以实时获知每个堆叠板的状态,配置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与网板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就是某一个网板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全部转发到一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上。S502,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第二接口板依据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网板可以接收到主控板下发的配置好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通常情况下,可以向配置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包括的网板下发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并且,网板可以在接收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后,对之后再接收到的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按照第二预设对应关系进行转发。第二接口板可以是接口板中任一个接口板,可以与第一接口板是同一个接口板,也可以与第一接口板是不同的接口板。S503,根据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第二堆叠板转发第二分担数据流量。网板在接收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和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后,可以按照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接收到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全部转发至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中与本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由第二堆叠板转发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可选的,S503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根据第二预设对应关系,更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对应的第二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下一跳地址信息,将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第二堆叠板。网板中存储有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转发表项记录了分担数据流量的源地址信息、目的地址信息、下一跳地址信息等,网板在收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和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后,查找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的转发表项,根据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更新为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的地址信息。这样,在进行第二分担数据流量的转发时,可以按照转发表项中更新后的下一跳地址信息,将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第二堆叠板。可选的,在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时,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一一对应;在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时,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主控板在依据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根据网板数量和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设置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分为网板数量等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两种情况进行设置。具体的,若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主控板可以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若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主控板可以按照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根据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第二堆叠板转发第二分担数据流量。针对于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的情况,如果发现有堆叠板的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主控板向网吧下发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网板在接收到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后,可以按照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接收到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转发到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也就是空闲的堆叠板上,保证空闲的堆叠板也可以转发数据流量,充分利用堆叠板的带宽资源,避免了堆叠板的资源浪费。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设备,该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如图6所示,数据流量转发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601,主控板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由此可以看出,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即在流量转发时,每个堆叠板都能够参与负载分担工作。主控板可以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根据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预设对应关系下发到各网板。主控板在给各网板下发预设对应关系时,针对每一网板,可以只下发该网板和某个堆叠板的预设对应关系。例如:针对网板1,向网板1发送网板1与堆叠板1、2的对应关系,针对网板2,向网板2发送网板2与堆叠板3的对应关系。主控板下发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通过IPC(Inter-processCommunication,板件通信)机制,向网板下发命令行,命令行中在表示预设对应关系的关键字后携带预设对应关系,网板通过对命令行进行关键字索引,识别出表示预设对应关系的关键字,通过提取该关键字之后的字段得到预设对应关系。可选的,S601中主控板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的步骤,具体可以为:主控板在确定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主控板在确定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主控板在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根据网板数量和堆叠板数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分为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两种情况进行设置。如果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各网板分担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因此,为了保证堆叠板分担数据流量的均衡,主控板在设置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设置一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能够使得一个网板将其自身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至对应的一个堆叠板,则各堆叠板分担的数据流量也是均衡的;如果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为了保证所有的数据流量都能够转发到堆叠板上,主控板在设置预设对应关系时,可以设置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能够使得所有堆叠板都能够负载分担数据流量。S602,接口板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接口板按照例如哈希运算等方式的预设负载分担策略,将数据流量均分到各网板,各网板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可以认为是均衡的。具体的负载分担过程见图4所示实施例的具体描述,这里不再赘述。S603,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该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分担数据流量为接口板依据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网板在接收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之后,可以按照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在一个示例中,S603具体为:网板根据预设对应关系,更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网板基于更新后的下一跳地址信息,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对应的堆叠板。S604,堆叠板对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分布式设备通过接口板接收数据流量后,如果根据数据流量的报文特征(例如五元组、七元组等),判定该数据流量需要被IRF设备中的另一台分布式设备处理,则需要将该数据流量转发到另一台分布式设备。此时执行S602-604,则可实现该数据流量转发到另一台分布式设备。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分别以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两种情况,分别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进行介绍。如图7所示,分布式设备包括一个接口板、两个网板和两个堆叠板。接口板将收到的数据流量均衡地分担到网板1和网板2上。由于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则主控板在设置网板与堆叠板的预设对应关系时,设置为一一对应(例如网板1与堆叠板1对应、网板2与堆叠板2对应)。主控板将网板1与堆叠板1的对应关系下发给网板1、将网板2与堆叠板2的对应关系下发给网板2,则网板1会将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网板2会将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从上可以看出,由于网板1和网板2上的分担数据流量是均衡的,因此堆叠板1和堆叠板2进行转发的数据流量也是均衡的,实现了堆叠板间有效的负载分担。如图8所示,分布式设备包括一个接口板、三个网板和两个堆叠板。接口板将收到的数据流量均衡地分担到网板1、网板2和网板3上。由于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为了保证每个网板上的分担数据流量都可以上送到堆叠板上,则主控板在设置网板与堆叠板的预设对应关系时,设置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例如网板1与堆叠板1对应、网板2与堆叠板1对应、网板3与堆叠板2对应)。主控板将网板1与堆叠板1的对应关系下发给网板1、将网板2与堆叠板1的对应关系下发给网板2、将网板3与堆叠板2的对应关系下发给网板3,则网板1和网板2会将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1、网板3会将接收到的分担数据流量上送到堆叠板2。上述实例中,两个堆叠板可以分担数据流量,避免了有堆叠板空闲的情况。相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如图9所示,该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910,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920,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所述堆叠板转发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920,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可选的,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包括主控板、至少一个接口板、多个网板及多个堆叠板,所述接口板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均分至各网板,所述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网板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堆叠板数量,如图10所示,该数据流量转发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1010,用于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所述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其中,所述第一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一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接收模块1010,还用于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接口板中任一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其中,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第二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第二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在下发的所有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发送模块102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所述第二堆叠板转发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1020,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的地址信息;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可选的,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时,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为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一一对应;在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数量时,所述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为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第一接口板发送的第一分担数据流量,并依据接口板与堆叠板一一对应的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一分担数据流量转发至第一接口板对应的第一堆叠板,接收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以及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根据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以使第二堆叠板转发第二分担数据流量。针对于分布式设备中接口板数量小于堆叠板数量的情况,如果发现有堆叠板的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主控板向网吧下发网板与当前状态为空闲状态的堆叠板之间的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网板在接收到第二接口板发送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后,可以按照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将接收到的第二分担数据流量转发到对应的第二堆叠板,也就是空闲的堆叠板上,保证空闲的堆叠板也可以转发数据流量,充分利用堆叠板的带宽资源,避免了堆叠板的资源浪费。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板,如图11所示,包括处理器1101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102,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102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1101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被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网板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步骤。上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也可以包括NVM(Non-volatileMemory,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上述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NP(NetworkProcessor,网络处理器)等;还可以是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1101通过读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102中存储的机器可执行指令,被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能够实现: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分布式设备中网板的数据流量转发方法的步骤。本实施例中,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在运行时能够实现: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布式设备,如图12所示,包括主控板1210、至少一个接口板1220、多个网板1230及多个堆叠板1240;所述主控板1210,用于依据每个堆叠板对应所述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的原则,确定每个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并将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下发至所述预设对应关系中包括的网板;所述接口板1220,用于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将接收到的数据流量分担至各网板;所述网板1230,用于接收所述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所述主控板下发的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并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其中,所述分担数据流量为所述接口板依据所述网板数量对接收的数据流量进行均分后的流量;所述堆叠板1240,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分担数据流量进行转发。可选的,所述网板1230具体可以用于:所述网板1230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更新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对应的转发表项中的下一跳地址信息为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的地址信息;所述网板1230基于更新后的所述下一跳地址信息,将所述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所述网板对应的堆叠板。可选的,所述主控板1210具体可以用于:所述主控板1210在确定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等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所述主控板1210在确定所述分布式设备中网板数量大于堆叠板数量时,按照多个网板对应一个堆叠板的方式,设置各网板与各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分布式设备中的网板接收接口板发送的分担数据流量及主控板下发的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根据网板与堆叠板之间的预设对应关系,将分担数据流量发送至网板对应的堆叠板,以使堆叠板转发分担数据流量。由于从各接口板输入的数据流量可以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策略均分至各网板,保证上送到网板间的数据流量是均衡的,而网板和堆叠板之间有预设对应关系,在下发的所有预设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汇总中,每个堆叠板对应多个网板中的任一网板,不同网板上的数据流量会上送到对应的堆叠板,保证每个堆叠板都会转发数据流量,并且由于各网板间数据流量的均衡,保证了各堆叠板间的数据流量基本是均衡的,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负载分担效果。对于网板、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分布式设备实施例而言,由于其涉及的方法内容基本相似于前述的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网板、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及分布式设备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及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并且按照该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作为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身份安全认证依据进行离线支付,从而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信息盗取和信息截取的概率,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获取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后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由此可以实时同步离线支付账单。1.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所述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包括支付交易服务终端、与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通信连接的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以及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信连接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所述方法包括: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所述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当前交易元素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所述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过所述交易通信通道获取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所述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根据所述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所述支付账单发送给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使得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历史支付过程中每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或者每个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的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并根据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获取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其中,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过程记录信息,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记录;根据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并将所述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分配给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的不同交易元素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时解密失败时,或者接收到的交易传输数据不存在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以及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所述支付结果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通过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一子网络获取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其中,所述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特征标签;基于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通过所述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二子网络获取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其中,所述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基于所述交易特征标签列表以及所述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获取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所对应的强化加密元素,并根据所述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步骤,包括:从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中获取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并从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其中,所述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用于表示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响应协议组件所对应的响应特征向量;根据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并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以及多个强化加密元素之间的元素层级关系,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步骤,包括:对多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聚类簇;确定聚类处理得到的聚类簇的交易启用表项,并将各聚类簇按相应交易启用表项进行排序,之后从聚类处理得到的各聚类簇中,选取设定排序内的聚类簇;根据预设的针对所述聚类簇的聚类向量提取策略,确定由所述聚类向量提取策略所指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基于由所述聚类向量提取策略所指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的步骤,包括:从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中获得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其中,所述异常可疑映射实体为所述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之间的聚合实体。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的步骤,包括: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分别将同一类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所覆盖的各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划分为一个对象阵列,并根据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对象密集度,将对象密集度大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缩小,并将对象密集度小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扩大,得到调整后的各对象阵列;其中,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所有异常响应对象构成一个加解密元素;根据单个加解密元素中各异常响应对象的位置,计算出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根据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的顺序,对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各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排序,得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依次对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执行以下过程,直至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判断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异常响应对象的第一异常响应强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强度,若确定大于则将大于第一预设强度的异常响应对象作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为与之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并确定除去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以外的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其中,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与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根据确定的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其中,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用于表示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成的加密封装节点所对应的封装函数实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的步骤,包括: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中每个所述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所述子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关联部分,获取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并将所述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作为密钥关系节点,使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表达成由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组成的密钥关系节点;根据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的调度类型从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密钥关系节点中获取所有的相似密钥关系节点,组成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对所述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根据所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所述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计算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基准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当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都已计算得到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中心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时,根据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得到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根据所述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得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并对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所对应的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对所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计算机会节点和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并将所述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作为初始值,对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按照所述机会节点分别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根据所述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中的密钥生成关系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9.一种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包括处理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网络接口,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网络接口以及所述处理器之间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网络接口用于与至少一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信连接,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执行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及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区块链离线支付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及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背景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货币运营的发展,数字货币会逐渐成为作为今后新的主力支付方式,不仅可以支持在线支付,也可以如当前的现金交易一般支持离线网络状态下的离线支付。然而,在离线网络状态下进行线下支付的安全性仍旧是需要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及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能够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信息盗取和信息截取的概率。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应用于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所述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包括支付交易服务终端、与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通信连接的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以及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信连接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所述方法包括: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所述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当前交易元素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所述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过所述交易通信通道获取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所述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根据所述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所述支付账单发送给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使得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时解密失败时,或者接收到的交易传输数据不存在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以及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所述支付结果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历史支付过程中每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或者每个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的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并根据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获取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其中,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过程记录信息,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记录;根据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并将所述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分配给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的不同交易元素下。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通过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一子网络获取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其中,所述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特征标签;基于所述交易异常记录列表,通过所述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二子网络获取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其中,所述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基于所述交易特征标签列表以及所述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获取所述交易过程记录信息所对应的强化加密元素,并根据所述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步骤,包括:从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中获取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并从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其中,所述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用于表示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响应协议组件所对应的响应特征向量;根据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并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以及多个强化加密元素之间的元素层级关系,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步骤,包括:对多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聚类簇;确定聚类处理得到的聚类簇的交易启用表项,并将各聚类簇按相应交易启用表项进行排序,之后从聚类处理得到的各聚类簇中,选取设定排序内的聚类簇;根据预设的针对所述聚类簇的聚类向量提取策略,确定由所述聚类向量提取策略所指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当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包括属于不同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多个聚类簇时,则统计所述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中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的数量;确定统计的聚类簇的数量最大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并为所述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确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以及为不包括所述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非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根据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所添加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一训练网络,并将各聚类簇输入所述第一训练网络中,输出各聚类簇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将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聚类簇重新确定为该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并返回所述为所述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确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并继续处理,直至满足迭代停止条件时得到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在满足所述迭代停止条件后,获取通过相应的所述训练网络所确定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筛选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二分类参考参数阈值;按照筛选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相应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二训练网络;通过所述第二训练网络确定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按照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更新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在按照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更新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返回所述筛选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二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满足更新停止条件时,得到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更新后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获取更新所述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通过所述第二训练网络确定的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和属于非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挑选在更新所述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确定的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三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并按挑选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相应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三训练网络;通过所述第三训练网络确定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按通过第三训练网络确定的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确定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获取不同于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三训练网络确定所述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而后根据所述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所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根据各个确定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进行汇总得到各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的步骤,包括:从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中获得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其中,所述异常可疑映射实体为所述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之间的聚合实体。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的步骤,包括: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分别将同一类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所覆盖的各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划分为一个对象阵列,并根据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对象密集度,将对象密集度大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缩小,并将对象密集度小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扩大,得到调整后的各对象阵列;其中,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所有异常响应对象构成一个加解密元素;根据单个加解密元素中各异常响应对象的位置,计算出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根据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的顺序,对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各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排序,得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依次对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执行以下过程,直至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判断所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异常响应对象的第一异常响应强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强度,若确定大于则将大于第一预设强度的异常响应对象作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为与之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并确定除去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以外的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其中,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与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根据确定的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其中,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用于表示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成的加密封装节点所对应的封装函数实体。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的步骤,包括:根据构建的所述加解密封装实体中每个所述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所述子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关联部分,获取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并将所述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作为密钥关系节点,使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表达成由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组成的密钥关系节点;根据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的调度类型从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密钥关系节点中获取所有的相似密钥关系节点,组成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对所述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根据所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所述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计算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基准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当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都已计算得到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中心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时,根据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得到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根据所述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得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并对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所对应的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对所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计算机会节点和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并将所述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作为初始值,对所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按照所述机会节点分别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根据所述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中的密钥生成关系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应用于与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信连接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所述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以使得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所述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当前交易元素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所述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并且使得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过所述交易通信通道获取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所述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最后使得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根据所述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所述支付账单发送给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使得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内容更新模块,用于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所述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包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以及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通信连接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用于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用于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所述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当前交易元素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所述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用于通过所述交易通信通道获取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所述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所述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所述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用于根据所述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所述支付账单发送给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使得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将所述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当所述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所述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所述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所述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包括处理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网络接口,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网络接口以及所述处理器之间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网络接口用于与至少一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通信连接,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执行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中任意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中任意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基于上述任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发送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并且按照该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作为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身份安全认证依据进行离线支付,从而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信息盗取和信息截取的概率,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分别获取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后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由此可以实时同步离线支付账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执行上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的组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说明书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组”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所述词语。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本说明书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10的交互示意图。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10可以包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以及与所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通信连接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图1所示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10仅为一种可行的示例,在其它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10也可以仅包括图1所示组成部分的其中一部分或者还可以包括其它的组成部分。本实施例中,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系统10中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可以通过配合执行以下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具体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的执行步骤部分可以参照以下方法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发明构思出发,本申请提供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可以应用在例如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工业互联网、通用业务监控管理等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或者是云计算技术等的场景中,再比如,还可以应用在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系统管理、智能云办公、云平台数据处理、云游戏数据处理、云直播处理、云汽车管理平台、区块链金融数据服务平台等,但不限于此。为了解决前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10执行,下面对该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步骤S110,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送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步骤S120,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送加密交易传输数据。步骤S130,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通过交易通信通道获取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步骤S140,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根据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支付账单发送给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使得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将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步骤S150,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分别获取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本实施例中,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可以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交易元素可以根据在离线支付交易过程中的交易环境进行动态变化,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离线支付过程中,加解密策略是实时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其变化的依据与不同的交易环境相关,由此可以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当前交易元素可以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例如交易环境信息可以是指交易地址标识(可以通过交易服务中的标识码来确定,而无需连接网络)、交易时间标识、交易商品类型标识等在每次离线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动态变化的标识,然后基于这些交易环境信息与预先配置的匹配规则确定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从而便于后续的离线过程中的加密和解密。本实施例中,交易通信通道可以是但不限于基于NFC的交易通信通道、基于蓝牙技术的交易通信通道等。本实施例中,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送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并且按照该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作为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交易服务终端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身份安全认证依据进行离线支付,从而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信息盗取和信息截取的概率,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分别获取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后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由此可以实时同步离线支付账单。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当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在基于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时解密失败时,或者接收到的交易传输数据不存在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又例如,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支付结果时,结束本次交易服务。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述的加解密策略可以基于历史收集的大量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的异常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设计,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离线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在前述的步骤S110之前,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一步实现。步骤S101,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可以获取历史支付过程中每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或者每个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的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并根据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获取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其中,值得说明的是,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可以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过程记录信息,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记录。步骤S102,根据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并将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分配给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的不同交易元素下。作为一种可能的示例,在根据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子步骤来实现。子步骤S1021,基于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通过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一子网络获取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其中,交易特征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特征标签。子步骤S1022,基于交易异常记录列表,通过交易特征匹配网络所包括的第二子网络获取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其中,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包括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子步骤S1023,基于交易特征标签列表以及交易异常解析标签列表,获取交易过程记录信息所对应的强化加密元素,并根据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针对子步骤S1023,在根据强化加密元素以及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来实现,详细描述如下。(1)从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中获取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并从多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例如,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用于表示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响应协议组件所对应的响应特征向量。示例性地,本实施例可以对多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聚类簇,然后确定聚类处理得到的聚类簇的交易启用表项,并将各聚类簇按相应交易启用表项进行排序,之后从聚类处理得到的各聚类簇中,选取设定排序内的聚类簇,根据预设的针对聚类簇的聚类向量提取策略,确定由聚类向量提取策略所指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从而可以基于由聚类向量提取策略所指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譬如,当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包括属于不同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多个聚类簇时,则统计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中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的数量。然后,确定统计的聚类簇的数量最大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并为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确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以及为不包括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非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一步地,根据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所添加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一训练网络,并将各聚类簇输入第一训练网络中,输出各聚类簇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然后,将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一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聚类簇重新确定为该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聚类簇,并返回为同一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添加确定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并继续处理,直至满足迭代停止条件时得到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一步地,在满足迭代停止条件后,获取通过相应的训练网络所确定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筛选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二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然后,按照筛选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相应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二训练网络,通过第二训练网络确定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按照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更新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一步地,在按照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更新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返回筛选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二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步骤继续执行,直至满足更新停止条件时,得到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更新后的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一步地,获取更新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通过第二训练网络确定的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和属于非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进一步地,挑选在更新异常交易识别标签后确定的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大于或等于第三分类参考参数阈值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并按挑选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和相应异常交易识别标签进行融合,得到第三训练网络,通过第三训练网络确定各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并按通过第三训练网络确定的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确定相应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进一步地,获取不同于待特征提取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并通过第三训练网络确定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而后根据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对于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的分类参考参数确定目标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所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由此,可以根据各个确定的历史收集交易样本信息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进行汇总得到各个异常响应对象分别提取对应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2)根据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并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例如,可以从提取的异常响应解析向量中获得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然后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其中,异常可疑映射实体为各个异常响应对象的异常响应片段所对应的异常可疑元素之间的聚合实体。例如,可以根据计算出的各个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可疑映射实体,分别将同一类异常可疑映射实体所覆盖的各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划分为一个对象阵列,并根据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对象密集度,将对象密集度大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缩小,并将对象密集度小于预设密集度的对象阵列的阵列层级扩大,得到调整后的各对象阵列。其中,每一个对象阵列内的所有异常响应对象构成一个加解密元素。然后,根据单个加解密元素中各异常响应对象的位置,计算出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根据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与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密钥排列信息的顺序,对单个加解密元素中的各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排序,得到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依次对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每一个异常响应对象执行以下过程,直至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在此基础上,判断异常响应对象排序列表中的异常响应对象的第一异常响应强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强度,若确定大于则将大于第一预设强度的异常响应对象作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然后,对于单个加解密元素,确定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为与之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并确定除去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以外的其他异常响应对象为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其中,单个加解密元素的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与单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进行映射关联的异常响应对象。由此,可以根据确定的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建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实体,其中,加解密封装实体用于表示各个加解密元素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和子异常响应对象构成的加密封装节点所对应的封装函数实体。(3)根据构建的加解密封装实体,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例如,可以根据构建的加解密封装实体中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之间的异常关联部分,获取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并将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作为密钥关系节点,使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表达成由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分布图谱组成的密钥关系节点。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的调度类型从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的密钥关系节点中获取所有的相似密钥关系节点,组成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然后,对第一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和朴素贝叶斯属性概率计算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基准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当每个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都已计算得到以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为中心的密钥关系节点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时,根据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筛选密钥关系得到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进一步地,可以根据不含预设概率以上的密钥关系的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得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并对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进行朴素贝叶斯处理,得到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所对应的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进一步地,可以对朴素贝叶斯分类结果序列计算机会节点和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并将朴素贝叶斯特征向量作为初始值,对第二密钥关系节点列表中的与该目标异常响应对象与子异常响应对象对应的密钥关系节点按照机会节点分别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加解密封装密钥内容中的密钥生成关系分别确定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4)根据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以及多个强化加密元素之间的元素层级关系,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例如,可以获取各个异常响应对象所对应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关系匹配的加解密封装密钥序列,然后根据多个强化加密元素之间的元素层级关系将加解密封装密钥序列分别层叠映射到多个强化加密元素中,从而可以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请参阅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执行的方法实施例对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比如,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3示出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只是一种装置示意图。其中,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410、内容更新模块420、第三获取模块330以及信息生成模块340,下面分别对该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发送模块410,用于在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分别向完成预先业务安全认证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送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确认的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包括不同交易元素的加解密策略,以使得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在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与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建立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基于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本次向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起的交易服务的交易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获得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通过离线交易通信通道向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发送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其中,当前交易元素用于表示本次交易服务对应的预设交易元素,预设交易元素与本次交易服务所对应的交易环境信息相关,并且使得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通过交易通信通道获取加密交易传输数据,并基于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中当前交易元素对应的加解密策略对加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后,获得解密交易传输数据,根据解密交易传输数据进行支付验证处理后,将支付结果发送给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最后使得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根据支付结果生成对应的支付账单,并将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同时将支付账单发送给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使得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将支付账单进行预存储,以获得离线区块链网络状态下的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内容更新模块420,用于当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和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在切换到在线区块链网络状态后,分别获取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并将第一离线支付账单列表和第二离线支付账单列表上传到对应的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内容更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分配模块401,用于获取历史支付过程中每个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或者每个数字金融服务终端300的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并根据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获取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其中,交易过程记录信息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过程记录信息,交易异常记录列表包括连续的预设数量个交易异常记录,然后根据交易异常记录列表中每个交易异常记录以及每个交易异常记录所对应预先记录的异常接收指令集信息,确定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并将对应的多个不同的加解密策略分配给指定加解密策略离线令牌信息的不同交易元素下。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发送模块410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发送模块410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描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实现上述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可包括处理器110、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20、总线130以及收发器140。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至少一个处理器110执行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20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例如图3中所示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装置400包括的发送模块410和内容更新模块420),使得处理器110可以执行如上方法实施例的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其中,处理器110、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20以及收发器140通过总线130连接,处理器110可以用于控制收发器140的收发动作,从而可以与前述的支付交易服务终端200进行数据收发。处理器11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数字金融服务平台100执行的各个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在上述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全局业务互动匹配进程(英文: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机器可读存储介质120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总线130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13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基于区块链离线支付的验证处理方法。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说明书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说明书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同时,本说明书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如“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一种可能的示例”、和/或“示例性地”意指与本说明书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一种可能的示例”、和/或“示例性地”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说明书的各方面可以通过若干具有可专利性的种类或情况进行说明和描述,包括任何新的和有用的工序、机器、产品或物质的组合,或对他们的任何新的和有用的改进。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各个方面可以完全由硬件执行、可以完全由软件(包括固件、常驻软件、微码等)执行、也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组合执行。以上硬件或软件均可被称为“数据块”、“模块”、“引擎”、“单元”、“组件”或“系统”。此外,本说明书的各方面可能表现为位于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产品,该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编码。计算机存储介质可能包含一个内含有计算机程序编码的传播数据信号,例如在基带上或作为载波的一部分。该传播信号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电磁形式、光形式等,或合适的组合形式。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之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介质可以通过连接至一个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以实现通讯、传播或传输供使用的程序。位于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程序编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介质进行传播,包括无线电、电缆、光纤电缆、RF、或类似介质,或任何上述介质的组合。本说明书各部分操作所需的计算机程序编码可以用任意一种或多种程序语言编写,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Java、Scala、Smalltalk、Eiffel、JADE、Emerald、C++、C#、VB.NET、Python等,常规程序化编程语言如C语言、VisualBasic、Fortran2003、Perl、COBOL2002、PHP、ABAP,动态编程语言如Python、Ruby和Groovy,或其他编程语言等。该程序编码可以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或作为独立的软件包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或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部分在远程计算机运行、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数字金融服务终端上运行。在后种情况下,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何网络形式与用户计算机连接,比如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或连接至外部计算机(例如通过因特网),或在云计算环境中,或作为服务使用如软件即服务(SaaS)。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说明书所述处理元素和列表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说明书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互动业务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数字金融服务终端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说明书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说明书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说明书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说明书所述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说明书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说明书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说明书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说明书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图像;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还公开了相应的装置。以通过对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的待处理图像目标特征数据。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图像;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为目标域上的图像,所述目标域上的图像为未标注图像;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均为在源域上训练的神经网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包括: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所述x为正整数;所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包括: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i为小于或等于所述x的正整数;在所述i=1的情况下,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与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依据所述第五相似度,所述第六相似度,所述第七相似度和所述第八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四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六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七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八相似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基于所述第一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所述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中的第二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二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一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12.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包括:获取待处理图像集和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所述y为正整数;所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所述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所述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所述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所述第三损失调整所述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t为小于所述y的正整数。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所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所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图像包含人物对象。15.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特征提取处理单元,用于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为目标域上的图像,所述目标域上的图像为未标注图像;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均为在源域上训练的神经网络。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包括: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所述x为正整数;所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包括: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i为小于或等于所述x的正整数;在所述i=1的情况下,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与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相同。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依据所述第五相似度,所述第六相似度,所述第七相似度和所述第八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四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六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七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八相似度。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基于所述第一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依据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所述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中的第二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二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一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26.根据权利要求16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集和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所述y为正整数;所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所述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所述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所述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所述第三损失调整所述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t为小于所述y的正整数。27.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检索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所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28.根据权利要求15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图像包含人物对象。29.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3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发送装置、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背景技术得益于强大的性能,近几年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图像识别任务(如行人重识别、图像分类)。而训练神经网络需要大量标注数据,为减小对数据标注带来的人工成本,提升标注效率。人们采通过无监督学习的方式使用未标注的数据完成对神经网络的训练。传统的无监督学习方法通过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目标域上的未标注图像进行识别,并给目标域上的未标注图像添加标签,再以该标签监督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并调整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应用于目标域上的神经网络。但通过该种方法训练获得的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不好。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装置,以实现从图像中提取出特征数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处理图像;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在该方面中,通过确定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和第二神经网络的时序平均值,分别获得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平均网络的参数,再使用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二神经网络,使用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一神经网络对目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提升训练效果。进而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执行相关的识别任务时,可提取出信息更丰富的目标特征数据。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包括: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所述x为正整数;所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包括: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i为小于或等于所述x的正整数;在所述i=1的情况下,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与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相同。在该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i次第一迭代中,通过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并通过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减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输出与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输出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训练效果的影响,进而提升训练效果。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该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基于通过第一特征数据集和第二特征数据集确定第一软三元损失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可提升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目标域上的图像的特征提取效果,进而可提升目标神经网络对目标域上的图像的特征提取效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依据所述第五相似度,所述第六相似度,所述第七相似度和所述第八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在该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对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和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和第四相似度转化为0至1之间的数值,获得更符合数据的真实分布的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进而提升对目标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四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六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七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八相似度。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基于所述第一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所述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中的第二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二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一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在该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对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再将第一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以减小训练过程中出现过拟合的概率。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包括:获取待处理图像集和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所述y为正整数;所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所述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所述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所述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所述第三损失调整所述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t为小于所述y的正整数。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所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所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待处理图像包含人物对象。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五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二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二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九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第四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十一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二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九相似度、所述第十相似度、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十三相似度、第十四相似度、第十五相似度和第十六相似度;依据所述第十三相似度、所述第十四相似度、所述第十五相似度和所述第十六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九相似度、所述第十相似度、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十三相似度、第十四相似度、第十五相似度和第十六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九相似度和所述第十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三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的和获得第四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九相似度与所述第三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相似度与所述第三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四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一相似度与所述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二相似度与所述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六相似度。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损失;基于所述第二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二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经第所述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四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和所述第四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二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依据所述第九相似度和所述第十相似度确定第二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二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分类结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二预处理,获得第四图像集,所述第二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四图像集中的第三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三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二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预处理与所述第二预处理不同。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四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特征提取处理单元,用于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包括: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所述x为正整数;所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包括: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i为小于或等于所述x的正整数;在所述i=1的情况下,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与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相同。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依据所述第五相似度,所述第六相似度,所述第七相似度和所述第八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四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六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七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八相似度。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基于所述第一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依据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所述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中的第二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二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一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集和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所述y为正整数;所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所述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所述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所述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所述第三损失调整所述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t为小于所述y的正整数。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检索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所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五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二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二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九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第四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十一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与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二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九相似度、所述第十相似度、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十三相似度、第十四相似度、第十五相似度和第十六相似度;依据所述第十三相似度、所述第十四相似度、所述第十五相似度和所述第十六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九相似度、所述第十相似度、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十三相似度、第十四相似度、第十五相似度和第十六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九相似度和所述第十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三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一相似度和所述第十二相似度的和获得第四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九相似度与所述第三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相似度与所述第三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四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一相似度与所述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十二相似度与所述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十六相似度。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损失;基于所述第二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二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之前,经第所述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四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三分类结果和所述第四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二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之前,依据所述第九相似度和所述第十相似度确定第二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二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二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二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二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分类结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二预处理,获得第四图像集,所述第二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四图像集中的第三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三分类结果,所述第三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二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所述第一预处理与所述第二预处理不同。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四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四特征数据集。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的方法。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发送装置、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的方法。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的方法。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方法。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方法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训练方法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训练方法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表示多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中的至少两种的任意组合,例如,包括A、B、C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包括从A、B和C构成的集合中选择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元素。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预备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得益于强大的性能,近几年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图像识别任务(如行人重识别、图像分类)。神经网络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而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又主要取决于训练神经网络的训练图像的数量,即训练图像的数量越多,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越好,进而应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执行相应图像识别的任务的效果也就越好。训练图像指有标注信息(下文将称为标签)图像,例如,需要执行的任务为对图像中包含的内容进行分类,判断图像中包含的内容是苹果、香蕉、梨子、桃子、橙子、西瓜中的哪一种,那么上述标注信息包括苹果、香蕉、梨子、桃子、橙子、西瓜。又例如,需要执行的任务为行人重识别,即识别图像中包含的人物的身份,那么上述标注信息包括人物的身份(如张三、李四、王五、周六等)。训练图像的标注信息越准确,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越好,因此,训练图像的标注图像与训练图像的真实内容的匹配度越高,训练效果就越好。例如,如果将包含梨子的图像标注为苹果就不正确。又例如,将包含张三的图像标注为李四也不正确。而标注信息不正确的训练图像会使训练效果变差,因此传统方法大多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完成对训练图像的标注。但是在训练图像的数量很大时,人工标注的方式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无监督迁移学习的方式训练神经网络,即将通过已有的标注图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应用于未标注的图像上,以降低人工成本。神经网络在上述标注图像上执行的任务和在上述未标注图像上执行的任务具有相关性,上述标注图像和上述未标注图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举例来说(例1),通过A城市的监控摄像头采集大量阴天下包含行人的图像(下文将称为A地的图像),并通过对A地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进行标注获得已标注数据,并使用已标注数据训练神经网络a,使训练后的神经网络a可以用于识别阴天在A地采集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现需要识别在B地采集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由于若通过使用对从B地采集的图像进行标注获得的图像训练一个新的神经网络(如神经网络b),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因此,可通过无监督迁移学习的方式调整训练后的神经网络a的参数,使训练后的神经网络a可用于识别从B地采集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神经网络a在已标注图像上执行的任务和在未标注图像(从B地采集的图像)上执行的任务均为行人身份的识别,而已标注图像和未标注图像均为包含行人的图像。虽然已标注图像和未标注图像相关,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无法将通过已标注图像训练获得的神经网络直接应用于未标注图像上。接着例1继续举例,已标注数据均为阴天采集的图像,从B地采集的图像包括阴天采集图像、晴天采集的图像、雨天采集的图像,而不同的天气采集的图像中的环境亮度不一样,不同的环境亮度对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率的影响较大,如通过在阴天采集的图像训练获得的神经网络对晴天采集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的识别准确率低。此外,A地的监控摄像头的参数和B地的监控摄像头的参数也不一样(如拍摄的角度),这也将导致神经网络对不同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的识别的准确率不同,如,A地的监控摄像头的参数和B地的监控摄像头的参数也不一样,导致使用已标注数据训练获得的神经网络对从B地的采集的图像中的行人的身份的识别准确率低。将包含上述标注图像的集合称为源域,将包含上述未标注图像的集合称为目标域,那么无监督迁移学习就是一种将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应用于目标域上的神经网络的训练方式。传统的无监督学习方法通过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目标域上的未标注图像进行识别,并给目标域上的未标注图像添加标签(下文将称为伪硬标签),再以伪硬标签监督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并调整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应用于目标域上的神经网络(下文将称为应用神经网络)。由于伪硬标签存在误差,导致通过伪硬标签监督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不好,进一步导致在目标域上的应用效果差(如对行人的身份的识别准确率低)。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在上述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获得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比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更佳的神经网络,进而提升在目标域上的应用效果。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之前,首先定义几个概念。1.类内最难特征数据:标签相同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中相似度最小的两个特征数据。2.类外最难特征数据:标签不同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中相似度最大的两个特征数据。3.图像在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该图像在该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4.图像在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该图像在该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举例来说,假定图像1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1,图像2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2,图像3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3,图像4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4,图像5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5。图像1的标签与图像2的标签、图像3的标签相同,图像1的标签与图像4的标签、图像5的标签均不同。若特征数据1与特征数据2之间的相似度比特征数据1与特征数据3之间的相似度小,则特征数据3为特征数据1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若特征数据1与特征数据4之间的相似度比特征数据1与特征数据5之间的相似度小,则特征数据5为特征数据1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假定特征数据集1包含特征数据1、特征数据2、特征数据3、特征数据4、特征数据5,则图像1在特征数据集1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3,图像1在特征数据集1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5。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101、获取待处理图像。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服务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终端。上述待处理图像可以是任意数字图像。例如,待处理图像可以包含人物对象,其中,待处理图像可以只包括人脸,并无躯干、四肢(下文将躯干和四肢称为人体),也可以只包括人体,不包括人体,还可以只包括下肢或上肢。本申请对待处理图像具体包含的人体区域不做限定。又例如,待处理图像可以包含动物。再例如,待处理图像可以包含植物。本申请对待处理图像中包含的内容不做限定。获取待处理图像的方式可以是接收用户通过输入组件输入的待处理图像,其中,输入组件包括:键盘、鼠标、触控屏、触控板和音频输入器等。也可以是接收终端发送的待处理图像,其中,终端包括手机、计算机、平板电脑、服务器等。本申请对获取待处理图像的方式不做限定。102、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上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上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上述目标神经网络为具备从图像中提取特征数据的功能的神经网络。例如,目标神经网络可以由卷积层、池化层、归一化层、全连接层、下采样层、上采样层、分类器等神经网络层按照一定方式堆叠或组成。本申请对目标神经网络的结构不做限定。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目标神经网络包括多层卷积层、归一化层,依次通过目标神经网络中的多层卷积层和归一化层对待处理图像进行卷积处理和归一化处理,可提取出待处理图像的特征数据,获得目标特征数据。如上所述,由于传统方法中的伪硬标签是通过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获得的,因此,通过伪硬标签监督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会使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在学的不好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差,进而导致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应用效果差。举例来说,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李四的识别准确率低,即将包含李四的图像识别为其他人的概率高。将包含李四的图像a输入至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获得的伪硬标签为王五,再以王五为监督数据监督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输出,并调整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参数。将使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通过调整参数使从图像a中提取出的特征数据与王五的特征数据接近。这样,将导致使用最终获得的应用神经网络识别包含李四的图像时,提取出的特征数据均与王五的特征数据接近,进而导致将李四识别为王五。鉴于传统方法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考虑通过另一个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下文将称为监督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应用神经网络的输出以提升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应用效果。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虽然均为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但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的参数不同,也就是说,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对不同人的身份的识别的准确率不同。举例来说(例2),应用神经网络对张三的识别准确率高,但对周六的识别准确率低。而监督神经网络对张三的识别准确率低,但对周六的识别准确率高。因此,如果使用应用神经网络的输出和监督神经网络的输出进行相互监督,即使用应用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监督神经网络,使用监督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应用神经网络,可代替伪硬标签对应用神经网络的监督。但由于在相互监督的训练过程中,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的参数是同时更新的,这将导致应用神经网络的输出与监督神经网络的输出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下文将相互监督中存在的这个缺陷称为相关性缺陷)。进而在相互监督的训练过程中使监督神经网络学习到应用神经网络的“劣势”(如例2中应用神经网络对周六的身份的识别),并使应用神经网络学习到监督神经网络的“劣势”(如例2中监督神经网络对张三的身份的识别),即使应用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相似度越来越高。这样将无法优化应用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而无法提升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应用效果。鉴于相互监督的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相关性缺陷,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训练方法,通过“隔离”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减小应用神经网络和监督神经网络之间的相关性,以减小相关性缺陷带来的影响,进而获得在目标域上效果比通过该种相互监督的方式训练获得的应用神经网络的效果好的目标神经网络。该种训练方法包括:通过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确定上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再通过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二神经网络,同时通过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确定平均网络的参数,并以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一神经网络,完成对上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训练。其中,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均为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均为具备从图像中提取特征数据的功能和依据特征数据进行分类的功能的神经网络,第一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第二神经网络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如图2所示,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该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即以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和平均网络的输出为监督数据监督第一神经网络的输出,并调整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上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该第二神经网络在上述训练图像集和上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即以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和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为监督数据监督第二神经网络的输出,并调整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将训练图像集分别输入至第一神经网络、第二神经网络、目标神经网络和平均网络,依据图2所示的监督关系监督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完成多个周期的训练,可更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直到图2中的四个网络(包括第一神经网络、第二神经网络、目标神经网络和平均网络)均收敛停止训练。在上述对图2中的四个网络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每完成一个训练周期,上述四个网络的参数均会更新。其中,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指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指平均网络的参数为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需要理解的是,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用于反应第一神经网络在已完成的训练周期下获得的平均性能,具体确定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时,可以不局限于通过计算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来确定。同理,具体确定平均网络的参数时,可以不局限于通过计算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来确定。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下式可以确定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ET1)=αET-11)+(1-α)γ1T…公式(1)其中,ET1)为目标神经网络在第T个训练周期中的参数,ET-11)为目标神经网络在第T-1个训练周期中的参数,γ1T为第一神经网络在第T个训练周期中的参数,α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1的自然数,E01)=E11)=γ11。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计算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可确定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举例来说,假设进行第k个周期的训练前第一神网络的参数为Ek(θ),进行第k个周期的训练前第一神网络的参数为Ek+1(θ),则目标神经网络在第k+1个周期的训练前的参数为:Ek(σ)=(Ek(θ)+Ek(θ))/2。同理,可通过上述两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确定平均网络的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训练方法的训练过程中,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通过监督训练获得,即通过监督数据的监督分别确定第一神经网络的损失和第二神经网络的损失,并基于第一神经网络的损失确定第一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的梯度,再通过反向传播的方式传播该梯度,更新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同理,第二神经网路的参数也是通过反向梯度传播的方式实现更新。而目标神经网络和平均网络的参数均不是通过反向梯度传播的方式更新,而是通过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和不同训练周期的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平均值分别确定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平均网络的参数。因此,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平均网络的参数的更新速度比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更新速度慢,也就是说,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和第二神经网络的输出之间的相似度低,平均网络的输出和第一神经网络的输出之间的相似度低。这样,再通过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和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分别监督第二神经网络和第一神经网络,可使第二神经网络学习到目标神经网络的“优势”(即第一神经网络的“优势”),使第一神经网络学习到平均网络的“优势”。而由于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可反应第一神经网络在已完成的训练周期下获得的平均性能,平均网络的参数可反应第二神经网络在已完成的训练周期下获得的平均性能,使第二神经网络学习到目标神经网络的“优势”就相当于使第二神经网络学习到第一神经网络的“优势”,使第一神经网络学习到平均网络的“优势”就相当于使第一神经网络学习到第二神经网络的“优势”。进而依据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确定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可使训练获得的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效果比应用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效果好。上述“优势”指神经网络对某个类别或个体的识别准确率高。例如例2中应用神经网络对周六的身份的识别,以及监督神经网络对张三的身份的识别。本实施通过确定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和第二神经网络的时序平均值,分别获得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平均网络的参数,再使用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二神经网络,使用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一神经网络对目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提升训练效果。进而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执行相关的识别任务时,可提取出信息更丰富的目标特征数据,该信息可提高在目标域上的识别准确率。下面将详细阐述实施例(一)中的训练方法的实现过程,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102的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301、获取上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服务器,电脑。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与实施例(一)的执行主体不同,也可以相同。本实施例中,训练图像集可通过图4所示的传统方法获得。如图4所示,向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第三神经网络输入多张未标注的目标域上的图像(下文将称为待处理图像集),通过第三神经网络对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包含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再通过聚类算法将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进行区分,获得预定数量个集合,并给每个集合中的特征数据对应的图像添加伪硬标签。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对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可获得上述训练图像集,其中,y为正整数。上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第三损失调整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在第t+1次第二迭代中,再从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三图像集,其中,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与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不同。再以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第二图像集的处理获得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以及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方法,使用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第三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以及第t+2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直到给待处理图像集中所有图像的添加上标签,获得训练图像集。其中,第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即为第三神经网络。以第1次第二迭代为例(例3),从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5张包含人物对象的图像,分别为图像a、图像b、图像c、图像d、图像e。将这5张图像输入至第三神经网络获得这5张图像的特征数据,并通过聚类算法按这5张图像的特征数据表征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将这5张图像分为3类,获得3个集合。分别是由图像a和图像e组成的第一集合,由图像b组成的第二集合,由图像c和图像d组成的第三集合。确定第一集合中的图像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张三,给图像a和图像e分别添加的伪硬标签为[1,0,0],表征图像a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和图像e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均属于第一类(张三)。确定第二集合中的图像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李四,给图像b添加的伪硬标签为[0,1,0],表征图像b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均属于第二类(李四)。确定第三集合中的图像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王五,给图像c和图像d分别添加的伪硬标签为[0,0,1],表征图像c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和图像d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均属于第三类(王五)。同时,第三神经网络中的分类器依据这些图像的特征数据,预测图像所属的类别(下文将称为预测结果),并将依据预测结果和伪硬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总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分别计算待处理图像集中每张图像的预测结果与标签之间差异获得预备硬分类损失,并求待处理图像集中所有图像的预备硬分类损失的平均值可确定总的预备硬损失。接着例3继续举例(例4),第三神经网络的分类器输出的图像a的预测类别为[0.7,0.2,0.1],表征图像a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是张三的概率为0.7,图像a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是李四的概率为0.2,图像a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是王五的概率为0.1。通过计算预测类别([0.7,0.2,0.1])和伪硬标签([1,0,0])之间的交叉熵损失即可确定图像a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再以同样的方式可确定图像b、图像c、图像d和图像e的硬分类损失,再计算图像a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图像b的硬分类损失、图像c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图像d的硬分类损失和图像e的预备硬分类损失的平均值获得总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同时还将依据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待处理图像集中每张图像的预备硬三元损失,并计算待处理图像集中每张图像的预备硬三元损失的平均值确定总的预备硬三元损失。接着例4继续举例,在计算图像a的预备硬三元损失时,首先分别计算与图像a属于同一类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中与图像a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下文将称为正相似度),分别计算与图像a属于不同类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中与图像a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下文将称为负相似度),并依据正相似度的最小值和负相似度的最大值确定预备硬三元损失。再以同样的方式可确定图像b、图像c、图像d和图像e的预备硬三元损失,再计算图像a的预备硬三元损失、图像b的硬三元损失、图像c的预备硬三元损失、图像d的硬三元损失和图像e的预备硬三元损失的平均值获得总的预备硬三元损失。再对总的预备硬分类损失和总的预备硬三元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三损失。基于第三损失调整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2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直到给待处理图像集中的所有图像添加标签(即伪硬标签),获得训练图像集。上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上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均为在源域上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均为具备从图像中提取特征数据的功能和依据特征数据进行分类的功能的神经网络,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302、对上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上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目标神经网络。请参与图5,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示意图,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上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上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以训练图像集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及以训练图像集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包括以下步骤: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对上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三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前的目标神经网络对上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四分类结果。再依据第一分类结果和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即步骤301中获得的伪硬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第三分类结果和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硬分类损失。以第一硬分类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以第二硬分类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实现通过训练图像集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依据第一分类结果和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软分类损失,依据第三分类结果和第四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前的第二神经网络的第二软分类损失。以第一软分类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以第二软分类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实现以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以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再对第一硬分类损失和第一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对第二硬分类损失和第二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损失。再基于第一损失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基于第二损失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执行第i次第一迭代之前,可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上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上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以及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和上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上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第i+1次第一迭代中,即可依据下面两个公式分别确定第i+1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以及第i+1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Ei+11)=αEi1)+(1-α)θ1i+1…公式(2)Ei+12)=αEi2)+(1-α)θ2i+1…公式(3)其中,Ei+11)为第i+1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Ei1)为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Ei+12)为第i+1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Ei2)为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θ1i+1为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θ2i+1为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α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1的自然数,E21)=E11)=θ1122)=E12)=θ21。上述x为正整数,上述i为小于或等于x的正整数。在确定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第i+1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第i+1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参数后,执行第i+1次迭代。在执行完第x次迭代后,调整第x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目标神经网络。以第1次迭代为例,假设训练图像集包含图像1,图像2和图像3,其中,图像1的伪硬标签为[1,0],经第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即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1(即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的分类结果为[0.7,0.3],经第1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即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图像1进行处理获得的分类结果为[0.8,0.2],经第1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即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图像1进行处理获得的分类结果为[0.7,0.3],经第1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即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图像1进行处理获得的分类结果为[0.8,0.2]。计算[1,0]和[0.7,0.3]之间的交叉熵损失获得第一硬分类损失,计算[1,0]和[0.8,0.2]之间的交叉熵损失获得第二硬分类损失,计算[0.7,0.3]和[0.7,0.3]之间的差异获得第一软分类损失,计算[0.8,0.2]和[0.8,0.2]之间的差异获得第二软分类损失。再对第一硬分类损失和第一软分类损失加权求和,获得第一损失,对第二硬分类损失和第二软分类损失加权求和,获得第二损失。基于第一损失调整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2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基于第二损失调整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2次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选的,在第i次迭代中,在对第一硬分类损失和第一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一损失以及对第二硬分类损失和第二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二损失之前,还可确定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硬三元损失,以及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硬三元损失。再对第一硬分类损失、第一软分类损失和第一硬三元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一损失,对第二硬分类损失、第二软分类损失和第二硬三元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二损失。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上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确定上述第一图像在上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上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上述第一图像在上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三特征数据与上述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九相似度。确定第一特征数据与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三特征数据与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相似度。再依据第一相似度和第三相似度可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依据第九相似度和第十相似度可确定第二硬三元损失。其中,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上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上述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举例来说(例5),训练图像集包含图像1,图像2,图像3,图像4,图像5。其中,图像1,图像3和图像5中的标签均为张三,图像2和图像4中的标签均为李四。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图像1的特征数据(第一特征数据),图像2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2),图像3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3),图像4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4),图像5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5)。第四特征数据集包括图像1的特征数据(第三特征数据),图像2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6),图像3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7),图像4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8),图像5的特征数据(下文将称为特征数据9)。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特征数据3和特征数据5,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特征数据2和特征数据4。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特征数据7和特征数据9,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特征数据6和特征数据8。分别计算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2、特征数据3、特征数据4和特征数据5之间的相似度,假设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3之间的相似度小于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5之间的相似度,则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3之间的相似度为第一相似度。假设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2之间的相似度小于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4之间的相似度,则第一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4之间的相似度为第三相似度。分别计算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6、特征数据7、特征数据8和特征数据9之间的相似度,假设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7之间的相似度小于第二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9之间的相似度,则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7之间的相似度为第九相似度。假设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6之间的相似度小于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8之间的相似度,则第三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8之间的相似度为第十相似度。再依据公式(4)可确定第一特征数据、特征数据3和特征数据4之间的第一硬三元损失,根据公式(5)确定第二特征数据、特征数据7和特征数据8之间的第二硬三元损失:L1=max(0,d1+m-d3)…公式(4)L2=max(0,d9+m-d)…公式(5)其中,max(A,B)为A和B中的最大值,d1为第一相似度,d3为第三相似度,d9为第九相似度,d为第十相似度,m为大于0且小于1的自然数。将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与第一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最小的特征数据称为第一特征数据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将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与第一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最大的特征数据称为第一特征数据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同理,可确定训练图像集中的其他图像(包括图像2,图像3,图像4,图像5)在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在第一特征数据子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和类外最难特征数据,进而可根据每张图像在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类内最难特征数据和类外最难特征数据确定每张图像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同理,可根据训练图像集中每张图像在第四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类内最难特征数据和类外最难特征数据确定每张图像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可选的,在确定训练图像集中的每张图像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后,将训练图像集中所有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的平均值作为第一硬三元损失,将训练图像集中所有图像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硬三元损失的平均值作为第二硬三元损失。通过第一硬三元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可使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将提高属于同一类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并降低属于不同类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以更好的区分不同类别的图像,提高对图像类别的识别准确率。同理,通过第二硬三元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提高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从图像中提取特征的效果,获得包含更丰富的图像信息的特征数据。本实施例依据第一硬分类损失、第一软分类损失和第一硬三元确定第一损失,依据第二硬分类损失、第二软分类损失和第二硬三元确定第二损失。再基于第一损失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基于第二损失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实现通过训练图像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及通过训练图像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前的目标网络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实施例(二)中的第i次迭代通过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确定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和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而该标签为通过步骤301中的传统方法获得的伪硬标签。由于伪硬标签为独热编码(one-hot)处理后的数据,即伪硬标签中的数值非0即1,因此伪硬标签存在较大误差,因此通过伪硬标签确定的正样本子集和负样本子集也存在较大误差,进而导致第i次第一迭代后获得的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在目标域上的识别准确率低。举例来说(例6),训练图像集中图像的标签包含两个类别(张三和李四),由于伪硬标签中的数值非0即1,因此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中的人物对象要么是张三,要么是李四。假设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1中的人物对象为张三,图像1的伪硬标签表征的类别为张三,图像2中的人物对象为李四,但图像2的伪硬标签表征的类别为张三,图像3中的人物对象为张三,但图像3的伪硬标签表征的类别为李四。图像1在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a,图像2在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b,图像3在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c。特征数据a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b,特征数据a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为特征数据c。通过特征数据a、特征数据b和特征数据c确定的第一硬三元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使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提高从图像1中提取出的特征数据和从图像2中提取出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并降低从图像1中提取出的特征数据和从图像2中提取出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而图像1中的人物对象(张三)和图像2中的人物对象(李四)不是同一个人,若提高图像1的特征数据与图像2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显然会导致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张三或李四的识别准确率低。同理,图像1中的人物对象(张三)和图像3中的人物对象(张三)是同一个人,若降低图像1的特征数据与图像3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显然会导致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张三或李四的识别准确率低。为减小如例6中伪硬标签带来的影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过软标签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的方法。通过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提高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率,进而提高目标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率。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601、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对上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前的目标网络对上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五特征数据集。602、依据上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上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上述第四特征数据集和上述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和第二软三元损失。确定上述第一图像在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确定第二特征数据与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确定上述第一图像在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第四特征数据与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十一相似度,确定第四特征数据与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十二相似度。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含的特征数据不同,不同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含的特征数据也不同。由于伪硬标签中的数值非0即1导致对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类别的划分“太绝对”,进而导致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不佳。本实施例通过分别对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第四相似度、第九相似度、第十相似度、第十一相似度和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第四相似度、第九相似度、第十相似度、第十一相似度和第十二相似度转化为0至1之间的数值,并通过归一化处理后获得的相似度之间的差异确定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软三元损失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二软三元损失,以提高第i+1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通过确定第二相似度和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第一相似度和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第九相似度和第十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三总相似度,确定第十一相似度和第十二相似度的和获得第四总相似度。计算第二相似度与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五相似度,计算第四相似度与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六相似度,计算第一相似度与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七相似度,计算第三相似度与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八相似度,计算第九相似度与第三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十三相似度,计算第十相似度与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十四相似度,计算第十一相似度与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十五相似度,计算第十二相似度与第四总相似度的商获得第十六相似度。完成对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第四相似度、第九相似度、第十相似度、第十一相似度和第十二相似度的归一化处理。再将第五相似度和第六相似度作为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监督数据(即软标签)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将第十五相似度和第十六相似度作为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监督数据(即软标签)调整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即依据第五相似度与第七相似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第六相似度与第八相似度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三元损失,依据第十三相似度与第十五相似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第十四相似度与第十六相似度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二软三元损失。可选的,依据训练图像集中的每张图像在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与每张图像在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以及在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与每张图像在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确定每张图像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软三元损失。依据训练图像集中的每张图像在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与每张图像在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以及在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与每张图像在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相似度,确定每张图像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软三元损失。再计算训练图像集中的所有图像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软三元损失的平均值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计算训练图像集中的所有图像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软三元损失的平均值获得第二软三元损失。通过对第一相似度、第二相似度、第三相似度、第四相似度、第九相似度、第十相似度、第十一相似度和第十二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的大小在0至1之间的相似度比伪硬标签更接近于真实的数据分布,因此将归一化处理后的相似度作为监督数据可提高目标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率。例如,待处理图像集中包含10张图像,经步骤401的处理,按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将待处理图像集中的图像分为张三和李四,其中,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的伪硬标签为张三的图像(下文将称为第一类图像)和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的伪硬标签为李四的图像(下文将称为第二类图像)各有5张图像。但第一类图像中的图像1的人物对象的真实身份为李四,第二类图像中的图像2的人物对象的真实身份为张三。也就是说第一类图像中包含4张人物对象的身份为张三的图像,1张人物对象的身份为李四的图像,对于第一类图像而言真实标签的分布应该是[0.8,0.2]。其中,[0.8,0.2]表征第一类图像中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张三的图像的数量在第一类图像的总数量的占比为0.8,第一类图像中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李四的图像的数量在第一类图像的总数量的占比为0.2。同理,对第二类图像而言真实标签的分布应该是[0.2,0.8]。其中,[0.2,0.8]表征第二类图像中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张三的图像的数量在第二类图像的总数量的占比为0.2,第二类图像中包含的人物对象的身份为李四的图像的数量在第二类图像的总数量的占比为0.8。但第一类图像的伪硬标签为[1,0],第二类图像的伪硬标签为[0,1],这显然不符合第一类图像的真实标签的分布和第二类图像的真实标签的分布。而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获得的软标签是0至1之间的数值,更符合第一类图像的真实标签的分布和第二类图像的真实标签的分布,因此以软标签为监督数据监督第i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i次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提高最终获得的目标神经网络的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效果。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相似度可以是欧式距离,也可以是余弦相似度,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选的,在将训练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神经网络之前,可对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再将第一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将第一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获得第五特征数据集。其中,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对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可减小在训练过程中,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出现过拟合的概率。可选的,在对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的同时,还可对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二预处理获得第四图像集。其中,第二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且第一预处理和第二预处理不同。将第四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四特征数据集,将第四图像集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通过对训练图像集同时进行第一预处理和第二预处理可进一步减小在训练过程中,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出现过拟合的概率。举例来说(例7),训练图像集包含图像1和图像2,对图像1进行剪裁处理获得图像3,对图像2进行擦除处理(擦除图像2中的任意一块区域)获得图像4,并将图像3和图像4作为第一图像集。对图像1进行翻转处理获得图像5,对图像2进行剪裁处理获得图像6,并将图像5和图像6作为第四图像集。将图像3和图像4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包含图像3的特征数据和图像4的特征数据的第一特征数据集,将图像3和图像4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分别获得包含图像3的特征数据和图像4的特征数据的第五特征数据集,将图像5和图像6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分别包含图像5的特征数据和图像6的特征数据的第四特征数据集,将图像5和图像6输入至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获得包含图像5的特征数据和图像6的特征数据的第二特征数据集。对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二图像,对第一图像进行第二预处理获得第四图像,第二图像和第四图像的图像内容不同,但第二图像和第四图像的标签相同。接着例7继续举例,图像1的标签,图像3的标签和图像5的标签均相同,图像2的标签,图像4的标签和图像6的标签均相同。再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第二图像进行处理可获得第一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对第二图像进行处理可获得第四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第四图像进行处理可获得第三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对第二图像进行处理可获得第二分类结果。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第一图像集的处理获得的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训练图像集的处理获得的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不同。此时,前文所提到的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在第一特征数据集(或第二特征数据集或第四特征数据集或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指经过第一预处理或第二预处理后的图像在第一特征数据集(或第二特征数据集或第四特征数据集或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内最难特征数据,训练图像集中的图像在第一特征数据集(或第二特征数据集或第四特征数据集或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指经过第一预处理或第二预处理后的图像在第一特征数据集(或第二特征数据集或第四特征数据集或第五特征数据集)中的类外最难特征数据。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第一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结构相同,但参数不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第二神经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结构相同,但参数不同。目标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结构相同,但参数不同。平均网络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训练前的平均神经网络的结构相同,但参数不同。图4中所示的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输出包括第一分类结果和第一特征数据集,第i次第一迭代的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包括第四分类结果和第五特征数据集,第i次第一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的输出包括第三分类结果和第四特征数据集,第i次第一迭代的平均网络的输出包括第二分类结果和第二特征数据集。可选的,若由于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设备的硬件资源不足,无法在一次第一迭代或第二迭代中处理完训练图像集中所有的图像,可从训练图像集中采样获得样本图像集,并将样本图像集作为一次第一迭代或一次第二迭代的训练数据。603、依据上述第一硬分类损失、上述第一软分类损失、上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上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第一损失,依据上述第二硬分类损失、上述第二软分类损失、上述第二软三元损失和上述第二硬三元损失确定第二损失。对第一硬三元损失、第一硬分类损失、第一软三元损失和第一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一损失,对第二硬三元损失、第二硬分类损失、第二软三元损失和第二软分类损失进行加权求和获得第二损失。其中,加权求和的权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依据第一特征数据集、第二特征数据集、第四特征数据集和第五特征数据集获得软标签,以软标签监督第i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i次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和第二软三元损失。基于第一软三元损失调整第i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i+1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基于第二软三元损失调整第i次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可提高第i+1次迭代的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识别准确率和第i+1次迭代的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特征提取的效果,进而可提高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的识别准确率。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基于实施例(一)获得的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进行图像检索的应用场景。即使用上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上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上述数据库可以在获取待处理图像之前建立,数据库包括图像和图像的特征数据,其中,图像的特征数据与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执行的任务有关。例如,使用目标神经网络识别目标域内的图像中的人物对象的身份,图像的特征数据包括图像中的人物对象的特征包括人物对象的服饰属性、外貌特征和其他可用于识别人物对象的身份的特征。服饰属性包括所有装饰人体的物品的特征中的至少一种(如上衣颜色、裤子颜色、裤子长度、帽子款式、鞋子颜色、打不打伞、箱包类别、有无口罩、口罩颜色)。外貌特征包括体型、性别、发型、发色、年龄段、是否戴眼镜、胸前是否抱东西。其他可用于识别人物对象的身份的特征包括:姿态、视角、步幅、环境亮度。又例如,使用目标神经网络识别目标域内的图像中包含苹果、梨子、桃子中的哪一种水果,图像的特征数据包括可苹果的特征信息或梨子的特征信息或桃子的特征信息。由于数据库中的每张图像均具有特征数据,因此,使用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从数据库中确定与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即确定目标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相似度,并将相似度达到阈值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作为与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进而确定目标图像。需要理解的是,目标图像的数量可以是一张,也可以是多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的撰写顺序并不意味着严格的执行顺序而对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各步骤的具体执行顺序应当以其功能和可能的内在逻辑确定。上述详细阐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1包括:获取单元11、处理单元12以及检索单元13,其中:获取单元11,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特征提取处理单元12,用于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对所述待处理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处理,获得所述待处理图像的目标特征数据,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所述平均网络的参数为第二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所述第二神经网络在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在训练图像集和平均网络的监督下训练获得,包括:获取所述训练图像集、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和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执行x次第一迭代,获得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和第二神经网络,所述x为正整数;所述x次第一迭代中的第i次第一迭代包括: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二待训练神经网络;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为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包括:依据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i为小于或等于所述x的正整数;在所述i=1的情况下,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与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相同。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第i次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二特征数据集;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和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获得第一软三元损失,包括:确定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一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第二相似度,所述正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像的第一标签相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三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二特征数据集中的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中的特征数据之间的最大相似度,获得第四相似度,所述负样本特征数据子集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标签不同的标签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依据所述第五相似度,所述第六相似度,所述第七相似度和所述第八相似度,获得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别对所述第一相似度、所述第二相似度、所述第三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第五相似度、第六相似度、第七相似度和第八相似度,包括: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和所述第四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一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的和获得第二总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二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五相似度,确定所述第四相似度与所述第一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六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一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七相似度,确定所述第三相似度与所述第二总相似度的商获得所述第八相似度。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以所述训练图像集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监督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基于所述第一损失调整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所述第i+1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一标签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的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一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硬分类损失;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平均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二分类结果;依据所述第一分类结果和所述第二分类结果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之前,依据所述第一相似度和所述第三相似度确定第一硬三元损失;所述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和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硬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分类损失、所述第一软三元损失和所述第一硬三元损失确定所述第一损失。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中的第一图像进行处理获得第一分类结果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包括: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第一预处理,获得第一图像集,所述第一预处理包括擦除处理、剪裁处理、翻转处理中的任意一种;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中的第二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分类结果,所述第二图像通过对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所述第一预处理获得,所述第二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与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中的数据相同。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经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训练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第一特征数据集,包括:经所述第i次第一迭代的所述第一待训练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一图像集进行处理获得所述第一特征数据集。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获取单元11具体用于:获取待处理图像集和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三神经网络执行y次第二迭代,获得所述训练图像集,所述y为正整数;所述y次第二迭代中的第t次第二迭代包括:从所述待处理图像集中采样获得第二图像集,经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进行处理,获得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特征数据的第三特征数据集以及包含所述第二图像集中的图像的分类结果的分类结果集;对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处理确定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将所述第三特征数据集中的特征数据的标签添加至所述第二图像集中对应的图像中,获得第三图像集;依据所述分类结果集中的分类结果与所述第三图像集中的图像的标签之间的差异,确定第三损失;基于所述第三损失调整所述第t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获得第t+1次第二迭代的第三神经网络的参数,所述t为小于所述y的正整数。在又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检索单元13,用于使用所述目标特征数据检索数据库,获得具有与所述目标特征数据匹配的特征数据的图像,作为目标图像。本实施通过确定第一神经网络的参数的时序平均值和第二神经网络的时序平均值,分别获得目标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平均网络的参数,再使用目标神经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二神经网络,使用平均网络的输出监督第一神经网络对目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提升训练效果。进而使用目标神经网络在目标域上执行相关的识别任务时,可提取出信息更丰富的目标特征数据,该信息可提高在目标域上的识别准确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具有的功能或包含的模块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其具体实现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图像处理装置2包括处理器21,存储器22,输入装置23,输出装置24。该处理器21、存储器22、输入装置23和输出装置24通过连接器相耦合,该连接器包括各类接口、传输线或总线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耦合是指通过特定方式的相互联系,包括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其他设备间接相连,例如可以通过各类接口、传输线、总线等相连。处理器2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在处理器21是一个GPU的情况下,该GPU可以是单核GPU,也可以是多核GPU。可选的,处理器21可以是多个GPU构成的处理器组,多个处理器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总线彼此耦合。可选的,该处理器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处理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存储器22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及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案的程序代码在内的各类计算机程序代码。可选地,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该存储器用于相关指令及数据。输入装置23用于输入数据和/或信号,以及输出装置24用于输出数据和/或信号。输出装置23和输入装置24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器件。可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22不仅可用于存储相关指令,还可用于存储相关图像,如该存储器22可用于存储通过输入装置23获取的待搜索神经网络,又或者该存储器22还可用于存储通过处理器21搜索获得的目标神经网络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存储器中具体所存储的数据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图8仅仅示出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图像处理装置还可以分别包含必要的其他元件,包含但不限于任意数量的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存储器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描述各有侧重,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没有赘述,因此,在某一实施例未描述或未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记载。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versatile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通过本申请可以提升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1.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在内容分享控件被点击后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在内容获取控件被点击后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所述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所述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将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所述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在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接近条件为与所述第一终端属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所述请求时间接近条件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区域均为矩形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包括:对所述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5.一种内容分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在内容分享控件被点击后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在内容获取控件被点击后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所述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所述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模块,用于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将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所述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在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分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接近条件为与所述第一终端属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所述请求时间接近条件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区域均为矩形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的内容分享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的内容分享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内容分享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手机来解决生活中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在一些应用场景下,比如,多人一起在一家饭店就餐时,用户可以使用第一终端直接扫描桌上的二维码,或者通过应用程序直接进入饭店的点餐页面进行点餐,在浏览菜单时该用户发现了一个菜品,并想向其他用户推荐这个菜品,则该用户将第一终端给其他用户传阅以使其他用户可以看见该菜品的内容信息。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在进行上述菜品推荐的过程中,推荐菜品的用户会将自己的第一终端传递给其他用户以使其他用户可以看到他推荐的菜品的内容信息,这个过程十分麻烦,造成了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很差的问题。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很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所述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所述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可选的,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所述位置接近条件为与所述第一终端属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所述请求时间接近条件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可选的,所述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包括: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属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在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属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包括:将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所述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可选的,所述多个区域均为矩形区域。可选的,所述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包括:对所述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容分享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所述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所述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分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可选的,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所述位置接近条件为与所述第一终端属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所述请求时间接近条件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属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在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所述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可选的,所述多个区域均为矩形区域。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实现所述内容分享的方法。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计算机设备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实现所述内容分享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分享请求,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获取请求,进而服务器可以根据内容分享请求以及内容获取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以及请求时间,确定符合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以及对应的第一终端,然后服务器将第一终端发送的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应的内容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进而使得用户只需要在各自终端触发内容分享控件或者内容获取控件就可以实现内容分享,也就解决了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很差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环境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的页面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容分享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第一终端、服务器以及第二终端共同来实现,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可以是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可以具有屏幕、天线等部件。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可以具有传输数据的功能、获取当前位置的功能。该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可以安装有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是任一可以分享内容的应用程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以点餐应用程序为例进行说明,此后不再一一赘述。服务器可以是上述点餐应用程序的后台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服务器也可以是一个服务器组,如果是单独的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负责下述方案中的所有需要由服务器进行的处理,如果是服务器组,服务器组中的不同服务器分别可以负责下述方案中的不同处理,具体的处理分配情况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设置,此处不再赘述。在多个用户一起去就餐时,他们可以让一个用户使用终端扫描桌上的二维码,并通过线下讨论确定要点的菜品,进而上述用户可以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点菜。他们还可以分别使用自己的终端扫描桌上的二维码,进而服务器可以将他们设置为一个分组,如图1所示,即实现共同点餐,每个用户都可以点选自己喜欢的菜品,进而完成点菜,他们还可以直接通过终端中的点餐应用程序找到相应的饭店,并手动建立一个包括上述所有用户的分组,进而每个用户点选自己喜欢的菜品,完成点菜。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容分享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2,该流程包括:步骤201、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在实施中,在多个用户一起进入一家饭店共同就餐时,用户A可以使用自己的终端扫描桌上的二维码,或者打开点餐应用程序并查询相应的饭店,拉起一个点餐的分组,进而用户A的终端可以显示菜品列表,该菜品列表可以如图3所示,在该菜品列表中可以对菜品进行分类,例如,折扣、蔬菜、肉类等,每个分类中可以设置有不同的菜品,并可以显示每个菜品的名称、定价、食材信息以及点菜控件,该点菜控件被出发后可以显示一个规格选择窗口,在该规格窗口中可以显示有规格数据,例如,大、小,还可以右上角显示一个内容获取控件。在浏览菜品列表的过程中用户A发现一个自己喜欢的菜品,但用户A不清楚与其一起吃饭的其他用户是否喜欢这个菜品,则用户A可以通知其他用户自己要向他们推荐菜品。然后,用户A可以点击内容分享控件,例如,用户A可以长按菜品列表自己喜欢的那个菜品,进而终端可以显示一个内容分享控件,用户触发该内容分享控件。进而,终端可以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该内容信息可以是一个标识一个链接或者一个完整的内容数据。然后,基于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生成内容分享请求,并向服务器发送该内容分享请求。其他用户获知用户A要推荐菜品时,其他用户可以点击菜品列表右上角显示的内容获取控件,则其他用户的终端可以获取当前的位置信息,并基于该位置信息生成内容获取请求,然后将内容获取请求发送给服务器。进而,服务器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以及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并将发送内容分享请求的至少一个终端中的一个确定为第一终端,相应的,该第一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为第一内容分享请求。可选的,上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中可以包含有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该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可以是生成内容分享请求的时刻,上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可以包含有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该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可以是生成内容获取请求的时刻。在实施中,当终端在生成内容分享请求时,终端可以获取当前的时刻并将其作为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然后将其与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一起打包为内容分享请求。当终端在生成内容获取请求时,终端可以获取当前的时刻并将其作为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然后将其与终端的位置信息一起打包为内容获取请求。步骤202、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其中,服务器中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位置接近条件可以为与第一终端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请求时间接近条件可以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在实施中,在服务器确定第一终端后,服务器可以获取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请求时间以及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并获取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请求时间。可选的,上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还可以是服务器接收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时刻,上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还可以是服务器接收到内容获取请求的时刻,相应的,获取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的处理可以如下:在服务器确定第一终端后,服务器可以获取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服务器记录的接收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并获取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服务器记录的接收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然后,服务器可以确定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其处理可以如下: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在实施中,获取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区间,例如,上述位置信息区间可以是经纬度区间,进而判断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属于上述哪个区域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区间,进而将包含有上述位置信息的位置信息区间对应的区域确定为第一区域,例如,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是经纬度坐标,再判断上述经纬度坐标在哪个经纬度区间内,进而将包含有上述经纬度坐标的经纬度区间所对应的区域确定为第一区域。基于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属于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例如,服务器基于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经纬度坐标,以及第一区域对应的经纬度区间,确定属于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可选的,为提高内容分享的准确度,服务器可以计算区域的用户密度来确定属于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其具体处理可以如下:首先,将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其次,基于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在实施中,在服务器将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后,服务器可以计算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第一终端的总数目,并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获取当前基准区域的面积(即第一区域的面积)或者获取基准区域的长与宽,将长与宽相乘得到基准区域的面积,进而,用上述总数目除以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然后,服务器可以通过比较区域的用户密度与密度阈值的大小,确定对哪几个终端是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其具体处理可以如下:判断用户密度与密度阈值的大小。其中,该密度阈值用来判定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至少一个终端中哪几个是与第一终端的用户一起就餐的的用户。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起就餐的应用场景下,各个用户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也即多个用户会聚集在很小的区域中,也就是说一起就餐的人会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聚集并点餐,设计本方案的技术人员基于上述情况设计了密度阈值,以用其来对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至少一个终端进行筛选。如果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例如,密度阈值为10,用户密度为11,则将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例如,密度阈值为10,用户密度为9,则服务器对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即基于当前的基准区域的中心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其划分为四个同等大小的子区域。然后根据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并将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然后服务器可以计算基准区域(第一子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第一终端的总数目,并可以根据对应关系获取当前基准区域的面积(即第一子区域的面积)或者获取基准区域的长与宽,将长与宽相乘得到基准区域的面积,进而,用上述总数目除以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可选的,如果经过上述划分后得到的第一终端所属的区域的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服务器还可以获取经划分后得到的其他三个子区域,并计算其他三个子区域的用户密度,如果其他三个子区域的用户密度存在高于密度阈值的情况,则将上述三个区域中用户密度最高的子区域与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进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基准区域,进而重新计算新的区域的用户密度,如果新的区域的用户密度仍小于密度阈值,则重复上述步骤。进而,可以达到减少出现多人一起就餐,由于坐的位置松散而造成的无法进行内容分享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最后,在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在实施中,在确定了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后,服务器获取属于基准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的时间信息(或者是服务器记录的接收到至少一个终端的内容获取请求的时间信息),并计算至少一个终端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服务器还设置有时间差阈值,小于该时间差阈值则认为该内容获取请求是与第一内容分享请求对应的,进而,服务器在计算出上述时间差后,可以与时间差阈值进行比较,将小于时间差阈值的上述时间差对应的至少一个终端,确定为第二终端。步骤203、基于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在实施中,在确定与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后,获取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应的内容数据。例如,如果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是一个标识,则基于该标识获取对应的内容数据,如果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是一个链接,则根据该链接获取相应的内容数据,如果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数据,则直接获取该内容数据。然后,将内容数据发送个第二终端。本申请通过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分享请求,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获取请求,进而服务器可以根据内容分享请求以及内容获取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以及请求时间,确定符合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以及对应的第一终端,然后服务器将第一终端发送的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应的内容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进而使得用户只需要在各自终端触发内容分享控件或者内容获取控件就可以实现内容分享,也就解决了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很差的问题。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容分享的装置示意图。参见图4,该装置可以是上述服务器,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410,用于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分享请求,并接收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其中,所述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和待分享的内容信息,所述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有对应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模块420,用于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分享模块430,用于基于所述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所述第二终端进行内容分享处理。可选的,预先记录有对整个地理空间划分得到的多个区域,所述位置接近条件为与所述第一终端属于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同一区域,所述请求时间接近条件为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420,用于:基于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以及预先记录的多个区域,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区域;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发送的内容获取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属于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终端,作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在所述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中,确定对应的内容获取请求的请求时间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的请求时间的时间差小于时间差阈值的第二终端。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420,用于:将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大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确定为与所述第一终端满足位置接近条件的终端;如果所述用户密度小于密度阈值,则将所述基准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基于所述第一内容分享请求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终端所属的第一子区域,将所述第一子区域设置为基准区域,转至执行基于所述基准区域中发送内容获取请求的终端和所述第一终端的总数目、以及所述基准区域的面积,确定用户密度。可选的,所述多个区域均为矩形区域。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420,用于:对所述基准区域进行四叉树划分,得到多个子区域。本申请通过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分享请求,至少一个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内容获取请求,进而服务器可以根据内容分享请求以及内容获取请求中的位置信息以及请求时间,确定符合位置接近条件和请求时间接近条件的第二终端以及对应的第一终端,然后服务器将第一终端发送的待分享的内容信息对应的内容数据发送给第二终端,进而使得用户只需要在各自终端触发内容分享控件或者内容获取控件就可以实现内容分享,也就解决了用户之间进行内容分享的便捷性很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内容分享的装置在分享内容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内容分享的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500的结构框图。该终端可以是上述第一终端以及第二终端,该终端5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终端5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通常,终端500包括有: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501可以采用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Logic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5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存储器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5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5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5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内容分享的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5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5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504、触摸显示屏505、摄像头506、音频电路507、定位组件508和电源509中的至少一种。外围设备接口5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射频电路5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5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5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5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5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城域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504还可以包括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显示屏505用于显示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5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5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5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5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一个,设置终端5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再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终端5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5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505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摄像头组件5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5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5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音频电路5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5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501或射频电路5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5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定位组件508用于定位终端5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组件5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俄罗斯的格雷纳斯系统或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电源509用于为终端5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5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5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支持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511、陀螺仪传感器512、压力传感器513、指纹传感器514、光学传感器515以及接近传感器516。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检测以终端5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5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5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检测终端5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511协同采集用户对终端500的3D动作。处理器5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5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压力传感器513可以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和/或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终端5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501根据压力传感器513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501根据用户对触摸显示屏5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由处理器501根据指纹传感器514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或者,由指纹传感器514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5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514可以被设置终端5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终端5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时,指纹传感器5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光学传感器5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506的拍摄参数。接近传感器5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终端5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516用于采集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5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可以是上述服务器,该服务器6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601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存储器602,其中,所述存储器602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60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然,该服务器还可以具有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键盘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以便进行输入输出,该服务器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实现设备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做赘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终端中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实施例中内容分享的方法。例如,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包括防坠装置,所述防坠装置上设有端盖装置、安全应变装置和传动装置;通过离心装置,使得轿厢在额定速度内向下运行时,牵拉弹簧不会承受变形应力,有助于延长牵拉弹簧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离心块不会在轿厢正常运行过程中甩开,避免了离心块刮碰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内壁而产生噪音的问题,通过防坠装置、端盖装置、安全应变装置、传动装置、离心装置、调控装置、扣合装置、锁定装置、单向驱动装置的配合,使维修工人能够快速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复位,简单、快速、省时省力,提高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的实用性。1.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包括防坠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坠装置(1)上设有端盖装置(2)、安全应变装置(3)和传动装置(4);所述防坠装置(1)包括封口盘(101),封口盘(101)的中部活动插接有防坠轴(102),防坠轴(102)的右端固定套接有防坠齿轮(103),防坠轴(102)的左端设有离心装置(5),封口盘(101)的左侧面上螺栓固定有锥形壳体(104),锥形壳体(10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套筒(105),固定套筒(105)的内部设有插接管(106),插接管(106)活动插接在锥形壳体(104)的左侧面上,插接管(106)的右端延伸至锥形壳体(104)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铁芯(107),锥形铁芯(107)的内壁上开设有咬合槽(108),插接管(106)的右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109),插接管(106)的左端面上开设有插接孔(110),插接管(106)的外部螺纹套接有铜螺母(111),铜螺母(111)的左侧面上开设有嵌装环形槽(112),插接管(106)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弹簧(113),蓄力弹簧(113)的右端与锥形壳体(10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蓄力弹簧(113)的左端与铜螺母(111)的表面滑动连接,固定套筒(105)的内部设有滚动管(114),滚动管(114)套设在铜螺母(111)、插接管(106)的外部,滚动管(114)与固定套筒(105)之间设有钢珠,滚动管(114)的内壁上开设有插接滑槽(115),滚动管(114)的外表面上设有固定齿(116),固定套筒(105)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环形槽(117),固定齿(116)活动插接在容纳环形槽(117)的内部,铜螺母(111)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联动齿(118),联动齿(118)的另一端滑动插接在插接滑槽(115)的内部,固定套筒(105)的底面上开设有与容纳环形槽(117)固定连通的贯穿孔(119);所述端盖装置(2)包括端盖板(21),端盖板(21)与固定套筒(105)的左端螺栓连接,端盖板(21)上活动插接有两个窜动杆(22),窜动杆(22)的右端活动套接有钢球(23),钢球(23)滑动套接在嵌装环形槽(112)的内部,一个窜动杆(2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U型杆(24),端盖板(21)的中部活动插接有空心定位螺杆(25),空心定位螺杆(25)与端盖板(21)螺纹套接,空心定位螺杆(2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空心插接杆(26),空心插接杆(26)的右端活动插接在插接孔(110)的内部,空心插接杆(26)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弹性件(27)和压片环(28),弹性件(27)活动插接在端盖板(21)的右侧面上,弹性件(27)与压片环(28)接触连接,端盖板(21)的左端螺栓连接有固定帽(29),固定帽(29)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所述安全应变装置(3)包括绝缘外壳(31),绝缘外壳(31)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105)的顶面上,绝缘外壳(31)的内部设有调控装置(6)和扣合装置(7),绝缘外壳(31)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触动杆(32),触动杆(32)的左端与一个U型杆(24)的端部固定连接,触动杆(3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块(33),三角块(33)上开设有扣合槽(34),三角块(33)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板(35),绝缘外壳(3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绝缘隔板(36),绝缘隔板(36)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7),导电板(37)滑动插接在扣合槽(34)的内部,绝缘隔板(36)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对勾型导电弹片(38),对勾型导电弹片(38)与导电板(37)的表面滑动连接,绝缘外壳(31)的顶面上开设有穿线孔(39);所述传动装置(4)包括固定箱(41),固定箱(41)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105)的底面上,固定箱(41)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贯穿孔(119)与固定箱(41)固定连通,固定箱(41)内腔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锁定轴(42),锁定轴(42)的外部设有锁定装置(8),锁定轴(42)的外部固定套接有位于锁定装置(8)左侧的传动齿轮(43),传动齿轮(43)活动插接在贯穿孔(119)和容纳环形槽(117)的内部且与固定齿(116)啮合,固定箱(41)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联动杆(44),联动杆(44)与锁定轴(42)之间设有单向驱动装置(9),联动杆(44)的外部开设有绕线槽(45),绕线槽(45)的内部缠绕有牵引线(46),固定箱(41)内腔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变向轮(47)和第二变向轮(48),牵引线(46)的端部绕过第一变向轮(47)、第二变向轮(48)并延伸至固定套筒(105)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端与一个窜动杆(22)固定连接,固定套筒(105)内腔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与牵引线(46)相适配的导线轮,联动杆(44)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发条(49),蓄力发条(49)的一端与联动杆(44)的表面固定连接,蓄力发条(49)的另一端与固定箱(41)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离心装置(5)包括离心管(501),离心管(501)的右端固定插接在防坠轴(102)的内部,离心管(501)的左端活动插接在固定孔(109)的内部,离心管(501)的外部固定套接有离心座(502),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弧形腔(503),弧形腔(503)的内壁通过牵拉弹簧(504)传动连接有牵拉活塞(505),牵拉活塞(505)与弧形腔(503)的内壁滑动连接,牵拉活塞(505)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牵拉线(506),牵拉线(506)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座(502)的外部,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507),缓冲腔(507)的内部滑动插接有离心塞(508),离心塞(508)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配重杆(509),配重杆(509)的底端与缓冲腔(507)的内壁接触连接,离心座(502)的表面上开设有导向孔(510),导向孔(510)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插接板(511),插接板(511)的一端延伸至离心座(502)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离心块(512),离心块(512)的内表面与离心座(502)的表面接触连接,离心块(512)与牵拉线(506)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接板(511)上开设有矩形孔(513),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固定腔(514),固定腔(514)的内壁通过压缩弹簧(515)传动连接有导向塞(516),导向塞(516)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卡接头(517),卡接头(517)的另一端延伸至导向孔(510)的内部并活动插接在矩形孔(513)的内部,导向塞(516)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绳(518),联动绳(518)的另一端延伸至缓冲腔(507)的内部并与配重杆(509)固定连接,离心块(512)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线(519),联动线(519)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管(501)的内部;所述调控装置(6)包括导向滑杆(61),导向滑杆(6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外壳(31)内腔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隔板(36)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61)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导向绝缘板(62)和复位弹簧(63),复位弹簧(63)的一端与绝缘隔板(3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复位弹簧(63)的另一端与导向绝缘板(62)固定连接,导向绝缘板(62)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调节螺杆(64),调节螺杆(64)活动插接在绝缘外壳(31)的右侧面上,调节螺杆(6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盘(65),导向绝缘板(62)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绝缘插接臂板(66),绝缘插接臂板(66)活动插接在绝缘隔板(36)上,绝缘插接臂板(6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绝缘插接臂板(66)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电条(67),导电条(6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导电弹性条(68),导电弹性条(68)与导电板(37)的表面滑动连接,一个绝缘插接臂板(66)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齿(69);所述扣合装置(7)包括翻转轴(71),翻转轴(71)的端部活动套接在绝缘外壳(31)的内壁上,翻转轴(71)的外部固定套接有Z型板(72),Z型板(7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滚轮(73),滚轮(73)与三角板(35)对应,Z型板(72)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74),牵引弹簧(74)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31)内腔的顶面固定连接,Z型板(7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咬合筒(75),咬合筒(75)的顶面与绝缘外壳(31)内腔的顶面接触连接,咬合筒(75)内腔的顶面通过咬合弹簧(76)传动连接有活塞板(77),活塞板(77)与咬合筒(75)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塞板(77)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咬合齿(78),咬合齿(78)的底端延伸至咬合筒(75)的外部且与三角齿(69)相适配;所述锁定装置(8)包括固定块(81),固定块(81)位于固定箱(41)的内部,固定块(81)的顶面与固定套筒(105)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块(81)的底面上开设有插接槽(82),插接槽(82)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导向板(83),导向板(8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锁定管(84),锁定管(84)活动套设在锁定轴(42)的外部,锁定管(84)的表面与固定块(81)的底面接触连接,锁定管(84)的内壁上设有锁定齿(85),锁定管(84)的内部设有锁合齿轮(86),锁合齿轮(86)固定套接在锁定轴(42)的外部,锁合齿轮(86)与锁定齿(85)相适配,锁定管(84)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提升弹簧(87),提升弹簧(87)的顶端与固定套筒(105)的底面固定连接,锁定管(84)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应变线(88),应变线(88)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箱(41)的外部并绕过导向轮且穿过固定帽(29)、空心定位螺杆(25)、空心插接杆(26)、插接孔(110)、插接管(106)、固定孔(109)之后延伸至离心管(501)的内部,应变线(88)的端部通过旋转件与联动线(519)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驱动装置(9)包括驱动盘(91),驱动盘(91)的左侧面与联动杆(44)的右端固定连接,驱动盘(91)的右侧面上开设有柱形槽(92),柱形槽(92)的内壁上开设有棘齿型槽(93),驱动盘(91)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插接头(94),插接头(9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飞盘(95),飞盘(95)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定向弹片(96),定向弹片(96)与棘齿型槽(93)相适配,飞盘(95)的右侧面与锁定轴(42)的左端固定连接。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背景技术施工电梯通常称为施工升降机,但施工升降机包括的定义更宽广,施工平台也属于施工升降机系列,单纯的施工电梯是由轿厢、驱动机构、标准节、附墙、底盘、围栏、电气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是建筑施工中经常使用的载人载货施工机械,为了提高施工电梯的使用安全性,人们通常会在施工电梯的系统内部安装安全防护保护系统,安全防护保护系统由机械安全保护装置和电气安全保护装置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机械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有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制动器、层门门锁与轿门电气联锁装置、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轿顶安全窗、轿顶防护栏杆、护脚板、防坠器等,防坠器又叫速差器,是一种起保护作用的产品,能在限定距离内快速制动锁定坠落物体,适合于货物吊装,保护地面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防止被吊工件物体的损坏,广泛应用于施工电梯上,现有的施工电梯用防坠器主要由锥形壳体、铜螺母、螺杆、碟形弹簧、锥形铁芯、离心座、齿轮轴、小齿轮等构成,离心座的表面通过压簧片连接有离心块,锥形铁芯的内壁上设有凸缘,使用时,当施工电梯运行时,齿轮轴的小齿轮与电梯上的齿条啮合,齿轮轴随之转动,轿厢在额定速度内向下运行时,离心块在压簧片弹簧力的作用下与离心座紧贴在一起,当轿厢向下运行速度超出额定速度时,离心块克服弹簧力的作用向外甩出,离心块的尖端与锥形铁芯内表面的凸缘接触,并带动锥形铁芯一起旋转,装在锥形铁芯轴端的铜螺母随之做轴向移动,所以当锥形铁芯旋转时,铜螺母便向内移动而压紧碟形弹簧,在碟形弹簧的反作用力下,锥形壳体、锥形铁芯摩擦面的压紧力随之逐渐增大,同时制动力矩也逐渐加大,直至轿厢停止运行,从而达到平稳制动目的,在制动过程的同时,安全开关动作,自带切断驱动装置的动力电源。但是,现有的防坠器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其内部的压簧片受离心块离心力的作用而承受变形应力,压簧片容易在该变形应力的作用下疲劳失效,导致离心块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甩开,甚至会刮碰防坠器内壁而产生噪音,对防坠器正常的安防功能造成极坏的影响,降低了防坠器的使用寿命,而且防坠器启用后需要维修工人将其拆开才能进行复位,操作方式极为复杂,费时费力,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发明内容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防坠器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其内部的压簧片受离心块离心力的作用而承受变形应力,压簧片容易在该变形应力的作用下疲劳失效,导致离心块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甩开,甚至会刮碰防坠器内壁而产生噪音,对防坠器正常的安防功能造成极坏的影响,降低了防坠器的使用寿命,而且防坠器启用后需要维修工人将其拆开才能进行复位,操作方式极为复杂,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它可以很好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包括防坠装置,所述防坠装置上设有端盖装置、安全应变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防坠装置包括封口盘,封口盘的中部活动插接有防坠轴,防坠轴的右端固定套接有防坠齿轮,防坠轴的左端设有离心装置,封口盘的左侧面上螺栓固定有锥形壳体,锥形壳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套筒,固定套筒的内部设有插接管,插接管活动插接在锥形壳体的左侧面上,插接管的右端延伸至锥形壳体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铁芯,锥形铁芯的内壁上开设有咬合槽,插接管的右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插接管的左端面上开设有插接孔,插接管的外部螺纹套接有铜螺母,铜螺母的左侧面上开设有嵌装环形槽,插接管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弹簧,蓄力弹簧的右端与锥形壳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蓄力弹簧的左端与铜螺母的表面滑动连接,固定套筒的内部设有滚动管,滚动管套设在铜螺母、插接管的外部,滚动管与固定套筒之间设有钢珠,滚动管的内壁上开设有插接滑槽,滚动管的外表面上设有固定齿,固定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环形槽,固定齿活动插接在容纳环形槽的内部,铜螺母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联动齿,联动齿的另一端滑动插接在插接滑槽的内部,固定套筒的底面上开设有与容纳环形槽固定连通的贯穿孔;所述端盖装置包括端盖板,端盖板与固定套筒的左端螺栓连接,端盖板上活动插接有两个窜动杆,窜动杆的右端活动套接有钢球,钢球滑动套接在嵌装环形槽的内部,一个窜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U型杆,端盖板的中部活动插接有空心定位螺杆,空心定位螺杆与端盖板螺纹套接,空心定位螺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空心插接杆,空心插接杆的右端活动插接在插接孔的内部,空心插接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弹性件和压片环,弹性件活动插接在端盖板的右侧面上,弹性件与压片环接触连接,端盖板的左端螺栓连接有固定帽,固定帽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所述安全应变装置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的顶面上,绝缘外壳的内部设有调控装置和扣合装置,绝缘外壳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触动杆,触动杆的左端与一个U型杆的端部固定连接,触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块,三角块上开设有扣合槽,三角块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板,绝缘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绝缘隔板,绝缘隔板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电板,导电板滑动插接在扣合槽的内部,绝缘隔板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对勾型导电弹片,对勾型导电弹片与导电板的表面滑动连接,绝缘外壳的顶面上开设有穿线孔;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箱,固定箱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的底面上,固定箱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贯穿孔与固定箱固定连通,固定箱内腔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锁定轴,锁定轴的外部设有锁定装置,锁定轴的外部固定套接有位于锁定装置左侧的传动齿轮,传动齿轮活动插接在贯穿孔和容纳环形槽的内部且与固定齿啮合,固定箱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联动杆,联动杆与锁定轴之间设有单向驱动装置,联动杆的外部开设有绕线槽,绕线槽的内部缠绕有牵引线,固定箱内腔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变向轮和第二变向轮,牵引线的端部绕过第一变向轮、第二变向轮并延伸至固定套筒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端与一个窜动杆固定连接,固定套筒内腔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与牵引线相适配的导线轮,联动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发条,蓄力发条的一端与联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蓄力发条的另一端与固定箱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离心装置包括离心管,离心管的右端固定插接在防坠轴的内部,离心管的左端活动插接在固定孔的内部,离心管的外部固定套接有离心座,离心座的内部开设有弧形腔,弧形腔的内壁通过牵拉弹簧传动连接有牵拉活塞,牵拉活塞与弧形腔的内壁滑动连接,牵拉活塞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牵拉线,牵拉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座的外部,离心座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缓冲腔的内部滑动插接有离心塞,离心塞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配重杆,配重杆的底端与缓冲腔的内壁接触连接,离心座的表面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插接板,插接板的一端延伸至离心座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离心块,离心块的内表面与离心座的表面接触连接,离心块与牵拉线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接板上开设有矩形孔,离心座的内部开设有固定腔,固定腔的内壁通过压缩弹簧传动连接有导向塞,导向塞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卡接头,卡接头的另一端延伸至导向孔的内部并活动插接在矩形孔的内部,导向塞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绳,联动绳的另一端延伸至缓冲腔的内部并与配重杆固定连接,离心块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线,联动线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管的内部;所述调控装置包括导向滑杆,导向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外壳内腔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隔板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导向绝缘板和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绝缘隔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导向绝缘板固定连接,导向绝缘板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活动插接在绝缘外壳的右侧面上,调节螺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盘,导向绝缘板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绝缘插接臂板,绝缘插接臂板活动插接在绝缘隔板上,绝缘插接臂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绝缘插接臂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电条,导电条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导电弹性条,导电弹性条与导电板的表面滑动连接,一个绝缘插接臂板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齿;所述扣合装置包括翻转轴,翻转轴的端部活动套接在绝缘外壳的内壁上,翻转轴的外部固定套接有Z型板,Z型板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滚轮,滚轮与三角板对应,Z型板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牵引弹簧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内腔的顶面固定连接,Z型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咬合筒,咬合筒的顶面与绝缘外壳内腔的顶面接触连接,咬合筒内腔的顶面通过咬合弹簧传动连接有活塞板,活塞板与咬合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塞板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咬合齿,咬合齿的底端延伸至咬合筒的外部且与三角齿相适配;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固定块,固定块位于固定箱的内部,固定块的顶面与固定套筒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块的底面上开设有插接槽,插接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导向板,导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锁定管,锁定管活动套设在锁定轴的外部,锁定管的表面与固定块的底面接触连接,锁定管的内壁上设有锁定齿,锁定管的内部设有锁合齿轮,锁合齿轮固定套接在锁定轴的外部,锁合齿轮与锁定齿相适配,锁定管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提升弹簧,提升弹簧的顶端与固定套筒的底面固定连接,锁定管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应变线,应变线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箱的外部并绕过导向轮且穿过固定帽、空心定位螺杆、空心插接杆、插接孔、插接管、固定孔之后延伸至离心管的内部,应变线的端部通过旋转件与联动线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盘,驱动盘的左侧面与联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驱动盘的右侧面上开设有柱形槽,柱形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棘齿型槽,驱动盘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插接头,插接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飞盘,飞盘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定向弹片,定向弹片与棘齿型槽相适配,飞盘的右侧面与锁定轴的左端固定连接。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离心装置,使得轿厢在额定速度内向下运行时,牵拉弹簧不会承受变形应力,有助于延长牵拉弹簧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离心块不会在轿厢正常运行过程中甩开,避免了离心块刮碰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内壁而产生噪音的问题,通过防坠装置、端盖装置、安全应变装置、传动装置、离心装置、调控装置、扣合装置、锁定装置、单向驱动装置的配合,使维修工人能够快速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复位,简单、快速、省时省力,提高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图2中安全应变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图3中三角块的仰视图;图5为本发明图3中扣合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图2中传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图6中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图6中单向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图8的右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图2中离心装置的右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图10中B-B处的剖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防坠装置;101、封口盘;102、防坠轴;103、防坠齿轮;104、锥形壳体;105、固定套筒;106、插接管;107、锥形铁芯;108、咬合槽;109、固定孔;110、插接孔;111、铜螺母;112、嵌装环形槽;113、蓄力弹簧;114、滚动管;115、插接滑槽;116、固定齿;117、容纳环形槽;118、联动齿;119、贯穿孔;2、端盖装置;21、端盖板;22、窜动杆;23、钢球;24、U型杆;25、空心定位螺杆;26、空心插接杆;27、弹性件;28、压片环;29、固定帽;3、安全应变装置;31、绝缘外壳;32、触动杆;33、三角块;34、扣合槽;35、三角板;36、绝缘隔板;37、导电板;38、对勾型导电弹片;39、穿线孔;4、传动装置;41、固定箱;42、锁定轴;43、传动齿轮;44、联动杆;45、绕线槽;46、牵引线;47、第一变向轮;48、第二变向轮;49、蓄力发条;5、离心装置;501、离心管;502、离心座;503、弧形腔;504、牵拉弹簧;505、牵拉活塞;506、牵拉线;507、缓冲腔;508、离心塞;509、配重杆;510、导向孔;511、插接板;512、离心块;513、矩形孔;514、固定腔;515、压缩弹簧;516、导向塞;517、卡接头;518、联动绳;519、联动线;6、调控装置;61、导向滑杆;62、导向绝缘板;63、复位弹簧;64、调节螺杆;65、调节盘;66、绝缘插接臂板;67、导电条;68、导电弹性条;69、三角齿;7、扣合装置;71、翻转轴;72、Z型板;73、滚轮;74、牵引弹簧;75、咬合筒;76、咬合弹簧;77、活塞板;78、咬合齿;8、锁定装置;81、固定块;82、插接槽;83、导向板;84、锁定管;85、锁定齿;86、锁合齿轮;87、提升弹簧;88、应变线;9、单向驱动装置;91、驱动盘;92、柱形槽;93、棘齿型槽;94、插接头;95、飞盘;96、定向弹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2,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包括防坠装置1,防坠装置1上设有端盖装置2、安全应变装置3和传动装置4。防坠装置1包括封口盘101,封口盘101的中部活动插接有防坠轴102,防坠轴102的右端固定套接有防坠齿轮103,防坠轴102的左端设有离心装置5,封口盘101的左侧面上螺栓固定有锥形壳体104,锥形壳体10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套筒105,固定套筒105的内部设有插接管106,插接管106活动插接在锥形壳体104的左侧面上,插接管106的右端延伸至锥形壳体104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铁芯107,锥形铁芯107的内壁上开设有咬合槽108,插接管106的右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109,插接管106的左端面上开设有插接孔110,插接管106的外部螺纹套接有铜螺母111,铜螺母111的左侧面上开设有嵌装环形槽112,插接管106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弹簧113,蓄力弹簧113的右端与锥形壳体10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蓄力弹簧113的左端与铜螺母111的表面滑动连接,固定套筒105的内部设有滚动管114,滚动管114套设在铜螺母111、插接管106的外部,滚动管114与固定套筒105之间设有钢珠,滚动管114的内壁上开设有插接滑槽115,滚动管114的外表面上设有固定齿116,固定套筒105的内壁上开设有容纳环形槽117,固定齿116活动插接在容纳环形槽117的内部,铜螺母111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联动齿118,联动齿118的另一端滑动插接在插接滑槽115的内部,固定套筒105的底面上开设有与容纳环形槽117固定连通的贯穿孔119。端盖装置2包括端盖板21,端盖板21与固定套筒105的左端螺栓连接,端盖板21上活动插接有两个窜动杆22,窜动杆22的右端活动套接有钢球23,钢球23滑动套接在嵌装环形槽112的内部,一个窜动杆2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U型杆24,端盖板21的中部活动插接有空心定位螺杆25,空心定位螺杆25与端盖板21螺纹套接,空心定位螺杆25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空心插接杆26,空心插接杆26的右端活动插接在插接孔110的内部,空心插接杆26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弹性件27和压片环28,弹性件27活动插接在端盖板21的右侧面上,弹性件27与压片环28接触连接,端盖板21的左端螺栓连接有固定帽29,固定帽29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安全应变装置3包括绝缘外壳31,绝缘外壳31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105的顶面上,绝缘外壳31的内部设有调控装置6和扣合装置7,绝缘外壳31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触动杆32,触动杆32的左端与一个U型杆24的端部固定连接,触动杆3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三角块33,三角块33上开设有扣合槽34,三角块33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板35,绝缘外壳3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绝缘隔板36,绝缘隔板36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导电板37,导电板37滑动插接在扣合槽34的内部,绝缘隔板36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对勾型导电弹片38,对勾型导电弹片38与导电板37的表面滑动连接,绝缘外壳31的顶面上开设有穿线孔39。传动装置4包括固定箱41,固定箱41固定连接在固定套筒105的底面上,固定箱41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轮,贯穿孔119与固定箱41固定连通,固定箱41内腔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锁定轴42,锁定轴42的外部设有锁定装置8,锁定轴42的外部固定套接有位于锁定装置8左侧的传动齿轮43,传动齿轮43活动插接在贯穿孔119和容纳环形槽117的内部且与固定齿116啮合,固定箱41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联动杆44,联动杆44与锁定轴42之间设有单向驱动装置9,联动杆44的外部开设有绕线槽45,绕线槽45的内部缠绕有牵引线46,固定箱41内腔的左侧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变向轮47和第二变向轮48,牵引线46的端部绕过第一变向轮47、第二变向轮48并延伸至固定套筒105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端与一个窜动杆22固定连接,固定套筒105内腔的底面上固定安装有与牵引线46相适配的导线轮,联动杆44的外部活动套接有蓄力发条49,蓄力发条49的一端与联动杆44的表面固定连接,蓄力发条49的另一端与固定箱41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离心装置5包括离心管501,离心管501的右端固定插接在防坠轴102的内部,离心管501的左端活动插接在固定孔109的内部,离心管501的外部固定套接有离心座502,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弧形腔503,弧形腔503的内壁通过牵拉弹簧504传动连接有牵拉活塞505,牵拉活塞505与弧形腔503的内壁滑动连接,牵拉活塞505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牵拉线506,牵拉线506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座502的外部,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507,缓冲腔507的内部滑动插接有离心塞508,离心塞508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配重杆509,配重杆509的底端与缓冲腔507的内壁接触连接,离心座502的表面上开设有导向孔510,导向孔510的内部活动插接有插接板511,插接板511的一端延伸至离心座502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离心块512,离心块512的内表面与离心座502的表面接触连接,离心块512与牵拉线506的端部固定连接,插接板511上开设有矩形孔513,离心座502的内部开设有固定腔514,固定腔514的内壁通过压缩弹簧515传动连接有导向塞516,导向塞516的另一面上固定连接有卡接头517,卡接头517的另一端延伸至导向孔510的内部并活动插接在矩形孔513的内部,导向塞516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绳518,联动绳518的另一端延伸至缓冲腔507的内部并与配重杆509固定连接,离心块512上固定连接有联动线519,联动线519的另一端延伸至离心管501的内部。调控装置6包括导向滑杆61,导向滑杆6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外壳31内腔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绝缘隔板36的右侧面上,导向滑杆61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导向绝缘板62和复位弹簧63,复位弹簧63的一端与绝缘隔板3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复位弹簧63的另一端与导向绝缘板62固定连接,导向绝缘板62的右侧面上活动套接有调节螺杆64,调节螺杆64活动插接在绝缘外壳31的右侧面上,调节螺杆6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盘65,导向绝缘板62的左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绝缘插接臂板66,绝缘插接臂板66活动插接在绝缘隔板36上,绝缘插接臂板6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绝缘插接臂板66之间固定连接有导电条67,导电条6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导电弹性条68,导电弹性条68与导电板37的表面滑动连接,一个绝缘插接臂板66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三角齿69。扣合装置7包括翻转轴71,翻转轴71的端部活动套接在绝缘外壳31的内壁上,翻转轴71的外部固定套接有Z型板72,Z型板7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滚轮73,滚轮73与三角板35对应,Z型板72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牵引弹簧74,牵引弹簧74的另一端与绝缘外壳31内腔的顶面固定连接,Z型板7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咬合筒75,咬合筒75的顶面与绝缘外壳31内腔的顶面接触连接,咬合筒75内腔的顶面通过咬合弹簧76传动连接有活塞板77,活塞板77与咬合筒75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塞板77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咬合齿78,咬合齿78的底端延伸至咬合筒75的外部且与三角齿69相适配。锁定装置8包括固定块81,固定块81位于固定箱41的内部,固定块81的顶面与固定套筒105的底面固定连接,固定块81的底面上开设有插接槽82,插接槽82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导向板83,导向板8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锁定管84,锁定管84活动套设在锁定轴42的外部,锁定管84的表面与固定块81的底面接触连接,锁定管84的内壁上设有锁定齿85,锁定管84的内部设有锁合齿轮86,锁合齿轮86固定套接在锁定轴42的外部,锁合齿轮86与锁定齿85相适配,锁定管84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提升弹簧87,提升弹簧87的顶端与固定套筒105的底面固定连接,锁定管84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应变线88,应变线88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箱41的外部并绕过导向轮且穿过固定帽29、空心定位螺杆25、空心插接杆26、插接孔110、插接管106、固定孔109之后延伸至离心管501的内部,应变线88的端部通过旋转件与联动线519的端部固定连接。单向驱动装置9包括驱动盘91,驱动盘91的左侧面与联动杆44的右端固定连接,驱动盘91的右侧面上开设有柱形槽92,柱形槽92的内壁上开设有棘齿型槽93,驱动盘91内腔的左侧面上活动插接有插接头94,插接头9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飞盘95,飞盘95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定向弹片96,定向弹片96与棘齿型槽93相适配,飞盘95的右侧面与锁定轴42的左端固定连接。工作原理:首先轿厢在额定速度内带着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向下运行时,防坠齿轮103通过其与齿条的啮合作用而转动,然后防坠齿轮103通过防坠轴102带着离心装置5转动,接着离心塞508、配重杆509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做离心运动,之后配重杆509牵拉联动绳518,联动绳518牵拉导向塞516,导向塞516对压缩弹簧515做功,使压缩弹簧515收缩,然后导向塞516带着卡接头517向固定腔514的内部移动,由于轿厢在额定速度内运行,使得离心塞508和配重杆509受到的离心力较小,由此确保卡接头517不会在轿厢以额定速度运行的过程中完全从矩形孔513的内部移动出来,即,当轿厢在额定速度内运行时,卡接头517始终插接在矩形孔513的内部,用于将插接板511固定住,进而将离心块512固定住,离心块512受到的离心力不会通过牵拉线506作用于牵拉弹簧504,由此实现保护牵拉弹簧504的目的,使得轿厢在额定速度内向下运行时,牵拉弹簧504不会承受变形应力,有助于延长牵拉弹簧504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离心块512不会在轿厢正常运行过程中甩开,避免了离心块512刮碰该建筑施工用施工电梯安防装置内壁而产生噪音的问题,当轿厢向下运行速度超出额定速度时,离心塞508和配重杆509受到的离心力较大,使的卡接头517完全从矩形孔513的内部移动出来,解除了对插接板511和离心块512的限制,然后离心块512在离心的作用下向外甩出并牵拉联动线519,联动线519牵拉应变线88,应变线88牵拉锁定管84向下移动,接着离心块512通过牵拉线506、牵拉活塞505牵拉牵拉弹簧504,牵拉弹簧504弹性拉伸,之后离心块512插入咬合槽108的内部,此时锁定齿85与锁合齿轮86啮合,将锁定轴42固定住,进而将传动齿轮43、滚动管114固定住,然后咬合槽108将离心块512卡住,接着离心座502通过插接板511、离心块512与咬合槽108的配合带着锥形铁芯107转动,之后锥形铁芯107带着插接管106转动,然后铜螺母111在其与插接管106螺纹配合的作用下向右做轴向移动并挤压蓄力弹簧113,在蓄力弹簧113反弹力的作用下对插接管106施加向左的拉力,接着插接管106带着锥形铁芯107向左移动并通过压片环28挤压弹性件27,使弹性件27径向变形,之后锥形铁芯107与锥形壳体104的内壁接触且两者之间的压紧力逐渐增加,制动力和制动力矩逐渐加大,直至轿厢停止运行,从而达到平稳制动目的,与此同时,铜螺母111通过钢球23与嵌装环形槽112的配合作用、窜动杆22、U型杆24、触动杆32带着三角块33向右移动,然后三角块33将对勾型导电弹片38与导电板37顶开,由此自动切断轿厢上驱动装置的动力电源,该过程中,滚轮73在三角板35的倾斜面上滑动,接着滚轮73驱动Z型板72顺时针转动,之后Z型板72带着咬合筒75顺时针转动,直至咬合筒75的底面呈水平状态,此时触动杆32向右移动到死点位置,对勾型导电弹片38与导电板37分开,电源断开,同时的,铜螺母111通过钢球23与嵌装环形槽112的配合作用、窜动杆22、支杆牵拉牵引线46,牵引线46从绕线槽45的内部释放并驱动联动杆44转动,联动杆44对蓄力发条49做功,蓄力发条49的扭力势能增加,然后检查并排除施工电梯的故障,接着按压调节盘65,调节盘65按压调节螺杆64,调节螺杆64带着导向绝缘板62向左移动,导向绝缘板62通过绝缘插接臂板66带着导电条67、三角齿69向左移动,接着导电条67与对勾型导电弹片38接触,将对勾型导电弹片38与导电板37电连通,该过程中,三角齿69越过咬合齿78,之后咬合弹簧76通过活塞板77对咬合齿78施加压力,使咬合齿78将三角齿69卡住,然后控制轿厢以额定速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接着牵拉弹簧504通过牵拉活塞505、牵拉线506牵拉离心块512,之后离心块512从咬合槽108的内部移动出来,然后离心块512贴附在离心座502的表面上,导向塞516在压缩弹簧515弹力的作用下带着卡接头517插入矩形孔513,将插接板511固定住,联动线519、应变线88松弛,接着锁定管84在提升弹簧87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锁定管84与固定块81的底面接触,此时锁定齿85与锁合齿轮86分开,解除对锁定轴42的限制,之后蓄力发条49带着联动杆44反向转动,联动杆44通过单向驱动装置9带着锁定轴42反向转动,锁定轴42通过传动齿轮43与固定齿116的啮合作用带着滚动管114转动,滚动管114通过插接滑槽115与联动齿118的配合作用带着铜螺母111转动,铜螺母111在螺纹配合的作用下向左轴向移动,同时牵引线46向绕线槽45的内部缠绕,直至铜螺母111与压片环28接触,弹性件27弹性恢复,插接管106在弹性件27弹力下带着锥形铁芯107向右恢复至起始位置,该过程中,铜螺母111通过钢球23与嵌装环形槽112的配合作用、窜动杆22、U型杆24、触动杆32带着三角块33向左移动,然后三角块33与对勾型导电弹片38分开,对勾型导电弹片38在自身弹力下恢复并与导电板37接触连接,三角板35与滚轮73分开,接着Z型板72在牵引弹簧74弹力的作用下带着咬合筒75、咬合齿78逆时针转动,直至咬合筒75与绝缘外壳31内腔的顶面接触,之后咬合齿78与三角齿69分开,然后导向绝缘板62在复位弹簧63弹力的作用下通过绝缘插接臂板66带着导电条67、导电弹性条68、三角齿69向右移动,使导电条67与对勾型导电弹片38分开,至此实现复位的目的,即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互连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互连设备包括:请求处理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该多个处理器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该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合并位、MGID和MTID;基于该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如果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基于该MGID、该MTID以及该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该互连设备是否会接收到其他多播请求;以及如果确定该互连设备会接收到该其他多播请求,获取该其他多播请求,将该多播请求和该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且将该合并请求转发至该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1.一种互连设备,其用于互连网络,所述互连网络包括多个互连设备,所述多个互连设备连接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其中所述互连设备包括:请求处理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多个处理器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合并位、多播组标识符MGID和多播事务标识符MTID,所述MTID用于标识所述多播组针对所述多个存储器中的一个目的存储器的目标数据单元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基于所述合并位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其中所述多播请求被允许与其他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基于所述MGID、所述MTID以及所述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所述互连设备是否会接收到其他多播请求,所述其他多播请求来自所述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并且具有相同MGID和MTID;以及如果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获取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且将所述合并请求转发至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不是多播请求或者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不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将所述数据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下一跳设备,所述下一跳设备包括所述目的存储器或者所述互连网络中的下一跳互连设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合并请求是否包含所述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以及如果确定所述合并请求包含所述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将所述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指示单播以将所述合并请求转换为单播请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包括:第一数量的请求输入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数量等于从所述多播组接收到的针对所述目标数据单元的多播请求的最大数量,并且如果所述互连网络中的每个互连设备都具有所述请求处理模块,则所述第一数量等于基于所述静态路由策略确定的输入物理链路的数量,如果所述互连网络中不是每个互连设备都具有所述请求处理模块,则所述第一数量等于具有所述请求处理模块的上一跳互连设备的数量和与不具有所述请求处理模块的上一跳互连设备相连的处理器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数量的请求输入接口分别被配置为接收来自不同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或针对不同存储器的数据访问请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数量的请求输出接口,其中所述第二数量等于基于所述静态路由策略和所述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确定的所述互连设备的输出物理链路的最大数量,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将来自同一多播组中的同一处理器并通过同一请求输入接口输入的数据访问请求都通过同一请求输出接口输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包括:多播组位图MGB存储单元,所述MGB存储单元为所述多播组维护一组MGB,每个MGB针对所述第一数量的请求输入接口中的每个请求输入接口设置一个比特来指示是否从该请求输入接口接收数据访问请求。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包括:请求合并表RMT存储单元,所述RMT存储单元用于为每个MGID和MTID对维护一个RMT条目,所述RMT条目包括发送具有所述MGID和MTID对的多播请求的处理器的信息、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和目的存储器的地址。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是否存在于所述RMT存储单元中的RMT条目中;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存在于所述RMT存储单元中的RMT条目中,向所述RMT条目添加发送所述多播请求的处理器的信息,并且将所述RMT条目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加一;以及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未存在于所述RMT存储单元中的任何一个RMT条目中,在所述RMT存储单元中分配一个空闲RMT条目,并且将所述多播请求的信息添加到所述空闲RMT条目中。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在接收到针对所述MGID和所述MTID的响应数据并将所述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之后,释放所述RMT存储单元中与所述MGID和所述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请求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在与所述MGID和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中记录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是否等于与所述RMT条目相对应的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以及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等于与所述RMT条目相对应的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合并为所述合并请求。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设备,还包括:响应处理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目的存储器的所述目标数据单元,并将其作为所述多播组对所述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以及基于所述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将所述响应数据复制的副本数量并将每个副本发送给与所述互连设备相连的下一跳设备。12.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在互连设备处:接收来自多个处理器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合并位、多播组标识符MGID和多播事务标识符MTID,所述MTID用于标识所述多播组针对多个存储器中的一个目的存储器的目标数据单元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所述多个处理器和所述多个存储器经由互连网络的多个互连设备连接;基于所述合并位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其中所述多播请求被允许与其他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基于所述MGID、所述MTID以及所述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所述互连设备是否会接收到其他多播请求,所述其他多播请求来自所述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并且具有相同MGID和MTID;如果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获取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并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以及将所述合并请求转发至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不是多播请求或者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不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将所述数据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下一跳设备,所述下一跳设备包括所述目的存储器或者所述互连网络中的下一跳互连设备。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包括:确定所述合并请求是否包含所述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以及如果确定所述合并请求包含所述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将所述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指示单播,以将所述合并请求转换为单播请求。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包括: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是否存在于所述互连设备的RMT存储单元中的RMT条目中;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存在于所述RMT存储单元中的RMT条目中,向所述RMT条目添加发送所述多播请求的处理器的信息,并且将该RMT条目中的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加一;以及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未存在于所述RMT存储单元中的任何一个RMT条目中,在所述RMT存储单元中分配一个空闲RMT条目,并且将所述多播请求的信息添加到所述空闲RMT条目中。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在与所述MGID和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中记录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是否等于与所述多播组相对应的多播组位图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以及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等于与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合并为所述合并请求。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在接收到针对所述MGID和所述MTID的响应数据并将所述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之后,释放所述RMT存储单元中与所述MGID和所述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目的存储器的所述目标数据单元,并将其作为所述多播组对所述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以及基于所述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将所述响应数据复制的副本数量并将每个副本发送给与所述互连设备相连的下一跳设备。19.一种互连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被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并且存储用于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当由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所述互连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包括MGB存储单元,所述MGB存储单元为所述多播组维护一组MGB,每个MGB针对所述互连设备的第一数量的请求输入接口中的每个请求输入接口设置一个比特来指示是否从该请求输入接口接收数据访问请求。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互连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包括RMT存储单元,所述RMT存储单元用于为每个MGID和MTID对维护一个RMT条目,所述RMT条目包括发送具有所述MGID和MTID对的多播请求的处理器的信息、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和目的存储器的地址。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被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信息处理方法、互连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概括而言涉及多处理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互连设备、该互连设备中的信息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在许多需要快速执行大量运算的领域,已经广泛使用了多处理器系统。一种典型的多处理器系统包括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它们通过由交换机和物理传输链路构成的互连网络连接在一起。多个处理器通常执行相同的程序,并以完全相同的顺序访问存储器中的相同数据。例如,在人工智能(AI)领域对神经网络进行模型并行处理的并行计算系统中,多个处理器被编程为从存储器中读取相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并使用它们来处理不同批次的数据。这些处理器以完全相同的顺序读取相同的参数数据。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多处理器系统1的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多处理器系统1包括多个处理器101、102、……10N(其中N是大于1的正整数,以下也统称为处理器10)、多个存储器301、302、……30M(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以下也统称为存储器30)以及连接多个处理器10和多个存储器30的互连网络200。其中,互连网络200包括多个互连设备201、202、203……(以下也统称为互连设备20)以及互连设备20与处理器10之间、互连设备20与存储器30之间以及互连设备20之间的物理链路201、202、203、204……在本文中,有时也将从处理器10通向存储器30的物理链路称为上行物理链路(如物理链路201、203、205、207……),将从存储器30通向处理器10的物理链路称为下行物理链路(如物理链路202、204、206、208……),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一对上行物理链路和下行物理链路可以是一条复用的实体线路或者可以是两条单独的实体线路。此外,这里的上行和下行仅仅用于区分物理链路上的信息传输的方向,并不表示任何上或下的位置关系。在如图1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1中,如果多个处理器10需要从某一存储器30获取特定数据,则每个处理器需要分别从该存储器30读取该数据,从而导致存储器访问带宽和网络链路带宽的消耗比每个单独处理器所需的带宽高很多倍。例如,如图1所示,假设有4个处理器10i、10j、10m、10n从一个存储器30k中读取相同的数据,其中处理器10i、10j分别通过上行物理链路201和203与互连设备202相连,处理器10m、10n分别通过上行物理链路205和207与互连设备203相连,互连设备202、203分别通过上行物理链路209和211与互连设备201相连,互连设备202通过上行物理链路213与存储器30k相连。在这种情况下,同一数据将需要从存储器30k中读取4次,消耗4倍的存储器访问带宽,并且上行物理链路213上需要传输针对该数据的4次访问请求,下行物理链路214上需要传输4次响应数据,上行物理链路209和211上需要传输针对该数据的2次访问请求,下行物理链路210和212上需要传输2次响应数据,即消耗最高达4倍的链路带宽。当有更多的存储器访问同一数据时,存储器访问带宽和网络链路带宽的消耗将更加庞大,对整个网络造成巨大的负担。针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存储器30处添加高速缓存。当第一次从该存储器30读取某一数据时,读出的数据被存储在高速缓存中。随后其他处理器10对该数据的读取请求可以直接从该高速缓存中获取,而无需再次访问较低带宽的存储器30。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所请求的数据在高速缓存中(即高速缓存命中),则低速存储器30仅需要第一次请求时被访问一次。然而,一方面,这种方法只能缓解低速存储器的带宽瓶颈,不能解决互连网络200的链路带宽的消耗问题。另一方面,高速缓存的实现成本很高,但是它可以提供的数据访问带宽通常仅比低速存储器高几倍,可以缓存的数据量比低速存储器低2-3个数量级。因此,对于诸如神经网络处理之类的应用,这种方法也不能完全解决存储器访问带宽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通用多播写入技术。一个处理器或多播协处理器从某一存储器30读取数据,然后通过多播写操作将该数据发送到多个请求处理器10。在这种情况下,也仅需要访问低速存储器30一次,并且对于支持多播写操作的互连网络200(即,互连设备20可以同时将数据发送给多个下行物理链路),数据仅需要在一个下行物理链路上发送一次。然而,这种方法对多处理器系统1的编程方式需要进行重大更改。代替由每个单独的处理器10独立地访问存储器30中的数据的几乎普遍使用的请求-响应方法,多个处理器10必须协调以发起和完成数据访问。这显著增加了编程复杂度,并使编程模型与现有软件不兼容。此外,如果互连网络200不支持多播写入(例如几乎所有片上互连网络都不支持多播写入),则不能减少互连网络200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消耗。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互连网络的互连设备,该互连设备可以降低存储器访问带宽消耗和互连网络上的传输带宽消耗。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互连设备。该互连设备用于互连网络。所述互连网络包括多个互连设备。所述多个互连设备连接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所述互连设备包括:请求处理模块,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多个处理器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合并位、多播组标识符(MGID)和多播事务标识符(MTID),所述MTID用于标识所述多播组针对所述多个存储器中的一个目的存储器的目标数据单元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基于所述合并位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其中所述多播请求被允许与其他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基于所述MGID、所述MTID以及所述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所述互连设备是否会接收到其他多播请求,所述其他多播请求来自所述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并且具有相同MGID和MTID;以及如果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获取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且将所述合并请求转发至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互连设备处:接收来自多个处理器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访问请求包括合并位、多播组标识符(MGID)和多播事务标识符(MTID),所述MTID用于标识所述多播组针对多个存储器中的一个目的存储器的目标数据单元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所述多个处理器和所述多个存储器经由互连网络的多个互连设备连接;基于所述合并位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其中所述多播请求被允许与其他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如果确定所述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基于所述MGID、所述MTID以及所述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所述互连设备是否会接收到其他多播请求,所述其他多播请求来自所述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并且具有相同MGID和MTID;如果确定所述互连设备会接收到所述其他多播请求,获取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并将所述多播请求和所述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以及将所述合并请求转发至所述互连设备的下一跳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互连设备。该互连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单元;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单元,该至少一个存储单元被耦合到该至少一个处理单元并且存储用于由该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的指令,该指令当由该至少一个处理单元执行时,使得该互连设备执行根据上述方法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被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方法。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下列附图所给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细节、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多处理器系统的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多处理器系统的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多处理器系统的示例性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设备中的请求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设备中的响应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互连网络的信息处理方法的示意图流程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互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不需要更改通用的请求-响应存储器访问编程模型的情况下使存储器的访问带宽和/或互连网络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最小的互连设备。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多处理器系统2的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图2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2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1的结构类似,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互连设备20可以包括单独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和/或响应处理模块260。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可以是芯片片上网络中的交换模块,或者是交换机或路由器,其除了具有常规数据交换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和/或响应处理模块260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仅仅是示例性的,根据实际情况,多处理器系统2的互连网络200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互连设备20。概括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每个请求处理模块250被配置为接收来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0针对多个存储器30中的一个目的存储器(如存储器30k)中的一个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并且将这些数据访问请求合并为针对该目标数据单元的单个请求,以从目的存储器30k读取该目标数据单元。这里,取决于与每个互连设备20相连的上一跳设备(如处理器10或上一跳互连设备20)的数量,该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所合并的数据访问请求的数量也不同。例如,如图2中所示,对于互连设备202来说,其上一跳设备包括处理器10i和10j,因此其可以合并来自处理器10i和10j的两个数据访问请求。类似地,对于互连设备203来说,其上一跳设备包括处理器10m和10n,因此其可以合并来自处理器10m和10n的两个数据访问请求,对于互连设备201来说,其上一跳设备包括互连设备202和203,因此其可以合并来自互连设备202和203的两个合并后的数据访问请求。在本文中,多播组是指多处理器系统2中的预先配置的一组处理器10,该组处理器10可以以相同的顺序对同一存储器30中的同一组数据单元进行访问,该多播组中至少包含两个处理器10。一个处理器10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多播组,并且对于其所属的每个多播组来说,它可以与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一起以相同的顺序读取对应的一组数据单元。例如,假设一个处理器10同时属于多播组A和多播组B,则其可以与多播组A中的其他处理器10一起按照相同顺序读取一组数据单元DA中的各个数据单元,同时,它还可以与多播组B中的其他处理器10一起按照相同顺序读取另一组数据单元DB中的各个数据单元。在多处理器系统2中,可以根据要访问的数据单元将多个处理器10划分到不同的多播组,每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可以对同一组数据单元进行访问。这里,数据单元是指可以通过一次存储器数据访问请求访问的一定数量的存储器数据。在一种实施例中,一个数据单元可以专用于多处理器网络2中的一次特定操作。例如,在用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多处理器系统2中,一个数据单元可以包括可由所有处理器10构成的一个多播组以相同顺序访问的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另一个数据单元可以包括由部分处理器10构成的另一个多播组以相同顺序访问的神经网络激活数据。通过这种合并请求方式,一个多播组中针对一个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可以在路由中的每个上行物理链路上仅传输一次,从而降低了上行链路带宽消耗。目的存储器30k仅从互连网络200(例如经由上行物理链路213从互连设备201)接收一个数据访问请求,根据该数据访问请求中的目标数据单元的信息(如目标数据单元的标识符或地址等)读取该目标数据单元,并且将该目标数据单元发送给互连网络200(例如经由下行物理链路214发送给互连设备201)作为响应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针对一个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目的存储器30仅需执行一次读取操作,从而降低了存储器访问带宽消耗。互连设备20的响应处理模块260接收该响应数据,根据其下一跳设备(如下一跳互连设备20或处理器10)的数量将该响应数据复制出一个或多个副本,并且将该响应数据的副本发送给其每一个下一跳设备。例如,如图2中所示,对于互连设备201来说,其下一跳设备包括两个互连设备202和203,因此其可以将从存储器30k接收的响应数据复制出两个副本,并分别通过下行物理链路210和212发送给互连设备202和203。类似地,对于互连设备202来说,其下一跳设备包括处理器10i和10j,因此其可以将从互连设备201接收的响应数据继续复制出两个副本,并分别通过下行物理链路202和204发送给处理器10i和10j,对于互连设备203来说,其下一跳设备包括处理器10m和10n,因此其可以将从互连设备201接收的响应数据继续复制出两个副本,并分别通过下行物理链路202和204发送给处理器10m和10n。通过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针对一个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在路由过程中的每个下行物理链路上仅需传输一次该目标数据单元,从而降低了下行链路带宽消耗。注意,在图2中,将每个互连设备20都显示为包含请求处理模块250和响应处理模块260以使得互连网络200上的请求和响应数据最小化,然而,这仅仅是示例性的。事实上,图2所示的互连设备20中可以仅包含请求处理模块250或者响应处理模块260,并且也可以仅有部分互连设备20中包含请求处理模块250和/或响应处理模块260。例如,可以仅在与存储器30直接相连的互连设备20(如图2中所示的互连设备201)中实现请求处理模块250或者响应处理模块260。在这种情况下,仍能解决存储器访问带宽消耗的问题,并且部分降低了链路带宽消耗(例如降低了上行物理链路213或者下行物理链路214上的带宽消耗)。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多处理器系统3的示例性拓扑结构的示意图。多处理器系统3可以认为是多处理器系统2的一个简化实例。如图3中所示,多处理器系统3包括4个处理器312、314、316和318(每个与图2所示的处理器10相同),2个存储器332和334(每个与图2所示的存储器30相同),它们通过具有4个互连设备322、324、326和328(每个与图2所示的互连设备20相同)以及10条物理链路340至349(类似于图2所示的物理链路201至214)的互连网络连接在一起。这里,物理链路340至349是一条复用的实体线路,其包含从处理器到存储器的上行物理链路和从存储器到处理器的下行物理链路。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设备200中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图2至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如图4中所示,请求处理模块250可以包括请求合并引擎251。请求合并引擎251被配置来接收来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如前结合图2所述,在多处理器系统2中,可以根据要访问的数据单元将多个处理器10划分到不同的多播组,每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可以对同一组数据单元进行访问。多播组的划分可以是在多处理器系统2在针对某一应用的初始化阶段进行的,一旦划分完成,在该应用的执行期间,多播组将不再变化,即是静态的。同样,对于图3所示的简化结构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可以根据要访问的数据单元将4个处理器312、314、316和318划分到不同的多播组,每个多播组至少包含其中的两个处理器并且每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可以对存储器332或334中的同一组数据单元进行访问。例如,可以设置第一多播组(例如为其分配多播组标识符MGID=0),其包含所有4个处理器312、314、316和318,这些处理器被编程为以完全相同的顺序访问2个存储器332或334中的一组数据单元(例如,神经网络模型参数)。还可以设置第二多播组(例如为其分配多播组标识符MGID=1),其包含2个处理器312和314,这些处理器被编程为仅以完全相同的顺序访问存储器332中的另一组数据单元(例如,神经网激活数据)。也就是说,成员处理器不同或者针对的数据单元不同都应建立不同的多播组。这里,除了与请求处理器、要访问的目的存储器以及目的存储器中的目标数据单元有关的信息(如请求处理器的地址或标识符、目的存储器的地址或标识符、目标数据单元的地址或标识符等,类似于现有技术的多处理器系统1中的数据访问请求)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处理器系统2或3中的数据访问请求还可以包括合并位、多播组标识符(多播组ID或MGID)和多播事务标识符(TransactionID或MTID)。合并位用于指示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否被允许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允许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如合并位设置为1)的数据访问请求在本发明中也称为多播请求,其可以在路由路径上的互连设备20处与其他多播请求合并。相对应的,不允许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如合并位设置为0)的数据访问请求在本发明中也称为单播请求,其通过互连网络200直接路由到目的存储器。这里,“单播请求”和“多播请求”用于描述是否允许与其他请求合并,其本质上仍然是针对某个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因此,为了描述方便起见,在本文中有时也将单播请求、多播请求(以及后面的合并请求)统称为数据访问请求。处理器10在构造数据访问请求时,可以根据要访问的数据单元和访问该数据单元的多播组等,设置该数据访问请求的合并位。例如,如果一个处理器10确定要访问的数据单元不存在任何多播组,则该处理器可以将针对该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0。反之,可以将该数据访问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1。多播事务标识符(MTID)用于标识由一个多播组内的所有处理器发出的针对同一数据单元的未完成的访问请求。每个处理器10需要对同一多播组内的不同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分配不同的MTID。这里,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是指尚未接收到针对该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且尚未超时的数据访问请求。为了使得路由过程中的互连设备20能够合并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发出的针对同一数据单元的同一次数据访问请求,该多播组中的所有成员处理器应当为该次数据访问请求使用相同的MTID。也就是说,在同一多播组按照相同顺序依次访问同一组数据单元中的各个数据单元的情况下,应当为每次的访问设置不同的MTID,从而便于准确处理每次的请求。在一种实施例中,多播组中的每个处理器10可以使用相同的同步增量计数器,并将计数器值用作MTID。多播组的所有成员处理器10上的计数器的初始值应设置为相同的值(例如0)。每当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发出多播请求时,相应的计数器就会加1。只有一个多播请求已完成时,该请求的MTID才能重新用于另一个多播请求。在一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更进一步地,请求合并引擎251)接收到来自多播组中的一个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时,其基于该数据访问请求中的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允许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进行合并的多播请求。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基于接收到的该数据访问请求中的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允许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的多播请求。如果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基于该数据访问请求中的MGID、MTID以及该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该互连设备20是否会接收到来自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如果确定该互连设备20会接收到来自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则请求合并引擎251获取其他多播请求并将该多播请求和其他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且将该合并请求转发至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例如,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根据该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该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并将该合并请求发送给该下一跳设备。这里,与多播请求类似,该合并请求也包含合并位、MGID和MTID。另一方面,如果互连设备2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不是多播请求,或者确定该互连设备20不会接收到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则该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将该数据访问请求直接转发至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以图3为例,假设在所有4个互连设备322、324、326、328中都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并且存在一个多播组(如MGID=2)包含处理器312和314。当该多播组中的处理器312需要读取存储器334中的一个目标数据单元时,它将生成一个合并位为1、MGID=2的数据访问请求(即多播请求)。根据多播组MGID=2的静态路由策略,处理器312将该数据访问请求发送到互连设备322。在互连设备322处,其请求合并引擎251根据该多播请求的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可以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即接收到的是多播请求)。互连设备322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根据该多播组的MGID、MTID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在互连设备322处将不会接收到来自多播组MGID=2中的其他处理器(即处理器314)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并且基于该多播组MGID=2的静态路由策略将来自处理器312的该多播请求发送至互连设备324。在互连设备324处,其请求合并引擎251根据该多播请求的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可以与其他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即接收到的是多播请求)。互连设备324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根据该多播组的MGID、MTID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在互连设备324处将接收到来自多播组MGID=2中的其他处理器(即处理器314)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并且将来自处理器312与来自处理器314的针对存储器334中的相同目标数据单元的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在本文中,对于同一多播组使用相同的静态路由策略,即多播组中的每个处理器10将使用相同的路由策略通过互连网络200寻址到目的存储器30。这样,在给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情况下,一个多播组中的一个处理器10对同一目标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将始终经由相同的互连设备20的集合进行路由,并且同一多播组中的多个处理器10针对同一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会尽可能早地在路由路径上的互连设备20处合并。例如,假设上述多播组MGID=2在多处理器系统3中使用x-y路由(即请求首先水平传播,然后垂直传播到目的存储器),则从处理器312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0、346、348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2、324和328到达存储器334,而从处理器314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1、348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4和328到达存储器334。因此,互连设备322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判断不会接收到来自多播组MGID=2的另一处理器314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从而直接将从处理器312接收的多播请求转发给下一跳互连设备324。而互连设备324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判断将会接收到来自多播组MGID=2的另一处理器314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多播请求,因此将来自处理器312与来自处理器314的针对存储器334中的相同目标数据单元的多播请求进行合并。此外,不同的多播组可以使用不同的静态路由策略。因此,在一个处理器10是多个不同的多播组的成员的情况下,其到达同一目的存储器30的路由可能不同。此外,同一多播组的请求处理过程和响应处理过程可以使用不同的静态路由策略。例如其请求处理过程使用静态x-y路由策略,响应处理过程用静态y-x路由策略(即响应数据首先垂直传播,然后水平传播到发出请求的处理器)。在本发明中,为了简化描述起见,对于所有的多播组的请求处理过程使用静态x-y路由策略,而对于所有的多播组的响应处理过程使用静态y-x路由策略,因此这些静态路由策略有时也称为多处理器系统2或3或者互连网络200而不是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还确定所产生的合并请求是否已经包含了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如果包含了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则可以将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指示单播(例如将合并位设置为0),如果未包含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则可以将该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指示多播(例如将合并位保持或重新设置为1)。以上述MGID=2的多播组为例,互连设备324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判断所产生的合并请求已经包含了来自该多播组的所有处理器312和314的数据访问请求,因此可以将该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0以指示单播,从而将该合并请求转换为单播请求。该单播请求从互连设备324经由物理链路348路由至互连设备328,互连设备328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根据该合并位确定接收到的请求是单播请求,因此直接将该请求路由至互连设备328的下一跳设备(在图3所示实例中为目的存储器334)。在另一种实例中,假设对于MGID=0的多播组,其包含4个处理器312、314、316和318并且也使用x-y路由策略,这些处理器被编程为访问存储器334中的一个目标数据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从处理器312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0、346、348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2、324和328到达存储器334,从处理器314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1、348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4和328到达存储器334,从处理器316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2、349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6和328到达存储器334,而从处理器318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依次经由物理链路343和345路由通过互连设备328到达存储器334。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实例中类似,互连设备324的请求合并引擎251对来自存储器312和314的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并且确定所产生的合并请求并未包含多播组MGID=0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在这种情况下,互连设备324将所产生的合并请求的合并位保持为1,即,该合并请求仍然是多播请求,并且将该合并请求传输至互连设备328。在互连设备328处,其对经由互连设备326的、来自处理器316的多播请求、来自处理器318的多播请求、来自互连设备324的合并请求进行进一步合并以产生新的合并请求,并且确定该新的合并请求包含了多播组MGID=0中的所有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从而将该新的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0以指示单播。在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每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可以从其上一跳设备(处理器10或上一跳互连设备20)接收数据访问请求或合并请求,并且将该数据访问请求或合并请求发送给下一跳设备(存储器30或下一跳互连设备20)。因此,请求处理模块250应当配置请求输入接口和/或请求输出接口来执行请求的输入或输出。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还包括第一数量的请求输入接口252。其中该第一数量应当设置为该请求处理模块250可能会收到的用于从该多播组访问同一目标数据单元的多播请求的最大数量。更具体地,如果互连网络200中的每个互连设备20都配置有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对于一个互连设备20来说,其需要配置的请求输入接口252的数量等于基于静态路由策略通向该互连设备20的物理链路的数量。另一方面,如果互连网络200中不是所有互连设备20都配置有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对于一个互连设备20来说,其需要配置的请求输入接口252的数量等于具有请求处理模块250的上一跳互连设备20的数量和与不具有请求处理模块250的上一跳互连设备20相连的处理器10的数量。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如果在所有4台互连设备322、324、326和328上都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对于互连设备328,最多可以从每个物理链路343、348和349接收到一个多播请求。因此,在互连设备328上的请求处理模块250上需要配置3个请求输入接口252,每个请求输入接口252接收来自物理链路343、348和349之一的多播请求。又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如果仅在直接连接到存储器332或334的互连设备(即互连设备326和328)上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对于互连设备328,从物理链路348最多可能有2个数据访问请求(即分别来自处理器312和314的数据访问请求),而从物理链路343和349中的每个可能有1个数据访问请求。因此,互连设备328上的请求处理模块250需要实现总共4个请求输入接口252。其中,请求处理模块250的每个请求输入接口252被配置为接收来自不同处理器10或针对不同目的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也就是说,来自一个处理器10的针对同一个目的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应当总是通过请求处理模块250的同一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而来自不同处理器10或者针对不同目的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有可能需要通过请求处理模块250的不同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在互连设备328中,来自处理器312的对存储器334中的数据单元的多播请求始终通过互连设备328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与物理链路348对应的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而来自两个不同的处理器314和316的对存储器334中数据的多播请求将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物理链路348和349,因此通过互连设备328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分别与两个不同的物理链路348和349相对应的两个不同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另一方面,从处理器312到两个不同的存储器332和334的两个多播请求将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互连设备326和328各自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还包括第二数量的请求输出接口253,以向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发送合并请求(或者没有执行合并操作时直接转发接收到的数据访问请求)。其中,该第二数量应当设置为该互连设备20可用来将合并请求发送到存储器30的输出物理链路(即图2中所示的每个互连设备20处的上行物理链路)的最大数量。互连设备20的输出物理链路的最大数量可以基于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在对请求处理过程使用静态x-y路由策略的情况下,对于互连设备322来说,其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7向互连设备326(继而向存储器332)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另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6向互连设备324(继而向存储器334)发送数据访问请求。类似地,对于互连设备324来说,其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6向互连设备322(继而向存储器332)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另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8向互连设备328(继而向存储器334)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对于互连设备326来说,其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4向存储器332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另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9向互连设备328(继而向存储器334)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对于互连设备328来说,其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5向存储器334发送数据访问请求,另一个通过物理链路349向互连设备326(继而向存储器332)发送数据访问请求。此外,请求处理模块250被配置为将来自同一多播组中的同一处理器10并通过同一请求输入接口252输入的数据访问请求都通过同一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出。由于每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使用相同的静态路由策略来通过互连网络200传输多播请求,因此由同一多播组中的同一处理器10对同一目的存储器30产生的数据访问请求将始终通过相同的互连设备20的集合并且经由集合中的每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同一对{请求输入接口252,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入和输出。注意,一个处理器10可以是多个多播组的成员,在不同的多播组使用不同的静态路由策略的情况下,从同一处理器10到同一存储器30但具有不同MGID的多播请求(这被视为是不同的多播请求)可能会经过不同的互连设备20的集合。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如果一个多播组(如MGID=0的多播组)使用静态x-y路由,则从处理器312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通过互连设备322、324和328;如果另一个多播组(如MGID=1的多播组)使用静态y-x路由,则从处理器312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将通过互连设备322、326和328。通过在请求处理模块250中配置请求输入接口252和请求输出接口253,使得同一多播组中的同一处理器10对同一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可能具有不同MTID)总是通过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同一请求输入接口和同一请求输出接口。例如,在图3所示的系统中,从一个多播组(如MGID=0的多播组)中的处理器314到存储器334的所有多播请求将始终到达互连设备328的处理模块250的、与物理链路348对应的同一请求输入接口252,并且从同一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出到存储器334。而从另一多播组(如MGID=2的多播组)中的处理器314到存储器334的多播请求已在互连设备324中转变为单播请求,所以可以直接通过互连设备328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而无需经由特定的请求输入接口252和请求输出接口253。类似地,来自另一多播组(如MGID=2的多播组)中的处理器314到不同的存储器332的多播请求也不会通过互连设备328。如前所述,通过在请求处理模块250中配置请求输入接口252和请求输出接口253,使得同一多播组中的同一处理器10对同一存储器30的数据访问请求总是通过互连设备20的同一请求输入接口和同一请求输出接口。在有多个多播组的情况下,每个互连设备20应当为每个多播组维护请求输入接口252和请求输出接口253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避免混乱。这里,请求输入接口252和/或请求输出接口253可以是实现在请求处理模块250中的逻辑或物理接口。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还可以配置有多播组位图(MulticastGroupBitmap,MGB)存储单元254,其为可以向该互连设备20发送多播请求的每个多播组分别维护一组MGB。其中,每个MGB针对该请求处理模块250的每个请求输入接口252设置1个比特来指示是否将从该请求输入接口252接收多播请求。假设一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配置有Ni个请求输入接口252和No个请求输出接口253,并且假设最多Ng个多播组的多播请求可以通过该请求处理模块250。在这种情况下,每个MGB的宽度均为Ni比特,一个比特对应于一个请求输入接口252。由于对多播请求使用静态路由策略,所以一个多播组最多可以有No个不同的MGB,即MGB存储单元254最多为一个多播组维护No个MGB。这样,MGB存储单元254最多需要存储No\*Nt个MGB,最多需要Ni\*No\*Nt个比特,其中Nt是多播组的最大的不同MTID数目,Ni、No、Ng、Nt都为正整数。MGB存储单元254中的MGB可以预先计算(例如通过软件计算),并在多处理器系统2或3中建立多播组时下载到各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中,也可以由各个请求处理模块250根据多播组和互连网络200的配置自行计算。以下给出了一种软件计算MGB的编程实例:对于每个多播组,对于每个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对于该请求处理模块250的每个请求输出接口253将其MGB初始化为0对于每个处理器10,基于静态路由策略计算请求输入接口252的比特值如果计算的请求输入接口252的比特值不为0,将MGB的对应比特设置为1这样,对于一个请求输出接口253来说,如果能够从某个请求输入接口252接收多播请求,则MGB中与该请求输入接口252对应的比特设置为预定值(如1),反之,如果不能从某个请求输入接口252接收多播请求,则MGB中与该请求输入接口252对应的比特设置为另一预定值(如0)。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互连设备326上的多播组MGID=0的MGB集合可以计算如下:在一种实例中,假设在所有4个互连设备322、324、326和328上都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互连设备326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可以配置3个请求输入接口252,它们分别从{物理链路342,物理链路347,物理链路349}接收多播请求,还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253,它们向{物理链路344,物理链路349}发送数据访问请求。与物理链路344的请求输出接口253相对应的MGB为{1、1、1},其指示互连设备326能够从3个物理链路342、347和349中的每个接收来自多播组MGID=0的数据访问请求并通过物理链路344的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出数据访问请求。与物理链路349的请求输出接口253相对应的MGB为{1、1、0},其指示互连设备326能够从2个物理链路342和347中的每个接收来自多播组MGID=0的数据访问请求并将其通过物理链路349的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出数据访问请求,而不会从物理链路349接收到数据访问请求。这是因为,虽然互连设备326与物理链路342、347和349都相连,但是根据多处理器系统3的静态x-y路由策略,互连设备326只能将来自物理链路342和347的数据访问请求输出给物理链路349,不会将来自物理链路349的数据访问请求再次输出给物理链路349。在另一种实例中,假设仅在互连设备326和328上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互连设备326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可以配置4个请求输入接口252,它们分别从{物理链路342,处理器312,处理器314,物理链路349}接收多播请求,还可以配置2个请求输出接口253,它们向{物理链路344,物理链路349}发送数据访问请求。与物理链路344的请求输出接口253相对应的MGB为{1、1、1、1},其指示互连设备326能够从物理链路342、处理器312、处理器314以及物理链路349中的每一个接收来自多播组MGID=0的数据访问请求并通过物理链路344输出数据访问请求。与物理链路349的请求输出接口253相对应的MGB为{1、1、1、0},其指示互连设备326能够从物理链路342、处理器312、处理器314中的每一个接收来自多播组MGID=0的数据访问请求并将其通过物理链路349的请求输出接口253输出数据访问请求,而不能从物理链路349接收数据访问请求。如前所述,一个多播组内的处理器10针对同一组数据单元可能具有多个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并使用MTID来标识不同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互连设备20应当维护每个多播组的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的状态。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还可以配置有请求合并表(RequestMergeTable,RMT)存储单元255,其用于存储未完成的数据访问请求的状态信息。具体地,在该RMT存储单元255中可以为每个MGID和MTID对维护一个RMT条目,该RMT条目可以存储接收到的具有相同{MGID,MTID}的多播请求的信息。存储在一个RMT条目中的信息可以包含关于数据访问请求的信息(如目的存储器30的信息)和合并过程的状态(例如已经接收到的具有该{MGID,MTID}对的数据访问请求的个数和对应的处理器10的信息)。假设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设计能够支持的最大组播组数量是MGID_max,并且每个处理器10可以发送的未完成组播请求的最大数量是MTID_max,则RMT存储单元255最多需要实现RMT_max=MGID_max\*MTID_max个条目。由于通常不可能所有的组播组同时具有最大数量的未完成请求,因此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将RMT存储单元255设计为实现少于RMT_max个条目以节省成本。如果RMT存储单元255用完了所有空闲条目,请求处理模块250将停止接收需要新的RMT条目的多播请求,直到RMT存储单元255中再次出现空闲RMT条目。例如,如果一个互连设备20已经从目的存储器30接收到了针对该{MGID,MTID}对的响应数据并且将该响应数据下发给了下一跳设备,则该互连设备20可以删除RMT存储单元255中与该{MGID,MTID}对相关联的RMT条目的内容以释放该RMT条目。在接收到一个多播请求时,请求合并引擎251确定该多播请求的{MGID,MTID}对是否存在于RMT存储单元255中的一个RMT条目中。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MTID}对存在于RMT存储单元255的一个RMT条目中,请求合并引擎251向该RMT条目写入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信息,如发出该多播请求的处理器10的信息(处理器10的地址或标识符等),并且可以将该RMT条目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加一。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MTID}对不存在于RMT存储单元255的任何一个RMT条目中,请求合并引擎251在该RMT存储单元255为该{MGID,MTID}对分配一个空闲RMT条目,并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信息写入该RMT条目。后续接收到的所有具有该{MGID,MTID}对的多播请求的信息都在该RMT条目中存储和更新。此外,在请求合并引擎251对多个多播请求进行合并时,其可以将RMT存储单元255中的一个RMT条目中的所有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这是因为,存储在一个RMT条目中的所有多播请求都具有相同的{MGID,MTID}对,因此具有相同的目的存储器30,可以使用相同的请求输出接口253以相同的路径路由至目的存储器30。此外,请求合并引擎251还被配置为确定对多个多播请求进行合并的时机。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每次接收到具有一个{MGID,MTID}对的多播请求时,请求合并引擎251在与该{MGID,MTID}对相关联的RMT条目中更新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Req_num。因此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确定该RMT条目中的更新后的多播请求的数量Req_num是否等于与该RMT条目相对应的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如1)的比特的数量。当该RMT条目中的更新后的多播请求的数量Req_num等于与之相对应的MGB中被设置为该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时,请求合并引擎251判断已经接收到了针对该MGID和MTID的所有多播请求并且不会再接收到新的多播请求,因此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发送该合并请求。或者,还可以在请求处理模块250中设置超时机制,当请求合并引擎251确定超过预定时间之后仍然没有接收到针对该MGID和MTID的所有多播请求时(例如多播组中的某些成员处理器无法发送其多播请求时),其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并发送该合并请求。与目的存储器30相连的互连设备20(例如图3中所示的互连设备328)将最终产生的单播请求发送给目的存储器30(如图3中所示的存储器334),目的存储器30读取该单播请求所请求的目标数据单元,并将该目标数据单元作为响应数据发送给与其相连的互连设备328。利用互连设备20中的请求处理模块250,在最优情况(所有互连设备20中都具有请求处理模块250)下,一个多播组中的处理器10针对一个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可以在路由中的每个上行物理链路上仅传输一次,从而降低了上行链路带宽消耗。如前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处理器系统中的至少一些互连设备20还可以包括响应处理模块260,其将从目的存储器30接收的针对多播组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复制出一个或多个副本,并且将响应数据的副本发送给其下一跳设备。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互连设备20中的响应处理模块26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中所示,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包括响应复制引擎261。响应复制引擎261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目的存储器30的目标数据单元,并将其作为多播组对该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基于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和静态路由策略,响应复制引擎261可以确定将该响应数据复制的副本数量。这里,用于响应数据传播的静态路由策略可以与上述用于数据访问请求的静态路由策略不同,以下也将其称为第二静态路由策略,其例如是静态y-x路由策略。以图3为例,假设在所有4个互连设备322、324、326、328中都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并且多播组MGID=2包含处理器312和314,处理器312和314对存储器334中的一个目标数据单元发出了数据访问请求。如前所述,根据用于数据访问请求的静态路由政策,在互连设备324中,来自处理器312和314的数据访问请求合并并且产生单播请求,该单播请求经由互连设备328发送给目标存储器334,并且互连设备328从目标存储器334接收到了对该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互连设备328处,互连设备328的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根据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和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针对多播组MGID=2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需要复制1份,并将该响应数据的副本发送给互连设备200的下一跳设备(即互连设备324)。在互连设备324处,互连设备324的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根据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和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针对多播组MGID=2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需要复制2份,一份通过物理链路341发送给处理器314,另一份通过物理链路346发送给互连设备322。在互连设备322处,互连设备322的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根据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和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该响应数据需要复制1份,并将该响应数据的副本通过物理链路340发送给处理器312。与请求处理模块250中的请求输入接口252和请求输出接口253类似,响应处理模块26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响应输入接口262和/或一个或多个响应输出接口263。每个响应输入接口262被配置为接收上述响应数据(或其副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在一个互连设备20中同时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和响应处理模块260,则该响应处理模块260仅需配置单个响应输入接口262。在这种情况下,响应复制引擎261可以从请求处理模块250的RMT存储单元255获取针对该MGID和MTID对的RMT条目,并且利用该RMT条目中的信息执行响应数据的多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个互连设备20中可能仅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则该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配置的响应输入接口262的数量应与可从其接收响应数据的物理链路的数量相同。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互连设备326的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实现2个分别对应于输入物理链路344和349的输入响应接口262。每个响应输出接口263被配置为将响应数据(或其副本)发送回请求处理器1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在互连网络200的每个互连设备20上都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则互连设备20的响应输出接口263的数量被配置为与该互连设备20连接到处理器10的输出物理链路的数量相同。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互连设备326的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实现3个分别与物理链路342、347和349对应的响应输出接口26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不是互连网络200的每个互连设备20上都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则对于直接连接到一个互连设备20的每个处理器10或已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的互连设备20的每个输出物理链路,以及对于未直接连接到该互连设备20的处理器10并且向该处理器10发送响应数据的路由上所有互连设备20都未实现相应处理模块260的每个处理器10,互连设备326的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配置一个响应输出接口263。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如果仅在互连设备326和328上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则互连设备326上的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实现与物理链路342、物理链路349、处理器312和处理器314对应的4个响应输出接口263。与请求处理模块250中的MGB存储单元254类似,响应处理模块260还可以包括响应复制位图(ResponseReplicateBitmap,RRB)存储单元265,其对于每个多播组维护一组响应复制位图RRB来确定应将响应数据发送到哪些响应输出接口2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互连设备20中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直接从请求处理模块250的RMT存储单元255获取其RMT条目作为一个RRB条目。具体地,与响应数据的{MGID,MTID}对相对应的RMT条目包含已接收到多播请求的输入请求接口252的位图,因此响应处理模块260可以将此位图用作针对该多播请求的响应数据的RRB。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互连设备20中未实现请求处理模块250,则响应处理模块260需要在RRB存储单元265中配置自己的RRB。与请求处理模块250的MGB类似,可以预先计算(例如通过软件计算)并配置RRB存储单元265中的RRB,也可以由响应处理模块260根据多播组和互连网络200的配置直接计算生成RRB。以下给出了一种软件计算RRB的编程实例:对于每个多播组,对于每个互连设备20的响应处理模块260对于该响应处理模块260的每个响应输入接口262将其RRB初始化为0对于每个处理器10,基于第二静态路由策略计算响应输出接口263的比特值如果计算的响应输出接口263的比特值不为0,将RRB的对应比特设置为1例如,在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如果在所有4个互连设备322、324、326、328中都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则在互连设备326处,与多播组MGID=0的物理链路344的响应输入接口262相对应的RRB对于物理链路342和347而言比特值为1,并且对于物理链路349而言比特值为0。响应处理模块260的响应复制引擎261执行从响应输入接口262接收到的响应数据的复制,并将复制的响应数据的副本发送到响应输出接口2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在同一互连设备20中实现了请求处理模块250,则等待直至相应的RMT条目的合并过程完成(即,该RMT条目的所有多播请求都到达该互连设备20)或出现超时,该互连设备20才从目的存储器30请求该目标数据单元。如果合并过程完成,则对于一个RRB条目中对应比特为预定值(如1)的响应输出接口262,对于连接到实现了响应处理模块260而没有实现请求处理模块250的同一下一跳互连设备20的一组响应输出接口263,响应复制引擎261将响应数据的一个副本通过该组响应输出接口263中的一个响应输出接口263发送到下一跳互连设备20,对于所有其他响应输出接口263,响应复制引擎261将响应数据的一个副本发送到每个响应输出接口263。如果在合并过程完成之前发生超时,则响应复制引擎261将响应数据的一个副本发送到该请求处理模块250的相应请求输入接口252已收到RMT条目的多播请求的那些响应输出接口263中的每个响应输出接口263。这里,响应复制引擎261可以使用一个超时标志比特来将每个响应数据的副本标记为超时响应。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完成发送响应数据后,响应复制引擎261可以释放其从RMT存储单元255获取的RMT条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未在同一互连设备20中实现请求处理模块2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响应复制引擎261将收到的响应数据被标记为超时响应,则响应复制引擎261仅将响应数据的一个副本发送到其相应的响应输出接口263,否则响应复制引擎261将响应数据的一个副本发送到RRB中对应位为1的每个响应输出接口26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代替在所有多播请求到达互连设备20后对这些多播请求进行合并,该互连设备20的请求处理模块250的请求合并引擎251可以采用另一种合并策略,即,在请求合并引擎251收到一个RMT条目的第一个多播请求之后立即向目的存储器30发送数据访问请求,从目的存储器30接收响应数据,并且将该响应数据存储在请求处理模块250中。具有相同{MGID,MTID}对的所有后续多播请求都记录在该RMT条目中,但是它们不会生成对目的存储器30的新请求。当请求合并引擎251确定已接收到所有多播请求或发生超时时,响应复制引擎261按照如上所述的方法将响应数据发送给各个处理器10。与所有多播请求到达互连设备20后对这些多播请求进行合并的合并策略相比,这种合并策略能够以较低的等待时间将响应数据返回到发出请求的处理器10,但是缺点是在请求处理模块250需要缓冲空间以临时存储响应数据。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互连网络200的信息处理方法600的示意性流程图。该信息处理方法600例如可以由图2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2中的互连设备20或图3所示的多处理器系统3中的互连设备322、324、326或328执行(以下统一使用互连设备20)。如图6所示,在步骤610,互连设备20接收来自多个处理器10中的一个多播组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数据访问请求。该数据访问请求可以包括合并位、MGID和MTID。在步骤620,互连设备20基于该数据访问请求中的合并位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否是多播请求,即,是否允许与其他多播请求进行合并。如果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是多播请求(步骤620的判断为“是”),在步骤630,互连设备20基于MGID、MTID以及该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确定该互连设备20是否会接收到来自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如果确定该互连设备20会接收到来自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步骤630的判断为“是”),在步骤640,互连设备20获取这些其他多播请求,并将所有多播请求合并为一个合并请求。更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640,互连设备20可以确定该合并请求是否包含了该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如果确定该合并请求包含了该多播组中的所有处理器10的数据访问请求,互连设备20将合并请求的合并位设置为指示单播以将该合并请求转换为单播请求。路由路径上的其他互连设备20根据该合并位可以确定接收到的是单播请求,即不再需要对接收到的请求进行合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640中,互连设备20可以利用请求合并表(RMT)来执行合并操作。具体地,互连设备20可以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是否存在于该互连设备20的RMT存储单元(如RMT存储单元255)中的一个RMT条目中。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存在于该RMT存储单元中的一个RMT条目中,互连设备20向该RMT条目添加发送该多播请求的处理器10的信息并将该RMT条目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加一。反之,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MGID和MTID对未存在于该RMT存储单元中的任何一个RMT条目中,互连设备20在该RMT存储单元中分配一个空闲RMT条目并将该多播请求的信息添加到该空闲RMT条目中。互连设备20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记录在与该数据访问请求的MGID和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中,并且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是否等于该互连设备20的第二数量的请求输出接口(如请求输出接口253)中与该多播组相对应的多播组位图MGB中被设置为预定值(如1)的比特的数量。如果确定接收到的多播请求的数量等于与请求输出接口253中与该多播组相对应的MGB中被设置为该预定值的比特的数量,将接收到的多播请求合并为该合并请求。接下来,在步骤650,互连设备20可以根据该多播组的静态路由策略将该合并请求转发到其下一跳设备。这里,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可以是处理器10或下一跳互连设备20,如图2和图3所示。如果确定该数据访问请求不是多播请求(步骤620的判断为“否”)或者确定该互连设备20不会接收到来自该多播组中的其他处理器10的具有相同MGID和MTID的其他多播请求(步骤630的判断为“否”),则方法600直接进行到步骤650,互连设备20将接收到的数据访问请求转发至其下一跳设备。此外,方法600还可以包括(图中未示出):在接收到针对该MGID和MTID的响应数据并将该响应数据发送给该互连设备20的下一跳设备之后,互连设备20释放该RMT存储单元中与该MGID和MTID相关联的RMT条目。这样,RMT存储单元中的RMT条目可以重复使用。此外,方法600还可以包括(图中未示出):互连设备20可以接收来自目的存储器30的目标数据单元作为该多播组对该目标数据单元的数据访问请求的响应数据,并且基于互连网络200的拓扑结构的第二静态路由策略,确定将该响应数据复制的副本数量并将每个副本发送给与该互连设备20相连的下一跳设备。这里,与该互连设备20相连的下一跳设备可以是处理器10或下一跳互连设备20,如图2和图3中所示。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互连设备700的结构示意图。互连设备700可以是如上所述的互连设备20或322、324、326或328。如图7中所示,互连设备7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710。处理单元710控制互连设备700的操作和功能。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710可以借助于与其耦合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720中所存储的指令730来执行各种操作。存储单元720可以是适用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合适的类型,并且可以利用任何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半导体的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和系统、光存储器件和系统。尽管图7中仅仅示出了一个处理单元710和一个存储单元720,但是在互连设备700中可以有更多个物理不同的处理单元710和存储单元720。处理单元710可以是适用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合适的类型,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当互连设备700用来执行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案时,处理单元710可被配置(例如,由存储单元720中的指令730来配置)以实现上文参考图1至图6描述的方法600或互连设备20、322、324、326或328的功能。此外,存储单元720中还可以实现上文结合图2至图6所述的MGB存储单元254、RMT存储单元255、RRB存储单元265中的至少一个。上文参考图1至图6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均适用于互连设备700,在此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步骤不仅仅局限于附图中所示例性示出的顺序,而是可以按照任何其他可行的顺序来执行。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设计中,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功能。例如,如果用软件来实现,则可以将所述功能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来传输。本文公开的互连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使用分立硬件组件来实现,也可以集成地实现在一个硬件组件上。例如,可以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分立硬件组件或用于执行本文所述的功能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块、模块和电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应当理解,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实现成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二者的组合。本发明的以上描述用于使本领域的任何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的各种修改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性原理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应用于其它变形。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所述的实例和设计,而是与本文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性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冲击钻钻入不同介质时的振动特征差异设定多个振动信号阈值,并预存在服务器;启动冲击钻,并利用冲击钻钻头末端的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并确定采集的振动信号类型;本发明以振动信号辨识为主要技术手段,采集冲击钻在钻入混凝土表面以后,遇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对振动信号进行识别,从而实现根据冲击钻钻入的介质,对钻孔位置进行判断是否存在空洞缺陷;或者是根据钻孔位置对冲击钻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减少冲击钻对钻孔位置内出现的钢筋、钢束造成损坏的情况。1.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冲击钻钻入不同介质时的振动特征差异设定多个振动信号阈值,并预存在服务器;S2、启动冲击钻,并利用冲击钻钻头末端的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S3、调取服务器中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并根据采集的振动信号与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并确定采集的振动信号类型;S4、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的振动信号类型控制冲击钻的工作状态;其中,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由冲击钻调节机构控制,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通过固定架架设在冲击钻的壳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包括: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各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为: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介质;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钻杆、外壳、L卡杆和第二钻杆,所述第一钻杆的一端连接冲击钻的驱动端,另一端设有转接台,所述转接台远离第一钻杆的一端连接第二钻杆,所述第二钻杆为钻头端;所述外壳的上方中心位置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用于所述第二钻杆和连接台贯穿设置;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对称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间隔设有限位杆,所述外壳内设为空腔,所述外壳的下方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外壳的空腔内设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压台,所述固定盘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压台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从所述压台贯穿至所述导向柱,所述第二贯穿孔用于所述第二钻杆贯穿;所述固定盘上对称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转动设有第二摆杆,所述第二摆杆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L结构的L卡杆,所述L卡杆和所述第二摆杆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外壳的空腔连通设置,所述L卡杆从所述外壳的空腔内经由所述第一活动槽延伸至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L卡杆远离第二摆杆的一端设有卡块,卡盘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卡块相互配合设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置的限位杆相互配合,所述第一卡槽设为V型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钻头的传感器设为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于所述冲击钻钻头的末端,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和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包括: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一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正常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三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低速转动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紧急停止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暂时停止工作;或者,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发出是否利用视频采集系统进行视频信息采集的指令。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冲击钻在施工段由工作面钻入地下的钻头工作状态判断工作段的混凝土浇筑层是否存在缺陷;若存在缺陷,则标记;利用无损检测设备对区域内部缺陷检测,并结合无损检测设备对区域内部缺陷检测结果对其它位置进行钻孔抽查,并形成区域内部缺陷验证结果,由此分析缺陷部分对所述施工段的结构影响;若不存在缺陷,则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对缺陷部分进行影响分析还包括:若缺陷部分力学分析不合格,则标记,并立即下发加固修复的指令;若缺陷部分不影响结构力学性能,仅对耐久性有影响,则对缺陷部分通过修补机构进行修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陷部分的判断包括: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时,则钻孔位置为钢筋,需要排查钢筋网,并根据排查结果对钻孔位置进行调整;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五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存在带有内部空洞的施工缺陷;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灌浆不饱满、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或者,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远远偏离了预应力波纹管道的正上方;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无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冲击钻钻入过程获得单点钻孔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果;根据单点钻孔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构获得以钻孔直径为直径、以钻孔深度为高度的三维圆柱体模型;所述三维圆柱体模型中包含多种柱体高度,各柱体高度分别一一对应不同介质;根据施工区域内进行多次单点钻孔,获得多点钻孔振动信号解析结果;根据多点钻孔振动信号解析结果得到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根据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修正三维超声在该施工区域的检测结果;将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与三维超声在该区域的检测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该施工区域的三维缺陷分布可视化结果。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为钻孔位置。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清屑机构,所述清屑机构包括:第二转轴、顶板、第七转轴和顶杆,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四固定座架设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摆杆,所述第一摆杆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转动连接第六连杆,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六转轴上,所述第六转轴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第二立板之间,所述第二立板的其中一面固定连接在顶板的其中一面;所述顶板靠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三立板,所述第二立板和其中一个第三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立板之间形成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用于第三转盘在槽内往复运动;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三立板的一面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和滑轨上设置的第一滑槽配合设置,所述滑轨远离第一滑槽的一面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三转盘远离活动槽的一面通过第六转轴转动连接第七连杆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转轴,所述第七转轴转动设在第六固定座上,所述第六固定座用于架设在外壳外壁;所述第七转轴上还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七连杆和第六固定座之间,所述凸轮的其中一侧间隔设有第五固定座,所述第五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五固定座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上滑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靠近所述凸轮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四立板,所述第四立板之间通过第六转轴转动设有转轮,所述转轮和所述凸轮接触设置;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第四立板的一端设有顶杆,所述第五固定座靠近所述顶杆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用于所述顶杆贯穿的贯穿孔,所述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连接块,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顶杆分别连接一组柱塞机构,所述柱塞机构的出气端分别通过管道朝向所述第二钻杆设置。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背景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冲击钻,例如混凝土内部缺陷、预应力管道灌浆饱满情况验证,都需要钻孔后内窥镜探查,对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微破损验证。在钻孔之前一般会先进行定位,确定钢筋位置/预应力管道位置等,然后对目标位置钻孔,观察钻孔内情况;但是钢筋/预应力管道都会存在定位误差,为避免钻头对钢筋/预应力钢束的破坏,需要钻孔的工人依靠经验判断钻入介质变化情况。但是人工判断过程一旦延迟或者误判,就会造成冲击钻反弹引起的人员受伤;或钻头已经接触到钢筋/预应力管道之后才会被工人发现,此时钻头已经对钢筋/预应力管道造成了损坏,因此缺少一种能够减少上述问题的方法。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用以实现在钻头进行钻孔过程中,能够快速判断目标位置下方是否存在钢筋/预应力管道,从而实现对钻头进行及时停止的目的,进一步减少因钻头在遇到钢筋/预应力管道后未能停止导致其损坏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冲击钻作用于不同介质的振动特征差异设定多个振动信号阈值,并预存在服务器;S2、启动冲击钻,并利用冲击钻钻头末端的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S3、调取服务器中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并根据采集的振动信号与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并确定采集的振动信号类型;S4、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的振动信号类型控制冲击钻的工作状态。优选地,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包括: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各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为: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介质。优选地,所述冲击钻钻头的传感器设为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于所述冲击钻钻头的末端,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和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优选地,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包括: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一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正常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三阈值范围时,处理器提示找到波纹管,并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低速转动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紧急停止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暂时停止工作,或者,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发出是否利用视频采集系统进行视频信息采集的指令。优选地,还包括:通过冲击钻在施工段由工作面钻入地下的钻头工作状态判断所述工作段的混凝土浇筑层是否存在缺陷;若存在缺陷,则标记,并结合无损检测设备对区域内部缺陷检测结果对其它位置进行钻孔抽查,并形成区域内部缺陷验证结果,由此分析缺陷部分对所述施工段的结构影响;若不存在缺陷,则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对缺陷部分进行影响分析还包括:若缺陷部分力学分析不合格,则标记,并立即下发加固修复的指令;若缺陷部分不影响结构力学性能,仅对耐久性有影响,则对缺陷部分通过修补机构进行修复。优选地,所述缺陷部分的判断包括: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时,则所述钻孔位置为钢筋,需要排查钢筋网,并根据排查结果对钻孔位置进行调整;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五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存在带有内部空洞的施工缺陷;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灌浆不饱满、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或者,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远远偏离了预应力波纹管道的正上方;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无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优选地,根据冲击钻钻入过程获得单点钻孔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果;根据单点钻孔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构获得以钻孔直径为直径、以钻孔深度为高度的三维圆柱体模型;所述三维圆柱体模型中包含多种柱体高度,各柱体高度分别一一对应不同介质;根据施工区域内进行多次单点钻孔,获得多点钻孔振动信号解析结果;根据多点钻孔振动信号解析结果得到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根据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修正三维超声在该施工区域的检测结果;将多个钻孔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与三维超声在该区域的检测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该施工区域的三维缺陷分布可视化结果。优选地,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为钻孔位置。优选地,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由冲击钻调节机构控制,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通过固定架架设在冲击钻的壳体;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钻杆、外壳、L卡杆和第二钻杆,所述第一钻杆的一端连接冲击钻的驱动端,另一端设有转接台,所述转接台远离第一钻杆的一端连接第二钻杆,所述第二钻杆为钻头端;所述外壳的上方中心位置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用于所述第二钻杆和连接台贯穿设置;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对称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间隔设有限位杆,所述外壳内设为空腔,所述外壳的下方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外壳的空腔内设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压台,所述固定盘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所述压台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从所述压台贯穿至所述导向柱,所述第二贯穿孔用于所述第二钻杆贯穿;所述固定盘上对称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转动设有第二摆杆,所述第二摆杆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L结构的L卡杆,所述L卡杆和所述第二摆杆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外壳的空腔连通设置,所述L卡杆从所述外壳的空腔内经由所述第一活动槽延伸至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L卡杆远离第二摆杆的一端设有卡块,所述卡盘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所述卡块相互配合设置;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一活动槽内设置的限位杆相互配合,所述第一卡槽设为V型结构。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还设有清屑机构,所述清屑机构包括:第二转轴、顶板、第七转轴和顶杆,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四固定座架设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二转轴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摆杆,所述第一摆杆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转动连接第六连杆,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六转轴上,所述第六转轴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第二立板之间,所述第二立板的其中一面固定连接在顶板的其中一面;所述顶板靠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三立板,所述第二立板和其中一个第三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立板之间形成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用于第三转盘在槽内往复运动;所述顶板远离所述第三立板的一面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和滑轨上设置的第一滑槽配合设置,所述滑轨远离第一滑槽的一面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三转盘远离活动槽的一面通过第六转轴转动连接第七连杆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转轴,所述第七转轴转动设在第六固定座上,所述第六固定座用于架设在外壳外壁;所述第七转轴上还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七连杆和第六固定座之间,所述凸轮的其中一侧间隔设有第五固定座,所述第五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第五固定座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上滑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靠近所述凸轮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四立板,所述第四立板之间通过第六转轴转动设有转轮,所述转轮和所述凸轮接触设置;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第四立板的一端设有顶杆,所述第五固定座靠近所述顶杆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用于所述顶杆贯穿的贯穿孔,所述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连接块,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顶杆分别连接一组柱塞机构,所述柱塞机构的出气端分别通过管道朝向所述第二钻杆设置。优选地,所述管道远离柱塞机构的一端均设有封板机构的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所述封板机构包括: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和所述第二封板分别设在第四连杆的两端,所述第四连杆远离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的一面设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位于所述第四连杆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转盘的其中一面连接第七转轴远离凸轮的一端,所述第七转轴贯穿并转动设在L结构的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架设在所述外壳的外侧壁,所述第七转轴远离所述第一转盘的一端间隔设有第二转盘和第三摆杆,所述第二转盘的其中一侧固定设有U型结构的第一弯杆,所述第一弯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触板和第四触板,所述固定板上间隔设有两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之间的活动间隙用于所述第三摆杆往复运动;所述限位柱的下方设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弹簧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杆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盘连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弯杆,所述第二弯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触板和第二触板;所述第一触板和所述第二触板相互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三触板和所述第四触板相互接触或分离;所述固定板上向外延伸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用于第四转盘转动设置。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以振动信号辨识为主要技术手段,采集冲击钻在钻入混凝土表面以后,遇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对振动信号进行识别,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智能控制冲击钻的工作,在遇到混凝土、波纹管皮时继续钻入,在遇到钢筋、钢束、空气时停止;从而实现根据冲击钻钻入的介质,对钻孔位置进行判断是否存在空洞缺陷;或者是根据钻孔位置对冲击钻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减少冲击钻对钻孔位置内出现的钢筋、钢束造成损坏的情况。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钻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冲击钻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固定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清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封板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柱塞机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钻杆,2-混凝土浇筑层,3-钻孔,4-缺陷部分,5-卡块,6-L卡杆,7-卡盘,8-转接台,9-第一卡槽,10-第二摆杆,11-第一转轴,12-活动腔,13-外壳,14-固定盘,15-第一贯穿孔,16-第二钻杆,17-第二贯穿孔,18-导向柱,19-压台,20-限位杆,21-第一活动槽,22-第二活动槽,23-第二卡槽,24-第一转盘,25-第一触板,26-第一弯杆,27-第一封板,28-第二转轴,29-第三摆杆,31-延伸板,32-第二弹簧,33-第一连杆,34-固定板,35-第三转轴,36-第二连杆,37-第三触板,38-第四触板,44-限位柱,46-第二弯杆,54-第四连杆,39-第四固定座,40-第一摆杆,41-第五转轴,42-第六连杆,43-第二立板,45-第三转盘,47-第三立板,48-顶板,49-滑轨,50-第一滑槽,51-转轮,52-第五固定座,53-第二滑槽,55-顶杆,56-第一弹簧,57-连接块,58-第四立板,59-第六转轴,60-凸轮,61-第七转轴,62-第六固定座,63-第七连杆,64-第二封板,65-第二触板,66-固定架,67-柱塞机构,68-管道,69-第二转盘,70-第四转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根据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振动信号控制冲击钻钻孔3验证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冲击钻钻入不同介质时的振动特征差异设定多个振动信号阈值,并预存在服务器;S2、启动冲击钻,并利用冲击钻钻头末端的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S3、调取服务器中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并根据采集的振动信号与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并确定采集的振动信号类型;S4、根据对比结果确定的振动信号类型控制冲击钻的工作状态。本发明以振动信号辨识为主要技术手段,采集冲击钻在钻入混凝土表面以后,遇到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等不同界面的振动,对振动信号进行识别,根据振动阈值的差异智能控制冲击钻的工作,在遇到混凝土、波纹管皮时继续钻入,在遇到钢筋、钢束、空气时停止;从而实现根据冲击钻作用于不同介质的振动特征差异设定多个振动信号阈值,并预存在服务器,调取服务器中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并根据采集的振动信号与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并确定采集的振动信号类型,对钻孔3位置进行判断是否存在空洞缺陷;或者是根据钻孔3位置对冲击钻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减少冲击钻对钻孔3位置内出现的钢筋、钢束造成损坏的情况。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包括: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各所述振动信号阈值分别一一对应为: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介质。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钻头会遇到多种介质,即:混凝土、钢筋、波纹管皮、钢束、空气,冲击钻工作时,本体在振动,钻入每种介质产生的耦合振动信号均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将钻头钻入每种介质的耦合振动特征进行定义,实现根据测定的振动信号进行划分,并进一步实现对钻头遇到的介质进行判断,确定钻头当前工作的点是什么介质;再进一步经介质对钻头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钻钻头的传感器设为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于所述冲击钻钻头的内部,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和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钻头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介质就会产生不同的耦合振动,所述振动传感器用于将产生的耦合振动进行采集,并进一步将采集的振动信号传输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将振动信号处理后得到带有振动信息的电信号,该电信号就能够和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进行对比,并确定当前钻头工作过程中所接触的介质是哪种介质。所述振动传感器既可以可拆卸的设在所述冲击钻钻头的外表面,还可以嵌设在所述冲击钻钻头的内部;所述振动传感器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例如,选择较强强度的所述冲击钻钻头时,可以采用振动传感器嵌设在所述冲击钻钻头中的安装形式,以此来提高振动传感器的可靠性,减少振动传感器自身因为安装不稳定造成自体晃动的情况,从而影响振动信号的准确性;若选择的冲击钻钻头使用寿命较短,即冲击钻钻头的强度一般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将振动传感器利用高强度螺栓和密封胶固定在所述冲击钻钻头上,当所述冲击钻在工作过程中,所述振动传感器和冲击钻钻头之间填充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能够抵消掉所述振动传感器和所述冲击钻钻头之间所产生的振动,从而减少因振动传感器自身产生的振动对采集信号造成的影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包括: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一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正常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三阈值范围时,处理器提示找到波纹管,并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低速转动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二阈值或第四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紧急停止工作的指令;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暂时停止工作,或者,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五阈值范围时,处理器发出是否利用视频采集系统进行视频信息采集的指令。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冲击钻在工作过程中,根据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振动信息传输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冲击钻所接触的介质后,根据各所述介质对钻头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所述钻头能够遇到不同介质启动对应的工作状态的目的。当处理器根据服务器预存的振动信号阈值将传感器接收的振动信号判断为第三阈值范围时,处理器提示找到波纹管,并给冲击钻的钻头发出低速转动的指令;即,当冲击钻的钻头遇到波纹管皮会进行提示,如果检测波纹管内部灌浆情况,那么遇到波纹管皮说明找到目标,为了不破坏里面的钢束,所以降低速度以保证波纹管皮内的钢束得到保护的目的。所述视频采集系统进行视频信息采集为利用内窥镜进行视频信息或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通过冲击钻在施工段由工作面钻入地下的钻头工作状态判断所述工作段的混凝土浇筑层2是否存在缺陷;若存在缺陷,则标记,并结合无损检测设备对区域内部缺陷检测结果对其它位置进行钻孔3抽查,并形成区域内部缺陷验证结果,由此分析缺陷部分4对所述施工段的结构影响;若不存在缺陷,则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对缺陷部分4进行影响分析还包括:若缺陷部分4力学分析不合格,则标记,并立即下发加固修复的指令;若缺陷部分4不影响结构力学性能,仅对耐久性有影响,则对缺陷部分4通过修补机构进行修复。所述缺陷部分4的判断包括: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时,则所述钻孔3位置为钢筋,需要排查钢筋网,并根据排查结果对钻孔3位置进行调整;当所述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五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存在带有内部空洞的施工缺陷;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四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灌浆不饱满、有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有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或者,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远远偏离了预应力波纹管道68的正上方;当振动信号阈值依次为:第一阈值、第三阈值、第五阈值、第三阈值、第一阈值时,则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为:无灌浆、无钢束的预应力波纹管。根据冲击钻钻入过程获得单点钻孔3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果;根据单点钻孔3振动信号的解析结构获得以钻孔3直径为直径、以钻孔3深度为高度的三维圆柱体模型;所述三维圆柱体模型中包含多种柱体高度,各柱体高度分别一一对应不同介质;根据施工区域内进行多次单点钻孔3,获得多点钻孔3振动信号解析结果;根据多点钻孔3振动信号解析结果得到多个钻孔3位置的圆柱解析体;根据多个钻孔3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修正三维超声在该施工区域的检测结果;将多个钻孔3位置的圆柱解析体与三维超声在该区域的检测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该施工区域的三维缺陷分布可视化结果。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为钻孔3位置。该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处理器根据钻头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施工段对应的工作面下方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则处理器启动所述修补机构对缺陷部分4进行修补;另外,所述钻头在工作过程中,会根据钻入的情况对当前的施工段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振动信息进行储存,根据储存的振动信息对当前的工作段进行数据重建,从而实现根据采集的振动信息绘制出对应的施工段3D模型图,将绘制的3D模型图在显示屏上进行实时显示,并供施工人员进行直观的查看;在对多个施工段进行多个钻头钻入过程中,将多个施工段中各钻孔3的情况进行汇总,最终形成该工地的地下混凝土浇筑情况,从而进一步根据地下混凝土浇筑情况对对应的钢束、钢筋、预应力波纹管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否偏离了设计范围;若偏离施工范围,则对其进行标注,进一步通知工作人员是否对偏离施工范围部分进行返工;若未偏离施工范围,则保存该施工段的3D模型图,并做完工标记。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图1-7所示,所述冲击钻的工作状态由冲击钻调节机构控制,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通过固定架66架设在冲击钻的壳体;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钻杆1、外壳13、L卡杆6和第二钻杆16,所述第一钻杆1的一端连接冲击钻的驱动端,另一端设有转接台8,所述转接台8远离第一钻杆1的一端连接第二钻杆16,所述第二钻杆16为钻头端;所述外壳13的上方中心位置设有第二活动槽22,所述第二活动槽22用于所述第二钻杆16和连接台贯穿设置;所述外壳13的上表面对称设有第一活动槽21,所述第一活动槽21内间隔设有限位杆20,所述外壳13内设为空腔,所述外壳13的下方设有第一贯穿孔15,所述外壳13的空腔内设有固定盘14,所述固定盘14的上表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压台19,所述固定盘14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导向柱18,所述压台19上设有第二贯穿孔17,所述第二贯穿孔17从所述压台19贯穿至所述导向柱18,所述第二贯穿孔17用于所述第二钻杆16贯穿;所述固定盘14上对称设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上转动设有第二摆杆10,所述第二摆杆10远离第一转轴11的一端连接L结构的L卡杆6,所述L卡杆6和所述第二摆杆10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卡槽9;所述第一活动槽21和所述外壳13的空腔连通设置,所述L卡杆6从所述外壳13的空腔内经由所述第一活动槽21延伸至所述外壳13的外侧;所述L卡杆6远离第二摆杆10的一端设有卡块5,所述卡盘7的上表面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卡槽23,所述第二卡槽23和所述卡块5相互配合设置;所述第一卡槽9和所述第一活动槽21内设置的限位杆20相互配合,所述第一卡槽9设为V型结构。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冲击钻调节机构用于卡紧或松开所述冲击钻的钻杆,从而实现所述冲击钻能够根据不同的工作指令启动对应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钻杆1远离上设有直线驱动器,所述直线驱动器用于将所述第一钻杆1向钻孔3方向运动;当对冲击钻发出正常工作的指令时,所述直线驱动器为收缩状态,所述第一钻杆1靠近所述冲击钻的驱动端;当对冲击钻发出低速转动工作的指令时,所述冲击钻调整驱动机构的电机转速,同时所述直线驱动器为收缩状态,所述第一钻杆1靠近所述冲击钻的驱动端;当对冲击钻发出停止工作的指令时,所述直线驱动器的驱动端朝向第一钻杆1延伸,使得所述第一钻杆1朝向所述外壳13的方向运动,进一步带着所述第二钻杆16向下运动;由于在通过振动信号在进行阈值判断过程中,若从第一阈值临近第二阈值、第四阈值或第五阈值时,其振动信号区别于第一阈值远离第二阈值、第四阈值或第五阈值的振动信号,可形成临界的区别阈值区间,因此,当钻头到达区别阈值区间后,处理器启动所述直线驱动器,进一步的,所述直线驱动器伸缩,并带着所述第二钻杆16向下运动,使得第二钻杆16在临界的区别阈值区间内转动,而不会到达第二阈值、第四阈值或第五阈值内;从而减少当临近钢筋或钢束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停止转动的目的;减少钢筋或钢束对钻头造成伤害的情况。当所述冲击钻执行停止工作的指令时,所述直线驱动器拉伸后,就会带着所述第一钻杆1向下运动,所述第一钻杆1带着所述卡盘7向下运动,所述卡盘7就会带着所述连接台一起向下运动;所述连接台运动过程中就会穿过所述外壳13的第二活动槽22并进入所述外壳13的空腔中;接着,随着所述连接台逐渐进入所述外壳13的空腔,所述连接台就会接触到所述压台19的上表面,就会带着所述压台19向下运动,所述压台19在随着连接台向下运动的时候就会带着所述固定盘14一起向下,所述固定盘14向下运动的时候就会带着所述第二摆杆10进行摆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二摆杆10带着所述L卡杆6经由所述第二摆杆10和所述L卡杆6之间设置的第一卡槽9进行限位,实现L卡杆6上设置的卡块5能够朝向所述卡盘7的方向进行运动;即,所述第二摆杆10朝向外壳13的轴向中心线方向进行摆动,进一步带着所述L卡杆6上的卡块5卡入所述卡盘7上的第二卡槽23内,从而实现了所述第一钻杆1被限制转动的目的,由于第一钻杆1通过连接台连接第二钻杆16,从而实现第二钻杆16也被限制的目的;就能够实现所述冲击钻能够在接收到停止工作的指令时,及时停止转动的目的。为了便于所述冲击钻在结束停止工作的指令后,还能正常进行工作的目的,作为优选地,所述固定盘14的下表面和所述外壳13的空腔内底面之间设有弹簧,在所述直线驱动器上拉后,所述弹簧就会将所述固定盘14进行弹起,从而实现所述卡盘7不再被所述L卡杆6进行限制的目的。所述外壳13内设置有活动腔12,所述活动腔12用于所述固定盘14在所述活动腔12内活动,进而带着所述L卡杆6进行摆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图1-7所示,所述外壳13上还设有清屑机构,所述清屑机构包括:第二转轴28、顶板48、第七转轴61和顶杆55,所述第二转轴28通过第四固定座39架设在所述外壳13的外壁,所述第二转轴28的其中一端连接电机,所述第二转轴2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摆杆40,所述第一摆杆40远离第二转轴28的一端设有第五转轴41,所述第五转轴41转动连接第六连杆42,所述第六连杆4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六转轴59上,所述第六转轴59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第二立板43之间,所述第二立板43的其中一面固定连接在顶板48的其中一面;所述顶板48靠近所述第二立板43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三立板47,所述第二立板43和其中一个第三立板47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立板47之间形成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用于第三转盘45在槽内往复运动;所述顶板48远离所述第三立板47的一面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和滑轨49上设置的第一滑槽50配合设置,所述滑轨49远离第一滑槽50的一面固定在所述外壳13的外壁;所述第三转盘45远离活动槽的一面通过第六转轴59转动连接第七连杆63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七连杆63的另一端连接第七转轴61,所述第七转轴61转动设在第六固定座62上,所述第六固定座62用于架设在外壳13外壁;所述第七转轴61上还固定连接有凸轮60,所述凸轮60位于所述第七连杆63和第六固定座62之间,所述凸轮60的其中一侧间隔设有第五固定座52,所述第五固定座52固定在所述外壳13的外壁,所述第五固定座52上设有第二滑槽53,所述第二滑槽53上滑动设置有连接块57,所述连接块57靠近所述凸轮60的一侧间隔设有两个第四立板58,所述第四立板58之间通过第六转轴59转动设有转轮51,所述转轮51和所述凸轮60接触设置;所述连接块57远离所述第四立板58的一端设有顶杆55,所述第五固定座52靠近所述顶杆55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用于所述顶杆55贯穿的贯穿孔,所述顶杆55上套设有第一弹簧56,所述第一弹簧56的一端连接连接块57,所述第一弹簧5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板;所述顶板48和所述顶杆55分别连接一组柱塞机构67,所述柱塞机构67的出气端分别通过管道68朝向所述第二钻杆16设置。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所述清屑机构用于冲击钻在正常工作状态或者是低速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对产生的屑沫进行吹出钻孔3的目的,实现所述钻孔3过程中孔内的洁净度较高的目的,减少所述钻孔3因内部屑沫过多造成视线遮挡的情况。工作时,所述第二转轴28连接电机,电机启动后就会带着第二转轴28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二转轴28所连接的第一摆杆40进行摆动所述第一摆杆40摆动就会带着第六连杆42在第五转轴41上进行摆动,进一步拉动所述第二立板43之间的第六转轴59进行摆动,从而实现所述顶板48的滑块在滑轨49的第一滑槽50上进行滑动,所述顶板48就会拉动柱塞机构67的柱塞杆进行活动,所述柱塞杆活动就会带着活塞在柱塞筒内活动,进一步实现柱塞筒进行充气的目的,所述柱塞筒所产生的气体经由管道68吹入所述钻孔3内,从而实现对钻孔3内进行清屑的目的,进一步使得钻孔3内的废屑能够及时的排出钻孔3,减少钻孔3内因废屑积累造成视线遮挡或者造成钻孔3打偏的情况;所述顶板48在来回活动的时候,还会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三立板47形成的活动槽带着所述第三转盘45进行摆动,所述第三转盘45来回摆动的过程中就会带着所述第七连杆63进行摆动,所述第七连杆63摆动后就会实现所述第七连杆63上连接的第七转轴61在所述第六固定座62上进行转动,进一步实现所述凸轮60也能够进行摆动,所述凸轮60在摆动的时候就会来回的接触到所述转轮51,从而实现所述转轮51经由第四立板58连接的连接块57在所述第五固定座52的第二滑槽53内进行往复运动;所述连接块57上连接的连接块57上套设的弹簧能够随着凸轮60的转动进行压缩或弹开,从而带着所述顶杆55进行来回活动,从而实现所述顶杆55连接的柱塞机构67进行往复运动的目的,所述顶杆55所连接的柱塞机构67和所述顶板48连的柱塞机构67工作原理一致;如此就能够实现所述机构加压机构在进行加压过程中能实现多个柱塞机构67共同加压的目的,从而提高废屑排出钻孔3的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图1-7所示,所述管道68远离柱塞机构67的一端均设有封板机构的第一封板27和第二封板64;所述封板机构包括:第一封板27和第二封板64,所述第一封板27和所述第二封板64分别设在第四连杆54的两端,所述第四连杆54远离第一封板27和第二封板64的一面设有第一转盘24,所述第一转盘24位于所述第四连杆54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转盘24的其中一面连接第七转轴61远离凸轮60的一端,所述第七转轴61贯穿并转动设在L结构的固定板34上,所述固定板34架设在所述外壳13的外侧壁,所述第七转轴61远离所述第一转盘24的一端间隔设有第二转盘69和第三摆杆29,所述第二转盘69的其中一侧固定设有U型结构的第一弯杆26,所述第一弯杆2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触板25和第四触板38,所述固定板34上间隔设有两个限位柱44,所述限位柱44之间的活动间隙用于所述第三摆杆29往复运动;所述限位柱44的下方设有延伸板31,所述延伸板31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弹簧32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二弹簧3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杆33的其中一端,所述第一连杆3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盘70连接第二连杆36,所述第二连杆3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弯杆46,所述第二弯杆4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触板37和第二触板65;所述第一触板25和所述第二触板65相互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三触板37和所述第四触板38相互接触或分离;所述固定板34上向外延伸设有第三转轴35,所述第三转轴35用于第四转盘70转动设置。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由于钻孔3的深度根据施工要求会有所不同;同时,根据冲击钻的工作状态,在低速转动的工作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下,其产生的废屑量也不一样,因此,对钻孔3的吹气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切换,切换时,所述固定板34固定在所述外壳13的外侧壁,所述第七转轴6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经由所述清屑机构一起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转盘24的转动,所述第一转盘24在摆动过程中,能够带着所述第四连杆54进行摆动;所述第四连杆54在摆动过程中,会带着第二转盘69一起进行摆动,所述第二转盘69摆动就会带着第一弯杆26进行摆动,所述第一弯杆26在摆动的时候就会带着两端的第一触板25和第四触板38分别与第二弯杆46上的第二触板65和第三触板37分别进行接触的目的。当所述第一弯杆26和第二弯杆46两端的各触板相互接触后,会实现所述第一触板25和第二触板65相互接触或分离,第三触板37和第四触板38相互接触或分离的目的;当所述第一触板25和第二触板65相互接触、第三触板37和第四触板38相互分离时,所述第一封板27将所述顶板48连接的柱塞机构67上的出气端进行封闭,所述第二封板64将所述顶杆55连接的柱塞机构67上的出气端进行打开;实现其中一路吹气的目的,即可实现小气量清理钻孔3内废屑的目的。当所述第一触板25和第二触板65相互分离、第三触板37和第四触板38相互接触时,所述第一封板27将所述顶板48连接的柱塞机构67上的出气端进行打开,所述第二封板64将所述顶杆55连接的柱塞机构67上的出气端进行封闭;实现其中一路吹气的目的,即可实现小气量清理钻孔3内废屑的目的。当所述第一触板25和第二触板65相互接触、第三触板37和第四触板38相互接触时,两个所述柱塞机构67所连接的管道68出气端均打开,此时的清屑能力最强。所述第七转轴61还可以单独设置电机,单独进行驱动,不与所述清屑机构的转轴共用。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应用本申请实施例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动画效果。1.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所述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包括通信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为通信双方的第一方的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并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或,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的状态和/或虚拟场景,并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的状态,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用户虚拟形象的口型、动作、外形、着装、体型、声音和/或表情的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中选定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外界环境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预先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所述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为基于用户真实形象和/或用户所在的真实场景创建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个人信息;心情信息;身体状态信息;与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相关的信息;与所述用户建立通信关系的对方用户的相关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包括: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后,将所述通信界面产生的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8.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的终端设备中,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识别单元和修改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所述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所述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包括通信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为通信双方的第一方的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并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或,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的状态和/或虚拟场景,并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单元包括:识别子单元和生成子单元,其中:所述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或,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或,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所述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通信界面产生的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随着通信技术、通信设备等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最初,人们借助通信终端仅能进行简单的语音通话,后来发展到可以进行文字通信、视频通话等多种新方式,甚至在一些即时通讯软件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多种通信方式中自由选择适合当前情况的通信方式。这些通信方式给人们的信息传递带来了便利,极大丰富了用户的通信生活。伴随通信方式的多样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用户信息也越来越生动、有趣。例如,在传统的语音通话中,通信界面上始终仅显示通信双方或一方的电话号码(或者用户为通信号码设定的用户名称)。但在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进行通信的过程中,通信界面上则不再是呆板的通信号码,而是可以显示用户形象,该用户形象可能来自用户存储在通信设备里的真实相片或者用户制作的虚拟形象;在视频通信情况下,通信界面上还可以显示通信设备上摄像头捕捉到的真实画面。上述这种在用户通信过程中将用户形象展现在通信界面上的做法,提高了用户通信的可视性,增强了用户的通信体验。但是,该方式在用户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显示的用户形象或者与用户形象关联的信息是静态的。例如,用户开始进行语音或文字通信到结束通信时,通信界面上呈现的用户形象始终保持不变;再例如,用户在进行视频通话时,通信界面显示的只有设备捕捉的真实画面。发明内容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及装置,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动画效果。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包括通信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所述通信内容为通信双方的第一方的通信内容,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并根据所述状态修改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或,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二方的虚拟形象的状态和/或虚拟场景,并根据所述状态修改指令改变通信界面上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所述第一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二方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的状态,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用户虚拟形象的口型、动作、外形、着装、体型、声音和/或表情的状态。优选地,所述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中选定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外界环境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为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预先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和/或,所述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为基于用户真实形象和/或用户所在的真实场景创建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优选地,所述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个人信息;心情信息;身体状态信息;与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相关的信息;与所述用户建立通信关系的对方用户的相关信息。优选地,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包括: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后,将所述通信界面产生的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装置,所述装置位于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的终端设备中,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识别单元和修改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所述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识别单元包括:识别子单元和生成子单元,其中:所述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或,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或,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所述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的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呈现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触摸通信界面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优选地,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通信界面产生的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在用户通信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的指令,再根据该状态指令使用户的通信界面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使得用户在语音通信或文字通信的过程中的通信界面不再是静态的,或者用户在进行视频通话的过程中,视频通话界面不是只有摄像头捕捉的真实画面,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丰富了用户的通信方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装置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在具体场景下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使通话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显示在同一通话界面的截图;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根据通话内容使通话界面产生相应动画效果的的截图;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的一种在具体场景下在用户通话过程中使通话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显示在同一通话界面的截图;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根据用户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使通话界面产生相应动画效果的的截图;图5-1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对应的真实形象显示在同一视频通话界面的截图;图5-2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根据通信内容使视频通话界面产生相应动画效果的截图;图5-3为本申请实施例5提供的用户在视频通话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截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前所述,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语音或文字通信的过程中,通信界面可以显示用户形象,该用户形象可能来自用户存储在通信设备里的真实相片或者用户制作的虚拟形象,因此该用户形象是静态的,不会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而在视频通信情况下,虽然通信界面上显示画面一般是动态的,但也仅仅是设备摄像头扑捉到的真实画面,界面上同样也没有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显示相应的动画。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图1是该方法具体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1: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在本步骤中,首先用户之间建立通信关系,建立通信关系的方式可以是进行拨号通话,也可以是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语音、文字或视频通信等,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在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讯产生的内容可以是指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语音、文字或视频等通信内容,还可以是用户在通信过程中执行相关操作而产生的操作行为信息等,例如,用户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相应的动画产生的操作行为信息,或者用户通过触摸通信界面上的动画产生的操作行为信息等。步骤12: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在本步骤中,状态改变指令是指使通信界面产生相应动画效果的指令,上述终端设备识别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通信内容,并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这里的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式:如果用户使用语音通话进行通信时,设备中的语音识别单元识别该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产生的语音内容,并且解析语音内容的语义,然后再根据该语义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这里也可以将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产生的语音内容转化成可视化的文本内容,并在通信界面显示;如果用户使用的是文字通信方式进行通信,在用户输入文字消息后,终端设备中的文字识别单元识别用户输入的文本信息,并且解析文本信息的语义,然后根据该语义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如果用户使用的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通信时,设备中的视频识别单元根据设备捕捉到真实画面产生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者设备中的语音识别单元根据用户在视频通话中产生的语音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上述根据通信内容产生状态改变指令只是示例性的说明,实际应用中除了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或视频产生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以外,还包括用户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相应的动画产生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者用户通过触摸通信界面上的动画产生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等,例如用户在通信界面上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跳舞”,根据用户的该选择操作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即该指令让通信界面上对应的动画完成“跳舞”的动作;或者用户通过对通信界面上显示的动画进行触摸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例如,通信界面上显示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用户想让该虚拟形象在界面上显示“跑”的动作,用户可以对该虚拟形象的腿进行触摸来让该虚拟形象在界面上完成“跑”的动作,这里用户对该虚拟形象的腿进行触摸就是生成状态改变指令的过程,即该指令使得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完成“跑”的动作。步骤13: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或者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这里的动画元素是独立于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且动画元素、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可以是3D图像或2D图像。另外,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信息有多种情形,这里重点介绍下面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用户在建立通信关系后,根据用户之间的通信内容在通信界面上加载动画元素或者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例如,用户在进行语音通话时,用户之间虽然已经建立通话关系,但一开始通信界面上并没有显示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但当用户在语音通话过程中说“下雪了,好冷”,系统根据这句通信内容在通话界面上开始加载用户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这里的虚拟形象可以是穿着羽绒服戴帽子的形象,对应的虚拟场景可以是下雪的场景,或者通信界面只显示下雪的场景或者只显示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第二种情形:用户在建立通信关系前,将通话界面上将要显示的动画元素或者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与用户的电话号码或者是即时通讯软件的账号进行绑定,在用户建立通信关系前或后,终端设备通过用户的电话号码或者即时通讯软件的账号查找到与该电话号码或者该账号绑定的动画元素或者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并将该动画元素或者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在通信界面上进行显示,然后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状态改变指令,使通信界面上动画元素或者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发生改变。上述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可以是由终端设备提供,或者由远程服务器提供,这里示例性的列举以下几种获取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方式:一种方式是:用户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中选定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例如: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在用户登录即时通讯软件时,为用户提供许多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用户可有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与自己的登录账号绑定,当用户下次登录该即时通讯软件时,终端设备会自动加载用户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这里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可以是之前就下载并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还可以是在用户选定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的当时,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才开始下载用户选定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另一种方式是: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外界环境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这里的外界环境信息有很多种,这里示例性的列举一种外界环境信息,例如天气状况,该天气状况可以由设备本身系统获取,还可以是从其它有关天气预报的软件中获取,还可以是从互联网或者GPS中获取等;获取天气状况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会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自动查找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中符合当时天气状况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例如,用户建立通信关系时的天气是下着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在用户建立通信关系前或后,在用户通信界面上自动加载用户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这里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可能穿着厚外套,举着雨伞,且用户虚拟形象所在的虚拟场景可以是下雨的场景。又一种方式是:从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提供的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中根据预先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确定的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这里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可以是用户的个人信息,例如用户存储在终端的个人信息中的性别是女,系统可以在用户通信界面上自动加载女性的虚拟形象;用户存储在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也可能是用户存储的个人心情或者身体状况,例如,用户存储在终端设备上的个人心情是好心情,终端设备根据用户存储心情信息在用户通信界面上加载用户的虚拟形象的表情可以是哈哈大笑,或者用户的肢体动作可能是手舞足蹈等,再例如,用户储存在终端设备的个人身体状况是感冒,终端设备根据用户存储的身体状况信息加载在用户通信界面上虚拟形象可以是在不停的打着喷嚏,虚拟场景可以是在医院;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也可能是与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相关的信息,例如,存储在终端设备中的与用户虚拟形象相关的信息为“高挑”,这时终端设备在为用户加载虚拟形象时,就会加载高挑的虚拟形象;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信息还可能是与用户建立通信关系的对方用户的相关信息,这里相关信息可以是对方用户的称呼、备注或者所属分类,例如,建立通信关系的一方用户在终端设备中存储另一方用户的称呼为“老公”,通信界面显示的用户形象可以是情侣形象,例如穿着情侣装,这时的虚拟场景可以显示在家里的场景;再例如,建立通信关系的一方用户将另一方用户存储在设备中“家人”的分类中,这时候界面显示的虚拟场景会自动加载家里的虚拟场景。再一种方式是:基于用户真实形象和/或用户所在的真实场景创建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例如,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根据用户存储在终端设备或远程服务器的照片,对该照片中的用户真实形象和真实场景进行处理,生成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这里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示例性的列举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信界面上的虚拟形象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使得该虚拟形象的口型、动作、外形、着装、体型、声音和/或表情发生变化,例如,用户在语音通话过程说:“我太开心了”,界面上该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的表情根据这句通话内容开始变为哈哈大笑,动作变为手舞足蹈,再例如,该用户在语音通话的过程说:“现在我突然感觉好冷啊”,界面上用户的虚拟形象的着装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能该虚拟形象原来穿着夏天的衣服,现在变为穿着冬天的厚衣服,该虚拟形象动作可能变为瑟瑟发抖。这里用户虚拟形象的声音发生变化,可以是该虚拟形象将用户的通话内容“说”出来,还可以是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产生声音效果,例如,虚拟场景根据状态改变指令变为下雪场景,这时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自动发出“好冷啊”的语音内容。另外,状态改变指令还可以使得建立通信关系的双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之间的互动发生变化,例如,建立通信关系的一方用户在通话时说:“拥抱一下”,这时该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做出拥抱的动作,同时对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也可以做出拥抱的动作作为回应。另外,还可以是建立通信关系的一方用户的虚拟形象根据状态改变指令发生变化,而另一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不发生变化,且用户虚拟形象之间的互动发生变化可以是用户虚拟形象的动作、声音、表情等发生变化。第二种方式是:通信界面上的虚拟场景根据状态改变指令发生变化,其中,虚拟场景发生变化可以是虚拟场景中的动画元素发生变化,例如,通信界面上的虚拟场景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产生音乐效果,或者是组成虚拟场景的元素发生改变,例如,根据状态改变指令虚拟场景中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另外,这里场景改变的方式可以是根据状态改变指令只有虚拟场景发生变化,或者是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同时或者不同时的发生变化。第三种方式是: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且该动画元素独立于界面上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而发生改变,例如在通信界面上没有出现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时,通信界面也会产生声音效果,或者产生其它动画元素。以上三种产生动画效果的表现方式中,可以根据同一状态改变指令使得单一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发生变化,或者使多个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发生变化。其中,在产生多个动画效果的情况下,通信界面上显示多个动画的顺序可以是按照设备接收到的状态指令的顺序,也可以是多个动画同时显示,例如,建立关系的一方用户在通话时说:“拥抱一下”,这时界面上显示的双方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做出拥抱的动作,可以是这两个虚拟形象同时做出拥抱的动作,也可以是说话的那一方对应的虚拟形象先做出拥抱动作,然后另一方再做出拥抱的动作作为回应。第三种情形:这种情形是结合上述两种情形:用户在建立通信关系前,将通话界面上将要显示的动画元素或者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与用户的电话号码或者是即时通讯软件的账号进行绑定,在用户建立通信关系前或后,终端设备通过用户的电话号码或者即时通讯软件的账号,查找到与该电话号码或者该账号绑定的动画元素或者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并将该动画元素或者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在通信界面上进行显示,在通信的过程中,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通信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最后根据该状态改变指令在通信界面上重新加载动画元素或者用户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而不是在之前的动画元素或者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基础下做局部变化,例如:建立通信的一方用户在通话说:“我要去跑步了”,该用户说这句通信内容之前可能是一个站着不动的形象,在用户说完这句通信内容之后,界面上重新加载一个新的用户虚拟形象,可能是穿着运动服的形象,所在的虚拟场景可能变为田径场。以上描述的三种情形中,其中,识别通信内容可以是建立通信关系的每个终端识别该终端对应用户产生的通信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并且根据该状态指令使得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也可以是建立通信关系的一方终端识别通信内容之后,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并发给另一方终端执行该指令产生动画效果;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的服务器识别通信内容产生状态改变指令,再将该指令发送给各个终端执行该指令产生动画效果。例如用户甲和用户乙进行通话时,用户甲的通话界面上可以只显示用户甲对应的虚拟形象A和相应的虚拟场景a,如果用户甲发出通话内容后,用户甲对应的终端设备识别该通话内容后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者由远程网络的服务器识别该通话内容后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然后再将该指令发送给用户甲对应的终端设备,最后用户甲对应的终端设备根据该指令使通信界面上用户甲的虚拟形象A和相应的虚拟场景a产生动画效果;用户甲的通话界面也可以只显示用户乙对应的虚拟形象B和相应的虚拟场景b,如果用户乙发出通话内容后,用户乙对应的终端设备识别该通话内容,并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者由远程网络的服务器识别该通话内容后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并发送给用户乙对应的终端设备,然后用户乙对应的终端设备再将该指令发送给用户甲对应的终端设备,最后用户甲对应的终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指令,使通信界面上显示的用户乙的虚拟形象B和相应的虚拟场景b产生动画效果。这里状态改变指令的传输方式可以包括蓝牙传输、NFC传输、TCP/IP协议传输、UDP传输、RTP协议传输、SRTP协议传输、HTTP/HTTPS协议传输等传输方式。在根据状态改变指令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后,可以将该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使得用户可以随时观看之前的的通信记录,该通信记录以动画的方式向用户呈现,增加了通信过程的趣味性。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用户通信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的指令,再根据该状态指令使用户的通信界面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丰富了用户的通信方式。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本实施例相应的提供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装置,该装置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通信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该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21、识别单元22和修改单元23;接收单元21,可以用于接收通信过程中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识别单元22,可以用于识别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所述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修改单元23,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上述装置实施例的工作流程是:首先由接收单元21接收用户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然后由识别单元22识别该基于通信产生的内容,并根据该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最后由修改单元23根据该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用户信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在上述装置实施例中,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实施方式有很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识别单元22包括识别子单元和生成子单元,其中:识别子单元,可以用于识别所述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或,识别所述用户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或,识别所述用户触摸通信界面上的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子单元,可以用于根据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语音、文字和/或终端设备摄像头所捕捉的视频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或,根据用户通过触摸通信界面的动画的操作行为信息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所述修改23单元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动画元素。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虚拟形象和/或在用户的通信界面上呈现的虚拟场景,所述修改单元23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改变指令修改通信界面上的用户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或,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通信界面产生的动画效果存储在终端设备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所获得的有益效果和实施例1提供的方法实施例获得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做赘述。实施例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技术特征,下面结合用户在具体场景下用户使用手机进行语音通话时通话界面进行相关显示的实例进行说明(从而构成实施例3),该实施例使得用户在通信过程中的通信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该实例的具体的场景是:用户A和用户B在进行语音通话的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这时手机界面根据这一句语音内容进行相关显示,如图3-1所示为在该场景下手机界面根据用户之间通信的语音内容进行相关显示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31:通过建立通话关系的电话号码查询到该号码所对应的虚拟形象和相关场景,并将该虚拟场景和相关场景加载到通话界面上;在本步骤中具体的场景是:用户A和用户B通过手机拨号进行语音通话,并且在通话过程中双方使用耳机或者免提进行通话,假设是用户A先拨号打给用户B,在用户B接听电话后,双方手机界面就会同时加载用户A和用户B的对应的虚拟形象和相关场景。这里用户A和用户B的虚拟形象和相关场景是用户A和用户B提前在手机系统提供的虚形象和虚拟场景中选好的虚形象和虚拟场景,并且将该虚形象和虚拟场景与自己的手机号进行绑定,当用户B接听用户A的电话后,双方的手机系统根据双方的手机号码查询到该号码对应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并在双方手机界面进行显示,这里用户A和用户B的虚拟形象通过设置全部显示在双方的手机界面上(如图3-2),另外,用户A和用户B的手机界面上显示的虚拟场景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根据两用户选定的虚拟场景进行显示。步骤32:系统识别用户通话内容后,根据通话内容调取相关动画;由步骤31可知,在用户B接通电话后,双方手机界面就会显示用户A和用户B的虚拟形象和相关场景,假设在通话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用户A的手机系统接收到该通话内容,通过手机的语音识别模块将该语音内容转化成可视化的文本内容,并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系统根据该指令使通信界面上用户对应的虚拟形象和/或虚拟场景的状态发生改变,如图3-3所示是模拟的用户A的手机界面截图:用户A的虚拟形象在状态改变指令下做出打用户B的虚拟形象的动作,同时用户A的虚拟形象的口型将做出“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的动画,并且在用户A的虚拟形象附近显示用户A的对话框,对话框显示的内容就是用户A说出的“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的文字;相应的,在用户A的虚拟形象在做出打用户B的虚拟形象的动作后,用户A手机界面显示的虚拟场景由用户A之前选定的场景变为比武擂台的场景。同样的,用户B的手机系统也会识别用户A的语音内容,当用户A所对应的虚拟形象做出打用户B的虚拟形象的动作后,用户B的手机系统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作用于用户B的虚拟形象,如图3-3所示,用户B的虚拟形象在该指令下做出被打倒在地的动作,并且系统在用户B所对应的虚拟形象旁边的对话框自动显示“好痛,我再也不敢了”的文字作为对用户A的虚拟形象将用户B的虚拟形象打到在地的动作的回应,另外,用户B手机界面的虚拟场景可以由之前用户B选定的虚拟场景变为与用户A一样的比武擂台的场景,也可以保留之前的用户B选定的虚拟场景不发生改变,由用户根据个人需求自行限定。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用户通话的过程根据用户的通话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的指令,再根据该状态指令使用户的通话界面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使得用户在通话过程中通话界面不在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通话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丰富了用户的通信方式。实施例4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提供的另外一种在通信过程中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该实施例采用的场景与实施例3一致:用户A和用户B在进行语音通话的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这时手机界面根据该语音内容进行相关显示,如图4-1所示为在该场景下手机界面根据用户之间通信的语音内容进行相关显示的方法的具体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41:建立通话关系的两用户在通话时选择系统提供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在手机界面上进行显示;在本步骤中具体的场景是:用户A和用户B通过手机拨号进行语音通话,并且在通话过程中双方使用耳机或者免提进行通话,假设是用户A先拨号打给用户B,在用户B接听电话后,用户A和用户B的通话界面上显示系统提供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供用户选择,待用户A和用户B选择好以后,双方的手机界面显示用户A和用户B选定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步骤42:在通话过程中用户在通话界面上选择系统提供的动画进行显示;由步骤41可知,在用户B接通电话后,通话界面就会加载用户A和用户B选定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如图4-2),假设在通话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用户A的手机系统接收到这一句通话内容,通过手机的语音识别模块将这一句语音内容转化成可视化的文本内容,另外,用户在系统提供的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将要显示的动画,根据用户选择动画的操作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系统根据该指令改变用户的虚拟形象和虚拟场景,例如用户A的虚拟形象口型显示“最近你太烦了好想打你”的动画,且将该通信内容以对话框的形式在用户A对应的虚拟形象的附近进行文字显示,同时,用户A在通话界面上按“动画选择”按钮,动画选择界面就会提供动画供用户A选择,如图4-3所示为用户A手机界面,界面下半部分就是用户A在按动画选择按钮后手机界面提供的动画,用户A选择“打对方”的动画,这时,根据用户选择的“打对方”的动画,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根据该状态改变指令使得手机界面显示用户A的虚拟形象完成打用户B的虚拟形象的动作(如图4-3);另外系统根据用户A选择的“打对方”的动画,自动加载与该动作对应的虚拟场景,例如比武擂台的场景(如图4-3)。用户B的手机同样也接收到用户A的通话内容,在用户A所对应的虚拟形象做出打用户B的虚拟形象的动作后,用户B的手机系统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作用于用户B的虚拟形象,如图4-3所示,用户B所对应的虚拟形象在该指令下做出被打倒在地的动作,并且系统在用户B所对应的虚拟形象旁边的对话框显示“好痛,我再也不敢了”的文字作为回应,或者用户B在自己的手机界面上同样按动画选择按钮,选择相应的动画与用户A虚拟形象进行互动,例如,用户B也可以在动画选择界面上选择“打对方”的动画对用户A的虚拟形象进行还击;另外,用户B手机界面的虚拟场景可以是由之前用户B选定的虚拟场景变为与用户A一样的比武擂台的场景,也可以保留之前用户B选定的虚拟场景不发生改变。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获得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3获得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实施例5实施例3和实施例4是针对用户在拨号进行语音通话时通话界面进行相关显示的方法,为了更完善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用户在具体场景下用户使用手机进行视频通话时视频通话界面进行相关显示的实例进行说明(从而构成实施例5),该实例的具体的场景是:用户A和用户B在进行视频通话的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今天天气特别的晴朗”,这时手机界面根据这一句语音内容进行相关显示,该方法具体包括:用户A和用户B进行视频通信时,假设用户A登录某种即时通讯软件与用户B进行视频聊天,在用户B接受视频聊天后,手机界面将显示摄像头捕捉到的真实画面,如图5-1是用户A和用户B在视频通讯时用户B的手机界面的模拟截图,图中大图像假设为用户B的手机接收到的用户A的视频画面,图中右上角的小框中小图像是用户B的视频画面,假设在视频通话过程中用户A对用户B说“今天天气特别的晴朗”,用户B的手机系统接收到这句语音内容,通过手机的语音识别模块将这一句语音内容转化成可视化的文本内容,并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系统根据该指令调取相关动画,如图5-2所示为用户B的手机系统根据用户A所说的“今天天气特别的晴朗”的语音内容调取相关动画在视频通话界面上进行显示,如图所示,界面中出现太阳和云朵的虚拟动画在用户A的视频画面上显示,且在用户A形象的旁边增加一个文本框,上面显示的是用户B接收到用户A的语音内容。类比实施例4中提供的在通信过程使通信界面产生动画效果的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在视频通话界面显示动画的方法还可以是:用户A对用户B说:“今天天气特别的晴朗”,然后用户A在通信界面上选择动画选择按钮,界面上显示动画选择界面,用户A可以在动画界面上选择“晴天”的动画按钮(如图5-3),手机系统根据该操作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指令,用户A的手机系统再将该指令传给用户B的手机系统,用户B的手机系统接收到的该状态改变指令后,使得用户B的手机界面上显示相关动画,如图5-2所示的晴天画面。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用户视频通话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通话内容生成相应的状态改变的指令,再根据该状态指令使用户的视频通话界面上产生相应的动画效果,使得用户在视频通话过程中视频通话界面不再只是摄像头捕捉到的真实画面,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通信内容产生相应的动画,丰富了用户的通信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焊接工艺,主要应用于大型构件的机器人自动焊接领域。包括一套柔性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和一种多传感信息融合实时补偿焊缝偏差的焊接工艺。机器人安装在龙门架上,实现各焊接子区域的工件角焊缝焊接,焊接机器人末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有视觉传感器和焊枪,焊枪上配备有触觉传感器。采用该机器人焊接工艺不用对焊缝遍历示教,能自动生成龙门架和机器人运动轨迹;在焊时触觉与视觉传感融合,能实现焊缝轨迹在线跟踪并进行实时误差补偿。本发明实现了对大型构件的自动化焊接,工作范围大,自动化水平和灵活性较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1.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所述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适用于大型构件的角焊缝焊接,包括大型动梁式龙门架、ABB机器人、触觉传感器、激光视觉传感器、工控机、焊机;ABB机器人安装在龙门架上,末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有激光视觉传感器和焊枪,焊机上配备有触觉传感器,工控机用于接收传感器信息并根据接收信息控制ABB机器人以及焊机;所述龙门架具有X方向和Y方向两个自由度,包括底座(1)和横梁(4)、设置在底座(1)上用于控制横梁(4)能够在Y方向移动的伺服电机(2),伺服电机(2)输出轴通过减速机(3)与齿轮齿条传动机构(6)配接,导轨滑块运动机构(7)与齿轮齿条传动机构(6)连接,与横梁(4)固定的传动支撑(5)通过导轨滑块运动机构(7)能够在底座(1)上带动横梁(4)移动,横梁(4)上固定ABB机器人通过驱动机构以及滑块机构能够在X方向来回移动;X方向通过双边伺服电机进行驱动,采用电子齿轮位置同步进行同步控制;Y方向通过单伺服电机进行驱动;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工件图纸输入,具体是将工件的CAD图纸导入焊接专用软件,构建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步骤2.系统标定,包括先定位输入的工件图纸坐标系内坐标原点,对龙门坐标系的定位点进行标定,通过平移变换将龙门坐标轴与图纸坐标轴进行配准,龙门架定位点转换为坐标原点,完成龙门架坐标系与工件图纸坐标系标定;步骤3.焊缝轨迹示教,具体是根据在大型构件角焊缝三种焊缝与机器人焊枪的空间位置关系,调整机器人焊接姿态,分别示教对应的焊缝轨迹;之后对于工件上任意一个“方格子”焊缝的定位,都能通过步骤2获取的工件图纸坐标系焊缝坐标平移实现,任意一种焊缝的机器人焊时姿态都通过示教时记录的焊缝位姿参数和轨迹偏移来确定;步骤4.角焊缝选择及轨迹生成,将步骤1中得到的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焊缝信息的分析与提取,解读工件图纸中焊缝位置信息,对焊缝特征点进行提取,生成工件“方格子”子区域分布图;在焊接专用软件中进行“方格子”和焊缝选择后工控机自动完成龙门架的轨迹生成和程序转换工作;龙门架控制系统接收到数据信息后驱动龙门架定位到所选择“方格子”中心位置;步骤5.焊缝端点的多向触觉传感寻位,具体是机器人通过焊丝触觉传感分别检测焊缝起点所在三轴的板位位置,得出焊缝起点A的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接着分别检测焊缝终点所在三轴的板位的位置,得出焊缝终点B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最后,机器人分别检测焊缝路径上插补点所在三轴的板位的位置,采集焊缝轨迹偏差;由此,根据焊缝起点-终点坐标可以生成焊缝轨迹的实际运动程序;步骤6.焊缝前置偏差的视觉传感在线跟踪;步骤7.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焊缝偏差实时补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具体一种基于不确定干扰源下激光视觉条纹分类及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采用激光视觉传感器拍摄激光照射在不同干扰源下的焊缝图像,通过动态的ROI定位焊缝点的区域,对图像预处理后,通过训练而得到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对图片进行分类,进而运行相对应的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采用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计算焊缝的宽度与深度偏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具体基于一种多传感融合的焊缝轨迹跟踪方法,首先将步骤5、6中两种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建立前述两种传感器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然后根据观测方程计算前述两种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确定触觉与视觉传感的加权系数,将其与步骤5、6中对应检测出的焊缝偏差进行加权融合后提取焊缝轨迹加权融合偏差;将步骤5、6中对应检测出的焊缝偏差进行拉格朗日方程拟合后提取焊缝轨迹拉格朗日偏差;将加权融合偏差结果和拉格朗日偏差结果进行三阶样条法拟合出最终焊缝轨迹偏差结果;将最终焊缝轨迹偏差结果输入PID控制器进行焊缝轨迹调节,焊枪对前置点进行误差补偿,在机器人运动轨迹上重复对下一个前置点进行实时补偿,实现焊缝轨迹的在线3D跟踪,机器人完成焊接。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焊接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焊接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焊接工艺。背景技术船舶、列车和工程机械等大型设备的制造涉及大量的大型构件焊接。大型构件结构复杂,焊接平面深,焊缝纵横交错且类型多样,空间异位、长度跨度大,且多呈现以角焊缝为主的“方格子”焊缝,这对焊接设备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手工焊接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所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大型构件焊接制造自动化装备研发与相关工艺研究。在大型构件焊接实际应用中,工件下料的尺寸误差、点焊拼装误差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变形会使预先设定的机器人焊接焊缝轨迹与实际焊缝轨迹产生较大偏差,当焊接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预先设定的焊接工艺不再适应工件的实际状态,导致焊接质量差。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焊接工艺,在机器人沿着预先设定的焊接轨迹运动时进行传感器检测,对焊缝的实际位置在线跟踪并实时补偿焊缝偏差。现有的技术中,针对大型构件的机器人焊接工作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能适应大型构件焊接时的复杂环境,仅能焊接中小尺寸的构件,工作范围窄。2、多采用在线示教的方法控制焊接机器人作业,柔性差、缺少外部信息传感,焊接质量受示教精度影响,且需遍历示教每条焊缝,工作效率低。3、多采用单一传感器辅助机器人对工件焊缝进行检测,缺乏信息融合技术,难以全面描述焊缝偏差信息,导致焊接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及焊接工艺,能适应各种半径和曲率的大型构件,使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构件和各种焊缝的现场焊接作业;不需对焊缝遍历示教,在焊时触觉与视觉传感融合,自主识别和在线跟踪焊缝轨迹,并实时补偿工件下料的尺寸误差和点焊拼装误差,实现机器人焊接自动化装备的集成应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适用于大型构件的角焊缝焊接,包括大型动梁式龙门架、ABB机器人、触觉传感器、激光视觉传感器、工控机、焊机。ABB机器人安装在龙门架上,末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有激光视觉传感器和焊枪,焊机上配备有触觉传感器,工控机用于接收传感器信息并根据接收信息控制ABB机器人以及焊机。在上述的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所述龙门架具有X方向和Y方向两个自由度,包括底座和横梁、设置在底座上用于控制横梁能够在Y方向移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减速机与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配接,导轨滑块运动机构与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与横梁固定的传动支撑通过导轨滑块运动机构能够在底座上带动横梁移动,横梁上固定ABB机器人通过驱动机构以及滑块机构能够在X方向来回移动。X方向通过双边伺服电机进行驱动,采用电子齿轮位置同步进行同步控制;Y方向通过单伺服电机进行驱动。一种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其特征在于:焊接工艺是一种多传感信息融合实时补偿焊缝偏差的机器人焊接工艺,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工件图纸输入,具体是将工件的CAD图纸导入焊接专用软件,构建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步骤2.系统标定,包括先定位输入的工件图纸坐标系内坐标原点,对龙门坐标系的定位点进行标定,通过平移变换将龙门坐标轴与图纸坐标轴进行配准,龙门架定位点转换为坐标原点,完成龙门架坐标系与工件图纸坐标系标定。步骤3.焊缝轨迹示教,具体是根据在大型构件角焊缝三种焊缝(横缝、纵缝和立缝)与机器人焊枪的空间位置关系,调整机器人焊接姿态,分别示教对应的焊缝轨迹。之后对于工件上任意一个“方格子”焊缝的定位,都能通过步骤2获取的工件图纸坐标系焊缝坐标平移实现,任意一种焊缝的机器人焊时姿态都通过示教时记录的焊缝位姿参数和轨迹偏移来确定。步骤4.角焊缝选择及轨迹生成,将步骤1中得到的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焊缝信息的分析与提取,解读工件图纸中焊缝位置信息,对焊缝特征点进行提取,生成工件“方格子”子区域分布图。在焊接专用软件中进行“方格子”和焊缝选择后工控机自动完成龙门架的轨迹生成和程序转换工作。龙门架控制系统接收到数据信息后驱动龙门架定位到所选择“方格子”中心位置。步骤5.焊缝端点的多向触觉传感寻位,具体是机器人通过焊丝触觉传感分别检测焊缝起点所在三轴的板位位置,得出焊缝起点A的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接着分别检测焊缝终点所在三轴的板位的位置,得出焊缝终点B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最后,机器人分别检测焊缝路径上插补点所在三轴的板位的位置,采集焊缝轨迹偏差。由此,根据焊缝起点-终点坐标可以生成焊缝轨迹的实际运动程序。步骤6.焊缝前置偏差的视觉传感在线跟踪。步骤7.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焊缝偏差实时补偿。在上述的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一种不确定干扰源下激光视觉条纹分类及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采用激光视觉传感器拍摄激光照射在不同干扰源下的焊缝图像,通过动态的ROI定位焊缝点的区域,对图像预处理后,通过训练而得到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对图片进行分类,进而运行相对应的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采用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计算焊缝的宽度与深度偏差。在上述的大型构件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焊接工艺,所述步骤7具体包括一种多传感融合的焊缝轨迹跟踪方法,首先将步骤5、6中两种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建立前述两种传感器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然后根据观测方程计算前述两种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确定触觉与视觉传感的加权系数,将其与步骤5、6中对应检测出的焊缝偏差进行加权融合后提取焊缝轨迹加权融合偏差;将步骤5、6中对应检测出的焊缝偏差进行拉格朗日方程拟合后提取焊缝轨迹拉格朗日偏差;将上述两种偏差结果进行三阶样条法拟合出最终焊缝轨迹偏差结果。将所述融合结果输入PID控制器进行焊缝轨迹调节,焊枪对前置点进行误差补偿,在机器人运动轨迹上重复对下一个前置点进行实时补偿,实现焊缝轨迹的在线3D跟踪,机器人完成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了一种新型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工作幅面大,能适应各种半径和曲率的大型构件,使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构件和各种焊缝的现场焊接作业。2、不需遍历示教每条焊缝,通过记录的焊缝姿态和轨迹偏移就能实现机器人对大型构件任意一个“方格子”焊缝的定位,工作效率高。3、柔性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高,读取工件图纸,自动生成焊缝轨迹。4、在复杂工况下焊接时能对焊件的下料误差、点焊拼装误差和焊接热变形进行在线检测和实时补偿,实现对焊缝空间轨迹的有效跟踪,提高了机器人焊接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龙门式机器人焊接系统原理图。图2为本发明的龙门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焊接工艺工作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的龙门架坐标系与工件图纸坐标系标定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的工件坐标系标定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焊接路径规划流程图。图7是本发明的触觉传感寻位检测流程图。图8是本发明的视觉传感在线跟踪工作流程图。图9是本发明的触觉与视觉融合的焊缝偏差实时补偿工作流程图。图10为不同的干扰源的图像。图11a为激光照射在干扰源下的图像(激光照射在焊缝局部凸起图像)。图11b为激光照射在干扰源下的图像(激光照射在拼装间隙小的图像)。图11c为激光照射在干扰源下的图像(激光照射在拼装间隙大的图像)。图12a为本发明中动态定位ROI区域图像(激光照射在焊缝局部凸起图像)。图12b为本发明中动态定位ROI区域图像(激光照射在拼装间隙小的图像)。图12c为本发明中动态定位ROI区域图像(激光照射在拼装间隙大的图像)。图13a为本发明中不同干扰源下的激光条纹图像(焊缝局部凸起下的激光条纹图像)。图13b为本发明中不同干扰源下的激光条纹图像(拼装间隙小的激光条纹图像)。图13c为本发明中不同干扰源下的激光条纹图像(拼装间隙大的激光条纹图像)。图14为本发明中建立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的流程图。图15为本发明针对在焊缝局部凸起和变拼装间隙的干扰源影响下的焊缝跟踪算法流程图。图16针对在局部凸起干扰源的激光圆弧条纹宽度和高度示意图。图17针对在间隙变化的激光分离条纹宽度和深度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焊接系统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焊缝轨迹跟踪系统原理图;图2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观测方程图。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视觉触觉所测数据融合图。图2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法的观测方程图。图2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三阶样条法获取的最终焊缝轨迹。图2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平面模糊-PID控制器系统结构框图。图2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度模糊-PID控制器系统结构框图。附图标记:1-底座、2-伺服电机、3-减速机、4-横梁、5-传动支撑、6-齿轮齿条、7-导轨滑块、8-工件、9-“方格子”左板、10-“方格子”底板、11-“方格子”右侧板、12-“方格子”前板、13-焊缝插补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一、首先介绍本发明采用的机器人焊接装备。本发明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较佳实施方式适用于大型构件的角焊缝焊接,所述焊接系统主要包括龙门架、机器人、触觉传感器、激光视觉传感器、工控机、焊机等。其中机器人安装在龙门架上,实现各焊接子区域的工件角焊缝焊接。焊接机器人末端通过法兰盘连接有视觉传感器和焊枪,焊枪上配备有触觉传感器。本发明中机器人焊接系统由2自由度龙门架加6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组成,所以整个结构具有8个自由度,这8个自由度独立控制,具有简单灵活的优点。如图1所示,本发明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的系统原理如下:将工件图纸导入焊接专用软件,提取焊缝的几何位置信息,选择需焊接“方格子”位置。龙门架接收到“方格子”位置信息后驱动机器人移动到“方格子”中心位置。机器人通过记录的焊缝位姿参数和轨迹偏移参数分别移动到焊缝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利用焊丝触觉传感检测焊缝起点-终点坐标,生成焊缝轨迹的实际运动程序,接着焊枪定位焊缝起点位置,机器人与焊机通过Profinent/IO接口进行通讯,机器人开始焊接。在焊时触觉与视觉融合,实现焊缝轨迹跟踪并进行误差补偿,在机器人运动轨迹上重复对下一个前置点进行补偿,机器人完成焊接。如图2所示的龙门架结构示意图,具有两个自由度(X方向和Y方向),其具体的参数如下:横向行程(X方向)12000mm,纵向行程(Y方向)12000mm。所述龙门架主要由底座1、伺服电机2、减速机3、横梁4、传动支撑5、齿轮齿条传动机构6和导轨滑块运动机构7组成。X方向采用双边伺服电机,驱动方式是西门子伺服电机2经过减速机3和X方向斜齿轮齿条6驱动龙门架横梁4和传动支撑5在底座1上沿X方向运动,Y方向采用单伺服驱动,驱动方式是伺服电机2经过减速机3和Y方向斜齿轮齿条6驱动焊接机器人沿Y方向运动,保证焊接机器人初始焊接位置对焊缝的初步精确定位。两个方向均采用精密直线导轨滑块机构7作为支撑。本发明提供的新型龙门式机器人焊接装备能适应各种半径和曲率的大型构件,使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构件和各种焊缝的现场焊接作业。二、下面是本发明采用的多传感信息融合实时补偿焊缝偏差的焊接工艺。参考附图3-25,本发明多传感信息融合实时补偿焊缝偏差的焊接工艺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工件图纸输入确定工件类型,在工作台上将工件定位后将工件CAD图纸导入焊接专用软件,构建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解读“方格子”焊缝的几何拓扑信息。步骤2:系统标定首先,为了得到工件图纸坐标与龙门架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进行龙门架坐标系与工件图纸坐标系标定。龙门架坐标系与图纸坐标系都是平面坐标系,有X轴、Y轴两个方向坐标轴,且两坐标系各轴方向一致。在工件图纸坐标系中,存在坐标系以某一点作为坐标原点,对于坐标系来说,采用平移变换,可以将原点移动到龙门架坐标系原点,移动时各轴方向不变。首先定位输入的工件图纸坐标系内坐标原点,在龙门架坐标系中设置一个定位点,通过矩阵运算进行坐标系平移变换,相当于加了一个坐标的偏移量,在矩阵运算时左乘一个偏移矩阵。接着以该点为基准,作为图纸与实体联系的关键点,将龙门坐标轴与图纸坐标轴进行配准,使龙门架本体上设置定位点为坐标原点,完成龙门架坐标系与工件图纸坐标系标定。然后,为了方便将焊接任务定义在机器人的末端坐标系下,需要进行工件坐标系标定。在机器人焊接操作中,工件坐标系的建立以便于描述焊缝为宜,通常以焊缝方向为工件坐标系的X方向,而以焊缝中心线为工件坐标系的Z方向。如图4所示,所述工件坐标系标定方法是一种三点标定法,该方法需要在示教状态下移动机器人末端焊枪,让焊枪的末端分别接触{U}的原点N1,x正半轴上一点N2和xy平面上第一象限的任意一点N3。通过工具坐标系相对于末端连杆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可以求得三个标定点处工具坐标系到基坐标系的变换矩阵,经过坐标关系变换能够快速完成工件坐标系标定。步骤3:焊缝轨迹示教在完成步骤2的系统标定后,根据大型构件角焊缝三种焊缝(横缝、纵缝和立缝)与机器人焊枪的空间位置关系,调整机器人焊接姿态,分别示教对应的焊缝轨迹。由此,在之后机器人对任意一个格子焊缝的位姿和焊接轨迹的生成,都可通过记录的焊缝姿态和轨迹偏移实现。步骤4:角焊缝选择及轨迹生成如图5所示,将步骤1中得到的工件图形环境的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焊缝信息的分析与提取,解读工件图纸中焊缝位置信息,对焊缝特征点进行提取,生成工件“方格子”子区域分布图。在焊接专用软件中进行“方格子”和焊缝选择后工控机自动完成龙门架的轨迹生成和程序转换工作。龙门架控制系统接收到数据信息后驱动龙门架定位到所选择“方格子”中心位置。步骤5:焊缝端点的多向触觉传感寻位如图6所示,所述多向触觉传感寻位是指利用焊丝触觉传感检测焊缝起点-终点坐标和插补点位置,具体工作流程是:机器人通过焊丝触觉传感分别检测焊缝起点左侧板9、底板10和右侧板12的位置,得出焊缝起点A的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接着分别检测焊缝终点左侧板12、底板10和右侧板11的位置,得出焊缝终点B精确位置坐标信息;最后,机器人分别检测焊缝路径上插补点13前板12和底板10位置,采集焊缝轨迹偏差。由此,根据焊缝起点-终点坐标可以生成焊缝轨迹的实际运动程序。步骤6:机器人开始焊接根据步骤4和步骤5生成预设焊缝机器人焊接轨迹,焊枪定位焊缝起点A位置,工控机控制焊机送丝送气完成起弧,机器人开始焊接。步骤7:焊缝前置偏差的视觉传感在线跟踪如图7所示,采用激光视觉传感器拍摄激光照射在不同干扰源下的焊缝图像,通过动态的ROI定位焊缝点的区域,对图像预处理后,通过训练而得到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对图片进行分类,进而运行相对应的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源采用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计算焊缝的宽度与深度偏差,通过以太网将焊枪的偏差数据传递给工控机,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跟踪方法做数据储备。本步骤为本案的重点步骤,具体包括:步骤1:采用激光视觉传感器拍摄激光照射在不同干扰源下的焊缝图像。具体而言,首先需要采用激光视觉传感器拍摄大量的包含激光照射在不同干扰源下的焊缝图像,其中的干扰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干扰源是焊瘤和焊点等引起焊缝局部凸起,一类干扰源是焊件拼装不一致时引起两个焊件之间的间隙变化,而拍摄的照片数量要多,且包含各种类型,以便为后面建立支持向量机做准备。步骤2:采用动态的ROI定位焊缝点的区域;具体而言,通过统计图像中激光区域中大于一定阈值的灰度值像素点个数,进而以激光区域中心作为ROI区域中心,选取一定的ROI区域宽度,即可实现ROI区域选取。本文明具体以图11a至图11c举例说明:采用重心法提取图像的区域中心,即通过对图像中灰度值大于一定阈值的像素点进行逐列计算,将每列计算得到的重心坐标作为激光区域每列的中心坐标,计算的公式(1)为其中,i为行坐标、j为列坐标,m为图像的行数,n为图像的列数,xj为为预处理后图像中白色区域第j列的行坐标,yi为为预处理后图像中白色区域第i行的列坐标。通过提取图像中激光区域的中心,从而确定选取ROI区域中心;通过统计图像每列和每行灰度值大于一定阈值的像素点个数,进而得到列和行白色像素点个数最大值,设其最大值为Lm。然后提取采集图像行分布在[xjm/2,xjm/2]内的像素点,进而得到包含激光焊缝特征点的ROI区域。步骤3: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其建立分类器的方法为:1)采集大量图像样本,形成焊缝激光条纹图像集。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处理缺失值和属性的冗余值。历史数据可能存在一些遗漏或冗余的属性值,这可能会影响分类的准确性和计算速度。其次,数据标准化,消除其尺寸差异的影响。根据原始样本中存在n个具有p个属性的数据,构造n×p的变量矩阵,每个列在矩阵中标准化,获得归一化值Z其计算方法为3)拉普拉斯特征映射降维干扰源处的图像特征有条纹的位置、条纹的长宽比、条纹长度面积比、条纹圆形度、条纹矩形度等特征,图片属性中的变量太多将增加大量的计算负载,需删除相关变量,因而对各类几何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以此来提高各输入变量间的线性无关性、降低噪声,同时也进一步减少特征数据的冗余描述,最终将降维后提取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样本。降维处理采用的是拉普拉斯特征映射算法(LaplacianEigenmaps,LE),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方法采用图拉普拉斯算子来表示流形的局部特征结构,认为在高维空间中距离很近的点投影到低维空间也应该距离很近,适用于聚类、分类问题,它的收敛性和鲁棒性较好。具体而言,拉普拉斯特征映射算法的步骤为:步骤1:构建图构造近邻图,图节点包含所有的样本点,假设样本点i和j相邻则可确定一条边。相邻准则一般有ξ-近邻和K-NN近邻2种。步骤2:确定权重确定点与点之间的权重大小,一般选用热核函数来确定,如果点i和点j相连,那么它们关系的权重设定为:另外一种可选的简化设定是如果点i,j相连,W=1,否则W=0.步骤3:特征映射计算拉普拉斯矩阵L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Ly=λDy,其中D是对角矩阵,满足DjW,L=D-W。使用最小的m个非零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降维后的结果输出。4)建立支持向量机。对于支持向量机的建立,其本质就是建立最优分类超平面,焊缝干扰源分类器就是使用标记的训练样本训练模型,然后通过输出最佳超平面来实现测试样本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建立如下:焊缝干扰源的分类问题为非线性问题,所以其目标函数为其中:x为输入;W为权向量;b为偏置向量。把输入数据映射到高维数据空间。利用极大化间隔的求解思想,最终得到分类决策函数为其中:K(xi,x)为核函数,表示映射到的高维特征空间的两个点的内积这里选择学习能力强且误差小的Gauss径向基(RBF)核函数为其中,σ为核函数系数,具有高的灵活性。具体而言,经过预处理和拉普拉斯特征映射降维对训练数据提取出相应的特征参数集xi,i=1,2,…,N,其中N表示训练数据个数;进一步加入类型标签,则最终的特征参数集为[xii],i=1,2,…,N,其中yi表示第i个训练数据的类型标签;无干扰源、局部凸起干扰源和焊缝间隙干扰源情形对应的类型标签分别为1、2、3。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时,其过程包括:①区分无干扰源、焊缝间隙干扰源和局部凸起干扰源情形,将所述局部凸起干扰源对应的类型标签置为1,将所述无干扰源和焊缝间隙干扰源情形对应的干扰类型标签置为-1,训练完成后将局部凸起干扰源的特征参数从特征参数集中剔除;②区分所述无干扰源和焊缝间隙干扰源情形,将所述焊缝间隙干扰源对应的类型标签置为1,将所述无干扰源无干扰源对应的类型标签置为-1。经过上述①②得到支持向量机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包括两个式(7)类型的分类决策函数,其分别记为f1(x),f2(x)。5)分类器效果测试。使用测试集对焊缝干扰源分类器进行测试,使其能对不同图像进行正确分类。具体而言,将经过预处理和拉普拉斯特征映射降维对训练数据提取出相应的特征参数集xi,i=1,2,…,N,送至(4)中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其中:若满足f1(x)=1,则为局部凸起干扰源情形,此时将识别结果记为1;若满足f2(x)=1,则为焊缝间隙干扰源情形,此时将识别结果记为2;若未满足f1(x)=1或f2(x)=1,则为无干扰源情形,此时将识别结果记为3。图14为本发明中建立支持向量机的焊缝干扰源分类器的流程图。步骤4:建立不同干扰源下对应的焊缝特征提取方法。具体而言,要建立不同干扰源下对应的焊缝特征提取方法,需要先具体分析各个干扰源造成误差的原理,然后提出相应的补偿算法。针对第一种焊瘤、焊点等引起焊缝局部凸起的干扰源,激光照射在干扰源上会出现弯曲,按传统的焊缝特征提取算法采用求两条直线的交点视为焊缝特征点,在焊接时会导致焊枪撞击到焊缝局部凸起的干扰源,因此,要针对这种状况采取新的特征提取算法对其进行补偿计算。新的特征提取算法需求取两条线段所在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和激光条纹在该处弯曲圆弧的宽度和高度,通过两直线的交点确定焊接平面的位置,通过该处弯曲圆弧的宽度和高度确定该处凸起的干扰源的高度及宽度,从而确定焊接时抬枪的高度和抬枪的范围。针对第二种焊件拼装不一致等引起两个焊件之间的间隙变化的干扰源。激光照射在间隙小的焊缝上,激光条纹在焊缝发生偏折,偏折点处紧密结合,激光线直接相交于一点;当激光照射在间隙大的焊缝上,激光条纹在焊缝发生偏折,偏折点处出现条纹分离,激光线没有相交于一点。按传统的焊缝特征提取算法采用求两条直线的交点视为焊缝特征点,在焊接时会,会由于焊缝间隙过大,导致在间隙大的位置出现焊接未溶合、未焊透的现象。因此,要针对这种状况采取新的特征提取算法对其进行补偿计算。先求两条线段所在的两条直线的交点,随后求得两条线段的在所求的交点处上的两个端点。两直线的交点确定焊接平面的位置,两个端点的距离为焊件在该处的间隙,在焊接时,根据此处的间隙宽度和深度决定焊枪停留的时间。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针对在焊缝局部凸起和变拼装间隙的干扰源影响下的焊缝跟踪算法流程图。对于两种干扰源下的焊缝跟踪算法,都需要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步骤为先对图像进行LOG滤波和中值滤波从而去除大部分噪声,再使用自适应阈值法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再根据八邻域标记法将面积小于阈值的孤立块去掉。经过预处理后,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飞溅、弧光、烟尘等干扰。预处理完后,要对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特征点提取的步骤是计算图像行方向像素点灰度值之和,从下到上找出图像第一个灰度值之和不为0的行,并从左到右搜索该行中第一个不为0的像素点,记录该点坐标。找出激光条纹最左、最右像素点坐标。根据以上信息,分别对激光条纹左斜线、右斜线开小窗,分割结果先将图像从左上角开始,从上往下,按行从左往右搜索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点,得到的第一个点后,搜索该点附近区域是否存在密集像素点,若存在,则以该点为起点,向右下方和左下方开小窗,分别对得到的两个窗口进行像素点统计,选取像素点多的窗口为有效窗口1,该有效窗口内包含着一条激光线。同理,将图像从右上角开始,从下往上,按行从右往左搜索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点,得到的第一个点后,搜索该点附近区域是否存在密集像素点,若存在,则以该点为起点,向右上方方和左上方开小窗,分别对得到的两个窗口进行像素点统计,选取像素点多的窗口为有效窗口2,该有效窗口包含另一条激光线。得到的两个有效窗口将激光线偏折得到两条直线分别存放在了不同的区域上,把不同区域内的像素点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曲线,得到拟合直线的角度,按角度不同,按行(或列)方向提取所有的灰度值大于一定阈值的像素点,随机选取每行的像素点使用最小中值法进行直线拟合,得到的最小中值进行判断是否小于一定的阈值,若小于,则选取该直线为提取的中心线。对两个区域按上述处理后,得到的两条直线的中心线(y11\*x1122\*x22),进而计算出两条线的交点(X,Y)。对于第一种干扰源下的激光图像,需要对激光线圆弧的宽度和高度的进行求取,如图16所示为图像细化后图,对求取的交点(X,Y)分别沿着检测到的两条直线(y11\*x1122\*x22)的方向上搜索像素点,待分别搜索到连续的像素点后,分别取第一次搜索到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点(X11)(X22)为端点,两个端点的距离为圆弧的宽度W1,以作两端点的垂线,将垂线从一个端点平移到另外一个端点,期间检测垂线上的像素点,并确定像素点到垂线的距离Li,比较检测到的距离,求出最大的距离L1,该距离即为圆弧的高度.至此,求出了圆弧的宽度W1和高度L1。经过空间坐标转换,转换成干扰源的高度及宽度,从而确定焊接时抬枪的高度和抬枪的范围。这个干扰源是一个凸起的焊瘤,焊枪在该处的轨迹为一个圆弧状凸起的轨迹,一张图片只能确定激光照射的焊缝点处的焊瘤高度,往前移动或者往后移动,检测出来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检测出来的该处的高度与宽度,只能确定在该点处焊枪的高度与抬枪范围。此时,该处的高度与宽度也就是该点处焊枪的抬枪高度与抬枪范围。对于第二种干扰源下的激光图像,需要求取分离条纹接近交点处的两个端点,对求取的交点(X,Y)分别沿着检测到的两条直线(y11\*x1122\*x22)的方向上搜索像素点,选取在激光线段上离交点最近的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点(X33)(X44),即可求得两条线段的在所求的交点处上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的距离W2,经过空间坐标转换,转换成焊件在该处的间隙b,在焊接时,根据此处的间隙宽度b决定焊枪的移动速度VC,公式为其中h为焊接件的厚度,Q为焊丝熔入的流量,b为间隙的宽度。步骤8: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焊缝偏差实时补偿。如图9所示,所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是将触觉与视觉分别采集的焊缝偏差进行融合。首先,分别将触觉传感器与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建立它们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通过计算各个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来确定激光视觉和触觉传感的加权系数,最后将触觉传感插补点的焊缝偏差信息与视觉传感前置检测的焊缝偏差信息进行加权融合,得出焊缝轨迹偏差的加权融合结果。然后,分别将触觉传感器与视觉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采用拉格朗日法进行拟合,将各点数据代入拉格朗日方程得到焊缝轨迹偏差的拉格朗日融合结果。最后将上述求得的加权融合结果与拉格朗日融合结果采用三阶样条法进行拟合,输出焊缝轨迹最终偏差结果。采用基于融合信息的模糊-PID控制器对焊枪位姿进行调整,焊枪对前置点进行误差补偿,在机器人运动轨迹上重复对下一个前置点进行补偿,实现焊缝轨迹的在线3D跟踪,机器人完成焊接。本步骤为本案的另一重点步骤,用于实现焊接机器人的自动焊接。如图18,本发明焊接机器人104上有焊枪103以及焊缝跟踪组件,所述焊缝跟踪组件包括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105上激光视觉传感器101以及触觉传感器102。触觉传感器102用于在焊接之前的示教阶段与所需要焊接的部件进行接触,确定焊接轨迹的起点A、终点D以及二者之间的各个插补点(B、C)的位置坐标信息。本发明利用焊丝作为触觉传感器102。焊丝与控制器连接,焊丝、待焊接部件、控制器构成检测回路,焊丝触碰到待焊接部件不同位置时,会产生不同的电信号,进而能实现焊接轨迹的起点、终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各个插补点的确定。激光视觉传感器101用于在焊接过程中对焊缝位置坐标信息进行前置检测。术语“前置检测”指在焊接之前进行位置坐标信息的检测来确定焊缝的轨迹坐标。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包括相机与结构光线激光器,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上。激光视觉传感器101、所述控制器连接到工控机,所述工控机根据激光视觉传感器101、触觉传感器102的检测结果,对焊枪103进行控制,实现焊缝轨迹跟踪,实时有效补偿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缝偏差,大幅度提高焊缝的质量。下面结合图19对本发明多传感器融合的焊缝轨迹跟踪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步骤1,焊接之前先进行示教,通过触觉传感器102与所需要焊接的部件进行接触,确定焊接轨迹的起点、终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各个插补点的信息;步骤2,焊接过程中,通过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对焊缝信息进行前置检测;步骤3,分别对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建立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步骤4,根据观测方程计算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步骤5,对所述激光视觉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与所述激光视觉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进行比较,分别确定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的加权融合系数;步骤6,将触觉传感器102采集的所述插补点的焊缝偏差信息与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前置检测的焊缝偏差信息进行加权融合,提取出焊缝轨迹偏差的融合结果得到第一焊缝轨迹;步骤7,将所述第一焊缝轨迹输入模糊-PID控制器进行焊缝轨迹调节。分别设计好焊缝宽度纠偏和焊缝高度调节的平面和高度模糊-PID控制器;通过实际的偏差变化范围与给定的模糊论域范围进行试验和计算获取得到量化因子,模糊控制规则表等信息;将各个模糊控制器作为对应PID参数(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的实时调节器,实现焊接过程PID参数的在线调整;将焊缝宽度、高度偏差的融合结果分别作为平面、高度模糊-PID控制器输入、实现焊缝轨迹的3D跟踪。下面详细介绍所述第一焊缝轨迹获得方法。如图20所示,将激光视觉传感器101采集到的信息与触觉传感器102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图表绘制出来。根据图表中各个坐标点的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传感器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激光视觉和触觉传感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具体算法过程如下:先通过估算得到预估观测方程x轴的坐标为(估计值),其实际的x轴坐标用xi下表示通过python的sklearn库求出相对应的x轴的坐标xi的大小,同理得到相对应的y轴的坐标yi。根据坐标信息建立其所代表的触觉传感器102的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Y11x11同理,求出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对焊缝偏差的观测方程:Y22x22其中H12为根据图20图表信息所拟合的线性观测方程观测的比例系数;e12为该方程在Y轴上的纵坐标。以触觉传感器101的观测方程为标准,设定阈值为观测方程每个x所对应的y值得波动范围为0.9y至1.1y,滤掉图表中不在阈值范围内的其他坐标,得到一个新的触觉传感器所测得图表,再根据图标中的各个点的坐标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取新的触觉传感器的观测方程:Y11x13同理,求得视觉传感器所测得的观测方程Y22x24其中a12为根据新的线性观测方程观测的比例系数;e34为该方程在Y轴上的纵坐标。得到相对应的观测方程后,再计算各个传感器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确定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的加权系数,具体步骤如下所示:先计算触觉传感器102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其中MSE1表示触觉传感器102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n表示点的个数,xi表示实际点的横坐标,表示估计值的横坐标。同理,求出激光视觉传感器101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其中MSE2表示激光视觉传感器101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n表示点的个数,xk表示实际点的横坐标,表示估计值的横坐标。通过激光视觉传感器101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与触觉传感器102所测观测数据的均方误差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到对应加权系数的值K,公式如下所示:K1为触觉传感器102的加权融合系数,K2为激光视觉传感器101的加权融合系数,通过加权融合得到最终的焊接轨迹:y=K1x+K1e1最后将触觉传感插补点的焊缝偏差信息与激光视觉传感前置检测的焊缝偏差信息进行加权融合,提取出焊缝轨迹偏差的融合结果得到所述第一焊缝轨迹。作为替代,在上述多传感器融合的焊缝轨迹跟踪方法中,还进行如下处理,提高焊接精度:根据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测量的数据,分别建立起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的坐标方程;根据拉格朗日插值法将激光视觉传感器101和触觉传感器102坐标方程进行融合,提取出焊缝轨迹偏差的融合结果得到第二焊缝轨迹;使用三阶样条法将所述第一焊缝轨迹与所述第二焊缝轨迹进行融合得到新的焊缝轨迹;将所述新的焊缝轨迹输入模糊-PID控制器进行焊缝轨迹调节。下面详细介绍所述第二焊缝轨迹获得方法。将两类传感器所得到的各个点的坐标信息通过图表绘制出来,得到触觉传感器102的坐标信息与激光视觉传感器101的坐标信息,将两个图表绘制于一个坐标轴内,得到一个新的散点图,如图21所示,其中每个x轴对应两个y轴坐标,取两个y轴坐标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图表。对新图表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进行拟合,如图22所示,过程如下:将图表中各个点的信息带入L1(x)函数求解出的融合的拟合函数(焊缝轨迹函数)。将两个融合的最终函数对应的坐标画入另一个坐标系中,同样,该坐标系中的每个x坐标对应两个y值,求出每两个y值的平均值得到n个新的x,y坐标。如图23,通过三阶样条法拟合出最终的函数图像,其公式如下:Siix3ix2ix+d,i=1,2,...,n-1Sii)=yi,i=1,2,...,n-1Sii+1)=yi+1,i=1,2,...,n-1Si'(xi+1)=Si+1'(xi+1),i=1,2,...,n-1Si”(xi+1)=Si+1”(xi+1),i=1,2,...,n-1其中a,b,c,d分别为所设3阶函数的系数。在得到融合结果之后,通过基于融合信息的焊缝轨迹模糊-PID控制进行调节,具体过程如下:先分别设计焊缝宽度纠偏和焊缝高度调节的平面和高度模糊-PID控制器,整个控制器为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如图24、25所示。将焊缝的高度以及宽度偏差信息的融合结果以及当前焊接点的X,Y轴坐标信息分别作为平面、高度模糊-PID控制器进行输入。通过实际的融合宽度与高度偏差信息的大小M1,设计好对应的模糊控制的论域的大小N1,以及实际的融合宽度与高度偏差变化率的大小M2,设计好对应的模糊控制的论域的大小N2根据公式:K111K222经验值确定K12的大小,通过K12的计算得出相应的e1以及ec1的大小,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论域的大小,将论域均分为7档,即{NB,NM,NS,ZE,PS,PM,PB}确定相对应的模糊控制规则,通过表格的信息将各个模糊控制器作为对应PID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的实时调节器,实现对焊接过程PID参数的在线调整。最后实现对整个焊枪的位姿进行实时的3D调整达到一个焊缝轨迹跟踪的效果。本发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发明涉及激光切割焊接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及工艺,包括机架、安的基材放卷装置、位于基材放卷装置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靠近基材放卷装置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靠近于辊涂装置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及用于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本发明结合了自动放卷、辊涂、贴合、热压、一次切割、压合、二次切割后进行收卷,整体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物力。1.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基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并位于基材放卷装置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基材放卷装置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于辊涂装置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及安装于机架用于将二次切割后的物料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所述贴合装置将物料贴合后依次经过辊压热干装置、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压合装置、第二激光切割装置、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所述辊涂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辊涂支架、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一辊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与第一辊涂组件相对的第二辊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用于调节第二辊涂组件的调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用于驱动第一辊涂组件的第一辊涂驱动组件和用于驱动第二辊涂组件的第二辊涂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辊涂组件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一涂布胶辊、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位于第一涂布胶辊的第一导料模组,所述第一导料模组包括第一导料片、及位于第一导料片的第一刮刀;所述第二辊涂组件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二涂布胶辊、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位于第二涂布胶辊的第二导料模组,所述第二导料模组包括第二导料片、及位于第二导料片的第二刮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基材放卷辊、安装于机架与所述基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基材放卷电机;所述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分别位于基材放卷装置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辅材放卷辊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辅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一辅材放卷电机;所述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辅材放卷辊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辅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二辅材放卷电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电机、与调节电机驱动连接的同步联动座,所述同步联动座朝两侧延伸有驱动轴,两侧驱动轴连接有顶升座,所述顶升座连接有顶升螺杆,所述顶升螺杆连接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连接有传动板相连;所述传动板与第二涂布胶辊两端连接;所述调节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驱动轴与顶升座之间设置联轴器同步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辊涂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辊涂电机、与第一辊涂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联动座,所述第一联动座与所述第一涂布胶辊驱动连接;所述第二辊涂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辊涂电机、与第二辊涂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二联动座,所述第二联动座与所述第二涂布胶辊驱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贴合支架、安装于贴合支架的第一贴合压辊、安装于贴合支架并与第一贴合压辊相对的第二贴合压辊、安装于贴合支架并与第一贴合压辊驱动连接的贴合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贴合压辊与第一贴合压辊之间设置了第一反向联动座;所述第一反向联动座包括第一正转齿轮、与第一正转齿轮啮合的第一反转齿轮、与第一反转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二贴合压辊连接,所述第一正转齿轮与第一贴合压辊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热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热干支架、安装于热干支架的第一热干压辊、安装于热干支架并与第一热干压辊相对的第二热干压辊,所述第一热干压辊内部安装有第一发热管,所述第二热干压辊内部安装有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热干压辊外径套设有第一热压胶套,所述第二热干压辊外径套设有第二热压胶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纵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一纵向传动组件的第一横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一横向传动组件的第一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一激光固定架的第一激光切割头、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激光切割头相对的第一通过平台和连接于第一通过平台的第一吸尘组件;所述第一纵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纵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一纵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一纵向传动电机、连接于第一纵向传动电机的第一纵向传动螺杆、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一纵向传动螺杆连接的第一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横向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横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横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一横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一横向调节手轮、连接于第一横向调节手轮的第一横向调节螺杆、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一横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一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手轮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一横向调节螺杆的第一锁紧座;所述第一吸尘组件包括第一吸尘支架、安装于第一吸尘支架的第一切割腔,所述第一切割腔与第一通过平台连通,所述第一吸尘支架安装有第一吸尘接口,所述第一吸尘接口与第一切割腔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压合支架、安装于压合支架的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及安装于压合支架并与第一压合辊驱动连接的压合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压合辊与第一压合辊之间设置第二反向联动座;所述第二反向联动座包括第二正转齿轮、与第二正转齿轮啮合的第二反转齿轮、与第二反转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二压合辊连接,所述第二正转齿轮与第一压合辊连接;所述第一收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收卷辊和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收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一收卷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收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收卷辊和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收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二收卷驱动电机;所述第一收卷装置前方还设置有第一压孔组件,所述第一压孔组件包括第一压孔辊和第一辅助辊,所述第一压孔辊与第一辅助辊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一压孔辊连接的第一压孔驱动电机安装于机架;所述第二收卷装置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压孔组件,所述第二压孔组件包括第二压孔辊和第二辅助辊,所述第二压孔辊与第二辅助辊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二压孔辊连接的第二压孔驱动电机安装于机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纵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纵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横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横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二激光固定架的第二激光切割头、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激光切割头相对的第二通过平台和连接于第二通过平台的第二吸尘组件;所述第二纵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纵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电机、连接于第二纵向传动电机的第二纵向传动螺杆、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纵向传动螺杆连接的第二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横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于第二横向调节手轮的第二横向调节螺杆、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横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二横向调节螺杆的第二锁紧座;所述第二吸尘组件包括第二吸尘支架、安装于第二吸尘支架的第二切割腔,所述第二切割腔与第二通过平台连通,所述第二吸尘支架安装有第二吸尘接口,所述第二吸尘接口与第二切割腔连通。9.一种贴合式激光切割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切割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基材放卷装置将铜箔基材放卷,同时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同时将铝箔放卷,在基材放卷装置将铜箔放卷经过辊涂装置在双面辊涂上胶水;步骤2,在铜箔与铝箔经过贴合装置时通过第一贴合压辊和第二贴合压辊的作用下将铜箔的双面压入贴合上铜箔;步骤3,完成铜箔和铝箔的贴合后通过辊压热干装置将贴合后的物料通过辊压方式热干;步骤4,将胶水热干后经过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在物料上切割第一切槽;步骤5,在完成第一切槽切割后通过压合装置再次进行压合,完成压合后通过第二激光切割装置进行二次切割切出第二切槽,将卷料分成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步骤6,在二次切割后将第一物料经过第一压孔组件在第一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压孔后通过第一收卷装置将第一物料收卷,在此同时,第二物料通过第二压孔组件在第二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后通过第二收卷装置将第二物料进行收卷;所述胶水为环氧树脂胶水,所述辊压热干装置辊压温度为110℃~320℃。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及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激光切割焊接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及工艺。背景技术激光切割是利用经聚焦的高功率密度激光束照射工件,使被照射的材料迅速熔化、汽化、烧蚀或达到燃点,同时借助与光束同轴的高速气流吹除熔融物质,从而实现将工件割开。激光切割属于热切割方法之一,激光切割可分为激光汽化切割、激光熔化切割、激光氧气切割和激光划片与控制断裂四类;与其它常规加工方法相比,激光切割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现有在极片、散热片、屏蔽片等产品放卷切割过程中是直接将产品放卷切割的,一般采用模具切割,而切割成型效率很低,模切浪费材料也较多。在屏蔽片和散热片中,一般是将铝箔和铜箔结合,在一个基材的两面贴合形成,现有是将结构成型后再进行贴合安装,此方式对大批量生产成本极高,而且生产效率也很难达到要求。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了自动放卷、辊涂、贴合、热压、一次切割、压合、二次切割后进行收卷,整体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物力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及工艺。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基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并位于基材放卷装置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基材放卷装置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于辊涂装置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及安装于机架用于将二次切割后的物料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所述贴合装置将物料贴合后依次经过辊压热干装置、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压合装置、第二激光切割装置、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基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基材放卷辊、安装于机架与所述基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基材放卷电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分别位于基材放卷装置的上下两侧;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辅材放卷辊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辅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一辅材放卷电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辅材放卷辊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辅材放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二辅材放卷电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辊涂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辊涂支架、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一辊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与第一辊涂组件相对的第二辊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用于调节第二辊涂组件的调节组件、安装于辊涂支架用于驱动第一辊涂组件的第一辊涂驱动组件和用于驱动第二辊涂组件的第二辊涂驱动组件;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辊涂组件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一涂布胶辊、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位于第一涂布胶辊的第一导料模组,所述第一导料模组包括第一导料片、及位于第一导料片的第一刮刀;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辊涂组件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的第二涂布胶辊、安装于辊涂支架并位于第二涂布胶辊的第二导料模组,所述第二导料模组包括第二导料片、及位于第二导料片的第二刮刀。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电机、与调节电机驱动连接的同步联动座,所述同步联动座朝两侧延伸有驱动轴,两侧驱动轴连接有顶升座,所述顶升座连接有顶升螺杆,所述顶升螺杆连接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连接有传动板相连;所述传动板与第二涂布胶辊两端连接;所述调节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驱动轴与顶升座之间设置联轴器同步传动连接;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辊涂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辊涂电机、与第一辊涂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一联动座,所述第一联动座与所述第一涂布胶辊驱动连接;所述第二辊涂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辊涂电机、与第二辊涂电机驱动连接的第二联动座,所述第二联动座与所述第二涂布胶辊驱动连接。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贴合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贴合支架、安装于贴合支架的第一贴合压辊、安装于贴合支架并与第一贴合压辊相对的第二贴合压辊、安装于贴合支架并与第一贴合压辊驱动连接的贴合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贴合压辊与第一贴合压辊之间设置了第一反向联动座;所述第一反向联动座包括第一正转齿轮、与第一正转齿轮啮合的第一反转齿轮、与第一反转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齿轮,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二贴合压辊连接,所述第一正转齿轮与第一贴合压辊连接。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辊压热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热干支架、安装于热干支架的第一热干压辊、安装于热干支架并与第一热干压辊相对的第二热干压辊,所述第一热干压辊内部安装有第一发热管,所述第二热干压辊内部安装有第二发热管,所述第一热干压辊外径套设有第一热压胶套,所述第二热干压辊外径套设有第二热压胶套。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纵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一纵向传动组件的第一横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一横向传动组件的第一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一激光固定架的第一激光切割头、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激光切割头相对的第一通过平台和连接于第一通过平台的第一吸尘组件;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纵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纵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一纵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一纵向传动电机、连接于第一纵向传动电机的第一纵向传动螺杆、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一纵向传动螺杆连接的第一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横向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纵向传动座;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横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横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一横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一横向调节手轮、连接于第一横向调节手轮的第一横向调节螺杆、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一横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一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手轮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一横向调节螺杆的第一锁紧座;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吸尘组件包括第一吸尘支架、安装于第一吸尘支架的第一切割腔,所述第一切割腔与第一通过平台连通,所述第一吸尘支架安装有第一吸尘接口,所述第一吸尘接口与第一切割腔连通。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压合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压合支架、安装于压合支架的第一压合辊和第二压合辊、及安装于压合支架并与第一压合辊驱动连接的压合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压合辊与第一压合辊之间设置第二反向联动座;所述第二反向联动座包括第二正转齿轮、与第二正转齿轮啮合的第二反转齿轮、与第二反转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齿轮,所述第二输出齿轮与所述第二压合辊连接,所述第二正转齿轮与第一压合辊连接;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收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一收卷辊和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一收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一收卷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收卷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收卷辊和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收卷辊驱动连接的第二收卷驱动电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收卷装置前方还设置有第一压孔组件,所述第一压孔组件包括第一压孔辊和第一辅助辊,所述第一压孔辊与第一辅助辊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一压孔辊连接有第一压孔驱动电机安装于机架;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收卷装置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压孔组件,所述第二压孔组件包括第二压孔辊和第二辅助辊,所述第二压孔辊与第二辅助辊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二压孔辊连接有第二压孔驱动电机安装于机架。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包括安装于机架的第二纵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纵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横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横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二激光固定架的第二激光切割头、及安装于机架并与第二激光切割头相对的第二通过平台和连接于第二通过平台的第二吸尘组件;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纵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纵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电机、连接于第二纵向传动电机的第二纵向传动螺杆、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纵向传动螺杆连接的第二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纵向传动座;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横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于第二横向调节手轮的第二横向调节螺杆、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横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二横向调节螺杆的第二锁紧座;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吸尘组件包括第二吸尘支架、安装于第二吸尘支架的第二切割腔,所述第二切割腔与第二通过平台连通,所述第二吸尘支架安装有第二吸尘接口,所述第二吸尘接口与第二切割腔连通。一种贴合式激光切割工艺,包括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切割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基材放卷装置将铜箔基材放卷,同时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同时将铝箔放卷,在基材放卷装置将铜箔放卷经过辊涂装置在双面辊涂上胶水;步骤2,在铜箔与铝箔经过贴合装置时通过第一贴合压辊和第二贴合压辊的作用下将铜箔的双面压入贴合上铜箔;步骤3,完成铜箔和铝箔的贴合后通过辊压热干装置将贴合后的通过辊压方式热干;步骤4,将胶水热干后经过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在物料上切割第一切槽;步骤5,在完成第一切槽切割后通过压合装置再次进行压合,完成压合后通过第二激光切割装置进行二次切割切出第二切槽,将卷料分成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步骤6,在二次切割后将第一物料经过第一压孔组件在第一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压孔后通过第一收卷装置将第一物料收卷,在此同时,第二物料通过第二压孔组件在第二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后通过第二收卷装置将第二物料进行收卷;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胶水为环氧树脂胶水,所述辊压热干装置辊压温度为110℃~3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比传统的激光切割,本发明结合了自动放卷、辊涂、贴合、热压、一次切割、压合、二次切割后进行收卷,能够全自动对卷料进行贴合,自动化程度高。而贴合后再进行热压干燥,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后再进入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对物料进行切割,在完成一次切割后预防物料开裂,再次进行压合,在压合后通过第二激光切割装置进行二次切割,完成二次切割后再将分成两部分的产品分别收卷,整体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物力。具体是,设置了机架、安装于机架的基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并位于基材放卷装置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基材放卷装置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安装于机架靠近于辊涂装置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安装于机架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及安装于机架用于将二次切割后的物料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所述贴合装置将物料贴合后依次经过辊压热干装置、第一激光切割装置、压合装置、第二激光切割装置、第一收卷装置和第二收卷装置。整体通过机架作为支撑安装,方便整体结构的安装,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每个装置能够相互配合进行工作,也保证稳定,有利于提升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基材放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辅材放卷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辊涂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辊涂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贴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贴合装置的第一反向联动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压热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1中第一激光切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压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压合装置的第二反向联动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收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中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的压孔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机架100、基材放卷装置200、基材放卷辊210、基材放卷电机220、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第一辅材放卷辊310、第一辅材放卷电机320、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第二辅材放卷辊410、第二辅材放卷电机420、辊涂装置500、辊涂支架510、第一辊涂组件520、第一涂布胶辊521、第一导料模组522、第一导料片522a、第一刮刀522b、第二辊涂组件530、第二涂布胶辊531、第二导料模组532、第二导料片532a、第二刮刀532b、调节组件540、调节电机541、同步联动座542、驱动轴543、顶升座544、顶升螺杆545、顶升板546、传动板547、第一辊涂驱动组件550、辊涂电机551、第一联动座552、第二辊涂驱动组件560、第二辊涂电机561、第二联动座562、贴合装置600、贴合支架610、第一贴合压辊620、第二贴合压辊630、贴合驱动电机640、第一反向联动座650、第一正转齿轮651、第一反转齿轮652、第一输出齿轮653、辊压热干装置700、热干支架710、第一热干压辊720、第一发热管721、第一热压胶套722、第二热干压辊730、第二发热管731、第二热压胶套732、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第一纵向传动组件810、第一纵向传动支架811、第一纵向传动导轨812、第一纵向传动电机813、第一纵向传动螺杆814、第一纵向传动座815、第一横向传动组件820、第一横向传动支架821、第一横向传动导轨822、第一横向调节手轮823、第一横向调节螺杆824、第一横向传动座825、第一激光固定架830、第一激光切割头840、第一通过平台850、第一吸尘组件860、第一吸尘支架861、第一切割腔862、第一吸尘接口863、压合装置900、压合支架910、第一压合辊920、第二压合辊930、压合驱动电机940、第二反向联动座950、第二正转齿轮951、第二反转齿轮952、第二输出齿轮953、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第一收卷装置1100、第一收卷辊1110、第一收卷驱动电机1120、第一压孔组件1130、第一压孔辊1131、第一辅助辊1132、第一压孔驱动电机1133、第二收卷装置1200、第二收卷辊1210、第二收卷驱动电机1220、第二压孔组件1230、第二压孔辊1231、第二辅助辊1232、第二压孔驱动电机12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15所示,一种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包括机架100、安装于机架100的基材放卷装置200、安装于机架100并位于基材放卷装置200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安装于机架100靠近基材放卷装置200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500、安装于机架100靠近于辊涂装置500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6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7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9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及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二次切割后的物料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1100和第二收卷装置1200;所述贴合装置600将物料贴合后依次经过辊压热干装置700、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压合装置900、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第一收卷装置1100和第二收卷装置1200。参阅图3~图4所示,基材放卷装置2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基材放卷辊210、安装于机架100与所述基材放卷辊210驱动连接的基材放卷电机220;具体是,通过基材放卷辊210用于基材的放料,通过基材放卷电机220配合基材放卷辊210进行放料,放料效果好。另外,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分别位于基材放卷装置200的上下两侧;方便在放料过程中在双面进行贴合,贴合效果好。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一辅材放卷辊310及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一辅材放卷辊310驱动连接的第一辅材放卷电机320;所述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二辅材放卷辊410及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二辅材放卷辊410驱动连接的第二辅材放卷电机420;两组辅料放卷装置结构相同,分别位于基材放卷装置200的上下两侧,目的是在放卷到指定位置时通过贴合装置600进行贴合,贴合效果好。参阅图5~图6所示,辊涂装置5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辊涂支架510、安装于辊涂支架510的第一辊涂组件520、安装于辊涂支架510并与第一辊涂组件520相对的第二辊涂组件530、安装于辊涂支架510用于调节第二辊涂组件530的调节组件540、安装于辊涂支架510用于驱动第一辊涂组件520的第一辊涂驱动组件550和用于驱动第二辊涂组件530的第二辊涂驱动组件560;具体是,第一辊涂组件520和第二辊涂组件530之间具有辊涂槽,而基材放卷装置200将基材放卷后经过辊涂槽,在经过第一辊涂组件520和第二辊涂组件530将胶水辊涂在基材的双面,以便后续的贴合,贴合效果好,而设置独立的驱动结构单独驱动两组的的辊涂组件,对胶水涂布效果好。第一辊涂组件520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510的第一涂布胶辊521、安装于辊涂支架510并位于第一涂布胶辊521的第一导料模组522,所述第一导料模组522包括第一导料片522a、及位于第一导料片522a的第一刮刀522b;第二辊涂组件530包括可旋转安装于辊涂支架510的第二涂布胶辊531、安装于辊涂支架510并位于第二涂布胶辊531的第二导料模组532,所述第二导料模组532包括第二导料片532a、及位于第二导料片532a的第二刮刀532b,两组对称设置的辊涂组件结构相同,同样是通过导料模组经过导料片将胶水导入至涂布胶辊的表面,后通过涂布胶辊将胶水涂布在基材上,后通过刮刀将涂布胶辊的外径多余的胶水刮除,以便后续持续涂布。调节组件540包括调节电机541、与调节电机541驱动连接的同步联动座542,所述同步联动座542朝两侧延伸有驱动轴543,两侧驱动轴543连接有顶升座544,所述顶升座544连接有顶升螺杆545,所述顶升螺杆545连接有顶升板546,所述顶升板546连接有传动板547相连;所述传动板547与第二涂布胶辊531两端连接;所述调节电机541为伺服电机;所述驱动轴543与顶升座544之间设置联轴器同步传动连接,通过调节电机541配合驱动轴543和顶升螺杆545,能够同步将第二涂布胶辊531进行适应调节,调节方便,以适应不同厚度的胶水和基材涂布使用。第一辊涂驱动组件550包括第一辊涂电机551、与第一辊涂电机551驱动连接的第一联动座552,所述第一联动座552与所述第一涂布胶辊521驱动连接;所述第二辊涂驱动组件560包括第二辊涂电机561、与第二辊涂电机561驱动连接的第二联动座562,所述第二联动座562与所述第二涂布胶辊531驱动连接,具体是通过辊涂电机驱动联动座来带动涂布胶辊进行驱动,驱动效果好,结构简单可靠,方便对速比进行调节。参阅图7~图8所示,贴合装置6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贴合支架610、安装于贴合支架610的第一贴合压辊620、安装于贴合支架610并与第一贴合压辊620相对的第二贴合压辊630、安装于贴合支架610并与第一贴合压辊620驱动连接的贴合驱动电机640,所述第二贴合压辊630与第一贴合压辊620之间设置了第一反向联动座650;所述第一反向联动座650包括第一正转齿轮651、与第一正转齿轮651啮合的第一反转齿轮652、与第一反转齿轮652传动连接的第一输出齿轮653,所述第一输出齿轮653与所述第二贴合压辊630连接,所述第一正转齿轮651与第一贴合压辊620连接,贴合过程是通过两组的贴合压辊配合,在两组反向滚动的贴合压辊配合下将物料压合,压合效果好,而设置反向联动结构用于两组贴合压辊的反向传动,在一个驱动作用下能够实现双辊的同步传动,传动效果好,对物料压紧效果好。参阅图9所示,辊压热干装置7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热干支架710、安装于热干支架710的第一热干压辊720、安装于热干支架710并与第一热干压辊720相对的第二热干压辊730,所述第一热干压辊720内部安装有第一发热管721,所述第二热干压辊730内部安装有第二发热管731,所述第一热干压辊720外径套设有第一热压胶套722,所述第二热干压辊730外径套设有第二热压胶套732,具体是,通过两组对称的热干压辊内安装发热管,在使用中可并列设置多组的热干压辊并列进行热干,还设置热压胶套,预防对物料压伤,提升保护效果。参阅图10~图11所示,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一纵向传动组件810、传动于第一纵向传动组件810的第一横向传动组件820、传动于第一横向传动组件820的第一激光固定架830、安装于第一激光固定架830的第一激光切割头840、及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一激光切割头840相对的第一通过平台850和连接于第一通过平台850的第一吸尘组件860;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二纵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纵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横向传动组件、传动于第二横向传动组件的第二激光固定架、安装于第二激光固定架的第二激光切割头、及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二激光切割头相对的第二通过平台和连接于第二通过平台的第二吸尘组件,在使用中,通过纵向传动组件和横向传动组件的配合,可实现双向传动,在切割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在激光切割头的相对位置设置吸尘组件,在经过切割后将产生的灰尘进行吸取,吸尘效果好。第一纵向传动组件810包括第一纵向传动支架811、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811的第一纵向传动导轨812、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支架811的第一纵向传动电机813、连接于第一纵向传动电机813的第一纵向传动螺杆814、安装于第一纵向传动导轨812并与第一纵向传动螺杆814连接的第一纵向传动座815,所述第一横向传动组件820安装于所述第一纵向传动座815;第二纵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纵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支架的第二纵向传动电机、连接于第二纵向传动电机的第二纵向传动螺杆、安装于第二纵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纵向传动螺杆连接的第二纵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纵向传动座;通过纵向传动电机驱动纵向传动螺杆带动纵向传动座沿纵向传动导轨直线传动,传动精度高,稳定性好,实现线性模组传动原理,传动精度高。第一横向传动组件820包括第一横向传动支架821、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821的第一横向传动导轨822、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支架821的第一横向调节手轮823、连接于第一横向调节手轮823的第一横向调节螺杆824、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导轨822并与第一横向调节螺杆824连接的第一横向传动座825,所述第一激光固定架830安装于第一横向传动座825;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手轮823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一横向调节螺杆824的第一锁紧座;第二横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横向传动支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支架的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于第二横向调节手轮的第二横向调节螺杆、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导轨并与第二横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激光安装支架安装于第二横向传动座;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手轮连接有用于锁紧第二横向调节螺杆的第二锁紧座;横向传动装置通过采用调节结构,可根据使用进行适应调节,调节方便,实用性强。第一吸尘组件860包括第一吸尘支架861、安装于第一吸尘支架861的第一切割腔862,所述第一切割腔862与第一通过平台850连通,所述第一吸尘支架861安装有第一吸尘接口863,所述第一吸尘接口863与第一切割腔862连通;第二吸尘组件包括第二吸尘支架、安装于第二吸尘支架的第二切割腔,所述第二切割腔与第二通过平台连通,所述第二吸尘支架安装有第二吸尘接口,所述第二吸尘接口与第二切割腔连通;设置简易的吸尘结构,通过平台用于物料的通过,通过切割腔将物料进行切割,在切割过程中通过吸尘接口连接吸尘器,方便在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吸走,提升工作环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与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结构相同,故省略了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下位部件的所有标号,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下位部件的附图参考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参阅图12~图13所示,压合装置9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压合支架910、安装于压合支架910的第一压合辊920和第二压合辊930、及安装于压合支架910并与第一压合辊920驱动连接的压合驱动电机940,所述第二压合辊930与第一压合辊920之间设置第二反向联动座950;所述第二反向联动座950包括第二正转齿轮951、与第二正转齿轮951啮合的第二反转齿轮952、与第二反转齿轮952传动连接的第二输出齿轮953,所述第二输出齿轮953与所述第二压合辊930连接,所述第二正转齿轮951与第一压合辊920连接;具体是,压合装置900的结构与贴合装置600结构类似,同样是采用两组压合辊对称配合下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压合,同样设置了反向联动座,用于两组压合辊的反向传动,在一个驱动作用下能够实现双辊的同步传动,传动效果好,对物料压紧效果好。参阅图14所示,第一收卷装置11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一收卷辊1110和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一收卷辊1110驱动连接的第一收卷驱动电机1120;所述第二收卷装置12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的第二收卷辊1210和安装于机架100并与第二收卷辊1210驱动连接的第二收卷驱动电机1220;两组收集装置的结构相同,用于将切割后分成两部分的物料进行分别收卷,收卷方便,结构可靠。参阅图15所示,第一收卷装置1100前方还设置有第一压孔组件1130,所述第一压孔组件1130包括第一压孔辊1131和第一辅助辊1132,所述第一压孔辊1131与第一辅助辊1132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一压孔辊1131连接有第一压孔驱动电机1133安装于机架100;所述第二收卷装置1200前方还设置有第二压孔组件1230,所述第二压孔组件1230包括第二压孔辊1231和第二辅助辊1232,所述第二压孔辊1231与第二辅助辊1232的外径相切,所述第二压孔辊1231连接有第二压孔驱动电机1233安装于机架100;具体是,设置了压孔组件的作用是在物料一个表面压上成型压孔,以便结构的后续使用,一般作用为铝箔或铜箔的屏蔽片使用,而切割成指定的形状,使用方便,压孔辊是在外径均布有若干的压针,通过压针在铝箔表面压上通孔。一种贴合式激光切割工艺,包括所述的贴合式高效率激光切割设备,切割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基材放卷装置200将铜箔基材放卷,同时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同时将铝箔放卷,在基材放卷装置200将铜箔放卷经过辊涂装置500在双面辊涂上胶水;步骤2,在铜箔与铝箔经过贴合装置600时通过第一贴合压辊620和第二贴合压辊630的作用下将铜箔的双面压入贴合上铜箔;步骤3,完成铜箔和铝箔的贴合后通过辊压热干装置700将贴合后的通过辊压方式热干;步骤4,将胶水热干后经过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在物料上切割第一切槽;步骤5,在完成第一切槽切割后通过压合装置900再次进行压合,完成压合后通过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进行二次切割切出第二切槽,将卷料分成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步骤6,在二次切割后将第一物料经过第一压孔组件1130在第一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压孔后通过第一收卷装置1100将第一物料收卷,在此同时,第二物料通过第二压孔组件1230在第二物料的一面辊压上压孔,完成后通过第二收卷装置1200将第二物料进行收卷。胶水为环氧树脂胶水,所述辊压热干装置700辊压温度为110℃~320℃,采用环氧树脂胶水辊涂设置,将铝箔和铜箔贴合效果好,同时辊压热干装置700一般温度控制在180℃~220℃,能够快速将胶水固化。本发明结合了自动放卷、辊涂、贴合、热压、一次切割、压合、二次切割后进行收卷,能够全自动对卷料进行贴合,自动化程度高。而贴合后再进行热压干燥,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后再进入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对物料进行切割,在完成一次切割后预防物料开裂,再次进行压合,在压合后通过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进行二次切割,完成二次切割后再将分成两部分的产品分别收卷,整体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物力。具体是,设置了机架100、安装于机架100的基材放卷装置200、安装于机架100并位于基材放卷装置200两侧的第一辅材放卷装置300和第二辅材放卷装置400、安装于机架100靠近基材放卷装置200并用于在基材两侧辊涂上胶水的辊涂装置500、安装于机架100靠近于辊涂装置500并用于将基材和辅材贴合的贴合装置6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贴合后的胶水烘干的辊压热干装置7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辊压热干后的物料进行切割的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切割后的物料进行二次压合的压合装置900、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压合后物料进行二次切割的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及安装于机架100用于将二次切割后的物料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装置1100和第二收卷装置1200;所述贴合装置600将物料贴合后依次经过辊压热干装置700、第一激光切割装置800、压合装置900、第二激光切割装置1000、第一收卷装置1100和第二收卷装置1200。整体通过机架100作为支撑安装,方便整体结构的安装,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每个装置能够相互配合进行工作,也保证稳定,有利于提升效率。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智能卡测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上述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连接至上位机,包括: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供电;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所述传输模块连接在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上位机之间,所述主控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传输模块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使得可以降低完成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并且缩小测试设备的体积。1.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连接至上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供电;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所述传输模块连接在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上位机之间,所述主控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传输模块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所述测试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检测到所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所述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发送所述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控模块在一设定的掉电时间点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所述第二指令用于验证掉电后所述待测智能卡中是否写入非法数据;所述主控模块用于识别出所述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所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所述待测智能卡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对所述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读取所述待测智能卡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根据所述响应结果确定所述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卡槽,所述卡槽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所述接口模块还包括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天线,所述天线用于连接所述非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指令还包括智能卡类型标识;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智能卡类型标识,在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和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接口芯片,并通过所述目标接口芯片对与所述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计时时长达到预获取的恢复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其中,所述恢复时长大于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为USB转串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包括: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控制引脚,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引脚;所述使能引脚与所述使能控制引脚连接;若所述主控模块通过所述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掉电的第一电平信号,所述接口模块通过所述使能引脚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若所述主控模块通过所述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上电的第二电平信号,所述接口模块通过所述使能引脚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携带目标电压值的第三指令,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以所述目标电压值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引脚中包括N个电压控制引脚,所述接口模块的受控引脚中包括N个电压受控引脚;所述N个电压控制引脚与所述N个电压受控引脚一一对应连接,所述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多种组合对应多种电压值;所述主控模块用于选择与所述目标电压值对应的电平信号的组合,并通过所述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选择的所述电平信号的组合;所述接口模块用于通过所述N个电压受控引脚接收所述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所述电平信号的组合,并以所述电平信号的组合对应的所述目标电压值为所述待测智能卡供电。9.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为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中的主控模块,所述测试设备包括:所述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所述传输模块连接在所述主控模块和上位机之间;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传输模块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根据所述测试指令,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所述测试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检测到所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所述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发送所述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控模块在一设定的掉电时间点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所述第二指令用于验证掉电后所述待测智能卡中是否写入非法数据;所述根据所述测试指令,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包括:识别出所述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所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其中,所述待测智能卡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对所述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在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读取所述待测智能卡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根据所述响应结果确定所述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卡槽,所述卡槽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所述接口模块还包括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天线,所述天线用于连接所述非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智能卡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背景技术智能卡(SmartCard)是一种内嵌有集成电路芯片的塑料卡(通常是一张信用卡的大小)的通称。目前,对智能卡进行防拔功能测试通常采用国外的智能卡测试工具MP300等相关系列产品,但MP300系列产品价格昂贵,使得为了完成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较高,而且MP300系列产品的体积也较大。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使得可以降低完成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并且缩小测试设备的体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包括: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供电;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所述传输模块连接在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上位机之间,所述主控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传输模块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所述测试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检测到所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所述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发送所述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所述主控模块用于识别出所述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所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所述待测智能卡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对所述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读取所述待测智能卡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根据所述响应结果确定所述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应用于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为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中的主控模块,所述测试设备包括:所述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所述传输模块连接在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上位机之间;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传输模块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根据所述测试指令,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所述测试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检测到所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所述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为所述上位机在发送所述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所述根据所述测试指令,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包括:识别出所述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将所述第二指令发送给所述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所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其中,所述待测智能卡接收到所述第二指令后对所述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在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读取所述待测智能卡对所述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根据所述响应结果确定所述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本发明实施方式,针对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提供一种测试设备,该测试设备中,电源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和接口模块连接,用于对主控模块和接口模块供电;主控模块连接接口模块,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传输模块连接在主控模块和上位机之间,主控模块用于通过传输模块接收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并通过接口模块对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也就是说,通过上位机、主控模块以及接口模块之间的指令交互,从而对待测智能卡完成防拔功能的测试。考虑到MP300系列产品集成了很多类型的测试功能,往往价格非常高,体积也较大,如果只希望进行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选用MP300系列产品难免成本较高。采用MP300系列产品进行防拔功能测试时,首先需要从众多测试选项中选定防拔测试这一项才会生成防拔测试指令,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测试设备,上位机在检测到待测智能卡后,自动发送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而无需从众多测试选项中选定防拔测试这一项才会生成防拔测试指令,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测试设备的专用性更强且成本更低。即本实施方式的测试设备属于单独的防拔测试产品,相比于MP300系列产品制作成本更低,体积更小,即本发明实施可以降低完成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并且缩小测试设备的体积。通过上位机先后向主控模块发送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利用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有利于精准的控制待测智能卡的掉电时间点。主控模块在接收到第一指令后,等待上位机发送的下一条指令即第二指令,主控模块接收到第二指令后将通过接口模块将第二指令发送给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通过待测智能卡对该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方便了确定该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而且,通过更改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有利于测试得到防拔功能极限点,该防拔功能极限点可以理解为:为了使待测智能卡正确响应掉电验证指令,掉电指令中应该携带的最短掉电延迟时长。另外,所述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卡槽,所述卡槽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所述接口模块还包括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天线,所述天线用于连接所述非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即,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一个测试设备完成接触式类型的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通过一个测试设备完成不同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完成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另外,所述传输模块为USB转串口。考虑到进行防拔测试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不大,且USB转串口最为经济,因此,传输模块采用USB转串口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测试设备的成本。另外,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计时时长达到预获取的恢复时长后,通过所述接口模块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上电;其中,所述恢复时长大于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计时时长达到恢复时长后控制待测智能卡自动恢复上电,方便了自动恢复上电后检测待测智能卡对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以确定待测智能卡内是否写入了非法数据,从而方便了确定该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另外,所述主控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上位机发送的携带目标电压值的第三指令,并通过所述接口模块以所述目标电压值对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考虑到一个待测智能卡可能支持多种不同的供电电压,通过上位机向待测智能卡发送携带目标电压值的第三指令,使得可以切换对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从而可以完成一个待测智能卡在不同供电电压下的防拔功能的测试,以更全面的对待测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另外,所述测试指令还包括智能卡类型标识;所述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智能卡类型标识,在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和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接口芯片,并通过所述目标接口芯片对与所述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所述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即,主控模块接收到测试指令后,可以根据测试指令中携带的智能卡类型标识明确当前是要控制哪个接口芯片,方便了在测试设备可以同时测试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情况下,根据测试指令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接触式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非接触式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步骤602的子步骤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方式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理解,下面首先对智能卡及其防拔功能进行说明:智能卡内通常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随机存储器RAM和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卡内操作系统(ChipOperatingSystem,COS),智能卡需要通过读写器进行数据交互。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智能卡突然掉电,容易造成卡内用户数据出错。比如,若智能卡正在进行用户数据修改,持卡人突然将卡从读卡器中拨出或移开,或者读卡器由于某种原因突然掉电,都有可能造成用户数据修改操作中断,从而容易造成卡内用户数据出错。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COS本身应该具备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具有防拔处理的能力。即,智能卡的防拔功能也可以理解为智能卡的防掉电功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利用该测试设备可以对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从而得出智能卡是否具备防拔功能的测试结果。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本实施方式中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100可以如图1所示,包括:主控模块101、接口模块102、传输模块103、电源模块104。其中,传输模块103连接在主控模块101和上位机之间,从而使得上位机和主控模块101之间可以传输数据。电源模块104分别与主控模块101和接口模块102连接,用于对主控模块101和接口模块102供电。主控模块101连接接口模块102,接口模块102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其中,上位机和主控模块101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括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主控模块101接收到测试指令后,通过接口模块102对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比如,主控模块101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以及恢复上电。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后,可以通过查看待测智能卡中是否写入了非法数据从而确定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如果待测智能卡中写入了非法数据,则可以确定待测智能卡不具备防拔功能,如果待测智能卡中未写入非法数据,则可以确定待测智能卡具备防拔功能。在具体实现中,测试指令为上位机在检测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比如,测试设备100在检测到有待测智能卡与接口模块102连接时,测试设备100向上位机发送反馈信息,上位机接收到该反馈信息后可以确定检测到待测智能卡,从而自动发送测试指令。可选的,上位机也可以周期性的发送测试指令。可选的,电源模块104可以从上位机的USB接口取电。然而,电源模块104也可以通过单独的电源供电。主控模块101可以为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可以选择的类型包括:STM32、SC8051、MSP430、LPC1768等,电源模块104可以选择的类型包括AMS1117、BMS1117等。在一个例子中,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第一指令中携带掉电延迟时长,掉电延迟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比如2us、10us等。在具体实现中,如果主控芯片的性能足够好,掉电延迟时长可以设置的更短的纳秒级的时长,可选50ns、100ns等,有利于使待测智能卡快速掉电。第二指令为上位机在发送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第二指令可以为对待测智能卡的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可以为待测智能卡内的用户数据的更新指令,该更新指令可以为用户数据的写入、删除等,然而并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第一指令可以理解为:用于指示主控模块101在一个设定的掉电时间点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该设定的掉电时间点可以理解为主控模块101在向待测智能卡发出第二指令后再经过上述掉电延迟时长的时间点,因此,第一指令也可以称为掉电指令。第二指令可以理解为:用于验证掉电后待测智能卡中是否写入非法数据,因此,第二指令也可以称为掉电验证指令。在一个例子中,测试的过程可以如下:主控模块101接收到第一指令后,识别出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在接收到第二指令后,通过接口模块102将第二指令发送给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可以理解的是,待测智能卡接收到第二指令后会对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第二指令的响应,待测智能卡可以记录对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主控模块101在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并通过接口模块102读取待测智能卡的响应结果,根据响应结果确定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也可以理解为,待测智能卡对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用于表征待测智能卡是否具备防拔功能。响应结果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正确响应、未响应、错误响应;其中,如果响应结果为正确响应或是未响应,均可以认为待测智能卡具备防拔功能,如果响应结果为错误响应,则可以认为待测智能卡不具备防拔功能。下面以一个具体示例对上述三种响应结果进行解释说明:假设,待测智能卡为银行卡(比如,该银行卡内当前存储的钱数为5千元),掉电指令即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为2us,掉电验证指令即第二指令为数据写入指令(比如,对银行卡内写入5千元)。主控模块101接收上位机发送的掉电指令后确定掉电延迟时长为2us,主控模块101等待上位机发送的下一条掉电验证指令,当主控模块101接收到掉电验证指令,将该掉电验证指令发送给接口模块102,接口模块102将该掉电验证指令发送给银行卡。银行卡接收到该掉电验证指令,对该掉电验证指令进行响应。主控模块101在将该掉电验证指令发送给接口模块102后开始计时,计时达到2us后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银行卡掉电。在对银行卡恢复上电后,查看的银行卡对掉电验证指令可能出现的三种响应结果分别如下:正确响应即银行卡内当前的钱数为1万元,也就是说,银行卡在掉电之前已经正确响应了对银行卡内写入5千元这一数据写入指令。未响应即银行卡内当前的钱数为5千元,也就是说,银行卡还没有响应对银行卡内写入5千元这一数据写入指令,就已经掉电了。错误响应即银行卡内当前的钱数不是5千元也不是1万元,比如为8千元,则可以确定银行卡写入了非法数据,也就是说,银行卡在掉电的过程中写入了错误的数据。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掉电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有利于精准的控制待测智能卡的掉电时间点。而且,通过更改掉电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有利于测试得到防拔功能极限点,该防拔功能极限点可以理解为:为了使待测智能卡能够正确响应掉电验证指令,掉电指令中应该携带的最短掉电延迟时长。在一个例子中,掉电指令的格式可以为:CLA+INS+P1+P2+P3,五字节长度,兼容标准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ProtocolDataUnit,APDU)命令。其中,CLA为指令类别,表明属于什么类别的指令,INS是指令类别中的指令代码,CLA+INS可以理解为命令首标。本示例中,命令首标的取值可以为:CLA=0xFF,INS=0x01,代表这是一条掉电指令,P1、P2、P3为掉电步长总数(不为0),假设掉电步长预设为2us。比如:掉电指令为:FF01000001(1个步长的掉电命令,即1\*掉电步长=2us后掉电),也就是说,掉电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为2us。在一个例子中,主控模块101控制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的方式可以为:主控模块101在向接口模块102发送掉电验证指令后开始计时,在计时时长达到预获取的恢复时长后,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其中,恢复时长大于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恢复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可以预先确定,不同类型的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可能存在差异。恢复时长大于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是为了确保待测智能卡能够完全掉电,若是过早的恢复上电,有可能还没有完全进入掉电状态后就上电了,达不到掉电的目的。比如掉电延迟时长设置为2us,恢复时长可以设置为200us。也就是说,主控模块101在将掉电验证指令发送给接口模块102后开始计时,计时达到2us时主控模块101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主控模块101计时达到200us时,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通过主控模块101的自动计时使待测智能卡重新恢复上电,有利于以较快的速度使得待测智能卡自动恢复上电。然而,在具体实现中,也可以通过上位机向主控模块101发送恢复上电的指令,使得主控模块101在接收到该恢复上电的指令之后,通过接口模块102控制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在一个例子中,恢复时长的预获取方式为:接收上位机发送的恢复时长,在具体实现中,上位机可以在向主控模块发送测试指令之前,先向主控模块发送恢复时长,使得主控模块获取到该恢复时长。可选的,主控模块中可以预存有人工写入的恢复时长,从而可以预获取人工写入的恢复时长。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模块101可以通过控制接口模块102输出掉电电压(比如0v),以使得接口模块102所连接的待测智能卡掉电。主控模块101可以通过控制接口模块102输出上电电压,以使得待测智能卡恢复上电。在一个例子中,传输模块103可以为USB转串口,传输模块103可以从上位机的USB接口取电。考虑到进行防拔测试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不大,且USB转串口最为经济,因此,传输模块采用USB转串口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测试设备的成本。然而,在具体实现中,传输模块103可以通过网口实现。在一个例子中,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简称:接触式智能卡),测试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其中,接口模块102包括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201以及与第一类接口芯片201连接的卡槽202,卡槽202用于连接接触式智能卡,第一类接口芯片201的受控引脚1和主控模块101中与第一类接口芯片201对应的控制引脚1连接。当需要对接触式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时,可以将接触式智能卡插入卡槽202内,从而接触式智能卡可以通过卡槽202与第一类接口芯片201连接。上位机在检测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测试指令可以理解为:上位机在检测到接触式智能卡插入卡槽202内后自动发送测试指令。其中,上述的第一类接口芯片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接触式通信协议比如可以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7816通信协议。在具体实现中,第一类接口芯片可以选择的类型包括:ST8024LCDR、DS8113、73S8009C、NCN6001等。在另一个例子中,测试设备支持测试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简称:非接触式智能卡),测试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3,其中,接口模块102包括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301以及与第二类接口芯片301连接的天线302,天线302用于连接非接触式智能卡,第二类接口芯片301的受控引脚1和主控模块101中与第二类接口芯片301对应的控制引脚2连接。当需要对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防拔功能测试时,可以将该非接触式智能卡放置在测试设备300的表面上,从而非接触式智能卡可以通过天线302与第二类接口芯片301连接。上位机在检测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测试指令可以理解为:上位机在检测到非接触式智能卡被放在测试设备300的表面上后自动发送测试指令。其中,上述的第二类接口芯片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非接触式通信协议比如可以为:ISO14443通信协议。在具体实现中,第二类接口芯片可以选择的类型包括:MS523,MFRC500SLE66R35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引脚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比如图2、3中不存在其它的引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各示例均为方便理解进行的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定。本实施方式,通过上位机、主控模块以及接口模块之间的指令交互,从而对待测智能卡完成防拔功能的测试。考虑到MP300系列产品集成了很多类型的测试功能,往往价格非常高,体积也较大,如果只希望进行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选用MP300系列产品难免成本较高。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属于单独的防拔测试产品,相比于MP300系列产品制作成本更低,体积更小,即本发明实施可以降低完成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并且缩小测试设备的体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本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还可以实现对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进行切换,从而可以对待测智能卡在不同供电电压下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本实施方式中主控模块除了具备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之外,还用于接收上位机发送的携带目标电压值的第三指令,并通过接口模块以目标电压值对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也就是说,第三指令可以用于切换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因此第三指令也可以称为电压切换指令。考虑到一个待测智能卡可能支持多种不同的供电电压(比如,5V/3V/1.8V),通过上位机向待测智能卡发送第三指令,使得可以切换对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从而可以完成一个待测智能卡在不同供电电压下的防拔功能的测试,以更全面的对待测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比如,如果测试待测智能卡当前的供电电压为5v,当测试完供电电压为5v时待测智能卡是否具备防拔功能后,可以通过上位机向主控模块发送携带3.3v(目标电压值)的电压切换指令,主控模块收到电压切换指令后,通过接口模块以3.3v对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当测试完供电电压为3.3v时待测智能卡是否具备防拔功能后,可以通过上位机向主控模块发送携带1.8v(目标电压值)的电压切换指令,主控模块收到电压切换指令后,通过接口模块以1.8v对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从而对供电电压为1.8v时待测智能卡是否具备防拔功能进行测试。在一个例子中,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4,图4中,主控模块采用主控芯片401实现,主控芯片可以具体采用STM32,接口模块包括接口芯片402和卡槽405,接口芯片可以具体采用ST8024LCDR,传输模块采用USB转串口403实现,USB转串口可以具体采用的是CH340,电源模块404可以具体采用AMS1117。图4中,主控芯片401的控制引脚(比如PB10、PB12、P2、PB13、PB15、PB9)中包括N个电压控制引脚(比如PB15、PB9这2个引脚),接口芯片402的受控引脚(比如I/OUC、XTAL1、RSTIN、CMDVCC、OFF、5V/3V、1.8V)中包括N个电压受控引脚(比如5V/3V、1.8V引脚这2个引脚),N个电压控制引脚与N个电压受控引脚一一对应连接(比如PB15引脚连接5V/3V引脚,PB9引脚连接1.8V引脚)。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多种组合对应多种电压值,比如可以参考表1,即PB15、PB9这2个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多种组合包括01、10、X1,对应的多种电压值分别为3V、5V、1.8V。PB15引脚(连接5V/3V引脚)PB9引脚(1.8V引脚)VCC引脚0110X11.8V主控芯片401用于选择与目标电压值对应的电平信号的组合,并通过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选择的电平信号的组合,接口芯片402用于通过N个电压受控引脚接收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组合,并以电平信号的组合对应的目标电压值为待测智能卡供电。比如,接触式智能卡当前的供电电压为5V,第三指令携带的目标电压值为3V,则参考表1主控芯片401选择的与目标电压值对应的电平信号的组合为01,主控芯片401通过PB15引脚输出0并通过PB9引脚输出1,接口芯片402通过5V/3V引脚和1.8V引脚分别接收PB15引脚和PB9引脚输出的0和1,并以电平信号的组合(01)对应的目标电压值(3V)为待测智能卡供电。具体的,接口芯片402可以通过VCC引脚输出电平信号的组合(01)对应的目标电压(3V),接口芯片402中的VCC引脚连接卡槽405的C1引脚,卡槽405通过C1引脚接收接口芯片402中的VCC引脚输出的目标电压,使得插入卡槽405的接触式智能卡的供电电压从5V切换为3V。其中,卡槽405的8个引脚分别代表的含义可以参见表2:引脚号引脚号电源电压输入(VCC)地,基准电压(GND)复位信号输入(RST)编程电压(VPP)时钟信号输入(CLK)输入/输出(I/O)保留待未来使用保留待未来使用当待测试的接触式智能卡插入卡槽405后,由于卡槽405中的复位RST信号输入引脚是一个软复位,拉高后并不会引起整个接触式智能卡的掉电。所以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智能卡掉电的方式为:断开电源电压输入VCC引脚的电源,即主控芯片控制接口芯片输出掉电电压即0V。通过图4可以看出,主控芯片401的控制引脚中包括: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控制引脚(比如PB13引脚),接口芯片402的受控引脚中包括: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引脚(比如CMDVCC引脚);使能引脚与使能控制引脚连接(比如PB13引脚和CMDVCC引脚连接)。若主控芯片401通过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掉电的第一电平信号(比如0),接口芯片402通过使能引脚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并控制所述待测智能卡掉电。比如,接口芯片402通过CMDVCC引脚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为0,则接口芯片402通过VCC引脚输出0V电压给卡槽405,使得插入卡槽405的接触式智能卡掉电。若主控芯片401通过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上电的第二电平信号(比如1),接口芯片402通过使能引脚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并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比如,接口芯片402通过CMDVCC引脚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为1,则接口芯片402通过VCC引脚输出上电电压给卡槽405,使得插入卡槽405的接触式智能卡恢复上电。其中,VCC引脚输出的上电电压的电压值的大小可以参考上述表1,即主控芯片401的PB15、PB9这2个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组合决定了接口芯片402通过VCC引脚输出的电压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图4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引脚引入,但这并不表明图4中不存在其它的引脚。在一个例子中,电压切换指令的格式为:CLA+INS+P1+P2+P3,五字节长度,兼容标准APDU命令。CLA=0xFF,INS=0x02,P1=0x03(代表3v),或P1=0x05(代表5v),或P1=0x18(代表1.8v),P2,P3为任意值。也就是说,CLA=0xFF,INS=0x02时,代表这是一条电压切换指令,比如:电压切换指令为:FF02032202时表示需要切换为3v对待测智能卡供电;电压切换指令为:FF02052202时表示需要切换为5v对待测智能卡供电;电压切换指令为:FF02182202时表示需要切换为1.8v对待测智能卡供电。在具体实现中,主控芯片STM32在执行完电压切换指令后,可以返回响应信息给上位机,代表相应的电压切换指令已经执行。比如返回的响应信息可以为以下任意之一:0x30(即执行了切换为3v的电压切换指令)、0x50(即执行了切换为5v的电压切换指令)、0x18(即执行了切换为1.8v的电压切换指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各示例均为方便理解进行的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定。本实施方式,考虑到一个待测智能卡可能支持多种不同的供电电压,通过上位机向待测智能卡发送电压切换指令,使得可以切换对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从而可以完成一个待测智能卡在不同供电电压下的防拔功能的测试,以更全面的对待测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一个测试设备完成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即通过一个测试设备可以完成不同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500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简称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简称非接触式智能卡)。测试设备50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5,包括:主控芯片501、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502、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卡槽504、天线505、USB转串口506、电源模块507。主控芯片501的引脚中包括与第一类接口芯片502对应的控制引脚1以及与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对应的控制引脚2,控制引脚1连接第一类接口芯片502的受控引脚1,控制引脚2连接第二类接口芯片503的受控引脚1。第一类接口芯片502与卡槽504连接,第一类接口芯片502通过卡槽504连接接触式智能卡。第二类接口芯片503与天线505连接,第二类接口芯片503通过天线505连接非接触式智能卡。上位机连接USB转串口506,USB转串口506连接电源模块507,电源模块507分别连接主控芯片501、第一类接口芯片502、第二类接口芯片503。电源模块507可以从上位机的USB接口取电,从而使得电源模块507可以为主控芯片501、第一类接口芯片502、第二类接口芯片503供电。可以理解的是,主控芯片501可以包括很多引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主控芯片501的多个引脚选择出一部分引脚作为与第一类接口芯片502对应的控制引脚1,选择出另一部分引脚作为与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对应的控制引脚2。比如,假设主控芯片为STM32,可以参考图4,选择出的控制引脚1可以包括PB2、PB9、PB10、PB13、PB14、PB15,控制引脚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STM32的其余引脚中选择,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方式中,测试指令包括智能卡类型标识,主控芯片501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测试指令后,根据测试指令确定智能卡类型标识,然后根据智能卡类型标识在第一类接口芯片502和第二类接口芯片503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接口芯片,并通过目标接口芯片对与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一类接口芯片502时,与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目标待测智能卡为接触式智能卡,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二类接口芯片503时,与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目标待测智能卡为非接触式智能卡。比如,智能卡类型标识为A时,主控芯片501确定的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一类接口芯片502,智能卡类型标识为B时,主控芯片501确定的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在一个例子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测试指令可以包括类似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掉电指令和掉电验证指令,和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掉电指令和掉电验证指令均可以携带上述的智能卡类型标识。掉电指令中携带的智能卡类型标识表示:当前需要控制非接触式智能卡掉电,还是需要控制接触式智能卡掉电。掉电验证指令中携带的智能卡类型标识表示:当前需要控制非接触式智能卡执行掉电验证指令,还是需要控制接触式智能卡执行掉电验证指令。在一个例子中,掉电指令的格式为:CLA+INS+P1+P2+P3,可以通过对INS设置不同的值来表示不同的智能卡类型标识,从而使得主控芯片501在接收到掉电指令后可以通过INS的值确定智能卡类型标识,以确定当前要对哪一种类型的智能卡进行测试。下面以一个具体示例,对利用测试设备500测试不同类型的智能卡进行举例说明:对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将接触式智能卡插入卡槽504,利用上位机向主控芯片501发送携带智能卡类型标识A的测试指令,主控芯片501根据智能卡类型标识A确定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一类接口芯片502,并通过第一类接口芯片502对接触式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对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将非接触式智能卡放在测试设备500上,利用上位机向主控芯片501发送携带智能卡类型标识B的测试指令,主控芯片501根据智能卡类型标识B确定目标接口芯片为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并通过第二类接口芯片503对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在一个例子中,本实施方式中的测试设备500还可以实现类似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待测智能卡的供电电压进行切换,从而可以对待测智能卡在不同供电电压下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压切换指令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压切换指令还可以携带上述的智能卡类型标识。电压切换指令中携带的智能卡类型标识表示:当前需要切换非接触式智能卡的供电电压,还是需要切换接触式智能卡的供电电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各示例均为方便理解进行的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限定。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一个测试设备完成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有利于通过一个测试设备完成不同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的测试,从而进一步降低完成防拔功能的测试需要的成本。主控模块接收到测试指令后,可以根据测试指令中携带的智能卡类型标识明确当前是要控制哪个接口芯片,方便了在测试设备在可以同时测试接触式智能卡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情况下,根据测试指令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卡的防拔功能进行测试。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应用于主控模块,主控模块为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中的主控模块,测试设备包括:主控模块、接口模块、传输模块、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所述接口模块连接;主控模块连接接口模块,接口模块用于连接待测智能卡;传输模块连接在主控模块和所述上位机之间。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模块可以为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设备中的主控模块。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的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实施本方案的必须。本实施方式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可以如图6所示,包括:步骤601:通过传输模块接收上位机发送的用于进行防拔测试的测试指令。步骤602:根据测试指令,通过接口模块对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其中,测试指令为上位机在检测到待测智能卡后发送。在一个例子中,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和/或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的情况下,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即接口模块包括支持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一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卡槽,所述卡槽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一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测试设备支持测试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的情况下,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3,即接口模块包括支持非接触式通信协议的第二类接口芯片以及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连接的天线,所述天线用于连接所述非接触式类型的所述待测智能卡,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的受控引脚和所述主控模块中与所述第二类接口芯片对应的控制引脚连接。测试设备支持测试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和非接触式类型的待测智能卡的情况下,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考图5。测试指令可以包括智能卡类型标识;通过接口模块对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包括:根据智能卡类型标识,在第一类接口芯片和第二类接口芯片中选择一个作为目标接口芯片,并通过目标接口芯片对与目标接口芯片连接的待测智能卡进行防拔测试。在一个例子中,电源模块可以从上位机的USB接口取电,从而使得电源模块可以为主控模块以及接口模块供电。可选的,传输模块可以为USB转串口。在一个例子中,测试指令包括: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第二指令为上位机在发送第一指令后发送的指令,步骤602可以通过如下子步骤实现:步骤6021:识别出第一指令中携带的掉电延迟时长。步骤6022:在接收到第二指令后,通过接口模块将第二指令发送给待测智能卡并开始计时。步骤6023:在计时时长达到掉电延迟时长后,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其中,待测智能卡接收到第二指令后对第二指令进行响应,且在掉电后停止对第二指令的响应,待测智能卡可以记录对第二指令的响应结果。在一个例子中,主控模块包括: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控制引脚,接口模块包括:待测智能卡上电或掉电的使能引脚;使能引脚与使能控制引脚连接;主控模块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包括:主控模块通过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掉电的第一电平信号,以供接口模块通过使能引脚接收到第一电平信号并控制待测智能卡掉电。步骤6024:在待测智能卡掉电后,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并通过接口模块读取待测智能卡的响应结果;在一个例子中,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的方式可以为:在计时时长达到预获取的恢复时长后,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其中,恢复时长大于待测智能卡掉电重启后进入正常工作的时长。在一个例子中,主控模块通过接口模块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的方式可以为:主控模块通过使能控制引脚输出表征上电的第二电平信号,以供接口模块通过使能引脚接收到第二电平信号并控制待测智能卡上电。步骤6025:根据响应结果确定待测智能卡是否具有防拔功能。在一个例子中,若主控模块接收到上位机发送的携带目标电压值的第三指令,通过接口模块以目标电压值对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在一个例子中,主控模块的控制引脚中包括N个电压控制引脚,接口模块的受控引脚中包括N个电压受控引脚;N个电压控制引脚与N个电压受控引脚一一对应连接,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多种组合对应多种电压值;通过接口模块以目标电压值对待测智能卡进行供电,包括:选择与目标电压值对应的电平信号的组合;通过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选择的所述电平信号的组合,以供接口模块通过N个电压受控引脚接收N个电压控制引脚输出的电平信号的组合,并以电平信号的组合对应的目标电压值为待测智能卡供电。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对应的测试方法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和技术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存储有可被主控模块执行的指令,指令被主控模块执行,以使主控模块能够执行如第四实施方式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模块可以为主控芯片,该主控芯片中存储有可被主控芯片执行的指令,主控芯片执行该指令时,能够实现如第四实施方式所述的智能卡防拔功能的测试方法。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主控模块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方式。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控制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涉及通信领域,用于点播视频,节省终端的内存资源。该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本发明用于点播视频。1.一种视频点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所述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所述INVITE消息的发送过程包括:所述终端调用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的拨号功能,在拨号界面输入呼叫号码;终端拨出所述呼叫号码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INVITE消息,由所述INVITE消息实现所述终端的呼叫;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所述视频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视频标识;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所述视频流地址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所述视频流地址为所述视频的存储地址;所述终端的呼叫请求与上次的呼叫请求相同时,查询所述服务设备内存储的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储有所述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则根据所述终端标识查询所述终端是否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的视频;若所述终端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则确定所述视频的视频播放节点;在确定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的视频流地址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NVITE消息还包括终端标识;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终端标识确定所述终端已开通视频点播业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终端未开通所述视频点播业务,则向所述终端返回拒绝消息;所述拒绝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4.一种视频点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所述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所述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所述INVITE消息的发送过程包括:所述终端调用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的拨号功能,在拨号界面输入呼叫号码;终端拨出所述呼叫号码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INVITE消息,由所述INVITE消息实现所述终端的呼叫;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所述视频为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所述视频为所述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所述终端的呼叫请求与上次的呼叫请求相同时,查询所述服务设备内存储的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储有所述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则根据所述终端标识查询所述终端是否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的视频;若所述终端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则确定所述视频的视频播放节点;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所述视频为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时间段的视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拒绝消息;所述拒绝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所述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所述INVITE消息的发送过程包括:所述终端调用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的拨号功能,在拨号界面输入呼叫号码;终端拨出所述呼叫号码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INVITE消息,由所述INVITE消息实现所述终端的呼叫;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所述视频请求消息包括所述视频标识;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所述视频流地址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所述视频流地址为所述视频的存储地址;所述接收模块,还具体用于所述终端的呼叫请求与上次的呼叫请求相同时,查询所述服务设备内存储的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储有所述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则根据所述终端标识查询所述终端是否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的视频;若所述终端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则确定所述视频的视频播放节点;在确定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接收所述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播放节点之后的视频流地址,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的视频流地址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INVITE消息还包括终端标识;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检验模块;所述检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终端标识确定所述终端已开通视频点播业务。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检验模块确定所述终端未开通所述视频点播业务时,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终端返回拒绝消息;所述拒绝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所述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所述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所述INVITE消息的发送过程包括:所述终端调用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的拨号功能,在拨号界面输入呼叫号码;终端拨出所述呼叫号码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INVITE消息,由所述INVITE消息实现所述终端的呼叫;播放模块,用于播放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所述视频为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所述视频为所述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所述播放模块,还具体用于所述终端的呼叫请求与上次的呼叫请求相同时,查询所述服务设备内存储的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若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储有所述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则根据所述终端标识查询所述终端是否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的视频;若所述终端播放过所述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则确定所述视频的视频播放节点;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所述视频为所述视频播放节点之后时间段的视频。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拒绝消息;所述拒绝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11.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网络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网络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当所述终端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4-5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点播方法。视频点播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背景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速度越来越快,各类基于网络的视频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视频运营商也逐渐增多。但目前的视频点播业务一般都是由各个视频运营商单独开发的软件或硬件实现,如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或电视盒子等,终端在使用APP点播视频时,需要在终端内安装视频运营商开发的视频APP,而各类视频APP的安装需占用终端的内存资源,易导致终端内存资源紧张。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用于点播视频,节省终端的内存资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视频点播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视频点播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模块接收的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播放模块,用于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网络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网络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总线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终端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终端执行如第二方面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本发明实施例终端使用内置的拨号功能发起呼叫请求(INVITE消息),通过在呼叫请求中添加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实现对视频的点播,不需要终端安装各类视频软件,有效地节省了终端的内存资源。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架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点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四;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长期演进语音承载(voiceoverlong-termevolution,VoLTE)是一种面向手机和数据终端的高速无线通信标准,VoLTE基于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多媒体子系统(IPmultimediasubsystem,IMS)网络,在LTE网络中使用为控制层面(controlplane,CP)和语音服务的媒体层面(mediaplane,MP)特制的配置文件作为数据流在LTE数据承载网络中传输,能够有效地利用带宽,建立高质量的语音通信服务。基于VoLTE的大带宽、高速率的特性,目前终端已经能够实现高清视频通话(videooverLTE,ViLTE),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即可以实现终端之间的视频通话。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架构,包括终端01、网络设备02和服务设备03。其中,终端01可以与其他的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互、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终端01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5G网络中的终端或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landmobilenetwork,PLMN)网络中的终端等。网络设备02可以为其他的通信设备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并为其建立通话连接。网络设备02可以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设备,如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能够对终端01的通话请求进行处理、转发;又如一种由IMS网络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ity,MME)和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subscriberserver,HSS)等组成的设备。服务设备03可以为其他的通信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如语音服务或视频服务。服务设备03可以是内容服务商提供内容服务所用的服务器,如服务器集群(由多个服务器组成)中的一个服务器,也可以是该一个服务器中的芯片,还可以是该一个服务器中的片上系统,还可以通过部署在物理机上的虚拟机(virtualmachine,VM)实现。依据上述的通信架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点播方法,能够通过终端的VoLTE功能实现视频的点播。如图2所示,包括:S101、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其中,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具体地,这里的终端可以为图1所示的终端01。本发明实施例中,INVITE消息实际为终端发起呼叫请求时,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的请求消息。INVITE消息的发送过程可以是:终端调用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的拨号功能,在拨号界面输入呼叫号码;终端拨出该呼叫号码时,向网络设备发送INVITE消息,由INVITE消息实现终端的呼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INVITE消息中携带的号码与普通的通话请求中INVITE消息中携带的号码不同,这里的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因此INVITE消息中携带的号码可以由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组成。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拨出的号码与普通的电话号码不同,这里终端拨出的号码可以由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组成,如终端拨出的号码可以为1218800001,其中12188为服务设备标识,00001为视频标识。当然,这里的1218800001仅为示例性的,根据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的不同,终端拨出的号码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服务设备标识为12189,视频标识为02222时,终端拨出的号码可以为1218902222,即INVITE消息包括1218902222。这里的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仅为示例性的,实际中,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不仅限于5位数组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服务设备的数量对服务设备标识进行设置,根据视频的数量对视频标识进行设置,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终端发起拨号请求的过程,不仅可以是终端用户通过终端的拨号功能手动拨号实现,还可以是终端通过扫描二维码调用拨号功能实现,如二维码内包括号码1218902222,终端可以扫描该二维码调用拨号功能,且调用的拨号界面已经输入号码1218902222。当然,终端用户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实现拨号请求的过程,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S102、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INVITE消息。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为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0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一个独立的处理设备;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多个实体设备组成。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一种位于核心网的处理设备,可以接收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并对该呼叫请求进行处理。当然,网络设备也可以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多个实体设备组成,如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roxy-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P-CSCF)、询问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nterrogating-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I-CSCF)、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erving-callsessioncontrolfunction,S-CSCF)和HSS等,由多个实体设备对终端发起的呼叫请求进行处理。S103、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其中,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具体地,这里的服务设备可以是图1所示的服务设备0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网络设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则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解析INVITE消息获得其携带的服务设备标识。网络设备可以存储服务设备标识与服务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包括服务设备标识、服务设备和服务设备地址,如下表1所示:服务设备服务设备标识服务设备地址服务设备一12188137.163.127.184服务设备二12189137.164.127.187服务设备三16535167.192.134.124服务设备四16531167.192.134.129………如上表1所示,若网络设备确定INVITE消息中携带的服务设备标识为12188,则其对应的服务设备为服务设备一,且服务设备一的地址为137.163.127.184,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服务设备一的地址向服务设备一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视频标识即INVITE消息中的视频标识。视频请求消息用于获取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的视频流地址。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电信运营商还可以提供一种存储设备,该存储设备用于存储服务设备标识与服务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处理设备在获得服务设备标识后,可以向存储设备查询其对应的服务设备的地址。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网络设备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则如图3所示,网络设备处理INVITE消息的过程包括:S201、终端向P-CSCF发送INVITE消息。其中,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S202、P-CSCF向S-CSCF发送INVITE消息。具体地,这里的S-CSCF为终端归属的S-CSCF,在终端进行鉴权注册时已经确定该S-CSCF,在此不再对S-CSCF的确定过程进行赘述。S203、S-CSCF向域名服务器DNS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其中,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至少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具体地,S-CSCF接收INVITE消息后,可以通过解析该INVITE消息确定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组成的号码,如1218902222。S-CSCF可以向域名服务器(domainnameserver,DNS)发送服务设备标识,由DNS服务器确定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的地址。当然,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视频标识,S-CSCF可以将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均发送给DNS,但DNS仅对服务设备标识进行查询,确定其对应的服务设备的地址。S204、DNS向S-CSCF返回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其中,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服务设备的地址。具体地,DNS内存储有服务设备的地址与服务设备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DNS可以根据域名解析请求消息中的服务设备标识确定其对应的服务设备的地址,如服务设备标识为12189,其对应的服务设备地址可以为137.164.127.187。S205、S-CSCF向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其中,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具体地,S-CSCF接收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后,可以确定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的地址,并向该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如服务设备的地址为137.164.127.187,则S-CSCF可以向地址为137.164.127.187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请求该服务设备返回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的视频流地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设备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仅为示例性的,实际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其他的核心网实体设备,如HSS,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S104、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其中,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具体地,当网络设备为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时,服务设备可以接收该处理设备发送的视频请求消息;当网络设备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时,服务设备可以接收S-CSCF发送的视频请求消息。服务设备内存储有视频标识与视频流地址之间的对应的关系,如下表2所示:视频标识视频流地址rtsp://137.164.127.187/vod/mp4:00001rtsp://137.164.127.187/vod/mp4:00002rtsp://137.164.127.187/vod/mp4:00003……如上表所示,若视频标识为00001,则对应视频的视频流地址为rtsp://137.164.127.187/vod/mp4:00001,服务设备确定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流地址后,可以将该视频流地址发送给网络设备。需要注意的是,当网络设备为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时,该视频流地址可以发送给该处理设备;处理设备可以根据视频流地址下载相应的视频,对该下载的视频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视频发送给终端。当网络设备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时,服务设备可以将视频流地址发送给S-CSCF;S-CSCF根据视频流地址下载相应的视频,对该下载的视频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视频经P-CSCF发送给终端。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对视频的编码是分段进行的,即将一个完整的视频拆分为若干个视频段,网络设备对这若干个视频段进行编码,获得若干个编码后的视频数据,并将这若干个编码后的视频数据依次发送给终端。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对视频的编码与现有技术中的视频编码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网络设备根据视频流地址下载的视频可以是存储在服务设备本地,也可以存储在云端服务器,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当视频存储在服务设备本地时,网络设备从服务设备下载视频;当视频存储在云端服务器时,网络设备根据视频流地址从云端服务器下载视频。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服务设备也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视频,而不是视频流地址。当然,服务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视频时,也需要将视频拆分为若干个视频段,并对这若干个视频段编码后再发送给网络设备。S105、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其中,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具体地,终端可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来的经过编码处理的若干个视频段,终端对这若干个经过编码处理的视频段进行解码,获得视频拆分的若干个视频段,并对这若干个视频段进行播放。需要说明的是,终端需要根据上述若干个视频段的顺序对其进行播放,进而实现视频的完整播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通过终端的拨号功能实现视频的点播,减少了目前终端依靠视频类APP实现视频点播的过程,节省了终端的内存资源;且通过终端的拨号功能实现视频点播,避免了使用视频类APP点播时的频繁操作,简化了视频点播的流程。可选的,INVITE消息还包括终端标识。如图4所示,在步骤S103之前,还包括:S301、网络设备根据终端标识确定终端已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具体地,这里的终端标识可以是终端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IMSI)。由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中,HSS用于存储终端的签约数据。因此在本步骤中,不论网络设备为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还是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的设备,网络设备均可以根据终端标识查询HSS,从而确定该终端是否开通视频点播业务。需要说明的是,当网络设备为一种独立的处理设备时,该处理设备可以向HSS查询终端的签约数据,从而确定其是否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当网络设备由P-CSCF、S-CSCF和DNS组成时,终端的签约数据可以由S-CSCF向HSS查询完成。当然,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除P-CSCF、S-CSCF和DNS之外,还可以包括HSS。可选的,如图5所示,在步骤S103之前,还包括:S302、若网络设备确定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则向终端返回拒绝消息。其中,拒绝消息用于指示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具体地,若网络设备根据终端标识查询HSS时,未查询到终端签约视频点播业务的信息,则确定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此时,网络设备向终端返回拒绝消息,指示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视频点播是由终端通过拨号功能实现的,因此网络设备向终端返回的拒绝消息可以是语音消息,如终端接收该拒绝消息后,播放语音信息“您尚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当然,网络设备在确定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后,也可以挂断终端的呼叫请求,并向终端发送短信,指示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短信内容可以为“您尚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根据终端标识将终端分为开通视频点播业务的终端和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的终端,在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时,限制其进行视频点播,能有效地对终端进行管理分类。可选的,视频请求消息还可以包括终端标识,服务设备还可以存储终端标识与会员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3所示:终端标识会员等级460030912121021普通会员点播免费视频(视频含广告)460030912121022白银会员点播免费视频(视频不含广告)460030912121023黄金会员点播所有视频(视频不含广告)………如上表所示,服务设备通过解析视频请求消息获取终端标识后,可以根据终端标识确定对应的终端的会员等级,如终端标识为460030912121023,则该终端标识对应的终端的会员等级为黄金会员。当然,与终端的会员等级对应的,服务设备还可以对视频进行分类,如将视频设置为免费视频、会员视频等。其中,终端为普通会员时,仅可以点播免费视频,若终端点播的视频为会员视频,则服务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终端的会员等级不具备播放相应视频的权限;终端为黄金会员时,既可以点播免费视频,也可以点播会员视频。需要说明的是,服务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响应消息,可以由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该响应消息的过程与向终端发送拒绝消息的过程一致,均可以通过语音消息和短信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在终端播放视频时,该视频可能包括广告内容,白银会员的设置仅为了取消终端播放视频时的广告,白银会员并不具备点播会员视频的权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到,普通会员点播视频时,其播放的免费视频可能包括广告,而黄金会员点播视频时,其播放的会员视频(免费视频)不包括广告。上述的会员等级与其对应的权限仅为示例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本实施例根据终端的会员等级为终端分配点播权限,能够实现电信运营商的收入增加,实现终端点播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可选的,当终端中断对点播视频的播放时(如挂断通话),终端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播放中止消息,用于指示终端中止视频的播放。该播放中止消息可以包括视频播放节点,视频播放节点用于指示视频播放的时间点,如视频播放至00:05:13,即视频播放至5分13秒时,终端挂断通话,则该视频播放节点记录为00:05:13。网络设备接收播放中止消息后,可以向服务设备发送播放记录消息,播放记录消息包括视频播放节点。服务设备接收播放记录消息后,可以将该视频播放节点、视频标识和终端标识进行存储,建立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4所示:终端标识视频标识视频播放节点46003091212100:05:1346003091212100:49:2746003091212102301:05:11………如表4所示,当终端再次发起呼叫请求时,若该次终端的呼叫请求与上次的呼叫请求相同,如INVITE消息均包括号码1218800001,则服务设备在接收网络设备发来的视频请求后,首先查询服务设备内存储的终端标识、视频标识和视频播放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若该对应关系中存储有视频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终端标识,则根据终端标识查询该终端是否播放过视频标识为00001的视频;若该终端播放过该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则确定该视频的视频播放节点。服务设备在确定视频播放节点之后,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该视频的视频流地址,该视频流地址携带视频播放节点。网络设备在根据视频流地址下载相应的视频时,可以跳过视频播放节点之前的视频数据,而对该视频播放节点之后的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视频数据发送给终端。终端在播放该编码后的视频数据时,即可以跳过对视频播放节点之前时间段的视频播放,从而实现终端根据播放记录对已播放过的视频进行接续播放。本实施例能够使终端实现根据播放记录对已播视频的接续播放,避免终端重复播放相同的内容,能够节省终端用户观看视频所用的时间。可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点播方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通过上述的视频点播方法实现对语音服务的点播,如通过拨号请求实现对语音小说、相声和评书等语音服务的点播。区别仅在于,服务设备内存储的资源不同,视频点播时,服务设备内存储视频资源,而语音服务点播时,服务设备内存储语音小说、相声和评书等语音资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本发明实施例终端使用内置的拨号功能发起呼叫请求(INVITE消息),通过在呼叫请求中添加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实现对视频的点播,不需要终端安装各类视频软件,有效地节省了终端的内存资源。根据上述的视频点播方法,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40,包括: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发送模块402,用于向接收模块401接收的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接收模块401,还用于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可选的,INVITE消息还包括终端标识。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40还包括检验模块403。检验模块403,用于根据终端标识确定终端已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可选的,在检验模块403确定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时,发送模块402向终端返回拒绝消息;拒绝消息用于指示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50,包括:发送模块501,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播放模块502,用于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可选的,如图9所示,终端50还包括接收模块503。接收模块503,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拒绝消息;拒绝消息用于指示终端未开通视频点播业务。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实际是由接收模块503实现的,播放模块402仅用于播放视频,即接收模块403还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播放模块402用于播放接收模块403接收的视频。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和终端,包括: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邀请INVITE消息;INVITE消息用于点播视频,INVITE消息包括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邀请INVITE消息;网络设备向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发送视频请求消息;视频请求消息包括视频标识;网络设备接收服务设备发送的视频流地址,并根据视频流地址向终端发送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视频流地址为视频的存储地址;终端播放网络设备发送的视频;视频为视频标识对应的视频,且视频为服务设备标识对应的服务设备存储的视频。本发明实施例终端使用内置的拨号功能发起呼叫请求(INVITE消息),通过在呼叫请求中添加服务设备标识和视频标识实现对视频的点播,不需要终端安装各类视频软件,有效地节省了终端的内存资源。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61、处理器62、总线63和通信接口64;存储器61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62与存储器61通过总线63连接;当网络设备运行时,处理器62执行存储器61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网络设备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2(62-1和6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0中所示的CPU0和CPU1。且作为一种实施例,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62,例如图10中所示的处理器62-1和处理器62-2。这些处理器62中的每一个CPU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62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存储器6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61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63与处理器62相连接。存储器61也可以和处理器62集成在一起。在具体的实现中,存储器61,用于存储本申请中的数据和执行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对应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62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1内的数据,网络设备的各种功能。通信接口6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控制系统、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64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总线6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stand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6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直接加载到存储器中,并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经由计算机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71、处理器72、总线73和通信接口74;存储器71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72与存储器71通过总线73连接;当终端运行时,处理器72执行存储器71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终端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72(72-1和7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1中所示的CPU0和CPU1。且作为一种实施例,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72,例如图11中所示的处理器72-1和处理器72-2。这些处理器72中的每一个CPU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72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存储器7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71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73与处理器72相连接。存储器71也可以和处理器72集成在一起。在具体的实现中,存储器71,用于存储本申请中的数据和执行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对应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72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1内的数据,终端的各种功能。通信接口7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控制系统、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74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总线7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stand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73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1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直接加载到存储器中,并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经由计算机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点播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发明提供了不粘涂层、不粘涂料组和烹饪设备,该不粘涂层包括:底涂层,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层,所述面涂层设在所述底涂层背离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上,所述面涂层中包括含氟树脂。该不粘涂层中,通过在底涂层中加入适于遮盖基体材料色调的材料,可以在不改变不粘涂层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不粘涂层以及设置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高温黄变问题。1.一种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涂层,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层,所述面涂层设在所述底涂层背离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上,所述面涂层中包括含氟树脂,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所述底涂层中具有第一颜料,所述第一颜料具有第一色调,所述第一色调适用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基于所述底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40%,以未加热的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为基准,所述不粘涂层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之间的色差值ΔE=2-8,以白色调为基准,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白色调之间的色差值为0-30,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为6-30μm,所述面涂层的厚度为8-20μm,所述面涂层中包括第二颜料,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相同或不同;所述不粘涂层呈现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或者所述第一颜料和所述第二颜料之间的色调;所述第二颜料包括金属色颜料,所述金属色颜料呈片状,且至少两个片状颜料在垂直于所述不粘涂层方向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或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以未加热的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为基准,所述不粘涂层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之间的色差值为2.5-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以白色调为基准,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白色调之间的色差值为0-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层呈现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基本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层包括第一基体树脂和分散在所述第一基体树脂中的所述第一颜料,且所述底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颜料包括白色颜料,所述白色颜料包括钛、钛化合物、氧化锌、氧化铝和云母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颜料的粒径为5-25微米;所述第一基体树脂包括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基于所述底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27%;并且,所述面涂层包括所述含氟树脂和分散在所述含氟树脂中的所述第二颜料,且所述面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颜料包括金属色颜料,所述金属色颜料包括银粉和铝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氟树脂包括聚四氟乙烯;基于所述面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二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1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钛化合物包括氧化钛;所述银粉和铝粉的粒径各自独立的为2-70μ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银粉和铝粉的粒径各自独立的为3-20微米。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底涂层中还包括耐高温树脂、第一表面活性剂、第一pH调节剂和耐磨粒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面涂层中还包括第二表面活性剂和第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耐高温树脂包括聚苯硫醚、聚酰胺—酰亚胺和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表面活性剂和所述第二表面活性剂各自独立的包括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pH调节剂和所述第二pH调节剂各自独立的包括氨水、三乙胺和二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耐磨粒子包括Al2O3,SiO2和SiC中的至少一种。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粘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树脂为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所述白色颜料为氧化钛;所述含氟树脂为聚四氟乙烯,所述金属色颜料为银粉或铝粉。12.一种不粘涂料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料组用于形成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不粘涂层,包括:底涂料,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所述底涂层中具有第一颜料,所述第一颜料具有第一色调,所述第一色调适用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基于所述底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40%;面涂料,所述面涂料中包括含氟树脂,所述面涂料中包括第二颜料,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相同或不同,其中,所述底涂料用于形成底涂层,所述面涂料用于形成面涂层,以未加热的基体材料的色调为基准,所述不粘涂层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之间的色差值ΔE=2-8,以白色调为基准,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白色调之间的色差值为0-30,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为6-30μm,所述面涂层的厚度为8-20μm。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不粘涂料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涂料包括:所述面涂料包括:14.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基材;不粘涂层,所述不粘涂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上,所述不粘涂层为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不粘涂层,或者是由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不粘涂料组形成的。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相同或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的色差值ΔE小于4。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相同或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的色差值ΔE小于2。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材包括不锈钢。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为平面,所述不粘涂层设置在所述平面上;或者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部,多个所述凹陷部之间为凸起的表面,所述不粘涂层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内壁上。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凹陷部中,所述不粘涂层远离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为中部向所述金属基材凸起的曲面,且所述不粘涂层远离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低于所述凸起的表面。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内壁面为连续的弧面,每个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不粘涂层的底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不粘涂层的侧壁的厚度。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凹陷部中,在所述凹陷部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不粘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层颜色与所述凸起的表面的颜色基本相同。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不粘涂层构造为连续的弧面,所述不粘涂层中的底涂层和面涂层均构造为连续的弧面。不粘涂层、不粘涂料组和烹饪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不粘涂层、不粘涂料组和烹饪设备。背景技术具有不粘功能的烹饪设备表面常常采用涂覆不粘涂层的方式进行,不粘涂层在起到不粘作用的同时,经过高温后会发生黄变,同时烹饪设备的金属基材经过高温后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黄变,这种黄变现象大大限制了不粘涂层的颜色选择范围。因而,目前具有不粘功能的烹饪设备的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发明内容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改善黄变的不粘涂层。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粘涂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层包括:底涂层,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层,所述面涂层设在所述底涂层背离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上,所述面涂层中包括含氟树脂。该不粘涂层中,通过在底涂层中加入能够遮盖基体材料色调的材料,能够有效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从而可以在不改变不粘涂层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不粘涂层以及设置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高温黄变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或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中具有第一颜料,所述第一颜料具有第一色调,所述第一色调适用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面涂层中包括第二颜料,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相同或不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以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为基准,所述不粘涂层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之间的色差值ΔE=2-8,优选为2.5-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层呈现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或者所述第一颜料和所述第二颜料之间的色调。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颜料包括白色颜料和偏白色颜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颜料包括金属色颜料。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以白色调为基准,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白色调之间的色差值为0-30,优选为0-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金属色颜料呈片状,且至少两个片状颜料在垂直于所述不粘涂层方向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层呈现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基本相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包括第一基体树脂和分散在所述第一基体树脂中的第一颜料,且所述底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颜料包括白色颜料,所述白色颜料包括钛、钛化合物、氧化锌、氧化铝和云母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颜料的粒径为5-25微米;所述第一基体树脂包括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底涂层的厚度为6-30μm;基于所述底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40%,优选为10-2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面涂层包括所述含氟树脂和分散在所述含氟树脂中的第二颜料,且所述面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二颜料包括金属色颜料,所述金属色颜料包括银粉和铝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氟树脂包括聚四氟乙烯;所述面涂层的厚度为8-20μm;基于所述面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二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1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钛化合物包括氧化钛;所述银粉和铝粉的粒径各自独立的为5-100μm。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底涂层中还包括耐高温树脂、第一表面活性剂、第一pH调节剂和耐磨粒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面涂层中还包括第二表面活性剂和第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层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所述耐高温树脂包括聚苯硫醚、聚酰胺—酰亚胺和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表面活性剂和所述第二表面活性剂各自独立的包括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pH调节剂和所述第二pH调节剂各自独立的包括氨水、三乙胺和二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耐磨粒子包括Al2O3,SiO2和SiC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基体树脂为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所述白色颜料为氧化钛;所述含氟树脂为聚四氟乙烯,所述金属色颜料为银粉或铝粉。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粘涂料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料组包括:底涂料,所述底涂料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料,所述面涂料中包括含氟树脂。该不粘涂料组中,通过在底涂料中添加可以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的材料,既可以遮挡设置有该不粘涂料组形成的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黄变,也可以避免涂层本身的黄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料包括:第一基体树脂分散液30~50重量份;耐高温树脂10~30重量份;第一溶剂20~50重量份;所述第一颜料1~12重量份;第一表面活性剂0~10重量份;去离子水0~50重量份;第一pH调节剂0~1重量份;耐磨粒子0~3重量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面涂料包括:含氟树脂乳液45~70重量份;第二溶剂3~20重量份;所述第二颜料0.5~5重量份;第二表面活性剂0~10重量份;去离子水10~50重量份;第二pH调节剂0~1重量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料组用于形成前面所述的不粘涂层,其中,所述底涂层用于形成底涂层,所述面涂料用于形成所述面涂层。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烹饪设备包括:金属基材;不粘涂层,所述不粘涂层设置在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上,所述不粘涂层为前面所述的不粘涂层,后者是由前面所述的不粘涂料组形成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相同或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的色差值ΔE小于4,优选的ΔE小于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金属基材包括不锈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为平面,所述不粘氟涂层设置在所述平面上;或者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部,所述不粘氟涂层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内壁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每个所述凹陷部中,所述不粘涂层远离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为中部向所述金属基材凸起的曲面,且所述不粘涂层远离所述金属基材的表面低于所述凸起的表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凹陷部的内壁面为连续的弧面,每个所述凹陷部中的所述不粘涂层的底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不粘涂层的侧壁的厚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每个所述凹陷部中,在所述凹陷部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不粘涂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层颜色与所述凸起的表面的颜色基本相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层构造为连续的弧面,所述不粘涂层中的底涂层和面涂层均构造为连续的弧面。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不粘氟涂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粘涂层。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1,该不粘涂层包括:底涂层10,所述底涂层10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层20,所述面涂层20设在所述底涂层背离基体材料的一个表面上,所述面涂层20中包括含氟树脂。该不粘涂层中,通过在底涂层中加入适于遮盖基体材料色调的材料,可以在不改变不粘涂层性能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不粘涂层以及设置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高温黄变问题,大幅提升了不粘涂层体系的耐黄变性能及外观效果,从而扩大了不粘涂层的使用范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由此,不粘涂层可以有效遮盖基体材料的黄变。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或所述底涂层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至少遮盖90%的所述基体材料色调的改变。由此,不粘涂层遮盖基体材料黄变的效果较佳。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中具有第一颜料,所述第一颜料具有第一色调,所述第一色调适用于遮盖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由此,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基体材料发生黄变,也可以有效被底涂层遮盖,从产品外观看不到基体材料的黄变,从而可以有效改善基体材料的黄变问题。进一步的,能够减少基材色调对不粘涂层体系色调的干扰,从而提升不粘涂层体系的外观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为了更好地改善不粘涂层和设置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高温黄变问题,第一颜料可以包括白色颜料和偏白色颜料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白色颜料可以包括钛、钛化合物、氧化锌、氧化铝和云母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钛化合物可以包括氧化钛。具体的,氧化钛是一种白色无机颜料,具有无毒、最佳的不透明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不仅粘附力强,不易起化学变化,且永远是雪白的,不会在经过高温后发生黄变。由此,材料来源广泛,遮挡黄变的效果较好,且不会影响不粘涂层的不粘性能以及其与基体材料的结合力。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以白色调为基准,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与所述白色调之间的色差值可以为0-30,具体可以为0-15,例如0、1、2、3、4、5、6、7、8、9、10、11、12、13、14、15、20、25、30等。自身耐黄变的效果和遮挡黄变的效果较好。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颜料的粒径可以为5-25微米,具体如5微米、8微米、10微米、12微米、5微米、8微米、0微米、22微米、25微米等。该粒径范围内,显色效果、耐黄变效果和遮盖黄变的效果较佳,且易于分散,能够很好的和不粘涂层中的其他成分配合作用,进而便于不粘涂层的制备,同时利于提高不粘涂层的质量。当第一颜料的粒径大于上述范围时,第一颜料在形成底涂层的涂料中的分散性较差,进而导致遮盖黄变的效果不佳。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所述底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40%,具体可以为12-27%,具体如5%、8%、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30%、32%、35%、8%、40%等。在该含量范围内,不粘涂层的颜色效果、遮盖力、防腐性能最佳,如果过多会影响不粘涂层的结合力以及防腐性能,如果过少不粘涂层的遮盖力会降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除了第一颜料之外,底涂层中可以包括第一基体树脂,第一颜料可以分散在第一基体树脂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基体树脂可以包括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由此,可以和设置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力,同时具有较好的不粘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使用需要,所述底涂层中还可以包括耐高温树脂、第一表面活性剂、第一pH调节剂和耐磨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第一基体树脂和耐高温树脂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可以很好地和设有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结合,同时具有较好的防止腐蚀作用,耐高温树脂可以包括聚苯硫醚(PPS)、聚酰胺—酰亚胺(PAI)和聚醚醚酮(PEEK)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表面活性剂可以包括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第一pH调节剂可以包括氨水、三乙胺和二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而所述耐磨粒子包括Al2O3,SiO2和SiC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组分可以使得不粘涂层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具体的,第一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涂料更均匀利于保存并且降低涂料表面能利于施工,第一pH调节剂可以提高并稳定涂料的PH值,从而使涂料的黏度稳定利于施工,耐磨粒子可以大大提升不粘涂层的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底涂层的厚度可以为6-30μm,具体如6μm、10μm、15μm、20μm、25μm、30μm等。在该厚度范围内,涂层的防腐耐磨性能最佳,如果过厚涂层容易开裂、喷涂时容易流挂,如果过薄涂层的防腐性能、耐磨性能遮盖力会下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涂层可以包括第二颜料。在面涂层中加入第二颜料,能够使面涂层中的颜料覆盖底涂层中的第一颜料未覆盖到基体材料的部分,利用两次涂覆时颜料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从而提高对基体材料的色调的遮盖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涂层中的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可以与所述第一颜料的色调相同或不同。由此,可以通过第一颜料和第二颜料的结合而更好的改善不粘涂层和设置该不粘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黄变问题,且能够使不粘涂层体系呈现出较佳色调,提升不粘涂层体系的外观。且采用不同色调的颜料,一方面提高了不粘涂层体系的外观效果,且在面涂层中加入与第一颜料不同的第二颜料,能够利用不同色调的叠加显色效果,提高对基体材料色调的遮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二颜料包括金属色颜料。由此,第二颜色为金属色,可以使得面涂层呈现金属光泽,具有较强的遮盖力,可以有效改善黄变的影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金属色颜料呈片状,且至少两个片状颜料在垂直于所述不粘涂层方向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叠。由此,能够提高涂层的金属色泽,避免产生颜色不均匀的现象,且能够减少可能出现的未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进一步的,能够减少杂色的出现,提高产品的外观。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金属色颜料可以包括银粉和铝粉中的至少一种。一些具体示例中,金属色颜料可以包括银浆和铝银浆中的至少一种。其中,铝银浆的主要成分为雪片状铝粒子和石油溶剂,呈膏状,其特点是铝片表面光滑平整,粒度分布集中,形状规则,具有优异的光反射能力,金属光泽,和较强的遮盖能力。具体的,铝粉和银粉粒径越小金属感越强,遮盖力也越强。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银粉和铝粉的粒径各自独立的为2-70μm,具体可以为3-20微米,具体如2μm、3μm、5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等。该粒径范围内,不粘氟涂层具有极佳的改善黄变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所述面涂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二颜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12%,具体如1.5%、2%、3%、4%、5%、6%、7%、8%、9%、10%、11%、12%等。在该含量范围内,涂层的外观效果最佳且不影响涂层的其他性能,如果过多,悬浮太多,会影响涂层的不粘性及结合力,如果过少,遮盖力下降,色差值变大,会达不到所需的外观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涂层中的含氟树脂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PTFE树脂主要起不粘作用,可以赋予该不粘涂层良好的不粘效果。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面涂层的厚度可以为8-20μm,具体如8μm、10μm、12μm、15μm、18μm、20μm等。在该厚度范围内,涂层的不粘性、防腐性能最好,如果过厚涂层会开裂,如果过薄不粘性会降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使用需要,所述面涂层中还可以包括第二表面活性剂和第二pH调节剂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所述第二表面活性剂可以包括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一种;第二pH调节剂可以包括氨水、三乙胺和二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二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涂料表面能利于施工、促进涂料稳定性能利于保存,第二pH调节剂可以稳定涂料的pH值。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基体树脂为聚醚砜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所述白色颜料为氧化钛;所述第二基体树脂为聚四氟乙烯,所述金属色颜料为银浆或铝银浆。由此,不同基体树脂和颜料之间的配合和协同作用,使得不粘涂层的遮盖能力更佳,改善黄变的效果更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涂层可以覆盖底涂层的整个表面,也可以仅覆盖底涂层的部分表面。当面涂层覆盖底涂层的整个表面时,不粘涂层可以呈现所述第二颜料的色调或者所述第一颜料和所述第二颜料之间的色调(即不粘涂层呈现第一颜料的颜色和第二颜料的颜色的叠加效果);而当面涂层仅覆盖底涂层的部分表面时,所述不粘涂层呈现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基本相同。由此,可以保持产品的外表面的色调一致,提高外观的一致性和美观度。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以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为基准,所述不粘涂层的色调与所述基体材料的色调之间的色差值ΔE可以为2-8,具体可以为2.5-6,例如2、2.5、3、3.5、4、4.5、5、5.5、6、6.5、7、7.5、8等。由此,可以减少不粘涂层与具体材料的颜色差,提高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粘涂料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不粘涂料组包括:底涂料,所述底涂料中至少一种材料的色调适于遮盖基体材料的色调;面涂料,所述面涂料中包括含氟树脂。该涂料组中,通过在底涂料中添加适于遮盖基体材料色调的材料,既可以遮挡设置有该不粘涂料组形成的涂层的基体材料的黄变,也可以避免涂层本身的黄变。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涂料包括:第一基体树脂分散液30~50重量份;耐高温树脂10~30重量份;第一溶剂20~50重量份;所述第一颜料1~12重量份;第一表面活性剂0~10重量份;去离子水0~50重量份;第一pH调节剂0~1重量份;耐磨粒子0~3重量份。具体的,该上述组分和含量范围,涂层的防腐性能、耐磨性能、遮盖力最佳。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面涂料可以包括:含氟树脂乳液45~70重量份;第二溶剂3~20重量份;所述第二颜料0.5~5重量份;第二表面活性剂0~10重量份;去离子水10~50重量份;第二pH调节剂0~1重量份。具体的,该上述组分和含量范围,涂层的防腐性能、不粘性能、颜色效果最佳。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料组用于形成前面所述的不粘涂层,其中,所述底涂料用于形成底涂层,所述面涂料用于形成所述面涂层。具体的,该不粘涂料组中的各组分可以与前面不粘涂层中的相应组分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主要用于溶解树脂作用,具体的,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可以各自独立的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NMP)、乙醇、异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甲苯、二甲苯和二乙二醇乙醚中的至少一种。由此,溶解效果较佳,且成本较低。在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不粘涂层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将第一溶剂、第一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一pH调节剂搅拌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向所述第一混合物中加入第一基体树脂分散液和耐温树脂,并搅拌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向所述第二混合物中加入第一颜料和耐磨粒子,得到底涂料;将第二溶剂、第二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二pH调节剂搅拌混合,得到第三混合物;向所述第三混合物中加入含氟树脂乳液搅并拌均匀,得到第四混合物;向所述第四混合物中加入第二颜料,得到面涂料;利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涂敷所述底涂料并进行第一烘烤固化,得到底涂层;利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在所述底涂层的表面上涂敷所述面涂料并进行第二烘烤固化,得到面涂层。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对于设备和技术人员没有苛刻要求,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且成本较低,经济性好。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搅拌的容器内加入适当比例的第一溶剂、第一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一pH调节剂进行搅拌混合,再加入PES分散液、耐温树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氧化钛、耐磨粒子,配置成底涂料,然后采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涂敷于粗糙而洁净的金属基材表面,适度烘烤固化冷却,得到底涂层,底涂层的膜厚可以为6~30微米;向搅拌的容器内加入适当比例的第二溶剂、第二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二pH调节剂进行搅拌混合,再加入PTFE乳液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铝银浆或银浆,配置成面涂料,然后可采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涂敷于底涂层表面,适度烘烤固化冷却,得到面涂层,面涂层的膜厚可以为8~20微米。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2和图3,该烹饪设备包括:金属基材100;不粘涂层200,所述不粘涂层200设置在所述金属基材100的表面上,所述不粘涂层200为前面所述的不粘涂层,或者是由前面所述的不粘涂料组形成的。具体的,不粘涂层200可以包括底涂层10和面涂层20。该烹饪设备具有较好的不粘性能的同时,经过高温不会发生黄变。可以理解,该烹饪设备的具体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任何烹饪设备,例如包括但不限于锅具(炒锅、汤锅、炖锅、奶锅、平底锅等)、电饭煲内胆、压力锅内胆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相同。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至少一部分初始状态的色调与加热状态的色调的色差值ΔE小于4,优选的ΔE小于2,具体的,ΔE可以为3.5、3、2.5、2、1.5、1、0.5、0.2、0等等。由此,烹饪设备的外观一致性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金属基材可以包括不锈钢。具体的,由于不锈钢经过高温后易于发生黄变,将不锈钢基材和上述不粘涂层或者不粘涂料结合使用,可以很好地改善金属基材和涂层本身的黄变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所述金属基材100的表面可以为平面,所述不粘涂层200设置在所述平面上。由此,具有优异的不粘性能。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金属基材100的表面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部310,多个所述凹陷部310之间为凸起的表面320,所述不粘涂层200设置在所述凹陷部310的内壁上。具体的,可以提高不粘涂层的附着力,且减少不粘涂层的耐刮擦性能,外力不易与凹陷处的不粘涂层接触,从而提高凹陷处不粘涂层的附着力,保持长久的不粘性能、更好的耐磨性和持久寿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3,每个所述凹陷部310中,所述不粘涂层200远离所述金属基材100的表面201为中部向所述金属基材100凸起的曲面,且所述不粘涂层200远离所述金属基材100的表面低于所述凸起的表面320。由此,能够减少涂层被刮除的几率,提高涂层在凹陷部的附着力,且能够在涂层上方与凸起的表面之间形成空气层,提升对食物的不粘性能。进一步的,在加热时能够在涂层上方形成热空气层,促进食物的受热均匀。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3,所述凹陷部310的内壁面为连续的弧面,每个所述凹陷部310中的所述不粘涂层200的底部的厚度H1大于所述不粘涂层200的侧壁的厚度H2。由此,凹陷部的内壁面为连续的弧面能够减少涂层在凹陷部下部上的堆积,促进涂层向凹陷部底部的流动,减少凹陷部涂层处热量的堆积,从而避免形成热裂纹而降低该处的耐腐蚀性能。涂层底部的厚度大于涂层侧壁的厚度,能够提升涂层底部的传热能力,从而提升涂层整体的导热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3,每个所述凹陷部310中,在所述凹陷部310的顶部至底部的方向上,所述不粘涂层200的厚度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提升涂层底部的传热能力,从而提升涂层整体的导热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3,所述不粘涂层200构造为连续的弧面,所述不粘涂层中的底涂层10和面涂层20均构造为连续的弧面。由此,能够避免能量在涂层中堆积,从而减少热腐蚀的形成,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不粘涂层的颜色与所述凸起的表面的颜色基本相同。由此,可以保持烹饪设备外观的一致性和美观性。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中,不粘涂层的制备方法均为:向搅拌的容器内加入适当比例的第一溶剂、第一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一pH调节剂进行搅拌混合,再加入第一基体树脂分散液、耐温树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第一颜料和耐磨粒子,配置成底涂料,采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涂敷于粗糙而洁净的不锈钢金属基材表面,适度烘烤固化冷却,得到底涂层。向搅拌的容器内加入适当比例的第二溶剂、第二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第二pH调节剂进行搅拌混合,再加入第二基体树脂乳液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第二颜料(不含第二颜料时省略该步骤),配置成面涂料,采用压缩空气喷涂方式,涂敷于底涂层表面,适度烘烤固化冷却,得到面涂层。实施例1底涂层:PES30重量份;PPS30重量份;NMP35重量份;氧化钛15重量份,氧化钛的粒径为10微米;去离子水25重量份;氨水0.5重量份;Al2O33重量份;形成的底涂层的厚度为6微米,其中,底涂层中氧化钛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面涂层:PTFE50重量份;NMP5重量份;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重量份;去离子水25重量份;形成的面涂层厚度为8微米。对比例1PTFE涂层,不锈钢作为基体,其中PTFE涂层的厚度为14微米。实施例2底涂层同实施例1。面涂层:PTFE60重量份;NMP7重量份;铝粉1.2重量份,铝粉粒径为3微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重量份;去离子水40重量份;形成的面涂层厚度为8微米,其中,面涂层中铝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实施例3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氧化钛的用量为40重量份,底涂层中氧化钛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7%。实施例4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氧化钛的用量为6重量份,底涂层中氧化钛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实施例5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氧化钛的用量为60重量份,底涂层中氧化钛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5%。实施例6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氧化钛的粒径为40微米。实施例7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的厚度为30微米。实施例8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的厚度为40微米。实施例9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的厚度为4微米。实施例10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中铝粉的用量为1重量份,面涂层中铝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实施例11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中铝粉的用量为2重量份,面涂层中铝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实施例12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中铝粉的用量为0.5重量份,面涂层中铝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实施例13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中铝粉的用量为8重量份,面涂层中铝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实施例14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的厚度为20微米。实施例15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的厚度为5微米。实施例16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的厚度为30微米。实施例17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铝粉的粒径为20微米。实施例18同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的氧化钛替换为15重量份的氧化锌。实施例19同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的氧化钛替换为15重量份的氧化铝。实施例20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的氧化钛替换为15重量份的氧化锌。实施例21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底涂层中的氧化钛替换为15重量份的氧化铝。实施例22同实施例2,不同的在于面涂层中的铝粉替换为1.2重量份的银粉。性能检测:1、附着力的测试方法和评级标准如下(划百格测试):测试方法:用百格刀在测试样本表面划10×10个(100个)1mm×1mm小网格,每一条划线应深及不粘涂层的底涂层;用毛刷将测试区域的碎片刷干净;用3M600号胶纸或等同效力的胶纸牢牢粘住被测试小网格,并用橡皮擦用力擦拭胶带,以加大胶带与被测区域的接触面积及力度;静止3-5分钟后用手抓住胶带一端,在垂直方向(90°/60°)迅速扯下胶纸,同一位置进行2次相同试验。附着力判定标准:0级:切割边缘完全平滑无一格脱落。1级:在切口交叉处有少许涂层脱落,但交叉切割面积受影响不能明显大于5%。2级:在切口交叉处或沿切口边缘有涂层脱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5%,但不能明显大于15%。3级:涂层沿切割边缘部分或全部以大碎片脱落和或在格子不同部位上部分或全部剥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15%,但不能明显大于35%。4级:涂层沿切割边缘大碎片剥落和或一些方格部分或全部出现脱落,受影响的交叉切割面积明显大于35%,但不能明显大于65%。5级:剥落的程度超过4级。2、不粘性测试方法和标准如下:测试方法:1、在烹饪器具内倒入适量的植物油,用软布揩不粘表面至涂覆均匀;2、用高于60℃的温水加中性洗涤剂清洗,然后用清水洗净、擦干;3、将烹饪器具置于额定电压为220V、输出功率为1kW的电炉上加热,用精确度不低于2.5级的表面温度计测量,不粘涂层表面温度达到150℃~170℃时,将一只重量在50g~60g的新鲜鸡蛋破壳后放入烹饪器具内,待蛋白基本凝固(整个烹饪过程中,不粘涂层表面温度不得超过210℃);不粘性判定标准:用锋口厚度为0.2mm~0.5mm的塑料铲可使鸡蛋无损伤取出并不残留残渣。连续煎蛋10个及以上无损伤取出并不残留残渣,不粘性为1级;连续煎蛋5个无损伤取出并不残留残渣,不粘性为2级;连续煎蛋1个无损伤取出并不残留残渣,不粘性为3级;鸡蛋不能完整取出但无残留,不粘性为4级;鸡蛋不能完整取出且有残留,不粘性为5级。3、色差检测:具体测试方法为:色差测试仪测量色差,以所使用不锈钢金属基材(未加热)为基准,色差ΔE=0(ΔE值越小代表色差越小)。350摄氏度加热后不锈钢金属基材与未加热前的不锈钢金属基材的色差值为ΔE=32.76。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1。具体的,未加热样品与基准基体之间的色差值主要体现不粘涂层自身颜色,而加热前后样品与基准基体之间的色差值的变化越小(包括变大和变小),说明不粘涂层耐黄变的性能和遮盖力越好,基于此,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1、底涂层和面涂层中均含有颜料时,遮盖效果相较于仅底涂层中含有颜料的遮盖效果更佳。2、随着底涂层中颜料的含量增多,遮盖力会相对变好,而结合力会降低,随着底涂层中颜料的含量减少,遮盖力会降低。3、随着底涂层厚度增加,更容易开裂,随着底涂层厚度减小,遮盖力会下降。4、随着面涂层中颜料含量增加,遮盖力先逐渐提高然后逐渐下降,说明含量更多时悬浮增多,且不粘性下降。5、随着面涂层中颜料的粒径增大,遮盖力下降。7、随着面涂层厚度增加或减小,不粘性均会下降,厚度增加,开裂概率升高。综上所述,当不沾涂层在底涂层中加入含量、粒径适当且适于遮盖基体材料色调的材料,并形成厚度适中的底涂层时,可以在不改变不粘涂层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不粘涂层以及基体材料的高温黄变问题,经高温加热(350摄氏度)后样品的色差较小,可满足烹饪设备的需求。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所述第三逻辑区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固定的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所述第一逻辑区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一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二逻辑区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半导体结构能够提高图像传感器集成度。1.一种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所述第三逻辑区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固定的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所述第一逻辑区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一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二逻辑区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中的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像素区在所述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所述第二像素区在所述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所述第三像素区在所述第一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第一器件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基底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的范围为5微米~20微米。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层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区的第四逻辑电路,所述第四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第二像素区的第五逻辑电路,所述第五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三逻辑区的所述第三逻辑电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器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衬底第一像素区的第二面上的第一传输栅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衬底第二像素区的第二面上的第二传输栅极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衬底,所述第二衬底具有相对的第三面和第四面,且所述第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固定;位于所述第三面上的第二器件层。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基底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的范围为5微米~20微米。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底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器件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的第六逻辑电路,所述第六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三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一逻辑区的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位于所述第二逻辑区的所述第二逻辑电路。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器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衬底第三像素区的第三面上的第三传输栅极结构。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三基底。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五面朝向所述第一器件层;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上的粘结层,所述粘结层朝向所述第二器件层。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三基底在垂直于所述第五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插塞结构电连接。20.一种形成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所述第三逻辑区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提供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所述第一逻辑区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区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将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固定,使所述第一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使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并使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固定的工艺为键合工艺。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供第三基底;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后,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减薄处理工艺。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进行减薄处理。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在所述第一衬底第一面上形成保护层;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后,去除所述保护层。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和光电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背景技术图像传感器可用于感测光信号,其通过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实现图像拍摄功能。图像传感器按照其接收光信号的方式分为背照式(BSI)图像传感器和前照式(FSI)图像传感器。目前,出现了最新的堆栈式图像传感器芯片以使图像传感器的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然而,为了满足更高的像素要求、更远的拍摄距离以及更多的拍摄效果,通常需要多个图像传感器配合使用,这样不仅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增大了产品的体积,同时还会由于多个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安装偏移,导致拍摄效果差,因此目前的图像传感器集成度仍有待提高。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降低图像传感器的成本和多个图像传感器配合使用时的安装误差,并且提高图像传感器的集成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所述第三逻辑区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固定的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所述第一逻辑区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一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二逻辑区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中的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一像素区在所述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所述第二像素区在所述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所述第三像素区在所述第一基底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逻辑区部分或全部重合。可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衬底,所述第一衬底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位于所述第二面上的第一器件层。可选的,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基底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的范围为5微米~20微米。可选的,所述第一衬底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可选的,所述第一器件层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区的第四逻辑电路,所述第四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第二像素区的第五逻辑电路,所述第五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三逻辑区的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可选的,所述第一器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衬底第一像素区的第二面上的第一传输栅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衬底第二像素区的第二面上的第二传输栅极结构。可选的,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衬底,所述第二衬底具有相对的第三面和第四面,且所述第三面朝向所述第一衬底固定;位于所述第三面上的第二器件层。可选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可选的,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基底具有第二厚度,所述第二厚度的范围为5微米~20微米。可选的,所述第二衬底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内的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可选的,所述第二器件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的第六逻辑电路,所述第六逻辑电路与所述第三逻辑电路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一逻辑区的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位于所述第二逻辑区的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可选的,所述第二器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衬底第三像素区的第三面上的第三传输栅极结构。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第三基底。可选的,所述第三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五面和第六面,所述第五面朝向所述第一器件层;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上的粘结层,所述粘结层朝向所述第二器件层。可选的,所述第三基底在垂直于所述第五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可选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可选的,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插塞结构电连接。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形成上述任一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所述第三逻辑区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提供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所述第一逻辑区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区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将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固定,使所述第一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使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并使所述第三逻辑电路对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可选的,将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固定的工艺为键合工艺。可选的,还包括:提供第三基底;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后,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可选的,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减薄处理工艺。可选的,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进行减薄处理。可选的,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一基底相互键合后,在所述第一衬底第一面上形成保护层;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后,去除所述保护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像素区和第二像素区的第一基底,以及具有第三像素区的第二基底,因此后续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能够包括3个像素区,而由于所述3个像素区集成于一个图像传感器芯片中,因此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形成的图像传感器无需独立封装,进而能够降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元件成本,并且减小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体积;同时所述图像传感器也无需校准偏移度和光轴倾斜度,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工时;不仅如此,由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区的像素是所述第二基底的一部分,而所述第一像素区的像素、所述第二像素区的像素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是所述第一基底的一部分,因此后续形成的所述图像传感器在能够在多摄像头配合使用及双面感光的同时,减少占用的面积,并提高集成度。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中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因此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的第一逻辑区中的第一逻辑电路、第二逻辑区中的第二逻辑电路和第三逻辑区中的第三逻辑电路能够共同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或第三像素区中的2个像素区或全部像素区的像素进行合成和处理,进而能够提高所述图像传感器的运算速度。进一步,由于所述第三基底具有第三厚度,且所述第三厚度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因此所述第三基底具有合适的厚度,当对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减薄处理时,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太薄导致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断裂、损坏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至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背景技术所述,需要提高目前图像传感器的集成度。具有多摄像头的组合图像传感器通过配合使用多个图像传感器,以满足更高的像素要求、更远的拍摄距离以及更多的拍摄效果。然而由于所述多个图像传感器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一旦各所述图像传感器偏移了原位置,所述组合图像传感器就会产生跑焦问题;不仅如此,由于对所述各图像传感器还需要分别校准偏移度和光轴倾斜度,导致制造所述组合图像传感器的工时增加;并且所述各图像传感器配合使用时,运算速度也会降低。同时,由于所述组合图像传感器还需要增加独立封装以固定所述多个相互独立的图像传感器,因此增加了所述组合图像传感器的元件,导致所述组合图像传感器的成本变高、体积变大。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通过将包括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和第三逻辑区的第一基底,与包括第一逻辑区、第二逻辑区和第三像素区的第二基底相互固定,使多个像素区集成在一个图像传感器芯片上,进而降低图像传感器的成本以及多个图像传感器配合使用时的安装误差,并且提高图像传感器的集成度。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图1至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形成过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提供第一基底100,所述第一基底100包括第一像素区A、第二像素区B和第三逻辑区C。形成所述第一基底100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一衬底110,所述第一衬底110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110的材料为硅衬底。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110为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所述第一衬底110的选择不受限制,能够选取适于工艺需求或易于集成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A、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第一衬底110内具有第一阱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阱区内掺杂有第一离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第一衬底110内还具有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一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第一衬底110内还具有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二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以及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内掺杂有第二离子,且所述第二离子的导电类型和所述第一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反,使得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和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与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因此,构成光电二极管,从而能够将入射光中的光子转化为电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像素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像素。因此,后续能够将具有不同像素大小的两个像素区集成在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上,因此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具有两个不同像素大小的摄像模块,并将所述两个摄像模块中具有较大像素的摄像模块作为主摄像模块以负责拍摄,并且将所述两个摄像模块中具有较小像素的摄像模块作为副摄像模块以负责测算景深范围,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能够具有更丰富的成像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区的像素等于第二像素区的像素。因此,后续能够将具有相同像素大小的两个像素区集成在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上,因此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具有两个相同像素大小的摄像模块,并同时将所述两个摄像模块作为主摄像模块以负责拍摄,使所述图像传感器能够具有更高的像素、更清晰的成像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基底100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衬底110第二面112上形成第一器件层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层120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所述第一衬底110的第二面112上的若干第一传输栅极结构121,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所述第一衬底110的第二面112上的若干第二传输栅极结构122。所述第一传输栅极结构12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所述第二传输栅极结构12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层120还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区A的第四逻辑电路130;位于第二像素区B的第五逻辑电路140;位于所述第三逻辑区C的第三逻辑电路1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逻辑电路150包括第三逻辑电互连结构151和第三逻辑器件152;所述第三逻辑器件152包括第三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三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三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逻辑电路130包括第四逻辑电互连结构131和第四逻辑器件132;所述第四逻辑器件132包括第四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四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四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四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四逻辑器件包括第四行选择器件或第四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四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四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逻辑电路140包括第五逻辑电互连结构141和第五逻辑器件142;所述第五逻辑器件142包括第五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五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五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五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逻辑器件包括第五行选择器件或第五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五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五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逻辑电互连结构151、所述第四逻辑电互连结构131和所述第五逻辑电互连结构141是金属布线层或电插塞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层120的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三逻辑电路150、所述第四逻辑电路130、所述第五逻辑电路140、若干所述第一传输栅极结构121和若干所述第二传输栅极结构122的第一介质层161。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提供第一基底后,在所述第一衬底第一面上形成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材料是氧化硅。由于在所述第一衬底上形成了保护层,因此可以保护所述第一衬底在后续形成所述半导体结构的过程中不被损坏、污染。请参考图2,提供第二基底200,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一逻辑区D、第二逻辑区E和第三像素区F。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二基底200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二衬底210,所述第二衬底210具有相对的第三面213和第四面2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210的材料为硅衬底。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210为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所述第二衬底210的选择不受限制,能够选取适于工艺需求或易于集成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第二衬底210内具有第一阱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阱区内掺杂有第一离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第二衬底210内还具有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三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内掺杂有第二离子,且所述第二离子的导电类型和所述第一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反,使得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和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因此,构成光电二极管,从而能够将入射光中的光子转化为电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二基底200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衬底210第三面213上形成第二器件层2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220的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所述第二衬底210第三面213上的若干第三传输栅极结构223。所述第三传输栅极结构223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22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第六逻辑电路250;位于所述第一逻辑区D的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位于所述第二逻辑区E的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包括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231和第一逻辑器件232;所述第一逻辑器件232包括第一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一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一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包括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241和第二逻辑器件242;所述第二逻辑器件242包括第二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二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二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逻辑电路250包括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251和第六逻辑器件252;所述第六逻辑器件252包括第六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六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六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六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六逻辑器件包括第六行选择器件或第六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六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六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231、所述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241和所述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251是金属布线层或电插塞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220的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所述第六逻辑电路250、若干所述第三传输栅极结构223的第二介质层261。后续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固定,使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对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使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对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并使所述第三逻辑电路150对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具体请参考图3至图8。请参考图3,提供第三基底310。所述第三基底310具有相对的第五面315和第六面316。所述第三基底310用于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底310的材料与第一衬底110的材料相同,为硅(Si)。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底310的材料包括锗(Ge),硅锗(GeSi)、碳化硅、绝缘体上硅、绝缘体上锗、砷化镓或者族化合物。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提供第三基底后,在第三基底第六面上形成粘结层。所述粘结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碳化硅。由于在所述第三基底的第六面上形成粘结层,因此在后续将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与所述第二基底键合时,利于提升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的键合紧密程度。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五面315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基底310具有第三厚度H3,所述第三厚度H3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由于所述第三基底310具有第三厚度H3,且所述第三厚度H3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因此所述第三基底310具有合适的厚度,后续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一基底100或所述第二基底200中的一个或全部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100或所述第二基底200中的一个或全部进行减薄处理时,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基底100或所述第二基底200太薄导致的所述第一基底100或所述第二基底200断裂、损坏的可能性。请参考图4,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三基底310键合。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三基底310键合的方法包括:将所述第一基底100的第一器件层120表面朝向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五面315键合。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三基底310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100第一面111进行减薄处理,以使所述第一基底1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111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厚度的范围是5微米~20微米,所述减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和湿法刻蚀工艺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请参考图5,在将所述第一基底100与所述第三基底310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包括: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331,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331与所述第四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31电连接;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332,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332与所述第五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41电连接;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333,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333与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5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还延伸入所述第一基底100内,即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331、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332和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333还延伸入所述第一基底100内,以实现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331与所述第四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31、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332与所述第五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41、以及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333与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互连结构151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半导体结构的方法还包括: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前,在所述第一衬底110第一面111形成保护层180,在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六面316上形成粘结层380。由于在所述第一衬底110上形成了保护层180,因此可以保护所述第一衬底110在后续形成所述半导体结构的过程中不被损坏、污染。由于在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六面316上形成粘结层380,因此在后续将所述粘结层380朝向所述第二器件层220键合时,利于提升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的键合紧密程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180的材料是氧化硅。所述粘结层38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碳化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380的材料是氧化硅。请参考图6,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三基底310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后,将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键合。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键合的方法包括:将所述粘结层380朝向所述第二器件层220键合。在另一实施例中,不形成粘结层,且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的至少一部分、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和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第二器件层表面。将第二基底与第三基底键合的方法是金属键合,并且在对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三基底进行金属键合工艺前,将所述第二基底与所述第三基底对位,使所述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暴露于所述第二器件层表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暴露于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的部分、所述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暴露于所述第二器件层表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暴露于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的部分、以及所述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暴露于所述第二器件层表面的部分与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暴露于所述第三基底第六面的部分分别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键合后,对所述第一基底100第一面111和所述第二基底200第四面214进行减薄处理,以使所述第一基底1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111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厚度(未图示),并且使所述第二基底2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213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厚度(未图示)。由于对所述第一基底100进行所述减薄处理后,减小了所述第一基底1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111方向上的厚度,因此后续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也减小了厚度,进而能够减小了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图像传感器的体积。由于对所述第二基底200进行所述减薄处理后,减小了所述第二基底2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213方向上的厚度,因此后续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也减小了厚度,进而能够减小了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图像传感器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度的范围是5微米~20微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厚度的范围是5微米~20微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薄处理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和湿法刻蚀工艺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键合后,所述第一像素区A在所述第二基底2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逻辑区D全部重合;所述第二像素区B在所述第二基底2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逻辑区E全部重合;所述第三像素区F在所述第一基底1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逻辑区C全部重合。在另一实施例中,将第三基底与第二基底相互键合后,第一像素区在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一逻辑区部分重合;第二像素区在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二逻辑区部分重合;第三像素区在第一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三逻辑区部分重合。请参考图7,在将所述第三基底310与所述第二基底200相互键合后,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200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包括:第一逻辑区导电插塞281,所述第一逻辑区导电插塞281与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331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如图2所示)与所述第四逻辑电路130(如图1所示)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一逻辑电路230能够对所述第一像素区A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第二逻辑区导电插塞282,所述第二逻辑区导电插塞282与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332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如图2所示)与所述第五逻辑电路140(如图1所示)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二逻辑电路240能够对所述第二像素区B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第三像素区导电插塞283,所述第三像素区导电插塞283与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333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三逻辑电路250(如图2所示)与所述第六逻辑电路150(如图1所示)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三逻辑电路250能够对所述第三像素区F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逻辑电路、第二逻辑电路和第三逻辑电路中的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由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中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因此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的第一逻辑区中的第一逻辑电路、第二逻辑区中的第二逻辑电路和第三逻辑区中的第三逻辑电路能够共同对所述第一像素区、第二像素区或第三像素区中的2个像素区或全部像素区的像素进行合成和处理,进而能够提高所述图像传感器的运算速度。请参考图8,在形成贯穿所述第二基底200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后,去除所述保护层180。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的半导体结构。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9,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第一基底400,所述第一基底400包括第一像素区X、第二像素区Y和第三逻辑区Z,所述第三逻辑区Z内具有第三逻辑电路450;与所述第一基底400相互固定的第二基底500,所述第二基底500包括第一逻辑区R、第二逻辑区T和第三像素区S,所述第一逻辑区R内具有第一逻辑电路530,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对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二逻辑区T内具有第二逻辑电路540,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对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所述第三逻辑电路450对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像素区X和第二像素区Y的第一基底400,以及具有第三像素区S的第二基底500,因此后续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能够包括3个像素区,而由于所述3个像素区集成于一个图像传感器芯片中,因此具有所述图像传感器芯片形成的图像传感器无需独立封装,进而能够降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元件成本,并且减小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体积;同时所述图像传感器也无需校准偏移度和光轴倾斜度,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工时;不仅如此,由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和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像素是所述第二基底500的一部分,而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和所述第三逻辑电路450是所述第一基底40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少后续形成的所述图像传感器占用的面积,并提高所述图像传感器的集成度。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考图9,所述第一像素区X在所述第二基底5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逻辑区R全部重合;所述第二像素区Y在所述第二基底5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逻辑区T全部重合;所述第三像素区S在所述第一基底400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三逻辑区Z全部重合。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区在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一逻辑区部分重合;第二像素区在第二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二逻辑区部分重合;第三像素区在第一基底表面的投影与第三逻辑区部分重合。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第一基底400包括:第一衬底410,所述第一衬底410具有相对的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410的材料为硅衬底。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410为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所述第一衬底410的选择不受限制,能够选取适于工艺需求或易于集成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X、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第一衬底410内具有第一阱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阱区内掺杂有第一离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第一衬底410内还具有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一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第一衬底410内还具有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二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以及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内掺杂有第二离子,且所述第二离子的导电类型和所述第一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反,使得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和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与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因此,构成光电二极管,从而能够将入射光中的光子转化为电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一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二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由于在所述第一衬底410中具有第一像素区X和第二像素区Y,后续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在一个面上具有2个摄像模块,因此,当所述2个摄像模块配合使用时,即当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和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配合使用时,所述图像传感器能够具有更高的像素、更丰富的成像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区的像素等于第二像素区的像素。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第一基底4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衬底410第二面412上的第一器件层420。所述第一器件层420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的第二面412上的若干第一传输栅极结构421,位于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的第二面412上的若干第二传输栅极结构422。所述第一传输栅极结构42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所述第二传输栅极结构42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所述第一器件层420还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区X的第四逻辑电路430;位于第二像素区Y的第五逻辑电路440;位于所述第三逻辑区Z的第三逻辑电路4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逻辑电路450包括第三逻辑电互连结构451和第三逻辑器件452;所述第三逻辑器件452包括第三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三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三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逻辑电路430包括第四逻辑电互连结构431和第四逻辑器件432;所述第四逻辑器件432包括第四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四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四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四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四逻辑器包括第四行选择器件或第四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四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四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逻辑电路440包括第五逻辑电互连结构441和第五逻辑器件442;所述第五逻辑器件442包括第五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五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五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五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逻辑器件包括第五行选择器件或第五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五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五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逻辑电互连结构451、所述第四逻辑电互连结构431和所述第五逻辑电互连结构441是金属布线层或电插塞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器件层420的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三逻辑电路450、所述第四逻辑电路430、所述第五逻辑电路440、若干所述第一传输栅极结构421和若干所述第二传输栅极结构422的第一介质层4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4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面411的方向上具有第一厚度(未图示),所述第一厚度的范围是5微米~20微米。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第二基底500包括:第二衬底510,所述第二衬底510具有相对的第三面513和第四面514,且所述第三面513朝向所述第一衬底410的第二面412固定。由于在所述第二衬底510中具有第三像素区S,且所述第二衬底510的第三面513朝向所述第一衬底410的第二面412固定,因此所述半导体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面411和所述第四面514感光,进而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实现双面感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510的材料为硅衬底。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510为硅锗衬底、碳化硅衬底、绝缘体上硅衬底、绝缘体上锗衬底、玻璃衬底或III-V族化合物衬底,例如氮化镓衬底或砷化镓衬底等,所述第二衬底510的选择不受限制,能够选取适于工艺需求或易于集成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第二衬底510内具有第一阱区(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阱区内掺杂有第一离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第二衬底510内还具有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未图示),各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分别包括4个呈2×2阵列排布的第三光电二极管区(未图示)。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内掺杂有第二离子,且所述第二离子的导电类型和所述第一离子的导电类型相反,使得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和第一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反,因此,构成光电二极管,从而能够将入射光中的光子转化为电子。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像素为所述若干第三光电二极管区组的总数。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第二基底5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衬底510第三面513上的第二器件层5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520的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所述第二衬底510第三面513上的若干第三传输栅极结构523。所述第三传输栅极结构523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光电二极管区内光生电子的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52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第六逻辑电路550;位于所述第一逻辑区R的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位于所述第二逻辑区T的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包括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531和第一逻辑器件532;所述第一逻辑器件532包括第一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一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一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包括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541和第二逻辑器件542;所述第二逻辑器件542包括第二时序控制器件(未图示)、第二存储器器件(未图示)和第二数据传输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逻辑电路550包括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551和第六逻辑器件552;所述第六逻辑器件552包括第六行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六列选择器件(未图示)、第六源极跟随器件(未图示)以及第六复位器件(未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六逻辑器件包括第六行选择器件或第六列选择器件中的一种、第六源极跟随器件以及第六复位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逻辑电互连结构531、所述第二逻辑电互连结构541和所述第六逻辑电互连结构551是金属布线层或电插塞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层520的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所述第六逻辑电路550、若干所述第三传输栅极结构523的第二介质层5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底500在垂直于所述第三面513的方向上具有第二厚度(未图示),所述第二厚度的范围是5微米~20微米。请继续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底400和所述第二基底500之间的第三基底610,所述第三基底610具有相对的第五面615和第六面616,所述第五面615朝向所述第一器件层420。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五面615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基底610具有第三厚度(未图示),所述第三厚度的范围为700微米~770微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底610的材料与第一衬底410的材料相同,为硅(Si)。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基底610的材料包括锗(Ge),硅锗(GeSi)、碳化硅、绝缘体上硅、绝缘体上锗、砷化镓或者族化合物。请继续参考图9,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基底610第六面616上的粘结层680,所述粘结层680朝向所述第二器件层520。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不包括粘结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680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者氮碳化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三基底的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包括: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631,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631与所述第四逻辑电互连结构431电连接;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632,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632与所述第五逻辑电互连结构441电连接;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633,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633与所述第三逻辑电互连结构451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电插塞结构还延伸入所述第一基底400内,即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631、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632和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633还延伸入所述第一基底400内,以实现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631与所述第四逻辑电路互连结构431、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632与所述第五逻辑电路互连结构441、以及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633与所述第三逻辑电路互连结构451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基底500的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插塞结构包括:第一逻辑区导电插塞581,所述第一逻辑区导电插塞581与所述第一像素区导电插塞631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与所述第四逻辑电路430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一逻辑电路530能够对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第二逻辑区导电插塞582,所述第二逻辑区导电插塞582与所述第二像素区导电插塞632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与所述第五逻辑电路440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二逻辑电路540能够对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第三像素区导电插塞583,所述第三像素区导电插塞583与所述第三逻辑区导电插塞633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三逻辑电路550与所述第六逻辑电路450电连接,由此,所述第三逻辑电路550能够对所述第三像素区S的像素进行逻辑控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逻辑电路、第二逻辑电路和第三逻辑电路中的两者或三者互相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像素区X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第一面411上的第一滤光层(未图示);位于第三像素区S的所述第二衬底510第四面514上的第三滤光层(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半导体结构在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第一面411上具有第一滤光层,因此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在所述第一像素区X中捕捉颜色,同时,由于所述半导体结构在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第一面411上没有滤光层,所述半导体结构在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所述第一衬底410第一面411上的进光量更大,即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清晰度更高,因此,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在所述第二像素区Y中捕捉细节,进而将所述第一像素区X的像素与所述第二像素区Y的像素配合使用,能使所述图像传感器形成清晰度更高的彩色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光层包括若干第一滤光片组,各所述第一滤光片组分别包括4片呈2×2阵列排布的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组包括的滤光片为红光滤光片、绿光滤光片、黄光滤光片、蓝光滤光片或白光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组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组成,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蓝光滤光片和所述白光滤光片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滤光层包括若干第三滤光片组,各所述第三滤光片组分别包括4片呈2×2阵列排布的滤光片,所述第三滤光片组包括的滤光片为红光滤光片、绿光滤光片、黄光滤光片、蓝光滤光片或白光滤光片;所述第三滤光片组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组成,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蓝光滤光片和所述白光滤光片组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二像素区的第一衬底第一面上的第二滤光层(未图示)。所述第二滤光层包括若干第二滤光片组,各所述第二滤光片组分别包括4片呈2×2阵列排布的滤光片,所述第二滤光片组包括的滤光片为红光滤光片、绿光滤光片、黄光滤光片、蓝光滤光片或白光滤光片;所述第二滤光片组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组成,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所述黄光滤光片和所述蓝光滤光片,或由所述红光滤光片、所述绿光滤光片、所述蓝光滤光片和所述白光滤光片组成。由于所述半导体结构在所述第二像素区的所述第一衬底第一面上具有所述第二滤光层,因此以所述半导体结构形成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在所述第二像素区中捕捉颜色,即所述图像传感器在一个进光面上能够具有两个彩色摄像模块,进而当第一像素区的像素与第二像素区的像素配合使用时,能使所述图像传感器形成像素更高的彩色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若干第一滤光片组和所述第三滤光片组的滤光片上的若干微透镜。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若干第二滤光片组的滤光片上的若干微透镜。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该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响应于针对目标交通工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将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该提示指令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采用本方法能够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发出交通工具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1.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包括: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其中,所述位置提示操作是基于所述用户终端中展示的位置提示界面元素的操作;将所述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若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通知消息,其中,所述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提示指令,包括: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距离对应的提示强度,所述提示强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所述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生成携带有所述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阈值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提示指令,在所述显示界面上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进行提示。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指令用于采用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所述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是检测到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所确定的;在所述显示界面上展示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7.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服务器,包括: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交通工具的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将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所述提示指令是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位置提示操作生成的,所述位置提示操作是基于所述用户终端中展示的位置提示界面元素的操作;将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若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发送通知消息至所述用户终端,其中,所述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路网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状态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检测到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获取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将所述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阈值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生成对应的提示强度,所述提示强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所述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将携带有所述提示强度的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12.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用户终端中,包括:图标展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指令生成模块,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其中,所述位置提示操作是基于所述用户终端中展示的位置提示界面元素的操作;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消息接收模块,用于若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通知消息,其中,所述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生成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距离对应的提示强度,所述提示强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所述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生成携带有所述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阈值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位置提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提示指令,在所述显示界面上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进行提示。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指令用于采用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所述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是检测到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所确定的;所述图标展示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显示界面上展示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18.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服务器中,包括: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交通工具的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所述提示指令是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位置提示操作生成的,所述位置提示操作是基于所述用户终端中展示的位置提示界面元素的操作;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消息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发送通知消息至所述用户终端,其中,所述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路网信息,确定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述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状态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确定模块还用于若检测到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获取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所述信息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阈值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信息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与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生成对应的提示强度,所述提示强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所述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所述指令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携带有所述提示强度的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2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24.一种服务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25.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或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交通工具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交通工具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越来越受欢迎。在使用共享交通工具时,用户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后,需将共享交通工具停放于公共停放区域,这样有助于其他用户再次使用该共享交通工具,提高了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对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而言,在给用户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减少碳的排放量,节能环保。传统技术中,在共享交通工具处于一种不易寻找的环境下时,例如周围车辆很少、能见度较低或车身被贴满广告单等等,使得共享交通工具不易被发现,此时共享交通工具被寻找的时间过长,寻找效率较低。发明内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可以用于提高共享交通工具的寻找效率。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包括: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将所述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服务器,包括: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将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所述提示指令是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提示操作生成的;将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用于用户终端中,包括:图标展示模块,用于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指令生成模块,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用于服务器中,包括: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所述提示指令是根据所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提示操作生成的;指令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提示指令发送至所述目标交通工具,所述提示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第五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第六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第七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首先响应于用户的查看指令,向用户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然后根据用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并通过服务器发送给目标交通工具,以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目标交通工具发出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生成提示指令的补充方案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流程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生成携带有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的流程示意图;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图;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的内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实施例。首先,在具体介绍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之前,先对本公开实施例基于的技术背景或者技术演进脉络进行介绍。通常情况下,在交通工具出行领域,当前的技术背景是:在共享交通工具处于一种不易寻找的环境下时,例如周围车辆很少、能见度较低或车身被贴满广告单等等,使得共享交通工具不易被发现。基于该背景,申请人通过长期的模型模拟研发以及实验数据的搜集、演示和验证,发现采用传统方法,存在共享交通工具被寻找的时间过长,寻找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共享交通工具的寻找效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下面结合本公开实施例所应用的场景,对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中。该系统架构包括交通工具端101、用户终端102以及服务器103。其中,交通工具可以为脚踏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摩托车、汽车等非机动或者机动车辆;用户终端102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IPAD(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设备,用户终端102中安装有APP(应用程序)软件;服务器103可以为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其中,交通工具端101设置有通信组件,其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用户终端102或者服务器103进行通信,例如,用户终端102可以根据用户的解锁操作向交通工具端101发送解锁指令等。另外,用户终端102和服务器103之间可以采用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进行通信。本公开实施例对交通工具端101、用户终端102以及服务器103之间的通信方式并不做限定。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用户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S202,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其中,查看指令可为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触发查看控件产生的指令,或者用户终端获取用户语音信息,识别语音信息生成的查看指令,也可以为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启动目标应用程序,进入目标应用程序后自动产生的指令。该目标应用程序可为共享交通工具应用程序。目标交通工具可以是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也可以是用户终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多个候选交通工具,获取用户手动选择的其中一个候选交通工具,将该选中的候选交通工具作为的目标交通工具。其中,候选交通工具是由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生成查看指令,将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并将该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根据该查看指令,接收到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生成查看指令,将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多个候选交通工具,并将该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根据该查看指令,接收到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获取用户选中的候选交通工具作为目标交通工具,在显示界面上展示该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根据查看指令,接收到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分布有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的交通工具分布地图。通过在交通工具分布地图中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可根据该图标的分布位置,预测实际场景中目标交通工具的地理位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根据查看指令,接收到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分布有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的交通工具分布地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选择了一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将该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放大展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选择了一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对该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添加颜色标识。例如,该颜色标识可为红色、紫色或绿色等等,只要能与其他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的颜色区别开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选择了一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使用预设图标更换该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该预设图标可以是默认的图标,也可以是用户设定好的图标。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点击了一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将该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放大展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注视一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超过预设时长,将该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放大展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例如,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剩余电量、可骑行距离等。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上有遮挡物时,显示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状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上有遮挡物时,显示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状态。步骤S204,响应于针对目标交通工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具体地,用户在有对于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需求时,通过在用户终端上进行提示操作,例如点击有位置提示操作的界面元素(如控件)等,用户终端生成提示指令。其中,该提示指令携带有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用于进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在进入目标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时,展示有位置提示操作的界面元素,这样可以增长该按钮的显示时长,起到尽早告知用户有位置提示功能的效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在确定目标交通工具时,展示有位置提示操作的界面元素,这样可以及时提醒用户有位置提示功能。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示意图。在该显示界面示意图中,包括响铃寻车控件112、用户终端的位置标识114、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116和导航路线118。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用户点击响铃寻车控件112的操作时,用户终端生成提示指令。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还用于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标识114和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116,生成导航路线118并展示在显示界面上。步骤S206,将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其中,提示指令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在生成提示指令后,将该提示指令先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解析该提示指令中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将该提示指令下发给目标交通工具。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在生成提示指令后,通过与目标交通工具建立通信连接,可直接将提示指令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可选地,用户终端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目标交通工具建立通信连接。可选地,无线通信模块可以是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这样,在网络信号不佳时,依然可以实现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中,首先向用户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然后根据用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并通过服务器发送给目标交通工具,以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目标交通工具发出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步骤S204中,生成提示指令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S212,获取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步骤S214,确定距离对应的提示强度;步骤S216,生成携带有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其中,提示强度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交通工具可采用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来进行位置提示。声音的提示强度可以是声音的响度或发出声音的频率。灯光的提示强度可以是灯光的亮度或闪烁的频率。振动的提示强度可以是振动的强度或发出振动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以预设时间间隔向服务器上传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并返回给用户终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请求服务器返回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并实时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可以及时的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提示强度与距离成负相关关系,距离越近,提示强度越大。例如,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或发出声音的频率越高;或者,距离越近,灯光的亮度越亮或闪烁的频率越高;或者,距离越近,振动的强度越大或发出振动的频率越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示强度与距离成正相关关系,距离越近,提示强度越小。例如,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小或发出声音的频率越低;或者,距离越近,灯光的亮度越暗或闪烁的频率越低;或者,距离越近,振动的强度越小或发出振动的频率越低。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根据确定的距离,获取与该距离成负相关关系的提示强度,生成携带有该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这样,在用户距离目标交通工具越近时,目标交通工具进行提示的强度越大。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提示指令,不仅可以进行位置提示,还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控制提示的强度,这样有利于加快用户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的效率。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22,根据提示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对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进行提示。具体地,不同于上一实施例介绍的让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本实施例采用用户终端进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用户终端根据提示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对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进行提示。例如,当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时,用户终端在显示界面上弹出包含剩余距离的信息。或者,当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时,用户终端通过在显示界面上以不同频率闪烁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以告知用户距离目标交通工具越来越近。当然,也可以以距离的远近更换不同的图标,来告知用户距离目标交通工具越来越近。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根据提示指令,也可以采用灯光或振动的方式来进行位置提示。例如,当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时,用户终端通过加快振动频率,来告知用户距离目标交通工具越来越近等等。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用户终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生成导航路线并展示在显示界面上。这样,用户根据导航路线可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32,若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接收服务器发送的通知消息。其中,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其中,距离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交通复杂的场景下,距离阈值可设置得较小。如此,用户才能更快速地找到目标交通工具。而在交通元素较少的场景下,距离阈值可设置得较大。如此,用户也可以顺利找到目标交通工具。具体地,在用户寻找目标交通工具的过程中,用户终端可以预设间隔上传其位置信息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若该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则服务器生成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的通知消息,并将该通知消息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用户终端可以弹出该通知消息,以及时告知用户目标交通工具在其附近。可选地,位置提醒方式包括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可选地,服务器可在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下发提示指令给目标交通工具以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这样,可减小资源损耗。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用户即将到达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附近时,及时通知用户目标交通工具在以预设的方式进行位置提示,这样,用户可通过查看周围交通工具的情况,快速找到目标交通工具。尤其是用户在专注于玩手机或忙于做其他事情时,可及时通知用户,避免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离目标交通工具。在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在用户寻找目标交通工具的过程中,目标交通工具可能被其他用户先行使用,此时,用户即使到达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也无法使用目标交通工具。为了解决这一缺陷,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42,接收服务器发送的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步骤S244,在显示界面上展示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其中,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所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可包括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标识信息或状态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在目标交通工具被其他用户使用时,服务器会获得目标交通工具在使用的状态以及在使用用户的信息,由于该目标交通工具的在使用用户并非是之前匹配的用户(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为了让该用户能够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对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时,接收用户终端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并将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到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时,接收用户终端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服务器根据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多个候选交通工具,并将该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到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获取用户选中的候选交通工具作为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在显示界面上展示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交通工具被其他用户使用时,可快速地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给用户终端,以使用户能够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S302,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具体地,用户终端在打开指定应用程序时,会上传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至服务器。步骤S304,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具体地,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可选地,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交通工具的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步骤S306,将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具体地,服务器将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步骤S308,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其中,提示指令是根据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提示操作生成的。具体地,用户终端在接收到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后,可根据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用户在有对于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需求时,通过在用户终端上进行提示操作,例如点击有位置提示操作的按钮等,用户终端生成提示指令并上传给服务器。其中,该提示指令携带有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用于进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例如,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剩余电量、可骑行距离等。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上有遮挡物时,显示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被点击时,显示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状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检测到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上有遮挡物时,显示任一候选交通工具的状态。步骤S310,将提示指令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其中,提示指令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具体地,服务器通过解析该提示指令中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将该提示指令下发给目标交通工具。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中,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并发送至用户终端以便于用户确认是否进行位置提示,用户终端可根据用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并通过服务器转发给目标交通工具,以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交通工具发出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涉及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S304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步骤S3042,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路网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步骤S3044,根据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状态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其中,路网信息是指与道路网相关的信息。可选地,路网信息包括道路长度、道路宽度、红绿灯信息、路况信息等等。具体地,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路网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状态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可选地,服务器选取距离小于距离阈值且可使用的交通工具作为目标交通工具。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自动为用户筛选出附近可用的目标交通工具。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12,若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步骤S314,将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至用户终端。具体地,在目标交通工具被其他用户使用时,服务器会获得目标交通工具在使用的状态以及在使用用户的信息,由于该目标交通工具的在使用用户并非是之前匹配的用户(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为了让该用户能够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对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时,接收用户终端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并将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到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时,接收用户终端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服务器根据重新上传的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多个候选交通工具,并将该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到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在显示界面上展示重新确定的多个候选交通工具的图标,获取用户选中的候选交通工具作为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在显示界面上展示该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交通工具被其他用户使用时,可快速地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给用户,以使用户能够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22,若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发送通知消息至用户终端。其中,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其中,距离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在交通复杂的场景下,距离阈值可设置得较小。如此,用户才能更快速地找到目标交通工具。而在交通元素较少的场景下,距离阈值可设置得较大。如此,用户也可以顺利找到目标交通工具。具体地,在用户寻找目标交通工具的过程中,用户终端可以预设间隔上传其位置信息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若该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则服务器生成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的通知消息,并将该通知消息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用户终端可以弹出该通知消息,以及时告知用户目标交通工具在其附近。可选地,位置提醒方式包括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可选地,服务器可在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下发提示指令给目标交通工具以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这样,可减小资源损耗。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用户即将到达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附近时,及时通知用户目标交通工具在以预设的方式进行位置提示,这样,用户可通过查看周围交通工具的情况,快速找到目标交通工具。尤其是用户在专注于玩手机或忙于做其他事情时,可及时通知用户,避免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离目标交通工具。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32,根据目标交通工具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生成对应的提示强度;步骤S334,将携带有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其中,提示强度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交通工具可采用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来进行位置提示。声音的提示强度可以是声音的响度或发出声音的频率。灯光的提示强度可以是灯光的亮度或闪烁的频率。振动的提示强度可以是振动的强度或发出振动的频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以预设时间间隔向服务器上传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服务器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并返回给用户终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请求服务器返回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并实时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提示强度与距离成负相关关系,距离越近,提示强度越大。例如,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或发出声音的频率越高;或者,距离越近,灯光的亮度越亮或闪烁的频率越高;或者,距离越近,振动的强度越大或发出振动的频率越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示强度与距离成正相关关系,距离越近,提示强度越小。例如,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小或发出声音的频率越低;或者,距离越近,灯光的亮度越暗或闪烁的频率越低;或者,距离越近,振动的强度越小或发出振动的频率越低。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根据确定的距离,获取与该距离成负相关关系的提示强度,生成携带有该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这样,在用户距离目标交通工具越近时,目标交通工具进行提示的强度越大。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提示指令,不仅可以进行位置提示,还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控制提示的强度,这样有利于加快用户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的效率。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出行场景来介绍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402,用户开启手机中的指定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展示共享电单车的位置分布地图,以便于用户查看交通工具的位置,其中,共享电单车的位置分布地图中包含各共享电单车的图标;步骤S404,服务器接收手机发送的位置信息,并根据手机的位置信息、共享电单车的位置信息以及路网信息,筛选目标共享电单车,并将目标共享电单车的信息发送给手机,其中,目标共享电单车的信息包括标识信息、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步骤S406,用户可点击位置提示按钮,例如图3所示的响铃寻车按钮,用户终端会生成提示指令,并将该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目标共享电单车,这样,目标共享电单车会根据提示指令进行语音提示、灯光闪烁提示等,以便于用户快速找到目标共享电单车。可选地,用户也可以根据共享电单车的位置分布地图,手动选择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图标。用户在点击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图标时,目标共享电单车的图标会变大,同时根据手机的位置信息和目标共享电单车的位置信息生成导航路线并展示,来引导用户去找目标共享电单车。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8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8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用于用户终端中,包括:图标展示模块502、指令生成模块504和指令发送模块506,其中:该图标展示模块502,用于响应于查看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目标交通工具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的。该指令生成模块504,用于响应于针对目标交通工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该指令发送模块506,用于将提示指令通过服务器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提示指令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中,首先响应于用户的查看指令,向用户展示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然后根据用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并通过服务器发送给目标交通工具,以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交通工具发出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指令生成模块504具体用于获取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确定距离对应的提示强度,提示强度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生成携带有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消息接收模块(图未示),其中:该消息接收模块,用于若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接收服务器发送的通知消息,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位置提示模块(图未示),其中:该位置提示模块,用于根据提示指令,在显示界面上对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进行提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示指令用于采用声音、灯光或振动中至少一种对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信息接收模块(图未示),其中: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信息,重新确定的新的目标交通工具是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所确定的;该图标展示模块502还用于在显示界面上展示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图标。关于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用户终端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用户终端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用于服务器中,包括:信息获取模块602、信息确定模块604、信息发送模块606、指令接收模块608和指令发送模块610,其中:该信息获取模块602,用于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该信息确定模块604,用于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该信息发送模块606,用于将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该指令接收模块608,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提示指令,提示指令是根据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进行提示操作生成的;该指令发送模块610,用于将提示指令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提示指令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中,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并发送至用户终端以便于用户确认是否进行位置提示,用户终端可根据用户的提示操作生成提示指令并通过服务器转发给目标交通工具,以使目标交通工具进行位置提示。如此用户可借助于交通工具发出的提示信号,快速寻找到目标交通工具,提高了寻找效率。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信息确定模块604具体用于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交通工具的位置信息和路网信息,确定用户终端与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根据距离和交通工具的状态信息,确定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信息确定模块604还用于若检测到目标交通工具的状态为在使用状态,获取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根据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重新确定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该信息发送模块606还用于将新的目标交通工具的标识信息和位置信息发送至用户终端。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消息发送模块(图未示),其中:该消息发送模块,用于若用户终端与目标交通工具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发送通知消息至用户终端,通知消息中包含目标交通工具的位置提醒方式。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信息生成模块(图未示),其中:信息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目标交通工具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生成对应的提示强度,提示强度用于指示目标交通工具按照提示强度进行位置提示;该指令发送模块610还用于将携带有提示强度的提示指令发送至目标交通工具。关于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服务器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服务器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3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3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参照图11,电子设备13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302,存储器1304,电源组件1306,多媒体组件1308,音频组件13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1312,传感器组件1314,以及通信组件1316。其中,存储器上存储有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或者指令。处理组件1302通常控制电子设备13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13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3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13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3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13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308和处理组件1302之间的交互。存储器13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电子设备13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13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3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电源组件1306为电子设备13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3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电子设备13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多媒体组件1308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13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触控显示屏。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3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电子设备13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音频组件13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3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电子设备13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304或经由通信组件13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3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1312为处理组件13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传感器组件13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电子设备13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314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13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电子设备13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314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1300或电子设备13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电子设备13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电子设备13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电子设备13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3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3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3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通信组件1316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13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电子设备13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3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13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3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服务器1400的框图。参照图12,服务器1400包括处理组件1420,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142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1420执行的指令或者计算机程序,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142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1420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交通工具位置的提示方法。服务器14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1424被配置为执行设备14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1426被配置为将设备14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1428。服务器14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42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1414erverTM,MacO14XTM,UnixTM,LinuxTM,FreeB14DTM或类似。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304,上述指令可由电子设备1300的处理器13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422,上述指令可由服务器1400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存储介质可以是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DRAM)等。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实施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实用新型涉及硫化设备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夹持机构、胶囊夹具及硫化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包括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一端的夹持腔,且用于与设置在远离胶囊拆装侧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由于夹持腔设置在夹持结构上,在进行胶囊更换时,仅需将夹持结构从固定件上拆下即可,无需拆卸固定件,拆卸更加方便。胶囊夹具包括上夹持机构和上述的夹持机构,上夹持机构具备用于固定胶囊一端的上夹持腔,夹持机构和上夹持机构分别用于夹持胶囊的上下两端。硫化装置包括上述的胶囊夹具。1.一种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用于与设置在远离胶囊拆装侧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件与硫化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夹持结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一端夹缘的夹持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环和压环,所述夹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压环;所述夹环和所述压环共同形成所述夹持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环的至少部分与压环抵接定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压环且与所述夹环螺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所述夹持结构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夹持结构相连接,且所述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固定件卡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限位部;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固定件;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夹持结构相连接;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夹持结构的一侧,且能够相对所述固定件活动以在卡接位置和拆装位置间切换;当所述限位部活动到卡接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与所述固定件卡接,以防止所述夹持结构与所述固定件脱离;当所述限位部活动到拆装位置时,所述限位部能够进入或脱离所述安装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螺栓头为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螺栓的螺杆为所述连接部;所述螺杆穿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夹持结构螺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均贯穿所述固定件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部的尺寸,当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时,所述限位部处于拆装位置;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尺寸小于所述限位部的尺寸,当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时,所述限位部处于所述卡接位置;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相互连通,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运动。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轴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所述轴向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夹持结构沿自身的轴向运动;所述周向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夹持结构沿自身的周向运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固定连接于所述夹持结构;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用于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卡接的卡接空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沿所述夹持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夹持结构上;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沿所述夹持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间沿所述夹持机构的周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沿所述夹持机构的周向的尺寸,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能够通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隙进出所述卡接空间。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固定件,且与开设于所述夹持结构上的限位槽配合,以防止所述夹持结构沿自身的周向运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为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用于与所述固定件螺接;部分所述限位螺钉凸出所述固定件设置,用于与所述限位槽卡接。15.一种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夹具包括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所述上夹持机构和所述下夹持机构分别用于夹持所述胶囊的两个夹缘;所述下夹持机构为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夹持机构;所述上夹持机构用于与硫化机构连接;所述上夹持机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的夹缘的上夹持腔。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机构包括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夹盘和上压环,所述上夹盘和所述上压环共同形成所述上夹持腔;所述上夹盘用于与所述硫化机构连接。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盘包括上夹环以及与所述上夹环可拆卸地连接的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用于与所述硫化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上夹环与所述上压环共同形成所述上夹持腔。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上夹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机构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上夹环锁紧于所述安装件。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胶囊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环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安装件抵接定位;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当所述锁紧块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锁紧块的一端压靠于所述上夹环,以使所述上夹环锁紧于所述安装件;当所述锁紧块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锁紧块与所述上夹环分离,以使所述上夹环能够与所述安装件分离。21.一种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装置包括硫化机构、固定件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夹持机构;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硫化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件。22.一种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硫化装置包括硫化机构和固定件和如权利要求15-20任一项所述的胶囊夹具;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硫化机构;所述胶囊夹具的下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胶囊夹具的上夹持机构连接于所述硫化机构。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模具的钢圈;所述硫化机构包括环座和活塞杆,所述钢圈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座,所述上夹持机构连接于所述活塞杆。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持机构与所述固定件之间设置有密封件。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安装槽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下夹持机构设置有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互抵接配合。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硫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对所述固定件的轴线倾斜设置,沿逐渐靠近所述安装槽底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一种夹持机构、胶囊夹具及硫化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硫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夹持机构、胶囊夹具及硫化装置。背景技术现有的轮胎硫化装置通过下夹环和下钢圈共同形成夹持胶囊夹缘的夹持腔,在更换新胶囊时,需要先停机,然后将下压环、下钢圈以及夹持胶囊上端的夹持机构连同胶囊一起拆下,在机外装上新胶囊后再反顺序安装,拆卸复杂,更换一次胶囊大约需要0.5-1小时,耗时较长,对轮胎厂的产能以及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均造成较大影响。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夹持机构,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胶囊更换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胶囊夹具,该胶囊夹具包括上述的夹持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硫化装置,该硫化装置包括上述的夹持机构或胶囊夹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夹持机构,其包括夹持结构,夹持结构用于与设置在远离胶囊拆装侧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固定件与硫化机构固定连接;夹持结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一端夹缘的夹持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结构包括夹环和压环,夹环可拆卸地连接于压环;夹环和压环共同形成夹持腔;较佳地,夹环的至少部分与压环抵接定位;较佳地,夹持结构还包括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穿过压环且与夹环螺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对夹持结构限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与夹持结构相连接,且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用于与固定件卡接;较佳地,限位件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于连接部的限位部;固定件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贯穿固定件;连接部穿过安装孔与夹持结构相连接;限位部位于固定件远离夹持结构的一侧,且能够相对固定件活动以在卡接位置和拆装位置间切换;当限位部活动到卡接位置时,限位部能够与固定件卡接,以防止夹持结构与固定件脱离;当限位部活动到拆装位置时,限位部能够进入或脱离安装孔;更佳地,限位件为限位螺栓,限位螺栓的螺栓头为限位部,限位螺栓的螺杆为连接部;螺杆穿过固定件与夹持结构螺接;更佳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均贯穿固定件设置;第一安装孔的尺寸大于限位部的尺寸,当连接部位于第一安装孔内是,限位部处于拆装位置;第二安装孔的尺寸小于限位部的尺寸,当连接部位于第二安装孔内是,限位部处于卡接位置;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相互连通,以使连接件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之间运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限位机构包括轴向限位件和周向限位件;轴向限位件用于防止夹持结构沿钢圈的轴向运动;周向限位件用于防止夹持结构沿钢圈的周向运动;较佳地,轴向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固定连接于夹持结构;第二限位凸起用于与固定件固定连接,且与固定件之间形成用于与第一限位凸起卡接的卡接空间;更佳地,第一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凸起沿夹持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夹持结构上;第二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限位凸起沿夹持机构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固定件上,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沿夹持机构的周向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凸起的沿夹持机构的周向的尺寸,以使第一限位凸起能够通过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隙进出卡接空间;较佳地,周向限位件包括限位块,限位块设置于固定件,且与开设于夹持结构上的限位槽配合,以防止夹持结构沿自身的周向运动;更佳地,限位块为限位螺钉,限位螺钉用于与固定件螺接;部分限位螺钉凸出固定件设置,用于与限位槽卡接。一种胶囊夹具,包括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分别用于夹持胶囊的两个夹缘;下夹持机构为上述任意一种夹持机构;上夹持机构用于与硫化机构连接;上夹持机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的夹缘的上夹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上夹持机构包括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夹盘夹环和上压环,上夹盘和上压环共同形成上夹持腔;上夹盘用于与硫化机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上夹盘包括上夹环以及与上夹环可拆卸地连接的安装件,安装件用于与硫化机构固定连接;上夹环与上压环共同形成上夹持腔;较佳地,安装件与上夹环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较佳地,胶囊夹具还包括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用于将上夹环锁紧于安装件;更佳地,上夹环的至少部分与安装件抵接定位;锁紧机构包括锁紧块,锁紧块可活动地设置于安装件;当锁紧块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锁紧块的一端压靠于上夹环,以使上夹环锁紧于安装件;当锁紧块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锁紧块与上夹环分离,以使上夹环能够与安装件分离。一种硫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夹持机构,该硫化装置还包括硫化机构和固定件,固定件固定连接于硫化机构,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件。一种硫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胶囊夹具,该硫化装置还包括硫化机构和固定件。固定件固定连接于硫化机构。胶囊夹具的下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件,胶囊夹具的上夹持机构连接于硫化机构;较佳地,固定件为模具的钢圈;硫化机构包括环座和活塞杆,钢圈固定连接于环座,上夹持机构连接于活塞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固定件上开设有安装槽,下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槽内;较佳地,下夹持机构与固定件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较佳地,固定件的安装槽设置有第一导向面,下夹持机构设置有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与第一导向面相互抵接配合;更佳地,第一导向面相对固定件的轴线倾斜设置,沿逐渐靠近安装槽底面的方向,第一导向面与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其包括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具备用于夹持胶囊一端的夹缘的夹持腔,且用于与设置在远离胶囊拆装侧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由于夹持结构不与硫化机构直接连接,且夹持腔设置在夹持结构上,在进行胶囊更换时,仅需将夹持结构从固定件上拆下即可,无需拆卸固定件,夹持结构相较于现有进行胶囊更换时需要拆卸的部分重量减轻,且拆卸更加方便。而且,使用时可增加一个夹持机构作为备用,因此在需要进行胶囊更换时,在机外将备用的夹持机构夹持在新胶囊上,待旧胶囊拆下后,将备用夹持机构连同新胶囊一同装配到硫化装置上即可,如此可以大大降低更换工时,缩短停机时间,进而降低更换胶囊对轮胎厂产能的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夹具,由于包括上述的夹持机构,因此也具有拆装方便,更换时间短,能够降低更换胶囊对轮胎厂产能的影响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硫化装置,由于包括上述的夹持机构或胶囊夹具,因此也具有拆装方便,更换时间短,能够降低更换胶囊对轮胎厂产能的影响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机构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Ⅲ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夹持机构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Ⅴ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夹持机构中下钢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种夹持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Ⅷ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第三种夹持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胶囊夹具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胶囊夹具使用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胶囊夹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胶囊夹具中锁紧件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硫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标:010-夹持机构;100-夹持结构;110-夹环;111-第一定位台阶;120-压环;121-第二导向面;130-第一连接螺钉;140-夹持腔;141-第四密封圈;200-限位机构;210-轴向限位件;211-第一限位凸起;212-第二限位凸起;220-周向限位件;221-限位螺钉;222-限位槽;230-限位件;231-第一安装孔;232-第二安装孔;233-限位部;020-胶囊夹具;300-上夹持机构;310-上夹环;311-第二定位台阶;312-第三定位槽;320-上压环;330-第二连接螺钉;340-上夹持腔;400-安装件;411-第二密封圈;413-卡接凸起;420-第三密封圈;500-锁紧机构;510-锁紧块;520-锁紧螺栓;530-弹性件;600-下夹持机构;030-硫化装置;031-下钢圈;032-安装槽;033-第一密封圈;034-环座;035-活塞杆;036-上钢圈;037-胶囊。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机构010,其包括夹持结构100。夹持结构100具备用于夹持胶囊037一端的夹缘的夹持腔140,且用于与远离胶囊拆装侧的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术语“胶囊拆装侧”指在进行胶囊037更换时,胶囊037离开硫化装置030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胶囊拆装侧为硫化型腔的上侧,远离胶囊037拆装侧即为硫化型腔的下侧。由于夹持结构100与硫化机构不直接连接,且夹持腔140设置在夹持结构100上,在进行胶囊037更换时,仅需将夹持结构100从固定件上拆下即可,无需拆卸固定件,拆卸更加方便;夹持结构100相较于现有进行胶囊更换时需要拆卸的部分重量减轻,进一步减轻了拆装胶囊费时费力的问题。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进行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010使用于B型轮胎硫化机,固定件为轮胎模具的下钢圈031。在本实施例中,下钢圈031上开设有环形的安装槽032,安装槽032沿下钢圈031的周向设置,夹持结构100设置在安装槽032内,且与下钢圈031可拆卸地配合,此时夹持结构100的轴线与下钢圈031的轴线大致重合。进一步的,安装槽032的外周面被设置为第一导向面,夹持结构100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121,第二导向面121与第一导向面抵接配合。第一导向面相对于下钢圈031的轴线倾斜设置,沿逐渐靠近安装槽032底面的方向,第一导向面与下钢圈03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优选的,第一导向面为圆锥面,第二导向面121为与第一导向面相配合的圆锥面。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结构100包括夹环110和压环120,夹环110和压环120共同形成用于夹持胶囊037的夹持腔140。夹环110可拆卸地连接于压环120,通过将夹环110和压环120分离打开夹持腔140,进而将胶囊037从夹持结构100上拆下。具体的,夹环110大致呈环形,其径向外侧的下端开设有第一上半腔;压环120大致呈环形,其径向外侧的上端开设有第一下半腔;当夹环110与压环120相互连接时,夹环110位于压环120上侧,第一上半腔与第一下半腔连通形成能够夹持固定胶囊037下端的夹持腔140。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拆装将压环120设置为环形,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下压环120的形状,例如将压环120设置为扇环形,多个压环120与夹环110连接形成环形的夹持腔140。进一步的,夹持腔140内设置有密封件,用于密封胶囊037夹缘与夹持腔140壁面之间的间隙。具体的,该密封件为第四密封圈141,第一上半腔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四密封槽,第四密封圈141设置在第四密封槽内。进一步的,第一上半腔的内周面与夹环110的下端面形成有第一定位台阶111,下压环1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台阶111的周面抵接于第一定位槽的周面,从而实现夹环110和压环120的径向定位,此时夹环110的轴线与压环120的轴线大致重合,同时第一定位台阶111的端面也抵接于第一定位槽的端面,从而实现夹环110与压环120的轴向定位。进一步的,夹持结构100还包括连接螺钉,该连接螺钉为第一连接螺钉130,第一连接螺钉130穿过压环120后与夹环110螺接,从而实现夹环110与压环120的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具体设置夹环110和压环120的连接方式,例如卡接等。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夹环110与压环120之间的配合方式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例如在夹环上设置定位凸起,压环120上设置定位凹槽,通过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的卡接配合实现夹环110与压环120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010还包括限位机构200,通过限位机构200对夹持结构100进行限位,从而使夹持结构100安装在下钢圈031上后与下钢圈031的相对位置大致不发生变化。进一步的,限位机构200包括轴向限位件210和周向限位件220。轴向限位件210能够对夹持结构100的轴向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夹持机构010沿下钢圈031的轴向运动;周向限位件220能够对夹持结构100的周向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夹持机构010沿下钢圈031的周向运动。具体的,轴向限位件210包括第一限位凸起211和第二限位凸起212,第一限位凸起211和第二限位凸起212大致为扇环形,第一限位凸起211为压环120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内凸出形成,第二限位凸起212为安装槽032的内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第二限位凸起212与安装槽032的底面之间形成卡接空间,第一限位凸起211能够进入该卡接空间,并通过第二限位凸起212的下端面抵接于第一限位凸起211的上端面,从而对夹持结构100的轴向位置进行限位。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211设置在压环120上,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第一限位凸起211设置在夹环110上。进一步的,夹持结构100与钢圈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夹环110的内径尺寸设置为小于压环120的内径尺寸,如此当夹环110与压环120通过抵接定位后,夹环110径向内侧的一端凸出压环120且与安装槽032的内周面配合,即当夹持结构100装入安装槽032中后,夹环110的内周面与安装槽032的内周面大致接触或仅存在较小间隙。安装槽032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一密封槽,夹持结构100与钢圈之间的密封件为第一密封圈033,第一密封圈033设置在第一密封槽内,从而保证安装槽032与夹环110之间的密封性。由于夹环110径向内侧的一端凸出压环120设置,第一限位凸起211的上端面与夹环110的下端面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第二限位凸起212的空间。进一步的,第一限位凸起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凸起211沿压环1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大致在压环120的内周面上形成齿圈结构;第二限位凸起2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限位凸起212沿压环1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大致在安装槽032的内周面上形成齿圈结构,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凸起212之间的距离(沿第二夹持圈的周向的距离)大于第一限位凸起211的长度尺寸(沿压环120的周向的距离),如此在夹持结构100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211能够通过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间隙进出卡接空间,当第一限位凸起211位于卡接空间内后,通过转动夹持机构010,使得第一限位凸起211位于第二限位凸起212下侧,通过第二限位凸起212的限位作用防止夹持结构100沿自身轴线运动。图3为图1中Ⅲ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3,周向限位件220包括设置在安装槽032底面的限位块,限位块凸出安装槽032的底面设置。压环120的底面开设有限位槽222,通过限位槽222与限位块的卡接防止夹持结构100绕轴线转动。进一步的,限位块为限位螺钉221,限位螺钉221从下钢圈031的下端面螺接入下钢圈031,且限位螺钉221的上端穿出安装槽032的底面凸出设置,凸出安装槽032底面的部分限位螺钉221用于与限位槽222卡接配合,从而限制夹持结构100的周向运动。为了使得夹持结构100与下钢圈031的安装更加方便,进一步的,可以在夹持结构100及下钢圈031上设置标记(图未示出),比如箭头或标识线等,当两者对齐时限位槽222正对限位螺钉22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安装时,将夹持机构010装入安装槽032内,第一限位凸起211与相邻两个第二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间隙相对,从而通过该间隙进入卡接空间,当第一限位凸起211进入卡接空间后,转动夹持机构010,使得第一限位凸起211位于第二限位凸起212的下侧,可以通过第一限位凸起211与第二限位凸起212的抵接实现夹持机构010的轴向定位,此时限位槽222与下钢圈031上的螺钉孔相对,转动限位螺钉221,使限位螺钉221相对下钢圈031向上运动,限位螺钉221的上端凸出安装槽032的底面卡入限位槽222内,从实现夹持机构010的周向定位。拆卸时,转动限位螺钉221,限位螺钉221相对下钢圈031向下运动,限位螺钉221的上端缩回螺钉孔内,此时周向限位件220的周向限位作用消失,转动夹持机构010,使第一限位凸起211转动到与相邻第二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间隙相对的位置,通过带动夹持机构010向上运动即可将夹持机构010从下钢圈031上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其具备用于夹持胶囊037下端的夹持腔140,在需要进行胶囊037更换时,通过拆卸夹持机构010即可将胶囊037拆卸,通过将夹持机构010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在下钢圈031上,夹持机构010与硫化机构不直接连接,夹持机构010可以快速地从下钢圈031上拆下,且可以大大缩小夹持机构010的体积,进而减小夹持机构010的重量,便于拆装。周向限位件220和轴向限位件210均通过卡接对夹持机构010进行限位,进而将夹持机构010安装到下钢圈031上,拆装过程简单方便,能够显著缩短更换耗时、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的,由于夹持腔140通过夹持机构010的两个夹持件形成,在实际的使用中,可通过配备备用夹持机构010,在需要更换胶囊037时,预先将新胶囊037与备用夹持机构010装配,待旧胶囊037连同夹持机构010拆下后,将备用夹持机构010与新胶囊037装上即可,如此可进一步缩短更换耗时,降低更换胶囊037对轮胎厂产能的影响。实施例2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Ⅴ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中下钢圈031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4、图5和图6,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010,该夹持机构010与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机构010大致相同,相同之处不再重复描述,不同之处在于,限位机构200的结构不同。请继续结合参照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200包括限位件230,限位件230连接在夹持结构100上,且能够与下钢圈031卡接,从而将夹持机构010可拆卸地连接在下钢圈031上。限位件230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在连接部上的限位部233。下钢圈031上开设有贯穿下钢圈031的安装孔。连接部远离限位部233的一端与夹持结构100连接,从而通过将限位部233卡设下钢圈031的下侧,实现夹持结构100的固定,此时连接部穿设在安装孔中。限位件230的限位部能够相对下钢圈031活动,从而在卡接位置和拆装位置之间切换。当限位部233活动到卡接位置时,限位部233能够与下钢圈031卡接,以防止夹持结构100与下钢圈031脱离;当限位部233活动到拆装位置时,限位部233能够进入或脱离安装孔,实现夹持结构100的拆装。具体的,限位件230为限位螺栓,限位螺栓的螺杆为限位件230的连接部,限位螺栓的螺栓头为限位件230的限位部233。螺杆通过螺接与夹持结构100的压环120固定连接,螺栓头卡接在下钢圈031的下侧,从而防止夹持机构010脱离下钢圈031。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30为限位螺栓,连接部与限位部233一体设置,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将连接部和限位部233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将连接部设置为螺柱,螺柱的一端与夹持结构100螺接固定,另一端通过螺纹与限位部233螺接,限位部233可以为限位螺母或限位板等。进一步的,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232,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232均贯穿钢圈与安装槽032连通。第一安装孔231可以为圆形孔,螺栓头大致为圆形,第一安装孔231的径向尺寸大于螺栓头的径向尺寸,当螺杆位于第一安装孔231内时,螺栓头能够沿第一安装孔231的轴线自由移动,从而进入或脱离第一安装孔231,此时螺栓头处于拆装位置。第二安装孔232大致为长条形孔,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231连通,且连通处的宽度尺寸大于螺杆的径向尺寸,当螺杆位于第二安装孔内时,螺杆能够通过该连通处在第一安装孔231与第二安装孔232之间运动,此时螺栓头处于卡接位置,进一步可以旋拧限位螺栓将夹持结构100锁紧在下钢圈031上。第二安装孔232的宽度尺寸小于螺栓头的径向尺寸。优选的,第二安装孔232为沿下钢圈03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孔,以便限位螺栓在第二安装孔232中运动。安装时,先将限位螺栓螺接到压环120上,然后将夹持机构010转动到限位螺栓与第一安装孔231上下相对的位置处后,夹持机构010向下运动,直至限位机构200装入安装槽032内,限位螺栓的螺栓头位于下钢圈031下侧,此时转动夹持机构010,限位螺栓的螺杆从第一安装孔231进入第二安装孔232,由于第二安装孔232的宽度小于螺栓头的径向尺寸,夹持结构100无法从下钢圈031脱离,从而实现了对夹持机构010的轴向限位,最后拧紧限位螺栓即可对夹持结构100进行锁紧。拆卸时,只需拧松限位螺栓,使夹持机构010能够转动,当夹持机构010转动到螺栓头与第一安装孔231相对的位置时,向上抬起夹持机构010即可实现夹持机构010与下钢圈031的分离,拆装简单方便。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第一安装孔231和第二安装孔232的形状进行限定,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第一安装孔231的第二安装孔232的形状进行具体设置,能够满足当限位螺栓的螺杆位于第一安装孔231内螺栓头能够沿第一安装孔231上下移动,同时螺栓头无法在第二安装孔232内上下移动即可。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下钢圈031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通过对两个安装孔的尺寸进行设置,实现夹持机构010的快速拆装,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要求具体设置安装孔,例如将安装孔设置为水滴形;或者将安装孔设置为多边形孔,例如当限位螺栓的螺栓头为六角头时,将安装孔设置为与六角头相匹配的六边形孔,当六角头与安装孔各个角的位置相对时,六角头能够沿安装孔的轴线运动,当六角头与安装孔各个角的位置交错设置时,六角头能够被卡在下钢圈031下侧(如图7和图8所示);或者将安装孔设置为长条形,限位螺栓的螺栓头设置为与安装孔相匹配的长条形限位板,长条形限位板可以穿过长条形的安装孔,且旋拧限位螺栓将夹持结构100锁紧在下钢圈031上,此时长条形限位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压靠在下钢圈031的下端面上(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夹环110径向内侧的一端还设置有沿轴向向下延伸的凸起,安装后,该凸起的下端面与安装槽032的底面相互配合。如此除在夹环110的内周面与安装槽03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外,在凸起的下端面与安装槽032的底面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通过两个密封件的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实施例3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夹具020使用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胶囊夹具020,其包括上夹持机构300和下夹持机构600,其中,下夹持机构600为实施例1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上夹持机构300具备用于固定胶囊037的上夹持腔340,通过上夹持机构300和下夹持机构600分别固定胶囊037的两个夹缘。在本实施例中,上夹持机构300包括上夹盘和上压环320,上夹盘和上压环320可拆卸地连接,同时上夹盘能够与硫化机构连接。具体的,上夹盘大致为环形,在上夹盘径向外侧一端的上端开设有第二下半腔;上压环320大致为环形,在上压环320径向外侧一端的下端开设有第二上半腔。当上夹盘和上压环320安装成一体时,第二上半腔和第二下半腔连通形成用于固定胶囊037的上夹持腔340。进一步的,上夹持腔340内设置有密封件,该密封件用于密封胶囊037夹缘与上夹持腔34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具体的,第二下半腔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五密封槽,该密封件为设置在第四密封槽内的第五密封圈。进一步的,第二下半腔的内周面与上夹盘的上端面形成有第二定位台阶311,上压环32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台阶311的周面抵接于第二定位槽的周面,从而实现上夹环310和上压环320的径向定位,此时上夹环310的轴线与上压环320的轴线大致重合;同时第二定位台阶311的端面也抵接与第二定位槽的端面,从而实现上夹环310和上压环320的轴向定位,而且上压环320由上夹盘所支撑。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上夹盘和上压环320之间的配合定位方式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上夹盘和上压环320之间的配合方式,例如在上压环320上设置定位凸起,上夹盘上设置定位凹槽,通过定位凸起与定位凹槽的卡接配合完成上夹盘与上压环320的定位。进一步的,上夹持机构300还包括第二连接螺钉330,第二连接螺钉330穿过上压环320且与上夹盘螺接,从而使上夹盘与上压环320可拆卸地连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上夹环310和上压环320的连接方式,例如卡接、螺接等。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实施例2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作为下夹持机构600,从而夹持胶囊037下端的夹缘。实施例4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夹具020使用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夹具02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胶囊夹具020,其与实施例3提供的胶囊夹具020大致相同,相同之处不再重复描述,不同之处在于,上夹盘的结构不同。具体的,上夹盘包括上夹环310和可拆卸地连接于上夹环310的安装件400。安装件400能够与硫化机构固定连接,安装件400径向最外位置位于下夹持机构600夹持结构100径向最内位置的内侧,使得拆装胶囊037时安装件400与夹持结构100不会产生干涉。上夹环310上设置有第二下半腔,通过上夹环310上的第二下半腔和上压环320上的第二上半腔共同形成上夹持腔340。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件400大致为圆盘形,其中心位置开设有贯通安装件400的通孔,安装时,硫化机构的活塞杆035穿设在通孔中,并通过紧固件将安装件400可拆卸地连接在活塞杆035上。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安装件400与活塞杆035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采用螺接等方式将安装件400固定连接在活塞杆035上。进一步的,安装件400与活塞杆03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具体的,该密封件为第二密封圈。通孔的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槽411,第二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密封槽411内,从而保证安装件400与活塞杆035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能。优选的,通孔的周壁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密封槽411,两个第二密封槽411分别靠近通孔轴向的两端设置,两个第二密封圈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密封槽411内,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进一步的,安装件400径向外侧的一端还设置有卡接凸起413,卡接凸起413通过安装件400的外周面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时,卡接凸起413的上端面与上夹环310抵接。进一步的,上夹环310径向内侧一端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三定位槽312,安装时,卡接凸起413抵接在第三定位槽312内。在本实施例中,上夹持机构300还包括锁紧机构500,锁紧机构500用于将上夹环310锁紧在安装件400上。具体的,锁紧机构500包括锁紧块510,锁紧块510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件400上,当锁紧块510活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时(如图12所示),锁紧块510的至少部分凸出到安装件400的径向外侧,从而与卡接凸起413共同形成凹槽状结构,部分上夹环310卡设在该凹槽状结构中,凸出到安装件40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锁紧块510压靠于上夹环310,以使上夹环310锁紧于安装件400,防止上夹环310沿轴向运动,从而将上夹持机构300锁紧在安装件400上;当锁紧块510活动到第二预设位置时(如图13所示),凸出到安装件40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锁紧块510缩回安装件400上侧,与上夹环310分离,上夹环310能够向上运动直至脱离安装件400。进一步的,锁紧机构500还包括锁紧螺栓520,锁紧螺栓520穿过锁紧块510且与安装件400螺接,当锁紧螺栓520拧紧时,锁紧块510被锁止,无法运动;当锁紧螺栓520旋松时,锁紧块510能够以锁紧螺栓520的轴线为轴转动,从而在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切换。使用时,先将锁紧块510转动到第一预设位置,再拧紧锁紧螺栓520,从而将锁紧块510压靠在上夹环310上侧,保证上夹环310的连接稳固性,此时锁紧块510的下端面恰好抵接在安装件400的上端面,或者锁紧块510的下端面与安装件400的上端面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将锁紧块510设置为通过滑动实现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的切换运动。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锁紧机构500包括锁紧螺栓520和锁紧块510,锁紧螺栓520穿设在锁紧块510内,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锁紧机构500的结构,例如在锁紧块510的下端设置一个带有螺纹的凸起,通过该凸起与安装件400螺接。请结合参照图12和图13,进一步的,锁紧机构500还包括设置在锁紧块510与安装件400之间的弹性件530,弹性件530用于使锁紧块510具有远离安装件400的趋势。具体的,弹性件530套设在锁紧螺栓520上,且两端分别与锁紧块510的下端面及安装件400的上端面抵接,当锁紧块51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锁紧块510压靠在上夹环310上时,弹性件530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530的弹性力使锁紧块510具有向远离上夹环310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当旋拧锁紧螺栓520松放上夹环310时,锁紧块51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地远离安装件400,使得拆装上夹环310更加方便。优选的,弹性件530为弹簧。进一步的,在上夹环310与安装件400的连接处,上夹环310的上端面高于安装件400的上端面,因此锁紧块510设置为包括两个支臂的大致呈L形的块状,两个支臂分别为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锁紧螺栓520穿设在第一支臂内;当锁紧块51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二支臂的下端面压靠在上夹环310的上端面,从而将上夹环310锁紧固定。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具体设置锁紧块510的形状,例如上夹环310与安装件400连接处的上端面高度大致相同时,锁紧块510可以设置为板状件;或者,当上夹环310上端面等于或低于安装件400的上端面时,在板状件远离锁紧螺栓520的一端的下端面设置压台,当锁紧块510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压台的下端面压靠在上夹环310的上端面。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锁紧机构500的结构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锁紧机构500的结构,例如设置为能够相互配合的卡接槽和卡扣件,卡接槽和卡扣件分别设置在安装件400和上夹环310上,通过卡接槽和卡扣件的卡接进行锁紧;或者设置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安装件400和上夹环310上的卡扣件,通过两个卡扣件的卡接进行锁紧。为了保证锁紧机构500的锁紧效果,进一步的,锁紧机构500包括多个锁紧块510,多个锁紧块510沿胶囊夹具0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优选的,锁紧块510的数量为2-4个。进一步的,安装件400与上夹环310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具体的,该密封件为第三密封圈420。安装件400的外周面以及卡接凸起413的上端面均开设有第三密封槽,两个第三密封圈420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三密封槽内,保证安装件400与上夹环310的连接处的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夹具020,通过设置上夹持机构300和下夹持机构600分别夹持固定胶囊037的两个夹缘,实现胶囊037的固定。当需要拆卸胶囊037时,拧松锁紧螺栓520,使锁紧块510转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同时拧动限位螺钉221,使限位螺钉221缩回下钢圈031内,夹持机构010转动到第一限位凸起211与相邻第二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间隙相对的位置;然后带动下夹持机构600、上夹持机构300的上夹环310和上压环320、连同胶囊037一起向上运动即可完成拆卸。安装时,预先将新胶囊037与上夹持机构300和下夹持机构600装配完成,下夹持机构600装入下钢圈031的安装槽032内,并转动到限位槽222与下钢圈031上的螺钉孔相对的位置,此时第一限位凸起211卡接在第二限位凸起212与安装槽032底面形成的卡接空间内,转动限位螺钉221,使限位螺钉221上端伸入到安装槽032内并进一步伸入到限位槽222内;安装件400的卡接凸起413卡入上夹环310的第三定位槽312内后,上夹持机构300的定位完成,将锁紧块510转动到第一预设位置,并拧紧锁紧螺栓520进行锁紧定位,此时安装完成。拆装方便快捷、耗时短。由于上夹持机构300具备固定胶囊037上端的上夹持腔340,下夹持机构600具备夹持胶囊037下端的夹持腔140。因此,为了进一步缩短更换耗时,可以在具体使用时额外配备备用的胶囊夹具020,当需要更换胶囊037时,预先将备用的胶囊夹具020与新胶囊037进行装配,待旧胶囊037连同胶囊夹具020拆下后,将新胶囊037连同备用的胶囊夹具020装上即可,进一步降低更换胶囊037对轮胎厂产能的影响。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实施例2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作为下夹持机构600,从而夹持胶囊037下端的夹缘。实施例5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硫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硫化装置030,其包括固定件、硫化机构以及实施例4提供的胶囊夹具020。硫化机构可以为B型轮胎硫化机的硫化机构,固定件为下钢圈031。下钢圈031固定连接在硫化机构上。胶囊夹具020的下夹持机构600可拆卸地连接在下钢圈031上,胶囊夹具020的上夹持机构300可拆卸地连接在硫化机构的活塞杆035上。具体的,硫化机构还包括环座034,环座034套设在活塞杆035外周,下钢圈031上设置有与环座034螺接的螺纹部,从而固定连接在环座034上。硫化装置030还包括与下钢圈031相对设置的上钢圈036,上钢圈036固定连接在上侧板上,在硫化完成后,上侧板以及上钢圈036向上运动开模;硫化时,上钢圈036与上压环320抵接,进一步的,上钢圈036上设置有第三导向面,上压环320的外周设置有第四导向面,第三导向面与第四导向面能够相互抵接配合。优选的,第三导向面相对于上钢圈036的轴线倾斜设置,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第三导向面与上钢圈036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较佳地,第三导向面为锥面,第四导向面为与第三导向面相匹配的锥面。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实施例3提供的胶囊夹具020夹持胶囊037的两个夹缘。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硫化机构可以为A型轮胎硫化机的硫化机构,胶囊037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且具有夹缘的结构,胶囊夹具020仅包括下夹持机构,下夹持机构为实施例1或实施例2提供的夹持机构010,下夹持机构夹持胶囊037下端的夹缘,固定件可以为下夹盘,下夹盘与硫化机构的环座固定连接,下夹持机构可拆卸地连接在下夹盘上。实施例6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硫化装置030,其包括固定件、硫化机构以及实施例4提供的胶囊夹具020。在本实施例中,硫化机构为C或RIB型轮胎硫化机的硫化机构,固定件可以为下夹盘,下夹盘与硫化机构的环座固定连接,模具的下钢圈可以固定连接在在硫化机构的囊筒上,下夹持机构600可拆卸地连接在下夹盘上,上夹持机构300连接在硫化机构的活塞杆上。需要说明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实施例3提供的胶囊夹具020夹持胶囊037的两个夹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救援配套设备相关领域,并公开了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该系统包括设于隧道掌子面后方的舱体、设在舱体底部的框架滑橇,设置在舱体前后端和左右侧的多个门结构,以及设置在舱体内部的供风、供氧、空气净化、环境监测、通讯、供电及生存保障等多个功能组件。此外还重点对上述舱体、门结构的设置方式以及关键功能单元的具体组成结构作出了改进设计。通过本发明,与现有设备相比可进一步确保和改善救生舱舱体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逃生及救援的效率,因而适用于各类隧道施工应用场合。1.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救生系统包括放置于隧道掌子面后方的舱体(1),所述舱体(1)整体呈T型材网格式分布的箱体结构,其顶部为圆弧形,其外部布置有外壳体钢板,其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前后端面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布置多根角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还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该多圈T型钢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框架滑橇(12),该框架滑橇(12)的前后两端呈坡角设计,并焊接固连在所述舱体上与之形成为一体,由此使得整个救生系统的重心得以下降;所述舱体(1)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舱门和后舱门,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所述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均设计为外开式结构,并且后舱门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同时该后舱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其执行位置定位的定位传感器;所述舱体(1)的内部被划分为人员区域和设备区域,其中人员区域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前侧和中段,并配备有供避险人员使用的座椅和排泄物处理单元;设备区域中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后侧,并集成设有供风单元(4)、供氧单元(5)、空气净化单元(6)、供电单元以及通讯单元(8),其中,所述供风单元(4)包括消音箱(42)、多级过滤器(43)和箱体(41),其中该消音箱(42)设置于所述箱体(41)的外部,其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承压管路与所述多级过滤器(43)相连,该承压管路上设置有球阀(44)和调压阀(45);所述多级过滤器(43)设置于箱体(41)的内部,其通过供风管路(46)与救生舱侧壁上的供风接口相连,该供风接口则直接与所述施工救生舱外部的空压机相连,并且将空压机所产生的高压空气作为风源;所述空气净化单元(6)包括空气净化箱、空气吸附组件和进排气组件,其中所述空气净化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的排气层(61)、过滤层(62)和进气层(63),各层之间分别由托架(64)隔开,并且这些托架上分别设置有网格结构的托盘;所述排气层(61)中设置有多个风扇,这些风扇交替使用;所述空气吸附组件包括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其放置于所述托盘上;所述进排气组件包括进气孔(65)和排气孔(66),并且其中进气孔(65)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排气层(61)处,用于将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空气净化单元;所述排气孔(66)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进气层(63)处,并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从空气净化单元排出至救生舱中;所述供风单元、供氧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协同工作,用于为救生舱内部提供供风压力为0.1MPa~0.3MPa,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的空气,以及压力为0.1MPa~0.2Mpa、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的氧气,并使得救生舱内的空气无粉尘和有毒成分且CO2浓度小于1.0%;所述供电单元由外部交流电源和内部直流电源共同组成,并可切换地用于救生舱内所有用电设备的供电,所述外部交流电源的电源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防护罩;所述通讯单元(8)由有线视频通讯模块和无线视频通讯模块共同组成,并配合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的视频通话,所述视频通讯模块的信号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防护罩;所述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的内部还设置有吸热内嵌片和抽排风单元,其中该吸热内嵌片彼此间隔地设置在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四周舱壁内侧上,且其内部灌装有潜热型功能流体;该抽排风单元配套安装在所述吸热内嵌片的附近,并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热量的交换;此外,该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的内部还设置有隔离帘和吸声板,其中该隔离帘单层或多层地设置在救生舱内部的设备集中区域与人员集中区域之间,用于隔阻救生舱内部的设备工作噪音;该吸声板则安装在救生舱内部邻近所述设备集中区域的舱壁内侧上,并用于进一步吸收救生舱内部的噪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1)的设备区域中还集成设有环境监测单元(7),该环境监测单元(7)包括用于对救生舱内氧气含量执行实时检测的氧气传感器(71)、用于对救生舱内二氧化碳含量执行实时检测的二氧化碳传感器(72),以及用于实时检测救生舱内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计(7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供氧单元而言,其包括氧气供应单元、氧气汇流单元和氧气控制单元,其中氧气供应单元包括多个压缩氧气瓶,每个压缩氧气瓶上分别设置有气瓶减压器;氧气汇流单元包括汇流排,其分别通过金属软管与每个压缩氧气瓶相连,其上设置有截止阀;氧气控制单元包括氧气控制箱,其通过紫铜管与所述汇流排相连,所述紫铜管上设置有减压阀,所述氧气控制箱上还设置有流量计、压力表和开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优选设计为救生舱的形式,并包括小型舱、中型舱、大型舱和特大型舱四种类型,其中:所述小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2700mm×宽1700×高2200mm或者3000mm×宽1700×高2200mm,额定容纳人数≤7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中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32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35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8~1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1~15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特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5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5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6~2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救援配套设备相关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背景技术随着我国交通建设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安全问题出现于软弱围岩等不良地层中。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差、地表覆土浅或隧道下穿(建)构筑物等不利因素,施工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塌方等灾害。近年来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事故频发,造成设备、人员损失惨重,社会影响极大。事后调查发现,超过70%的塌方发生在隧道掌子面后方一定距离,塌方发生后掌子面施工人员被“关门”,如果塌方范围波及至掌子面或不及时救援,极易导致被困人员遇难。因此,采用何种设备确保掌子面施工人员安全是暗挖法修建软弱围岩隧道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关于隧道救生舱的研究方案,例如,CN201510492065.7公开了一种移动隧道救生舱,其包括舱体和履带总成,该救生舱能安全、稳定、多方向移动,适时监测灾后隧道并主动移动救生舱至安全区域;又如,CN201510166924.3公开了一种隧道救生舱结构,其包括舱体,舱体上铰接有舱门与逃生门,舱体底部连接有履带,舱体内设有供风系统、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环境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及生存保障系统,其在事故发生后可为幸存人员提供避难空间,减少人员伤害。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考虑到塌方时救生舱舱体所受的载荷主要为冲击载荷和塌方后的静载荷,因此,为了保证救生舱内被困人员的安全,对于救生舱舱体自身的结构及其强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并有必要提出针对性的重点设计;此外,塌方后为了便于隧道外救援人员及时施救,还必需对救生舱舱门的位置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运用场合的复杂需求,还有必要对救生舱内部多个功能组件的具体结构及其集成设置方式作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相应地,上述现有技术对于上述技术问题均未给出妥善的解决方案,有必要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中通过并对救生舱的整体结构强度设计、舱门和移动部件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内部一些关键功能组件的配置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相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获得满足强度要求、移动平稳且功能更为完善的救生舱,给被困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给抢救时间起到有效缓冲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救生系统包括放置于隧道掌子面后方的舱体,所述舱体整体呈顶部为圆弧形的箱体结构,其外部布置有外壳体钢板,其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所述舱体的底部设置有框架滑橇,该框架滑橇的前后两端呈坡角设计,并焊接固连在所述舱体上与之形成为一体,由此使得整个救生系统的重心得以下降;所述舱体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舱门和后舱门,左、右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所述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均设计为外开式结构,并且后舱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同时该后舱门上还设置有用于对其执行位置定位的定位传感器;所述舱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人员区域和设备区域,其中人员区域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前侧和中段,并配备有供避险人员使用的座椅和排泄物处理单元;设备区域中设置在舱体内部的后侧,并集成设有供风单元、供氧单元、空气净化单元以及供电单元,其中供风单元、供氧单元和空气净化单元协同工作,用于为救生舱内部提供供风压力为0.1MPa~0.3MPa,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的空气,以及压力为0.1MPa~0.2Mpa、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的氧气,并使得救生舱内的空气无粉尘和有毒成分且CO2浓度小于1.0%;此外,所述供电单元由外部交流电源和内部直流电源共同组成,并可切换地用于救生舱内所有用电设备的供电。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加强筋优选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前后端面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布置多根角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还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该多圈T型钢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壳体钢板优选采用Q345R,所述舱体的顶面和底面的钢板厚度为6mm~10mm,两侧面和两端面钢板的厚度为3mm~5mm,所述圆弧形顶部的拱高为0.2m~0.25m;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并且所述T型钢的腹板高度为80mm~90mm、厚度为8mm~12mm,T型钢的翼板宽度为80mm~90mm、厚度为8mm~12mm。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舱体内部还集成设有环境监测单元和通讯单元,其中该环境监测单元包括用于对救生舱内氧气含量执行实时检测的氧气传感器、用于对救生舱内二氧化碳含量执行实时检测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及用于实时检测救生舱内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计;该通讯单元由有线视频通讯模块和无线视频通讯模块共同组成,并配合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的视频通话。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风单元而言,其包括消音箱、多级过滤器和箱体,其中该消音箱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部,其上设置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承压管路与所述多级过滤器相连,该承压管路上设置有球阀和调压阀;所述多级过滤器设置于箱体的内部,其通过供风管路与救生舱侧壁上的供风接口相连,该供风接口则直接与所述施工救生舱外部的空压机相连,并且将空压机所产生的高压空气作为风源。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供风单元、供氧单元的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所述多级过滤器为三级过滤器,其流量为6m3/min;所述消音箱出风口的噪音声级不大于70dB;所述承压管路在不低于1.5倍使用压力下保压0.5h时无泄漏。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氧单元而言,其包括氧气供应单元、氧气汇流单元和氧气控制单元,其中氧气供应单元包括多个压缩氧气瓶,每个压缩氧气瓶上分别设置有气瓶减压器;氧气汇流单元包括汇流排,其分别通过金属软管与每个压缩氧气瓶相连,其上设置有截止阀;氧气控制单元包括氧气控制箱,其通过紫铜管与所述汇流排相连,所述紫铜管上设置有减压阀,所述氧气控制箱上还设置有流量计、压力表和开关。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空气净化单元包括空气净化箱、空气吸附组件和进排气组件,其中所述空气净化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的排气层、过滤层和进气层,各层之间分别由托架隔开,并且这些托架上分别设置有网格结构的托盘;所述排气层中设置有多个风扇,这些风扇交替使用;所述空气吸附组件包括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其放置于所述托盘上;所述进排气组件包括进气孔和排气孔,并且其中进气孔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排气层处,用于将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空气净化单元;所述排气孔设置于所述空气净化箱的进气层处,并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从空气净化单元排出至救生舱中。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对于所述供电单元、通讯单元而言,所述外部交流电源、有线视频通讯模块的电源接口/信号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防护罩。作为进一步优选地,该隧道施工救生系统的内部设置有吸热内嵌片和抽排风单元,其中该吸热内嵌片彼此间隔地设置在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四周舱壁内侧上,且其内部灌装有潜热型功能流体;该抽排风单元配套安装在所述吸热内嵌片的附近,并用于执行救生舱内、外热量的交换;此外,该隧道施工救生系统的内部还设置有隔离帘和吸声板,其中该隔离帘单层或多层地设置在救生舱内部的设备集中区域与人员集中区域之间,用于隔阻救生舱内部的设备工作噪音;该吸声板则安装在救生舱内部邻近所述设备集中区域的舱壁内侧上,并用于进一步吸收救生舱内部的噪音。作为进一步优选地,该隧道施工救生系统优选设计为救生舱的形式,并包括小型舱、中型舱、大型舱和特大型舱四种类型,其中:所述小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2700mm×宽1700×高2200mm或者3000mm×宽1700×高2200mm,额定容纳人数≤7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中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32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35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8~1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1~15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超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5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5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6~2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排泄物处理单元包括设置在舱体内的过渡舱,所述过渡舱上设置有过渡舱舱门,并且该过渡舱舱门的开闭通过阀门控制;在所述过渡舱内部,设置有蓄水池和大便器,其中该大便器的排泄通道入口处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此排泄通道的两块弹簧板,并且这两块弹簧板相对的一端搭接在一起,由此在排泄物和水溶生物化粪剂的重力下能向下移动,相应使得所述两块弹簧板相对的一端彼此分开,从而使排泄物排出所述过渡舱。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整体结构强度设计合理且功能完备、便于隧道施工塌方情况下可及时避难的救生系统,当掌子面后部发生塌方时,通过对舱门的针对性设计,掌子面附近施工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救生舱,避免被困人员遇难;2.本发明中将救生系统的移动部件设置为框架滑橇的形式,这样可与救生舱体合二为一,具备更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不仅使得整体外形更加紧凑,而且大大降低了救生舱的整体高度,使得重心有效获得降低,运行更为平稳,防颠覆能力更强因而适于隧道内各类复杂的地理环境;此外,该框架滑橇的前后两端为坡角设计,由此可有效避免移动范围内的较大碎石块的阻碍,进一步提高了救生舱整个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3.本发明的救生舱整体结构采用T型材网格式分布的箱体结构设计,箱体结构外部布置外壳体钢板,内部交叉设置加强筋,舱体主体框架、T型材自身筋板、翼板的结构特点和网格式分布组合而成的箱体结构能有效的承载各个方向的作用力,在减轻舱体自重的同时,又能增强舱体的承载能力;舱体顶部为拱形设计,能更好的消化、吸收顶部的冲击载荷,同时能分散竖直方向上的静载荷;加强筋自身具有一定的断面面积,同时其剖面模数值与结构承压强度相匹配,起到了牢固整个结构的作用;4、由于该救生系统内集成设有通风、供氧、空气净化、环境监测、供电及生存保障等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优化布置,使撤离到救生舱内的被困人员生存空间更大,生存时间更长;此外,救生舱内设有视屏通话系统,在救生舱内能跟外面进行视屏通话,有利于洞外了解救生舱内被困人员的生存状态,有利于洞外开展救援工作;5.本发明将现有的防爆型密闭门的内外手轮换成单把手启闭方式,内外手柄同轴设置,前后两段舱门与两侧舱门除外形尺寸,结构及原理完全相同,均可通过手柄转动传递到舱门内部连杆机构,内手柄直接启闭角度最大90度,便于快速开启和关闭;;同时通过在后舱门处设置定位传感器,在发生塌方后,外部救援人员可通过后舱门上的定位传感器,准确获知后舱门位置,直接将救援逃生管道打至后舱门,便于避险人员的顺利逃出;6.本发明从为救生舱内受困施工人员提供新鲜空气的角度出发,设计了适用于救生系统的专用供风系统,通过多级过滤器可实现空气的过滤,以保证救生舱内空气的质量,具有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有效改善隧道内被困施工人员的生存环境、延长生存时间,大幅提高了隧道坍塌救援的存活率;7.本发明还对供氧系统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其中压缩氧气由压缩氧气瓶流出,经气瓶减压器进行一级减压至0.3~0.4MPa后,由金属软管进入汇流排,并经氧气控制单元中的减压阀进行二级减压至0.1~0.2MPa后,排入隧道施工救生舱内,由此通过分级减压,实现了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密闭空间中的低压供氧,可为救生舱内的避难人员提供呼吸用氧,使避难人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生活状态;8.本发明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设置分层的空气净化箱并结合空气吸附单元和进排气单元,可实现隧道救生舱中空气的分层过滤,不仅能过滤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而且还能稀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有效改善隧道施工救生舱内空气质量;9.本发明的供电系统同时具备外部电源和内部电源,救生舱内部和外部的供电能自动转换,转换时间不大于1s,外部交流电和内部直流电源通过变压器或逆变器转换为统一电源为系统内部电器设备供电,内部用电系统采用了统一的用电标准,具有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10、按照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整体结构紧凑、强度分布设计合理、重心低移动平稳、功能完善且便于操控,在发生塌方的情况下不仅利于人员第一时间进入到救生系统内部,而且还便于外界救援人员对该系统的定位查找和组织救援,因而尤其适用于各类隧道施工救援场合,并具备广阔的推广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舱前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舱后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舱左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舱右端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按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舱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供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供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内部空间图;图1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控制过程流程图;图1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排泄物处理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该救生舱主要包括设于隧道掌子面后方的舱体1,该舱体1的前后端上分别设有舱门2、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有逃生门3,舱体1内部被划分为人员区域和设备区域两大部分,并在其中相应设有供风系统4、供氧系统5、空气净化系统6、环境监测系统7、通讯系统8、供电系统及生存保障系统10等。舱体底部设有框架滑橇12,通过舱体中各个系统的相互配合及合理布置,可为被困人员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较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防护时间可达72小时,通过在舱体上铰接本发明结构的舱门与逃生门,可以方便被困人员的进出。下面将分别对各个系统及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描述。如图1所示,舱体1譬如为箱体结构,其最大能容纳20人,其顶部为圆弧形,其外部布置外壳体钢板,具体譬如可采用Q345R钢板制成,具备抗冲击安全防护功能,具体的,舱体顶面和底面的钢板厚度譬如为8mm,两侧面和两端面钢板的厚度譬如为4mm,圆弧形顶部的拱高譬如为0.25m。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舱体内部交叉布置加强筋,加强筋采用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前后端面分别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布置多根角钢作为加强筋,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左右侧面分别水平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具体的,例如可布置三根80mm宽6mm厚的扁钢,在所述舱体内部的底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扁钢作为加强筋,具体的,譬如布置四根80mm宽6mm厚的扁钢,在所述舱体内部的顶面沿舱体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多根T型钢作为加强筋,具体譬如为四根,在舱体内部的纵向上还设置有多圈T型钢作为加强筋,具体譬如为8圈,该8圈T型钢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具体的,所述T型钢的腹板高度譬如为80mm、厚度譬如为8mm,T型钢的翼板宽度譬如为80mm、厚度譬如为8mm。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救生系统,较多的实际测试表明,其舱体顶部抵抗土石掩埋静压力可达380kPa以上,两侧抵抗土石掩埋静压力可达190kPa以上,顶部能够抵抗由于隧道坍方所产生的冲击载荷可达200kN以,因而具备令人满足的整体结构强度。框架滑橇通过螺栓连接在救生舱舱体的底部,安装、维护简单。滑靴式底座与救生舱箱体框架结构合二为一,具有更佳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滑靴式底座代替了移动履带,使得救生舱整体结构外形更加紧凑,大大降低了救生舱的整体高度,使得救生舱的重心也得到降低,救生舱被动式运行更加平稳,防倾覆能力更强,配合隧道内施工设备的使用,使得移动方式灵活多变。与此同时,被动式救生舱较之移动式救生舱而言取消了需要提供外部电源作为动力源的履带,在移动过程中因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更小。框架滑橇两端设置有挂拖,其可在其它动力牵引下,实现舱体在隧道内的自由移动。滑靴式底座整体为矩形钢材钢结构焊接,配以耐磨钢板作为底板,可有效延长滑靴式底座的使用寿命,减小对底座的磨损。滑靴式结构设计,可适应隧道内施工环境的复杂路况,滑靴前后两端坡角设计,可有效避免移动范围内的较大碎石块的阻碍,使得救生舱在被动式移动过程中运行更加平稳。该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优选设计为救生舱的形式,并包括小型舱、中型舱、大型舱和特大型舱四种类型,其中:所述小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2700mm×宽1700×高2200mm或者3000mm×宽1700×高2200mm,额定容纳人数≤7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中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32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35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8~1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0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0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1~15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所述超大型舱的外形尺寸规格为长4000mm×宽2500×高2500mm或者4400mm×宽2500×高2500mm,额定容纳人数16~20人,额定保障时间为72小时或者120小时。如图5所示,譬如为方形的舱门2设于舱体1的前后端面(前舱门、后舱门),逃生门3(左舱门、右舱门)对称设于舱体1的左右侧面。前舱门作为主要的避险用舱门,左右两侧舱门作为辅助的避险用舱门,两种舱门均为外开式,方便避险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开启,即发生塌方时,来不及逃生的遇险人员可从靠近掌子面的前舱门进入救生舱内避险,同时左右两侧舱门亦可作为分散避险人流的避险用舱门;后舱门主要作用是在救生舱生产制造过程中,为设备舱(靠近后舱门)中设备的安装提供便利;最主要作用为方便救援逃生。其中,前舱门和左、右舱门的结构相同,尺寸略有区别,具体的,前舱门(左、右舱门)可设计为长方形结构,如图6-7所示,其包括舱门板主体21、转轴22、传动杆23和门闩24,舱门板主体21通过铰链铰接在救生舱的侧壁上,转轴22贯穿舱门板主体,并且其位于救生舱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外把手25,其位于救生舱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内把手26,转轴22上还固定连接传动杆23并且传动杆位于救生舱内;传动杆23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水平设置有销轴27;门闩24铰接在舱门板主体上,其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一杆部的一端与第二杆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使门闩整体呈V形,第一杆部上设置有长条孔,连接支架上的销轴伸入第一杆部的长条孔内并能在长条孔内滑动。具体的,开设在舱体前端面的前舱门的尺寸为1400mm高×600mm宽×R100mm(四个角的倒角半径),门板厚度8mm,开设在舱体左、右侧面的左、右舱门的尺寸800mm高×600mm宽×R1000mm(四个角的倒角半径),门板厚度8mm。而后舱门则是结构较为简单的门,其由钢板制成,其上设置有筋板,并设有螺纹连接孔,其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救生舱的内部即可,同时后舱门上设有定位传感器,在发生塌方后,外部救援人员可通过后舱门上的定位传感器,准确获知后舱门位置,外部救援人员可采用打入救援逃生管道的方法,将救援逃生管道直接打至后舱门处,此时,救生舱内避险人员可用舱内工具直接松开螺栓,即可将后舱门轻松拆下,进而避险人员可直接从救援逃生管道中逃出。优选地,舱门板主体21上设置有观察窗28,通过观察窗可以了解舱体外的情况,所述舱门板主体8上设置有门围栏29。另外,舱门板主体21上设置有筋板30,以提高舱门板主体的强度。每扇舱门包括一块舱门板主体21,舱门板主体21的内外侧分别设置内外把手。内外把手均为L型结构,且同轴连接。转轴上固设有传动杆23,传动杆通过固定在舱门板主体上的连杆带动门闩开启和闭合,每扇门内侧分别设有连接支架,连接支架包括四根连杆31,并且这四根连杆呈矩形布置,左右连杆分别控制三个门闩24,而上下连杆分别控制一个门闩,连杆之间通过传动杆连接实现同步。这样,转动外把手或内把手,则动力依次经传动杆、传动杆传动给连杆,连杆传动给门闩,使传动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锁紧门闩转动,即可实现舱门的快速启、闭。此外,门围栏7和舱门板主体之间设置有密封条32,在舱门板主体的四周设有密封条,多个锁紧门闩的设置可确保舱门板主体关闭时密封条与门围栏紧密贴合,确保门的密闭性良好。另外,门闩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这样连接支架的移动可以带动这些门闩同时转动。如图8所示,供风系统4包括箱体41、消音箱42和多级过滤器43,其中,消音箱42用于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其设置于箱体41的外部,其和多级过滤器43通过承压管路相连,并且承压管路上设置有球阀44和调压阀45,该球阀用于调节管路的开关,调压阀用于调节管路中的压力;此外,消音箱通过管理附件48与承压管路相连,以保证消音箱的可靠固定。多级过滤器43用于实现空气的过滤,设置于箱体41的内部,其通过供风管路46设于救生舱的侧壁49上,以将供风系统进行固定,供风管路与侧壁上的供风接口相连,该供风接口与救生舱外部的空压机相连。优选地,多级过滤器采用三级过滤器,通过三级的过滤,可实现空气的分级多次过滤,提高空气质量,并且三级过滤器的流量为6m3/min。为了防止隧道内的瓦斯侵入救生舱内而影响人员安全,在箱体41上还设置有瓦斯检测仪47,具体设置于箱体1的上表面,以此使得该供风系统能对逃生舱内的空气中的瓦斯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逃生舱内的被困人员可根据监测的瓦斯浓度按照箱体上的操作说明通过调压阀调整风量的大小,以防止瓦斯侵入舱内而影响人员安全。由于设于救生舱侧壁上的供风接口需要与隧道现有风源(空压机)的管路相连接,考虑到塌方时所产生的碎石、土块可能会对接口处有冲击,故将供风接口与空压机的连接设置为竖直向下的连接方式,即在供风接口处连接一竖直布置的连接管,该连接管上设有快插接头,由此可方便配合隧道施工工序拆装,该快插接头可实现与空压机的快速对接,具体的快插接头通过钢丝软管与空压机相连。为了进一步保护连接管及接头,在连接管外部以及接头连接处的上方设置有钢结构防护罩,由此可防止塌方产生的冲击对连接管及接头产生破坏,导致连接管及接头漏气或失效。使用时,供风系统通过供风管路46与坍塌体外部的隧道新风系统相连,通过隧道新风系统给救生舱内提供所需的空气,促进舱体内空气的流通,其中新风出口压力在0.1MPa~0.3MPa之间,新风量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A)。为了保证安全,防止泄露,承压管路以及供风管路在不低于1.5倍使用压力下保压0.5h时无泄漏,压力无明显下降(压力表读数下降不应超过5%)。如图9所示,供氧系统5,其设于救生舱内,靠近舱门位置处,其包括氧气供应单元、氧气汇流单元和氧气控制单元。当供风管路46损坏的情况下,可通过压缩氧气瓶给舱体内提氧气供给气,有效保障舱体内人员安全。氧气供应单元包括多个压缩氧气瓶51,该压缩氧气瓶中装有压缩氧气,为整个供氧系统提供氧气源,每个压缩氧气瓶的体积容量为40L,压力为15Mpa,每个压缩氧气瓶51上均设置有气瓶减压器52,该气瓶减压器52用于实现氧气的减压,此为一级减压。具体的,气瓶减压器52首先将氧气减压至0.3MPa~0.4Mpa,以实现氧气的一级减压。氧气汇流单元包括汇流排53,汇流排53为线型结构,其用于对输送的氧气进行汇流,其分别通过金属软管54与每个压缩氧气瓶51相连,各个压缩氧气瓶中的氧气分别通过金属软管54以支流的方式送入汇流排53中进行汇流。为了便于将氧气流进行分流,在汇流排3上设置有截止阀55。具体的,截止阀5设于汇流排3的中部,如此可将汇流排3中的氧气流分为两路。氧气控制单元,其用于实现氧气的流量控制,并向隧道施工救生舱中输送合适的氧气,其包括氧气控制箱58,氧气控制箱58通过紫铜管57与汇流排53相连。氧气控制箱58上设置有流量计59、压力表510和开关511,该流量计59用于显示并控制供氧系统中氧气的供应流量,被困人员可以根据避难人数,通过旋转流量计上的手柄来调节氧气的流量。该压力表510用于显示供氧系统中氧气的压力,该开关511用于实现供氧系统的开关。具体的,当截止阀设于汇流排的中部时,紫铜管为两根,其分别与汇流排的左侧和右侧相连,由此将两路的氧气送入氧气控制箱中。由于供氧系统放置于救生舱中,而救生舱为密闭空间,其空间有限,为了使氧气瓶的尺寸与救生舱的尺寸相适应,节约现有空间,并保证每个人的最低供氧需求,本发明具体设置了7个压缩氧气瓶,并且以3+4两行排列形式进行排列,以此保证隧道施工救生舱中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供氧流速不超过30m/s。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氧气的压力,保证供氧系统的供氧力及供氧持久性,在紫铜管上设置有减压阀56,以实现氧气的二级减压。具体的,减压阀56将氧气的压力减压至0.1MPa~0.2Mpa。该供氧系统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打开氧气瓶进行供氧,然后打开汇流排上的截止阀,以使汇流排中的氧气分为两路,再打开气瓶减压器,调节汇流排中氧气的压力至0.3~0.4Mpa,实现氧气的一级减压;再打开截止阀后的减压阀,调节氧气的压力至0.1~0.2MPa,实现氧气的二级减压;最后,打开氧气控制箱上的开关,实现对隧道施工救生舱中的被困人员的供氧。被困人员可根据避难人数,通过流量计来调节氧气的流量,保证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如图10-12所示,空气净化系统6包括空气净化箱、空气吸附单元和进排气单元,其中空气净化箱为隧道施工救生舱中污浊空气的处理提供净化场所与空间,其可以为长方体、正方体等一切可以实现上述功能的形状,其主要包括排气层61、过滤层62和进气层63,如图11所示,排气层61、过滤层62和进气层63由上至下依次分布,各层之间分别由托架64隔开,即排气层61和过滤层62之间设置有托架,过滤层62和进气层63之间设置有托架,托架上设置有网状结构的托盘,一方面通过放入或取出托盘,即可将托盘上的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一次性放入或取出,便于实际操作,另一方便可便于各层的空气流通。该空气净化系统可保证标准大气压下在额定保障时间内二氧化碳<1.0%,处理CO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其中,进气层用于容纳从救生舱中吸入进来的未净化处理的空气,过滤层用于过滤从进气层过来的未净化处理的空气,排气层用于进一步过滤从过滤层过来的已部分净化处理的空气,并且用于容纳已净化处理的空气,同时排气层还为风扇提供安装场所。该风扇用于将道施工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空气净化箱的底层(即进气层),然后使空气从下往上流通,依次经过过滤层和排气层,使得污浊空气经过层层过滤,进而获得无污浊、适于被困人员生存的净化空气。具体的,风扇为涡轮风扇,其设有两个,两个风扇交替使用,可实现在额定防护时间内不间断工作,保证空气质量净化需要。两个风扇分别由电机65驱动旋转,风扇和电机通过开孔隔板安装在排气层中。此外,空气净化箱的箱体上设置有控制电机开启与关闭的旋转开关69。空气吸附单元用于对污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恶臭气以及隧道爆破开挖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进行有效过滤和处理,其包括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其放置于托盘上。其中,CO2吸附剂用于吸附救生舱空气中的被困人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湿剂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以调节空气的湿度,活性炭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恶臭气以及隧道爆破开挖产生的有毒气体,同时通过设置用于隔层的托架,并将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放置于托架的托盘上,空气中的粉尘难以随空气往上流通,其被托架、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阻挡并过滤,由此通过托盘和CO2吸附剂、吸湿剂及活性的配合,实现了空气中粉尘的处理。具体的,为了便于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的保存,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均采用真空包装,使用过程中产生粉尘率不大于2%。具体的,CO2吸附剂具体选用以氢氧化锂为主料的吸附剂作为二氧化碳吸附剂,其较之氢氧化钙吸附剂等有如下优势:氢氧化锂吸附剂吸附效率约65%,高于氢氧化钙吸附剂吸附效率20%;由于氢氧化锂吸附效率高,在用量上可以大大减少。由于救生舱的舱内空间有限,故选用吸附效率高,用量少的氢氧化锂吸附剂更适用于救生舱的使用情况,实际应用时,氢氧化锂吸附剂在为使用前显示为粉红色球状颗粒,发生反映后(用完失效后)变为白色,便于区分和观察吸附剂使用情况,且氢氧化锂粉尘率低于2%。进排气单元用于将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以及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为空气的流动和循环提供的动力,其包括进气孔66和排气孔67,进气孔67用于将救生舱中的污浊空气吸入空气净化系统,排气孔67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从空气净化系统排出至救生舱中。具体的,进气孔设于空气净化箱背面的下方(即设于进气层处),排气孔设于空气净化箱正面的上方(即设于排气层处)。更进一步的,进气孔设有一个,其采用百叶状风口,便于空气的送入;排气孔设有两个,其排气流量由排气阀调节。为了增强空气的过滤及处理效果,可在进气层中也放置CO2吸附剂、吸湿剂和活性炭,使得进入空气净化箱的空气在进气层中就可实现一次过滤,然后通过过滤层实现二次过滤,再通过排气层实现三次过滤,由此实现三级过滤,可进一步提高空气的质量。此外,为了保护空气净化箱内的各个部件不被污浊与侵蚀,在空气净化箱上设置一箱门610。上述空气净化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打开空气净化箱的箱门将二氧化碳吸附剂、吸湿剂及活性炭的真空包装拆封并放置于两个托盘上,关闭箱门后开启电机开关带动涡轮风扇将救生舱内污浊空气由进气层向上经过滤层净化,滤出有毒粉尘、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恶臭气,然后循环至上层的排气层将净化后的新鲜空气由排气孔排入救生舱内。当吸附剂逐渐失效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时,将托盘上失效的吸附剂取出,并重新换上新拆封的吸附剂。如图2所示,环境监测系统7包括氧气传感器71、二氧化碳传感器72和温湿度计73,氧气传感器71用于监测救生舱内氧气的含量,二氧化碳传感器72用于监测救生舱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温湿度计73用于监测救生舱内的温度和湿度,氧气传感器71和二氧化碳传感器72上均设有声波报警器,舱内声波报警器的声级不大于50dB(A)。采用这样的设置便于舱体内人员实时监控舱体内环境,当舱体内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出标准范围值时,声波报警器可以提醒舱体内人员进行其他操作。通讯系统8设于救生舱内,便于内部被困人员与外界指挥部取得联系,从而快速展开营救,其优选同时包括有有线通讯单元和无线通讯单元,其中有线通讯单元通过光缆与外部信号端相连,无线通讯单元通过各类适当的无线方式与外部信号端相连,由此共同提供救生舱内、外之间的视频通讯,这两个通信单元之间还可配备有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有线通讯单元、无线通讯单元信号相连,并用于在其中一个通讯单元发生故障时或无法使用时切换至另外一个通讯单元;此外,所述有线通讯单元具有与所述光缆相连的多个线路接口,这些线路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有防护罩。以此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常规救生设备中仅仅有简单的通讯功能,尚无视频通讯功能的缺陷,相应可有利于救援人员及时了解舱内人员的身心状况,便于救援工作的组织开展;而且本发明中通过采用有线和无线的结合和切换,可以确保视频通讯功能的完善,譬如以有线通讯为主、无线通讯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为视频传输提供双保险。对于供电系统而言,其包括外部交流电源、内部直流电源和电源转换单元,其中外部交流电源设于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外部,并配备有变压器转换为统一电源;内部直流电源譬如为锂蓄电池,它设于隧道施工救生舱的内部,并配备有逆变器转换为统一电源;所述电源转换单元用于执行所述变压器或者逆变器的切换,由此确保为救生舱内部所有用电单元的正常供电;此外,外部交流电源的电源接口被设置为竖直向下,并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同时在该快插接头上方设置防护罩。为了保证供电安全,外部电源及电源接口设有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的供电安全及灾变条件下外部电源中断时救生舱内部的供电安全。在使用时,首先根据直流电源是否供电或充电,来决定其他用电设备是否开启,若直流电源没有供电或充电时,被困人员手动开启其他用电设备;若直流电源在供电或充电,则根据救生舱内是否有人,来决定其他用电设备是否开启;若救生舱内有人,则自动开启其他用电设备,若没有人,则不开启其他用电设备。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譬如可采用热传感器识别技术,实现救生舱内是否有人的判断。热传感器具体设于隧道施工救生舱的顶部,其优选为三个,其中两个设于底部长边的两端,另一个设于另一长边的中间。供电系统具体控制过程如图13所示。舱内还设置有固定照明设备、临时应急照明设备及设于舱体两端头的信号灯。固定照明设备保证额定工况下的照明需要,临时应急照明设备配备手电或便携式LED灯等。舱体两端头上设有信号灯,便于观察舱体外的情况,引导外界人员前来救援,同时也可用于救生舱在备用状态下警示来往的车辆。如图5所示,所述生存保障系统10包括座椅101、食品102、饮用水103、医疗用品104、急救用品105及消防用品106。生存保障系统直接影响着舱体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舱体内提供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的生存必需品,有助于被因人员避险和逃生。如图14所示,救生舱还包括设于舱体内部的排泄物处理系统11,该系统包括设置在舱体1内的过渡舱111,过渡舱111上设置有舱门112,舱门112的开闭通过阀门控制,过渡舱111内设置有蓄水池113和大便器114,大便器114的排泄通道的入口处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封闭排泄通道的两块弹簧板,每块弹簧板均水平设置,并且这两块弹簧板相对的一端抵接在一起,以用于封闭排泄通道,两块弹簧板在排泄物和水溶生物化粪剂的重力下向下移动,从而使二者相对的一端分开,进而使排泄物排出过渡舱111。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大便器为蹲式大便器或坐式大便器,过渡舱内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用于遮盖蹲式大便器,两块弹簧板包括为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的厚度相等,并且第一平板上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平板上表面的面积,弹簧板一长一短,提高过渡舱密封性,有效的阻止室外有害气体进入舱内。未使用时,弹簧板处于水平状态,使用时,排泄物和少许水溶生物化粪剂的重力使弹簧板向下打开,使排泄物排出舱外。所述水溶生物化粪剂能够有效降解粪便等生活污物,液化有机质,疏通管道,生活垃圾等也可通过相同方法排出过渡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挡组件、车辆及车辆自动控制方法,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其中,换挡组件的驱动机构与主控元件连接,主控元件能够发送指令至驱动机构,以使驱动机构驱动活动部活动,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换挡。1.一种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容置孔位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彼此相对;活动部,所述活动部装配于所述底座的容置孔位内,所述活动部具有第一延伸杆、第二延伸杆、第三延伸杆和第四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三延伸杆和所述第四延伸杆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延伸杆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延伸杆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主控元件连接;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延伸杆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伸缩部与所述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延伸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和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延伸杆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所述第四驱动机构与所述第四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四延伸杆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延伸杆的实时位置;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延伸杆的实时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均与车辆的主控元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缸筒、第一活塞和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具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为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一伸缩部穿过所述第一缸筒并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所述第一换向阀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缸筒、第二活塞和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活塞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所述第二伸缩部穿过所述第二缸筒并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具有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三子腔体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四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所述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其中,所述换挡组件还包括: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三换向阀具有第五连接口、第六连接口、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五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六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五连接口、所述第六连接口、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分别与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连通;过滤件,所述过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进口连通,另一端与储液装置或储气装置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三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三伸缩部,所述第三伸缩部与所述第三滑槽内的第三延伸杆连接;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四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四伸缩部,所述第四伸缩部与所述第四滑槽内的第四延伸杆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开设有凹部,所述传动部的外表面为圆弧状;其中,所述活动部开设有与所述传动部适配的活动凹部,所述传动部装配于所述活动部的活动凹部,所述传动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活动部的内表面球面滑动配合。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组件。9.一种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组件中的主控元件获取权利要求8中所述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相同,则返回执行获取所述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不同,则所述主控元件计算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之间的动作序列,并指令换挡组件中的驱动机构执行所述动作序列。一种换挡组件、车辆及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挡组件、车辆及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背景技术现有的部分车辆(如:工程车、矿用车、农用车等)上的换挡组件通常需要手动操作,导致车辆无法实现自动换挡。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挡组件、车辆及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以使车辆能够实现自动换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换挡组件,所述换挡组件包括:底座、活动部和驱动机构,所述底座具有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容置孔位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彼此相对,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彼此相对,所述活动部装配于所述底座的容置孔位内,所述活动部具有第一延伸杆、第二延伸杆、第三延伸杆和第四延伸杆,所述第一延伸杆、所述第二延伸杆、所述第三延伸杆和所述第四延伸杆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延伸杆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延伸杆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主控元件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和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三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延伸杆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所述第四驱动机构与所述第四延伸杆连接以驱动所述第四延伸杆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往复移动。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延伸杆连接;所述第二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二伸缩部与所述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延伸杆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挡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延伸杆的实时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延伸杆的实时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均与车辆的主控元件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缸筒、第一活塞和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缸筒具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为第一子腔体和第二子腔体,所述第一伸缩部穿过所述第一缸筒并与所述第一活塞连接,所述第一换向阀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缸筒、第二活塞和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缸筒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活塞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第三子腔体和第四子腔体,所述第二伸缩部穿过所述第二缸筒并与所述第二活塞连接,所述第二换向阀具有第三连接口、第四连接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三连接口与所述第三子腔体连通,所述第四连接口与所述第四子腔体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所述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其中,所述换挡组件还包括:第三换向阀,所述第三换向阀具有第五连接口、第六连接口、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五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六连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五连接口、所述第六连接口、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可两两之间连通。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挡组件还可以包括:安全阀和过滤件,所述安全阀分别与所述第三进口和所述第三出口连通,所述过滤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进口连通,另一端与储液装置或储气装置连通。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沿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三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三伸缩部,所述第三伸缩部与所述第三滑槽内的第三延伸杆连接;所述第四侧壁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延伸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四滑槽内,所述第四驱动机构具有可沿所述第四滑槽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四伸缩部,所述第四伸缩部与所述第四滑槽内的第四延伸杆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挡组件还可以包括: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开设有凹部,所述传动部的外表面为圆弧状;其中,所述活动部开设有与所述传动部适配的活动凹部,所述传动部装配于所述活动部的活动凹部,所述传动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活动部的内表面球面滑动配合。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中的换挡组件。第三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换挡组件中的主控元件获取上述中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相同,则返回执行获取所述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不同,则所述主控元件计算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之间的动作序列,并指令换挡组件中的驱动机构执行所述动作序列。本申请的换挡组件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可以实现自动换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的第一角度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换挡组件的底座的一个示意图;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换挡组件(拆解底座后)的第一角度示意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的第二角度示意图;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拆解底座后)的第二角度示意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的第二角度示意图;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拆解底座后)的第三角度示意图;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的一个换挡示意图;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常态下)的一个示意图;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换挡组件的一个示意图;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0-换挡组件;10-底座,110-第一侧壁,111-第一滑槽,120-第二侧壁,121-第二滑槽,130-第三侧壁,131-第三滑槽,140-第四侧壁,141-第四滑槽;20-活动部,210-第一延伸杆,220-第二延伸杆,230-第三延伸杆,240-第四延伸杆;30-驱动机构,310-第一驱动机构,311-第一伸缩部,312-第一缸筒,3121-第一子腔体,3122-第二子腔体,313-第一活塞,314-第一换向阀,314A-第一连接口,314B-第二连接口,314P-第一进口,314T-第一出口,320-第二驱动机构,321-第二伸缩部,322-第二缸筒,3221-第三子腔体,3222-第四子腔体,323-第二活塞,324-第二换向阀,324A-第三连接口,324B-第四连接口,324P-第二进口,324T-第二出口,330-第三驱动机构,331-第三伸缩部,332-第三缸筒,3321-第五子腔体,3322-第六子腔体,333-第三活塞,334-第四换向阀,334A-第七连接口,334B-第八连接口,334P-第四进口,334T-第四出口,340-第四驱动机构,341-第四伸缩部,342-第四缸筒,3421-第七子腔体,3422-第八子腔体,343-第四活塞,344-第五换向阀,344A-第九连接口,344B-第十连接口,344P-第五进口,344T-第五出口;40-第三换向阀,410A-第五连接口,410B-第六连接口,410P-第三进口,410T-第三出口,50-安全阀,60-过滤件,710-第一位置传感器,720-第二位置传感器,810-储液装置/储气装置,820-泵,830-电机,840-换挡杆,850-传动部,860-阻尼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换挡组件100,参见图1-图7所示,换挡组件100包括:底座10、活动部20和驱动机构30,底座10具有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容置孔位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彼此相对,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彼此相对,活动部20装配于底座10的容置孔位内,活动部20具有第一延伸杆210、第二延伸杆220、第三延伸杆230和第四延伸杆240,第一延伸杆210、第二延伸杆220、第三延伸杆230和第四延伸杆240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于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10和第二驱动机构320,第一驱动机构310与第一延伸杆210连接以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往复移动,第二驱动机构320与第二延伸杆220连接以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往复移动;其中,驱动机构30与主控元件连接。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底座10具有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容置孔位的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彼此相对,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彼此相对,即底座10具有两端开口的容置孔位,该容置孔位能够容纳活动部20,而活动部20具有第一延伸杆210、第二延伸杆220、第三延伸杆230和第四延伸杆240,且第一延伸杆210、第二延伸杆220、第三延伸杆230和第四延伸杆240分别一一对应的连接于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和第四侧壁140,即第一延伸杆210、第二延伸杆220、第三延伸杆230和第四延伸杆240呈十字形。上述中的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10和第二驱动机构320,第一驱动机构310与第一延伸杆210连接以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往复移动,第二驱动机构320与第二延伸杆220连接以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往复移动,即第一延伸杆210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延伸杆220的移动方向彼此垂直。上述中的主控元件可以是换挡组件100中的部件,也可以是车辆的主控机构,主控元件内存储有驱动程式,以控制驱动机构30的工作状态,比如,主控元件内的一个驱动程式为:主控元件控制驱动机构30的第一驱动机构310先工作,并在第一驱动机构310完成工作后,主控元件继而控制第二驱动机构320工作。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图8所示,设定活动部20处于容置孔位的中心位置(如图8中小黑点的位置)为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也称为空挡状态,那么,主控元件能够控制驱动机构30实现换挡组件100换挡至以下挡位:第一挡位:第二驱动机构320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着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向靠近第一侧壁11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二延伸杆220的活动移动至第一位置(如图8中⑦的位置),继而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二侧壁12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一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①的位置);第二挡位:第二驱动机构320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着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向靠近第一侧壁11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二延伸杆220的活动移动至第一位置(如图8中⑦的位置),继而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四侧壁14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二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②的位置);第三挡位: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二侧壁12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三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③的位置);第四挡位: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四侧壁14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四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④的位置);第五挡位:第二驱动机构320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着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向靠近第三侧壁13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二延伸杆220的活动移动至第二位置(如图8中⑧的位置),继而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二侧壁12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五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⑤的位置);第六挡位:第二驱动机构320驱动第二延伸杆220沿着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向靠近第三侧壁13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二延伸杆220的活动移动至第二位置(如图8中⑧的位置),继而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一延伸杆210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向靠近第四侧壁140的方向活动,使得活动部20随着第一延伸杆210的活动移动至第六挡位的位置(如图8中⑥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的不同挡位对应不同的速度,当然,速度可以为零,速度为零时是停车挡,由此,通过换挡组件能够使得车辆行进、倒车和停车,且能够换挡至不同的行进速度。可以理解的是,当初始状态下的活动部20不处于容置孔位的中心位置时,可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10和/或第二驱动机构320将活动部20活动至容置孔位的中心位置;当然,当在第一挡位和第二挡位之间、第三挡位和第四挡位之间或者第五挡位和第六挡位之间进行切换时,则可以不需要将活动部20活动至容置孔位的中心位置,以最短距离为优选路径。本实施例中,通过主控元件控制驱动机构的工作模式,使得换挡组件实现自动化,从而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换挡。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7所示,驱动机构30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机构330和第四驱动机构340,第三驱动机构330与第三延伸杆230连接以驱动第三延伸杆23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往复移动,第四驱动机构340与第四延伸杆240连接以驱动第四延伸杆24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往复移动。那么,第三驱动机构330能够配合第一驱动机构310使得活动部20更平稳的沿着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往复移动,第四驱动机构340能够配合第二驱动机构320使得活动部20更平稳的沿着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往复移动。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8所示,第一侧壁11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11,第一延伸杆21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11内,第一驱动机构310固定于第一滑槽111内,第一驱动机构310具有可沿第一滑槽11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一伸缩部311,第一伸缩部311与第一滑槽111内的第一延伸杆210连接;第二侧壁12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121,第二延伸杆22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滑槽121内,第二驱动机构320固定于第二滑槽121内,第二驱动机构320具有可沿第二滑槽12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二伸缩部321,第二伸缩部321与第二滑槽121内的第二延伸杆220连接。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滑槽111可以是第一侧壁110朝向第三侧壁130的一侧开设的凹陷结构,也可以如图1-图8中所示出的第一侧壁11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方向开设的通孔结构,当第一滑槽111为通孔结构时,第一延伸杆210可穿过第一滑槽111且部分伸出第一侧壁110的外侧;上述中的第一驱动机构310的第一伸缩部311可沿着第一滑槽111的延伸方向伸缩,而第一伸缩部311与第一滑槽111内的第一延伸杆210连接,那么,第一延伸杆210能够随着第一伸缩部311的伸缩而沿着第一滑槽111的延伸方向移动。上述中的第二滑槽121可以是第二侧壁120朝向第四侧壁140的一侧开设的凹陷结构,也可以如图1-图8中所示出的第二侧壁12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方向开设的通孔结构,当第二滑槽121为通孔结构时,第二延伸杆220可穿过第二滑槽121且部分伸出第二侧壁120的外侧;上述中的第二驱动机构320的第二伸缩部321可沿着第二滑槽121的延伸方向伸缩,而第二伸缩部321与第二滑槽121内的第二延伸杆220连接,那么,第二延伸杆220能够随着第二伸缩部321的伸缩而沿着第二滑槽121的延伸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其一,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伸缩部带动第一延伸杆移动,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伸缩部带动第二延伸杆移动,由此实现活动部的移动;其二,第一延伸杆沿着第一滑槽移动,第二延伸杆沿着第二滑槽移动,使得活动部的移动更平稳;其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8所示,第三侧壁130沿第二侧壁120和第四侧壁140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三滑槽131,第三延伸杆230至少部分位于第三滑槽131内,第三驱动机构330固定于第三滑槽131内,第三驱动机构330具有可沿第三滑槽13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三伸缩部331,第三伸缩部331与第三滑槽131内的第三延伸杆230连接;第四侧壁140沿第一侧壁110和第三侧壁130的连线方向开设有第四滑槽141,第四延伸杆240至少部分位于第四滑槽141内,第四驱动机构340固定于第四滑槽141内,第四驱动机构340具有可沿第四滑槽141的延伸方向往复移动的第四伸缩部341,第四伸缩部341与第四滑槽141内的第四延伸杆240连接。这里,第三滑槽131,第四滑槽141的结构设置与第二滑槽121结构设置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三滑槽131可以是第三侧壁130朝向第一侧壁110的一侧开设的凹陷结构,也可以如图1-图8中所示出的第三侧壁130沿第三侧壁130和第一侧壁110的连线方向开设的通孔结构,当第三滑槽131为通孔结构时,第三延伸杆230可穿过第三滑槽131且部分伸出第三侧壁130的外侧;上述中的第三驱动机构330的第三伸缩部331可沿着第三滑槽131的延伸方向伸缩,而第三伸缩部331与第三滑槽131内的第三延伸杆230连接,那么,第三延伸杆230能够随着第三伸缩部331的伸缩而沿着第三滑槽131的延伸方向移动。上述中的第四滑槽141可以是第四侧壁140朝向第二侧壁120的一侧开设的凹陷结构,也可以如图1-图8中所示出的第四侧壁140沿第四侧壁140和第二侧壁120的连线方向开设的通孔结构,当第四滑槽141为通孔结构时,第四延伸杆240可穿过第四滑槽141且部分伸出第四侧壁140的外侧;上述中的第四驱动机构340的第四伸缩部341可沿着第四滑槽141的延伸方向伸缩,而第四伸缩部341与第四滑槽141内的第四延伸杆240连接,那么,第四延伸杆240能够随着第四伸缩部341的伸缩而沿着第四滑槽141的延伸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其一,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伸缩部带动第一延伸杆沿着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往复移动,第三驱动机构的第三伸缩部带动第三延伸杆沿着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连线方向往复移动,且第一延伸杆和第三延伸杆的移动方向相同,而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伸缩部带动第二延伸杆移动,第四驱动机构的第四伸缩部带动第四延伸杆移动,且第二延伸杆和第四延伸杆的移动方向相同,由此实现活动部的更顺畅、更平稳的移动;其二,第一延伸杆沿着第一滑槽移动,第二延伸杆沿着第二滑槽移动,第三延伸杆沿着第三滑槽移动,第四延伸杆沿着第四滑槽移动,使得活动部的移动更平稳;其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图9所示,第一驱动机构310可以包括:第一缸筒312、第一活塞313和第一换向阀314,第一缸筒312具有第一腔体,第一活塞313位于第一腔体内并将第一腔体分隔为第一子腔体3121和第二子腔体3122,第一伸缩部311穿过第一缸筒312并与第一活塞313连接,第一换向阀314具有第一连接口314A、第二连接口314B、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第一连接口314A与第一子腔体3121连通,第二连接口314B与第二子腔体3122连通,第一连接口314A、第二连接口314B、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可两两之间连通;第二驱动机构320可以包括:第二缸筒322、第二活塞323和第二换向阀324,第二缸筒322具有第二腔体,第二活塞323位于第二腔体内并将第二腔体分隔为第三子腔体3221和第四子腔体3222,第二伸缩部321穿过第二缸筒322并与第二活塞323连接,第二换向阀324具有第三连接口324A、第四连接口324B、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第三连接口324A与第三子腔体3221连通,第四连接口324B与第四子腔体3222连通,第三连接口324A、第四连接口324B、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可两两之间连通;其中,换挡组件100还包括:第三换向阀40,第三换向阀40具有第五连接口410A、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第五连接口410A分别与第一进口314P和第二进口314P连通,第六连接口410B分别与第一出口314T和第二出口324T连通,第五连接口410A、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可两两之间连通。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缸筒312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方筒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中的第一换向阀314具有第一连接口314A、第二连接口314B、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第一连接口314A与第一子腔体3121连通,第二连接口314B与第二子腔体3122连通,第一连接口314A、第二连接口314B、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可两两之间连通,换言之,根据实际需要,第一连接口314A可与第二连接口314B、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第二连接口314B可与第一连接口314A、第一进口314P和第一出口314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上述中的第二缸筒322可以是圆筒状,也可以方筒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中的第二换向阀324具有第三连接口324A、第四连接口324B、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第三连接口324A与第三子腔体3221连通,第四连接口324B与第四子腔体3222连通,第三连接口324A、第四连接口324B、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可两两之间连通,换言之,根据实际需要,第三连接口324A可与第四连接口324B、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第四连接口324B可与第三连接口324A、第二进口324P和第二出口324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上述中的第三换向阀40具有第五连接口410A、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第五连接口410A分别与第一进口314P和第二进口314P连通,第六连接口410B分别与第一出口314T和第二出口324T连通,第五连接口410A、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可两两之间连通,换言之,根据实际需要,第五连接口410A可与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第六连接口410B可与第五连接口410A、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中的任意一个连通。这里,第三换向阀40的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均与储油装置810或储气装置81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中的第一驱动机构310和第二驱动机构320的结构相同,故此处以第一驱动机构310的结构和原理为例进行说明,第二驱动机构320可参考之,同时,为了方便说明,设定第三换向阀40的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均与储油装置810连通。手动驾驶时,参见图9所示,第三换向阀410的第五连接口410A、第六连接口410B、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两两连通,而第一换向阀314的第一连接口314A和第二连接口314B均与第一出口314T连通,使得第一活塞313可自由活动,由此使得驾驶员可通过手动操纵进行换挡;自动驾驶时,参见图9所示,当第三换向阀40通电,且第三换向阀40的第五连接口410A和第三进口410P连通,第六连接口410B和第三出口410T连通,第一换向阀314的第一连接口314A和第一出口314T连通,第二连接口314B和第一进口314P连通时,储油装置的油通过第三换向阀410的第三进口410P并依次经由第五连接口410A、第一进口314P后进入第二连接口314B,最后流入第一缸筒312的第二子腔体3122内,从而推动第一活塞313向第一延伸杆310一侧的方向移动;当第三换向阀40通电,且第三换向阀40的第五连接口410A和第三进口410P连通,第六连接口410B和第三出口410T连通,第一换向阀314的第一连接口314A和第一进口314P连通,第二连接口314B和第一出口314T连通时,储油装置的油通过第三换向阀410的第三进口410P并依次经由第五连接口410A、第一进口314P后进入第一连接口314A,最后流入第一缸筒312的第一子腔体3121内,从而推动第一活塞313向远离第一延伸杆310一侧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310的第一活塞313沿着第一缸筒312的筒壁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带动与第一活塞313连接的第一伸缩部311的伸缩,同样地,第二驱动机构320的第二活塞323沿着第二缸筒322的筒壁往复移动,从而能够带动与第二活塞323连接的第二伸缩部321的伸缩。可以理解的是,换挡组件100具有泵820和与泵820连接的电机830,电机830为泵820提供电动力,以使泵820能够将储气装置810或储油装置810内的气体或者液体抽送至第三进口410P。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9所示,第三驱动机构330可以包括:第三缸筒332、第三活塞333和第四换向阀334,第三缸筒332具有第三腔体,第三活塞333位于第三腔体内并将第三腔体分隔为第五子腔体3321和第六子腔体3322,第三伸缩部331穿过第三缸筒332并与第三活塞333连接,第四换向阀334具有第七连接口334A、第八连接口334B、第四进口334P和第四出口334T,第七连接口334A与第五子腔体3321连通,第八连接口334B与第六子腔体3322连通,第七连接口334A、第八连接口334B、第四进口334P和第四出口334T可两两之间连通;第四驱动机构340可以包括:第四缸筒342、第四活塞343和第五换向阀344,第四缸筒342具有第四腔体,第四活塞343位于第四腔体内并将第四腔体分隔为第七子腔体3421和第八子腔体3422,第四伸缩部341穿过第四缸筒342并与第四活塞343连接,第五换向阀344具有第九连接口344A、第十连接口344B、第五进口344P和第五出口344T,第九连接口344A与第七子腔体3421连通,第十连接口344B与第八子腔体3422连通,第九连接口344A、第十连接口344B、第五进口344P和第五出口344T可两两之间连通;其中,第四进口334P和第五进口344P均与第五连接口410A连通,第四出口334T和第五出口344T均与第六连接口410B连通。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驱动机构330、第四驱动机构340的结构均与第一驱动机构310相同,故其具体原理此处不再赘述。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9所示,换挡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安全阀50和过滤件60,安全阀50分别与第三进口410P和第三出口410T连通,过滤件60的一端与第三进口410P连接,另一端与储液装置810或储气装置810连通。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安全阀50使得当换挡组件100系统内的压力超过指定压力后自动泄压,由此使换挡组件100保持在安全压力范围内,从而能够确保换挡组件100工作时的安全系数;上述中的过滤件60用于将储液装置810或储气装置810中的杂质过滤,以防止杂质通过。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或图2所示,换挡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710和第二位置传感器720,第一位置传感器710固定于第一侧壁110,第一位置传感器710用于获取位于第一滑槽111内的第一延伸杆210的实时位置;第二位置传感器720固定于第二侧壁120,第二位置传感器720用于获取位于第二滑槽121内的第二延伸杆220的实时位置;其中,第一位置传感器710和第二位置传感器720均与车辆的主控元件连接。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第一位置传感器710位于第一滑槽111延伸方向的一侧,且处于第一延伸杆210的位移路径内,由此,当第一位置传感器710获取到当前第一延伸杆210的实时位置并将该位置信息传送至车辆的主控元件,车辆的主控元件根据该位置信息进一步发出指令,比如:指令第一驱动机构不工作,同时指令第二驱动机构工作,以使第二延伸杆移动。在本申请一些可变更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所示,换挡组件100还可以包括:传动部850,传动部850开设有凹部,传动部850的外表面为圆弧状;其中,活动部20开设有与传动部850适配的活动凹部,传动部850装配于活动部20的活动凹部,传动部850的外表面与活动部20的内表面球面滑动配合。具体实施时,上述中的传动部850的凹部内用于固定换挡杆840的一端,这里,传动部850可以是两部分拼接而成,且两部分将换挡杆840的一端夹持以实现固定换挡杆840的一端。在具体实施时,换挡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阻尼元件860,阻尼元件860连接在安全阀50和泵820之间。这里,阻尼元件860能够平衡换挡组件100系统内的脉动压力,防止系统内部发生冲击,从而提升换挡组件工作时的安全系数。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中的换挡组件100,由此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换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的换挡组件与上述中的换挡组件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上述中换挡组件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车辆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中换挡组件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第三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参见图11所示,该方法包括:主控元件获取上述中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相同,则返回执行获取车辆的当前挡位,并比较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若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不同,则主控元件计算当前挡位和目标挡位之间的动作序列,并指令换挡组件中的驱动机构执行动作序列。具体来讲,上述中的获取上述中车辆的当前挡位,可以是具体挡位,如:一挡、二挡,也可以是当前挡位所处的向量数据;上述中的目标挡位,可以是具体挡位,如:一挡、二挡,也可以是目标挡位所处的向量数据;上述中的主控元件可以是换挡组件中的部件,也可以是车辆上的主控机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主控元件为换挡组件100中的一个部件,该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以第二侧壁的中点和第四侧壁的中点的连线为X轴,并以第二侧壁为Y轴建立坐标系。初始时,主控元件获取上述中车辆的当前挡位(X11),车辆的主控模块发送车辆的目标挡位(X22)至换挡组件100的主控元件;继而,主控元件将当前挡位(X11)和目标挡位(X22)比较,如果相同,则不进行换挡操作,并返回对当前挡位(X11)和目标挡位(X22)进行比较,如果不同,则计算对应的动作序列,而换挡组件100的驱动机构30根据所计算出的动作序列进行相应的操作;最后,返回至主控元件获取换挡后的当前挡位(X33),此处的当前挡位是经过换挡后的挡位,故与上述中的当前挡位(X11)不同,比较换挡后的当前挡位(X33)和目标挡位(X22),如果相同,则表示换挡完成。换挡完成后,则自初始时开始进入下一次循环。上述中的计算对应的动作序列说明如下:动作1:计算当前挡位下的活动部活动至X轴的动作表示X方向不活动,Y方向移动-Y1个距离,如果-Y1为负值,则运动方向与Y轴正方向相反。即,动作1为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延伸杆移动-Y1个距离,或者动作1为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延伸杆移动-Y1个距离且第四驱动机构驱动第四延伸杆移动-Y1个距离。动作2:在动作1的基础上,计算活动至与目标挡位横坐标相同的动作表示Y方向不动作,X方向移动个距离,如果为负值,则运动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反。动作2能够实现“选挡”操作。即,动作2为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延伸杆移动个距离,或者动作2为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延伸杆移动个距离且第三驱动机构驱动第三延伸杆移动个距离。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计算与目标挡位纵坐标相同的动作表示X方向不动作,Y方向移动个距离,如果为负值,则运动方向与轴正方向相反。动作3能够实现“挂挡”操作。即,动作3为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延伸杆移动个距离,或者动作1为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延伸杆移动个距离且第四驱动机构驱动第四延伸杆移动个距离。这里,为了实现当前挡位(X11)至目标挡位(X22)的切换,活动部需走过的向量是(X2121),由于活动部只能沿着X轴方向或Y轴方向运动,故对向量(X2121)进行分解,即分解为。动作序列的计算结束后,生成3个运动的向量,分别对应动作1,2,3,按照上述的向量和运动方向的对应关系,驱动机构进行对应的操作,进而带动活动部活动,由此,能够实现“选挡”和“挂挡”。可以理解的是,(X11)和(X22)比较,即将X12比较,Y12比较,两者均相同,则为相同,如有其中一个不相同,则为不相同。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建立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坐标系,此处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中的车辆与上述中的车辆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上述中车辆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车辆自动换挡控制方法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中车辆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拍照终端及其图像处理方法,属于网络技术领域。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光场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并将颜色图像发送至处理器;主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主图像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本申请最终获取到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使得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1.一种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光场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并将所述颜色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颜色图像包括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所述主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所述主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颜色图像对所述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所述光场摄像头,还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目标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亮度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亮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并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颜色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颜色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亮度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亮度值进行加权求和,并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颜色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颜色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目标图像。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拍照终端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目标图像;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图像的修饰指令,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拍照终端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深度图像中深度值处于目标范围内的像素,确定为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所述目标范围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其中,所述拍摄指令是所述处理器同时发送至所述光场摄像头和所述主摄像头的。6.一种拍照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光场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并将所述深度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所述主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所述主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主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7.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所述颜色图像包括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获取所述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根据所述颜色图像对所述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目标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8.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其中,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获取所述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主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拍照终端及其图像处理方法技术领域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拍照终端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背景技术目前,拍照终端可以包括摄像头和处理器。该处理器中显示有拍照按钮。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拍照按钮的选择指令后,可以摄像头发送拍摄指令。该摄像头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图像,该图像包括该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亮度信息和颜色信息。之后摄像头可以将该图像发送至处理器,以使处理器显示该图像。但是,该显示的图像的效果较差。发明内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及其图像处理方法,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显示的图像的效果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光场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并将所述颜色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颜色图像包括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所述主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所述主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颜色图像对所述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亮度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亮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并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颜色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颜色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亮度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亮度值进行加权求和,并将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所述第一颜色值与所述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所述第二颜色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场摄像头,还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目标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可选的,所述拍照终端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所述目标图像;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于针对所述目标图像的修饰指令,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深度图像中深度值处于目标范围内的像素,确定为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光场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并将所述深度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所述主摄像头,用于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获取所述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所述主图像发送至所述处理器,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目标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所述颜色图像包括所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获取所述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根据所述颜色图像对所述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目标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拍照终端,所述拍照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所述拍照终端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其中,所述深度图像包括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获取所述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所述主图像包括所述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根据所述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所述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所述目标像素在所述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所述主图像中与所述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像处理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该拍照终端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并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最终获取到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最终显示的是一个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所涉及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位置与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位置与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图像和修饰按钮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拍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终端的软件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所涉及的实施环境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环境可以包括:拍照终端110。该拍照终端110可以为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等设置有摄像头的设备。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处理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拍照终端110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其中,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正面和背面,该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可以均位于该拍照终端110的正面,也可以均位于拍照终端110的背面。或者该拍照终端110的正面和背面可以均设置有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拍照终端110中,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拍照终端110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01、获取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其中,该颜色图像可以包括该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该第一颜色值可以为红色绿色蓝色(redgreenblue,RGB)颜色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中可以安装有相机应用程序。该相机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中可以设置有拍摄按钮。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拍摄按钮的点击操作后,可以生成拍摄指令。并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光场摄像头,该光场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颜色图像。之后光场摄像头可以将该颜色图像发送至处理器。或者,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相机应用程序的图标的点击操作后,可以生成拍摄指令。并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光场摄像头,该光场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颜色图像。之后光场摄像头可以将该颜色图像发送至处理器。步骤202、获取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其中,该主图像可以包括该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该第二颜色值可以为RGB颜色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生成拍摄指令后,还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主摄像头,该主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主图像。之后,主摄像头可以将该主图像发送至处理器。步骤203、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接收到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后,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目标图像。其中,该颜色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小于或者等于主图像的分辨率,该目标图像的分辨率与主图像的分辨率相同。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并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最终获取到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最终显示的是一个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图像处理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拍照终端110中,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拍照终端110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01、获取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以及深度图像。其中,该颜色图像可以包括该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该第一颜色值可以为RGB颜色值。该深度图像可以包括该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该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用于指示拍摄场景中与该像素对应的点,与光场摄像头之间的距离。由于该深度图像和颜色图像均是由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因此该深度图像的分辨率与颜色图像的分辨率相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中可以安装有相机应用程序。该相机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中可以设置有拍摄按钮。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拍摄按钮的点击操作后,可以生成拍摄指令。并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光场摄像头,该光场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颜色图像和深度图像。之后光场摄像头可以将该颜色图像发送至处理器。或者,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相机应用程序的图标的点击操作后,可以生成拍摄指令。并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光场摄像头,该光场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颜色图像和深度图像。之后光场摄像头可以将该颜色图像和深度图像发送至处理器。可选的,光场摄像头可以获取拍摄场景中与每个像素对应的点,与光场摄像头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从而得到多个夹角。并获取拍摄场景中与每个像素对应的点相对于该拍摄场景的中心点的相对位置,从而得到多个相对位置。之后可以将该多个夹角和多个相对位置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可以根据摄像头视觉算法,根据多个夹角和多个相对位置,得到拍摄场景中与该每个像素对应的点与光场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深度图像。步骤302、获取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其中,该主图像可以包括该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该第二颜色值可以为RGB颜色值。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生成拍摄指令后,还可以将该拍摄指令发送至主摄像头,该主摄像头在接收到该拍摄指令后,可以响应于该拍摄指令,对拍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主图像。之后主摄像头可以将该主图像发送至处理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将生成的拍摄指令同时发送至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使得光场摄像头和主场摄像头同步获取拍摄场景的图像,进而确保光场摄像头和主摄像头获取到的图像为相同时域的图像。步骤303、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亮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并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颜色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颜色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11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中预先存储有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颜色图像的位置与主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主图像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获取到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后,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颜色图像的位置以及该对应关系,确定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之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将该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亮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并将该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颜色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颜色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亮度值进行加权求和,并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颜色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颜色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目标图像,由此增大了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使得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更高,该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其中,该第一亮度值的权重系数可以为w1,第二亮度值的权重系数可以为权重系数可以为w2。第一颜色值的权重系数可以为w3,第二颜色值的权重系数可以为w4。其中,该w1、w2、w3和w4均大于0且小于1的数,并且满足:w1+w2=1,该w3+w4=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颜色图像的分辨率小于或者等于主图像的分辨率,该主图像的分辨率等于目标图像的分辨率。示例的,假设颜色图像的分辨率小于主图像的分辨率,且如图4所示,该颜色图像00包括P1至P4共四个像素。该主图像01包括P5至P12共八个像素。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1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5和像素P6。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2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7和像素P8。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3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9和像素P10。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4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1和像素P12。之后,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颜色图像中像素P1的第一亮度值L1与主图像中像素P5的第二亮度值L2进行加权求和,将加权求和得到的亮度值L3确定为目标图像中与该像素P5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亮度值。该亮度值L3满足:L3=w1×L1+w2×L2。该目标图像中其他像素的亮度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上述目标图像中与像素P5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亮度值的确定过程。并且,处理器可以将颜色图像中像素P1的第一颜色值Y1与主图像中像素P5的第二颜色值Y2进行加权求和,将加权求和得到的颜色值Y3确定为目标图像中与该像素P5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颜色值。该颜色值Y3满足:Y3=w3×Y1+w4×Y2该目标图像中其他像素的颜色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上述目标图像中与像素P5位置相同的像素的颜色值的确定过程。示例的,假设颜色图像的分辨率等于主图像的分辨率,且如图5所示,颜色图像00包括P13至P16共四个像素。该主图像01包括P17至P20共四个像素。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13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主图像01中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7。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14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8。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15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9。根据颜色图像00中像素P16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主图像01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20。之后,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颜色图像中像素P13的第一亮度值L1与主图像中像素P17的第二亮度值L2进行加权求和,将加权求和得到的亮度值L3确定为目标图像中与该像素P17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亮度值。该目标图像中其他像素的亮度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上述目标图像中与像素P17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亮度值的确定过程。并且,处理器可以将颜色图像中像素P13的第一颜色值Y1与主图像中像素P17的第二颜色值Y2进行加权求和,将加权求和得到的颜色值Y3确定为目标图像中与该像素P17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颜色值。该目标图像中其他像素的颜色值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上述目标图像中与像素P17的位置相同的像素的颜色值的确定过程,从而得到目标图像。步骤304、显示目标图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11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得到目标图像之后,可以将该目标图像发送至显示屏。该显示屏在接收到该目标图像后,可以显示该目标图像。步骤305、响应于针对目标图像的修饰指令,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图6,拍照终端的显示屏在显示目标图像02后,还可以显示修饰按钮03。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修饰按钮03的选择指令后,可以生成修饰指令。进而可以响应于该修饰指令,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该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其中,该修饰按钮可以为背景虚化按钮,相应的,该修饰指令可以为背景虚化指令。或者,该修饰按钮可以为背景替换按钮,相应的,该修饰指令可以为背景替换指令。可选的,拍照终端的存储器还可以存储有目标范围,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响应于针对该目标图像的修饰指令后,获取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并将该深度图像中深度值处于目标范围内的像素,确定为该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其中,该目标范围可以是处理器中预先存储的。步骤306、根据目标像素在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目标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的存储器中还可以存储有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深度图像的位置与目标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目标图像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深度图像的分辨率与颜色图像的分辨率相同,目标图像的分辨率与主图像的分辨率相同,因此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深度图像的位置与目标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目标图像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与上述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颜色图像的位置与主图像中每个像素在该主图像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同。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根据目标像素在该深度图像的位置以及该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之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对该目标图像中与该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进行更新处理,并对该目标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之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将该更新图像发送至显示屏,以使显示屏显示该更新图像。示例的,假设深度图像的分辨率小于目标图像的分辨率,该深度图像包括的像素与颜色图像包括的像素相同,目标图像包括的像素与主图像包括的像素相同。若确定的目标像素包括像素P1和像素P2,则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根据深度图像中像素P1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目标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5和像素P6。根据深度图像中像素P2的位置,从图4中确定目标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7和像素P8。之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对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5、像素P6、像素P7和像素P8的亮度值进行更新处理。并对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5、像素P6、像素P7和像素P8的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从而得到更新图像。示例的,假设深度图像的分辨率等于目标图像的分辨率,该深度图像包括的像素与颜色图像包括的像素相同,目标图像包括的像素与主图像包括的像素相同。若确定出的目标像素为像素P13和像素P14,则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根据深度图像中像素P13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目标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7。根据深度图像中像素P14的位置,从图5中确定目标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为像素P18。之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对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的亮度值和像素P18的亮度值进行更新处理。并对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的颜色值和像素P18的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从而得到更新图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拍照终端的存储器中可以存储有一个亮度递减值和一个颜色递减值,若该修饰指令为背景虚化指令,拍照终端可以对目标图像中与该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进行高斯模糊,且在进行高斯模糊的过程中,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可以将该目标图像中与该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降低该亮度递减值,并将该目标图像中与该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颜色值降低该颜色递减值,从而得到更新图像。示例的,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分别将如图4所示的目标图像中像素P5、像素P6、像素P7和像素P8的亮度值降低亮度递减值,并分别将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5、像素P6、像素P7和像素P8的颜色值降低颜色递减值,从而得到更新图像。或者,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分别将如图5所示的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和像素P18的亮度值降低亮度递减值,并分别将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和像素P18的颜色值降低颜色递减值,从而得到更新图像。若该修饰指令为背景替换指令,则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生成修饰指令后,可以显示多个背景图像。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在检测到用户针对该多个背景图像中目标背景图像的选择指令后,可以将目标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亮度值。并将目标图像中与该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颜色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颜色值,从而得到更新图像。其中,该目标背景图像的分辨率与目标图像的分辨率相同。示例的,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如图4所示的目标图像中像素P5的亮度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与像素P5处于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亮度值。并将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5的颜色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与像素P5处于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颜色值。对该目标图像中像素P6、像素P7和像素P8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的过程,可以参考对像素P5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的过程,从而得到更新图像。或者,拍照终端的处理器可以将如图5所示的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的亮度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与像素P17处于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亮度值。并将该目标图像中的像素P17的亮度值替换为目标背景图像中与像素P17处于相同位置处的像素的颜色值,对该目标图像中像素P18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的过程,可以参考对像素P17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的过程,从而得到更新图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通过双目成像系统、结构光或者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等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本申请通过光场摄像头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摄像头在拍照终端上所占用的空间,同时还可以降低拍照终端中的处理器的功耗。同时,光场摄像头获取到的深度图像中的深度值更为准确,因此确定的目标像素更为准确,得到的更新图像的效果更好。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步骤304至步骤306可以删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并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最终获取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最终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拍照终端110中。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处理器,以及位于拍照终端110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701、获取光场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该步骤701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1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步骤702、获取主摄像头拍摄得到的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其中,该主图像可以包括该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该第二颜色值可以为RGB颜色值。该步骤702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2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步骤703、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该步骤703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5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步骤704、根据目标像素在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主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该步骤704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6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由于该图像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获取的深度图像中目标像素在该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获取的主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直接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8所示,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处理器113,以及位于拍照终端110的同一面的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光场摄像头111,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并将颜色图像发送至处理器,该颜色图像可以包括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和第一颜色值。主摄像头112,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主图像发送至处理器,主图像包括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处理器113,用于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该拍照终端可以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并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最终获取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最终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可选的,处理器113,用于: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亮度值进行融合处理,并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颜色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颜色值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处理器113,用于: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亮度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亮度值进行加权求和,并将颜色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一颜色值与主图像中对应位置处的像素的第二颜色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目标图像。可选的,光场摄像头111,还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深度图像包括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处理器113,还用于: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目标像素在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目标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更新图像。可选的,参考图9,该拍照终端还包括显示屏114。显示屏114,用于显示目标图像。处理器113,用于响应于针对目标图像的修饰指令,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可选的,处理器113,用于将深度图像中深度值处于目标范围内的像素,确定为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该拍照终端可以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颜色图像和主图像,并可以根据该颜色图像对该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由于最终获取的目标图像是根据颜色图像对主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的,因此增强了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亮度和色彩,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最终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参考图8,该光场摄像头111,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深度图像,并将深度图像发送至处理器113。其中,该深度图像包括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主摄像头112,用于响应于拍摄指令,获取拍摄场景的主图像,并将主图像发送至处理器113。该主图像包括主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第二亮度值和第二颜色值。处理器113,用于根据深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深度值,确定深度图像中的目标像素。根据目标像素在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目标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拍照终端,该拍照终端可以根据获取的深度图像中目标像素在该深度图像的位置,分别对获取的主图像中与目标像素的位置对应的像素的亮度值和颜色值进行更新处理,得到目标图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直接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本申请提供的图像处理方法最终显示的目标图像的效果更好。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30、存储器140、射频(radiofrequency,RF)电路150、音频电路160、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模块170、蓝牙模块180、电源190、光场摄像头111、主摄像头112和处理器113等部件。其中,光场摄像头111和主摄像头112可用于捕获静态图片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片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处理器113转换成数字图片信号。处理器113是拍照终端11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40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40内的数据,执行拍照终端11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113还可以集成应用处理器和基带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基带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3中。本申请中处理器113可以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户界面显示及触控响应,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另外,处理器113与输入单元和显示单元130耦接。显示单元1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产生与拍照终端11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可选的,显示单元130还可以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拍照终端110的各种菜单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显示单元130可以包括设置在拍照终端110正面的显示屏114。其中,显示屏114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单元130可以用于显示本申请中所述的各种图形用户界面。显示单元130包括:显示屏114和设置在拍照终端110正面的触摸屏132。该显示屏114可以用于显示预览图片。触摸屏132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例如点击按钮,拖动滚动框等。其中,触摸屏132可以覆盖在显示屏114之上,也可以将触摸屏132与显示屏114集成而实现拍照终端110的输入和输出功能,集成后可以简称触摸显示屏。存储器14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及数据。处理器113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40的软件程序或数据,从而执行拍照终端110的各种功能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4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存储器140存储有使得拍照终端110能运行的操作系统。本申请中存储器14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程序,还可以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方法的代码。RF电路150可用于在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可以接收基站的下行数据后交给处理器113处理;可以将上行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器件。音频电路160、扬声器161、麦克风162可提供用户与拍照终端11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61,由扬声器1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拍照终端110还可配置音量按钮,用于调节声音信号的音量。另一方面,麦克风1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至RF电路15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终端,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40以便进一步处理。本申请中麦克风162可以获取用户的语音。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拍照终端110可以通过Wi-Fi模块170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蓝牙模块180,用于通过蓝牙协议来与其他具有蓝牙模块的蓝牙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例如,拍照终端110可以通过蓝牙模块180与同样具备蓝牙模块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建立蓝牙连接,从而进行数据交互。拍照终端11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90(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3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等功能。拍照终端110还可配置有电源按钮,用于终端的开机和关机,以及锁屏等功能。拍照终端11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110,比如运动传感器11101、距离传感器11102、指纹传感器11103和温度传感器11104。拍照终端110还可配置有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和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拍照终端的软件结构框图。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11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11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片,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拍照终端11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通信终端振动,指示灯闪烁等。android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manager),媒体库(media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片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片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2、图3或图7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相较于现有的通过安时积分法直接估算电池荷电状态的方式,本发明中,先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然后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再根据初始荷电状态以及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最后根据当前电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使电池荷电状态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修正电池荷电状态的缺陷,从而能够准确检测电池荷电状态,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1.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其中,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包括: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或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20和30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0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1;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0和42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5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4;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并查找所述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根据所述预警策略生成预警信息,并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5.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6.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7.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其中,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包括: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或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20和30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0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1;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0和42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5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4;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背景技术目前,在混动汽车中,48V动力电池是核心零部件之一,其可靠性和寿命是影响混动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汽车所处的高寒、高温、拥堵、急加速、减速工况对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挑战较大,准确可靠的荷电状态(Stateofcharge,SOC)估算方法,可以最大化发挥电池潜力,避免电池滥用,改善电池寿命和混动系统鲁棒性。安时积分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简单易行的SOC估算方法。在电池的工作过程中,将电池的充放电电流对时间进行积分运算,然后估算电池的动态SOC。安时积分法对电流采样精度要求较高,否则长时间运行后可能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也有采用开路电压法和安时积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在电池长时间运行后由安时积分累计的SOC误差较大,需要利用电池充分静置后的开路电压修正SOC。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具有较长的充放电平台区间,当电池充分静置后,如果单体电压处于平台区间范围内,则无法进行准确的SOC修正。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混合动力车辆电池的SOC使用区间与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台区间基本重合,混合动力车辆长时间运行后累计的SOC误差将越来越大,无法满足车辆应用实际需求。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旨在解决如何实现准确检测电池荷电状态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的步骤,具体包括: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的步骤之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并查找所述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根据所述预警策略生成预警信息,并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文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本发明中,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相较于现有的通过安时积分法直接估算电池荷电状态的方式,本发明中,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修正值,并根据当前电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使电池荷电状态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修正电池荷电状态的缺陷,从而能够准确检测电池荷电状态,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对于用户接口1003的有线接口在本发明中可为USB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如图1所示,认定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在图1所示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所述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用户设备;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并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实施例。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提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第一实施例。步骤S10: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其中,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可为车载电脑以及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还可为其他可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各实施例中,以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为例对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电池可以是混动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本实施例中以48V动力电池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当前电流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电流值;当前电压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电压值;当前温度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温度值;初始荷电状态可以是可以是前一次执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时,获得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可以是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CAN)总线采集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初始荷电状态可以是在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前一次执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时存储的初始荷电状态,其中,所述预设数据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20: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可以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电池可以是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组成待检测电池的各单体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通过预设电池仿真模型确定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可以是先选取一阶RC模型作为初始电池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脉冲放电实验和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辨识,在完成参数辨识后,获得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其中,一阶RC模型可以是戴维南模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SOC与开路电压(OpenCircuitVoltage,OCV)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其中,数据关系表可以根据试验结果预先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30: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需要说明的是,极化可以是在电池有电流通过时,使电极偏离了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为电极极化。极化现象打破了电位(电压)的平衡,所以又是电压极化。电压极化产生的电压值可以是作为极化电压值;当前充放电状态可以是待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或非充电状态。步骤S40: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安时积分模型可以是安时积分法;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时刻的电流值通过安时积分法求得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通过安时积分法计算预估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将预估荷电状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相加,获得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在第一实施例中,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相较于现有的通过安时积分法直接估算电池荷电状态的方式,本实施例中,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修正值,并根据当前电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使电池荷电状态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修正电池荷电状态的缺陷,从而能够准确检测电池荷电状态,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上述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包括:步骤S201: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电池可以是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组成待检测电池的各单体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通过预设电池仿真模型确定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可以是先选取一阶RC模型作为初始电池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脉冲放电实验和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辨识,在完成参数辨识后,获得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其中,一阶RC模型可以是戴维南模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202: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直接查找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进一步地,考虑到实际应用中,若直接根据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势必会导致计算结果准确度低,影响荷电状态检测结果。为克服这一缺陷,所述步骤S202,包括: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SOC与开路电压(OpenCircuitVoltage,OCV)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其中,数据关系表可以根据试验结果预先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203: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可以是计算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当前电压差值。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本实施例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预估单体开路电压,并根据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再根据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从而能够准快速计算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值,并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值。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包括:步骤S301: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极化可以是在电池有电流通过时,使电极偏离了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为电极极化。极化现象打破了电位(电压)的平衡,所以又是电压极化。电压极化产生的电压值可以是作为极化电压值;当前充放电状态可以是待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或非充电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可以是通过CAN总线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充放电标识位,并根据充放电标识位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充放电状态。例如,在充放电标识位为0时,可以确定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在充放电标识位为1时,可以确定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步骤S302: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应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是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进一步地,考虑到实际应用中,若根据当前充放电状态、初始荷电状态、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极化电压值直接确定当前修正值,势必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为克服这一缺陷,所述步骤S302,包括: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需要说明的是,当前修正权重可以是对电压差值进行修正的数值。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六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来确定当前修正权重,但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定:1、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或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20和30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0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1;2、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3、在待检测电池处于充电状态下,且最大单体荷电状态<97,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20和30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0之间,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4、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0和42之间,或初始荷电状态处于67到85之间时,选择权重系数W4;5、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且极化电压值<10mV,且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2;6、在待检测电池处于非充电状态下,且最小单体荷电状态≥20,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0和42之间,且初始荷电状态不处于67到85,且当前电压差值≤0.1V,或极化电压值>10mV,或当前电流>5A时,选择权重系数W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权重系数W1、W2以及W3可以是根据用户需求预先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是将当前电压差值与当前修正权重相乘,获得当前修正值。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修正值。在第二实施例,所述步骤S40,包括:步骤S401: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安时积分模型可以是安时积分法;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时刻的电流值通过安时积分法求得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通过安时积分法计算预估荷电状态。步骤S402: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当前时刻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将预估荷电状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相加,获得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本实施例通过对当前电流进行安时积分获取预估荷电状态,并根据预估荷电状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从而能够提高荷电状态检测的准确性。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50: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并查找所述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需要说明的是,预警策略可以是提醒用户当前剩余电量的提醒策略,所述预警策略可以是语音报警策略、文字报警策略以及信号灯报警策略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可以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电池总电量,根据当前荷电状态以及电池总电量通过预设电荷计算公式计算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其中,预设电荷计算公式为:式中,SOC为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Q为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Qm为待检测电池的电池总电量。可以理解的是,查找所述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可以是在预设映射关系表中查找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其中,预设映射关系表中包含当前剩余电量与预警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步骤S60:根据所述预警策略生成预警信息,并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需要说明的是,预警信息可以是预先存储的所述预警策略对应的预警信息,例如,在预警策略为剩余电量过低,进行语音报警时,生成语音信息“电量过低!”;目标客户端可以是用户设置的用于监视待检测电池状态的终端,例如,车载电脑端,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预警策略生成预警信息可以是在预设数据库中查找预警策略对应的预警信息;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可以是通过CAN总线、物联网以及5G中的至少一种发送至目标客户端,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剩余电量,并查找所述当前剩余电量对应的预警策略,根据所述预警策略生成预警信息,并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目标客户端;本实施例通过当前荷电状态确定当前剩余电量,并根据当前剩余电量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至目标客户端,从而能够及时生成电量预警信息,并将电量预警信息推送至目标客户端。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此外,参照图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确定模块20和检测模块30;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其中,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可为车载电脑以及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还可为其他可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各实施例中,以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设备为例对本发明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电池可以是混动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本实施例中以48V动力电池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当前电流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电流值;当前电压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电压值;当前温度可以是待检测电池当前时刻的温度值;初始荷电状态可以是可以是前一次执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时,获得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可以是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CAN)总线采集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初始荷电状态可以是在预设数据库中获取前一次执行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方法时存储的初始荷电状态,其中,所述预设数据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所述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可以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电池可以是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组成待检测电池的各单体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通过预设电池仿真模型确定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可以是先选取一阶RC模型作为初始电池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脉冲放电实验和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辨识,在完成参数辨识后,获得预设电池仿真模型,其中,一阶RC模型可以是戴维南模型,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可以是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SOC与开路电压(OpenCircuitVoltage,OCV)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其中,数据关系表可以根据试验结果预先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可以是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需要说明的是,极化可以是在电池有电流通过时,使电极偏离了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称为电极极化。极化现象打破了电位(电压)的平衡,所以又是电压极化。电压极化产生的电压值可以是作为极化电压值;当前充放电状态可以是待检测电池的充电状态或非充电状态。所述检测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安时积分模型可以是安时积分法;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时刻的电流值通过安时积分法求得的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可以是根据当前电流通过安时积分法计算预估荷电状态。应当理解的是,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可以是将预估荷电状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相加,获得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电压差值,根据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以及所述当前电压差值确定当前修正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相较于现有的通过安时积分法直接估算电池荷电状态的方式,本实施例中,根据当前电流、当前电压、当前温度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修正值,并根据当前电流、当前修正值以及初始荷电状态确定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使电池荷电状态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修正电池荷电状态的缺陷,从而能够准确检测电池荷电状态,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所述当前电压、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预估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根据所述预估单体开路电压以及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确定当前电压差值;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将所述当前温度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作为实际关键信息;在预设电压关系表中查找所述实际关键信息对应的实际单体开路电压,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中包含所述实际关键信息与所述实际单体开路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荷电状态对所述预设电压关系表进行更新,获得当前荷电状态关系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在获取待检测电池的极化电压值以及当前充放电状态;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值;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充放电状态、所述初始荷电状态、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极化电压值确定当前修正权重;根据所述当前电压差值以及所述当前修正权重确定当前修正值;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30,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电流通过预设安时积分模型确定预估荷电状态;根据所述预估荷电状态、所述当前修正值以及所述初始荷电状态确定所述待检测电池的当前荷电状态。本发明所述电池荷电状态检测装置的其他实施例或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词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词语解释为名称。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镜像(ReadOnlyMemoryimage,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通式(1)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以及利用该衍生物制备的脂质体。精胺衍生物通过直接使用,或与胆固醇、中性脂质和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使用,可作为载体用于包载或吸附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并将其送入细胞达到调节、干预或治疗的用途。通式(1)中,X1为(CH2)n或羰基,其中n为1,2或3;X2选自(CH2)、酯基、酰胺基、氧或硫;R1和R2独立地选自C6C18烷基、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或亲脂性胆固醇类分子;![]()1.一种具有如下通式(I)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其中,Xi为-(CH2)-,X2为氧,办和此为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或,XA-(CH2)-,X2为酯基,办和此为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或,XA-(CH2)-,X2为酰胺基,办和此是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自组装形成的脂质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进一步包载或吸附了生物活性分子药物,所述生物活性分子药物选自核酸分子、抗肿瘤药物分子、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抗炎剂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分子选自小干扰核苷酸、DNA、信使RNA、microRNA、反义核苷酸或适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与胆固醇、中性脂质体焦磷酸二乙酯、聚乙二醇以及聚乙二醇修饰脂质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的复合脂质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脂质体进一步包载或吸附了生物活性分子药物,所述生物活性分子药物选自核酸分子、抗肿瘤药物分子、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抗炎剂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分子选自小干扰核苷酸、DNA、信使RNA、microRNA、反义核苷酸或适体。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及利用该衍生物制备的脂质体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药物载体领域,更特别涉及一种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衍生物的脂质体,该脂质体可将外源性核苷酸导入或运送到细胞内(体外)或者动物/人体(体内)从而发挥特定作用的应用,该外源性核苷酸包括小干扰核苷酸(SiRNA)、DNA、信使RNA(mRNA)、microRNA(miRNA)或者反义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适体(Aptamer)等。背景技术[0002]基因组的任何DNA序列,以及每一种非编码或者编码的RNA转录体(transcriptome)分子,都可以通过特定外源性的核苷酸(包括DNA和RNA)来调节其表达,实现对特定疾病的治疗。这些治疗手段包括DNA水平的基因治疗和RNA水平的核酸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治疗。[0003]基因治疗是通过将特定序列的核苷酸(多数为重组的核苷酸)运送到特定细胞/细胞核内,以调控、修复、替换、增加或删除特定的基因序列,从而实现对基因紊乱所致疾病的治疗。基因的治疗、预防和诊断效果与其所采用的序列或者序列的表达框架直接相关。基因治疗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多种疾病的手段,包括遗传紊乱疾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化)或获得性疾病(如艾滋病、癌症)。[0004]核酸干扰技术被誉为生物学研究的一项里程碑式的革命性发现,尤其是在哺乳类细胞内发现了相同的调节机制之后。核酸干扰是细胞内天然存在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Post_transcriptiongenesilencing)的调节机制(图1)。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双链RNA(ds-RNA,double-strandedRNA)在细胞内被一种叫Dicer的核酸外切酶(Endoribonuclease)降解成为20_25bp的siRNA(smallinterferenceRNA,小干扰核酸)。然后siRNA中的引导链(Guidestrand)与序列互补的革巴mRNA在RISK复合体(RNA-inducedsilencingcomplex)配对结合。RISK复合体具备酶促活性,通过一系列的酶解反应,将革巴mRNA降解,从而导致该基因的表达及活性降低。医药工业界正在利用这一发现积极发展小干扰核酸类药物,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治疗威胁人类的疑难疾病。核酸干扰技术在探查基因功能和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0005]尽管核酸干扰技术及基因治疗有众多优势,但是以核苷酸(DNA或RNA)作为活性分子,要进入动物/人体内并进入细胞,必须避免细胞外基质的清除机制,保护核苷酸被核酸酶降解,并在有效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后从内涵体中释放出来。以小干扰核酸(siRNA)为例,其理化性质决定其本身是难以进入穿过细胞壁(小干扰核酸分子量在13KDa、高度负电荷、高度亲水性),容易被机体或细胞降解,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基因治疗的DNA序列或DNA表达框架还必须进入细胞核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设计及应用一种高效的载体让siRNA类或者其他核酸干扰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通过机体内的种种屏障,以有效浓度到达靶点组织并释放药物,是核酸干扰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能够进入临床和产业化的关键。[0006]目前基因治疗或核酸干扰治疗的载体主要有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两类,随着研究的深入,病毒载体的弊端逐步显现,病毒载体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关死亡事件的发生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利用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已受到质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于2005年停止了对病毒载体临床应用的审批。而非病毒载体是目前公认可替代病毒载体的小干扰核酸载体系统,它可避免诸如免疫原性、毒性等病毒载体的缺陷。这类材料中生物可降解的载体成为非病毒载体研究的首选,其与生物不可降解的载体相比具有诸如结构可设计性、粒径可控性、良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缓释性等优势。[0007]非病毒载体中脂质体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脂质体是由脂双分子层组成的颗粒,可介导基因穿过细胞膜。通过脂质体介导比利用病毒转导进行基因转移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①脂质体与基因的复合过程比较容易;②易于大量生产;③脂质体是非病毒性载体,与细胞膜融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即被降解,无毒,无免疫原性;④DNA或RNA可得到保护,不被灭活或被核酸酶降解;⑤脂质体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至特定部位。发明内容[0008]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利用该衍生物的脂质体。该脂质体基因导入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长循环性能与靶向性。[0009]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10]在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如下通式⑴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0011]![FigureCN104876831BD0004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da77d2ebfa76b031636e2dd4e131e1cf.png)[0012]其中,[0013]XA-(CH2)n_或羰基,其中η为1,2或3;[0014]X2选自-(CH2)_、酯基、酰胺基、氧或硫;[0015]RjPR2独立地选自C6-C18烷基、含有烯键的〇5-&8烷基或亲脂性胆固醇类分子;[0016]进一步地,XjPX2均为-(CH2)-,RdPR2独立地选自C1Q-C18烷基。[0017]进一步地,X^-(CH2)2_,X2为氧,RjPR2为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0018]优选地,羰基,Χ2为-((:㈤-几和心为相同的仏-⑶烷基或含有烯键以-⑶烷基。[0019]优选地,X^-(CH2)2_,X2为酯基,RjPR2为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0020]优选地,XA-(CH2)_,X2为酰胺基,办和办是相同的C12-C18烷基或含有烯键的C6-C18烷基。[0021]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自组装形成的脂质体。[0022]优选地,上述脂质体进一步包载或吸附了生物活性分子药物,所述生物活性分子药物选自抗肿瘤药物分子、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抗炎剂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核酸类药物。[0023]更优选地,上述核酸分子选自小干扰核苷酸、DNA、信使RNA、microRNA、反义核苷酸或适体。[0024]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与胆固醇、中性脂质体焦磷酸二乙酯(DEPC)、聚乙二醇(PEG)以及聚乙二醇(PEG)修饰脂质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的复合脂质体。[0025]优选地,上述复合脂质体进一步包载或吸附了生物活性分子药物,所述生物活性分子药物选自抗肿瘤药物分子、抗生素、免疫调节剂、抗炎剂或作用于中枢神经的核酸类药物。[0026]更优选地,核酸分子选自小干扰核苷酸、DNA、信使RNA、microRNA、反义核苷酸或适体。[0027]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类新型阳性脂质的设计与合成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合成这些阳性脂质的目的在于构建新的有效的小干扰核酸药物体内运载脂质体,同时,通过不同的制剂配方,这些脂质体还可以作为有效的体外转染试剂,用于小干扰核酸候选药物的体外筛选。[0028]目前用于临床的脂质体载体多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的系统给药,比如紫杉醇的静脉注射+5)。国外的一些公司正在将脂质体用于生物大分子的体内载运,比如加拿大的Tekmira公司用SNALP脂质体进行了小干扰核酸药物的体内载运研究,获得良好的效果(5_6)。[0029]与其他脂质体不同的是,本发明中所用的精胺衍生物及其所形成的脂质体是天然生物可降解分子,不会在体内积聚,因此安全性良好。[0030]另外,本发明中的阳性脂质体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培养细胞的核酸转染研究工作。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体外细胞转染试剂多为国外品牌,价格昂贵。通过比较研究,本发明中的阳性脂质体的体外细胞转染效率与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的效率相当。但本发明中的脂质体合成成本更低,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科研的成本,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0031]本发明的脂质修饰精胺衍生物还具体地包含以下化合物:[0032]![FigureCN104876831BD0006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91c4a24d7559fef9a95e11fd6499c19.png)[0033]![FigureCN104876831BD0007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eb07515affa3c18c0809406d38161072.png)[0034]本发明提供的新型阳性脂质由精胺和油醇通过不同的化学键偶联组成。精胺作为带正电荷的头基,而油醇链接在位于中间的两个三级胺基。[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精胺衍生物形成的脂质体具有携带SiRNA进入细胞的能力,并能很好达到基因沉默的效果。基因导入能力强,而且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细胞的积聚能力和体内的长循环特性,设计合成一种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长循环性能与靶向性,目标分子精胺衍生物能够自组装形成稳定的脂质体,外围包裹PEG实现长循环,达到理想的载药体系。附图说明[0036]图1展示了siRNA沉默mRNA的机理。[0037]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的粒径比较图。[0038]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的电位图。[0039]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的电镜图。[0040]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的转染效率荧光图。[0041]图6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有效运载SiRNA敲低靶基因表达。[0042]图7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有效运载SiRNA敲低靶基因相关表达。[0043]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毒性测定(MTT检测法)。具体实施方式[004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0045]实施例1[0046]合成化合物1。[0047]称取100毫克化合物12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8%。[0048]IH匪R(400MHz,CDC13):δ=0·880(t,6H,jl=7.2Hz,j2=6.4Hz),1.25-1.33(m,44H),1.41-1.57(m,10H),1.96-2.00(m,10H),2.63-3.10(m,12H),5.32-5.38(m,4H);13CNMR(400MHz,CDCl3):δ=14.147,22.710,27.256,29.347,29.563,29.798,31.930,129.744,129.777,130.006,130.044.HRMS(MALDI)found731.7142[M+H]+(CalculatedmassforC46H9〇N4〇2was731.7142[M+H]+)〇[0049]反应路线如下:[0050]![FigureCN104876831BD0009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d5b3ed421ad294dfb670a3b75ae4f59.png)[0051]实施例2[0052]合成化合物2。[0053]称取100毫克化合物16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8%。[0054]1H(400MHz,DMS0-d6):δ=0.835-0.868(t,6H,jl=7.2,j2=6),1.236-1.403(m,48H),1.530-1.563(m,8H),1.956-1.986(m,8H),2.321-2.397(m,12H),2.621-2.715(m,8H),3.347-3.558(m,4H),3.963-3.996(t,4HJl=6.4,j2=6.8),5.321-5.357(m,2H)。[0055]13C匪R(400MHz,CDCl3):δ=14.143,22.711,25.764,27.244,29.260-29.797,31.933,32.838,63.122,129.987.HRMS(ESI)found847.8009[M+H]+(CalculatedmassforC52Hi〇2N4〇4was847·7936[M+H]+)〇[0056]![FigureCN104876831BD0009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9ae0f80192cee7af4601eb32f1165448.png)[0057]实施例3[0058]合成化合物3。[0059]称取100毫克化合物11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8%。[0060]1HNMR(400MHz,CDC13):S=0.880(t,6H,jl=7.2Hz,j2=6.4Hz),1.26-1.41(m,44H),1.58(br,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061]13CNMR(400MHz,CDC13):δ=14·138,22·711,27·189,27·245,29·283,29·352,29.529,29.585,29.728,29.801,31.937,52.553,53.464,129.794,129.952.HRMS(MALDI)found730·7557[M+H]+(CalculatedmassforC46H94N4was703·7557[M+H]+)〇[0062]反应路线如下:[0063]![FigureCN104876831BD0010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cb6ab4b62239046b367ecad84eae6d3.png)[0064]实施例4[0065]合成化合物⑷。[0066]取化合物190.20g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加入5ml三氟乙酸,室温下搅拌反应2小时。停止反应,加入烧瓶中旋转蒸干,多次加入二氯甲烷和甲醇,反复蒸干几次。将残留物溶于水中,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残留的三氟乙酸根离子,得到化合物〇.14g,产率约为90%。[0067]1HNMR(400MHz,CDC13):δ=〇.880(t,6H,jl=7.2,j2=6.4),1.253-1.281(m,40H),1.471-1.558(m,8H),1.692-1.729(m,4H),1.813-1.835(m,4H),2.429-2.464(m,4H),2.523-2.561(m,4H),2.662-2.689(m,4H),3.118-3.145(m,4H),3.378(t,4H,jl=6.8,j2=3.6),3.402(t,4H,jl=2.8,j2=6.0);13C匪R(400MHz,CDCl3):δ=14.148,22.719,25.446,25.851,26.203,29.393-29.765,31.955,40.883,50.494,53.350,54.57,68.605,71.196〇[0068]![FigureCN104876831BD0011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1ddcca87579ce60d15c57ccd914e2dc5.png)[0069]实施例5[0070]合成化合物5。[0071]取上述得到的化合物150.20g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加入5ml三氟乙酸,室温下搅拌反应2小时。停止反应,加入烧瓶中旋转蒸干,多次加入二氯甲烷和甲醇,反复蒸干几次。将残留物溶于水中,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残留的三氟乙酸根离子,得到化合物0.15g,产率约为95%。[0072]1HNMR(400MHz,CDC13):S=0.88(t,6H,ji=7.2Hz,j2=6.4Hz),1.26-1.41(m,36H),1.58(br,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073]13CNMR(400MHz,CDC13):δ=14·10,22·72,20·24,20·39,29·65,29·74,29·77,31.96,50.72,71.22〇[0074]反应路线如下:[0075]![FigureCN104876831BD0011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bankaccount]d32fde1ca076b7d.png)[0076]实施例6[0077]合成化合物6。[0078]称取100毫克化合物23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5%。[0079]1HNMR(400MHz,CDC13):S=0.880(t,6H,jl=6.8,j2=6.8),1.255-1.333(m,48H),1.461-1.562(m,8H),1.692-1.776(m,8H),1.986-2.016(m,6H),2.418-2.617(m,12H),3.304(t,4H,jl=6.0,j2=5.6),3.380(t,4H,jl=6.8,j2=5.2),5.332-5.359(m,4H)〇[0080]13C匪R(400MHz,CDCl3):δ=14.150,22.714,25.148,26.196,26.345,27.246,29.352-29.802,31.937,40.606,50.754,53.480,53.591,68.848,71·187,129.850,129.957.HRMS(MALDI)found819.8398[M+H]+(CalculatedmassforC52Hio6N4O2Was819·9394[M+H]+)。[0081]![FigureCN104876831BD0012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3c5450cf3a0afc82182794a0bef0a0b.png)[0082]实施例7[0083]合成化合物7。[0084]称取100毫克化合物24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5%。[0085]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6-1.41(m,52H),1.58(br,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0086]![FigureCN104876831BD0013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b5fdaaa3871b25189924652b39585f91.png)[0087]实施例8[0088]合成化合物8。[0089]称取100毫克化合物27加入100毫升圆底烧瓶,加入三氟乙酸3毫升,室温搅拌反应12个小时,蒸干三氟乙酸。采用预先处理好的离子交换树脂过柱,得到的液体冷冻干燥既得产物。产率95%。[0090]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6-1.41(m,60H),1.58(br,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091]13CNMR(400MHz,CDC13):δ=14·10,22·72,20·24,20·39,29·65,29·74,29·77,31.96,50.72,71.22〇[0092]![FigureCN104876831BD0013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919ee230b8ecc1557479ca6339294196.png)[0093]实施例9[0094]合成化合物9。[0095]称取精胺1.15克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40毫升四氢呋喃溶解,冷却至IjO°C。称取2-(叔丁氧羰基氧亚氨基)-2-苯乙腈(Boc-on)2.87克溶解在30毫升四氢呋喃中滴加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3小时。反应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100毫升,每次加入200毫升二氯甲烷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旋转蒸干。残留物加入5毫升甲醇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甲醇:氨水=10:1,得淡黄色固体产物1.91克,产率83%。[0096]1HNMR(400MHz,CDC13):δ=1·43(t,9H,),1.53-1.56(m,4H,),1.63-1·69(ι,8H),2.62(t,4H,jl=22Hz,j2=6Hz),2.67(t,4HJl=6.4Hz,j2=6.4Hz),3.17-3.22(m,4H)。[0097]13CNMR(400MHz,CDC13):δ=27.83,28.46,29.92,39.20,47.60,49.76,156.15。[0098]反应路线如下:[0099]![FigureCN104876831BD0014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ec025d6ded8b61842d3275a8792901ff.png)[0100]实施例10[0101]合成化合物10。[0102]![FigureCN104876831BD0014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ce9c3d72486c159054f3ef8fb701ac8e.png)[0103]称取油醇1.7克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10毫升氯仿,冷却到(TC。称取三苯基膦1.25克加入上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然后分批次加入四溴化碳1.5克。加完后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蒸干溶剂,加入环己烷,过滤,滤液蒸干,然后再次加入环己烷15毫升,过滤蒸干滤液得到无色油状物为产物。产物1.9克,产率85%。[0104]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7-1.41(m,22H),1.83-1.87(m,2H),2.00(t,4H,jl=6.4Hz,j2=6.0Hz),3.40(t,4H,jl=6.4Hz,j2=6.0Hz),5.30-5.41(m,2H)。[0105]实施例11[0106]合成化合物11。[0107]称取330mg叔丁氧羰基精胺化合物9加到圆底烧瓶中,加入无水乙腈15毫升,无水碳酸钾815毫克,称取679毫克化合物10加入到圆底烧瓶中,氮气氛围下回流72小时。停止搅拌,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用二氯甲烷萃取(50mlX3),合并提取液,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解。粗品柱层析分离,洗脱剂(DCM:MeOH=30: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物290mg。[0108]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5-1.37(m,48H),1.44(s,18H),1.49-1.77(m,12H),1.98-2.03(m,8H),2.26-2.30(m,4H),3.04-3.40(m,12H),5.30-5.34(m,4H)。[0109]13C匪R(400MHz,CDC13)J=13C匪R(400MHz,CDC13):δ=14·14,22·71,22·26,29.35,29.53,29.79,31.93。[0110]反应路线如下:[0111]![FigureCN104876831BD0015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0009d513007c0e9857326907dadb4ec.png)[0112]实施例12[0113]合成化合物12。[0114]称取叔丁氧羰基保护的精胺90mg,加到两口圆底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10毫升,冰水冷却。三乙胺0.2毫升加入反应瓶中,油酰氯加入2毫升二氯甲烷中,放入分液漏斗然后滴加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加完后,反应1小时。反应倒入冰水中,采用碳酸钠溶液中和至pH到9,二氯甲烷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干,柱层析分离既得产物12,产率90%。[0115]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5-1.37(m,48H),1.44(s,18H),1.56-1.68(m,4H),1.94-2.03(m,12H),2.44-2.53(m,8H),3.177-3.19(m,4H),5.30-5.38(m,4H)。[0116]13CNMR(400MHz,CDC13):δ=14·14,22·71,27·24,28·43,29·35,29·55,29·59,29.68,29.78,29.79,31.94,121.81,121.99〇[0117]反应路线如下:[0118]![FigureCN104876831BD0016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05560a562c8c3cd6895be794ee2111d7.png)[0119]实施例13[0120]合成化合物13。[0121]称取2.78g油醇与1.27g三乙胺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冷却至(TC。称取l.〇4g丙烯酰氯溶于IOml二氯甲烷中,滴加至圆底烧瓶中,保持(TC搅拌反应3小时。停止反应,反应液加入20ml水洗,每次加入50ml二氯甲烧萃取三次,萃取液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旋转蒸干。残留物加入5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正己烷=1: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2.33g,产率63%。[0122]1HNMR(400MHz,CDC13):δ=0·863-0·897(t,3H,jl=6.8,j2=5.2),1·258-1·382(m,20H),1.426(m,6H),1.630-1.683(m,2H),1·959-2·021(m,2H),4.131-4.165(t,2H,jl=6.8,j2=6.8),5.797-5.827(m,lH),6·086-6·156(m,lH),6.376-6.423(m,lH)。[0123]13CM1R(400MHz,CDC13):S=14.131,22.719,25.954,27.252,28.649,29.232-29.805,31.944,64.742,128.680,129.806,129.999,130.415,166.371。[0124]反应路线如下:[0125]![FigureCN104876831BD0016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07d9cb9d482f80f3b62cdced4c14022b.png)[0126]实施例14[0127]合成化合物14。[0128]称取1.90g十二醇与1.23g三乙胺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冷却至0°C。称取1.0Og丙烯酰氯溶于IOml二氯甲烷中,滴加至圆底烧瓶中,保持0°C搅拌反应3小时。停止反应,反应液加入20ml水洗,每次加入50ml二氯甲烧萃取三次,萃取液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滤液旋转蒸干。残留物加入5毫升二氯甲烷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正己烷=1: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1.73g,产率65%。[0129]1HNMR(400MHz,DMS0-d6):δ=〇·83-〇·87(t,6H,jl=7.2,j2=6),1·24-1·40(m,18H),1.53-1.56(m,2H),3.96-3.99(t,2H,jl=6.4,j2=6.8),5.60-6.25(m,3H)。[0130]13CMffi(400MHz,CDCl3):S=14.143,22.711,25.764,27.244,65.122,129.987,131.832,166.573。[0131]反应路线如下:[0132]![FigureCN104876831BD0017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0bdbe59961c32677fbf5fa[phonenumber].png)[0133]实施例15[0134]合成化合物15。[0135]称取合成的叔丁氧羰基精胺化合物(9)0.15g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异丙醇中,加入0.35g化合物14,90°C下搅拌回流反应2小时。蒸干浓缩,残留物加5ml甲醇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5: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0.24g,产率72%。[0136]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6-1.41(m,36H),1.58(br,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137]13CNMR(400MHz,CDC13):δ=14·10,22·72,20·24,20·39,29·65,29·74,29·77,31.96,50.72,71.22〇[0138]反应路线如下:[0139]![FigureCN104876831BD0017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9c577c11dbb5ed31b70d2c71f09b9e07.png)[0140]实施例16[0141]合成化合物16。[0142]称取合成的叔丁氧羰基精胺化合物(9)0.15g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异丙醇中,加入〇.51g化合物13,90°C下搅拌回流反应24小时。蒸干浓缩,残留物加洗脱液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5: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0.30g,产率77%。[0143]1HMffi(400MHz,CDCl3):S=0.86-0.89(t,6H,jl=6.8,j2=5.2),1.25-1.36(m,48H),1.44(s,18H),1.60-1.63(m,8H),1.98-2.04(m,8H),2.36-2.45(m,12H),2.70-2.80(m,2H),3.04-3.20(m,4H),4.04-4.07(t,4H,jl=7.2,j2=6.8),5.28-5.39(m,8H)。[0144]13C匪R(400MHz,CDCl3):δ=14.141,22.708,24.884,25.964,27.246,28.504,29·275-29·794,31·932,32·635,39·500,49·474,52·018,53·719,64·695,129·786-129.998,156.071,172.828。[0145]反应路线如下:[0146]![FigureCN104876831BD0018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3d3f919a69c09651c1255e6a5e789d82.png)[0147]实施例17[0148]合成化合物17。[0149]分别称取丙二醇680mg、钠氢2.5g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THF10毫升溶解搅拌30分钟,然后升高温度回流1小时,然后称取溴代十二烷分散在10毫升THF中加入分液漏斗中滴加到反应液中,加完后回流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二氯甲烷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过滤蒸干溶剂,粗品柱层析分离,收集第二带,既得产物,550mg,产率17.1%。[0150]1HNMR(400MHz,CDCl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18H),1.53-1.61(m,2H),1.80-1.85(m,2H),3.42(t,2H,jl=6.4Hz,j2=6.0Hz),3.61(t,2H,jl=6.4Hz,j2=6.0Hz),3.77(t,2H,jl=6.4Hz,j2=6.0Hz)。[0151]13CNMR(400MHz,CDC13):δ=14·14,22·72,26·18,29·39,29·51,29·62,29·65,29·70,29·73,31·96,62·48,70·46,71·54。[0152]反应路线如下:[0153]![FigureCN104876831BD0019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0dfda3efa49d734169c97d0a7be70bb3.png)[0154]实施例18[0155]合成化合物18。[0156]称取615毫克化合物17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10毫升氯仿,冷却到(TC。称取三苯基膦781毫克加入上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然后分批次加入四溴化碳752毫克。加完后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蒸干溶剂,加入环己烷,过滤,滤液蒸干,然后再次加入环己烷15毫升,过滤蒸干滤液得到无色油状物为产物。产物600毫克,产率82%。[0157]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18H),1.52-1.61(m,2H),2.00-2.12(m,2H),3.42(t,2H,jl=6.4Hz,j2=6.0Hz),3.49-3.54(m,4H)。[0158]13CNMR(400MHz,CDC13):δ=14·14,22·72,26·18,29·39,29·51,29·62,29·65,29·70,29·73,31·96,62·48,70·46,71·54。[0159]反应路线如下:[0160]![FigureCN104876831BD0019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590af94ce21fe9053c9fb0bec98ae53.png)[0161]实施例19[0162]合成化合物19。[0163]称取合成的叔丁氧羰基精胺0.15g,碳酸钾2克,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乙腈中,加入〇.48g化合物18,90°C下搅拌回流反应24小时。蒸干浓缩,残留物加洗脱液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5: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0.30g,产率77%。[0164]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48H),1.45(s,1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165]反应路线如下:[0166]![FigureCN104876831BD0020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a255602bb3d9a42571e4133becae7ac.png)[0167]实施例20[0168]合成化合物20。[0169]称取油醇5.0克,加入二氯甲烷10毫升,冰水冷却。称取四溴化碳9.67克,三苯基膦10.0克,分批加入圆底烧瓶中,加完后室温搅拌反应1小时,蒸干溶剂。加入正己烷20毫升,过滤除去沉淀,滤液蒸干,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环己烷=1:2,收集第一带,蒸干既得产品5.58克。[0170]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22H),1.83-1.88(m,4H),1.99-2.04(m,4H),3.41(t,3H,jl=7.2Hz,j2=6.4Hz),5.30-5.39(m,2H)。[0171]13C匪R(400MHz,CDC13):δ=8·90,21.94,22.01,22.98,23.52,23.94,24.12,24.31,24.40,24.48,24.49,24.55,24.57,26.72,27.61,28.73,124.51,124.77。[0172]反应路线如下:[0173]![FigureCN104876831BD0021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c57fa4740d00e144c20bdf6fbef0ea8b.png)[0174]实施例21[0175]合成化合物21。[0176]分别称取丙二醇680mg、钠氢2.5g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THF10毫升溶解搅拌30分钟,然后升高温度回流1小时,然后称取溴代十八烯(化合物20)分散在10毫升THF中加入分液漏斗中滴加到反应液中,加完后回流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二氯甲烷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过滤蒸干溶剂,粗品柱层析分离,收集第二带,既得产物,550mg,产率17.1%。[0177]1HNMR(400MHz,CDC13):S=0.79(t,3H,jl=7.2Hz,j2=6.4Hz),1.18-1.21(m,22H),1.46-1.52(m,2H),1.74-1.79(m,2H),1.86-2.0(m,4H),3.36(t,3H,jl=7.2Hz,j2=6.4Hz),3.54(t,3H,jl=7.2Hz,j2=6.4Hz),3.71(t,3H,jI=7.2Hz,j2=6.4Hz),5.23-5.31(m,2H)。[0178]反应路线如下:[0179]![FigureCN104876831BD0021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450653ceb6876c846465ebf82a6b4661.png)[0180]实施例22[0181]合成化合物22。[0182]称取615毫克化合物21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10毫升氯仿,冷却到(TC。称取三苯基膦781毫克加入上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然后分批次加入四溴化碳752毫克。加完后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蒸干溶剂,加入环己烷,过滤,滤液蒸干,然后再次加入环己烷15毫升,过滤蒸干滤液得到无色油状物为产物。产物600毫克,产率82%。[0183]1HNMR(400MHz,CDC13):δ=〇·88(,3Η,jl=7.2Hz,j2=6.4Hz),1.25-1.34(m,22H),1.52-1.62(m,2H),1.95-2.06(m,4H),3.41(t,3H,jl=7.2Hz,j2=6.4Hz),3.49-3.54(m,4H),5.29-5.38(m,2H)。[0184]13C匪R(400MHz,CDCl3):δ=14.15,22.59,26.95,27.23,29.18,29.36,29.49,29.54,29.57,29.60,29.72,29.79,29.81,30.74,31.95,32.99,68.04,71.23,129.85,129.94〇[0185]反应路线如下:[0186]![FigureCN104876831BD0022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2819e84b987630acc2abdfc933240a9.png)[0187]实施例23[0188]合成化合物23。[0189]称取330mg叔丁氧羰基精胺化合物加到圆底烧瓶中,加入无水乙腈15毫升,无水碳酸钾900毫克,称取700毫克化合物22加入到圆底烧瓶中,氮气氛围下回流72小时。停止搅拌,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用二氯甲烷萃取(50mlX3),合并提取液,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解。粗品柱层析分离,洗脱剂(DCM:Me0H=10: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物330mg。[0190]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5-1.37(m,48H),1.44(s,48H),1.45(s,18H),1.51-1.56(m,8H),1.69-1.77(m,8H),1.98-2.03(m,8H),2.58(br,12H),3.17-3.21(m,4H),3.83(t,3H,jl=7.2Hz,j2=6.4Hz),3.43(t,3H,jl=7.2Hz,j2=6.4Hz),5.29-5.47(m,4H)。[0191]13CNMR(400MHz,CDC13):δ=14·15,22·71,27·19,28·50,29·19,29·32,29·35,29·39,29·55,29·68,29·73,29·80,50·79,71·16,129·71,129·76,129·96,130·10。[0192]反应路线如下:[0193]![FigureCN104876831BD0023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67ffb99bfb51d1f664523324f334c36c.png)[0194]实施例24[0195]合成化合物24。[0196]称取330mg叔丁氧羰基精胺化合物加到圆底烧瓶中,加入无水乙腈15毫升,无水碳酸钾900毫克,称取700毫克溴代十二烷加入到圆底烧瓶中,氮气氛围下回流72小时。停止搅拌,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用二氯甲烷萃取(50ml3),合并提取液,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溶解。粗品柱层析分离,洗脱剂(DCM:MeOH=10: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物320mg。[0197]1HNMR(400MHz,CDC13):S=0.88(t(t,6H,jl=7.2Hz,j2=6.4Hz),1.26-1.41(m,64H),1.58(br,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0198]反应路线如下:[0199]![FigureCN104876831BD0023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e922820c30fc63fed813cd68c7a573a.png)[0200]实施例25[0201]合成化合物25。[0202]分别称取丙二醇680mg、钠氢2.5g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THF10毫升溶解搅拌30分钟,然后升高温度回流1小时,然后称取溴代十八烷分散在10毫升THF中加入分液漏斗中滴加到反应液中,加完后回流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加入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二氯甲烷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过滤蒸干溶剂,粗品柱层析分离,收集第二带,既得产物,550mg,产率17.1%。[0203]1HNMR(400MHz,CDCl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30H),1.53-1.61(m,2H),1.80-1.85(m,2H),3.42(t,2H,jl=6.4Hz,j2=6.0Hz),3.61(t,2H,jl=6.4Hz,j2=6.0Hz),3.77(t,2H,jl=6.4Hz,j2=6.0Hz)。[0204]13CNMR(400MHz,CDC13):δ=14·14,22·72,26·18,29·39,29·51,29·62,29·65,29·70,29·73,31·96,62·48,70·46,71·54。[0205]反应路线如下:[0206]![FigureCN104876831BD0024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d13b9949a807ffeac0410fd1cc6571ad.png)[0207]实施例26[0208]合成化合物26。[0209]称取615毫克化合物25加到10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入10毫升氯仿,冷却到(TC。称取三苯基膦781毫克加入上述圆底烧瓶中,搅拌反应,然后分批次加入四溴化碳752毫克。加完后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蒸干溶剂,加入环己烷,过滤,滤液蒸干,然后再次加入环己烷15毫升,过滤蒸干滤液得到无色油状物为产物。产物600毫克,产率82%。[0210]1HNMR(400MHz,CDC13):S=0.88(t,3H,jl=7.2Hz,j2=6.4Hz),1.27-1.31(m,30H),1.45(s,18H),1.52-1.61(m,2H),2.00-2.12(m,2H),3.42(t,2H,jI=6.4Hz,j2=6.0Hz),3.49-3.54(m,4H)。[0211]13CNMR(400MHz,CDCl3):δ=14·14,22.72,26.18,29.39,29.51,29.62,29.65,29·70,29·73,31·96,62·48,70·46,71·54。[0212]反应路线如下:[0213]![FigureCN104876831BD0025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33c6cce76239e447f610e8980bb21e34.png)[0214]实施例27[0215]合成化合物27。[0216]称取合成的叔丁氧羰基精胺0.15g于圆底烧瓶中并溶于20ml乙腈中,加入0.48g化合物26,碳酸钾2克,90°C下搅拌回流反应24小时。蒸干浓缩,残留物加洗脱液溶解,柱层析分离,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5:1,收集第二带,得无色油状产物0.30g,产率77%。[0217]1HNMR(400MHz,CDC13):S==0.88(t,6H,jl=7.2Hz,j2=6.4Hz),1.26-1.41(m,60H),1.45(s,18H),1.58(br,8H),1.90-2.0(m,8H),2.12-2.27(m,4H),2.92(,br,4H),3.30-3.56(m,8H),5.30-5.38(m,4H)。[0218]13CNMR(400MHz,CDC13):δ=14·10,22·72,20·24,20·39,29·65,29·74,29·77,31.96,50.72,71.22〇[0219]![FigureCN104876831BD0025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e9433f150f1ebce2859ef4eb5c513465.png)[0220]本发明所利用的酸碱交换树脂的处理方法如下:[0221]直接用IM氢氧化钠浸泡4-8小时,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约10次),备用。[0222]本发明的脂质体效果:[0223]体外和动物体内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是一较好的核酸类药品运载辅料,在体外可以完全替代Lipofectamine2000。而在临床上体内应用,则可以作为有效安全的药物辅料进行本公司版权独有的小干扰核酸治疗用的体内药物运载。[0224]体外转染试剂精胺脂质体配方及配制方法[0225]1.米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0226]a·称取1·62mgTM-X(X代表1-8,TM-X表示化合物1-8,这里以TM-I为例)和0·68mg胆固醇(50%:50%,mo1%)溶于1.24ml乙醇中,得到乙醇溶液;[0227]b.取1.24ml乙醇溶液与1.24ml注射用水,37°C且剧烈搅拌下同时缓慢加入小烧杯中,加入完成后再搅拌10分钟,从小烧杯中吸出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得到脂质体样品YY-3-50。其中脂质体浓度为lmg/ml,乙醇含量50%(v/v)。[0228]2.分别用注射用水梯度稀释样品YY-X-50,得到样品中乙醇含量25%和12.5%(v/V),记为YY-X-25和YY-X-12.5;[0229]其余化合物制备的脂质体分别记为:[0230]![FigureCN104876831BD0026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9743e832e835bcbe17bce2bd5437b67.png)[0231]配置高脂质体浓度,低乙醇含量的样品时在配置乙醇溶液过程中减小乙醇体积。[0232]脂质体制备小结:[0233]脂质体制备采用了改进的乙醇注入法,与核酸药物制备方法中的乙醇注入法有区另IJ。常规核酸药物制备时采用的乙醇注入法都会在制备的最后一步通过透析的方法除去已包裹核酸的脂质体药物中的乙醇。如果采用该方法制备未包裹核酸的脂质体样品则无法在制备完成后通过孵育等方法再包裹核酸。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保留溶液中的乙醇,可通过孵育等方法再包裹核酸。这样就可以使用制备的脂质体随时包裹核酸,可作为如Lipofactamine2000-样的体外转染试剂,使用方便。同时在包裹核酸后又可以作为药物使用。根据实验发现降低乙醇含量并没有使得脂质体的装载效率下降,而降低乙醇含量可减小细胞毒性。[0234]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关键在于制备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控制,控制在37°C,在注入乙醇和水的时候一定注意控制流速,缓慢加入,同时要快速搅拌,这样有利于减小脂质体粒径,使其大小均一性比较好。[0235]精胺脂质体理化性质测定(粒径、表面电位、电镜)[0236]采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对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其中,所有脂质体的组成均为:胆固醇:精胺脂质=50%:50%(Mo1%),溶解在12.5%的乙醇水溶液中,浓度为lmg/ml,然后取Iml样品在马尔文粒径电位仪,对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每一检测重复3次。[0237]从图2可以看到粒径TM-I和TM-2化合物制备的脂质体,含有胆固醇浓度不同时,粒径变化不大而且粒径比较小,不大于310nm。[0238]从图3的电位图中看到,增加胆固醇制备的脂质,电位下降,但是单位都大于20mV,说明脂质体稳定性比较好。[0239]图3展示了精胺脂质体的电位图。;其中,精胺脂质体制备如上所述,将脂质体样品与siRNA按照质量比2:1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将样品浓度从lmg/ml稀释至0.1mg/ml,滴至娃片表面并自然风干。娃片表面镀一层约2nm厚度的钯金合金后,放入扫描电镜中(SEM,HitachS-480,Japan),在20°C、60RH(相对湿度)条件下拍摄电镜图片,放大倍数如图片下方所示[0240]对比包裹siRNA(附图3中的A、B、C及D组)与未包裹siRNA(附图3中的E和F组)的两组样品可以看出包裹siRNA的样品形状更加规则(都接近球形),而未包裹siRNA的样品形状不规则(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则是梭形);包裹siRNA的样品粒径基本都在100-200nm左右,甚至更小,而未包裹siRNA的样品粒径则大小不一。[0241]体外转染效率测定-荧光标记siRNA示踪[0242]1试验步骤:[0243]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生长状况,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铺板(以HeLa细胞为例)。[0244]A.弃去培养基,贴壁加入IOmlPBS(细胞生长在T75培养瓶中),晃动几次后吸出;[0245]B.取3_5ml胰酶加入培养瓶中消化细胞(HeLa细胞约1-2分钟,不同细胞消化时间不同);[0246]C.加入等体积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瓶壁,制成细胞悬液,装入15ml离心管,1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0247]D.向细胞中加入5mlI3BS,吹打或涡旋混匀,1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洗两次;[0248]E.加入IOml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吹打或涡旋混匀,细胞计数;[0249]F.12孔板每孔接种2XIO5个细胞,加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Iml,过夜培养;[0250]2.分别取样品似-1-50为例)和1^(^(^1^1^20002以8加到20(^1无血清培养基中,每份样品与〇.5yg荧光siRNA/200yl无血清培养基混合孵育0.5小时,每个样品做1个副本,作为对照;[0251]3.取出前一晚铺好细胞的12孔板,吸出培养基,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每孔1-2次,加入400μ1载体与siRNA混合溶液,其余孔加入400μ1无血清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37°C,5%CO2下培养4-6小时。[0252]4.取出12孔板,移除培养基,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每孔1-2次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结果。[0253]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精胺脂质体的转染效率荧光图。如何制备上述各种精胺脂质体与FAM-siRNA。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铺板,12孔板每孔接种2105个细胞,过夜培养;精胺脂质体制备如上所述,分别与〇.5gFAM标记的siRNA/2001无血清培养基混合孵育0.5小时,每个样品做1个副本,作为对照;Lipofactamine20002g作为对照并按照厂家说明配置。孵育30分钟后加入细胞孔,37°C,5%C02下培养4-6小时。移除培养基,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每孔1-2次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结果。4001无血清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0254]Al、A2:Lipofectamine2000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55]BI、B2:TM-I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56]Cl、C2:TM-2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57]Dl、D2:TM-3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58]El、E2:TM-4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59]Fl、F2:TM-2为载体,左为放大200倍,右为放大100倍。[0260]体外转染效率测定-实时定量PCR测定靶基因敲低情况[0261]试验步骤:[0262]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生长状况,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铺板(以HeLa细胞为例)。[0263]G.弃去培养基,贴壁加入IOmlPBS(细胞生长在T75培养瓶中),晃动几次后吸出;[0264]H.取3_5ml胰酶加入培养瓶中消化细胞(HeLa细胞约1-2分钟,不同细胞消化时间不同);[0265]I.加入等体积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瓶壁,制成细胞悬液,装入15ml离心管,1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0266]J.向细胞中加入5mlroS,吹打或涡旋混匀,1000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洗两次;[0267]K.加入IOml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吹打或涡旋混匀,细胞计数;[0268]L.24孔板每孔接种IO5个细胞,加含10%NBS的完全培养基Iml,过夜培养;[0269]2·分别取样品(以YY-1-12·5即TM-I:chol=1:1-12·5%为例)和Lipofectamine20002yg加到200μ1无血清培养基中,每份样品与100nM、50nM、25nMTGF-β小核酸/200μ1无血清培养基混合孵育0.5小时,NC为无关siRNA,作为平行对照;[0270]![FigureCN104876831BD0028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90909431b7a40963a904aa816be55463.png)[0271]3.取出前一晚铺好细胞的24孔板,吸出培养基,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每孔1-2次,加入400μ1载体与siRNA混合溶液,其余孔加入400μ1无血清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37°C,5%C〇2下培养4-6小时。[0272]4.随后取出培养板,加入1ml完全培养基,过夜培养。[0273]5.取出12孔板,移除培养基,加入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提取RNA,做q-PCR得到靶基因敲低效果。[0274]6.体外靶基因敲低效果试验结果描述(参见图6-7)。[0275]如图6、7所示,使用与TGF-β不相关的SiRNA序列作为阴性对照,说明靶基因的降低与脂质体本身无关。使用lip〇factamine2000为阳性对照,加入可敲低TGF-β的siRNA,结果表明Iipofactamine2000和我们的脂质体都可以运载siRNA进入细胞,并敲低TGF-f3mRNA的表达,其中脂质体YY-1-12·5的效果与Iipofactamine2000接近,YY-4-12·5和YY-5-12·5稍差,而YY-2-12.5和YY-3-12.5效果较差。[0276]通过荧光siRNA示踪实验结果可看出脂质体YY-1-12.5,YY-3-12.5,YY-4-12.5和YY-5-12.5转染效率较好,而YY-2-12.5的转染效率较差。而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靶基因敲低实验结果表明,YY-1-12.5的转染效果最好,甚至于Lipofactamine2000的转染效率接近,YY-4-12.5和YY-5-12.5稍差,而YY-2-12.5和YY-3-12.5结果接近。综合两方面的实验可以得出,YY-I-12.5脂质体转染效率以及释放核酸的能力都较好。[0277]YY-2-12.5转染效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化合物TM-2结构中含有脂键,影响了其空间的翻转,导致其包裹核酸的能力下降。而YY-3-12.5则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它可能是由于结合核酸的能力太强而导致其将核酸包裹的太紧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释放核酸。[0278]体外毒性测定(MTTfe)[0279]实验目的及方法简述[0280]通过MTT毒性实验检测脂质体样品对细胞的毒性影响。[0281]用对数期细胞铺板,96孔板每孔加入8000/孔/200μ1,5%⑶2,37°C孵育过夜培养。选择五种脂质体样品及Lipofactamine2000,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的样品(250μg/ml,125yg/ml,62·5μg/ml,31·25μg/ml,15·625μg/ml,7·8125μg/ml,3·90625μg/ml,I·953μg/ml,样品用10%NBS培养基稀释),每孔200ul,设3个复孔,并设置调零孔(只加培养基200μ1,MTT50μ1,DMS0150μ1)。5%0)2,37°(:培养24小时。每孔加入50μ1MTT溶液(5mg/ml,即0·5%ΜΤΤ),继续培养4小时。终止培养,小心吸去孔内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1DMSO,低速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联免疫检测仪OD490nm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值。[0282]实验结果[0283]根据改良寇式法:IgIC5Q=Xm-I(P-(3-Pm-Pn)/4)计算IC5Q值,其中Xm:Ig最大剂量,I:Ig(最大剂量/相临剂量),P:阳性反应率之和,Pm:最大阳性反应率,Pn:最小阳性反应率。[0284]计算结果如下:[0285]YY-I-IC50:56.6μg/ml;YY-2-ICso:85.2μg/ml;YY-3-ICso:75.Oμg/ml;YY-4-ICso:74.lμg/ml;YY_5_IC5〇:87·lμg/ml;Lipofactamine200O-IC50:64.6μg/ml〇[0286]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限定于以上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所属技术领域中,只要掌握通常知识,就可以在其技术要旨范围内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0287]参考文献:[0288]1·JENNIFERCOUZIN-FRANKEL,Science.2002-12-19[0289]2.LutenJ,vanNostrumCF,DeSmedtSC,etal.Biodegradablepolymersasnon-viralcarriersforplasmidDNAdelivery[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08,126(2):97-110.[0290]3.LiS1HuangL.Nonviralgenetherapy:promisesandchallenges[J].Genetherapy,2000,7(I):31-34.[0291]4.ArtifCellsNanomedBiotechnol.2014Aug27:1-6.[0292]5.Nanodrug-enhancedradiofrequencytumorablation:effectofmicellarorliposomalcarrierondrugdeliveryandtreatmentefficacy.PLoS0ne.2014Aug18;9(8).[0293]6.Liposome-basedco-deliveryofsiRNAanddocetaxeIforthesynergistictreatmentoflungcancerIntJPharm.2014Aug17;474(1-2):112-122.[0294]7.JLiposomeRes.2014Apr8
本发明涉及如下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用途和方法: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2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1~C5烷基和氢,且R3和R4至多一个为氢;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6烷基和氢,且R5和R6至多一个为氢。1.下面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四价Ce或四价Th的用途:其中,Ri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2烷基;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5烷基和氢,且R3和R4至多一个为氢;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C16烷基和氢,且RdPR6至多一个为氢。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各自独立地选自C2C1Q烷基。3.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中,RjPR2各自独立地选自C2C9烷基。4.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各自独立地选自C2C8烷基。5.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为相同的烷基。6.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为相同的C2C9烷基。7.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的总碳原子数为4至20之间的整数。8.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中,办和此的总碳原子数为4至18之间的整数。9.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3选自C1C3烷基和氢。10.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中,R3选自甲基和氢。11.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4选自甲基和乙基。1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3和R4的总碳原子数为1至10之间的整数。13.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途,其中,R3和R4的总碳原子数为1至5之间的整数。14.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5选自&&〇烷基和氢。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途,其中,R5选自C1C8烷基和氢。16.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6选自&&4烷基。17.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途,其中,R6选自&&2烷基。18.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dPR6的总碳原子数为1至24之间的整数。19.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途,其中,RdPR6的总碳原子数为2至20之间的整数。20.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Ri、R2、R3、R4、R5和R6的总碳原子数为1046。21.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途,其中,R1、R2、R3、R4、R5和R6的总碳原子数为1336。22.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途,其中,办、1?2、1?3、1?4、1^和1?6的总碳原子数为1534。23.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为选自1-(2-乙基己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N-二异丁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N-二甲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正十二烷基氨基)-1_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1-(N,N-二异辛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ΙΟ-乙基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N-二异丁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N-二正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正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N,N-二异辛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ΙΟ-乙基己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I-(N,N-二异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中的一种或多种。24.—种萃取分离四价Ce或四价Th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权利要求1-23任一项中所述的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四价Ce或四价Th的步骤。25.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萃取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进行或者采用固液萃取的方法进行。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溶剂萃取的方法包括:将包含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的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料液相接触来进行萃取得到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和提铈尾液或提钍尾液。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性膦萃取体系包含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非必需的辅助萃取剂、非必需的相改良剂和稀释剂,所述辅助萃取剂选自如下通式V的磷或膦萃取剂:其中,Z为0或3;R"?选自_〇H、CiCi2烧基、CiCi2烧氧基、-SH和CiCi2烧基氨基;R8和R9各自独立地选自C4C12烷基、C4C12烷氧基和C4C12烷基氨基;所述相改良剂为选自C4Ciq烷醇和磷酸三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稀释剂选自:C5C16烷烃,航空煤油,磺化煤油,液体石蜡,C5C16脂环族烷,C6C10芳烃。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R7选自-(^&⑸烷基义⑸烷氧基^萌^Ciq烷基氨基。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R7选自&&〇烷基和&&〇烷氧基。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R8和R9各自独立地选自C4Ciq烷基、C4Ciq烷氧基和C4Ciq烷基氨基。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R8和R9各自独立地选自C4Ciq烧基和C4C10烷氧基。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辅助萃取剂选自:中性磷或膦萃取剂,酸性磷或膦萃取剂,中性磷酰胺萃取剂,和以上萃取剂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萃取剂。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性磷或膦萃取剂选自直链三烷基氧化膦、支链三烷基氧化膦、三辛基氧化膦、甲基膦酸二甲庚酯、2-乙基己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磷酸三丁酯;所述酸性磷或膦萃取剂选自二(2,4,4-三甲基戊基)二硫代膦酸、二(2,4,4-三甲基戊基)硫代膦酸、二(2-乙基己基)磷酸、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二(2,4,4-三甲基戊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膦酸;所述中性磷酰胺萃取剂选自三异辛基磷酰胺、二异辛基-异辛氧基磷酰胺、异辛基-二异辛氧基磷酰胺、三(二异丁基)磷酰胺、二(二异丁基)-异辛氧基磷酰胺、三癸基磷酰胺和二已基-癸氧基磷酰胺。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相改良剂选自正辛醇、异辛醇、2-甲基庚醇、及上述三种醇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醇。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相改良剂为混合醇或2-甲基庚醇。36.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5C16烷烃选自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烧、十五烧、十TK烧;所述液体石蜡为250400°C轻质润滑油馏分;所述C5C16脂环族烷烃选自环戊烷、&C4烷基取代的环戊烷、环己烷、&(:4烷基取代的环己烷、十氢萘;所述C6ClQ芳经选自苯、甲苯、二甲苯。3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稀释剂为选自航空煤油、磺化煤油、庚烷和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3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体系中,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非必需的辅助萃取剂、非必需的相改良剂及稀释剂的体积比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160:040:020:4099。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1040:020:020:5090。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1535:015:015:5585。4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萃取四价Ce的步骤中,萃取级数为120级;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铈料液的流量比为0.220:1;在萃取四价Th的步骤中,萃取级数为150级;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钍料液的流量比为0.120:1〇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萃取四价Ce的步骤中,萃取级数为312级;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铈料液的流量比为0·510:1;在萃取四价Th的步骤中,萃取级数为520级;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钍料液的流量比为0.210:1〇4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对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进行后续处理以得到铈产品或钍产品的步骤。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后续处理包括:非必需地用洗涤液洗涤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用反萃液反萃取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中的四价Ce或四价Th得到含铈或含钍反萃取产物。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在一系列分液漏斗、混合澄清萃取槽或离心萃取器中进行。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在混合澄清萃取槽或离心萃取器中进行。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萃取、洗涤和反萃取间歇或连续进行。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洗涤液为硝酸、硫酸、盐酸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洗涤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0.28mol/L。49.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洗涤级数为O15级。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中,洗涤级数为15级。51.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洗涤流量比为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洗涤液=1:〇.15。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中,洗涤流量比为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萃取液:洗涤液=1:0.22。53.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反萃铈的反萃液为过氧化氢水溶液或盐酸羟胺的水溶液或二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或上述三者分别与硫酸和/或硝酸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过氧化氢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按体积比计为115%,或者盐酸轻胺水溶液的浓度按重量比计为130%。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为310%体积比的过氧化氢水溶液。5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中酸的浓度,按氢离子浓度计,为04mol/L〇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中酸的浓度,按氢离子浓度计,为0.21·5mol/L〇58.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取级数为110级;流量比为含四价Ce萃取液:反萃液=1:0.110。59.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取级数为26级;流量比为含四价Ce萃取液:反萃液=1:0.21。60.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反萃钍的反萃液为硝酸、盐酸、硫酸或以上酸的混合溶液,或碳酸盐水溶液。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酸盐为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铵盐。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酸盐为钠盐、钾盐。63.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采用酸溶液作为反萃液的情况下,以氢离子摩尔浓度计算,酸度为〇.052mol/L;在采用碳酸钠水溶液的情况下,其浓度为〇.55wt%。64.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萃液为浓度为0.10.5mol/L的稀硝酸、酸度为〇.OOlmol/L2mol/L的盐酸或酸度为2mol/L8mol/L的硫酸或浓度为0.53wt%的碳酸钠水溶液。65.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取级数为110级;反萃取流量比为含四价Th萃取液:反萃液=1:0.110。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取级数为26级;反萃取流量比为含四价Th萃取液:反萃液=1:0.21。6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固液萃取的方法包括:将使用通式I的中性膦萃取剂制得的固态分离材料与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料液接触,进行固液萃取得到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固态分离材料和提铈或提钍尾液。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固液萃取在树脂柱中进行,其中将固态分离材料加入树脂柱中,然后加入含四价Ce或四价Th料液使所述固态分离材料与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料液接触进行固液萃取。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固态分离材料选自负载有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的树脂、多孔硅球和硅藻土。70.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非必需地用洗涤液洗涤含四价Ce或四价Th的固态分离材料;用反萃液反萃取含四价Ce或四价Th固态分离材料中的铈或钍。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如下操作:取固态分离材料加入树脂柱中,然后从进口加入料液进行固液萃取,从出口收集萃取余液,分析萃取余液中四价Ce或四价Th的含量,当萃取余液中四价Ce的含量达到0.01g/1或四价Th的含量达到0.lmg/1时,停止加入料液;非必需地加入洗涤液进行洗涤操作,收集洗涤液,当洗涤液中四价Ce含量低于0.lg/Ι或四价Th含量低于0.lmg/1,停止加入洗涤液;最后加入反萃液反萃取固态分离材料中的铺或铣,收集反萃液,当反萃液中Ce的含量低于0.Olg/Ι或Th的含量低于0.lmg/Ι时,停止加入反萃液。72.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洗涤液为硝酸、硫酸、盐酸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洗涤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0.28mol/L。73.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反萃铈的反萃液为过氧化氢水溶液或盐酸羟胺的水溶液或二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或上述三者分别与硫酸和/或硝酸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方法,其中,过氧化氢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按体积比计为115%,或者盐酸轻胺水溶液的浓度按重量比计为130%。75.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为310%体积比的过氧化氢水溶液。76.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中酸的浓度,按氢离子浓度计,为04mol/L〇77.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方法,其中,反萃液中酸的浓度,按氢离子浓度计,为0.21·5mol/L〇78.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方法,其中,用于反萃钍的反萃液为硝酸、盐酸、硫酸或以上酸的混合溶液,或碳酸盐水溶液。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酸盐为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铵盐。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酸盐为钠盐、钾盐。81.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采用酸溶液作为反萃液的情况下,以氢离子摩尔浓度计算,酸度为0.052mol/L;在采用碳酸钠水溶液的情况下,其浓度为0.55wt%〇82.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萃液为浓度为0.10.5mol/L的稀硝酸、酸度为〇.OOlmol/L2mol/L的盐酸或酸度为2mol/L8mol/L的硫酸或浓度为0.53wt%的碳酸钠水溶液。83.根据权利要求26或6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含四价Ce或四价Th料液中,四价Ce浓度为0.001lmol/L,料液为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0.28mol/L的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溶液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溶液;或四价Th浓度为0.0001lmol/L,料液为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0.26mol/L的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溶液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溶液。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方法,其中,料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0.54mol/L〇85.根据权利要求26或6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萃取分离四价Ce方法还包括:从提铈尾液中提取钍的步骤和/或提取剩余稀土元素的步骤;或所述萃取分离四价Th的方法还包括从提钍尾液中分离稀土元素的步骤。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方法,其中,从提铈尾液中提取钍的步骤如下进行:将提铈尾液作为含四价Th料液,采用在权利要求24-52、60-72和78-8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中的萃取分离四价Th的方法进行。中性麟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铈(IV)或钍(IV)的用途和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四价铈(Ce(IV))或四价钍(Th(IV))的萃取分离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一类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用途和使用该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传统的分离回收稀土的方法有分级结晶法、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但因其诸如分离效率低、试剂消耗量大、成本高、操作冗杂、分离周期长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规模化应用。而溶剂萃取分离法,由于具有处理量大、反应速度快、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国内稀土分离提取的主要方法,也是制备高纯单一稀土的主要方法之一。[0003]磷酸三丁酯(TBP)-硝酸体系最早用于Ce(IV)的萃取分离。但由于TBP的水溶性大,导致萃取剂的损耗量大,此外,该萃取过程需要在较高的硝酸介质中进行,加剧了TBP的分解,且消耗大量的酸。中国专利申请03121396.0公开了一种从氟碳铈矿焙烧后的硝酸提取液中分离回收Ce(IV)的工艺,其中以2-乙基己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EHP、P503)为萃取剂,得到纯度99.999.99%的CeO2产品。但是,上述工艺方法对Ce(IV)的萃取率不高,同时对钍有近20%的萃取率,选择性不好,无法分离铈(IV)和钍(IV)。[0004]CN1098361C公开了一种采用三烃基膦氧化物从氟碳铈矿硫酸浸出液中萃取分离Ce(IV)的工艺;CN1911814A公开了一种利用中性磷(膦)萃取体系同时萃取Ce(IV)和氟离子,并在反萃取过程中同步制备三氟化铈微粉的方法。但是,这些萃取剂也存在着不同的缺点,工业上对铈(IV)有较好萃取分离能力的萃取剂Cyanex923,在分步分离钍(IV)时要求料液中有一定量的铈(IV),且其售价高昂,合成困难,导致萃取分离成本高,经济效益低。[0005]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萃取剂,在对Ce(IV)的选择性分离及分离成本低廉等方面有所突破是萃取分离科研人员长期关注的焦点。发明内容[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新型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Ce(IV)或Th(IV),取得了良好的萃取分离效果,所用的萃取剂性质稳定、易于合成。[0007]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用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0008]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如下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用途:![FigureCN107287419BD0009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1f0e850ba16edda367b53610db03c37e.png)[0010]其中,[0011]Ri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amp;&amp;2烷基;[001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CiC5烷基和氢,且R3和R4至多一个为氢;[0013]1?5和1?6各自独立地选自&amp;&amp;6烷基和氢,且RdPR6至多一个为氢。[0014]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步骤。[0015]根据本发明的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可以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进行,例如将本发明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配制成液体萃取体系使用,也可以采用固液萃取的方法进行,例如将本发明的含氨基中性磷萃取剂制成萃淋树脂等固态分离材料使用。[0016]有益效果[0017]本发明采用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不仅对Ce(IV)或Th(IV)有良好的萃取分离能力,而且合成方法简单,合成所使用的化工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廉,从而能有效地降低铈和钍的萃取分离成本,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具体实施方式[0018]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内容。[0019]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用于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用途:![FigureCN107287419BD0009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4e469b937f7c498d05ddb2f2003baf36.png)[0021]其中,[0022]RjP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2烷基,优选C2C10烷基,更优选C2C9烷基,最优选为C2C8烷基;[0023]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amp;(:5烷基和氢,且R3和R4至多一个为氢;[0024]RdPR6各自独立地选自&amp;&amp;6烷基和氢,且RdPR6至多一个为氢。[0025]所述通式I中,RjPR2相同或不同。此外,RjPR2优选为相同的烷基,更优选为相同的C2Cg烧基。[0026]优选地,办和办的总碳原子数为4至20之间的整数,包括并不限于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和20个碳原子,优选为4至18之间的整数。[0027]R3和R4相同或不同。优选地,R3选自(^(:5烷基和氢,优选C1-C3烷基和氢,更优选甲基和氢,R4选自&amp;(:5烷基,优选甲基和乙基。[0028]优选地,R3和R4的总碳原子数为1至10之间的整数,包括并不限于1、2、3、4、5、6、7、8、9、10个碳原子,优选为1至5之间的整数。[0029]RdPR6相同或不同。优选地,R5选自C1-C1Q烷基和氢,优选C1-C8烷基和氢,R6选自&amp;&amp;4烷基,优选C1-C12烧基。优选地,抱和办的总碳原子数为1至24之间的整数,包括并不限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个碳原子,优选为2至20之间的整数。[0030]优选地,在本发明的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中,R1、R2、R3、R4、抱和1?6的总碳原子数为1046,包括并不限于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和46个碳原子,优选为1336,更优选为1534。[0031]优选地,所述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为选自1-(2-乙基己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I-(N,N-二异丁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2)、1-(N,N-二甲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⑶、I-(N-正十二烷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4)、I-(N,N-二异辛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5)、ΙΟ-乙基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6)、I-(N,N-二异丁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7)、I-(N,N-二正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8)、I-(N-正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9)、I-(N,N-二异辛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10)1-(2-乙基己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11)和I-(N,N-二异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12)中的一种或多种。[0032]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可以根据现有技术(例如,Stoikov,IvanI.etal.Lipophilicaminophosphonatesandtheircalix[4]arenederivatives:synthesisandmembranetransportofbiorelevantspecies,HeteroatomChemistry,2000,p518-527等)中公开的方法合成。[0033]例如,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可以通过使化合物II、化合物III和羰基化合物IV经胺甲基化反应得到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如反应式1所示:![FigureCN107287419BD0010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33720bf03b5c626162545cb44de8639e.png)[0035]其中,R1、R2、R3、R4、R5和R6的定义与通式I中相同。[0036]所述羰基化合物IV可以是醛或酮。化合物III可以是市售产品或者根据现有技术中的已知方法合成。[0037]所述胺甲基化反应(也称曼尼希(Mannich)反应)的反应条件没有具体限制,只要能够进行反应即可。例如,胺甲基化反应可以在有或无催化剂,有或无溶剂的条件下进行。所述溶剂例如可以为苯、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二氯甲烷、氯仿,所述催化剂例如可以为盐酸、对甲基苯磺酸、111(:13、311(:12、311(:14、211(:12、]%8〇、8?34七20等1^丨8酸。反应时间可以为25min至72h,反应温度可以为室温至150°C。[003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上述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步骤。[003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可以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进行,所述方法包括:将包含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的中性膦萃取体系(以下有时称为有机相)与含Ce(IV)或Th(IV)的料液相接触来进行萃取得到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和提铈尾液或提钍尾液。[0040]在所述萃取过程中,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与料液中的Ce(IV)或Th(IV)接触后,形成含Ce(IV)或Th(IV)的萃取络合物,从而将Ce(IV)或Th(IV)从料液中分离出来进入到有机相中。[0041]所述中性膦萃取体系包含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非必需的辅助萃取剂、非必需的相改良剂和稀释剂。优选地,所述中性膦萃取体系由上述成分组成。[0042]所述辅助萃取剂主要起协助萃取作用,能增强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对Ce(IV)或Th(IV)的萃取性能。所述辅助萃取剂可以选自如下通式V的磷(膦)萃取剂:![FigureCN107287419BD0011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c7603a947ec65912794922dd4deb6e0.png)[0044]其中,[0045]Z为0或S;[0046]R7选自-0H、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SH和C1C12烷基氨基等,优选选自-0H、C1C1Q烷基、&amp;&amp;〇烷氧基、-SH和C4C1Q烷基氨基等;更优选选自C1-C1Q烷基和烷氧基;[0047]R8和R9各自独立地选自C4C12烷基、C4C12烷氧基和C4C12烧基氨基等,优选选自C4C1Q烷基、C4C1Q烷氧基和C4C1Q烷基氨基等,更优选选自C4C1Q烷基和C4C1Q烷氧基。[0048]适合的辅助萃取剂可以选自:例如直链三烷基氧化膦(Cyanex923)、支链三烷基氧化膦(Cyanex925)、三辛基氧化膦(TOPO)、甲基膦酸二甲庚酯(P350)、2_乙基己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磷酸三丁酯(TBP)的中性磷(膦)萃取剂;例如二(2,4,4_三甲基戊基)二硫代膦酸(Cyanex301)、二(2,4,4-三甲基戊基)硫代膦酸(Cyanex302)、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2_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P507)、二(2,4,4_三甲基戊基)膦酸(Cyanex272)、二(2-乙基己基)膦酸(P227或P229)的酸性磷(膦)萃取剂;如CN201410409451.0和CN201410040023.5中公开的中性磷酰胺萃取剂,例如三异辛基磷酰胺、二异辛基-异辛氧基磷酰胺、异辛基-二异辛氧基磷酰胺、三(二异丁基)磷酰胺、二(二异丁基)_异辛氧基磷酰胺、三癸基磷酰胺和二已基-癸氧基磷酰胺等;和以上萃取剂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萃取剂。[0049]所述相改良剂主要起改善萃取物理现象的作用,其可以为选自C4Ciq烷醇和磷酸三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选自正辛醇、异辛醇、2-甲基庚醇、及上述三种醇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醇;更优选地为混合醇或2-甲基庚醇。[0050]所述稀释剂选自:C5C16烷烃,例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一烷、十二烧、十三烧、十四烷、十五烧、十六烷等;航空煤油;磺化煤油,液体石蜡,例如250400°C轻质润滑油馏分等;C5C16脂环族烷经,例如环戊烷、&amp;(:4烷基取代的环戊烷、环己烷、C1C4烷基取代的环己烷、十氢萘等;C6Ciq芳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包括邻-、间-、对-二甲苯和混合二甲苯)等。优选地,稀释剂为选自航空煤油、磺化煤油、庚烷和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0051]在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体系中,所述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非必需的辅助萃取剂、非必需的相改良剂及稀释剂的体积比可以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约160:约040:约020:约4099,更优选为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约1040:约020:约020:约5090;还优选为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相改良剂:稀释剂=约1535:约015:约015:约5585。[0052]所述含Ce(IV)或Th(IV)料液中含有矿物酸。其中,Ce(IV)浓度可以为约0.001lmol/L,料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约0.28mol/L,优选为约0.54mol/L的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溶液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溶液。钍(IV)浓度可以为约0.0001lmol/L,料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约0.26mol/L,优选为约0.54mo1/L的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溶液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溶液。当料液中Ce(IV)或Th(IV)浓度过高时,Ce(IV)或Th(IV)易结晶析出,影响萃取的进行。此外,料液的酸度过低或过高,也会降低中性膦萃取体系对Ce(IV)或钍(IV)的萃取性能。[0053]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含Ce(IV)料液还可以含有非Ce(IV)的元素,例如除了Ce(IV)之外的其他稀土元素、钍(IV)、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等其他元素。在此情况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高选择性的萃取分离出Ce(IV),从而与非Ce(IV)元素分离。[005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含Ce(IV)料液还含有钍(IV)。所述含Ce(IV)和钍(IV)的料液可以为,例如,氟碳铈矿料液。在该料液中的铈(IV)浓度可以为约0.001lmoI/L,钍(IV)浓度可以为约0.0001lmol/L。在此情况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高选择性的萃取分离出Ce(IV)。一般而言,Ce(IV)与钍(IV)的分离系数f3Ce/Th可以为5000以上,甚至6000以上。这里,所述分离系数(IV)/Th(IV)如下计算:![FigureCN107287419BD0012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59a03068b4267245b52e52f4fd67104f.png)[0056]其中,DCe(IV)为Ce(IV)在有机相和料液之间的分配比,DTh(iv)为Th(IV)在有机相和料液之间的分配比。[0057]此外,根据最终所要得到的铈产品,还可以在料液含有相应的阴离子。例如,在制备三氟化铈微粉的情况下,可以在料液中含有适量的氟,并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萃取后,对含铈萃取液进行处理,如采用中国专利申请CN200610017116.1中的后续处理方法,以得到三氟化铈微粉。[0058]对于制备含Ce(IV)料液的原料没有限制,只要其中含有铈即可。适用于制备含Ce(IV)料液的原料包括各种含铈原料,例如氟碳铈矿、独居石矿、南方离子吸附型矿、氟碳铈矿与独居石矿的混合矿、氟碳铈矿与其他矿石的混合矿、各种含铈富集物、各种含铈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氢氧化物、齒化物、硝酸盐、碳酸盐或硫酸盐。上述含铈原料可经氧化处理,并以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或者它们的混酸,优选硝酸、硫酸或者它们的混酸,溶解来制得适合本发明方法的含Ce(IV)料液。[0059]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含钍(IV)料液还可以含有三价稀土、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等其他元素。在此情况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高选择性地萃取分离出钍(IV),从而与其他元素分离。[0060]对于制备含钍料液的原料没有限制,只要其中含有钍即可。适用于制备含钍料液的原料包括各种含钍原料,例如氟碳铈矿、独居石矿、氟碳铈矿与独居石矿的混合矿、氟碳铈矿与其他矿石的混合矿、各种含钍富集物、各种含钍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氢氧化物、卤化物、硝酸盐、碳酸盐或硫酸盐。上述含钍原料可经可经氧化处理,并以硝酸、硫酸、磷酸、盐酸或者它们的混酸,优选硝酸、硫酸或者它们的混酸,溶解来制得适合本发明方法的含钍料液。在含钍料液中同时含有Ce(IV)的情况下,可以将Ce(IV)还原为三价铈(Ce(III))后作为本发明方法的含钍料液进行钍(IV)的萃取分离,或者首先进行Ce(IV)的萃取分离后将所得的提铈尾液作为本发明方法的含钍料液。[0061]在萃取铺(IV)的步骤中,优选地,萃取级数可以为120级,优选为312级。在萃取钍(IV)的步骤中,优选地,萃取级数可以为150级,优选为520级。过多的萃取级数,会增加操作时间、分离设备的运转成本及萃取剂的用量等。[0062]在萃取铈(IV)的步骤中,优选地,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铈料液的流量比可以为约0.220:1,优选为约0.510:1。在萃取铣(IV)的步骤中,优选地,中性膦萃取体系与含韦土料液的流量比可以为约0.120:1,优选为约0.210:1。流量比的变化主要根据料液中Ce(IV)或Th(IV)的浓度而变化,当料液中Ce(IV)或Th(IV)的浓度高时,适当增加中性膦萃取体系的流量,以保证能充分地将Ce(IV)或Th(IV)萃入到有机相中。[0063]在得到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后,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进行后续处理以得到铈产品或钍产品,例如,利用在专利申请CN200410010618.2中公开的方法得到铈产品,利用在CN98122348.6、CN02123913.4、CN201110074345.8、CN201210552752.x、CN201410765062.1中公开的方法得到钍产品。[0064]或者,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对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进行后续处理。[0065]根据本发明的溶剂萃取方法还包括非必需地用洗涤液(也可以称为洗液、洗酸、洗涤剂)洗涤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的步骤。洗涤过程可以进一步降低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中杂质元素的含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纯度。[0066]所述洗涤液可以为硝酸、硫酸、盐酸或以上酸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洗涤液的酸度,以氢离子的摩尔浓度表示,为约0.2约8mol/L。[0067]洗涤级数可以为015级,优选为15级。洗涤级数过长,会影响铈或钍的收率及浪费能源和洗涤液。[0068]洗涤流量比可以为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洗涤液=约1:0.15,优选约1:0.22。增加洗涤液的流量,一方面可以提高铈或钍产品的纯度,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铈或钍的收率,而且会消耗更多的洗涤酸及中和这些洗涤酸所需要的碱量,增加生产成本。[0069]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用反萃剂(也可以称为反液、反萃液、反萃取液)反萃取含Ce(IV)或Th(IV)的萃取液中的Ce(IV)或Th(IV)得到含铈或含钍反萃取产物的步骤。反萃后的有机相可以循环使用,再次用于从含Ce(IV)或Th(IV)的料液中萃取分离铈或钍。[0070]用于反萃铈的反萃液可以为过氧化氢水溶液或盐酸羟胺的水溶液或二者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或上述三者分别与硫酸和/或硝酸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溶液。反萃液中过氧化氢的浓度可以为115%(按体积比计),或者盐酸羟胺水溶液的浓度可以为130%(按重量比计)。优选反萃液为310%(体积比)过氧化氢水溶液。反萃液中酸的浓度,按氢离子浓度计,可以为约〇约4mo1/L,优选约0.2约1.5moI/L。反萃取级数可以为110级,优选26级。流量比可以为含Ce(IV)萃取液:反萃液=约1:0.110,优选为1:0.21〇[0071]用于反萃钍的反萃液可以为硝酸、盐酸、硫酸或以上酸的混合溶液,或碳酸盐水溶液。所述碳酸盐可以为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铵盐,例如钠盐、钾盐等。优选地,在采用酸溶液作为反萃液的情况下,以氢离子摩尔浓度计算,酸度为约0.052mol/L;在采用碳酸钠水溶液的情况下,其浓度可以为约〇.55wt%。优选地,所述反萃液为浓度为约0.10·5mol/L的稀硝酸、酸度为0.001111〇1凡21]1〇1/1^的盐酸或酸度为21]1〇1凡81]1〇1凡的硫酸或浓度为约〇.53wt%的碳酸钠水溶液。反萃取级数可以为110级,优选为26级。此外,反萃取流量比可以为含Th(IV)萃取液:反萃液=1:0.110,优选为1:0.21。[0072]在根据本发明的溶剂萃取方法中,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公知的分液装置进行,优选在一系列分液漏斗、混合澄清萃取槽或离心萃取器中进行,更优选在混合澄清萃取槽或离心萃取器中进行。[0073]在根据本发明的溶剂萃取方法中,上述萃取、洗涤和反萃取可以间歇或连续进行,优选连续进行。[007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萃取分离Ce(IV)或Th(IV)的方法包括采用使用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制得的固态分离材料进行Ce(IV)或Th(IV)的分离纯化。更具体地,所述方法包括将使用通式I的中性膦萃取剂制得的固态分离材料与含Ce(IV)或Th(IV)的料液接触,进行固液萃取得到含Ce(IV)或Th(IV)的固态分离材料和提铈或提钍尾液。[007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液萃取在树脂柱中进行,其中将固态分离材料加入树脂柱中,然后加入含Ce(IV)或Th(IV)料液使所述固态分离材料与含Ce(IV)或Th(IV)的料液接触进行固液萃取。[0076]所述提铈尾液中铈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不大于2g/l,更优选不大于Ig/1〇[0077]所述提钍尾液中钍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制,但是优选不大于lmg/1,更优选不大于0·lmg/1〇[0078]在溶剂萃取方法中对含Ce(IV)或Th(IV)料液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固液萃取方法,因此这里不再重复。[0079]所述固态分离材料可以为负载有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的树脂、多孔硅球、硅藻土等。优选地,所述固态分离材料可以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方法制备,例如通过浸渍、原位聚合、化学键合等方法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负载在树脂、多孔硅球、硅藻土上制备,优选通过浸渍、原位聚合等方法制得。[008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分离材料为萃淋树脂。对所述萃淋树脂的制备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只要其负载有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即可。例如,可以采用分散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悬浮聚合等方法先制备树脂微粒,然后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负载在树脂微粒上制得萃淋树脂,或者在聚合前或聚合中加入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通过原位聚合制得萃淋树脂。[008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萃淋树脂可以通过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与苯乙烯类单体和二乙烯苯单体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例如,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与苯乙烯类单体和二乙烯苯单体混合物混合,加入油相总质量2%的引发剂,制得油相;取10倍于油相体积的去离子水,加入水相质量的3%明胶、0.5%硫氰酸胺,混合制得水相;将水相加热至50°C,等明胶溶解后,缓慢加入油相,保温半小时,然后升温至80°C,聚合反应5小时;再升温至90°C固化树脂半小时,取出树脂,洗涤筛分树脂,风干即得到所需的萃淋树脂。所述苯乙稀类单体可以为苯乙稀、甲基苯乙稀、乙基苯乙稀等。[008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态分离材料为负载有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的多孔硅球、硅藻土等。对于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负载在多孔硅球、硅藻土等上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只要能够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负载在多孔硅球、硅藻土上即可。例如,可以将通式I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溶解在稀释剂中(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苯、甲苯等易挥发的惰性溶剂),加入多孔硅球、硅藻土等分离材料,搅拌条件下缓慢挥发稀释剂,制得所需的固态分离材料。[008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固液萃取方法还包括非必需地用洗涤液洗涤含Ce(IV)或Th(IV)的固态分离材料的步骤。洗涤过程可以进一步降低含Ce(IV)或Th(IV)的固态分离材料中杂质元素的含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最终铈产品或钍产品的纯度。[0084]在溶剂萃取方法中对洗涤液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固液萃取方法,因此这里不再重复。[0085]收集洗涤后的洗涤液,当洗涤液中铈含量低于0.lg/Ι或钍含量低于0.lmg/1时,停止加入洗涤液。[008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固液萃取方法还包括用反萃液反萃取含Ce(IV)或Th(IV)固态分离材料中的Ce(IV)或Th(IV)的步骤。收集反萃后的反萃液,当反萃液中铈含量低于约〇.〇lg/l或钍含量低于约〇.lmg/1时,可以停止加入反萃液。反萃后的固态分离材料可以循环使用,再次用于从含Ce(IV)或Th(IV)料液中萃取分离Ce(IV)或Th(IV)。[0087]在溶剂萃取方法中对反萃液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固液萃取方法,因此这里不再重复。[0088]作为一个实例,根据本发明的固液萃取方法可以如下操作:取固态分离材料加入树脂柱中,然后从进口加入料液进行固液萃取,从出口收集萃取余液,分析萃取余液中Ce(IV)或Th(IV)的含量,当萃取余液中Ce(IV)的含量达到0.Olg/Ι或Th(IV)的含量达到约0.lmg/1时,停止加入料液;非必需地加入洗涤液进行洗涤操作,收集洗涤液,当洗涤液中Ce(IV)含量低于约〇.lg/Ι或Th(IV)含量低于约0.lmg/1,停止加入洗涤液;最后加入反萃液反萃取固态分离材料中萃取的Ce(IV)或钍,收集反萃液,当反萃液中铈的含量低于约0.01g/l或钍的含量低于约〇.lmg/1时,停止加入反萃液。[0089]在上述方法中得到的提铈尾液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以进一步分离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例如钍、剩余稀土元素等。处理提铈尾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将其中的有价值元素提取出来即可。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方法,例如CN02155322.X中公开的提取稀土的方法,CNl131200A公开的萃取分离重稀土元素铥、镱、镥的方法等。在提取钍的情况下,对于提取钍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只要能够将提铈尾液中的钍提取出来即可。例如,提取钍的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方法,例如CN98122348.6、CN02123913.4、CN201110074345.8、CN201210552752.x、CN201410765062.1中公开的提取钍的方法。上述专利文献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0090]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萃取分离Ce(IV)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从提铈尾液中提取钍的步骤和/或剩余稀土元素的步骤。[009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从提铈尾液中提取钍的步骤可以将提铈尾液作为含Th(IV)料液,采用上述本发明的萃取分离Th(IV)的方法进行。[0092]在上述方法中得到的提钍尾液可以按照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提取其中的有价值的元素,例如剩余稀土元素等。[0093]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萃取分离Th(IV)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从提钍尾液中分离稀土元素的步骤。对于分离稀土元素的方法没有限制,只要能够将稀土元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即可。例如,可以采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提取稀土元素的方法。在提钍尾液中含有三价铈的情况下,可以将三价铈氧化为四价铈后,采用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或者现有技术中的萃取分离Ce(IV)的方法进行Ce(IV)的萃取分离,也可以直接将三价铈与其他稀土元素一起提取出来。[0094]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1-C16烷基指的是含有1至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具有1、2、3、4、5、6、7、8、9、10、11、12、13、14、15或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非限制性地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新戊基、异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十四烷基、十五烷基、十六烷基等。CiCi4士元基、CiCi2fei基、CiCiQ^jS基、CiCsfei基、CiCsfei基、CiC3fei基、C2Cio^jS基、C2C9烷基、C4C12烷基、C4C1O烷基、C5C9烷基和C6C8烷基的含义以此类推。[0095]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1-C12烷氧基指的是含有1至12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例如具有1、2、3、4、5、6、7、8、9、10、11或12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非限制性地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叔丁氧基、异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氧基、异戊氧基、己氧基、庚氧基、辛氧基、壬氧基、癸氧基、十一烧氧基、十^烧氧基等。CiCio烧氧基和C4ClQ烧氧基等的含乂以此类推。[0096]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4Ciq烷醇指的是含有4至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醇,例如具有4、5、6、7、8、9或1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醇,非限制性地包括正丁醇、叔丁醇、异丁醇、正戊醇、新戊醇、异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癸醇等。[0097]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5C16烷烃指的是含有5至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烃,具有5、6、7、8、9、10、11、12、13、14、15或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烃,例如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等。[0098]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5C16脂环族烷烃指的是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内含有5至16个碳原子的饱和环状烷烃,所述饱和环状烷烃可以为单环或双环,例如为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环壬烷、环癸烷、十氢萘等,所述取代基可以选自&amp;C4烷基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0099]本发明中所用的术语C6Ciq芳烃指的是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内含有6至10个碳原子的芳烃,例如苯和用选自&amp;(:4烷基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的苯,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0100]在本申请中引用的专利文献的全部公开内容都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在其中公开的内容与这里的描述不相符的情况下,以这里的描述为准。[0101]在本申请中采用的描述“约”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含义,其表示相应的数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该变化的程度以不影响本发明目的的实现为限。例如,变化的范围可以在±20%范围内,±15%范围内,±10%范围内,或±5%范围内。[0102]除非另有说明,在本发明中所列出的数值范围包括其中的端点值以及端点值之间以端点值的最小单位递增或递减的所有点值以及由这些点值组成的所有子范围。[0103]实施例[0104]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方案,提供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以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0105]制备实施例[0106]试剂和来源[0107]亚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亚磷酸二乙酯、航空煤油和TBP购自上海莱雅仕化工有限公司。[0108]四聚乙醛、丙醛、丙酮、二正己胺、二异丁胺、正丁胺、二异辛胺、十二烷基胺、异辛胺、二甲胺、甲苯、二甲苯、对甲基苯磺酸和庚烷购自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0109]Cyanex923和2-甲基庚醇购自上海氰特化工有限公司。[0110]料液、洗涤液和反萃剂为实验室自制。[0111]其他试剂(如酸等)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0112]产品纯度均采用ICP-OES(仪器型号:0ptical-8000,制造商:PerkinElmer)测定。[0113]核磁共振仪为VarianMercury300〇[0114]制备例1:1-(2-乙基己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7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20b855a0a8e114be316b871481fb8a7f.png)[0116]向配备有机械搅拌器及冷凝回流装置的单口烧瓶中,加入亚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Imol)、丙酮(1·Imol)、异辛胺(1·Imol)、甲苯(800ml)和对甲基苯磺酸(0.8g),搅拌回流,8090°C反应12h。旋蒸除去甲苯及未反应的原料得到目标产物。[0117]1HMlR(600MHz,CDCl3,ppm):δ〇·84-1·54[πι,(CH3)8,(CH2)I2,(CH)3],2.59[d,(CH2)],3.98[m,(CH2)2]〇[0118]制备例2:1-(N,N_二异丁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7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2caf2d5c3b1064bad21579936107e51.png)[0120]除了用二异丁胺代替异辛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21]1HNMR(400MHz,CDCl3,ppm):δ〇.89-1.71[m,(CH3)io,(CH2)8,(CH)2],2.06[m,(CH)2],2.32[m,(CH2)2],4.12[m,(CH2)2]〇[0122]制备例3:1-(N,N_二甲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8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215b66c9de0dbbc426036273a3e9c42e.png)[0124]除了用二甲胺代替异辛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25]1HMlR(400MHz,CDCl3,ppm):δ〇·88-2·30[m,(CH3)8,(CH2)8,(CH)2],3·89[m,(CH2)2]〇[0126]制备例4:1-(Ν-正十二烷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8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37c37a8c2a14d0c3c136bdcb020dee5.png)[0128]除了用正十二烷基胺代替异辛胺以及亚磷酸二乙酯代替亚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29]1H(400MHz,CDCl3,ppm):δ〇·90-2.0[m,(CH3)5,(CH2)ο,NH],2.59[t,(CH2)],3·99[m,(CH2)2]〇[0130]制备例5:1-(N,N-二异辛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83](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121d06c19822b9eb356be67b78f9aec1.png)[0132]除了用二异辛胺代替异辛胺以及亚磷酸二乙酯代替亚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以夕卜,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33]1HMlR(400MHz,CDCl3,ppm):δ〇.87-1.71[m,(CH3)8,(CH2)8,(CH)2],2·25[m,(CH2)2],4.03[m,(CH2)2]〇[0134]制备例6:1-(2-乙基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84](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914f4adaba3ed1fb7ddb1fe9dad3c39.png)[0136]除了用丙醛代替丙酮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37]1HNMR(400MHz,CDCl3,ppm):δ〇.86-1.79[m,(CH3)7,(CH2)I3,(CH)3],2.38-2.65[m,(CH2),(CH)],3.81[m,(CH2)2]〇[0138]制备例7:1-(N,N_二异丁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9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6e048cbd3ed11685e8cc575abc5eb2d.png)[0140]除了用丙醛代替丙酮及二异丁胺代替异辛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41]1HMlR(400MHz,CDCl3,ppm):δ〇.92-1.62[m,(CH3)9,(CH2)9,(CH)2],2.09[m,(CH)2],2.32[m,(CH2)2],2.59[m,CH],3.97[m,(CH2)2]〇[0142]制备例8:1-(N,N_二正己基氨基)正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9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c5149b79471ed0bd637d3a6714b47d6d.png)[0144]除了用丙醛代替丙酮及二正己胺代替异辛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45]1HMlR(400MHz,CDCl3,ppm):δ〇·95-1·68[πι,(CH3)7,(CH2)i7,(CH)2],2.35[m,(CH2)2],2.59[m,CH],3.91[m,(CH2)2]〇[0146]制备例9:1-(N-正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93](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6c13a3aebadc1d731c20af9a3b18026.png)[0148]向配备有机械搅拌器及冷凝回流装置的单口烧瓶中,加入亚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Imol)、四聚乙醛(Μ=176·21,1·Imol)、正丁胺(1·Imol)、甲苯(800ml)和对甲基苯磺酸(0.8g),130°C加热回流,待四聚乙醛固体溶解后将温度控制在8090°C反应12h。旋蒸除去甲苯及未反应的原料得到目标产物。[0149]1H(400MHz,CDCl3,ppm):δ〇·86-2.01[m,(CH3)6,(CH2)Io,(CH)2,NH],2.59[m,CH2],2.83[m,CH],3.89[m,(CH2)2]。[0150]制备例10:1-(N,N-二异辛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194](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f9dd6f54dc5784334a3ca2562c60722f.png)[0152]除了用二异辛胺代替正丁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9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53]1HNMR(400MHz,CDCl3,ppm):δ〇.89-1.72[m,(CH3)9,(CH2)ie,(CH)4],2.28[m,(CH2)2],2·80[m,CH],4·06[m,(CH2)2]〇[0154]制备例11:1-(2-乙基己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20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phonenumber]b13eb11c35602989c806.png)[0156]除了用异辛胺代替正丁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9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57]1H(400MHz,CDCl3,ppm):δ〇·89-2·0[m,(CH3)7,(CH2)12,(CH)3,NH],2·58[m,CH2],2.80[m,CH],4.08[m,(CH2)2]。[0158]制备例12:1-(N,N_二异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制备![FigureCN107287419BD0020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7dde3593b992a6ac708465e7f1583988.png)[0160]除了用二异丁胺代替正丁胺以外,用与制备实施例9相同的工艺制备得到目标产物。[0161]1HMlR(400MHz,CDCl3,ppm):δ〇.92-1.59[m,(CH3)9,(CH2)8,(CH)2],2.09[m,(CH)2],2.32[m,(CH2)2],2.80[m,CH],3.97[m,(CH2)2]〇[0162]分离实施例[0163]采用上述制备实施例中制备的含氨基中性膦萃取剂进行Ce(IV)的萃取实验,并计算铈、钍的收率和纯度以及铈钍分离系数。其中,收率按照公式1计算,纯度按照公式2计算,分离系数按照公式3计算。[0164]公式1:[0165]铈收率=产品中Ce量(以CeO2计初始料液中总Ce(含四价铈及三价铈)量(以CeO2计)X100%[0166]钍收率=产品中Th量似ThO2计)+初始料液中的Th量似ThO2计)X100%[0167]公式2:[0168]铈纯度=产品中Ce量(以CeO2计)+产品中总稀土量(以氧化物计)X100%[0169]铣纯度=产品中Th量(以Th〇2计)+(产品中Th量+产品中总稀土量(以氧化物计))X100%[0170]公式3:[0171]铈钍分离系数![FigureCN107287419BD00203](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ded1a817371b5c523b4c9790f0084125.png)[0172]其中,DCe(IV)为Ce(IV)在有机相和料液之间的分配比,DTh(IV)为Th(IV)在有机相和料液之间的分配比[0173]实施例1:[0174]有机相的制备:取3L1-(2-乙基己基氨基)-1_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与7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175]料液为0.30mol/L铈(IV)的硫酸溶液,其酸度为1.5mol/L。[0176]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177]反萃剂为5%(V/V)过氧化氢+0.5mol/L硫酸溶液。[0178]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6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6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2级逆流洗涤,含铺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4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5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5%,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9%。[0179]实施例2:[0180]有机相的制备:取2L1-(N,N-二异丁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Cyanex923与7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181]料液为0.30mol/L铈(IV)的硝酸溶液,其酸度为I.Omol/L。[0182]反萃剂为5%(V/V)过氧化氢+0.5mol/L硝酸溶液。[0183]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实验,首先进行8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6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再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反萃取实验,进行5级逆流反萃取,含铈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5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草酸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6%,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0184]实施例3:[0185]有机相的制备:取2L1-(N,N_二甲基氨基)-1_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P507、0.5L2-甲基庚醇与6.5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186]料液为0.3mol/L铈(IV)的硝酸一硫酸溶液,硝酸:硫酸=1:1,其酸度为2.Omol/L。[0187]洗涤液为I.Omol/L的硝酸溶液。[0188]反萃剂为5%(V/V)过氧化氢水溶液。[0189]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中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7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6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3级逆流洗涤,含铺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I〇mL/miη:10mL/miη。接着进行5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5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草酸沉淀、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8%,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5%。[0190]实施例4:[0191]有机相的制备:取3L1-(N,N-二异辛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IL2-甲基庚醇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192]料液含O.OOlmol/L铈(IV),lg/L氟,1.62mol/L硫酸。[0193]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194]反萃剂为3%(V/V)过氧化氢+0.5mol/L硫酸溶液。[0195]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与混合-澄清萃取槽组合方式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采用离心萃取器进行3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3.4mL/min:16.6mL/min,得到含铈-氟的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1级逆流洗涤,含铈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7.5mL/min:5mL/min。接着采用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3级逆流反萃,含铈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7.5mL/min:2.5mL/min,得到含氟化铺的反萃液,氟化铺沉淀沉降于萃取槽的底部,收集干燥后得到氟化铺。铺的收率为99%,纯度(以CeO2计)为99.95%。[0196]实施例5:[0197]有机相的制备:取3L1-(2-乙基己基氨基)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TBP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198]料液为lmol/L铈(IV)的硫酸-磷酸混合溶液(其中含lmol/L硫酸,10g/L磷酸)。[0199]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200]反萃剂为3%(V/V)过氧化氢+1.Omol/L硫酸溶液。[0201]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10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20mL/min:l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5级逆流洗涤,含铈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3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3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6%,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5%。[0202]实施例6:[0203]有机相的制备:取3L1-(N,N-二异丁基氨基)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TBP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04]料液为0·2mol/L铈(IV)的硫酸-盐酸混合溶液(其中含1·2mol/L硫酸,0·lmol/L盐酸)。[0205]洗涤液为硫酸-盐酸混合溶液。其中硫酸为1.0m〇l/L,盐酸为0.lmol/L。[0206]反萃剂为3%(V/V)过氧化氢+1.0mol/L硫酸溶液。[0207]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10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lOmL/min:5.6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2级逆流洗涤,含铺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3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3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9%,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4%。[0208]实施例7:[0209]有机相的制备:取3L1-(十二烷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0.5LCyanex272、0.5L混合醇(等体积量的2-甲基庚醇与正己醇混合制得)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10]料液为I.Omol/L铈(IV)的硝酸溶液,其酸度为1.5mol/L。[0211]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212]反萃剂为8%(V/V)过氧化氢+0.5mol/L硫酸溶液。[0213]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5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3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2级逆流洗涤,含铺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4mL/min。接着进行3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6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9.9%,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5%。[0214]实施例8:[0215]有机相的制备:取2L1-(N,N_二己基氨基)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Cyanex923与7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16]料液为I.Omol/L铈(IV)的硝酸溶液,其酸度为0.5mol/L。[0217]反萃剂为8%(V/V)过氧化氢+1.Omol/L硝酸溶液。[0218]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实验,首先进行12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3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再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反萃取实验,进行5级逆流反萃取,含铈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8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草酸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8%,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0219]实施例9:[0220]有机相的制备:取2L1-(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P507与7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21]料液为I.Omol/L铈(IV)的硫酸溶液,其酸度为I.Omol/L。[0222]洗涤液为I.Omol/L的硫酸溶液。[0223]反萃剂为8%(V/V)过氧化氢+1.Omol/L硫酸溶液。[0224]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12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3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然后进行3级逆流洗涤,含铈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5mL/min。接着进行5级逆流反萃,含铈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8mL/min,得到含铈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5%,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9%。[0225]实施例1〇:[0226]有机相的制备:取3L1-(N,N-二异丁基氨基)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TBP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27]料液为O.OOlmol/Llj;(IV)的硫酸溶液,其酸度为1.2mol/L。[0228]洗涤液为硫酸溶液。其中硫酸为I.Omol/L。[0229]反萃剂为0.1m〇l/L盐酸溶液。[0230]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10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lOmL/min:5.6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4级逆流洗涤,含铣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5级逆流反萃,含铣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3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02。钍的收率为99%,钍的纯度(以ThO2计)为99.94%。[0231]实施例11:[0232]有机相的制备:取4L1_(十二烷基氨基)-1_甲基乙基膦酸二乙酯与6L航空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33]料液为0.5mol/L|土(IV)的硝酸溶液,其酸度为1.5mol/L。[0234]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235]反萃剂为8mol/L硫酸溶液。[0236]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5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20mL/min:l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2级逆流洗涤,含铣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4mL/min。接着进行3级逆流反萃,含铣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6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O2。钍的收率为99.9%,钍的纯度似ThO2计)为99.95%。[0237]实施例12:[0238]有机相的制备:取2L1-(N,N_二己基氨基)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Cyanex923与7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39]料液为0.01m〇l/L|土(IV)的硝酸溶液,其酸度为0.5mol/L。[0240]反萃剂为盐酸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其中,盐酸为0.5mol/L,硫酸为0.75mol/L。[0241]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实验,首先进行12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3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再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反萃取实验,进行5级逆流反萃取,含钍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8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草酸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02。钍的收率为98.9%,钍的纯度似ThO2计)为99.9%。[0242]实施例13:[0243]有机相的制备:取2L1-(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P507与7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44]料液为0.05mol/L|土(IV)的硫酸、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其酸度为I.Omol/L。[0245]洗涤液为1.0m〇l/L的硫酸溶液。[0246]反萃剂为硫酸、盐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为lmol/L,盐酸为2mol/L,硝酸为lmol/L〇[0247]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12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8mL/miη:3mL/miη,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3级逆流洗涤,含钍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8mL/min:5mL/min。接着进行5级逆流反萃,含钍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8mL/min:8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O2。钍的收率为99.5%,钍的纯度(以ThO2计)为99.99%。[0248]实施例14:[0249]有机相的制备:取3L1-(N,N_二异辛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0.5L正己醇与6.5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50]料液为氟碳铈矿硫酸浸出液,其中,含45g//L的铈(IV),Ce02/RE0(RE0为总稀土氧化物)为48%(重量百分比,下同),含7.58/1的?,0.258/1的111〇2,38/1的硼酸,其酸度为0·5mol/L〇[0251]铈洗涤液为I.Omol/L的硫酸溶液。[0252]钍洗涤液为lmol/L硫酸溶液。[0253]铈反萃剂为10%(V/V)过氧化氢+0.3mol/L硫酸溶液。[0254]铣反萃剂为0.OOlmol/L盐酸溶液。[0255]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8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经测量,铈(IV)与钍(IV)分离系数(&amp;eσν)/Thσν))为约5500。然后进行5级逆流洗涤,含铈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3mL/min。接着进行4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5mL/min,得到含氟化铈的反萃液,氟化铈沉淀沉降于萃取槽的底部,收集干燥后得到氟化铈,纯度(以CeO2计)为99.999%。除去氟化铈的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至IjCeO2,纯度(以CeO2计)为99.99%。铈的收率为96%。在产品中钍量(以ThO2计)与铈量(以CeO2计)的比(Th02/Ce02)小于0.0001%,三价稀土量(以氧化物计)(RE(III)0)与铈量似CeO2计)的比(RE(III)0/Ce02)小于0.0001%。[0256]继续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针对提铈尾液进行萃取分离钍的实验。首先进行10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10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1级逆流洗涤,含铣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4级逆流反萃,含钍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O2。钍的收率为99.5%,钍的纯度(以ThO2计)为99.99%。[0257]实施例15:[0258]有机相的制备:取2L1-(2-乙基己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ILTBP、0.5L混合醇(等体积量的2-甲基庚醇与正己醇混合制得)与6.5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59]料液为氟碳铈矿硫酸浸出液,其中,含42.5g//L的铈(IV),Ce02/RE0为52%,含6g/L的F,0.20g/L的ThO2,3g/L的硼酸,其酸度为2mol/L。[0260]铺反萃剂为10%(V/V)过氧化氢+0.3mol/L硝酸溶液。[0261]钍反萃剂为6mol/L硫酸溶液。[0262]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进行萃取实验,首先进行4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经测量,铈(IV)与钍(IV)分离系数〇3Ce(IV)/Th(IV))为约6500。再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反萃取实验,进行6级逆流反萃取,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lOmL/min:3.3mL/min,得到含氟化铺的反萃液,氟化铺沉淀沉降于萃取槽的底部,收集干燥后得到氟化铈,纯度(以CeO2计)为99.9%。除去氟化铈的反萃液经草酸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8%。在产品中,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Th02/Ce〇2〈0·0005%,RE(III)0/Ce〇2〈0·0005%。[0263]继续采用250ml离心萃取器针对提铈尾液进行萃取分离钍的实验。首先进行8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10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10级逆流反萃,含铣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lOmL/min:5mL/min,得到含铣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02。钍的收率为99%,钍的纯度(以ThO2计)为99.98%。[0264]实施例16:[0265]有机相的制备:取3L1-(N,N_二异丁基氨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与7L磺化煤油混合制得有机相。[0266]料液为氟碳铈矿和独居石混合矿的硫酸浸出液,其中,含51g/L的铈(IV),CeO2/REO为55%,含9g/L的F,lg/L的ThO2,8g/L的硼酸,其酸度为1.5mol/L。[0267]铈洗涤液为0.5mol/L的硫酸溶液。[0268]钍洗涤液为lmo1/L的硫酸溶液[0269]铺反萃剂为10%(V/V)过氧化氢+0.3mol/L硫酸溶液。[0270]钍反萃剂为盐酸、硝酸、硫酸的混合溶液,其中,盐酸为2mol/L,硝酸为lmol/L,硫酸为lmol/L。[0271]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进行萃取分离实验。首先进行9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得到含铈萃取液和提铈尾液。经测量,铈(IV)与钍(IV)分离系数(&amp;e(iv)/Th(iv))为约5880。然后进行4级逆流洗涤,含铈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3mL/min。接着进行4级逆流反萃,含铺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10mL/min:3mL/min,得到含氟化铈的反萃液,氟化铈沉淀沉降于萃取槽的底部,收集干燥后得到氟化铈,纯度(以CeO2计)为99.99%。除去氟化铈的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〇602。铈的收率为93%。在产品中,铈的纯度(以0602计)为99.99%,11102/^02〈0.0001%,RE0/Ce02〈0.0001%。[0272]继续采用250ml混合-澄清萃取槽针对提铈尾液进行萃取分离钍的实验。首先进行20级逆流萃取,有机相与料液的流量比为lOmL/min:5mL/min,得到含钍萃取液和提钍尾液。然后进行3级逆流洗涤,含铣萃取液与洗涤液的流量比为10mL/min:5mL/min。接着进行10级逆流反萃,含钍萃取液与反萃剂的流量比为lOmL/min:5mL/min,得到含钍的反萃液。所得反萃液经沉淀、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得到ThO2。钍的收率为99%,钍的纯度(以ThO2计)为99.9%〇[0273]实施例17:[0274](1)萃淋树脂的制备[0275]取50ml1-(2-乙基己基氨基)-1-甲基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与50ml苯乙烯-二乙烯苯混合液混合制得油相,其中,苯乙烯与二乙烯苯的体积比为2:1。取500ml去离子水,加入15g明胶,2.5g硫氰酸胺,加热至50°C,待明胶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油相,搅拌半小时后,升温至80°C,反应5小时,然后再升温至90°C,固化半小时。取出过滤树脂,水洗,风干,得到75g萃淋树脂。[0276]⑵萃取实验[0277]称取50克萃淋树脂于分离柱中,加入含铈料液(0.lOmol/L铈的硝酸溶液,酸度为1.5mol/L),料液的流速为2ml/min,每5分钟取样监测。当提铈尾液中铈的含量大于0.01g/l时,停止进料液。以2ml/min的流速加入洗涤液(I.OmoVL的硝酸溶液)洗涤含铈萃淋树脂。当洗出液中铈的浓度低于0.1g/L时,停止加入洗涤液。再以2ml/min的流速加入反萃液(3%H2O2水溶液)。当反萃液中铈的浓度低于0.Olg/L时,反萃取完成,得到含铈反萃液。所得含铈反萃液调酸后加入草酸沉淀铈,经过滤、洗涤、烘干、锻烧得到Ce02。铈的收率为95%,铈的纯度(以CeO2计)为99.999%。[0278]称取50克萃淋树脂于分离柱中,加入含钍料液(0.OOOlmol/L钍的硝酸溶液,酸度为1.5mol/L),料液的流速为2ml/min,每5分钟取样监测。当提钍尾液中钍的含量大于0.lmg/1时,停止进料液。以2ml/min的流速加入洗涤液(I.OmoVL的硝酸溶液)洗涤含钍萃淋树脂。当洗出液中铣的浓度低于〇.lmg/L时,停止加入洗涤液。再以2ml/min的流速加入反萃液(0.OOlmol/L盐酸溶液)。当反萃液中钍的浓度低于0.lmg/L时,反萃取完成,得到含钍反萃液。所得含钍反萃液调酸后加入草酸沉淀钍,经过滤、洗涤、烘干、锻烧得到ThO2固体。钍的收率为99.99%,钍的纯度似ThO2计)为99.999%。
本公开提出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相关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第一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使用密钥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第二TA接收密文数据,对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根据本公开,至少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1.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第一可信任应用TA和第二可信任应用TA,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TEE中运行的第一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在所述TEE中运行的第二TA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解密结果和所述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所述目标指令,包括: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解密结果和所述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所述目标指令,包括: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TA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二TA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TA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象是具有第一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相应的,所述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包括: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包括:所述第一TA向第一对象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依据所述请求定位信息的反馈信息及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或所述第一TA产生并发送通知消息至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富执行环境REE中运行的目标应用,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通知消息向所述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其定位信息,所述第一TA接收所述目标应用针对所述通知消息而反馈的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及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获得第一身份信息,包括: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获得第二身份信息,包括: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二确定结果;以及所述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包括:在第二确定结果表征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解密结果表征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结果表征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还运行富执行环境REE,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各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能够在自身所处的位置上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所述第一TA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和/或所述第二TA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A获得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和/或所述第二TA获得第二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和第二信息采集装置为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不同信息采集装置。9.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的第一可信任应用TA,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所述第一TA和第二TA,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解密和解封装、以及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所述第二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以及,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第一确定结果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所述第二TA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TA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10.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的第二可信任应用TA,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第一TA和所述第二TA,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第一TA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进行封装以及利用所述第一TA和所述第二TA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解密结果和所述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所述目标指令,包括: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TA根据所述解密结果和所述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所述目标指令,包括: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二TA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第一TA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11.一种智能安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处于所述TEE环境中,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通信装置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发送所述密文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处于所述TEE环境中,用于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用于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于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所述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用于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12.一种第一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单元,用于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第一身份信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封装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封装成数据包;加密单元,用于获得与第二通信装置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解密和解封装,以及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通信装置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以及,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第一确定结果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确定单元,用于: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13.一种第二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和第一通信装置,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第一通信装置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按照预定格式进行封装以及利用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解密和解封装单元,用于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和所述预定格式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还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还用于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确定不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通信装置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还用于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第一通信装置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至少一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14.一种智能安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相关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公开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相关装置及设备、存储介质。背景技术在目前的通信技术中,在物联网设备接收到指令的情况下会对接收到的指令进行响应。如果接收到的指令为伪指令如黑客通过不法手段产生的指令,物联网设备对指令的响应,则会导致安全性不足。发明内容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相关装置、智能安防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照如下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第一可信任应用TA和第二可信任应用TA,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TEE中运行的第一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在所述TEE中运行的第二TA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前述方案中,所述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包括: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不产生目标指令。前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二TA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相应的,所述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包括: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前述方案中,在第一TA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象是具有第一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相应的,所述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包括: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包括:所述第一TA向第一对象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请求定位信息的反馈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或,所述第一TA产生并发送通知消息至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富执行环境REE中运行的目标应用,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通知消息向所述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其定位信息,所述第一TA接收所述目标应用针对所述通知消息而反馈的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获得第一身份信息,包括: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获得第二身份信息,包括: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前述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二确定结果;相应的,所述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包括:在第二确定结果表征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解密结果表征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结果表征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前述方案中,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还运行富执行环境REE,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各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能够在自身所处的位置上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所述第一TA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和/或,所述第二TA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一TA获得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和/或,所述第二TA获得第二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和第二信息采集装置为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不同信息采集装置。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相应的,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前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相应的,所述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包括:逐一判断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且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均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产生目标指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第一可信任应用TA和第二可信任应用TA,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TA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第二TA解密和解封装、以及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应用于智能安防设备中,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TEE能够运行第一可信任应用TA和第二可信任应用TA,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TA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第一TA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封装以及利用所述第一TA和所述第二TA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安防设备,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处于所述TEE环境中,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发送所述密文数据;第二通信装置,处于所述TEE环境中,用于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可信任执行环境TEE环境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单元,用于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封装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加密单元,用于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智能安防设备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可信任执行环境TEE环境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智能安防设备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封装以及利用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解密和解封装单元,用于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安防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前述的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前述的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可信任执行环境TEE中运行的两个可信任应用TA之间的通信交互实现的TEE间的通信逻辑,且通过发送端TA(第一TA)对监控对象的身份识别、对识别出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加密,以及接收端TA(第二TA)的解密、解封装等措施来保证安全性,避免了由于错误响应而导致的经济受损问题,提高了安全性和智能性,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智能安防设备的运行环境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A间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A间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A间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构成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A间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智能安防设备的结构框图一;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智能安防设备的结构框图二;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等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物联网设备、具体是智能安防设备可接入于物联网中,如接入于在家居环境中构建的物联网网络中。基于物联网网络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案。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安防设备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合理的具有处理功能的模块,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等。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安防设备、具体是处理器上可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rustedExecutionEnvironment,TEE)和富执行环境(RichExecutionEnvironment,REE)。在TEE中可执行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行为,如指纹比对、支付行为、密码验证等。在REE中可执行常规行为,如购物、教学、语音或视频通信等。一般情况下,称TEE为SecureWorld(安全环境),称REE为NormalWorld(常规环境)。在TEE中能够运行或使用的应用为可信任应用(TrustedApplication,TA)。在REE中能够运行或使用的应用为客户端应用(ClientApplication,CA)或常规应用。TA和CA是可以进行通信的,通过在REE和TEE中为其设置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API)进行通信。TEE具有其自身的执行空间,也就是说,在TEE下和REE下各自具有一个操作系统,TA和CA可基于两个操作系统进行相互通信。其中,TEE下的操作系统比REE下的操作系统RichOS(常规或普通操作系统)的安全级别更高。TEE下所能访问的软硬件资源(如硬件Hardware)与RichOS操作系统下所能访问的软硬件资源是分离的。示例性地,在物理上,TEE下所使用的存储空间可与REE下所使用的存储空间实现隔离。其中,TEE下所使用的存储空间可用于存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行为需要使用的指纹、密码、密钥等信息,该信息由于存储在TEE中,所以可被TEE下的TA使用,无法被REE的CA使用,保证信息安全性。TEE为TA的执行提供了安全的执行环境,保证了TA的资源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访问权限。在启动的流程中,为了保证TEE的可信性,TEE在安全启动过程中是要通过验证并与REE下的RichOS保持隔离。在TEE的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即为TA,TEE里的每一个TA也是需要授权并相互独立运行的,如果彼此之间需要相互访问也需要进行授权。具体的授权过程本公开不做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中,在TEE中可授权第一TA和第二TA为可进行相互访问的TA,通过第一TA和第二TA之间的信息交互,可实现物联网设备、具体是智能安防设备的安全性和智能性。且通过发送端TA对监控对象的身份识别、对识别出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加密,以及接收端TA的解密、解封装等措施来保证安全性,避免了错误响应而导致的经济受损问题,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所述方法通过第一TA和第二TA之间的交互而实现。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S(步骤)301: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本步骤的执行主体为在TEE中运行的第一TA(如TA1)。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可以是人脸ID(IdentityDocument,身份标识号)、指纹ID、声纹ID、眼膜ID、虹膜ID等。第一TA获得监控信息为第一监控信息,可依据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在智能安防设备外出现的对象的身份,判断该对象的身份是否是预定对象的身份如自家人身份,即判断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是否为自家人,如果是,则将在智能安防设备外出现的对象的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利用约定的密钥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该密文数据通过第一TA和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如API从第一TA传输至第二TA。S302: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本步骤的执行主体为在TEE中运行的第二TA(如TA2)。解密结果包括解密成功和解密失败两种结果。解封装结果包括解封装成功和解封装失败两种结果。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可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不产生目标指令,无法实现对智能安防设备的目标操作。S301~S302中,第一TA作为TEE中的发送端应用,可依据第一监控信息确定智能安防设备外出现的监控对象为预定对象的情况下,将该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并利用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发送经封装和加密的身份信息。第二TA作为TEE中的接收端应用,对接收到的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即智能安防设备是否执行目标操作。通过第一TA和第二TA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了智能安防设备的安全性,体现了设备的智能性。且通过发送端TA对监控对象的身份识别、对识别出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加密,以及接收端TA的解密、解封装等措施来保证安全性,避免了错误响应而导致的经济受损问题,提高了安防的安全性和智能性,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可以理解,目标操作为期望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的操作,如开锁操作、调节智能安防设备的显示屏的显示参数如分辨率的指令、调节智能安防设备的音频输出模块如喇叭的输出的音量的指令。相应的,对应的目标指令分别为开锁指令、调节分辨率指令、调节音量指令。本公开实施例中,可将智能安防设备外的环境视为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智能安防设备包括信息采集装置,可通过信息采集装置对智能安防设备外的监控环境进行监控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装置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及以上。在实际应用中,对智能安防设备外的环境的监控可从图像、声音等方面进行监控,所以本公开中使用的信息采集装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图像采集装置、声音采集装置、指纹采集装置。对应地,利用前述三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得到的监控信息分别为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指纹信息。为方便描述,特将指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进行描述。在实际应用中,所有信息采集装置可以全部是图像采集装置如摄像头,可以全部是声音采集装置如麦克风,可以全部是指纹采集装置,还可以前述三种采集装置中的至少两种的混合使用。在信息采集装置是图像采集装置的情况下,智能安防设备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摄像头在其自身所处的位置上对智能安防设备外的监控区域进行图像采集,得到的监控信息为监控画面。可以理解,监控画面中可以出现有人脸图像、人的眼膜、人眼的虹膜等用户目标信息。如果TEE中的TA如第一TA和第二TA获得的监控信息是摄像头采集到的监控画面,则其可利用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脸图像、人的眼膜和人眼的虹膜等中的至少一种用户目标信息对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进行身份的识别。在图像采集装置是声音采集装置的情况下,智能安防设备上设置的至少一个麦克风在其所处的位置对智能安防设备外产生的声音进行采集,得到的监控信息是音频信息。在监控信息是音频的情况下,监控到的音频中出现的人的声音即为监控信息中的用户目标信息。如果TEE中的TA如第一TA和第二TA获得的监控信息是麦克风采集到的音频信息,则其可利用监控到的声音信息对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进行身份的识别。智能安防设备上设置一个指纹采集面板,作为一种指纹采集装置,可用于供用户向面板输入指纹信息。在信息采集装置是指纹采集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指纹采集装置得到的监控信息是指纹信息。可以理解,如果TEE中的TA如第一TA和第二TA获得的监控信息是指纹信息,则其可利用用户向指纹采集面板输入的指纹对该用户进行身份的识别。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三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可在REE中进行监控信息的各自采集,REE中的CA可通过API接口向TEE中的需要使用监控信息的TA如第一TA和/或第二TA传输各信息采集装置在REE中采集到的监控信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三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也可在TEE中进行监控信息的各自采集。运行在TEE中的需要使用监控信息的TA如第一TA和/或第二TA可读取或接收由这几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监控信息。以上描述可视为第一TA和/或第二TA获得信息采集装置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监控信息的两种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选择使用何种方式。当然,三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也可在TEE中进行监控信息的各自采集,在TEE中得到的监控信息不易被篡改,可保证采集到的监控信息的安全性。信息采集装置在REE中进行监控信息的采集,还是在TEE中进行监控信息的采集,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中,三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在REE中进行各自的采集可有效减轻TEE下的资源处理负担,提高TEE下的应用间的交互效率。在采用至少两种信息采集装置进行监控信息采集的方案中,可基于从不同的信息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分别进行在监控信息中出现的对象的身份的识别,并比较识别出的身份是否一致。如果比较为一致,如均识别出是自家人的身份,则继续流程。如果比较为不一致,还需要判断识别出的身份是否是自家人的身份,如果是,则可继续流程。如果不是,则可结束流程。示例性地,通过从图像采集装置处获得的人脸图像识别在监控区域内出现的人为自己人如爸爸,通过从声音采集装置处获得的声音信息识别在监控区域内出现的人不是自家人、而是陌生人,则结束流程。或者,通过从图像采集装置处获得的人脸图像识别在监控区域内出现的人为自己人如爸爸和妈妈,通过从声音采集装置处获得的声音信息识别在监控区域内出现的人仅是妈妈(在智能安防设备外只有妈妈在说话,爸爸没有说话),都是自己人,则可继续流程。在采用至少两种信息采集装置进行监控信息采集的方案中,还可以基于从图像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进行在监控信息中出现的对象的身份的识别,利用其它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如指纹采集装置和/或声音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监控信息对利用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监控信息识别的身份进行进一步确认。示例性地,在利用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监控信息识别出是自家人的情况下,输出令用户输入语音的提示,在提示下用户说话,声音采集装置采集用户的声音信息,从声音信息中识别出该用户的声纹,基于声纹信息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或,在利用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监控信息识别出是自家人的情况下,输出令用户输入指纹的提示,在提示下用户输入指纹,指纹采集面板采集用户的指纹,从指纹信息中识别出该用户的指纹,基于指纹信息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理解,由于每个人的声纹信息和指纹信息具有唯一性,在从图像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进行在监控信息中出现的对象的身份的识别的情况下,利用声纹信息和指纹信息进行身份的识别,可避免误判,实现了对身份信息的双重判别,保证身份的识别准确性。在前述提示用户说话的方案中,声音采集装置还可以通过对出现在智能安防设备外的用户与智能安防设备的音频输出模块之间的对话进行采集的方式获得出现在设备外的用户的声音信息。其中,对话内容可以是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合理内容,例如音频输出模块输出“你是谁”,出现在门外的人回答“我是张三”,如此声音采集装置采集到出现在设备外的用户的声音信息。音频输出模块输出的内容可以模拟自家人的说话方式,如语气、语调、语速等,以令出现在设备外的人听起来像是家里有人的场景,如此可避免不法人员如小偷意图盗窃行为的产生。其中,音频输出模块输出的内容可以人工设定或更改,还可以根据自家人的说话习惯而灵活输出。示例性地,在实际生活中当设备外有人敲门时妈妈习惯说“哪位”,爸爸习惯说“请稍等”,智能安防设备上的处理器可根据家中每个人在平日里的对话习惯学习到每个人的说话习惯,根据说话习惯来模仿每个人。如,音频输出模块可模仿妈妈的说话习惯输出“哪位”,或者模仿爸爸的说话习惯输出“请稍等”。如果在设备外有人敲门的情况下,只有小孩子或老人在家,小孩子或老人针对设备外敲门的这一事件给予一定的反馈如说“来了,请稍等”,则处理器还可以将小孩子或老人的声音进行音效的处理,如处理成中青年的声音,音频输出模块输出该声音,以避免小偷意图盗窃行为的产生。在实际应用中,智能安防设备可以是任何合理的设备、装置或器件,如为智能门设备、保险柜、车辆、智能猫眼、智能门锁、智能衣柜、智能橱柜和智能抽屉中的至少一种。示例性地,以智能安防设备为智能门、目标指令为开锁指令以及目标操作为开锁操作为例,在智能门设备执行前述的S301~S302方案,可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产生开锁指令,智能安防设备的门锁开启。其中,两个TA所使用的密钥的由来是:智能门开机,REE和TEE执行启动程序。在TEE执行启动程序的过程中,授权两个TA如TA1和TA2为可相互访问的TA,TA1随机产生一组密钥并发送至TA2。两个TA各自保存该密钥,作为双方约定好的密钥,后续双方在通信时可使用该密钥进行通信数据的加解密。如此,便可大大避免不法份子通过非法的开门指令意图打开门锁。与相关技术中由智能手机这一外界设备控制门进行开锁的方案不同,本公开实施例中可实现门的自主开锁,即无需外界设备的控制,由门自身进行开锁。如此,即使用户未携带智能手机也能进入家门,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应用场景。以智能安防设备为智能门为例,智能门外的监控环境由设置的三种类型信息采集装置中的至少一种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进行监控信息的采集。其中,图像采集装置可设置在智能门上,还可以设置在房子上。如图2中的摄像头1设置在智能门上,摄像头2设置在房子上,摄像头2也可设置在智能门上,视具体情况而定。优选的,指纹采集装置和声音采集装置设置在智能门上。指纹采集装置的数量通常为一个,图像采集装置的数量通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音采集装置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假定TA1读取或接收摄像头1采集到的监控画面(S401),识别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的身份ID(S402)。其中,身份ID可以具体为人脸ID、指纹ID、声纹ID、眼膜ID和虹膜ID中的至少一种。预先将家中的每个人的所有可能的身份ID与每个人的姓名或角色(如爸爸、妈妈、儿子)进行对应存储,存储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判断识别出的身份ID是否为自家人的身份ID(S403),即判断识别出的身份ID是否出现在存储空间中。如果出现,则认为识别出的身份ID为自家人的身份ID,否则认为识别出的身份ID为陌生人的身份ID。如果识别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的身份ID为自家人的身份ID,即监控画面中出现的人为自家人,则按照预定的格式对身份ID进行封装(S404)。示例性地,如果将身份信息视为净荷数据,则可通过在净荷数据前加约定数据、或在净荷数据后加约定数据,以组成预定格式的数据包。如按照imi(约定数据)+身份ID的格式进行身份ID的封装,得到数据包。TA1读取与TA2约定好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数据包进行加密(S405),加密后的数据即为密文数据。TA1通过调用TA1与TA2之间的通信接口将密文数据发送至TA2(S406)。其中,将身份ID按照格式进行封装、并按照约定好的密钥进行加密等措施,均可保证合法的身份ID的安全传输,避免不法份子对合法身份ID的模拟。TA2通过通信接口接收密文数据(S407),读取与TA1约定好的密钥,先利用密钥对密文数据进行解密(S408),如果经解密能够得到明文数据,则确定解密成功,否则认为解密失败,TA2丢弃密文数据。在解密成功的情况下,对明文数据进行解封装(S409),即判断解密出的明文数据是否符合预定的格式,如符合imi+身份ID的格式,如果符合预定的格式,则确定解封装成功,产生开锁指令(S410),发送开锁指令至智能门中的门锁(S411),门锁在开锁指令的作用下开启(S412)。否则解封装失败,TA2丢弃密文数据。可以理解,只有在TA2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TA2才产生开锁指令,发送开锁指令至智能门中的门锁,门锁在开锁指令的作用下开启,实现了智能门的自主开锁,体现了家居安防的智能性。如果TA2解密失败、或者解密成功但解封装失败,则TA2均不会产生开锁指令,提高了家居安防的安全性。这种只有在TA2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TA2才产生开锁指令的方案,还可以避免由于TA1和TA2之间的通信接口暴露在外而导致的不法份子利用暴露在外的通信接口向TA2发送伪开锁指令以使得TA2错误产生开锁指令的技术问题。可保证开锁指令的生成准确性,提高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在第一TA确定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TA间的通信方法还包括:S501: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具体是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象是具有第一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S502: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S503: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S504:如果所述距离信息不在第一距离阈值内,流程结束。S501~S504的执行主体为第一TA。在S502~S504中,判断具有第一身份ID的人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如0.3m内。如果在第一距离阈值内,说明具有第一身份ID的人此时站在智能门前。如果不在第一距离阈值内,说明具有第一身份ID的人此时未站在智能门前,之所以第一TA能够从监控信息中识别出第一身份ID,很大可能是不法份子模拟了包括有第一身份ID的对象的监控信息并发送至第一TA,试图非法打开门锁。本实施例利用对第一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的判断,避免了不法份子通过模拟包括有第一身份ID的对象的监控信息而成功获得开锁的可能,提高了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前述S501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具体是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的技术方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实现:实现方式一:所述第一TA向第一对象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请求定位信息的反馈信息及智能门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实现方式一相当于是运行在TEE中的TA1直接向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该终端的定位信息。预先将自家人的身份ID和自家人的终端标识如手机号码进行关联,并存储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在TA1通过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在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ID为自家人身份ID的情况下,依据关联内容,查找出具有该ID的人的终端标识,向具有该标识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请求该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该终端接收到请求信息,将自身当前所处的位置信息反馈至TA1。TA1依据具有该标识的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智能门设备的位置,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方式二:所述第一TA产生并发送通知消息至在所述智能门设备的REE中运行的目标应用,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通知消息向所述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其定位信息,所述第一TA接收所述目标应用针对所述通知消息而反馈的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及智能门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实现方式二相当于是运行在TEE中的TA1通过运行在REE中的CA间接得到第一对象终端的定位信息。目标应用可以是预先指定在REE中运行的CA如CA1。TA1产生通知消息并将通知消息和在存储空间中查找出的第一对象的终端标识发送至在REE中运行的CA1,CA1接收到通知消息向具有该标识的终端发送请求该终端的位置的消息,第一对象的终端接收到该消息,将自身当前所处的位置反馈回至CA1,CA1接收到该终端的位置,将其发送至TA1。TA1依据第一对象的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智能门设备的位置,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同时通过前述的两种方式进行距离的计算,比较通过两种方式得到的距离之间的差异是否在可容忍范围内,如果在可容忍范围内,则TA1继续执行流程。如果不在可容忍范围内,则结束流程。以避免错误开锁为用户带来的损失,提高用户体验。前述的两种实现方式在工程上简单易行,可保证第一对象的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智能门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准确性,由此可有效保证在自家人站在门外的情况下才开门,提高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同时通过前述的两种实现方式进行第一对象的终端当前所处位置的获取,比较通过两种实现方式获取到的第一对象的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之间的差异,如果差异在可容忍范围内,如在0.2m内,则可利用通过其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得到的终端位置与智能门设备的位置进行计算,得到二者之间的距离。这种可选方案,可进一步保证第一对象的终端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智能门设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计算准确性。本公开实施例中,相比于陌生人而言,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可以是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是自家人的身份信息,而不用进一步确认是自家人中的谁的身份信息。示例性地,由于家人的身份ID是预先存储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的,所以可以判断第一身份信息是否出现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如果出现,就认为当前站在门外的人是自家人,如果未出现,就认为是陌生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识别出的身份ID与每个家人的ID进行逐一比较,不仅得出当前站在门外的人是自家人,还可以得出是自家人中的谁。不论是判断门外的人是否是自家人还是判断门外的人是自家人中的谁,均需要在保证对门外的人的身份ID识别准确的基础上进行。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案来保证对监控环境中出现的人的身份ID进行准确识别。可以理解,第一TA获得的第一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前述S301中的第一TA获得第一身份信息的技术方案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一身份信息;第一种方式的执行主体为TA1。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是预先训练好的,存储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待到需要时,从存储空间中调取出即可。如图6所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大致包括输入层、卷积层和输出层。其中,卷积层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进一步的,卷积层之间还可以出现池化层,用于对数据进行降维,以减少神经元的计算工作量,其数量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中,输入层用于接收用户目标信息,卷积层用于对用户目标信息中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提取。通常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为多维矩阵,维度较高,池化层用于对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降维,以减少计算工作量。输出层用于基于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对监控信息中出现的人的身份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如输出层包括判别器,用于预测出人的身份是自家人中的每个人的概率,并与设定的概率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进行输出。示例性地,预测出是爸爸的概率为0.2,预测出是妈妈的概率为0.7,预测出是孩子的概率是0.1,预测出是妈妈的概率大于预定的概率阈值0.6,则输出层输出预测结果-妈妈的身份ID。预测出是爸爸的概率为0.2,预测出是妈妈的概率为0.3,预测出是孩子的概率是0.1,预测出所有概率均小于概率阈值,则输出层输出预测结果-监控信息中出现的人是陌生人。由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健壮性和鲁棒性,所以依据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识别出的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更高。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是能够识别出人脸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是识别出指纹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是识别出声纹的神经网络模型,还可以是识别出眼膜或虹膜的神经网络模型。如果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是人脸图像,则调用可识别出人脸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身份识别。如果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是指纹信息,则调用可识别出指纹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身份识别。如果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是声音信息,则调用可识别出声纹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身份识别。如果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是眼膜或虹膜信息,则调用可识别出眼膜或虹膜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身份识别。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是任何合理的能够识别出用户身份的模型,如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MTCNN)、残差神经网络(ResNet)、孪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CNN)等。以上模型如果在图6所示的模型基础上产生任何合理的变型,其也在本公开实施例的覆盖范围内。第二种方式,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第二种方式的执行主体为TA1。预先在为TEE开辟的存储空间中存储每个家人的人脸特征、指纹特征、声纹特征、虹膜特征、眼膜特征等,作为在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待到使用时,从存储空间中读取出,从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在监控环境中出现的人的生理特征信息,判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读取出的哪个家人的生理特征的相似度高于预定相似度如90%。如果判断出提取出的人脸特征与爸爸的人脸特征的相似度高于90%,则确定当前出现在门外的人是自家人,且是爸爸,确定当前出现在门外的人的身份ID是爸爸的身份ID。如果在监控环境中出现的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读取出的所有家人的生理特征的相似度均小于预定相似度,则认为在监控环境中出现的人不是自家人,是陌生人。这种通过相似度匹配的方式确定出第一身份信息的方案,可保证第一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在前述的两种方式中,如果目标信息是人脸图像,那么提取出的生理特征可以是人脸特征、眼膜特征和虹膜特征。人脸特征包括轮廓、颜色、大小、人脸边缘特征等。眼膜或虹膜特征包括眼膜或虹膜的轮廓、颜色、大小、边缘特征等。如果目标信息是指纹图像,那么提取出的生理特征可以是指纹的走向、纹路等。如果目标信息是声音,那么提取出的生理可以是声纹信息如声音的频率和波动幅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同时通过前述的两种方式进行第一身份信息的识别,比较通过两种实现方式得到的身份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TA1继续执行流程,确定识别出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如果不一致,则结束流程。以避免错误开锁为用户带来的损失,提高用户体验。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如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TA间的通信方法还包括S701~S704,S701~S704的执行主体为第二TA。S701: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S702: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门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可以理解,第一TA可依据其获得的第一监控信息对出现在智能门外的监控对象进行身份的识别。除此之外,第二TA也可以依据其获得的监控信息对出现在智能门外的监控对象进行身份识别(如S701和S702所示)。其中,为区别于第一TA获得的监控信息,将第二TA获得的监控信息视为第二监控信息。可以理解,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可以是第一TA和第二TA从同一信息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示例性地,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均是从同一个摄像头处、同一麦克风或同一指纹采集面板处得到的监控信息。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可以是第一TA和第二TA从不同信息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如,第一TA获得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在REE或在TEE中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所述第二TA获得第二信息采集装置在REE中或在TEE中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所述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和第二信息采集装置为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不同信息采集装置。示例性地,第一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得到的监控画面,第二监控信息是从麦克风处得到的声音信息或指纹采集面板处得到的指纹信息。这种情况下,第一TA可基于监控画面中的人脸图像、眼膜和/或虹膜对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进行识别。第二TA可基于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声音或指纹信息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第一监控信息是从麦克风处得到的声音信息,第二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得到的监控画面或指纹采集面板处得到的指纹信息。这种情况下,第一TA可基于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声音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第二TA可基于监控画面中的人脸图像、眼膜和/或虹膜对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进行识别、或者基于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指纹信息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第一监控信息是从指纹采集面板处得到的指纹信息,第二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得到的监控画面或麦克风处得到的声音信息。这种情况下,第一TA可基于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指纹信息对其身份进行识别。第二TA可基于监控画面中的人脸图像、眼膜和/或虹膜对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进行识别、或者基于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声音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前述的几种情况,说明了第一TA和第二TA可从人脸、眼膜、虹膜、声音和指纹中的不同方面对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进行识别。特别的,在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头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的设置有两个摄像头的情况,第一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1得到的监控画面,第二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2得到的监控画面。或者,第一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2得到的监控画面,第二监控信息是从摄像头1得到的监控画面。由于摄像头1和摄像头2处于不同的位置,如一个在门上,一个在房子上,且各自具有监控区域(这两个监控区域可能会存在部分重叠),所以摄像头1和摄像头2采集到的监控画面至少会存在部分不同。第一TA和第二TA依据各自得到的监控画面进行人的身份的识别,是从不同的监控画面中实现的识别,相当于从不同的角度对智能门外出现的人进行了身份识别,可保证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其中,优选第一监控信息和第二监控信息是第一TA和第二TA从不同信息采集装置处得到的监控信息。进一步优选从不同类型的信息采集装置处得到监控信息。需要说明的是,S702第二TA获得第二身份信息的过程大致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方式一: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方式二: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第二TA获得第二身份信息的具体过程与前述的第一TA获得第一身份信息的具体过程相似,请参见前述的第一TA获得第一身份信息的过程适应性理解。可以理解,第二TA可基于对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调用实现对第二身份信息的识别、和/或基于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的结果实现对第二身份信息的识别。具体过程请参见前述相关说明,重复之处不再赘述。S703: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本步骤中,第二TA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过程与前述的第一TA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过程类似,即第二TA可以仅确认第二身份信息是否是自家人的身份信息,而不用确认是自家人中的谁的身份信息。或者,不仅确认是自家人,还可以得出是自家人中的谁。S704: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开锁指令,所述开锁指令用于控制对所述智能门设备的门锁开启。本步骤中,在第二TA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自家人的身份信息或者进一步的是自家人的爸爸时,在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生成开锁指令并发送至门锁,以令智能门开门,方便自家人的进入。实现了智能门的自主开锁。且第一TA和第二TA均需基于各自获得的监控环境对监控环境中出现的人进行身份识别,并在识别为自家人,且解密和解封装均成功的情况下令门锁开启,提高了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如果将由不同TA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的方案称为身份的双重识别,这种身份的双重识别方案,可进一步保证在自家人回家时开锁,实现正确的开锁。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TA依据其获得的第二监控信息识别出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第二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第二TA获得第二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对象是具有第二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第二TA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二距离阈值内;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二距离阈值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执行对所述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示例性地,如果第二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在第二距离阈值如0.3m内,且解密以及解封装均成功,第二TA生成开锁指令并发送至门锁,以令智能门开门,方便自家人的进入。如果在第二距离阈值内,说明具有第二身份ID的人此时站在智能门前。如果不在第二距离阈值内,说明具有第二身份ID的人此时未站在智能门前,之所以第二TA能够从第二监控信息中识别出第二身份ID,很大可能是不法份子模拟了包括有第二身份ID的对象的监控信息并发送至第二TA,试图非法打开门锁。本实施例利用对第二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二距离阈值内的判断,避免了不法份子通过模拟包括有第二身份ID的对象的监控信息而成功获得开锁的可能,提高了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其中,第二TA获得第二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以及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二距离阈值内的方案与前述的第一TA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以及确定第一对象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二距离阈值内的方案的具体过程相似,不做赘述。在取值上,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可相同,可不同,视具体情况而设定。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前述的S704可以变化为: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二确定结果;相应的,所述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执行对所述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包括:在第二确定结果表征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解密结果表征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结果表征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开锁指令,所述开锁指令可用于控制所述智能门设备的门锁开启。在实际应用中,由第一TA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的在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为自家人的身份,由第二TA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出的在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身份也是自家人的身份的情况下,识别出的这两个身份信息可以是相同的身份信息,即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的人为相同的家人,还可以是不同的身份即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的人为不同的家人。在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的人为相同的家人、且第二TA对密文数据的解密和解封装均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可产生开锁指令并发送至门锁,以令门锁开启。该方案中,第一TA和第二TA均根据自身获得的监控信息进行监控对象的身份的识别,且在识别为是自家人且同一家人的情况下,开锁。一方面实现了智能门的自主开锁,体现了家居的智能性。另一方面,在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为同一家人的情况下进行开锁,保证了智能家居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的人为不同的家人,且在第二TA对密文数据的解密和解封装均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可不产生开锁指令,也可产生开锁指令,视实际设置情况而定。前述方案中均是以第一TA和第二TA识别出的监控对象为单个人为例进行的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智能门外出现的人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基于前述方案可具有以下几种场景:场景一:TA1依据其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为自家人,TA1对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加密等处理后发送至TA2,TA2接收TA1发送的密文数据,在解密和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生成开锁指令以令门锁开启。场景二:在TA1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为自家人,且该自家人与智能门设备之间的距离在第一距离阈值如0.3m内,则TA1对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加密等处理后发送至TA2,TA2接收TA1发送的密文数据,在解密和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生成开锁指令以令门锁开启。场景三:在TA1、TA2依据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均为自家人的情况下,TA2对TA1发送的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的结果均为成功时,TA2生成开锁指令。在TA1、TA2依据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均为自家人、且TA1判断出其识别出的出现在门外的人与智能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距离阈值如0.3m(米)内,TA2对TA1发送的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的结果均为成功时,TA2生成开锁指令。在TA1、TA2依据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均为自家人、且TA1判断出其识别出的出现在门外的人与智能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距离阈值如0.3m内、TA2判断出其识别出的出现在门外的人与智能门之间的距离在第二距离阈值内如0.2m内,TA2对TA1发送的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的结果均为成功时,TA2生成开锁指令。场景四:基于前述的场景三,在TA1、TA2依据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当前出现在智能门外的人均为自家人,且为同一家人的情况下,TA2对TA1发送的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的结果均为成功时,TA2生成开锁指令。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第一TA和/或第二TA识别出的监控对象可以为单个人,即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是单个的身份信息,除此之外,第一TA和/或第二TA识别出的监控对象还可以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如第一TA识别出的监控对象是N个人,第二TA识别出的监控对象是M个人,N和M均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即,由第一TA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内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由第二TA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内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内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方案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执行:逐一判断所述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在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将第一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如将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按照预定的格式进行封装形成数据包。由此可见,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案不仅适用于在监控环境内出现单个人的情形,还适用于在监控环境下出现两个及以上人的情形,适用范围更广。示例性地,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TA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内出现的是N=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逐一判断这N=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假定这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的第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大于第一预定数值如1个,则将第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或者,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如所有身份信息总量的一半,则将第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还或者,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大于第一预定数值如1个、且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如所有身份信息总量的一半,则将第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在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内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方案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执行:逐一判断所述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在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执行对所述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由此可见,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案不仅适用于在监控环境内出现单个人的情形,还适用于在监控环境下出现两个及以上人的情形,适用范围更广。示例性地,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二TA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内出现的是M=4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逐一判断这M=4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假定这4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的第2个监控对象和第3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大于第二预定数值如2个,则在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均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确定执行对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生成开锁指令。或者,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如所有身份信息总量的一半,则在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均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确定执行对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生成开锁指令。还或者,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大于第二预定数值如2个、且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如所有身份信息总量的一半,则在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均成功的情况下,第二TA确定执行对智能门设备的开锁操作,生成开锁指令。前述方案中,基于计算在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的方案,和/或基于计算在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的方案,实现了在智能门外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情形下进行准确开锁的方案,智能门的这种自主开锁方案大大提高了家居安防的安全性和智能性。上述方案中,第一预定数值和第二预定数值可以为相同的数值,可以为不同的数值,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一预定比例和第二预定比例可以为相同的数值,可以为不同的数值,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如果第一TA和第二TA获得的监控信息是针对同一时刻或相近时刻的监控信息(如时间差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如在1或半分钟内),那么M和N在数值上可以取值为相同,还可以取值为不同。如,第一TA和第二TA基于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监控对象的数量是当前智能环境内出现的所有监控对象、或是部分监控对象。示例性地,当前智能环境内出现有3个人,第一TA基于其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监控对象可能是3个、2个或是1个。第二TA基于其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监控对象可能是3个、2个或是1个。其中,第一TA和第二TA基于各自获得的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监控对象的数量是当前智能环境内出现的所有监控对象的情形为优选的情形。其中,第一TA和第二TA针对同一时刻或相近时刻的监控信息识别出的监控对象的数量为不同的情形可能是:第一TA从图像采集装置中获得的监控信息,并依据该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环境内出现有3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而第二TA是从声音采集装置中获得的监控信息,在这3个人中可能其中有一个人并未说话,那么第二TA从其得到的监控信息中识别出的是2个监控对象的身份。或者,第二TA是从指纹采集装置中获得的监控信息,在这3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输入了指纹,那么第二TA中从其得到的监控信息中识别出的是1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以上内容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A间的通信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该方法至少可基于第一TA利用自身获得的监控信息对监控对象的身份进行识别、封装、加密,以及第二TA对密文数据进行解密、解封装的方式来实现智能门的自主开锁,无需像相关技术那样需要智能手机这一外界设备的控制智能门才能进行开锁。另外,基于对监控环境内的出现的人的身份的识别、识别出的身份信息的封装、解封装、加解密等措施,可大大保证了自主开锁的安全性,提高了家居安防的智能性和安全性。可以理解,在相关智能安防技术中,如在家居的智能安防场景中,多数方案采用通过从用户的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向门发送开锁指令的方式实现对门锁的开启。这种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这个外界设备的控制实现的开锁。该方案,一方面,门的开锁需要外界设备的控制,无法体现门开锁的自主性,安防的智能性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具有不法企图的人如黑客来说,其可以通过不法手段潜入至手机模拟出令门开锁的伪指令,如果用户的家门在伪指令的作用下实现了开锁,将会发生家中财物被偷被盗的可能,为用户带来了经济损失,安防的安全性不足。从对本方案的如上描述来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TEE间的通信方法可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智能安防设备的安全性和自主性。本公开实施例的TA间的通信方法,可应用于第一TA中,应用于第一TA中的所述方法至少包括: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至第二TA;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第二TA解密和解封装、以及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方法可应用于第二TA中,应用于第二TA中的所述方法至少包括:接收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第一TA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封装以及利用所述第一TA和所述第二TA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于第一TA中和应用于第二TA中的方法具体可参见前述的第一TA和第二TA之间的交互方案而理解,重复之处不赘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安防设备,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如图8所示,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第一通信装置801,处于所述TEE中,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获得第一身份信息,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的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在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发送所述密文数据;第二通信装置802,处于所述TEE中,用于接收所述密文数据,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通信装置802用于: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不产生目标指令。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通信装置802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通信装置801用于: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象是具有第一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通信装置801用于:向第一对象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请求定位信息的反馈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或,产生并发送通知消息至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富执行环境REE中运行的目标应用,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通知消息向所述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其定位信息,接收所述目标应用针对所述通知消息而反馈的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第一通信装置801用于: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第二通信装置802用于: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二通信装置802用于:在第二确定结果表征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解密结果表征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结果表征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TA产生开锁指令,所述开锁指令可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门锁开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还运行富执行环境REE,所述智能安防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各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能够在自身所处的位置上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第一通信装置801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所述第一监控信息,第二通信装置802获得其中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第一通信装置801获得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第二通信装置802获得第二信息采集装置在所述REE中对所述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所述第一信息采集装置和第二信息采集装置为所述至少一个信息采集装置中的不同信息采集装置。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在第一身份信息是第一通信装置801识别出的在第一监控信息内出现的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第一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方案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执行:逐一判断所述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在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比例的情况下,将第一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封装如将N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按照预定的格式进行封装形成数据包。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在第二身份信息是第二通信装置802识别出的在第二监控信息内出现的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方案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执行:逐一判断所述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获得判断结果;依据判断结果,计算在M个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中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和/或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数量占所有身份信息的总量的比例;在所述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值和/或所述比例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比例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智能安防设备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该智能安防设备包括:存储器910和处理器920,存储器910内存储有可在处理器9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器910和处理器9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910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当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该智能安防设备执行时,使得该智能安防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该智能安防设备还包括:通信接口930,用于与外界设备进行通信,进行数据交互传输。如果存储器910、处理器920和通信接口930独立实现,则存储器910、处理器920和通信接口930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该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存储器910、处理器920及通信接口930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则存储器910、处理器920及通信接口930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所述计算机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所述芯片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理解的是,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值得说明的是,处理器可以是支持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dvancedRISCMachines,ARM)架构的处理器。进一步地,可选的,上述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D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RAM,DRRAM)。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结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据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蓝牙、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VersatileDisc,DVD))或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值得注意的是,本公开提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换句话说,可以是非瞬时性存储介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装置,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通信装置用于所述TEE中,如图10所示,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获得单元1001,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而得到的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单元1002,用于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单元1003,用于确定所述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封装单元1004,用于在确定所述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加密单元1005,用于获得与第二TA约定的密钥并使用所述密钥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发送单元1006,用于通过与所述第二TA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将所述密文数据发送,其中所述密文数据用于供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中的第二通信装置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前述的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在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可视为第一身份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确定单元1003,还用于:获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象是具有第一身份信息的监控对象;确定所述距离信息是否在第一距离阈值内;如果所述距离信息在第一距离阈值内以及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封装单元1004用于将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封装成数据包。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确定单元1003,还用于:向第一对象的终端发送请求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请求定位信息的反馈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或,产生并发送通知消息至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富执行环境REE中运行的目标应用,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通知消息向所述第一对象的终端请求其定位信息,接收所述目标应用针对所述通知消息而反馈的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并依据所述终端的定位信息及智能安防设备的位置信息,计算第一对象与智能安防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识别单元1002,用于: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一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所述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信应用TA间的通信装置,所述智能安防设备至少能够运行有可信任执行环境TEE,所述通信装置用于所述TEE中,如图11所示,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所述密文数据,所述密文数据是所述智能安防设备中的第一通信装置在依据第一监控信息识别出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经对所述身份信息进行封装以及利用所述第一TA和所述第二TA约定的密钥进行加密而得到的;解密和解封装单元1102,用于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封装,其中利用所述密钥对所述密文数据进行解密;确定单元1103,用于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所述目标指令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执行目标操作。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确定单元1103,用于:在解密成功且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产生目标指令;在解密失败和/或解封装失败的情况下,不产生目标指令。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对监控环境进行监控得到的第二监控信息,获得第二身份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依据第二监控信息识别的在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监控环境内出现的监控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单元1103,用于确定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一确定结果;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为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解密结果和解封装结果,确定是否产生目标指令。作为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监控信息包括监控对象的用户目标信息,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包括以下其中至少之一:监控对象的人脸图像、指纹信息、声音、虹膜和眼膜信息;相应的,所述获得单元,用于:调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得到在第二监控信息中出现的监控对象的生理特征信息并基于生理特征信息识别监控对象的身份以得到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和/或,调用所述TEE中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将从所述用户目标信息中提取出的生理特征信息与存储的生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确定结果表征第二身份信息为预定对象的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确定单元1103,用于:确定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是否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得到第二确定结果;在第二确定结果表征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为相同对象的身份信息、解密结果表征解密成功以及解封装结果表征解封装成功的情况下,产生开锁指令,所述开锁指令可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安防设备的门锁开启。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智能安防设备、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通信装置,由于该智能安防设备、通信装置所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的TA间的通信方法相似,因此,智能安防设备、通信装置的实施过程及实施原理均可以参见前述TA间的方法的实施过程及实施原理描述,重复之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对各功能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该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涉及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包括矩形围挡,矩形围挡由四块空心板体组成,矩形围挡的下周外沿上设置有插入边框;矩形围挡上设置有抽水机构,抽水机构用于将矩形围挡内的水抽至矩形围挡外;矩形围挡的内圈放置有过滤漂浮机构,抽水机构的抽水端抵触在过滤漂浮机构的上表面,过滤漂浮机构用于漂浮在水面上且在抽水机构抽水时将水中的杂质隔离;空心板体上设置有提拉机构,提拉机构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达到基坑底部时自动将抽水机构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矩形围挡的内部还设置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达到基坑底部时驱动过滤漂浮机构翻转。本申请具有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进行紧急施工时的施工效率的效果。1.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围挡(1),所述矩形围挡(1)由四块空心板体(11)组成,所述矩形围挡(1)的下周外沿上设置有插入边框(3);所述矩形围挡(1)上设置有抽水机构(2),所述抽水机构(2)用于将矩形围挡(1)内的水抽至矩形围挡(1)外;所述矩形围挡(1)的内圈放置有过滤漂浮机构(4),所述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抵触在过滤漂浮机构(4)的上表面,所述过滤漂浮机构(4)用于漂浮在水面上且在抽水机构(2)抽水时将水中的杂质隔离;所述空心板体(11)上设置有提拉机构(5),所述提拉机构(5)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4)达到基坑底部时自动将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4);所述矩形围挡(1)的内部还设置有翻转机构(6),所述翻转机构(6)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4)达到基坑底部时驱动过滤漂浮机构(4)翻转;所述过滤漂浮机构(4)包括泡沫塑料框(41)、网孔板(42)以及纱布(43),所述网孔板(42)设置在泡沫塑料框(41)的下框面上,所述纱布(43)布设在网孔板(42)的上表面;所述泡沫塑料框(41)放置在矩形围挡(1)内部的水面上;所述抽水机构(2)包括抽水泵(21)、抽水风琴管(22)、放水管(23)以及配重球(24);所述抽水泵(21)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上端,所述抽水风琴管(22)连通设置在抽水泵(21)的抽水口端,所述配重球(24)的内部开设有一条主通道(241)以及多条次通道(242),多条次通道(242)均与主通道(241)相连通,所述抽水风琴管(22)的一端与主通道(241)的一端连通设置,所述放水管(23)连通设置在抽水泵(21)的出水口端;所述纱布(43)的上端中心设置有放置框(431),所述配重球(24)放置在所述放置框(431)内,且在所述配重球(24)放置在所述放置框(431)内时,所述泡沫塑料框(41)处于漂浮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5)包括动力组件(51)、提拉组件(52)以及触碰组件(53);所述提拉组件(52)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内部,且所述提拉组件(52)用于将配重球(24)从放置框(431)内提出;所述动力组件(51)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内部且用于为提拉组件(52)提供动力;所述触碰组件(53)安装在空心板体(11)靠近基坑底部的内板壁上,在所述泡沫塑料框(41)随着水位下降且下移时,所述泡沫塑料框(41)抵触到触碰组件(53)后,所述动力组件(51)与提拉组件(52)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组件(52)包括第一电机(521)、卷线轮(522)以及尼龙绳(523);所述第一电机(521)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内壁上,所述卷线轮(522)同轴线安装在第一电机(521)的输出轴上,所述尼龙绳(523)绕设在卷线轮(522)上,所述空心板体(11)靠近顶部的侧板壁上开设有开孔(111),所述尼龙绳(523)的一端穿过开孔(111)后与配重球(24)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板体(11)的内部还设置有导绳管(112),所述尼龙绳(523)穿设在导绳管(112)内,且所述尼龙绳(523)的一段绳体松弛堆叠在所述导绳管(112)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51)包括第一蓄电池(511)以及第一导电片(512);所述触碰组件(53)包括触碰杆(531)、弹簧(532)、磁铁块(533)以及第二导电片(534);所述空心板体(11)内靠近基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7),所述第一蓄电池(511)安装在所述分隔板(7)上,所述第一导电片(512)竖直安装在分隔板(7)上;所述空心板体(11)靠近矩形围挡(1)侧的板壁上且位于分隔板(7)下方开设有触碰孔(113),所述触碰杆(531)滑动插设在触碰孔(113)内,所述触碰杆(531)的一端位于矩形围挡(1)的内圈、另一端位于空心板体(11)的内部;所述弹簧(532)绕设在触碰杆(531)上且位于触碰孔(113)内,所述弹簧(532)的一端与触碰孔(113)内壁连接、另一端与触碰杆(531)相连接,所述弹簧(532)使得触碰杆(531)的一端始终具有向矩形围挡(1)内移动的趋势;所述触碰杆(531)位于矩形围挡(1)内的一端设置有触碰斜面(5311),所述泡沫塑料框(41)的一侧外框壁上设置有与触碰斜面(5311)滑动贴合的抵触斜壁(411),所述抵触斜壁(411)用于将触碰斜面(5311)从矩形围挡(1)内推入至触碰孔(113)内;所述分隔板(7)上开设有条形滑孔(71),所述条形滑孔(71)的长度方向与触碰杆(53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分隔板(7)上位于条形滑孔(71)的下孔面上覆设有第一防水膜(711),所述磁铁块(533)滑动插设在条形滑孔(71)内且位于第一防水膜(711)上,所述第二导电片(534)竖直设置在磁铁块(533)上且与第一导电片(512)相正对;所述触碰杆(531)位于空心板体(11)内的杆段上设置有吸附铁片(5312),所述吸附铁片(5312)贴合在第一防水膜(711)的下膜面且与所述磁铁块(533)磁性吸附;所述第一导电片(512)与第一蓄电池(511)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片(534)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机(521)电连接,在所述触碰斜面(5311)被挤入触碰孔(113)内后,所述第一导电片(512)与第二导电片(534)相贴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6)包括翻转组件(61)以及供能组件(62),所述翻转组件(61)以及供能组件(62)均安装在与提拉机构(5)相对的空心板体(11)内;所述供能组件(62)用于为翻转组件(61)提供动力,所述翻转组件(61)用于带动泡沫塑料框(41)在矩形围挡(1)内从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61)包括第二电机(611)、伸缩杆(612)以及磁铁条(613),所述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的长度方向与触碰杆(53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触碰杆(531)与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处于同一轴线上,所述伸缩杆(612)同轴线设置在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上,所述磁铁条(613)水平安装在伸缩杆(612)远离第二电机(611)的一端,且磁铁条(613)的长度方向与伸缩杆(61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正对所述触碰孔(113)的空心板体(11)上且靠近矩形围挡(1)内圈的板面上开设有覆膜孔(8),所述覆膜孔(8)上覆设有第二防水膜(9);所述泡沫塑料框(41)的一侧框壁上设置有铁制条(412),所述铁制条(412)贴合在所述第二防水膜(9)上且铁制条(412)的长度方向与磁铁条(61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抵触斜壁(411)将所述触碰斜面(5311)挤压入触碰孔(113)内时,所述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相正对;所述供能组件(62)包括第二蓄电池(621)以及开关(622),所述第二蓄电池(621)安装在空心板体(11)内位于第二电机(611)的上方,所述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开关(622)安装在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之间的导线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612)包括矩形套筒(6121)以及矩形杆(6122),所述矩形套筒(6121)同轴线设置在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上,所述矩形杆(6122)插设在矩形套筒(6121)内,且所述磁铁条(613)安装在矩形杆(6122)远离矩形套筒(6121)的一端。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土建施工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背景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城市的土地上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土地面积紧张,为了能够缓解日益严峻的土地使用压力,节省公共的土地使用资源,通常进行大型深基坑的建设。而在大型深基坑挖好之后,就需要在基坑内进行桩基的安装,安装好基桩之后便可以进行顶部房屋的建筑,从而增加施工效率。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遇到雷雨天气时,由于大型基坑的面积较大,因此大型基坑内很容易堆积积水,此时必须将基坑内的水抽出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正常施工;但由于基坑很大,排水十分耗费时间,并且基坑内泥土杂质较多,抽水时容易将排水设备堵塞。因此,在某些需要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紧急安装的施工作业就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施工周期加长。发明内容为了提升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进行紧急施工时的施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包括矩形围挡,所述矩形围挡由四块空心板体组成,所述矩形围挡的下周外沿上设置有插入边框;所述矩形围挡上设置有抽水机构,所述抽水机构用于将矩形围挡内的水抽至矩形围挡外;所述矩形围挡的内圈放置有过滤漂浮机构,所述抽水机构的抽水端抵触在过滤漂浮机构的上表面,所述过滤漂浮机构用于漂浮在水面上且在抽水机构抽水时将水中的杂质隔离;所述空心板体上设置有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达到基坑底部时自动将抽水机构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所述矩形围挡的内部还设置有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达到基坑底部时驱动过滤漂浮机构翻转。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充满集水的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紧急安装的施工作业时,首先把矩形围挡通过吊装设备吊起来,接着再通过吊装设备下放到特定部位处,随即通过插入边框插入至基坑的泥土层内,让矩形围挡将特定部位与基坑实现分隔。把过滤漂浮机构放置在矩形围挡内,然后再把抽水机构的抽水端抵触到过滤漂浮机构的上表面,这时矩形围挡内水中的杂质便被过滤漂浮机构挡在抽水机构的抽水端下方,抽水时就能把水给抽走而将大部分杂质给隔断,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抽水时吸入大量杂质而引起堵塞的现象。随着抽水机构的不断运作,矩形围挡内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从而让过滤漂浮机构也逐渐下降。当下降到基坑底部的位置时,触发提拉机构运转,从而带动抽水机构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最后再通过翻转机构把过滤漂浮机构进行翻转,使得过滤漂浮机构不再遮挡住矩形围挡的内部。此时矩形围挡内的水已经被抽空,这时可以将工人下放到矩形围挡内,进行紧急施工作业,最终达到提升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进行紧急施工时的施工效率的效果。可选的,所述过滤漂浮机构包括泡沫塑料框、网孔板以及纱布,所述网孔板设置在泡沫塑料框的下框面上,所述纱布布设在网孔板的上表面;所述泡沫塑料框放置在矩形围挡内部的水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塑料框能够起到漂浮的作用,让处于泡沫塑料框内的网孔板以及纱布都能漂浮起来,而网孔板能够过滤掉部分颗粒度较大的杂质,纱布则能够过滤掉颗粒度较小的杂质,使得抽水机构的抽水端在纱布的上表面进行抽水时,能够不易吸入水中的杂质而造成堵塞,从而达到在抽水时对矩形围挡内的水中杂质过滤较为直观且方便的效果。可选的,所述抽水机构包括抽水泵、抽水风琴管、放水管以及配重球;所述抽水泵安装在空心板体的上端,所述抽水风琴管连通设置在抽水泵的抽水口端,所述配重球的内部开设有一条主通道以及多条次通道,多条次通道均与主通道相连通,所述抽水风琴管的一端与主通道的一端连通设置,所述放水管连通设置在抽水泵的出水口端;所述纱布的上端中心设置有放置框,所述配重球放置在所述放置框内,且在所述配重球放置在所述放置框内时,所述泡沫塑料框处于漂浮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抽水时,先把抽水风琴管一端的配重球放入放置框内,让配重球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网孔板施加一定的压力,让配重球不会轻易移动的同时又能够让塑料泡沫框的下部分沉入水中一段距离,但依旧处于漂浮状态,这时抽水风琴管便会伸长让配重球始终处于放置框内。此时配重球上的次通道能够接触到矩形围挡内的水,接着再启动抽水泵,使得抽水泵产生吸力,将水通过次通道进入主通道,再从主通道进入到抽水风琴管内,这时把放水管的一端对准矩形围挡外部,矩形围挡内被抽出的水便会从抽水风琴管内进入到放水管内,最后喷射至矩形围挡的外部,达到将矩形围挡内的水抽出较为方便的效果。可选的,所述提拉机构包括动力组件、提拉组件以及触碰组件;所述提拉组件安装在空心板体的内部,且所述提拉组件用于将配重球从放置框内提出;所述动力组件安装在空心板体的内部且用于为提拉组件提供动力;所述触碰组件安装在空心板体靠近基坑底部的内板壁上,在所述泡沫塑料框随着水位下降且下移时,所述泡沫塑料框抵触到触碰组件后,所述动力组件与提拉组件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泡沫塑料框带动网孔板最终会贴合到基坑的内底壁上,这时泡沫塑料框会触碰到触碰组件进而让动力组件与提拉组件实现电连接,此时提拉组件会自动运行,将处于放置框内的配重球提起,从而达到让配重球自动与网孔板脱离的效果。可选的,所述提拉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卷线轮以及尼龙绳;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空心板体的内壁上,所述卷线轮同轴线安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尼龙绳绕设在卷线轮上,所述空心板体靠近顶部的侧板壁上开设有开孔,所述尼龙绳的一端穿过开孔后与配重球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启动第一电机,使得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卷线轮转动,从而让尼龙绳逐渐收卷在卷线轮上,此时尼龙绳穿过开孔的一端便会受到收卷时的拉力而上移,进而把配重球向上提起脱离放置框,进而达到驱动配重球脱离放置框较为方便的效果。可选的,所述空心板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导绳管,所述尼龙绳穿设在导绳管内,且所述尼龙绳的一段绳体松弛堆叠在所述导绳管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在配重球随着泡沫塑料框从上往下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尼龙绳有足够的伸缩长度,因此尼龙绳需要在导绳管内提前堆叠一部分松弛的绳段,而导绳管能够供尼龙绳上松弛堆叠的绳段进行储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出现尼龙绳松弛的绳段在空心板体内随意绕卷导致无法收卷的情况发生。可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第一蓄电池以及第一导电片;所述触碰组件包括触碰杆、弹簧、磁铁块以及第二导电片;所述空心板体内靠近基坑底部的位置设置有分隔板,所述第一蓄电池安装在所述分隔板上,所述第一导电片竖直安装在分隔板上;所述空心板体靠近矩形围挡侧的板壁上且位于分隔板下方开设有触碰孔,所述触碰杆滑动插设在触碰孔内,所述触碰杆的一端位于矩形围挡的内圈、另一端位于空心板体的内部;所述弹簧绕设在触碰杆上且位于触碰孔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触碰孔内壁连接、另一端与触碰杆相连接,所述弹簧使得触碰杆的一端始终具有向矩形围挡内移动的趋势;所述触碰杆位于矩形围挡内的一端设置有触碰斜面,所述泡沫塑料框的一侧外框壁上设置有与触碰斜面滑动贴合的抵触斜壁,所述抵触斜壁用于将触碰斜面从矩形围挡内推入至触碰孔内;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条形滑孔,所述条形滑孔的长度方向与触碰杆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分隔板上位于条形滑孔的下孔面上覆设有第一防水膜,所述磁铁块滑动插设在条形滑孔内且位于第一防水膜上,所述第二导电片竖直设置在磁铁块上且与第一导电片相正对;所述触碰杆位于空心板体内的杆段上设置有吸附铁片,所述吸附铁片贴合在第一防水膜的下膜面且与所述磁铁块磁性吸附;所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一蓄电池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片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机电连接,在所述触碰斜面被挤入触碰孔内后,所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相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泡沫塑料板随着水位下降后,泡沫塑料板上的抵触斜壁会抵触到触碰杆一端的触碰斜面,并且随着泡沫塑料板的不断下降,抵触斜壁会将触碰斜面的位置占据,进而把触碰斜面挤入触碰孔内,此时触碰杆便会沿着触碰孔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被挤压到空心板体内。而在触碰杆移动的过程中,触碰杆会带动吸附铁片同步移动,而磁铁块隔着第一防水膜与吸附铁片磁性吸附在一起,从而在触碰杆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导电片逐渐靠近第一导电片并最终贴合在一起。当第二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贴合后,第一蓄电池与第一电机便实现电连接,从而第一蓄电池内的电能便会输送到第一电机内,使得第一电机运转,最终实现第一电机自动将尼龙绳收卷从而把配重球提起,达到在泡沫塑料框下降的基坑底部时第一电机自动启动的效果。可选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组件以及供能组件,所述翻转组件以及供能组件均安装在与提拉机构相对的空心板体内;所述供能组件用于为翻转组件提供动力,所述翻转组件用于带动泡沫塑料框在矩形围挡内从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供能组件为翻转组件提供动能,使得翻转组件实现转动,进而带动泡沫塑料框在矩形围挡内从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工人便能够直接下到矩形围挡内进行施工作业,达到提高施工作业效率的效果。可选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第二电机、伸缩杆以及磁铁条,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的长度方向与触碰杆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触碰杆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处于同一轴线上,所述伸缩杆同轴线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磁铁条水平安装在伸缩杆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且磁铁条的长度方向与伸缩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正对所述触碰孔的空心板体上且靠近矩形围挡内圈的板面上开设有覆膜孔,所述覆膜孔上覆设有第二防水膜;所述泡沫塑料框的一侧框壁上设置有铁制条,所述铁制条贴合在所述第二防水膜上且铁制条的长度方向与磁铁条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在所述抵触斜壁将所述触碰斜面挤压入触碰孔内时,所述铁制条与磁铁条相正对;所述供能组件包括第二蓄电池以及开关,所述第二蓄电池安装在空心板体内位于第二电机的上方,所述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开关安装在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之间的导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铁制条随着泡沫塑料框竖直下移,在抵触斜壁将所述触碰斜面挤压入触碰孔内后,铁制条与磁铁条也相正对,此时铁制条与磁铁条之间便会产生磁吸力,从而吸引磁铁条往靠近铁制条的方向移动,此时伸缩杆便会伸长,进而让磁铁条贴合在第二防水膜上并与铁制条贴在一起,此时打开开关,让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之间的导线接通,使得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实现电连接,这时第二电机便会带动伸缩杆转动,进而带动磁铁条转动;而磁铁条便会带动与磁铁条磁性相吸的铁制条进行同步移动,进而把铁制条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使得泡沫塑料框也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从而达到驱动泡沫塑料框转动较为方便的效果。可选的,所述伸缩杆包括矩形套筒以及矩形杆,所述矩形套筒同轴线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矩形杆插设在矩形套筒内,且所述磁铁条安装在矩形杆远离矩形套筒的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磁铁条受到磁性吸力时,矩形杆便会从矩形套筒内部分伸出,从而实现伸缩杆的伸长,并且矩形套筒以及矩形杆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使得第二电机带动磁铁条转动时能够让矩形套筒以及矩形杆不会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达到让第二电机正常带动磁铁条转动的效果。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需要对充满集水的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紧急安装的施工作业时,首先把矩形围挡通过吊装设备吊起来,接着再通过吊装设备下放到特定部位处,随即通过插入边框插入至基坑的泥土层内,让矩形围挡将特定部位与基坑实现分隔。把过滤漂浮机构放置在矩形围挡内,然后再把抽水机构的抽水端抵触到过滤漂浮机构的上表面,这时矩形围挡内水中的杂质便被过滤漂浮机构挡在抽水机构的抽水端下方,抽水时就能把水给抽走而将大部分杂质给隔断,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抽水时吸入大量杂质而引起堵塞的现象。随着抽水机构的不断运作,矩形围挡内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从而让过滤漂浮机构也逐渐下降。当下降到基坑底部的位置时,触发提拉机构运转,从而带动抽水机构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最后再通过翻转机构把过滤漂浮机构进行翻转,使得过滤漂浮机构不再遮挡住矩形围挡的内部。此时矩形围挡内的水已经被抽空,这时可以将工人下放到矩形围挡内,进行紧急施工作业,最终达到提升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进行紧急施工时的施工效率的效果;2.抽水时,先把抽水风琴管一端的配重球放入放置框内,让配重球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网孔板施加一定的压力,让配重球不会轻易移动的同时又能够让塑料泡沫框的下部分沉入水中一段距离,但依旧处于漂浮状态,这时抽水风琴管便会伸长让配重球始终处于放置框内。此时配重球上的次通道能够接触到矩形围挡内的水,接着再启动抽水泵,使得抽水泵产生吸力,将水通过次通道进入主通道,再从主通道进入到抽水风琴管内,这时把放水管的一端对准矩形围挡外部,矩形围挡内被抽出的水便会从抽水风琴管内进入到放水管内,最后喷射至矩形围挡的外部,达到将矩形围挡内的水抽出较为方便的效果;3.当泡沫塑料板随着水位下降后,泡沫塑料板上的抵触斜壁会抵触到触碰杆一端的触碰斜面,并且随着泡沫塑料板的不断下降,抵触斜壁会将触碰斜面的位置占据,进而把触碰斜面挤入触碰孔内,此时触碰杆便会沿着触碰孔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被挤压到空心板体内。而在触碰杆移动的过程中,触碰杆会带动吸附铁片同步移动,而磁铁块隔着第一防水膜与吸附铁片磁性吸附在一起,从而在触碰杆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导电片逐渐靠近第一导电片并最终贴合在一起。当第二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贴合后,第一蓄电池与第一电机便实现电连接,从而第一蓄电池内的电能便会输送到第一电机内,使得第一电机运转,最终实现第一电机自动将尼龙绳收卷从而把配重球提起,达到在泡沫塑料框下降的基坑底部时第一电机自动启动的效果;4.当铁制条随着泡沫塑料框竖直下移,在抵触斜壁将所述触碰斜面挤压入触碰孔内后,铁制条与磁铁条也相正对,此时铁制条与磁铁条之间便会产生磁吸力,从而吸引磁铁条往靠近铁制条的方向移动,此时伸缩杆便会伸长,进而让磁铁条贴合在第二防水膜上并与铁制条贴在一起,此时打开开关,让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之间的导线接通,使得第二蓄电池与第二电机实现电连接,这时第二电机便会带动伸缩杆转动,进而带动磁铁条转动;而磁铁条便会带动与磁铁条磁性相吸的铁制条进行同步移动,进而把铁制条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使得泡沫塑料框也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从而达到驱动泡沫塑料框转动较为方便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过滤漂浮机构下降至基坑内底壁后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展示翻转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展示翻转组件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矩形围挡;11、空心板体;111、开孔;112、导绳管;113、触碰孔;2、抽水机构;21、抽水泵;22、抽水风琴管;23、放水管;24、配重球;241、主通道;242、次通道;3、插入边框;4、过滤漂浮机构;41、泡沫塑料框;411、抵触斜壁;412、铁制条;42、网孔板;43、纱布;431、放置框;5、提拉机构;51、动力组件;511、第一蓄电池;512、第一导电片;52、提拉组件;521、第一电机;522、卷线轮;523、尼龙绳;53、触碰组件;531、触碰杆;5311、触碰斜面;5312、吸附铁片;532、弹簧;533、磁铁块;534、第二导电片;6、翻转机构;61、翻转组件;611、第二电机;612、伸缩杆;6121、矩形套筒;6122、矩形杆;613、磁铁条;62、供能组件;621、第二蓄电池;622、开关;7、分隔板;71、条形滑孔;711、第一防水膜;8、覆膜孔;9、第二防水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参照图1,包括矩形围挡1,矩形围挡1由四块空心板体11组成,空心板体11由钢制成,并且矩形围挡1的重力大于水的浮力,使得矩形围挡1能够正常地安装在水面以下的基坑底壁上。而矩形围挡1的下周外沿上设置有插入边框3,插入边框3的插入边为尖端,从而能够配合插入边框3更好的插入到基坑底部的泥土层内。结合图1、2,矩形围挡1上设置有抽水机构2,抽水机构2用于将矩形围挡1内圈的水抽至矩形围挡1的外部,因为是紧急施工,所以只需要将矩形围挡1内的水抽走即可,为了方便就直接排到基坑内且位于矩形围挡1外的部分。而矩形围挡1的内圈放置有过滤漂浮机构4,过滤漂浮机构4漂浮在矩形围挡1内圈的水位上方;过滤漂浮机构4的作用在于将水能正常浸没过滤漂浮机构4,但水中的杂质则会被挡在过滤漂浮机构4的下方,此时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便处于过滤漂浮机构4的上表面,进而实现正常抽水却不易把水中的杂质给一起吸入;在其中一块空心板体11上设置有提拉机构5,提拉机构5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4达到基坑底部时自动将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脱离过滤漂浮机构4。而在另外一块相对的空心板体11内则设置有翻转机构6,翻转机构6用于在过滤漂浮机构4达到基坑底部时驱动过滤漂浮机构4翻转。这样设置后,当随着抽水的进行,过滤漂浮机构4移动到基坑底部时,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会离开过滤漂浮机构4从而不阻挡过滤漂浮机构4的转动,而翻转机构6带动过滤漂浮机构4转动后便不用工人费时费力地将过滤漂浮机构4取出,使得施工进度能够进一步加快。如图1、2所示,过滤漂浮机构4包括泡沫塑料框41、网孔板42以及纱布43;泡沫塑料框41的形状也为矩形,并且泡沫塑料框41的形状与矩形围挡1的内圈形状相配;而网孔板42覆设在泡沫塑料框41的下框壁上,即当泡沫塑料框41下降后,网孔板42会预先接触到基坑底壁。并且网孔板42直接在竖直方向上将泡沫塑料框41的内圈完全遮挡住,而纱布43则布设在网孔板42的上板面上。网孔板42的作用是将水中颗粒度较大的杂质进行阻挡,而纱布43的作用则是将水中颗粒度较小的杂质进行阻挡,这样能够将矩形围挡1内大部分的颗粒杂质都挡住,此时再把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放置在纱布43表面,让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抽出浸没在纱布43上方的水即可。结合图1、2,抽水机构2包括抽水泵21、抽水风琴管22、放水管23以及配重球24;抽水泵21安装在其中一块空心板体11的顶壁上,放水管23连通设置在抽水泵21的出水口端,而抽水风琴管22连通设置在抽水泵21的抽水口端,抽水风琴管22本身具备较好的延展性,能够伸长或者缩短。而配重球24的内部开设有一条主通道241以及多条次通道242,主通道241的通道开口大于次通道242的通道开口,抽水风琴管22的一端则与主通道241相连通;并且抽水风琴管22是与配重球24连接在一起的,即提拉抽水风琴管22时,也会把配重球24一起提起来。在纱布43的上表面中心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放置框431,放置框431通过螺栓连接在网孔板42上,但纱布43则夹持在放置框431与网孔板42之间;配重球24便放置在放置框431内,并且放置时要注意将次通道242对准下方。将配重球24放到纱布43的放置框431上后,配重球24会对整个网孔板42施压,进而会让网孔板42浸入到水中一部分,从而让泡沫塑料框41也会有一部分浸没到水中,使得水能够正常进入到次通道242内。这样调整后,就能先把放水管23的一端先对准矩形围挡1的外侧,接着再启动抽水泵21,让抽水风琴管22产生吸力,把水从次通道242内依次吸入到主通道241、抽水风琴管22,最后从放水管23排出;随着水位慢慢地下降,泡沫塑料框41也会下移,配重球24也会跟着一起下移,这时抽水风琴管22便会被拉长,但会保持一直吸水的状态。结合图2、3,提拉机构5包括动力组件51、提拉组件52以及触碰组件53;提拉组件52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内部,且提拉组件52用于将配重球24从放置框431内提出;动力组件51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内部且用于为提拉组件52提供动力;触碰组件53安装在空心板体11靠近基坑底部的内板壁上,在泡沫塑料框41随着水位下降且下移时,泡沫塑料框41抵触到触碰组件53后,动力组件51与提拉组件52电连接;具体地,结合图2,提拉组件52包括第一电机521、卷线轮522以及尼龙绳523;第一电机521安装在其中一块空心板体11的内部,并且卷线轮522同轴线安装在第一电机521的输出轴上,尼龙绳523靠近绳端的一部分绳段则绕设在卷线轮522上。在这块空心板体11靠近顶部的侧板壁上开设有开孔111,开孔111内安装有一个滑动轮,而第一电机521所处的位置位于滑动轮的下方。尼龙绳523的一段绳体搭设在滑动轮上并穿出开孔111后与配重球24相连接。并且,在空心板体11的内部还设置有导绳管112,尼龙绳523穿设在导绳管112内,且尼龙绳523的一段绳体松弛堆叠在导绳管112内。因为配重球24跟随网孔板42竖直下移的过程中,会拉扯尼龙绳523,若是尼龙绳523太短,则会导致网孔板42在下降到某个位置时,尼龙绳523已经处于绷紧状态;网孔板42再竖直下降时,绷紧的尼龙绳523就会将配重球24拉扯出放置框431,最终导致不能实现正常吸水。因而,将尼龙绳523预留一段绳体在导绳管112内,使得配重球24在随网孔板42能一直下移到基坑底部的位置,让尼龙绳523的长度能够满足配重球24在矩形围挡1内的上下移动。结合图2、3,动力组件51包括第一蓄电池511以及第一导电片512,而触碰组件53包括触碰杆531、弹簧532、磁铁块533以及第二导电片534;在空心板体11靠近基坑底壁的内部横向焊接有一块分隔板7,分隔板7将空心板体11的内部分为了上下两个相互隔离的空间。在空心板体11上位于分隔板7的下方的壁面上开设有触碰孔113,触碰孔113水平横向开设,而触碰杆531则滑动穿设在触碰孔113内;弹簧532套设在触碰杆531上,且弹簧532也位于触碰孔113,弹簧532的一端与触碰孔113的内壁相连接、另一端与触碰杆531的杆壁相连接;触碰杆531的长度大于触碰孔113的长度,使得触碰杆531的一端位于矩形围挡1的内部、另一端位于空心板体11内,并且弹簧532使得触碰杆531始终具有往矩形围挡1内侧移动的趋势。结合图3,第一蓄电池511安装在分隔板7的上板面,第一导电片512竖直设置在分隔板7上;在分隔板7上位于第一导电片512的一侧开设有条形滑孔71,条形滑孔71的长度方向与触碰杆531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分隔板7上位于条形滑孔71的下孔面上覆设有第一防水膜711;通过第一防水膜711将条形滑孔71给遮挡住,使得从触碰孔113内流至空心板体11内的水不会再从条形滑孔71处再溢到分隔板7的上方将第一蓄电池511浸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第一蓄电池511不易受到水的浸湿而发生故障。而磁铁块533则滑动插设在条形滑孔71内,第二导电片534竖直设置在磁铁块533上,并且第二导电片534与第一导电片512相正对设置。在触碰杆531位于空心板体11内的一端上杆壁上设置有吸附铁片5312,吸附铁片5312的上表面与第一防水膜711的下膜面相贴合,并且吸附铁片5312隔着第一防水膜711与磁铁块533磁性相吸。而在触碰杆531位于矩形围挡1内的一端设置有触碰斜面5311,泡沫塑料框41的一侧外框壁上设置有与触碰斜面5311滑动贴合的抵触斜壁411,当整个泡沫塑料框41下移至使得抵触斜壁411与触碰斜面5311相抵触的位置时,再继续移动,抵触斜壁411便会将触碰斜面5311从矩形围挡1内推入至触碰孔113内,从而让整个触碰杆531向空心板体11内移动,吸附铁片5312则带动磁铁块533以及第二导电片534向第一导电片512靠近并最终吸附在一起。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触碰斜面5311完全被挤入触碰孔113内时,第一导电片512与第二导电片534相贴合;而第一导电片512与第一蓄电池511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导电片534通过另外一根导线与第一电机521电连接。当泡沫塑料板随着水位下降后,泡沫塑料板上的抵触斜壁411会抵触到触碰杆531一端的触碰斜面5311,并且随着泡沫塑料板的不断下降,抵触斜壁411会将触碰斜面5311的位置占据,进而把触碰斜面5311挤入触碰孔113内,此时触碰杆531便会沿着触碰孔113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被挤压到空心板体11内。而在触碰杆531移动的过程中,触碰杆531会带动吸附铁片5312同步移动,而磁铁块533隔着第一防水膜711与吸附铁片5312磁性吸附在一起,从而在触碰杆531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导电片534逐渐靠近第一导电片512并最终贴合在一起。当第二导电片534与第一导电片512贴合后,第一蓄电池511与第一电机521便实现电连接,从而第一蓄电池511内的电能便会输送到第一电机521内,使得第一电机521运转,让第一电机521的输出轴带动卷线轮522转动,从而让尼龙绳523逐渐收卷在卷线轮522上,此时尼龙绳523穿过开孔111的一端便会受到收卷时的拉力而上移,进而把配重球24向上提起脱离放置框431,进而达到驱动配重球24脱离放置框431较为方便的效果。如图4、5所示,翻转机构6包括翻转组件61以及供能组件62,翻转组件61以及供能组件62均安装在与提拉机构5相对的空心板体11内;供能组件62用于为翻转组件61提供动力,翻转组件61用于带动泡沫塑料框41在矩形围挡1内从水平状态转动至竖直状态。具体地,翻转组件61包括第二电机611、伸缩杆612以及磁铁条613,第二电机611安装在与触碰孔113相正对的另一个空心板体11内,并且第二电机611处于另一个空心板体11内靠近基坑内底壁的位置;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的长度方向与触碰孔11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并且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与触碰孔113处于同一轴线上;而伸缩杆612包括矩形套筒6121以及矩形杆6122,矩形套筒6121以及矩形杆612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矩形套筒6121的一端开口设置,矩形套筒6121同轴线设置在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上;矩形杆6122滑动插设在矩形套筒6121内,而磁铁条613则安装在矩形滑杆远离矩形套筒6121的一端,并且磁铁条613上靠近矩形滑杆的端部为圆角设置,矩形滑杆与磁铁条613相连接的那个点便处于磁铁条613圆角边的圆心位置。结合图2、4,在另一个空心板体11上(也就是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611的那块空心板体11)且靠近矩形围挡1内圈的板面上开设有覆膜孔8,覆膜孔8的孔面面积大于泡沫塑料框41的截面面积。在覆膜孔8上覆设有第二防水膜9,第二防水膜9将整个覆膜孔8给覆盖住,使得矩形围挡1内的水不会通过覆膜孔8流动到,在泡沫塑料框41靠近第二防水膜9的一侧框边上且沿着框边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铁制条412,铁制条412贴合在第二防水膜9上且铁制条412的长度方向与磁铁条61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在抵触斜壁411将触碰斜面5311挤压入触碰孔113内时,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相正对。值得注意的是,磁铁条613最开始并未与第二防水膜9贴合在一起,直到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相正对时,在磁性吸附的作用下,磁铁条613会受到磁力被吸附到第二防水膜9上并且与铁制条412磁性吸附在一起。而且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之间具备足够的磁吸力,能够让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正对后产生较大的吸附力,从而带动矩形杆6122自动往矩形套筒6121外滑动并最终让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磁性吸附在一起。在制造本申请的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时,可以预先进行磁性吸附试验,保证磁铁条613与铁制条412能够正常地吸附在一起。如图4所示,供能组件62包括第二蓄电池621以及开关622,第二蓄电池621安装在空心板体11内位于第二电机611的上方,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通过导线电连接,开关622安装在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之间的导线上,开关622用于控制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之间的导线的连通与断开;并且开关622安装在空心板体11的上板面上,从而能方便工人按下开关622;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开关622如何控制导线的断开与连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的普通电学技术,在此处便不再赘述。当铁制条412随着泡沫塑料框41竖直下移,在抵触斜壁411将所述触碰斜面5311挤压入触碰孔113内后,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也相正对,此时铁制条412与磁铁条613之间便会产生磁吸力,从而吸引磁铁条613往靠近铁制条412的方向移动,此时伸缩杆612便会伸长,进而让磁铁条613贴合在第二防水膜9上并与铁制条412贴在一起,此时打开开关622,让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之间的导线接通,使得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实现电连接,这时第二电机611便会带动伸缩杆612转动,由于矩形套筒6121以及矩形杆612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使得第二电机611带动磁铁条613转动时能够让矩形套筒6121以及矩形杆6122不会发生相对转动,进而达到让第二电机611正常带动磁铁条613转动的效果;在第二电机611带动磁铁条613转动后,磁铁条613便会带动与磁铁条613磁性相吸的铁制条412进行同步移动,进而把铁制条412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使得泡沫塑料框41也从水平状态转动到竖直状态,从而达到驱动泡沫塑料框41转动较为方便的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紧急施工用基坑降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充满集水的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紧急安装的施工作业时,首先把矩形围挡1通过吊装设备吊起来,在矩形围挡1的顶部设置有供吊装设备扣接的扣接件;接着再通过吊装设备下放到特定部位处,随即通过插入边框3插入至基坑的泥土层内,让矩形围挡1将特定部位与基坑实现分隔。把泡沫塑料框41放置在矩形围挡1内,然后再把抽水风琴管22一端的配重球24放置在放置框431内,并且放置时要注意把次通道242竖直向下靠,这样更能接触到水。启动抽水泵21,这时矩形围挡1内水中的杂质便被纱布43以及网孔板42挡在抽水机构2的抽水端下方,抽水时就能把水给抽走而将大部分杂质给隔断,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抽水时吸入大量杂质而引起堵塞的现象。随着抽水泵21的不断运作,矩形围挡1内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从而让泡沫塑料框41以及网孔板42也逐渐下降。当下降到基坑底部的位置时,通过抵触斜壁411将触碰斜面5311挤入触碰孔113内后,使得第一蓄电池511与第一电机521实现电连接,从而带动尼龙绳523收卷将配重球24从放置框431内拉出最终让配重球24处于靠近空心本体的开孔111处。此时磁铁条613已经与铁制条412相吸附,直接启动开关622将第二蓄电池621与第二电机611电连接,让第二电机611带动整个泡沫塑料框41隔着第二防水膜9进行转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泡沫塑料框41能正常转动,泡沫塑料框41的框边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而第二电机611的输出轴的延长线则与泡沫塑料框41其中一个框边的圆心同轴线连接,这样能够让泡沫塑料框41不受到基坑内底壁的限制而正常从水平状态转到竖直状态。最后矩形围挡1内的水已经被抽空,这时可以将工人下放到矩形围挡1内,进行紧急施工作业,最终达到提升在基坑内某个特定部位进行紧急施工时的施工效率的效果。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CuSSZ39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过程中采用beta分子筛作为硅源和铝源,将其与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和碱源混合,晶化,焙烧,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上述原料经一步水热反应制备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其具有良好的NH3SCR催化活性和氮气选择性,同时具有良好水热稳定性和耐高空速的能力,且其制备过程的原料beta分子筛来源广泛,成本较低,从而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一种Cu-SSZ-39分子筛在柴油车尾气中氮氧化物脱除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和碱源混合,得到硅铝凝胶,晶化,之后焙烧,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所述beta分子筛与碱源的质量比为1:0.05-1:0.3;所述beta分子筛与含氮有机模板剂的质量比为1:0.2-1:0.4;所述Cu-SSZ-39分子筛在750℃条件下水热老化处理16h后,在250℃-500℃温度范围内,相较于老化前Cu-SSZ-39分子筛,老化后Cu-SSZ-39分子筛的氮氧化物去除率下降≤5%;在200℃-550℃范围内,相较于老化前Cu-SSZ-39分子筛,老化后Cu-SSZ-39分子筛的氮气选择性的下降≤2%;所述Cu-SSZ-39分子筛在400,000h空速下,在250℃-500℃的温度范围内,其具有对氮氧化物70%以上的去除率,同时,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均保持90%以上的氮气选择性;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所述方法包括:将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混合,进行反应,分离,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所述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7):(1-3):(2-5);所述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为10-15;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350-800m2/g;所述beta分子筛与所述铜源的质量比为1:0.01-1:0.2;所述水热处理的温度为140-150℃;所述焙烧的温度为570-700℃;所述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3wt.%;所述Cu-SSZ-39分子筛具有AEI构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和碱源混合的方法包括将beta分子筛和含氮有机模板剂混合在水中,再加入铜源和四乙烯五胺,之后加入碱源混合。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包括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2,6-二甲基-5-氮鎓螺-[4.5]-癸烷、N,N-二乙基-2-乙基哌啶、N-乙基-N-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乙基哌啶、2,5-二甲基-N,N-二乙基吡咯、2,6-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2-乙基-N,N-二甲基哌啶、2,2,6,6-四甲基-N-甲基-N-乙基哌啶、N-环辛烷基-吡啶、2,2,6,6-四甲基-N,N-二甲基哌啶或N,N-二甲基-N,N-双环壬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和/或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甲醇。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为在搅拌条件下进行回流反应。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的方法包括将反应产物经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及碘乙烷,加入氯仿,固液分离,得到混合溶液,之后除去氯仿,重结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去氯仿的方法包括旋转蒸发。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结晶采用的溶剂为乙醇和/或乙醚。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交换的方法包括将重结晶产物分散在水中,之后与氢氧型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其采用的模板剂前驱体为顺-2,6-二甲基哌啶。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含氮有机模板剂为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其采用的模板剂前驱体为3,5-二甲基哌啶。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5-6):(1.5-2):(3-3.75)。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为45-60℃。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反应的时间为3-7天。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源包括硫酸铜、硝酸铜、醋酸铜或氯化铜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源为硫酸铜。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源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或碳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源为氢氧化钠。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含氮有机模板剂的质量比为1:0.25-1:0.35。2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水的质量比为1:2-1:6。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水的质量比为1:3-1:5。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所述铜源的质量比为1:0.02-1:0.15。2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四乙烯五胺质量比为:1:0.02-1:0.15。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四乙烯五胺质量比为1:0.05-1:0.12。2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与碱源的质量比为1:0.14-1:0.2。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和碱源的质量比为1:(0.2-0.4):(2-6):(0.01-0.2):(0.02-0.15):(0.05-0.3)。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和碱源的质量比为1:(0.25-0.35):(3-5):(0.02-0.15):(0.05-0.12):(0.14-0.2)。2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化为动态晶化。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化的方法包括将硅铝凝胶进行水热处理。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热处理的时间为36-96h。3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化之后,焙烧之前,还包括将晶化产物进行固液分离,之后烘干。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或离心。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的温度为80-120℃。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的温度为90-100℃。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的时间为10-36h。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的时间为12-20h。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的温度为600-650℃。3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的时间为4-10h。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的时间为6-8h。4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氢氧化钠混合,搅拌,得到硅铝凝胶;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包括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2,6-二甲基-5-氮鎓螺-[4.5]-癸烷、N,N-二乙基-2-乙基哌啶、N-乙基-N-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乙基哌啶、2,5-二甲基-N,N-二乙基吡咯、2,6-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2-乙基-N,N-二甲基哌啶、2,2,6,6-四甲基-N-甲基-N-乙基哌啶、N-环辛烷基-吡啶、2,2,6,6-四甲基-N,N-二甲基哌啶或N,N-二甲基-N,N-双环壬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甲醇混合,在45-60℃下进行回流反应3-7天;(b)将步骤(a)的回流反应的产物蒸发除去溶剂和碘乙烷,之后加入氯仿,固液分离除去固体,得到混合溶液;(c)将步骤(b)得到的混合溶液进行旋转蒸发除去氯仿,用乙醇和乙醚进行重结晶;(d)将步骤(c)重结晶的产物溶于水中与氢氧型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2)将步骤(1)的产物在140-150℃的温度下进行水热处理36-96h;(3)将步骤(2)的产物进行固液分离,80-120℃下干燥10-36h;(4)将步骤(3)的产物在570-700℃下焙烧4-10h,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3wt.%。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硅铝比为10-15。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硅铝比为10-12。一种Cu-SSZ-39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催化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u-SSZ-39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背景技术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会引起光化学烟雾、酸雨和灰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主要来源于移动源尾气和固定源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NH3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技术(NH3-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NH3-SCR)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源尾气和固定源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净化。其具有氮氧化物转化效率高,N2选择性生成高,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V2O5-WO3(MoO3)-TiO2催化剂和金属离子(如:铜、铁)负载的分子筛型(如:ZSM-5分子筛、beta分子筛)催化剂均可作为NH3-SCR催化剂,但存在温度操作窗口窄,高温N2选择性差,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尤其在满足我国国六标准的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中,SCR系统需要前置颗粒捕集器(DieselParticulateFilter,DPF),DPF再生过程中会将下游SCR催化剂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因此SCR催化剂还需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近年来,以CHA构型为代表的Cu基小孔分子筛(Cu-SSZ-13)由于其在NH3-SCR反应中具有优异的NH3-SCR活性和水热稳定性,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如CN107115888A和CN109364989A等均公开了关于CHA构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和在NH3-SCR领域的应用。但目前以CHA为构型的分子筛仍具有价格昂贵,水热稳定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具有CHA构型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经过850℃水热老化处理之后,NH3-SCR活性明显降低。CN108097301A公开了一种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其载体采用高硅Y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然而目前常规方法无法合成高硅(硅铝比大于6)Y分子筛,其制备通常需要水热条件下脱铝补硅等复杂的后处理过程。繁杂的合成过程、大量的结晶度的损失和该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Y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受到限制,因此开发其它分子筛通过晶内转化为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传统合成法制备的SSZ-39载体需要经过铵离子和Cu离子交换后才能得到可用于NH3-SCR反应的Cu-SSZ-39催化剂,该过程操作复杂,浪费能源。因此,开发一种简便的制备Cu-SSZ-39分子筛的方法,并将其用于固定源、移动源脱硝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u-SSZ-39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过程中采用beta分子筛作为硅源和铝源,将其与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四乙烯五胺(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和碱源混合,晶化,焙烧,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上述原料经一步水热反应制备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其具有良好的NH3-SCR催化活性和氮气选择性,同时具有水热稳定性良好和耐高空速的能力,且其制备过程的原料beta分子筛来源广泛,成本较低,从而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碱源混合,得到硅铝凝胶,晶化,之后焙烧,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所述beta分子筛与碱源的质量比为1:0.05-1:0.3,例如1:0.07、1:0.09、1:0.13、1:0.15、1:0.19、1:0.21、1:0.25或1:0.29等。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beta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经一步水热法制备得到Cu-SSZ-39分子筛,从而避免了采用Y分子筛作为硅源和铝源过程中,后处理成本高昂、产生污染物质等问题,同时省去了将Cu负载在SSZ-39的过程,进一步简化了制备方法。所述Cu-SSZ-39分子筛具备AEI构型。本发明所述Cu-SSZ-39分子筛是以SSZ-39分子筛为载体的过渡金属基催化剂,其具备AEI构型,其是以四元环、六元环和八元环为基本组成单元的三维孔道分子筛,起沿a轴、b轴、c轴三个方向扩散的孔道直径分别为0.38nm、0.38nm、0.36nm,其特定的孔道结构决定了其在NH3-SCR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所述方法以beta分子筛作为载体,其为具有BEA构型的硅铝分子筛,具有广泛的硅铝比,可作为具有AEI构型分子筛的硅源、铝源。因稳定态的AEI分子筛硅铝比较固定,因此具有合适硅铝比的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至关重要。同时beta分子筛和含氮有机模板机结合后,稳定性能量高于AEI分子筛与含氮有机物模板机的结合,因此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其可作为AEI合成的转晶材料。本发明通过限定特定的原料配比、晶化条件及焙烧温度,使得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具有宽的温度窗口,尤其是其抗高空速的能力,在400,000h空速下,在250℃-500℃范围内仍能保持对氮氧化物70%以上的去除率,非常适用于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等高空速的环境,且其具有优异的氮气选择性,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均保持90%以上的氮气选择性。本发明通过限定特定的原料配比、晶化条件及焙烧温度,使得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具备优异的水热稳定性,相较于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将所述Cu-SSZ-39分子筛在750℃条件下进行水热老化处理16h后,其在250℃-500℃的温度范围内氮氧化物去除率的下降≤5%,同时氮气选择性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的下降≤2%,从而说明本发明所述Cu-SSZ-39分子筛具有优异水热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碱源混合的方法包括将beta分子筛和含氮有机模板剂混合在水中,再加入铜源和TEPA,之后加入碱源混合。优选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包括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2,6-二甲基-5-氮鎓螺-[4.5]-癸烷、N,N-二乙基-2-乙基哌啶、N-乙基-N-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乙基哌啶、2,5-二甲基-N,N-二乙基吡咯、2,6-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2-乙基-N,N-二甲基哌啶、2,2,6,6-四甲基-N-甲基-N-乙基哌啶、N-环辛烷基-吡啶、2,2,6,6-四甲基-N,N-二甲基哌啶或N,N-二甲基-N,N-双环壬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示例性的包括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和2,6-二甲基-5-氮鎓螺-[4.5]-癸烷的组合,N,N-二乙基-2-乙基哌啶和N-乙基-N-丙基-2,6-二甲基哌啶的组合、N-甲基-N-乙基-2,6-二甲基哌啶和N-甲基-N-乙基-2-乙基哌啶的组合、2,5-二甲基-N,N-二乙基吡咯和2,6-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的组合、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和2-乙基-N,N-二甲基哌啶的组合、2,2,6,6-四甲基-N-甲基-N-乙基哌啶和N-环辛烷基-吡啶的组合或2,2,6,6-四甲基-N,N-二甲基哌啶和N,N-二甲基-N,N-双环壬烷的组合等;优选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和/或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本发明采用上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作为晶化反应的模板剂,其特征在于此类有机物均含有环状结构且分子大小适中,在Cu-SSZ-39分子筛合成过程中起到结构导向和填充作用;此外,此类有机物在水溶液中均带电荷,在Cu-SSZ-39分子筛合成过程中起到电荷填充作用。优选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所述方法包括:将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混合,进行反应,分离,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本发明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的制备过程采用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混合反应,之后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的碘化物,将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的碘化物分离出来后,经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本发明所述模板前驱体为含氮有机模板剂合成必要的前体物质,两者均含有哌啶结构,但取代基团不同,模板前驱体通过取代反应可以得到所需含氮有机模板剂。优选地,所述溶剂为甲醇。优选地,所述反应为在搅拌条件下进行回流反应。优选地,所述分离的方法包括将反应产物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及碘乙烷,加入氯仿,固液分离,得到混合溶液,之后除去氯仿,重结晶。本发明所述分离步骤中,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和未反应的碘乙烷,之后加入氯仿,溶解其中的有机物,将固体分离除去,之后除去其中的氯仿,然后经重结晶得到含氮有机模板剂的碘盐。优选地,所述除去氯仿的方法包括旋转蒸发。优选地,所述重结晶采用的溶剂为乙醇和乙醚。本发明所述重结晶过程选用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液中,其重结晶效果最佳,其中乙醇的作用为溶解原料,乙醚的作用为重结晶。优选地,所述离子交换的方法包括将重结晶产物分散在水中,之后与氢氧型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优选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其采用的模板剂前驱体为顺-2,6-二甲基哌啶。优选地,含氮有机模板剂为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其采用的模板剂前驱体为3,5-二甲基哌啶。优选地,所述模板剂前驱体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5),例如1:2.5、1:3、1:3.5、1:4或1:4.5等。优选地,所述模板剂前驱体与碘乙烷的质量比为1:(3-7),例如1:3.5、1:4、1:4.5、1:5、1:5.5、1:6或1:6.5等。优选地,所述模板剂前驱体与碳酸氢钾的质量比为1:(1-3),例如1:1.5、1:2或1:2.5等。优选地,所述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7):(1-3):(2-5),例如1:3.5:2.5:2.5、1:5:2:3或1:6.5:1.5:4.5等,优选为1:(5-6):(1.5-2):(3-3.75)。优选地,所述回流反应的温度为45-60℃,例如48℃、50℃、52℃、55℃或58℃等。优选地,所述回流反应的时间为3-7天,例如3.5天、4天、4.5天、5天、5.5天、6天或6.5天等。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为5-30,例如6、8、10、12、15或18等,优选为10-15。本发明所述方法中采用的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为5-30,其可提供合适含量的硅源和铝源,当硅铝比<5时,铝含量过高,硅含量不足,无法合成稳定的AEI构型分子筛,当硅铝比>30时,硅含量过高,骨架稳定性过高,beta分子筛结构难以分解。本发明所述铜源、TEPA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的铜氨络合物,其可与含氮有机模板剂共同作为beta分子筛为原料的晶化反应的模板剂,从而促使其转化为Cu-SSZ-39分子筛,其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以离子态Cu的形式存在,且高度分散,从而使得催化反应具备优异的催化活性。优选地,所述铜源包括硫酸铜、硝酸铜、醋酸铜、氯化铜,优选为硫酸铜。优选地,所述碱源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碳酸钠,优选为氢氧化钠。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与含氮有机模板剂的质量比为1:0.2-1:0.4,例如:1:0.22、1:0.25、1:0.3、1:0.35或1:0.38,优选为1:0.25-1:0.35。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与水的质量比为1:2-1:6,例如:1:2、1:3、1:4、1:5或1:6,优选为1:3-1:5。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与所述铜源的质量比为1:0.01-1:0.2,例如:1:0.01、1:0.05、1:0.1、1:0.15或1:0.2,优选为1:0.02-1:0.15。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与TEPA质量比为:1:0.02-1:0.15,例如:1:0.02、1:0.05、1:0.1或1:0.15,优选为1:0.05-1:0.12。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与碱源的质量比为1:0.14-1:0.2,例如1:0.15、1:0.17或1:0.19等。优选地,所述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碱源的质量比为1:(0.2-0.4):(2-6):(0.01-0.2):(0.02-0.15):(0.05-0.3),优选为1:(0.25-0.35):(3-5):(0.02-0.15):(0.05-0.12)(0.14-0.2)。优选地,所述晶化为动态晶化。优选地,所述晶化的方法包括将硅铝凝胶进行水热处理。优选地,所述水热处理的时间为36-96h,例如40h、50h、60h、70h、80h或90h等。优选地,所述水热处理的温度为110-150℃,例如120℃、130℃、140℃或145℃等。本发明所述晶化的过程中控制水热反应的温度在110-150℃,其有利于具有AEI构型分子筛的形成,当温度<110℃,能量不足够beta分子筛的转化;当晶化温度>150℃,不利于AEI构型分子筛的生长,生成杂相较多。优选地,所述晶化之后,焙烧之前,还包括将晶化产物进行固液分离,之后烘干。优选地,所述固液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或离心。优选地,所述烘干的温度为80-120℃,例如90℃、100℃、110℃或115℃等,优选为90-100℃。优选地,所述烘干的时间为10-36h,例如13h、14h、15h、16h、17h、18h、19h、20h、21h、25h或30h等,优选为12-20h。优选地,所述焙烧的温度为550-700℃,例如570℃、600℃、640℃、660℃或680℃等,优选为600-650℃。优选地,所述焙烧的时间为4-10h,例如6h、7h、8h或9h等,优选为6-8h。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beta分子筛、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氢氧化钠混合,搅拌,得到硅铝凝胶;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包括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2,6-二甲基-5-氮鎓螺-[4.5]-癸烷、N,N-二乙基-2-乙基哌啶、N-乙基-N-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6-二甲基哌啶、N-甲基-N-乙基-2-乙基哌啶、2,5-二甲基-N,N-二乙基吡咯、2,6-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3,5-二甲基-N,N-二甲基哌啶、2-乙基-N,N-二甲基哌啶、2,2,6,6-四甲基-N-甲基-N-乙基哌啶、N-环辛烷基-吡啶、2,2,6,6-四甲基-N,N-二甲基哌啶或N,N-二甲基-N,N-双环壬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得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模板剂前驱体、碘乙烷、碳酸氢钾和甲醇混合,在45-60℃下进行回流反应3-7天;(b)将步骤(a)的回流反应的产物蒸发除去溶剂和碘乙烷,之后加入氯仿,固液分离除去固体,得到混合溶液;(c)将步骤(b)得到的混合溶液进行旋转蒸发除去氯仿,用乙醇和乙醚进行重结晶;(d)将步骤(c)重结晶的产物溶于水中与氢氧型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2)将步骤(1)的产物在110-150℃的温度下进行水热处理36-96h;(3)将步骤(2)的产物进行固液分离,80-120℃下干燥10-36h;(4)将步骤(3)的产物在550-700℃下焙烧4-10h,得到所述Cu-SSZ-39分子筛。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所述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10wt.%,例如1.5wt.%、3wt.%、5wt.%、7wt.%或9wt.%等,优选为2-5wt.%。优选地,所述Cu-SSZ-39分子筛具有AEI构型。优选地,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比表面积为350-800m2/g,例如400m2/g、450m2/g、500m2/g、550m2/g、600m2/g、700m2/g或750m2/g等。优选地,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硅铝比为3-30,例如5、8、10、15、20或27等,优选为5-12。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二方面所述的Cu-SSZ-39分子筛的用途,所述Cu-SSZ-39分子筛用于固定源烟气和/或移动源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过程采用beta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将其与含氮有机模板剂、水、铜源、TEPA和碱源混合反应,一步法得到本发明所述Cu-SSZ-39分子筛,其制备过程简单,产率高,原料无毒无害,不会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2)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调节特定的原料配比、晶化及焙烧条件使得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具有高的氮氧化物去除率及氮气选择性,且尤其适用于高空速下的氮氧化物脱除,其在400,000h空速下,在250℃-500℃的温度范围内,其具有对氮氧化物70%以上的去除率,同时,其还具备高的氮气的选择性,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均保持90%以上的氮气选择性;(3)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调节特定的原料配比、晶化及焙烧条件使得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相较于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将所述Cu-SSZ-39分子筛在750℃条件下水热老化处理16h后,其在250℃-500℃温度范围内氮氧化物去除率的下降≤5%;同时氮气选择性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的下降≤2%,从而说明本发明所述Cu-SSZ-39分子筛具有优异水热稳定性,适用于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当中;(4)本发明所述方法的采用beta分子筛作为转晶材料,其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例1制备的到的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的XRD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在不同空速下的氮氧化物去除率曲线;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在不同空速下的氮气选择性;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经水热老化处理后在不同空速下的氮氧化物去除率曲线;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新鲜的Cu-SSZ-39分子筛经水热老化处理后在不同空速下的氮气选择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的含氮有机模板剂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40g顺-2,6-二甲基哌啶、240g碘乙烷、80g碳酸氢钾和150g甲醇混合,在50℃下进行搅拌回流反应4天;(b)将步骤(a)的回流反应的产物旋转蒸发除去液体,之后加入氯仿溶解,抽滤除去固体,得到混合溶液;(c)将步骤(b)得到的混合溶液进行旋转蒸发除去氯仿,之后加入乙醇和乙醚进行重结晶,得到N,N-二乙基-顺-2,6-二甲基哌啶碘盐粉末;(d)将步骤(c)重结晶的产物溶于水中与氢氧型阳离子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得到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所述含氮有机模板剂为N,N-二乙基-2,6-二甲基哌啶。本实施例中Cu-SSZ-39分子筛的制备方法:(1)将0.3g上述含氮有机模板剂加入4g去离子水中、之后加入1gbeta分子筛(硅铝比为11),搅拌1h,之后加入0.06g硫酸铜、0.05gTEPA,搅拌1h,加入0.2g氢氧化钠,搅拌过夜,得到硅铝凝胶;(2)将步骤(1)的产物置于反应釜中,在140℃的温度下进行水热处理72h;(3)将步骤(2)的产物进行固液分离,100℃下干燥12h;(4)将步骤(3)的产物在600℃下焙烧6h,得到所述具有AEI构型的Cu-SSZ-39分子筛原粉。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的X射线衍射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产物为具有AEI构型的Cu-SSZ-39分子筛,其衍射峰位置均为AEI构型分子筛标准特征峰。将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测试其在100,000h、200,000h和400,000h条件下的氮氧化物去除率和氮气选择性,其测试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三种测试条件下,在250-550℃的温度范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都在80%以上;同时,其具有优异的氮气选择性,其在200-550℃的温度范围内,其氮气选择性在95%以上;为验证本申请所述Cu-SSZ-39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将所述新鲜Cu-SSZ-39分子筛在750℃条件下进行16h的水热老化处理,之后测试经水热老化后的Cu-SSZ-39分子筛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及对氮气的选择性,其测试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由图可以看出,经水热老化处理后,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80%以上,且其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步骤(a)中模板剂前驱体由顺-2,6-二甲基哌啶等质量的替换为顺-3,5-二甲基哌啶,beta分子筛的硅铝比为11,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0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8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步骤(a)中甲醇的加入量替换为120g、碘乙烷的加入量替换为220g,碳酸氢钾的加入量替换为60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0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7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硫酸铜的加入量替换为0.04g,TEPA的加入量替换为0.04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7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beta分子筛的加入量替换为0.9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3%。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7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水热处理的时间替换为96h,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8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4)中焙烧的温度替换为65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实施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中Cu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2%。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在70%以上,且在200-550℃的温度区间内,对氮气的选择性在95%以上。对比例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步骤(a)中甲醇的加入量替换为4g、碘乙烷的加入量替换为80g,碳酸氢钾的加入量替换为30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无法制备得到具有AEI构型的Cu-SSZ-39分子筛。对比例2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氢氧化钠的加入量替换为0.03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30%,催化效率低。对比例3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1)中氢氧化钠的加入量替换为0.4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30%,催化效率低。本对比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中存在杂相,从而使得所述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催化剂时,其催化活性明显下降。对比例4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水热处理的时间替换为12h,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3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30%,催化效率低。本对比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中存在杂相,从而使得所述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催化剂时,其催化活性明显下降。对比例5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中水热处理的时间替换为200h,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3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40%,催化效率低。本对比例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中存在杂相,从而使得所述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催化剂时,其催化活性明显下降。对比例6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4)中焙烧的温度替换为45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60%,催化效率低。本对比例所述方法中的焙烧温度过低,使得所得产物中模板剂无法通过焙烧完全去除,从而造成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时,其催化性能明显下降。对比例7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4)中焙烧的温度替换为90℃,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比完全相同。本对比例所得Cu-SSZ-39分子筛作为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其在250-500℃的温度区间内,氮氧化物的去除率最高仅为20%,催化效率低。性能测试方法:将实施例和对比例部分制备得到的Cu-SSZ-39分子筛原粉进行压片、研碎、过筛,取20-40目颗粒样品用于氮氧化物去除率和氮气选择性测试;氮氧化物去除率测试,测试条件如下所示:[NO]=[NH3]=500ppm,[O2]=[H2O]=5%,N2作为平衡气,反应气体总流量为250mL/min,反应温度范围为150℃-550℃,每个温度反应停留1h至反应平衡。反应物NH3、NO及反应副产物NO22O浓度均由红外ThermoIS10测得;催化剂用量分别为120mg、60mg和30mg,对应空速分别为100,000h、200,000h和400,000h,分别对应测试条件为条件A、条件B和条件C,如无特殊说明外,对各个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催化剂的测试过程的空速均为400,000h;水热老化处理的条件:含10%的H2O,空气作为载气,空气流速:200mL/min,水热老化处理的温度为750℃,水热老化处理的时间为16h。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中,该数据处理方法以城市管廊日常监控和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大数据深入分析与挖掘,实现了对综合管廊自身的结构、环境、附属设施以及监控设备的可视化运维。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从下至上顺序依次是数据采集层、区域汇聚层以及运维管理层;所述数据采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下层,所述数据采集层包括至少一个数据采集终端;所述区域汇聚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所述区域汇聚层包括多个汇聚终端以及多个中继设备,每一个所述汇聚终端对应于一个管理区域,在所述管理区域中设置有多个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无线通信连接与所述管理区域内的多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相连接,接收来自各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并将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发送至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进行汇总;运维管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上层,汇聚终端将接收到的采集数据经过加密后发送给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所述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包括报头字段、有效负载字段、数字证书字段:所述报头字段包含时间戳、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其中时间戳用于标识所传输消息的采集时间,通过该时间戳来判断传输消息的时效性;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用于识别数据的来源,不同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的数据对应不同的标识ID;位置坐标信息用于标识数据来源的具体位置,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相关联;所述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是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数字证书字段中携带的是数据采集终端的数字证书Certi,其中i为非零正整数,表示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编号;在所述方法应用的系统中所述数据采集终端设置在综合管廊中,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阻燃外壳、功能电路板、内嵌支架以及无刷风机;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外壳采用阻燃材料制成,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在所述阻燃外壳四个侧面的内壁一侧设置有一圈非闭合内嵌支架,内嵌支架的末端向所述阻燃外壳的长方体空腔内部呈45o弯折,并与内嵌支架的始端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功能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所述无刷风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功能电路板相对,所述无刷风机的吸气口通过所述内嵌支架上的通孔与设置在所述阻燃外壳上的进风口相连;所述功能电路板封装在带有胶圈的密闭的阻燃保护套内,并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所述功能电路包括供电单元、处理器单元、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适配传输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其中,所述甲烷浓度传感器、所述硫化氢传感器、所述氧气传感器以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用于对进入所述长方体空腔内的气体进行检测;数据存储单元与处理器单元相连接,数据存储单元包括动态存储区和静态存储区,所述动态存储区用于暂存所述处理器单元接收到的采集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更新周期,对数据存储单元存储的采集数据进行更新,删除或者覆盖掉上一个预设的所述更新周期的采集数据,所述静态存储区用于存储数据采集终端的的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所述汇聚终端将接收到的采集数据经过加密后发送给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具体包括:步骤1、当汇聚终端接收到来自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后,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执行步骤2,若验证失败,则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丢弃,并执行步骤5;步骤2、将在预设的有效时限内获得的S个数据信息中的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消息聚合得到聚合后的数据信息,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聚合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后,得到对称加密后的聚合数据信息C=Enc(m),C为一个向量C=(c12,……,cs)τ;步骤3、所述汇聚终端运行SimEnc()算法对向量C=(c12,……,cs)τ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加密,生成加密后的密文δ:并对加密后的后的密文δ生成签名Sig;步骤4、将加密后的密文δ和签名Sig绑定,并使用公钥加密后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步骤5、结束,并返回步骤1;所述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具体包括:步骤101、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时间戳,进行时间戳有效性验证,验证Tsec-<ΔT是否成立,其中Tsec为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的接收时间,为报头字段中所携带的时间戳,ΔT为预设的可接受网络传输时延,若成立,则验证通过并执行步骤102;若不成立,则验证失败,并生成验证失败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2、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对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和所述位置坐标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已经记录在所述汇聚终端中,并且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位于所述汇聚终端所对应的管理区域中,则验证通过,生成验证成功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3、返回验证响应消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发送至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进行汇总之前,还包括数据采集终端的登记注册过程,具体过程如下:由位于运维管理层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分配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将分配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保存至数据存储单元中,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在登记注册后,管理人员将根据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生成的二维码标识粘贴于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上;运维人员在将数据采集终端安装到地下综合管廊之后,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扫描位于所述阻燃外壳上的二维码,获取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将由运维手持设备获取的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坐标信息以及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携带在安装请求消息中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获取所述安装请求消息中的位置坐标信息以及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将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远程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并将上述这些数据采集终端的信息绑定至相对应的巡查区域和/或巡查目标的标识ID。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运维管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上层,所述运维管理层包括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多个运维管理终端、多个运维手持设备;所述运维手持设备,与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接收来自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运维信息;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与所述汇聚终端通过有线以太网相连接,接收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根据预设的规则对所述汇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当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满足告警条件时,执行相应的预案处置并进行告警;运维管理员通过运维管理终端接入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的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进行运维计划的制定,并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进行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的设定和管理,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具体包括:步骤1,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标识ID以及巡查优先级,并将所述标识ID和所述巡查优先级携带在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将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发送给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步骤2、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获取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携带的标识ID,并根据所述标识ID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包括的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并将所述二维地图和所述三维视图与所述标识ID一起返回给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其中,所述三维视图中展示所述综合管廊的整体和局部信息,综合管廊的位置、走向、尺寸、地表附着物以及管廊内管线、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尺寸;步骤3、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述标识ID,生成到达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行驶路线图,并将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关联至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中以生成巡查工作图;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并结合所述巡查优先级、所述行驶路线图和所述巡查工作图生成运维任务;步骤4、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具体包括:步骤1、运维人员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查看所接收到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运维任务,并根据该运维任务中携带的运维周期、行驶路线图以及巡查工作图来判断是否接受该运维任务,若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确认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对该运维任务的处理状态进行记录,执行步骤2;若不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拒绝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选择新的运维人员,并将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新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返回并重新执行步骤1;步骤2、运维人员查看运维手持设备中显示的运维任务,并根据所述行驶路线图的指引到达指定的巡查区域和巡查目标,通过巡查工作图中与二维地图相关联的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查看所述各个综合管廊中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获取所述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步骤3、根据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并结合运维内容来开展运维工作。6.一种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单元和处理器单元,所述存储器单元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监控和运维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背景技术】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市政共用隧道,将电力、通信,燃气、供水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控系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这在新区建设及旧城改造中作用尤为明显。综合管廊监控与运维管理系统用于对管廊内部环境、附属机电设施、入廊专业管线、巡检维护人员进行全方位在线监控,保障管廊内环境、设备、人员安全,同时为管廊日常管理、巡检维护和应急指挥提供稳定、智能、高效的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综合管廊“管、控、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城市综合管廊的大脑和灵魂。由于我国综合管廊仍处于在各城市试点建设的阶段,综合管廊信息化水平也欠发达,在开展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1)综合管廊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数据共享难度高;(2)管线问题频发,监管部门应急水平有待提高,由地下管线引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3)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对综合管廊中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海量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提高现有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了目前市政管理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中,该数据处理方法以城市管廊日常监控和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大数据深入分析与挖掘,实现了对综合管廊自身的结构、环境、附属设施以及监控设备的可视化运维。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中,所述系统从下至上顺序依次是数据采集层、区域汇聚层以及运维管理层;所述数据采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下层,所述数据采集层包括至少一个数据采集终端;所述区域汇聚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所述区域汇聚层包括多个汇聚终端以及多个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无线通信连接与所述管理区域内的多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相连接,接收来自各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并将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发送至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进行汇总;运维管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上层,汇聚终端将接收到的采集数据经过加密后发送给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所述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包括报头字段、有效负载字段、数字证书字段:所述报头字段包含时间戳、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其中时间戳用于标识所传输消息的采集时间,通过该时间戳来判断传输消息的时效性;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用于识别数据的来源,不同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的数据对应不同的标识ID;位置坐标信息用于标识数据来源的具体位置,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相关联;所述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是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数字证书字段中携带的是数据采集终端的数字证书Certi,其中i为非零正整数,表示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编号。进一步,所述汇聚终端将接收到的采集数据经过加密后发送给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具体包括:步骤1、当汇聚终端接收到来自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后,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执行步骤2,若验证失败,则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丢弃,并执行步骤5;步骤2、将在预设的有效时限内获得的S个数据信息中的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消息聚合得到聚合后的数据信息,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聚合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后,得到对称加密后的聚合数据信息C=Enc(m),C为一个向量C=(c12,……,cs)τ;步骤3、所述汇聚终端运行SimEnc()算法对向量C=(c12,……,cs)τ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加密,生成加密后的密文δ:并对加密后的后的密文δ生成签名Sig;步骤4、将加密后的密文δ和签名Sig绑定,并使用公钥加密后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步骤5、结束,并返回步骤1。进一步,所述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具体包括:步骤101、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时间戳,进行时间戳有效性验证,验证Tsec-TS<ΔT是否成立,其中Tsec为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的接收时间,TS为报头字段中所携带的时间戳,ΔT为预设的可接受网络传输时延,若成立,则验证通过并执行步骤102;若不成立,则验证失败,并生成验证失败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2、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对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和所述位置坐标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已经记录在所述汇聚终端中,并且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位于所述汇聚终端所对应的管理区域中,则验证通过,生成验证成功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3、返回验证响应消息。进一步,在所述方法应用的系统中所述数据采集终端设置在综合管廊中,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阻燃外壳、功能电路板、内嵌支架以及无刷风机;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外壳采用阻燃材料制成,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在所述阻燃外壳四个侧面的内壁一侧设置有一圈非闭合内嵌支架,内嵌支架的末端向所述阻燃外壳的长方体空腔内部呈45°弯折,并与内嵌支架的始端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功能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所述无刷风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功能电路板相对,所述无刷风机的吸气口通过所述内嵌支架上的通孔与设置在所述阻燃外壳上的进风口相连;所述功能电路板封装在带有胶圈的密闭的阻燃保护套内,并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所述功能电路包括供电单元、处理器单元、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适配传输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其中,所述甲烷浓度传感器、所述硫化氢传感器、所述氧气传感器以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用于对进入所述长方体空腔内的气体进行检测。进一步,在将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发送至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进行汇总之前,还包括数据采集终端的登记注册过程,具体过程如下:由位于运维管理层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分配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将分配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保存至数据存储单元中,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在登记注册后,管理人员将根据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生成的二维码标识粘贴于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上;运维人员在将数据采集终端安装到地下综合管廊之后,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扫描位于所述阻燃外壳上的二维码,获取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将由运维手持设备获取的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坐标信息以及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携带在安装请求消息中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获取所述安装请求消息中的位置坐标信息以及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将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远程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并将上述这些数据采集终端的信息绑定至相对应的巡查区域和/或巡查目标的标识ID。进一步,运维管理层位于整个系统体系结构的最上层,所述运维管理层包括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多个运维管理终端、多个运维手持设备;所述运维手持设备,与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接收来自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运维信息;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与所述汇聚终端通过有线以太网相连接,接收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根据预设的规则对所述汇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当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满足告警条件时,执行相应的预案处置并进行告警;运维管理员通过运维管理终端接入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的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进行运维计划的制定,并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进行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的设定和管理,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进一步,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具体包括:步骤1,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标识ID以及巡查优先级,并将所述标识ID和所述巡查优先级携带在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将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发送给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步骤2、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获取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携带的标识ID,并根据所述标识ID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包括的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并将所述二维地图和所述三维视图与所述标识ID一起返回给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其中,所述三维视图中展示所述综合管廊的整体和局部信息,综合管廊的位置、走向、尺寸、地表附着物以及管廊内管线、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尺寸;步骤3、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述标识ID,生成到达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行驶路线图,并将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关联至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中以生成巡查工作图;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并结合所述巡查优先级、所述行驶路线图和所述巡查工作图生成运维任务;步骤4、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进一步,所述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具体包括:步骤1、运维人员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查看所接收到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运维任务,并根据该运维任务中携带的运维周期、行驶路线图以及巡查工作图来判断是否接受该运维任务,若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确认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对该运维任务的处理状态进行记录,执行步骤2;若不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拒绝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选择新的运维人员,并将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新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返回并重新执行步骤1;步骤2、运维人员查看运维手持设备中显示的运维任务,并根据所述行驶路线图的指引到达指定的巡查区域和巡查目标,通过巡查工作图中与二维地图相关联的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查看所述各个综合管廊中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获取所述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步骤3、根据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并结合运维内容来开展运维工作。一种数据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单元和处理器单元,所述存储器单元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获得如下技术效果:实现了城市综合管廊的可视化全局监控运维模式。把管廊中的管线、基础配套设施的物理参数、位置参数、功能参数等进行编码存储于统一的模型中,进而实现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满足第三方管理者对管廊进行可视化监控管理;城市管廊日常监控和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基础,进行大数据深入分析与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故障提前预警等),实现对综合管廊自身的结构、环境、附属设施以及监控设备的运维,以及对各专业管线的运维;平台与各专业管线配套监控系统连通,并进行有效集成。当专业管线出现问题时,联动控制综合管廊内通风、照明、排水、消防等系统,确保综合管廊和各专业管线的运行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数据采集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3为数据采集终端中部分功能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4为运维手持设备的工作流程图;图5为综合管廊三维建模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汇聚终端与运维管理控制中心的交互示意图;附图说明:综合管廊101、数据采集终端102、功能电路板201、阻燃外壳202、内嵌支架203、无刷风机204、进风口206、出风口205。【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发明的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包括从下至上顺序依次是数据采集层、区域汇聚层以及运维管理层,图1为城市综合管廊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下面按照从下至上的顺序依次介绍。1)数据采集层所述数据采集层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最下层,所述数据采集层包括至少一个数据采集终端,所述数据采集终端设置在综合管廊中,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阻燃外壳、功能电路板、内嵌支架以及无刷风机,图2为数据采集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功能电路板201、阻燃外壳202、内嵌支架203、无刷风机204、进风口206、出风口205。由于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负责监测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而数据采集终端中的电路在正常工作或发生故障时可能产生电火花、电弧或高温,存在着点燃易燃易爆气体的可能,因此需要对数据采集终端做好防爆处理,消除和控制危险电电流、电压,以及火花、电弧或高温的产生。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外壳采用阻燃材料制成,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202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在所述阻燃外壳四个侧面的内壁一侧设置有一圈非闭合内嵌支架203,内嵌支架的末端向所述阻燃外壳的长方体空腔内部呈45°弯折,并与内嵌支架的始端之间形成出风口205,所述功能电路板201安装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所述无刷风机204的排气口与所述功能电路板相对,所述无刷风机204的吸气口通过所述内嵌支架上的通孔与设置在所述阻燃外壳上的进风口206相连。考虑到数据采集终端的应用环境中会出现高温、高湿的情况,通过将无刷风机的排气口与功能电路板相对,可以起到一定的散热的作用,并且持续的气流也会防止水汽凝结在功能电路板的表面,起到一定的除湿的作用。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出现爆炸、管线塌方等等,内嵌支架的非闭合结构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作用力进行缓冲,保证所述功能电路板不被损坏。所述功能电路板封装在带有胶圈的密闭的阻燃保护套内,并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弯折的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当需要对所述功能电路板进行更换或者维护时,工作人员只需要将所述弯折向所述长方体空腔一侧按压,用手就能够将位于所述弯折内侧的所述功能电路板取出,非常的方便。下面来分别介绍所述数据采集终端中功能电路的各个组成单元。综合管廊是整个城市的地下大动脉,因此必须进行完善的考虑,严谨的设计。在选择检测设备时应参考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如GB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GB50264《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等。根据规范的要求,在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设计时,管廊内的控制设备主要分为三类:照明设备(便于检查),风机设备,消防联动设备。在上述规范中规定,对于通风设备、排水泵、电气设备等进行状态监测和控制,设备控制方式宜采用就地手动、就地自动和远程控制。在本发明的系统中,本发明主要针对的是管线和环境监控报警和运维管理,能够实现远程数据监控并及时报警,出现异常后,能够及时锁定区域,分析后及时处理,完成相应的运维工作。管廊内部有多种类型管线,例如给水管道(市政给水管道为压力管道,主要包括生活水、消防水、循环水、绿化水、再生水等管道,传统的敷设方式为直埋,与其他市政管线相互干扰性较小)、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分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供热管道(市政供热管道分为高温蒸汽与热水管道)、燃气管道(燃气管道主要输送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等)、其他管线(真空垃圾管道)。在上述提到的管线和环境监控中,除了监测的温度和湿度,更重要的是必要的气体浓度,例如地下管道中的燃气管道可能出现甲烷、H2S等,排水管道中的有机物分解会也产生大量甲烷、H2S,一旦出现泄漏,空气中的可燃气体含量明显增加,极大可能出现危险。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中规定了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监测参数,见下表:根据规范中的要求,本发明选择其中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最终选择的主要监测对象包括温度、湿度、甲烷(CH4)浓度、硫化氢(H2S)浓度与O2含量这五种信号,由于CH42S属于易燃气体,在加上地下综合管廊内部环境相对密闭,为了避免发生爆炸等不安全事故,则需要对可燃气体浓度进行一个重点的监控和预警。所述功能电路包括供电单元、处理器单元、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适配传输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其中,所述甲烷浓度传感器、所述硫化氢传感器、所述氧气传感器以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均设置在面向长方体空腔一侧,用于对进入所述长方体空腔内的气体进行检测。图3为数据采集终端中部分功能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1)甲烷浓度传感器燃气浓度在爆炸极限5%vol-15%vol范围内极易发生爆炸,因此在综合管廊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使用时要求CH4浓度传感器的量程至少到15%vol。同时考虑传感器应用在监控系统中,采用电池供电,因此应尽可能选择低功耗的传感器。其三,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需要进行频繁校正。本系统采用了英国Dynament公司开发的MSHia-P/HRP/5/V/P/F型甲烷浓度传感器,其检测量程为0-100%vol,在0-10%vol范围分辨率为0.01%vol,在10-100%vol范围分辨率为0.1%vol。该传感器可在3-5V电压范围内正常工作,一般推荐使用3.3V,工作时的电流在75-85mA之间,与其他大多数传感器相比功耗较低。而且,此传感器可以在30s内实现响应,可以输出0.4-2V电压信号或数字串口信号,采用五脚封装,方便安装和使用。(2)硫化氢传感器管廊中污水管道长期密闭,容易产生硫化氢(H2S)气体,当硫化氢浓度达到25-50ppm时,就会对人体的气管造成威胁。因此为保证管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传感器检测到的硫化氢浓度达到25ppm时应报警,我们选择的硫化氢传感器量程超过25ppm,本系统采用了智能型硫化氢传感器7NE/H2S-50,能够满足量程要求。该型号传感器支持模拟电压/电流和串口输出,方便客户调试及使用;稳定性好,更换时无需校准,自带零点调微功能;工作电压5V,工作电流≤50mA,功耗很低,可锂电池供电;响应时间<30s;外围电路简单,方便扩展研究;采用七脚插拔式封装,方便用户安装使用。(3)氧气传感器密闭场所氧气含量低于19%或超过22%时,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选择的氧气传感器量程至少到22%。本系统采用了智能型氧气传感器7NE/O2-30%,该传感器能够满足检测量程,分辨率为0.1%vol;工作电压为5V,工作电流低于50mA,功耗低,支持锂电池供电;稳定性好,出厂精准标定,且自带零点微调功能。(4)温湿度传感器地下综合管廊环境较为封闭,空气不流通,而且管道类型也多,对于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电缆等,这些管道所处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避免火灾引起管道爆炸等重大事故。从感受温度的途径来划分,测量温度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由于价格、可靠性、使用方便性等因素的要求,目前最常使用的是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主要可以分为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此外,工业控制和人类生活需要湿度测量,对湿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也不同。常见的湿度传感器分为三类: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集成湿度传感器。为减少传感器的使用数量,本系统采用了以SHT11传感器为核心的温湿度一体的采集模块,该传感器采用贴片封装,湿度精度为±3.0%RH,温度精度为±0.4℃(25℃情况),输出数字信号,采用类I2C通信协议,具有极高的精度,可在3.3V电压下工作,平均工作电流极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5)处理器单元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监控报警系统的主要监测对象包括甲烷(CH4)浓度、硫化氢(H2S)浓度与O2含量这五种信号,这就要求数据采集终端的处理器具有较大的内存容量与高扩展性,方便嵌入式应用的设计开发,本系统的处理器采用JN5148芯片,该芯片包含一个128KB的只读存储器与一个128KB的读写存储器,很好地满足了本监测系统对微处理器内存容量的要求;同时具有丰富的外围硬件接口,包含2个UART、4个12位ADC接口、2个12位DAC接口、21个数字输入输出接口、SPI接口等,方便用户进行扩展开发。JN5148不仅满足了监测系统对其高扩展性与内存的要求,而且功耗低,工作所需电压为2.0-3.6V,发送数据时电流最低为15mA,接收数据时电流最低为17.5mA。JN5148还同时支持ZigBeePro协议与JenNet协议,为用户进行系统开发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6)供电单元本发明系统中数据采集终端涉及的所有用电元器件及其相应的工作电压为3-5V,因此选用了标称电压为3.7V、充满电为4.2V的可充电锂电池进行供电单元的设计,使其可以提供3.3V与5V两种电压,在满足各器件供电要求和最大电源转换效率的情况下,采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XC6206P332MR(LDO)产生了3.3V电压,利用直流/直流转换器TPS61222(DC/DC)将电压转化为5V。由于采用了可充电锂电池,使得数据采集终端在外部电源输入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数据采集终端能够正常的工作一段时间。所述供电单元采用阻燃型电子灌封胶进行了整体浇封。(7)适配传输单元处理器单元接收来自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的采集数据,并将汇总后的数据统一传输至适配传输单元,所述适配传输单元接收处理器单元发送的数据,并进行数据格式的适配和封装,并将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发送至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所述适配和封装后的数据包括报头字段、有效负载字段、数字证书字段。·报头字段包含时间戳、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其中时间戳用于标识所传输消息的采集时间,通过该时间戳来判断传输消息的时效性;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用于识别数据的来源,不同数据采集终端采集的数据对应不同的标识ID;位置坐标信息用于标识数据来源的具体位置,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相关联;·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是甲烷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数字证书字段中携带的是数据采集终端的数字证书Certi,其中i为非零正整数,表示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编号;数据采集终端在安装到地下综合管廊之前会由管理人员进行登记注册,由位于运维管理层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分配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所述数据采集终端将分配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保存至数据存储单元中。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在登记注册后,管理人员将根据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生成的二维码标识粘贴于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上。运维人员在将数据采集终端安装到地下综合管廊之后,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扫描位于所述阻燃外壳上的二维码,获取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将由运维手持设备获取的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坐标信息(例如经度和纬度信息)以及所述安装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并携带在安装请求消息中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获取所述安装请求消息中的位置坐标信息以及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将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与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关联保存至远程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并将上述这些数据采集终端的信息绑定至相对应的巡查区域和/或巡查目标的标识ID,这样一来,可以通过巡查区域和/或巡查目标的标识ID锁定与之相关的数据采集终端,更进一步提高巡查的准确性。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可以根据需要来预设每一个数据采集终端的数字证书Certi的有效时间,例如,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可以将数字证书Certi的有效时间与数据采集终端的保养维护和年检时间挂钩,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述适配传输单元采用WizFi220模块实现数据采集终端与管理区域内的汇聚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所述数据采集终端与区域汇聚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采用WIFI无线传输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WIFI具有传输速率快、高移动性、覆盖范围广、辐射小、易扩展、传输可靠、组网便捷等优点。上述适配传输单元采用的WizFi220模块的主要特性包括:·支持STA、AP、Ad-hoc三种工作模式,方便数据采集终端的入网配置;·工作在标准802.11b/g/n的AP模式时,速率可达到11Mbps(802.11b),能够保证数据传输实时性的要求;·采用802.11i加密(WEP、WPA、WPA2-PSK、Enterprise),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不被干扰,保证监控报警判断的准确无误;·具有串行UART接口,可通过简单的命令连接到以8/16/32位单片机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方便现场运维人员进行设备的调试、升级以及维护;·采用动态功率管理,工作电压为3.3V,待机电流为34.0mA,接收电流为125.0mA,输出电流为290.0mA,这样的低功耗性能能够确保系统在出现极端情况下,例如供电故障,也能保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正常工作。(8)数据存储单元数据存储单元与处理器单元相连接,数据存储单元包括动态存储区和静态存储区,所述动态存储区用于暂存所述处理器单元接收到的采集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更新周期,对数据存储单元存储的采集数据进行更新,删除或者覆盖掉上一个预设的所述更新周期的采集数据。所述静态存储区用于存储数据采集终端的的标识ID、数字证书Certi。2)区域汇聚层所述区域汇聚层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所述区域汇聚层包括多个汇聚终端以及多个中继设备,每一个所述汇聚终端对应于一个管理区域,在所述管理区域中设置有多个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与汇聚终端之间通过有线以太网连接,所述中继设备通过无线通信连接与所述管理区域内的多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相连接,接收来自各个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并上报给所述汇聚终端进行汇总。在汇聚终端上保存有所对应的管理区域中所有数据采集终端的标识ID,以便对数据采集终端进行身份识别。中间层用于负责从下层数据采集终端获取采集信息,进行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上报给位于运维管理层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进行处理。由于本发明所做的只是远程监测、预警以及运维管理,没有联动控制设备。汇聚终端与运维管理控制中心之间采用有线以太网通讯方式实现快速、稳定、高效传输。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想要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汇聚终端,必须实现数据采集终端与汇聚终端之间有效的通讯。在地下综合管廊区域汇聚终端、多个中继设备以及各个数据采集终端之间构成一个局域网,在这个局域网中,作为采集节点的数据采集终端数量较多,汇聚终端与中继设备之间以及中继设备与数据采集终端之间均采用一点对多点的通讯方式,这种一点对多点的拓扑结构可以保证任何一个数据采集终端发生故障也不能引起其他数据采集终端以及整个局域网的通信。图6为汇聚终端与运维管理控制中心的交互示意图。汇聚终端管理区域的范围为约1000m,数据采集终端的通信范围为约200m,汇聚终端将接收到的采集数据经过加密后发送给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具体包括:步骤1、当汇聚终端接收到来自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后,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执行步骤2,若验证失败,则将接收到的数据信息丢弃,并执行步骤5;所述对报头字段进行验证,具体包括:步骤101、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时间戳,进行时间戳有效性验证,验证Tsec-TS<ΔT是否成立,其中Tsec为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信息的接收时间,TS为报头字段中所携带的时间戳,ΔT为预设的可接受网络传输时延,若成立,则验证通过并执行步骤102;若不成立,则验证失败,并生成验证失败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2、获取所述报头字段中的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以及位置坐标信息,对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和所述位置坐标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数据采集终端标识ID已经记录在所述汇聚终端中,并且所述位置坐标信息位于所述汇聚终端所对应的管理区域中,则验证通过,生成验证成功响应消息,并执行步骤103;步骤103、返回验证响应消息;步骤2、将在预设的有效时限内获得的S个数据信息中的有效负载字段中携带的数据信息进行消息聚合得到聚合后的数据信息,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聚合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后,得到对称加密后的聚合数据信息C=Enc(m),C为一个向量C=(c12,……,cs)τ;在上述步骤中,考虑到虽然采集到一个数据就传输一个数据的方式时效性较好,但这对于一个庞大的城市系统来说,是一件非常浪费通信资源的做法,更好的办法是将一部分消息聚合,在预设的有效时限内将消息传输给控制中心。因此,在本发明中采用了设置有效时限,对有效时限内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聚合,并统一加密处理的方式,能有效节省通信资源。步骤3、所述汇聚终端运行SimEnc()算法对向量C=(c12,……,cs)τ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加密,生成加密后的密文δ:并对加密后的后的密文δ生成签名Sig;步骤4、将加密后的密文δ和签名Sig绑定,并使用公钥加密后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步骤5、结束,并返回步骤1;通过再次进行公钥加密,使信息的传输更加安全,即使攻击都获取了会话密钥,对于再次加密的密文也没有办法。关于上述加密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密SimEnc()算法,作如下说明:设l、k、s为正整数,并且满足l=s2和k=2l,Fq为有限域,明文为(x1,……,xl)∈Flq,密文为(y1,……,yk)∈Fkq,核心映射的包括3个s\*s的矩阵:其中,xiqii是集合{x1,……,xl}中元素的随机线性组合,定义E1=AB,E2=AC,并设f(i-1)s+js2+(i-1)s+jq1,……,xl]为E12中对应座标(i,j)的元素(i,j=1,2,……,s),于是,就可以得到k个多项式f12,……,fk,则定义如下映射:F(x1,…,xl)=(f11,…,xl),…,fk1,…,xl))随机取两个可逆仿射变换L1lqlq2kqkq,定义如下映射:上述映射即为加密的过程,并将其记为SimEnc()。解密算法即为上述机密过程的逆运算,即对上述映射求逆运算,再次不做详细说明,解密算法记为SimDec()。汇聚终端使用加密算法SimEnc()对接收到的数据加密后转发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运维管理控制中心使用解密算法SimDec()解密后获得其中的有效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3)运维管理层位于三层结构最上层的是运维管理层,所述运维管理层包括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多个运维管理终端、多个运维手持设备;所述运维手持设备,与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接收来自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的运维信息;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与所述汇聚终端通过有线以太网相连接,接收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根据预设的规则对所述汇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当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满足告警条件时,执行相应的预案处置并进行告警;所述告警的方式包括向所述运维手持设备推送告警信息,在所述运维手持设备上进行文字显示、图像闪烁、声音播报、短信通知、LED显示中的至少一种,并提示执行预案处置的步骤、流程以及相关联系人。运维管理员通过运维管理终端接入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的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进行运维计划的制定,并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进行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的设定和管理,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根据所述汇聚终端上报的汇总数据的所述分析和处理的结果进行运维计划的制定,并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进行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的设定和管理,具体包括:利用上报的汇总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将出现告警次数超过设定阈值的管理区域、采集数据的变化超过预设门限的区域,以及安防级别为高的巡查目标设定为巡查优先级一级,并设定运维周期和对应的运维内容。通过实时监控以及数据分析,能够使得运维和巡查工作有的放矢,提高运维和巡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减少运维和巡查的盲区,将危害降低到最小,防患于未然。图4为运维手持设备的工作流程图。生成运维任务,并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推送至相应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具体包括:步骤1,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巡查区域、巡查目标信息,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标识ID以及巡查优先级,并将所述标识ID和所述巡查优先级携带在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将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发送给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步骤2、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获取所述运维任务生成请求中携带的标识ID,并根据所述标识ID获取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包括的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并将所述二维地图和所述三维视图与所述标识ID一起返回给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其中,所述三维视图中展示所述综合管廊的整体和局部信息,综合管廊的位置、走向、尺寸、地表附着物以及管廊内管线、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尺寸;所述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存储于所述运维数据中心服务器中的综合管廊数据库中,所述综合管廊数据库使用记录了综合管廊多项参数的Excel文件和shape文件来进行建模。1)Excel文件的元数据是由单元格组成,众多单元格组成一个sheet表,多个sheet表格文件形成Book;2)Shape文件包括主文件(\*.shp)、索引文件(\*.shx),dBASE表文件(\*.dbf),其中主文件用于存储综合管廊的地理要素的几何图形的可变记录长度的随机文件,由文件头、记录头和记录内容组成,每个记录头和记录内容描述一个包含多个顶点的shape,索引文件用于存储属性信息索引与图形要素,主要是由文件头和记录组成,每个记录内容均存在与每个要素相对应的一条要素属性记录,几何数据与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基于记录号来对应的,dBASE表文件是存储要素信息属性的文件,文件中属性记录的顺序必须与主文件中的记录顺序相同。综合管廊数据库用于存储管线、管点、管廊及附属设施等地下管廊的信息,便于综合管廊的信息管理和运维工作。综合管廊数据库中记录有POINT表、LINE表、PIPEPOINT表、PIPELINE表、TUBULATION表、PIPE_GALLERY表、BEARING_PILE表、ATTACHED_FACILITY表,分别对应抽象模型的点、线、物理模型的管点、管线、管段、管廊体、支撑桩和附属设施。综合管廊数据库的逻辑模型采用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数学化的模型,将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若干个关系组成,关系表的几何就构成了关系模型吗,以管点PIPEPOINT表为例,PIPEPOINT表记录的信息如下表所示:Int(64)坐标点号Int管线点号管线点类别管线类别Double综合管廊三维建模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综合管廊数据库使用记录了综合管廊多项参数的Excel文件和shape文件来进行建模,具体包括:通过untiy3d软件和C#脚本二次开发功能,生成综合管廊三维建模平台,将待建模的综合管廊所对应的excel文件和shape文件导入所述综合管廊三维建模平台,创建该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实现自动建模,将该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与该综合管廊的Excel文件和shape文件关联存储在综合管廊数据库中。通过读取综合管廊数据库的信息,可以获得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Unity3d是一种三维视图开发工具,Unity3d编辑器可以在windows和MacOSX下运行,其强大的平台交互功能可以延长开发程序的使用寿命和扩大程序的使用范围。Unity3D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综合编辑功能,用户界面是层级式的综合开发环境,具备视觉化编辑、详细的属性编辑器和动态的视图预览特性。也正是考虑到unity3d强大的绘图引擎,脚本设计等特性在建筑物建模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本发明选择使用untiy3d建模软件对综合管廊进行三维视图模型的重建。根据地下管廊结构特点对地下管廊进行结构分解,针对不同部件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建模方法分部件建模。步骤3、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以及所述标识ID,生成到达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行驶路线图,并将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关联至所述巡查区域和/或所述巡查目标的二维地图中以生成巡查工作图;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制定的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运维周期,并结合所述巡查优先级、所述行驶路线图和所述巡查工作图生成运维任务;步骤4、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将生成的所述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运维计划中设定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所述由相应运维人员对接收到的运维任务作出响应,具体包括:步骤1,运维人员通过运维手持设备查看所接收到的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发送的运维任务,并根据该运维任务中携带的运维周期、行驶路线图以及巡查工作图来判断是否接受该运维任务,若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确认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对该运维任务的处理状态进行记录,执行步骤2;若不接受,则向运维管理控制中心返回拒绝响应,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选择新的运维人员,并将运维任务发送至所述新的运维人员的运维手持设备中,返回并重新执行步骤1;在上述步骤中,运维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当前是否有任务、是否局里较远、是否能够完成分配的运维任务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该运维任务,从运维人员的角度保证了运维任务能够得到及时快速和准确的解决。同时,为了防止运维人员恶意拒绝接受分配的运维任务,运维管理控制中心会对各个运维人员拒绝接受运维任务的次数进行统计,并定期汇总分析,对于拒绝接受运维任务次数明显异常的情况,将进行相应的处理,从管理员的角度保证了运维任务能有效分配、问题能及时解决。步骤2、运维人员查看运维手持设备中显示的运维任务,并根据所述行驶路线图的指引到达指定的巡查区域和巡查目标,通过巡查工作图中与二维地图相关联的所述各个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查看所述各个综合管廊中所包括的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获取所述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在上述步骤2中,获取所述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具体包括:通过点击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图标来获得并显示该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或者运维人员使用运维手持设备扫描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上的二维码标识,获取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或者运维人员将运维手持设备的位置坐标信息(例如经度和纬度信息)发送至运维管理控制中心,根据所述运维手持设备的位置坐标信息,所述运维管理控制中心向所述运维手持设备返回与所述运维手持设备的位置坐标信息处于预设范围内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坐标信息,所述运维手持设备将预设范围内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在综合管廊的三维视图中进行显示和标注,运维人员根据显示和标注的数据采集终端的位置,找到相应的数据采集终端,通过扫描数据采集终端的阻燃外壳上的二维码标识,获取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考虑到进行运维的综合管廊通常位于地下,通风条件、灯光照明以及温度和湿度情况都不适合运维人员长时间工作,为了能够尽快的定位数字采集设备,提高运维任务的完成效率,设置了上述多种获取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的方式,缩短运维人员寻找数据采集终端的时间,让运维工作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步骤3、根据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采集数据,并结合运维内容来开展运维工作。结合运维内容来开展运维工作包括检查管线的运行情况、仪表设备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等等,开展运维工作的具体内容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重点,在此不做详细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所述描述的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对称加密设备的方框图。如图所示,对称加密设备包括处理器单元(CPU),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702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或者从存储单元7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703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来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703中,还可以存储设备7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701、ROM702以及RAM703通过总线7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705也连接至总线704。设备700中的多个部件连接至I/O接口705,包括:输入单元706,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单元707,例如各种类型的显示器、扬声器等;存储单元708,例如磁盘、光盘等;以及通信单元709,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收发机等。通信单元709允许设备700通过诸如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和/或各种电信网络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数据。处理单元701执行上文所描述的各个方法和处理,例如方法200、300、400。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本发明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其被有形地包含于机器可读介质,例如存储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经由ROM而被载入和/或安装到设备上。当计算机程序加载并被执行时,可以执行上文描述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芯片上系统的系统(SOC)、负载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应当理解为要求这样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或者要求所有图示的操作应被执行以取得期望的结果。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现中。相反地,在单个实现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现中。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其中,该充电桩共享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本申请的充电桩共享方法无需第二用户在现场,即可将充电桩共享给其它用户的车辆使用,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率。1.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远程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远程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启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驾驶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并利用虚拟钥匙驾驶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之后,还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的确认消息,将所述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定的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根据所述授权权限及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生成虚拟钥匙;其中,所述虚拟钥匙与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唯一匹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确认指令和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操作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授权权限包括虚拟钥匙的有效时间、虚拟钥匙的权限等级、第二车辆的控制权限、第二车辆的驾驶区域或充电桩控制权限中的至少一项。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之后,启动第二车辆的车顶摄像头;接收所述车顶摄像头拍摄的周围环境信息;将所述周围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远程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一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后,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二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第二车辆自动驾驶回充电位。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未在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且充电位的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驾驶至充电位进行充电。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的步骤,包括: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控制地锁的升起或下降;接收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向地锁发送的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车辆发送的实时充电状态;将所述充电状态发送给第一用户。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根据充电时间计算充电费用,从第一用户的账户中扣除所述充电费用。15.一种充电桩共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充电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并且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远程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16.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17.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的步骤。18.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该充电桩连接至服务器,其中,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所述充电桩用于接收服务器下发的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充电桩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背景技术随着电动车辆的日益完善,与之配套的充电桩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便于电动车辆充电,越来越多的车主都会购置充电桩。由于这些充电桩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充电桩主才能使用,而充电桩在电动车辆充电完成后会产生闲置,并且一天中会有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充电桩主会考虑将充电桩共享给其他车辆使用,但现有的充电桩主如果要将充电桩分享给其它车辆使用,则必须要求充电桩主在现场,对充电桩进行解锁等操作后才能分享给其它车辆使用,操作不便,降低了充电桩的利用率。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以解决现有充电桩共享不便,造成充电桩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启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执行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驾驶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并利用虚拟钥匙驾驶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之后,还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的确认消息,将所述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定的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根据所述授权权限及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生成虚拟钥匙;其中,所述虚拟钥匙与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唯一匹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确认指令和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操作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授权权限包括虚拟钥匙的有效时间、虚拟钥匙的权限等级、第二车辆的控制权限、第二车辆的驾驶区域或充电桩控制权限中的至少一项。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共享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之后,启动第二车辆的车顶摄像头;接收所述车顶摄像头拍摄的周围环境信息;将所述周围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一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执行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后,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二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第二车辆自动驾驶回充电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未在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且充电位的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驾驶至充电位进行充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的步骤,包括: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控制地锁的升起或下降;接收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向地锁发送的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车辆发送的实时充电状态;将所述充电状态发送给第一用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启动第二车辆的车顶摄像头;接收所述车顶摄像头拍摄的周围环境信息;将所述周围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根据充电时间计算充电费用,从第一用户的账户中扣除所述充电费用。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共享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充电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的步骤。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连接至服务器,其中,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所述充电桩用于接收服务器下发的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如下优点: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桩共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当第一车辆需要充电时,第一车辆的第一用户寻找到空闲的充电桩后,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即可发起充电请求,简单快捷;服务器接收到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的充电请求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并将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第二用户;当第二用户查看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后,发送确认指令,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确认指令后,根据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从而无需第二用户在现场,即可将充电桩共享给其它用户的车辆使用,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桩共享方法的实施环境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桩共享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桩共享装置的模块框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框图。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S11、S1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开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考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环境图。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在服务器120上实现,如图1中,当第一用户110发送充电请求后,服务器120接收该充电请求,并根据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该充电申请通知转发至第二用户130;当第二用户130同意第一用户110使用充电桩150后,向服务器120发送充电确认指令,服务器120根据充电确认指令控制第二车辆160自动驾驶出充电桩150对应的充电位,并向第一用户110发送第二车辆160驶出充电位消息;第一用户110接收到第二车辆160驶出充电位消息后,驾驶第一车辆140驶入充电位;当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服务器120控制充电桩150为第一车辆140提供充电。其中,服务器120指的是能够接收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后控制相应的设备执行操作的系统,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或终端,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和CDN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请参阅图2,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充电桩共享方法,以解决现有充电桩共享给其他车辆使用时,需要充电桩主在现场,对充电桩进行解锁等操作后才能分享给其它车辆使用,操作不便,降低了充电桩的利用率的问题。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充电桩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21、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本步骤中,当第一车辆需要充电时,第一车辆的第一用户可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充电桩,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充电请求,服务器接收该充电请求。例如,第一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向充电桩的拥有者发起充电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可包括第一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账户信息、租借信用度、驾驶证号、充电桩租借时间、第一车辆的位置、车架号中的至少一项。所述链接可以是二维码、条形码或网址链接等形式当然,所述充电请求还可通过实体键或显示在地图APP、充电桩上的图标等虚拟键,以及蓝牙、NFC或RFID等的通信指令发起。更为具体地,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用户的移动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充电请求时输入,也可以由第一用户的移动终端向服务器注册时输入。进一步地,用户信息还包括指纹、声纹和人脸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指纹、声纹和人脸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由移动终端采集得到。例如,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拍摄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人脸图像。S22、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其中,第一用户为租借充电桩的用户,第二用户为充电桩的拥有者,该充电桩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类似公司、商场等非个体。服务器接收到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后,根据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充电申请通知发送给第二用户,将并显示在第二用户的移动终端上,其中充电申请通知中可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用户查看用户信息后,确定是否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S23、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当第二用户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后,向服务器发送充电申请通知的确认指令,服务器接收到该确认指令后,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服务。具体的,服务器将充电桩与第一用户建立临时绑定,如将充电桩的充电枪与第一车辆的车架号进行绑定,然后控制充电桩对第一车辆进行自动插枪充电。同时,第二用户也可将其充电桩、车辆信息共享给第一用户,如充电桩的标识、位置等信息,以供第一用户查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信息也可在第二用户发送确认指令之前进行身份验证获得,当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时,可以向第一用户发起身份验证请求,第一用户接收到身份验证请求后,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将第一用户的人脸信息和声音信息,以及第一车辆的图像信息采集下来,发送给第二用户进行验证,由第二用户确认第一用户是否可以使用充电桩。在第二用户确认后,服务器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当第一车辆需要充电时,第一车辆的第一用户寻找到空闲的充电桩后,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即可发起充电请求,简单快捷;服务器接收到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的充电请求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并将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第二用户;当第二用户查看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后,发送确认指令,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确认指令后,根据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从而无需第二用户在现场,即可将充电桩共享给其它用户的车辆使用,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率。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预约模式,当第一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充电预约请求后,服务器接收第一用户的充电预约请求,并将充电预约请求转发给第二用户,当第二用户确认之后,将充电桩的位置信息、编号、空闲时间等信息发送给第一用户,以在预约时间结束后,第一用户根据充电桩的位置信息到达充电桩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输入充电桩上的编号等方式与充电桩进行绑定,对第一车辆进行开始充电操作无需用户长期等待,节约用户时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可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车辆发送的实时充电状态;将所述充电状态发送给第一用户。本实施例的第一车辆实时监测其内置电池的充电状态,并将充电状态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该充电状态后,将该充电状态转发给第一用户,以便第一用户实时了解第一车辆的充电情况。当然,充电状态还可通过第一车辆直接发送给与第一车辆建立连接的第一用户。其中,充电状态可以是第一车辆内置电池的电池电量、电池温度等状态信息。例如,当电池温度过高时,暂停充电桩为第一车辆供电,并向第一用户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第一用户及时修复,从而保证第一车辆的充电安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桩还可实时将充电桩的充电状态发送给服务器,实现实时监控,并在充电桩的充电状态异常时,服务器控制充电桩暂停为第一车辆供电,提高充电的安全性。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23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可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启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执行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虚拟钥匙解锁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的方式,以便第一用户利用虚拟钥匙启动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并驾驶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的,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所对应的充电位时,此时第一用户无法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进行充电,因此,当第二用户确认第一用户的充电申请通知后,同时向第一用户下发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第一用户接收到所述虚拟钥匙后,利用虚拟钥匙发起与第二车辆的连接请求,第二车辆的控制单元对虚拟钥匙进行验证,并在验证通过后,对第一用户的移动终端开放对应于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并启动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将第二车辆停在第一车辆的停车位或其他空闲停车位。在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后,第一用户可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当检测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从而实现远程控制,无需充电桩的桩主到达现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提高了充电桩的共享效率。其中,虚拟钥匙可发送至第一用户对应的钥匙、移动终端或第一车辆中,当虚拟钥匙应用于第一用户对应的移动终端时,可添加至移动终端对应的APP上,与第一用户的账号进行绑定,以通过移动终端上的虚拟钥匙控制第二车辆。此外,所述虚拟钥匙可通过互联网与第一车辆建立连接,也可通过蓝牙与第一车辆的蓝牙模块进行连接。当通过蓝牙连接时,去除了服务器的参与,即使在没有网络和移动信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车辆的控制,提高了可靠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共享方法还可包括:在所述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之后,启动第二车辆的车顶摄像头;接收所述车顶摄像头拍摄的周围环境信息;将所述周围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本实施对驶出充电位的第二车辆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启动第二车辆的车顶摄像头采集第二车辆的周围信息,并将第二车辆的周围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当检测到周围信息中包含报警信息时,如第二车辆被碰撞之后,则向第二用户发送报警信号,以保障第二车辆的安全。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第一车辆在进行充电时,也可启动第一车辆的车顶摄像头,接收所述车顶摄像头拍摄的周围环境信息,将所述周围环境信息发送给第一用户,当检测到周围信息中包含报警信息时,则向第一用户发送报警信号,以保障第一车辆的安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之前,还可包括:接收第二用户设定的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根据所述授权权限及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生成虚拟钥匙;其中,所述虚拟钥匙与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唯一匹配。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虚拟钥匙的权限管理方式。具体的,第二用户设定完毕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后,服务器根据设定的授权权限及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生成虚拟钥匙,并将第二车辆的位置信息、型号、车牌号、车架号等信息告知第一用户。当第一用户手持移动终端接近第二车辆时,利用虚拟钥匙向第二车辆控制单元发送连接请求。第二车辆的控制单元对虚拟钥匙进行验证,分析授权时间、地域、操作权限等信息,验证通过后开启车门,允许第一用户在第二用户设定的授权权限内用车,从而保障第二车辆的用车安全。其中,用户信息用于使该虚拟钥匙与第一用户进行绑定,并唯一匹配,以避免其他未授权用户使用虚拟钥匙启动第二车辆,从而保障第二车辆的安全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确认指令和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操作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在本实施例中,虚拟钥匙可控制地锁的升起或下降;还可控制充电桩的解锁,以使充电桩的充电枪为第一车辆插抢充电。具体的,当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后,根据所述确认指令生成充电确认消息,并将该充电确认消息转发至第一用户,此时,虚拟钥匙被激活,第一用户可在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内使用虚拟钥匙。例如,当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后,第一用户可利用虚拟钥匙解锁充电桩,以利用充电桩的充电枪为第一车辆插抢充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授权权限包括虚拟钥匙的有效时间、虚拟钥匙的权限等级、第二车辆的控制权限、第二车辆的驾驶区域或充电桩控制权限中的至少一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户可根据需求设定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除上述举例的授权权限外,还可以设定第二车辆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设定多媒体控制,设定座椅记忆、天窗和安全配置等。例如,将第二车辆设定为最高车速不能超过80km/h等,可以避免第一用户过度使用第二车辆。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用户请求使用的权限未在第二用户设定的授权权限内时,第二车辆拒绝第一用户使用该权限,或者服务器将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并第二用户发送报警信息。例如,当检测到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驶出设定范围区域时,则将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第二车辆自动熄火,第一用户无法继续使用第二车辆,并向第二用户发送报警信息。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23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可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驾驶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并利用虚拟钥匙驾驶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本实施例的第一车辆实时监测其内置电池的充电状态,并将充电状态发送给第一用户和服务器,在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如充至100%时,则服务器控制充电桩拔出充电枪,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并解除充电桩与第一用户建立的临时绑定,向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第一用户接收到该充电完成通知后,驾驶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并利用虚拟钥匙将第二车辆驾驶回充电位。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还根据充电时长,在第一车辆达到设定的充电时长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同时,向第一用户推送充电完毕提醒信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之后,还可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的确认消息,将所述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用户将第二车辆驾驶回充电位后,可通过移动终端向第二用户发送第二车辆驶回充电位的确认消息,将所述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或当检测到第一用户从第二车辆下车后,自动将所述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当然,所述虚拟钥匙的失效还可通过第二用户进行控制,第二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将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此外,还可根据有效时间设定,当虚拟钥匙的使用时间到达有效时间时,自动将虚拟钥匙设置为失效状态,从而提高用车的安全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可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一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车辆驶出所述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执行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的步骤。本申请除了利用虚拟钥匙控制第二车辆以外,还可通过自动驾驶的方式控制,操作便捷、安全性更高。具体的,当第二用户同意第一用户的充电申请通知后,且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位于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时,此时第一用户无法将第一车辆驶入该充电位进行充电,因此,服务器可获取第二车辆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驾驶路径,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一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二车辆根据驾驶路径驶出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将第二车辆停在第一车辆的停车位或其他空闲停车位;在第二车辆驶出充电位后,第一用户通过手动驾驶或自动驾驶的方式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当检测到第一车辆进入充电位后,服务器控制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可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控制充电桩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向第一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在所述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后,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二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第二车辆自动驾驶回充电位。本实施例的第一车辆实时监测其内置电池的充电状态,并将充电状态发送给第一用户和服务器,在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如充至100%时,则服务器控制充电桩拔出充电枪,停止向第一车辆进行充电,并解除充电桩与第一用户建立的临时绑定,向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送充电完成通知,第一用户接收到该充电完成通知后,驾驶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当检测到第一车辆驶出充电位后,向第二车辆发送第二自动驾驶控制指令,控制第二车辆自动驾驶回充电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前,还可包括: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未在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且充电位的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驾驶至充电位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用户的第二车辆未在充电桩对应的充电位,但充电位的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此时第一用户仍然无法将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进行充电,因此,当第二用户同意第一用户的充电申请通知后,服务器获取充电位对应地锁的状态,当检测到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则向该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以使第一用户将第一车辆驾驶至充电位进行充电,共享方式简单,安全性更高。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所述充电位的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的步骤,包括: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其中,所述虚拟钥匙用于控制地锁的升起或下降;接收第一用户基于所述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向地锁发送的下降指令,控制所述地锁下降。在本实施例中,虚拟钥匙的授权权限还可包括地锁的控制权限,以控制地锁的升起或下降。具体的,当第二用户同意第一用户的充电申请通知后,且地锁处于升起状态时,服务器将第二车辆的虚拟钥匙发送给第一用户,第一用户基于虚拟钥匙的操作权限向地锁发送下降指令,服务器接收下降指令后,控制地锁下降,以使第一用户驾驶第一车辆驶入充电位进行充电。本实施例通过虚拟钥匙控制地锁,从而更安全方便地使用地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之后,还可包括:当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根据充电时间计算充电费用,从第一用户的账户中扣除所述充电费用。第一用户在充电完成后,如第一车辆充电至预设电量后,可以主动向服务器发送结束充电需求的通知信息,服务器在接收到通知信息后,发起相应的结算流程,例如根据本次充电时间进行收费,计算充电费用,自动从第一用户的账户中扣除该充电费用,从而实现自动结算,提高共享便利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之前,还可包括:查询第一用户的租借信用度;将所述租借信用度发送给第一用户。本实施例可将第一用户的租借信用度发送给第二用户,以供第二用户判断是否将充电桩共享给第一用户,当第一用户租借信用度良好时,则第二用户可发送充电申请通知的确认指令,确认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进行充电。其中,租借信用度可根据用户的历史租借情况进行计算,用户每次租借并成功归还之后,则增加相应的租借信用度,反之则降低租借信用度。请参考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桩共享装置,一种本实施例中,包括接收模块31、转发模块32及充电模块33。其中,接收模块31,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其中,所述充电请求为所述第一用户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本模块中,当第一车辆需要充电时,第一车辆的第一用户可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充电桩,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发起充电请求,服务器接收该充电请求。例如,第一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终端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向充电桩的拥有者发起充电请求。其中,所述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可包括第一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账户信息、租借信用度、驾驶证号、充电桩租借时间、第一车辆的位置、车架号中的至少一项。所述链接可以是二维码、条形码或网址链接等形式。更为具体地,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第一用户的移动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充电请求时输入,也可以由第一用户的移动终端向服务器注册时输入。进一步地,用户信息还包括指纹、声纹和人脸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指纹、声纹和人脸图像中的一个或多个由移动终端采集得到。例如,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拍摄得到所述第一用户的人脸图像。转发模块32,用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所述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第二用户;其中,所述第二用户是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用户;其中,第一用户为租借充电桩的用户,第二用户为充电桩的拥有者,该充电桩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类似公司、商场等非个体。服务器接收到第一用户发起的充电请求后,根据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将充电申请通知发送给第二用户,将充电申请通知并显示在第二用户的移动终端上,其中充电申请通知中可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用户查看用户信息后,确定是否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充电模块33,用于接收第二用户的确认指令,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当第二用户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后,向服务器发送充电申请通知的确认指令,服务器接收到该确认指令后,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具体的,服务器解除充电桩与第二用户的绑定,将充电桩与第一用户建立临时绑定,如将充电桩的充电枪与第一车辆的车架号进行绑定,并然后控制充电桩对第一车辆进行自动插枪充电。同时,第二用户也可将其充电桩、车辆信息共享给第一用户,如充电桩的标识、位置等信息,以供第一用户查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信息也可在第二用户发送确认指令之前进行身份验证获得,当需要进行身份验证时,可以向第一用户发起身份验证请求,第一用户接收到身份验证请求后,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和麦克风将第一用户的人脸信息和声音信息,以及第一车辆的图像信息采集下来,发送给第二用户进行验证,由第二用户判断确认第一用户是否确认可以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在第二用户确认后,服务器根据所述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车辆提供充电。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桩共享装置,当第一车辆需要充电时,第一车辆的第一用户寻找到空闲的充电桩后,通过充电桩对应的链接即可发起充电请求,简单快捷;服务器接收到包括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及共享请求信息的充电请求后,根据所述充电请求生成充电申请通知,并将充电申请通知转发给与充电桩预先绑定的第二用户;当第二用户查看第一用户的用户信息,同意第一用户使用充电桩后,发送确认指令,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确认指令后,根据确认指令控制所述充电桩为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从而无需第二用户在现场,即可将充电桩共享给其它用户的车辆使用,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提高了充电桩的利用率。关于充电桩共享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充电桩共享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充电桩共享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终端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连接至服务器,其中,所述服务器用于执行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所述充电桩用于接收服务器下发的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为所述第一用户的第一车辆提供充电。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其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类型的盘(包括软盘、硬盘、光盘、CD-ROM、和磁光盘)、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即存储器)、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磁性卡片或光线卡片。也就是,存储设备包括由设备(例如,计算机、手机)以能够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此外,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如图4所示,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403、存储器405、输入单元407以及显示单元409等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示出的结构器件并不构成对所有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所述存储器405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401以及各功能模块,所述处理器403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5的计算机程序401,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所述存储器405可以是内存储器或外存储器,或者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者。内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ROM(EEPROM)、快闪存储器、或者随机存储器。输入单元407用于接收信号的输入及接收用户的输入,输入单元407可包括触控面板以及其它输入设备,触控面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显示单元409可用于显示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计算机设备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409可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处理器403是计算机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电脑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3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执行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3,以及一个或多个存储器405,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401,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401被存储在存储器405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3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401配置用于执行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桩共享方法。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基层、功能层和憎油憎水层,所述亲油憎水层位于基层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由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含醇羟基有机物、金属化合物和钛白粉,所述金属化合物由银和稀土金属元素组成。本发明所述抗菌壁纸功能层在光照条件下可持续产生活性羟基和负价银离子,具有较强且持久的杀菌防霉性能,所述抗菌壁纸分层明确,结构简单,制备方法独特,同时成本低廉,环境友好。1.一种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基层、功能层和憎油憎水层,所述亲油憎水层位于基层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由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的重量分数分别为:淀粉22.3~30.1wt%;钛白粉11.7~19.6wt%;金属化合物10.3~18.5wt%;阻燃剂5.6~8.9wt%;其余为含醇羟基有机物,所述含醇羟基有机物包括甘油、乙二醇或三乙醇胺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金属化合物由银和稀土金属元素组成,所述稀土金属元素包括镱和/或钇,所述银和稀土金属元素的摩尔比为(0.47~1.23):1;所述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包括聚硅氧烷乳液和表面活性剂;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包括全氟聚醚乳液和烷氧基硅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金属元素为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合物的粒径为5~1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的厚度为0.04~0.1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的原料组分包括麻浆、化学纤维、湿强剂和竹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的厚度为0.1~0.3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中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分数为33.6~47.9wt%。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0~40wt%。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厚度为0.01~0.08mm。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中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分数为36.7~45.6wt%。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50wt%。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壁纸,其特征在于,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厚度为0.01~0.05mm。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层的制备、功能层的制备、亲油憎水层的制备、憎油憎水层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其中功能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将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混合后球磨,所述稀土金属单质包括镱粉和/或钇粉,所述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为(0.47~1.23):1,然后在真空条件下熔炼,吸铸凝固后得到金属化合物;(2)将步骤(1)得到的金属化合物与含醇羟基有机物、钛白粉、淀粉和阻燃剂混合制备抗菌防霉凝胶;(3)将碳纤维浸入步骤(2)得到的抗菌防霉凝胶中,所述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反复提拉后干燥,得到功能层。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稀土金属单质为镱粉。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为(0.8~1.1):1。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球磨时间为12~24h。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真空条件的绝压为1~3kPa。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熔炼在真空电弧炉中进行。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熔炼的时间为0.2~0.3h。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采用铜模水冷的方式进行吸铸凝固。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模水冷的冷却速度为600~800℃/s。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得到的金属化合物破碎球磨至粒径为5~10μm。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组分按配方量混合后搅拌,得到抗菌防霉凝胶。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速率为1000~1500r/min。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时间为3~4h。2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提拉的次数为5~10次。2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干燥的温度为80~100℃。2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麻浆和化学纤维进行打浆处理后加入湿强剂和水进行配浆,然后加入竹炭进行抄造处理,得到基层纸。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聚硅氧烷乳液和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制得亲油憎水剂,然后将所述亲油憎水剂喷涂到所述基层纸背面,干燥后得到亲油憎水层。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0~40wt%。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速率为1000~1500r/min。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时间为1~2h。35.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过程中,调节pH值为4~5。3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过程中采用磷酸调节pH值。37.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全氟聚醚乳液和烷氧基硅烷混合后反应,制得憎油憎水剂,然后将所述憎油憎水剂喷涂到所述功能层的一面,干燥后得到憎油憎水层。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50wt%。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为180~190℃。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压力为1.7~1.9MPa。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在压力釜中进行。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釜中通入惰性气体加压。43.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时间为1~2h。44.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pH值为4~5。45.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包括:将基层和功能层未喷涂的一面喷涂粘合剂,然后将喷涂粘合剂的两面接触进行热压,得到抗菌壁纸。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包括聚醋酸乙烯乳液、淀粉和糊精。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在热压机上进行。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的温度为220~250℃。4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的压力为100~500MPa。50.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压的时间为5~10s。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纸制品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墙壁装饰材料也有着不断的改进,从白灰、涂料、墙漆到壁纸等,不同的墙壁装饰材料均有其优点,但同时又存在着艺术性差和功能性欠缺的缺陷。传统壁纸一般仅作为一种装饰性材料,人们对其要求多在装饰性与美观性上面,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壁纸的抗菌性、防潮性以及环保特性的要求均有所提高,对新型壁纸的生产也需要不断地改进研究。壁纸的发展经历过发泡壁纸和胶面壁纸,前者立体感强,但不耐磨、易刮伤、易受污,逐渐被后者所取代;胶面壁纸质地较硬,极大地改善了发泡壁纸的缺点,防水、防潮、耐用、印花精致、压纹质感佳,色彩表现力和实用性强,然而壁纸使用过程中随室内湿度的变化,壁纸表面附着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造成壁纸及室内环境的污染;另外,壁纸粘贴时使用的胶粘剂富含甲醛和苯等有害物,容易带来环保问题。因此,目前的壁纸多在抗菌性能方面进行改进。CN109024093A公开了一种环保抗菌壁纸,包括基层,基层的背面设有防水层,基层的上面设有涂布层,涂布层上面设有碳纤维层,碳纤维上面设有芯层,芯层上面设有印花层,印花层上面设有防污层,所述壁纸主要通过涂布层和芯层的设计起到杀菌除臭的作用。CN104074099A公开了一种环保型抗菌防霉壁纸,所述壁纸包括基层,基层的背面设有防水性涂层,基层的上面设有涂布层,所述涂布层的上面依次设有竹炭纤维层、抗菌层、硅藻土吸附层、印刷压花层、防霉性涂层、聚四氟乙烯层和覆膜层;通过涂布层、竹炭纤维层和抗菌层的设计使壁纸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涂布层和防霉性涂层使壁纸具有良好的防霉性。但上述壁纸中,前者组分中有机成分众多,后者层数较多,制备过程复杂,且存在多种单一组分作为一层,使得性能分散;而且上述壁纸的抗菌性能均不持久。综上所述,新型壁纸的开发需要使其具备抗菌效果好、抗菌稳定持久的特性,同时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环保等优点。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功能层中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的组成使其在光照条件下可持续产生活性羟基和负价银离子,具有较强且持久的杀菌防霉性能;所述抗菌壁纸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亲油憎水层和憎油憎水层的设计可进一步提高壁纸的防潮防霉特性。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基层、功能层和憎油憎水层,所述亲油憎水层位于基层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由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含醇羟基有机物、金属化合物和钛白粉,所述金属化合物由银和稀土金属元素组成。本发明中,所述壁纸中起主要抗菌作用的是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以碳纤维为骨架兼催化剂,抗菌防霉凝胶为主要功能组分,其中钛白粉在光照作用下产生高活性电子,游离分布于整个凝胶中,被含醇羟基的有机物和金属化合物所捕获。一方面捕获电子后的醇羟基有机物在碳纤维催化作用下可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游离羟基;另一方面,捕获电子后的的金属化合物进行电子迁移形成负价银离子,在游离羟基和负价银离子双重作用下壁纸具有较强的杀菌防霉性能。钛白粉的光催化过程中能够长时间不断提供高活性电子,提高了壁纸的杀菌持久力;除了功能层,在前后分别设置憎油憎水层和亲油憎水层,避免空气及壁面上空气、水分对壁纸的影响,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使得壁纸能够更加耐用。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还包括淀粉和阻燃剂。优选地,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的重量分数分别为:淀粉22.3~30.1wt%,例如22.3wt%、23wt%、24wt%、25wt%、26wt%、27wt%、28wt%、29wt%或30.1wt%等;钛白粉11.7~19.6wt%,例如11.7wt%、12.5wt%、14wt%、15wt%、16wt%、18wt%或19.6wt%等;金属化合物10.3~18.5wt%,例如10.3wt%、11.5wt%、13wt%、14.5wt%、16wt%、17wt%或18.5wt%等;阻燃剂5.6~8.9wt%,例如5.6wt%、6.4wt%、7wt%、7.5wt%、8wt%、8.5wt%或8.9wt%等;其余为含醇羟基有机物;上述各组分的选择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在各自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满足各组分重量分数和为100wt%。本发明中,抗菌防霉凝胶原料的选择都有其各自的作用,其中钛白粉作为一种光催化剂,在紫外光条件下可为金属化合物提供自由电子,有助于形成杀菌负离子,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钛白粉优选为锐钛型钛白粉;光催化剂提供的电子分散在凝胶中,在功能层制备过程中,捕获电子后的含醇羟基有机物可分离出游离羟基,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起到杀菌抗霉的作用。优选地,所述含醇羟基有机物包括甘油、乙二醇或三乙醇胺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甘油和乙二醇的组合,乙二醇和三乙醇胺的组合,甘油、乙二醇和三乙醇胺的组合等。优选地,所述稀土金属元素包括镱和/或钇,优选为镱。本发明中,选择稀土金属与银共同使用在于两者能够形成金属化合物,能够稳定纳米银,在光照条件下,金属化合物发生电子跃迁,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而稀土金属有助于捕获自由电子来供给银,尤其是银与镱可形成β-AgYb金属化合物,在壁纸制备过程中可发生晶型转变,生成α-AgYb,后者容易捕获自由电子,能够持续形成负价银离子,起到杀菌抗霉的作用。优选地,所述金属化合物的粒径为5~10μm,例如5μm、6μm、7μm、8μm、9μm或1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作为功能层的骨架,同时其可以催化含醇羟基有机物捕获电子后羟基的分离,并作为形成的游离羟基的载体,为增强碳纤维的催化作用,优先选择活性碳纤维。优选地,所述功能层的厚度为0.04~0.1mm,例如0.04mm、0.05mm、0.06mm、0.07mm、0.08mm、0.09mm或0.1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层的原料组分包括麻浆、化学纤维、湿强剂和竹炭。优选地,所述基层的厚度为0.1~0.3mm,例如0.1mm、0.15mm、0.2mm、0.25mm或0.3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包括聚硅氧烷乳液和表面活性剂。优选地,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中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分数为33.6~47.9wt%,例如33.6wt%、35wt%、37.5wt%、40wt%、42wt%、45wt%、46.5wt%或47.9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0~40wt%,例如30wt%、32wt%、34wt%、36wt%、38wt%或40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优选地,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厚度为0.01~0.08mm,例如0.01mm、0.03mm、0.03mm、0.04mm、0.05mm、0.06mm或0.08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包括全氟聚醚乳液和烷氧基硅烷。优选地,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原料组分中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分数为36.7~45.6wt%,例如36.7wt%、38wt%、40wt%、42wt%、44wt%或45.6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50wt%,例如40wt%、42wt%、44wt%、46wt%、48wt%或50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厚度为0.01~0.05mm,例如0.01mm、0.02mm、0.03mm、0.04mm或0.05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层的制备、功能层的制备、亲油憎水层的制备、憎油憎水层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其中功能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将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混合后球磨,然后在真空条件下熔炼,吸铸凝固后得到金属化合物;(2)将步骤(1)得到的金属化合物与含醇羟基有机物、钛白粉混合制备抗菌防霉凝胶;(3)将碳纤维浸入步骤(2)得到的抗菌防霉凝胶中,反复提拉后干燥,得到功能层。本发明中,抗菌壁纸的分层结构使得其各层分别制备,然后需要采用不同方式相结合,其中功能层的制备中首先即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将所需金属单质真空熔炼后吸铸凝固,然后将其作为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之一与含醇羟基有机物、钛白粉混合制备凝胶,再以碳纤维作为主体结构,抗菌防霉凝胶作为填充组分,干燥后得到功能层。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1)所述稀土金属单质包括镱粉和/或钇粉,优选为镱粉。优选地,步骤(1)所述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为(0.47~1.23):1,例如0.47:1、0.5:1、0.6:1、0.8:1、1:1、1.1:1或1.2:1等,优选为(0.8~1.1):1。本发明中,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会影响金属化合物的生成,进而影响其抗菌性能的发挥,若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过小,可形成的负价银离子较少,抗菌作用较弱,若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的摩尔比过大,稀土金属元素量不足以满足所有的银形成负价银离子,既造成银的浪费,反而无法提高杀菌性能。优选地,步骤(1)所述球磨时间为12~24h,例如12h、14h、16h、18h、20h、22h或24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步骤(1)所述真空条件的绝压为1~3kPa,例如1kPa、1.5kPa、2kPa、2.5kPa或3kPa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本发明中,此处为真空条件,压力指的是绝对压力,而本发明中其他涉及压力的操作,若未特意说明,其压力是指表压。优选地,步骤(1)所述熔炼在真空电弧炉中进行。优选地,步骤(1)所述熔炼的时间为0.2~0.3h,例如0.2h、0.22h、0.24h、0.26h、0.28h或0.3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步骤(1)采用铜模水冷的方式进行吸铸凝固。优选地,所述铜模水冷的冷却速度为600~800℃/s,例如600℃/s、640℃/s、670℃/s、700℃/s、720℃/s、750℃/s、780℃/s或800℃/s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步骤(1)得到的金属化合物破碎球磨至粒径为5~10μm,例如5μm、6μm、7μm、8μm、9μm或1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所述原料组分还包括淀粉和阻燃剂。优选地,所述原料组分按配方量混合后搅拌,得到抗菌防霉凝胶。优选地,所述搅拌速率为1000~1500r/min,例如1000r/min、1100r/min、1200r/min、1300r/min、1400r/min或1500r/min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搅拌时间为3~4h,例如3h、3.2h、3.4h、3.6h、3.8h或4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步骤(3)所述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优选地,步骤(3)所述提拉的次数为5~10次,例如5次、6次、7次、8次、9次或10次等。优选地,步骤(3)所述干燥的温度为80~100℃,例如80℃、85℃、90℃、95℃或10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麻浆和化学纤维进行打浆处理后加入湿强剂和水进行配浆,然后加入竹炭进行抄造处理,得到基层纸。本发明中,基层纸的制备为现有技术中纸张的常见制备过程,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对制备过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发明中,基层纸的具体制备过程为:1)先取麻浆加入到荷兰式打浆机中,中刀打浆30~60min,然后加入化学纤维,轻刀打浆15~30min,打浆浓度为3.0-3.5wt%,湿重为15~20g,打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配浆池中;2)将湿强剂添加到配浆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进行配浆,配浆浓度为0.2~0.4wt%,配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抄前工作池中;3)将竹炭粉加入到抄前工作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4)将抄前工作池中的纸浆采用侧浪式长网纸机抄造成壁纸基层纸,工作速度为90m/min。优选地,所述亲油憎水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聚硅氧烷乳液和表面活性剂搅拌混合,制得亲油憎水剂,然后将所述亲油憎水剂喷涂到所述基层纸背面,干燥后得到亲油憎水层。优选地,所述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0~40wt%,例如30wt%、32wt%、34wt%、36wt%、38wt%或40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优选地,所述搅拌速率为1000~1500r/min,例如1000r/min、1100r/min、1200r/min、1300r/min、1400r/min或1500r/min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搅拌时间为1~2h,例如1h、1.2h、1.4h、1.6h、1.8h或2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搅拌过程中,调节pH值为4~5,例如4、4.2、4.4、4.6、4.8或5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搅拌过程中采用磷酸调节pH值。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憎油憎水层的制备步骤包括:将全氟聚醚乳液和烷氧基硅烷混合后反应,制得憎油憎水剂,然后将所述憎油憎水剂喷涂到所述功能层的一面,干燥后得到憎油憎水层。优选地,所述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50wt%,例如40wt%、42wt%、44wt%、46wt%、48wt%或50wt%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反应温度为180~190℃,例如180℃、182℃、184℃、186℃、188℃或19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反应压力为1.7~1.9MPa,例如1.7MPa、1.75MPa、1.8MPa、1.85MPa或1.9MPa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反应在压力釜中进行。优选地,所述压力釜中通入惰性气体加压。优选地,所述反应时间为1~2h,例如1h、1.2h、1.4h、1.6h、1.8h或2h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反应的pH值为4~5,例如4、4.2、4.4、4.6、4.8或5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包括:将基层和功能层未喷涂的一面喷涂粘合剂,然后将喷涂粘合剂的两面接触进行热压,得到抗菌壁纸。优选地,所述粘合剂包括聚醋酸乙烯乳液、淀粉和糊精。优选地,所述热压在热压机上进行。优选地,所述热压的温度为220~250℃,例如220℃、225℃、230℃、235℃、240℃、245℃或250℃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热压的压力为100~500MPa,例如100MPa、200MPa、300MPa、400MPa或500MPa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地,所述热压的时间为5~10s,例如5s、6s、7s、8s、9s或10s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本发明中,在热粘合压制过程中,能够将功能层中的金属化合物稳定化或者发生晶型转化,尤其是使β-AgYb发生晶型转变得到α-AgYb,从而有助于产生杀菌性强的负价银离子;同时热压过程中捕获高活性电子后的醇羟基有机物可以在碳纤维催化下分离出游离羟基,主要附着于碳纤维上,利用其强氧化性起到杀菌防霉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所述抗菌壁纸功能层中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的组成使其在光照条件下可持续产生活性羟基和负价银离子,具有较强的杀菌防霉性能,杀菌率均可以达到99%以上,同时光催化剂的存在能够长时间提供高活性电子,提高了壁纸的杀菌持久力;(2)本发明所述抗菌壁纸的外侧分别设置憎油憎水层和亲油憎水层,避免空气及壁面上气体、水分对壁纸的影响,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使得壁纸能够更加耐用;(3)本发明所述抗菌壁纸分层明确,结构简单,制备方法独特,尤其是功能层的制备以及热粘合压制,还可起到起到物质或晶型转化的作用;(4)本发明所述材料及方法成本低廉,不使用污染性化学材料,环境友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抗菌壁纸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亲油憎水层,2-基层,3-功能层,4-憎油憎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便于理解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1、基层2、功能层3和憎油憎水层4,所述亲油憎水层1位于基层2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4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3由抗菌防霉凝胶和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含醇羟基有机物、金属化合物和钛白粉,所述金属化合物由银和稀土金属元素组成。所述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包括基层2的制备、功能层3的制备、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其中功能层3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1)将纳米银和稀土金属单质混合后球磨,然后在真空条件下熔炼,吸铸凝固后得到金属化合物;(2)将步骤(1)得到的金属化合物与含醇羟基有机物、钛白粉混合制备抗菌防霉凝胶;(3)将碳纤维浸入步骤(2)得到的抗菌防霉凝胶中,反复提拉后干燥,得到功能层3。以下为本发明典型但非限制性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所述抗菌壁纸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1、基层2、功能层3和憎油憎水层4,所述亲油憎水层1位于基层2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4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3由抗菌防霉凝胶和活性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玉米淀粉、甘油、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氢氧化镁,其中各原料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玉米淀粉30.1wt%、钛白粉19.6wt%、银镱金属化合物18.5wt%、阻燃剂8.9wt%、甘油22.9wt%;所述活性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所述功能层3的厚度为0.06mm。所述基层2的原料组分包括麻浆、聚酰胺纤维、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和竹炭;基层2的厚度为0.2mm。所述亲油憎水层1的原料组分为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前者的质量分数为47.9wt%;亲油憎水层1的厚度为0.05mm。所述憎油憎水层4的原料组分为K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一烷氧基硅烷,前者的质量分数为45.6wt%;憎油憎水层4的厚度为0.03mm。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1、基层2、功能层3和憎油憎水层4,所述亲油憎水层1位于基层2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4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3由抗菌防霉凝胶和活性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玉米淀粉、乙二醇、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氢氧化铝,其中各原料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玉米淀粉27.1wt%、钛白粉15.4wt%、银镱金属化合物15.8wt%、阻燃剂6.5wt%、乙二醇35.2wt%;所述活性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所述功能层3的厚度为0.1mm。所述基层2的原料组分包括麻浆、聚烯烃纤维、湿强剂三聚氰胺树脂和竹炭;基层2的厚度为0.3mm。所述亲油憎水层1的原料组分为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前者的质量分数为40.3wt%;亲油憎水层1的厚度为0.08mm。所述憎油憎水层4的原料组分为D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二烷氧基硅烷,前者的质量分数为41.7wt%;憎油憎水层4的厚度为0.05mm。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所述抗菌壁纸按顺序依次包括亲油憎水层1、基层2、功能层3和憎油憎水层4,所述亲油憎水层1位于基层2的背面,与壁面直接接触,所述憎油憎水层4位于最外侧,与空气直接接触;所述功能层3由抗菌防霉凝胶和活性碳纤维组成,所述抗菌防霉凝胶的原料组分包括玉米淀粉、三乙醇胺、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三氧化二锑,其中各原料组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玉米淀粉22.3wt%、钛白粉11.7wt%、银镱金属化合物10.3wt%、阻燃剂5.6wt%、三乙醇胺50.1wt%;所述活性碳纤维呈三维网状结构。所述功能层3的厚度为0.04mm。所述基层2的原料组分包括麻浆、聚丙烯腈纤维、湿强剂脲醛树脂和竹炭;基层2的厚度为0.3mm。所述亲油憎水层1的原料组分为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前者的质量分数为33.6wt%;亲油憎水层1的厚度为0.01mm。所述憎油憎水层4的原料组分为Y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三烷氧基硅烷,前者的质量分数为36.7wt%;憎油憎水层4的厚度为0.01mm。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为实施例1中的抗菌壁纸,所述方法包括基层2的制备、功能层3的制备、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具体包括:S1基层2的制备:1)先取麻浆加入到荷兰式打浆机中,中刀打浆30min,然后加入聚酰胺纤维,轻刀打浆30min,打浆浓度为3.5wt%,湿重为20g,打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配浆池中;2)将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添加到配浆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进行配浆,配浆浓度为0.4wt%,配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抄前工作池中;3)将竹炭粉加入到抄前工作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4)将抄前工作池中的纸浆采用侧浪式长网纸机抄造成壁纸基层纸,工作速度为90m/min。S2功能层3的制备:1)将纳米银粉和纳米镱粉按摩尔比1:1混合后在球磨机中球磨12h,然后置于真空电弧炉中在3kPa的压力条件下熔炼0.2h,用铜模水冷的方式以600℃/s冷却速度进行吸铸凝固,得到银镱金属化合物,破碎球磨至粒径为10μm;2)将玉米淀粉、甘油、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氢氧化镁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以1500r/min的速率搅拌4h,得到抗菌防霉凝胶;3)取编制好的三维网状活性碳纤维浸入抗菌防霉凝胶中,并反复提拉5次后90℃真空干燥,烘干得到壁纸功能层。S3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1)将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其中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0wt%,然后以1000r/min的速率搅拌2h,得到亲油憎水剂,搅拌过程中用磷酸调节pH为5;2)将步骤1)得到的亲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基层纸背面,待干燥后形成亲油憎水层。S4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1)将K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一烷氧基硅烷按所占质量分数加入压力釜进行反应,其中K型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wt%,反应温度为190℃,反应压力为1.9MPa,反应pH值为5,反应时间为1h,得到憎油憎水剂;2)将步骤1)得到的憎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功能层正面,待干燥后形成憎油憎水层。S5热粘合压制:将基层和功能层未喷涂的一面喷涂树脂粘合剂,然后将喷涂粘合剂的两面接触,在热压机上以250℃、100MPa的条件压制10s,得到抗菌壁纸。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为实施例2中的抗菌壁纸,所述方法包括基层2的制备、功能层3的制备、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具体包括:S1基层2的制备:1)先取麻浆加入到荷兰式打浆机中,中刀打浆40min,然后加入聚烯烃纤维,轻刀打浆20min,打浆浓度为3.2wt%,湿重为18g,打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配浆池中;2)将湿强剂三聚氰胺树脂添加到配浆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进行配浆,配浆浓度为0.3wt%,配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抄前工作池中;3)将竹炭粉加入到抄前工作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4)将抄前工作池中的纸浆采用侧浪式长网纸机抄造成壁纸基层纸,工作速度为90m/min。S2功能层3的制备:1)将纳米银粉和纳米镱粉按摩尔比0.5:1混合后在球磨机中球磨18h,然后置于真空电弧炉中在2kPa的压力条件下熔炼0.25h,用铜模水冷的方式以700℃/s冷却速度进行吸铸凝固,得到银镱金属化合物,破碎球磨至粒径为8μm;2)将玉米淀粉、乙二醇、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氢氧化铝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以1200r/min的速率搅拌3.5h,得到抗菌防霉凝胶;3)取编制好的三维网状活性碳纤维浸入抗菌防霉凝胶中,并反复提拉8次后80℃真空干燥,烘干得到壁纸功能层。S3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1)将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其中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35wt%,然后以1200r/min的速率搅拌1.5h,得到亲油憎水剂,搅拌过程中用磷酸调节pH为4.5;2)将步骤1)得到的亲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基层纸背面,待干燥后形成亲油憎水层。S4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1)将D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二烷氧基硅烷按所占质量分数加入压力釜进行反应,其中D型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5wt%,反应温度为185℃,反应压力为1.8MPa,反应pH值为4.5,反应时间为1.5h,得到憎油憎水剂;2)将步骤1)得到的憎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功能层正面,待干燥后形成憎油憎水层。S5热粘合压制:将基层和功能层未喷涂的一面喷涂树脂粘合剂,然后将喷涂粘合剂的两面接触,在热压机上以230℃、300MPa的条件压制8s,得到抗菌壁纸。实施例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为实施例2中的抗菌壁纸,所述方法包括基层2的制备、功能层3的制备、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和热粘合压制的步骤,具体包括:S1基层2的制备:1)先取麻浆加入到荷兰式打浆机中,中刀打浆60min,然后加入聚丙烯腈纤维,轻刀打浆15min,打浆浓度为3.0wt%,湿重为15g,打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配浆池中;2)将湿强剂湿强剂脲醛树脂添加到配浆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水进行配浆,配浆浓度为0.2wt%,配浆完成后将纸浆输出到抄前工作池中;3)将竹炭粉加入到抄前工作池的纸浆中,并搅拌均匀;4)将抄前工作池中的纸浆采用侧浪式长网纸机抄造成壁纸基层纸,工作速度为90m/min。S2功能层3的制备:1)将纳米银粉和纳米镱粉按摩尔比1.2:1混合后在球磨机中球磨24h,然后置于真空电弧炉中在1kPa的压力条件下熔炼0.3h,用铜模水冷的方式以800℃/s冷却速度进行吸铸凝固,得到银镱金属化合物,破碎球磨至粒径为5μm;2)将玉米淀粉、三乙醇胺、钛白粉、银镱金属化合物和阻燃剂三氧化二锑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以1000r/min的速率搅拌3h,得到抗菌防霉凝胶;3)取编制好的三维网状活性碳纤维浸入抗菌防霉凝胶中,并反复提拉10次后100℃真空干燥,烘干得到壁纸功能层。S3亲油憎水层1的制备:1)将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所占质量分数混合,其中二甲基聚硅氧烷乳液的质量浓度为40wt%,然后以1500r/min的速率搅拌1h,得到亲油憎水剂,搅拌过程中用磷酸调节pH为4;2)将步骤1)得到的亲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基层纸背面,待干燥后形成亲油憎水层。S4憎油憎水层4的制备:1)将Y型全氟聚醚乳液和三烷氧基硅烷按所占质量分数加入压力釜进行反应,其中Y型全氟聚醚乳液的质量浓度为50wt%,反应温度为180℃,反应压力为1.7MPa,反应pH值为4,反应时间为2h,得到憎油憎水剂;2)将步骤1)得到的憎油憎水剂均匀喷涂到壁纸功能层正面,待干燥后形成憎油憎水层。S5热粘合压制:将基层和功能层未喷涂的一面喷涂树脂粘合剂,然后将喷涂粘合剂的两面接触,在热压机上以220℃、500MPa的条件压制5s,得到抗菌壁纸。实施例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参照实施例1中的抗菌壁纸,区别仅在于:所述抗菌防霉凝胶中金属化合物为银钇金属化合物。所述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4中的方法,区别仅在于:功能层制备步骤1)中的原料镱粉替换为钇粉。对比例1: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参照实施例1中的抗菌壁纸,区别仅在于:所述抗菌防霉凝胶中不包括金属化合物,替换为等量的纳米银。所述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4中的方法,区别仅在于:功能层制备不包括步骤1),步骤2)中的银镱金属化合物用等量的纳米银代替。对比例2: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抗菌壁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抗菌壁纸参照实施例1中的抗菌壁纸,区别仅在于:所述抗菌防霉凝胶中不包括甘油,其含量按比例分配到其他组分上。所述抗菌壁纸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4中的方法,区别仅在于:功能层制备步骤2)中原料不包括甘油。将实施例4-7和对比例1制备得到的抗菌壁纸进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实验,检测其抗菌效果和持久性,其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例4-7和对比例1所述抗菌壁纸的抗菌效果和持久性检测结果由表1可知,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种,在初始菌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经过168h,实施例4-6中的菌数均降至30以下,最低可降至10以下,均能够达到99%以上,抗菌效果优异且持久;实施例7所用稀土金属不同,其抗菌效果与实施例4相差不大;对比例1中,由于未使用稀土金属元素,无法形成金属化合物,无法大量产生自由电子形成负价银离子,抗菌效果减弱,杀菌率仅为60%~70%;同时纳米银无法被充分固化,使用过程中易流失,造成抗菌的持久性较差;对比例2中未使用含醇羟基有机物,无法形成强氧化性的游离羟基,抗菌性明显减弱,杀菌率仅为54%左右。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产品和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产品和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产品和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视频直播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所述方法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更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目标定位标识,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本申请解决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浪费较多的问题。本申请用于进行视频直播。1.一种视频直播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在每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或者,采用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每接收到所述主播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所述数据上传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在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的数据确定为所述第一子数据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请求包括所述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在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生成时刻之后的子数据流确定为所述第一子数据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标识为时间戳或全局唯一标识。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及之前目标时长内的数据流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包括: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包括: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在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二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三子数据流。7.一种视频直播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在每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进行更新;或者,所述目标定位标识采用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进行更新;所述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8.一种视频直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第一更新模块,用于在每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或者,采用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9.一种视频直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在每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进行更新;或者,所述目标定位标识采用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进行更新;所述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发送模块,用于根据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10.一种视频直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视频直播方法。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视频直播方法。视频直播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视频直播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直播已成为当今的潮流。在视频直播过程中,直播间的主播终端将采集的直播数据流实时上传至直播服务器。在每个观众终端访问直播间以请求获取直播数据流时,直播服务器均会为该观众终端单独分配一个存储空间,服务器将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所需的数据存储至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存储空间,并将各个存储空间中的数据发送至对应的观众终端。通常访问直播间的观众终端的个数较多,服务器需要将较多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所需的数据,故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浪费较多。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解决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浪费较多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可选地,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所述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包括:在每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可选地,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所述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包括:采用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可选地,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所述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每接收到所述主播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所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所述数据上传标识用于指示所述主所述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在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的数据确定为所述第一子数据流。可选地,所述获取请求包括所述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在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生成时刻之后的子数据流确定为所述第一子数据流。可选地,所述定位标识为时间戳或全局唯一标识。可选地,在所述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及之前目标时长内的数据流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包括: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所述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包括: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可选地,在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更新所述目标定位标识;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二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三子数据流。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装置,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所述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第一更新模块,用于更新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定位标识,向所述观众终端发送所述直播数据流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装置,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所述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最新发送至所述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所述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所述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装置,所述视频直播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的视频直播方法。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的视频直播方法。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申请提供的视频直播方法中,服务器可以根据观众终端的获取请求,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后,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如此一来,即使存在多个观众终端,服务器也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还需获取的数据,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哪些数据。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直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播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视频直播系统10可以包括:直播服务器100、观众终端101和直播间的主播终端102,直播服务器100可以管理多个直播间,每个直播间可以有至少一个主播终端,图1仅示出了一个直播间的一个主播终端102。每个直播间均可以有多个观众终端101,图1仅示出该主播终端102所在的直播间的两个观众终端10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间的主播终端指通过直播账号登录直播客户端以进行直播的终端;直播间的观众终端指访问直播间以获取并显示直播内容的终端。可选地,直播服务器100可以是一台服务器,或者由若干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是一个云计算服务中心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观众终端101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电视、多媒体播放器和电子阅读器等。主播终端102可以是包含摄像头和音频录入装置(例如话筒)的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直播服务器100和观众终端101以及主播终端102之间均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建立连接。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直播间的主播终端102为台式电脑,观众终端101为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主播终端102上安装有直播客户端,主播终端102通过直播客户端与直播服务器100连接,该直播服务器100为直播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观众终端101上可以安装有直播客户端,并通过直播客户端访问直播间;或者,也可以并未安装有直播客户端,而通过网页访问直播间。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10中的直播服务器100,如图2所示,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01、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步骤202、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步骤203、更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步骤204、根据目标定位标识,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图2针对一个观众终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方法进行介绍。在存在与服务器通信连接的多个观众终端时,图2中所述的观众终端可以指该多个观众终端中的每个观众终端,故针对每个观众终端服务器均可以执行上述步骤202至步骤204。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方法中,服务器可以根据观众终端的获取请求,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后,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如此一来,即使存在多个观众终端,服务器也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还需获取的数据,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哪些数据。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10中的直播服务器100,如图3所示,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01、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步骤302、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该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该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步骤303、根据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方法中,服务器可以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如此一来,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需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的后续子数据流。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视频直播方法的流程图。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10中的直播服务器100,如图4所示,该视频直播方法可以包括:步骤401、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主播终端的用户在需要进行直播时,可以触发主播终端登录直播客户端,与直播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并开始直播。主播终端在直播过程中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且通过麦克风采集音频,以得到直播数据流。该直播数据流可以包括连续的多帧数据,每帧数据可以包括一帧图像以及对应的音频。主播终端可以通过其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连接,将获取的直播数据流发送至直播服务器,相应地直播服务器通过该通信连接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主播终端可以为直播服务器管理的任一直播间的主播终端。示例地,主播终端可以在每获取到多帧数据之后,生成包括该多帧数据的一个子数据流,并向直播服务器发送该子数据流。主播终端持续进行该获取生成和发送子数据流的过程,以实现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直播数据流。如该子数据流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画面组(GroupofPictures,GOP),每个GOP可以由主播终端对连续的多帧画面编码得到。步骤402、在每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将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任一主播终端在与直播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时,直播服务器均可以为该主播终端分配一个目标存储空间。该目标存储空间用于存储对应的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可选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在为任一主播终端分配目标存储空间后,存储该主播终端的直播间的标识与为该主播终端分配的目标存储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在某主播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后,服务器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将该直播数据流存储至对应的目标存储空间。如直播服务器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如上述的一个子数据流)后,均可以将最新接收的该数据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可选地,直播服务器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多帧数据后,也可以按照该多帧数据的生成时刻从早到晚的顺序,在目标存储空间中依次存储该多帧数据。例如,该多帧数据中每帧数据可以携带其生成顺序标识,每帧数据的生成顺序标识用于指示在该多帧数据中该帧数据的生成先后顺序,进而直播服务器在每次接收到多帧数据后,可以根据该多帧数据的生成先后顺序依次存储该多帧数据。步骤403、采用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其中,该数据上传标识用于指示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到的数据(也即是主播终端最新发送至直播服务器的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可以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示例地,每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可以为时间戳或全局唯一标识。根据直播数据流中每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即可在直播数据流定位该帧数据,也即确定直播数据流中该定位标识对应的该帧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数据流中每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可以由直播服务器生成,也可以由主播终端生成。该定位标识为全局位移标识时,该全局唯一标识可以为主播终端或直播服务器生成的一串特定的字符。该定位标识为时间戳时,根据生成该定位标识的设备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时间戳生成该定位标识。示例地,该定位标识由主播终端生成时,主播终端在每生成一帧数据时,均可以根据该帧数据的生成时间生成该帧数据的定位标识。例如,主播终端可以将生成该帧数据的时间作为时间戳,进而将该时间戳确定为该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又例如,主播终端可以根据各帧数据的生成时间对该各帧数据进行排序,进而将每帧数据的序号作为时间戳,进而将该时间戳确定为该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如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可以为0,第二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可以为1,以此类推。又示例地,该定位标识由直播服务器生成时,直播服务器在每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一帧数据时,均可以根据该帧数据的接收时间生成该帧数据的定位标识。需要说明的是,直播服务器生成定位标识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主播终端生成定位标识的方式中的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可选地,在每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由主播终端根据该帧数据的生成时间生成时,可以直接用每帧数据的定位标识作为该帧数据的生成顺序标识。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数据流中也可以每个子数据流携带一个定位标识,该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对于每个子数据流携带一个定位标识的情况可以参考每帧数据均携带一个定位标识的相关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服务器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时,均可以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以更新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到的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例如,直播服务器在每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均可以确定该帧数据为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进而可以采用该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图4以此种方式为例)。又例如,直播服务器也可以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一个子数据流后,将该子数据流中生成时间最晚的一帧数据确定为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进而采用该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又例如,每个子数据流携带一个定位标识,直播服务器可以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一个子数据流后,采用该子数据流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步骤404、删除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位于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之前目标时长前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目标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某固定时长的数据流,该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该固定时长的数据流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以及该数据之前目标时长内的数据流。该目标时长可以为该固定时长与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时长的差值。在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某数据不属于该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该固定时长的数据流时,直播服务器便可以删除该数据,也即是直播服务器可以删除直播数据流中位于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之前目标时长前的数据。示例地,当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有直播数据流中最开始的该固定时长内的数据流之后,后续直播服务器可以在每次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数据后,将该数据存入目标存储空间,且删除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时间最早的与该数据时长相同的数据。示例地,该固定时长可以为30秒。若主播终端每次向直播服务器发送0.5秒的数据,则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该固定时长的数据流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0.5秒的数据以及该数据之前29.5秒内的数据流,也即是上述目标时长为29.5秒。若主播终端每次向直播服务器发送15帧数据,则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该固定时长的数据流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15帧数据以及该15帧数据之前目标时长内的数据流,该目标时长可以为30秒与15帧数据的时长的时间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数据流中某数据的时长可以指:按照固定的视频播放帧率播放直播数据流对应的视频时,该数据中的图像的展示时长。该视频播放帧率可以与主播终端获取图像的速率相同。如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包括一帧图像及对应的音频,主播终端按照25帧/秒的速率获取数据,且观众终端按照25帧/秒的帧率播放直播数据流对应的视频,则每帧数据中的图像可以展示1/25秒,直播数据流中每帧数据的时长可以为1/25秒。在直播服务器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前30秒内的数据时,直播服务器可以将接收的数据均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之后,若直播服务器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该直播数据流中30秒之后的五帧数据,则直播服务器可以将该五帧数据存入目标存储空间,且删除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直播数据流中的前五帧数据。若直播服务器接收该直播数据流中第31秒到第35秒的数据流,则该直播服务器可以将该第31秒到第35秒的数据流存入目标存储空间,且删除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第1秒到第5秒的数据流。本申请实施例以该固定时长为30秒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可选地,该目标时长可以任意更改,如也可以为15秒或者50秒或者其他值,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目标存储空间中仅存储直播数据流中固定时长的数据流,如此可以节约直播服务器的存储资源。可选地,目标存储空间也可以用于存储主播终端发送的全部的直播数据流,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可选地,当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达到老化时长后,直播服务器可以删除该数据。例如,在每次向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入数据时,均可以开始计时,以确定该数据在目标存储空间的已存储的时长,当该时长达到老化时长时,直播服务器便可以删除该数据,以进一步节约直播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步骤405、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观众终端可以启动直播客户端,以与直播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而显示有主播终端进行直播的各个直播间的访问入口。观众终端的用户在需要观看某个直播间的直播视频时,可以点击该直播间的访问入口,以触发该观众终端生成该直播间的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进而向直播服务器发送该获取请求。相应地,直播服务器可以接收该获取请求,进而根据该获取请求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以使该观众终端访问该直播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观众终端可以为直播服务器管理的任一直播间的任一观众终端,该观众终端可以与上述的主播终端位于同一直播间。可选地,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可以包括直播间的标识。直播服务器在接收到某获取请求后,可以根据该获取请求中的直播间的标识,确定该获取请求用于请求获取该直播间的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可选地,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可以包括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也即是观众终端生成该获取请求的时刻。步骤406、向观众终端发送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直播服务器在接收到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后,可以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当前需要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至观众终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直播服务器在接收到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后,当前需要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称为第一子数据流。在第一子数据流的第一种确定方式中,直播服务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之后,可以根据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上传标识确定第一子数据流。在第一种可选方式中,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每个子数据流携带一个定位标识,且采用子数据流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数据上传标识,此时数据上传标识指示最新接收的一个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对于此种情况,直播服务器可以仅将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也即是,直播服务器可以仅将直播数据流中最新接收的一个子数据流确定为当前需要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在第二种可选方式中,直播服务器可以将接收的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的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示例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辅助时长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又示例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至少一帧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直播数据流中某数据(如数据a)之后某一时长内的数据指的是:主播终端在获取该数据a之后该时长内获取的数据。在第三种可选方式中,直播服务器可以将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前的参考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示例地,该参考数据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前参考时间内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直播数据流中某数据(如数据a)之前某一时长内的数据指的是:主播终端在获取该数据a之前该时长内获取的数据。又示例地,该参考数据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前至少一帧数据,该至少一帧数据的帧数可以随意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第二种可选方式和第三种可选方式,该数据上传标识可以为直播数据流中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或者也可以为一个子数据流携带的定位标识。在第一子数据流的第二种确定方式中,观众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获取请求携带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直播服务器可以将接收的直播数据流中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之后的子数据流,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直播数据流中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之后的子数据流包括:直播数据流中主播终端在该生成时刻之后生成的数据。在第一子数据流的第二种确定方式中,直播服务器还需获取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各帧数据的生成时刻,以确定该直播数据流中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之后的数据。例如该每帧数据均可以携带主播终端生成该帧数据的时刻。在第一子数据流的第三种确定方式中,直播服务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之后,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在接收到该获取请求之后接收的数据流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针对在整个直播数据流中确定第一子数据流的方式进行介绍,图4以在直播数据流中存储在目标存储空间中的数据流中确定第一子数据流为例进行解释说明,也即该第一子数据流属于直播数据流中存储在目标存储空间中的数据流。对于此种情况,仅确定第一子数据流所针对的数据范围由直播数据流变为了存储于目标存储空间的数据流,确定第一子数据流的方式与上述确定第一子数据流的方式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直播服务器在确定第一子数据流之后,可以向观众终端发送该第一子数据流。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第一子数据流的方式与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子数据流的方式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对于第一子数据流的上述第一种确定方式中的前两种可选方式,以及上述第二种确定方式和第三种确定方式,直播服务器确定的第一子数据流包括被直播服务器接收的时刻距当前时刻最近的数据。如此,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该第一子数据流,可以保证观众终端在接收到该第一子数据流之后展示对应的直播内容的时刻,与在主播终端上生成该第一子数据流的时刻相差较短时间,进而可以保证直播过程中观众终端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较高,提高了视频直播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观众终端上展示某直播内容与主播终端获取该直播内容的时间差,可以体现观众终端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该时间差越小,则观众终端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越高。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子数据流的上述第三种确定方式,直播服务器可以在接收到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后,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最新接收的数据之前的一部分数据。如此观众终端在接收到第一子数据流后可以展示该一部分数据,以便于观众终端的用户多了解一些直播内容,提高观众终端的用户对该直播内容的兴趣。步骤407、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该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直播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该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直播服务器可以为向其发送获取请求的观众终端设定目标定位标识,并在每次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后,均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以使更新后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直播服务器可以确定后续需要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哪个位置之后的数据。对于直播数据流中的每帧数据均携带一个定位标识的情况:在目标定位标识的第一种可选更新方式中,直播服务器在指定存储空间存储有定位标识,在向观众终端每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均可以采用最新发送的该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如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每发送第一子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均可以更新该目标定位标识。示例地,直播服务器以直播数据流中每帧数据的序号作为该帧数据的定位标识,直播数据流中的第200帧数据的定位标识可以为199。直播服务器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该第200帧数据后,可以采用该第200帧数据的定位标识199来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在目标定位标识的第二种可选更新方式中,直播服务器在指定存储空间存储有定位标识,在向观众终端每次发送一个子数据流(如第一子数据流)后,均可以采用该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可选地,直播服务器还可以采用该子数据流中任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此时该目标定位标识还可以包括直播数据流中该任一帧数据与最后一帧数据之间的时长,或该任一帧数据与最后一帧数据之间存在的数据的帧数。对于直播数据流中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每个子数据流携带一个定位标识的情况:若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某子数据流(如第一子数据流)包括:主播终端某次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一个子数据流,则直播服务器可以直接采用该子数据流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目标定位标识。若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某子数据流包括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多个子数据流,则直播服务器可以直接采用该多个子数据流中最后一个子数据流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目标定位标识。步骤408、根据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后,直播服务器可以持续地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如发送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的数据。直播服务器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第一子数据流之后,每次向观众终端再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数据时,均可以先获取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直播服务器可以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当前待发送的第二子数据流,如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该目标定位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后的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进而向观众终端发送该第二子数据流。该第二子数据流也即是待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后续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第二子数据流的方式可以参考步骤406中第一子数据流的发送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示例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该目标定位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后的一个子数据流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该一个子数据流为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的一个子数据流。如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依次发送子数据流a、b和c,且某一时刻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直播数据流中子数据流a或子数据流a中某一帧数据的位置,则此时直播服务器可以将子数据流b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进而向观众终端发送子数据流b。对于该种方式,直播服务器可以直接根据主播终端发送的子数据流,确定每次向观众终端发送的子数据流,而无需对接收的直播数据流进行额外的处理,节约了直播服务器的处理资源。示例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该目标定位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后参考时长内的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又示例地,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该目标定位标识所指示位置之后至少一帧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直播数据流中某一位置之后某一时长内的数据指的是:主播终端在获取该位置处的数据之后该时长内获取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针对在整个直播数据流中确定第二子数据流的方式进行介绍,图4以在直播数据流中存储于目标存储空间中的数据流中确定第二子数据流为例进行解释说明,也即该第二子数据流属于直播数据流中存储在目标存储空间中的数据流。对于此种情况,仅确定第二子数据流所针对的数据范围由直播数据流变为了存储于目标存储空间的数据流,确定第二子数据流的方式与上述确定第二子数据流的方式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还需要说明的是,若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位于直播数据流中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之前,则直播服务器可以不考虑直播数据流中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与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之间的数据,可以仅在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确定第二子数据流,进而向观众终端发送该第二子数据流。示例地,假设直播服务器将直播数据流中目标定位标识所指示的位置的后一帧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某一时刻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有直播数据流中第301秒至第330秒之间的数据流,且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为直播数据流中第298秒的子数据流。则直播服务器可以将直播数据流中第301秒内的第一帧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进而向观众终端发送该帧数据,而不再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298秒至第300秒内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直播服务器可以根据目标定位标识,在目标存储空间中确定第二子数据流。由于该目标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某固定时长内的数据,故在直播数据流中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距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所在位置较远(如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数据不属于该最新的固定时长内的数据流)时,直播服务器可以直接将距直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较近的数据(如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确定为第二子数据流。进而,直播数据流中该第二子数据流的位置与主播终端最新获取的数据的位置距离较近,该第二子数据流的实时性较高,观众终端根据该第二子数据流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较高。需要说明的是,直播数据流中观众终端当前展示的直播内容对应的数据所在的位置,与主播终端当前获取的数据所在的位置的距离,可以体现观众终端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该距离越小,则观众终端展示直播内容的实时性越高。步骤409、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09可以参考步骤407,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步骤410、根据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的数据流中第二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三子数据流。需要说明的是,步骤410可以参考步骤408,步骤410中的第三子数据流可以参考步骤408中第二子数据流的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步骤408和步骤410实际为重复执行的同一步骤,该步骤在步骤410之后还可以继续重复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子数据流与第三子数据流仅指直播数据流中具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子数据流,并不表示直播数据流中固定的两个子数据流。在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第二子数据流之后,该第二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三子数据流可以作为新的第二子数据流,进而直播服务器继续执行步骤408和步骤409。直播服务器可以接收多个观众终端发送的对该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相关技术中,在主播终端开始直播时,直播服务器会将该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最新的固定时长的数据流存储在目标存储空间中。在每接收到一个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后,直播服务器均会为该观众终端再分配一个存储空间,且将目标存储空间中需要向该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拷贝至该观众终端对应的存储空间中,进而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存储空间中的数据。直播服务器可以在每向观众终端发送一帧数据后,删除该观众终端对应的存储空间中的该数据。当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质量较差时,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会较多地滞后于主播终端向直播服务器最新发送的数据,进而直播服务器接收的直播数据流中还需向观众终端发送的数据较多,观众终端对应的存储空间中需要存储的数据较多,直播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浪费较多。若同时出现较多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质量较差,则会导致直播服务器缓存的数量暴涨,进而可能导致服务器故障。且由于直播服务器需要从目标存储空间中持续地将数据拷贝至其他存储空间,需要占用直播服务器的角度运行资源,会影响直播服务器对其他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得直播服务器的服务性能较低。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每个观众终端发送的获取请求后,直播服务器均可以执行上述步骤406至步骤410,以通过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数据。如此,服务器仅需在目标存储空间中存储直播数据流中的至少部分数据流即可,而无需为该多个观众终端均分配对应的存储空间,降低了直播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且直播服务器无需从目标存储空间中持续地将数据拷贝至其他存储空间,进而可以节约直播服务器的运行资源,可以提高直播服务器对其他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得直播服务器的服务性能较低。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主播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质量较高时,主播终端可以按照设定的传输速率向直播服务器发送直播数据流;当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连接正常时,直播服务器也可以按照该设定的传输速率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如该设定的传输速率可以等于视频的帧率,如该帧率为25帧/秒或30帧/秒或其他帧率。此时,直播数据流中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可以与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的位置相同。可选地,直播服务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的速率也可以稍大于该设定的传输速率。当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质量较差时,直播服务器会出现无法按照该设定的传输速率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的情况。此时,直播数据流中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与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的位置不同,且该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滞后于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的位置。如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直播数据流中第500秒的位置,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直播数据流中第506秒的位置。当观众终端与直播服务器的通信质量恢复时,直播服务器可以以较大的传输速率,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与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的位置之间的数据,该较大的传输速率大于该设定的传输速率。直至目标定位标识指示的位置与数据上传标识指示的位置相同时,直播服务器可以再恢复通过该设定的传输速率向观众终端发送数据。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方法中,服务器可以根据观众终端的获取请求,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后,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如此一来,即使存在多个观众终端,服务器也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还需获取的数据,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哪些数据。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直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视频直播装置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10中的直播服务器100,如图5所示,该视频直播装置5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该每个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发送模块503,用于根据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装置,可以获取多个观众终端中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各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分别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其对应的后续子数据流。如此一来,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需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的后续子数据流。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直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视频直播装置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10中的直播服务器100,如图6所示,该视频直播装置6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第一发送模块602,用于在接收观众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的获取请求后,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第一更新模块603,用于更新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其中,目标定位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发送至观众终端的子数据流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二发送模块604,用于根据目标定位标识,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装置,可以根据观众终端的获取请求,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后,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如此一来,即使存在多个观众终端,服务器也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还需获取的数据,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哪些数据。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可选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一更新模块603还用于:在每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发送的一帧数据的定位标识,更新目标定位标识。可选地,第一更新模块603还用于:采用第一子数据流中的最后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目标定位标识。可选地,直播数据流中的每一帧数据携带有一个定位标识,该定位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一帧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该视频直播装置60还可以包括:第二更新模块,用于在每接收到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中的一帧数据后,采用最新接收的一帧数据携带的定位标识更新直播数据流的数据上传标识,数据上传标识用于指示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在直播数据流中的位置;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将直播数据流中数据上传标识所指示位置处的数据及之后的数据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可选地,该获取请求包括该获取请求的生成时刻,该视频直播装置40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之前,将直播数据流中生成时刻之后的子数据流确定为第一子数据流。可选地,定位标识为时间戳或全局唯一标识。可选地,该视频直播装置6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用于在接收主播终端发送的直播数据流之后,将直播数据流中服务器最新接收的数据及之前目标时长内的数据流存储至目标存储空间;第一发送模块602还可以用于:向观众终端发送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第二发送模块604还可以用于:向观众终端发送目标存储空间存储的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可选地,该更新模块603还可以用于: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之后,更新目标定位标识;该第二发送模块还可以用于:根据目标定位标识,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第二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三子数据流。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装置,可以根据观众终端的获取请求,在向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第一子数据流后,更新该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进而根据该目标定位标识,向该观众终端发送该直播数据流中第一子数据流之后的第二子数据流。如此一来,即使存在多个观众终端,服务器也可以根据每个观众终端对应的目标定位标识确定直播数据流中各个观众终端还需获取的数据,服务器无需为每个观众终端均设置单独的存储空间,就可以确定向各个观众终端发送直播数据流中的哪些数据。因此,降低了服务器的存储资源的浪费。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视频直播装置,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视频直播系统中的直播服务器100,该视频直播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该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图2、图3或图4所示的视频直播方法。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播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直播服务器7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701、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702和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703的系统存储器704,以及连接系统存储器704和中央处理单元701的系统总线705。所述服务器70还包括帮助计算机内的各个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706,和用于存储操作系统713、应用程序714和其他程序模块715的大容量存储设备707。所述基本输入/输出系统706包括有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器708和用于用户输入信息的诸如鼠标、键盘之类的输入设备709。其中所述显示器708和输入设备709都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705的输入输出控制器710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701。所述基本输入/输出系统70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710以用于接收和处理来自键盘、鼠标、或电子触控笔等多个其他设备的输入。类似地,输入输出控制器710还提供输出到显示屏、打印机或其他类型的输出设备。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707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705的大容量存储控制器(未示出)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701。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及其相关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服务器70提供非易失性存储。也就是说,所述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可以包括诸如硬盘或者CD-ROM驱动器之类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未示出)。不失一般性,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EP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器技术,CD-ROM、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704和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可以统称为存储器。根据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所述服务器70还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网络连接到网络上的远程计算机运行。也即服务器70可以通过连接在所述系统总线705上的网络接口单元711连接到网络712,或者说,也可以使用网络接口单元711来连接到其他类型的网络或远程计算机系统(未示出)。所述存储器还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中央处理单元701通过执行该一个或一个以上程序来实现图2、图3或图4所示的视频直播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当所述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2、图3或图4所示的视频直播方法。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直播装置在进行视频直播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视频直播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能够与相应的装置实施例相互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步骤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草甘膦EPSP合成酶MC1EPSPS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人工改造合成的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序列,与原始EPSPS基因序列相比,大大增强了其在植物中的表达。本发明的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可在植物细胞中高效稳定的表达。将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导入烟草和玉米后,都可以得到稳定遗传的MC1EPSPS转化体,提高植物的草甘膦抗性。此外,该基因也可以转化大豆、棉花、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使其具备相应的抗草甘膦活性,从而适用与少耕与免耕体系,加强了水分保持,大大减少了土壤流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一种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为如下(a1)或(a2)所述的DNA分子:(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a2)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2.一种融合基因,包括水稻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P-ract1、拟南芥CTP2叶绿体转运肽的编码基因、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和NOS终止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4.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5.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6.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融合基因在调控植物草甘膦抗性中的应用。7.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融合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草甘膦抗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8.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融合基因或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所述育种的目的为选育草甘膦抗性高的植物。一种抗草甘膦EPSP合成酶MC1-EPSPS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草甘膦EPSP合成酶MC1-EPSPS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背景技术草甘膦是一种内吸传导非选择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具有理化、质稳定、高效、低毒、低残留、易被微生物分解,不破坏土壤环境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其相关作用机理是由于草甘膦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类似物,因此草甘膦、莽草酸-3-磷酸、EPSP合成酶容易结合形成EPSP-S3P-草甘膦复合体(此复合体非常稳定),阻止PEP与EPSP合成酶的结合,这样草甘膦就竞争性抑制莽草酸途径中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的活性,干扰生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和一些芳香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导致生物死亡。植物可以通过转化导入对草甘膦具有耐受能力的EPSPS基因而获得抗草甘膦的能力。根癌农杆菌CP4、荧光假单胞菌G2和沙门氏菌CT7的EPSPS已经在植物中得到广泛的验证和应用。随着抗除草剂基因克隆的发展,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也相继问世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转基因作物具有如下优点:(1)所用除草剂品种广谱、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少耕与免耕体系,加强了水分保持,大大减少了土壤流失,并形成了有机物质来锁住土壤碳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减少机械耕作,节约燃料能源;(2)减少除草剂总使用量,使防治杂草费用下降,有效地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3)解决了常规除草剂难以防治的特殊杂草问题,如稻田的野生稻、赤稻、宽叶臂形草、圆叶牵牛;小麦田的雀麦、莎草;大豆田的鸭趾草、纯叶决明以及寄生杂草;(4)解决土壤长残留性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伤害。转基因作物所使用的草甘膦无土壤残留,故对后茬作物十分安全。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首次商业化至今,耐除草剂性状始终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2016年,转基因作物耐除草剂单一性状被运用在了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以及苜蓿中,种植面积为865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这其中大部分为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品种。同时,2016年复合性状(抗虫、耐除草剂和其它性状的结合)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1%。因此,近年来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国家草甘膦产量急剧增加还与系列转基因抗草甘膦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推广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在转基因草甘膦作物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无转抗草甘膦基因作物进入商品化阶段的报道。研究表明,由于细菌密码子偏好性与植物密码子偏好性有较大差异,如将来自细菌的EPSPS基因直接转化植物,其表达效率较低。因此,本领域有必要对来自微生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进行人工改造,以保证抗草甘膦基因能够在植物体内高效稳定表达。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草甘膦EPSP合成酶MC1-EPSPS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命名为MC1-EPSPS基因),为如下(a1)-(a4)中任一所述的DNA分子:(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a2)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a3)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的DNA分子;(a4)与(a1)或(a2)或(a3)限定的DNA序列具有95%以上同源性且编码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的DNA分子。上述严格条件可为用0.1×SSPE(或0.1×SSC),0.1%SDS的溶液,在DNA或者RNA杂交实验中65℃下杂交并洗膜。本发明还保护一种融合基因,包括水稻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P-ract1、拟南芥CTP2叶绿体转运肽的编码基因、所述MC1-EPSPS基因和NOS终止子。所述水稻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P-ract1如序列表的序列3自5’端第1-1403位所示。所述拟南芥CTP2叶绿体转运肽的编码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3自5’端第1416-1640位所示。所述NOS终止子如序列表的序列3自5’端第3009-3282位所示。所述融合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本发明还保护含有所述MC1-EPSP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具体可为采用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插入PET30a(+)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具体可为NdeⅠ和Xho酶切位点)之间的片段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本发明还保护含有所述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表达盒、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具体可为在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的多克隆位点(具体可为SmaI酶切位点)中插入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双链DNA分子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本发明还保护所述MC1-EPSPS基因,或,所述融合基因在调控植物草甘膦抗性中的应用。本发明还保护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所述MC1-EPSPS基因,或,所述融合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草甘膦抗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MC1-EPSPS基因可通过含有MC1-EPSPS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目的植物中。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具体可为采用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插入PET30a(+)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具体可为NdeⅠ和Xho酶切位点)之间的片段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所述融合基因可通过含有所述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目的植物中。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具体可为在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的多克隆位点(具体可为SmaI酶切位点)中插入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双链DNA分子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可为茄目植物。所述茄目植物可为茄科植物。所述茄科植物可为夜香树族植物。所述夜香树族植物可为烟草属植物。所述烟草属植物所述植物具体可为烟草,例如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所述单子叶植物可为禾本目植物。所述禾本目植物可为禾本科植物。所述禾本科植物可为玉蜀黍族植物。所述玉蜀黍族植物可为玉蜀黍属植物。所述玉蜀黍属植物所述植物具体可为玉米,例如玉米杂交系Hi-II。本发明还保护所述MC1-EPSPS基因,或,所述融合基因,或,所述方法,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所述育种的目的为选育草甘膦抗性高的植物。所述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可为茄目植物。所述茄目植物可为茄科植物。所述茄科植物可为夜香树族植物。所述夜香树族植物可为烟草属植物。所述烟草属植物所述植物具体可为烟草,例如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所述单子叶植物可为禾本目植物。所述禾本目植物可为禾本科植物。所述禾本科植物可为玉蜀黍族植物。所述玉蜀黍族植物可为玉蜀黍属植物。所述玉蜀黍属植物所述植物具体可为玉米,例如玉米杂交系Hi-II。本发明人工改造合成的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序列与原始EPSPS基因序列相比,大大增强了其在植物中的表达。使用植物偏爱性密码子,减少了原始DNA序列中的富含AT序列和存在的反向重复序列以及不明确的真核DNA内含子序列,改造后的MC1-EPSPS基因G的含量由原来的31.21%变为33.77%;C的含量也由原来的34.58%变为37.13%;T的含量由原来的16.52%变为13.3%,A的含量由原来的17.69%变为15.79%,与原始CP4-EPSPS基因的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4.88%。本发明的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可在植物细胞中高效稳定的表达。将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导入烟草和玉米后,都可以得到稳定遗传的MC1-EPSPS转化体,提高植物的草甘膦抗性。此外,该基因也可以转化大豆、棉花、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使其具备相应的抗草甘膦活性,从而适用与少耕与免耕体系,加强了水分保持,大大减少了土壤流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T0代转化体中目的基因MC1-EPSPS的PCR检测结果。其中,M:100bpDNAMark;1-4:转pTF101.1-MC1-EPSPS-Bar烟草植株CQ01-A1到CQ01-A4;CK1:pTF101.1-MC1-EPSPS-Bar质粒;CK2:转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CK3:未转基因烟草。图2为T0代玉米转化体目的基因MC1-EPSPS的PCR检测结果。其中,M:100bpDNAMark;1-4:转pTF101.1-MC1-EPSPS-Bar玉米植株pTF101.1-CQA01到pTF101.1-CQA04;CK1:pTF101.1-MC1-EPSPS-Bar质粒;CK2:转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玉米;CK3:未转基因玉米。图3为转基因玉米的功能验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的。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参考文献:MargieM.Paz,HuixiaShou,KanWang,etal.AssessmentofconditionsaffectingAgrobacterium-mediatedsoybeantransformationusingthecotyledonarynodeexplants.Euphytica,2004(136):167-179.;公众可以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获得。农杆菌EHA101:北京华越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号:WXR15-100S。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参考文献:眭顺照,李琳莉,祝钦泷等.蜡梅凝集素基因克隆及其对蚜虫、蛞蝓抗性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1(2):358-368).;公众可以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获得。玉米杂交系Hi-II:参考文献:BronwynR.Frame,KanWang,etal.Agrobacteriumtumefaciens-MediatedTransformationofMaizeEmbryosUsingaStandardBinaryVectorSystem,PlantPhysiol,2002(129):13-22;公众可以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获得。PET30a(+)质粒: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号:MCV013。ER2799感受态细胞:参考文献:陈荣荣,曹高燚,刘允军.拟南芥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EPSPS)的定点突变及抗草甘膦转基因拟南芥获得,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4):397-405农达(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购自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M9液体培养基(pH=7.0):Na2HPO412.8g,KH243.0g,NaCl0.5g,NH4Cl1.0g,ddH2O补至1000ml,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后,加抽滤灭菌的20%(质量百分比)葡萄糖水溶液20mL。共培养基(pH5.8):含有0.1mg/LNAA的MS固体培养基。分化培养基(pH5.8):含有2mg/L的6-BA、0.1mg/L的NAA、57mg/L草甘膦和400mg/L头孢霉素的MS固体培养基。生根培养基(pH5.8):1/2MS固体培养基。实施例1、MC1-EPSPS基因的改造合成对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ul-shikimate-3-phosphatesynthase,EPSPS)基因(序列表的序列4)进行优化,使其更适于在植物中转录,经过大量序列分析优化,筛选得到了一个效果最优的基因,命名为MC1-EPSPS基因。MC1-EPSPS基因如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编码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蛋白质。实施例2、草甘膦除草剂耐受实验1、采用序列表的序列2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替代PET30a(+)质粒的NdeⅠ和Xho酶切位点之间的片段,得到重组载体PET30a-MC1-EPSPS(已经测序验证)。2、将步骤1得到的重组载体导入ER2799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菌ER2799-MC1-EPSPS。3、将步骤2得到的重组菌接种于含有50mg/L卡那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恒温200rpm震荡培养至OD600nm=0.5,离心收集菌体,采用M9液体培养基重悬菌体,调整菌液OD600nm=0.5,得到菌悬液。4、完成步骤3后,取1ml菌悬液接种至100ml含有不同浓度草甘膦(0、50、100和150mmol/L)的M9液体培养基中,37℃、200r/min培养16h,测定菌体OD600nm5、采用PET30a(+)质粒替代重组载体PET30a-MC1-EPSPS,按照步骤2-4进行操作,作为阴性对照。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不含草甘膦的M9液体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都正常生长;在含有100mM草甘膦的M9液体培养基中,阴性对照几乎不能生长,OD600nm值为0.01;而转入PET30a-MC1-EPSPS的大肠杆菌的OD600nm为1.68上述结果说明MC1-EPSPS基因具有提高转化宿主大肠杆菌抗草甘膦的能力。表1两种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草甘膦溶液生长的OD600nm值0mM草甘膦50mM草甘膦100mM草甘膦150mM草甘膦阴性对照1.540.020.010.01ER2799-MC1-EPSPS1.481.531.680.02实施例3、抗草甘膦基因MC1-EPSPS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在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的SmaI酶切位点中插入序列表的序列3所示的双链DNA分子,得到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TF101.1-MC1-EPSPS-Bar(已经测序验证)。序列表的序列3中,自5’端第1-1403位为P-ract1启动子,第1416-1640位为CTP2(拟南芥叶绿体转移肽),第1641-3008位为MC1-EPSPS基因,第3009-3282位为NOS终止子。所述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TF101.1-MC1-EPSPS-Bar中启动所述MC1-EPSPS基因转录的启动子为P-ract1启动子,标记基因为吸水链霉菌的抗除草剂基因Bar。实施例4、MC1-EPSPS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及功能验证一、重组农杆菌的制备1、将实施例3制备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TF101.1-MC1-EPSPS-Bar通过冻融法(参考文献:HolstersM,deWaeleD,DepickerA.TransfectionandtransformationofAgrobacteriumtumefaciens.MolGenet,1978,183:181-187)转入农杆菌EHA101,得到重组农杆菌。对重组农杆菌用由引物F(5’-GTCCTTCATGTTCGGTCTC-3’,序列2的第99-120位)和引物R(5’-CGACAGCGAGGATCGGGTAC-3’,序列2的第981-1000位的反向互补序列)组成的引物对进行PCR鉴定(目的条带大小为902bp)。将经鉴定表明含有MC1-EPSPS基因的重组农杆菌命名为农杆菌EHA101/pTF101.1-MC1-EPSPS-Bar。2、将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通过冻融法(参考文献:HolstersM,deWaeleD,DepickerA.TransfectionandtransformationofAgrobacteriumtumefaciens.MolGenet,1978,183:181-187)转入农杆菌EHA101,得到农杆菌EHA101/PTF101.1。二、转MC1-EPSPS基因烟草的获得1、选取生长旺盛的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的无菌苗(转接后10-15天)叶片,用锋利手术刀片切成1cm2小片,弃去中脉。2、将步骤一制备的农杆菌EHA101/pTF101.1-MC1-EPSPS-Bar接种于YEB液体培养基中,28℃、200rpm培养至菌液OD600nm=0.6-0.8,得到菌液。3、将步骤1处理后的烟草叶片浸泡于步骤2制备的菌液中,确保叶片切伤边缘完全与菌液接触,浸泡5min。4、完成步骤3后,倾去菌液,将叶片转移到灭菌吸水纸上吸去多余菌液。5、完成步骤4后,将叶片转移到共培养基中,叶片背面朝上25℃、暗培养2-3天。6、完成步骤5后,将叶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25℃光照培养至分化出小芽,待分化出的小芽长至2-3cm,将其切下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为确保得到的植株属于不同的转化株系,每个外植体只取一个不定芽),25℃光照培养至生根成苗。7、完成步骤6后,将生根苗转入温室中,晚上揭去封口膜,白天封上,炼苗2-3天后,将苗取出,在水中洗去附着于根上的培养基,小心栽入预备好的花盆中,置于阴凉处3-5天即可成活,获得具有草甘膦抗性的T0代转基因烟草植株。8、采用农杆菌EHA101/PTF101.1替代农杆菌EHA101/pTF101.1-MC1-EPSPS-Bar,按照步骤1-7进行操作,得到T0代转空载体烟草植株。三、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分子鉴定对步骤二获得的T0代转基因烟草植株和T0代转空载体烟草植株进行PCR检测,以转基因烟草苗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检测使用由引物F(5’-GTCCTTCATGTTCGGTCTC-3’,序列2的第99-120位)和引物R(5’-CGACAGCGAGGATCGGGTAC-3’,序列2的第981-1000位的反向互补序列)组成的引物对。同时以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转入PTF101.1-MC1-EPSPS-Bar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基因烟草的不同株系均扩增得到了长度约为902bp的目的片段;而转入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与作为阴性对照的未转基因烟草相同,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四、转基因烟草的功能验证待测植株:T0代转基因烟草植株、T0代转空载体烟草植株和烟草W38(Nicotianatobacumcv.Wisconsin38)。每种烟草植株各选取10株进行实验。用含有41%(质量百分比)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农达(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配置为0.4%(体积百分比)农达水溶液,对待测植株叶片进行喷施,2周后观察植株生长状态及叶片形态。实验重复三次。结果表明,转MC1-EPSPS基因烟草均能正常生长,而转入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和非转基因烟草的生长明显受抑制,叶片出现不同程度发黄、枯萎。实施例5、MC1-EPSPS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表达及功能验证一、重组农杆菌的制备同实施例4的步骤一。二、转MC1-EPSPS基因玉米的获得1、将步骤一制备的的农杆菌EHA101/pTF101.1-MC1-EPSPS-Bar采用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转化方法(参考文献:杨小艳,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后代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15,13(9):1-6),转化受体玉米材料Hi-II的幼胚,共培养3天后依次转移到恢复培养基、筛选培养基、分化筛选培养基上,然后生根移栽获得转基因T0代植株。2、将步骤一制备的农杆菌EHA101/PTF101.1采用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转化方法(参考文献:杨小艳,转Cry1Ab-Ma基因抗虫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后代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15,13(9):1-6),转化受体玉米材料Hi-II的幼胚,共培养3天后依次转移到恢复培养基、筛选培养基、分化筛选培养基上,然后生根移栽获得T0代转空载体植株。三、转基因玉米植株的分子鉴定对步骤二获得的转基因T0代植株进行PCR检测,以7-8叶期的玉米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检测使用由引物F(5’-GTCCTTCATGTTCGGTCTC-3’,序列2的第99-120位)和引物R(5’-CGACAGCGAGGATCGGGTAC-3’,序列2的第981-1000位的反向互补序列)组成的引物对。同时以玉米材料Hi-II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转入PTF101.1-MC1-EPSPS-Bar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基因玉米的不同株系均扩增得到了长度约为902bp的目的片段;而转入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玉米与作为阴性对照的未转基因玉米相同,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四、对照转基因玉米植株的构建1、采用序列表的序列4所示的双链DNA分子替代序列表的序列3中自5’端第1641-3008位的MC1-EPSPS基因,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的SmaI酶切位点中,得到对照重组表达载体(已经测序验证)。对照重组表达载体与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TF101.1-MC1-EPSPS-Bar的区别仅在于将MC1-EPSPS基因替换为序列表的序列4所示的野生型CP4-EPSPS基因。2、采用步骤1得到的对照重组表达载体替代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TF101.1-MC1-EPSPS-Bar,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三进行操作,得到对照转基因玉米植株。五、转基因玉米的功能验证待测植株:转基因玉米植株(转MC1-EPSPS基因)、对照转基因玉米植株(转CP4-EPSPS基因)、转空载体玉米植株和玉米材料Hi-II。每种玉米植株各选取30株进行实验。含有41%(质量百分比)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农达(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配置为0.4%(体积百分比)农达水溶液,对待测植株叶片进行喷施,2-3周后观察植株生长状态及叶片形态。实验重复三次。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转MC1-EPSPS基因玉米均能正常生长,而转入PTF101.1空载体的转基因玉米植株和非转基因玉米的生长明显受抑制,叶片发黄枯萎,植株死亡。转入CP4-EPSPS基因玉米大多数植株均能正常生长,但有5株植株叶片出现黄化,生长受抑制。结果表明MC1-EPSPS基因更容易获得有效的转化事件,这主要取决于优化后的MC1-EPSPS基因密码子特征更适合在玉米中的表达。序列表<110>重庆市农业科学院<120>一种抗草甘膦EPSP合成酶MC1-EPSPS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160>4<170>SIPOSequenceListing1.0<210>1<211>455<212>PRT<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1MetLeuHisGlyAlaSerArgProAlaThrAlaArgLysSer151015GlyLeuSerGlyThrValArgIleProGlyAspLysSerIleSerHis202530ArgSerPheMetPheGlyLeuAlaSerGlyGluThrArgIleThr354045GlyLeuGluGlyGluAspValIleAsnThrGlyLysAlaMetGln505560AlaMetGlyAlaArgIleArgLysGluGlyAspThrTrpIleAsp65707580GlyValGlyAsnGlyLeuAlaProGluAlaProLeuAspPhe859095GlyAsnAlaThrGlyCysArgLeuThrMetGlyLeuValGlyVal100105110TyrAspPheAspSerThrPheIleGlyAspAlaSerLeuThrLysArg115120125ProMetGlyArgValLeuAsnProLeuArgGluMetGlyValGlnVal130135140LysSerGluAspGlyAspArgLeuProValThrLeuArgGlyProLys145150155160ThrProIleThrTyrArgValProMetAlaSerAlaGlnVal165170175LysSerAlaValLeuAlaGlyLeuAsnThrProGlyIleThr180185190ValIleGluProIleMetThrArgAspHisThrGluLysMetLeuGln195200205GlyPheGlyAlaAsnLeuThrValGluThrAspAlaAspGlyValArg210215220ThrIleArgLeuGlyArgGlyLysLeuThrGlyGlnValIleAsp225230235240ValProGlyAspProSerThrAlaPheProLeuValAlaLeu245250255LeuValProGlySerAspValThrIleLeuAsnValLeuMetAsnPro260265270ThrArgThrGlyLeuIleLeuThrLeuGlnGluMetGlyAlaAspIle275280285GluValIleAsnProArgLeuAlaGlyGluAspValAlaAspLeu290295300ArgValArgSerThrLeuLysGlyValThrValProGluAspArg305310315320AlaProSerMetIleAspGluTyrProIleLeuAlaValAla325330335PheAlaGluGlyAlaThrValMetAsnGlyLeuGluLeuArgVal340345350LysGluSerAspArgLeuSerAlaValAlaAsnGlyLeuLysLeuAsn355360365GlyValAspCysAspGluGlyGluThrSerLeuValArgGlyArg370375380ProAspGlyLysGlyLeuGlyAsnAlaSerGlyAlaValAlaThr385390395400HisLeuAspHisArgIleAlaMetSerPheLeuValMetGlyLeuVal405410415SerGluAsnProValThrValAspAlaThrMetIleAlaThrSer420425430PheProGluPheMetAspLeuMetAlaGlyLeuGlyAlaLysIleGlu435440445LeuSerAspThrLysAla450455<210>2<211>1368<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2atgcacggcgccagccggcccgcgaccgcaagtccggcctctccggc60accgtccgcatccccggcgacaagtcgatctcccaccggtccttcatgttcggtctc120gcgagcgagacgcgcatcaccggcctggagggcgaggacgtcaacacgggc180aaggccatgcaggcgatgggcgcccgcatccgcaagggcgacacctggatcgat240ggcgtcggcaacggcctggcgccggaggcgctcgacttcggcaacgcc300acgggctgcctgacgatgggcctcggggtctacgacttcgacagcaccttcatc360ggcgacgcctcgctcaccaagcgcccgatgggccgcgtgttgaacccgctgcgcgagatg420ggcgtgcaggtgaagtcggacggcgaccgcctgcccgtgaccttgcgcgggccgaag480acgccgatcacctaccgcgtgccgatggcctccgcccaggtgaagtccgtg540ctgctcgccggcctcaacacgcccggcatcacggtcatcgagccgatcatgacgcgc600gaccacacggagatgcagggcttcggcgccaacctgaccgtcgagacgcg660gacggcgtgcgcaccatccgcctggagggccgcggcaagctcaccggccaggtcatcgac720gtgccgggcgacccgtcctcgacggccttcccgctggcggccctggtgccgggc780tccgacgtcaccatcctcaacgtgctgaaccccacccgcaccggcctcatcctgacg840ctgcaggagatgggcgccgacatcgaggtcaacccgcgcctggccggcgaggac900gtggcggacctgcgcgtgcgctccacgctgaagggcgtcacggtgccggaccgc960gcgccgtcgatcgagtacccgatcctcgctgtcgccttcgcggagggg1020gcgaccgtgaacggcctggagctccgcgtcaaggagagcgaccgcctctcggcc1080gtcgccaacggcctcaagctcaacggcgtggactgcgagggcgagacgtcgctcgtc1140gtgcgcggcccggacggcaaggggctcggcaacgcctcgggcgccgtcgccacc1200cacctcgaccgcatcgccatgagcttcctcgtcatgggcctcgtgtcggagaacccg1260gtcacggtggacgccacgatcgccacgagcttcccggagttcatggacctgatg1320gccgggctgggcgcgaagatcgagctctccgacacgaaggcctga1368<210>3<211>3282<212>DNA<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400>3agcttactcgaggtcatatgcttgagagagtcgggatagtccaaaataaaaca60aaggtaagattacctggtcaaaagtgaaaacatcagttaaaaggtataaagtaaaat120atcggtaaaaggtggcccaaagtgaaatttactcttttctattataaaaattga180ggatgtttttgtcggtactttgatacgtcatttttgtatgaattggtttttaagtttatt240cgcttttggaaatgcatatctgtatttgagtcgggttttaagttcgtttgcttttgtaaa300tacagagggatttgtataagaaatatctttagaaaaacccatatgctaatttgacataat360ttttgagaaaaatattcaggcgaattctcacaatgaacaataagattaaaata420gctttcccccgttgcagcgcatgggtatttctagtaaaaataaaagataaacttaga480ctcaaaacatttacaaaaacccctaaagttcctaaagcccaaagtgctatccacgat540ccatagcaagcccaacccaccccagtccagccaactggac600aatagtctccacaccccactatcaccgtgagttgtccgcaccgcacgtctcgc660agccaaaaagaaaaagaaaaaacaggtgggtccgggtc720gtgggggccggaaacgcgaggatcgcgagccagcgaggccctccgc780ttccaaagaaacgcccatcgccactatataccccctctcccatcccc840ccaaccctacctccacctccctcgctgccggac900gagctcccccctccgcgccggtaaccccgcccctctcct960ctttctccgtttccgtctcgatctttggccttggtagtttgggt1020gggcgagaggcttcgtgcgcgcccagatcggtgcgcgggaggggcgggatctcgcgg1080ctggggctctcgccggcgtggatccggcccggatctcgcggggaatggggctctcggatg1140tagatctgcgatccgttgggggagatgggtttaaaatttccgtgc1200taaacaagatcaggaagaggggaaaagggcactatggtttatatttttatatatttctgc1260tgcttcgtcaggcttagatgtgctagatcttctttttgtgggtagaatttga1320atccctcagcattgttcatcggtagtttttcatgatttgtgacaaatgcagcctc1380gtgcggagctttgtagaagtgatcaaccatggcgcaagttagcagaatctgca1440atggtgtgcagaacccatctcttatctccaatctctcgaaatccagtcaacgcaaatctc1500ccttatcggtttctctgaagacgcatccacgagcttatccgatttcgt1560ggggattgaagagtgggatgacgttaattggctctgagcttcgtcctcttaaggtca1620tgtctgtttccacggcgatgcacggcgccagccggcccgcgaccgca1680agtccggcctctccggcaccgtccgcatccccggcgacaagtcgatctcccaccggt1740ccttcatgttcggtctcgcgagcgagacgcgcatcaccggcctggagggcg1800aggacgtcaacacgggcaaggccatgcaggcgatgggcgcccgcatccgcaagg1860gcgacacctggatcgatggcgtcggcaacggcctggcgccggaggcgc1920tcgacttcggcaacgccacgggctgcctgacgatgggcctcggggtctacg1980acttcgacagcaccttcatcggcgacgcctcgctcaccaagcgcccgatgggccgcgtgt2040tgaacccgctgcgcgagatgggcgtgcaggtgaagtcggacggcgaccgcctgcccg2100tgaccttgcgcgggccgaagacgccgatcacctaccgcgtgccgatggcctccg2160cccaggtgaagtccgtgctcgccggcctcaacacgcccggcatcacggtca2220tcgagccgatcatgacgcgcgaccacacggagatgcagggcttcggcgccaacc2280tgaccgtcgagacgcggacggcgtgcgcaccatccgcctggagggccgcggcaagc2340tcaccggccaggtcatcgacgtgccgggcgacccgtcctcgacggccttcccgctgg2400cggccctggtgccgggctccgacgtcaccatcctcaacgtgctgaaccccaccc2460gcaccggcctcatcctgacgctgcaggagatgggcgccgacatcgaggtcaacccgc2520gcctggccggcgaggacgtggcggacctgcgcgtgcgctccacgctgaagggcg2580tcacggtgccggaccgcgcgccgtcgatcgagtacccgatcctcgctgtcg2640ccgccttcgcggagggggcgaccgtgaacggcctggagctccgcgtcaagg2700agagcgaccgcctctcggccgtcgccaacggcctcaagctcaacggcgtggactgcgacg2760agggcgagacgtcgctcgtgcgcggcccggacggcaaggggctcggcaacgcct2820cgggcgccgtcgccacctcgaccgcatcgccatgagcttcctcgtcatgg2880gcctcgtgtcggagaacccggtcacggtggacgccacgatcgccacgagcttcc2940cggagttcatggacctgatggccgggctgggcgcgaagatcgagctctccgacacgaagg3000ccgcctgagagctcgaattcccgatcgttcaaacatttggcaataaagtttcttaagatt3060gaatcctgttgccggtcttgcgattatcatataatttctgttgaattacgttaagca3120tgtaattaacatgtaatgcatgacgttatgagatgggtttttatgattagagt3180cccgcaattatacatttaatacgcgatagaaaacaaaatatagcgcgcaaactaggataa3240attatcgcggtgtcatctatgttactagatcggggatt3282<210>4<211>1368<212>DNA<213>根癌农杆菌CP4(AgrobacteriumspstrainCP4)<400>4atgcttcacggtgcaagccggcccgcaaccgcaaatcctctggcctttccgga60accgtccgcattcccggcgacaagtcgatctcccaccggtccttcatgttcggtctc120gcgagcggtgaaacgcgcatcaccggccttctggaaggcgaggacgtcaatacgggc180aaggccatgcaggcgatgggcgcccgcatccgtaaggcgacacctggatcgat240ggcgtcggcaatggcctcctggcgcctgaggcgctcgatttcggcaatgcc300acgggctgcctgacgatgggcctcggggtctacgatttcgacagcaccttcatc360ggcgacgcctcgctcacaaagcgcccgatgggccgcgtgttgaacccgctgcgcgaaatg420ggcgtgcaggtgaaatcggaagacggtgaccgtcttcccgttaccttgcgcgggccgaag480acgccgatcacctaccgcgtgccgatggcctccgcacaggtgaagtccgtg540ctgctcgccggcctcaacacgcccggcatcacggtcatcgagccgatcatgacgcgc600gatcatacggaaaagatgcagggctttggcgccaaccttaccgtcgagacggatgcg660gacggcgtgcgcaccatccgcctggaaggccgcggcaagctcaccggccaagtcatcgac720gtgccgggcgacccgtcctcgacggccttcccgctggttgcggccctgcttgttccgggc780tccgacgtcaccatcctcaacgtgctgaaccccacccgcaccggcctcatcctgacg840ctgcaggaaatgggcgccgacatcgaagtcaacccgcgccttgccggcgaagac900gtggcggacctgcgcgttcgctccacgctgaagggcgtcacggtgccggaagaccgc960gcgccttcgatcgaatatccgattctcgctgtcgccttcgcggaaggg1020gcgaccgtgaacggtctggaactccgcgtcaaggaaagcgaccgcctctcggcc1080gtcgccaatggcctcaagctcaatggcgtggattgcgatgagggcgagacgtcgctcgtc1140gtgcgtggccctgacggcaaggggctcggcaacgcctcgggcgccgtcgccacc1200catctcgatcaccgcatcgccatgagcttcctcgtcatgggcctcgtgtcggaaaaccct1260gtcacggtggacgatgccacgatcgccacgagcttcccggagttcatggacctgatg1320gccgggctgggcgcgaagatcgaactctccgatacgaaggctgcctga1368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该方法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则进入模拟体验模式,并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用户作出模拟动作,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实施本发明实施例,能够让用户快速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1.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所述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则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并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动作,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车辆的实时位置是否处于预设的范围内;若处于预设的范围内,执行所述检测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的步骤。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若接收到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的开启信号,检测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处于驻车档位,确定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未处于驻车档位,确定所述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包括:输出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显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检测所述用户是否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若所述用户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所述用户未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不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以及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输出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中播放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以及输出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包括: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所述模拟动作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包括: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显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图像信息,以及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语音信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开启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计时;当计时得到的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或者,当检测到所述车辆未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清除所述仪表中显示的所述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所述提醒图像信息、关闭所述显示屏中播放的所述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第一示范图像、所述第二示范图像以及关闭所述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所述第一示范图像包括预设准备动作。11.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进入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出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时,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第一输出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动作,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13.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以及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背景技术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上所配置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例如有提供给用户娱乐的音乐播放功能,为用户指路的导航功能,还有辅助用户安全驾驶的疲劳驾驶提醒、分神驾驶提醒等安全驾驶提醒功能。在实践中发现,汽车上所配置的功能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导致用户不能及时地上手这些功能。特别是疲劳驾驶提醒、分神驾驶提醒等安全驾驶提醒功能,如果用户没有熟悉这些功能,那么将提高交通事故发生率。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能够让用户快速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所述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则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并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动作,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在所述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车辆的实时位置是否处于预设的范围内;若处于预设的范围内,执行所述检测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的步骤。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包括: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若接收到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的开启信号,检测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处于驻车档位,确定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未处于驻车档位,确定所述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包括:输出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显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检测所述用户是否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若所述用户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所述用户未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不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在所述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以及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输出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在所述显示屏中播放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以及输出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包括: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所述模拟动作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包括: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显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图像信息,以及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语音信息。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在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开启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计时;当计时得到的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或者,当检测到所述车辆未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在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清除所述仪表中显示的所述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所述提醒图像信息、关闭所述显示屏中播放的所述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所述第一示范图像、所述第二示范图像以及关闭所述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出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进入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出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时,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第一输出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动作,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的方式具体为: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所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所述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所述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方式具体为:第二检测单元,用于输出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显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检测所述用户是否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若所述用户已经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所述用户未作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确定所述用户状态不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输出单元,用于在所述进入单元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以及所述引导单元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之前,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输出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在所述显示屏中播放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以及输出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方式具体为:引导单元,用于在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所述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所述模拟动作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所述用户作出所述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的方式具体为:第一输出单元,用于在所述车辆的仪表中显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图像信息,以及输出所述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语音信息。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开启单元,用于在所述进入单元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开启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计时;退出单元,用于在计时得到的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或者,在检测到所述车辆未满足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清除单元,用于在所述退出单元退出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清除所述仪表中显示的所述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所述提醒图像信息、关闭所述显示屏中播放的所述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所述第一示范图像、所述第二示范图像以及关闭所述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包括: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第五方面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本发明实施例第六方面公开一种应用发布平台,所述应用发布平台用于发布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方面公开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展车模式下,判断车辆以及用户的状态是否满足进入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模式,若满足,则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进行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以使用户通过模拟体验来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用户可以通过车辆的模拟体验模式提前熟悉以及掌握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模式,以使得用户能够在实际行车中及时地去响应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内容,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发明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能够让用户快速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01、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102;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本发明实施例中,任一搭载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车辆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预设密钥之后,即可进入展车模式。在进入展车模式之后,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显示屏中输出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入口界面(该入口界面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的疲劳驾驶和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的虚拟开启按钮),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102;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需要说明的是:车辆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开启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和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展车模式是车辆开发人员为满足车辆的展览需求所设置的一种车辆模式,在展车模式下,用户可以在静态的展车环境中(例如:车辆展厅中,即不需要将车辆行驶到马路上)体验以及了解车辆的功能。另外,该展车模式不限定只能在展厅中开启。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还可以检测车辆的实时位置是否处于预设的范围内;以及,若车辆的实时位置处于预设的范围内,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范围可以是任一车辆展厅的区域内,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互动系统可以在判断出车辆处于预设的范围内时(例如车辆展厅内时),自动判断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提高了基于车辆的人机互动系统触发模拟体验功能过程的智能化程度。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若接收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的开启信号,检测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处于驻车档位,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未处于驻车档位,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车辆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例如将车辆的档位状态调整至驻车档位等,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检测出的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时,可以在车辆的显示屏中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开启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在车辆检测出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可以在车辆的显示屏中输出第二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将车辆的档位调整至驻车档。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车辆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例如将车辆的档位状态调整至驻车档位等,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102、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103;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检出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之后,可以进一步引导用户调整自身的状态,并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103;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将车辆的车门关闭、系好安全带、手握车辆的方向盘和调整至正常的驾驶坐姿等。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输出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显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检测用户是否已经作出预设准备动作,若用户已经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确定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用户未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确定用户状态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举例来说,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输出“请按显示屏指引做好出发准备,点击出发即刻开始模拟行车过程”的引导语音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且在该引导语音播报完毕后的预设时长(例如10秒)内,若用户无进入任何操作,则重复播报该引导语音。以及,系统还可以在车辆的显示屏显示所述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以及显示用于开始模拟体验的虚拟按钮,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虚拟按钮开始模拟体验。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准备动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将车辆的车门关闭、系好安全带、手握车辆的方向盘和调整至正常的驾驶坐姿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例如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检测到用户已经完整地做出预设的准备动作时,可以判定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又例如:用户只作出了部分预设的准备动作,但用户的当前状态不影响后续的模拟体验过程(例如:用户只是未将座椅调整至最舒适的位置),则系统也可以默认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自身的状态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以使用户做好进入模拟体验的准备,同时引导用户系好安全带、手握方向盘等也可以模拟出更加真实的行车过程。103、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进入模拟体验模式,并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检测出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并且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之后,若检测到用户输入开始模拟体验的开始指令,则进入模拟体验模式,并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所述模拟动作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举例来说: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出发,请先将视线脱离路面,模拟分神状态”的第一引导语音,并在第一引导语音播报完毕后的预设时长内(例如10秒)检测用户是否作出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若未检测到,则重复播放该第一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驾驶员看手机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又举例来说,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出发,请尝试闭眼、打哈欠等动作,以模拟疲劳状态”的第二引导语音,并在第二引导语音播报完毕后的预设时长内(例如10秒)检测用户是否作出疲劳驾驶的模拟动作,若未检测到,则重复播放该第二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驾驶员打哈欠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的模拟动作。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结合语音以及显示屏的示范图像,引导用户做出模拟分神驾驶或者疲劳驾驶的动作,提高了用户的整个模拟体验过程的体验度,也提高了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进入所述模拟体验模式之后,以及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之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仪表中输出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在车辆的显示屏中播放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以及输出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需要说明的是: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车速信息、行车方向信息、车道信息、环境车辆的数量信息、环境车辆的位置信息、车辆的档位信息、车辆的续航值信息和车辆的能耗值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若车辆在显示屏中播放的为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则系统可以在退出模拟体验模式之前,循环播放该模拟视频并禁止暂停该模拟视频。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输出模拟数据以及多媒体资源来还原车辆的行车过程,以使得整个模拟体验过程更加真实,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度。104、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用户作出模拟动作,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模拟体验模式下,可以通过车辆内部的摄像装置捕捉用户的动作信息,并在检测到用户作出模拟动作时,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例如提醒语音、提醒弹窗、方向盘震动等。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的仪表中显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图像信息,以及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语音信息。举例来说,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输出在车辆的仪表中显示疲劳驾驶的提醒动画以及“请注意休息!”的文字信息;并伴随仪表的背光灯闪烁,以及“早上车多,请不要疲劳驾驶”或“晚上开车需小心,请不要疲劳驾驶”的提醒语音;又举例来说,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输出在车辆的仪表中显示分神驾驶的提醒动画以及“请专心开车!”的文字信息;并伴随仪表的背光灯闪烁,以及“早上车多,请专心开车”或“晚上路况复杂,请专心开车”的提醒语音。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之后,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在显示屏显示可供用户点击的虚拟按钮,该虚拟按钮上可以设置有“好的”或“可以”等文字,进而引导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虚拟按钮来使系统停止提醒。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仪表输出的提醒图像以及通过车辆扬声器输出提醒语音,以通过视觉以及听觉上的提醒来让用户熟悉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模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度。可见,实施图1所描述的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展车模式下,判断车辆以及用户的状态是否满足进入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模式,若满足,则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进行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以使用户通过模拟体验来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用户可以通过车辆的模拟体验模式提前熟悉以及掌握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模式,以使得用户能够在实际行车中及时地去响应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内容,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实施例二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201、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202;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202、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满足,执行步骤203;若不满足,结束本流程。203、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进入模拟体验模式,开启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计时。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同时,可以开启计时装置进行计时。204、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计时得到的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或者,在检测到车辆未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计时得到的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或者检测到车辆未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例如车辆的档位状态未调整至驻车档位)时,可以强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的时长阈值的典型值可以是300秒,具体数值可以是由开发人员根据大量的开发数据设定的。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退出模拟体验模式之后,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清除仪表中显示的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提醒图像信息、关闭显示屏中播放的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第一示范图像、第二示范图像以及关闭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需要说明的是:在退出模拟体验模式后,系统可以自动将生成的模拟数据清除,包括车辆的仪表在模拟体验模式中累积的里程值等,以为下次的模拟体验作好准备。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退出模拟体验模式后自动清除模拟数据,以为下次的模拟体验作好准备,提高了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可见,与实施图1所描述的方法相比较,实施图2所描述的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在用户进入模拟体验模式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或者检测到车辆未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例如车辆的档位状态从驻车档调整到了前进档,则系统可以强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了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实施例三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检测单元301,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第二检测单元302,用于在第一检测单元301检测出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进入单元303,用于在第二检测单元302检测出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时,进入模拟体验模式;引导单元304,用于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第一输出单元305,用于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若检测到用户作出模拟动作,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检测单元301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的方式具体可以为:第一检测单元301,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在检测出的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时,在车辆的显示屏中输出第一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开启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以及在检测出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在车辆的显示屏中输出第二提示信息提示用户将车辆的档位调整至驻车档。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车辆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例如将车辆的档位状态调整至驻车档位等,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检测单元302用于检测用户状态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的方式具体可以为:第二检测单元302,用于输出引导用户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显示预设准备动作的第一示范图像;检测用户是否已经作出预设准备动作,若用户已经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确定用户状态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若用户未作出预设准备动作,确定用户状态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自身的状态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二状态,以使用户做好进入模拟体验的准备,同时引导用户系好安全带、手握方向盘等也可以模拟出更加真实的行车过程。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输出单元306,用于在进入单元303进入模拟体验模式之后,以及引导单元304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之前,在车辆的仪表中输出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在显示屏中播放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以及输出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输出模拟数据以及多媒体资源来还原车辆的行车过程,以使得整个模拟体验过程更加真实,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引导单元304用于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方式具体可以为:引导单元304,用于在模拟体验模式下输出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的引导语音,以及在车辆的显示屏中显示模拟动作的第二示范图像,以引导用户作出模拟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动作。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结合语音以及显示屏的示范图像,引导用户做出模拟分神驾驶或者疲劳驾驶的动作,提高了用户的整个模拟体验过程的体验度,也提高了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输出单元305用于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的方式具体可以为:第一输出单元305,用于在车辆的仪表中显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图像信息,以及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语音信息。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的仪表输出的提醒图像以及通过车辆扬声器输出提醒语音,以通过视觉以及听觉上的提醒来让用户熟悉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模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度。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输出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对应的提醒内容之后,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在显示屏显示可供用户点击的虚拟按钮,该虚拟按钮上可以设置有“好的”或“可以”等文字,进而引导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虚拟按钮来使系统停止提醒。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包括:开启单元307,用于在进入单元303进入模拟体验模式之后,开启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计时;退出单元308,用于在计时得到的模拟体验模式的体验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或者,在检测到车辆未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用户进入模拟体验模式时长超过预设的时长阈值,或者检测到车辆未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时,例如车辆的档位状态从驻车档调整到了前进档,则系统可以强制退出模拟体验模式,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了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可以包括:清除单元309,用于在退出单元308退出模拟体验模式之后,清除仪表中显示的模拟车辆行车状态的模拟数据、提醒图像信息、关闭显示屏中播放的模拟车辆行驶的模拟视频或图像、第一示范图像、第二示范图像以及关闭模拟车辆低速行驶声音的模拟音效。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在车辆退出模拟体验模式后自动清除模拟数据,以为下次的模拟体验作好准备,提高了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还可以检测车辆的实时位置是否处于预设的范围内;以及,若车辆的实时位置处于预设的范围内,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检测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未开启,和/或,车辆的档位状态未处于驻车档位时,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互动系统可以在判断出车辆处于预设的范围内时(例如车辆展厅内时),自动判断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是否已经开启,以及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提高了基于车辆的人机互动系统触发模拟体验功能过程的智能化程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检测单元301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检测车辆是否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的方式具体还可以为:第一检测单元301,用于在车辆处于展车模式时,若接收到车辆的疲劳驾驶或分神驾驶的模拟功能的开启信号,检测车辆的档位状态是否处于驻车档位;若处于驻车档位,确定车辆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若未处于驻车档位,确定车辆不满足进入模拟体验功能的第一状态。实施上述方法,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提示以及引导用户将车辆调整至满足进入模拟体验模式的第一状态,例如将车辆的档位状态调整至驻车档位等,以防止后续用户的模拟操作启动车辆,导致车辆失控的情况发生。可见,实施图3所描述的系统,可以在车辆的展车模式下,判断车辆以及用户的状态是否满足进入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模式,若满足,则输出引导信息以引导用户进行车辆的疲劳安全驾驶提醒功能或分神驾驶提醒功能的模拟体验,以使用户通过模拟体验来熟悉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用户可以通过车辆的模拟体验模式提前熟悉以及掌握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模式,以使得用户能够在实际行车中及时地去响应车辆的安全驾驶提醒功能的提醒内容,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实施例四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包括: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器401;与存储器401耦合的处理器402;其中,处理器402调用存储器401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图1~图2任意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图1~图2任意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任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应用发布平台,其中,应用发布平台用于发布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以上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单元,即可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上述集成的单元若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获取的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请求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具体可以是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一次可编程只读存储器(One-tim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OTPROM)、电子抹除式可复写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磁带存储器、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数据的计算机可读的任何其他介质。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车辆的人机交互方法及系统、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1.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包括: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其中,所述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之前,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还包括: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具体包括: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文本长度和各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根据所述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标点符号长度;根据所述标点符号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标点符号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链接文本长度;根据所述链接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长度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链接密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通过下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ComDensity=TextDensity\*PunctuaDensity\*(1-LinkDensity)其中,所述ComDensity为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TextDensity为所述文本密度,其中,PunctuaDensity为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其中,LinkDensity为所述链接密度,其中,Text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文本长度,n为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Punctua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标点符号长度,Linki为节点i的链接文本长度。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具体包括: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7.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DOM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密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分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所述比较模块,还用于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所述比较模块,还用于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所述比较模块,还用于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8.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步骤。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步骤。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网页信息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式增长和普及,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异构性,想要浏览和搜索这些庞大的数据集就变得很困难;例如通过现有的搜索引擎存在以下问题:使用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结果庞杂,包含关键词的网页的链接,需要单独浏览才能判断其是否满足需求;搜索时,只要包含关键词的都会检索出来,降低了信息的有效率,影响用户的获取;在检索关键词的同时,网页上伴随着大量的无用信息,如无关新闻、广告,影响用户的观感体验。现有的解决方法是通过web信息抽取从大量的大型半结构化网页信息中抽取用户所需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结构化形式以存储在硬盘或数据库中;但是由于大多数基于统计原理的现有方案在阈值选取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在主题衡量标准上还不够准确,并且缺少信息块内部的去噪操作,所以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而基于语义信息的现有方案对标签的语义信息分析不够准确,由于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标签的复杂化,使得对标签划分的难度增加,容易漏掉重要的标签节点,导致网页信息分类出现误差,从而无法准确抽取用户所需的信息。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网页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信息分类不准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优选地,所述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具体包括: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文本长度和各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根据所述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标点符号长度;根据所述标点符号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标点符号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链接文本长度;根据所述链接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长度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链接密度。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通过下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ComDensity=TextDensity\*PunctuaDensity\*(1-LinkDensity)其中,所述ComDensity为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TextDensity为所述文本密度,其中,PunctuaDensity为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其中,LinkDensity为所述链接密度,其中,Text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文本长度,n为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Punctua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标点符号长度,Linki为节点i的链接文本长度。优选地,所述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之前,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还包括: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具体包括: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配置为实现如上文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步骤。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所述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步骤。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包括:DOM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密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分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本发明提出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本发明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网页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信息分类不准确的技术问题。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Wireless-Fidelity,Wi-Fi)。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该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端接口模块以及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设备通过处理器1001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文本长度和各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根据所述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标点符号长度;根据所述标点符号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标点符号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链接文本长度;根据所述链接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长度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链接密度。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通过下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ComDensity=TextDensity\*PunctuaDensity\*(1-LinkDensity)其中,所述ComDensity为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TextDensity为所述文本密度,其中,PunctuaDensity为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其中,LinkDensity为所述链接密度,其中,Text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文本长度,n为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Punctua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标点符号长度,Linki为节点i的链接文本长度。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还执行以下操作: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基于上述硬件结构,提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实施例。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待分析页面为需要进行网页正文分析操作的网页,网页分析的目的是方便提取用户所需的信息,所述待分类页面中会存在不重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广告以及版权信息等,这些信息即为噪音信息,这些噪音信息会给基于网页内容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一般是通过对所述待分块网页进行去噪处理,可以将这些噪音信息进行去除,根据去噪后的网页生成DOM树,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ObjectModel,DOM),是W3C组织推荐的处理可扩展标志语言的标准编程接口;在网页上,组织页面(或文档)的对象被组织在一个树形结构中,用来表示文档中对象的标准模型就称为DOM;通过DOM树能够了解各个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步骤S20、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待分析页面中会被初步划分为不同大小的页面信息块,通过所述DOM树可以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用于表示不同页面信息块的内容密集程度,为后续页面分类做准备。步骤S30、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应当理解的是,所述预设密度阈值为预先设置的用于与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行比较的密度阈值,所述预设密度阈值可以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训练获得,也可以是通过技术人员的日常操作经验确定的阈值,当然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阈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0之前,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可以反映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对应的离散程度,通过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能够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性,步骤S40、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的比较结果,即以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的大小关系为依据,确定可以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进行分类,一般是分为两类,即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当然还可以是分为其他几类,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图3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基于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21、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节点路径为某一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根据所述DOM树可以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多条节点路径,即所述待分析页面中的各页面信息块在所述DOM树上有对应的节点路径。步骤S22、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即通过各节点路径反馈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可以推算出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分析结果可以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以及链接密度,所述文本密度为各页面信息块中文本的分布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为各页面信息块中标点符号对应的分布密度,所述链接密度为各页面信息块中超链接对应的分布密度,通过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可以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所述步骤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文本长度和各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根据所述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标点符号长度;根据所述标点符号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标点符号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链接文本长度;根据所述链接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长度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链接密度。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文本密度是指一条节点路径上文本节点所对应的文本长度之和的平均数,较高的文本密度意味着这条节点路径上的节点的文本更可能是正文文本,相反则代表着更可能是噪音信息;所述标点符号密度为一条节点路径上节点所包含标点符号的平均数,所述标点符号密度越高,则代表更有可能是正文信息,反之则为噪音信息;所述链接密度为一条节点路径上的链接文本与总文本长度的比值,链接密度越小则代表节点是正文信息的可能越大,反之则为噪音信息的可能越大。进一步地,所述步骤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通过下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ComDensity=TextDensity\*PunctuaDensity\*(1-LinkDensity)其中,所述ComDensity为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TextDensity为所述文本密度,其中,PunctuaDensity为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其中,LinkDensity为所述链接密度,其中,Text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文本长度,n为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Punctua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标点符号长度,Linki为节点i的链接文本长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的融合,这样能够扩大每一项单独的影响值,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地,图4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基于第二实施例提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1、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即此时可以初步判定为正文信息块,即当前页面信息块有较大可能是初始正文信息块。步骤S42、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可以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所述节点类型为对应HTML标签的节点类型,所述节点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块级节点、内嵌节点、视觉节点和其他节点;其中,所述块级节点为HTML标签中块级元素对应的节点,所述块级元素是指本身属性为“display:block;”的元素,常用的有、、、、>和等元素,由于这些元素可以将页面分成若干个块,块内承载着页面的主题信息,是承载正文的重要元素,所以一般可以将所述块级节点对应的节点重要度设置为10,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所述内嵌节点为HTML标签中内元素对应的节点,内元素是指本身属性为“display:inline;”的元素,常用的有、>、、、、和`等元素,由于这些元素可以用来进行文字、小图标或小结构的搭建,这些元素虽然承载的主题信息不多,但也可承载一些文本信息,所以一般可以将所述内嵌节点对应的节点重要度设置为8,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所述视觉节点为HTML标签中视觉元素对应的节点,所述视觉元素是指对其所含文本信息的一种修饰作用,起强调突出的作用的元素,常用的有、和#-等元素,这些元素通常不能承载主题信息和文本信息,但往往是页面着重想表现的内容,所以一般可以将所述视觉节点对应的节点重要度设置为6,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其他节点则为其他HTML标签对应的节点,其他节点对应的标签大多数不能承载主体和文本信息,因此,可以将其他元素对应的其他节点对应的节点重要度设置为2,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43、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各节点重要度可以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多个节点的节点重要度,而将多个节点的节点重要度进行整合可以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的节点路径重要度。步骤S44、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应当理解的是,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为预先设置的用于与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进行比较的阈值,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可以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训练获得的阈值,也可以是技术人员根据日常操作经验确定的阈值,当然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阈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步骤S45、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即此时节点路径为比较重要的节点路径,进而可以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步骤S46、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应当理解的是,在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即此时节点路径为不重要的节点路径,进而可以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步骤S47、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可以理解的是,在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即此时当前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的密度较为稀疏或没有文本密集排布,则此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断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基于上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实施例,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第一实施例中,该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包括:DOM树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待分析页面为需要进行网页正文分析操作的网页,网页分析的目的是方便提取用户所需的信息,所述待分类页面中会存在不重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广告以及版权信息等,这些信息即为噪音信息,这些噪音信息会给基于网页内容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一般是通过对所述待分块网页进行去噪处理,可以将这些噪音信息进行去除,根据去噪后的网页生成DOM树,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ObjectModel,DOM),是W3C组织推荐的处理可扩展标志语言的标准编程接口;在网页上,组织页面(或文档)的对象被组织在一个树形结构中,用来表示文档中对象的标准模型就称为DOM;通过DOM树能够了解各个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节点的类型包括文档节点、元素节点、文本节点和属性节点等,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节点,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密度获取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待分析页面中会被初步划分为不同大小的页面信息块,通过所述DOM树可以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用于表示不同页面信息块的内容密集程度,为后续页面分类做准备。比较模块30,用于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应当理解的是,所述预设密度阈值为预先设置的用于与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行比较的密度阈值,所述预设密度阈值可以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训练获得,也可以是通过技术人员的日常操作经验确定的阈值,当然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的阈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分类模块40,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的比较结果,即以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的大小关系为依据,确定可以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进行分类,一般是分为两类,即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当然还可以是分为其他几类,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其中,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实现的步骤可参照本发明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方法的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操作: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根据所述DOM树确定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对各节点路径进行分析,生成分析结果;根据所述分析结果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标点符号密度和链接密度;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确定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文本长度和各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根据所述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文本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标点符号长度;根据所述标点符号长度和所述文本节点数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标点符号密度;从所述分析结果中获得各节点路径中各节点对应的链接文本长度;根据所述链接文本长度和所述文本长度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的链接密度。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根据所述文本密度、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和所述链接密度通过下式计算获得各页面信息块对应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ComDensity=TextDensity\*PunctuaDensity\*(1-LinkDensity)其中,所述ComDensity为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TextDensity为所述文本密度,其中,PunctuaDensity为所述标点符号密度,其中,LinkDensity为所述链接密度,其中,Text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文本长度,n为节点路径上的文本节点数量,Punctuai为n个节点中第i个节点的标点符号长度,Linki为节点i的链接文本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从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中获取所述DOM树的各节点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根据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计算获得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通过下式根据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和所述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平均值计算获得预设密度阈值:其中,σ为预设密度阈值,xi为节点i对应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为各节点页面内容综合密度的平均值,n为节点个数。进一步地,所述基于DOM树的信息分类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操作: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初始正文信息块;获取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中各节点的节点类型,根据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查询所述节点类型对应的节点重要度,所述预设节点重要度查询表反映各节点类型与各节点重要度的映射关系;根据各节点重要度确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对应的节点路径重要度;将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与预设重要度阈值进行对比,生成对比结果;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正文信息块;在所述对比结果为所述节点路径重要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重要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初始正文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在所述比较结果为当前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不大于所述预设密度阈值时,判定所述当前页面信息块为噪音信息块。本实施例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待分析页面对应的DOM树;根据所述DOM树获取所述待分析页面中各页面信息块的页面内容综合密度;将所述页面内容综合密度与预设密度阈值比较,生成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将所述待分析页面的页面信息块分类为正文信息块和噪音信息块,提高了信息抽取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能够对页面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有助于提高信息抽取的准确度和速度,节省信息抽取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申请提供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本申请通过得到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该作业时段,从而使得在启动该作业时,由于该作业不再属于该作业时段了,进而减少该作业时段内启动的作业数量,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降低作业执行失败概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降低特定设备的负载情况达到节能效果。1.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其中,所述获取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将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作为所述作业密集程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的确定包括:获取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数量,其中所述作业时段为多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一个;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将所述作业运行量排名作为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包括: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所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其中,所述待执行作业集合包括多个所述待执行作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包括: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从过滤后的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每个待执行作业的预设的调整优先级对所述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周期间隔的长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和/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9.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二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云计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目前云平台用户在设置定时作业后,由于作业数量问题以及权限问题,使得用户不会再对其设置的定时作业进行有效的再均衡评估操作,然而即便用户在设置定时作业时,其被定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执行时间段、或定义时也没有相关资源冲突问题,但随着后续其它作业的陆续设定,会导致该作业的执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作业过于密集,导致作业低效,如作业C启动后占用了90%的内网带宽,引发同样使用内网带宽的作业D执行的非常慢。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作业低效的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从而使得所得到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该作业时段,从而使得在启动该作业时,由于该作业不再属于该作业时段了,进而减少该作业时段内启动的作业数量,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降低作业执行失败概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降低特定设备的负载情况达到节能效果。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将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作为所述作业密集程度。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后,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进而根据历史作业密集程度预测当前作业时段所对应的作业密集程度,进而便于预先对密集的作业时段中的作业进行调整,以降低该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度,以提高作业效率。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的确定包括:获取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数量,其中所述作业时段为多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一个;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将所述作业运行量排名作为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该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快速找到与其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可以缩短查询可选范围时段的时间。结合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包括: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所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一方面可以缩短得到新启动执行时间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得到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该作业时段,从而使得在启动该作业时,该作业不再属于该作业时段了,进而减少该作业时段内启动的作业数量,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根据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使得在实际调度该作业时,能够有效避开作业密集的时段,降低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其中,所述待执行作业集合包括多个所述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从一个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可以使得待执行作业更加集中,不再零散,进而便于分析与处理。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包括: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从过滤后的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对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可以使得部分作业无需进行处理,可以降低处理量以及精简处理复杂度。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每个待执行作业的预设的调整优先级对所述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周期间隔的长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和/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可以使得过滤效果更好,进一步降低处理量以及精简处理复杂度,提高处理效率。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第二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将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作为所述作业密集程度。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的确定包括:获取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数量,其中所述作业时段为多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一个;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将所述作业运行量排名作为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结合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还用于: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所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用于在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之前,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其中,所述待执行作业集合包括多个所述待执行作业。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选择单元包括过滤子单元和选择子单元;所述过滤子单元,用于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所述选择子单元,用于从过滤后的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过滤子单元,还用于根据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每个待执行作业的预设的调整优先级对所述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周期间隔的长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和/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的步骤。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换档方法。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作业自动调度均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人认为均是申请人在经过实践并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因此,上述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下午中本申请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申请人在本申请过程中对本申请做出的贡献。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参阅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的流程图,应用于云计算管理平台(云计算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云平台部署于数据中心内部,用于将数据中心硬件能力虚拟化后提供给用户),应理解,图1所示的方法可以通过作业自动调度均衡装置执行,该装置可以与下文中的图4所示的终端设备对应,该终端设备可以是能够执行该方法的各种设备,例如,云服务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1,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启动执行时段包括启动时间与执行时段。启动时间用于表征启动该待执行业务的时间点,执行时段用于表征从该待执行业务启动到执行结束所需的时间。例如,待执行作业A的启动时间为9点,执行时段为5分钟。则启动执行时段为9:00至9:05。可选地,作业也可以称为任务或服务。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作业时段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半小时。例如,将一天中的24小时,每小时都作为一个作业时段,如9:00到10:00为一作业时段。或者是将一天中的24小时,以半小时为一个作业时段,如9:00到9:3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下文均以一个小时为示例而非限定进行示例性描述。可选地,以相邻两个整点为一作业时段,例如,9:00与10:00两个相邻整点组成一个作业时段。又例如7:00与8:00两个相邻整点组成一个作业时段。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继续以上述例子为例来说,假设待执行作业A的启动时间为9点,执行时段为5分钟,即待执行作业A的启动执行时段为9:00至9:05,且假设作业时段为一小时,此时,启动执行时段就属于9:00到10:00这一作业时段。可选地,作业时段的设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或者是云平台的运行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作业密集程度用于表征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可选地,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一个月。例如,当预设统计时间范围一周时,作业密集程度为该周内每天中各统计时段内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其中,统计时段为预先设置的。一般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当然,在实际使用中,统计时段的设置可以根据历史作业的数量的多少进行设置。当然,统计时段也可以是动态设置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举例来说,假设在某一周的7天内,预设统计时段分别为每天的9:00:00-10:59:59、11:00:00-12:59:59、14:00:00-15:59:59;则作业密集程度即为该周内每天在9:00:00-10:59:59、11:00:00-12:59:59、14:00:00-15:59:59运行的作业的数量的高低排名。如在该周内的周一这天时,9:00:00-10:59:59的作业运行量为a,11:00:00-12:59:59的作业运行量为b,14:00:00-15:59:59的作业运行量为c,假设a大于b,且a小于c时,且a小于预设阀值,c大于预设阀值(预设阀值的定义请参照后文),则周一这天的作业运行量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14:00:00-15:59:59这个时段的作业运行量>9:00:00-10:59:59这个时段的作业运行量>11:00:00-12:59:59这个时段的作业运行量。则统计时段的排名情况为14:00:00-15:59:59这个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第一,且大于预设阀值,即该预设统计时段的启动作业总数量超出平均值3倍、且属于最高的小时段的,给予优化。应理解,上述举例仅为示例而非限定。可选地,在步骤S101中,可以通过启动执行时段的启动时间与执行结束时间来确定该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举例来说,假设启动执行时段为9:00到9:20,由于启动时间为9:00,而结束时间为9:20,可知该启动执行时段属于9:00到10:00这个作业时段。又例如,假设启动执行时段为9:00到10:20,由于启动时间为9:00,而结束时间为10:20,可知该启动执行时段属于9:00到10:00,以及10:00到11:00这两个作业时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01包括: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将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作为所述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用于表征该作业时段在同一历史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例如,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为9:00:到10:00,同一历史时段是指在当前时刻之前,9:00:到10:00这一时段,具体来说,假设当前日期为周二,当前时刻的前一天为周一,即当前的作业时段9:00:到10:00所对应的历史时段为周一的9:00:到10:00。而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即为周一9:00:到10:00的作业密集程度。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后,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进而根据历史作业密集程度预测当前作业时段所对应的作业密集程度,进而便于预先对密集的作业时段中的作业进行调整,以降低该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度,以提高作业效率。可选地,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的确定包括:获取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数量,其中所述作业时段为多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一个;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将所述作业运行量排名作为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周,还可以是一个月。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预设统计时段可以是一个小时,也可以是半小时。本申请下文均以一个小时为示例而非限定进行示例性描述。当然,预设统计时段还可以是一周中的某几天中的固定时段,例如一周中的周一、周三、周六中的9:00至10:00这个时段。应理解,上述仅为示例而非限定。可选地,预设统计时段的设置可以根据具体作业的需求进行设置。当然,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根据云平台的运行资源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云平台中存储有每个预设统计时段实际执行的作业的数量。可选地,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包括:将每个预设统计时段内所执行的实际作业数量相加得到在所述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启动作业总数;计算在所述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每个预设统计时段内的平均启动作业数量,确定实际作业数量与平均启动作业数量之间的商值;根据商值的大小得到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可选地,实际作业数即为该预设统计时段内实际执行的作业数量,例如预设统计时段1实际执行的作业数为100,预设统计时段2实际执行的作业数为200。可选地,根据商值的大小得到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包括:确定所述商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阀值,根据所述商值所对应的预设统计时段内的作业运行量确定所述预设统计时段对应的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预设阀值用于表征实际作业数量为平均启动作业数量的倍数。例如,预设阀值可以是3,即表征实际作业数量为平均启动作业数量3倍。在商值大于或等于3时,即表征该预设统计时段处于作业密集执行时段,且当该商值所对应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作业运行量属于最高的小时段的,给予优化。当然,在实际使用中,预设阀值还可以是其他数值,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举例来说,假设预设统计时间范围为一周,预设统计时段为一小时,则将每天中每小时的启动作业数进行相加得到一周中所启动的作业总数。继续以上述例子为例来说,将一周中所启动的作业总数除以预设统计时段的数量即7x24个小时等于每小时对应的平均启动作业数量。例如,一周所启动的作业总数为16800,则平均启动作业数量为16800/(7x24)=100。继续以上述例子为例来说,假设预设统计时段为每周一的9:00、11:00,此时9:00的实际作业运行量为300,11:00的实际作业运行量为150,则9:00对于的商值为300/100=3,11:00对应的商值为150/100=1.5,得到9:00的作业运行量排名为排名第一,11:00的作业运行量排名为排名第二,且9:00的作业运行量等于平均值3倍且属于最高的小时段的,给予优化,即将作业运行量等于平均值3倍的预设统计时段作为作业密集执行时段,对该时段内的作业进行调整,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降低作业执行失败概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降低特定设备的负载情况达到节能效果。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其中,所述待执行作业集合包括多个所述待执行作业。可选地,待执行作业集合是实时更新的。例如,在每次运行本申请所提供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之前,对待执行作业集合进行更新。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从一个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可以使得待执行作业更加集中,不再零散,进而便于分析与处理。可选地,述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包括: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从过滤后的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对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可以使得部分作业无需进行处理,可以降低处理量以及精简处理复杂度。可选地,所述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每个待执行作业的预设的调整优先级对所述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例如,按作业定义者的权限进行划分:管理员设置的作业,会先于普通用户定义的作业优先进行评估、优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周期间隔的长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例如,将执行周期间隔大于预设时间间隔的待执行作业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过滤。对于执行周期间隔特别长的作业,如每个月甚至每年才执行1次的定时作业,将其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过滤出来);和/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例如,即将历史执行时间小于2分钟的作业过滤)。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时,可以采用上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同时使用多种,或者是任意两种进行组合。可选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是一个月或一年。可选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可以使得过滤效果更好,进一步降低处理量以及精简处理复杂度,提高处理效率。步骤S102,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可选地,预设规则是指确定作业密集程度所表征的该作业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是否大于预设排名,大于预设排名时,表征满足预设规则,反之则不满足预设规则。可选地,预设排名可以是一固值,也可以是一个排名范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预设排名的设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也可以是根据云平台的运行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举例来说,假设作业密集程度所表征的该作业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为1时,且预设排名为3时,由于作业运行量排名1大于预设排名3,此时满足预设规则,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可选地,可选范围时段为用户在创建该作业时所输入的一参数。在用户输入该参数后,云平台会存储该参数。其中,用户可以通过云平台提供的设置定时作业的界面进行参数输入,以供用户按需输入该作业可选的时间范围,以使云平台可以基于该可选范围时段来执行该作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02包括: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可选地,标识信息用于表征该待执行作业的唯一身份,以识别该作业。例如,ID号。可选地,标识信息可以是以特定文本或二进制文件形式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可选地,存储介质可以是特定计算机内存空间区域。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存储介质还可以是数据库。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该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快速找到与其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可以缩短查询可选范围时段的时间。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02包括:根据所述作业密集程度判断所述作业时段是否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若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查询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可选地,根据所述作业密集程度判断所述作业时段是否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包括:判断作业密集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规则,若满足预设规则,则判定该作业时段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若不满足预设规则,则判定该作业时段不是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如果不是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执行步骤S10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确定作业密集程度是否满足预设规则,在满足预设规则时,进而快速确定出该作业密集程度对应的作业时段是否为密集时段,进而快速确定待执行作业是否需要调整启动时间,进一步节约对所有的待执行作业的启动时间的分析,进一步便于在执行该待执行作业时能够有效避免作业密集所带来的低效情况的出现,以提高作业的效率。步骤S103,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03包括: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举例来说,假设可选范围时段为7:00到10:00,作业时段为8:00到9:00,则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为7:00到8:00以及9:00到10:00这两个时段,然后从这两个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一方面可以缩短得到新启动执行时间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所得到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该作业时段,从而使得在启动该作业时,该作业不再属于该作业时段了,进而减少该作业时段内启动的作业数量,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03包括:根据预设调整时间段在所述可选范围时段内调整用于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启动执行时间,得到新启动执行时间。可选地,预设调整时间段可以是一分钟,也可以是2分钟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预设调整时间段的设置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03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根据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使得在实际调度该作业时,能够有效避开作业密集的时段,降低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03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发送提示信息至用户终端,以通过提示信息提示用户是否执行调整后的作业;接收用户返回的信息,根据该信息确定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可选地,用户返回的信息包括用于表征确定执行调整后的作业的描述,也可以包括指示不执行调整后的作业的描述,当用户返回的信息为用于表征确定执行调整后的作业的描述时,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当用户返回的信息为指示不执行调整后的作业的描述,即不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调度执行该作业之前发送提示信息至用户终端,以使用户知道该作业要进行调整,进而由用户做确认后,再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可以有效避免调整所给用户带来的不便。上文结合图1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下面,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具体地,如图2所示的方法包括:步骤S301,获取待执行作业。可选地,步骤S301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照步骤S101中的部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302,分析该待执行作业启动执行时段的并发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并发作业密集程度是指在该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内所启动的作业的数量。其中,步骤S302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照步骤S101中的部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303,判断该待执行作业的启动执行时段是否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可选地,步骤S303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照步骤S102中的部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304,若启动执行时段为定时作业密集执行时段,查询该待执行作业定义时用户输入的启动可选时段。可选地,启动可选时段的描述可以参照上文中对可选范围时段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步骤S304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照步骤S102中的部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305,判断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可选地,判断启动可选时段内是否存在一执行时间点不属于作业时段,若存在,则表征可以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反之,则不可以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举例来说,假设启动可选时段为13:00-14:00,启动执行时段为13:30至13:45,由于该启动执行时段对应的作业时段属于13:00-14:00,该作业时段与启动可选时段相同,导致启动可选时段内只存在属于该作业时段内的启动时间,故无法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步骤S306,若可以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调整该执行时间。步骤S307,若通过调整该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点未避开密集作业时间段,记录并提交人工进行处理。步骤S308,查询已确定调整的作业的数量是否达到约定上限。可选地,约定上限的设置可以根据云平台的运行需求进行设置,也可以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该约定上限可以是待执行作业的总数的5%。应理解,选择待执行作业的总数的5%作为约定上限,仅是示例而非限定。步骤S309,若达到约定上限,生效所有已确定调整的作业。可选地,若未达到约定上限,执行步骤S301。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通过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从而使得所得到的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该作业时段,从而使得在启动该作业时,由于该作业不再属于该作业时段了,进而减少该作业时段内启动的作业数量,进而降低了该作业时段内的作业密集度,进而提高了作业的执行效率,使得作业执行更加高效。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采用图1所示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方法一一对应的作业自动调度均衡装置,应理解,该装置300与上述图1至图2方法实施例对应,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个步骤,该装置300具体的功能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装置300包括至少一个能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或固化在装置300的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中的软件功能模块。具体地,该装置300包括:第一处理单元310,用于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获取单元320,用于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第二处理单元330,用于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单元310,还用于: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获取所述作业时段所对应的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将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作为所述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的确定包括:获取在预设统计时间范围内的每个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数量,其中所述作业时段为多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中的一个;根据所述作业数量确定每个所述预设统计时段的作业运行量排名;将所述作业运行量排名作为所述历史作业密集程度。可选地,所述获取单元320,还用于:根据待执行作业的标识信息从存储介质中获取所述标识信息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其中,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与所述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330,还用于: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删除与所述作业时段对应的时段,得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在所述删除后的可选范围时段内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300还包括:执行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启动所述待执行作业。在一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300还包括: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用于在所述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之前,从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其中,所述待执行作业集合包括多个所述待执行作业。可选地,所述选择单元包括过滤子单元和选择子单元;所述过滤子单元,用于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所述选择子单元,用于从过滤后的待执行作业集合中获取待执行作业。可选地,所述过滤子单元,还用于根据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每个待执行作业的预设的调整优先级对所述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周期间隔的长短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和/或,根据每个待执行作业的执行时间对待执行作业集合中的待执行作业进行过滤。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500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500可以包括处理器510、通信接口520、存储器530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540。其中,通信总线540用于实现这些组件直接的连接通信。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通信接口520用于与其他节点设备进行信令或数据的通信。处理器510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处理器5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510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存储器530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等。存储器530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所述处理器510执行时,终端设备500可以执行上述图1至图2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个步骤。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存储控制器、输入输出单元。所述存储器530、存储控制器、处理器510、外设接口、输入输出单元各元件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540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510用于执行存储器530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装置300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或计算机程序。并且,装置300用于执行下述方法:确定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启动执行时段所属的作业时段的作业密集程度;在所述作业密集程度满足预设规则时,获取所述待执行作业所对应的可选范围时段;从所述可选范围时段中选择所述待执行作业的新启动执行时间,所述新启动执行时间不属于所述作业时段。输入输出单元用于提供给用户输入数据实现用户与云平台的交互。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可以是,但不限于,鼠标和键盘等。可选地,终端设备500可以是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中部署有云平台。可以理解,图4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所述终端设备500还可包括比图4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4所示不同的配置。图4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的方法。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标识序列包括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路网的有向图模型;依据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车辆的行驶路径;以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车辆的费率,实现基于标识站还原路径,并计算车辆费率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提高费率计算的效率。1.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其中,所述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包括: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每条路径的基本模式,其中,所述基本模式是包括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的序列;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依据所述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错标或漏标的修正,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其中,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包括:将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共有的标识,确定为公共标识;当公共标识的顺序在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中一致时,确定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与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作为候选模式;将候选模式中的、不归属于标识序列中的标识,作为漏标;确定预置的第一概率,所述第一概率为所述标识站出现漏标的概率;依据所述第一概率,计算所述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依据所述后验概率选择一所述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所有路径的基本模式,包括: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入口对应的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出口对应的节点,作为终止节点;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获取从所述起始节点到所述终止节点的、由有向边组成的所有路径;针对每一所述路径,获取布设在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依据所述标识的顺序组合,得到唯一确定所述路径的基本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包括: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标识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边标识;对所述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收费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站标识;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对所述入口段路径、中间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进行顺序组合,得到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包括:针对每一边标识,确定所述边标识所在有向边连接的两个虚拟站,其中,所述虚拟站为依据所述互通立交的互通性所建立的分节点;将所述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对应的节点,作为所述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所述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所述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包括:S11、将在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排序第一的边标识,作为当前的边标识,并将当前的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作为中间段路径的节点;S12、判断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是否具有共同的路由节点;若是,则执行步骤S13;若否,则执行步骤S14;S13、依据共同的路由节点,将下一个边标识路由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4、将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5、将当前的边标识的下一个边标识,作为新的当前的边标识,继续执行步骤S12。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一站标识,所述第一站标识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包括:S21、判断所述第一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22;若否,则执行步骤S23;S22、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第一的节点;S23、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二站标识,所述第二站标识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出口段路径,包括:S31、判断所述第二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32;若否,则执行步骤S33;S32、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二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最后一个的节点;S33、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7.一种费率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标识序列获取模块,用于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有向图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行驶路径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路段分段确定模块,模块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费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其中,所述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230,包括:基本模式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每条路径的基本模式,其中,所述基本模式是包括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的序列;模式匹配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目标标识序列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错标或漏标的修正,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其中,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包括:将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共有的标识,确定为公共标识;当公共标识的顺序在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中一致时,确定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与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作为候选模式;将候选模式中的、不归属于标识序列中的标识,作为漏标;确定预置的第一概率,所述第一概率为所述标识站出现漏标的概率;依据所述第一概率,计算所述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依据所述后验概率选择一所述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8.一种费率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9.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智能交通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背景技术在提出高速公路“一张网”联网收费系统的背景下,我国高速公路路网得到快速发展。一般的,可以在高速公路的路网中设置标识站。该标识站主要可以用于当车辆经过该标识站时,可以将该标识站对应的标识写入车辆中对应的标识存储设备中。当车辆进入设置于高速公路出口的收费站时,可以通过设置于收费站的标识读写设备从该标识存储设备中读取出标识组成的序列,作为标识序列。进一步的,可以根据该标识号的序列确定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路径。进一步的,高速公路的路费的费率可以设置与路网对应的费率表。其中,费率表是由结算中心事先根据路网内任意高速公路入口的收费站、经任意标识站、到任意高速公路出口的收费站的最短路径计算得出的。进一步的,可以在将费率表下发到各出口车道。当车辆行经高速公路出口的收费站时,出口车道的收费人员根据查找费率表对车辆进行收费。一方面,由于标识站所在的工作环境比较恶略等因素,当前现有技术的在行驶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率不能达到100%,当车辆的标识序列中的标识错误的时,就可能造成获取错误的行驶路径的问题,进一步的,导致车辆在高速路上的应收费率计算出错。另一方面,当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的数量越多,则费率表越庞大。当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的数量远远超过收费系统所能承受的处理极限时,将大大增加车辆费率计算的时间,降低了费率计算的效率。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实现基于标识站还原路径,并计算车辆费率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提高费率计算的效率。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进一步的,所述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包括: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每条路径的基本模式,其中,所述基本模式是包括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的序列;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依据所述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错标或漏标的修正,得到目标标识序列。进一步的,所述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所有路径的基本模式,包括: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入口对应的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出口对应的节点,作为终止节点;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获取从所述起始节点到所述终止节点的、由有向边组成的所有路径;针对每一所述路径,获取布设在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依据所述标识的顺序组合,得到唯一确定所述路径的基本模式。进一步的,所述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包括: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标识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边标识;对所述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收费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站标识;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对所述入口段路径、中间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进行顺序组合,得到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进一步的,所述对所述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包括:针对每一边标识,确定所述边标识所在有向边连接的两个虚拟站,其中,所述虚拟站为依据所述互通立交的互通性所建立的分节点;将所述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对应的节点,作为所述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所述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进一步的,所述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所述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包括:S11、将在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排序第一的边标识,作为当前的边标识,并将当前的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作为中间段路径的节点;S12、判断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是否具有共同的路由节点;若是,则执行步骤S13;若否,则执行步骤S14;S13、依据共同的路由节点,将下一个边标识路由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4、将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5、将当前的边标识的下一个边标识,作为新的当前的边标识,继续执行步骤S12。进一步的,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一站标识,所述第一站标识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包括:S21、判断所述第一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22;若否,则执行步骤S23;S22、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第一的节点;S23、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二站标识,所述第二站标识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出口段路径,包括:S31、判断所述第二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32;若否,则执行步骤S33;S32、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二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最后一个的节点;S33、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费率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标识序列获取模块,用于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有向图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行驶路径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路段分段确定模块,模块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费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费率的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解决了因标识站标识错误带来的行驶路径出错的问题,还解决了因费率表过于庞大所带来的费率计算效率低,实现基于标识站还原路径,并计算车辆费率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提高费率计算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路网结构示意图;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虚拟站的设置示意图;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站的设置示意图;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有向图模型的示意图;图1F为图1E中一条路径对应的标识序列的示意图;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有向图模型中部分路径对应的标识序列的示意图;图1H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中间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图1I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入口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图1J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出口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费率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费率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实施例一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路网结构示意图;图1C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虚拟站的设置示意图;图1D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虚拟站的设置示意图;图1E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有向图模型的示意图;图1F为图1E中一条路径对应的标识序列的示意图;图1G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有向图模型中部分路径对应的标识序列的示意图;图1H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中间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图1I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入口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图1J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出口段路径的确定子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使用从车辆中读取的标识序列还原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路网中的行驶路径,并对车辆进行针对行驶路径的费率计算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费率的处理设备来执行,费率的处理设备可以是服务器、电脑或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是设置在高速出收费站入口的工控机。参照图1A,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10、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本实施例中,路网为高速公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该交通网络中至少包括如下中的一种:收费站、互通立交、标识站。1、收费站一般的,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设置有收费站。该收费站用于向在该高速公路上通行的车辆进行收费。一般的,收费站入口用于车辆驶入路网,收费站出口用于车辆驶出路网。2、互通立交一般的,高速公路上还设置有互通立交。互通立交,又称为互通式立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是指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间通过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这种立交车辆可以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行车相互干扰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互通式立体交叉适用于高速公路与其他各类道路相交处。3、标识站标识站是设置于高速公路上特定位置的站点,主要可以用于当车辆经过该标识站时,可以将该标识站对应的标识写入车辆中对应的标识存储设备中。当车辆进入设置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出口时,可以通过设置于收费站出口的标识读写设备从该标识存储设备中读取出标识组成的序列,作为标识序列。进一步的,可以根据该标识号的序列确定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路径。进一步的,该标识站可以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标识站、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lectronicTollCollection,ETC)标识站。需要说明的,射频识别标识站和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标识站可以混合使用,可以通过对写入的标识关联设置时间戳,从而可以依据该时间戳还原出车辆的标识序列。参考图1B,其中,N1、N2、N3为互通立交,S1、S2...S6为收费站,F1、F2为标识站。可以,一条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有:(1)点:包括收费站点(2)线段(边):相邻站点间构成线段(3)线:将相邻线段逐段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线,即路段。多条高速公路之间可以通过互通立交、起始连接点连接起来,构成路网。进一步的,一般的,在车辆经过收费站出口和收费站出口入口时,均可以将该收费站出口和收费站入口对应的标识写入车辆中对应的标识存储设备中。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标识序列还包括收费站出口、收费站入口写入的标识。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以标识站是射频识别标识站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在收费站入口,通过复合读写器将入口信息写入复合通行卡并将复合通行卡唤醒进入工作模式。其中,入口信息包括收费站入口的标识。进一步的,路网中的标识站可以持续发送路径信息,其中,该路径信息包括标识站的标识,复合通行卡经过标识站时,接收、存储标识站发送的路径信息。再进一步的,在收费站出口,通过复合读写器读取出复合通行卡内的入口信息和路径信息,并结合出口信息,得到标识序列,并休眠复合通行卡进入省电模式。1、复合通行卡复合通行卡:由13.56MHzMifare1非接触IC卡(IdentityCard,IC)和433MHz有源射频电子标签两部分组成,IC卡部分用于存储车辆驶入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的标识、时间、车型等相关入口信息或出口信息,电子标签部分用于存储车辆在路网中行驶的路径信息,包括路径中标识站写入的标识。2、复合读写器复合读写器:用于读写复合通行卡的有源标签和/或IC卡中的信息,发行复合通行卡,设置复合通行卡的工作状态。3、标识站标识站:持续发送标识站所在路段的路径信息,并能接受远程监视和控制。标识站应采用主备双单元模式,实现不间断的工作。S120、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本实施例中,有向图模型可以基于所述路网中收费站和标识站的位置关系进行构建。具体的,可以通过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构建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在有向图模型中,选择待布设标识站的有向边,作为目标有向边,其中,所有目标有向边上的标识站用于确定车辆行驶在路网中的唯一路径;依据与目标有向边相邻接的有向边的数量,确定目标有向边的复杂度;在复杂度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有向边增设冗余的标识站。本实施例中,收费站、互通立交都必须抽象为第一有向图中的节点。具体的,可以通过获取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在互通立交的各道路分支中构建虚拟站;将收费站和虚拟站,作为路网的有向图模型的节点;依据收费站和虚拟站之间道路的通行方向,确定节点之间的有向边;依据有向边的方向对节点进行连接,得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有向图模型是有向图形式进行表示的模式,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有向图和有向图模型是同一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虚拟站所表示的节点为虚拟站所在的互通立交的分节点。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路网的有向图模型中,为有向边关联设置距离信息,该距离信息用于确定该有向边所连接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在确定车辆在该有向图模型中的行驶路径之后,可以使用该行驶路径所经过的有向边的距离信息之和,作为该车辆在路网中行驶的里程。本实施例中,在收费站作为节点之外,使用虚拟站对互通立交的互通属性进行描述,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路网中出现多义性路径的情况。其中,多义性路径,指的是在给定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的情况下,在路网中存在至少两条从起始节点到终止节点的路径,使得无法确定车辆的行驶路径。具体的,互通立交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部分互通式、完全互通式和环形立交3种类型。进一步的,可以根据互通立交的类型,设置不同的虚拟站对互通立交的互通属性进行描述。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C-1D,其中,互通立交N1可以用虚拟站VS1、VS2描述;进一步的,如果该互通立交非全互通,可以将VS1虚拟为两个虚拟站VS10、VS11描述,VS2虚拟为两个虚拟站VS20、VS21,这样两站点VS1和VS2之间可以描述互通属性。进一步的,由于路网存在多义性路径,为了唯一确定车辆在路网中的行驶路径,可以在存在多义性路径情况的位置布设标识站,以确定车辆是否经过该标识站所标识的路径。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路网的有向图模型中确定出全控制子图,以全控制子图中的有向边作为目标有向边,并在该目标有向边上布设标识站,使得所有目标有向边上的标识站用于确定车辆行驶在路网中的唯一路径。具体的,假设图D为有向图G的一个子集,对图D上的所有边设置标识站,车辆经过标识站时能对车辆进行标识,若车辆经过有向图G上任意连通的两点(存在一个或多个迹)可用通过D的标识信息确定车辆在有向图G中的运行路径,则称图D是有向图G的全控制子图,记为G(D),G的所有全控制子图的集合记为{G(D)}。示例性的,参照图1E,实心点A、B、C代表节点,A1、A2、B1、B2、C1、C2、C3代表有向边,空心点表示在该有向边上布设的标识站。显然,从节点C出发的所有路径中,若标记两条路,便可知道车辆的具体路径信息。若经过标识点C1或C2则直接获取信息,若没有车辆没有标识,则推断必然走C3。然后可以看出3条路径标识两条,两条标识一条必然能保证获取车辆的路径信息,可以推断出若从某个点出发有N(N≥1)条路径通往下一节点,则必须在N-1条路上设置标识。从站点设置布局的角度,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最直观的方法自然是增加冗余标识站。具体来说有两种思路,其一是重复布设,即在对现有最小规模标识站布设进行同样数量的重复备份布设;其二是完全布设,把现有标识站的布设路段纳入支撑树中,再次求取新的支撑树,对剩下路段进行布设。在同等冗余度的前提下,重复布设的可靠性还是优于完全布设,同时系统运营管理成本也会低些。在实际布设中还可以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如接收信号的强度,各个标记点之间的干扰程度,综合考虑标识点的可靠性。接下来叙述,在哪些地方需要设置冗余标识,从而增加可靠性。为了了解哪些地方对路网的影响较大,我们引入了路段的度的概念。节点的度:与该节点相连的有向边(路段)的数量。有向边(有向边所在的路段)的度:起始节点的度与终止节点的度的和。从定义可以看出,路段的度代表了路段的通达程度,通过该值的大小,可以比较出路段的优先级,从而为优先级高的路段设置冗余的标识站,来达到增加使用标识站标识车辆行驶路径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目标有向边的复杂度指的是目标有向边所在的路段的通达程度。一般的,路段所延伸出的道路分支越多,则路段的通达程度越高。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针对每条目标有向边,将目标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作为参考节点;将与两个参考节点相连的有向边的数量之和,作为目标有向边所在路段的度;选择一条目标有向边所在的路段,作为目标路段;计算预设区域内所有目标有向边所在路段的度之和,作为区域度;将目标路段的度与区域度的比值,作为目标路段的复杂度。也就是说,目标路段的复杂度D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进行表示:其中,Si表示第i条目标有向边所在路段的度,i=1,2,3,…,N,N为预设区域中目标有向边的数量。进一步的,该预设区域就可以是整一个路网的有向图模型或者是有向图模型中的部分,该部分可以对应于给定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所包括的所有路径对应的有向边。S130、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依据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生成在收费站入口和收费站出口之间每条路径的基本模式,其中,基本模式是包括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的序列;依据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标识序列与所有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依据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对标识序列进行错标或漏标的修正,得到目标标识序列。本实施例中,可以从标识序列中确定出收费站出口和收费站入口对应的标识。进一步的,可以将有向图模型中与收费站入口对应的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将有向图模型中与收费站出口对应的节点,作为终止节点;在有向图模型中获取从起始节点到终止节点的、由有向边组成的所有路径;针对每一路径,获取布设在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依据标识的顺序组合,得到唯一确定路径的基本模式。在一实施例中,将标识站的标识依据路径中有向边的顺序进行组合,得到与每一路径唯一关联的基本模式。示例性的,参照图1E和图1F,以节点C为起始节点,及节点E为终止节点,从节点C到节点E只有一条路径CAE。进一步的,从有向图模型中,可以确定在路径CAE存在标识站C2和标识站A1,由此,可以确定该路径对应的基本模式可以是CC2A1E。在又一实施例中,将标识站的标识依据路径中有向边的顺序结合通配符进行组合,得到与每一路径唯一关联的基本模式。参照图1G所示的各路径对应的标识序列,以结合通配符表示基本模式的方式进行举例说明,其中,A为收费站入口写入的标识,I为收费站出口写入的标识,B、C、D、E、F、G、H为标识站的标识,从A到I存在的所有路径对应的完整的标识序列如表1所示。表1多义性路径的基本模式完整路径的标识序列基本模式1A-B-E-H-IA\*HI、A\*E\*I2A-B-C-F-IABC\*I3A-C-F-IACFI4A-D-F-IADFI5A-D-G-IA\*GI其中,\*为通配符,代表任意字符。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模式唯一关联一条路径。进一步的,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可以包括:匹配成功、完全匹配和匹配失败。其中,完全匹配为匹配成功的一种。具体的说明如下:一、匹配成功本实施例中,将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共有的标识,确定为公共标识;当公共标识的顺序在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中一致时,确定标识序列与基本模式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进一步的,可以将与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作为候选模式;将候选模式中的、不归属于标识序列中的标识,作为漏标;确定预置的第一概率,所述第一概率为所述标识站出现漏标的概率;依据所述第一概率,计算所述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依据所述后验概率选择一所述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在一具体示例中,参照表1,假如一条标识序列是AFI,利用模式匹配发现与该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为:ACFI、ADFI,其中,公共标识为AFI,且A、F、I在基本模式和标识序列中的顺序一致。进一步的,可以将基本模式ACFI、ADFI,作为候选模式。本实施例中,可以假设漏标的第一概率为大于0小于1的预设值,则当标识序列相比于候选模式存在N个漏标的情况,那么,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为N个该预设值的乘积。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以将候选模式依据漏标的数量进行从少到多的排序,并将排序靠前的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候选模式对应的漏标的数量越多,则该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概率越低。示例性的,以漏标的第一概率为0.2为例进行说明,针对候选模式ACFI,可以确定C为漏标;针对候选模式ADFI,可以确定D为漏标。候选模式ACFI和候选模式ADFI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概率均为0.2。在一实施例中,当至少两条候选模式的后验概率相同时,确定所述候选模式所关联的路径的里程;将所述里程最短的一条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当候选模式ACFI的里程长于候选模式ADFI时,可以将候选模式ADFI作为目标标识序列。二、完全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当存在与所述标识序列的标识和标识的顺序均相同的基本模式时,确定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且为完全匹配。进一步的,可以将与所述标识序列完全匹配的基本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在一具体示例中,参照表1,假如一条标识序列是ACFI,利用模式匹配发现与该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为:ACFI,其中,公共标识为ACFI,且A、C、F、I在基本模式和标识序列中的顺序一致。三、匹配失败本实施例中,当不存在与标识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时,确定匹配结果为匹配失败。进一步的,可以将标识序列中相邻的任意两个标识,确定为候选标识;当两个候选标识在有向图模型中不存在有向边进行连接时,确定两个候选标识为候选误标;针对每一候选误标,将删除候选误标后的标识序列,作为候选误标对应的候选序列;选择与候选序列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作为候选模式;依据所述候选模式和所述候选序列的差别,确定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将所述后验概率最大的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进一步的,可以将所述候选模式中的、不归属于所述候选序列中的标识,作为漏标;确定预置的第一概率,所述第一概率为所述标识站出现漏标的概率;将所述候选模式中的、错误标识为所述候选误标的标识,作为参考标识;基于所述候选误标与参考标识之间标识站的距离,确定第二概率,所述第二概率为所述标识站将所述参考标识错误标识为所述候选误标的概率;依据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计算所述候选模式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在一具体示例中,参照表1,假如一条标识序列是AEFI,利用模式匹配发现该标识序列无法与以上所有基本模式匹配成功,则确定该匹配结果为匹配失败。进一步的,还可以判定该标识序列存在误标。进一步的,可以依据有向图模型或者由有向图模型所转换的图1D,可以发现E和F之间不存在有向边进行连接,则判断E或者F是候选误标,即判定E或者F是误标。1、假设候选误标E是误标假设E是误标,标识序列AEFI在删除误标E,得到候选序列AFI,与该候选序列AFI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为:ACFI或ADFI,将基本模式ACFI或ADFI,作为候选模式。进一步的,可以基于标识站之间的空间距离计算标识站误标的第二概率。如假设标识站C距离标识站E更近,则将C错误写成E的概率更大。示例性的,对于候选模式ACFI,C为参考标识,将C错误写成E的概率为50%;对于候选模式ADFI,D为参考标识,将D错误写成E的概率为13%,则候选模式ACFI或ADFI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概率分别是50%和13%。2、假设候选误标F是误标假设F是误标,标识序列AEFI在删除误标F,得到候选序列AEI,则与该候选序列AEI匹配成功的基本模式为:A\*E\*I,作为候选模式,对应的路径为ABEHI,则将B、H作为漏标,并认为E为参考标识,标识序列AEFI中,将E误标成F,则候选模式A\*E\*I其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概率是2%\*2%\*50%=0.02%,其中,2%漏标的第一概率,50%为将E误标成F的第二概率。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最大的候选模式,作为目标标识序列。如,候选模式ACFI或ADFI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分别是50%和13%,候选模式A\*E\*I被选作目标标识序列的后验概率是0.02%,则确定标识序列AEFI校正后得到的候选模式ACFI为目标标识序列。S140、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标识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边标识;对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将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收费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站标识;基于站标识和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对入口段路径、中间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进行顺序组合,得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下分别描述如何进行中间段路径、入口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的确定。1、中间段路径本实施例中,可以针对每一边标识,确定边标识所在有向边连接的两个虚拟站,其中,虚拟站为依据互通立交的互通性所建立的分节点;将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对应的节点,作为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具体的,参照图1H,在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确定中间段路径时,可以执行如下的步骤:S11、将在目标标识序列中排序第一的边标识,作为当前的边标识,并将当前的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作为中间段路径的节点;S12、判断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是否具有共同的路由节点;若是,则执行步骤S13;若否,则执行步骤S14;S13、依据共同的路由节点,将下一个边标识路由节点拼接至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4、将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拼接至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5、将当前的边标识的下一个边标识,作为新的当前的边标识,继续执行步骤S12。示例性的,根据车辆所的目标标识序列(S1、f1、f2、...fn、Sn),其中,S1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站标识;Sn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站标识;f1、f2、...fn为标识站所写入的边标识。进一步的,将每个边标识fi(i=1、2……n)转换为边标识fi所在有向边两端连接的虚拟站fi(VSi1,VSi2),其中,VSi1,VSi2为虚拟站所表示的分节点,fi(VSi1,VSi2)表示边标识fi的虚拟站为VSi和VSi2。再进一步的,可以将VSi1和VSi2转换为路由节点fi(Ni1,Ni2),其中,Ni1为虚拟站VSi1(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所对应的节点,Ni2为虚拟站VSi2(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所对应的节点,也就是说,fi(Ni1,Ni2)表示,Ni1和Ni2均为边标识fi的路由节点。由此,基于fi(VSi1,VSi2)(i=1、2……n)可以得到相对应的路由节点的集合{f1(N11,N12)、f2(N21,N22)…fn(Nn1,Nn2)}。对上述路由节点按边标识在目标标识序列(S1、f1、f2、...fn、Sn)中的顺序进行拼接,如果相邻边标识间有共同的路由节点,则可经由该共同的路由节点拼接起来,如N12=N21,则f1与f2可通过N12拼接起来,得到f1与f2之间的中间段路径为N11-N12-N22;如果f1与f2间无共同的路由节点,则将f1与f2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拼接至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中间段路径。该预设路径条件可以是该节点为f1与f2之间最短里程对应的节点。如f1与f2间的路径可以是f1-N3-N6-N9-f2或f1-N2-f2。假设路径f1-N2-f2的里程小于路径f1-N3-N6-N9-f2的里程,则将N2确定为是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则f1与f2之间的中间段路径为N11-N2-N22。2、入口段路径站标识包括第一站标识,第一站标识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标识;具体的,参照图I,在确定入口段路径时,可以执行如下的步骤:S21、判断第一站标识和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22;若否,则执行步骤S23;S22、将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其中,第一端节点为中间段路径中排序第一的节点。S23、将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3、出口段路径站标识包括第二站标识,第二站标识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具体的,参照图1J,在确定出口段路径时,可以执行如下的步骤:S31、判断第二站标识和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32;若否,则执行步骤S33。S32、将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其中,第二端节点为中间段路径中排序最后一个的节点。S33、将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当车辆在收费站出口的车道刷复合通行卡时,读出标识序列为(S1、f3、f9、S2),其中,S1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站标识;S2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站标识。当确定f6为f3和f9之间的漏标时,则可以确定目标标识序列为(S1、f3、f6、f9、S2)。示例性的,可以基于边标识f3、f6、f9转换得到边标识两端的虚拟站的集合{f3(VS11,VS41)、f6(VS42,VS51)、f9(VS52,VS81)},其中,VS11和VS41为边标识f3的虚拟站;VS42和VS51为边标识f6的虚拟站;VS52和VS81为边标识f9的虚拟站。进而,基于各边标识的虚拟站所归属的互通立交的节点,可以转换得到边标识的路由节点的集合{f3(N1,N4)、f6(N4,N5)、f9(N5,N8)},其中,N1和N4为边标识f3的路由节点;N4和N5为边标识f6的路由节点;N5和N8为边标识f9的路由节点。进一步的,由于f3、f6以及f6、f9都有共同的路由节点,因此可按边标识在目标标识序列中的顺序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为N1—N4—N5—N8。由此,可确定该车辆的行驶路径的中间段路径为N1-->N4-->N5-->N8。进一步的,还原入口段路径(S1到N1的路径)。具体的,假设S1∈L1、f3∈L4、N1∈L1&L4,其中,S1∈L1表示收费站入口S1属于路段L1,f3∈L4表示边标识f3所在的路径归属于路段L4,N1∈L1&L4表示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N1是路段L1和路段L4交叉的互通立交。也就是说,收费站入口S1和第一端节点N1属于同一路段,则将收费站入口S1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N1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为S1-->N1-->f3。进一步的,还原出口段路径(N8到S2的路径)。具体的,假设f9∈L3,N8∈L3&L5,S2∈L6,S2∈[N9,N16],其中,f9∈L3表示边标识f9归属于路段L3,N8∈L3&L5表示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N8是路段L3和路段L5交叉的互通立交,S2∈L6表示收费站出口S2归属于路段L6,S2∈[N9,N16]表示收费站出口S2设置在节点N9和N16之间。由于f9归属于路段L3,S2归属于路段L6,则说明f9、S2不属于同一路段,且说明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N8与收费站出口S2不属于同一路段,则将收费站出口S2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N8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该预设路径条件可以是收费站出口S2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N8之间最短里程对应的节点。如f1与f2间的路径可以是N8-N10-S2或N8-N9-S2。假设路径N8-N9-S2的里程小于路径N8-N10-S2的里程,则将N9确定为是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则出口段路径为N8-->N9-->S2。进一步的,对入口段路径、中间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进行顺序组合,得到车辆的行驶路径为:S1-->N1-->N4-->N5-->N8-->N9-->S2。S150、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示例性的,对行驶路径为:S1-->N1-->N4-->N5-->N8-->N9-->S2进行分割之后,可以得到路段分段S1-->N1、N1-->N4、N5-->N8、N8-->N9和N9-->S2。一般的,每一路段分段所归属的路段不同,则对应着不同的费率计算方式。进一步的,当相邻的路段分段归属于同一路段时,则可以对该相邻的路段分段合并为一新的路段分段。示例性的,N5∈(L2,L3),N8∈(L3,L5),N9∈(L3,L6),其中,节点N5属于路段L2和路段L3,节点N8属于路段L3和路段L5,节点9属于路段L3和路段L6,则节点N5、节点N8和节点9均归属于路段L3,也就是说,路段分段N5-->N8和路径分段N8-->N9可以合并新的路段分段N5-->N9。则最终的行驶路径可以调整为S1-->N1-->N4-->N5-->N9-->S2。S160、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本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的路径分段归属于不同的路段,每一路段可以对应于不同的费率计算方式。进一步的,可以设置一路段内费率表,用于表示路段内任意两节点所确定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如,分别查出:M1=Money(S1,N1);M2=Money(N1,N4);M3=Money(N4,N5);M4=Money(N5,N9);M5=Money(N9,S2)。其中,M1=Money(S1,N1)表示路段分段S1-->N1的基础费率为M1,以此类推。进一步的,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得到车辆的费率M,即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行驶路径S1-->N1-->N4-->N5-->N9-->S2的通行费M,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M1+M2+M3+M4+M5。进一步的,收费站在计算车辆的费率之前,可以定向加载与该收费站相关的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具体的,针对整个路网中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其数据量很大,若收费站一次性加载全部的基础费率,那么一方面,对收费站中用于计算费率的工控机的内存等资源要求过高,另一方面,由于需要遍历所有的基础费率,也不利于快速计算费率。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收费站可以只加载出口站为本站的所有路径相关的基础费率即可,而无需加载整个路网中的其他的基础费率相关的数据,造成计算资源的浪费。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以指定收费站所需要加载的基础费率的规模,按照该规模加载基础费率。该规模的基础费率可以是收费站频繁使用,对费率的计算影响最大的部分,可以满足加载数据时间短,快速启动费率计算,快速更新基础费率版本的效果,保证每次计算费率的时间满足ETC的高要求的同时,节省内存占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解决了因标识站标识错误带来的行驶路径出错的问题,还解决了因费率表过于庞大所带来的费率计算效率低,实现基于标识站还原路径,并计算车辆费率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提高费率计算的效率。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可适用于使用从车辆中读取的标识序列还原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路网中的行驶路径,并对车辆进行针对行驶路径的费率计算的情况,该装置可以集成于费率的处理设备中,费率的处理设备可以是服务器、电脑或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是设置在高速出收费站入口的工控机。参照图2,该装置具体包括如下的结构:标识序列获取模块210、有向图模型获取模块220、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230、行驶路径确定模块240、路段分段确定模块250和费率计算模块260。标识序列获取模块210,用于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有向图模型获取模块220,用于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230,用于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行驶路径确定模块240,用于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路段分段确定模块250,模块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费率计算模块260,用于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解决了因标识站标识错误带来的行驶路径出错的问题,还解决了因费率表过于庞大所带来的费率计算效率低,实现基于标识站还原路径,并计算车辆费率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提高费率计算的效率。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230,包括:基本模式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生成在所述收费站入口和所述收费站出口之间每条路径的基本模式,其中,所述基本模式是包括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的序列。模式匹配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标识序列与所述基本模式之间公共标识的顺序,将所述标识序列与所有所述基本模式进行模式匹配。目标标识序列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模式匹配的匹配结果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错标或漏标的修正,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基本模式确定单元,包括:起始节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入口对应的节点,作为起始节点。终止节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有向图模型中与所述收费站出口对应的节点,作为终止节点。路径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获取从所述起始节点到所述终止节点的、由有向边组成的所有路径。标识获取单元,用于针对每一所述路径,获取布设在所述路径上的标识站的标识。基本模式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标识的顺序组合,得到唯一确定所述路径的基本模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行驶路径确定模块240,包括:边标识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标识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边标识。第一路径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边标识的有向边所连接的节点进行顺序组合,得到中间段路径。站标识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由收费站所写入的标识,作为站标识。第二路径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两端的节点的路段归属关系,确定入口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行驶路径确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入口段路径、中间段路径和出口段路径进行顺序组合,得到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路径确定单元,包括:虚拟站确定子单元,用于针对每一边标识,确定所述边标识所在有向边连接的两个虚拟站,其中,所述虚拟站为依据所述互通立交的互通性所建立的分节点。路由节点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分节点所归属的互通立交对应的节点,作为所述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中间段路径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据相邻的边标识之间共同的路由节点,将所有所述路由节点进行拼接,得到中间段路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中间段路径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S11、将在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排序第一的边标识,作为当前的边标识,并将当前的边标识的路由节点作为中间段路径的节点;S12、判断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是否具有共同的路由节点;若是,则执行步骤S13;若否,则执行步骤S14;S13、依据共同的路由节点,将下一个边标识路由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4、将当前的边标识与下一个边标识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拼接至所述中间段路径,得到新的所述中间段路径,并继续执行步骤S15;S15、将当前的边标识的下一个边标识,作为新的当前的边标识,继续执行步骤S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一站标识,所述第一站标识为收费站入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第二路径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S21、判断所述第一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22;若否,则执行步骤S23;S22、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一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第一的节点;S23、将所述收费站入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一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入口段路径;所述站标识包括第二站标识,所述第二站标识为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所述第二路径确定单元,具体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S31、判断所述第二站标识和所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是否属于同一路段;若是,则执行步骤S32;若否,则执行步骤S33;S32、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其中,所述第二端节点为所述中间段路径中排序最后一个的节点;S33、将所述收费站出口到中间段路径的第二端节点之间符合预设路径条件的节点进行拼接,得到出口段路径。上述产品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实施例三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费率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费率的处理设备包括:处理器30、存储器31、输入装置32以及输出装置33。该费率的处理设备中处理器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3中以一个处理器30为例。该费率的处理设备中存储器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图3中以一个存储器31为例。该费率的处理设备的处理器30、存储器31、输入装置32以及输出装置33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3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该费率的处理设备可以是电脑和服务器等。本实施例以费率的处理设备为服务器进行详细说明。存储器3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费率的处理装置中的标识序列获取模块210、有向图模型获取模块220、目标标识序列确定模块230、行驶路径确定模块240、路段分段确定模块250和费率计算模块260)。存储器3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3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3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输入装置3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者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费率的处理设备的观众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还可以是用于获取图像的摄像头以及获取音频数据的拾音设备。输出装置33可以包括扬声器等音频设备。需要说明的是,输入装置32和输出装置33的具体组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处理器4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实施例四本发明实施例四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费率的处理方法,包括:当车辆行驶至收费站出口时,获取车辆的标识序列,其中,所述标识序列包括所述车辆经过路网中的收费站入口、标识站或收费站出口所写入的标识;获取所述路网的有向图模型,其中,所述有向图模型为以路网中的收费站和互通立交为节点、所述节点之间的道路为有向边、且所述有向边布设有标识站的有向图;依据所述有向图模型中标识站之间有向边的连通关系,对所述标识序列进行修正处理,得到目标标识序列;在所述有向图模型中,将经过所述目标标识序列中所有标识的路径,确定所述车辆的行驶路径;以所述行驶路径上的节点,对所述行驶路径进行针对路段的分割,得到路段分段;基于各路段分段的基础费率,计算各路段分段的费率之和,作为所述车辆的费率。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费率的处理方法中的相关操作,且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机器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费率的处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费率的处理装置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在一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本发明涉及作为EGFR抑制剂的嘧啶并[4,5d][1,3]噁嗪2酮衍生物及其应用。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式I所示化合物、含有式I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所述化合物在制备治疗EGFR相关疾病或抑制EGFR的药物中的用途:1.通式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式中,R2R34各自独立选自H或C16烷基;R56789独立选自下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C16烷基是甲基或乙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689为H。4.选自下组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所述化合物选自下组:6.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7.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或预防EGFR介导的疾病,或抑制EGFR的药物中的用途。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EGFR介导的疾病为癌症。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癌症选自下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癌和实体瘤。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实体瘤选自下组: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卵巢癌、头颈部鳞癌、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皮肤癌、淋巴瘤和胃癌。作为EGFR抑制剂的嘧啶并[4,5-d][1,3]噁嗪-2-酮衍生物及其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新型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及其作为EGFR抑制剂在制备肿瘤相关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背景技术癌症亦称噁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噁性疾病之一。研究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有1270万癌症患者,其中死亡人数高达700余万。而全世界20%的新发肿瘤病人在中国,24%的肿瘤死亡病人在中国。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拿出更优的治疗方案,预计到2030年,世界范围内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在现有的癌症中,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噁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患者的8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5年,我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一旦被确诊为肺癌,患者便只有渺茫的生存前景,5年生存率不到1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日益清晰。在诸多诱发癌症的因素中,癌细胞中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高表达的某些蛋白激酶是导致其信号转导通路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是信号传递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参与一系列细胞活动,与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密切相关。它催化ATP的γ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使酚羟基磷酸化,从而传递信号。因此,发展选择性的蛋白激酶抑制剂来阻断或者调控由于这些信号通路异常产生的疾病已经被视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一个有效的研究策略。在众多的酪氨酸激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EGFR)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EGFR由1186个氨基酸组成,编码一个分子量为170-kDa的跨膜糖蛋白。EGFR能够介导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Cell,2000,100,113-127)。EGFR是许多正常上皮组织(如皮肤和毛囊)的组成性表达成分,而在大部分实体瘤中,EGFR存在过表达或者高表达。例如,在肺癌中,EGFR的表达率达到40~80%。因此选择性地抑制EGFR,干扰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可以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为靶向治疗肺癌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临床治疗上,结合传统的放疗、化疗,以EGFR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Iressa)、厄洛替尼(Tarceva)等进行一线药物在肺癌治疗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然而,临床实践表明: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之后,会在6-12月内出现获得性耐药。其中大约60%病例的耐药性与EGFR激酶结构域中一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790位苏氨酸残基突变为甲硫氨酸,T790M)有关(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5,352,786-792)。T790M突变导致抑制剂与EGFR结合时产生空间位阻或者增加EGFR与ATP的亲和力,使得这类可逆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的抗癌效果大大减弱。耐药性的产生不但降低了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大大降低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克服T790M突变引起的耐药性,一系列不可逆ATP竞争性抑制剂(如CI-1033、HKI-272、PF00299804等)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不可逆抑制剂含有一个迈克尔受体片段,能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的一个保守氨基酸残基(Cys797)形成共价键,从而获得了比可逆性抑制剂更强的EGFR结合亲和力。尽管如此,由于此类药物对野生型和突变型EGFR选择性较差,因此其最大耐受量(MTD)较低,临床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研究开发选择性抑制T790M突变,克服临床耐药的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全新的、能够选择性抑制T790M突变并克服临床耐药性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式中,A为苯环、五元或六元杂环、C38环烷基;R1各自独立选自氢、卤素、C13烷氧基、C13烷基、C14烷基酰胺基、取代哌嗪基、取代高哌嗪基、取代吗啉基、取代硫代吗啉基、4-N-甲基哌嗪基、4-N-乙酰基哌嗪基、4-N,N-二甲基哌啶基、取代哌啶基、N,N,N'-三甲基乙二胺基、N,N-二甲基乙醇胺基、1-甲基-4-(哌啶)哌嗪基、-NRaRb,其中,Rab可选自烷基和含氮烷基;R2各自独立选自以下基团:R34各自独立选自下组:氢、C1烷基,取代的C1烷基、任选取代的C38环烷基、任选取代的苄基、任选取代的杂环基;B选自下组:m为0-7的整数。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化合物如通式II所示:式中,B、R1234如权利要求1所限定;m为0-5的整数。在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化合物如通式III所示:式中,R2R34各自独立选自H或C16烷基,优选甲基或乙基;R56789独立选自下组:在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中,R689为H。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选自下组的化合物或其光学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选自下组的化合物: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是适于口服的剂型,包括但不限于片剂、溶液剂、混悬液、胶囊剂、颗粒剂、粉剂。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或预防EGFR介导的疾病,或抑制EGFR的药物中的用途。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EGFR介导的疾病为癌症。在进一步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癌症选自下组: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卵巢癌、头颈部鳞癌、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皮肤癌、白血病、淋巴瘤、胃癌、多发性骨髓癌和实体瘤。在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利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物治疗或预防EGFR介导的疾病方法。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EGFR介导的疾病为癌症;优选地,所述癌症选自下组: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卵巢癌、头颈部鳞癌、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皮肤癌、白血病、淋巴瘤、胃癌、多发性骨髓癌和实体瘤。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出乎意料地发现一批结构全新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衍生物,这些衍生物能够选择性抑制EGFRT790M突变,对EGFRT790M/L858R激酶抑制活性的IC值达到nM级别;对癌细胞(EGFRL858R/T790M突变)增殖的抑制活性IC值也达到nM级别。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人合成了具有EGFR抑制活性的候选化合物。对得到的候选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类化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对此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得到一批具有选择性抑制EGFRT790M突变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006对EGFRT790M/L858激酶抑制活性IC为4.5nM,H1975(非小细胞肺癌细胞,EGFRL858R/T790M)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为100nM;此外,本发明的化合物对于EGFR野生型的细胞与EGFR突变型的细胞显示不同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002对于EGFR野生型的细胞与EGFR突变型的细胞的IC值之比大于20,化合物006的上述IC值之比接近10,意味着该化合物在体内可能具备非常优异的差异毒性。术语定义本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基团定义如下:本文中,“烷基”指碳链长度为1-10个碳原子的饱和的支链或直链烷基,优选的烷基包括长2-8个、1-6个、1-4个、3-8个、1-3个碳原子不等的烷基。烷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庚基等。烷基可以被1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例如被卤素或卤代烷基取代。例如,烷基可以是被1-4个氟原子取代的烷基,或者烷基可以是被氟代烷基取代的烷基。本文中,“环烷基”是指以碳原子作为环原子的饱和的环状烷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烷基包括具有3-8个碳原子作为环原子的环烷基,例如(但不限于)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本文中,“烷氧基”指被烷基取代的氧基。优选的烷氧基是长1-6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更优选为长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烷氧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本文中,“卤素”指氟、氯、溴和碘。本文所用“杂环基”包括但不限于含有1-3个选自O、S或N的杂原子的5元或6元杂环基团,包括但不限于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吡咯烷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噁唑基、吡喃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哌啶基、吗啉基等。本文中,“酰氨基”指结构式为“-R’-NH-C(O)-R”的基团,其中,R’可选自氢或烷基,R可选自烷基、链烯基、炔基、被NRcRd取代的烷基、被NRcRd取代的链烯基和NRcRd取代的炔基、被卤素取代的烷基、被氰基取代的链烯基,其中,Rcd可选自烷基和链烯基。本文中,“任选取代的”指其所修饰的取代基可任选地被1-5个(例如,1、2、3、4或5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取代:卤素、C1-4醛基、C1-6直链或支链烷基、氰基、硝基、氨基、羟基、羟甲基、卤素取代的烷基(例如三氟甲基)、卤素取代的烷氧基(例如三氟甲氧基)、羧基、C1-4烷氧基、乙氧甲酰基、N(CH3)和C1-4酰基。本发明的化合物本发明的化合物是以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式中,A为苯环、五元或六元杂环、C38环烷基;R1各自独立选自氢、卤素、C13烷氧基、C13烷基、C14烷基酰胺基、取代哌嗪基、取代高哌嗪基、取代吗啉基、取代硫代吗啉基、4-N-甲基哌嗪基、4-N-乙酰基哌嗪基、4-N,N-二甲基哌啶基、取代哌啶基、N,N,N'-三甲基乙二胺基、N,N-二甲基乙醇胺基、1-甲基-4-(哌啶)哌嗪基、-NRaRb,其中,Rab可选自烷基和含氮烷基;R2各自独立选自以下基团:R34各自独立选自下组:氢、C1烷基,取代的C1烷基、任选取代的C38环烷基、任选取代的苄基、任选取代的杂环基;B选自下组:m为0-7的整数。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A环为苯环,从而本发明的化合物如以下通式II所示:式中,B、R1234如上所述;和m为0-5的整数。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化合物中的上述苯环可以是取代或未取代的,例如,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如以下通式III所示:式中,R2R34各自独立选自H或C16烷基,优选甲基或乙基;R56789独立选自下组: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化合物中的上述苯环可以作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或对位取代。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化合物中的上述苯环是邻位取代和对位取代的。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以上通式III中的R689为H。本发明人合成得到了一系列结构未见文献报道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类化合物,具体的化合物如下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化合物中,随着取代基的不同,有些化合物中存在手性碳原子,即,有些化合物存在光学异构体。本发明人进一步拆分了这些光学异构体,如下表所示:在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治疗有效量的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本发明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无机和有机酸盐,例如盐酸盐、氢溴酸盐、硫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酒石酸盐、马来酸盐、富马酸盐、扁桃酸盐和草酸盐;以及与碱例如钠羟基、三(羟基甲基)胺基甲烷(TRIS,胺丁三醇)和N-甲基葡糖胺形成的无机和有机碱盐。虽然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确定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每种活性成分的最佳剂量。一般情况下,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对哺乳动物每天口服给药,药量按照约0.0025到50毫克/公斤体重。但最好是每公斤口服给药约0.01到10毫克。例如,单位口服剂量可以包括约0.01到50毫克,最好是约0.1到10毫克的本发明化合物。单位剂量可给予一次或多次,每天为一片或多片,每片含有约0.1到50毫克,合宜地约0.25到10毫克的本发明化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被配制成适合各种给药途径的制剂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被配制成用于肠外,皮下,静脉,肌肉,腹腔内,透皮,口腔,鞘内,颅内,鼻腔或外用途径给药的形式,用于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给药量是有效地改善或消除一个或多个病症的药量。对于特定疾病的治疗,有效量是足以改善或以某些方式减轻与疾病有关的症状的药量。这样的药量可作为单一剂量施用,或者可依据有效的治疗方案给药。给药量也许可治愈疾病,但是给药通常是为了改善疾病的症状。一般需要反复给药来实现所需的症状改善。药的剂量将根据病人的年龄,健康与体重,并行治疗的种类,治疗的频率,以及所需治疗效益来决定。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可以给予任何哺乳动物,只要他们能获得本发明化合物的治疗效果。在这些哺乳动物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类。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药物组合物可用于治疗各种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EGFR)介导的疾病。本文中,由EGFR介导的疾病为各种癌症。所述癌症包括但不限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肺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卵巢癌、头颈部鳞癌、宫颈癌、食管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结肠癌、皮肤癌、白血病、淋巴瘤、胃癌、多发性骨髓癌及实体瘤。本发明的药物制剂可用已知的方式制造。例如,由传统的混合,制粒,制锭,溶解,或冷冻干燥过程制造。制造口服制剂时,可结合固体辅料和活性化合物,选择性研磨混合物。如果需要或必要时加入适量助剂后,加工颗粒混合物,获得片剂或锭剂芯。合适的辅料特别是填料,例如糖类如乳糖或蔗糖,甘露醇或山梨醇;纤维素制剂或钙磷酸盐,例如磷酸三钙或磷酸氢钙;以及粘结剂,例如淀粉糊,包括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明胶,黄芪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聚乙烯吡咯烷酮。如果需要,可增加崩解剂,比如上面提到的淀粉,以及羧甲基淀粉,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琼脂,或褐藻酸或其盐,如海藻酸钠。辅助剂特别是流动调节剂和润滑剂,例如,硅石,滑石,硬脂酸盐类,如镁硬脂酸钙,硬脂酸或聚乙二醇。如果需要,可以給锭剂核芯提供可以抵抗胃液的合适包衣。为此,可以应用浓缩糖类溶液。这个溶液可以含有阿拉伯树胶,滑石,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和/或二氧化钛,漆溶液和合适的有机溶剂或溶剂混合物。为了制备耐胃液的包衣,可使用适当的纤维素溶液,例如醋酸纤维素邻苯二甲酸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可向药片或锭剂核芯的包衣加入染料或色素。例如,用于识别或为了表征活性成分剂量的组合。基于上述化合物和药物组合物,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治疗EGFR介导的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给予需要的对象以本发明的化合物或药物组合物。给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本领域周知的各种给药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肠外、皮下、静脉、肌肉、腹腔内、透皮、口腔、鞘内、颅内、鼻腔或外用途径给药。本发明也包括本发明化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EGFR介导的疾病或抑制EGFR活性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是一种结构全新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化合物;2.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对突变型EGFR或EGFR突变的癌细胞具有优异的抑制活性;3.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为开发能选择性抑制T790M突变的,能克服临床耐药的EGFR靶向药物奠定了基础,具备极大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前景以及市场价值,经济效益显著。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描述,但以下实施案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所有依据本发明的原理和技术手段采用的各种施用方法,均属于本发明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材料与方法本发明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如下所示:试剂和条件:(a)(3-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DIPEA,CH3CN,回流,6h;(b)LiAlH4,THF,0℃,4h;(c)MnO2,CH22,室温,过夜;(d)格氏试剂,THF,0℃,5h;(e)CDI,K23,THF,回流,过夜;(f)芳基胺,三氟乙酸,三氟乙醇,回流,24h;(g)三氟乙酸,CH22,室温,5h;(h)丙烯酰氯,Et3N,CH22,0℃到室温,过夜。实施例1上述步骤a-h的具体合成方法如下:1.4-((3-((叔丁氧基羰基)氨基)苯基)氨基)-2-氯嘧啶-5-甲酸乙酯的合成称取2,4-二氯-5-嘧啶甲酸乙酯(22.100g,100mmol)、DIPEA(12.900g,100mmol)于500mL单口烧瓶,加入100mL乙腈溶解。另取(3-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20.800g,100mmol)溶于100mL乙腈,滴加到上述反应液中,滴加完回流6h。TLC跟踪至原料转化,冷却至室温,抽滤,乙腈洗涤,滤饼烘干,得4-((3-((叔丁氧基羰基)氨基)苯基)氨基)-2-氯嘧啶-5-甲酸乙酯33.710g。1HNMR(400MHz,DMSO-d6)δ10.23(s,1H),9.50(s,1H),8.80(s,1H),7.70(s,1H),7.35(d,J=8.0Hz,1H),7.29(t,J=8.0Hz,1H),7.23(d,J=8.0Hz,1H),4.38(q,J=7.2Hz,2H),1.49(s,9H),1.36(t,J=7.2Hz,3H).LC-MS:m/z:393.1(M+H)+.2.(3–((2-氯-5-(羟甲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4-((3-((叔丁氧基羰基)氨基)苯基)氨基)-2-氯嘧啶-5-甲酸乙酯(31.360g,80mmol)于5000mL两口烧瓶,加入100mL无水四氢呋喃溶解,冰浴搅拌10分钟。另取氢化锂铝(12.160g,320mmol)溶于150mL无水四氢呋喃中,缓慢滴加到上述反应液中,滴加完冰浴搅拌4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将反应液分批滴入250mL饱和NH4Cl水溶液中,乙酸乙酯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得(3-((2-氯-5-(羟甲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3.638g。1HNMR(400MHz,CDCl3)δ8.38(s,1H),7.87(s,1H),7.70(s,1H),7.34(d,J=8.4Hz,1H),7.25(t,J=8.0Hz,1H),7.05(d,J=8.0Hz,1H),6.66(s,1H),4.65(s,2H),1.52(s,9H).LC-MS:m/z:351.1(M+H)+.3.(3–((2-氯-5-甲酰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2-氯-5-(羟甲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3.500g,10mmol)于100mL单口烧瓶,加入40mL二氯甲烷溶解。分批加入二氧化锰(58%,15.000g,100mmol),室温搅拌过夜。TLC跟踪原料转化,垫硅藻土抽滤,滤液旋干,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4:1,v/v)。得(3-((2-氯-5-甲酰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2.850g。1HNMR(400MHz,CDCl3)δ10.60(s,1H),9.89(s,1H),8.56(s,1H),7.82(t,J=2.0Hz,1H),7.39(d,J=8.8Hz,1H),7.31(t,J=8.0Hz,1H),7.20(d,J=8.0Hz,1H),6.58(s,1H),1.53(s,9H).LC-MS:m/z:349.1(M+H)+.4.(3-((2-氯-5-(1-羟乙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2-氯-5-甲酰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044g,3mmol)于50mL两口烧瓶,加入20mL无水四氢呋喃溶解,氩气保护,冰浴搅拌10分钟。另取甲基溴化镁(1MinTHF,9mL),缓慢加入到上述反应液中,滴加完冰浴搅拌5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将反应液倒入30mL饱和NH4Cl水溶液中,乙酸乙酯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得(3-((2-氯-5-(1-羟乙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831g。1HNMR(400MHz,CDCl3)δ8.83(s,1H),7.77(s,1H),7.70(s,1H),7.29(d,J=8.4Hz,1H),7.23(t,J=8.0Hz,1H),7.05(d,J=8.0Hz,1H),6.67(s,1H),4.87(q,J=6.4Hz,1H),1.55(d,J=6.4Hz,3H),1.52(s,9H).LC-MS:m/z:365.1(M+H)+.5.(3-(7-氯-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2-氯-5-(1-羟乙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815g,2.2mmol)、碳酸钾(0.455g,3.3mmol)、1,1'-羰基二咪唑(1.069g,6.6mmol)于25mL单口烧瓶,加入10mL无水四氢呋喃,回流过夜。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冰水,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得(3-(7-氯-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754g。1HNMR(400MHz,DMSO-d6)δ9.59(s,1H),8.54(s,1H),7.61(s,1H),7.41-7.36(m,2H),6.98(d,J=6.8Hz,1H),5.86(q,J=6.4Hz,1H),1.74(d,J=6.4Hz,3H),1.47(s,9H).LC-MS:m/z:391.1(M+H)+.6.(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7-氯-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737g,1.89mmol)、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胺(0.502g,2.27mmol)于50mL两口烧瓶,加入15mL三氟乙醇溶解,滴加三氟乙酸(210μL,2.84mmol),氩气保护,升温回流24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冷却至室温,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二氯甲烷/甲醇=30:1,v/v)。得(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294g%。1HNMR(400MHz,CDCl3)δ8.46(s,1H),8.18(d,J=8.8Hz,1H),7.79(s,1H),7.74(s,1H),7.24-7.20(m,3H),6.69(s,1H),6.54(d,J=2.4Hz,1H),6.50(dd,J=8.8Hz,J=2.4Hz,1H),4.52(q,J=6.8Hz,1H),3.85(s,3H),3.17(t,J=4.4Hz,4H),2.60(t,J=4.8Hz,4H),2.36(s,3H),1.51(s,9H),1.49(d,J=6.0Hz,3H).LC-MS:m/z:576.3(M+H)+.7.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1)称取(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277g,0.48mmol)于25mL单口烧瓶,加入6mL二氯甲烷溶解,滴加1mL三氟乙酸,室温搅拌5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未经分离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将上一步脱Boc产物(0.187g,0.39mmol)溶于5mL二氯甲烷,加入三乙胺(0.060g,0.6mmol),冰浴搅拌10分钟。另取丙烯酰氯(42μL,0.51mmol),溶于1mL二氯甲烷,加入到上述反应液中,室温搅拌过夜。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二氯甲烷/甲醇=20:1,v/v)。得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91g。1HNMR(400MHz,DMSO-d6)δ10.46(s,1H),8.23(s,1H),7.85(d,J=8.0Hz,1H),7.81(s,1H),7.67(s,1H),7.47(t,J=8.0Hz,1H),7.27(d,J=8.4Hz,1H),7.10(d,J=8.0Hz,1H),6.56(d,J=1.2Hz,1H),6.48(dd,J=16.8Hz,J=9.6Hz,1H),6.27(dd,J=17.2Hz,J=1.6Hz,1H),6.11-6.09(m,1H),5.77(dd,J=16.8Hz,J=1.6Hz,1H),5.73(q,J=6.4Hz,1H),3.76(s,3H),3.22-3.20(m,4H),3.02-2.99(m,4H),2.61(s,3H),1.70(d,J=6.4Hz,3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30.2516,found,530.2512.发明人对所得化合物作了进一步的手性拆分,从而得到以下对映异构体:以下002-005化合物均按照上述步骤a-g的方法合成得到: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乙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2)1HNMR(400MHz,DMSO-d6)δ10.46(s,1H),8.22(s,1H),7.85(d,J=8.4Hz,1H),7.81(s,1H),7.66(s,1H),7.47(t,J=8.0Hz,1H),7.26(d,J=8.4Hz,1H),7.09(d,J=8.0Hz,1H),6.55(d,J=2.0Hz,1H),6.48(dd,J=16.8Hz,J=6.8Hz,1H),6.27(dd,J=16.8Hz,J=1.6Hz,1H),6.10-6.09(m,1H),5.77(dd,J=10.0Hz,J=1.6Hz,1H),5.55(t,J=6.8Hz,1H),3.76(s,3H),3.19(t,J=4.4Hz,4H),2.92(t,J=4.4Hz,4H),2.56(s,3H),2.09-1.95(m,2H),1.03(t,J=7.2Hz,3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44.2672,found,544.2654.发明人对所得化合物作了进一步的手性拆分,从而得到以下对映异构体: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丙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3)1HNMR(400MHz,DMSO-d6)δ10.45(s,1H),8.22(s,1H),7.85(d,J=8.0Hz,1H),7.80(s,1H),7.66(s,1H),7.47(t,J=8.0Hz,1H),7.25(d,J=8.4Hz,1H),7.08(d,J=8.0Hz,1H),6.54(d,J=2.0Hz,1H),6.48(dd,J=16.8Hz,J=10.0Hz,1H),6.26(dd,J=16.8Hz,J=1.6Hz,1H),6.10-6.09(m,1H),5.77(dd,J=9.6Hz,J=1.6Hz,1H),5.60(t,J=7.2Hz,1H),3.76(s,3H),3.14(t,J=4.4Hz,4H),2.79(t,J=4.4Hz,4H),2.47(s,3H),2.00-1.92(m,2H),1.56-1.44(m,2H),0.99(t,J=7.2Hz,3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58.2829,found,558.2836.发明人对所得化合物作了进一步的手性拆分,从而得到以下对映异构体: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异丙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4)1HNMR(400MHz,DMSO-d6)δ10.52(s,1H),8.22(s,1H),7.87(d,J=8.0Hz,1H),7.85(s,1H),7.64(s,1H),7.47(t,J=8.0Hz,1H),7.26(d,J=7.6Hz,1H),7.05(d,J=7.6Hz,1H),6.57(d,J=1.6Hz,1H),6.50(dd,J=16.8Hz,J=10.0Hz,1H),6.26(dd,J=16.8Hz,J=1.6Hz,1H),6.14-6.10(m,1H),5.77(dd,J=10.0Hz,J=1.6Hz,1H),5.40(d,J=4.8Hz,1H),3.77(s,3H),3.18(t,J=4.4Hz,4H),2.74(s,3H),2.27-2.22(m,1H),1.04(d,J=6.8Hz,3H),0.99(d,J=6.8Hz,3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58.2829,found,558.2831.发明人对所得化合物作了进一步的手性拆分,从而得到以下对映异构体: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5)1HNMR(400MHz,CDCl3+CD3OD)δ8.09(s,1H),7.89(s,1H),7.75(d,J=8.4Hz,1H),7.47(t,J=8.0Hz,1H),7.42-7.39(m,1H),7.07(d,J=7.6Hz,1H),6.42-6.38(m,2H),6.15(d,J=7.2Hz,1H),5.71(dd,J=9.2Hz,J=2.8Hz,1H),5.36(s,2H),3.80(s,3H),3.37(t,J=4.8Hz,4H),3.24(t,J=4.8Hz,4H),2.82(s,3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16.2359,found,516.2364.化合物006-008的具体合成方法如下:试剂和条件:(a)格氏试剂,THF,0℃,6h;(b)CDI,K23,THF,回流,过夜;(c)芳基胺,三氟乙酸,三氟乙醇,回流,24h;(d)三氟乙酸,CH22,室温,5h;(e)丙烯酰氯,Et3N,CH22,0℃到室温,过夜。1.(3-((2-氯-5-(2-羟基丙-2-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4-((3-((叔丁氧基羰基)氨基)苯基)氨基)-2-氯嘧啶-5-甲酸乙酯(2.352g,6mmol)于50mL两口烧瓶,加入20mL无水四氢呋喃溶解,氩气保护,冰浴搅拌10分钟。另取甲基溴化镁(1MinTHF,24mL),缓慢加入到上述反应液中,滴加完冰浴搅拌6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将反应液倒入50mL饱和NH4Cl水溶液中,乙酸乙酯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2.5:1,v/v)。得(3-((2-氯-5-(2-羟基丙-2-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586g。1HNMR(400MHz,DMSO-d6)δ10.01(s,1H),9.41(s,1H),8.12(s,1H),7.62(t,J=2.0Hz,1H),7.40(dd,J=8.0Hz,J=1.2Hz,1H),7.25(t,J=8.4Hz,1H),7.13(d,J=8.8Hz,1H),6.43(s,1H),1.56(s,6H),1.48(s,9H).LC-MS:m/z:379.1(M+H)+.2.(3-(7-氯-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2-氯-5-(2-羟基丙-2-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512g,4mmol)、碳酸钾(0.828g,6mmol)、1,1'-羰基二咪唑(1.296g,8mmol)于25mL单口烧瓶,加入10mL无水四氢呋喃,回流过夜。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冰水,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石油醚/乙酸乙酯=2.5:1,v/v)。得(3-(7-氯-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049g。1HNMR(400MHz,DMSO-d6)δ9.57(s,1H),8.64(s,1H),7.57(s,1H),7.41-7.36(m,2H),7.01-6.99(m,1H),1.79(s,6H),1.47(s,9H).LC-MS:m/z:405.1(M+H)+.3.(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称取(3-(7-氯-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1.010g,2.5mmol)、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胺(0.663g,3mmol)于50mL两口烧瓶,加入15mL三氟乙醇溶解,滴加三氟乙酸(280μL,3.77mmol),氩气保护,升温回流24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冷却至室温,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二氯甲烷/甲醇=25:1,v/v)。得(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516g。1HNMR(400MHz,CDCl3)δ8.07(s,1H),7.51(d,J=8.4Hz,2H),7.47-7.43(m,2H),7.01(d,J=7.2Hz,1H),6.45(s,1H),6.44(d,J=2.4Hz,1H),6.18-6.16(m,1H),3.82(s,3H),3.16(t,J=4.4Hz,4H),2.67(t,J=4.4Hz,4H),2.42(s,3H),1.80(s,6H),1.49(s,9H).LC-MS:m/z:590.4(M+H)+.4.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6)称取(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氨基甲酸叔丁酯(0.500g,0.85mmol)于25mL单口烧瓶,加入6mL二氯甲烷溶解,滴加1mL三氟乙酸,室温搅拌5小时。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未经分离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将上一步脱Boc产物(0.335g,0.68mmol)溶于5mL二氯甲烷,加入三乙胺(0.102g,1.02mmol),冰浴搅拌10分钟。另取丙烯酰氯(72μL,0.88mmol),溶于1mL二氯甲烷,加入到上述反应液中,室温搅拌过夜。TLC跟踪原料转化,加入饱和NaHCO3水溶液中和至碱性。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层,无水Na24干燥,旋转蒸发除去溶剂,粗品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二氯甲烷/甲醇=20:1,v/v)。得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165g。1HNMR(400MHz,CDCl3)δ8.08(s,1H),7.79(d,J=8.0Hz,1H),7.74(s,1H),7.47(t,J=8.0Hz,1H),7.38-7.36(m,1H),7.05(d,J=7.6Hz,1H),6.41(d,J=2.0Hz,1H),6.36-6.33(m,2H),6.13(s,1H),5.70(dd,J=9.2Hz,J=2.4Hz,1H),3.80(s,3H),3.17(t,J=4.4Hz,4H),2.80(t,J=4.4Hz,4H),2.50(s,3H),1.80(s,6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44.2672,found,544.2698.以下007和008化合物均按照上述步骤a-e的方法合成得到: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乙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7)1HNMR(400MHz,CDCl3)δ9.42(s,1H),7.96(s,1H),7.89(s,1H),7.81(d,J=5.6Hz,1H),7.53(s,1H),7.42(t,J=8.0Hz,1H),7.33-7.31(m,1H),6.99(d,J=7.6Hz,1H),6.55-6.49(m,1H),6.36-6.32(m,2H),6.12(d,J=7.6Hz,1H),5.65(d,J=10.4Hz,1H),3.78(s,3H),3.41(t,J=4.4Hz,4H),3.21(t,J=4.4Hz,4H),2.80(s,3H),2.11-1.96(m,4H),1.00(t,J=7.2Hz,6H).HRMS(ESI)(m/z):(M+H)+calcdforCHN7O4572.2985,found,572.2981.N-(3-(7–((2-甲氧基-4-(4-甲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4,4-二异丙基基-2-氧代-2H-嘧啶并[4,5-d][1,3]噁嗪-1(4H)-基)苯基)丙烯酰胺(008)1HNMR(400MHz,CDCl3)δ8.06(s,1H),7.96(s,1H),7.77(d,J=4.8Hz,1H),7.49(s,1H),7.41(t,J=8.0Hz,1H),6.97(d,J=8.0Hz,1H),6.40(d,J=2.0Hz,1H),6.36(dd,J=16.8Hz,J=1.2Hz,1H),6.18-6.12(m,2H),5.68(dd,J=10.4Hz,J=1.2Hz,1H),3.79(s,3H),3.09(t,J=4.4Hz,4H),2.58(t,J=4.8Hz,4H),2.36(s,3H),2.07-2.00(m,2H),1.96-1.89(m,2H),1.54-1.38(m,4H),0.97(t,J=7.2Hz,6H).HRMS(ESI)(m/z):(M+H)+calcdforC33HN7O4600.3298,found,600.3297.实施例2.生物活性测试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对EGFR激酶活性的体外抑制效果实验如下进行:体外酶活性分析:野生型及突变型(L858/T790M)EGFR均购自于Invitrogen。为所有的待测试化合物设置了从5.1×10mol/L到1.0×10mol/L的10个浓度梯度。不同激酶的浓度由优化实验决定,相应的浓度为:EGFR(PV3872,Invitrogen)0.287μg/μL,EGFR-L858R/T790M(PV4879,Invitrogen)0.055μg/μL。化合物在DMSO中从5.1x10M到1x10M稀释三倍。4μL化合物溶于96μL水,得到4x的化合物溶液。40μMATP溶于1.33x激酶缓冲液,激酶/肽混合物包含2x激酶、4μM酪氨酸4肽准备好待用。10μL激酶反应包括2.5μL化合物溶液,5μL激酶/肽混合物,2.5μLATP溶液。5μL磷酸化肽溶液代替激酶/肽混合物用作100%磷酸化对照。2.5μL1.33x激酶缓冲液代替ATP溶液用作100%抑制对照,2.5μL4%DMSO代替化合物溶液用作0%抑制对照。板内溶液充分混合后在室温下培养1.5小时。每孔加入5μLDevelopmentSolution后继续在室温下培养1小时,非磷酸化肽在此时间内被裂解。最后,加入5μL终止制剂(StopReagent)结束反应。孔板用EnVisionMultilabelReader(PerkinElmer)进行测量。实验数据使用GraphPadPrismversion4.0进行计算。每次实验均重复3次以上。细胞增殖及生长抑制分析:H1975(非小细胞肺癌细胞,EGFRL858R/T790M)、A431(非小细胞肺癌细胞,EGFR野生型),细胞均从ATCC获得。细胞增殖活性采用MTS分析法进行评估。细胞暴露在处理条件下72小时,各细胞系每次实验所使用的细胞数根据吸光度值(490nm处的吸光度值为1.3-2.2)进行调整。为待测试化合物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0.1nM-10μM),每个浓度值至少使用6组平行对照。H1975、A431细胞在相应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在复苏后至少传代两次,然后用于实验使用。对数期的细胞受胰蛋白酶作用并在培养基中再悬浮。H1975(每孔1000细胞)、A431(每孔2000细胞)播种于96孔板中,体积100μL;设置6组平行及7列。孔板放于37℃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过夜。将化合物溶于DMSO,配制浓度为每升10μM,随后将化合物浓度逐步稀释得到的化合物浓度分别为每升10μM、1μM、0.1μM、0.01μM、0.001μM、0.0001μM。2μL化合物溶液加到998μL的培养基中,混合物经充分混合。100μL的混合物加入96孔板中。2μLDMSO代替化合物溶液用作0%抑制对照。培养68小时之后,加入20μLMTT(5mg/mL)。4小时候,抛弃上清液并加入150μLDMSO。摇振10分钟之后,孔板用SynergyHT(BioTeK)(OD490)读取数据。数据使用GraphPadPrismversion4.0进行计算,IC值通过使用剂量反应曲线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调整得到。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讨论: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设计并合成得到了一系列结构未见文献报道的1,4-二氢-2H-嘧啶并[4,5-d][1,3]噁嗪-2-酮类化合物,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得到一批能够选择性抑制EGFRT790M突变的化合物。本发明人进一步发现,本发明的化合物对EGFR突变型癌细胞(H1975)和EGFR野生型癌细胞(A431)的增殖抑制能力差异高于对突变型EGFR和野生型EGFR激酶活性抑制能力差异,从而提示本发明的化合物在体内有更好的差异毒性,有可能成为选择性抑制T790M突变,克服临床耐药的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或者作为经进一步修饰得到活性更佳和/或差异毒性更佳的化合物的基础。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物料清洗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有清洗腔;出口,设于壳体,并与清洗腔相连通;传动组件,设于壳体;下料阀,与传动组件相连,传动组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以带动下料阀打开或关闭出口,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相连;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转动,以带动下料阀打开或关闭出口。将清洗的物料置于清洗腔内,并通过清洗腔对物料进行清洗,实现物料的清洗过程。同时,出口设置在壳体上,并且出口能够与清洗腔相连通,通过出口能够将清洗后的物料排出,以实现自动排料的功能。1.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清洗腔;出口,设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清洗腔相连通;传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下料阀,与所述传动组件相连,所述传动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带动所述下料阀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下料阀相连;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转动,以带动所述下料阀打开或关闭所述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件相连,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下料阀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弹簧的旋向相同,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使所述弹簧被伸长以带动所述下料阀打开所述出口;和所述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弹簧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使所述弹簧被收缩以带动所述下料阀关闭所述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本体;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传动本体相连,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传动本体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为螺杆,所述螺杆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传动件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外侧,所述第一传动件的内壁设有内螺纹,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下方,所述出口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料口,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清洗腔相连通;开口,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清洗腔相连通,所述清洗腔能够通过所述开口进液、排液和进气;连通腔,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开口相连通;多个连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所述连通腔通过多个所述连通孔与所述清洗腔相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与所述传动组件相连,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传动组件运动。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物料清洗装置;外壳,所述物料清洗装置设于所述外壳上;内锅,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内锅设有烹饪腔;其中,所述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下料阀移动至所述烹饪腔内,基于所述下料阀打开所述出口,所述清洗腔与所述烹饪腔相连通。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和烹饪器具。背景技术目前,随着现代生活发展,人们对生活电器的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拥有自动洗米的自动饭煲应运而生。相关技术中的自动饭煲通常在内锅中进行洗米,然而,在内锅中洗米导致内锅结构复杂,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料清洗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料清洗装置,包括壳体,壳体设有清洗腔;出口,设于壳体,并与清洗腔相连通;传动组件,设于壳体;下料阀,与传动组件相连,传动组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以带动下料阀打开或关闭出口;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相连;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转动,以带动下料阀打开或关闭出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清洗装置,包括壳体、出口、传动组件和下料阀。具体而言,壳体内设置有清洗腔,清洗腔用于容纳物料和水等,也就是说,将清洗的物料置于清洗腔内,并通过清洗腔对物料进行清洗,实现物料的清洗过程。同时,出口设置在壳体上,并且出口能够与清洗腔相连通,通过出口能够将清洗后的物料排出,以实现自动排料的功能。进一步地,可以将出口设置在壳体的下方,能够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得物料更好的从出口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出口可以与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相连通,从而可在物料被清洗完成后直接排至烹饪腔内,实现自动烹饪,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于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在实际的应用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存料箱和水箱,且存料箱与水箱均与物料清洗装置相连接,从而实现自动进料和进水。具体地,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下料阀,下料阀与传动组件相连连接,传动组件能够相对与壳体运动,也就是说,在传动组件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下料阀打开或者关闭出口。传动组件相对于壳体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下料阀与壳体产生相对位移。可以理解的是,出口位于烹饪器具中烹饪腔的上部位置,也就是说,在传动组件带动下料阀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料阀向烹饪腔内运动,从而打开出口,以使清洗后的物料能够通过出口进入至烹饪腔内。在物料排净之后,传动组件带动下料阀反向运动,也就是传动组件带动下料阀向上运动,使得下料阀能够从烹饪腔向清洗腔方向运动,并在运动至出口位置后,能够封堵出口,以使下料阀关闭。在实际的应用中,壳体上还设置有进口,进口与清洗腔连通,通过进口可以向清洗腔内输送物料和水,具体地,进口可以设置成为分别进物料和进水的结构,也就是说,进口可以包括进料口和进水口,进料口用于进物料,进水口用于进水,从而可以实现单独进料和进水,能够简化清洗装置与存料箱和水箱的连通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一个进口实现进料和进水的操作,从而简化了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在清洗腔内设置有搅拌件,搅拌件能够相对于清洗腔运动,从而通过搅拌件带动对清洗腔内的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搅拌,实现对物料的清洗过程,实现进料、洗料和排料的全过程。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洗料方式,具体,可在壳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与清洗腔相连通,从而通过开口向清洗腔内输送空气,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清洗腔内供料和供水之后,清洗腔内盛有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此时通过开口向清洗腔内输送空气,会在清洗腔内的水中形成气泡。具体地可将开口设置在壳体的下部位置,由于水中的气泡是向上运动的,而从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扰动清洗腔内气泡,从而使得物料能够在水中翻滚,以此实现洗米操作。具体地,可以将开口设置为能够进水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结构组成,节约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物料由于重力原因,在清洗腔中,物料会位于清洗腔的下部位置,因此在壳体的下部位置设置开口能够直接将空气导入至物料区,提升了清洗效果。进一步地,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相连。具体而言,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相连接,也就是说,第二传动件位于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之间,具体可将第一传动件设置在第二传动件的上方。通过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再通过第二传动件带动下料阀运动,从而实现动力的传输过程。在实际的应用中,烹饪器具还包括驱动装置,具体而言,驱动装置与第一传动件相连接。从而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传动件,进而通过第二传动件,通过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进而实现带动下料阀的转动的过程,能够简化传动过程,同时只需设置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的传动组件即可实现下料阀相对清洗腔的运动。可以理解的是,传动组件设置成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结构,能够简化结构组成有利于能够进一步简化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便于物料自动供料、洗料、排料的同时,降低了物料清洗装置以及具有该物料清洗装置的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设置在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之间,可将第二传动件与壳体焊接,从而保证了传动组件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壳体与传动组件的连接强度。同样的第一传动件可以与壳体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便于物料清洗装置的拆装工作,便于在物料清洗出现异常时,及时对其拆解维修,便于零件的更换,提高了物料清洗装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烹饪器具的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并由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转动,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下料阀打开或者关闭出口。具体地,在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朝打开方向转动时,第二传动件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带动下料阀向下运动,以开启出口。而在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沿着与打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第二传动件处于旋紧状态,第二传动件整体被压缩,从而带动下料阀向上运动,以关闭出口,进而实现通过下料阀自动打开和关闭出口。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物料清洗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二传动件为弹簧,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相连,弹簧的第二端与下料阀相连;其中,第一传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并带动弹簧转动,以带动下料阀打开或关闭出口。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二传动件为弹簧,其中,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相连接,第二端与下料阀相连接。也就是说,作为第二传动件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传动件和下料阀。具体地,烹饪器具的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并由第一传动件带动弹簧转动,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下料阀打开或者关闭出口。进一步地,弹簧为常用部件,易于采购,而且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节约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弹簧带动作为控制下料阀开启或关闭出口,弹簧自身的弹力需要大于下料阀的重力,从而能够保证在洗料的过程中,弹簧能够克服下料阀的重力,保证了清洗腔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弹簧的弹力控制下料阀开启的过程中,弹簧是向下运动的,在弹簧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外侧会刮洗清洗腔内壁附着的物料,从而保证了清洁腔的洁净度。在具体的应用中,在实现排料的过程中,在弹簧进入烹饪腔后,弹簧和下料阀可能存在附着的物料,此时控制弹簧沿正向旋转两圈,之后再反向旋转两圈,多次循环,从而实现弹簧的抖动,由于弹簧底部连接着下料阀,通过弹簧循环抖动,从而使弹簧和下料阀残留的物料落入烹饪腔内,保证了弹簧和下料阀的清洁度。具体地,弹簧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有关,举例来说,如果第二传动件采用右旋弹簧,则第二传动件向右旋转时,第二传动件处于拉伸状态,作为右旋弹簧的第二传动件整体被拉伸,从而带动下料阀向下运动,以开启出口。而在第二传动件向左旋转时,第二传动件处于旋紧状态,作为右旋弹簧的第二弹簧的第二传动件整体被压缩,从而带动下料阀向上运动,以关闭出口。在排料的过程中,如果清洗腔内的物料处于被清洗完毕的状态后,此时控制第一传动件带动第二传动件向右旋转,此时第二传动件被拉伸,下料阀与清洗腔产生相对运动,并朝向烹饪器具的内锅方向运动,直至下料阀完全进入烹饪腔底部,从而实现排料操作,而在下料阀运动至烹饪腔底部后,向烹饪腔内供应烹饪水,从而使得下料阀被烹饪水冲洗,提高了洁净度。而在物料被排净后,控制第一驱动件向左旋转,第二传动件收缩,从而使得第二传动件带动下料阀从烹饪腔向清洗腔方向运动,直至运动至清洗腔,实现了出口的关闭。可以理解的是,壳体还具有能够供料的供料口,供料口用于向清洗腔内供料和供水。在向烹饪腔内排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供料口向清洗腔内供水,此时清洗腔与烹饪腔处于连通状态,水会直接流入至烹饪腔内,而在供水的过程中,水会通过清洗腔内的第二传动件,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刷,将附着在清洗腔内的物料冲刷干净,从而保证清洗腔内的洁净度。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同,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使弹簧被伸长以带动下料阀打开出口;和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反,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使弹簧被收缩以带动下料阀关闭出口。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同时,第一传动件能够使弹簧伸长以带动下料阀打开出口。举例来说,弹簧为右旋弹簧时,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向右时,从而通过第一传动件带动弹簧被拉伸,弹簧与壳体产生相对位移,也就是说,弹簧伸出清洗腔,并朝向烹饪腔运动,从实现下料阀的开启,以执行下料操作。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不同时,第一传动件能够使弹簧收缩以带动下料阀关闭。举例来说,弹簧为右旋弹簧时,第一传动件的转动方向向左时,从而通过第一传动件带动弹簧收缩,弹簧从烹饪腔内朝向清洗腔运动,从而封堵出口,此时下料操作执行结束。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弹簧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d满足0<d≤1mm。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弹簧与壳体内壁之间的距离d,具体将d限定在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1mm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物料(米粒)的宽度大于1mm,从而避免由于弹簧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距过大而导致壳体内壁残留物料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由于弹簧与壳体之间间距过小而使得弹簧与壳体内壁出现干涉的问题,确保物料清洗效果的同时,延长物料清洗装置的使用寿命。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本体;第一连接部,与传动本体相连,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一传动件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包括传动本体和第一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传动本体相连,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传动本体弹簧之间,从而通过第一连接部将传动本体需要传送的动力传递给弹簧,具体地,弹簧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接部焊接焊接,保证了弹簧连接的稳定性,从而通过第一连接件更好的带动弹簧转动。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和传动本体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传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和传动本体相连,也就是说,第一传动件还包括与第一传动部和传动本体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从而保证了动力传递的稳定了,保证了第一传动组件的动力传输。同时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壳体之间的连接可通过卡接连接,不仅能够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第二传动件为螺杆,螺杆的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传动件套设于第二传动件的外侧,第一传动件的内壁设有内螺纹,第一传动件转动能够带动第二传动件移动。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第二传动件的结构,其中第二传动件为螺杆,第一传功件套设在第二传动件的外侧,并且第一传动件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第二传动件外壁设置有外螺纹,也就是说,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的螺纹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动件是固定不动的结构,通过第二传动件(螺杆)在第一传动件内旋转,与第一传动件产生相对位移,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下料阀一起运动。具体而言,在第二传动轴运动至伸出第一传动轴,此时第二传动轴带动下料阀向上运动,从而封堵出口,下料阀关闭。而在第二传动轴向下运动缩回第一传动轴时,下料阀同样与第二传动轴一起向下运动,此时下料阀从清洗腔向烹饪腔运动,从而开启出口,下料阀开启,以进行排料操作。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螺杆内外螺纹配合的形式,结构简单,不需要设置额外的配合装置,能够简化结构组成,同时螺杆生产工艺简单,适合批量化生产,而且操作简单,降低了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设于下料阀朝向清洗腔的一侧;其中,基于下料阀位于出口,第一密封件与壳体相抵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其中第一密封件设置在下料阀朝向清洗腔的一侧,也就是说,在下料阀位于清洗腔的一侧设置有下料阀,具体而言,在下料阀位于清洗腔的一侧被第一密封件所包裹,其中,基于下料阀位于出口,第一密封件与壳体相抵接。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传动件带动下料阀关闭出口的过程中,下料阀从烹饪腔朝向清洗腔方向运动,并在达到清洗腔位置后,首先由第一密封件与壳体相接触,从而起到密封下料阀的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中,下料阀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软质材质由于自身的物理性能,能够产生变形,并在封堵出口时,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保证了清洗腔的密封效果。例如,下料阀可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其中,硅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稳定性好,同样适用于长期有水的环境中,保证了下料阀的使用寿命。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的下方,出口设于第二壳体的底部。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壳体的结构,具体而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中第一壳体位于第二壳体的上方,第二壳体位于第一壳体的下方,并将出口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底部,从而利于排出物料。具体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了壳体,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保证了整个壳体的力学强度,当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还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从而利于对壳体内部零件的维修和更换,提高了使用便捷性。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采用相同的材质,一方面能够保证连接强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壳体的稳定性。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在该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其中第二密封件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也就是说,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的过程中,在二者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二密封件,从而保证了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密封不良引起清洗腔存在漏水或漏料的情况发生。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二密封件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软质材质由于自身的物理性能,能够产生变形,其夹在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之间时,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保证了清洗腔的密封性。例如,第二密封件可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其中,硅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稳定性好,同样适用于长期有水的环境中,保证了下料阀的使用寿命。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进料口,设于第一壳体,并与清洗腔相连通;开口,设于第二壳体,并与清洗腔相连通,清洗腔能够通过开口进液、排液和进气。在该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进料口,进料口用于向清洗腔内输送物料,进料口与清洗腔连通,通过进料口可以向清洗腔内输送物料。具体地,进口设置在第一壳体,也就是说,进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位置,从而通过进口实现存料箱向清洗腔内供料。在实际应用中,存料箱可以位于进口的上方,从而可利用重力实现清洗腔的进米过程,无需设置相关技术中的风机对物料进行输送,简化烹饪器具结构的同时,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与清洗腔相连通,从而通过开口向清洗腔内进行进液、排液和进气操作。其中,向清洗腔内进液,也就是为待清洗物料提供清洗所用的水,同时清洗腔开可以通过开口排液,从而实现清洗物料后的污水的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开口设置在壳体的下部位置,由于重力的原因,水会自动从开口排出,从而简化了结构设置,无需设置相关技术中的排水泵即可实现污水的排出,简化烹饪器具结构的同时,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开口向清洗腔内输送空气,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清洗腔内供料和供水之后,清洗腔内盛有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此时通过开口向清洗腔内输送空气,会在清洗腔内的水中形成气泡。具体地可将开口设置在壳体的下部位置,由于水中的气泡是向上运动的,而从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扰动清洗腔内气泡,从而使得物料能够在水中翻滚,以此实现洗米操作。具体可通过向清洗腔内的输送气体的速度实现产生一定速度和一定数量的气泡,从而提高了清洗效果。在具体的应用中,开口处可连接三通阀结构,从而使得进液、排液和进气相互之间不会干扰,从而保证了洗料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能独立的进行。同时三通阀易于采购,有利于简化烹饪器具的腔体结构,降低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连通腔,设于第二壳体,并与开口相连通;多个连通孔,设置于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连通腔通过多个连通孔与清洗腔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连通腔,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其中连通腔与开口相连通,第二壳体上还设置有多个连通孔,连通腔通过多个连通孔与清洗腔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连通腔与开口连通,连通腔还通过多个通孔与清洗腔连通。也就是说,连通腔的一侧可以通过开口向其内部输送液体和输送气体,连通腔的另一侧与多个通孔连通,清洗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多个通过流入连通腔内,之后再通过开口排出。以进液为例,首先控制开口向连通腔内供应清水,清水通过连通腔后进入清洗腔内,从而保证了进液速度。以排液为例,在物料被清洗后,直接通过开口即可实现自动排液,利用重力的作用,只要将开口打开,水会直接通过连通腔从开口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在排液的过程中,如果清洗的物料粒径较小(例如清洗米粒),避免物料从开口流通,因此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多个连通孔,而连通孔的孔径小于物料的最小粒径,从而在排液的过程中,如果不设置连通孔,尺寸较小的物料会随着水流从进入连通腔,并从开口流出,导致食材浪费。因此,在壳体内壁设置连通孔的,确保流向开口的水不会附带物料,即能够阻挡物料从开口流出。而对于清洗后的物料则会处于下料阀的上方,直到下料阀开启即可实现自动排料,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具体的应用中,连通孔的孔径尺寸范围设置在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1mm之间,从而避免粒径较小的物料通过。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驱动件,与传动组件相连,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运动。在该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还包括驱动件,其中,驱动件与传动组件相连接,驱动件为传动组件提供驱动力,从而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运动,进而带动下料阀开启或者关闭,也就是说,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实现自动排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物料清洗装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物料清洗装置,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物料清洗装置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外壳,物料清洗装置设于外壳上;内锅,设于外壳上,内锅设有烹饪腔;其中,传动组件能够带动下料阀移动至烹饪腔内,基于下料阀打开出口,清洗腔与烹饪腔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包括外壳,物料清洗装置设置与外壳上,外壳为物料清洗装置提供了安装空间。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内锅设置在外壳上,内锅设置有烹饪腔,用于烹饪食材,也即是说,传动组件带动下料阀运动至烹饪腔后,出口被打开,物料清洗装置执行下料操作,被清洗后的物料进入烹饪腔,进而实现了烹饪器具的自动烹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物料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0物料清洗装置,110壳体,111清洗腔,112第一壳体,113第二壳体,120出口,130传动组件,131第一传动件,1311传动本体,1312第一连接部,1313第二连接部,132第二传动件,140下料阀,150第一密封件,160第二密封件,170进料口,180开口,190连通腔,200连通孔;300烹饪器具,310外壳,320内锅,321烹饪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清洗装置100和烹饪器具300。实施例一: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清洗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清洗腔111;出口120,设于壳体110,并与清洗腔111相连通;传动组件130,设于壳体110;下料阀140,与传动组件130相连,传动组件130能够相对于壳体110运动,以带动下料阀140打开或关闭出口120;传动组件130包括:第一传动件131;第二传动件132,第二传动件132与第一传动件131和下料阀140相连;第一传动件131能够相对于壳体110转动,并带动第二传动件132转动,以带动下料阀140打开或关闭出口1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料清洗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出口120、传动组件130和下料阀140。具体而言,壳体110内设置有清洗腔111,清洗腔111用于容纳物料和水等,也就是说,将清洗的物料置于清洗腔111内,并通过清洗腔111对物料进行清洗,实现物料的清洗过程。同时,出口120设置在壳体110上,并且出口120能够与清洗腔111相连通,通过出口120能够将清洗后的物料排出,以实现自动排料的功能。进一步地,可以将出口120设置在壳体110的下方,能够利用重力的作用,使得物料更好的从出口120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出口120可以与烹饪器具300的烹饪腔321相连通,从而可在物料被清洗完成后直接排至烹饪腔321内,实现自动烹饪,提高了烹饪器具300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于对烹饪器具300的使用体验。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300还包括存料箱和水箱,且存料箱与水箱均与物料清洗装置100相连接,从而实现自动进料和进水。具体地,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下料阀140,下料阀140与传动组件130相连连接,传动组件130能够相对与壳体110运动,也就是说,在传动组件130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下料阀140打开或者关闭出口120。传动组件130相对于壳体110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下料阀140与壳体110产生相对位移。可以理解的是,出口120位于烹饪器具300中烹饪腔321的上部位置,也就是说,在传动组件130带动下料阀14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料阀140向烹饪腔321内运动,从而打开出口120,以使清洗后的物料能够通过出口120进入至烹饪腔321内。在物料排净之后,传动组件130带动下料阀140反向运动,也就是传动组件130带动下料阀140向上运动,使得下料阀140能够从烹饪腔321向清洗腔111方向运动,并在运动至出口120位置后,能够封堵出口120,以使下料阀140关闭。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110上还设置有进口,进口与清洗腔111连通,通过进口可以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物料和水,具体地,进口可以设置成为分别进物料和进水的结构,也就是说,进口可以包括进料口170和进水口,进料口170用于进物料,进水口用于进水,从而可以实现单独进料和进水,能够简化清洗装置与存料箱和水箱的连通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为一个进口实现进料和进水的操作,从而简化了物料清洗装置100的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清洗腔111内设置有搅拌件,搅拌件能够相对于清洗腔111运动,从而通过搅拌件带动对清洗腔111内的物料和水的混合物进行搅拌,实现对物料的清洗过程,实现进料、洗料和排料的全过程。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洗料方式,具体,可在壳体110上设置有开口180,开口180与清洗腔111相连通,从而通过开口180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空气,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清洗腔111内供料和供水之后,清洗腔111内盛有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此时通过开口180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空气,会在清洗腔111内的水中形成气泡。具体地可将开口180设置在壳体110的下部位置,由于水中的气泡是向上运动的,而从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扰动清洗腔111内气泡,从而使得物料能够在水中翻滚,以此实现洗米操作。具体地,可以将开口180设置为能够进水的结构,从而简化了结构组成,节约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物料由于重力原因,在清洗腔111中,物料会位于清洗腔111的下部位置,因此在壳体110的下部位置设置开口180能够直接将空气导入至物料区,提升了清洗效果。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132与第一传动件131和下料阀140相连接,也就是说,第二传动件132位于第一传动件131和下料阀140之间,具体可将第一传动件131设置在第二传动件132的上方。通过第一传动件131带动第二传动件132,再通过第二传动件132带动下料阀140运动,从而实现动力的传输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300还包括驱动装置,具体而言,驱动装置与第一传动件131相连接。从而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传动件131,进而通过第二传动件132,通过第一转动件带动第二转动件,进而实现带动下料阀140的转动的过程,能够简化传动过程,同时只需设置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的传动组件130即可实现下料阀140相对清洗腔111的运动。可以理解的是,传动组件130设置成包括第一传动件131和第二传动件132的结构,能够简化结构组成有利于能够进一步简化物料清洗装置100的结构,便于物料自动供料、洗料、排料的同时,降低了物料清洗装置100以及具有该物料清洗装置100的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132设置在第一传动件131和下料阀140之间,可将第二传动件132与壳体110焊接,从而保证了传动组件130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壳体110与传动组件130的连接强度。同样的第一传动件131可以与壳体110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便于物料清洗装置100的拆装工作,便于在物料清洗出现异常时,及时对其拆解维修,便于零件的更换,提高了物料清洗装置10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烹饪器具300的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131,并由第一传动件131带动第二传动件132转动,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下料阀140打开或者关闭出口120。具体地,在第一传动件131带动第二传动件132朝打开方向转动时,第二传动件132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带动下料阀140向下运动,以开启出口120。而在第一传动件131带动第二传动件132沿着与打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第二传动件132处于旋紧状态,第二传动件132整体被压缩,从而带动下料阀140向上运动,以关闭出口120,进而实现通过下料阀140自动打开和关闭出口120。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132为弹簧,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131相连,弹簧的第二端与下料阀140相连;其中。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传动件132为弹簧,其中,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件131相连接,第二端与下料阀140相连接。也就是说,作为第二传动件132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传动件131和下料阀140。具体地,烹饪器具300的驱动装置能够驱动第一传动件131,并由第一传动件131带动弹簧转动,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下料阀140打开或者关闭出口120。进一步地,弹簧为常用部件,易于采购,而且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节约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弹簧带动作为控制下料阀140开启或关闭出口120,弹簧自身的弹力需要大于下料阀140的重力,从而能够保证在洗料的过程中,弹簧能够克服下料阀140的重力,保证了清洗腔111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弹簧的弹力控制下料阀140开启的过程中,弹簧是向下运动的,在弹簧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外侧会刮洗清洗腔111内壁附着的物料,从而保证了清洁腔的洁净度。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实现排料的过程中,在弹簧进入烹饪腔321后,弹簧和下料阀140可能存在附着的物料,此时控制弹簧沿正向旋转两圈,之后再反向旋转两圈,多次循环,从而实现弹簧的抖动,由于弹簧底部连接着下料阀140,通过弹簧循环抖动,从而使弹簧和下料阀140残留的物料落入烹饪腔321内,保证了弹簧和下料阀140的清洁度。具体地,弹簧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有关,举例来说,如果第二传动件132采用右旋弹簧,则第二传动件132向右旋转时,第二传动件132处于拉伸状态,作为右旋弹簧的第二传动件132整体被拉伸,从而带动下料阀140向下运动,以开启出口120。而在第二传动件132向左旋转时,第二传动件132处于旋紧状态,作为右旋弹簧的第二弹簧的第二传动件132整体被压缩,从而带动下料阀140向上运动,以关闭出口120。在排料的过程中,如果清洗腔111内的物料处于被清洗完毕的状态后,此时控制第一传动件131带动第二传动件132向右旋转,此时第二传动件132被拉伸,下料阀140与清洗腔111产生相对运动,并朝向烹饪器具300的内锅320方向运动,直至下料阀140完全进入烹饪腔321底部,从而实现排料操作,而在下料阀140运动至烹饪腔321底部后,向烹饪腔321内供应烹饪水,从而使得下料阀140被烹饪水冲洗,提高了洁净度。而在物料被排净后,控制第一驱动件向左旋转,第二传动件132收缩,从而使得第二传动件132带动下料阀140从烹饪腔321向清洗腔111方向运动,直至运动至清洗腔111,实现了出口120的关闭。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还具有能够供料的供料口,供料口用于向清洗腔111内供料和供水。在向烹饪腔321内排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供料口向清洗腔111内供水,此时清洗腔111与烹饪腔321处于连通状态,水会直接流入至烹饪腔321内,而在供水的过程中,水会通过清洗腔111内的第二传动件132,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刷,将附着在清洗腔111内的物料冲刷干净,从而保证清洗腔111内的洁净度。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同,第一传动件131转动能够使弹簧被伸长以带动下料阀140打开出口120;和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反,第一传动件131转动能够使弹簧被收缩以带动下料阀140关闭出口12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相同时,第一传动件131能够使弹簧伸长以带动下料阀140打开出口120。举例来说,弹簧为右旋弹簧时,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向右时,从而通过第一传动件131带动弹簧被拉伸,弹簧与壳体110产生相对位移,也就是说,弹簧伸出清洗腔111,并朝向烹饪腔321运动,从实现下料阀140的开启,以执行下料操作。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与弹簧的旋向不同时,第一传动件131能够使弹簧收缩以带动下料阀140关闭。举例来说,弹簧为右旋弹簧时,第一传动件131的转动方向向左时,从而通过第一传动件131带动弹簧收缩,弹簧从烹饪腔321内朝向清洗腔111运动,从而封堵出口120,此时下料操作执行结束。进一步地,弹簧与壳体11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d满足0<d≤1mm。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弹簧与壳体110内壁之间的距离d,具体将d限定在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1mm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物料(米粒)的宽度大于1mm,从而避免由于弹簧与壳体110内壁之间的间距过大而导致壳体110内壁残留物料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由于弹簧与壳体110之间间距过小而使得弹簧与壳体110内壁出现干涉的问题,确保物料清洗效果的同时,延长物料清洗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131包括:传动本体1311;第一连接部1312,与传动本体1311相连,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312相连。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传动件131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131包括传动本体1311和第一连接部1312。其中,第一连接部1312与传动本体1311相连,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312相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312设置在传动本体1311弹簧之间,从而通过第一连接部1312将传动本体1311需要传送的动力传递给弹簧,具体地,弹簧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312焊接焊接,保证了弹簧连接的稳定性,从而通过第一连接件更好的带动弹簧转动。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传动件13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313,与第一连接部1312和传动本体1311相连。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131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313,第二连接部1313与第一连接部1312和传动本体1311相连,也就是说,第一传动件131还包括与第一传动部和传动本体131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13,从而保证了动力传递的稳定了,保证了第一传动组件130的动力传输。同时第一连接部1312、第二连接部1313和壳体110之间的连接可通过卡接连接,不仅能够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132为螺杆,螺杆的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传动件131套设于第二传动件132的外侧,第一传动件13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第一传动件131转动能够带动第二传动件132移动。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二传动件132的结构,其中第二传动件132为螺杆,第一传功件套设在第二传动件132的外侧,并且第一传动件131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第二传动件132外壁设置有外螺纹,也就是说,第一传动件131和第二传动件132的螺纹相适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动件131是固定不动的结构,通过第二传动件132(螺杆)在第一传动件131内旋转,与第一传动件131产生相对位移,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下料阀140一起运动。具体而言,在第二传动轴运动至伸出第一传动轴,此时第二传动轴带动下料阀140向上运动,从而封堵出口120,下料阀140关闭。而在第二传动轴向下运动缩回第一传动轴时,下料阀140同样与第二传动轴一起向下运动,此时下料阀140从清洗腔111向烹饪腔321运动,从而开启出口120,下料阀140开启,以进行排料操作。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螺杆内外螺纹配合的形式,结构简单,不需要设置额外的配合装置,能够简化结构组成,同时螺杆生产工艺简单,适合批量化生产,而且操作简单,降低了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实施例三: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50,设于下料阀140朝向清洗腔111的一侧;其中,基于下料阀140位于出口120,第一密封件150与壳体110相抵接。在该实施例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50,其中第一密封件150设置在下料阀140朝向清洗腔11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下料阀140位于清洗腔111的一侧设置有下料阀140,具体而言,在下料阀140位于清洗腔111的一侧被第一密封件150所包裹,其中,基于下料阀140位于出口120,第一密封件150与壳体110相抵接。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传动件132带动下料阀140关闭出口120的过程中,下料阀140从烹饪腔321朝向清洗腔111方向运动,并在达到清洗腔111位置后,首先由第一密封件150与壳体110相接触,从而起到密封下料阀140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下料阀140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软质材质由于自身的物理性能,能够产生变形,并在封堵出口120时,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保证了清洗腔111的密封效果。例如,下料阀140可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其中,硅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稳定性好,同样适用于长期有水的环境中,保证了下料阀140的使用寿命。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10包括相连的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第二壳体113位于第一壳体112的下方,出口120设于第二壳体113的底部。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壳体110的结构,具体而言,壳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其中第一壳体112位于第二壳体113的上方,第二壳体113位于第一壳体112的下方,并将出口120设置在第二壳体113的底部,从而利于排出物料。具体地,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构成了壳体110,其中,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从而保证了整个壳体110的力学强度,当然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还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从而利于对壳体110内部零件的维修和更换,提高了使用便捷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采用相同的材质,一方面能够保证连接强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壳体110的稳定性。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60,设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的连接处。在该实施例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60,其中第二密封件160位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的连接处。也就是说,在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3连接的过程中,在二者的连接部位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60,从而保证了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密封不良引起清洗腔111存在漏水或漏料的情况发生。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160采用软质材质制成,可以理解的是,软质材质由于自身的物理性能,能够产生变形,其夹在第一密封件150和第二密封件160之间时,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保证了清洗腔111的密封性。例如,第二密封件160可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其中,硅胶材质物理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稳定性好,同样适用于长期有水的环境中,保证了下料阀140的使用寿命。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进料口170,设于第一壳体112,并与清洗腔111相连通;开口180,设于第二壳体113,并与清洗腔111相连通,清洗腔111能够通过开口180进液、排液和进气。在该实施例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进料口170,进料口170用于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物料,进料口170与清洗腔111连通,通过进料口170可以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物料。具体地,进口设置在第一壳体112,也就是说,进口设置在壳体110的上部位置,从而通过进口实现存料箱向清洗腔111内供料。在具体实施例中,存料箱可以位于进口的上方,从而可利用重力实现清洗腔111的进米过程,无需设置相关技术中的风机对物料进行输送,简化烹饪器具300结构的同时,降低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在第二壳体113上设置有开口180,开口180与清洗腔111相连通,从而通过开口180向清洗腔111内进行进液、排液和进气操作。其中,向清洗腔111内进液,也就是为待清洗物料提供清洗所用的水,同时清洗腔111开可以通过开口180排液,从而实现清洗物料后的污水的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开口180设置在壳体110的下部位置,由于重力的原因,水会自动从开口180排出,从而简化了结构设置,无需设置相关技术中的排水泵即可实现污水的排出,简化烹饪器具300结构的同时,降低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利用开口180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空气,可以理解的是,在向清洗腔111内供料和供水之后,清洗腔111内盛有物料和水的混合物,此时通过开口180向清洗腔111内输送空气,会在清洗腔111内的水中形成气泡。具体地可将开口180设置在壳体110的下部位置,由于水中的气泡是向上运动的,而从下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扰动清洗腔111内气泡,从而使得物料能够在水中翻滚,以此实现洗米操作。具体可通过向清洗腔111内的输送气体的速度实现产生一定速度和一定数量的气泡,从而提高了清洗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开口180处可连接三通阀结构,从而使得进液、排液和进气相互之间不会干扰,从而保证了洗料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能独立的进行。同时三通阀易于采购,有利于简化烹饪器具300的腔体结构,降低烹饪器具300的生产成本。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连通腔190,设于第二壳体113,并与开口180相连通;多个连通孔200,设置于第二壳体113的内壁上,连通腔190通过多个连通孔200与清洗腔111相连通。在该实施例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连通腔190,设置在第二壳体113上,其中连通腔190与开口180相连通,第二壳体113上还设置有多个连通孔200,连通腔190通过多个连通孔200与清洗腔11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连通腔190与开口180连通,连通腔190还通过多个通孔与清洗腔111连通。也就是说,连通腔190的一侧可以通过开口180向其内部输送液体和输送气体,连通腔190的另一侧与多个连通孔200连通,清洗腔111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多个通过流入连通腔190内,之后再通过开口180排出。以进液为例,首先控制开口180向连通腔190内供应清水,清水通过连通腔190后进入清洗腔111内,从而保证了进液速度。以排液为例,在物料被清洗后,直接通过开口180即可实现自动排液,利用重力的作用,只要将开口180打开,水会直接通过连通腔190从开口180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在排液的过程中,如果清洗的物料粒径较小(例如清洗米粒),避免物料从开口180流通,因此在壳体110的内壁设置有多个连通孔200,而连通孔200的孔径小于物料的最小粒径,从而在排液的过程中,如果不设置连通孔200,尺寸较小的物料会随着水流从进入连通腔190,并从开口180流出,导致食材浪费。因此,在壳体110内壁设置连通孔200的,确保流向开口180的水不会附带物料,即能够阻挡物料从开口180流出。而对于清洗后的物料则会处于下料阀140的上方,直到下料阀140开启即可实现自动排料,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连通孔200的孔径尺寸范围设置在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1mm之间,从而避免粒径较小的物料通过。在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案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驱动件,与传动组件130相连,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130运动。在该实施例中,物料清洗装置100还包括驱动件,其中,驱动件与传动组件130相连接,驱动件为传动组件130提供驱动力,从而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130运动,进而带动下料阀140开启或者关闭,也就是说,驱动件能够带动传动组件130实现自动排料。实施例四: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300,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物料清洗装置100。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30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物料清洗装置100,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物料清洗装置100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烹饪器具300包括外壳310,物料清洗装置100设于外壳310上;内锅320,设于外壳310上,内锅320设有烹饪腔321;其中,传动组件130能够带动下料阀140移动至烹饪腔321内,基于下料阀140打开出口120,清洗腔111与烹饪腔321相连通。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300包括外壳310,物料清洗装置100设置与外壳310上,外壳310为物料清洗装置100提供了安装空间。烹饪器具300还包括内锅320,内锅320设置在外壳310上,内锅320设置有烹饪腔321,用于烹饪食材,也即是说,传动组件130带动下料阀140运动至烹饪腔321后,出口120被打开,物料清洗装置100执行下料操作,被清洗后的物料进入烹饪腔321,进而实现了烹饪器具300的自动烹饪。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卡及其状态指示方法,该方法包括: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充卡请求发送给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其中,充卡请求中包括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的IC芯片内,并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在智能卡的界面上增加指示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指示灯发出的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提高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的出错率,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1.一种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一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和所述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所述智能卡的集成电路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所述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所述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所述充卡请求发送给所述智能卡的所述主处理器;其中,所述充卡请求中包括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充卡请求中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所述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在所述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蓝牙模块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所述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蓝牙连接请求,确定所述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所述终端建立蓝牙连接,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二指示信号,所述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在所述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蓝牙模块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所述充表请求用于指示所述主处理器触发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进入待充表状态;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充表请求,根据所述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三指示信号,所述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智能卡的金手指与所述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所述主处理器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所述金手指写入到所述第一表计中;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所述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四指示信号,所述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五指示信号,所述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所述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所述主处理器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所述第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所述主处理器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所述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7.一种智能卡,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示灯,第一通信模块,主处理器,集成电路IC芯片;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一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所述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所述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所述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所述充卡请求发送给所述主处理器,所述充卡请求中包括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所述主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充卡请求中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所述IC芯片内,并向所述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发出第一指示信号,所述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请求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所述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蓝牙连接请求,确定所述蓝牙连接请求中的所述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所述终端建立蓝牙连接,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出第二指示信号,所述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请求之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所述充表请求用于指示所述主处理器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充表请求,根据所述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发出第三指示信号,所述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卡还包括金手指;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智能卡的金手指与所述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所述金手指写入到所述第一表计中;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金手指接收到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所述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出第四指示信号,所述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向所述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出第五指示信号,所述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所述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六控制信号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以及根据所述第七控制信号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一种智能卡及其状态指示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卡及其状态指示方法。背景技术IC卡(IntegratedCircuitCard,集成电路卡),也称智能卡(Smartcard)、智慧卡(Intelligentcard)、微电路卡(Microcircuitcard)或微芯片卡等。它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形式。IC智能卡在城市的公交、支付、门禁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只能使用发卡方自身的卡片,这就造成公民日常生活、出行需具备多种IC卡,例如公交卡、水电气卡、门禁卡、购物卡等等,造成用户维护。目前有一种基于蓝牙通讯的多功能智能卡,具备蓝牙功能,可和手机进行通讯,进行卡芯片的读写操作,符合ISO1786标准,可取代常规的IC卡的功能,这种蓝牙智能卡能够实现如用户可自行购买充值、节约发卡方的运营维护成本、可兼容绝大多数逻辑加密卡等等。但是多功能智能卡会涉及较多的状态切换,如关机,开机,蓝牙连接,充卡,切换卡,充表等状态之间的切换,在智能卡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因用户无法直观感知智能卡的真实状态,导致用户在进行智能卡操作时很容易出错,也不利于智能卡出厂前的故障检测,使得多功能智能卡的可操作性较差。综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智能卡的可操作性较差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卡及其状态指示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卡的可操作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包括: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所述充卡请求发送给所述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其中,所述充卡请求中包括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所述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在所述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蓝牙模块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所述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蓝牙连接请求,确定所述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所述终端建立蓝牙连接,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二指示信号,所述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在所述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蓝牙模块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所述充表请求用于指示所述主处理器触发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进入待充表状态;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充表请求,根据所述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三指示信号,所述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智能卡的金手指与所述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所述主处理器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所述金手指写入到所述第一表计中;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所述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发出第四指示信号,所述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进一步地,在所述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一可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所述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所述第一执行文件,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指示灯发出第五指示信号,所述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进一步地,还包括:所述主处理器获取所述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所述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所述主处理器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所述第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所述主处理器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所述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指示灯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卡,包括:指示灯,第一通信模块,主处理器,IC芯片;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所述充卡请求发送给所述主处理器,所述充卡请求中包括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所述主处理器,用于获取所述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所述IC芯片内,并向所述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发出第一指示信号,所述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请求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所述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蓝牙连接请求,确定所述蓝牙请求中的所述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所述终端建立蓝牙连接,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出第二指示信号,所述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请求之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所述充表请求用于指示所述主处理器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蓝牙模块接收到的所述充表请求,根据所述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发出第三指示信号,所述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卡还包括金手指;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智能卡的金手指与所述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将所述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所述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所述金手指写入到所述第一表计中;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金手指接收到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所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所述IC芯片内,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出第四指示信号,所述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请求之前,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所述第一可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所述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所述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所述第一执行文件,并向所述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出第五指示信号,所述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进一步地,所述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所述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所述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在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向所述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所述指示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六控制信号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以及根据所述第七控制信号指示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上述实施例中,智能卡包括指示灯、主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和IC芯片,使得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IC芯片以及主处理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产生新的智能卡状态时,如充卡成功状态,主处理器可根据智能卡当前的状态,通过指示灯来指示智能卡当前的工作状态。例如,当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时,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的IC芯片内,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本发明的上述方法通过在智能卡的界面上增加指示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指示灯发出的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的流程图;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蓝牙智能卡的内部硬件集成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蓝牙智能卡的外观界面结构示意图;图3至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流程图;图8至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卡的内部硬件集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卡的可操作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卡及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卡包括指示灯、主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和IC芯片,使得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IC芯片以及主处理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产生新的智能卡状态时,如充卡成功状态,主处理器可根据智能卡当前的状态,通过指示灯来指示智能卡当前的工作状态。通过在智能卡的界面上增加指示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指示灯发出的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智能卡状态指示方法,具体流程包括:步骤101,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充卡请求发送给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其中,充卡请求中包括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步骤1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的IC芯片内;步骤1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优选的,上述智能卡为蓝牙智能卡。例如,如图2a所示,上述方法流程中的蓝牙智能卡包括:指示灯、按键、主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金手指、IC芯片和电池。其中,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第二通信模块为NFC模块;主处理器与蓝牙模块、指示灯、按键、IC芯片、电池连接,IC芯片还与金手指连接,电池与NFC模块连接,NFC模块与IC芯片连接。蓝牙模块还包括蓝牙天线,用于与终端进行蓝牙通信,负责向终端发送数据和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还负责进行数据的调制和解调。IC芯片用于存储智能卡与表计之间交互的数据。上述蓝牙智能卡的电池为超薄电池,可通过NFC模块的NFC无线电波充电。上述蓝牙智能卡同时具备接触式与非接触式通讯接口,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蓝牙智能卡的IC芯片和表计之间的通讯方式并不限于同时通过接触式和非接触式通讯接口,也可以是单独的接触式通信接口或单独的非接触式通信接口。如图2b所示的蓝牙智能卡的外观界面结构,上述蓝牙智能卡的按键为一个,上述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为两个,一个为用于发出红光指示信号的红色LED灯(以下简称红灯),另一个为用于发出蓝光指示信号的蓝色LED灯(以下简称蓝灯)。上述蓝牙智能卡的应用系统,包括终端、蓝牙智能卡和云端服务器,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通过手机上的蓝牙智能卡的应用APP与云端服务器对接,可实现终端通过APP向云端服务器提交为蓝牙智能卡进行充值的订单,云端服务器为该终端提交的订单进行审核、确认和支付等操作。待终端提交的充值订单在云端服务器生效并完成支付之后,终端通过APP向蓝牙智能卡的蓝牙模块发送上述方法流程中的充卡请求,指示蓝牙智能卡将充卡请求中的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到IC芯片内。上述方法流程中,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是根据云端服务器已生效的订单信息生成的,可以包括智能卡的卡号、第一表计的标识(如燃气表的唯一编号),IC芯片的标识号、终端标识号、表计充值数量(如智能卡作为燃气卡时的购买的燃气量)、付款方式、下单时间、订单号、交易金额等信息。上述方法流程步骤103中,智能卡的主处理器确定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的IC芯片内之后,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时,还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向终端发送充卡成功消息。这样终端的APP收到该充卡成功消息之后,在终端的APP界面上显示充卡成功,这样即便指示灯出现故障,用户也可通过查看终端APP确定充卡成功。上述蓝牙智能卡具有一卡多用功能,可以作为智能燃气卡、智能水卡、智能电卡使用。上述方法流程为智能卡在充卡过程中的充卡成功状态的指示方法流程。指示灯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可以是红灯和蓝灯交替1s周期性闪烁。指示灯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一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充卡成功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充表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实施例二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在充卡之前终端与蓝牙智能卡之间进行蓝牙连接时的状态指示方法流程,即在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如图3所示,方法还包括:步骤301,智能卡的蓝牙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向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发送蓝牙连接请求,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步骤3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蓝牙模块接收到的蓝牙连接请求,确定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终端建立蓝牙连接;步骤3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其中,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二指示信号,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步骤303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二指示信号,第二指示信号可以是蓝灯闪烁。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二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蓝牙已连接,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进行充卡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上述方法流程中的蓝牙卡的蓝牙连接过程:步骤一:用户打开手机蓝牙功能,打开蓝牙智能卡的电源开关;步骤二:蓝牙智能卡通过加密算法,把自身C1数据加密后变成加密数据C3,并把加密后的C3数据通过蓝牙模块的蓝牙天线广播发送出去。步骤三:手机APP通过蓝牙功能获得到蓝牙智能卡的广播数据C3,步骤四:APP根据数据C3,通过程序算法译码得到C1数据。步骤五:在APP中输入蓝牙智能卡号,或者扫描蓝牙智能卡上的二维码,可以获得蓝牙智能卡的C2数据。步骤六:APP通过拼接【C1:C2】数据,经过加密算法之后,得到验证码C。步骤七:APP将验证码C携带在蓝牙连接请求中,向蓝牙智能卡发起蓝牙连接请求。步骤八:蓝牙智能卡收到蓝牙连接请求中的验证码C,通过与自身卡内的验证码C进行比对,步骤九:蓝牙智能卡比对成功后,确定与终端建立蓝牙连接,此时蓝牙智能卡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使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上述方法流程303中,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使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同时,还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向终端发送蓝牙连接成功消息。这样终端的APP收到该充卡成功消息之后,在终端的APP界面上显示蓝牙已连接,这样即便指示灯出现故障,用户也可通过查看终端确定蓝牙连接成功。值得说明的是,终端与智能卡的蓝牙模块建立蓝牙连接成功之后,还包括:终端向蓝牙模块发送请求,以获取智能卡的卡号和UUID号,蓝牙模块将智能卡的卡号和UUID号发送给终端之后,终端将智能卡的卡号和UUID号发送给云端服务器进行验证,云端服务器确认后,向终端发送可充卡的确认消息。此时终端可以向智能卡发起充卡请求,指示智能卡将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IC芯片内,这样可以确保充卡操作的安全性。实施例三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智能卡充卡成功之后,确认智能卡准备好即将进行充表操作的待充表状态的指示方法的方法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方法流程为:步骤401,智能卡的蓝牙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向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发送充表请求,充表请求用于指示主处理器触发智能卡的IC芯片进入待充表状态;步骤4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蓝牙模块接收到的充表请求,根据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智能卡的IC芯片的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步骤4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其中,第三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三指示信号,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步骤403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三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三指示信号,第三指示信号是红灯和蓝灯交替周期性闪烁,如红灯和蓝灯交替1秒周期性闪烁,交替时间也可以变化为2秒,此处不做具体的限定。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三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待充表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用户将智能卡的金手指与第一表计进行接触连接(可理解为将智能卡插入第一表计中),以进行充表操作(充表操作是指将智能卡IC芯片中写入的充卡信息写入到智能卡的充卡对象中,如第一表计),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法流程403中,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使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向终端发送智能卡处于待充表状态的确认消息。这样终端的APP收到该充卡成功消息之后,在终端的APP界面上显示智能卡处于待充表状态,这样即便指示灯出现故障,用户也可通过查看终端确定智能卡处于待充表状态。实施例四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智能卡处于待充表状态之后,终端APP触发充表过程的充表完成状态的指示方法的方法流程,如图5所示,具体方法流程为:步骤501,在智能卡的金手指与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将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金手指写入到第一表计中;步骤5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在接收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IC芯片内;步骤5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其中,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发出第四指示信号,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步骤502中,充表反馈数据是指第一表计进行充表之后反馈的第一表计的当前状态,例如第一表计是燃气表,充表反馈数据可以包括燃气表充入气量之后的可用燃气量以及累计燃气用量。步骤503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四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四指示信号,第四指示信号是红灯和蓝灯交替周期性闪烁,如红灯和蓝灯交替1秒周期性闪烁,交替时间也可以变化为2秒,此处不做具体的限定。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四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充表成功,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充卡对象的切换,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法流程503中,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使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同时,还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向终端发送充表成功消息。这样终端的APP收到该充卡成功消息之后,在终端的APP界面上显示充表成功,这样即便指示灯出现故障,用户也可通过查看终端确定充表成功。本发明实施例的蓝牙智能卡具有一卡多用功能,可以作为智能燃气卡、智能水卡、智能电卡使用。因此会出现智能卡的充卡对象进行切换的应用场景,比如,在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进行充卡对象由第二表计切换为第一表计的操作。假如第一表计是燃气表,第二表计是水表,当把智能卡作为水卡将充卡信息写入水表中以后,若继续为燃气表充值时,需将智能卡的充卡对象由第二表计切换为第一表计。实施例五基于上述应用场景,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智能卡进行充卡对象切换的时候,充卡对象切换状态的的指示方法的方法流程,如图6所示,具体方法流程为:步骤601,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即蓝牙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向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发送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第一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步骤6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第一执行文件;其中,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步骤6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其中,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指示指示灯发出第五指示信号,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步骤602中,第二可执行文件替换为第一可执行文件,使得智能卡的充卡对象由第二表计切换为第一表计,实现智能卡的卡切换,如由水卡切换为燃气卡。步骤603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五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五指示信号,第五指示信号是红灯和蓝灯交替周期性闪烁,如红灯和蓝灯交替1秒周期性闪烁,交替时间也可以变化为2秒,此处不做具体的限定。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五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进行充卡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值得说明的是,上述方法流程603中,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使蓝牙智能卡的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同时,还可以通过蓝牙模块向终端发送充卡对象切换成功消息。这样终端的APP收到该充卡成功消息之后,在终端的APP界面上显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或者显示立即充卡的提醒),这样即便指示灯出现故障,用户也可通过查看终端确定充卡对象切换成功。实施例六本发明实施例的蓝牙智能卡的独立按键和指示灯还可用于智能卡的开机、关机、复位等状态的启动。下面以智能卡的开机、关机、复位等状态的指示方法流程为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具体为步骤701,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步骤702,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在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步骤703,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在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第七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指示灯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其中,步骤701中,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包括启动时间,根据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具体包括:若所述按键首次被启动,且所述按键的启动时间为第一时间长度(如1秒),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状态;若在所述智能卡开机状态下所述按键被启动,且所述按键的启动时间为第一时间长度(如1秒),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复位状态;若在所述智能卡开机状态下所述按键的启动时间为第二时间长度(如长按3秒),确定所述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状态。步骤702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六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六指示信号,第二指示信号可以是红灯闪烁。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六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开机或者复位,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如进行蓝牙连接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步骤703中,指示灯接收到的第七控制信号可以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七指示信号,第七指示信号可以是红灯和蓝灯关闭。用户通过指示灯发出的第七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为关机。综上,智能卡包括指示灯、按键、主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和IC芯片,使得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IC芯片以及主处理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产生新的智能卡状态时,如充卡成功状态,主处理器可根据智能卡当前的状态,通过指示灯来指示智能卡当前的工作状态。本发明的上述方法通过在智能卡的界面上增加指示灯和按键,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指示灯发出的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针对上述方法流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卡,这些智能卡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卡,如图8所示,包括:指示灯,第一通信模块,主处理器,IC芯片,指示灯可以为2个,也可以为多个,此处不作限定;第一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将充卡请求发送给主处理器,充卡请求中包括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主处理器,用于获取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IC芯片内,并向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指示灯,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进一步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接收终端发送的蓝牙连接请求,蓝牙连接请求中包括蓝牙连接验证信息;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蓝牙模块接收到的蓝牙连接请求,确定蓝牙请求中的蓝牙连接验证信息满足设定蓝牙连接条件时,与终端建立蓝牙连接,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指示灯,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发出第二指示信号,第二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蓝牙已连接。进一步地,第一通信模块为蓝牙模块;蓝牙模块,还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后,接收终端发送的充表请求,充表请求用于指示主处理器将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蓝牙模块接收到的充表请求,根据充表请求的指示,将智能卡的IC芯片的当前状态切换为待充表状态;并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三控制信号;指示灯,还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发出第五指示信号,第三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待充表状态。进一步地,智能卡还包括金手指,如图9所示;主处理器,还用于在智能卡的金手指与第一表计接触连接时,将智能卡的IC芯片中存储的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通过金手指写入到第一表计中;主处理器,还用于在金手指接收到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时,将第一表计发送的充表反馈数据存储在IC芯片内,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四控制信号;指示灯,还用于根据第四控制信号发出第四指示信号,第四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表成功。进一步地,第一通信模块,还用于在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之前,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充卡对象切换请求中包括第一执行文件,第一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一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的充卡对象切换请求,根据充卡对象切换请求,将IC芯片内存储的第二执行文件替换为第一执行文件,并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五控制信号;第二执行文件是根据第二表计的DLL文件和智能卡的固件代码生成的;指示灯,还用于根据第五控制信号发出第五指示信号,第五指示信号用于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对象切换成功。进一步地,智能卡还包括按键,如图10所示;主处理器,还用于获取智能卡的按键的启动信息,根据按键的启动信息,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在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时,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六控制信号;在确定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时,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七控制信号;指示灯,还用于根据第六控制信号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开机或复位;以及根据第七控制信号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关机。上述实施例中,智能卡包括指示灯、主处理器、第一通信模块和IC芯片,使得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IC芯片以及主处理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产生新的智能卡状态时,如充卡成功状态,主处理器可根据智能卡当前的状态,通过指示灯来指示智能卡当前的工作状态。例如,当智能卡的第一通信模块接收终端发送的充卡请求时,智能卡的主处理器获取充卡请求中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将第一表计的充卡信息写入智能卡的IC芯片内,智能卡的主处理器向智能卡的指示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指示灯发出第一指示信号,第一指示信号指示智能卡的当前工作状态为充卡成功。本发明的上述方法通过在智能卡的界面上增加指示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指示灯发出的指示信号直观感知智能卡的当前状态,产生指示用户根据指示灯指示的状态执行下一操作,使得智能卡与用户之间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减少了用户对智能卡操作过程中的出错率,所以大大提高了智能卡的可操作性。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具板材,尤其涉及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它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得A单板;将A单板在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染料组成的三元复配溶液中进行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获得B单板;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加入甲醛分解粉剂,并搅拌均匀,对上述B单板进行布胶,得C单板;将C单板组坯并进行冷压处理,制得D木方,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粉和AL2O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本发明能实现重组装饰材制造技术的一材多能。1.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得A单板;(2)将A单板在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染料组成的三元复配溶液中进行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获得B单板;(3)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加入甲醛分解粉剂,并搅拌均匀,对上述B单板进行布胶,得C单板;所述步骤(3)中的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为:A按重量份称重质量浓度为36.5-37.4wt%的甲醛水溶液100份、质量浓度为30-50wt%的碱性物质溶液0.1-0.5份和0.3-0.6份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B按重量份添加1-4份六氯环三磷腈,升温至50-55°C,自行升温至75-85°C时,添加35-55份三聚氰胺,继续升温至90-95°C,反应得初步缩聚物;C在上述初步缩聚物中添加40-45份三聚氰胺,并加入0.6-0.9份对甲苯磺酰胺,得到第二缩聚物;D将第二缩聚物降温至70-75°C时添加20-30份尿素,继续反应8-12min,降温至30-50°(:时出胶;⑷将C单板组坯并进行冷压处理,制得D木方;(5)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负离子粉和AL2O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所述步骤D出胶后,所述改性MUF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添加5-10份甲醛捕捉剂和1-3份固化剂;所述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20份尿素进行粉碎,添加5-10三聚氰胺,8-12份对甲苯磺酸二酰肼,6-7份磺酸胺,1-2份纳米二氧化硅,充分搅拌均匀;所述改性MUF胶黏剂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添加所述甲醛捕捉剂后,再依次添加第一复合调节剂6-9份和第二复合调节剂7-11份;所述第一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3-4:1-2配比的三辛基甲基溴化铵、丙三醇和聚四氟乙烯组成;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2-4:1-3配比的二苯胺、2,6-二叔丁基和苯并三氮P坐组成;所述固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0份水添加到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升温至40-50°C,添加20-30份硫酸铝、10-15份对甲苯磺酸,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出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甲醛分解粉剂包括甲壳素、纳米硅片和电气石粉;所述电气石粉占所述甲醛分解粉剂质量的〇_5wt%。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三元复配溶液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双偶氮染料化合物溶液按照质量比1:25-40:100-300复配而成;所述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的配置:按重量份将竹叶黄酮1-3份,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5-0.8份,以及纳米粒径的二氧化硅3-6份和/或氢氧化铝2-5份加入到由纤维素酶4-7重量份和微晶纤维素80-150重量份组成的纤维素胶体悬浮液中,然后加入3-氯-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0.5-1.8份,在60-80°C搅拌反应18-30min制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之前,对A单板进行漂白处理;所述漂白处理包括以下步骤:①预处理:将木质单板置于pH值为9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13h,制得预处理单板;②喊性去色:A液配制:A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双氧水47%,硅酸钠0.20.8%,乙二胺四乙酸0.050.1%,硫酸钠0.050.15%,硫酸镁0.050.1%,氢氧化钠0.51%,氨水〇.40.8%,溶剂为水;将A液倒入5565°C的水中,再用氢氧化钠调pH至911,制成A液临用液;将所述预处理单板置于上述A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处理时以5HTC/h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8090°C,处理时间24h,制得喊性去色处理单板;③酸性去色:B液配制:B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氯酸钠13%,氨基磺酸0.020.2%,草酸0.51.5%,乙酸0.10.5%,磷酸0.31%,溶剂为水;将B液倒入4555°C的水中,再用磷酸调pH至46,制成B液临用液;将所述碱性去色处理单板从A液临用液中取出,用水冲洗后置于所述B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时间24h,制得酸性去色处理单板;④清洗干燥:将所述酸性去色处理单板从B液临用液中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2h,然后干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后,进行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热处理,得A单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性染料为双偶氮化合物:其中,Ml、M2彼此独立为氢或碱金属;Ri为氢、C1-C4烧基或卤素;R2为氢;X为卤素;Y为-CH=CH2o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所述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的制备方法为:在20-30°C下,将β-环糊精和薄荷油按质量比8-15:40-65混合,薄荷油以分子的形态嵌入到环糊精内腔,形成包合物形态的环糊精薄荷油微粉;所述竹叶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择德清莫干山六年生以上竹子的下部分的干叶,粉碎成0.5-0.8mm的竹叶细粉;用质量分数为75-85%的甲醇溶液溶解并超声28-35min,然后再加75-85wt%的甲醇溶液溶解后过滤,取滤液作为柱层析的待分离液。一种功能型重组材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家具板材,尤其涉及一种功能型重组材。背景技术[000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凸显,极端恶劣气候频发,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为主题的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推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木业利用其与生倶来的“绿色”、“环保”、“清洁”的特性,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木材及木制品有很好的固碳效果。只要不腐烂、不燃烧,木材及木制品的固碳功能就会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有些固碳时间可达几十年、几百年。因此,增加木材使用,并尽量延长木材及木制品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能耗、增加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据测算,森林每生产1吨木材,平均可固定二氧化碳1470kg,释放氧气1070kg。[0003]木材是四大建筑材料中唯一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世界森林持续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森林资源统计,2010年世界森林面积约为40亿hm2,而1990年的评估结果约40.8亿hm2。从年变化看,19902010年世界森林面积总计每年约减少400万hm2。保护天然林,培育人工速生林,是维护生态平衡最好的措施,并且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各国关注的主要议题。[0004]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工速生材的应用量越来越大,而随着天然珍贵树种木材的日益减少,通过对速生材进行深加工,使其具备珍贵树种的特征,从而替代之,减少珍贵树种木材的消耗,已成为木材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重组装饰材(行业俗称“科技木”)就是这一新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科技木是以人工速生材为原料,在其制造过程中,没有破坏木材的微观结构和固有属性,完全保留了天然木材隔热、绝缘、调温、调湿等所有的天然属性,克服了人工速生材众多天然缺陷,可实现木材的高值利用,引领行业的技术创新达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0005]重组装饰材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意大利,主要是利用原木直接开发出刨切薄木。60年代,意大利和英国相继研究开发了以普通树种旋切单板为原料,经过单板漂白、染色,按一定方式顺纹组坯湿粘冷压制成木方,刨切制得人造薄木。70年代初,意大利Alpi、IPir和日本松下电工等公司实现了科技木的工业化生产,并设有科技木的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科技木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入科技木行业。近三十年,意大利和日本主要围绕科技木的制造装备和产品的功能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科技木从最初单一的装饰薄木拓展到科技木锯材、复合地板、防火板、户外木结构制品,直至各种工艺品、生活用品和文体用品。科技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材料,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0006]我国对重组装饰材的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初,维德集团开始进行科技木的研究与开发,上海木材工业研究所和上海家具研究所等单位试制仿红木径向纹理人造薄木,1987年又试制弦向纹理和异型纹理染色的人造薄木,并以小批量投放市场。198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制湿冷胶压制木方。1996年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共同研究人造装饰单板生产技术,试制了不同纹理、不同颜色的人造薄木。[0007]当前,功能化是重组装饰材的发展重要方向。CN103171014B(2015-4-15)公开了一种科技木的制备方法,然而该科技木甲醛释放量偏高,染色药剂难渗透、易流失、不耐候、与水性胶粘剂相容性差、漂染过程环境污染较严重;因阻燃剂严重干扰染色剂的发色和染色单板界面胶合,该科技木未做阻燃处理,其功能性还有待改进。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功能型重组材。[0009]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0010]—种功能型重组材,其特征在于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0011](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得A单板;[0012](2)将A单板在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染料组成的三元复配溶液中进行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获得B单板;[0013](3)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加入甲醛分解粉剂,并搅拌均匀,对上述B单板进行布胶,得C单板;[0014]所述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为:[0015]A.按重量份称重质量浓度为36.5-37.4wt%的甲醛水溶液100份、质量浓度为30-50wt%的碱性物质溶液0.1-0.5份和0.3-0.6份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0016]B.按重量份添加1-4份六氯环三磷腈,升温至50-55Γ,自行升温至75-85Γ时,添加35-55份三聚氰胺,继续升温至90-95°C,反应得初步缩聚物;[0017]C.在上述初步缩聚物中添加40-45份三聚氰胺,并加入0.6-0.9份对甲苯磺酰胺,得到第二缩聚物;[0018]D.将第二缩聚物降温至70-75°C时添加20-30份尿素,继续反应8-12min,降温至30-50°C时出胶;[0019](4)将C单板组坯并进行冷压处理,制得D木方;[0020](5)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粉和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0021]本发明通过界面调控设计、生物质纳米技术和协效复配工艺,有效解决阻燃剂、染色剂、胶粘剂的多元化匹配问题,实现重组装饰材制造技术的“一材多能”。本发明通过研究重组装饰材的光敏、温敏、湿敏特性和传统染料的变色机理、阻燃理论,开发出高牢度三元复配燃料和改性MUF胶黏剂,研究协同浸渍阻燃处理新工艺,创制耐候型和高效阻燃抑烟重组装饰材。本发明的重组装饰材甲醛和VOC释放量低,甲醛净化效率达到75%以上,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大于60%;染色药剂渗透功能好、不易流失、耐候、与水性胶粘剂相容性较好,且采用生物环保染料,大大减小了污染。并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增加阻燃功能,使改性MUF胶黏剂、三元复配溶液具有良好的匹配协同增效性。[0022]本发明采用对甲苯磺酰胺、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改性,分次分阶段加入尿素、三聚氰胺和甲醛,多次投料,使制备过程中的改性MUF树脂胶的中间体含量最大,从而可以提高板材强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利用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M分子内的大量活性官能团和其结构的高度支化特性来改性MUF树脂,使树脂的性能增强,稳定性提高,游离甲醛释放量得到有效控制;采用本发明改性MUF胶黏剂处理的科技木甲醛释放量小于0.2mg/L,达到日本☆☆标准;[0023]同时,本发明以尿素、三聚氰胺、甲醛为基体,利用六氯环三磷腈中磷氯键的活泼性,氯很容易被取代,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系列磷腈化合物(见反应式一),如与尿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再加入基体中参与缩聚反应,从而引入磷腈基团(见反应式二)。磷腈基团为六元环,相当稳定,以P、N交替双键排列,以环状或线性结构存在,由于磷、氮之间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即磷具有类似偏磷酸的吸热作用,氮具有惰性气体稀释氧气的作用,从而使本发明的改性MUF胶黏剂具有较好的耐高温和阻燃效果,发烟及有毒气体少,具有环境友好型阻燃作用。![FigureCN105710939BD0007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3794504f4a661951587c98c2edc48fb8.png)[0025]反应式一![FigureCN105710939BD00072](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a87151aa2692212c324af2b012452eea.png)[0028]反应式二[0029]更优选地,所述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步骤A中的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或氨水。[003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的甲醛分解粉剂包括甲壳素、纳米硅片和电气石粉;所述电气石粉占所述甲醛分解粉剂质量的〇_5wt%[0031]本发明所用的甲醛分解有效成分为氨基高分子等生物质材料、纳米材料和电气石粉,无毒无害,生产环境健康。采用本发明甲醛分解胶粉剂处理后的板材,具有表面吸附甲醛并分解之功能,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指标。甲醛净化效率达到75%以上,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大于60%。[003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的三元复配溶液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双偶氮染料化合物溶液按照质量比1:25-40:100-300复配而成;[0033]所述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的配置:按重量份将竹叶黄酮1-3份,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5-0.8份,以及纳米粒径的二氧化硅3-6份和/或氢氧化铝2-5份加入到由纤维素酶4-7重量份和微晶纤维素80-150重量份组成的纤维素胶体悬浮液中,然后加入3-氯-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0.5-1.8份,在60-80°C搅拌反应18-30min制得。[0034]本发明三元复配溶液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和染料构成,其表面含有丰富的羟羧基,与木纤维能够紧密地结合,提高染料分子在木材中的结合力。本发明三元复配溶液中还含有竹叶黄酮和环糊精薄荷油微粉,与染料具有很好的耦合作用,由于竹叶中含有的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如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萜类内酯和生物碱等都具有较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环糊精薄荷油微粉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宜人的香味,从而使本发明的复配染料还同时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效果,增加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宜人的香味,使染料绿色环保。[0035]更优选地,所述β_环糊精薄荷油微粉的制备方法为:在20-30°C下,将β_环糊精和薄荷油按质量比8-15:40-65混合,薄荷油以分子的形态嵌入到β-环糊精内腔,形成包合物形态的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036]所述竹叶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择德清莫干山六年生以上竹子的下部分的干叶,粉碎成0.5-0.8mm的竹叶细粉;用质量分数为75-85%的甲醇溶液溶解并超声28-35min,然后再加75-85wt%的甲醇溶液溶解后过滤,取滤液作为柱层析的待分离液。[0037]更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酸性染料为双偶氮化合物:![FigureCN105710939BD0008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347b272a0a0348d7a12e65d2c679cc5f.png)[0039]其中,[0040]Ml、M2彼此独立为氢或碱金属;[0041]Rl为氢、C1-C4烧基或卤素;[0042]R2为氢;[0043]X为卤素;[0044]Y为-CH=CH2〇[0045]本发明酸性染料用在本发明科技木上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和耐磨性。[0046]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后,进行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热处理,得A单板。[0047]更优选地,所述炭化热处理包括将单板装入木材炭化设备中,迅速升温和加湿,温度升高到80°C90°C,湿度加湿到相对湿度为70%80%,保持2h4h,然后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按照(30°C-40°C)/h的速度升温到125°C135°C并保持2h4h,然后再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将温度按照(I2°C18°C)/h至175°C200°C,并在最高温度下保持2h4h,结束后采用喷射雾化水方法让木材快速降温至炭化设备内温度80°C以下时,停止加热和喷雾化水结束炭化,自然降温至40°C60°C时立即出窑。[0048]作为优选,所述步骤⑵之前,对A单板进行漂白处理;[0049]所述漂白处理包括以下步骤:[0050]①预处理:将木质单板置于pH值为9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13h,制得预处理单板;[0051]②碱性去色:[0052]A液配制:A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双氧水47%,硅酸钠0.20.8%,乙二胺四乙酸0.050.1%,硫酸钠0.050.15%,硫酸镁0.050.1%,氢氧化钠0.51%,氨水〇.40.8%,溶剂为水;[0053]将A液倒入5565°C的水中,再用氢氧化钠调pH至911,制成A液临用液;将所述预处理单板置于上述A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处理时以5KTC/h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8090°C,处理时间24h,制得喊性去色处理单板;[0054]③酸性去色:[0055]B液配制:B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氯酸钠13%,氨基磺酸0·020·2%,草酸0·51·5%,乙酸0·10·5%,磷酸0·31%,溶剂为水;[0056]将B液倒入4555°C的水中,再用磷酸调pH至46,制成B液临用液;将所述碱性去色处理单板从A液临用液中取出,用水冲洗后置于所述B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时间24h,制得酸性去色处理单板;[0057]④清洗干燥:将所述酸性去色处理单板从B液临用液中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2h,然后干燥。[0058]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包括加热处理,温度为80-95cC。[005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还包括超声波振动处理,超声波振动处理的频率为1-3.5X104赫兹,振动时间为30-120min。[0060]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出胶后,所述改性MUF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添加5-10份甲醛捕捉剂和1-3份固化剂;[0061]所述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20份尿素进行粉碎,添加5-10三聚氰胺,8-12份对甲苯磺酸二酰肼,6-7份磺酸胺,1-2份纳米二氧化硅,充分搅拌均匀。[0062]本发明树脂型甲醛捕捉剂的添加进一步降低了脲醛树脂主体胶粘剂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体系中尚存的游离尿素及具有反应活性的轻甲基化合物可以与主体胶粘剂中的甲醛反应,有效减少最终人造板材的甲醛释放量。[0063]更优选地,所述固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0份水添加到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升温至40-50°C,添加20-30份硫酸铝、10-15份对甲苯磺酸,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出料。[0064]更优选地,所述改性MUF胶黏剂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添加所述甲醛捕捉剂后,再依次添加第一复合调节剂6-9份和第二复合调节剂7-11份;[0065]所述第一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3-4:1-2配比的三辛基甲基溴化铵、丙三醇和聚四氟乙烯组成;[0066]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2-4:1-3配比的二苯胺、2,6_二叔丁基和苯并三氮唑组成。[0067]本发明第一复合调节剂配比后具有优异的分散、调稠和减摩抗磨性能;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配比后具有抗氧化和光洁耐腐蚀功能。作为优选,所述步骤(5)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制造方法是将透明耐磨表层纸依次通过普通胶液进行第一次浸胶和通过含有电气石粉、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进行第二次浸胶,并烘干;第一次浸胶和第二次浸胶的浸胶量分别为100-130%;耐磨表层胶膜纸的定量为18-65g/m2。本发明通过特定配比的电气石粉和AL203加入特定调制的胶水中制备成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特定含量的耐磨表层胶膜纸与浸胶量的配比,能够使免漆重组装饰单板的耐磨性、环保性和强度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0068]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69]1、本发明制备的科技木具有耐磨、耐候型和高效阻燃抑烟性能;[0070]2、本发明制备的科技木具有表面吸附甲醛并分解之功能,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指标。甲醛净化效率达到75%以上,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大于60%;[0071]3、染色药剂渗透功能好、不易流失、耐候、与水性胶粘剂相容性较好,且采用生物环保染料,大大减小了污染。并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增加阻燃功能,使改性MUF胶黏剂、二元复配染料、甲醛分解胶液具有良好的匹配协同增效性。具体实施方式[0072]三元复配溶液配方一[0073]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双偶氮染料化合物溶液按照质量比1:25:300复配而成;[0074]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的配置:按重量份将竹叶黄酮1份,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5份,以及纳米粒径的二氧化硅3份和氢氧化铝5份加入到由纤维素酶4重量份和微晶纤维素150重量份组成的纤维素胶体悬浮液中,然后加入3-氯-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0.5份,在60°C搅拌反应18miη制得。[0075]β_环糊精薄荷油微粉的制备方法为:在20°C下,将β_环糊精和薄荷油按质量比8:65混合,薄荷油以分子的形态嵌入到β-环糊精内腔,形成包合物形态的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076]竹叶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择德清莫干山六年生以上竹子的下部分的干叶,粉碎成0.5mm的竹叶细粉;用质量分数为75%的甲醇溶液溶解并超声28min,然后再加75wt%的甲醇溶液溶解后过滤,取滤液作为柱层析的待分离液。[0077]三元复配溶液配方二[0078]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双偶氮染料化合物溶液按照质量比1:40:100复配而成;[0079]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的配置:按重量份将竹叶黄酮1份,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5份,以及纳米粒径的二氧化硅6份和氢氧化铝2份加入到由纤维素酶7重量份和微晶纤维素80重量份组成的纤维素胶体悬浮液中,然后加入3-氯-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1.8份,在80°〇搅拌反应30min制得。[0080]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的制备方法为:在30°C下,将β-环糊精和薄荷油按质量比15:40混合,薄荷油以分子的形态嵌入到β-环糊精内腔,形成包合物形态的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081]竹叶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择德清莫干山六年生以上竹子的下部分的干叶,粉碎成0.8mm的竹叶细粉;用质量分数为85%的甲醇溶液溶解并超声35min,然后再加85wt%的甲醇溶液溶解后过滤,取滤液作为柱层析的待分离液。[0082]三元复配溶液配方三[0083]由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双偶氮染料化合物溶液按照质量比I:30:200复配而成;[0084]生物质纳米纤维增溶剂的配置:按重量份将竹叶黄酮2份,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6份,以及纳米粒径的二氧化硅5份和氢氧化铝3份加入到由纤维素酶6重量份和微晶纤维素120重量份组成的纤维素胶体悬浮液中,然后加入3-氯-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0.9份,在70°(:搅拌反应25min制得。[0085]β_环糊精薄荷油微粉的制备方法为:在25°C下,将β_环糊精和薄荷油按质量比12:55混合,薄荷油以分子的形态嵌入到β-环糊精内腔,形成包合物形态的β-环糊精薄荷油微粉;[0086]竹叶黄酮的提取方法为:选择德清莫干山六年生以上竹子的下部分的干叶,粉碎成0.6mm的竹叶细粉;用质量分数为80%的甲醇溶液溶解并超声30min,然后再加80wt%的甲醇溶液溶解后过滤,取滤液作为柱层析的待分离液。[0087]实施例一[0088]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为:[0089]A.将重量份称重质量浓度为36.5wt%的甲醛水溶液100份、质量浓度为30wt%的碱性物质溶液〇.1份和〇.3份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或氨水;[0090]B.添加1份六氯环三磷腈,升温至50°C,自行升温至75°C时,添加35份三聚氰胺,继续升温至90°C,反应得初步缩聚物;[0091]C.在上述初步缩聚物中添加40份三聚氰胺,并加入0.6份对甲苯磺酰胺,得到第二缩聚物;[0092]D.将第二缩聚物降温至70°C时添加20份尿素,继续反应8min,降温至30°C时出胶。[0093]实施例二[0094]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为:[0095]A.将重量份称重质量浓度为37.4wt%的甲醛水溶液100份、质量浓度为50wt%的碱性物质溶液〇.5份和0.6份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或氨水;[0096]B.添加1份六氯环三磷腈,升温至55°C,自行升温至85°C时,添加55份三聚氰胺,继续升温至95°C,反应得初步缩聚物;[0097]C.在上述初步缩聚物中添加45份三聚氰胺,并加入0.9份对甲苯磺酰胺,得到第二缩聚物;[0098]D.将第二缩聚物降温至75°C时添加30份尿素,继续反应12min,降温至50°C时出胶。[0099]实施例三[0100]改性MUF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为:[0101]A.将重量份称重质量浓度为36.9wt%的甲醛水溶液100份、质量浓度为40wt%的碱性物质溶液〇.4份和0.5份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PAMAM,投入反应釜,开启搅拌;碱性物质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或氨水;[0102]B.添加3份六氯环三磷腈,升温至53°C,自行升温至80°C时,添加45份三聚氰胺,继续升温至92°C,反应得初步缩聚物;[0103]C.在上述初步缩聚物中添加43份三聚氰胺,并加入0.8份对甲苯磺酰胺,得到第二缩聚物;[0104]D.将第二缩聚物降温至72°C时添加20-30份尿素,继续反应9min,降温至40°C时出胶。[0105]实施例四[0106]同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步骤D出胶后,改性MUF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添加5份甲醛捕捉剂和1份固化剂;[0107]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份尿素进行粉碎,添加5三聚氰胺,8份对甲苯磺酸二酰肼,6份磺酸胺,1份纳米二氧化硅,充分搅拌均匀;[0108]固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0份水添加到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升温至40°C,添加20份硫酸铝、15份对甲苯磺酸,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出料。[0109]改性MUF胶黏剂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添加所述甲醛捕捉剂后,再依次添加第一复合调节剂6份和第二复合调节剂11份;[0110]所述第一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3:2配比的三辛基甲基溴化铵、丙三醇和聚四氟乙烯组成;[0111]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2:3配比的二苯胺、2,6_二叔丁基和苯并三氮唑组成。[0112]实施例五[0113]同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步骤D出胶后,改性MUF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添加5份甲醛捕捉剂和3份固化剂;[0114]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为:将20份尿素进行粉碎,添加10三聚氰胺,12份对甲苯磺酸二酰肼,7份磺酸胺,2份纳米二氧化硅,充分搅拌均匀;[0115]固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0份水添加到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升温至50°C,添加30份硫酸铝、10份对甲苯磺酸,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出料。[0116]改性MUF胶黏剂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添加所述甲醛捕捉剂后,再依次添加第一复合调节剂9份和第二复合调节剂11份;[0117]所述第一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4:1配比的三辛基甲基溴化铵、丙三醇和聚四氟乙烯组成;[0118]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4:1配比的二苯胺、2,6_二叔丁基和苯并三氮唑组成。[0119]实施例六[0120]同实施例三,不同的是步骤D出胶后,改性MUF胶黏剂在使用过程中,添加6份甲醛捕捉剂和2份固化剂;[0121]甲醛捕捉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5份尿素进行粉碎,添加8三聚氰胺,11份对甲苯磺酸二酰肼,6.5份磺酸胺,1.2份纳米二氧化硅,充分搅拌均匀;[0122]固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100份水添加到反应釜中,开启搅拌,升温至45°C,添加25份硫酸铝、12份对甲苯磺酸,溶解完全,降至室温出料。[0123]改性MUF胶黏剂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添加所述甲醛捕捉剂后,再依次添加第一复合调节剂8份和第二复合调节剂7份;[0124]所述第一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3.4:1.2配比的三辛基甲基溴化铵、丙三醇和聚四氟乙烯组成;[0125]所述第二复合调节剂由按质量比1:2.4:1.3配比的二苯胺、2,6_二叔丁基和苯并三氮唑组成。[0126]实施例七[0127]功能型重组材包括以下步骤:[0128](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得A单板;[0129](2)将A单板在生物质纳米纤维素增溶剂、阻燃剂和酸性染料组成的三元复配溶液中进行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获得B单板;其中,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包括加热处理,温度为80°C;其中,三元复配溶液按照三元复配溶液配方一进行配方和制备;[0130]其中,酸性染料为双偶氮化合物:![FigureCN105710939BD00131](http://static.tianyancha.com/patent/contentImg/161a8588ba07d48fb8542a37b859a807.png)[0132]Ml、M2彼此独立为氢或碱金属;[0133]Rl为氢、C1-C4烷基或卤素;[0134]R2为氢;[0135]X为卤素;[0136]Y为-CH=CH2;[0137](3)在改性MUF胶黏剂中加入甲醛分解粉剂,并搅拌均匀,对上述B单板进行布胶,得C单板;[0138]甲醛分解粉剂包括甲壳素和纳米硅片;[0139](4)将C单板组坯并进行冷压处理,制得D木方,然后锯切成所需花纹及尺寸,得成品。[0140]实施例八[0141]同实施例七,不同的是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包括加热处理,温度为88°C;步骤(3)甲醛分解粉剂包括甲壳素、纳米硅片和电气石粉;所述电气石粉占所述甲醛分解粉剂质量的2wt%。[0142]实施例九[0143]同实施例七,不同的是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包括加热处理,温度为95°C;步骤(3)甲醛分解粉剂包括甲壳素、纳米硅片和电气石粉;所述电气石粉占所述甲醛分解粉剂质量的5wt%。[0144]实施例十[0145]同实施例七,不同的是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后,进行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热处理,得A单板。[0146]炭化热处理包括将单板装入木材炭化设备中,迅速升温和加湿,温度升高到80°C,湿度加湿到相对湿度为70%,保持2h,然后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按照30°C/h的速度升温到125°C并保持2h,然后再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将温度按照12°C/h至175°C,并在最高温度下保持2h,结束后采用喷射雾化水方法让木材快速降温至炭化设备内温度80°C以下时,停止加热和喷雾化水结束炭化,自然降温至40°C时立即出窑。[0147]步骤(2)之前,对A单板进行漂白处理;[0148]所述漂白处理包括以下步骤:[0149]①预处理:将木质单板置于pH值为9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lh,制得预处理单板;[0150]②碱性去色:[0151]A液配制:A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双氧水4%,硅酸钠0.2%,乙二胺四乙酸0.05%,硫酸钠0.05%,硫酸镁0.05%,氢氧化钠0.5%,氨水0.8%,溶剂为水;[0152]将A液倒入55°C的水中,再用氢氧化钠调pH至9,制成A液临用液;将所述预处理单板置于上述A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处理时以5°C/h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80°C,处理时间2h,制得碱性去色处理单板;[0153]③酸性去色:[0154]B液配制:B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氯酸钠1%,氨基磺酸0.02%,草酸0.5%,乙酸0.1%,磷酸1%,溶剂为水;[0155]将B液倒入45°C的水中,再用磷酸调pH至4,制成B液临用液;将所述碱性去色处理单板从A液临用液中取出,用水冲洗后置于所述B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时间2h,制得酸性去色处理单板;[0156]④清洗干燥:将所述酸性去色处理单板从B液临用液中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Ih,然后干燥。[0157]步骤(2)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还包括超声波振动处理,超声波振动处理的频率为1104赫兹,振动时间为3〇11^11。[0158]实施例^^一[0159]同实施例八,不同的是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后,进行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热处理,得A单板。[0160]炭化热处理包括将单板装入木材炭化设备中,迅速升温和加湿,温度升高到90°C,湿度加湿到相对湿度为80%,保持4h,然后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按照40°C/h的速度升温到135°C并保持4h,然后再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将温度按照18°C/h至200°C,并在最高温度下保持2h4h,结束后采用喷射雾化水方法让木材快速降温至炭化设备内温度80°C以下时,停止加热和喷雾化水结束炭化,自然降温至60°C时立即出窑。[0161]步骤(2)之前,对A单板进行漂白处理;[0162]所述漂白处理包括以下步骤:[0163]①预处理:将木质单板置于pH值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13h,制得预处理单板;[0164]②碱性去色:[0165]A液配制:A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双氧水7%,硅酸钠0.8%,乙二胺四乙酸0.1%,硫酸钠0.15%,硫酸镁0.1%,氢氧化钠1%,氨水0.4%,溶剂为水;[0166]将A液倒入65°C的水中,再用氢氧化钠调pH至11,制成A液临用液;将所述预处理单板置于上述A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处理时以10°C/h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90°C,处理时间4h,制得碱性去色处理单板;[0167]③酸性去色:[0168]B液配制:B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氯酸钠3%,氨基磺酸0.2%,草酸1.5%,乙酸0.5%,磷酸0.3%,溶剂为水;[0169]将B液倒入55°C的水中,再用磷酸调pH至6,制成B液临用液;将所述碱性去色处理单板从A液临用液中取出,用水冲洗后置于所述B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时间4h,制得酸性去色处理单板;[0170]④清洗干燥:将所述酸性去色处理单板从B液临用液中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2h,然后干燥。[0171]步骤(2)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还包括超声波振动处理,超声波振动处理的频率为3.5104赫兹,振动时间为12〇11^11。[0172]实施例十二[0173]同实施例九,不同的是步骤(1)通过旋切或刨切制成毛坯单板,并将毛坯单板剪切成所需尺寸后,进行不同炭化温度的炭化热处理,得A单板。[0174]炭化热处理包括将单板装入木材炭化设备中,迅速升温和加湿,温度升高到85°C,湿度加湿到相对湿度为75%,保持3h,然后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按照35°C/h的速度升温到128°C并保持3h,然后再采用阶梯式升温方法,将温度按照16°C/h至185°C,并在最高温度下保持3h,结束后采用喷射雾化水方法让木材快速降温至炭化设备内温度80°C以下时,停止加热和喷雾化水结束炭化,自然降温至50°C时立即出窑。[0175]步骤(2)之前,对A单板进行漂白处理;[0176]所述漂白处理包括以下步骤:[0177]①处理:将木质单板置于pH值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间2h,制得预处理单板;[0178]②碱性去色:[0179]A液配制:A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双氧水5%,硅酸钠0.6%,乙二胺四乙酸0.08%,硫酸钠0.08%,硫酸镁0.07%,氢氧化钠0.51%,氨水0.6%,溶剂为水;[0180]将A液倒入60°C的水中,再用氢氧化钠调pH至10,制成A液临用液;将所述预处理单板置于上述A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处理时以8°C/h的升温速率缓慢升温至85°C,处理时间3h,制得碱性去色处理单板;[0181]③酸性去色:[0182]B液配制:B液为包含有以下质量浓度的物质的混合液:氯酸钠2%,氨基磺酸0.12%,草酸0.8%,乙酸0.4%,磷酸0.6%,溶剂为水;[0183]将B液倒入49°C的水中,再用磷酸调pH至5,制成B液临用液;将所述碱性去色处理单板从A液临用液中取出,用水冲洗后置于所述B液临用液中进行去色处理,时间3h,制得酸性去色处理单板;[0184]④清洗干燥:将所述酸性去色处理单板从B液临用液中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浸泡1.2h,然后干燥。[0185]步骤(2)浸泡增韧阻燃染色处理时,还包括超声波振动处理,超声波振动处理的频率为2.5X104赫兹,振动时间为90min。[0186]实施例十三[0187]同实施例十,不同的是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粉和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制造方法是将透明耐磨表层纸依次通过普通胶液进行第一次浸胶和通过含有电气石粉、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进行第二次浸胶,并烘干;第一次浸胶和第二次浸胶的浸胶量分别为100%;耐磨表层胶膜纸的定量为18g/m2。[0188]实施例十四[0189]同实施例十一,不同的是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粉和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制造方法是将透明耐磨表层纸依次通过普通胶液进行第一次浸胶和通过含有电气石粉、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进行第二次浸胶,并烘干;第一次浸胶和第二次浸胶的浸胶量分别为130%;耐磨表层胶膜纸的定量为65g/m2。[0190]实施例十五[0191]同实施例十二,不同的是在D木方上复合热压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所述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层为透明耐磨表层纸浸渍在包含电气石粉和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中形成的胶膜纸层;电气石负离子粉的粒度大于500目,在盖革.米勒区负离子计数量大于3000ions/cc。透明耐磨表层胶膜纸制造方法是将透明耐磨表层纸依次通过普通胶液进行第一次浸胶和通过含有电气石粉、AL203的氨基甲醛树脂胶液进行第二次浸胶,并烘干;第一次浸胶和第二次浸胶的浸胶量分别为120%;耐磨表层胶膜纸的定量为55g/m2。[0192]最终制成的功能型科技木的甲醛释放限量<0.2mg/L,达到日本Fiir☆☆☆标准;抗菌率彡90%;表面耐磨彡0.08g/100r;表面耐磨符合标准GB/T18103-2013。制备的科技木甲醛净化效率达到75%以上,甲醛净化效果持久性大于60%。[019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该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以环为基本单位对网络状况进行评估,更贴近实际应用,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深度挖潜,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1.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该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还包括步骤: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并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中的最大值确定为链路繁忙度;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所述链路繁忙度确定;还包括步骤: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当前环网的繁忙度确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的方式包括: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当前环网下的各下联环网,并分别将各下联环网作为当前环网,进入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步骤。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在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然后进入所述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步骤。5.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均衡度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获取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最高负载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性能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还包括采样数据获取模块、链路繁忙度确定模块:所述采样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所述链路繁忙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并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中的最大值确定为链路繁忙度;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所述链路繁忙度确定;还包括采样数据获取模块、环网繁忙度确定模块:所述采样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所述环网繁忙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当前环网的繁忙度确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确定模块包括:均衡度级别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带宽利用率级别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确定模块/环网繁忙度级别确定模块,用于将链路繁忙度/当前环网的繁忙度与预设链路繁忙度阈值/环网繁忙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与链路繁忙度/当前环网的繁忙度对应的链路繁忙度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匹配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7.根据权利要求5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联环网获取模块;所述下联环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入所述当前环网下的各下联环网;所述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还将所述下联环网获取模块确定的各下联环网作为当前环网,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8.根据权利要求5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流量均衡导引模块:所述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所述流量均衡导引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确定的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所述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流量均衡导引模块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网络性能评估方法和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网络性能评估方法及系统。背景技术目前的通信业界针对通信网络进行规划和应用时,基于安全考量,普遍采用“环型网络”架构,图1中示出了一个示例中的环型网络的架构示意图。在这种环型网络架构中,如果信号流的主用路径发生故障,可立即切换到备用路径。简单理解,即如果环的单边断开,信号流可走环的另一单边。出于与环网结构的同一考量的目的,下层环对接上层环采用“双上联”。基于采用环网结构的技术出发点,对于环型通信网络,若其出现重载情况,只能通过整环扩容解决,若仅对环上其中的某条重载的链路进行扩容,则不再属于“环网结构”,无法实现环状保护的功能。以PTN(PackageTransportNetwork,分组传送网)网络为例,PTN是目前业界承载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数据业务的一种主流传输技术,然而,PTN设备仅具备数据包的统计复用功能,不具备自动的路由选择功能。因此,由于多条信号流配置不均,以及配置以后流量变化等原因,会导致环流量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及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其可以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深度挖潜,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该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包括: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均衡度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获取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最高负载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性能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由于实际应用中基本上是以整环扩容为主,本实施例方案以环为基本单位对网络状况进行评估,更贴近实际应用,从网络优化的角度,通过环内流量均衡,可以避免由于单段重载而导致的盲目性整环扩容,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深度挖潜,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示例中的环型网络的架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是一个具体示例中的环网链路的示意图;图6是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一个具体示例中的性能确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基于本发明方案的一个具体应用示例中的原理架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图2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步骤S21: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步骤S22: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该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步骤S23: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步骤S24: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步骤S25: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22至步骤S23的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的过程与步骤S24的确定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的过程可以是不分先后顺序,同时进行,只要在步骤S25中能够基于这两个参数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即可。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由于实际应用中基本上是以整环扩容为主,本实施例方案以环为基本单位对网络状况进行评估,更贴近实际应用,从网络优化的角度,通过环内流量均衡,可以避免由于单段重载而导致的盲目性整环扩容,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深度挖潜,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其中,在上述步骤S25中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需要指出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例如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统计平均值,因此,由“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延伸确定的“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以及“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也是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例如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统计平均值。由此可以确定的是,在上述根据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以及根据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本质上是结合较长时间的平均值来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抹去了各个较短时刻(例如每15分钟、乃至每分钟的短时间段)的细节。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需要将各个时刻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据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步骤S25中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还可以结合对当前环网的环内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流量超过阈值的次数来综合确定。该次数可以是针对整个当前环网,也可以是针对当前环网中的各环内部链路。以针对当前环网中的环内部链路来确定繁忙度为例,图3中示出了该示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示例中的方法相对于上述图2中的方法而言,在上述步骤S25之前,还包括步骤:步骤S2401: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步骤S2402: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并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确定链路繁忙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是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中的最大值确定为链路繁忙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确定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综合确定链路繁忙度。此时,上述步骤S25中,是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所述链路繁忙度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据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可以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将所述链路繁忙度与预设链路繁忙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与所述链路繁忙度对应的链路繁忙度级别;然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以针对当前环网来确定繁忙度为例,图4中示出了该示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示例中的方法相对于上述图2中的方法而言,在上述步骤S25之前,还包括步骤:步骤S2411: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步骤S2412: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此时,上述步骤S25中,是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所述当前环网的繁忙度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据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在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可以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将当前环网的繁忙度与环网繁忙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与当前环网的繁忙度对应的环网繁忙度级别;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上述各示例的说明中,在预设时间段内,会对各链路进行若干次采样,此为上述提及的总采样次数。而对于其中特定的某一次采样,所采集的流量必然是局限在该采样时间段内的流量,因此,从本质上而言,采样得到的流量实际包含了“流速”的意义。在基于上述各示例中的方式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后,即可以根据确定的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确定与该网络性能对应的对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优化方式,并可以采用该网络优化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网络性能。图5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的环网链路的示意图,结合图5所示,对于任何一个环网而言,其涉及有两种链路,一种为该环网内部的环内部链路,一种为上联的环上联链路。此外,对于各当前环网而言,其可能会有接入该当前环网的下层环,结合图5所示,对于骨干层的环网,其会下接有多个汇聚层的环,而汇聚层的环会下接有多个接入层的环。因此,在当前环网存在下接的下联环网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地对当前环网的各下联环网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尤其是在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不佳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确定出具体是哪一个下联环网出现问题。据此,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26:获取所述当前环网下的各下联环网,并分别将各下联环网作为当前环网,然后返回上述步骤S21,重新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进行上述分析过程。即在获得各下联环网后,可针对各下联环网重复上述的分析过程,从而可以据此对各下联环网进行评估,便于确定出具体是哪一个下联环网出现问题。此外,针对当前环网的环上联链路而言,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来确定各环上联链路的网络性能,即针对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采用上述对环内链路同样的处理方式,确定环上联链路均衡度、环上联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环上联链路的繁忙度级别,一方面可以根据环上联链路均衡度、环上联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环上联链路的网络性能后,在需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结合环上联链路的繁忙度级别综合确定环上联链路的网络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直接根据环上联链路均衡度、环上联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环上联链路的繁忙度级别综合确定环上联链路的网络性能。由于目前各当前环网一般只有两条环上联链路,因而可以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简化。据此,在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201: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步骤S202:在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从而,由于目前的环网一般只有两条环上联链路,从而可以直接利用这两条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差值,来确定它们的性能,并在二者的宽带利用率的差值高于预设差值阈值时,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以实现两条环上联链路的性能的优化。在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之后,可能会导致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流量等的变化,因此,在上述步骤S202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之后,可以进入上述步骤S21,重新对当前环网的环内部链路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基于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以下结合一个具体示例中的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的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出于简化说明的目的,在下述说明中是仅针对当前环网的评估和优化进行说明,针对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下联环网的网络性能评估和优化可以参考该实施例中的方式进行。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在对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估时,首先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带宽利用率是表征网络带宽被占用了多少和网络拥塞的一个参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可以直接从网络监控系统中实时监控的数据中提取,也可以是直接对网络进行测试获得上述带宽利用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提及的带宽利用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例如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统计平均值。随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该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假设当前环网有k条环内部链路,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为xi,则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上述示例中是以直接求取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均值作为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另外一些应用环境中,也可以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加权均值作为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例如,可用下式确定:其中,表示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xi表示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ai表示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xi的加权系数,a12+...+ak=1。其中,加权系数ai可以结合该环内部链路的位置、重要性等各种因素来确定。随后,即可根据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xi,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该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可以采用下式确定:其中,E表示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xi表示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x表示带宽利用率平均值。以环内部链路有4条为例,则上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可以表示为:另一方面,基于上述获得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还可以确定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可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即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可以表示为:xm=max(xi)其中,xm表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max()为求取最大值的函数。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所述当前环网内的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进而可以据此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或者当前环网的繁忙度,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同时确定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和当前环网的繁忙度。上述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可以直接从网络监控系统中实时监控的数据中提取,也可以是在一定时间段直接对网络进行测试获得该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时,记对第i条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为Niall,对该第i条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为N,则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可以表示为:在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后,可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综合确定一个链路繁忙度,以便于进行后续的分析。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是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中的最大值确定为链路繁忙度。同样以当前环网有k条环内部链路为例,则链路繁忙度可以表示为:在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时,记对第i条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为Niall,对该第i条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为N,则当前环网的繁忙度Mh可以表示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例如结合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综合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等等。其中,确定链路繁忙度Ml、或者确定当前环网繁忙度Mh的过程,可以是在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之后,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再确定,以便进行综合性考虑。也可以与上述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的过程同时进行。以下针对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说明。在第一种方式中,即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再确定当前环网繁忙度Mh或者链路繁忙度Ml为例,具体的过程可以是如下所述。首先,根据上述确定的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将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与预设均衡度阈值ET比较,确定与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将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xT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然后根据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以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只有两级为例,假设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均衡度阈值ET,则可以认为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为高,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1),否则认为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为低,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0)。类似的,以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也只有两级为例,假设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大于或者等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xT,则可以认为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为高,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1),否则认为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为低,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0)。以级别通过高、低表示为例,下表1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根据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的配对关系的示意图。结合上表1可以得知,环内链路均衡级别高、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也高的情况下,说明环网负载很高,严重影响环网网络性能,因而需要进行预警,且预警级别应当较高,例如上表1中示出的预警等级3。同时结合上表1所示,还可以同时给出对应的网络优化方式,例如对环网网络进行扩容或者割接等等。而在环内链路均衡级别低、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高的情况下,说明环网的单段负载很高,环网网络不健康,因而需要进行预警,且预警级别相对较高,例如上表1中示出的预警等级2。同时结合上表1所示,还可以同时给出对应的网络优化方式,例如对环网网络进行扩容或者割接等等。而在环内链路均衡级别高、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低的情况下,说明环网目前的状态良好,因而可以不用预警。但不能排除虽然负载未到达预警值,但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影响,因而给出的网络优化方式可以是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例如结合繁忙度对环网网络进行分析等等。在环内链路均衡级别低、最高带宽利用率级也低的情况下,说明环网轻载,但是负载不均衡,说明至少单条链路的性能较好,但不能排除虽然负载未到达预警值,但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影响,因而给出预警级别低的预警,例如上表1中示出的预警等级1。同时结合上表1所示,还可以同时给出对应的网络优化方式,例如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例如结合繁忙度对环网网络进行分析等等。在结合繁忙度进行分析时,以当前环网为例,可以将当前环网繁忙度Mh与预设环网繁忙度阈值M进行比较,确定与当前环网繁忙度对应的环网繁忙度级别。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以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只有两级为例,假设当前环网繁忙度Mh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环网繁忙度阈值M,则可以认为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为高,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1),否则认为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为低,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0)。若结合上述表1中确定的网络性能的预警等级为1或者无预警,且确定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为高,则可以确定当前环网虽然未重载,且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可以给出对应的网络优化方式是扩容或者割接。若结合上述表1中确定的网络性能的预警等级为1或者无预警,且确定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为低,则可以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很健康,无需做任何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是在需要结合繁忙度进行分析时,直接结合链路繁忙度Ml对当前环网的环网性能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在结合当前环网繁忙度Mh确定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为高时,再针对链路繁忙度Ml或者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是哪一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较高。以对链路繁忙度Ml进行分析为例,具体的针对链路繁忙度Ml进行分析、确定链路繁忙度级别时,可以与上述对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的方式类似,例如以链路繁忙度级别只有两级为例,假设链路繁忙度Ml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链路繁忙度阈值M,则可以认为链路繁忙度级别为高,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1),否则认为链路繁忙度级别为低,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0)。以对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进行分析为例,具体的针对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进行分析、确定环内部链路繁忙度级别时,可以与上述对当前环网的环网繁忙度级别的方式类似,例如假设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环网繁忙度阈值MilT,则可以认为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级别为高,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1),否则认为第i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级别为低,或者对应级别的其他标识(例如0)。在第二种方式中,即同时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当前环网繁忙度Mh/链路繁忙度Ml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为例,具体的过程可以是如下所述。在结合上述同样的方式确定了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之后,可以是直接结合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三者的配对关系确定对应的网络性能,在需要的情况下,再结合链路繁忙度级别或者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级别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是哪一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较高。也可以是直接结合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对应的网络性能。具体的配对关系以及配对关系与对应的网络性能、优化方式的设定,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设定。出于简便说明的目的,以直接结合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三者的配对关系确定对应的网络性能为例,下表2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的配对关系以及对应的预警和优化方式的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不同的配对关系,对应的网络性能以及对应的网络优化方式还可以做其他的设定。如上所述的具体示例的说明中,是仅对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估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的原理架构示意图所示,在对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后,还可以针对当前环网的下联环网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并将最终的网络性能的评估结果在环网的网络拓扑图中进行显示。基于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思想,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性能评估优化系统,图6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包括: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1,用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均衡度确定模块62,用于确定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获取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根据所述当前环网的环内带宽利用率均值、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确定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最高负载确定模块63,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将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值确定为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性能确定模块64,用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由于实际应用中基本上是以整环扩容为主,本实施例方案以环为基本单位对网络状况进行评估,更贴近实际应用,从网络优化的角度,通过环内流量均衡,可以避免由于单段重载而导致的盲目性整环扩容,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深度挖潜,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需要指出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例如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统计平均值,因此,由“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延伸确定的“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以及“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也是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例如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统计平均值。由此可以确定的是,性能确定模块64在根据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本质上是结合较长时间的平均值来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抹去了各个较短时刻(例如每15分钟、乃至每分钟的短时间段)的细节。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需要将各个时刻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据此,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性能确定模块64在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时,还可以结合对当前网络的设备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流量超过阈值的次数来综合确定。该次数可以是针对整个当前环网,也可以是针对当前环网中的各环内部链路。以针对当前环网中的各环内部链路为例,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可以包括数据获取模块6311、链路繁忙度确定模块6312,其中:采样数据获取模块6311,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所述链路繁忙度确定模块6312,用于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并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确定链路繁忙度。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是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中的最大值确定为链路繁忙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确定了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综合确定链路繁忙度。此时,上述性能确定模块64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或者链路繁忙度)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以针对整个当前环网为例,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可以包括采样数据获取模块6311、环网繁忙度确定模块6313,其中:采样数据获取模块6311,用于获取预设时间段内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的总采样次数,以及在对各环内部链路进行流量采样时、所采集的流量超过该环内部链路的流量限定值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环网繁忙度确定模块6313,根据各环内部链路的超预警值采样次数、总采样次数确定当前环网的繁忙度。此时,上述性能确定模块64根据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所述当前环网繁忙度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中,可以同时包括有上述数据获取模块6311、链路繁忙度确定模块6312、环网繁忙度确定模块6313,以便结合实际需要确定采用链路繁忙度或者环网繁忙度,或者同时结合环网繁忙度和链路繁忙度对网络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在基于上述各示例中的方式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后,即可以根据确定的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确定与该网络性能对应的对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优化方式,并可以采用该网络优化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网络性能。图5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的环网链路的示意图,结合图5所示,对于任何一个环网而言,其涉及有两种链路,一种为该环网内部的环内部链路,一种为上联的环上联链路。此外,对于各当前环网而言,其可能会有接入该当前环网的下层环,结合图5所示,对于骨干层的环网,其会下接有多个汇聚层的环,而汇聚层的环会下接有多个接入层的环。因此,在当前环网存在下接的下联环网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地对当前环网的各下联环网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估,尤其是在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不佳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确定出具体是哪一个下联环网出现问题。据此,如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可以包括:下联环网获取模块66,用于获取所述当前环网下的各下联环网。此时,上述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1,还将下联环网获取模块66确定的各下联环网作为当前环网,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此外,针对当前环网的环上联链路而言,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来确定各环上联链路的网络性能。据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可以包括: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01、流量均衡导引模块602。其中,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流量均衡导引模块602,用于在上联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01确定的当前环网的各环上联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其中,具体的流量导入方式可以采用目前已有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此时,上述内部链路带宽利用率获取模块61,还用于在流量均衡导引模块602将带宽利用率高的环上联链路的流量导入带宽利用率低的环上联链路后,获取当前环网的各环内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据此,图7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的性能确定模块6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具体示例中的性能确定模块64包括:均衡度级别确定模块641,用于将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与预设均衡度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对应的环内链路均衡级别;带宽利用率级别确定模块642,用于将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与预设带宽利用率阈值比较,确定与所述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对应的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确定模块643,用于将所述当前环网繁忙度与预设环网繁忙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与所述当前环网繁忙度对应的环网繁忙度级别;链路繁忙度级别确定模块644,用于将所述链路繁忙度与链路繁忙度阈值进行比较,确定与链路繁忙度对应的链路繁忙度级别;匹配分析模块645,用于根据所述环内链路均衡级别、所述最高带宽利用率级别、环网繁忙度级别(和/或链路繁忙度级别)的配对关系,确定所述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结合如上对方法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可以是先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例如在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确定了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较佳)再确定当前环网繁忙度Mh或者确定链路繁忙度Ml(或者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结合当前环网繁忙度Mh或者链路繁忙度Ml(或者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对网络性能进行综合确定。也可以是同时结合环内链路负载均衡度E、环内链路最高带宽利用率xm、当前环网繁忙度Mh/链路繁忙度Ml确定当前环网的网络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基于环网繁忙度级别确定了对应的网络性能之后,再结合链路繁忙度Ml或者各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M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是哪一条环内部链路的繁忙度较高。本发明实施例系统中的具体技术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式进行,因而在此不再详加赘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介质中,并被该计算机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发明提供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并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1.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所述Value包括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所述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所述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为一个或多个;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所述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包括:判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若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则从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所述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若所述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均一致,则从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之后,还包括:若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不存在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则获取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根据所述新表更新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所述Value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之后,还包括:若所述Value的数据格式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不一致,或者所述Value的字段数量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不一致,则获取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根据所述新表更新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所述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之后,还包括:确定所述目标表的当前状态,所述目标表的状态包括可写状态和不可写状态;若所述目标表为不可写状态,则获取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并根据所述新表更新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若所述目标表为可写状态,则执行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的步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表的当前状态之前,还包括:检测所述目标表的行数是否达到预设阈值;若所述目标表的行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目标表的状态更新为不可写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包括:将所述Key-Value数据的Key写入所述目标表的指定字段;根据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所述Value的业务字段的值写入所述目标表中对应表字段。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Key和业务字段,查询与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查询结果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所述查询结果封装为Value。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查询语句;解析所述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所述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所述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执行所述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查询结果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所述查询结果封装为Key-Value数据。11.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解析模块,用于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所述Value包括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数据写入模块,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所述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所述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所述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判断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若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均一致,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数据查询模块,所述第一数据查询模块用于: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根据所述待查询数据的Key和业务字段,查询与所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数据查询模块,所述第二数据查询模块用于: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查询语句;解析所述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所述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所述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执行所述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14.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使用区块链进行存储和交互。在区块链技术中,数据以区块的形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个生成并叠加形成链式数据结构,每个区块记录了相应时间所发生的交易信息。因为区块链存储数据结构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以采用Key-Value存储模型,以键值对的形式进行存储数据。但是目前大部分业务系统的应用层主逻辑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与区块链使用的Key-Value存储模型不同,使得区块链的数据无法对接到应用层中。现有的区块链不支持对于部分特定条件的查询或者复杂逻辑的查询,查询效率低。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的区块链不支持对于部分特定条件的查询或者复杂逻辑的查询,查询效率低,且无法对接到应用层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所述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包括:数据解析模块,用于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数据写入模块,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所述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所述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所述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所述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所述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所述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所述Key-Value数据写入所述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以下各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具体的应用于区块链系统,区块链系统中数据以采用Key-Value存储模型,以键值对的形式进行存储数据。本实施例中,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数据,从数据库操作的API接口介入,将区块链系统的数据存储与关系型数据库联合在一起,当区块链系统中需要存储一条Key-Value数据时,将Key-Value数据进行整合并存储到关系型数据库中,且支持对关系型数据库中区块链数据的查询。本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一种应用场景为:在区块链系统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另一种应用场景为:在区块链系统需要查询数据时,若采用指定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进行数据查询时,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第二目标表;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和业务字段,查询第二目标表,得到查询结果。另一种应用场景为:在区块链系统需要查询数据时,若采用输入查询语句(例如SQL语句等)进行数据查询时,解析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执行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应用于对区块链系统中进行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计算设备。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实施例一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针对现有的区块链不支持对于部分特定条件的查询或者复杂逻辑的查询,查询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101、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通常,区块链系统中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将区块链数据写入Key-Value数据库中,一种方式为:Put(Key,Value),给定了Key和Value;另一种方式为:Write(Value),给定了Value,但是未定义Key。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Key-Value结构的区块链数据存储到关系型数据库,预先定义区块链数据的Value的格式,要求区块链系统中生成的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包括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其中,数据类别表示Value的业务分类,也就是Value对应交易信息的业务分类,可映射为关系型数据库的表名。数据格式表示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样式,例如可以是JSON格式、或按照分隔符分类等。另外,同一数据类别对应有同一数据格式,对于同一数据类别而言,不允许其存储不同的数据格式,以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度,保证系统稳定性。字段数量表示该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同一数据类别对应有同一字段数量,对于同一数据类别而言,不允许其设置多种字段数量。另外,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可以设置为不少于当前实际Value的字段数量。本实施例中,在区块链系统中需要通过任意一种方式存储Key-Value数据时,根据Value格式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可以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步骤S102、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本实施例中,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维护数据类别信息表,该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其中某一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示例性的,数据类别信息表的表结构可以如下表1所示:数据类别表字段名数据格式业务字段标识其中,业务字段标识可以为业务字段名或者业务字段顺序号等等。例如,假设有两种数据类别:Person和Student。数据类别信息表可以包括如下表2所示的数据:数据类别表字段名数据格式业务字段标识1Persontd_000column1JSONname2Persontd_000column2JSONage3Studenttd_001column1SPLIT(,)04Studenttd_001column2SPLIT(,)15Studenttd_001column3SPLIT(,)2如表2所示的数据,根据ID为1和2的两行数据可知,Person业务数据被存储在表td_000中,存储的数据格式为JSON,其JSON格式中的name属性为第一个业务字段(业务字段名为“name”),对应表字段:column1;age属性为第二个业务字段(业务字段名为“age”),对应表字段:column2。根据ID为3-5的三行数据可知,Student业务数据被存储在表td_001中,存储的数据格式为“SPLIT(,)”,表示按照逗号分隔符分类。其第一段为第一个业务字段(顺序为0),对应表字段:column1;第二段为第二个业务字段(顺序为1)对应表字段:column2;以此类推。另外,表字段column0可以被保留用于存放Key。在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之后,该步骤中,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以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步骤S103、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在确定将Key-Value数据写入的目标表之后,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该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该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Key值以及Value中各业务字段的值写入目标表的对应表字段中。示例性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中可以采用保留的指定字段来存储Key值。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二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Value包括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包括:判断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若一致,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不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或者Value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不一致,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201、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该步骤与上述步骤S101一致,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在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之后,通过步骤S202-S208,作为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选的,在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时,可以先判断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是否满足Value格式要求。如果Value不满足Value格式要求,则无法将Key-Value数据存储到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进行数据写入异常提示。如果Value满足Value格式要求,则继续执行后续步骤。步骤S202、判断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其中,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另外,关于数据类别信息表的详细描述详见上述步骤S102,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首先判断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执行步骤S203,直接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不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执行步骤S207-S208,获取一个新表作为目标表,并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步骤S203、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步骤S204、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本实施例中,在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到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之后,根据存储信息中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判断Value中的数据格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是否一致,以及Value中的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是否一致。若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均一致,则执行步骤S205,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若Value的数据格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不一致,或者若Value的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不一致,则执行步骤S207-S208,获取一个新表作为目标表,并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步骤S205、若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均一致,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步骤S206、判断目标表的当前状态是否为可写状态。本实施例中,增加对各个数据类别对应的表的状态,用于描述表是否可写。其中,目标表的状态包括可写状态和不可写状态。示例性的,可以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维护状态信息表,用于存储各个表的状态。例如,状态信息表至少包括如下字段:表名和表状态;状态信息表还可以包括字段数量。本实施例中,初始设置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为可写状态,后续实时地根据表中存储数据量的大小更新表的状态,可以防止单个表过大,提高查询效率。示例性的,计算设备检测各个表的行数是否达到预设阈值;若某一表的行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该表的状态更新为不可写状态。其中,预设阈值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选的,计算设备可以通过单独的线程按照预设策略更新各个表的状态,例如,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定时更新,实时地更新等等,本实施例对于更新各个表的状态的预设策略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因为对各个表的数据量的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因此不必增加锁等复杂逻辑处理。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之后,该步骤中,确定目标表的当前状态,若目标表为不可写状态,则执行步骤S207-S208,获取一个新表作为目标表,并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若目标表为可写状态,则执行步骤S209,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步骤S207、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直接创建一个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预先创建好具有指定字段数量的空表,其中指定字段数量可以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或者多个字段数量。该步骤中,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直接获取一个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一致的预先建好的空表,作为目标表。这样,可以节省写入数据过程中的建表操作,可以提高数据写入效率。示例性的,计算设备可以维护闲置表信息表,该闲置表信息表用于存储已创建空表的信息,至少包括表名及其对应字段数量,还可以包括表状态。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查询闲置表信息表,确定是否存在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一致的预先建好的空表;如果存在,则直接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一致的预先建好的空表,如果不存在,则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新建一个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一致的表,作为目标表。另外,如果不存在,则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新建一个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一致的表之后,将该表的状态设置为可写状态,并将该表的状态信息写入到状态信息表中。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闲置表信息表与状态信息表合并为一个表存储,本实施例此处不做具体限定。步骤S208、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在获取一个与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之后,根据该新表的信息,新表的表字段与Value的业务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数据格式等,生成该Value的数据类别的一条存储信息,并写入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以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步骤S209、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本实施例中,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中可以采用保留的指定字段来存储Key值。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之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该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Value的数据格式,解析该Value的各个业务字段的值,将Value的业务字段的值写入目标表中对应表字段,并将Key-Value数据的Key写入目标表的指定字段。另外,若待写入数据不包括Key,则只需将Value的业务字段的值写入目标表中对应表字段即可。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使得关系型数据库中表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总体上使得数据库的性能维持稳定,防止因表数据过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进一步的,通过根据表中数据量的大小设置表是否可写的状态,若某一表的行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该表的状态更新为不可写状态;若目标表为不可写状态,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可以防止单个表过大,进一步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三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对于已知待查询数据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的情况下,进行区块链数据查询的流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如图3所示,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301、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本实施例支持如下方式的数据查询:第一种是通过指定Key和数据类别查询所有字段,可以表示为QueryAll(Key,DataType),其中DataType表示数据类别;第二种是通过指定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查询,可以表示为QueryFields(Key,DataType,fields[]),其中,DataType表示数据类别,fields[]表示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业务字段。其中,第二种查询方式可以认为是对第一种查询方式的有一次封装,还可以表示为QueryFields(Key,DataType,\*),其中DataType表示数据类别,“\*”表示查询所有业务字段。本实施例中,计算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查询请求后,提取数据查询请求中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其中,数据查询请求可能不包括待查询数据的业务字段,此时则查询所有业务字段的值。步骤S302、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根据数据查询请求指定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指定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由于各个表存储的数据量有限制,一个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步骤S303、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和业务字段,查询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该步骤中,在数据查询请求指定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之后,根据数据查询请求指定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获取待查询数据的业务字段对应的表字段;然后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以及待查询数据的业务字段对应的表字段,查询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示例性的,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待查询数据的业务字段对应的表字段,以及查询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可以生成对应的查询语句,通过执行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其中查询语句可以是SQL语句等。步骤S304、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Value。该步骤为可选步骤,在步骤S303得到查询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或者还可以通过步骤S304将查询结果封装为Value之后,将封装得到的Value反馈给用户。在得到查询结果之后,还可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Value。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为JSON,则将查询结果封装为JSON字符串。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为按照分隔符分类,则通过分隔符将查询结果组装为格式化的字符串。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通过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和业务字段,查询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四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三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对于已知查询语句的情况下,进行区块链数据查询的流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如图4所示,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S401、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查询语句。本实施例支持通过查询语句查询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区块链数据。本实施例中,计算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查询请求后,提取数据查询请求中查询语句。其中查询语句可以是SQL语句等。步骤S402、解析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通过解析查询语句,获取查询语句中的表名,得到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获取查询语句中的查询字段,得到待查询的业务字段。步骤S403、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在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待查询的业务字段之后,计算设备通过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存储信息中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以及待查询的业务字段对应的表字段;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待查询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有多个,那么对于每个表,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该表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待查询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一个新的查询语句;这样,可以得到多个新的查询语句。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有多个,还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联合查询语句。步骤S404、执行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若新的查询语句有多个,则可以分别执行每个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每个新的查询语句对应的查询结果,然后将每个新的查询语句对应的查询结果进行汇总得到最终的查询结果。步骤S405、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Key-Value数据。该步骤为可选步骤,在步骤S404得到查询结果之后,可以直接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或者还可以通过步骤S405将查询结果封装为Key-Value数据之后,将封装得到的Key-Value数据反馈给用户。在得到查询结果之后,还可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Key-Value数据。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为JSON,则将查询结果中的Value数据封装为JSON字符串。示例性的,若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中Value的数据格式为按照分隔符分类,则通过分隔符将查询结果中的Value数据组装为格式化的字符串。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通过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查询语句;解析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执行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五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可以执行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流程。如图5所示,该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50包括:数据解析模块501和数据写入模块502。具体地,数据解析模块501用于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数据写入模块502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其中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数据写入模块502还用于: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具体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具体功能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六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五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Value包括数据类别、数据格式、字段数量和Value值。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判断数据类别信息表中是否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已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判断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是否一致;若Value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均一致,则从数据类别信息表中获取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可选的,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若数据类别信息表中不存在Value的数据类别,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可选的,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若Value的数据格式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不一致,或者Value的字段数量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不一致,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数据格式和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可选的,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确定目标表的当前状态,目标表的状态包括可写状态和不可写状态;若目标表为不可写状态,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并根据新表更新数据类别信息表中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若目标表为可写状态,则执行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的步骤。可选的,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检测目标表的行数是否达到预设阈值;若目标表的行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目标表的状态更新为不可写状态。可选的,数据写入模块还用于:将Key-Value数据的Key写入目标表的指定字段;根据Value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Value的业务字段的值写入目标表中对应表字段。可选的,如图6所示,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50还可以包括:第一数据查询模块503。第一数据查询模块503用于: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待查询数据的Key,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查询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根据待查询数据的Key和业务字段,查询与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对应的表,得到查询结果。可选的,第一数据查询模块503还用于: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Value。可选的,如图6所示,区块链数据处理的装置50还可以包括:第二数据查询模块504。第二数据查询模块504用于:响应于区块链系统的数据查询请求,获取查询语句;解析查询语句,确定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和业务字段;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将查询语句中的数据类别替换为对应的表名称,将查询语句中的业务字段替换为对应的表字段,生成新的查询语句;执行新的查询语句,得到查询结果。可选的,第二数据查询模块504还用于:根据待查询数据的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将查询结果封装为Key-Value数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具体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二至四中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具体功能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使得关系型数据库中表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总体上使得数据库的性能维持稳定,防止因表数据过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进一步的,通过根据表中数据量的大小设置表是否可写的状态,若某一表的行数达到预设阈值,则将该表的状态更新为不可写状态;若目标表为不可写状态,则获取与存储信息中的字段数量匹配的新表作为目标表,可以防止单个表过大,进一步提高了查询效率。实施例七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计算设备7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以及存储在存储器702上并可在处理器7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701运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预先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数据类别信息表,数据类别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数据类别的存储信息包括:该数据类别对应的表,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业务字段与对应表中表字段的映射关系,以及该数据类别的Value的数据格式,从而实现关系型数据库中表与区块链中的业务数据的映射;在需要存储Key-Value数据时,解析Key-Value数据中的Value,确定Value的数据类别;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确定与Value的数据类别对应的目标表;根据数据类别信息表,将Key-Value数据写入目标表,能够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区块链数据,支持应用层业务系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查询,提高了查询效率。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方法。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与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路由设备提供的共享网路连接,使可用网络覆盖范围更广泛,同时具有更强的数据传输能力,以供用户设备进行网络访问,提高了用户体验。1.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通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周围其他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或者,通过接收周围其他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且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在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后,通过无线方式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接收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用户设备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将所述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以使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所述网络访问请求,以使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所述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包括: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包括: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向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发送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更新信息,所述更新信息用于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基于所述更新信息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5.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通过无线方式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周围其他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或者,通过接收周围其他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且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所述网络访问请求,以使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之前,还包括:配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所述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发送的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对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被更新,将更新后的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9.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建立或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第一路由设备根据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并在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后,通过无线方式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周围其他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或者,通过接收周围其他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且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接收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网络访问请求是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给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以使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发送至第一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11.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通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周围其他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或者,通过接收周围其他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为无线路由设备,且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位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后,通过无线方式建立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接收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用户设备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将所述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访问请求,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所述网络访问请求,以使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12.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操作。13.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进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操作。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与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技术。背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促进人们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路由设备作为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在互联网络中起到枢纽的作用,路由设备实现了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但由于网络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现有技术中的路由设备提供网络连接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发明内容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与设备。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建立或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使得系统进行: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第一路由设备获取其周围的其它路由设备,确定已联网的第二路由设备后,第一路由设备通过与第二路由设备进行网络连接,以使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进而以供第一路由设备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通过路由设备提供的共享网路连接使可用网络覆盖范围更广泛,同时具有更强的数据传输能力,以供用户设备进行网络访问,提高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系统拓扑图;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图;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系统的设备示意图;图10示出可被用于实施本申请中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示例性系统。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申请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终端、服务网络的设备和可信方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arallelRandomAccessMachine,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igitalVideoDisc,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本申请所指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网络设备、或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通过网络相集成所构成的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例如通过触摸板进行人机交互)的移动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所述移动电子产品可以采用任意操作系统,如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等。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一种能够按照事先设定或存储的指令,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其硬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嵌入式设备等。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主机、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集或多个服务器构成的云;在此,云由基于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虚拟超级计算机。所述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VPN)、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网络)等。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可以是运行于所述用户设备、网络设备、或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网络设备、触摸终端或网络设备与触摸终端通过网络相集成所构成的设备上的程序。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设备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设备如可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以内,并在此以引用方式包含于此。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更多,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典型场景,第一路由设备获取周围的其它路由设备,确定已联网的第二路由设备后,第一路由设备通过与第二路由设备进行网络连接,以使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进而使第一路由设备为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11、步骤S12和步骤S13,其中,在步骤S11中,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12中,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13中,第一路由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具体而言,在步骤S11中,第一路由设备获取其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路由设备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或者该第一路由设备自身的可用网络连接极弱,例如用户设备向该第一路由设备发送网络访问请求,由于第一路由设备的自身可用网络连接带宽窄,以至用户设备无法访问音、视频或者图像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路由设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若获得周围其它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则获取周围的路由设备;或者第一路由设备接收到其它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则获取周围的路由设备。在步骤S12中,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此,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记录一个或多个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预先设置在第一路由设备中,或者通过管理该第一路由设备的手机、PC(PersonalComputer,个人计算机)将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写入该第一路由设备,或者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存储于可插入该第一路由设备的存储卡中或U盘里。在步骤S13中,第一路由设备建立与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以使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以供第一路由设备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此,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A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C返回的探测响应帧,则路由设备A获取其周围的两个路由设备,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通过读取其预先设置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获知路由设备B为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进而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两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进而路由设备A为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又如,路由设备A获得其周围的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C,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路由设备A从可插入该路由设备A的U盘(例如FANXI_F361手机电脑两用U盘)中读取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路由设备共享信息预先存储于FANXI_F361手机电脑两用U盘中。路由设备A读取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获知路由设备B为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进而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两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进而路由设备A为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4(未示出),在步骤S14中,第一路由设备接收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用户设备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将所述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如上例,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与用户设备连接,路由设备A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网路访问请求;进而路由设备A通过与路由设备B的共享网络连接将该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路由设备B。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在所述步骤S13中,第一路由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具体而言,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在此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账号、密码及IP地址信息,还包括连接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认证信息。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该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例如路由设备B)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包括可用网络连接的账号LS_2.4、密码111以及IP地址192.168.1.1。第一路由设备A根据上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通过有线连接建立与路由设备B的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A,以供第一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路由设备B通过WAN(WideAreaNetwork,广域网)口与第一路由设备A进行共享网络连接,或者路由设备B通过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口连接第一路由设备A进行桥接共享网络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步骤S13中,第一路由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向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发送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第一路由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由设备设置为有线网口的认证方式,例如采用pppoe(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以太网点对点协议)账号密码的认证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由设备采用设置密码的方式来认证。例如,路由设备A获得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账号SH_5G,采用设置的密码111来认证,路由设备A将密码111向路由设备B发送,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又如,路由设备A获得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账号SH_5G、密码111,采用账号SH_5G和密码111来认证,路由设备A将上述账号SH_5G和密码111向路由设备B发送,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5(未示出),在步骤S15中,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更新信息,所述更新信息用于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基于所述更新信息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在此,更新信息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例如记录增加/减少的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增加共享路由设备B或者减少共享路由设备C(即路由设备C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例如,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通过该共享网络连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更新信息,该路更新信息包括增加可共享路由设备C、D,减少可共享路由设备E等;路由设备A基于上述更新信息(增加可共享路由设备C、D,减少可共享路由设备E)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更新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更新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21和步骤S22,其中,在步骤S21中,第二路由设备将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22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将其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通过有线连接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其中路由设备A可用网络连接极弱(信道带宽仅为56kbps)。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23(未示出),在步骤S23中,第二路由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所述网络访问请求。例如,路由设备B接收路由设备A发送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且路由设备A通过该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例如请求打开视频XXX;通过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所述步骤S22之前还包括步骤S220(未示出),在步骤S220中,配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其中,在所述步骤S22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配置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例如账号TQ_841和密码000;路由设备A将账号TQ_841和密码000向路由设备B发送,路由设备B根据该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22中,第二路由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发送的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对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配置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例如账号TQ_841、密码000及采用密码000来认证,路由设备B接收路由设备A发送的连接共享认证请求,其中包括密码000;路由设备B根据其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密码000对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判断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进而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24(未示出),在步骤S24中,若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被更新,将更新后的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例如,路由设备B的共享状态信息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路由设备B将其更新后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31和步骤S32,在步骤S31中,网络设备接收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32中,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建立或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的共享状态信息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将其更新后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接收该共享状态信息,建立或者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如表1所示的更新前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D等,如表2所示的更新后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E等。共享路由设备1路由设备C2路由设备D…………共享路由设备1路由设备C…………5路由设备E…………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33(未示出),在步骤S33中,网络设备将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发送至第一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例如,网络设备将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如上例表2示出的共享路由设备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D)或者将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如上例中的路由设备E)发送至路由设备A,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应路由设备A的请求,向路由设备A发送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主动推送,将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发送至路由设备A。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包括步骤S41(同步骤S21)、步骤S42(同步骤S11)、步骤S43(同步骤S12)和步骤S44(同步骤S13/步骤S22),其中在步骤S41中,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42中,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43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步骤S44中,所述第一/二路由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一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将其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获取其周围的其它路由设备,如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E。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根据预设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即共享路由设备包括路由设备B),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E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一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该设备包括第一模块61、第二模块62和第三模块63,其中,所述第一模块61,用于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二模块62,用于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三模块63,用于,第一路由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模块61,用于第一路由设备获取其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路由设备无可用网络连接或者该第一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极弱,例如用户设备向该第一路由设备发送网络访问请求,由于第一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带宽窄,以至用户设备无法访问音、视频或者图像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路由设备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若获得周围其它路由设备返回的探测响应帧,则获取周围的路由设备;或者第一路由设备接收到其它路由设备发送的探测请求帧,则获取周围的路由设备。第二模块62,用于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备可用网络连接,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在此,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记录一个或多个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预先设置在第一路由设备中,或者通过管理该第一路由设备的手机、PC(PersonalPomputer,个人计算机)将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写入该第一路由设备,或者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存储于可插入该第一路由设备的存储卡中或U盘里。第三模块63,用于第一路由设备建立与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以使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以供第一路由设备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此,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A主动发送探测请求帧,获得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C返回的探测响应帧,则路由设备A获取其周围的两个路由设备,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通过读取其预先设置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获知路由设备B为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进而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两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进而路由设备A为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又如,路由设备A获得其周围的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C,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路由设备A从可插入该路由设备A的U盘(例如FANXI_F361手机电脑两用U盘)中读取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路由设备共享信息预先存储于FANXI_F361手机电脑两用U盘中。路由设备A读取该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获知路由设备B为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进而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C两个路由设备中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进而路由设备A为用户设备提供网络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四模块(未示出),所述第四模块,用于第一路由设备接收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用户设备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将所述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如上例,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通过无线建立共享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与用户设备连接,路由设备A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网路访问请求;进而路由设备A通过与路由设备B的共享网络连接将该网络访问请求发送至路由设备B。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所述第三模块,用于第一路由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具体而言,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在此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包括第二路由设备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账号、密码及IP地址信息,还包括连接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认证信息。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该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共享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例如路由设备B)关于共享可用网络连接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包括可用网络连接的账号LS_2.4、密码111以及IP地址192.168.1.1。第一路由设备A根据上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通过有线连接建立与路由设备B的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第一路由设备A,以供第一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路由设备B通过WAN(WideAreaNetwork,广域网)口与第一路由设备A进行共享网络连接,或者路由设备B通过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口连接第一路由设备A进行桥接共享网络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三模块,用于第一路由设备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向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发送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第一路由设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由设备设置为有线网口的认证方式,例如采用pppoe(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以太网点对点协议)账号密码的认证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路由设备采用设置密码的方式来认证。例如,路由设备A获得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账号SH_5G,采用设置的密码111来认证,路由设备A将密码111向路由设备B发送,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又如,路由设备A获得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如账号SH_5G、密码111,采用账号SH_5G和密码111来认证,路由设备A将上述账号SH_5G和密码111向路由设备B发送,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五模块,所述第五模块,用于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更新信息,所述更新信息用于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基于所述更新信息更新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在此,更新信息记录增加/减少的具有可用网络连接的共享路由设备,例如增加共享路由设备B或者减少共享路由设备C(即路由设备C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例如,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通过该共享网络连接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更新信息,该更新信息包括增加可共享路由设备C、D,减少可共享路由设备E等;路由设备A基于上述更新信息(增加可共享路由设备C、D,减少可共享路由设备E)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更新信息的内容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更新信息的内容如能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并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第二路由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该设备包括第六模块71和第七模块72,其中,所述第六模块,用于第二路由设备将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七模块,用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建立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将其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通过有线连接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其中路由设备A可用网络连接极弱(信道带宽仅为56kbps)。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八模块(未示出),所述第八模块,用于第二路由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第一路由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所述网络访问请求。例如,路由设备B接收路由设备A发送的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其中,路由设备A与路由设备B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且路由设备A通过该共享网络连接发送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例如请求打开视频XXX;通过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转发用户设备的网络访问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在第七模块之前,还包括第七零模块(未示出),所述第七零模块,用于配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七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配置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例如账号TQ_841和密码000;路由设备A将账号TQ_841和密码000向路由设备B发送,路由设备B根据该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七模块,用于第二路由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发送的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对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若所述连接共享认证请求认证通过,建立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配置路由设备B的连接共享配置信息,例如账号TQ_841、密码000及采用密码000来认证,路由设备B接收路由设备A发送的连接共享认证请求,其中包括密码000;路由设备B根据其连接共享配置信息,密码000对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判断该连接共享认证请求通过认证,进而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九模块(未示出),所述第九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被更新,将更新后的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例如,路由设备B的共享状态信息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路由设备B将其更新后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在网络设备端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该设备包括第十模块81和第十一模块82,所述第十模块,用于网络设备接收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十一模块,用于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更新信息,建立或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的共享状态信息由可共享状态更新为不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将其更新后的共享状态信息上传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接收该共享状态信息,建立或者更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如表1所示的更新前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D等,如表2所示的更新后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其中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E等。共享路由设备1路由设备C2路由设备D…………共享路由设备1路由设备C…………5路由设备E…………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第十三模块(未示出),所述第十三模块,用于网络设备将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发送至第一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例如,网络设备将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如上例表2示出的共享路由设备包括路由设备C、路由设备D)或者将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如上例中的路由设备E)发送至路由设备A,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应路由设备A的请求,向路由设备A发送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主动推送,将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或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中的更新部分发送至路由设备A。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提供网络连接的设备示意图。该设备包括第一模块61、第二模块62、第三模块63、第六模块71和第七模块72,其中所述第六模块71,用于第二路由设备将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模块61,用于第一路由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设备周围的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缺乏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二模块62,用于所述第一路由设备根据路由设备共享信息,从所述一个或多个路由设备中确定所述第二路由设备,其中,所述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包括被配置为可共享状态的至少一个路由设备的信息,且所述至少一个路由设备具有可用网络连接;所述第三模块63/第七模块72,用于所述第一/二路由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一路由设备间的共享网络连接。例如,路由设备B将其共享状态信息设置为可共享状态,其中,路由设备B具有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获取其周围的其它路由设备,如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E。其中,路由设备A自身无可用网络连接。路由设备A根据预设的路由设备共享信息(即共享路由设备包括路由设备B),从路由设备B和路由设备E确定第二路由设备为路由设备B。路由设备B与路由设备A建立共享网络连接,以使路由设备B的可用网络连接共享给路由设备A,以供路由设备A支持用户设备访问网络。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代码,当所述计算机代码被执行时,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图10示出了可被用于实施本申请中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示例性系统;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1000能够作为各所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用于保持用户设备无线连接的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1000可包括具有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系统存储器或固定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存储设备1020)以及与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耦合并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实现模块从而执行本申请中所述的动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控制模块1010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接口控制器,以向(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与系统控制模块1010通信的任意适当的设备或组件提供任意适当的接口。系统控制模块1010可包括存储器控制器模块1030,以向系统存储器1015提供接口。存储器控制器模块1030可以是硬件模块、软件模块和/或固件模块。系统存储器1015可被用于例如为系统1000加载和存储数据和/或指令。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存储器1015可包括任意适当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适当的DRAM。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存储器1015可包括双倍数据速率类型四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FourthGenerationSynchronous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DDR4SDRAM)。对于一个实施例,系统控制模块10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O)控制器,以向NVM/存储设备1020及(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1025提供接口。例如,NVM/存储设备1020可被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NVM/存储设备1020可包括任意适当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和/或可包括任意适当的(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一个或多个硬盘驱动器(HardDiskDrive,HDD)、一个或多个光盘(CD)驱动器和/或一个或多个数字通用光盘(DVD)驱动器)。NVM/存储设备1020可包括在物理上作为系统1000被安装在其上的设备的一部分的存储资源,或者其可被该设备访问而不必作为该设备的一部分。例如,NVM/存储设备1020可通过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825进行访问。(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1025可为系统1000提供接口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网络和/或与任意其他适当的设备通信。系统1000可根据一个或多个无线网络标准和/或协议中的任意标准和/或协议来与无线网络的一个或多个组件进行无线通信。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10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例如,存储器控制器模块1030)的逻辑封装在一起。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10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封装在一起以形成系统级封装(例如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10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对于一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05中的至少一个可与系统控制模块10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的逻辑集成在同一模具上以形成片上系统(例如SystemonChip,SoC)。在各个实施例中,系统1000可以但不限于是:服务器、工作站、台式计算设备或移动计算设备(例如,膝上型计算设备、手持计算设备、平板电脑、上网本等)。在各个实施例中,系统1000可具有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和/或不同的架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系统1000包括一个或多个摄像机、键盘、液晶显示器(LightEmittingDiode,LCD)屏幕(包括触屏显示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多个天线、图形芯片、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和扬声器。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所述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申请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另外,本申请的一部分可被应用为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当其被计算机执行时,通过该计算机的操作,可以调用或提供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源文件、可执行文件、安装包文件等,相应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该计算机直接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编译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编译后程序,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安装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安装后程序。在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可供计算机访问的任意可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藉此包含例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通信信号被从一个系统传送到另一系统的介质。通信介质可包括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电缆和线(例如,光纤、同轴等))和能传播能量波的无线(未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声音、电磁、RF(即RadioFreqency)、微波和红外。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可被体现为例如无线介质(诸如载波或诸如被体现为扩展频谱技术的一部分的类似机制)中的已调制数据信号。术语“已调制数据信号”指的是其一个或多个特征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被更改或设定的信号。调制可以是模拟的、数字的或混合调制技术。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随机存储器(RAM,DRAM,SRAM);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各种只读存储器(ROM,PROM,EPROM,EEPROM)、磁性和铁磁/铁电存储器(例如磁性随机存储器(MagneticRandomAccessMemory,MRAM),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erroelectricRAM,FeRAM));以及磁性和光学存储设备(硬盘、磁带、CD、DVD);或其它现在已知的介质或今后开发的能够存储供计算机系统使用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数据。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该装置运行基于前述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将壳膜干燥、粉碎;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分离出高纯度的透明质酸,直接从禽类蛋壳中提取透明质酸,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得到的透明质酸来自动物的自然组织,分子量稳定,无内毒素。1.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220%乙酸,或者质量浓度为15wt%的EDTA二钠盐或Η)ΤΑ四钠盐浸泡蛋壳,将壳膜分离;将壳膜干燥、粉碎;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采用蛋白酶去除壳膜中的蛋白质;以及用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采用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洗脱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或者用氯化十六烷吡啶进行沉淀、离心提取总糖胺聚糖;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具体包括:i)用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将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角质素在水溶液或50mM,pH为79的Tris-HCl缓冲液中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ii)将反应液1加入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过夜,依次用不同浓度的NaCl水溶液洗脱、脱盐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物;或者往反应液1中加入NaCl,使NaCl的最终浓度为0.5M,煮沸后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1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沉淀析出;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分离,具体包括:采用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Sepacore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或HPLC系统,用0.055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光波的激发波长214nm、发射波长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或硫酸皮肤素;所述采用蛋白酶去除壳膜中的蛋白质,具体包括:将壳膜粉悬浮于含〇〇.6wt%十二烷基磺酸钠的PBS缓冲液中,所述磷酸盐缓冲液的pH值为711,所述壳膜与PBS缓冲液的质量比为1:(1080);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739°C水浴处理1228小时,ActinaseE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250);于9095°C灭活ActinaseE1030分钟;加入蛋白酶K于5356°C水浴处理624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质量比为1:(70100),于9095°C灭活蛋白酶K1040分钟;或者用碱性蛋白酶于5363°C水浴处理624小时,酶与壳膜质量比1:(80100),于9095°C灭活碱性蛋白酶1040分钟;用悬浮桶转子320060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所述用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采用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洗脱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将上清液加入阴离子交换柱,或往上清液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过夜,上清液与树脂体积比为(5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去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杂质,最后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脱盐,所述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为3IOkDa;或者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4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将沉淀物冻干或空干得总糖胺聚糖;或者所述用氯化十六烷吡啶进行沉淀、离心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直接往上清液中加入氯化十六烷吡啶至每IOOmL上清液中含0.010.5g氯化十六烷吡啶,混匀后于28°(:放置过夜,于28°C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用含520wt%乙酸钾的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再用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沉淀,即得到总糖胺聚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过程中,蛋壳浸泡的时间为1296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壳膜干燥、粉碎,具体包括:将壳膜冷冻干燥15天,或者于2090°C烘15天;用粉碎仪或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将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在水溶液或50mMTris-HCl缓冲液中水解成碎片,具体包括:将总糖胺聚糖溶解于水或50mM,pH为79的Tris-HCl缓冲液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24小时,以将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ΠΙ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0.010.15mU、0.1lmU、0.53mU和0.010.3mU。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反应液1加入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过夜,依次用不同浓度的NaCl水溶液洗涤结合不紧密的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碎片以及其它杂质,最后洗脱、脱盐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物,具体包括:将反应液1加入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过夜,上清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积比为(5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去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中的糖胺聚糖碎片及其它杂质,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最后或者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脱盐,所述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3IOkDa;或者先用0.5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沉淀,再用体积浓度7095%甲醇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冻干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混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反应液1中加入NaCMiNaCl的最终浓度为0.5M,高温水浴,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沉淀析出,具体包括:往反应液1加入NaCl,使得最终NaCl的浓度为0.5M,煮3分钟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25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最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再用体积浓度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或硫酸皮肤素混合物。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透明质酸的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背景技术[0002]透明质酸是一种富含阴离子的直链线性大分子多糖,能够和动物体内多种细胞生长因子、酶、细胞因子以及受体相结合,诱发信号转导,从而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因此,透明质酸被广泛用于医药(例如,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腱和软组织损伤、作为癌症纳米药物佐剂等)、食品保健和化妆品(例如,用于抗皱化妆品等)领域。[0003]目前,透明质酸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动物组织,如公鸡鸡冠、胎儿肚脐,多来源于屠宰车间或医院;另一种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前一种方法由于动物组织产量有限,限制透明质酸的产量;后一种方法,由于产生的透明质酸分子量(长度)较难把握,且容易受内毒素污染,影响了透明质酸的进一步应用。发明内容[0004]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分离出高纯度的透明质酸,直接从禽类蛋壳中提取透明质酸,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得到的透明质酸来自动物的自然组织,分子量稳定,无内毒素。[0005]本发明提供的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06]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220%乙酸,或者质量浓度为15wt%的EDTA二钠盐/EDTA四钠盐浸泡蛋壳,将壳膜分离;[0007]将壳膜干燥、粉碎;[0008]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采用蛋白酶去除壳膜中的蛋白质;以及用阴离子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采用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洗脱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或者用氯化十六烷吡啶进行沉淀、离心提取总糖胺聚糖;所述阴离子交换柱为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所述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0009]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具体包括:[0010]i)用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在水溶液或50mM,pH为79的TriS-HCl缓冲液中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0011])将反应液1循环2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反应液1与树脂体积比为(530):1),依次用不同浓度的NaCl水溶液洗脱、脱盐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物;或者往反应液1中加入NaCl,使得最终NaCl的浓度为0.5M,煮3分钟使酶变性沉淀,之后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沉淀析出;[0012]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具体包括:采用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epaC〇re退)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或HPLC系统,用浓度范围为0.055M,浓度梯度为0.20.5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光波的激发波长214nm、发射波长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013]优选地,壳膜与I丐化壳的分离过程中,蛋壳浸泡的时间为1296h。[0014]优选地,所述将壳膜干燥、粉碎,具体包括:将壳膜冷冻干燥15天,或者于2090°C烘15天;用粉碎仪或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015]优选地,所述采用蛋白酶去除壳膜中的蛋白质,具体包括:[0016]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6wt%十二烷基磺酸钠的PBS缓冲液中,所述磷酸盐缓冲液的pH值为711,所述壳膜与PBS缓冲液的质量比为1:(1080);[0017]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739°C下进行水浴处理1228小时,ActinaseE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250);于9095°C灭活ActinaseE1030分钟;[0018]加入蛋白酶K于5356°C水浴处理624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质量比为1:(70100),于9095°C灭活蛋白酶K1040分钟;或者用碱性蛋白酶于5363°C水浴处理624小时,酶与壳膜质量比1:(80100);于9095°C灭活碱性蛋白酶1040分钟;[0019]用悬浮桶转子320060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020]优选地,所述用阴离子交换柱/阴离子交换树脂,依次采用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洗脱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将上清液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或往上清液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液与树脂体积比为(5-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去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的杂蛋白或杂质,最后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脱盐,所述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为3IOkDa;或者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4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将沉淀物冻干或空干得总糖胺聚糖;[0021]优选地,所述用氯化十六烷吡啶进行沉淀、离心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直接往上清液中加入氯化十六烷吡啶至每IOOmL上清液中含0.010.5g氯化十六烷吡啶,混匀后于28°C放置过夜以沉淀总糖胺聚糖,于28°C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用含520wt%乙酸钾的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再用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沉淀,即得到总糖胺聚糖。[0022]优选地,所述用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在水溶液或50mMTris-HCl缓冲液中水解成碎片,具体包括:将总糖胺聚糖溶解于水或50mM,pH为79的Tris-HCl缓冲液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24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0023]优选地,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0.010.15mU、0.1lmU、0.53mU和0.010.3mU。[0024]优选地,所述将反应液1加入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过夜,依次用不同浓度的NaCl水溶液洗脱、脱盐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物,具体包括:将反应液1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I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液与树脂体积比为(10-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去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糖胺聚糖水解后的碎片及其它杂质,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最后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脱盐,所述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3IOkDa;或者先用0.5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再用体积浓度7095%甲醇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冻干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25]优选地,所述往反应液1中加入NaCl,使得最终NaCl的浓度为0.5M,高温水浴后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沉淀析出,具体包括:往反应液1加入NaCl,使NaCl的最终浓度为0.5M,煮3分钟(这里加入NaCl以促进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水浴变性沉淀,并且提高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产率)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25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最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再用体积浓度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可以从禽类蛋壳膜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透明质酸,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得到的透明质酸来自动物的自然组织,分子量稳定,无内毒素。具体实施方式[00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002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29]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220%乙酸,或者质量浓度为15wt%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盐(EDTA二钠盐/EDTA四钠盐)浸泡蛋壳1296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030]本发明采用体积浓度为220%乙酸,或者质量浓度为15wt%的EDTA二钠盐/m)TA四钠盐对禽类蛋壳进行处理,可以快速、高效的将壳膜与钙化壳进行分离。[0031]2)将壳膜冷冻干燥15天,或者于2090°C烘15天;用粉碎仪或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032]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033]A.消化蛋白质[0034]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6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中,该磷酸盐缓冲液的pH值为711,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1080);本发明使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可以增强后续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更好的降解壳膜中的蛋白质。[0035]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250);于3739°C下进行水浴处理1228小时,期间间歇性地震荡悬浮反应液,接着于9095°C灭活ActinaseE1030分钟;[0036]再加入蛋白酶K于5356°C水浴处理624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70100),之后于9095°C灭活蛋白酶K1040分钟;或者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于5363°C水浴处理624小时,碱性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1:(80100);之后于9095°C灭活alcalase1040分钟;[0037]本发明采用蛋白酶K或者碱性蛋白酶可以进一步降解未能被链霉蛋白酶降解的蛋白质,能够更充分的将壳膜中的蛋白质降解,同时蛋白酶K或者碱性蛋白酶在降解余下壳膜蛋白质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解链霉蛋白酶,从而省去了后续去除链霉蛋白酶的过程,简化了工艺步骤。[0038]用悬浮桶转子320060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039]B.提取总糖胺聚糖:[0040]将上清液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或往上清液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以充分结合总糖胺聚糖,上清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5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充分洗掉杂蛋白或其它杂质,最后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脱盐去除NaCl,该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为3IOkDa;或者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4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将沉淀物冻干或空干得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041]或者,直接往上清液中加入氯化十六烷吡啶至每IOOmL上清液中含0.010.5g氯化十六烷吡啶,混匀后于28°C放置过夜以充分沉淀总糖胺聚糖,于28°C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用含520wt%乙酸钾的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再用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沉淀,即得到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042]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043]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水或50mM,pH=79的Tris-HCl缓冲液(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24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0.01〇.15mU、0.1lmU、0.53mU和0.010.3mU;[0044]采用Tris-HCl缓冲液可以增强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尤其角质素酶的活性,使得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的水解更彻底。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配合使用,可以更充分地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降解成糖链碎片,其与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很弱甚至不结合,所以容易被洗涤掉。[0045]ii)将反应液1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或往反应液1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反应液1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103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充分洗掉降解的糖链碎片或杂蛋白,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最后用超滤管或透析袋(该超滤管或透析袋的截留量3IOkDa)脱盐;或者先用0.55倍体积的甲醇于-208°C沉淀1218小时,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再用体积浓度70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冻干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46]或者,往反应液1加入NaCl,使得最终NaCl的浓度为0.5M,煮3分钟(这里加入NaCl以促进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水浴变性沉淀,并且提高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产率)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25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7095%的乙醇,于28°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最后用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力离心,再用体积浓度70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47]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048]米用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Se.pa.COre: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或HPLC系统,用浓度范围为0.055M,浓度梯度为0.20.5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光波的激发波长214nm、发射波长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随后用超滤管或透析袋(截留量3-10kDa)脱盐;或者用45倍体积的无水甲醇于-208°C分别将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1218小时,固定角转子1500030000xg离心去除上清液,用体积浓度7095%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二遍;再冻干或空干。[0049]6)透明质酸的最终鉴定: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于37°C降解过夜,每微克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中酶用量分别为0.01〇.15mU,之后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最终可以从上述吸收峰对应的几个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050]本发明所述的禽类蛋壳包括但不限于鸡、鸭、鹅、火鸡、鸵鸟、孔雀、鹌鹑、鸟类等的蛋壳。本发明所述的透明质酸提取方法(含消化蛋白质、提取总糖胺聚糖、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也适用于其它动物组织(脱脂、脱矿或无脂、无矿的动物组织材料)中透明质酸的提取。[0051]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从禽类蛋壳膜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透明质酸,不仅来源广泛,而且得到的透明质酸来自动物的自然组织,分子量稳定,无内毒素。[0052]实施例1[0053]一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54]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3%乙酸,浸泡蛋壳12h后,手工剥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055]2)将壳膜冷冻干燥1天,用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056]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057]A.消化蛋白质[0058]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0I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4)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50;[0059]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8°C下进行水浴处理20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10;于90°C灭活ActinaseE15分钟;[0060]再加入蛋白酶K于55°C水浴处理10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质量比为1:85,于95°C灭活蛋白酶K18分钟;[0061]用悬浮桶转子45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062]B.提取总糖胺聚糖:[0063]直接往上清液中加入氯化十六烷吡啶至每IOOmL上清液中含0.2g氯化十六烷吡啶,混匀后于5°C放置过夜后,于5°C固定角转子25000xg离心去除上清液,用含10wt%乙酸钾的95%乙醇洗涤沉淀3遍,再用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沉淀,即得到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064]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065]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双蒸水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0·0ImU、0·ImU、ImU和0·02mU。[0066]ii)将反应液1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依次用0·1Μ、0·5Μ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再用3.3Μ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之后用超滤管脱盐,所述超滤管的截留量8kDa,最后将糖胺聚糖冻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67]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068]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Sepacore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〇·1Μ、0·5M、1M、1·5M、2M、2·5M、3M、3·5Μ、4Μ、4·5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5倍体积的甲醇于4°C分别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12小时,用体积浓度90%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三遍,再空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C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069]实施例2[0070]—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71]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浸泡蛋壳36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072]2)将壳膜冷冻干燥2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073]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074]A.消化蛋白质[0075]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02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5)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40;[0076]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7°C下进行水浴处理28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40;于90°C灭活ActinaseE10分钟;[0077]再加入蛋白酶K于53°C水浴处理10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质量比为1:70,于95°C灭活蛋白酶K18分钟;[0078]用悬浮桶转子42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079]B.提取总糖胺聚糖:[0080]直接往上清液中加入氯化十六烷吡啶至每IOOmL上清液中含0.Ig氯化十六烷吡啶,混匀后于6°C放置过夜后,于6°C固定角转子30000xg离心力离心去除上清液,用含IOwt%乙酸钾的90%乙醇洗涤沉淀3遍,再用90%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沉淀,即得到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硫酸角质素、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081]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082]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水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5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的用量分别为0·02mU、0·ImU、ImU和0·02mU;[0083]ii)将反应液1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随后用超滤管(该超滤管的截留量IOkDa)脱盐;最后将糖胺聚糖冻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084]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085]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Sepacore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〇·1Μ、0·4Μ、0·7Μ、1Μ、1·3Μ、1·6Μ、1·8Μ、2·1Μ、2·4Μ、2·7Μ、3Μ、3·3Μ、3.6Μ、3.9Μ、4.5Μ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4倍体积的甲醇于4°C分别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18小时,用体积浓度95%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三遍,再空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086]实施例3[0087]—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88]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体积浓度为10%乙酸浸泡蛋壳12h后,手工剥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089]2)将壳膜冷冻干燥3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090]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091]A.消化蛋白质[0092]将壳膜粉悬浮于无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2)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30;[0093]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9°C下进行水浴处理12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10;于90°C灭活ActinaseE15分钟;[0094]再加入蛋白酶K于55°C水浴处理10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90,于93°C灭活蛋白酶K30分钟;[0095]用悬浮桶转子6〇o〇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处理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096]B.提取总糖胺聚糖:[0097]往上清液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与树脂体积比为1:10,依次用0.1M、0.5M的NaCl洗涤阴离子交换树脂,最后3.3M的NaCl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随后用透析袋(截留量6kDa)脱盐,最后将总糖胺聚糖冷冻干燥,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098]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099]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水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0·02mU、0·5mU、ImU和0·05mU;[0100])往上述反应液加入NaCl,终浓度0.5M,煮3分钟后,固定角转子20000Xg离心,取上清,之后加入4.5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95%乙醇沉淀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4°C过夜,固定角转子25000Xg离心,用无乙酸钾的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0101]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02]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Sepacore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之后用〇·1Μ、0·35Μ、0·7Μ、1·05Μ、1·4Μ、1·75Μ、2·1Μ、2·45Μ、2·8Μ、3.15Μ、3.5Μ、3.85Μ、4.2Μ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超滤管(截留量6kDa)脱盐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再冻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103]实施例4[0104]—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105]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质量浓度为2wt%的EDTA二钠盐浸泡蛋壳72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106]2)将壳膜于90°C烘1天;用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107]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108]A.消化蛋白质[0109]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2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7.8)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30;[0110]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7.5°C下进行水浴处理15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45;于92°C灭活ActinaseE12分钟;[0111]再加入蛋白酶K于55°C水浴处理10小时,蛋白酶K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75,于95°C灭活蛋白酶K15分钟;[0112]用悬浮桶转子55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113]B.提取总糖胺聚糖:[0114]将上清液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依次用0.05M、0.IM的NaCl洗涤阴离子交换柱,最后3.3M的NaCl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随后用透析袋(截留量3kDa)脱盐,最后将总糖胺聚糖冷冻干燥,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15]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16]i)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50mMTris-HCl缓冲液(该缓冲液的pH=7.2;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8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〇.ImU、0.ImU、0.5mU和0.5mU;[0117]ii)往反应液1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反应液1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15: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用5倍体积的甲醇于6°C沉淀15小时,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再用体积浓度90%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118]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19]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HPLC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0.1M、0.4M、0.7M、1M、1.3M、I·6M、I·9M、2·2M、2·5M、2·8M、3·1M、3·4M、3·7M、4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4倍体积的甲醇于-20°C分别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15小时,用体积浓度90%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三遍,再空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实施例5[0120]—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121]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质量浓度为5wt%的EDTA二钠盐浸泡蛋壳45h后,手工剥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122]2)将壳膜60°C烘3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123]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124]A.消化蛋白质[0125]将壳膜粉悬浮于含O.Ol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0)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25;[0126]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8.2°C下进行水浴处理18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50;于93°C灭活ActinaseE10分钟;[0127]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于53°C水浴处理20小时,酶与壳膜的质量比1:80;于95°C灭活alcalase20分钟;[0128]用悬浮桶转子50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129]B.提取总糖胺聚糖:[0130]往上清液中加入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15: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树脂,最后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5倍体积的甲醇于-20°C沉淀12小时,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将沉淀物空干得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131]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32]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50mMTris-HCl缓冲液(该缓冲液的pH=7.6;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20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〇.〇2mU、0.ImU、1.5mU和0.05mU;[0133]ii)往反应液1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反应液1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15:1,先后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用3倍体积的甲醇于-8°C沉淀18小时,得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沉淀,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134]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35]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Sepa_COfe_.EasyPurificationSystems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〇·1Μ、0·4Μ、0·7M、1M、1·3M、1·6M、1·9M、2·2M、2·5M、2·8M、3·1M、3·4M、3.7M、4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超滤管(截留量SkDa)脱盐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再冻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136]实施例6[0137]—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138]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质量浓度为3wt%的EDTA二钠盐浸泡蛋壳72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139]2)将壳膜于60°C烘2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140]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141]A.消化蛋白质[0142]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I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0)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50;[0143]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8°C下进行水浴处理18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35;于91°C灭活ActinaseE18分钟;[0144]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于56°C水浴处理6小时,酶与壳膜的质量比1:100;于95°C灭活alcalase15分钟;[0145]用悬浮桶转子55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146]B.提取总糖胺聚糖:[0147]将上清液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最后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4倍体积的甲醇于_12°C沉淀18小时,用固定角转子23000xg离心力离心弃上清,再用体积浓度9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将沉淀物空干得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148]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49]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50mMTris-HCl缓冲液(该缓冲液的pH=7.5;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4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〇.ImU、0ImU、0.5mU和0.ImU;[0150]ii)将反应液1循环两遍加入VivapureQMaxH阴离子交换柱,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柱,再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的混合盐溶液,用5倍体积的甲醇于_20°C沉淀12小时,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再用体积浓度85%甲醇连续洗涤沉淀3遍,最后将糖胺聚糖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151]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52]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HPLC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0.1M、0.4M、0.7M、1M、1·3Μ、1·6Μ、1·9Μ、2·2Μ、2·5Μ、2·8Μ、3·1Μ、3·4Μ、3·7Μ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4.2倍体积的甲醇于_8°C分别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15小时,用体积浓度90%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三遍,再空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153]实施例7[0154]—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155]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质量浓度为2%的EDTA四钠盐浸泡蛋壳80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156]2)将壳膜于50°C烘干4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157]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158]A.消化蛋白质[0159]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05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8.2)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60;[0160]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9°C下进行水浴处理15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20;于95°C灭活ActinaseE12分钟;[0161]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于55°C水浴处理15小时,酶与壳膜的质量比1:85;于94°C灭活alcalase25分钟;[0162]用悬浮桶转子48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163]B.提取总糖胺聚糖:[0164]往上清液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20: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树月旨,最后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总糖胺聚糖盐溶液用透析袋脱盐,该透析袋的截留量为10kDa,将脱盐后的溶液冻干得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165]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66]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50mMTris-HCl缓冲液(该缓冲液的pH=7.2;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3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〇.15mU、0.5mU、0.5mU和0.2mU;[0167]ii)往反应液1加入NaCl,使得最终NaCl的浓度为0.5M,煮5分钟后,用固定角转子25000xg离心力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4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95%的乙醇,于4°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最后用固定角转子25000xg离心力离心,再用体积浓度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168]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69]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HPLC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0.1M、0.4M、0.7M、1M、I·3M、I·6M、I·9M、2·2M、2·5M、2·8M、3·1M、3·4M、3·7M、4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随后用超滤管(截留量IOkDa)脱盐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再冻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度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170]实施例8[0171]—种禽类蛋壳膜中透明质酸的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172]1)壳膜与钙化壳的分离:用质量浓度为5wt%的EDTA四钠盐浸泡蛋壳36h后,手工剥离或震荡分离,即可迅速分离、获得大量壳膜;[0173]2)将壳膜冷冻干燥2天,用超细粉碎仪将壳膜粉碎;[0174]3)从粉碎壳膜中分离、提取总糖胺聚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175]A.消化蛋白质[0176]将壳膜粉悬浮于含0.005wt%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磷酸盐缓冲液(PBS缓冲液,pH=7.5)中,所述壳膜与PBS的质量比为1:70;[0177]加入链霉蛋白酶(ActinaseE),于37°C下进行水浴处理20小时,链霉蛋白酶与壳膜的质量比为1:8;于94°C灭活ActinaseE12分钟;[0178]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于55°C水浴处理12小时,酶与壳膜的质量比1:80;于94°C灭活alcalase25分钟;[0179]用悬浮桶转子5200xg离心力离心上述经蛋白酶消化后的样品,取上清液备用;[0180]B.提取总糖胺聚糖:[0181]往上清液中加入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LewatitMonoPlusM800结合过夜,上清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体积比为12:1,依次用0.1M、0.5M的NaCl水溶液洗涤阴离子交换树月旨,最后用3.3M的NaCl水溶液洗脱获得总糖胺聚糖盐溶液,将糖胺聚糖盐溶液用超滤管脱盐,该超滤管的截留量为6kDa,将脱盐后的溶液冻干得总糖胺聚糖,所得的总糖胺聚糖含有透明质酸、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以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0182]4)去除总糖胺聚糖中的肝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硫酸角质素:[0183]i)将上述总糖胺聚糖溶解于50mMTris-HCl缓冲液(该缓冲液的pH=7.6;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三轻甲基氨基甲烧)中,加入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于37°C反应12小时,以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角质素水解成碎片,得到反应液1备用,其中,每微克总糖胺聚糖中肝素酶I、肝素酶II、肝素酶III以及角质素酶用量分别为〇.〇5mU、0.3mU、0.8mU和0.03mU;[0184]ii)往反应液1加入NaCl,使NaCl的终浓度为0.5M,煮5分钟后,用固定角转子24000xg离心力离心,取上清液,往上清液加入5倍体积的含饱和乙酸钠的体积浓度为95%的乙醇,于2°C过夜,以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析出,最后用固定角转子24000xg离心力离心,再用体积浓度95%乙醇洗涤沉淀3遍,空干,得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0185]5)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离[0186]将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溶于双蒸水形成待检液,采用HPLC纯化系统,将待检液循环两遍注入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柱,用0.1M、0.4M、0.7M、1M、I·3M、I·6M、I·9M、2·2M、2·5M、2·8M、3·1M、3·4M、3·7M、4M的NaCl水溶液对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混合物进行梯度洗涤和洗脱,设置检测波为激发波长A214nm、发射波长A280nm,收集、标记检测峰对应的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用4倍体积的甲醇于-HTC分别将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沉淀20小时,固定角转子23000Xg离心弃上清,用体积浓度85%甲醇分别洗涤透明质酸与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三遍,再空干。将上述收获的透明质酸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分别取少许,用透明质酸酶37°C降解过夜,用二氨基吖啶酮标记后进行LC-MS分析,参考透明质酸二糖标准品从这些样品中确定透明质酸。[0187]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本发明涉及一种松油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技术方案是: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该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支撑脚柱、工作机床板、叉分梳理系统、下压固定系统、翻动系统和叶子分离系统等;支撑脚柱上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焊接。本发明实现了对堆叠的桉树树枝垛的树叶提取操作,将堆叠粘连到一起的桉树树枝梳理叉分开来,并将其压平聚拢的树叶翻动,使其分散便于叶子分离,通过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夹持固定拉扯,刀具在外侧通过两侧反向运动将树叶完全分离的效果。1.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该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支撑脚柱(1)、工作机床板(2)、安装龙门架(3)和运行控制屏(4);支撑脚柱(1)上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焊接;工作机床板(2)上方与安装龙门架(3)进行焊接;安装龙门架(3)一侧安装有运行控制屏(4);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叉分梳理系统(5)、下压固定系统(6)、翻动系统(7)和叶子分离系统(8);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叉分梳理系统(5);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下压固定系统(6);下压固定系统(6)一侧连接于叉分梳理系统(5);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翻动系统(7);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叶子分离系统(8);叉分梳理系统(5)可对树枝进行梳理;下压固定系统(6)可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叶子分离系统(8)可将树叶分离;叉分梳理系统(5)包括有电机架(501)、动力电机(502)、转轴杆(503)、第一传动轮(504)、第一龙门架(505)、第二传动轮(506)、丝杆(507)、第二龙门架(508)、限位滑杆(509)、内螺纹滑动架(5010)、安装竖柱(5011)、安装滑轨板(5012)、安装滑块(5013)、第一连接弹簧(5014)、圆头叉分柱(5015)、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电机架(5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502)下方与电机架(501)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502)输出轴与转轴杆(503)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504)轴心与转轴杆(503)进行固接;第一龙门架(505)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龙门架(505)与转轴杆(5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龙门架(505)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第二传动轮(506)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504)进行传动连接;丝杆(507)与第二传动轮(506)进行固接;丝杆(507)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龙门架(508)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二龙门架(508)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限位滑杆(509)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限位滑杆(509)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内侧与限位滑杆(509)进行滑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内侧与丝杆(507)进行传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安装竖柱(5011)与内螺纹滑动架(5010)进行固接;安装滑轨板(5012)上方与安装竖柱(5011)进行固接;安装滑块(5013)与安装滑轨板(5012)进行滑动连接;安装滑块(5013)与第一连接弹簧(5014)进行固接;圆头叉分柱(5015)上方与安装滑块(5013)进行固接;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与安装滑块(5013)进行固接;安装滑块(5013)和第一连接弹簧(5014)均设置有若干组,并且安装滑块(5013)和第一连接弹簧(5014)交替连接,而且最后一个安装滑块(5013)与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进行固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与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与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进行滑动连接;叶子分离系统(8)包括有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第一倾斜导向板(802)、第二倾斜导向板(803)、第二电动滑轨(804)、第三电动滑轨(805)、电动槽道滑轨条(806)、第一滑动连接套(807)、第二滑动连接套(808)、第一半圆夹环(809)、第二半圆夹环(8010)、第一卡座(8011)、第二卡座(8012)、第一插杆座(8013)、第二插杆座(8014)、第一半圆环刀(8015)、第二半圆环刀(8016)、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和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安装于工作机床板(2)顶部;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通过支架与第一倾斜导向板(802)进行固接;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通过支架与第二倾斜导向板(803)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第二电动滑轨(804);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第三电动滑轨(805);电动槽道滑轨条(806)与第二电动滑轨(804)进行滑动连接;电动槽道滑轨条(806)与第三电动滑轨(805)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滑动连接套(807)与电动槽道滑轨条(806)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连接套(808)与电动槽道滑轨条(806)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半圆夹环(809)与第一滑动连接套(807)进行固接;第二半圆夹环(8010)与第二滑动连接套(808)进行固接;第一卡座(8011)与第一滑动连接套(807)进行固接;第二卡座(8012)与第二滑动连接套(808)进行固接;第一插杆座(8013)与第一卡座(8011)进行插接;第二插杆座(8014)与第二卡座(8012)进行插接;第一半圆环刀(8015)与第一插杆座(8013)进行固接;第二半圆环刀(8016)与第二插杆座(8014)进行固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与第一插杆座(8013)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与第二电动滑轨(804)支架进行固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与第二插杆座(8014)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与第三电动滑轨(805)支架进行固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下压固定系统(6)包括有第一限位滑动柱(601)、滑动套座(602)、第二限位滑动柱(603)、滑动竖柱(604)、第二连接弹簧(605)、第一滑动卡位柱(606)、第二滑动卡位柱(607)、异形滑动槽台(608)、第一连接L形架(609)、第二连接L形架(6010)和压板(6011);第一限位滑动柱(601)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第一限位滑动柱(601)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一限位滑动柱(601)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二限位滑动柱(603)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动柱(603)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第二限位滑动柱(603)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滑动竖柱(604)与滑动套座(602)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二连接弹簧(605)进行固接;第二连接弹簧(605)连接于内螺纹滑动架(5010);第一滑动卡位柱(606)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第二滑动卡位柱(607)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异形滑动槽台(608)与第一滑动卡位柱(606)进行滑动连接;异形滑动槽台(608)与第二滑动卡位柱(607)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L形架(609)与异形滑动槽台(608)进行固接;第一连接L形架(609)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6010)与异形滑动槽台(608)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6010)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固接;压板(6011)上方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翻动系统(7)包括有第一电动滑轨(701)、电动滑座(702)、电动伸缩升降柱(703)、第一电动转轴座(704)、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第一电动滑轨(701)、电动滑座(702)、电动伸缩升降柱(703)、第一电动转轴座(704)、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第一电动滑轨(7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电动滑座(702)与第一电动滑轨(701)进行滑动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703)下方与电动滑座(702)进行螺栓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703)顶部安装有第一电动转轴座(704);第一电动转轴座(704)顶部安装有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与连接柱杆(705)进行固接;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安装于电动转盘(706)表面;拨动条(708)连接于第二电动转轴座(707)。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压板(6011)底部设置有多个弧形长条凹槽。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和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独立的小型传送带,且可单独控制运行。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内侧边缘设置有尖锐弧形金属片。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龙门架(3)中部设置有一个喷头。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梳理,叉分梳理系统(5)的部件从树枝断面一侧运动进入;步骤二:固定叉分,同时叉分梳理系统(5)带动下压固定系统(6)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然后叉分梳理系统(5)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步骤三:传送,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步骤四:翻动分散,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步骤五:树叶分离,叶子分离系统(8)将树叶分离。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松油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背景技术目前,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将桉树树枝砍掉后会将桉树树枝堆叠成垛,便于后续使用,但是在堆叠时间过长后,由于树枝的树叶较多,进而导致相邻的树枝上的树叶会粘连到一起,同时由于上侧位置的树枝的重力,导致原本分散的树叶被压平聚拢,导致后续在使用时,无法一根一根将树枝抽离,在抽离其中一根树枝时会连带其他的树枝,不便于取放,并且单根树枝的叶子被压平聚拢,不便于进行叶子分离,往往是人工将叶子薅下,然后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效率低下,过程繁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将桉树树枝砍掉后会将桉树树枝堆叠成垛,便于后续使用,但是在堆叠时间过长后,由于树枝的树叶较多,进而导致相邻的树枝上的树叶会粘连到一起,同时由于上侧位置的树枝的重力,导致原本分散的树叶被压平聚拢,导致后续在使用时,无法一根一根将树枝抽离,在抽离其中一根树枝时会连带其他的树枝,不便于取放,并且单根树枝的叶子被压平聚拢,不便于进行叶子分离,往往是人工将叶子薅下,然后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效率低下,过程繁琐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技术方案是: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该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支撑脚柱、工作机床板、安装龙门架、运行控制屏、叉分梳理系统、下压固定系统、翻动系统、叶子分离系统、第一遮挡竖板、第二遮挡竖板和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支撑脚柱上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焊接;工作机床板上方与安装龙门架进行焊接;安装龙门架一侧安装有运行控制屏;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叉分梳理系统;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下压固定系统;下压固定系统一侧连接于叉分梳理系统;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翻动系统;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叶子分离系统;工作机床板顶部与第一遮挡竖板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顶部与第二遮挡竖板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叉分梳理系统可对树枝进行梳理;下压固定系统可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翻动系统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叶子分离系统可将树叶分离。可选地,叉分梳理系统包括有电机架、动力电机、转轴杆、第一传动轮、第一龙门架、第二传动轮、丝杆、第二龙门架、限位滑杆、内螺纹滑动架、安装竖柱、安装滑轨板、安装滑块、第一连接弹簧、圆头叉分柱、第一圆头滑动杆、第二圆头滑动杆、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电机架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下方与电机架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输出轴与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轴心与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龙门架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龙门架与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龙门架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第二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丝杆与第二传动轮进行固接;丝杆与第一龙门架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龙门架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二龙门架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限位滑杆与第二龙门架进行固接;限位滑杆与第一龙门架进行固接;内螺纹滑动架内侧与限位滑杆进行滑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内侧与丝杆进行传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安装竖柱与内螺纹滑动架进行固接;安装滑轨板上方与安装竖柱进行固接;安装滑块与安装滑轨板进行滑动连接;安装滑块与第一连接弹簧进行固接;圆头叉分柱上方与安装滑块进行固接;第一圆头滑动杆与安装滑块进行固接;安装滑块和第一连接弹簧均设置有若干组,并且安装滑块和第一连接弹簧交替连接,而且最后一个安装滑块与第二圆头滑动杆进行固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与第一圆头滑动杆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与第二圆头滑动杆进行滑动连接。可选地,下压固定系统包括有第一限位滑动柱、滑动套座、第二限位滑动柱、滑动竖柱、第二连接弹簧、第一滑动卡位柱、第二滑动卡位柱、异形滑动槽台、第一连接L形架、第二连接L形架和压板;第一限位滑动柱与第一龙门架进行固接;第一限位滑动柱与第二龙门架进行固接;滑动套座与第一限位滑动柱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与第二限位滑动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动柱与第一龙门架进行固接;第二限位滑动柱与第二龙门架进行固接;滑动竖柱与滑动套座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与第二连接弹簧进行固接;第二连接弹簧连接于内螺纹滑动架;第一滑动卡位柱与滑动竖柱进行固接;第二滑动卡位柱与滑动竖柱进行固接;异形滑动槽台与第一滑动卡位柱进行滑动连接;异形滑动槽台与第二滑动卡位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L形架与异形滑动槽台进行固接;第一连接L形架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与异形滑动槽台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固接;压板上方与滑动竖柱进行固接。可选地,翻动系统包括有第一电动滑轨、电动滑座、电动伸缩升降柱、第一电动转轴座、连接柱杆、电动转盘、第二电动转轴座和拨动条;第一电动滑轨、电动滑座、电动伸缩升降柱、第一电动转轴座、连接柱杆、电动转盘、第二电动转轴座和拨动条;第一电动滑轨下方与工作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电动滑座与第一电动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下方与电动滑座进行螺栓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顶部安装有第一电动转轴座;第一电动转轴座顶部安装有连接柱杆;电动转盘与连接柱杆进行固接;第二电动转轴座安装于电动转盘表面;拨动条连接于第二电动转轴座。可选地,叶子分离系统包括有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第一倾斜导向板、第二倾斜导向板、第二电动滑轨、第三电动滑轨、电动槽道滑轨条、第一滑动连接套、第二滑动连接套、第一半圆夹环、第二半圆夹环、第一卡座、第二卡座、第一插杆座、第二插杆座、第一半圆环刀、第二半圆环刀、第一阻尼控制滑轨和第二阻尼控制滑轨;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安装于工作机床板顶部;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通过支架与第一倾斜导向板进行固接;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通过支架与第二倾斜导向板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第二电动滑轨;工作机床板顶部安装有第三电动滑轨;电动槽道滑轨条与第二电动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电动槽道滑轨条与第三电动滑轨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滑动连接套与电动槽道滑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连接套与电动槽道滑轨条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半圆夹环与第一滑动连接套进行固接;第二半圆夹环与第二滑动连接套进行固接;第一卡座与第一滑动连接套进行固接;第二卡座与第二滑动连接套进行固接;第一插杆座与第一卡座进行插接;第二插杆座与第二卡座进行插接;第一半圆环刀与第一插杆座进行固接;第二半圆环刀与第二插杆座进行固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与第一插杆座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与第二电动滑轨支架进行固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与第二插杆座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与第三电动滑轨支架进行固接。可选地,压板底部设置有多个弧形长条凹槽。可选地,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和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独立的小型传送带,且可单独控制运行。可选地,第一半圆夹环和第二半圆夹环内侧边缘设置有尖锐弧形金属片。可选地,安装龙门架中部设置有一个喷头。可选地,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梳理,叉分梳理系统的部件从树枝断面一侧运动进入;步骤二:固定叉分,同时叉分梳理系统带动下压固定系统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然后叉分梳理系统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步骤三:传送,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步骤四:翻动分散,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步骤五:树叶分离,叶子分离系统将树叶分离。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人工将桉树树枝砍掉后会将桉树树枝堆叠成垛,便于后续使用,但是在堆叠时间过长后,由于树枝的树叶较多,进而导致相邻的树枝上的树叶会粘连到一起,同时由于上侧位置的树枝的重力,导致原本分散的树叶被压平聚拢,导致后续在使用时,无法一根一根将树枝抽离,在抽离其中一根树枝时会连带其他的树枝,不便于取放,并且单根树枝的叶子被压平聚拢,不便于进行叶子分离,往往是人工将叶子薅下,然后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效率低下,过程繁琐的问题;2.设计了叉分梳理系统、下压固定系统、翻动系统和叶子分离系统,叉分梳理系统对桉树树枝进行梳理,同时叉分梳理系统带动下压固定系统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并且叉分梳理系统的部件从树枝断面一侧进入,然后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最后通过叶子分离系统将树叶分离,树叶进入到第一遮挡竖板和第二遮挡竖板之间的收集筐中;3.实现了对堆叠的桉树树枝垛的树叶提取操作,将堆叠粘连到一起的桉树树枝梳理叉分开来,并将其压平聚拢的树叶翻动,使其分散便于叶子分离,通过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夹持固定拉扯,刀具在外侧通过两侧反向运动将树叶完全分离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叉分梳理系统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叉分梳理系统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叉分梳理系统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下压固定系统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下压固定系统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翻动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叶子分离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叶子分离系统第一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叶子分离系统部分结构前视图;图11为本发明的滑动竖柱和压板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的第一半圆夹环和第二半圆夹环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支撑脚柱,2:工作机床板,3:安装龙门架,4:运行控制屏,5:叉分梳理系统,6:下压固定系统,7:翻动系统,8:叶子分离系统,9:第一遮挡竖板,10:第二遮挡竖板,11: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501:电机架,502:动力电机,503:转轴杆,504:第一传动轮,505:第一龙门架,506:第二传动轮,507:丝杆,508:第二龙门架,509:限位滑杆,5010:内螺纹滑动架,5011:安装竖柱,5012:安装滑轨板,5013:安装滑块,5014:第一连接弹簧,5015:圆头叉分柱,5016:第一圆头滑动杆,5017:第二圆头滑动杆,5018: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601:第一限位滑动柱,602:滑动套座,603:第二限位滑动柱,604:滑动竖柱,605:第二连接弹簧,606:第一滑动卡位柱,607:第二滑动卡位柱,608:异形滑动槽台,609:第一连接L形架,6010:第二连接L形架,6011:压板,701:第一电动滑轨,702:电动滑座,703:电动伸缩升降柱,704:第一电动转轴座,705:连接柱杆,706:电动转盘,707:第二电动转轴座,708:拨动条,801: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2:第一倾斜导向板,803:第二倾斜导向板,804:第二电动滑轨,805:第三电动滑轨,806:电动槽道滑轨条,807:第一滑动连接套,808:第二滑动连接套,809:第一半圆夹环,8010:第二半圆夹环,8011:第一卡座,8012:第二卡座,8013:第一插杆座,8014:第二插杆座,8015:第一半圆环刀,8016:第二半圆环刀,8017: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8:第二阻尼控制滑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实施例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如图1所示,该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采用如下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包括有支撑脚柱1、工作机床板2、安装龙门架3、运行控制屏4、叉分梳理系统5、下压固定系统6、翻动系统7、叶子分离系统8、第一遮挡竖板9、第二遮挡竖板10和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支撑脚柱1上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焊接;工作机床板2上方与安装龙门架3进行焊接;安装龙门架3一侧安装有运行控制屏4;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叉分梳理系统5;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下压固定系统6;下压固定系统6一侧连接于叉分梳理系统5;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翻动系统7;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叶子分离系统8;工作机床板2顶部与第一遮挡竖板9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2顶部与第二遮挡竖板10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叉分梳理系统5可对树枝进行梳理;下压固定系统6可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叶子分离系统8可将树叶分离。在使用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的设备时,首先将此设备固定至工作平面,然后外接电源,进而可通过运行控制屏4控制设备进行运行,然后首先人工将堆放的一垛桉树树枝以断面一侧朝向安装龙门架3的一侧放置到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顶部,此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不进行,然后控制接通叉分梳理系统5电源,进而叉分梳理系统5对桉树树枝进行梳理,同时叉分梳理系统5带动下压固定系统6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并且叉分梳理系统5的部件从树枝断面一侧进入,然后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最后通过叶子分离系统8将树叶分离,树叶进入到第一遮挡竖板9和第二遮挡竖板10之间的收集筐中,实现了对堆叠的桉树树枝垛的树叶提取操作,将堆叠粘连到一起的桉树树枝梳理叉分开来,并将其压平聚拢的树叶翻动,使其分散便于叶子分离,通过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夹持固定拉扯,刀具在外侧通过两侧反向运动将树叶完全分离的效果。如图2-4所示,叉分梳理系统5包括有电机架501、动力电机502、转轴杆503、第一传动轮504、第一龙门架505、第二传动轮506、丝杆507、第二龙门架508、限位滑杆509、内螺纹滑动架5010、安装竖柱5011、安装滑轨板5012、安装滑块5013、第一连接弹簧5014、圆头叉分柱5015、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电机架5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502下方与电机架501进行螺栓连接;动力电机502输出轴与转轴杆503进行固接;第一传动轮504轴心与转轴杆503进行固接;第一龙门架505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龙门架505与转轴杆50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龙门架505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第二传动轮506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504进行传动连接;丝杆507与第二传动轮506进行固接;丝杆507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龙门架508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二龙门架508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限位滑杆509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限位滑杆509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内侧与限位滑杆509进行滑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内侧与丝杆507进行传动连接;内螺纹滑动架5010连接于下压固定系统6;安装竖柱5011与内螺纹滑动架5010进行固接;安装滑轨板5012上方与安装竖柱5011进行固接;安装滑块5013与安装滑轨板5012进行滑动连接;安装滑块5013与第一连接弹簧5014进行固接;圆头叉分柱5015上方与安装滑块5013进行固接;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与安装滑块5013进行固接;安装滑块5013和第一连接弹簧5014均设置有若干组,并且安装滑块5013和第一连接弹簧5014交替连接,而且最后一个安装滑块5013与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进行固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与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与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进行滑动连接。首先控制接通动力电机502电源,然后动力电机502带动转轴杆503进行转动,然后转轴杆503带动第一传动轮504进行转动,第一传动轮504带动第二传动轮506进行转动,进而第二传动轮506带动丝杆507进行转动,进而丝杆507转动带动内螺纹滑动架5010进行运动,然后内螺纹滑动架5010在限位滑杆509表面进行滑动运动,进而内螺纹滑动架5010带动安装竖柱5011、安装滑轨板5012、安装滑块5013、第一连接弹簧5014、圆头叉分柱5015、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和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进行整体运动,此时多个圆头叉分柱5015底部从树枝断面一侧进入,将断面一侧分开,同时内螺纹滑动架5010带动下压固定系统6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多个圆头叉分柱5015继续运动,同时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和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分别在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内侧向树叶一侧滑动,然后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之间的间距逐渐扩大,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和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末端失去支撑,进而由于多个第一连接弹簧5014处于压缩状态,多个第一连接弹簧5014开始伸长,第一连接弹簧5014的弹力致使其两侧的安装滑块5013向两侧运动,进而每个第一连接弹簧5014伸长,最后使第一圆头滑动杆5016和第二圆头滑动杆5017再次顶住第一侧向控制滑道条5018和第二侧向控制滑道条5019的内侧面,同时多个安装滑块5013带动多个圆头叉分柱5015分散开来,即多个安装滑块5013进一步将桉树树枝叉分开来,最后多个圆头叉分柱5015底部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如图5-6所示,下压固定系统6包括有第一限位滑动柱601、滑动套座602、第二限位滑动柱603、滑动竖柱604、第二连接弹簧605、第一滑动卡位柱606、第二滑动卡位柱607、异形滑动槽台608、第一连接L形架609、第二连接L形架6010和压板6011;第一限位滑动柱601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第一限位滑动柱601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一限位滑动柱601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二限位滑动柱603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动柱603与第一龙门架505进行固接;第二限位滑动柱603与第二龙门架508进行固接;滑动竖柱604与滑动套座602进行滑动连接;滑动套座602与第二连接弹簧605进行固接;第二连接弹簧605连接于内螺纹滑动架5010;第一滑动卡位柱606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第二滑动卡位柱607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异形滑动槽台608与第一滑动卡位柱606进行滑动连接;异形滑动槽台608与第二滑动卡位柱607进行滑动连接;第一连接L形架609与异形滑动槽台608进行固接;第一连接L形架609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6010与异形滑动槽台608进行固接;第二连接L形架6010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固接;压板6011上方与滑动竖柱604进行固接。在内螺纹滑动架5010移动时,内螺纹滑动架5010通过第二连接弹簧605带动滑动套座602在第一限位滑动柱601和第二限位滑动柱603表面滑动,同时滑动套座602带动第一滑动卡位柱606和第二滑动卡位柱607在异形滑动槽台608顶部滑动,当第一滑动卡位柱606和第二滑动卡位柱607缓慢运动,进而运动至异形滑动槽台608的凹槽一侧,然后由于滑动竖柱604的重力,进而滑动竖柱604带动第一滑动卡位柱606和第二滑动卡位柱607从异形滑动槽台608的凹槽一侧向下滑动,即滑动竖柱604在滑动套座602内侧向下滑动,即滑动竖柱604带动压板6011向下运动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进而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在静止不动的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顶部。如图7所示,翻动系统7包括有第一电动滑轨701、电动滑座702、电动伸缩升降柱703、第一电动转轴座704、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第一电动滑轨701、电动滑座702、电动伸缩升降柱703、第一电动转轴座704、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第一电动滑轨701下方与工作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电动滑座702与第一电动滑轨701进行滑动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703下方与电动滑座702进行螺栓连接;电动伸缩升降柱703顶部安装有第一电动转轴座704;第一电动转轴座704顶部安装有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与连接柱杆705进行固接;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安装于电动转盘706表面;拨动条708连接于第二电动转轴座707。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在传送的同时,控制第一电动转轴座704带动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进行转动九十度,然后再控制四个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带动四个拨动条708向外侧摆动打开,再控制第一电动滑轨701带动电动滑座702进行运动,然后电动滑座702带动电动伸缩升降柱703、第一电动转轴座704、连接柱杆705、电动转盘706、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进行同步运动,即带动拨动条708运动至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和叶子分离系统8之间的位置,然后控制电动伸缩升降柱703向上运动,进即电动伸缩升降柱703带动其上方的部件向上运动,此时四个向外侧摆动打开拨动条708伸入至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和叶子分离系统8之间的树枝的叶子内部,然后再控制电动转盘706带动第二电动转轴座707和拨动条708进行转动,进而四个拨动条708向上转动将叶子向上拨动翻起,进而原本被压平的树叶被重新向上翻起,进而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如图8-10所示,叶子分离系统8包括有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第一倾斜导向板802、第二倾斜导向板803、第二电动滑轨804、第三电动滑轨805、电动槽道滑轨条806、第一滑动连接套807、第二滑动连接套808、第一半圆夹环809、第二半圆夹环8010、第一卡座8011、第二卡座8012、第一插杆座8013、第二插杆座8014、第一半圆环刀8015、第二半圆环刀8016、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和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安装于工作机床板2顶部;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通过支架与第一倾斜导向板802进行固接;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通过支架与第二倾斜导向板803进行固接;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第二电动滑轨804;工作机床板2顶部安装有第三电动滑轨805;电动槽道滑轨条806与第二电动滑轨804进行滑动连接;电动槽道滑轨条806与第三电动滑轨805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滑动连接套807与电动槽道滑轨条806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连接套808与电动槽道滑轨条806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半圆夹环809与第一滑动连接套807进行固接;第二半圆夹环8010与第二滑动连接套808进行固接;第一卡座8011与第一滑动连接套807进行固接;第二卡座8012与第二滑动连接套808进行固接;第一插杆座8013与第一卡座8011进行插接;第二插杆座8014与第二卡座8012进行插接;第一半圆环刀8015与第一插杆座8013进行固接;第二半圆环刀8016与第二插杆座8014进行固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与第一插杆座8013进行滑动连接;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与第二电动滑轨804支架进行固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与第二插杆座8014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与第三电动滑轨805支架进行固接。在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过程中,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此时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中将其中一条独立的小型传送带将其中一个树枝传送至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顶部,控制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所有的小型传送带进行传送,进而会使一个树枝传送接触到第一倾斜导向板802和第二倾斜导向板803,然后由于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的传送和第一倾斜导向板802与第二倾斜导向板803的导向,进而一个树枝穿过第一倾斜导向板802与第二倾斜导向板803之间的空隙,第一半圆夹环809、第二半圆夹环8010、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此时处于分离打开状态,然后树枝断面一端运动至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之间,然后再控制电动槽道滑轨条806带动第一滑动连接套807和第二滑动连接套808相互靠近,即第一滑动连接套807和第二滑动连接套808分别带动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运动,即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运动后相互靠近将树枝的断面一侧夹持固定,同时第一滑动连接套807和第二滑动连接套808分别带动第一卡座8011和第二卡座8012运动靠近,即第一卡座8011和第二卡座8012分别带动第一插杆座8013和第二插杆座8014进行运动,第一插杆座8013和第二插杆座8014分别在第一阻尼控制滑轨8017和第二阻尼控制滑轨8018内侧滑动,即第一插杆座8013和第二插杆座8014分别带动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运动,即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相互靠近运动至树枝外围,然后控制第二电动滑轨804和第三电动滑轨805带动电动槽道滑轨条806向远离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的方向运动,然后电动槽道滑轨条806带动第一滑动连接套807、第二滑动连接套808、第一半圆夹环809、第二半圆夹环8010、第一卡座8011和第二卡座8012进行同步运动,进而第一插杆座8013和第二插杆座8014分别从第一卡座8011和第二卡座8012中抽出,进而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通过固定树枝的断面一侧带动树枝进行同步运动,树枝的树叶部分从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内侧穿过,然后树叶被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内侧环形刀刃刮下,待树枝的树叶一侧的末端运动至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内侧,此时控制第二电动滑轨804和第三电动滑轨805带动电动槽道滑轨条806反向复位运动,即树枝在第一半圆环刀8015和第二半圆环刀8016内侧反向运动,进而剩余的树叶再次被刮下,运动两次分别将不同生长方向的树叶刮下,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依次传送后续的单个树枝,然后树叶被收集至第一遮挡竖板9和第二遮挡竖板10之间的收集筐中,完成了树叶与树枝的分离和收集。如图11所示,压板6011底部设置有多个弧形长条凹槽。以便于压板6011将树枝向下压时,树枝嵌入至压板6011底部的凹槽中,增强其稳定性。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和第二多组独立传送机构801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独立的小型传送带,且可单独控制运行。以便于在树枝被分散开后,每个树枝位于一个小型传送带上,可以一次传送单个树枝。如图12所示,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内侧边缘设置有尖锐弧形金属片。以便于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将树枝夹紧后,第一半圆夹环809和第二半圆夹环8010的尖锐弧形金属片会插入至树枝内部,使树枝被固定的更稳定。安装龙门架3中部设置有一个喷头。以便于原本被压平的树叶被翻动系统7重新向上翻起,进而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此时再通过此喷头喷出水雾浇在树叶表面,使其短暂定型。一种梳理脱离式松油醇原料桉树叶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梳理,叉分梳理系统5的部件从树枝断面一侧运动进入;步骤二:固定叉分,同时叉分梳理系统5带动下压固定系统6将桉树树枝断面一侧压住固定,然后叉分梳理系统5从树叶一侧离开树枝,进而将一垛树枝梳理叉分开来成为单个树枝;步骤三:传送,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步骤四:翻动分散,然后控制第一多组独立传送机构11将桉树树枝传送至叶子分离系统8,在传送的同时翻动系统7将桉树树枝压平的叶子向上翻动,使其散开便于后续分离;步骤五:树叶分离,叶子分离系统8将树叶分离。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包括访问层、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视图模块、webpack模块打包器、控制模块和模型层;用以解决现有浏览器每一页面请求静态资源耗时、引入js文件时变量冲突、页面局部刷新时DOM元素渲染慢和性能差的问题,具有提高前端架构系统性能的特点。1.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包括:访问层,用于执行对浏览器的访问操作;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用于利用单页面应用的方式对浏览器所展示的业务页面进行开发,构建业务页面的应用内容;视图模块,用于通过资源预加载、图片格式转换以及组件加载的方式将所述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构建的业务页面应用内容展示出来,并实现人与业务页面交互功能;webpack模块打包器,用于对视图模块中的预加载资源文件进行分析,找到预加载资源中的JavaScript模块,并将JavaScript模块转换和打包为与使用的浏览器匹配的格式,同时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形成静态资源;控制模块,用于当用户访问静态资源时,接收用户请求并针对用户请求调用模型层中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将数据处理结果发送至视图模块,将用户访问的静态资源展示出来;其中,所述模型层为由公共方法、组件解析器、工具类和页面缓存机制形成的模型库;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还包括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和白屏信息反馈模块;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用于用户启动浏览器进行网页访问时,根据白屏期间的鼠标动、静状态来监控浏览器当前页面被访问时的白屏情况;所述白屏信息反馈模块,用于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在确认白屏时间超时后,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图模块包括:资源预加载子模块,用于浏览器首屏被访问之前,将浏览器首屏的页面资源提前进行加载;图片转换子模块,用于对资源预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图片资源进行格式转换,将资源中的图片转换为SVG格式图片;组件加载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预加载的同时,对浏览器首屏的网页组件进行加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图模块还包括: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浏览器页面展示过程中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发送的白屏时间超时的时间检测信息;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接收到时间检测信息后,进行网络状态检测,如果首屏访问当前存在网络故障问题,则在首屏页面上显示网络故障状态;如果首屏访问当前无网络故障问题,则向资源重置子模块发出资源重置指令;资源重置子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和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发来的资源重置指令后,重新进行网页的资源加载;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重置后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仍然持续接收到白屏时间超时的检测信息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以及,当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连续自动刷新两次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Vue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Vue的单文件组件形式开发,使浏览器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浏览器的页面视图展示处理分别进行,互不影响;页面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登录页面和首页页面的构建,以及进行首页面板自定义配置、CRON表达式可视化配置和节假日设置;状态管理模块,用于通过集中式存储方式管理所有组件的状态,并根据浏览器运行的相应规则保证所有组件的状态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包括: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如果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则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则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后,实时监测鼠标的静止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时,则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移动状态后,实时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当检测到鼠标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和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时,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包括:类圆形轨迹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用于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当所述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连续两次进行当前网页的自动刷新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检测白屏时间的过程包括:步骤一、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检测白屏阶段的鼠标状态,如果鼠标为静止状态,则检测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则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导致无法通过鼠标静止状态与预设白屏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白屏时间是否超时时,则转至步骤二;步骤二、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转至步骤三;步骤三、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转至步骤四;步骤四、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转至步骤五;步骤五、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对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的内容,当第二次浏览器自动刷新网页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后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鼠标状态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或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其具体过程如下: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鼠标初始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建立笛卡尔直角坐标系,t0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00),t1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y);步骤2、计算变化率;其中,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ε为灵敏度系数,Δt为t1时刻与t0时刻的时间差,步骤3、计算t1时刻的速度;其中,v(t1)为t1时刻的速度,v(t0)为t0时刻的瞬时速度,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步骤4、所述鼠标状态判断;当v(t1)=0时,所述鼠标t1时刻的状态为静止状态,否则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步骤5、当所述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时,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当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时,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浏览器构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大、业务逻辑处理越来越复杂、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期望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维持以页面为单位的开发方式,势必会造成很多问题,例如每一页面请求静态资源耗时、引入js文件时变量冲突、页面局部刷新时DOM元素渲染慢、性能差等问题,同时因为前端技术的极速发展,使得不同浏览器对ES的兼容性不一,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开发方式无法使用自ES6版本以后的许多新语法。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浏览器每一页面请求静态资源耗时、引入js文件时变量冲突、页面局部刷新时DOM元素渲染慢和性能差的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包括:访问层,用于执行对浏览器的访问操作;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用于利用单页面应用的方式对浏览器所展示的业务页面进行开发,构建业务页面的应用内容;视图模块,用于通过资源预加载、图片格式转换以及组件加载的方式将所述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构建的业务页面应用内容展示出来,并实现人与业务页面交互功能;webpack模块打包器,用于对视图模块中的预加载资源进行分析,找到预加载资源中的JavaScript模块,并将JavaScript模块转换和打包为与使用的浏览器匹配的格式,同时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形成静态资源;控制模块,用于当用户访问静态资源时,接收用户请求并针对用户请求调用模型层中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视图模块,将用户访问的静态资源展示出来;其中,所述模型层为由公共方法、组件解析器、工具类和页面缓存机制形成的模型库。进一步地,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还包括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和白屏信息反馈模块;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用于用户启动浏览器进行网页访问时,根据白屏期间的鼠标动、静状态来监控浏览器当前页面被访问时的白屏情况;所述白屏信息反馈模块,用于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在确认白屏时间超时后,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进一步地,所述视图模块包括:资源预加载子模块,用于浏览器首屏被访问之前,将浏览器首屏的页面资源提前进行加载;图片转换子模块,用于对资源预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图片资源进行格式转换,将资源中的图片转换为SVG格式图片;组件加载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预加载的同时,对浏览器首屏的网页组件进行加载。进一步地,所述视图模块还包括: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浏览器页面展示过程中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发送的白屏时间超时的时间检测信息;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接收到时间检测信息后,进行网络状态检测,如果首屏访问当前存在网络故障问题,则在首屏页面上显示网络故障状态;如果首屏访问当前无网络故障问题,则向资源重置子模块发出资源重置指令;资源重置子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和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发来的资源重置指令后,重新进行网页的资源加载;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重置后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仍然持续接收到白屏时间超时的检测信息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以及,当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连续自动刷新两次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Vue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Vue的单文件组件形式开发,使浏览器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浏览器的页面视图展示处理分别进行,互不影响;页面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登录页面和首页页面的构建,以及进行首页面板自定义配置、CRON表达式可视化配置和节假日设置;状态管理模块,用于通过集中式存储方式管理所有组件的状态,并根据浏览器运行的相应规则保证所有组件的状态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化。进一步地,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包括: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如果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则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则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后,实时监测鼠标的静止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时,则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移动状态后,实时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当检测到鼠标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和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时,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进一步地,所述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包括:类圆形轨迹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用于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当所述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连续两次进行当前网页的自动刷新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进一步地,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检测白屏时间的过程包括:步骤一、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检测白屏阶段的鼠标状态,如果鼠标为静止状态,则检测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则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导致无法通过鼠标静止状态与预设白屏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白屏时间是否超时时,则转至步骤二;步骤二、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转至步骤三;步骤三、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转至步骤四;步骤四、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转至步骤五;步骤五、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对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的内容,当第二次浏览器自动刷新网页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后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进一步地,所述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鼠标状态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或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其具体过程如下: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鼠标初始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建立笛卡尔直角坐标系,t0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00),t1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y);步骤2、计算变化率;其中,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ε为灵敏度系数,Δt为t1时刻与t0时刻的时间差,步骤3、计算t1时刻的速度;其中,v(t1)为t1时刻的速度,v(t0)为t0时刻的瞬时速度,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步骤4、所述鼠标状态判断;当v(t1)=0时,所述鼠标t1时刻的状态为静止状态,否则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步骤5、当所述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时,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当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时,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采用了前后端分离开发的方式,前端通过模块打包器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进而发布到整个项目中,减小了JS、CSS甚至图片体积,提高了静态资源加载速度。同时将异步加载的模块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块,按需加载静态资源,减小了首页白屏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度。除此,通过其babel模块对ES6语法进行兼容性处理,可以使得js在不同浏览器上无差别运行。在性能提升方面,前端框架使用了静态资源预加载的方式,优先加载首屏必需资源,其他资源按需加载,减少了首页白屏时间,同时对预期加载的组件所依赖的JS提前加载,提高了后续业务页面渲染时的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引入了渐进式框架VUE,将业务逻辑与视图展现相分离,极大的提高了前端性能。同时,降低了视图模块和模型层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Vue所采用的虚拟DOM机制,减少了频繁操作DOM引起的页面渲染时性能降低的问题,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webpack模块打包器的结构框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视图模块的结构框图;图4为本发明所述控制模块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浏览器每一页面请求静态资源耗时、引入js文件时变量冲突、页面局部刷新时DOM元素渲染慢和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与后端架构分离开发的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包括:访问层,用于执行对浏览器的访问操作;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用于利用单页面应用的方式对浏览器所展示的业务页面进行开发,构建业务页面的应用内容;视图模块,用于通过资源预加载、图片格式转换以及组件加载的方式将所述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构建的业务页面应用内容展示出来,并实现人与业务页面交互功能;webpack模块打包器,用于对视图模块中的预加载资源进行分析,找到预加载资源中的JavaScript模块,并将JavaScript模块转换和打包为与使用的浏览器匹配的格式,同时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形成静态资源;webpack模块打包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用于当用户访问静态资源时,接收用户请求并针对用户请求调用模型层中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视图模块,将用户访问的静态资源展示出来;其中,所述模型层为由公共方法、组件解析器、工具类和页面缓存机制形成的模型库。所述公共方法为java常用的公共方法,例如,获取规字符串中的指定名称的某个字段值、通过表单选中的复选框获取它的值(js的方法)、获取当前年和汇总指定列的总和等;用于根据用户的操作请求,使控制模块调用对应的公共方法对用户的请求进行数据处理;所述组件解析器为用于对视图模块中加载的组件进行解析;所述工具类就是对于String,Collection,IO等常用类的功能的扩展,用于控制模块根据用户请求进行常用类的功能的调用时,能够直接进行调用;所述页面缓存机制为页面缓存的规则,其中,就是把一个已经请求过的web资源(如html页面,图片,JS,数据)拷贝一份放在浏览器中。缓存会根据进来的请求保存输入内容的副本。当下一个用户请求到来的时候,如果是相同的URL,控制模块会根据缓存机制决定是直接使用副本响应访问请求还是向源服务器再次发起请求。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访问层包括PC机和其他移动设备,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利用利用单页面应用方式对浏览器所展示的业务页面进行开发,HTML单页面应用模块开发生成的业务页面通过视图模块采用资源预加载、图片格式转换以及组件加载的方式完成浏览器页面展示以及页面与人交互的功能;同时,利用webpack模块打包器对视图模块中的预加载资源进行分析,找到预加载资源中的JavaScript模块,并将JavaScript模块转换和打包为与使用的浏览器匹配的格式,同时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形成静态资源,并发布到整个项目中;然后,通过控制模块当用户访问静态资源时,接收用户请求并针对用户请求调用模型层中的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视图模块,将用户访问的静态资源展示出来;其中,所述模型层为由公共方法、组件解析器、工具类和页面缓存机制形成的模型库;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利用上述单页面应用开发模式能够实现浏览器前端与后端的分离开发,有效提高浏览器前端架构的兼容性;采用了前后端分离开发的方式,前端通过模块打包器将前端工程打包压缩,进而发布到整个项目中。在性能提升方面,前端框架使用了静态资源预加载的方式,优先加载首屏必需资源,其他资源按需加载,同时在控制模块中引入了渐进式框架VUE,将业务逻辑与视图展现相分离,极大的提高了前端性能。同时,通过webpack模块打包器进行模块打包,有效减小了JS、CSS甚至图片体积,提高了静态资源加载速度。同时,能够将异步加载的模块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块,按需加载静态资源,减小了首页白屏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度。此外,通过其babel对ES6语法进行兼容性处理,可以使得js在不同浏览器上无差别运行,提高浏览器对ES的兼容性。通过第三方加载模块有效避免首屏加载的bundle文件或按需加载的bundle文件提及过大,导致加载时间过长的问题,有效实现加载过程的深度优化,提高文件加载速度。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浏览器前端架构系统还包括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和白屏信息反馈模块;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用于用户启动浏览器进行网页访问时,根据白屏期间的鼠标动、静状态来监控浏览器当前页面被访问时的白屏情况;所述白屏信息反馈模块,用于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在确认白屏时间超时后,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利用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在用户启动浏览器进行网页访问时,根据白屏期间的鼠标动、静状态来监控浏览器当前页面被访问时的白屏情况;然后通过所述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和白屏信息反馈模块能够有效监控业务页面加载的白屏时间,有效提高业务页面加载质量的监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视图模块包括:资源预加载子模块,用于浏览器首屏被访问之前,将浏览器首屏的页面资源提前进行加载;其中,浏览器首屏指浏览器也面打开时的第一屏,即当用户打开网页时直接展现在他面前、不用翻页即可浏览的内容属于页面首屏;页面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和图片资源;图片转换子模块,用于对资源预加载过程中出现的图片资源进行格式转换,将资源中的图片转换为SVG格式图片;组件加载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预加载的同时,对浏览器首屏的网页组件进行加载。其中,网页组件为网页中各种常用的界面组件,如:表格、树、联动下拉框等;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首先视图模块通过资源预加载子模块先加载首屏必需资源,然后通过组件加载子模块对除首屏必须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进行按需加载,加载顺序和加载内容,组件加载子模块可根据加载需求自行调整,并且,所有资源的加载均为预先加载。在资源加载的同时,图片转换子模块将各个格式的图片转换为SVG格式图片。视图模块通过资源预加载子模块、图片转换子模块和组件加载子模块形成了业务页面上的JS(javascript)、CSS(层叠样式表)和SVG格式图片。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通过静态资源加载方式优先进行首屏必须资源的加载,能够有效减小了首页白屏时间,提高首页加载速度。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视图模块还包括: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浏览器页面展示过程中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发送的白屏时间超时的时间检测信息;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在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接收到时间检测信息后,进行网络状态检测,如果页面访问当前存在网络故障问题,则在首屏页面上显示网络故障状态;如果首屏访问当前无网络故障问题,则向资源重置子模块发出资源重置指令;资源重置子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和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发来的资源重置指令后,重新进行网页的资源加载;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用于在资源重置后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仍然持续接收到白屏时间超时的检测信息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以及,当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连续自动刷新两次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利用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接收浏览器页面展示过程中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发送的白屏时间超时的时间检测信息,通过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进行网络状态检测,如首屏访问当前存在网络故障问题,则在首屏页面上显示网络故障状态;如首屏访问当前无网络故障问题,则向资源重置子模块发出资源重置指令;当资源重置子模块接收到网络状态检测子模块发来的资源重置指令后,重新进行网页资源的加载;如果在资源重新加载后时间信息接收子模块仍然持续接收到白屏时间超时的检测信息时,则通过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并将此信息反馈到前端系统。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白屏时间的时长检测和检测信息的反馈,结合视图模块的内部模块设计,使视图模块不仅具有资源加载、图片格式转化和其他组件加载的功能,还具有资源重置、调整白屏时间、网络状态检测和信息提示的功能,不仅能够有效监控和调整首屏的白屏时间,同时,还增加了前端系统整体的页面加载状态的监控能力,提高页面加载速度,有效减少白屏时间超时的情况出现,提高浏览器前端性能和整体的用户体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Vue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Vue的单文件组件形式开发,使浏览器的业务逻辑处理和浏览器的页面视图展示处理分别进行,互不影响;页面组件子模块,用于进行登录页面和首页页面的构建,以及进行首页面板自定义配置、CRON表达式可视化配置和节假日设置;状态管理模块,用于通过集中式存储方式管理所有组件的状态,并根据浏览器运行的相应规则保证所有组件的状态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化。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控制模块利用Vue组件子模块进行Vue的单文件组件形式开发,将逻辑与页面视图展示相分离;并通过页面组件子模块进行登录页面和首页页面的构建,以及进行首页面板自定义配置、CRON表达式可视化配置和节假日设置;同时,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利用状态管理模块通过集中式存储方式管理所有组件的状态,并根据浏览器运行的相应规则保证所有组件的状态在系统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化。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Vue组件子模块可以使开发人员使用独立可复用的小组件来构建浏览器应用,通过Vue的单文件组件形式开发,可以提高组件之间的复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Vue组件子模块的数据响应方式能够将逻辑与页面视图展示相分离,通过操作数据就可作用到相应视图,降低了视图层和模型层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同时Vue组件子模块采用虚拟DOM机制,能够有效减少频繁操作DOM引起的页面渲染时性能降低的问题,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度。除此前端框架引入了状态管理模块对vue组件进行态管理,它采用集中式存储管理应用的所有组件的状态,并以相应的规则保证状态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发生变化。状态管理模块的使用减少了多层组件之间频繁传值的问题,提高了组件的可维护性和操作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包括: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如果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则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则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后,实时监测鼠标的静止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时,则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用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移动状态后,实时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当检测到鼠标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和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时,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通过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如果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则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则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然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后,利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实时监测鼠标的静止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时,则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最后,当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检测到鼠标在白屏阶段处于移动状态后,通过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实时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当检测到鼠标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和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时,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白屏时间内鼠标静止时长和鼠标动态轨迹的动静两种鼠标状态检测来确定首屏加载过程的白屏时间,能够有效确定白屏时间,同时,结合鼠标动态轨迹的检测,通过真实反映用户访问首屏时的操作状态,根据操作状态进而能够反映出页面的加载状态,有效提高白屏时间检测的准确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包括:类圆形轨迹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用于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用于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当所述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连续两次进行当前网页的自动刷新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为:利用类圆形轨迹检测子模块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然后,通过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一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启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随后,通过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检测鼠标在白屏阶段是否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检测到鼠标出现了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为当前网页白屏时间超时,并启动白屏信息反馈模块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最后,利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在直线轨迹检测子模块二没有检测到鼠标存在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时,对浏览器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当所述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连续两次进行当前网页的自动刷新后,当前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鼠标动态轨迹的检测,通过对用户访问网页的等待过程中,常出现的移动鼠标轨迹的检测,来真实反映用户访问首屏时的操作状态,根据操作状态进而能够反映出页面的加载状态,如果出现上述的几种鼠标移动轨迹,说明用户在页面访问时存在等待或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进而说明页面记载时间过长,即白屏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如果在未检测到上述几种鼠标移动轨迹的情况下,网页仍处于白屏状态,则立即通过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对当前网页进行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在未检测到用户进行上述设定检测的鼠标轨迹时,浏览器停留在白屏状态而不动作的情况发生。通过这种方式检测白屏时间能够有效提高白屏时间的检测效率,真实反映用户情况的方式来检测白屏时间,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白屏时间检测的准确性;同时,通过自动刷新功能能够有效防止浏览器停留在白屏状态而不动作的情况发生,有效实现浏览器的自行监控和问题自行处理的功能,并提高监控和自行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白屏情况确定模块检测白屏时间的过程包括:步骤一、当浏览器页面被访问并进入白屏阶段时,检测白屏阶段的鼠标状态,如果鼠标为静止状态,则检测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当鼠标静止状态的时间超过预设的白屏时间,则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为移动状态,导致无法通过鼠标静止状态与预设白屏时间进行对比来判断白屏时间是否超时时,则转至步骤二;步骤二、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往复的类圆形轨迹,则转至步骤三;步骤三、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转至步骤四;步骤四、检测鼠标的移动轨迹是否为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如果鼠标轨迹出现不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则认定浏览器当前白屏时间超时,并将白屏时间超时信息反馈给视图模块;如果鼠标轨迹未出现部同方向反复的直线轨迹且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转至步骤五;步骤五、向视图模块发送资源重新加载指令,并启动浏览器自动刷新模块对当前网页进行自动刷新,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的内容,当第二次浏览器自动刷新网页并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后网页仍处于白屏阶段,则启动浏览器故障提示子模块在页面上提示浏览器故障信息。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通过白屏时间内鼠标静止时长和鼠标动态轨迹的动静两种鼠标状态检测来确定首屏加载过程的白屏时间,能够有效确定白屏时间,同时,结合鼠标动态轨迹的检测,通过真实反映用户访问首屏时的操作状态,根据操作状态进而能够反映出页面的加载状态,有效提高白屏时间检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自动刷新功能能够有效防止浏览器停留在白屏状态而不动作的情况发生,有效实现浏览器的自行监控和问题自行处理的功能,并提高监控和自行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鼠标状态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鼠标状态是静止状态还是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鼠标状态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或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其具体过程如下: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鼠标初始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向右为x轴正向,竖直向上为y轴正向建立笛卡尔直角坐标系,t0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00),t1时刻所述鼠标所在位置为(x,y);步骤2、计算变化率;其中,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ε为灵敏度系数,Δt为t1时刻与t0时刻的时间差,步骤3、计算t1时刻的速度;其中,v(t1)为t1时刻的速度,v(t0)为t0时刻的瞬时速度,a为t0时刻到t1时刻的变化率;步骤4、所述鼠标状态判断;当v(t1)=0时,所述鼠标t1时刻的状态为静止状态,否则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步骤5、当所述鼠标状态为静止状态时,启动静止状态监测子模块对鼠标静止时间进行监测;当所述鼠标为移动状态时,启动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对鼠标移动轨迹进行监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实施例,首先选定一个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在t01时间段内,通过所述鼠标的位移的变化计算所述鼠标的变化率,然后再通过计算末时刻所述鼠标的速度来判断所述鼠标的状态,最后根据所述鼠标的状态启动相应模块进行监测。通过上述技术,不仅可以根据所述鼠标的速度来判断所述鼠标的状态,而且,每一时刻的鼠标状态都可以通过上述技术获得,同时,所述鼠标的速度还可以用于鼠标轨迹监测子模块中,用于预测所述鼠标的移动轨迹有助于实时检测所述鼠标的移动轨迹,此外,在此实施例中,t01时间段取值越小,所涉及到的运算数据越准确。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属于油田化学领域,所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交联剂、助剂、引发剂,水。本发明具有一定的弹性、强度和保水性能,具有配制简单、耐温抗盐性能好、施工方便、对非目的层污染少等优点;该聚合物颗粒分子中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网状结构使其吸水方式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和网络吸附,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能力;更重要的是,吸水膨胀后的预交联颗粒凝胶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可逆形变,当外力减小时形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因此,深部调驱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并结合油藏压力场的变化,实现深部流体转向,提高波及效率。1.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45~60份、交联剂0.04~0.1份、助剂7.5~10份、引发剂0.04~0.1份、水30~5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组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1~0.3):(0.6~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选自钠基膨润土类物质、改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选自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乌洛托品、甲醛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5~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选自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多种。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油田化学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背景技术在原油开采过程中,一般采用向油层注水来保持油层能量进行原油开采,由于油层存在非均质性和油水存在度差,使得注入油层的水沿具有高渗透大孔道的油层不均匀推进,造成注入水快速突破油层,致使中低渗透层注入水波及程度和水驱油效率降低,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严重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选用有效的化学调剖剂,在注水井中实施调剖作业以封堵注采井之间的高渗透大孔道,这对于高含水油藏的持续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油田现场使用的调剖剂有近百种之多,都具有一定的调剖堵水效果。但是,因为油藏条件、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的差异,这些调剖剂又都存在一定的性能缺点:如目前在油田使用比较普遍的冻胶类调剖剂,耐温抗盐性能差,在高矿化度油田水中,成胶性能差,甚至不成胶;在高温油藏条件下,要么成胶时间短,要么所成冻胶很快破胶,失去调剖作用。又比如目前油田现场所用的体膨颗粒类调剖剂,现场调剖施工时发现吸水速度和膨胀速度较快,易在近井地带堆积,有的甚至堵塞施工管柱,在地层压力下易破碎,抗盐、抗温性能差,极易受到地层高剪切力的影响,在高矿化度的油田水中,吸水率低,吸水膨胀后强度低,弹性差,调剖效果差。为了解决现场调剖剂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必要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新型颗粒调剖剂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水驱油藏的开发效果。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耐温、抗盐、抗压强度高的具有柔性凝胶特性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交联剂、助剂、引发剂、水。优选的,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45~60份、交联剂0.04~0.1份、助剂7.5~10份、引发剂0.04~0.1份、水30~55份。所述反应单体为至少含有-COOH或-CONH-或-CONH2的烯烃类物质。优选的,所述反应单体选自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甲基丙烯酰胺、烯丙基磺酸钠、2,2-二甲基-7-辛烯酸、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组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1~0.3):(0.6~0.9)。所述助剂选自钠基膨润土类物质、改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类物质,所述钠基膨润土类物质为钠基膨润土或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5~0.1):10。优选的,所述C2-C8烯烃类铵盐为(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所述钠基膨润土的粒径为0.03~0.07mm。所述交联剂选自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正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乌洛托品、甲醛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组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5~0.1)。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10~3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搅拌均匀,保持恒温55-65℃,搅拌4-8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所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粒径可以为井田施工地中底层部分的通道入口孔径的平均直径的1/3~2/3;如100~150目。有益效果:本发明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是一种吸水性树脂,吸水膨胀后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弹性、强度和保水性能,具有配制简单、耐温抗盐性能好、施工方便、对非目的层污染少等优点。该聚合物颗粒分子中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并具有一定的交联度,是一种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这种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网状结构使其吸水方式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和网络吸附,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水膨胀能力。更重要的是,吸水膨胀后的预交联颗粒凝胶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可逆形变,当外力减小时形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因此,深部调驱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并结合油藏压力场的变化,实现深部流体转向,提高波及效率,使其在高含水、大孔道油田深部调剖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成为我国高含水、高采出程度油田进行深部挖潜、实现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中的词语“优选的”、“进一步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当本文中公开一个数值范围时,上述范围视为连续,且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及最大值,以及这种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值。进一步地,当范围是指整数时,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整数。此外,当提供多个范围描述特征或特性时,可以合并该范围。换言之,除非另有指明,否则本文中所公开之所有范围应理解为包括其中所归入的任何及所有的子范围。例如,从“1至10”的指定范围应视为包括最小值1与最大值10之间的任何及所有的子范围。范围1至10的示例性子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至6.1、3.5至7.8、5.5至10等。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交联剂、助剂、引发剂、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45~60份、交联剂0.04~0.1份、助剂7.5~10份、引发剂0.04~0.1份、水30~55份。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一种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单体为至少含有-COOH或-CONH-或-CONH2的烯烃类物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单体选自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CAS号:5165-97-9)、甲基丙烯酰胺、烯丙基磺酸钠、2,2-二甲基-7-辛烯酸、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组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1~0.3):(0.6~0.9)。反应单体制备得到聚丙烯酸类物质。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当采用特定的聚丙烯酸类物质可以提高所得聚合物颗粒的吸水倍数、抗压强度,可能是因为体系中形成的三维网络体系含有羟基、酰胺基、磺酸基等极性基团,在水驱动作用下,可以与水分子作用,并形成水合层;又可能因为2,2-二甲基-7-辛烯酸以及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增加了分子链彼此间的距离,增大网络空间,进而提高吸水倍数;又可能因为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提高了分子运动的位阻,减少聚合物作用时因Ka+、Na+作用而产生分子卷曲,减小粘度,降低成胶性与封堵性能,同时也增加了破坏分子排列或运动所需要的作用力,从而提高抗压强度。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当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以及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1~0.3):(0.6~0.9)所得聚合物颗粒综合性能较佳;可能是由于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含量过小时降低颗粒与水分子的作用力,减弱水合层,降低吸水能力,降低驱油效果,而当其含量过多时,减弱了颗粒与岩石表面的作用力,同时提高了颗粒与金属阳离子的作用力,从而降低封堵、耐盐性能;此外,当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含量过多时,分子运动自由度过小,且在外力作用下分子不易运动,降低了颗粒的回弹性与抗剪切能力。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剂选自钠基膨润土类物质、改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类物质,所述钠基膨润土类物质为钠基膨润土或钠基膨润土改性物。钠基膨润土膨润土是一种黏土岩、亦称蒙脱石黏土岩、常含少量伊利石、高岭石、埃洛石、绿泥石、沸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等;一般为白色、淡黄色,因含铁量变化又呈浅灰、浅绿、粉红、褐红、砖红、灰黑色等;具蜡状、土状或油脂光泽;膨润土有的松散如土,也有的致密坚硬。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水,还含有铁、镁、钙、钠、钾等元素,Na2O和CaO含量对膨润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技术性能影响颇大。蒙脱石矿物属单斜晶系,通常呈土状块体,白色,有时带浅红、浅绿、淡黄等色。光泽暗淡。硬度1~2,密度2~3g/cm3。按蒙脱石可交换阳离子的种类、含量和层间电荷大小,膨润土可分为钠基膨润土(碱性土)、钙基膨润土(碱土性土)、天然漂白土(酸性土或酸性白土),其中钙基膨润土又包括钙钠基和钙镁基等。膨润土具有强的吸湿性和膨胀性,可吸附8~15倍于自身体积的水量,体积膨胀可达数倍至30倍;在水介质中能分散成胶凝状和悬浮状,这种介质溶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触变性和润滑性;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对各种气体、液体、有机物质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可达5倍于自身的重量;它与水、泥或细沙的掺和物具有可塑性和黏结性;具有表面活性的酸性漂白土(活性白土、天然漂白土-酸性白土)能吸附有色离子。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5~0.1):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将钠基膨润土和C2-C8烯烃类铵盐加入水中,在温度为60-80℃搅拌15-20h,离心取沉淀,干燥,即得。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C2-C8烯烃类铵盐为(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CAS号:144205-67-4)。通过实验发现当利用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改性钠基膨润土可有效提高吸水倍数、抗压强度、热稳定性、耐盐性以及封堵性,可能由于其与聚丙烯酸类物质协同作用,正负离子同时作用,既减少了体系中Ka+、Na+与磺酸基的作用,提高耐盐性,同时有利于分子链的伸展,提高粘度与吸水倍数,从而促进成胶;此外,通过该方法实现分子级别的掺杂,即提高钠基膨润土在体系中的分散性,也形成以物理、化学互相贯穿的化学网络结构,提高抗压强度。此外,也意外发现当控制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5~0.1):10时聚合物颗粒较佳,可能当钠基膨润土含量较高时,提高交联密度,缩短交联点间的距离,即可能造成交联点的挤压,造成体系脱水,也可能过于密集的交联点阻碍分子的伸展,降低吸水倍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钠基膨润土的粒径为0.03~0.07mm。在钠基膨润土改性物制备过程中,采用合适的钠基膨润土粒径有利于吸水倍数、抗压强度、热稳定性、耐盐性以及封堵性的优化,可能因为当粒径过小时钠基膨润土粒径彼此粘结、团聚,在聚合物制备过程中会造成其在体系中的分布不均,影响抗压强度、吸水倍数、耐盐性以及堵塞能力;当粒径较大时,其空间位阻较大,体系相对运动自由度降低,会影响分子的伸展、交联体系的均匀与完整度,从而聚合物颗粒的整体性能下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交联剂选自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正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乌洛托品、甲醛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组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5~0.1)。申请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当采用的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共同作为体系交联剂时可以提高吸水、耐温性能;提高剪切能力,可能是由于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作用下有一部分的网络结构形成,而乌洛托品在加热条件下会形成甲醛,再与体系中的其他分子作用形成网络结构,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交联作用;而又基于聚合物体系形成的物理、化学互穿网络结构,可能有一定的乌洛托品游离于体系的网络结构中,在之后高温或者不同压强的油井通道中进一步分解交联,从而提高了吸水倍数与耐温性能,同时也起到了抗剪切的作用。此外,意外发现当交联剂总重量份为0.04-0.1份时,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摩尔比为1:(0.05~0.1)时吸水、耐温性、膨胀效果较佳;可能由于交联剂含量过多时,交联点过于密集,在其挤压作用下,会产生脱水现象,也可能造成大量分子的卷曲,减少粘度,降低体系吸水倍数与堵塞能力;而当乌洛托品含量较多时,起始聚合物体系交联密度较低,影响成胶,不能起到堵塞的作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中的一种或多种。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10~3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搅拌均匀,保持恒温55-65℃,搅拌4-8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粒径可以为井田施工地中底层部分的通道入口孔径的平均直径的1/3~2/3;如100~150目。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另外,如果没有其它说明,所用原料都是市售的。实施例实施例1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2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3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4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乌洛托品。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5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混合而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85。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6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45份、交联剂0.04份、助剂7.5份、引发剂0.04份、水30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混合而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85。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实施例7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60份、交联剂0.1份、助剂10份、引发剂0.1份、水5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混合而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0.085。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1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1.25: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2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2。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3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1: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4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3: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5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2000目(即0.006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6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100目(即0.006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对比例7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原料:反应单体50份、交联剂0.07份、助剂9份、引发剂0.06份、水45份。所述反应单体由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混合而成,所述2,2-二甲基-7-辛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和N-甲基丙烯酰-1-氮丙啶甲酰胺的摩尔比为1:0.2:0.75。所述助剂为钠基膨润土改性物。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原料包括: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所述钠基膨润土、C2-C8烯烃类铵盐、水的重量比为1:0.08:10。所述钠基膨润土改性物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比取钠基膨润土、(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水,将钠基膨润土和(2E)-3-羧基-N,N,N-三甲基-2-丙烯-1-氯化铵加入水中,在温度为70℃以转速为150r/min搅拌18h,接着以转速为6000r/min离心20min取沉淀,在温度为95℃干燥24h,即得。所述钠基膨润土粒度为300目(即0.05mm),由灵寿县御峰矿产品加工厂提供,颜色白。所述交联剂由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混合而成;所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乌洛托品的重量比为1:1。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上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在常温20℃和常压条件下,按重量份配比向反应釜中依次加入水、反应单体,混合后加入助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至完全水化,再加入交联剂,通入氮气20分钟后,加入引发剂,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均匀,保持恒温60℃,以转速为300r/min搅拌6h,得到聚合物凝胶;将聚合物凝胶在温度为70℃干燥,粉碎,剪切造粒,得到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粒度为100目。性能评价1.吸水倍数的测试方法:分别测试基准盐水和混合盐水中的吸水倍数设定烘干温度为105℃,并恒温,在干燥盘上均匀撒入5.0g试样,置于干燥烘箱内烘干4小时,用镊子将干燥盘从恒温干燥箱中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至室温,在电子天平上称量烘干后的试样质量(精确至0.0001g),记为m。将烘干后的试样放入250mL具塞量筒中。量取240mL基准盐水或者混合盐水,加入装有试样的具塞量筒中,迅速摇晃除气泡,读取液面体积,记为H0,盖上塞子,常温放置24小时。对将具塞量筒中浸泡后的试样用标准筛过滤,并用量筒计量过滤剩余的体积,记为H1。进行三次平行实验测定,测定值求和取平均值。当试样单次测定值大于平均值偏差0.2时,重新取样测定;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式1中:C表示试样的吸水倍数;m表示干燥后试样的质量,g;ρ表示试样的密度,g/cm30表示具塞量筒中加水的初始体积,mL;H1表示具塞量筒中试样膨胀后剩余水的体积,mL。基准盐水:950mg/L的氯化钠盐水;标准筛:0.833mm孔径。混合盐水:配置20×104mg/L的盐水,盐水由质量比为NaCl:KCl:CaCl:MgCl=6:1:2:1配制而成。2.抗压强度的测试用电子天平称5g试样,放入500mL烧杯中,用500mL量筒量取400mL基准盐水,倒入装有试样的烧杯中,盖上盖子,常温放置24小时,将充分膨胀好的试样放入颗粒参数测定仪中,安装上直径0.3mm孔板,调整仪器使其密封。用手动高压计量泵慢慢给仪器匀速加压,以1min20圈为加压速率,并注意观察仪器下面孔板流出物状态。当仪器中的试样刚从孔板压出时,记录此时仪器所受压力,该压力即为抗压强度值。平行进行三次测定,将测定值求和取平均值。当试样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偏差大于0.2时,重新测定。将试样放置在45℃,30天处理之后,再次进行测试试样的抗压强度,评判其热稳定性。3.封堵性能测试室温下在烧杯中装入500mL自来水,将试样产物干燥后绞碎到200目颗粒,取足量的试样颗粒填塞岩心管后,打开阀门1和阀门2(真空泵与抽滤瓶之间通过第一导管连接,抽滤瓶和岩心管之间通过第二导管连接,岩心管和烧杯通过第三导管连接;第一导管上设置有阀门1,第二导管上设置有阀门2,第三导管连接为L形带有刻度的玻璃管,第三导管深入到烧杯中并保持第三导管的管口始终低于液面),开启真空泵;带真空度达到稳定后关闭阀门1,在压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会通过进入岩心管进入抽滤瓶,1小时后若无液体进入抽滤瓶则停止试验,测量抽滤瓶和烧杯中水的体积,分别记录V1和V2,通过式2计算封堵率。式2中:E表示封堵率,%;V1表示抽滤瓶中水的体积,mL;V2表示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mL。4.粘度保持率测试每次取待测试样300mL,分别在25℃下,在700r/min剪切速度下剪切60min后隔30min后测粘度变化情况。粘度测试:用500mL量筒量取250mL试样,置于250mL高型烧杯中,选择适当的转子,如果粘度计读数超出量程范围,则重新选择适当的转子,在6r/min的转速下用布式粘度计测定其数值稳定后的粘度。粘度保持率(%)=剪切后粘度/剪切前粘度×100。平行进行三次测定,将测定值求和取平均值。将实施例1-5和对比例1-7制备得到的油田化学采油用多元共聚物弹性颗粒调剖剂作为试样,分别进行测试,具体测试结果见表1。表1:测试结果表上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征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仅是根据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组合的选择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而且在科技上的进步将形成由于语言表达的不准确的原因而未被目前考虑的可能的等同物或子替换,且这些变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被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
本发明给出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精度高、可靠性高、成本低且易于布设。1.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包括: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覆盖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包括:其厚度维角平分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该面状激光波束为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或其视轴与该波束的一字形光斑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该面状激光波束为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其中,所述使用一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一维测量光靶的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以及使用位于一维测量光靶的一个维度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所述维度内的内的照射点;所述使用二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一个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该平面内的照射图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使用测量光靶上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使用该直接照射点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或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的照射光斑,使用该照射光斑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所述发送测距激光束,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向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包括:对应于一维测量光靶,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或,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二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散射面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一字形照射光斑的图象、光探测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观测基准面与散射体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或距离的近似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三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包含光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中的任一种的有源平行面对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对有源平行面对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和距离测量点中的任一种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方法,还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波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光斑厚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以及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测距激光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光斑尺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其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邻或存在交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由相同或不同的观测基准面覆盖;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一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二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分别由不同的光源发射;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使用的波长相同或不同。6.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包括: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测距激光束模块,以及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其中,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光散射面子模块、光探测器子模块和光学成像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测距激光束模块,用于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包括光散射体子模块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子模块,或包括测距激光束发送子模块;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用于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包括数据处理子模块和数据传输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覆盖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包括:其厚度维角平分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该面状激光波束为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或其视轴与该波束的一字形光斑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该面状激光波束为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执行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的操作,其中,所述使用一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一维测量光靶的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以及使用位于一维测量光靶的一个维度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所述维度内的内的照射点;所述使用二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一个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该平面内的照射图象。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测距激光束模块,用于执行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的操作,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使用测量光靶上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使用该直接照射点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或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的照射光斑,使用该照射光斑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所述发送测距激光束,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向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执行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的操作,包括:对应于一维测量光靶,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或,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二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散射面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一字形照射光斑的图象、光探测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观测基准面与散射体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或距离的近似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三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包含光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中的任一种的有源平行面对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对有源平行面对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和距离测量点中的任一种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装置,还包括移动和激光波束切换控制模块,用于执行如下至少一种操作步骤: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波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光斑厚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以及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测距激光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光斑尺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其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邻或存在交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由相同或不同的观测基准面覆盖;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一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二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分别由不同的光源发射;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使用的波长相同或不同。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自动测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对建筑物或工业设施的位移检测、形变检测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其中,对桥梁、大坝和路轨的位移或形变检测是安全运营、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对大坝和桥梁位移、形变检测的方法包括视准线检测法、GPS(全球导航系统)以及这些方法与表面位移传感器的结合方法;对路轨(轨道交通行驶轨)的位移和形变检测包括基于CPIII(ControlPointIII)的绝对位移或形变的测量,或基于全站仪和测量车的性对位移或形变测量,或采用基于位移传感器的测量。视准线法对大坝和桥梁位移、形变检测,多采用固定端点设站法,即建立一条固定视准线来测定各位移标点的偏离值。这种方法观测简单,计算方便,是生产单位常用的方法。GPS检测法对大坝和桥梁位移、形变检测,是通过GPS/北斗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确定地面待测点的三维坐标;或结合表面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坝体表面裂缝变形情况,通过触发式采集或者实时采集的方式,利用有线/无线远程网络传输实时数据到监控中心,及时了解坝体的裂缝发展情况。基于位移传感器的行驶轨位移测量的一种方式是使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目前的电涡流传感器可以克服对被测目标物材质敏感而产生灵敏度变化过大、测量量程缩短、线性度变差等缺陷。申请号为CN201510932848.2,发明名称为“一种视准线变形测量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视准线变形测量方法,能有效解决以全长基准线为照准基准,而基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差,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影响较大的问题,能有效减小大气折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申请号为CN201410668036.7,发明名称为“一种全站仪视准线法水平位移观测台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包括基座、设置于基座上的滑道、垂直于基座且能沿滑道滑动的照准部、固定在照准部底部的指针、设置在基座上且与读数指针对应的刻度面、激光器。使用时,将全站仪视准线法水平位移观测台刻度面贴紧发生位移后的变形监测点,通过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确定观测方向,调整刻度面与视准面垂直,旋动三颗调节螺旋,确保基座水平,并将此时观测台正对变形监测点位的中心处的初始刻度值记录下来,找到变形监测点,指挥观测台操作员平移照准部,使照准部上带有瞄准十字的反射片与全站仪望远镜内十字丝重合,再将读数指针对应的刻度值记下,用该刻度值减去初始刻度值,即为该变形点偏离视准面的位移,也即其相对于原始位置的位移量。申请号为CN201610857432.3,发明名称为“基于激光监测的轨道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公开了一种由通信传输系统、轨道监控中心设备、激光距离探测器、微处理器及通信模块所实现的基于激光监测的轨道状态在线监测方法,能够对两根轨道之间的相对间距的变化、平面高度的变化、轨道紧固设施变化及形变进行在线监测,具有监测实时性好,对突发性轨道参数变化可及时发现及报警,测试工作量及成本低的特点。申请号为CN201611156166.8,发明名称为“一种铁路轨道轨向检测的摄影测量方法”公开了轨检小车向前移动过程中,轨面相机每隔一定距离采集存在固定几何失真的单轨图像,对图像进行几何矫正、匹配、拼接,从而得到一幅二维长轨图像,对长轨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可初步获取长轨的内边缘。线结构光源从垂直钢轨纵轴方向发射出激光平面,激光平面在钢轨表面形成一条能够反映钢轨轮廓特征的光条曲线,轨侧相机每隔一段距离拍摄该光条曲线。对轨侧相机获取的图像进行光条细化、钢轨轮廓还原以及钢轨轮廓匹配,计算出钢轨轮廓的肥边值,根据计算出来的肥边值对相应位置的长轨内边缘进行补偿,从而得到轨面往下16mm处的长轨内边缘。根据该长轨内边缘,建立二维坐标,从而得到边缘上每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计算出铁路轨道各处任意弦长的轨向。现有的位移和形变测量技术中,全站仪测量设备昂贵效率低,摄影测量法需要借助检测小车,视准线法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照准误差成倍增加。发明内容本发明给出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于克服全站仪测量设备昂贵效率低,摄影测量法需要借助检测小车,视准线法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照准误差成倍增加,不能借助观测基准面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这些缺点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给出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或垂直相交。本发明给出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包含如下模块: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测距激光束模块,以及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其中,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光散射面子模块、光探测器子模块和光学成像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测距激光束模块,用于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包括光散射体子模块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子模块,或包括测距激光束发送子模块;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用于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包括数据处理子模块和数据传输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或垂直相交。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克服全站仪测量设备昂贵效率低,摄影测量法需要借助检测小车,视准线法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照准误差成倍增加,不能借助观测基准面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这些缺点中的至少一种。成本低、精度高、效率高,具有实用性。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组成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包含的三维测量光靶组成示意图。实施例本发明给出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用于克服全站仪测量设备昂贵效率低,摄影测量法需要借助检测小车,视准线法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照准误差成倍增加,不能借助观测基准面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这些缺点中的至少一种。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举例和装置举例涉及到概念,说明如下:方法及装置实施例给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位置,设置在地理位置和形状不变或不易变化的物体上,待测物体为地理位置或物体形状会发生变化的物体;具体地,导致待测物体的地理位置或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因素包括雨淋、机械冲击、机械振动、机械碾压、温度变化、日照、风吹和自然老化;具体地,作为地理位置或物体形状会发生变化的物体的一种实例,轨道交通使用的行驶轨的物理位置会因为车辆的碾压或自然因素发生平移和变形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及装置实施例给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位置分别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上,其对应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分别具有不同的地理坐标值。具体地,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地理坐标值为已知或未知;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地理坐标值为未知,应用于监测物体位相对位移的场景,在该应用场景下,只需要判定被测物体是否相对于观测基准面发生位移。方法及装置实施例所述的面状激光波束,是指波束的横截面形状中包含一字形状的截面;或波束照射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光斑形状中包含一字形状的光斑;具体地,面状激光波束的具体实例为一字形波束、三字形波束、十字形波束、丰字形波束、川字形波束、彡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和L形波束中的任一种,因为所述波束的横截面形状中或波束照射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所形成的光斑中包含一字形状的激光波束。优选地,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或L形波束,⊥字形波束,或十字形波束。更优选地,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L形波束,⊥字形波束,或十字形波束都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字形波束,或十字形波束包含L形波束元素。为了便于对面状激光波束进行描述,本实施例以一字形波束为例定义或规范如下术语的含义:在给出具体术语含义之前,首先指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字形波束在宽度上为以波束宽度角的角等分面为对称面的对称波束,或以波束宽度角的角等分线为对称轴的对称波束;本实施例所述的一字形波束在厚度上为以波束厚度角的角等分面为对称面的对称波束,或以波束厚度角的角等分线为对称轴的对称波束;一字形波束是指波束的横截面形状或波束照射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光斑形状为一字形;所述波束的横截面是指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一字形波束的宽度维半功率角度,是指一字形波束在一字线延伸方向所在平面内的半功率角度;一字形波束宽度维角平分面,是指垂直于一字形波束的一字线光斑或一字形横截面并且将一字形面波束的半功率角度二等分的平面;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半功率角度,是指一字形波束在与一字线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半功率角度;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是指垂直于一字形波束宽度维角平分面并且将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半功率角度二等分的平面;一字形波束的视轴或光轴,是指一字形波束宽度维角平分面与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的交线。具体地,当本实施例所述的面状激光波束为波束的横截面形状中或波束照射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所形成的光斑中包含一字形状的激光波束时,比如,当面状激光波束为三字形波束、十字形波束、丰字形波束、川字形波束、彡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字形波束和L形波束中的任一种时,选取其中具有一字形波束形状的一个波束构成部分作为一字形波束元素,将对一字形波束定义的一字形波束的宽度维半功率角度、一字形波束宽度维角平分面、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半功率角度、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以及一字形波束的视轴或光轴的概念应用于该一字形波束元素。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位置检测方法举例、系统举例加以说明。实施例一,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举例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体位置确定方法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10,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步骤S120,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步骤S130,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或垂直相交。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由至该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值门限的点构成,所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米小于或等于10米范围内取值;优选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米小于或等于1米范围内取值;更优选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毫米小于或等于10毫米范围内取值。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基准面,其构建方法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经过第一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一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二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三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一基准点照向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一观测基准面;经过第四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四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五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五基准点和第六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六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四基准点照向第五和第六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二观测基准面;经过第七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七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八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八基准点和第九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九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七基准点照向第八和第九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三观测基准面;以及经过第一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一基准点发射“L”形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拐点对第二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二基准点照射,使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拐点之外的横线部分或竖线部分对第三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三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一基准点照向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横线部分和竖线部分对应的波束面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观测基准面;优选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横线部分和竖线部分对应的波束面为相互垂直的波束面。具体地,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为在其主照射方向的垂面上的截面形状为“L”形的波束,或为在其主照射方向的垂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包含“L”形元素的⊥字形波束,或十字形波束。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观测基准面之间为相互相交或相互垂直的关系。当第二观测基准面与第一观测基准面相交或垂直,使用第一观测基准面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在第一维度上相对于该观测基准面的位置或位移,使用第二观测基准面获取所述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在第二维度上相对于该观测基准面的位置或位移;所述面状激光波束,是指波束的横截面形状中或波束照射在与波束主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所形成的光斑中包含一字形状的激光波束;所述经过所述第四基准点对所述第五基准点和第六基准点的照射位置误差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被用作第二观测基准面,第二观测基准面被用于检测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观测基准面的位置或位移。具体地,对应第二观测基准面第一基准光靶,该光靶用于获取面状激光波束在第五基准位第五基准点置处的照射位置,第六基准点对应第二观测基准面第二基准光靶,该光靶用于获取面状激光波束在第六基准位置处的照射位置。具体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基准位置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位置中至少有一个与第四、第五和第六基准位置中的一个位于相同的地理位置;或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八和第九基准位置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位置中至少有一个与第七、第八和第九基准位置中的一个位于相同的地理位置;或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和第九基准位置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第四、第五和第六基准位置中至少有一个与第七、第八和第九基准位置中的一个位于相同的地理位置。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维度为竖向维度或垂直方向维度,第二维度为横向维度或水平方向维度;或,所述第一维度为横向维度或水平方向维度,第二维度为竖向维度或垂直方向维度;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相交或垂直相交。优选地,第一维度为垂直方向维度,第二维度为水平方向维度;或第一维度为水平方向维度,第二维度为垂直方向维度。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一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一基准点发射一字形激光波束,包括:使一字形激光波束的光轴在光反射单元上的入射点与所述第一基准点共点位或与所述第一基准点的距离误差小于预定的入射点距离误差门限。所述光反射单元包括光反射面和光反射面承载体;所述一字形激光波束的光轴在光反射单元上的入射点为一字形激光波束的光轴在光反射单元包含的光反射面上的入射点。具体地,光反射单元包括光反射镜、光反射镜片和光反射膜中的任一种。具体地,所述预定的入射点距离误差门限为取值范围在0至3毫米之间的实数,不包括0值,包括3值;优选地,所述预定的入射点距离误差门限为取值范围在0至0.3毫米之间的实数,不包括0值,包括0.3值。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字形激光波束的光轴也称之为一字形激光束的视轴,或者称之为经过一字形激光束光源中心至一字形激光束的一字形光斑质心线的射线,或称之为一字形激光束主传播方向的波束指向。本实施例中,所述使用经过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一字形激光波束所在平面作为观测基准面,包括:使用与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所在平面作为观测基准面;或使用与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距离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一字形波束的视轴与该波束的一字形光斑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作为观测基准平面。本实施例中,一字形波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也称之为一字形波束的厚度中心面。具体地,所述一字形波束的厚度中心面由至扁平形的一字形波束的两个扁平表面距离相等的点构成。具体地,所述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为取值范围在0至5毫米之间的实数,不包括0值,包括5值;优选地,所述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为取值范围在0至0.5毫米之间的实数,不包括0值,包括0.5值。本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包括:其厚度维角平分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优选地,该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或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或其视轴与该波束的一字形光斑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优选地,该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或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一维测量光靶,包括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中的任一种所在的无源散射体,或包括在一个维度上布设的固定或可移动的光探测器;所述无源散射体或光探测器用于测量光靶包含的测距基准点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位置。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二维测量光靶,包括一个散射面构成的一个无源平面,或包括由一个平行面构成的有源平面;所述无源平面或有源平面与观测基准面的交线用于测量光斑或波束面的走向,或用于确定测量光靶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倾斜角度。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具体地,所述无源平行面对或有源平行面对的尺度为已知,两个平行面的间距为已知。进一步地,当平行面对为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时,正方形的边长为已知。进一步地,在平行面对包含的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上,布设有位置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三维测量光靶,包括由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构成的一个无源平行面对,或包括由两个平行面构成的一个有源平行面对,所述平行面对用于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测量光靶的走向,或用于确定测量光靶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倾斜角度。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具体地,所述无源平行面对或有源平行面对的尺度为已知,两个平行面的间距为已知。本实施例中,作为有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有源平行面对包含的第一和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有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有源平行面对包含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所在第一平面为一长条形平面或由两个长条形构成的十字形平面,所在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无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无源平行面对包含的散射面所在的第一和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无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无源平行面对包含的散射面所在的第一平面为一长条形平面或由两个长条形构成的十字形平面,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进一步地,当平行面对为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时,正方形的边长为已知。进一步地,在平行面对包含的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上,布设有位置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具体地,作为测量光靶包含的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作为第一平行面,使用第二正方形平面作为第二平行面,第一正方形平面边长小于第二正方形平面的边长,第一正方形平面的四个顶点均位于第二正方形平面的对角线上,第一正方形平面与第二正方形平面间距为已知的大于零的数值,并且,第一正方形平面与观测基准面光源的距离小于第二正方形平面与观测基准面光源的距离。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其中,所述使用一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一维测量光靶的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以及使用位于一维测量光靶的一个维度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所述维度内的内的照射点;所述使用二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一个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该平面内的照射图象;所述使用三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使用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分别位于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照射图象。具体地,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是指从光源端发射的面状激光波束不经过反射或散射直接照射到光探测器上,或,从光源端发射的面状激光波束不经过反射或散射直接照射到光学成像传感器上。具体地,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是指光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与观测基准面重合或光束的厚度维内包含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使用测量光靶上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使用该直接照射点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或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的照射光斑,使用该测量光斑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所述发送测距激光束,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向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具体地,所述测距激光束从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照向测量光靶,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为点位相同或点位不同的点,并且所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已知的点位对应关系。具体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数量为一个或大于一个的自然数。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进一步包括:将观测到的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距离测量波束发送端,用于激光测距波束发送端调整波束照射方向以保持对测量光靶的跟踪测距。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对测量光靶的跟踪测距,包括:激光测距波束发送端调整波束照射方向使之对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跟踪照射。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包括:对应于一维测量光靶,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或,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二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散射面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一字形照射光斑的图象、光探测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观测基准面与散射体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或距离的近似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三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包含光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中的任一种的有源平行面对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对有源平行面对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和距离测量点中的任一种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所述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包括:将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图象、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点位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二维光靶的交线表达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三维光靶的切面表达参数,以及通过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中的至少一种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所述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包括:将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图象、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点位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二维光靶的交线表达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三维光靶的切面表达参数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观测到的测距激光束的照射光斑信息、由光电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位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发送至测距单元。具体地,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位置,确定观测基准面与光探测器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的近似值。具体地,使用位于测量光靶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且位于两个平行的面上的照射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具体地,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照射图象,确定观测基准面与光学成像传感器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的近似值。具体地,使用分别位于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照射图象,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所述两个平行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包括: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在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第一散射面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求取该照射光斑在一字形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将该中心线作为观测基准面与第一散射面的交线A,使用第二散射面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求取该照射光斑在一字形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将该中心线作为观测基准面与第二散射面的交线B;使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及该坐标系中位置已知的点在交线A上确定两个点PA1和PA2的坐标,在交线B上确定一个点PB1的坐标,使用点PA1、PA2和PB1的坐标确定观测基准面对测量光靶包含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或切面方程;或使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及该坐标系中位置已知的点在交线A上确定一个点PA1的坐标,在交线B上确定两个点PB1和PB2的坐标,使用点PA1、PPB1和PB2的坐标确定观测基准面对测量光靶包含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或切面方程;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位置参照点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以及所述的切面方程,计算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具体地,所述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为坐标原点和坐标轴随测量光靶的移动而同步移动,随测量光靶的转动而同步转动的坐标系,或者说,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中,测量光靶上的点的坐标值不随测量光靶的移动或转动发生变化。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的边长为已知,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的的间距为已知;和/或,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分别包含位置或尺度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分别包含位置或尺度已知的测量控制点。进一步地,所述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为无源或有源。作为一种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作为第一平行面,使用第二正方形平面作为第二平行面,第一正方形平面边长小于第二正方形平面的边长,第一正方形平面的四个顶点均位于第二正方形平面的对角线上,第一正方形平面与第二正方形平面间距为已知的大于零的数值,并且,第一正方形平面与观测基准面光源的距离小于第二正方形平面与观测基准面光源的距离;使用第二正方形平面的一个顶角对应的两个直角边作为X轴和Y轴,使用穿过该顶角且与第二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或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的一个顶角对应的两个直角边作为X轴和Y轴,使用穿过该顶角且与第一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或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的两个对角线的焦点作为坐标系原点,穿过该原点与第一正方形的两个相互垂直的边分别平行的两条线中一个作为X轴,一个作为Y轴,使用穿过该原点且与第一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测量参照线,该测测量参照线包含横向水平参照线、纵向水平参照线和垂向参照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测量参照线,其中,横向水平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纵向竖垂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纵向水平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横向竖垂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垂向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纵向竖立平面转动的角度、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竖立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还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波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光斑厚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以及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测距激光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光斑尺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其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邻或存在交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由相同或不同的观测基准面覆盖;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一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二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分别由不同的光源发射;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使用的波长相同或不同。作为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所述测量光靶沿轨道交通行驶轨延伸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其位置变化体现出行驶轨上表面的高度变化,使用横向或平置的观测基准面和测量光靶检测出行驶轨上表面的高度的空间变化。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之间具有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所述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为行驶轨上表面上的点、测量光靶上与行驶轨上表面存在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和测量光靶上与行驶轨上表面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点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沿轨道延伸方向移动测量光靶,使测量光靶包含的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之间具有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并且使测量光靶包含的点的位置变化与行驶轨表面的位置变化保持一致,通过获取测量光靶包含的点在不同移动位置上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位置偏移量即可获得行驶轨表面的位置偏移量。实施例二,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举例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体位置确定装置实施例,包括: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210,测距激光束模块220,以及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230;其中,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210,用于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光散射面子模块、光探测器子模块和光学成像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测距激光束模块220,用于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包括光散射体子模块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子模块,或包括测距激光束发送子模块;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230,用于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或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包括数据处理子模块和数据传输子模块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一个观测基准面由三个点位已知或点位不变的基准点确定;当存在两个或三个观测基准面时,一个观测面与另外至少一个观测面相交或垂直相交。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由至该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小于预定距离值门限的点构成,所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米小于或等于10米范围内取值;优选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米小于或等于1米范围内取值;更优选地,预定距离值门限在大于零毫米小于或等于10毫米范围内取值。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维测量光靶子模块包含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具体包括含如下至少一种部件或器件:光散射体,该散射体包含的光散射面或光反射面为具体尺度已知基友两个几何维度的平面;光学成像传感器,该光学成像传感器用于获取光散射体上的光斑图像,或用于从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形成的图像;光探测器,该光探测器用于从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所述三维测量光靶子模块,参见图3所示,包含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310,包括如下至少一种子模块: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构成的散射体,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包含的光散射面或光反射面均为尺度已知的具有两个维度的平面,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构成一个间距已知且大于零的无源平行面对,用于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测量光靶的走向,或用于确定测量光靶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倾斜角度,其中一个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位于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的前面,或者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比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更靠近测量光靶的外部;以及,用于从所述无源平行面对320和330获取光斑图像的光学成像传感器380;光学成像传感器,分别位于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用于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两个平行面均为尺度已知的具有两个维度的平面,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构成一个间距已知且大于零的有源平行面对,其中一个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位于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的前面,或者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比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更靠近测量光靶的外部;光探测器,分别位于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用于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两个平行面均为尺度已知的具有两个维度的平面,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构成一个间距已知且大于零的有源平行面对,其中一个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位于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的前面,或者具有较小面积的散射面比具有较大面积的散射面更靠近测量光靶的外部。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观测基准面,其构建方法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经过第一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一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二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三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一基准点照向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一观测基准面;经过第四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四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五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五基准点和第六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六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四基准点照向第五和第六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二观测基准面;经过第七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七基准点发射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第八基准位置对应的第八基准点和第九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九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七基准点照向第八和第九基准点的面状激光波束的波束面作为第三观测基准面;以及经过第一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一基准点发射“L”形面状激光波束,使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拐点对第二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二基准点照射,使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拐点之外的横线部分或竖线部分对第三基准位置对应的第三基准点同时照射;将经过所述第一基准点照向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横线部分和竖线部分对应的波束面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观测基准面;优选地,“L”形面状激光波束的横线部分和竖线部分对应的波束面为相互垂直的波束面。具体地,所述“L”形面状激光波束,为在其主照射方向的垂面上的截面形状为“L”形的波束,或为在其主照射方向的垂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包含“L”形元素的⊥字形波束,或十字形波束。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观测基准面之间为相互相交或相互垂直的关系。本实施例中,所述覆盖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包括:其厚度维角平分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优选地,该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或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或其视轴与该波束的一字形光斑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与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距离分别小于预定基准面误差门限的面状激光波束,所述观测基准面为穿过所述三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基准点的平面,优选地,该面状激光波束为一字形波束或包含一字形波束元素的波束。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一维测量光靶,包括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中的任一种所在的无源散射体,或包括在一个维度上布设的固定或可移动的光探测器;所述无源散射体或光探测器用于测量光靶包含的测距基准点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位置。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二维测量光靶,包括一个散射面构成的一个无源平面,或包括由一个平行面构成的有源平面;所述无源平面或有源平面与观测基准面的交线用于测量光斑或波束面的走向,或用于确定测量光靶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倾斜角度。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具体地,所述无源平行面对或有源平行面对的尺度为已知,两个平行面的间距为已知。进一步地,当平行面对为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时,正方形的边长为已知。进一步地,在平行面对包含的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上,布设有位置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三维测量光靶,包括由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构成的一个无源平行面对,或包括由两个平行面构成的一个有源平行面对,所述平行面对用于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测量光靶的走向,或用于确定测量光靶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倾斜角度。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具体地,所述无源平行面对或有源平行面对的尺度为已知,两个平行面的间距为已知。本实施例中,作为有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有源平行面对包含的第一和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有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有源平行面对包含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所在第一平面为一长条形平面或由两个长条形构成的十字形平面,所在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无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无源平行面对包含的散射面所在的第一和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本实施例中,作为无源平行面对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无源平行面对包含的散射面所在的第一平面为一长条形平面或由两个长条形构成的十字形平面,第二平面为长方形平面或正方形平面。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具有相同的法线方向,当所述测量光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面对时,不同的平行面对的法线方向不同。具体地,同一个有源或无源平行面对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进一步地,当平行面对为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时,正方形的边长为已知。进一步地,在平行面对包含的两个具有正方形边缘的平面上,布设有位置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基准面激光束照射信息获取模块210,用于执行使用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的操作,其中,所述使用一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一维测量光靶的长条形散射面或柱形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以及使用位于一维测量光靶的一个维度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所述维度内的内的照射点;所述使用二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使用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一个平面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二维测量光靶的一个平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该平面内的照射图象;所述使用三维测量光靶从至少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步骤:使用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并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所述两个平行的散射面上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分别位于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照射点;以及使用分别位于三维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获取所述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照射图象。具体地,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直接照射,是指从光源端发射的面状激光波束不经过反射或散射直接照射到光探测器上,或,从光源端发射的面状激光波束不经过反射或散射直接照射到光学成像传感器上。具体地,所述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是指光束的厚度维角平分面与观测基准面重合或光束的厚度维内包含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测距激光束模块220,用于执行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或发送测距激光束的操作,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使用测量光靶上的光探测器或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使用该直接照射点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或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测距激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的照射光斑,使用该测量光斑确定测距光束在测量光靶上相对于距离测量点的照射位置;所述发送测距激光束,包括:对应于一维、二维和三维测量光靶中的任一种,从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向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发送测距激光束,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具体地,所述测距激光束从位置已知的测距基准点照向测量光靶,该测距激光束用于获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测距基准点的距离;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为点位相同或点位不同的点,并且所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已知的点位对应关系。具体地,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数量为一个或大于一个的自然数。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法,其中,所述观测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进一步包括:将观测到的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距离测量波束发送端,用于激光测距波束发送端调整波束照射方向以保持对测量光靶的跟踪测距。进一步地,所述保持对测量光靶的跟踪测距,包括:激光测距波束发送端调整波束照射方向使之对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或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跟踪照射。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所述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230,用于执行使用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所述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待测物体的位置的操作,包括:对应于一维测量光靶,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的距离;或,使用面状激光波束对一维测量光靶的照射点的位置信息确定观测基准面相对于该测量光靶上的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二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散射面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一字形照射光斑的图象、光探测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和光学成像传感器在其所在平面获取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位置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观测基准面与散射体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或距离的近似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对应于三维测量光靶,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包含光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中的任一种的有源平行面对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或对有源平行面对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和距离测量点中的任一种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距离测量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并且,使用由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确定测距基准点至距离测量点的距离;所述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230,用于执行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和由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的操作,包括:将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图象、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点位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二维光靶的交线表达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三维光靶的切面表达参数,以及通过发送测距激光束获取的距离中的至少一种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所述光束照射信息和距离信息处理模块230,用于执行将所述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测距激光束的照射信息发送至测距单元的操作,包括:将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光斑图象、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点位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二维光靶的交线表达参数、面状激光波束对三维光靶的切面表达参数发送至位置确定单元,并且,将观测到的测距激光束的照射光斑信息、由光电探测器和光学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测距激光束的直接照射点位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发送至测距单元。具体地,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面状激光波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照射位置,确定观测基准面与光探测器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的近似值。具体地,使用位于测量光靶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探测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且位于两个平行的面上的照射点位置,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具体地,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截获的特定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照射图象,确定观测基准面与光学成像传感器所在面的交线,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交线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至观测基准面的距离的近似值。具体地,使用分别位于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面内的固定或可移动光学成像传感器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在两个平面内的照射图象,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所述两个平行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该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其中,使用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照射获取的照射光斑的图像,确定所述观测基准面对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将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切面的距离值作为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距离值,包括:使用光学成像传感器380获取测量光靶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从同一个观测基准面350上接收覆盖该观测基准面的面状激光波束的在第一散射面320和第二散射面330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使用第一散射面320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求取该照射光斑在一字形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321,将该中心线321作为观测基准面与第一散射面320的交线A,使用第二散射面330上的照射光斑的图像求取该照射光斑在一字形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331,将该中心线331作为观测基准面与第二散射面的交线B;使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及该坐标系中位置已知的点在交线A上确定两个点PA1和PA2的坐标,在交线B上确定一个点PB1的坐标,使用点PA1、PA2和PB1的坐标确定观测基准面对测量光靶包含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的切面或切面方程;或使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及该坐标系中位置已知的点在交线A上确定一个点PA1,即图3中点322,的坐标,在交线B上确定两个点PB1和PB2的坐标,在图3中,点PB1为点332,PB2为点333,使用点PA1、PPB1和PB2的坐标确定观测基准面350对测量光靶包含的两个平行的散射面320和330的切面或切面方程;使用测量光靶包含的位置参照点310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以及所述的切面方程,计算位置参照点310至观测基准面的预定邻域内的垂直投影点390的距离值。具体地,参见图3所示,点322和点323为光斑中心线321与第一散射面320的两条边线的交线,点332和点333为光斑中心线331与第二散射面330的两条边线的交线,点322、点323、点332和点333构成的切面在理论上或在无测量误差时与观测基准面350共面,点322、点332和点333构成的三角面在理论上或在无测量误差时与观测基准面350共面。具体地,所述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为坐标原点和坐标轴随测量光靶的移动而同步移动,随测量光靶的转动而同步转动的坐标系,或者说,在基于测量光靶的坐标系中,测量光靶上的点的坐标值不随测量光靶的移动或转动发生变化。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的边长为已知,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的的间距为已知;和/或,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分别包含位置或尺度已知的测量标志点,或测量光靶包含的第一散射面和第二散射面分别包含位置或尺度已知的测量控制点。进一步地,所述测量标志点或测量控制点为无源或有源。使用第二正方形平面的一个顶角对应的两个直角边作为X轴和Y轴,使用穿过该顶角且与第二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或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的一个顶角对应的两个直角边作为X轴和Y轴,使用穿过该顶角且与第一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或使用第一正方形平面的两个对角线的焦点作为坐标系原点,穿过该原点与第一正方形的两个相互垂直的边分别平行的两条线中一个作为X轴,一个作为Y轴,使用穿过该原点且与第一正方形所在平面垂直的直线作为Z轴,构建基于测量光靶的直角坐标系。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测量参照线,该测测量参照线包含横向水平参照线、纵向水平参照线和垂向参照线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测量参照线,其中,横向水平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纵向竖垂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纵向水平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横向竖垂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垂向参照线,用于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纵向竖立平面转动的角度、获取测量光靶绕纵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竖立平面转动的角度和获取测量光靶绕横向轴线相对于水平面转动的角度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还包括移动和激光波束切换控制模块240,用于执行如下至少一种操作步骤: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波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光斑厚度信息、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强度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光斑厚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面状激光波束与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面状激光波束的观测;以及移动测量光靶从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一区域进入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的第二区域的过程中,根据测距激光束切换指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光斑尺度信息、第二测距激光束的强度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光斑尺度上的差别信息、第一测距激光束与第二测距激光束在强度上的差别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将对第一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切换为对第二测距激光束的观测;其中,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邻或存在交叠;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由相同或不同的观测基准面覆盖;第一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一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二面状激光波束覆盖第二区域的观测基准面;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分别由不同的光源发射;第一面状激光波束和第二面状激光波束使用的波长相同或不同。作为移动测量光靶使其包含的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或包含的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保持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的位置变化体现出待测物体表面的位置变化,以获取待测物体的表面的空间变化信息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所述测量光靶沿轨道交通行驶轨延伸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其位置变化体现出行驶轨上表面的高度变化,使用横向或平置的观测基准面和测量光靶检测出行驶轨上表面的高度的空间变化。具体地,所述测量光靶包含的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之间具有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所述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为行驶轨上表面上的点、测量光靶上与行驶轨上表面存在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的点和测量光靶上与行驶轨上表面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点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沿轨道延伸方向移动测量光靶,使测量光靶包含的点与待测物体的位置参照点之间具有确定的位置对应关系,并且使测量光靶包含的点的位置变化与行驶轨表面的位置变化保持一致,通过获取测量光靶包含的点在不同移动位置上相对于观测基准面的位置偏移量即可获得行驶轨表面的位置偏移量。具体地,所述光学成像器件工作在可见光或非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光学成像模块的一种具体的器件形态包括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成像模块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E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像模块。具体地,所述CPIII(CONTRLPONTIII)控制点,为铁路轨道面控制点。作为本发明给出的方法和系统实施例在轨道交通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布设方式如下:作为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的点位为上下布局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二基准点上方;具体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轨道的同一侧;或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轨道的另一侧。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轨道的同一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接触网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接触网支柱的上部;或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上部。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轨道的另一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另一侧的接触网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接触网支柱的上部;或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另一侧的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上部。优选地,所述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在同一垂线上,经过第一基准点、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的面形波束构成一个竖垂面。作为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的点位为左右布局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二基准点左方或右方;具体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使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位于轨道行驶轨的同一侧并且与第一基准点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的不同侧;或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使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位于轨道行驶轨的不同侧并且使第二基准点或第三基准点与第一基准点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使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位于轨道行驶轨的同一侧并且与第一基准点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的不同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CPIII控制点处;或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接触网支柱处;或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处。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轨道行驶轨的一侧,沿轨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使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位于轨道行驶轨的不同侧并且使第二基准点或第三基准点与第一基准点位于所述轨道行驶轨的同一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CPIII控制点处;或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接触网支柱处;或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处。优选地,所述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且经过第一基准点、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的面形波束构成一个水平面。作为本发明给出的方法和系统实施例在道路交通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第一、第二和第三基准点的布设方式如下:作为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的点位为上下布局的一种实现方式,包括: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二基准点上方;具体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一侧,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车道的同一侧;或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一侧,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车道的另一侧;或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上方,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所述车道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一侧,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车道的同一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路灯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路灯支柱的上部;或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上部。进一步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一侧,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车道的另一侧,包括: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位于所述车道另一侧的路灯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路灯支柱的上部;或将第二基准点设置在位于所述车道另一侧的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下部,将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特设测量用支柱的上部。优选地,所述第二基准点与第三基准点在同一垂线上,经过第一基准点、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的面形波束构成一个竖垂面。具体地,所述将第一基准点设置在车道的上方,沿车道延伸方向将第二基准点和第三基准点设置在第一基准点的前方并且位于所述车道的上方,用于形成从车道上方对车道区域照射的竖立的面形波束。进一步地,所述从车道上方对车道区域照射的竖立的面形波束用于检测在车道区域内所处位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使用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通过软件指令和/或者硬件电路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包含的模块或单元,可以采用电子元器件、光-电/电-磁转换器件、驱动/拖动电机实现。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案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本发明所述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的界定范围为准。本发明给出测距方法及装置,克服了全站仪测量设备昂贵效率低,摄影测量法需要借助检测小车,视准线法在距离较长的情况下照准误差成倍增加,不能借助观测基准面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这些缺点中的至少一种。成本低、精度高、效率高,具有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智能家电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洗涤设备,包括: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若检测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温度阈值的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餐具进行消毒操作。本发明能够提高洗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洗涤完成后执行消毒操作,消毒操作具体是适用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体进行继续加热,并通过加热生成的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并且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到达预设温度的水体继续进行加热,能够减少设备的能源消耗。1.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在所述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之前,还包括: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在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之前,还包括: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餐具图像;提取所述餐具图像内包含的轮廓信息,并将轮廓信息与各个标准轮廓曲线进行匹配;将所述轮廓信息匹配的所述标准轮廓曲线对应的餐具类型作为所述餐具的餐具类型;若所述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执行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以通过先烘干使得奶渍凝固,然后再执行清洗操作的洗涤流程;若所述餐具类型为除所述奶瓶类型外的其他类型,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包括:通过摄像模块获取包含所述餐具的第一图像,并启动所述发热模块以及所述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以预设的时间间隔通过所述摄像模块获取所述餐具的第二图像;提取所述第一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以及所述第二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二污渍区域图像;若所述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与所述第二污渍区域图像之间的偏差度大于预设的偏差阈值,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继续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生成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之后,还包括:确定多个送风触发时刻,并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若到达任一送风触发时刻,则获取上一时刻的送风类型;若所述送风类型为冷风类型,则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若所述送风类型为热风类型,则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多个送风触发时刻,并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包括:获取湿度传感器反馈的湿度值,以及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摆放图像;基于所述湿度值确定第一烘干因子;对所述摆放图像进行图像解析,确定所述餐具的第一个数以及摆放密度;基于所述第一个数以及所述摆放密度确定第二烘干因子;根据所述第一烘干因子以及所述第二烘干因子计算烘干时长;基于预设的送风间隔以及所述烘干时长,得到多个所述送风触发时刻。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包括:若检测到关门操作,则确定所述洗涤设备内餐具的第二个数;若所述第二个数大于预设的启动阈值,则生成所述清洗启动指令。6.一种洗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启动指令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清洗启动指令;清洗操作执行单元,用于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消毒操作执行单元,用于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所述洗涤设备还包括:第一烘干单元,用于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所述洗涤设备还包括:餐具图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餐具图像;轮廓信息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餐具图像内包含的轮廓信息,并将轮廓信息与各个标准轮廓曲线进行匹配;餐具类型识别单元,用于将所述轮廓信息匹配的所述标准轮廓曲线对应的餐具类型作为所述餐具的餐具类型;奶瓶类型触发单元,用于若所述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执行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以通过先烘干使得奶渍凝固,然后再执行清洗操作的洗涤流程;非奶瓶类型触发单元,用于若所述餐具类型为除所述奶瓶类型外的其他类型,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7.一种洗涤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洗涤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洗涤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洗涤设备。背景技术随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洗碗机以及奶瓶清洗机等洗涤设备作为智能家电,已渐渐进入了千家万户。洗涤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以及舒适的餐具清洗体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节约了用户的时间。现有的洗涤设备的控制技术,在对餐具进行清洗时,主要采用洗涤剂对餐具进行清洗,但清洗后的餐具仍然可能残留有细菌,从而降低了洗涤设备的洁净程度。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洗涤设备,以解决洗涤设备的控制技术,在对餐具进行清洗时,主要采用洗涤剂对餐具进行清洗,但清洗后的餐具仍然可能残留有细菌,从而降低了洗涤设备的洁净程度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洗涤设备,包括:清洗启动指令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清洗启动指令;清洗操作执行单元,用于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消毒操作执行单元,用于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洗涤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的各个步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的各个步骤。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洗涤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接收到用户发起的清洗启动指令时,通过对清洗时使用的水进行加热,并通过加热后的水体对餐具进行清洗操作,在执行清洗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预设的洗涤剂,在预设温度下溶解洗涤剂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并且高温清洗也能够进一步对餐具表面的细菌进行灭除,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洗涤完成后执行消毒操作,消毒操作具体是使用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体进行继续加热,并通过加热生成的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并且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到达预设温度的水体继续进行加热,能够减少设备的能源消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具体实现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201具体实现流程图;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具体实现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401具体实现流程图;图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101具体实现流程图;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结构框图;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接收到用户发起的清洗启动指令时,通过对清洗时使用的水进行加热,并通过加热后的水体对餐具进行清洗操作,在执行清洗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预设的洗涤剂,在预设温度下溶解洗涤剂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并且高温清洗也能够进一步对餐具表面的细菌进行灭除,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洗涤完成后执行消毒操作,消毒操作具体是适用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体进行继续加热,并通过加热生成的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解决了洗涤设备的控制技术,在对餐具进行清洗时,主要采用洗涤剂对餐具进行清洗,但清洗后的餐具仍然可能残留有细菌,从而降低了洗涤设备的洁净程度的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流程的执行主体为洗涤设备,该洗涤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洗碗机以及奶瓶清洗机。该洗涤设备具有数据处理模块,通过数据处理模块控制洗涤设备运行,例如执行清洗操作以及执行消毒操作,该数据处理模块可以为单片机等微处理器。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详述如下:在S101中,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在获得清洗启动指令后,则会触发餐具洗涤流程。该餐具洗涤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清洗操作以及消毒操作,可选地,还包括烘干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配置有交互模块,该交互模块可以为一触控屏,通过触控屏显示控制界面,该控制界面可以包含清洗启动等控件,洗涤设备在检测到用户点击相关控件时,生成上述清洗启动指令。当然,洗涤设备的交互模块还可以为实体按钮,例如配置有清洗启动的按钮,洗涤设备在检测到用户按压上述清洗启动的按钮,则会生成上述清洗启动指令,以触发餐具洗涤流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配置有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可以为有线通信模块和/或无线通信模块,通过通信模块与互联网通信。若洗涤设备配置有无线通信模块,则可以通过局域网与用户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并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清洗启动指令;当然,洗涤设备可以通过有线通信模块或无线通信模块与云端服务器连接,用户在需要控制洗涤设备启动时,通过用户终端向云端服务器发送清洗启动指令,云端服务器可以将清洗启动指令转发给洗涤设备,洗涤设备接收到云端服务器下发的清洗启动指令后,执行餐具洗涤流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存储有清洗启动条件,例如预先配置有多个清洗触发时刻。洗涤设备若检测到满足清洗启动条件,则会生成清洗启动指令,以执行餐具洗涤流程。在S102中,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启动餐具洗涤流程时,可以对用于清洗餐具的水体进行加热,以使洗涤用的水体的水位到达预设的温度阈值,并在水温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执行清洗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包含蓄水部件,该蓄水部件内包含有加热模块以及温度传感器。洗涤设备在接收到清启动指令后,可以开启蓄水部件的进水阀,通过预设的进水水路将水体输送到该蓄水部件内,该进水水路可以为通过管道进水,还可以通过水箱方式进水,还可以通过两条或以上的进水水路进行进水,进水方式可以采用任意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水体输送到蓄水部件后,可以通过加热模块对水体进行加热操作,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水体的水温。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配置有多个不同的进水水路,不同进水水路所关联的水体水温不同。洗涤设备可以选取进水水路所述关联的水体水温与温度阈值差值最小的进水水路,作为目标进水水路,并通过目标进水水路执行进水操作,并对进水后的水体进行加热,直到进水水体的水温到达预设的温度阈值。举例性地,例如洗涤设备配置有三条进水水路,第一水路是与自来水管道之间相连,第二水路是与洗涤设备的进水水箱相连,第三水路是自来水管道经过热水器后,与热水器的出水口相连。其中,第一水路与第二水路的水体水温为常温;而第三水路的水温为恒定温度,例如为40度。而预设的温度阈值为50度,则第三水路的水温与预设的温度阈值的差值较小,此时,洗涤设备会选择第三水路为目标水路,通过第三水路进行进水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在检测到水体温度到达预设的温度阈值后,可以将洗涤剂溶解在加热后的水体内,并通过溶解有洗涤剂的水体对洗涤设备的洗涤腔内存储的餐具执行清洗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若洗涤设备是通过溶解有洗涤剂的水体与未溶解有洗涤剂的水体对餐具进行交替清洗的情况下,则洗碗机可以在使用纯水洗涤的过程中,可以不执行上述的洗涤剂的溶解操作,即将水体加热完成后,直接对洗涤腔内的餐具进行洗涤。在S103中,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餐具表面残留的细菌,洗涤设备可以在清洗操作完成后,对洗涤腔内餐具执行消毒操作。其中,消毒过程主要是采用水蒸气消毒的方式实现。洗涤设备可以通过对洗涤设备内存储的水体进行加热,并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洗涤设备内的喷淋部件喷出高温的水蒸气,以实现对洗涤腔内的餐具进行高温消毒。为了减少加热所需的能耗,洗涤设备可以将清洗流程中加热但未使用的水体持续进行加热操作,以使上述水体到达汽化温度,以得到高温水蒸气,并通过高温水蒸气对餐具进行消毒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还配置有紫外灯具,洗涤设备在执行消毒操作时,可以开启上述的紫外灯具,通过紫外灯具发射的紫外光,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操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还配置有臭氧模块,洗涤设备在执行消毒操作时,可以启动上述臭氧模块,通过风机向洗涤腔内输送包含臭氧成分的热风,以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操作。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通过在接收到用户发起的清洗启动指令时,通过对清洗时使用的水进行加热,并通过加热后的水体对餐具进行清洗操作,在执行清洗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预设的洗涤剂,在预设温度下溶解洗涤剂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并且高温清洗也能够进一步对餐具表面的细菌进行灭除,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洗涤完成后执行消毒操作,消毒操作具体是使用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体进行继续加热,并通过加热生成的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并且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到达预设温度的水体继续进行加热,能够减少设备的能源消耗。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参见图2,相对于图1所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在所述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之前,还包括:S201~S206,具体详述如下:进一步地,在所述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还包括:在S201中,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在本实施例中,在洗涤设备在清洗操作之前,可以执行烘干操作。该烘干操作具体为向洗涤设备内输送热风,以通过热风使餐具表面内的残留的液体蒸发,以实现烘干操作。具体地,洗涤设备包含有送风模块以及加热模块,通过启动加热模块以及送分模块,可以向洗涤腔内输送预设温度的热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洗涤之前,餐具表面可能包含有食物残留,上述食物残留具体可以为蛋白质,若该洗涤设备为奶瓶清洗设备,则上述食物残留可以为奶渍。在洗涤之前执行烘干操作,在烘干时高热加热可以使得蛋白质变性,例如将附着于奶瓶上的奶渍中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减少奶渍与奶瓶之间的黏着度,便于后续清洗操作中将奶渍于奶瓶表面清除。相应地,其他餐具表面上若残留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残留,同样可以通过烘干操作使得蛋白质变性,以使蛋白质凝固,以提高清洗效果。进一步地,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S201具体可以包括S2011~S2014。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201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参见图2,相对于图1所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201具体包括:在S2011中,通过摄像模块获取包含所述餐具的第一图像,并启动所述发热模块以及所述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的洗涤腔内包含有摄像模块,该摄像模块可以用于获取洗涤设备洗涤腔内的关于所存储餐具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执行烘干操作之前,洗涤设备可以通过摄像模块拍摄关于餐具的原始状态下的图像,即上述的第一图像。由于在执行烘干之后,污渍的面积会变小,若该污渍为蛋白质类型的污渍,则通过高温烘干后,该蛋白质物质可能会因为变性而改变颜色,从而对应污渍区域的颜色也会相应变化。基于上述原因,洗涤设备可以通过拍摄图像中污渍区域的大小以及颜色的变化,判断烘干操作是否已经执行完毕。洗涤设备在拍摄得到第一图像后,可以开启上述的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洗涤腔内输送热风。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摄像模块还可以包含有补光部件,由于在拍摄洗涤腔内餐具的第一图像时,往往处于密闭环境,环境光强较弱,此时可以通过启动补光部件,并在补光部件开启的状态下拍摄摄像模块,从而提高后续污渍区域识别的准确性。在S2012中,以预设的时间间隔通过所述摄像模块获取所述餐具的第二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为了确定烘干操作是否执行完毕,可以以预设的时间间隔继续通过摄像模块获取洗涤腔内关于餐具的第二图像。同样地,与上述获取第一图像的方式一致,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S2013中,提取所述第一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以及所述第二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二污渍区域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对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进行图像分析,确定上述各个图像内包含的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以及第二污渍区域图像。其中,上述污渍区域图像具体为从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中划分得到的拍摄有餐具污渍的图像区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洗涤设备可以存储由各种类型的标准餐具图像,洗涤设备通过比对当前拍摄得到的餐具图像(如第一图像或第二图像)所对应的餐具类型,并将该餐具类型的标准餐具图像与餐具图像进行比对,将存在差异的区域识别为污渍区域,实现了污渍区域的提取。在S2014中,若所述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与所述第二污渍区域图像之间的偏差度大于预设的偏差阈值,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若污渍中的液体被热风烘干,则对应的污渍区域的面积大小差异会较大;另外,若污渍内的蛋白质因变性而凝固,则对应的污渍区域的颜色差异会较大。因此,洗涤设备可以通过两个污渍区域图像之间的偏差度,确定烘干操作是否完成。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偏差度具体基于像素因子以及面积因子计算得到。洗涤设备可以计算两个污渍区域的面积大小,并计算两个面积大小的差值以及第一污渍区域图像的面积,得到污渍缩小比例,并根据污渍缩小比例得到面积因子;洗涤设备可以基于上述两个污渍区域图像的中心坐标对上述两个污渍区域图像进行对齐,并计算各个像素点之间的像素值之差,基于像素值之差得到像素因子。根据像素因子以及面积因子得到上述两个图像的偏差度。在本实施例中,若该偏差度小于或等于偏差阈值,则继续执行烘干操作,并以上述的时间间隔拍摄第二图像,并继续与偏差阈值进行比对。若该偏差度大于偏差阈值,则识别已达到烘干效果,执行后续的清洗流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比对烘干前以及烘干中之间的污渍变化的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停止烘干操作,实现了动态调整烘干时长的目的。进一步地,作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在S201之前,还可以包括:S202~S206。详述如下:在S202中,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餐具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餐具采用不同的清洗模式。对于奶瓶类型的餐具,由于附着于奶瓶表面的只有奶渍一种类型的污渍,因此可以通过先烘干使得奶渍凝固,然后在执行清洗操作的洗涤流程;而对于除奶瓶外的其他类型的餐具,由于附着于表面的污渍种类较多,因此可以采用先清洗再烘干的洗涤流程。基于此,在执行烘干操作之前,可以先确定所需清洗的餐具类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需清洗的餐具类型只包含奶瓶类型,则执行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的操作;反之,若所需清洗的餐具类型包含除奶瓶外的其他餐具类型,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配置有摄像模块,通过摄像模块获取洗涤腔内存储有餐具的餐具图像。拍摄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在S203中,提取所述餐具图像内包含的轮廓信息,并将轮廓信息与各个标准轮廓曲线进行匹配。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对拍摄得到的餐具图像进行图像分析,提取该餐具图像内包含的轮廓信息。具体地,上述提取轮廓信息的方式可以为:对餐具图像进行锐化处理,并调整该餐具图像的对比度,将上述处理后的餐具图像进行二值化操作,得到餐具图像对应的二值化图像,并从二值化图像中提取得到轮廓信息。在S204中,将所述轮廓信息匹配的所述标准轮廓曲线对应的餐具类型作为所述餐具的餐具类型。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存储有多个不同餐具类型的标准轮廓曲线。上述餐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奶瓶类型、碗类型、筷子类型、勺子类型以及盘子类型等。洗涤设备将本次提取得到的轮廓信息与各个标准轮廓曲线进行匹配,将与轮廓信息相似度较大的标准轮廓曲线关联的餐具类型作为所拍摄餐具的餐具类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该轮廓类型与任一一个标准轮廓曲线均不匹配,则输出匹配失败的匹配结果,则上述餐具类型对应为非奶瓶类型,执行S206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若上述识别得到的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执行S205的操作;反之,若上述识别得到的餐具类型为非奶瓶类型,即除奶瓶类型外的其他类型,则执行S206的操作。在S205中,若所述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执行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在本实施例中,若上述识别得到的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可以执行先烘干再清洗的洗涤流程,因此会执行S201的操作。在S206中,若所述餐具类型为除所述奶瓶类型外的其他类型,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反之,若上述餐具类型为非奶瓶类型,则因烘干操作而使得蛋白质凝固的概率较低,此时可以执行先清洗再消毒的洗涤流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识别餐具类型,并动态调整洗涤流程,能够在提高洗涤清洁度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参见图4,相对于图1-3任一所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在所述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继续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生成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之后,还包括:S401~S404,具体详述如下:进一步地,在所述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继续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生成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之后,还包括:在S401中,确定多个送风触发时刻,并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在消毒完成后,可以对洗涤腔进行烘干操作。具体地,上述烘干操作为冷热风交替的烘干操作,从而能够加快水汽凝固,并排除洗涤腔外,降低了烘干操作过程中空气的湿度,提高烘干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确定烘干过程中多个送风触发时刻,不同的送风触发时刻可以交换送风类型,实现了冷热风交替的目的。由于在烘干操作之前,洗涤腔执行的是消毒操作,而消毒操作需要通过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因此洗涤腔内的环境湿度较高,此时需要对洗涤腔内进行降温,以使水蒸气凝结,以达到更好的烘干效果,因此在首次送风时,会对洗涤腔内输送冷风。在S402中,若到达任一送风触发时刻,则获取上一时刻的送风类型。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判断是否到达预先设置的任一送风触发时刻,若满足上述任一送风触发时刻,则判断上一时刻所执行的送风类型,若上一时刻为冷风类型,则下一送风周期执行的是输送热风的操作;反之,若上一时刻为热风类型,则下一送风周期执行的是输送冷风的操作,从而实现了冷热风交替的目的。在S403中,若所述送风类型为冷风类型,则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在本实施例中,若上一时刻执行的送风类型为冷风类型,则可以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洗涤腔内输送热风,直到下一送风时刻到达。在S404中,若所述送风类型为热风类型,则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在本实施例中,若上一时刻执行的送风类型为热风类型,则可以只启动风机部件对洗涤腔内输送冷风,直到下一送风时刻到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在消毒操作之后,可以通过冷热风交替的方式来烘干洗涤腔,提高了烘干效率。图5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401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参见图5,相对于图4所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401包括:S4011~S4016,具体详述如下:在S4011中,获取湿度传感器反馈的湿度值,以及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摆放图像。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内置有湿度传感器以及摄像模块。通过湿度传感器确定在执行烘干操作之前,洗涤腔内的湿度值;以及通过摄像模块采集关于当前洗涤腔内关于各个餐具的摆放图像。由于烘干操作与当前洗涤腔内的湿度以及餐具摆放的密度相关,根据上述两个参数,可以动态调整烘干时长,提高了餐具洗涤的效率。在S4012中,基于所述湿度值确定第一烘干因子。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内置有湿度值与烘干因子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上述转换关系可以确定本次采集得到的湿度值所对应的第一烘干因子。具体地,若该湿度值越高,则对应的第一烘干因子的数值越大,最后计算得到的烘干时长越长;反之,若该湿度值越低,则对应的第一烘干因子的数值越小,最后计算得到的烘干时长越短。在S4013中,对所述摆放图像进行图像解析,确定所述餐具的第一个数以及摆放密度。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对餐具的摆放图像进行解析,确定洗涤腔内摆放的餐具的第一个数以及各个餐具之间的平均密度,即上述的摆放密度。其中,统计餐具个数以及计算平均密度的方式具体为:通过提取餐具摆放图像内包含的轮廓曲线,基于连续的轮廓曲线的个数以及各个轮廓曲线的长度,确定有效轮廓个数,将有效轮廓个数识别为上述的第一个数,以及根据各个有效轮廓曲线之间的间隔的像素点个数,计算得到上述摆放密度。在S4014中,基于所述第一个数以及所述摆放密度确定第二烘干因子。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个数以及摆放密度计算得到第二烘干因子,具体地,洗涤设备可以存储由第二烘干因子的转换算法,通过将第一个数以及摆放密度导入到上述转换算法内,则可以计算得到用于确定烘干时长的第二烘干因子。在本实施例中,若第一个数的数值越大,则对应的第二烘干因子的数值越大,并且后续计算得到的烘干时长越长;若摆放密度的数值越大,则对应的第二烘干因子的数值越大,并且后续计算得到的烘干时长越长。在S4015中,根据所述第一烘干因子以及所述第二烘干因子计算烘干时长。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为上述两个因子配置对应的权重值,并对上述两个烘干因子进行加权求和,从而计算得到上述烘干时长。在S4016中,基于预设的送风间隔以及所述烘干时长,得到多个所述送风触发时刻。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根据预设的送风间隔,将烘干时长划分多个送风周期,每个送风周期的周期开始时刻即为上述的送风触发时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洗涤腔内的湿度值以及餐具的摆放图像,动态调整烘干时长,从而能够保证烘干效果的同时,减少烘干时长,减少了资源消耗。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101的具体实现流程图。参见图6,相对于图1-4任一所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S101包括:S1011~S1012,具体详述如下:在S1011中,若检测到关门操作,则确定所述洗涤设备内餐具的第二个数。在本实施例中,洗涤设备可以自动启动洗涤流程。具体为,在检测到用户放置的餐具大于预设的餐具个数阈值时,则可以生成一个清晰启动指令,以指示洗涤设备启动洗涤流程。因此,在用户每次对洗涤设备进行关门操作时,均执行餐具个数的检测操作,餐具个数的确定可以通过摄像模块获取,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确定当前放置至洗涤腔内的餐具的压力值,并基于压力值与餐具个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上述的第二个数。若检测到上述第二个数小于或等于启动阈值,则识别当前的餐具数量较少,无需执行洗涤流程,等待用户继续放置待清洗的餐具;若该餐具个数大于预设的启动阈值,则执行S1012的操作。在S1012中,若所述第二个数大于预设的启动阈值,则生成所述清洗启动指令。在本实施例中,当餐具个数大于启动阈值时,洗涤设备自动执行洗涤操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每次检测到关门操作时,确定洗涤腔内餐具的个数,并在个数大于启动阈值时执行洗涤流程,从而减少了用户操作,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结构框图,该洗涤设备包括的各单元用于执行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各步骤。具体请参阅图1与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参见图7,所述洗涤设备包括:清洗启动指令获得单元701,用于获得清洗启动指令;清洗操作执行单元702,用于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消毒操作执行单元703,用于若检测到所述清洗操作已执行完毕,则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温不小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所述水体继续进行加热,并通过对所述水体进行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对所述餐具进行消毒操作。可选地,所述洗涤设备还包括:第一烘干单元,用于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可选地,所述第一烘干单元包括:第一图像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摄像模块获取包含所述餐具的第一图像,并启动所述发热模块以及所述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第二图像获取单元,用于以预设的时间间隔通过所述摄像模块获取所述餐具的第二图像;污渍区域图像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第一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以及所述第二图像内关于所述餐具的第二污渍区域图像;污渍区域图像比对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污渍区域图像与所述第二污渍区域图像之间的偏差度大于预设的偏差阈值,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可选地,所述洗涤设备还包括:餐具图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餐具图像;轮廓信息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餐具图像内包含的轮廓信息,并将轮廓信息与各个标准轮廓曲线进行匹配;餐具类型识别单元,用于将所述轮廓信息匹配的所述标准轮廓曲线对应的餐具类型作为所述餐具的餐具类型;奶瓶类型触发单元,用于若所述餐具类型为奶瓶类型,则执行所述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非奶瓶类型触发单元,用于若所述餐具类型为除所述奶瓶类型外的其他类型,则执行对用于清洗操作的水体进行加热,并在所述水体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对餐具执行清洗操作。可选地,所述洗涤设备还包括:第二烘干单元,用于确定多个送风触发时刻,并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送风类型确定单元,用于若到达任一送风触发时刻,则获取上一时刻的送风类型;热风输送单元,用于若所述送风类型为冷风类型,则通过发热模块以及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热风;冷风输送单元,用于若所述送风类型为热风类型,则通过风机部件对所述洗涤设备内的餐具输送冷风。可选地,所述第二烘干单元包括:环境参数采集单元,用于获取湿度传感器反馈的湿度值,以及获取关于所述餐具的摆放图像;第一烘干因子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湿度值确定第一烘干因子;餐具参量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摆放图像进行图像解析,确定所述餐具的第一个数以及摆放密度;第二烘干因子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个数以及所述摆放密度确定第二烘干因子;烘干时长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烘干因子以及所述第二烘干因子计算烘干时长;送风触发时刻确定单元,用于基于预设的送风间隔以及所述烘干时长,得到多个所述送风触发时刻。可选地,所述清洗启动指令获得单元包括:第二个数确定单元,用于若检测到关门操作,则确定所述洗涤设备内餐具的第二个数;清洗启动指令生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二个数大于预设的启动阈值,则生成所述清洗启动指令。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洗涤设备同样可以通过在接收到用户发起的清洗启动指令时,通过对清洗时使用的水进行加热,并通过加热后的水体对餐具进行清洗操作,在执行清洗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预设的洗涤剂,在预设温度下溶解洗涤剂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并且高温清洗也能够进一步对餐具表面的细菌进行灭除,从而能够提高洗涤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洗涤完成后执行消毒操作,消毒操作具体是适用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水体进行继续加热,并通过加热生成的水蒸气对餐具表面进行消毒,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并且对清洗过程中剩余的到达预设温度的水体继续进行加热,能够减少设备的能源消耗。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涤设备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的洗涤设备8包括:处理器80、存储器8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8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8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2,例如洗涤设备的控制程序。所述处理器8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82时实现上述各个洗涤设备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S101至S103。或者,所述处理器8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8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单元的功能,例如图7所示模块71至73功能。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8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8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8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82在所述洗涤设备8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82可以被分割成清洗启动指令获得单元、清洗操作执行单元以及消毒操作执行单元,各单元具体功能如上所述。所述洗涤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80、存储器8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仅仅是洗涤设备8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洗涤设备8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洗涤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所称处理器8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存储器81可以是所述洗涤设备8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洗涤设备8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81也可以是所述洗涤设备8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洗涤设备8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8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洗涤设备8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8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洗涤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8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PARP抑制剂,特别是Pamiparib的中间体(R)2(1(2(叔丁基氧基)2氧代乙基)2甲基吡咯烷2基)6氟1甲苯磺酰基1H吲哚4羧酸甲酯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在使用钯(Pd)催化剂和碘化亚铜(Cul)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的钯催化剂至少包含Pd(dppf)Cl2和Pd(dtbpf)Cl2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方法可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并获得高手性纯度的产物,所述的方法生产稳定,重复性好,产率较高,在工业大生产中节约了生产成本。1.一种PARP抑制剂中间体的制备方法,所述中间体的结构如式(I)所示,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BG-10与BG-5在有机溶剂中反应,以获得式(I)所示中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在使用钯催化剂[Pd]和亚铜盐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的钯催化剂至少包含Pd(dppf)Cl2和Pd(dtbpf)Cl2中的一种或两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包含Pd(dppf)Cl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包含Pd(dtbpf)Cl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还任选地包含Pd(PPh3)22、Pd(二亚苄基丙酮)Cl2;或者P(环己基)3、PPh3、BINAP、P(n-Bu)3、P(t-Bu)3、dtbpf中的一种或多种配体,和/或Pd(OAc)2、PdCl2中的一种或两种钯盐。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DMSO、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氮甲基吡咯烷酮NMP、甲苯、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MeTHF、乙腈、二氧六环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所述的亚铜盐选自碘化亚铜、溴化亚铜、氯化亚铜、醋酸亚铜、三氟甲磺酸亚铜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BG-5的摩尔比为1∶0.8~1∶3;和/或,所述的BG-10与钯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1∶0.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BG-5的摩尔比为1∶0.9~1∶2;和/或,所述的BG-10与钯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1∶0.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BG-5的摩尔比为1∶1~1∶1.5;和/或,所述的BG-10与钯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1∶0.08。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BG-5的摩尔比为1∶1.2~1∶1.4。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为Pd(dppf)Cl2或Pd(dtbpf)Cl2;所述的BG-10与Pd(dppf)Cl2的摩尔比为1∶0.01~1∶0.1;所述的BG-10与Pd(dtbpf)Cl2的摩尔比为1∶0.01~1∶0.1。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为Pd(dppf)Cl2或Pd(dtbpf)Cl2;所述的BG-10与Pd(dppf)Cl2的摩尔比为1∶0.05~1∶0.1;所述的BG-10与Pd(dtbpf)Cl2的摩尔比为1∶0.05~1∶0.1。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钯催化剂为Pd(dppf)Cl2或Pd(dtbpf)Cl2;所述的BG-10与Pd(dppf)Cl2的摩尔比为1∶0.05~1∶0.08;所述的BG-10与Pd(dtbpf)Cl2的摩尔比为1∶0.05~1∶0.08。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有机溶剂的重量体积比M/V、g/mL为1∶1~1∶10;和/或所述的BG-10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为1∶0.01~1∶0.1。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有机溶剂的重量体积比M/V、g/mL为1∶1~1∶6;和/或所述的BG-10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为1∶0.05~1∶0.1。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有机溶剂的重量体积比M/V、g/mL为1∶2;1∶3;1∶4或1∶5;和/或所述的BG-10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为1∶0.06~1∶0.08。1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中还使用碱性物质;所述碱性物质选自二异丙基乙基胺DIPEA、三乙胺TEA、吡啶、四甲基胍TMG、氮甲基吗啡啉NMP、碳酸钾、碳酸钠、磷酸钾、碳酸铯、三乙撑二胺DABCO、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中还使用碱性物质;所述碱性物质选自二异丙基乙基胺DIPEA、碳酸铯、三乙撑二胺DABCO、杂氮双环DBU、四甲基胍TMG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0.5~1∶6。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0.8~1∶4。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BG-10与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1~1∶3。2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在反应釜中进行;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50~100℃,所述的反应的时间为1~48小时。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釜经氮气进行置换;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60-85℃;所述的反应的时间为5~40小时;在反应过后降温至15~30℃。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70-80℃;所述的反应的时间为12~30小时;在反应过后降温至室温。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75-80℃。2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制备BG-5游离碱的步骤:使用碱处理BG-5盐以获得BG-5的游离碱。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中使用碱处理BG-5盐以获得BG-5的游离碱的步骤在正庚烷和水的混合溶液中进行。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BG-5游离碱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BG-5盐悬浮于正庚烷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碱性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以进行反应,从而得到所述BG-5游离碱。2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提纯和重结晶的步骤。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重结晶在醇溶剂中进行。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重结晶在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中进行。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重结晶在甲醇中进行。一种PARP抑制剂中间体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ARP抑制剂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Pamiparib的中间体(R)-2-(1-(2-(叔丁基氧基)-2-氧代乙基)-2-甲基吡咯烷-2基)-6-氟-1-甲苯磺酰基-1H-吲哚-4-羧酸甲酯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WO2013/097225A1公开了作为聚(ADP-核糖基)转移酶(PARPs)抑制剂,并具体公开了化合物即(R)-2-氟-10a-甲基-7,8,9,10,10a,11-六氢-5,6,7a,11-四氮杂环庚三烯并[def]环戊二烯并[a]芴-4(5H)-酮,该化合物是一种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抑制剂,其对PARP-1/2具有高选择性,并能有效抑制具有BRCA1/2突变或其它HR缺陷的细胞系的增殖,在比奥拉帕尼低的多的剂量下显著诱导BRCA1突变乳腺癌异种移植物模型中的肿瘤消退,该化合物具有卓越的DMPK性质和显著的脑渗透性。WO2017/032289A1公开了(R)-2-氟-10a-甲基-7,8,9,10,10a,11-六氢-5,6,7a,11-四氮杂环庚三烯并[def]环戊二烯并[a]芴-4(5H)-酮大规模合成的制备方法,其中,是Pamiparib制备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在WO2017/032289A1所公开的大规模合成工艺中,与在Pd(Ph3)22和CuI的催化下生成该中间体即(R)-2-(1-(2-(叔丁基氧基)-2-氧代乙基)-2-甲基吡咯烷-2基)-6-氟-1-甲苯磺酰基-1H-吲哚-4-羧酸甲酯(BG-11),然而当使用Pd(Ph3)22和CuI作为催化剂,会有大量BG-10不能完成转化,从而导致纯化困难和收率不高。本发明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创造性摸索,发现使用Pd(dppf)Cl2和亚铜盐作为催化剂,解决了转化率低的问题,反应可以在36小时内完成,BG-10仅剩余约0.3%,大大提高了BG-10的转化率。然而在使用[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Pd(dppf)Cl2)和亚铜盐作为催化剂时,BG-10会在反应过程中发生部分消旋,得到的产品中控手性纯度只有90%左右。需要在后续步骤进行额外的化学拆分操作以达到下游原料药所需要的手性纯度(不低于98.5%),这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和物料损失。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种催化剂和催化体系的筛选,本发明发明人更敏锐地发现当将1,1′-双(二-叔丁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Pd(dtbpf)Cl2)和亚铜盐作为催化剂,除了能保证BG-10较高的反应转化率外,反应液中控显示手性纯度约99.0%。经过后处理和结晶纯化,可以得到HPLC纯度大于99.0%,手性纯度大于99.0%的产品,且产率范围在65-85%之间。发明内容本发明涉及一种PARP抑制剂中间体,特别是pamiparib的中间体即(R)-2-(1-(2-(叔丁基氧基)-2-氧代乙基)-2-甲基吡咯烷-2基)-6-氟-1-甲苯磺酰基-1H-吲哚-4-羧酸甲酯(即BG-11)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BG-10与BG-5在有机溶剂中反应获得BG-11;所述反应在使用钯(Pd)催化剂和亚铜盐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的钯催化剂至少包含Pd(dppf)Cl2和Pd(dtbpf)Cl2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地,所述的钯催化剂包含Pd(dtbpf)Cl2。任选地,所述的钯催化剂还可任选地包含Pd(PPh3)22、Pd(二亚苄基丙酮)Cl2、P(环己基)3、PPh3、BINAP、P(n-Bu)3、P(t-Bu)3、dtbpf中的一种或多种配体,和/或Pd(OAc)2、PdCl2等一种或多种钯盐的任意组合。优选地,所述的钯催化剂为Pd(dpPf)Cl2。更优选地,所述的钯催化剂为Pd(dtbpf)Cl2。所述的亚铜盐可选自包括但不限于碘化亚铜、溴化亚铜、氯化亚铜、醋酸亚铜、三氟甲磺酸亚铜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优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可选自包括但不限于:二甲基亚砜(DMSO),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氮甲基吡咯烷酮(NMP),甲苯,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MeTHF),乙腈,二氧六环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BG-5的摩尔比为1∶0.8~1∶3;优选为1∶0.9~1∶2;更优选为1∶1~1∶1.5;甚至更优选为1∶1.2~1∶1.4。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钯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1~1∶0.1;优选为:1∶0.05~1∶0.1;更优选为1∶0.05~1∶0.08。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Pd(dpPf)Cl2的摩尔比为1∶0.01~1∶0.1;优选为:1∶0.05~1∶0.1;更优选为1∶0.05~1∶0.08。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Pd(dtbpf)Cl2的摩尔比为1∶0.01~1∶0.1;优选为:1∶0.05~1∶0.1;更优选为1∶0.05~1∶0.08。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有机溶剂的重量体积比(M/V,g/ml)为1∶1~1∶10,优选为1∶1~1∶6;更优选为1∶2;1∶3;1∶4以及1∶5。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为1∶0.01~1∶0.1;更优选为:1∶0.05~1∶0.1;最优选为1∶0.05~1∶0.08。优选地,所述的反应中还使用碱性物质。所述碱性物质选自包括但不限于二异丙基乙基胺(DIPEA)、三乙胺、吡啶、四甲基胍、氮甲基氮甲基吗啡啉、碳酸钾、碳酸钠、磷酸钾、碳酸铯、三乙撑二胺(DABCO)、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更优选包含选自二异丙基乙基胺、碳酸铯、三乙撑二胺(DABCO)、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四甲基胍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优选地,所述的BG-10与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0.5~1∶6;优选为1∶0.8~1∶4;最优选为1∶1~1∶3。优选地,所述的反应在反应釜中进行。更优选地,所述的反应釜经氮气进行置换。优选地,所述的反应的温度为50~100℃,优选为60-85℃,更优选为70-80℃,最优选为75-80℃。优选地,所述的反应的时间为1~48小时,优选为5~40小时,更优选为12~30小时。优选地,在反应过后降温至15~30℃,优选地降温至室温。优选地,所述的BG-5为游离碱。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制备BG-5游离碱的步骤:使用碱处理BG-5盐化合物以获得BG-5的游离碱。所述的碱包括但不限于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钾、碳酸铵、碳酸氢胺。优选地,该步骤在正庚烷和水的混合溶液中进行。优选地,所述BG-5游离碱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BG-5盐悬浮于正庚烷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碱性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进行反应,从而得到所述的BG-5游离碱。所述的反应具体的操作为:搅拌,反应,静止分层,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DMF溶液。优选地,在反应过后,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提纯和重结晶的步骤。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对所获得的BG-11进行重结晶的步骤。优选地,所述的重结晶在醇溶剂中进行。更优选地,所述的重结晶在在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中进行。甚至更优选地,所述的重结晶在甲醇中进行。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生产稳定,重复性好,产率较高,并且不需要再后续步骤中进行额外的拆分操作,在工业大生产中节约了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具体实施方式实验例——催化剂的筛选下文意在示例性说明且着重于确保关于所使用的数字(例如,量、温度等)的准确性,但应该考虑到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认知范围内的一些实验误差和偏差。除非另作说明,否则温度以℃计。下文中使用的化合物BG-5和BG-10是按照WO2017/032289A1中公开的方法进行合成的,该专利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实验例1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dppf)Cl2(0.746mmol,0.06eq.)。将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体系降温到室温。其中,eq.(equivalent,当量)是指以主原料(设置为1eq.)为基准,其他物质的摩尔比,如原料CuI为0.06eq,表示其与主原料BG-10的摩尔比为0.06∶1。反应在进行中会产生中间体杂质BG-11A,该杂质是中控环节需要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使用AgilentHPLC(高效液相色谱)对实验转化率进行中间控制,关注反应液中原料BG-10、中间体杂质BG-11A的剩余以及产物BG-11的含量百分比(即中控结果)。反应12~120小时后,降温至50℃以下,并取约0.2mL反应液,加乙腈/水(体积比8/2)溶解,HPLC进样测试。对所有高于检测限的色谱峰进行积分,读取相应化合物HPLC峰面积百分比。采用装载手性液相色谱柱的HPLC对反应液中BG-11的手性纯度进行测试:反应一段时间,降温至50℃以下,并取约0.2ml反应液,加乙醇溶解,采用装载手性液相色谱柱的HPLC进样测试,对产物BG-11及其对应异构体进行积分,计算二者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0.3%/0.8%/88.2%,HPLC手性纯度为90.1%。为了进一步提高BG-11的纯度,仍需进行以下操作:加入30~50g甲基叔丁基醚和50~60g水,搅拌后静置分层,有机相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有机相用15~25g10%硫脲水溶液洗涤两次,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并用10~30g正庚烷进行溶剂置换,并加入8~10g乙酸乙酯,得到BG-11粗品的正庚烷/乙酸乙酯溶液,经过脱色和再次的硅胶柱处理,滤液浓缩,并用10~15g乙酸乙酯进行溶剂置换。得到的BG-11乙酸乙酯溶液(HPLC纯度96%,手性纯度92.1%,产率68%),该溶液直接用于下一步。实验例2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PPh3)22(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2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31.6%/5.9%/50.4%,HPLC手性纯度为97.1%。实验例3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Pd(dppf)Cl2(0.746mmol,0.06eq.)和PPh3(1.491mmol,0.12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3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0.1%/2.6%/81.1%,HPLC手性纯度为91.4%。实验例4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dppf)Cl2(0.249mmol,0.02eq.)和Pd(PPh3)22(0.249mmol,0.02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4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2.9%/2.1%/85.2%,HPLC手性纯度为93.1%。实验例5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二亚苄基丙酮)Cl2(Pd(dibenzalacetone)Cl2)(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5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92.7%/0%/0.5%,HPLC手性纯度未测定。实验例6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PPh3)4(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6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46.9%/8.6%/26.6%,HPLC手性纯度98.8%。实验例7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dtbpf)Cl2(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7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2.6%/3.1%/82.6%,HPLC手性纯度99.0%。实验例8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P(环己基)3(P(cyclohexyl)3)(1.491mmol,0.12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8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80.3%/2.6%/9.8%,HPLC手性纯度88.1%。实验例9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BINAP(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9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83.8%/2.1%/9.7%,HPLC手性纯度96.4%。实验例10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P(Bu)3(1.491mmol,0.12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0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90.4%/0%/1.0%,由于BG-11产率过低,故没有对HPLC手性纯度进行测定。实验例11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PPh3(1.491mmol,0.12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1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39.5%/4.8%/43.1%,HPLC手性纯度96.0%。实验例12化合物BG-10(5.0g,1.491mmol,0.12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dtbpf(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2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11.8%/0.8%/75.3%,HPLC手性纯度98.9%。实验例13化合物BG-10(5.0g,12.43mmol,1eq.),BG-5游离碱(14.91mmol,1.2eq.)和四甲基胍(37.29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25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746mmol,0.06eq.)和Pd(OAc)2(0.746mmol,0.06eq.),P(t-Bu)3(0.746mmol,0.06eq.)。反应体系升温到75-80℃,搅拌反应15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3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27.9%/3.4%/59.2%,HPLC手性纯度99.0%。实验例14化合物BG-10(1.0g,2.49mmol,1eq.),BG-5游离碱(3.49mmol,1.4eq.)和二异丙基乙基胺(DIPEA)(7.47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4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149mmol,0.06eq.)和Pd(OAc)2(0.149mmol,0.06eq.),P(t-Bu)3HBF4(0.149mmol,0.06eq.),60℃反应17小时。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48小时。反应完成后,取样进行中控测试。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4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31.65%/0%/50.66%。实验例15化合物BG-10(1.0g,2.49mmol,1eq.),BG-5游离碱(3.49mmol,1.4eq.)和杂氮双环(DBU)(7.47mmol,3eq.)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4mL。对反应釜经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0.149mmol,0.06eq.)和Pd(OAc)2(0.149mmol,0.06eq.),P(t-Bu)3HBF4(0.149mmol,0.06eq.),60℃反应17小时。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48小时。反应完成后,取样进行中控测试。然后按照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中间控制和测试,得到实验例15的中控结果为:BG-10/BG-11A/BG-11=0%/1.41%/54.30%。表1催化剂筛选结果从筛选结果可以看出,当使用Pd(PPh3)22、Pd(dibenzalacetone)Cl2和Pd(PPh3)4、Pd(OAc)2(使用Pd(OAc)2做催化剂时,跟膦配体一起使用)等作为催化剂时,存在大量的BG-10无法转化为BG-11。如实验例2中使用了Pd(PPh3)22作为催化剂,31.6%的BG-10没有转化,BG-10的中控转化率为50.4%。而当使用Pd(dppf)Cl2和/或Pd(dtbpf)Cl2作为催化剂时,BG-10的中控转化率可大幅提高,如实验例1和实施例3中使用了Pd(dppf)Cl2,BG-10的剩余量仅为0.3%和0.1%;使用了Pd(dtbpf)Cl2作为催化剂BG-10的剩余量仅有2.6%。虽然使用Pd(dppf)Cl2作为催化剂时,BG-10的转化率较高,但是获得的BG-11的手性纯度却仅有90.1%(实验例1),该纯度无法该纯度无法直接用于下一步的药品生产,需在后续生产步骤通过化学拆分来提高手性纯度。而使用了Pd(dtbpf)Cl2作为催化剂的实验例7不但有较高的BG-10的转化率,而且本步反应产物BG-11的手性纯度可以达到99.0%,可省去化学拆分的步骤,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实施例1将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60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以形成悬浊液,将该悬浊液的温度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75mL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对有机相进行水洗并过滤除去不溶物。将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并除水,然后加入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的四甲基胍和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4.5mmol,0.060eq.)和Pd(dtbpf)Cl2(4.5mmol,0.060eq.)。将反应体系升温到80℃,然后搅拌反应混合物22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有机相用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40℃,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5℃。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0~45℃真空干燥以得到产品BG-11(HPLC纯度99.8%,手性纯度99.3%,中控结果:BG-10/BG-11A/BG-11=0%/3.6%/81.3%,原料BG-10完全转化,剩余中间体BG-11A为3.6%,BG-11为81.3%,产率75.1%)。实施例2将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45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120mL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然后加入9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四甲基胍和9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4.5mmol,0.060eq.)和Pd(dtbpf)Cl2(4.5mmol,0.060eq.)。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分离的有机相用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混合物蒸馏且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40~45℃结晶,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5℃。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5℃真空干燥得到产品BG-11(手性纯度99.53%,产率68.28%)。实施例3将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60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120mL的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然后加入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四甲基胍和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4.5mmol,0.060eq.)和Pd(dtbpf)Cl2(6.0mmol,0.080eq.)。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22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分离的有机相用含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混合物蒸馏且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40~45C结晶,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5℃。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5℃真空干燥得到产品BG-11(手性纯度99.43%,产率76.98%)。实施例4将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60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120mL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然后加入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四甲基胍和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3.75mmol,0.050eq.)和Pd(dtbpf)Cl2(4.5mmol,0.060eq.)。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22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分离的有机相用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混合物蒸馏且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40~45℃结晶,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5℃。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5℃真空干燥得到产品BG-11(手性纯度99.50%,产率69.93%)。实施例5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60mL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120mL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然后加入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四甲基胍和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4.5mmol,0.060eq.)和Pd(dtbpf)Cl2(4.5mmol,0.060eq.)。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分离的有机相用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混合物蒸馏且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40~45℃结晶,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3℃。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5℃真空干燥得到产品BG-11(手性纯度99.32%,产率75.01%)。实施例6将64.0g的BG-5的盐(105mmol,1.4eq.)悬浮在由150mL正庚烷和60mL水的混合溶剂中,降温到5℃。将23.4g氢氧化钾溶解于120mL水中,加入到上述悬浊液,接着搅拌2小时,然后升温到室温。静置分相,收集有机相,水洗,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有机相浓缩共沸除水,然后加入60mLN,N-二甲基甲酰胺(DMF),继续蒸馏除去剩余的正庚烷,得到BG-5游离碱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将BG-5溶液转移到反应釜内,然后加入30.0g的BG-10(75mmol,1.0eq.),25.8g四甲基胍和6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对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然后加入碘化亚铜(4.5mmol,0.060eq.)和Pd(dtbpf)Cl2(4.5mmol,0.060eq.)。反应体系升温到80℃搅拌反应24小时。反应完成后,降温到室温,然后加入200~250g甲基叔丁基醚和250~300g水。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分去水相,有机相加水洗涤。分离的有机相用120~160g含5%硫脲和5%氯化钠混合水溶液洗涤,然后通过硅胶过滤。滤液进行减压蒸馏,补加150~180g正庚烷,再用硅胶进行过滤。滤液减压蒸馏,然后加入甲醇进行溶剂交换。混合物蒸馏且升温溶解体系中产生的固体,然后降温到35~45℃结晶,加入晶种BG-11诱导结晶,缓慢加入水使产品充分析出,然后降温到5℃。过滤收集固体,并用甲醇/水混合溶剂洗涤,湿品45℃真空干燥得到产品BG-11(手性纯度99.35%,产率67.69%)。需要说明的是BG-11晶种可以按照任意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在不加入晶种的情况下),即可以制备获得。首次小批量制备该晶型不需要晶种,后续制备和生产可以用之前批次的产品作为晶种。加晶种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结晶过程,使产品平稳的析出,防止暴析。加晶种不是必须操作,不加晶种也可以结晶获得需要的晶体。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和试验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将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喷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需陪护人员搀扶、省时省力的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包括有底座、第一大支撑板、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连接轴、第一大连接板、第一压盘、第一大插杆、床板、第二大连接板等;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和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支撑板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能够方便的进行调整,对病人固定方便,能够轻松的对病人的位置进行变动,便于对病人的耳鼻喉进行喷药,省时省力,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和进行。1.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包括有底座、第一大支撑板、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连接轴、第一大连接板和第一压盘,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和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支撑板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第一大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第一大连接板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第三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第一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位于第三大插孔的左侧,第一大插孔与第三大插孔相对应,第一压盘位于第一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一压盘与第一大支撑板相接触,第一压盘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第一大连接轴位于左活动孔内,第一大连接轴与左活动孔滑动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大插杆、床板、第二大连接板、第二大连接轴、第二压盘、第二插杆、第一L形挡板、第一长螺杆、第一轴承、第二L形挡板、第二长螺杆、第二轴承、第一长挡板、小连接轴、长弧形压板、第一大螺杆、第二长挡板、第二大螺杆、绑带、大导向杆、升降板、第三长螺杆、第三轴承、固定板、第四轴承、大支撑杆、大托板、缸体、连接管、阀门、软管和喷头,第一压盘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第一大插杆与第一大插孔相对应,第一大插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和第三大插孔内,第一大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床板,床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第二大连接板位于第一大连接板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第二大连接轴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第四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第二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位于第四大插孔的右侧,第二大插孔与第四大插孔相对应,第二压盘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右侧,第二压盘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第二大连接轴位于右活动孔内,第二大连接轴与右活动孔滑动配合,第二压盘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第二插杆与第二大插孔相对应,第二插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和第四大插孔内,床板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和第二大滑槽,第一大滑槽位于第二大滑槽的前方,第一大滑槽和第二大滑槽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内,第一L形挡板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第一长螺杆的上端与第一轴承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大滑槽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内,第二L形挡板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第二长螺杆的上端与第二轴承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第二轴承位于第二大滑槽的后方,床板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和第二长滑槽,第一长滑槽和第二长滑槽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与第二大连接板之间,第一长滑槽位于第二长滑槽的前方,第一长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内,第一长挡板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第一长挡板的中部开有小凹槽,小凹槽位于第一长凹槽的上方,小连接轴位于第一长凹槽内的左侧,小连接轴与第一长挡板相连接,长弧形压板位于第一长凹槽内,长弧形压板与第一长挡板相接触,长弧形压板的右端与小连接轴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第一大螺杆位于小凹槽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内,第二长挡板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第二长凹槽位于第一长凹槽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第二大螺杆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位于小连接轴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绑带位于第二长凹槽的上方,绑带位于小凹槽内,第一大螺杆的下端与绑带相接触,床板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大导向杆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位于第一大连接板与第二大连接板之间,大导向杆位于第一长滑槽与第二长滑槽之间,升降板位于床板的下方,升降板与床板相接触,升降板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大导向杆位于升降孔内,升降板与大导向杆相接触,升降板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第三长螺杆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之间,第三长螺杆的下端与第三轴承过盈连接,大导向杆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第三轴承嵌设在固定板的中部,第三轴承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之间,第三长螺杆的上端与第四轴承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底座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大支撑杆位于床板的右侧,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大托板的顶部连接有缸体,缸体左侧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与缸体相连通,连接管上安装有阀门,连接管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内,连接管的下端连接有软管,软管与连接管相连通,软管位于大支撑杆的左侧,软管的下端连接有喷头,喷头与软管相连通;还包括有小连接板、小连接杆和小托板,大支撑杆的左侧连接有小连接板,小连接板开有小插孔,喷头滑动式位于小插孔内,小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小连接杆,小连接杆下端连接有小托板,小托板位于喷头的下方,小托板与喷头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接触轮、第一凹形板、第一固定块、第二接触轮、第二凹形板和第二固定块,第一接触轮位于第一大连接板的下方,第一接触轮与第一大连接板相接触,第一接触轮位于第一凹形板内,第一接触轮与第一凹形板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一凹形板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的左侧与第一大支撑板的右侧相连接,第二接触轮位于第二大连接板的下方,第二接触轮与第二大连接板相接触,第二接触轮位于第二凹形板内,第二接触轮与第二凹形板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二凹形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的右侧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L形杆、第一小导杆、第二L形杆和第二小导杆,第一L形杆位于第一大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大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小导杆,第一L形杆的右上端开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小导杆位于第一导向孔内,第一小导杆与第一导向孔滑动配合,第一L形杆与第一压盘相接触,第二L形杆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上方,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小导杆,第二L形杆的左上端开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小导杆位于第二导向孔内,第二小导杆与第二导向孔滑动配合,第二L形杆与第二压盘相接触。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喷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背景技术耳鼻喉科主要诊疗一些有关耳、鼻、咽喉的疾病,耳常见疾病有耳聋、耳鸣、耳硬化症、晕动病、爆震性聋和中耳炎等,鼻常见疾病有鼻疖、酒糟鼻、鼻硬结病、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等,喉常见疾病有咽异感症、慢性咽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会厌炎和扁桃体炎等,在对耳鼻喉科病人进行喷药时,由于耳鼻喉的位置不同,需要病人多次变动位置才能进行喷药,现有的都是陪护人员搀扶着病人进行位置变动,费时费力,而且病人变动位置频繁,容易引起病人痛苦,不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都是陪护人员搀扶着病人进行位置变动,费时费力,而且病人变动位置频繁,容易引起病人痛苦的缺点,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需陪护人员搀扶、省时省力的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包括有底座、第一大支撑板、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连接轴、第一大连接板、第一压盘、第一大插杆、床板、第二大连接板、第二大连接轴、第二压盘、第二插杆、第一L形挡板、第一长螺杆、第一轴承、第二L形挡板、第二长螺杆、第二轴承、第一长挡板、小连接轴、长弧形压板、第一大螺杆、第二长挡板、第二大螺杆、绑带、大导向杆、升降板、第三长螺杆、第三轴承、固定板、第四轴承、大支撑杆、大托板、缸体、连接管、阀门、软管和喷头,底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和第二大支撑板,第一大支撑板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第一大连接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第一大连接板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第三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第一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位于第三大插孔的左侧,第一大插孔与第三大插孔相对应,第一压盘位于第一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一压盘与第一大支撑板相接触,第一压盘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第一大连接轴位于左活动孔内,第一大连接轴与左活动孔滑动配合,第一压盘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第一大插杆与第一大插孔相对应,第一大插杆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和第三大插孔内,第一大连接板的顶部连接有床板,床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第二大连接板位于第一大连接板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第二大连接轴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第四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第二大插孔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位于第四大插孔的右侧,第二大插孔与第四大插孔相对应,第二压盘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右侧,第二压盘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第二大连接轴位于右活动孔内,第二大连接轴与右活动孔滑动配合,第二压盘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第二插杆与第二大插孔相对应,第二插杆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和第四大插孔内,床板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和第二大滑槽,第一大滑槽位于第二大滑槽的前方,第一大滑槽和第二大滑槽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内,第一L形挡板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第一长螺杆的上端与第一轴承过盈连接,第一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第一轴承位于第一大滑槽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内,第二L形挡板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第二长螺杆的上端与第二轴承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第二轴承位于第二大滑槽的后方,床板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和第二长滑槽,第一长滑槽和第二长滑槽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与第二大连接板之间,第一长滑槽位于第二长滑槽的前方,第一长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内,第一长挡板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第一长挡板的中部开有小凹槽,小凹槽位于第一长凹槽的上方,小连接轴位于第一长凹槽内的左侧,小连接轴与第一长挡板相连接,长弧形压板位于第一长凹槽内,长弧形压板与第一长挡板相接触,长弧形压板的右端与小连接轴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第一大螺杆位于小凹槽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内,第二长挡板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第二长凹槽位于第一长凹槽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第二大螺杆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位于小连接轴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绑带位于第二长凹槽的上方,绑带位于小凹槽内,第一大螺杆的下端与绑带相接触,床板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大导向杆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位于第一大连接板与第二大连接板之间,大导向杆位于第一长滑槽与第二长滑槽之间,升降板位于床板的下方,升降板与床板相接触,升降板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大导向杆位于升降孔内,升降板与大导向杆相接触,升降板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第三长螺杆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之间,第三长螺杆的下端与第三轴承过盈连接,大导向杆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第三轴承嵌设在固定板的中部,第三轴承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之间,第三长螺杆的上端与第四轴承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嵌设在床板的底部,底座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大支撑杆位于床板的右侧,大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大托板的顶部连接有缸体,缸体左侧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与缸体相连通,连接管上安装有阀门,连接管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内,连接管的下端连接有软管,软管与连接管相连通,软管位于大支撑杆的左侧,软管的下端连接有喷头,喷头与软管相连通。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接触轮、第一凹形板、第一固定块、第二接触轮、第二凹形板和第二固定块,第一接触轮位于第一大连接板的下方,第一接触轮与第一大连接板相接触,第一接触轮位于第一凹形板内,第一接触轮与第一凹形板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一凹形板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的左侧与第一大支撑板的右侧相连接,第二接触轮位于第二大连接板的下方,第二接触轮与第二大连接板相接触,第二接触轮位于第二凹形板内,第二接触轮与第二凹形板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二凹形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的右侧与第二大支撑板的左侧相连接。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L形杆、第一小导杆、第二L形杆和第二小导杆,第一L形杆位于第一大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大支撑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小导杆,第一L形杆的右上端开有第一导向孔,第一小导杆位于第一导向孔内,第一小导杆与第一导向孔滑动配合,第一L形杆与第一压盘相接触,第二L形杆位于第二大支撑板的上方,第二大支撑板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小导杆,第二L形杆的左上端开有第二导向孔,第二小导杆位于第二导向孔内,第二小导杆与第二导向孔滑动配合,第二L形杆与第二压盘相接触。进一步,还包括有小连接板、小连接杆和小托板,大支撑杆的左侧连接有小连接板,小连接板开有小插孔,喷头滑动式位于小插孔内,小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小连接杆,小连接杆下端连接有小托板,小托板位于喷头的下方,小托板与喷头相接触。在本发明中,首先让病人躺在床板上,并让病人的头部置于第一L形挡板和第二L形挡板之间,而且第一L形挡板和第二L形挡板能够将病人的两侧挡住,而且医护人员可以对第一长螺杆和第二长螺杆进行旋拧,从而调整第一L形挡板和第二L形挡板的高度位置,然后让病人将上半身以及腰胯部位放置在第一长挡板与第二长挡板之间,第一长挡板与第二长挡板能够为病人的身体提供防护,然后对长弧形压板向后方进行摆动,将长弧形压板向后插入到第二长凹槽内,并使长弧形压板位于第二大螺杆的下方,通过旋拧第二大螺杆将长弧形压板压住,即可将病人的胸部固定住,然后将绑带插入到小凹槽内,再将第一大螺杆拧紧,将绑带固定住,绑带为病人的腰胯提供固定,固定方便快捷,然后医护人员将药液加入到缸体内,然后将喷头移动到病人的耳鼻喉所在的位置,打开阀门,即可通过喷头对病人的喉部和鼻部进行喷药,当需要对病人的耳部进行喷药时,可以对床板进行摆动,此时先将阀门关住,再对第一压盘向左拉动,并将第一大插杆从第三大插孔和第一大插孔内拉出,同时对第二压盘向右拉动,将第二插杆从第四大插孔和第二大插孔内拉出,此时即可对床板进行摆动,从而可以将床板从水平状态摆动到竖直状态,然后将第一大插杆插回到第一大插孔和第三大插孔内,同时将第二插杆插回到第二大插孔和第四大插孔内,从而即可将床板固定住,然后可以方便的对病人的耳部进行喷药,此时便于对脖子难以扭动的病人进行喷药,而且医护人员可以对第三长螺杆进行旋拧,第三长螺杆驱动升降板向下进行运动,升降板可以带动第一长挡板和第二长挡板向下运动,从而调节第一长挡板和第二长挡板的高度,便于病人上下床板。此时第一接触轮和第二接触轮分别将第一大连接板和第二大连接板托住,从而能够防止床板受力过大,引起第一大连接轴和第二大连接轴弯曲,从而能够延长本发明的寿命。此时第一L形杆能够将第一压盘钩住,第二L形杆能够将第二压盘钩住,更加的安全可靠,而且第一L形杆能够向上运动,能够从第一小导杆上取下,第二L形杆能够向上运动并从第二小导杆上取下,从而不会对第一压盘和第二压盘造成干扰。此时小托板能够将喷头托住,小连接板能够将喷头固定住,便于医护人员对喷头放置和取用,避免对医护人员的移动造成干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能够方便的进行调整,对病人固定方便,能够轻松的对病人的位置进行变动,便于对病人的耳鼻喉进行喷药,省时省力,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和进行,结构简单,容易生产制造,易于维护维修,易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床板的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其中:1:底座,2:第一大支撑板,3:第二大支撑板,4:第一大连接轴,5:第一大连接板,6:第一压盘,7:第一大插杆,8:床板,9:第二大连接板,10:第二大连接轴,11:第二压盘,12:第二插杆,13:第一L形挡板,14:第一长螺杆,15:第一轴承,16:第二L形挡板,17:第二长螺杆,18:第二轴承,19:第一长挡板,20:小连接轴,21:长弧形压板,22:第一大螺杆,23:第二长挡板,24:第二大螺杆,25:绑带,26:大导向杆,27:升降板,28:第三长螺杆,29:第三轴承,30:固定板,31:第四轴承,32:大支撑杆,33:大托板,34:缸体,35:连接管,36:阀门,37:软管,38:喷头,41:第一接触轮,42:第一凹形板,43:第一固定块,44:第二接触轮,45:第二凹形板,46:第二固定块,51:第一L形杆,52:第一小导杆,53:第二L形杆,54:第二小导杆,61:小连接板,62:小连接杆,63:小托板,111:右活动孔,191:第一长凹槽,192:小凹槽,201:第一大插孔,231:第二长凹槽,271:升降孔,301:第二大插孔,501:第三大插孔,511:第一导向孔,531:第二导向孔,601:左活动孔,611:小插孔,801:第一大滑槽,802:第二大滑槽,803:第一长滑槽,804:第二长滑槽,901:第四大插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说的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本文中为零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如: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实施例1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大支撑板2、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压盘6、第一大插杆7、床板8、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压盘11、第二插杆12、第一L形挡板13、第一长螺杆14、第一轴承15、第二L形挡板16、第二长螺杆17、第二轴承18、第一长挡板19、小连接轴20、长弧形压板21、第一大螺杆22、第二长挡板23、第二大螺杆24、绑带25、大导向杆26、升降板27、第三长螺杆28、第三轴承29、固定板30、第四轴承31、大支撑杆32、大托板33、缸体34、连接管35、阀门36、软管37和喷头38,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2和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支撑板2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轴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大连接板5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501,第三大插孔5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201,第一大插孔2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201位于第三大插孔501的左侧,第一大插孔201与第三大插孔501相对应,第一压盘6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左侧,第一压盘6与第一大支撑板2相接触,第一压盘6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601,第一大连接轴4位于左活动孔601内,第一大连接轴4与左活动孔601滑动配合,第一压盘6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7,第一大插杆7与第一大插孔201相对应,第一大插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201和第三大插孔501内,第一大连接板5的顶部连接有床板8,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大连接轴10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9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9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901,第四大插孔9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301,第二大插孔3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301位于第四大插孔901的右侧,第二大插孔301与第四大插孔901相对应,第二压盘11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二压盘11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111,第二大连接轴10位于右活动孔111内,第二大连接轴10与右活动孔111滑动配合,第二压盘11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与第二大插孔301相对应,第二插杆12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301和第四大插孔901内,床板8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第一大滑槽801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前方,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13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801内,第一L形挡板13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14,第一长螺杆14的上端与第一轴承15过盈连接,第一轴承15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一轴承15位于第一大滑槽801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16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802内,第二L形挡板1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17,第二长螺杆17的上端与第二轴承18过盈连接,第二轴承18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二轴承18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后方,床板8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第一长滑槽803位于第二长滑槽804的前方,第一长挡板19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803内,第一长挡板19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191,第一长挡板19的中部开有小凹槽192,小凹槽192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上方,小连接轴20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的左侧,小连接轴20与第一长挡板19相连接,长弧形压板2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长弧形压板21与第一长挡板19相接触,长弧形压板21的右端与小连接轴20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19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22,第一大螺杆22位于小凹槽192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23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804内,第二长挡板23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231,第二长凹槽23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24,第二大螺杆24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231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24位于小连接轴20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25,绑带25位于第二长凹槽231的上方,绑带25位于小凹槽192内,第一大螺杆22的下端与绑带25相接触,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26,大导向杆26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长滑槽803与第二长滑槽804之间,升降板27位于床板8的下方,升降板27与床板8相接触,升降板27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19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23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271,大导向杆26位于升降孔271内,升降板27与大导向杆26相接触,升降板27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28,第三长螺杆28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271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下端与第三轴承29过盈连接,大导向杆26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30,第三轴承29嵌设在固定板30的中部,第三轴承29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26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1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1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底座1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32,大支撑杆32位于床板8的右侧,大支撑杆32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33,大托板33的顶部连接有缸体34,缸体34左侧连接有连接管35,连接管35与缸体34相连通,连接管35上安装有阀门36,连接管35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33内,连接管35的下端连接有软管37,软管37与连接管35相连通,软管37位于大支撑杆32的左侧,软管37的下端连接有喷头38,喷头38与软管37相连通。实施例2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大支撑板2、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压盘6、第一大插杆7、床板8、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压盘11、第二插杆12、第一L形挡板13、第一长螺杆14、第一轴承15、第二L形挡板16、第二长螺杆17、第二轴承18、第一长挡板19、小连接轴20、长弧形压板21、第一大螺杆22、第二长挡板23、第二大螺杆24、绑带25、大导向杆26、升降板27、第三长螺杆28、第三轴承29、固定板30、第四轴承31、大支撑杆32、大托板33、缸体34、连接管35、阀门36、软管37和喷头38,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2和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支撑板2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轴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大连接板5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501,第三大插孔5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201,第一大插孔2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201位于第三大插孔501的左侧,第一大插孔201与第三大插孔501相对应,第一压盘6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左侧,第一压盘6与第一大支撑板2相接触,第一压盘6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601,第一大连接轴4位于左活动孔601内,第一大连接轴4与左活动孔601滑动配合,第一压盘6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7,第一大插杆7与第一大插孔201相对应,第一大插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201和第三大插孔501内,第一大连接板5的顶部连接有床板8,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大连接轴10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9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9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901,第四大插孔9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301,第二大插孔3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301位于第四大插孔901的右侧,第二大插孔301与第四大插孔901相对应,第二压盘11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二压盘11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111,第二大连接轴10位于右活动孔111内,第二大连接轴10与右活动孔111滑动配合,第二压盘11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与第二大插孔301相对应,第二插杆12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301和第四大插孔901内,床板8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第一大滑槽801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前方,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13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801内,第一L形挡板13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14,第一长螺杆14的上端与第一轴承15过盈连接,第一轴承15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一轴承15位于第一大滑槽801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16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802内,第二L形挡板1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17,第二长螺杆17的上端与第二轴承18过盈连接,第二轴承18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二轴承18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后方,床板8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第一长滑槽803位于第二长滑槽804的前方,第一长挡板19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803内,第一长挡板19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191,第一长挡板19的中部开有小凹槽192,小凹槽192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上方,小连接轴20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的左侧,小连接轴20与第一长挡板19相连接,长弧形压板2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长弧形压板21与第一长挡板19相接触,长弧形压板21的右端与小连接轴20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19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22,第一大螺杆22位于小凹槽192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23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804内,第二长挡板23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231,第二长凹槽23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24,第二大螺杆24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231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24位于小连接轴20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25,绑带25位于第二长凹槽231的上方,绑带25位于小凹槽192内,第一大螺杆22的下端与绑带25相接触,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26,大导向杆26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长滑槽803与第二长滑槽804之间,升降板27位于床板8的下方,升降板27与床板8相接触,升降板27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19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23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271,大导向杆26位于升降孔271内,升降板27与大导向杆26相接触,升降板27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28,第三长螺杆28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271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下端与第三轴承29过盈连接,大导向杆26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30,第三轴承29嵌设在固定板30的中部,第三轴承29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26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1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1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底座1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32,大支撑杆32位于床板8的右侧,大支撑杆32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33,大托板33的顶部连接有缸体34,缸体34左侧连接有连接管35,连接管35与缸体34相连通,连接管35上安装有阀门36,连接管35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33内,连接管35的下端连接有软管37,软管37与连接管35相连通,软管37位于大支撑杆32的左侧,软管37的下端连接有喷头38,喷头38与软管37相连通。还包括有第一接触轮41、第一凹形板42、第一固定块43、第二接触轮44、第二凹形板45和第二固定块46,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下方,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大连接板5相接触,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凹形板42内,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凹形板42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一凹形板42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3,第一固定块43的左侧与第一大支撑板2的右侧相连接,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大连接板9的下方,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大连接板9相接触,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凹形板45内,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凹形板45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二凹形板45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6,第二固定块46的右侧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相连接。实施例3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大支撑板2、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压盘6、第一大插杆7、床板8、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压盘11、第二插杆12、第一L形挡板13、第一长螺杆14、第一轴承15、第二L形挡板16、第二长螺杆17、第二轴承18、第一长挡板19、小连接轴20、长弧形压板21、第一大螺杆22、第二长挡板23、第二大螺杆24、绑带25、大导向杆26、升降板27、第三长螺杆28、第三轴承29、固定板30、第四轴承31、大支撑杆32、大托板33、缸体34、连接管35、阀门36、软管37和喷头38,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2和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支撑板2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轴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大连接板5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501,第三大插孔5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201,第一大插孔2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201位于第三大插孔501的左侧,第一大插孔201与第三大插孔501相对应,第一压盘6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左侧,第一压盘6与第一大支撑板2相接触,第一压盘6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601,第一大连接轴4位于左活动孔601内,第一大连接轴4与左活动孔601滑动配合,第一压盘6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7,第一大插杆7与第一大插孔201相对应,第一大插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201和第三大插孔501内,第一大连接板5的顶部连接有床板8,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大连接轴10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9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9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901,第四大插孔9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301,第二大插孔3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301位于第四大插孔901的右侧,第二大插孔301与第四大插孔901相对应,第二压盘11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二压盘11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111,第二大连接轴10位于右活动孔111内,第二大连接轴10与右活动孔111滑动配合,第二压盘11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与第二大插孔301相对应,第二插杆12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301和第四大插孔901内,床板8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第一大滑槽801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前方,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13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801内,第一L形挡板13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14,第一长螺杆14的上端与第一轴承15过盈连接,第一轴承15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一轴承15位于第一大滑槽801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16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802内,第二L形挡板1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17,第二长螺杆17的上端与第二轴承18过盈连接,第二轴承18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二轴承18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后方,床板8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第一长滑槽803位于第二长滑槽804的前方,第一长挡板19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803内,第一长挡板19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191,第一长挡板19的中部开有小凹槽192,小凹槽192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上方,小连接轴20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的左侧,小连接轴20与第一长挡板19相连接,长弧形压板2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长弧形压板21与第一长挡板19相接触,长弧形压板21的右端与小连接轴20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19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22,第一大螺杆22位于小凹槽192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23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804内,第二长挡板23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231,第二长凹槽23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24,第二大螺杆24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231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24位于小连接轴20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25,绑带25位于第二长凹槽231的上方,绑带25位于小凹槽192内,第一大螺杆22的下端与绑带25相接触,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26,大导向杆26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长滑槽803与第二长滑槽804之间,升降板27位于床板8的下方,升降板27与床板8相接触,升降板27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19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23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271,大导向杆26位于升降孔271内,升降板27与大导向杆26相接触,升降板27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28,第三长螺杆28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271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下端与第三轴承29过盈连接,大导向杆26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30,第三轴承29嵌设在固定板30的中部,第三轴承29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26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1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1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底座1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32,大支撑杆32位于床板8的右侧,大支撑杆32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33,大托板33的顶部连接有缸体34,缸体34左侧连接有连接管35,连接管35与缸体34相连通,连接管35上安装有阀门36,连接管35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33内,连接管35的下端连接有软管37,软管37与连接管35相连通,软管37位于大支撑杆32的左侧,软管37的下端连接有喷头38,喷头38与软管37相连通。还包括有第一接触轮41、第一凹形板42、第一固定块43、第二接触轮44、第二凹形板45和第二固定块46,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下方,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大连接板5相接触,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凹形板42内,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凹形板42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一凹形板42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3,第一固定块43的左侧与第一大支撑板2的右侧相连接,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大连接板9的下方,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大连接板9相接触,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凹形板45内,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凹形板45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二凹形板45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6,第二固定块46的右侧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相连接。还包括有第一L形杆51、第一小导杆52、第二L形杆53和第二小导杆54,第一L形杆51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大支撑板2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小导杆52,第一L形杆51的右上端开有第一导向孔511,第一小导杆52位于第一导向孔511内,第一小导杆52与第一导向孔511滑动配合,第一L形杆51与第一压盘6相接触,第二L形杆53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方,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小导杆54,第二L形杆53的左上端开有第二导向孔531,第二小导杆54位于第二导向孔531内,第二小导杆54与第二导向孔531滑动配合,第二L形杆53与第二压盘11相接触。实施例4一种用于耳鼻喉科的便于固定型喷药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有底座1、第一大支撑板2、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压盘6、第一大插杆7、床板8、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压盘11、第二插杆12、第一L形挡板13、第一长螺杆14、第一轴承15、第二L形挡板16、第二长螺杆17、第二轴承18、第一长挡板19、小连接轴20、长弧形压板21、第一大螺杆22、第二长挡板23、第二大螺杆24、绑带25、大导向杆26、升降板27、第三长螺杆28、第三轴承29、固定板30、第四轴承31、大支撑杆32、大托板33、缸体34、连接管35、阀门36、软管37和喷头38,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大支撑板2和第二大支撑板3,第一大支撑板2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大连接轴4,第一大连接轴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大连接板5,第一大连接板5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三大插孔501,第三大插孔5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一大插孔201,第一大插孔201均匀设置在第一大连接轴4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一大插孔201位于第三大插孔501的左侧,第一大插孔201与第三大插孔501相对应,第一压盘6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左侧,第一压盘6与第一大支撑板2相接触,第一压盘6的中部开有左活动孔601,第一大连接轴4位于左活动孔601内,第一大连接轴4与左活动孔601滑动配合,第一压盘6的右侧连接有第一大插杆7,第一大插杆7与第一大插孔201相对应,第一大插杆7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插孔201和第三大插孔501内,第一大连接板5的顶部连接有床板8,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板9,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右侧,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大连接轴10,第二大连接轴10的左端与第二大连接板9的右侧相连接,第二大连接板9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第二大连接板9均匀开有第四大插孔901,第四大插孔9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均匀开有若干个第二大插孔301,第二大插孔301均匀设置在第二大连接轴10的外圆周方向上,第二大插孔301位于第四大插孔901的右侧,第二大插孔301与第四大插孔901相对应,第二压盘11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二压盘11的中部开有右活动孔111,第二大连接轴10位于右活动孔111内,第二大连接轴10与右活动孔111滑动配合,第二压盘11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插杆12,第二插杆12与第二大插孔301相对应,第二插杆12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插孔301和第四大插孔901内,床板8的右部开有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第一大滑槽801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前方,第一大滑槽801和第二大滑槽802均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右侧,第一L形挡板13滑动式位于第一大滑槽801内,第一L形挡板13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长螺杆14,第一长螺杆14的上端与第一轴承15过盈连接,第一轴承15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一轴承15位于第一大滑槽801的前方,第二L形挡板16滑动式位于第二大滑槽802内,第二L形挡板1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长螺杆17,第二长螺杆17的上端与第二轴承18过盈连接,第二轴承18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第二轴承18位于第二大滑槽802的后方,床板8的中部开有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第一长滑槽803和第二长滑槽804均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第一长滑槽803位于第二长滑槽804的前方,第一长挡板19滑动式位于第一长滑槽803内,第一长挡板19的上端开有第一长凹槽191,第一长挡板19的中部开有小凹槽192,小凹槽192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上方,小连接轴20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的左侧,小连接轴20与第一长挡板19相连接,长弧形压板2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内,长弧形压板21与第一长挡板19相接触,长弧形压板21的右端与小连接轴20转动连接,第一长挡板19顶部的左侧螺纹连接有第一大螺杆22,第一大螺杆22位于小凹槽192的正上方,第二长挡板23滑动式位于第二长滑槽804内,第二长挡板23的上端开有第二长凹槽231,第二长凹槽231位于第一长凹槽191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顶部的右侧螺纹连接有第二大螺杆24,第二大螺杆24的下端位于第二长凹槽231内的右侧,第二大螺杆24位于小连接轴20的正后方,第二长挡板23前侧的中部连接有绑带25,绑带25位于第二长凹槽231的上方,绑带25位于小凹槽192内,第一大螺杆22的下端与绑带25相接触,床板8的底部连接有大导向杆26,大导向杆26为左右对称式设置,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与第二大连接板9之间,大导向杆26位于第一长滑槽803与第二长滑槽804之间,升降板27位于床板8的下方,升降板27与床板8相接触,升降板27顶部的前端与第一长挡板19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顶部的后端与第二长挡板23的下端相连接,升降板27左右对称式开有升降孔271,大导向杆26位于升降孔271内,升降板27与大导向杆26相接触,升降板27的中间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三长螺杆28,第三长螺杆28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升降孔271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下端与第三轴承29过盈连接,大导向杆26的下端连接有固定板30,第三轴承29嵌设在固定板30的中部,第三轴承29位于左右对称式设置的大导向杆26之间,第三长螺杆28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1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1嵌设在床板8的底部,底座1顶部的右端连接有大支撑杆32,大支撑杆32位于床板8的右侧,大支撑杆32的上端连接有大托板33,大托板33的顶部连接有缸体34,缸体34左侧连接有连接管35,连接管35与缸体34相连通,连接管35上安装有阀门36,连接管35的左侧嵌设在大托板33内,连接管35的下端连接有软管37,软管37与连接管35相连通,软管37位于大支撑杆32的左侧,软管37的下端连接有喷头38,喷头38与软管37相连通。还包括有第一接触轮41、第一凹形板42、第一固定块43、第二接触轮44、第二凹形板45和第二固定块46,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大连接板5的下方,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大连接板5相接触,第一接触轮41位于第一凹形板42内,第一接触轮41与第一凹形板42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一凹形板42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3,第一固定块43的左侧与第一大支撑板2的右侧相连接,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大连接板9的下方,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大连接板9相接触,第二接触轮44位于第二凹形板45内,第二接触轮44与第二凹形板45的上端通过轴转动连接,第二凹形板45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46,第二固定块46的右侧与第二大支撑板3的左侧相连接。还包括有第一L形杆51、第一小导杆52、第二L形杆53和第二小导杆54,第一L形杆51位于第一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大支撑板2的顶部连接有第一小导杆52,第一L形杆51的右上端开有第一导向孔511,第一小导杆52位于第一导向孔511内,第一小导杆52与第一导向孔511滑动配合,第一L形杆51与第一压盘6相接触,第二L形杆53位于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方,第二大支撑板3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小导杆54,第二L形杆53的左上端开有第二导向孔531,第二小导杆54位于第二导向孔531内,第二小导杆54与第二导向孔531滑动配合,第二L形杆53与第二压盘11相接触。还包括有小连接板61、小连接杆62和小托板63,大支撑杆32的左侧连接有小连接板61,小连接板61开有小插孔611,喷头38滑动式位于小插孔611内,小连接板61的底部连接有小连接杆62,小连接杆62下端连接有小托板63,小托板63位于喷头38的下方,小托板63与喷头38相接触。在本发明中,首先让病人躺在床板8上,并让病人的头部置于第一L形挡板13和第二L形挡板16之间,而且第一L形挡板13和第二L形挡板16能够将病人的两侧挡住,而且医护人员可以对第一长螺杆14和第二长螺杆17进行旋拧,从而调整第一L形挡板13和第二L形挡板16的高度位置,然后让病人将上半身以及腰胯部位放置在第一长挡板19与第二长挡板23之间,第一长挡板19与第二长挡板23能够为病人的身体提供防护,然后对长弧形压板21向后方进行摆动,将长弧形压板21向后插入到第二长凹槽231内,并使长弧形压板21位于第二大螺杆24的下方,通过旋拧第二大螺杆24将长弧形压板21压住,即可将病人的胸部固定住,然后将绑带25插入到小凹槽192内,再将第一大螺杆22拧紧,将绑带25固定住,绑带25为病人的腰胯提供固定,固定方便快捷,然后医护人员将药液加入到缸体34内,然后将喷头38移动到病人的耳鼻喉所在的位置,打开阀门36,即可通过喷头38对病人的喉部和鼻部进行喷药,当需要对病人的耳部进行喷药时,可以对床板8进行摆动,此时先将阀门36关住,再对第一压盘6向左拉动,并将第一大插杆7从第三大插孔501和第一大插孔201内拉出,同时对第二压盘11向右拉动,将第二插杆12从第四大插孔901和第二大插孔301内拉出,此时即可对床板8进行摆动,从而可以将床板8从水平状态摆动到竖直状态,然后将第一大插杆7插回到第一大插孔201和第三大插孔501内,同时将第二插杆12插回到第二大插孔301和第四大插孔901内,从而即可将床板8固定住,然后可以方便的对病人的耳部进行喷药,此时便于对脖子难以扭动的病人进行喷药,而且医护人员可以对第三长螺杆28进行旋拧,第三长螺杆28驱动升降板27向下进行运动,升降板27可以带动第一长挡板19和第二长挡板23向下运动,从而调节第一长挡板19和第二长挡板23的高度,便于病人上下床板8。此时第一接触轮41和第二接触轮44分别将第一大连接板5和第二大连接板9托住,从而能够防止床板8受力过大,引起第一大连接轴4和第二大连接轴10弯曲,从而能够延长本发明的寿命。此时第一L形杆51能够将第一压盘6钩住,第二L形杆53能够将第二压盘11钩住,更加的安全可靠,而且第一L形杆51能够向上运动,能够从第一小导杆52上取下,第二L形杆53能够向上运动并从第二小导杆54上取下,从而不会对第一压盘6和第二压盘11造成干扰。此时小托板63能够将喷头38托住,小连接板61能够将喷头38固定住,便于医护人员对喷头38放置和取用,避免对医护人员的移动造成干扰。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公开提供一种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公开提供的视频处理方法,通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移除,然后,再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从而能够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进而在视频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更佳的视觉感受的视觉特效。1.一种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其中,所述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包括:利用预设对象分割模型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各个像素点进行识别,以生成与所述目标帧图像同尺寸的目标二值图像;将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与所述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将所述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所述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所述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利用所述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利用所述第四补全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替换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还包括:以所述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所述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之后,还包括:显示预设第二特效,所述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之后,还包括:显示预设第三特效,所述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所述后续帧图像在所述目标视频中位于所述补全帧图像之后。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到所述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为目标类型对象。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指令包括: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像素值为目标值的各个像素点。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修补模型设置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图像修补模型对所述目标视频进行处理。10.一种视频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图像处理模块,用于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其中,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利用预设对象分割模型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各个像素点进行识别,以生成与所述目标帧图像同尺寸的目标二值图像;将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与所述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将所述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所述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所述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利用所述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利用所述第四补全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替换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区域。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显示器,用于显示经所述处理器处理后的视频;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公开涉及视频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通信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各种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视频应用成为一种沟通和娱乐的主要渠道。但是,当前视频应用中通过智能终端拍摄或者播放视频的方式,不能满足用户在视频拍摄或者播放过程中对于交互方式多样性的需求。发明内容本公开提供一种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当前视频交互应用中只是对被拍摄对象进行影像记录,不能满足用户在视频拍摄或者播放过程中对于交互方式多样性的需求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处理方法,包括: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为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处理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图像处理模块,用于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计算机程序;显示器,用于显示经所述处理器理后的视频;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移除,然后,再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补全帧图像,从而实现在视频录制或者播放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进而在视频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更佳的视觉感受的视觉效果,提升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应用场景图;图2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一界面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另一应用场景图;图5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中间过程示意图;图6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另一界面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根据另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公开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随着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视频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沟通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当前视频应用中通过智能终端拍摄并播放视频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在视频拍摄和播放过程中对于交互方式多样性的需求。而在视频应用中也越来越关注于在用户进行视频拍摄和播放时,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与更佳的视觉感受的视觉效果。在本公开中,旨在提供一种视频处理方法,通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移除,然后,再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从而实现在视频录制或者播放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特定指令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进而在视频交互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更佳的视觉感受的视觉效果。图1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应用场景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视频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带有摄像头以及显示屏幕的终端设备执行。具体的,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例如,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外接摄像头等)来对目标对象(例如:人物、动物、建筑等)进行视频录制,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来播放目标视频。可以以目标对象为人物进行举例说明,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人物进行视频拍摄时,通常是将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对准目标人物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在取景过程中,摄像头除了会获取到目标人物之外,还同时会获取到目标背景,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输入触发指令(例如: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以及目标肢体指令等),以触发目标效果,从而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而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目标视频中除了目标人物之外,还同时包括目标背景,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输入触发指令(例如: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以及目标肢体指令等),以触发目标效果,从而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值得说明的,触发指令,可以是用户输入的触发指令,也可以是视频中的目标对象发出的触发指令,还可以包括终端在预设条件下(例如,视频播放至某一预设时刻等)发出的触发指令。目标帧图像可以为获取到触发指令后的第一帧图像,也可以为获取到触发指令后预设时长后的帧图像。在固定目标帧图像之后,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例如,可以是进行背景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其中,目标区域包括将目标对象从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可见,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或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触发指令,触发目标特效,以使得目标对象从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并进行补全操作,从而实现目标对象从视频中消失的视觉效果。图2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视频处理方法,包括:步骤101、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对象进行视频拍摄时,通常是将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对准目标对象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摄像头除了会获取到目标对象之外,还同时会获取到目标背景。而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通常在目标视频中会包括目标对象以及目标背景,可以理解的,该目标视频在拍摄生成时,是基于目标背景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其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选择将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继续参照图1,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人物进行视频拍摄时,通常是将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对准目标人物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在取景过程中,摄像头除了会获取到目标人物之外,还同时会获取到目标背景。而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由于该目标视频中会包括目标对象以及目标背景,因此,在播放时,会播放基于目标背景下目标对象的相关画面。图3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一界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人物进行视频拍摄或者播放目标视频时,会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中,同时显示目标背景与目标人物。终端设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图4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另一应用场景图。如图4所示,图4中的场景可以为在对目标人物进行目标视频录制的过程中,用户通过输入目标手势指令(例如:伸手指令)来触发人物从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当终端设备识别到目标手势指令时,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可以是固定目标视频的当前帧。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目标手势指令(例如:伸手指令)来触发人物从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当终端设备识别到目标手势指令时,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可以是固定目标视频的当前帧。步骤102、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在固定目标帧图像之后,可以对目标帧图像进行处理,以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帧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具体的,可以是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目标区域为将目标对象从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其中,可以继续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图5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中间过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固定目标帧图像之后,可以是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人物。图6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过程的另一界面示意图,如6所示,可以是在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人物之后,对目标区域,即所形成的空缺区域,进行背景补全操作。参照图3-图6所示,在对目标人物进行目标视频录制的过程中,用户通过输入伸手指令来进行触发,从而实现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响应于用户手势,来实现目标人物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此外,尽管附图中没有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的过程中,用户通过触发指令,也可以实现目标人物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此外,值得说明的,上述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所进行的举例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对象可以是目标人物、目标动物、目标建筑等形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对于上述的触发指令,也可以是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文字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等形式,在此同样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对象进行移除,然后,再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从而,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特定指令的方式来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进而在视频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与更佳的视觉感受的视觉效果。图7为本公开根据另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视频处理方法,包括:步骤201、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对象进行视频拍摄时,通常是将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对准目标对象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在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过程中,摄像头除了会获取到目标对象之外,还同时会获取到目标背景。而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通常在目标视频中会包括目标对象以及目标背景,可以理解的,该目标视频在拍摄生成时,是基于目标背景对目标对象进行拍摄的。终端设备可以响应于触发指令,从而固定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其中,目标帧图像可以为获取到触发指令后的第一帧图像,也可以是获取到触发指令后预设时长后的相应帧图像。其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选择将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继续参照图1,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人物进行视频拍摄时,通常是将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对准目标人物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在取景过程中,摄像头除了会获取到目标人物之外,还同时会获取到目标背景。而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由于该目标视频中会包括目标对象以及目标背景,因此,在播放时,会播放基于目标背景下目标对象的相关画面。参照图3所示,在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人物进行视频拍摄或者播放目标视频时,会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中,同时显示目标背景与目标人物。终端设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图4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另一应用场景图。如图4所示,图4中的场景为在对目标人物进行目标视频录制的过程中,目标人物通过输入目标手势指令(例如:伸手指令)来触发人物从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当终端设备识别到目标手势指令时,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可以是固定目标视频的当前帧。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目标手势指令(例如:伸手指令)来触发人物从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当终端设备识别到目标手势指令时,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其中,可以是固定目标视频的当前帧。此外,在触发特效之前,还可以先判断当前所拍摄的视频中是否包含目标类型对象,例如,可以是先确定当前所拍摄的视频包含人物对象,则才可以响应于相应的触发指令,以进行后续的特效。步骤202、显示预设第二特效,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在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之后,可以显示预设第二特效,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其中,通过在所固定的目标帧图像上添加视觉模糊效果,可以避免因背景补全所引起的补全部分与原始背景之间的边界过渡不自然的问题。步骤203、显示预设第三特效,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在本步骤中,在显示预设第二特效之后,还可以显示预设第三特效,其中,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其中,通过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可以使得目标对象的消失过程具有更强的动感效果。值得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不对步骤202与步骤203之间的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步骤202可以在步骤203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203之后执行,还可以是步骤202与步骤203各自单独执行,还可以是只执行步骤202或步骤203。步骤204、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在固定目标帧图像之后,可以对目标帧图像进行处理,以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帧图像中消失的效果。具体的,可以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背景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目标区域为将目标对象从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其中,可以继续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如图5所示,在固定目标帧图像之后,可以是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人物。如6所示,可以是在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人物之后,对目标区域,即所形成的空缺区域,进行补全操作。具体的,可以是将目标二值图像与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其中,目标二值图像中的目标区域包括像素值为目标值的各个像素点。可以继续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可以是使用现有的人体分割模型获取图片中目标人体的区域,得到一张和原图同样大小的二值图,其中255代表此像素点不属于目标人体区域,0代表此像素点属于目标人体区域。然后,将目标帧图像和将目标二值图像,按照特定的比例(例如:256/图像长边)进行缩放,然后在图像处理通道进行融合,并将像素值归一化到(-1,1),从而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在得到模型输入图像之后,可以继续将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图像修补模型进行背景补全操作,以生成处理帧图像,然后,再利用处理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替换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区域,以生成补全帧图像。对于图像修补模型,可以是一个模型,也可以是多个模型的组合,并且,该图像修补模型可以是设置于云端服务器,也可以使设置在终端设备。其中,当图像修补模型可以是设置于云端服务器时,终端设备是将目标帧图像上传到云端服务器,从而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补全后,再将补全后的结果图像返回到终端设备。这种方式,上传图片到云端服务器会增加交互的耗时,网络延时也有不确定性,进而无法满足较高实时性的场景应用。如果在终端设备处采用传统的补全算法(例如:patchmatch系列算法),则在需要补全的区域比较大的时候(比如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目标人体背景补全的场景),补全结果的语义连贯性很差。因此,可以将图像修补模型(例如,包括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和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图像修补模型)设置于终端设备,并将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其中,可以将模型输入图像输入到较低精度的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中,得到粗略的补全结果图,即第一补全图像。然后,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再将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并且,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再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最后,利用第四补全图像中的目标区域替换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区域该,以生成所述补全帧图像。其中,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和第二图像修补模型均可以是基于UNet网络结构。具体的,针对上述第一补全图像,可以是逐像素进行截断,即将像素值小于-1的像素点设为-1,将像素值大于1的像素点设为1,将像素值在-1和1之间的像素点的像素值保持原值,再将截断后的结果图,即第二补全图像,输入到较高精度的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中,以得到一张修正后的补全结果图,即第三补全图像。然后,对于上述第三补全图像,还可以继续进行逐像素进行截断,即将像素值小于-1的像素点设为-1,将像素值大于1的像素点设为1,将像素值在-1和1之间的像素点的像素值保持原值,并将结果图缩放到原图的大小,然后用此图人体区域对应的部分替换原图的人体区域,得到最终的结果图,即所需的补全帧图像。此外,参照图3-图6所示,在对目标人物进行目标视频录制的过程中,用户通过输入触发指令来进行触发,从而实现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响应于用户的触发指令,来实现目标人物在目标视频中消失的特效。同理,当利用终端设备对目标视频进行播放时,目标视频中除了目标人物之外,还同时包括目标背景,此时,用户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输入触发指令(例如: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以及目标肢体指令等),以触发目标效果,从而固定当前所拍摄的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此外,值得说明的,触发指令,可以是用户输入的触发指令,也可以是视频中的目标对象发出的触发指令,还可以包括终端在预设条件下(例如,视频播放至某一预设时刻等)发出的触发指令。并且,上述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而所进行的举例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对象可以是目标人物、目标动物、目标建筑等形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对于上述的触发指令,也可以是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等形式,在此同样不作具体限定。步骤205、以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在生成补全帧图像之后,可以以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其中,通过使得目标帧图像展示特效粒子效果,可以丰富氛围,并且使得目标对象的效果展示地更加自然,以及更加具有动感效果。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生成补全帧图像之后,可以并在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目标区域进行背景补全操作,后续帧图像在目标视频中位于补全帧图像之后。通过在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从而实现目标对象在目标视频中持续消失的效果。可以继续以目标人物作为目标对象进行举例说明。可以是在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人物之后,对目标区域,即所形成的空缺区域,进行补全操作。然后,对用户对目标人物进行继续拍摄,由于在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会持续对目标人物进行移除,以及持续进行背景补全,因此,可以实现目标人物在目标视频中持续消失的效果,即在目标视频中,该目标人物隐身的视觉效果。图8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视频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视频处理装置300,包括:图像获取模块301,用于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图像处理模块302,用于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还用于以所述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所述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还用于显示预设第二特效,所述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还用于显示预设第三特效,所述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还用于在所述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所述后续帧图像在所述目标视频中位于所述补全帧图像之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为目标类型对象。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触发指令包括: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用于:利用预设对象分割模型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各个像素点进行识别,以生成与所述目标帧图像同尺寸的目标二值图像;根据所述目标二值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对象在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像素值为目标值的各个像素点。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用于:将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与所述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所述补全帧图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修补模型设置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用于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所述目标视频的录制和/或播放。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302,具体用于: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将所述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其中,所述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所述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利用所述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其中,所述处理帧图像包括所述第四补全图像。值得说明的,图8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视频处理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步骤,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图9为本公开根据一示例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具有图像获取功能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外接有具有图像获取设备的固定终端。图9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4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4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器4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4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4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4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401、ROM402以及RAM403通过总线4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405也连接至总线404。存储器用于存储执行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所述视频处理方法的程序;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4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4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4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408;以及通信装置409。通信装置4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4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9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4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包括承载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流程图所示的视频处理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4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408被安装,或者从ROM4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4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视频处理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移除目标帧图像中目标对象,并对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目标区域为将目标对象从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但不限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显示模块还可以被描述为“显示对象人脸以及人脸面具序列的单元”。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第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处理方法,包括: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目标视频中的目标帧图像;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所述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之后,还包括:以所述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所述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所述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之后,还包括:显示预设第二特效,所述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所述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之后,还包括:显示预设第三特效,所述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所述后续帧图像在所述目标视频中位于所述补全帧图像之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获取到所述触发指令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为目标类型对象。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触发指令包括: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所述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还包括:利用预设对象分割模型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各个像素点进行识别,以生成与所述目标帧图像同尺寸的目标二值图像;根据所述目标二值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对象在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像素值为目标值的各个像素点。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背景补全,包括:将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与所述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处理帧图像;利用所述处理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替换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区域,以生成所述补全帧图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修补模型设置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用于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所述目标视频的录制。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处理帧图像模型输入图像补全操作,包括: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将所述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其中,所述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所述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利用所述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其中,所述处理帧图像包括所述第四补全图像。第二方面,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处理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响应于触发指令,固定所述目标视频的目标帧图像;图像处理模块,用于移除所述目标帧图像中所述目标对象,并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以生成并显示补全帧图像,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从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移除后的空缺区域。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还用于以所述补全帧图像为背景播放第一特效序列帧,所述第一特效序列帧用于按照预设路径动态显示特效粒子。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还用于显示预设第二特效,所述预设第二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模糊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还用于显示预设第三特效,所述预设第三特效用于使得所述目标帧图像展示视觉晃动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目标视频的后续帧图像中持续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补全操作,所述后续帧图像在所述目标视频中位于所述补全帧图像之后。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为目标类型对象。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触发指令包括:目标手势指令、目标语音指令、目标表情指令、目标肢体指令、目标文字指令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利用预设对象分割模型对所述目标帧图像中各个像素点进行识别,以生成与所述目标帧图像同尺寸的目标二值图像;根据所述目标二值图像确定所述目标对象在所述目标帧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中的所述目标区域包括像素值为目标值的各个像素点。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目标二值图像与所述目标帧图像进行融合,并得到模型输入图像;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所述补全帧图像。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修补模型设置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用于对所述目标对象进行所述目标视频的录制和/或播放。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模型输入图像输入至第一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一补全图像;利用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一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二补全图像;将所述第二补全图像输入至第二图像修补模型,以生成第三补全图像,其中,所述第二图像修补模型的补全精度大于所述第一图像修补模型;利用所述预设像素阈值对所述第三补全图像进行像素截断,以生成第四补全图像,所述处理帧图像包括所述第四补全图像。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计算机程序;显示器,用于显示经所述处理器处理后的视频;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视频处理方法。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提高了频谱效率。1.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输比特;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的第一类比特组合;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的第二类比特组合;所述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所述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激活比例;根据子载波数量,以及所述子载波激活比例,确定调制符号的数量;基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三数量的第三类比特组合,所述第三数量等同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所述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的步骤,包括:确定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的激活子载波以及调制方式;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按照该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基于OFDM技术,将每一调制符号数据调制到该调制符号数据对应的激活子载波中,得到OFDM调制信号。4.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所述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所述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第二类比特及所述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之后,还包括: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所述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将所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对所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二类比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的步骤,包括:针对每一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采用该子载波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组合;依次拼接所述第三类比特组合,得到所述第三类比特。7.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比特;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调制模块,用于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8.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解调信号;判定模块,用于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所述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第二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解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拼接模块,用于依次拼接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第二类比特及所述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9.一种发射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步骤。10.一种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方法步骤。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在传统的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中,每个子载波中携带有基于特定调制方式的符号信息,例如采用多级相移键控,多级正交幅度调制等调制方式将比特信息调制到子载波中。然而,传统的OFDM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已无法满足当前通信需求。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以提高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输比特;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选的,在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的第一类比特组合;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的第二类比特组合;所述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所述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激活比例;根据子载波数量,以及所述子载波激活比例,确定调制符号的数量;基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三数量的第三类比特组合,所述第三数量等同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所述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的步骤,包括:确定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的激活子载波以及调制方式;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按照该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基于OFDM技术,将每一调制符号数据调制到该调制符号数据对应的激活子载波中,得到OFDM调制信号。与上述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所述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所述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第二类比特及所述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可选的,在所述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之后,还包括: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所述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将所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对所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二类比特。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的步骤,包括:针对每一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采用该子载波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组合;依次拼接所述第三类比特组合,得到所述第三类比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比特;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所述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调制模块,用于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分组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的第一类比特组合;对所述第二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的第二类比特组合;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具体用于: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将所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激活比例;根据子载波数量,以及所述子载波激活比例,确定调制符号的数量;基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对所述第三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三数量的第三类比特组合,所述第三数量等同于所述调制符号的数量;所述调制模块,具体用于:确定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的激活子载波以及调制方式;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按照该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基于OFDM技术,将每一调制符号数据调制到该调制符号数据对应的激活子载波中,得到OFDM调制信号。与上述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解调信号;判定模块,用于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所述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第二解码模块,用于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解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所述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拼接模块,用于依次拼接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第二类比特及所述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分组模块,具体用于:对所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对所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所述第一解码模块,具体用于: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将所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一类比特;所述第二解码模块,具体用于: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对所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所述第二类比特。可选的,所述解调模块,具体用于:针对每一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采用该子载波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组合;依次拼接所述第三类比特组合,得到所述第三类比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射机,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收机,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步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见,通过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分别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并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调制,即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最终调制的信号中,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的一种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的一种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射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为了解决传统的OFDM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和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和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和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下面分别进行介绍。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和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获取待传输比特。本步骤中,发射机可以获取待传输比特,通常为二进制码字,例如“1101”。S102: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射机可以将待传输比特按照顺序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其中第一类比特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相关,第二类比特与子载波的调制方式相关,第三类比特与通过子载波传输的符号信息相关,详见下文。S103: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从而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哪些子载波被激活。其中,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的编码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对此不做限定。S104: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而根据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其中,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的编码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对此不做限定。S105: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本发明实施例中,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可以表示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例如,用1表示子载波为被激活状态,用0表示子载波为未被激活状态。作为一个示例,若第一类比特为“1101”,对其编码后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为“10100110”,则可以根据“10100110”来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具体的,由于1表示子载波为被激活状态,0表示子载波为未被激活状态,则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10100110”表示八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依次为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和未被激活状态。S106: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可以表示处于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例如预先设置调制方式1和调制方式2,用0表示调制方式1,用1表示调制方式2。作为一个示例,若第二类比特为“10”,对其编码后得到的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为“1001”,由于0表示调制方式1,1表示调制方式2,则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1001”表示被激活状态的四个子载波的调制方式依次为调制方式2、调制方式1、调制方式1和调制方式2。S107: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后,可以将第三类比特依次按照每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进行一一调制,得到OFDM调制信号。其中,未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不携带信息比特,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中携带信息比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见,通过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分别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并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调制,即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最终调制的信号中,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之后,可以对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进行分组,并分别对分组后的比特进行编码。具体的,可以先对第一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的第一类比特组合。随后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则上述步骤S103,具体可以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将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作为一个示例,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可以参见表1。若第一类比特为“1101”,每一位比特分为一组,则可以得到4组比特组合。第一类比特组合载波索引比特编码01如表1所示,第一类比特“0”的编码为“01”,“1”的编码为“10”,则依次对每组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并将编码进行拼接组合,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10100110”。相应的,也可以对第二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的第二类比特组合。随后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则上述步骤S104,具体可以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将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作为一个示例,若第二类比特为“10”,每一位比特分为一组,则可以得到2组比特组合。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可以参见表2。第二类比特组合调制索引比特编码01如表2所示,第二类比特“0”的编码为“01”,“1”的编码为“10”,则依次对每组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并将编码进行拼接组合,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1001”。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仅作为编码示例,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以及调制索引编码规则,对此不做限定。此外,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与子载波的激活比例相关,作为一个示例,参见下表3,表3所示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为:“00”编码为“0111”,“01”编码为“1011”,“10”编码为“1101”,“11”编码为“1110”,可见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的四个码字中均有三个为1,一个为0,这表示采用这种载波索引编码规则,每四个子载波中有三个为被激活状态,有一个为未被激活状态。第一类比特组合载波索引比特编码0011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方法基础上,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根据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激活比例。本步骤可以参见上例,上例中编码后的比特中,每四个比特中有三个为1,一个为0,则表示每四个子载波中有三个为被激活状态,有一个为未被激活状态,因此可以计算子载波激活比例为3/4=0.75。步骤b:根据子载波数量,以及子载波激活比例,确定调制符号的数量。具体的,子载波数量乘以子载波激活比例,得到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数量,每一个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将调制一个信息符号,因此,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数量也等同于调制符号的数量。步骤c:基于调制符号的数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三数量的第三类比特组合,第三数量等同于调制符号的数量。具体的,由于要将第三类比特调制到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上,因此可以对第三类比特进行分组,每组对应一个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且每组第三类比特将作为一个信息符号进行调制。例如,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有4个,则可以将第三类比特均等分为4组,得到4个第三类比特组合,每一个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一个子载波。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步骤S107可以包括以下细化步骤:步骤A:确定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的激活子载波以及调制方式。可以依次为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分配激活子载波,并确定相应的调制方式。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的一种示意图。图2所示实施例中,载波索引编码规则和调制索引编码规则可以分别参见上述表1和表2。如图2所示,第一类比特为“1101”,根据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为“10100110”,即8个子载波中,第1、3、6和7子载波为被激活状态,其余子载波为未被激活状态。若第二类比特为“10”,根据调制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为“1001”,其中,“0”表示调制方式1,“1”表示调制方式2,因此,可以确定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依次为调制方式2,调制方式1,调制方式1和调制方式2,具体可以参见图2。第三类比特为“1101”,由于第三类比特数目为4,而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数目也为4,因此,可以为将每一个第三类比特划分为一组,并依次为每一组分配子载波。步骤B: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按照该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在确定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子载波和调制方式后,可以采用相应的调制器对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步骤C:基于OFDM技术,将每一调制符号数据调制到该调制符号数据对应的激活子载波中,得到OFDM调制信号。在得到每个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后,可以基于OFDM的相关技术,基于调制符号数据生成OFDM调制信号。具体的,可以将调制符号数据经过逆傅里叶变换操作,转变为时域信号,然后添加循环前缀,并将得到的信号依次通过并串变换器,数模转换器以生成OFDM调制信号。该过程可以参见相关技术,此处不赘述。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3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待传输比特划分为三组,包括N1个第一类比特,N2个第二类比特和N3个第三类比特,其中,N1个第一类比特经过比特分组,得到多组比特,用g1表示,再经过载波索引编码,得到每组比特编码结果,用g11表示,再进行比特合并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可以确定各个子载波状态。相应的,N2个第二类比特经过比特分组,得到多组比特,用g2表示,再经过调制索引编码,得到每组比特编码结果,用g22表示,再进行比特合并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可以确定各个被激活子载波的调制方式。N3个第三类比特经过卷积编码,比特分组,得到每组符号比特,依次用p12N表示,随后根据子载波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将每组符号比特输入对应的调制器进行调制,其中调制器标号为0-J,输出调制结果,依次用x12N表示,再经过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傅里叶逆变换结果,依次用X12N表示,添加循环前缀,进行并串变换,得到调制信号。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误码率。下面结合公式进行说明。结合图3,假设图3中每组g11个子载波中激活的子载波数目为l1,且预设的调制方式有两种,其中每组g22个激活子载波中有l2个子载波为调制方式1,则可以分别计算出:其中,N表示子载波数目,表示取整。每组g11个子载波中激活l1个的排列组合可以用个比特表示,共有N/g11组,因此,激活状态的子载波数目为Nl1g11。再对激活的子载波进行分组,每组g22个激活子载波,共有Nl111g22组,每组中有l2个子载波为调制方式1,每组的排列组合可以用个比特来表示。最后可知共有Nl1l211g22个子载波为调制方式1,Nl122211g22个子载波为调制方式1。进而可以计算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为:其中L表示OFDM的循环前缀长度。相应于上述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参见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401:获取待解调信号。其中,待解调信号即为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包括发射机发送的信号加上信号传输中引入的噪声。S402: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的方法,来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其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可以通过检测该子载波中是否携带有调制符号数据来确定。基于对数似然比来检测子载波调制方式的方法可以参见相关技术。S403: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可以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例如,八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依次为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未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被激活状态和未被激活状态,1表示子载波为被激活状态,用0表示子载波为未被激活状态,则可以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为“10100110”。该过程与信号调制时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的过程相对应,在此不赘述。S404: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可以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例如,被激活状态的四个子载波的调制方式依次为调制方式2、调制方式1、调制方式1和调制方式2,0表示调制方式1,1表示调制方式2,则可以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为“1001”。该过程与信号调制时根据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的过程相对应,在此不赘述。S405: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机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的过程,与发射机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的过程相对应,互为逆过程,在此不赘述。S406: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机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的过程,与发射机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的过程相对应,互为逆过程,在此不赘述。S407: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后,可以依次对各个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其中,在已知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对子载波中调制符号数据解调的方法,可以参见相关技术,在此不赘述。S408: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即可得到解调比特,也就是还原出发射机发送的比特。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能够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可见,由于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调制的信号中,因此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之后,还可以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相应的,上述步骤S405具体可以包括: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将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第一类比特。其中,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与信号调制时采用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相对应,解码过程也与编码过程相对应,在此不做赘述。上述步骤S406具体可以包括: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对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第二类比特。其中,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与信号调制时采用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相对应,解码过程也与编码过程相对应,在此不做赘述。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07,具体可以包括:针对每一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采用该子载波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组合;依次拼接第三类比特组合,得到第三类比特。其中,在已知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分别对各个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的方法,可以参见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将各个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的解调结果进行拼接,恢复出第三类比特。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5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待解调信号进行去循环前缀和串并变换,再进行傅里叶变换,采用对数似然比检测器进行检测,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和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再分别进行译码,合并,得到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针对子载波中携带的调制符号数据,确定每一激活子载波的调制方式,进而将各个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输入相应的解调器,再进行比特合并,卷积译码,得到第三类比特。最终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图5与图3相对应,图5所示的解调过程与图3所示的调制过程为逆过程,可以相互参见。下面以8PSK(8PhaseShiftKeying,8移相键控)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的一种示意图。如图6所示,待传输比特经过分组,并分别编码。y3表示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决定子载波符号是在星座图的原点或星座点上,图6中用空心圆表示原点,实心圆和实心六角星表示星座点;y2表示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决定被激活状态下的子载波的星座点在横轴上方还是下方,图6中用实心圆表示横轴上方的星座点,实心六角星表示横轴下方的星座点;即y23的组合能够确定信号在星座图中处于原点,横轴上方或横轴下方。具体可以参见图6中的对应关系的表格。此外,y1y0表示调制符号比特,决定子载波符号具体在哪个星座点上。因此,接收机可以确定接收的信号距离哪个星座点最近,以进行解调。作为一个示例,若接收机确定接收的信号距离图6所示的点M最近,由于点M为实心六角星,可以确定y23的分别为1,1,且点M对应调制符号为“01”,即y01的分别为0,1,从而解调出y03,可见y23并未实际传输,而在接收端也可以将其解调出。其中,判定接收信号最接近的星座点可以参见相关技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能够降低误码率。下面结合对数似然比检测方法以及相应公式进行说明。具体的,设所有星座点记为集合S={S12,…,SM}。其中,M表示所有可能的星座点总数,不同调制模式可视为集合S中的不同子集,且为了准确区分,这些子集两两不相交。因此,调制方式定位为如下星座子集:Ij表示第j∈[1,J]种调制方式所有可能的星座集合,Mj表示集合Ιj星座点的数目。以图6为例,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的星座点集合有两个,分别为原点和8PSK星座点,子载波调制方式索引比特的星座点集合分别为横轴的上方和下方的星座点。设系统模型表示为:Y=XH+WX为发送信号矩阵,H为信道响应矩阵,W表示高斯白噪声且功率为N0。在给定的接收数据Y={y12,…,yN}时,索引比特识别可以视为一个多元假设检验问题:Tj:Y=XjH+W,j=1,2上式Tj表示系统发射信号星座点来自集合Ij。在接收端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对对子载波的索引比特进行识别,假设数据符号相互独立的,那么,第n个子载波的似然函数为:其中,1≤n≤N表示子载波的序号,当δn大于零,那么信号属于集合I1,否则属于集合I2。假设l个子载波中有k个子载波属于集合I1,那么有根据贝叶斯规则可以推导得:将得到的N个子载波的对数似然比δ向量L(Y|T1)-L(Y|T2)来表示,同时,Pr(error|H1)=Pr(L(Y|T1)-L(Y|T2)<0|T1)表示实际发送信号来自T1对应的调制模式星座,却被误判为T2的概率。根据中心极限定理,Pr(error|Tj)中L(Y|T1)-L(Y|T2)的元素渐近地遵从正态分布因此,基于对数似然比检验算法的正确识别概率近似为:其中,相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参见图7,可以包括如下模块: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待传输比特。划分模块702,用于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第一编码模块703,用于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编码模块704,用于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确定模块705,用于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二确定模块706,用于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调制模块707,用于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图7所示装置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分组模块,分组模块具体用于:对第一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的第一类比特组合;对第二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的第二类比特组合;相应的,第一编码模块703,具体可以用于: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一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将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编码;相应的,第二编码模块704,具体可以用于: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编码规则,依次对每个第二类比特组合进行编码,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将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组合,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图7所示装置基础上,还可以包括确定子模块,具体可以用于:根据载波索引编码规则,确定子载波激活比例;根据子载波数量,以及子载波激活比例,确定调制符号的数量;基于调制符号的数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三数量的第三类比特组合,第三数量等同于调制符号的数量;相应的,调制模块707,具体可以用于:确定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的激活子载波以及调制方式;针对每一第三类比特组合,按照该第三类比特组合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第三类比特组合进行调制,得到调制符号数据;基于OFDM技术,将每一调制符号数据调制到该调制符号数据对应的激活子载波中,得到OFDM调制信号。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装置,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见,通过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分别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并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调制,即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最终调制的信号中,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相应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装置,参见图8,可以包括如下模块: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待解调信号;判定模块802,用于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第一确定模块803,用于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第二确定模块804,用于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第一解码模块805,用于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第二解码模块806,用于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解调模块807,用于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拼接模块808,用于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图8所示装置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分组模块,具体用于: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一数量个载波索引比特编码;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均等分组,得到第二数量个调制索引比特编码;相应的,第一解码模块805,具体可以用于:基于预设的载波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载波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将第一数量个第一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第一类比特。第二解码模块806,具体可以用于:基于预设的调制索引解码规则,依次对每一调制索引比特编码进行解码,得到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对第二数量个第二类比特进行组合,得到第二类比特。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解调模块807,具体可以用于:针对每一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采用该子载波对应的调制方式,对该子载波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组合;依次拼接第三类比特组合,得到第三类比特。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装置,能够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可见,由于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调制的信号中,因此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相应于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射机,如图9所示,包括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和通信总线904,其中,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通过通信总线9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9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901,用于执行存储器9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Industry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通信接口用于上述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射机,获取待传输比特;将待传输比特划分为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和第三类比特;对第一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对第二类比特进行编码,得到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根据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确定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基于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确定激活状态为被激活状态的子载波的调制方式;基于所确定的调制方式和所确定的各个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对第三类比特进行OFDM调制,得到调制信号。可见,通过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分别确定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并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对第三类比特进行调制,即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最终调制的信号中,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相应于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解调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收机,如图10所示,包括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和通信总线1004,其中,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通过通信总线10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10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存储器10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机,能够获取待解调信号;基于对数似然比检测器判定待解调信号中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激活状态包括被激活和未被激活;根据激活状态,确定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根据调制方式,确定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对子载波状态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类比特;对子载波调制索引比特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类比特;基于子载波的激活状态和调制方式,对待解调信号中的调制符号数据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类比特;依次拼接第一类比特,第二类比特及第三类比特,得到解调比特。可见,由于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的信息被隐含在调制的信号中,因此不需要传输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接收端就可以根据解调出的子载波的激活状态以及调制方式进一步解调出第一类比特和第二类比特。从而,相比于传统的OFDM通信,由于减少了需要传输的比特数目,因此减少了能耗和频谱的占用,即提高了OFDM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步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装置、发射机、接收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由于其基本相似于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联合子载波激活与调制选择的信号调制,解调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该方法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基于多维度的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模拟无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并确定当前空间状态信息,通过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通过动作序列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指导无人机进行对抗。能够在多维度空间进行决策,避免过拟合,实现端到端的快速感知和决策控制,提高通用性。1.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所述无人机执行所述下一动作;其中,所述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所述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包括:基于epsilon-greedy策略,对所述动作序列进行全局探索,获取探索系数;在所述动作序列相关的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基于玻尔兹曼策略,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确定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其中,所述目标随机数是伴随所述动作序列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的;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包括所述对抗环境下的所述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中的至少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评估网络中得到所述动作序列中各动作的评估值,以根据最大评估值确定目标动作;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基于所述最大评估值和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利用损失函数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并将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同步更新至所述目标网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以使得所述无人机执行目标动作之后,得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综合奖励值;生成一样本,并将所述样本存至经验回放队列;所述样本至少包括所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所述综合奖励值;从所述经验回放队列抽样,并输入至所述目标网络,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包括:基于六自由度,建立所述无人机的状态方程;基于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对所述无人机的状态方程进行积分,获取所述无人机的航迹;根据所述航迹的变化规律,构建所述运动模型;其中,所述控制参量与所述候选动作的维度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抗环境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无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或,所述对抗环境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无人机,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有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6.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间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序列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动作筛选模块,用于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所述无人机执行所述下一动作;其中,所述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所述动作筛选模块包括全局探索单元和局部探索单元;所述全局探索单元,用于基于epsilon-greedy策略,对所述动作序列进行全局探索,获取探索系数;所述局部探索单元,用于在所述动作序列相关的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基于玻尔兹曼策略,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确定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其中,所述目标随机数是伴随所述动作序列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的;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包括所述对抗环境下的所述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中的至少一种。7.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本体中设置有决策处理器;还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决策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决策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步骤。8.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背景技术随着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常用的技术有专家系统法、微分对策法、影响图法、优化理论法、动态规划法等。其中,专家系统方法使用规定的规则库和推理机,但是规则库建立起来太复杂,通用性、鲁棒性和准确性低。微分对策法在面对非零和问题时效果不佳,且由于复杂的空战态势和环境,容易出现模型规模大带来的维数灾难。虽然影响图法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反馈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类和解释,但由于其复杂,难以进行解析求解。在众多优化理论方法中,目前常用的是遗传算法。该方法通过评估相应机动的适应性来获得合理的机动,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但时效性差,主观性和经验性强。动态规划法将空战过程划分为多个规划时域,并在每个规划时域内进行最优控制,避免了维数灾难,但学习周期长,难以应对复杂机动。可见,现有技术中关于优化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的部分技术方案,适应的场景和提供的决策方案都比较有限,难以应对无人机对抗过程中用高维状态和动作空间的决策,无法满足通用性的需求。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维状态和动作空间的处理过程中鲁棒性低、通用性差的缺陷,实现无人机多维度空间进行决策,避免过拟合。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所述无人机执行所述下一动作;其中,所述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所述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包括:基于epsilon-greedy策略,对所述动作序列进行全局探索,获取探索系数;在所述动作序列相关的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基于玻尔兹曼策略,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确定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其中,所述目标随机数是伴随所述动作序列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的。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在所述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评估网络中得到所述动作序列中各动作的评估值,以根据最大评估值确定目标动作;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基于所述最大评估值和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利用损失函数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并将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同步更新至所述目标网络。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所述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以使得所述无人机执行目标动作之后,得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综合奖励值;生成一样本,并将所述样本存至经验回放队列;所述样本至少包括所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所述综合奖励值;从所述经验回放队列抽样,并输入至所述目标网络,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包括所述对抗环境下的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所述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所述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包括:基于六自由度,建立所述无人机的状态方程;基于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对所述无人机的状态方程进行积分,获取所述无人机的航迹;根据所述航迹的变化规律,构建所述运动模型;其中,所述控制参量与所述候选动作的维度对应。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所述对抗环境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无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或,所述对抗环境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无人机,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有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包括:空间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序列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动作筛选模块,用于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所述无人机执行所述下一动作;其中,所述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所述无人机本体中设置有决策处理器;还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决策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决策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述任一种所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步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基于多维度的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模拟无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并确定当前空间状态信息,通过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通过动作序列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指导无人机进行对抗。能够在多维度空间进行决策,避免过拟合,实现端到端的快速感知和决策控制,提高通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深度Q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仿真结果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应当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包括:步骤101、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其中,对抗环境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标无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执行主体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本身是一个设置在无人机上的电子设备。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的应用场景为在空战演练中,由无人机自主作出决策,引导无人机占领有利的态势位置。对抗环境,是指由两方无人机集群在平面区域内的协同对抗场景。其中,蓝方作为进攻方,希望突破红方无人机的拦截,成功抵达目的地遂行军事行动。红方则希望在给定的区域内完成对蓝方无人机的拦截,阻止蓝方的突防。具体地,在步骤101中,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根据任一无人机在任一时刻下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维度,建立该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将对抗环境中红蓝双方的无人机的状态特征用对应的运动模型进行表征,以融合生成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其中,在任意的某个时刻,无人机所处的状态可以由无人机的速度和位姿信息组成。优选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在建立好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后,执行场景模拟设置并在显示界面中对相关态势信息进行实时的前端显示,以构建无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步骤102、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目标无人机的动作序列。其中,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双深度Q网络(DoubleDeepQNetwork,DDQN)的基本思想是将动作的选择与评估分开。在DDQN中有包含两套结构相同而参数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即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其实质是使用评估网络来评估对抗策略,使用目标网络来估算其价值。具体地,在步骤102中,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将DDQN应用到无人机智能对抗中,将无人机连续无限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作为DDQN的输入,利用DDQN中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对无人机动作的选择和评估进行解耦合操作处理,寻找无人机进行对抗所能采取的动作序列,以作为对抗策略。步骤103、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具体地,在步骤103中,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按照指定策略进行筛选,从动作序列中选取出某一动作作为无人机以对抗为目的所执行的下一动作,并对根据下一动作产生相应指令,以驱动无人机各部件,使无人机在下一时刻以指定的位姿到达指定位置。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多维度的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模拟无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并确定当前空间状态信息,通过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通过动作序列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指导无人机进行对抗。能够在多维度空间进行决策,避免过拟合,实现端到端的快速感知和决策控制,提高通用性。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包括:基于epsilon-greedy策略,对动作序列进行全局探索,获取探索系数。具体地,在步骤103中,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使用epsilon-greedy策略来对无人机的探索和利用进行折中,对步骤102中获取的动作序列中的每个动作进行实验,确定每个动作对应的探索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其中,为动作序列中的每个动作,为无人机当前所处的状态,在每次实验中以的概率进行探索,以的概率进行利用。在所述动作序列相关的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基于玻尔兹曼策略,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确定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其中,所述目标随机数是伴随所述动作序列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的。具体地,每次开始实验时,会伴随产生一个目标随机数,将目标随机数与本次实验的动作所对应的探索系数进行对比。其中,目标随机数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1。在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该动作对应的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即说明当前处于以的概率进行利用的阶段,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则进一步地使用玻尔兹曼策略进行探索,通过计算动作序列中每个动作被采取的概率值进行无人机动作的判断和选择,根据该概率值的大小选择最大值所对应的动作,并作为无人机在当前步长所要采取的下一动作。其中,玻尔兹曼策略根据每个动作的Q值(即),对动作空间每个动作被采取的概率值进行计算,为动作序列中包含的动作之一,为无人机在当前状态采取动作的概率,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在目标随机数小于该动作对应的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即说明当前处于以的概率进行探索的阶段,则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以均匀概率随机,从动作序列中选取动作,并将该动作作为无人机在当前步长所要采取的下一动作。本发明实施例基于使用epsilon-greedy策略作为全局探索策略,在利用阶段通过采用玻尔兹曼策略进行局部探索,确定无人机的下一动作。能够在无人机探索环境时采用epsilon-greedy和玻尔兹曼结合的混合策略,有效避免无人机陷入到次优策略或局部最优策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将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所述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之前,还包括: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评估网络中得到所述动作序列中各动作的评估值,以根据最大评估值确定目标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在训练双深度Q网络之前,需要预先设置迭代轮数、高维度的当前状态信息、动作序列、步长、衰减因子、参数为的评估网络、参数为的目标网络、批量梯度下降的样本数量,以及目标网络的参数更新频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如表1所示:表1算法参数设定表并随机初始化动作序列中所有动作对应的价值Q。随机初始化当前评估网络的所有参数,初始化目标网络的参数,同时,清空经验回放队列。具体地,在参数为的评估网络中使用当前状态信息作为输入,得到评估网络的动作序列中所有动作对应的Q值输出。利用指定策略在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利用,选择最大的Q值所对应的动作作为目标动作。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具体地,在参数为的目标网络中使用当前状态信息作为输入,得到在当前状态信息下执行目标动作,所得到新状态对应的目标值。基于所述最大评估值和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利用损失函数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并将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同步更新至所述目标网络。具体地,根据目标动作对应的评估值和目标值计算损失函数,并通过误差反向传递的方式更新评估网络的参数。若当前迭代轮数与目标网络的参数更新频率契合,则同步更新目标网络的参数,直至当前状态信息下执行目标动作所得到的新状态的奖励值满足要求,则判定其为终止状态,当前轮迭代完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过程不作具体限定,其过程如下所示:其中,为无人机的当前状态信息,为目标动作,为评估网络的输出值,为目标网络的输出值,为目标动作的目标值,为评估值,为衰减因子,取值范围为,为即时奖励。损失函数根据评估值和目标值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进行计算后最终得到。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将当前状态信息输入到双深度Q网络的评估网络确定目标动作,通过在目标网络中以当前状态信息执行目标动作计算目标值,通过目标动作的评估值和目标值,反向传播更新双深度Q网络。能够减少经验样本之间的相关性,避免过拟合。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双深度Q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基于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目标网络中获取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包括:基于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以使得所述无人机执行目标动作之后,得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综合奖励值。具体地,在目标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在输入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对应的状态下,执行目标动作并与环境交互,得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以及对应的综合奖励值。其中,对抗环境中红蓝双方无人机的学习目标不同。红方无人机的目标是学习最大化折扣奖励的预期总和的策略。相反,蓝方无人机的联合策略是最小化期望和。针对此现象,本发明构建关键事件奖励塑造,如表2所示。表2关键事件奖励塑造表生成一样本,并将所述样本存至经验回放队列。所述样本至少包括所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所述综合奖励值。具体地,根据将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综合奖励值,结合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与目标动作添加至元组中,并将其作为样本存入至经验回放队列D中。从所述经验回放队列抽样,并输入至所述目标网络,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具体地,从经验回放队列D中采样指定数量的样本,以计算目标动作的目标值。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在目标网络中以当前状态信息执行目标动作计算目标值。能够将动作的选择与评估分开由评估网络来评估对抗策略,使用目标网络来估算其价值,避免过拟合。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包括对抗环境下的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在步骤101中,基于红蓝双方对抗条件下的多无人机博弈中,以二人零和博弈为条件对对抗博弈进行建模,以表征任一无人机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可选地,对抗环境下的无人机的数量,是指参与对抗的无人机的总数。可选地,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是指参与对抗的每一个无人机在三维空间下的状态特征。可选地,候选动作,是指不同无人机可选的机动动作。示例性地,可供选择的机动动作是围绕预先设置的控制维度开展的。可选地,奖励函数,是指在不同无人机执行策略时获得的奖励机制,可以获取对应的综合奖励值。可选地,转移函数,是指红方无人机当前状态下在红方根据策略选择的动作与对手蓝方选择的动作的联合行为影响下,转移到下一状态的概率。可选地,综合奖励值,是指执行该状态下所有行为的概率与对应行为产生的即时奖励的乘积的和。优选地,将对抗环境中的各无人机状态特征融合至一个元组,以表征当前空间状态信息。示例性地,以红蓝双方在同一高度下进行1V1对抗博弈为示例:(1)将红蓝双方无人机对抗中玩家数量设定为2。(2)根据影响无人机对抗态势的因素,可以确定每一个无人机的状态特征。由于红蓝双方在同一高度下进行对抗博弈,所以能影响无人机对抗态势的因素包括:三维空间的x坐标轴、三维空间的y坐标轴、偏转角和滚转角,则根据对抗空间下的每个无人机的因素融合成空间状态特征,即主要由红方无人机的二维坐标、偏转角和滚转角,以及蓝方无人机二维坐标、偏转角和滚转角组成。在上式中,下标为r的元素表示红方无人机的状态特征,下标为b的元素表示蓝方无人机的状态特征。由于无人机的状态空间是连续无限空间,所以需要用到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处理这些特征。(3)无人机的候选动作时从影响无人机对抗态势的因素中选取一个或者多个,作为对抗中执行机动动作进行控制的参量。以围绕滚转角设定候选动作为示例,可以设置向左滚转L、维持滚转G和向右滚转R三类可选动作。(4)确定转移函数,以红方为例,红方当前状态在红方根据策略选择的动作与对手蓝方选择的动作的联合行为影响下,转移到下一状态的概率。(5)需要确定对抗环境中每个无人机的状态特征、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无人机为当前状态决策选择一个动作,到达下一个状态,利用对应的奖励函数,可以得到与环境交互后反馈综合奖励值,然后进行下一轮交互,由此实现循环。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融合成对抗环境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能够在高维度完整的反映当前的态势信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搭建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包括:基于六自由度,建立无人机的状态方程。具体地,在步骤101中,围绕着速度和六自由度构建一个七元组,去描述任一无人机的状态,并依照七元组中的每一个元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建立无人机的状态方程。其中,表示无人机在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为无人机速度,为俯仰角,为偏航角,为滚转角。基于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对无人机的状态方程进行积分,获取所述无人机的航迹。其中,控制参量与候选动作的维度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101之前,需要预先根据任务需求,选定无人机在三维空间的控制参量。控制参量,是指根据无人机航迹变化所发生改变的参量。控制参量用于规定无人机在对抗环境中可以执行机动动作的维度。预设动作库,是指在各中控制参量下能执行的动作集合。预设动作库包括但不限于定常飞行、减速飞行、加速飞行、左转弯、右转弯、向上拉起和向下俯冲等机动动作。具体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采用预先设置的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根据四阶龙格-库塔法对常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无人机的航迹。根据所述航迹的变化规律,构建所述运动模型。具体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将无人机的轨迹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作为该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其中,无人机的航迹变化规律包括该无人机的机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空间轨迹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对六自由度的状态方程进行积分,并根据获取的无人机的航迹关于时间的变化规律,构建所述运动模型。能够提高对无人机进行控制的灵活性。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仿真结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对抗环境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无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或,对抗环境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无人机,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有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将有人机搭载的电子设备与其飞行操纵杆通信连接,以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到有人机在飞行操纵杆控制下的态势信息在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下进行实时的前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对有人机的飞行操纵杆不作具体限定,优选地,有人机设置有HOTAS飞行操纵杆,以进行人机博弈对抗的实验。具体地,将各无人机搭载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与参与对抗的飞机搭载的电子装置建立对应的通信连接关系,并在统一的仿真平台进行前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对参与对抗的飞机,及其搭载的电子设备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将红方无人机搭载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与蓝方无人机搭载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建立对应的通信连接关系,并在统一的仿真平台进行前端显示。可选地,将各无人机搭载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与有人机搭载的电子设备建立对应的通信连接关系,并在统一的仿真平台进行前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对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有人机搭载的电子设备以及仿真平台之间的通信过程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地,仿真平台向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和有人机的电子设备发送模拟时间戳、模拟控制命令、训练集序号和训练步骤序号。并且,仿真平台将无人机的态势信息、与无人机当前态势相关的机动动作,输出至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仿真平台将有人机的态势信息、与有人机当前态势相关的机动动作,输出至有人机的电子设备。相对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可以将模拟时间戳响应、无人机机动策略(即下一动作)、无人机位置、无人机速度、无人机方位角和无人机俯仰角,输出至仿真平台。相对地,有人机的电子设备可以将模拟时间戳响应、有人机位置、有人机速度、有人机方位角和有人机俯仰角,输出至仿真平台。优选地,为避免无人机与有人机直接对抗导致大量无效和错误决策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和局部最优问题,该系统模仿人类学习过程:第一,进行基础训练,使无人机面对一个执行简单机动模拟目标来探索简单的策略。第二,进行模拟对抗训练。使无人机基于简单的策略优化算法进行机动,以供目标无人机与之对抗并学习此类机动策略。第三,进行人机对抗训练。在目标无人机可以用简单的优化算法完全击败其他无人机的基础上,对抗由操作员控制的有人机,学习和更新机动策略。下面给出一种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的具体实施过程:步骤1、在训练过程中,红蓝双方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均采用步骤101中描述的模型,利用改进的算法不断探索出新的策略,使得对抗的输出更加合理和完善。步骤2、以无人机和目标无人机相对飞行,目标匀速直线运动飞行的对抗场景为例,按照发明内容的步骤对无人机的对抗进行强化学习建模和训练。实验在1v1的无人机对抗模式下进行,利用DDQN算法和改进DDQN算法的无人机分别与基于规则式策略进行对抗,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步骤3、为了进一步说明算法设计与实现的可行性,本发明实验中设置双方均初始化为水平方向,从正前方与敌人交锋,假设红方的初始位置为(0,0,10000),初始速度为100m/s,初始高度为10000m,初始俯仰角为0°,初始航向角为90°,初始滚转角为0°。而蓝方的初始位置为(2000,2000,10000),初始速度为100m/s,初始俯仰角为0°,初始航向角为120°,初始滚转角为0°。步骤4、通过训练可以让无人机在简单任务中学习到合适的攻击策略,实验中设定训练最大回合数为10000,单回合最大步长为30,道路环境刷新周期为1s,单回合终止条件为无人机单回合执行步数达到最大或无人机进行决策。步骤5、在红蓝双方无人机智能对抗仿真中,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体(红方)与基于有人机操作输入数据(蓝方)对抗的方式进行。从初始状态向后运行20个决策步长,即一轮学习,执行10000轮完成算法的训练,分别统计训练过程中各个阶段内红方胜出、蓝方胜出和打成平局的次数,并计算各个阶段内的平均奖励值。从实验对比中DDQN网络和改进的DDQN网络都可以在博弈情景下生成对抗策略,实验的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通过各回合步长的平均奖励值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学习之后,红方在对抗中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在本回合中获得的总奖励曲线是呈上升态势的,但改进DDQN网络的奖励值更大,并且可以更快的收敛,证明了算法在博弈条件下的可行性,可以让无人机有效地作出决策,引导无人机占领有利的态势位置。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包括: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10、序列获取模块420和动作筛选模块430,其中: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10,用于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序列获取模块420,用于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动作筛选模块430,用于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其中,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具体地,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10、序列获取模块420和动作筛选模块430顺次电连接。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10根据任一无人机在任一时刻下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维度,建立该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将对抗环境中红蓝双方的无人机的状态特征用对应的运动模型进行表征,以融合生成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序列获取模块420将DDQN应用到无人机智能对抗中,将无人机连续无限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作为DDQN的输入,利用DDQN中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对无人机动作的选择和评估进行解耦合操作处理,寻找无人机进行对抗所能采取的动作序列,以作为对抗策略。动作筛选模块430按照指定策略进行筛选,从动作序列中选取出某一动作作为无人机以对抗为目的所执行的下一动作,并对根据下一动作产生相应指令,以驱动无人机各部件,使无人机在下一时刻以指定的位姿到达指定位置。可选地,动作筛选模块430包括全局探索单元和局部探索单元,其中:全局探索单元,用于基于epsilon-greedy策略,对动作序列进行全局探索,获取探索系数。局部探索单元,用于在所述动作序列相关的目标随机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探索系数的情况下,基于玻尔兹曼策略,从所述动作序列中确定所述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其中,所述目标随机数是伴随所述动作序列在0和1之间随机生成的。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包括第一训练模块、第二训练模块、第三训练模块,其中:第一训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评估网络中得到所述动作序列中各动作的评估值,以根据最大评估值确定目标动作。第二训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在所述目标网络中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第三训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最大评估值和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利用损失函数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并将所述评估网络的参数同步更新至所述目标网络。可选地,第二训练模块包括交互单元、回放单元和计算单元,其中:交互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当前状态信息,以使得所述无人机执行目标动作之后,得到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综合奖励值。回放单元,用于生成一样本,并将所述样本存至经验回放队列;所述样本至少包括下一空间状态信息和所述综合奖励值。计算单元,用于从所述经验回放队列抽样,并输入至所述目标网络,获取所述目标动作的目标值。可选地,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包括对抗环境下的无人机的数量、转移函数、综合奖励值,以及各无人机的位姿信息、候选动作和奖励函数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空间信息获取模块410包括状态获取单元、航机获取单元和建模单元,其中:状态获取单元,用于基于六自由度,建立无人机的状态方程。航机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控制参量和预设动作库,对无人机的状态方程进行积分,获取所述无人机的航迹;建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航迹的变化规律,构建所述运动模型。其中,控制参量与候选动作的维度对应。可选地,所述对抗环境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无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或,对抗环境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无人机,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有人机以分组对抗的形式组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装置,用于执行本发明上述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其实施方式与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的实施方式一致,且可以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多维度的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模拟无人机博弈对抗仿真环境,并确定当前空间状态信息,通过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通过动作序列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指导无人机进行对抗。能够在多维度空间进行决策,避免过拟合,实现端到端的快速感知和决策控制,提高通用性。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510,无人机本体510中设置有决策处理器520,由决策处理器520执行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并驱动无人机本体510的各部件执行对应机动动作,以进行对抗。本发明的无人机还包括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决策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决策处理器520执行时执行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该方法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其中,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此外,上述的存储器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该方法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其中,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提供的无人机自主机动决策方法,该方法包括:搭建各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并基于所有无人机的所述运动模型,确定对抗环境相关的当前空间状态信息;将当前空间状态信息输入至双深度Q网络,生成无人机的动作序列;从动作序列中筛选出无人机的下一动作,并引导无人机执行下一动作;其中,双深度Q网络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参数不同的评估网络和目标网络组成。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终端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本申请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汽车评论信息,并将汽车评论信息归类后发送至类别所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可以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避免了每一次处理大量信息,提高了汽车评论信息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1.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的关键标签对应的页面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其中所述关键标签是指在指定网络平台中为汽车信息、汽车企业信息和/或汽车相关产品信息设置的页面对应的标签;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所述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其中,所述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包括: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所述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所述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所述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所述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的关键标签对应的页面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包括: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所述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确定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5.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筛选模块,用于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的关键标签对应的页面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其中所述关键标签是指在指定网络平台中为汽车信息、汽车企业信息和/或汽车相关产品信息设置的页面对应的标签;处理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发送模块,用于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所述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所述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所述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所述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所述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模块用于: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所述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表各种言论的渠道越来越多,且发表的言论可能是针对某个新产品或企业。比如,可以在论坛、朋友圈等等平台中,针对已购汽车发起评论、对任一车企的产品发表言论等等。为了更好改进汽车及相关产品,车企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关注这些言论,并进行处理。但是,虽然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网络言论搜集,但是因为信息量较为庞大,且有许多恶意抹黑的评论存在,导致信息处理针对性差,且一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降低了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效率。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汽车信息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所述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包括: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所述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确定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包括: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所述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所述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所述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所述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筛选模块,用于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发送模块,用于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所述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筛选模块用于: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所述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所述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所述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所述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所述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平台,所述信息处理平台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所述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所述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以下有益效果:在本申请中,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汽车评论信息,并将汽车评论信息归类后发送至类别所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可以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避免了每一次处理大量信息,提高了汽车评论信息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系统架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处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和系统架构进行介绍。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随着网络发展,网络上言论越来越自由,特别是针对某个新产品或者企业的评论。比如,在汽车在发布新产品的时候,考虑到竞争性,存在其他竞争对手采用网络水军进行攻击的情况,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问题反馈的用户会根据自身的产品使用体验,在网络上反馈相关意见,以期获得企业的关注或者解决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反馈的问题未能获得满意的解决,降低了汽车信息的处理效率,也给产品带来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信息处理针对性及信息处理效率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最后,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系统架构进行介绍。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系统架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系统架构包括指定网络平台1(比如,可以包括论坛、即时通信应用服务器、车载终端等等)、信息处理平台2和信息反馈平台3(比如,可以包括问题反馈平台、法务平台、研发平台等等),信息处理平台2可以分别与指定网络平台1和信息反馈平台3进行通信连接。指定网络平台1用于发布用户发布的各类信息。信息处理平台2用于从指定网络平台2中获取用户发布的各类信息,并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上述系统架构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模块或平台如可适用于本申请,也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以内,并在此以引用方式包含于此。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信息处理平台。请参考图2,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01: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步骤202:按照该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该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步骤203: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在本申请中,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汽车评论信息,并将汽车评论信息归类后发送至类别所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可以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避免了每一次处理大量信息,提高了汽车评论信息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包括: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该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该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该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该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该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按照该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该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确定该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根据该汽车关键字在该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该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该汽车关键字在该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该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包括:根据该汽车关键字在该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该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包括: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该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该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该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该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该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该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该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均可按照任意结合形成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赘述。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301:信息处理平台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由于网络体系庞大,各个指定平台的用户量也是非常多,信息处理平台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的用户的发布信息也是非常的多,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用户的发布信息。但是,如果直接获取指定网络平台中所有的发布信息,则可能会导致获取的信息的过多,给信息处理平台带来运行负担。因此,为了减轻信息处理平台的运行压力,信息处理平台可以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指定网络平台可以包括各个即时通信平台、论坛、车载终端等等。作为一种示例,信息处理平台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的操作可以为: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由于通常情况下,汽车企业在发布新产品后,对该新产品的讨论、评价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度过这段时间,该新产品热度降低,随着对该新产品的评论、问题反馈也降低。因此,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又由于对于车企来说,新产品通常与汽车相关,驾驶员通常是外车内使用新产品,从而驾驶员很可能会通过车载终端来发布新产品相关信息,因此,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从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该指定时长可以事先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比如,该指定时长可以为7天、30天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对于一些新产品,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会出现,这时候用户很少会在类似即时通信应用、社交类应用中发布相关信息,而是会在专门的问题渠道中发布信息,因此,在产品发布指定时长之后,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在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关键标签对应的信息页面、论坛页面等,在关键标签对应的信息页面、论坛页面等中,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该关键标签可以是指在指定网络平台中为汽车信息、汽车企业信息、汽车相关产品信息等设置的页面对应的标签。在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关键字可以事先进行设置,且该汽车关键字可以包括与汽车、汽车企业、汽车产品相关的关键字。比如,该汽车关键字可以包括:节气门、制动踏板、方向盘、油门、油箱等等。步骤302:信息处理平台按照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由于信息处理平台从指定网络平台中将会获得大量汽车评论信息,这些汽车评论信息所评论内容不同、针对产品也不同,因此,为了加快信息处理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信息处理平台可以按照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作为一种示例,信息处理平台按照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的操作可以为:确定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根据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事先设置汽车关键字,因此,信息处理平台在设置汽车关键字后,还可以对汽车关键字进行分类,得到分类列表。从而信息处理平台在获取到汽车评论信息后,可以根据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也即是,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即为包括该汽车关键字的汽车评论信息的类别。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有的汽车评论信息可能包括多个汽车关键字,且多个汽车关键字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别,此时,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将该汽车评论信息的类别确定为该多个类别,也可以从汽车评论信息中确定属于同一类别的汽车关键字的数量,将数量最多的汽车关键字对应的类别确定为汽车评论信息的类别。作为一种示例,信息处理平台根据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的操作可以为:根据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由于信息处理平台中可能会包括各个部门针对不同类别信息的处理信息,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可能也包括有与汽车论坛信息相关的信息,因此,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将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并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作为一种示例,信息处理平台可以统计在分类存储后,从每一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统计关键信息出现的频次、属性等信息,根据关键信息出现的频次、属性等信息生成文件报告。该关键信息可以包括描述汽车评论信息含义的主要单词集合。步骤303:信息处理平台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反馈平台用于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汽车评论信息中有的是对汽车产品和汽车企业进行恶意攻击的信息,有的是真正对汽车产品改进有价值的信息,有的是对汽车产品产生问题的信息,针对不同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和人员不同,因此,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由于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将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因此,为了便于将每一类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合适的平台,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确定类别与平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信息处理平台可以根据类别与平台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作为一种示例,信息处理平台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的操作可以为: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该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由于对汽车产品和汽车企业进行恶意攻击的信息对应的用户可能国王就进场发布恶意信息,且用户信息通常为黑名单用户,因此,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在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由于有的信息并不包括用户信息,比如,汽车评论信息是从车载终端发出,这样信息处理平台无法追踪到用户信息,此时,信息处理平台可以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该价值信息包括对产品进行改进的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汽车评论信息,并将汽车评论信息归类后发送至类别所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可以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避免了每一次处理大量信息,提高了汽车评论信息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解释说明之后,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进行介绍。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可以由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信息处理平台的部分或者全部。请参考图4,该装置包括:筛选模块401、处理模块402和发送模块403。筛选模块401,用于根据设定的汽车关键字,从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对发布信息进行筛选,得到汽车评论信息;处理模块402,用于按照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发送模块403,用于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按照所属的类别发送至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筛选模块401用于:从发布产品开始的指定时长内,从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和/或,当所述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包括车载终端时,从所述车载终端中获取包含所述汽车关键字的发布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处理模块402包括:确定子模块4021,用于确定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包括的汽车关键字在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处理子模块4022,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子模块4022用于:根据所述汽车关键字在所述分类列表中的类别,将所述汽车评论信息分类进行存储;根据分类存储的汽车评论信息与信息处理平台内其他系统模块中的信息确定文件报告,以完成归类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403用于:当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发送至问题反馈平台,所述问题反馈平台用于在对所述汽车评论信息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所述用户信息对应的指定网络发布平台;当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且所述用户信息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将包含违规信息的汽车评论信息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法务平台;当不存在所述对应的用户信息时,提取归类后的汽车评论信息中的价值信息,并将所述价值信息发送至研发平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从指定网络平台中获取汽车评论信息,并将汽车评论信息归类后发送至类别所对应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对对应类别的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处理反馈。由于可以对汽车评论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从避免了每一次处理大量信息,提高了汽车评论信息的处理速度及处理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在处理汽车信息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装置与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平台600的结构框图。该信息处理平台600可以是便携式移动终端,比如: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信息处理平台6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通常,信息处理平台600包括有: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处理器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601可以采用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Logic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6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存储器6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6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6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6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处理平台6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6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和外围设备接口6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6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604、显示屏605、摄像头组件606、音频电路607、定位组件608和电源609中的至少一种。外围设备接口6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和外围设备接口6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和外围设备接口6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射频电路6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6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6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6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6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万维网、城域网、内联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604还可以包括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显示屏605用于显示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6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6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6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6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6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605可以为一个,设置信息处理平台6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6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再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6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6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605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摄像头组件6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6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6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音频电路6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6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6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601或射频电路6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6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定位组件608用于定位信息处理平台6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组件6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或俄罗斯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电源609用于为信息处理平台6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6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6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是有线充电电池或无线充电电池。有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有线线路充电的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无线线圈充电的电池。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处理平台6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6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6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611、陀螺仪传感器612、压力传感器613、指纹传感器614、光学传感器615以及接近传感器616。加速度传感器611可以检测以信息处理平台6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6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6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6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触摸显示屏6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6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陀螺仪传感器612可以检测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6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611协同采集用户对信息处理平台600的3D动作。处理器6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6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压力传感器613可以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侧边框和/或触摸显示屏6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613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601根据压力传感器613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613设置在触摸显示屏6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601根据用户对触摸显示屏6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6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由处理器601根据指纹传感器614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或者,由指纹传感器614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6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614可以被设置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信息处理平台6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时,指纹传感器6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光学传感器6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6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6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触摸显示屏6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触摸显示屏6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触摸显示屏6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6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6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606的拍摄参数。接近传感器6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信息处理平台6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616用于采集用户与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616检测到用户与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601控制触摸显示屏6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616检测到用户与信息处理平台6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601控制触摸显示屏6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信息处理平台6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平台的结构示意图。该信息处理平台可以为服务器700,服务器7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701、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02和只读存储器(ROM)703的系统存储器704,以及连接系统存储器704和中央处理单元701的系统总线705。服务器700还包括帮助计算机内的各个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I/O系统)706,和用于存储操作系统713、应用程序714和其他程序模块715的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基本输入/输出系统706包括有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器708和用于用户输入信息的诸如鼠标、键盘之类的输入设备709。其中显示器708和输入设备709都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705的输入输出控制器710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701。基本输入/输出系统706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710以用于接收和处理来自键盘、鼠标、或电子触控笔等多个其他设备的输入。类似地,输入输出控制器710还提供输出到显示屏、打印机或其他类型的输出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707通过连接到系统总线705的大容量存储控制器(未示出)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701。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及其相关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服务器700提供非易失性存储。也就是说,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可以包括诸如硬盘或者CD-ROM驱动器之类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未示出)。不失一般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等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RAM、ROM、EP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计算机存储介质不局限于上述几种。上述的系统存储器704和大容量存储设备707可以统称为存储器。根据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服务器700还可以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网络连接到网络上的远程计算机运行。也即服务器700可以通过连接在系统总线705上的网络接口单元711连接到网络712,或者说,也可以使用网络接口单元711来连接到其他类型的网络或远程计算机系统(未示出)。上述存储器还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被配置由CPU执行。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提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换句话说,可以是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应当理解的是,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结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也即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所述的汽车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以上所述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其中方法包括:接收语音控制指令;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1.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语音控制指令,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和所述待控制属性对应的目标控制值;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和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确定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是否存在所述待控制属性;若存在,则根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确定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并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否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还包括: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基于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包括: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4.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语音控制指令,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和所述待控制属性对应的目标控制值;获取模块,用于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和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处理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确定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是否存在所述待控制属性;若存在,则根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确定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并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否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知识图谱构建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基于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所述知识图谱构建模块在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时,具体用于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用于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电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电器设备已渐渐的进入普通家庭。智能电器特别是具有语音控制功能的电器设备,大大方便了人们对不同电器设备的控制。但是,对于一些缺乏安全知识的用户,例如儿童,使用语音控制电器设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儿童通过语音控制电器设备(如电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频繁开关,将对电器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耗,减短了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又如,儿童通过语音控制一些危险性系数较高的电器(如电烤炉),则有可能会导致火灾等安全隐患的发生,对用户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由此可见,现有技术存在电器设备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语音控制指令,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发出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该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然后判断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不存在,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只有在儿童知识图谱中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时,才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限制儿童只可能对知识图谱中存在的儿童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而不能对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的电器设备(即对儿童存在安全威胁的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可以减少儿童对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的损耗,同时避免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对用户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保障儿童的安全,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包括:确定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是否存在所述待控制属性;若存在,则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否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本实施方式,通过儿童知识图谱对儿童可控的第一电器设备的属性进行了限制,也即儿童只能对儿童知识图谱中记载的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的属性进行控制,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待控制属性对应的目标控制值,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确定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本实施方式,通过儿童知识图谱对儿童可控的电器设备的属性值进行范围进行限制,也即如果儿童语音控制指令中的目标控制值在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则可以控制,如果不在,还可以基于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第一电器设备的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在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还包括: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基于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本实施方式,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构建儿童知识图谱,可信度高,通过该方式生成的儿童知识图谱来控制电器设备,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包括: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通过本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基于成人的对电器设备的控制情况,确定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使得确定出的属性值范围更加可靠,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语音控制指令,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获取模块,用于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处理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所述处理模块在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时,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是否存在所述待控制属性;若存在,则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否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待控制属性对应的目标控制值,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所述处理模块在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时,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确定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知识图谱构建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基于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可选的,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所述知识图谱构建模块在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时,具体用于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用于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以上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中对应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不再一一赘述。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发出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该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然后判断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不存在,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只有在儿童知识图谱中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时,才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限制儿童只可能对知识图谱中存在的儿童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而不能对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的电器设备(即对儿童存在安全威胁的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可以减少儿童对不可控电器设备的损耗,同时避免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对用户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保障儿童的安全,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儿童知识图谱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知识图谱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儿童知识图谱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儿童知识图谱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为构建儿童知识图谱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式设备、音/视频播放设备等任何具有计算能力和语音响应功能的个人终端,或者(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空调等)家用电器设备、或者服务器(例如智能家电的控制中心)、或者多个这样的电子设备组成的电子设备系统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请参考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S101、接收语音控制指令,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具体的,当电子设备接收到一条语音控制指令,可通过语义解析技术(英文: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简称:NLP)解析该语音控制指令的语义,从而获得该语音控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其中,该语音控制指令中包括的控制对象可以是电器设备,如空调、电灯、电磁炉、风扇等。另外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可以包括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目标控制值等。示例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一条“把空调开到18度”的语音控制指令后,解析出该语音控制指令中的控制对象为空调。S102、在确定发出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预先在本地储存的至少一种用户的声纹特征,或者从云端获取所述至少一种用户的声纹特征,该至少一种用户中包括儿童用户;在收到该语音控制指令时,识别出发出该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声纹特征,将识别出的该声纹特征与所述至少一种用户的声纹特征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发出该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然后,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知识图谱是在描述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实体或概念及其关系,其构成一张巨大的语义网络图。知识图谱的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其中节点可以是实体属性或者其他概念,边则表示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比如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或者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等构成。每个实体以及与该实体相关的节点、边等,构成了该实体的知识表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儿童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可以是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名称,属性则可以对应电器设备的属性(或者叫运行参数)。关系则包括电器设备和电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比如是否同属于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比如“温度”属于“空调”的运行参数、“水量”属于“洗衣机”的运行参数。示例性地,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儿童知识图谱的示意图。在该儿童知识图谱中,所有的实体(即电器设备的名称)均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例如图2里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属性则指电器设备的运行参数,例如:冰箱的属性有温度、照明灯等,洗衣机的属性有开/关、时间、转速和水量,空调的属性有开/关、风向、温度、湿度、时间等。在具体实施时,儿童知识图谱除了可以是作为单独的一套知识图谱独立存在外(如上述图2所示),还可以包括在其他知识图谱中,也即作为其他知识图谱中的一部分。例如,儿童知识图谱可以和成人知识图谱共同存在一份知识图谱中,例如图3所示的知识图谱,则当匹配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需要从该知识图谱中筛选出儿童知识图谱(即所有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S103、当确定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具体的,确定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实体名称。如果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第一电器设备的名称对应的实体,则表示不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可以认定第一电器设备不属于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因此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否则,则执行步骤S104。示例性的,当语音控制指令内容为“打开电烤炉”,确定出语音控制指令里的控制对象为电烤炉,然后根据儿童知识图谱确定出儿童知识图谱里面不存在对应电烤炉的实体名称,则可以认为电烤炉不属于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不响应该语音控制指令。另外,还可以返回错误提示,例如发出提示声音“滴滴滴滴”、“危险家电”等,或者在电子设备为有显示屏的设备时,显示提示消息“危险家电,需要在大人陪同下使用”等。S104、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示例性的,当语音控制指令内容为“把空调开到18度”,通过NLP解析,确定出语音控制指令里的控制对象为空调,然后确定儿童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的儿童知识图谱)中根据知识图谱确定出知识图谱里面存在对应空调名称的实体,则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空调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在上述方案中,在确定发出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该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然后判断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不存在,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只有在儿童知识图谱中存在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时,才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限制儿童只可能对知识图谱中存在的儿童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而不能对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的电器设备(即对儿童存在安全威胁的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进行控制,可以减少儿童对不可控电器设备的损耗,同时避免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对用户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保障儿童的安全,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能。可选的,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的属性可以仅包括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例如图2所示的儿童知识图谱,图2中的所有属性均为儿童可控的属性。相应的,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具体包括:确定儿童知识图谱里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是否包含有该待控制属性。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如果不存在,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示例性的,当语音控制指令内容为“冰箱在一小时后关闭”,确定出语音控制指令里的控制对象是冰箱,待控制属性为时长,然后根据图2所示的儿童知识图谱确定冰箱的知识表达中不存在时长这一属性,则可以认为儿童不可以控制冰箱的时长属性,则不响应该语音控制指令。示例性的,当语音控制指令内容为“打开空调”,确定出语音控制指令里的控制对象是空调,待控制属性为开/关,然后根据图2所示的儿童知识图谱确定空调的知识表达中存在开/关这一属性,则可以认为儿童可以控制空调的开/关。当然,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的属性可以包括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以及相对于儿童不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例如图4所示。相应的,根据儿童知识图谱中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具体包括:根据儿童知识图谱里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确定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确定该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是否包含有待控制属性。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如果不存在,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示例性的,当儿童的语音控制指令为“将空调的风向向上”,确定出语音控制指令中的待控制属性为风向,然后根据儿童知识图谱确定出儿童知识图谱里面空调的知识表达中存在风向这一属性,但是风向这一属性属于不可控属性,则不响应语音控制指令。通过本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基于儿童知识图谱对儿童可控的电器设备的属性进行细分,分为可控属性和不可控属性,通过儿童知识图谱对儿童可控的第一电器设备的属性进行了限制,也即儿童只能对儿童知识图谱中记载的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的属性进行控制,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中,所述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至少包括以下两种具体实现方式:第一种:电子设备直接根据语音控制指令中的目标控制值,对第一电器设备的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例如,当儿童语音控制指令为“把空调开到18度”,电子设备解析得到目标控制值为18度,则直接将空调的温度设置为18度。第二种:儿童知识图谱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示例性的,参见图5,沿用上述例子,当儿童语音控制指令为“把空调开到18度”,电子设备识别到的目标控制值是18度,但是在知识图谱中,实体名称为空调的知识图谱的温度的范围值是22度至28度,目标控制值18度并没有在此范围里,那么电子设备根据此范围和目标控制值18度,将语音控制指令,在22度~28度范围内选择和目标控制值18度最接近的22度,把空调设置为22度。本实施方式,知识图谱对儿童可控的电器设备的属性值进行范围进行限制,如果儿童语音控制指令中的目标控制值在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则可以控制,如果不在,还可以基于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第一电器设备的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进一步地提高了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在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还要可以构建儿童知识图谱。儿童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可以由执行步骤S101-S103的电子设备来完成,也可以由另一电子设备来完成知识图谱服务器后发送给执行步骤S101-S103的电子设备。以所述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如果手机与云服务器连接,那么构建知识图谱的过程可以由手机完成,也可以由云服务器完成。以下实施例以电子设备构建知识图谱为例。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儿童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图。S301、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具体的,电子设备要通过一些自动和半自动的技术手段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所述技术手段可以是网络爬虫获取、人工添加等等。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含三种类型的数据:结构优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以是关系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可以是可扩展标记语言(英文: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简称:XML)格式的数据,也可以是对象简谱(英文:javascriptobjectnotation,简称:JSON)格式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例如,非结构优化数据可以是微信朋友圈中一篇关于危险电器设备文章,也可以是腾讯视频上传的一个关于危险电器设备的视频。S302、基于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在网络获取的一万多条关于灯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其中只有几条信息说明灯对儿童是危险的,那么可以将灯划分至可控电器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如果在获取一万多条关于电烤炉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中,有几乎三分之二的信息都说明电烤炉对儿童是危险的,那么可以将电烤炉划分至不可控电器。经过将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划分,得到电器设备的分类信息。S303、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具体的,电子设备通过运行程序算法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知识提取用于云服务器从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提取出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可选的,还可以包括该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其中,所述实体名称即是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识别到的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名称(例如空调),所述属性则是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运行参数(例如空调的温度、风向等),属性值范围则是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运行参数相对于儿童安全参数值范围(例如空调的温度值范围为22度~28度)。然后基于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名称、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等形成知识表达。S304、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例如图2~图5中所示的儿童知识图谱。通过本实施方式,电子设备基于从网络提取到的关于若干种电器设备危险信息,构建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再基于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其中,从网络提取到的关于若干种电器设备危险信息可信度高,所以通过该方式生成的儿童知识图谱来控制电器设备,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可选的,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时,可以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具体的,用户与电子设备进行的每次交互都会被记录在本地,当电子设备识别当前用户为成人时,会成人的使用记录及其参数值的设置情况,然后基于大量的成人的使用记录及其参数值的设置情况生成对应的属性值范围。示例性的,当一个成人用户对空调说将温度调节至22度,此时记录成人地该次设置行为以及设置的温度值,而后,基于大量的成人与电子设备的这种交互记录(比如1000条记录),生成大部分成人对空调温度的常规设置范围,例如18度~28度,然后将18度~28度设置为儿童可控的空调温度范围。在上述方案中,电子设备基于成人的对电器设备的控制情况,确定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使得确定出的属性值范围更加可靠,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性。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的控制装置700,参照图7,包括:接收模块701,用于接收语音控制指令,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包括控制对象;获取模块702,用于在确定发出所述语音控制指令的用户的身份为儿童时,获取儿童知识图谱,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处理模块703,用于当确定所述控制对象为第一电器设备时,判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如果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不存在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否则,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控制对象对应的待控制属性,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所述处理模块703在根据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对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进行处理时,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中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是否存在所述待控制属性;若存在,则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否则,不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可选的,所述语音控制指令还包括所述待控制属性对应的目标控制值,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所述处理模块703在响应所述语音控制指令,对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进行控制时,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确定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判断所述目标控制值是否在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内;若为是,则将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设置为所述目标控制值;否则,基于所述待控制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设置所述第一电器设备的所述待控制属性的属性值。可选的,所述装置700还包括知识图谱构建模块704,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702获取儿童知识图谱之前,从网络资源中提取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其中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中每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包括该种电器设备对于儿童的危险信息;基于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将所述若干种电器设备划分为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和儿童不可控电器设备两类;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其中,所述儿童知识图谱中包括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中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实体名称、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形成儿童知识图谱。可选的,所述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对应的知识表达还包括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相对于儿童可控的至少一种属性中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所述知识图谱构建模块704在对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进行知识提取,构建所述至少一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知识表达时,具体用于从每个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危险描述信息中,确定出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用于基于成年人对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的属性值控制情况,确定该儿童可控电器设备的每种属性相对于儿童可控的属性值范围。装置的各模块执行方法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请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方法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列不再进行详细介绍。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800,参照图8,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802、通信接口803;其中,所述存储器8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执行的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801通过执行所述存储器802存储的指令,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使所述装置800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器设备的控制方法。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及污水预测方法,其中污水预测系统主要包括功率记录器和处理器,其中功率记录器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用于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由于使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信息进行预测,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准确获得下一阶段中污水产生量和各污水处理环节中污水水质成分的变化情况,为用户提供污水精准处理决策依据、宽裕的污水处理药品试剂准备时间,可有效避免以往因污水处理准备过程不及时而造成的药品浪费、用电量增多、出水水质欠佳、成本居高的情形。1.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池、冷却塔、加药设备、气浮设备、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中间水池、功率记录器、处理器和控制器;所述调节池用于接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调节污水量和污水水质;所述冷却塔用于接收从调节池流出的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降温;所述气浮设备用于接收从冷却塔流出的污水,通过气浮、混凝和沉淀的方式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所述加药设备用于在气浮设备的污水流入端进行投药,用于混凝和/或调节pH;所述生化池用于接收从气浮设备流出的污水,通过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处理污水;所述二沉池用于接收从生化池流出的污水,并使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沉降下来;所述污泥浓缩池用于接收用从二沉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一步沉降、浓缩和降解;所述污泥脱水间用于接收从污泥浓缩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所述中间水池用于接收并储蓄从二沉池流出的污水,作为待排放的污水;功率记录器,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水质;控制器,用于根据所预测的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其中控制器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包括下列的一者或多者:控制加药设备的投药品种和投药量,控制对生化池的曝气量,控制从二沉池到生化池中的污泥回流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3.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方法,应用于污水预测系统,所述污水预测系统,包括调节池、冷却塔、加药设备、气浮设备、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中间水池;所述调节池用于接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调节污水量和污水水质;所述冷却塔用于接收从调节池流出的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降温;所述气浮设备用于接收从冷却塔流出的污水,通过气浮、混凝和沉淀的方式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所述加药设备用于在气浮设备的污水流入端进行投药,用于混凝和/或调节pH;所述生化池用于接收从气浮设备流出的污水,通过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处理污水;所述二沉池用于接收从生化池流出的污水,并使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沉降下来;所述污泥浓缩池用于接收用从二沉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一步沉降、浓缩和降解;所述污泥脱水间用于接收从污泥浓缩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所述中间水池用于接收并储蓄从二沉池流出的污水,作为待排放的污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预测方法包括: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水质;根据所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处理参数;其中污水处理参数包括:曝气量、污泥回流量、投药品种和投药量中的一者或多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包括: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输入到预先建立的过程量预测模型中,以得到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过程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下方式建立:获取训练集,所述训练集中的数据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数据的标签为处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的污水的信息;利用所述训练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过程量预测模型。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污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氨氮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在即将开始污水处理过程时,判断所述污水是否可以被消纳处理,如果否,则发出报警。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所述程序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及污水预测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及污水预测方法。背景技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提速,我国水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污水排放不但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降低污水的排放量,全国各地已经纷纷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然而在污水处理过程还长期存在着电能消耗过大、运行成本居高的问题,因此,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优化控制实现节能降耗意义重大,是未来污水处理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工厂的生产周期中,生产旺季所产生的污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水质变化快,对于其污水处理设施、设备造成极大的压力,大大增加了超标排放的风险。那么,在工业污水处理净化处理时,对污水水量、水质调节极重要,为保障出水水质,通常采用过饱和式运营控制来应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情形,这就导致了运营成本的不合理增加同时还可能伴随药剂的过度投加和二次污染。如何合理降低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成本成为污水处理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污水水质变化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往往会造成显著的时空变异性,使得污水处理过程既有时延性、结构关联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预测水质的变化趋势,可以清楚的了解水质状况并进行预警,为处理工艺自控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对污水处理系统在确保净化效率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稳定运行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污水处理是一个需要时间反应的生化或物化反应过程,根据污水进水水质及处理装置的处理参数,预测排放水质尤为重要。发明内容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改善现有污水预测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预测功能单一、预测范围小的情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及污水预测方法。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包括调节池、冷却塔、加药设备、气浮设备、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中间水池、功率记录器、处理器和控制器;所述调节池用于接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调节污水量和污水水质;所述冷却塔用于接收从调节池流出的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降温;所述气浮设备用于接收从冷却塔流出的污水,通过气浮、混凝和沉淀的方式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所述加药设备用于在气浮设备的污水流入端进行投药,用于混凝和/或调节pH;所述生化池用于接收从气浮设备流出的污水,通过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处理污水;所述二沉池用于接收从生化池流出的污水,并使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沉降下来;所述污泥浓缩池用于接收用从二沉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一步沉降、浓缩和降解;所述污泥脱水间用于接收从污泥浓缩池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所述中间水池用于接收并储蓄从二沉池流出的污水,作为待排放的污水;功率记录器,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控制器,用于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其中控制器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包括下列的一者或多者:控制调节池调节污水流量,控制加药设备的投药品种和投药量,控制对生化池的曝气量,控制从二沉池到生化池中的污泥回流量。所述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包括:功率记录器,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根据第三方面,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方法,包括: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所述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包括: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输入到预先建立的初始量预测模型中,以得到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初始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下方式建立:获取训练集,所述训练集中的数据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数据的标签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利用所述训练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初始量预测模型。所述根据所述用电数据信息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包括: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输入到预先建立的过程量预测模型中,以得到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所述过程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下方式建立:获取训练集,所述训练集中的数据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数据的标签为处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的污水的信息;利用所述训练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过程量预测模型。所述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所述的污水预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在即将开始污水处理过程时,判断所述污水是否可以被消纳处理,如果否,则发出报警。所述的污水预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处理参数;其中污水处理参数包括:污水流量、曝气量、污泥回流量、投药品种和投药量中的一者或多者。根据第四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所述程序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中所述的方法。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依据上述实施例的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及污水预测方法,其中污水预测系统主要包括功率记录器和处理器,其中功率记录器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用于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这里的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第一方面,由于使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信息进行预测,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及时了解下一阶段中污水的产生量和污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为用户提供宽裕的污水处理准备时间,可有效避免以往因污水处理准备过程不及时而造成的药品浪费、用电量增多、出水水质欠佳、成本居高的情形;第二方面,由于使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处理的污水信息进行预测,使得系统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及时知晓下一阶段中各个环节的污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从而指示控制器提前调控各个环节的处理工艺,可以通过预先调控投药品种、投药量、曝气量、污泥回流量等处理工艺来合理地改变各个环节的污水处理强度,不但利于达到污水处理及时、处理强度合适的效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药品、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保证高品质出水水质。第三方面,由于利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预先调控,使得系统根据预测结果就可知晓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水量、水质变化情况,无需再设置一些传感器进行水量、水质的测量工作,这样就减少甚至不使用一些传感器,还能够达到更高的污水处理效果,利于提高污水处理单位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传感器使用情况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污水预测系统的的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污水预测系统的结构图;图4为本申请污水预测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生产过程中预测污水的信息的原理示意图;图6为污水处理过程中预测污水的信息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为清楚、准确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这里对一些技术术语进行解释。COD参数,即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全部被氧化后,需要的氧的毫克数,以mg/L表示。COD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通常,COD量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BOD参数,即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mg/L或百分率、ppm表示。BOD量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通常BOD越高,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质污染越严重。TN参数,即总氮量(TotalNitrogen),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往往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TN量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一般数值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TP参数,即总磷量(TotalPhosphorus),是废水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存在的磷的总和。TP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一般数值越大,水质污染程度越高。3-N参数,即氨氮浓度,氨氮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毫克/升表示,如果氨氮含量高的话,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pH参数,是指污水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通常为酸碱度。SS参数,即悬浮物浓度,(SuspendedSolids),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含量,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SS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一般数值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DO参数,即溶解氧浓度(dissolvedoxygen),是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DO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由此来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ORP参数,即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Potential),是用来反映水溶液中所有物质反应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越高,氧化性越强,电位越低,氧化性越弱。ORP量作为介质环境条件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表征介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相对程度,它虽然不能独立反应水质的好坏,但是能够综合其他水质指标来反映水族系统中的生态环境。MLSS参数,即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liquidsuspendedsolids),也就是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g/L),污泥浓度指的是生化反应的池子里的活性污泥的含量,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污泥浓度越高,微生物越多,那可以分解消耗的污染物就越多,反应效率越快。泥位参数,即混合液内污泥的高度。重金属离子参数,即Cr、Cr、Ni、Fe、Cu、Hg等离子的含量。无机有害物质参数,即As、As-、CN-、NO2-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碱度,表示污水中和酸的能力,通常为CaCO3的含量,碱度较高则缓冲能力强,可满足污水硝化反应碱度的消耗,在污泥消化中有缓冲超负荷运行引起的酸化作用,有利消化过程稳定。色度、盐度、硬度,均是污水处理行业内常用的水质指标,可以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这里不再进行详细说明。工业生产中,一般都是通过控制生产设备来进行生产和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工业废水的产生,这些工业废水或者说污水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达到国家或行业的排放标准才能被排放到环境中(例如河流等),否则就会污染环境。因此工厂对其工业污水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涉及到了解污水的水质——例如该时段污水哪些指标参数超标需要处理,如何按照一套流程对这些超标的指标参数分别进行处理,在具体处理时如何提前配药的——例如很多时候投放的药需要提前半个到一个小时进行配制和搅拌,否则就来不及投放和处理,当前的污水处理设备是否可以处理当前所排放的污水量等,这些因素使得污水处理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常常通过在污水处理各环节、污水处理设备和地点中设备相应的传感器,来监测污水量以及污水水质情况,然后根据传感器所监测的数据,来控制污水处理流程和相应设备,例如调节污水进水量、配药成分、配药时机和投药时机等等。这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成本较高,由于传感器是用于检测污水情况,因此传感器的寿命一般都很短,通常每几个月就要全部换一批传感器,这极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其次,很多时候生产设备刚产生的污水的温度高、污染物浓度太高,这时候往往也无法使用相应传感器来进行快速和实时的测量,这就导致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实时准确的水质数据,不能准确地判断药剂的投加量,现场运营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判断,投加过量的药剂,以降低超标排放的风险,这一来增加了污水处理的不确定性,二来通过过饱和处理则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如果能提供预测以及实时监测污水情况,那么对于污水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智能化的调控,可以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降低药剂、电力和人力资源,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另一种预测生产过程中的污水情况的方案,下面详细说明。发明人研究发现,现代工厂一般都是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来生产,各个生产环节一般都是固定的一个或多个生产工艺组成,不同的工艺有不同的实施方法;此外,各个生产环节还会受到环境状况(如温度、湿度)和工艺流程切换,甚至是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同种工艺也有差异性(如处理强度上的差异);但是这些信息却可以从生产设备的用电数据信息来体现和提取;进一步地,不同工艺或者同一种工艺不同强度又决定着污水产生量和产生的污水的水质,因此通过这样的逻辑链,发明人将生产设备的用电数据信息、各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分别和生产设备最终产生的污水量、水质之间建立起了联系,通过机器学习,最终实现通过生产设备的用电数据信息来预测所产生以及污水处理中各环节的污水量和水质。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往往设置较多的传感器和一些化学检测设备,随时对调节池的污水流量,气浮设备、生化池和中间水池的水质现状,以及加药设备的投药量进行测量,如图1中各个污水处理环节中所使用的传感器,该些传感器虽然能够及时反馈污水水量、水质的变化量,但也提高了硬件设备的使用成本,而且在传感器故障时将扰乱之前的污水正常处理秩序,引起出水品质下降的风险。本申请就是针对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污水预测和处理方式,不仅实现了用生产过程的用电数据作为预测参考量,预测得到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处理的污水的信息,而且通过生产过程的用电数据预测污水处理各环节的污水情况,取代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一些传感器的作用,因此可以减少甚至不使用现有污水处理系统中传感器,可以提高生产单位、污水处理单位的经济效益。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实施例一、请参考图2,本申请公开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其包括调节池11、冷却塔12、加药设备13、气浮设备14、生化池15、二沉池16、污泥浓缩池17、污泥脱水间18、中间水池19、功率记录器21、处理器22和控制器23。下面将分别说明。调节池11用于接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并调节污水量和污水水质。一般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的水量、水质在不同时间段内有较大变化,为使后端的污水处理作业过程能够正常工作,排放的污水应通过一定容量的水池并停留一定时间,使高峰流量或高浓度污水在池中混合均匀,由此来避免高浓度物质集中排放所带来的危害,最终使得污水达到水量、水质均匀稳定的待处理状态,其中污水在调节池11内的停留时间可以通过控制进水流量来进行实现。冷却塔12用于接收从调节池流出的污水,并对污水进行降温。通常,调节池11中安装有污水提升泵,通过污水提升泵控制进入冷却塔12的流量。有时会设置多个冷却塔,如图1中的冷却塔1和冷却塔2,以此来增强污水冷却效果。气浮设备14用于接收从冷却塔12流出的污水,通过气浮、混凝和沉淀的方式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固液分离、降低污染物浓度的目的。加药设备13用于在气浮设备14的污水流入端进行投药,用于混凝和/或调节pH。这里的加药设备13可以具备药品调配、投药量控制等功能,实现硫酸亚铁、片碱、PAM等药品的调配、投药,其中硫酸亚铁(混凝剂,同时降低pH)和PAM(助凝剂,增强效果)用于调节污水酸性,而片碱是为了中和过量投加的硫酸亚铁。通常情况下,可以调配的药品种类包括混凝剂、助凝剂、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碳源、消毒剂等,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药品一般需要溶解后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再使用计量泵定量投加,气态的药剂需要和水混合压缩后通过计量泵定量投加,溶液状态的药剂可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直接使用计量泵投加,部分不溶于水的粉末状药品可直接使用输送螺杆、气力输送泵或漏斗投加。生化池15用于接收从气浮设备14流出的污水,通过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处理污水,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池中活性污泥里的微生物来吸附、分解、吸收、氧化、还原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去除大部分污水中溶解的污染物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生化池15中会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分别实现相应的生化处理效果。而且,生化池15中也可以包括多组并联的工程结构,如图2中的工程结构1(可以为混凝土工程结构,内置串联的好氧池1、好氧池2、好氧池3)、工程结构2(可以为不锈钢工程结构,内置串联的好氧池4、好氧池5、好氧池6),通过并联的工程结构来实现不同性质污水的生化处理作用,通过串联的好氧池实现处理强度逐次增加的生化处理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还为生化池15设置一套或多套曝气设备,通过改变曝气量来调节氧化池内的氧气含量,进而达到调节DO参数的目的。二沉池16用于接收从生化池15流出的污水,并使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沉降下来。在本实施例中,二沉池16可以包括多个池子,如图2中的二沉池1、二沉池2,由此来对不同路径流出的污水进行活性污泥沉降作业。此外,二沉池16通过管道与前端的生化池15连通,如与好氧池1、好氧池4连通,并通过设置在管道上的回泥设备调节污泥的回流量。污泥浓缩池17用于接收用从二沉池16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一步沉降、浓缩和降解;目的是减少污泥总量,以及利于下一步的污泥脱水作业。污泥脱水间18用于接收从污泥浓缩池17传输过来的活性污泥,并对活性污泥进行脱水,通常使用机械设备,并通过物理方法进一步分离污泥中的水分,达到减少污泥总量、便于污泥外运的目的。中间水池19用于接收并储蓄从二沉池16流出的污水,作为待排放的污水。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来对中间水池19内的水进行消毒处理。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水池19内的水可以直接进行出水处理,也可以输出至MBR膜系统20,进行深度处理,将深度处理后的水进入生产车间重新利用(即中水回用)。对反冲洗MBR膜后产生的废水,令其流回至调节池11以继续进行处理。此外,气浮设备14产生的物化污泥可以输送至污泥浓缩池17进行污泥收集,污泥脱水间18内脱水后的污泥可以直接进行污泥外运,并且脱水后的滤液可以以滤液回流的形式进入到调节池11内以进行继续处理。功率记录器21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处理器22用于根据功率记录器22输出的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22可以是具有相关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中控平台、云平台等设备,这里不做具体限制。控制器23与处理器22连接,用于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其中控制器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包括下列的一者或多者:控制调节池11以调节污水流量(如调节污水提升泵的功率),控制加药设备13的投药品种和投药量(如调节药品的配比种类、各成分药量),控制对生化池15的曝气量(如调节曝气设备的风机功率),控制从二沉池16到生化池15中的污泥回流量(如调节回泥设备的管道泵功率)。在本实施例中,功率记录器21获取的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用电数据信息可以间接反应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工艺特性,通常生产设备的工艺特性与产生的污水的水量、水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质,例如印染加工时长与污水产生量呈正比关系,同时影响污水水质的成分、污染物浓度;再例如造纸生产中温度、湿度变化将影响干燥、除湿类生产设备的运行功率,同时也影响该些生产设备所产生的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具体的内在关联性质与实际的生产工艺特性有关,这里不再进行一一类举。在本实施例中,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各个参数在上文中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实施例二、请参考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系统,包括功率记录器21和处理器22。功率记录器21用于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具体地,功率记录器用于与生产设备连接,实时地获取生产设备的用电数据信息,用电数据信息可以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处理器22与功率记录器21连接,用于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22可以是具有相关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中控平台、云平台等设备,这里不做具体限制。具体地,处理器22用于与污水处理设施连接,通过污水量、污水水质的预测结果来实时地调控污水处理设施内各个处理环节的设备运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预测得到的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功率记录器21和处理器22构成的污水预测系统能够灵活地与不同生产单位的生产设备或者不同污水处理单位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信号连接,预测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所处理的污水的信息,借助预测结果给污水处理单位进行污水处理作业的指导。这里仅涉及保护的功率记录仪21和处理器22构成的污水预测系统,而不涉及保护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例三、请参考图4,在实施例二中公开的污水预测系统的基础上,本申请公开一种生产中的污水预测方法,其主要包括步骤S310-S320,下面分别说明。步骤S310,功率记录器21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用电数据信息可以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步骤S320,处理器22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和/或污水水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预测得到的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中,参见图5,处理器22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具体包括: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输入到预先建立的初始量预测模型中,以得到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其中,初始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下方式建立:(1)获取训练集,训练集中的数据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数据的标签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2)利用训练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初始量预测模型。需要说明的是,训练集中的数据可以是功率记录器21在生产设备的历史生产过程中获取的历史用电数据,数据的标签可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同时间节点时在调节池11处通过超声波流量计获得的污水进水量,或者是历史生产过程中通时间节点时在气浮设备14处通过每种传感器(比如COD传感器、BOD传感器、TP传感器、TN传感器、SS传感器、pH传感器、NH3-N传感器或其它传感器)获得的对应测量参数(比如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pH参数、SS参数、NH3-N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或硬度)。如此,可以将训练集作为样本数据输入至一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得到的模型就是初始量预测模型。例如,将历史用电数据中任意一实施工艺性质对应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压相位角、电流相位角作为特征数据,污水产生量作为数据的标签,输入至预设的XGBoost算法,训练得到关于污水产生量的初始量预测模型。再例如,将历史用电数据中任意一实施工艺性质对应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压相位角、电流相位角作为特征数据,污水COD参数作为数据的标签,输入至预设的XGBoost算法,训练得到关于污水COD参数的初始量预测模型。为了得到更优的初始量预测模型,本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历史用电数据进行划分,得到训练集和测试集,将训练集输入至预设的XGBoost算法以训练得到初始量预测模型,再根据测试集对该初始量预测模型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该初始量预测模型进行超参调优,从而得到优化后的初始量预测模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得到一个初始量预测模型之后,将当前的用电数据信息中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压相位角、电流相位角输入至该初始量预测模型,就可以计算得到该初始量预测模型的标签(如污水产生量)对应的预测值,可以将该预测的污水产生量作为下一阶段中污水达到调节池的进水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初始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阶段,需要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历史用电数据,以及获取历史用电数据在同时间点时产生的污水的信息,所以要在调节池11、气浮设备14处设置相应的传感器来获取该些污水的信息,但是在初始量预测模型建立之后,可以适当地撤销该些环节的传感器,由预测数据来代替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中,参见图6,处理器22根据用电数据信息预测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具体包括: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输入到预先建立的过程量预测模型中,以得到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其中,过程量预测模型通过以下方式建立:(1)获取训练集,训练集中的数据为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用电数据信息,数据的标签为处理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的污水的信息。(2)利用训练集,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过程量预测模型。需要说明的是,训练集中的数据可以是功率记录器21在生产设备的历史生产过程中获取的历史用电数据,数据的标签可以是历史污水处理过程中同时间节点时在生化池15处通过传感器获得的MLSS参数、pH参数、DO参数或ORP参数,或者是历史污水处理过程中同时间节点时在二沉池16处通过超声波污泥计获得的污泥高度。例如,将历史用电数据中任意一实施工艺性质对应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压相位角、电流相位角作为特征数据,污水MLSS参数作为数据的标签,输入至预设的XGBoost算法,训练得到关于污水MLSS参数的过程量预测模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得到一个过程量预测模型之后,将当前的用电数据信息中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压相位角、电流相位角输入至该过程量预测模型,就可以计算得到该过程量预测模型的标签(如MLSS参数)对应的预测值,可以将该预测的MLSS参数作为下一阶段中生化池内的污泥浓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过程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阶段,需要获取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历史用电数据,以及获取历史用电数据在同时间点时处理的污水的信息,所以要在气浮设备14、生化池15、二沉池16、中间水池19处设置相应的传感器来获取该些污水的信息,但是在初始量预测模型建立之后,可以适当地撤销该些环节的传感器,由预测数据来代替传感器的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XGBoost算法是一种现有技术,该算法就是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tremeGradientBoosting),它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在绝大多数的回归和分类问题上表现表现出色,具有集成学习能力强、训练效率高的优势,与深度学习相比,该算法对标签数据和特征数据类型要求没那么苛刻,适用范围广。Boosting算法的核心是回归思想:把每个弱学习器的输出结果当成连续值,目的是对每个弱学习器的结果进行累加处理,能更好地利用损失函数来优化算法模型。通常来说,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对时空位置建模,能够很好地捕获图像、语音、文本等高维数据;而基于树模型的XGBoost则能很好地处理表格数据,同时还拥有一些特别的特性,如模型的可解释性、输入数据的不变性、调参的简便性。在第三个具体实施例中,步骤S320中公开的方法还包括: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在即将开始污水处理过程时,判断污水是否可以被消纳处理,如果否,则发出报警。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23通过预测到的污水的信息(包括污水量、污水水质)就可以了解到该些污水的污染物成分和理论反应时间分别与污水处理设施所能够处理的污染物成分和实际处理功率进行比较,如果结果不匹配则表明该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够消纳该些污水,此时可以向生产单位、污水处理单位发出报警,使得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管控作业。在本实施中,用电数据信息包括生产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功率值、电压值、电流值、电流相位角、电压相位角、功率谱和谐波功率谱特征中的一者或多者;预测得到的污水水质包括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NH3-N参数、pH参数、SS参数、ORP参数、DO参数、MLSS参数、泥位参数、色度、重金属离子参数、无机有害物质参数、盐度和硬度中的一者或多者。在本实施例中,请求保护的污水预测方法还包括:根据所预测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的信息和/或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的信息,控制污水处理一个或多个环节的污水处理参数;其中污水处理参数包括:污水流量、曝气量、污泥回流量、投药品种和投药量中的一者或多者。例如,处理器22预测到下一阶段的污水产生量,则控制器23预先调控调节池11处的污水提升泵的功率,使得污水提升功率满足于即将到达污水量的输送能力。例如,处理器22预测到下一阶段的调节池11处的污染物浓度(比如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从而预测到生化池15处的所需要消耗的氧气量(该氧气量可由已预测到的COD参数、BOD参数、TP参数、TN参数来计算得到),进而控制器23预先调控曝气设备的风机功率,改变曝气量,为生化池15处提供所需要消耗的氧气量,最终使得生化池15内的溶解氧量或溶解氧浓度满足于污水的生化处理要求。例如,处理器22预测到下一阶段的污水的酸碱度成碱性并且碱性增大,则控制器23预先调控加药设备13的投药品种和投药量,使得硫酸亚铁和PAM的含量增加,使投药品种和投药量满足于气浮设备14内污水的酸性要求。综上所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单位、污水处理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废水处理能力,保障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同时能够降低药剂、电力和人力成本,还能够减少对一些传感器的使用量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生产单位刚产生的污水温度高、污染物浓度高,无法使用水质分析进行快速测量,所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实时准确的水质数据,不能准确地判断药剂的投加量,现场运营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判断,投加过量的药剂,以降低超标排放的风险。而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预测模型对污水的排放量以及污水水质进行预测,可以实现准确控制药品的投加量以及其它污水处理环节的作业。同时,传感器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检测结果存在延时的问题,不能根据实时数据控制药剂投加量,也无法针对性地调控其他处理环节的操作,由此增加了运营成本和超负荷处理的风险。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通过预测得到的水量、水质参数替代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提前预知污水量、污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使运营人员可以根据对应的预测值调控药剂的投加量以及其他环节的污水处理作业,从而达到预先调控、精准调控、科学智能管理、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种方法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磁盘、光盘、硬盘等,通过计算机执行该程序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将程序存储在设备的存储器中,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程序,即可实现上述全部或部分功能。另外,当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通过计算机程序的方式实现时,该程序也可以存储在服务器、另一计算机、磁盘、光盘、闪存盘或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中,通过下载或复制保存到本地设备的存储器中,或对本地设备的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当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时,即可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或部分功能。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本发明是关于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云计算服务器,在该方法中,将获取到的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并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然后根据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最后确定停车调度信息表。如此,在确定待优化拥堵轨迹时,并不是对所有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对应的拥堵区域或拥堵线路进行优化,这样能够确保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考虑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全局车辆调度,避免因为对多条拥堵线路同时进行调度而引起的互相冲突和干扰,从而避免加剧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局部拥堵现象。1.一种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与目标智慧停车场通信连接的云计算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中,i为正整数,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预先与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进行访问权限验证且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通过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对应的访问权限验证条件,所述访问权限验证条件包括对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安全参数和数据调用路径的验证条件;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其中,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分别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判断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是否存在道路通畅度指标不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拥堵轨迹记录中的序列位置,确定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其中,所述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包括: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且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则选择对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动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分别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或者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则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局部转换逻辑数据或者静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包括: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车辆位移数据提取,得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将所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进行整合,得到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按照预先配置的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或者,通过统计历史停车统计数据中的每个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和数据解析线程,确定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确定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向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发起数据调用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调用请求中携带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当前认证密钥;在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基于所述当前认证密钥判定出所述云计算服务器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时,获取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反馈的i条停车统计数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包括: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判断是否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如果是,则将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作为所述待优化拥堵轨迹,如果否,则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未处理的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返回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的步骤,直至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第一停车统计日志和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高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所述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包括: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相同,且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不相同时,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和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拥堵区域分布最大的目标拥堵轨迹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大于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包括:确定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拥堵线路更新列表;获取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根据所述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确定更新热度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目标热度值的列表单元数目;计算所述列表单元数目与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总列表单元数目的比例,得到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根据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和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根据预先存储的线路更新与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所在的线路更新等级对应的目标车流量分布数据,作为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根据获取的用于拆分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第一拆分标签和第二拆分标签,确定待标记的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位分布图的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基于确定的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对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进行标记,使得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大于设定识别度、且筛选出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小于设定影响因子;其中,每个第二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数目统计标签,每个第一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密度统计标签;针对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根据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在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中每一种停车场区域特征下的拥堵延时指数,判断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是否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若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则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车流量分布轨迹;获取所述车流量分布轨迹的轨迹节点网络拓扑,以及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位分布图;将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和所述停车位分布图按照匹配关系划分为至少两个停车调度清单;获取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以及与所述停车调度清单对应的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是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的一部分;根据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和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确定对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进行停车线路引导的指示信息,将所述指示信息整合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车辆,所述第二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外的车辆。7.一种云计算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所述装置所包括的功能模块在运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8.一种云计算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引擎、网络模块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引擎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网络模块通信,所述处理引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计算机程序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9.一种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是实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云计算服务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智慧停车、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云计算服务器。背景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依托于智能化制造,汽车/电动车的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现目前的私家车拥有者的占比逐年增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停车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大城市中尤为普遍。为改善这一问题,许多大城市修建了大型停车场。然而,大型停车场在运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停车拥堵的现象。发明内容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与目标智慧停车场通信连接的云计算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中,i为正整数,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预先与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进行访问权限验证且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通过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对应的访问权限验证条件,所述访问权限验证条件包括对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安全参数和数据调用路径的验证条件;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可选地,所述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按照预先配置的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或者,通过统计历史停车统计数据中的每个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和数据解析线程,确定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确定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可选地,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分别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判断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是否存在道路通畅度指标不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拥堵轨迹记录中的序列位置,确定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其中,所述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包括: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且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则选择对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动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分别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或者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则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局部转换逻辑数据或者静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包括: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车辆位移数据提取,得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将所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进行整合,得到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可选地,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向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发起数据调用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调用请求中携带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当前认证密钥;在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基于所述当前认证密钥判定出所述云计算服务器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时,获取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反馈的i条停车统计数据。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包括: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判断是否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如果是,则将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作为所述待优化拥堵轨迹,如果否,则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未处理的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返回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的步骤,直至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第一停车统计日志和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高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所述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包括: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相同,且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不相同时,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和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拥堵区域分布最大的目标拥堵轨迹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大于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可选地,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包括:确定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拥堵线路更新列表;获取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根据所述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确定更新热度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目标热度值的列表单元数目;计算所述列表单元数目与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总列表单元数目的比例,得到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根据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和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根据预先存储的线路更新与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所在的线路更新等级对应的目标车流量分布数据,作为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根据获取的用于拆分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第一拆分标签和第二拆分标签,确定待标记的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位分布图的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基于确定的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对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进行标记,使得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大于设定识别度、且筛选出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小于设定影响因子;其中,每个第二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数目统计标签,每个第一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密度统计标签;针对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根据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在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中每一种停车场区域特征下的拥堵延时指数,判断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是否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若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则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车流量分布轨迹;获取所述车流量分布轨迹的轨迹节点网络拓扑,以及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位分布图;将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和所述停车位分布图按照匹配关系划分为至少两个停车调度清单;获取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以及与所述停车调度清单对应的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是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的一部分;根据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和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确定对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进行停车线路引导的指示信息,将所述指示信息整合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车辆,所述第二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外的车辆。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云计算服务器,包括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所述装置所包括的功能模块在运行时实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云计算服务器,包括处理引擎、网络模块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引擎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网络模块通信,所述处理引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计算机程序并运行,以执行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是实现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云计算服务器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首先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次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并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然后根据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最后根据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如此,在确定待优化拥堵轨迹时,并不是对所有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对应的拥堵区域或拥堵线路进行优化,这样能够确保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考虑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全局车辆调度,避免因为对多条拥堵线路同时进行调度而引起的互相冲突和干扰,从而避免加剧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局部拥堵现象。在后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陈述其他的特征。在检查后面内容和附图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部分地发现这些特征,或者可以通过生产或运用了解到这些特征。通过实践或使用后面所述详细示例中列出的方法、工具和组合的各个方面,当前申请中的特征可以被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发明人对大型停车场在运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停车拥堵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发现,常见的针对停车场拥堵的改善方法是直接对多个拥堵区域进行疏通和调度,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停车场的车辆的全局调度。例如,对停车场区域A进行拥堵疏通的方案可能会导致停车场区域B的拥堵现象加剧。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附图中的方法、系统和/或程序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参照图纸进行详细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非限制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参考数字在附图的各个视图中代表相似的机构。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云计算服务器中硬件和软件组成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或过程的流程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通过实例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相关指导的全面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方法、程序、系统、组成和/或电路已经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上被描述,没有细节,以避免不必要的模糊本发明的方面。这些和其他特性、当前申请披露的功能、执行的方法、结构中相关元素的功能和部件的组合和生产经济性,在参照附图进行以下描述的考虑中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所有这些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然而,需要理解清楚的是,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应当了解的是,这些图纸不是按比例绘制的。然而,应当明确理解的是,附图仅用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当知晓的是,这些附图并不依照比例。本申请中使用流程图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执行过程。应当明确理解的是,流程图的执行过程可以不按顺序执行。相反,这些执行过程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或同时执行。另外,可以将至少一个其他执行过程添加到流程图。一个或多个执行过程可以从流程图中删除。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300的框图,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300可以包括云计算服务器100和事件记录数据库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云计算服务器100可以包括处理引擎110、网络模块120和存储器130,处理引擎110和存储器130通过网络模块120通信。处理引擎110可以处理相关的信息和/或数据以执行本申请中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引擎1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引擎(例如,单核处理引擎或多核处理器)。仅作为示例,处理引擎11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专用指令集处理器(Application-SpecificInstruction-setProcessor,ASIP)、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物理处理单元(PhysicsProcessingUnit,P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控制器、微控制器单元、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RISC)、微处理器等或其任意组合。网络模块120可以促进信息和/或数据的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模块12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或其组合。仅作为示例,网络模块120可以包括缆线网络、有线网络、光纤网络、电信网络、内部网络、互联网、局域网络(LocalAreaNetwork,LAN)、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公用电话交换网(PublicTelephoneSwitchedNetwork,PSTN)、蓝牙网络、无线个域网络、近场通讯(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网络等或上述举例的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模块12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接入点。例如,网路120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网路接入点,如基站和/或网路接入点。存储器130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等。其中,存储器130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引擎110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所述程序。可以理解,图2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云计算服务器100还可包括比图2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2所示不同的配置。图2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或过程的流程图,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云计算服务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1-步骤S33所描述的内容。步骤S31,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在本实施例中,i为正整数,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预先与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进行访问权限验证且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通过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对应的访问权限验证条件,所述访问权限验证条件包括对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安全参数和数据调用路径的验证条件。事件记录数据库可以是mySQL数据库或者Hive数据库,停车统计数据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不同车辆在不同时段的停车数据。如此设计,能够确保事件记录数据库中存储的停车大数据的安全性,避免停车大数据被非法终端所访问和窃取,进而确保了对应车辆用户的隐私。步骤S32,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在本实施例中,统计时间步长可以理解为统计时长间隔,例如1min、5min和10min等。停车统计日志用于将停车统计数据以图形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包括停车拥堵区域、停车拥堵线路和停车拥堵时长等。步骤S33,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在本实施例中,待优化拥堵轨迹用于表征目标智慧停车场内可以进行车辆疏通和引导的拥堵线路。停车调度信息表用于指导目标智慧停车场内以及目标智慧停车场外的车辆的行驶轨迹,从而实现对目标智慧停车场的拥堵情况的改善。可以理解,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31-步骤S33,首先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次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并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然后根据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最后根据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如此,在确定待优化拥堵轨迹时,并不是对所有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对应的拥堵区域或拥堵线路进行优化,这样能够确保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考虑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全局车辆调度,避免因为对多条拥堵线路同时进行调度而引起的互相冲突和干扰,从而避免加剧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局部拥堵现象。在一些示例中,步骤S32所描述的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施。第一种实施方式,按照预先配置的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第二种实施方式,通过统计历史停车统计数据中的每个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和数据解析线程,确定统计时间步长与数据解析线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确定的映射关系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在实际应用时,上面两种实施方式可以任意选择一种进行实施。通过对停车统计数据进行解析,能够确保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之间的统计时段的精准切分,从而避免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之间存在日志数据的重叠。在实际应用时发明人发现,为了确保对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精准定位,需要考虑不同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为实现这一目的,步骤S32所描述的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进一步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21-步骤S323所描述的内容。步骤S321,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分别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步骤S322,判断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是否存在道路通畅度指标不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步骤S323,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拥堵轨迹记录中的序列位置,确定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进一步地,步骤S322所描述的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基于所述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221和步骤S3222所描述的内容。步骤S3221,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且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则选择对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动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所述日志事件标签分别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步骤S3222,如果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标签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二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或者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为不满足对应的第一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则选择对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转换的转换逻辑数据为局部转换逻辑数据或者静态转换逻辑数据,基于选择的转换逻辑数据,将所述事件记录数据转换为满足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的事件记录数据。进一步地,步骤S323所描述的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式:基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中除所述事件记录数据之外的事件记录数据以及转换后的事件记录数据,进行车辆位移数据提取,得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将所述多个车辆位移数据集进行整合,得到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这样一来,基于上述步骤S321-步骤S323所描述的内容,能够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日志事件统计清单和日志事件标签分别对应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并基于拥堵指标判定条件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的拥堵轨迹记录,进而根据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拥堵轨迹记录中的序列位置,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如此,能够考虑不同的拥堵指标判定条件,从而确保对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精准定位。进一步地,步骤S31所描述的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向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发起数据调用请求;其中,所述数据调用请求中携带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当前认证密钥;在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基于所述当前认证密钥判定出所述云计算服务器处于安全运行状态时,获取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反馈的i条停车统计数据。可以理解,由于对当前认证密钥进行解析为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此不作更多说明。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步骤S33所描述的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示例性地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31-步骤S334所描述的内容。步骤S331,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步骤S332,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步骤S333,判断是否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步骤S334,如果是,则将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作为所述待优化拥堵轨迹,如果否,则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未处理的停车统计数据中确定一条停车统计数据,返回获取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的步骤,直至已处理完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可以理解,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331-步骤S334,能够对拥堵区域分布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多条停车统计数据的迭代处理和分析,这样能够考虑目标智慧停车场的车辆的全局性的拥堵优化,避免因确定的待优化拥堵轨迹出现偏差而加剧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局部拥堵现象。在上述步骤S331-步骤S334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第一停车统计日志和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高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进一步地,步骤S332所描述的所述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进一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S3321-步骤S3323所描述的内容实现。步骤S3321,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相同,且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不相同时,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和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拥堵区域分布最大的目标拥堵轨迹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步骤S3322,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二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大于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步骤S3323,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与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不相同,且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为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确定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上一统计时间步长确定出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与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三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系数阈值时,将确定出的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在实际应用时,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3321-步骤S3323所描述的内容,能够根据不同的拥堵等级差异系数确定当前统计时间步长的候选目标拥堵轨迹,这样能够将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不同区域场景之间的拥堵情况的差异考虑在内,从而精准可靠地确定出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33所描述的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进一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a-步骤c所描述的内容实现。步骤a,确定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拥堵线路更新列表;获取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根据所述各列表单元的更新热度值,确定更新热度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目标热度值的列表单元数目;计算所述列表单元数目与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总列表单元数目的比例,得到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根据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热度权重和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列表结构描述信息,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根据预先存储的线路更新与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拥堵线路更新列表的线路更新轨迹图所在的线路更新等级对应的目标车流量分布数据,作为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的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步骤b,根据获取的用于拆分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第一拆分标签和第二拆分标签,确定待标记的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位分布图的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基于确定的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以及不同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对所述多个停车场区域特征进行标记,使得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的特征识别度大于设定识别度、且筛选出停车场区域特征之间的拥堵影响因子小于设定影响因子;其中,每个第二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数目统计标签,每个第一拆分标签为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一个车辆密度统计标签;针对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根据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在标记出的停车场区域特征中每一种停车场区域特征下的拥堵延时指数,判断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是否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若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的区域车流量分布集合为离散型车流量分布集合,则确定所述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车流量分布轨迹。步骤c,获取所述车流量分布轨迹的轨迹节点网络拓扑,以及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位分布图;将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和所述停车位分布图按照匹配关系划分为至少两个停车调度清单;获取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以及与所述停车调度清单对应的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是所述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的一部分;根据每个所述停车调度清单的调度时长队列和所述局部轨迹节点网络拓扑,确定对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进行停车线路引导的指示信息,将所述指示信息整合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其中,所述第一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车辆,所述第二车辆为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外的车辆。可以理解,通过执行上述步骤a-步骤c,首先确定待优化拥堵轨迹的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其次确定当前车流量分布数据对应的车流量分布轨迹,最后根据车流量分布轨迹生成不同的指示信息并整合得到停车调度信息表。由于停车调度信息表考虑了目标智慧停车场内的车辆以及目标智慧停车场外的车辆的调度情况,因此能够确保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考虑到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全局车辆调度,避免因为对多条拥堵线路同时进行调度而引起的互相冲突和干扰,从而避免加剧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局部拥堵现象。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33所描述的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处于设定时间步长区间内的停车统计日志的至少一条目标拥堵轨迹;确定所述至少一条目标拥堵轨迹中每条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根据所述至少一条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至少一条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33所描述的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2)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第一停车统计日志和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高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步骤(2)所描述的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以及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可以包括以下步骤(21)-步骤(23)所描述的内容。(21)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j条停车统计数据中处于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根据所述j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j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拥堵区域分布最大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j为小于i的正整数。(22)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k条停车统计数据中处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时,根据所述k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k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拥堵区域分布最大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作为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k为小于i的正整数,且k与j之和等于i。(23)根据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和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和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进一步地,在步骤(23)中,根据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和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从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和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包括:确定第一拥堵等级差异系数,所述第一拥堵等级差异系数为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和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的拥堵区域分布之间的差异系数;当所述第一拥堵等级差异系数等于系数阈值时,将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和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均确定为待优化拥堵轨迹;当所述第一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大于系数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二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为所述待优化拥堵轨迹,当所述第一拥堵等级差异系数小于所述系数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候选目标拥堵轨迹为所述待优化拥堵轨迹。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包括第一停车统计日志和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高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的统计时间步长;在步骤(1)中,确定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包括:确定当前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多个轨迹描述特征,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为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中的任一条停车统计数据;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中处于所述第一停车统计日志时,根据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多个轨迹描述特征和每个轨迹描述特征的第一特征相似度,确定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当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中处于所述第二停车统计日志时,根据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多个轨迹描述特征和每个轨迹描述特征的第二特征相似度,确定所述当前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的拥堵区域分布。可以理解,通过上述方式确定待优化拥堵轨迹,能够确保待优化拥堵轨迹的全局兼容性,从而实现拥堵调度的成本最小化,避免因后期的停车调度出现的二次拥堵。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示例性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140的框图,所述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140应用于图1中的云计算服务器100,所述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装置140包括以下功能模块。数据获取模块141,用于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中,i为正整数,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预先与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进行访问权限验证且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通过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对应的访问权限验证条件,所述访问权限验证条件包括对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安全参数和数据调用路径的验证条件。轨迹确定模块142,用于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拥堵调度模块143,用于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理解,上述装置实施例的描述可以参阅对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作赘述。基于上述同样的发明构思,还提供了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进一步描述如下。A1.一种应用于智慧停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包括互相之间通信的云计算服务器和事件记录数据库;其中,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用于:从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用于记录目标智慧停车场的停车大数据的事件记录数据库中获取i条停车统计数据;其中,i为正整数,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预先与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进行访问权限验证且所述云计算服务器通过所述事件记录数据库对应的访问权限验证条件,所述访问权限验证条件包括对所述云计算服务器的网络安全参数和数据调用路径的验证条件;将每条停车统计数据解析为统计时间步长不同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从每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至少两个停车统计日志中确定停车拥堵轨迹数据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根据所述停车拥堵轨迹数据在每条停车统计数据中所在的停车统计日志,从所述i条停车统计数据包括的停车拥堵轨迹数据中确定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根据所述至少一条待优化拥堵轨迹确定所述目标智慧停车场对应的停车调度信息表。可以理解,上述系统实施例的描述可以参阅对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作赘述。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术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部分两次或多次提到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通过若干具有可专利性的种类或情况进行说明和描述,包括任何新的和有用的工序、机器、产品或物质的组合,或对他们任何新的和有用的改进。相应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完全由硬件执行、可以完全由软件(包括固件、常驻软件、微码等)执行、也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组合执行。以上硬件或软件均可以被称为“单元”、“组件”或“系统”。此外,本申请的各方面可以表现为位于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产品,所述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编码。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能包含一个内含有计算机程序编码的传播数据信号,例如在基带上或作为载波的一部分。该传播信号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电磁形式、光形式等等、或合适的组合形式。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是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之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介质可以通过连接至一个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以实现通讯、传播或传输供使用的程序。位于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上的程序编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介质进行传播,包括无线电、电缆、光纤缆线、RF、或类似介质、或任何上述介质的组合。本申请各方面执行所需的计算机程序码可以用一种或多种程序语言的任意组合编写,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Java、Scala、Smalltalk、Eiffel、JADE、Emerald、C++、C#、VB.NET,Python等,或类似的常规程序编程语言,如"C"编程语言,VisualBasic,Fortran2003,Perl,COBOL2002,PHP,ABAP,动态编程语言如Python,Ruby和Groovy或其它编程语言。所述程式设计编码可以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或作为独立的软体包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或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在远程计算机执行、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后种情况下,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何网络形式与用户计算机连接,比如局域网络(LAN)或广域网(WAN),或连接至外部计算机(例如通过因特网),或在云计算环境中,或作为服务使用如软件即服务(SaaS)。此外,除非申请专利范围中明确说明,本申请所述处理元件和序列的顺序、数位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申请专利范围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申请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装置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行动装置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同样应当理解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揭示的表述,从而帮助对至少一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幷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载板上设置第一封装层、第一线路层、第一存储芯片、控制芯片和第二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设置第二封装层、第二线路层、第三存储芯片、缓存芯片和第四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第三封装层、第三线路层、第五存储芯片和第六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设置第四封装层、第四线路层、第七存储芯片和第八存储芯片;接着去除所述第一载板,接着在各封装层中形成暴露各存储芯片的背面的多个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多个第二凹槽,接着在所述第一、第二凹槽中分别形成散热柱和导电柱。1.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第一载板,在所述第一载板上设置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存储芯片、控制芯片和第二存储芯片,使得所述第一存储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均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路层;(2)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设置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第二存储芯片以及所述控制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层与所述第一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三存储芯片、缓存芯片和第四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缓存芯片形成于所述控制芯片的正上方,所述第三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四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3)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第三封装层,所述第三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三、第四存储芯片以及所述缓存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暴露所述第二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二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二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第三线路层,所述第三线路层与所述第二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五存储芯片和第六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五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六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4)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设置第四封装层,所述第四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五、第六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暴露所述第三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三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第四线路层,所述第四线路层与所述第三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七存储芯片和第八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七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七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八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八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设置第五封装层;(5)接着去除所述第一载板,接着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至第八存储芯片的背面的多个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多个第二凹槽,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散热柱,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导电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0-3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3-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30-4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20-5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9-16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2-4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5-30微米,且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5-3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30-6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5-25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3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20-40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3)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15-2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4-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通过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形成,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的材料是铜、铝、银、钛、镍、金、钯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通过电镀、化学镀、蒸镀、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形成。7.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存储元件封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电子产品中的存储芯片是一个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传统的存储器封装构件中,由于单个芯片自身存储容量限制,存储器封装构件内部需要堆叠很多层芯片,以满足更高容量的存储要求,8层、16层及32层已经十分常见。由于现有的存储器封装构件内部需要多层芯片进行堆叠封装,而在现有的封装制程中,堆叠层数的增多,制程风险也会明显的增加,易发生裂片、倾斜或者位置偏移等问题。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制程工艺,提高封装结构的集成度同时确保存储器封装构件的良率。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第一载板,在所述第一载板上设置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存储芯片、控制芯片和第二存储芯片,使得所述第一存储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均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路层;(2)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设置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第二存储芯片以及所述控制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层与所述第一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三存储芯片、缓存芯片和第四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缓存芯片形成于所述控制芯片的正上方,所述第三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四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3)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第三封装层,所述第三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三、第四存储芯片以及所述缓存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暴露所述第二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二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二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三线路层,所述第三线路层与所述第二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五存储芯片和第六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五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六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4)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设置第四封装层,所述第四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五、第六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暴露所述第三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三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四线路层,所述第四线路层与所述第三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七存储芯片和第八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七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七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八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八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设置第五封装层;(5)接着去除所述第一载板,接着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至第八存储芯片的背面的多个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多个第二凹槽,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散热柱,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导电柱。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1)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0-3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3-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2)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30-4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20-5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9-16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2-4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5-30微米,且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3)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5-3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30-6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5-25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3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20-40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3)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4)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15-2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4-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作为优选,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通过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形成,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的材料是铜、铝、银、钛、镍、金、钯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通过电镀、化学镀、蒸镀、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形成。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其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在本发明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在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线路层,银纳米线虽然具有较高的导电率,但是单纯的银纳米线网格具有表面粗糙度大、粘附力差、相互接触的银纳米线之间的节点处的电阻大等缺陷,因此,在本发明的线路层中,先利用成膜性能优异的PEDOT:PSS形成一有机导电层,进而在有机导电层上形成一银纳米线网格,接着在所述银纳米线网格上形成一氧化石墨烯层,氧化石墨烯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使银纳米线网格中的相互接触的银纳米线的接合更加紧密,进而形成导电性能优异、稳固性好的线路层,进而可以将其应用于多存储芯片堆叠封装构中,以代替现有的常规布线结构,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在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导电通孔,以方面导电通孔的形成。通过优化本发明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有效提高了封装结构的集成度和功能性。附图说明图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各制备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要了解的是以下的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以实施提供的主体的不同部件。以下叙述各个构件及其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求简化公开内容的说明。当然,这些仅为范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例如,以下的公开内容叙述了将一第一部件形成于一第二部件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包含了所形成的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包含了尚可将附加的部件形成于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之间,而使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可能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公开内容中不同范例可能使用重复的参考符号及/或用字。这些重复符号或用字是为了简化与清晰的目的,并非用以限定各个实施例及/或所述外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再者,为了方便描述附图中一元件或部件与另一(多个)元件或(多个)部件的关系,可使用空间相关用语,例如“在...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及类似的用语。除了附图所绘示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关用语也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所述装置也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位于其他方位),并对应地解读所使用的空间相关用语的描述。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请参阅图1~图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进行步骤(1),提供第一载板11,在所述第一载板11上设置第一封装层12,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一线路层13,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3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存储芯片141、控制芯片142和第二存储芯片143,使得所述第一存储芯片141、所述控制芯片142和所述第二存储芯片143均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路层13。其中,在所述步骤(1)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0-3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3-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首先提供第一载板11,所述第一载板11具体可以为不锈钢载板、铜载板、铝载板、单晶硅载板、多晶硅载板中的一种,接着在所述第一载板11上设置树脂材料以形成第一封装层12,所述第一封装层12具体可以为环氧树脂封装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一线路层13的具体工艺为: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设置一线路图形掩膜,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旋涂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优选为25mg/ml、30mg/ml、35mg/ml、40mg/ml或45mg/ml,旋涂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200转/分钟、3400转/分钟、3600转/分钟或3800转/分钟,接着在125℃-140℃下热处理20-30分钟,以形成PEDOT:PSS层;接着旋涂银纳米线悬浮液,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3mg/ml、25mg/ml或28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纳米、15纳米、20纳米、25纳米或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微米、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或10微米,旋涂的转速为3000-5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500转/分钟、4000转/分钟、4500转/分钟或5000转/分钟,以在所述PEDOT:PSS层上形成银纳米线层,接着旋涂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3.5mg/ml、4mg/ml、4.5mg/ml或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2微米、14微米、16微米或18微米,旋涂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2200转/分钟、2400转/分钟、2600转/分钟或2800转/分钟,以在银纳米线层上形成氧化石墨烯层,接着多次重复形成PEDOT:PSS层、银纳米线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层,以得到合适厚度的第一线路层13,该第一线路层13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存储芯片141、控制芯片142和第二存储芯片143,使得所述第一存储芯片141、控制芯片142和第二存储芯片143的导电焊盘通过导电粘结剂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路层13。如图2所示,接着进行步骤(2),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设置第二封装层15,所述第二封装层15覆盖所述第一、第二存储芯片以及所述控制芯片141-143,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中形成多个第一通孔15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51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13,接着在所述第一通孔151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导电通孔16,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二线路层17,所述第二线路层17与所述第一导电通孔16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间隔的设置第三存储芯片181、缓存芯片182和第四存储芯片183,其中,所述缓存芯片182形成于所述控制芯片142的正上方,所述第三存储芯片181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141的上方且所述第三存储芯片181相对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141向所述第一载板11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四存储芯片183设置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143的上方且所述第四存储芯片183相对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143向所述第一载板11的中部偏移一距离。其中,在所述步骤(2)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30-4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20-5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9-16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2-4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5-30微米,且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封装层12上设置树脂材料以形成第二封装层15,所述第二封装层15具体可以为环氧树脂封装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中通过激光开孔工艺形成多个第一通孔151,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51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13,接着在所述第一通孔151中通过电镀铜工艺以形成第一导电通孔16。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二线路层17的具体工艺为: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设置一线路图形掩膜,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旋涂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优选为25mg/ml、30mg/ml、35mg/ml、40mg/ml或45mg/ml,旋涂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200转/分钟、3400转/分钟、3600转/分钟或3800转/分钟,接着在125℃-140℃下热处理20-30分钟,以形成PEDOT:PSS层;接着旋涂银纳米线悬浮液,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33mg/ml、35mg/ml或38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25纳米、30纳米、35纳米、40纳米或45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0微米、11微米、12微米、13微米、14微米或15微米,同时确保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旋涂的转速为3000-5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500转/分钟、4000转/分钟、4500转/分钟或5000转/分钟,以在所述PEDOT:PSS层上形成银纳米线层,接着旋涂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2.5mg/ml、3mg/ml、3.5mg/ml或4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8微米、22微米、26微米或30微米,且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旋涂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2200转/分钟、2400转/分钟、2600转/分钟或2800转/分钟,以在银纳米线层上形成氧化石墨烯层,接着多次重复形成PEDOT:PSS层、银纳米线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层,以得到合适厚度的第二线路层17,该第二线路层17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间隔的设置第三存储芯片181、缓存芯片182和第四存储芯片183,使得所述第三存储芯片181、缓存芯片182和第四存储芯片183的导电焊盘通过导电粘结剂电连接至所述第二线路层17。如图3所示,接着进行步骤(3),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设置第三封装层19,所述第三封装层19覆盖所述第三、第四存储芯片以及所述缓存芯片181-183,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中形成多个第二通孔191,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91暴露所述第二线路层17,接着在所述第二通孔191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二导电通孔20,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三线路层21,所述第三线路层21与所述第二导电通孔20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间隔的设置第五存储芯片221和第六存储芯片222,其中,所述第五存储芯片221设置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181的上方且所述第五存储芯片221相对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181向所述第一载板11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六存储芯片222设置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183的上方且所述第六存储芯片222相对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183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其中,在所述步骤(3)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5-3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30-6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5-25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3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20-40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3)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封装层15上设置树脂材料以形成第三封装层19,所述第三封装层19具体可以为环氧树脂封装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中通过激光开孔工艺形成多个第二通孔191,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91暴露所述第二线路层17,接着在所述第二通孔191中通过电镀铜工艺以形成第二导电通孔20。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三线路层21的具体工艺为: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设置一线路图形掩膜,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旋涂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优选为25mg/ml、30mg/ml、35mg/ml、40mg/ml或45mg/ml,旋涂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200转/分钟、3400转/分钟、3600转/分钟或3800转/分钟,接着在125℃-140℃下热处理20-30分钟,以形成PEDOT:PSS层;接着旋涂银纳米线悬浮液,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7mg/ml、30mg/ml或32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35纳米、40纳米、45纳米、50纳米或45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5微米、17微米、19微米、21微米、23微米或25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旋涂的转速为3000-5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500转/分钟、4000转/分钟、4500转/分钟或5000转/分钟,以在所述PEDOT:PSS层上形成银纳米线层,接着旋涂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5mg/ml、2mg/ml、2.5mg/ml或3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24微米、28微米、32微米或36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旋涂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2200转/分钟、2400转/分钟、2600转/分钟或2800转/分钟,以在银纳米线层上形成氧化石墨烯层,接着多次重复形成PEDOT:PSS层、银纳米线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层,以得到合适厚度的第三线路层21,该第三线路层21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间隔的设置第五存储芯片221和第六存储芯片222,使得第五存储芯片221和第六存储芯片222的导电焊盘通过导电粘结剂电连接至所述第三线路层21。如图4所示,接着进行步骤(4),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设置第四封装层23,所述第四封装层23覆盖所述第五、第六存储芯片221-222,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中形成多个第三通孔231,多个所述第三通孔231暴露所述第三线路层21,接着在所述第三通孔231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通孔24,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四线路层25,所述第四线路层25与所述第三导电通孔24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间隔的设置第七存储芯片261和第八存储芯片262,其中,所述第七存储芯片261设置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221的上方且所述第七存储芯片261相对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221向所述第一载板11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八存储芯片262设置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222的上方且所述第八存储芯片262相对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222向所述第一载板11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设置第五封装层27。其中,在所述步骤(4)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15-2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4-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封装层19上设置树脂材料以形成第四封装层23,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设置第五封装层27,所述第四封装层23和第五封装层27具体可以为环氧树脂封装层。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中通过激光开孔工艺形成多个第三通孔231,多个所述第三通孔231暴露所述第三线路层21,接着在所述第三通孔231中通过电镀铜工艺以形成第三导电通孔24。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四线路层25的具体工艺为: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设置一线路图形掩膜,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旋涂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优选为25mg/ml、30mg/ml、35mg/ml、40mg/ml或45mg/ml,旋涂的转速为3000-4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200转/分钟、3400转/分钟、3600转/分钟或3800转/分钟,接着在125℃-140℃下热处理20-30分钟,以形成PEDOT:PSS层;接着旋涂银纳米线悬浮液,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17mg/ml、20mg/ml或22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5纳米、20纳米、25纳米或35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或10微米,旋涂的转速为3000-5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3500转/分钟、4000转/分钟、4500转/分钟或5000转/分钟,以在所述PEDOT:PSS层上形成银纳米线层,接着旋涂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4.2mg/ml、4.4mg/ml、4.6mg/ml或4.8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2微米、14微米、16微米或18微米,旋涂的转速为2000-3000转/分钟,具体的可以为2200转/分钟、2400转/分钟、2600转/分钟或2800转/分钟,以在银纳米线层上形成氧化石墨烯层,接着多次重复形成PEDOT:PSS层、银纳米线层以及氧化石墨烯层,以得到合适厚度的第四线路层25,该第四线路层25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23上间隔的设置第七存储芯片261和第八存储芯片262,使得第七存储芯片261和第八存储芯片262的导电焊盘通过导电粘结剂电连接至所述第四线路层25。如图5所示,接着进行步骤(5),接着去除所述第一载板11,接着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至第八存储芯片的背面的多个第一凹槽281,并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多个第二凹槽282,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散热柱291,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导电柱292。其中,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第一凹槽281和所述第二凹槽282均通过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形成,所述散热柱291和所述导电柱292的材料是铜、铝、银、钛、镍、金、钯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散热柱292和所述导电柱292通过电镀、化学镀、蒸镀、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形成。如图5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其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在本发明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在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线路层,银纳米线虽然具有较高的导电率,但是单纯的银纳米线网格具有表面粗糙度大、粘附力差、相互接触的银纳米线之间的节点处的电阻大等缺陷,因此,在本发明的线路层中,先利用成膜性能优异的PEDOT:PSS形成一有机导电层,进而在有机导电层上形成一银纳米线网格,接着在所述银纳米线网格上形成一氧化石墨烯层,氧化石墨烯层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使银纳米线网格中的相互接触的银纳米线的接合更加紧密,进而形成导电性能优异、稳固性好的线路层,进而可以将其应用于多存储芯片堆叠封装构中,以代替现有的常规布线结构,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在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导电通孔,以方面导电通孔的形成。通过优化本发明的存储芯片封装结构,有效提高了封装结构的集成度和功能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第一载板,在所述第一载板上设置第一封装层,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一存储芯片、控制芯片和第二存储芯片,使得所述第一存储芯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均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线路层;(2)接着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上设置第二封装层,所述第二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一、第二存储芯片以及所述控制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一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层与所述第一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三存储芯片、缓存芯片和第四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缓存芯片形成于所述控制芯片的正上方,所述第三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一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四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二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3)接着在所述第二封装层上设置第三封装层,所述第三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三、第四存储芯片以及所述缓存芯片,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暴露所述第二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二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二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三线路层,所述第三线路层与所述第二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五存储芯片和第六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五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三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六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四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4)接着在所述第三封装层上设置第四封装层,所述第四封装层覆盖所述第五、第六存储芯片,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中形成多个第三通孔,多个所述第三通孔暴露所述第三线路层,接着在所述第三通孔中沉积导电材料以形成第三导电通孔,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旋涂PEDOT:PSS水溶液、银纳米线悬浮液以及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以形成所述第四线路层,所述第四线路层与所述第三导电通孔电连接,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间隔的设置第七存储芯片和第八存储芯片,其中,所述第七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七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五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所述第八存储芯片设置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的上方且所述第八存储芯片相对于所述第六存储芯片向所述第一载板的中部偏移一距离,接着在所述第四封装层上设置第五封装层;(5)接着去除所述第一载板,接着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至第八存储芯片的背面的多个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封装层中形成暴露所述第一线路层的多个第二凹槽,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散热柱,接着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中分别形成多个导电柱。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0-3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3-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30-40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20-5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9-16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2-4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5-30微米,且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1)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3)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25-3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30-6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5-25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1-3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20-40微米,且所述步骤(3)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均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以及平均长度,且所述步骤(3)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大于所述步骤(2)中的氧化石墨烯的直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4)中,旋涂的PEDOT:PSS水溶液中PEDOT:PSS的浓度为20-50mg/ml,旋涂的银纳米线悬浮液中银纳米线的浓度15-25mg/ml,银纳米线的平均直径为10-30纳米,所述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5-10微米,旋涂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为4-5mg/ml,所述氧化石墨烯的直径为10-20微米。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通过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形成,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的材料是铜、铝、银、钛、镍、金、钯中一种或多种,所述散热柱和所述导电柱通过电镀、化学镀、蒸镀、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一种或多种工艺形成。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存储芯片封装结构,其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互联网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根据该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该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展示特效,该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该展示时长。本发明通过获取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显示赠送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避免了所有赠送数量的虚拟物品同时显示时遮挡直播内容,从而缩小了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减小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界面卡顿。1.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所述赠送指令包括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所述赠送数量大于1;根据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所述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所述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所述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所述展示时长;根据所述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所述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所述赠送数量;按照所述多个展示时间、所述多个展示位置以及所述虚拟物品的所述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所述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预设时间间隔和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所述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所述展示时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所述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包括:确定起始展示时间;以所述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所述展示时长;直到所述展示时间的个数与所述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所述多个展示时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起始展示时间包括:确定所述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所述接收时间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提取所述起始展示时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所述多个展示时间以及所述虚拟物品的所述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所述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所述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包括:确定起始展示位置;以所述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所述展示位置的个数与所述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所述多个展示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起始展示位置包括:确定所述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所述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所述终端设置的所述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所述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所述起始展示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赠送指令还包括所述虚拟物品的种类;当所述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所述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的步骤。8.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所述赠送指令包括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所述赠送数量大于1;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所述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所述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所述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所述展示时长;所述生成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所述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所述赠送数量;显示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多个展示时间、所述多个展示位置以及所述虚拟物品的所述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所述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预设时间间隔和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所述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所述展示时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起始展示时间;获取单元,用于以所述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所述展示时长;直到所述展示时间的个数与所述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所述多个展示时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所述接收时间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所述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起始展示时间,提取所述起始展示时间。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多个展示时间以及所述虚拟物品的所述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所述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所述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起始展示位置;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以所述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所述展示位置的个数与所述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所述多个展示位置。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所述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终端设置的所述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所述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或,当所述赠送指令携带所述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所述起始展示位置。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赠送指令还包括所述虚拟物品的种类;当所述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所述生成模块。15.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任一项所述的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互联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主播用户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开设直播间,观众用户可以自行选择进入主播间进行观看。观众用户可以在直播间内与主播互动,例如为主播用户赠送虚拟物品。当观众用户购买虚拟物品并赠送给主播用户后,在直播间中会滚动出现该观众用户的虚拟物品赠送信息,对某些虚拟物品而言,还会在屏幕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然而,当观众用户赠送多个数量的同一虚拟物品时,会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该多个数量的同一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大,遮挡屏幕的直播内容,增加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容易造成界面卡顿。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当多个虚拟物品同时在屏幕上展示时,由于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大,造成遮挡直播内容的问题,从而减小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页面卡顿。该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该赠送数量大于1;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该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该展示时长。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包括:确定起始展示时间;以该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该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直到该展示时间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起始展示时间包括:确定该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该接收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时间,提取该起始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该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相应地,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包括:确定起始展示位置;以该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该展示位置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确定起始展示位置包括:确定该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该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该终端设置的该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该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该起始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和该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赠送指令还包括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的步骤。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该赠送数量大于1;生成模块,用于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显示模块,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该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该展示时长。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生成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起始展示时间;获取单元,用于以该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该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直到该展示时间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该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该接收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时间,提取该起始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块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生成模块还用于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该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相应地,该显示模块还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起始展示位置;该获取单元还用于以该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该展示位置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该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该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该终端设置的该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该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该起始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块还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和该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赠送指令还包括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该生成模块。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至少一条指令由该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所执行的操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根据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并基于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直播界面上显示赠送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由于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在上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播放期间,将开始展示下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避免了所有赠送数量的虚拟物品同时显示时遮挡直播内容,从而减小了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减小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界面卡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界面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该实施例包括:101、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该赠送数量大于1。102、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103、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该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该展示时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根据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并基于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直播界面上显示赠送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由于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在上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播放期间,将开始展示下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避免了所有赠送数量的虚拟物品同时显示时遮挡直播内容,从而减小了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减小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界面卡顿;此外,当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该展示时长时,相较于当上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播放完毕后,再播放下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的情况,避免了直播界面内长时间被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占用,缩短了多个虚拟物品的总体展示时间,从而加强了直播界面的美观规划。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包括:确定起始展示时间;以该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该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直到该展示时间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确定起始展示时间包括:确定该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该接收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时间,提取该起始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该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相应地,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包括:确定起始展示位置;以该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该展示位置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确定起始展示位置包括:确定该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该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该终端设置的该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该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该起始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包括: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和该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赠送指令还包括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的步骤。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网络直播场景,各个直播平台可以通过直播服务器来实现,在某一直播平台内,各个用户可以作为观众用户在该直播平台观看各个直播间的直播界面,也可以作为主播用户开设直播间并进行网络直播;该直播服务器维护所有的直播间,其中,每个直播间为具有房间号的视频通道,该房间号与某一主播用户相对应。基于上述应用场景,下面以某个主播用户进行网络直播为例进行说明:该主播用户登录第一终端,该第一终端将获取到的视频数据流传输至直播服务器,该直播服务器将该视频数据流存储到对应房间号的视频通道;各个观众用户登录第二终端,该第二终端向该直播服务器发送访问某一直播间的请求,该直播服务器查找该直播间房间号的视频通道,并向该第二终端返回该视频通道所存储的视频数据流,使得该第二终端基于该视频数据流显示相应的直播界面。其中,该第一终端或该第二终端可以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基于上述示例,观众用户可以在该直播间与主播用户进行互动,例如发送弹幕消息或者向主播用户赠送虚拟物品;这种赠送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操作进行触发,例如该触发操作为第二终端检测到该虚拟物品被点击,其中该点击行为可以是触屏点击,也可以是鼠标点击,或者该触发操作为第二终端基于观众用户的语音控制选中该虚拟物品,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触发操作进行具体限定。进一步地,当该赠送互动被触发后,在第二终端的直播界面上可以弹出赠送数量选项和确认赠送选项,当第二终端检测到该观众用户对该确认赠送选项的触发操作后,第二终端向直播服务器发送赠送请求,该赠送请求至少携带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和赠送数量,其中,该触发操作与上述赠送互动的触发操作相同,在此不作赘述;直播服务器接收该赠送请求后,基于该虚拟物品的种类,查找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可选地,还可以查找该虚拟物品的起始展示时间和起始展示位置,直播服务器向终端返回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至少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其中该终端可以是观看该直播间的任一观众用户的终端,可以是该直播间的主播的终端,或者为任一第一终端或者任一第二终端。基于上述应用场景和示例,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述,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2,该实施例包括:201、终端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种类、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展示时长、起始展示时间和起始展示位置,该赠送数量大于1。其中,该虚拟物品为该目标观众用户向主播用户赠送的礼物,不同的直播平台具有不同种类的虚拟物品,在同一直播平台内,也可以具有多种类的虚拟物品,例如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可以是“鱼丸”、“飞机”、“火箭”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虚拟物品的种类进行具体限定;其中,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大于1,且该赠送数量可以为该目标观众用户选择的任一大于1的数量。其中,不同种类的虚拟物品可以对应于不同的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该展示特效为一种特效数据,该特效数据可以由直播服务器根据该目标观众用户所选择的虚拟物品的种类来进行获取,直播服务器将该特效数据添加到赠送指令中,并将该赠送指令发送至终端;例如,该展示特效可以为一行滚动的彩色弹幕,也可以为停留在直播界面达到展示时长的动画效果;其中,该展示时长实际上是一种时长数据,和上述展示特效的获取过程类似,在此不作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也不对该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进行具体限定。步骤201实际上是终端接收直播服务器发送的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的过程,本发明实施例仅以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种类、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展示时长、起始展示时间和起始展示位置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该赠送指令可以仅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可以在此基础上还携带该虚拟物品的种类,或者还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起始展示时间,或者还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起始展示位置。202、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终端提取该赠送指令中携带的起始展示时间。该步骤202实际上是基于上述步骤201中接收的该赠送指令中的虚拟物品的种类,当该种类为目标种类时,终端确定起始展示时间的过程;可选地,当该种类不是目标种类时,可以直接对该多个虚拟物品进行展示;例如,该目标种类是展示特效为动画效果的虚拟物品,当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为动画特效时,执行步骤202-208,当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为一行滚动的彩色弹幕时,直接对该多个虚拟物品进行展示。其中,该赠送指令中携带的起始展示时间,可以为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也可以为直播服务器接收到赠送请求的时间,也可以为该赠送指令的延迟执行时长,例如,规定当终端接收到该赠送指令之后,再经过5秒的时间为起始展示时间,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起始展示时间进行具体限定。上述步骤202是一种起始展示时间的获取方式,而可选地,该步骤还可以采用以下替换方式一和二来实现,例如,方式一:确定该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该接收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其中,该接收时间为终端接收该赠送指令的时间;方式二: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其中,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为目标观众用户向直播服务器发送赠送请求的时间。203、终端以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该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直到该展示时间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时间。其中,该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的任一数值,该数值可以是直播服务器预先设置的数值,也可以基于用户的偏好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预设时间间隔的数值进行具体限定。可选地,当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包括多个连续动作时,提取该展示效果的动作数,将该展示时长除以该动作数所得到的数值,确定为该预设时间间隔,既缩短了展示多个虚拟物品的总展示时长,也使得观众可以在某一时刻观看到该展示特效的不同动作,保证了直播界面上展示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的美观性。该步骤203实际上是以上述步骤202中确定的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不断增加该预设时间间隔,使得相邻两个展示时间的差值保持相等,当得到该赠送数量个数的展示时间时,停止增加该预设时间间隔的过程,使得每个虚拟物品都有唯一对应的展示时间;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迭代相加,也可以采用递归函数,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得到该展示时间的方法进行具体限定。因此,上述步骤202-203实际上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的过程,其中,该多个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204、终端提取该赠送指令中携带的起始展示位置。该步骤204实际上是基于上述步骤201中接收的该赠送指令,确定起始展示位置的过程;其中,该赠送指令中携带的起始展示位置,可以为直播服务器为该虚拟物品预设的展示位置,也可以基于用户在终端设置的个性化展示位置进行确定,可以为直播界面的任一区域,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起始展示位置进行具体限定。上述步骤204是一种起始展示位置的获取方式,而可选地,该步骤还可以采用以下替换方式一和二来实现,例如,方式一:确定直播服务器为该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该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方式二:确定用户在终端设置的该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该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205、终端以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该展示位置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位置。其中,该预设位移为非零矢量,该非零矢量可以是直播服务器预先设置的矢量值,也可以是在预设移动范围内随机得到的矢量值,该预设移动范围可以基于当前直播界面的屏幕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该预设位移的数值进行具体限定。该步骤205实际上是以上述步骤204中确定的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不断增加该预设位移,使得相邻两个展示位置的位移保持相等,当得到该赠送数量个数的展示位置时,停止增加该预设位移的过程,使得每个虚拟物品都有唯一对应的展示位置;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迭代相加,也可以采用递归函数,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得到该展示位置的方法进行具体限定。因此,上述步骤204-205实际上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的过程,其中,该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使得该赠送数量个数的虚拟物品不仅在展示时间上依次变化,在展示位置上也进变化,避免了多个展示特效在同一展示位置叠加显示时看不清展示特效,避免影响屏幕美观规划。206、终端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和该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该步骤206实际上是终端基于该步骤203得到的多个展示时间、该步骤205得到的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展示特效,依次在直播界面上显示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的过程。具体实现时,以T时刻为例,在T时刻之前有n个展示时间T1,T2,…,Tn,依次计算(T-T1),(T-T2),…(T-Tm)…,(T-Tn)的数值,不妨设从数值(T-Tm)开始该数值小于展示时长,即该第1,2,…,m-1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已经播放完毕,T时刻中,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应显示第m,m+1,…,n个虚拟物品,在该时刻的第二目标特效动画中,在第m个展示位置绘制(T-Tm)时刻的特效图像,在第m+1个展示位置绘制(T-Tm+1)时刻的特效图像,以此类推,直到在第n个展示位置绘制(T-Tn)时刻的特效图像,组成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终端将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叠加到直播界面上进行显示,使得用户可以在观看直播界面的时候看到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其中,T时刻可以是多个虚拟物品展示过程中的任一时刻。上述步骤206是一种在直播界面上显示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的方式,而可选地,该步骤还可以采用以下替换方式来实现: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具体实现时,与上述示例过程类似,在此不作赘述。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的界面示意图,参见图3,用户可以在图3所示的时刻,观看到该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在四个不同阶段的动作,组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丰富了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改善了直播界面的美观规划。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时,根据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并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基于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将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叠加在直播界面上,显示赠送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避免了所有赠送数量的虚拟物品同时显示遮挡直播内容,从而缩小了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也避免了再同一位置重复显示相同的展示特效,从而改善了屏幕的美观规划,减小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界面卡顿。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该实施例包括: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虚拟物品的赠送指令,该赠送指令包括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展示特效和展示时长,该赠送数量大于1;生成模块402,用于根据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该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该展示时间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显示模块403,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该展示特效的显示时长为该展示时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根据虚拟物品的赠送数量和展示时长,生成多个展示时间,并基于该多个展示时间,依次在直播界面上显示赠送多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由于每两个展示时间之间的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在上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播放期间,将开始展示下一个虚拟物品的展示特效,避免了所有赠送数量的虚拟物品同时显示时遮挡直播内容,从而减小了占用屏幕区域资源的空间,减小了中央处理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避免了界面卡顿。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基于图4的装置组成,该生成模块402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起始展示时间;获取单元,用于以该起始展示时间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时间间隔,得到一个展示时间,该预设时间间隔小于等于该展示时长;直到该展示时间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该赠送指令的接收时间,将该接收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时,将该虚拟物品的赠送时间确定为该起始展示时间;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时间,提取该起始展示时间。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块403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一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一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生成模块402还用于根据该赠送数量,生成多个展示位置,该多个展示位置的个数等于该赠送数量;相应地,该显示模块403还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和该多个展示位置,依次在该终端的直播界面上显示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还用于确定起始展示位置;该获取单元还用于以该起始展示位置为基数,每增加一个预设位移,得到一个展示位置;直到该展示位置的个数与该赠送数量相等时,得到该多个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该虚拟物品的预设展示位置,将该预设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确定用户在该终端设置的该虚拟物品的个性化展示位置,将该个性化展示位置确定为该起始展示位置;或,当该赠送指令携带该起始展示位置时,提取该起始展示位置。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块403还用于:按照该多个展示时间、该多个展示位置以及该虚拟物品的该展示特效,生成第二目标特效动画,该第二目标特效动画用于表现多个虚拟物品按照间隔该预设时间间隔和该预设位移进行显示的效果。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该赠送指令还包括该虚拟物品的种类;当该虚拟物品的种类为目标种类时,执行该生成模块402。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在展示虚拟物品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物品展示的装置与虚拟物品展示的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该终端5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终端5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通常,终端500包括有: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501可以采用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Logic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5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存储器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5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5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5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物品展示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5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5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504、触摸显示屏505、摄像头506、音频电路507、定位组件508和电源509中的至少一种。外围设备接口5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射频电路5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5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5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5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5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城域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504还可以包括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显示屏505用于显示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5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5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5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5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一个,设置终端5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再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终端5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5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505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摄像头组件5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5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5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音频电路5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5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501或射频电路5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5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定位组件508用于定位终端5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组件5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俄罗斯的格雷纳斯系统或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电源509用于为终端5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5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5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支持有线充电或无线充电。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511、陀螺仪传感器512、压力传感器513、指纹传感器514、光学传感器515以及接近传感器516。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检测以终端5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5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5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检测终端5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511协同采集用户对终端500的3D动作。处理器5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5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压力传感器513可以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和/或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终端5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501根据压力传感器513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501根据用户对触摸显示屏5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由处理器501根据指纹传感器514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或者,由指纹传感器514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5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514可以被设置终端5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终端5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时,指纹传感器5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光学传感器5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506的拍摄参数。接近传感器5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终端5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516用于采集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5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6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s,CPU)601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存储器602,其中,该存储器602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该至少一条指令由该处理器60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然,该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具有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键盘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以便进行输入输出,该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实现设备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做赘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终端中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实施例中的虚拟物品展示方法。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与第二发电部件,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第一发电部件与第二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能够利用第二发电部件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至少一个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而第二有效操作所发出的电量是紧随其后产生的并伴随有再次的第一有效操作以及第三有效操作,其中,第二有效操作与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三有效操作的时间间隔是由用户在单次旋转时依据需求而决定的。1.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其特征是,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而触发至少一次有效操作,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3),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是以其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发电片(4)与所述第一发电片(3)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嵌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中,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发电片(3)与所述第二发电片(4)以消除所述空隙的方式分别在所述外部载荷作用下发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一发电片(3)与所述第二发电片(4)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一有效操作,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一发电,其中,所触发的有效操作指的是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向该无线无源装置供能的操作,有效操作是摩擦电效应、静电感应效应、正压电效应和电磁感应效应中的一个或几个的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是基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提供的动能而转换得到的势能来实现的,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基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在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启动至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关闭的整个发电过程中均处于触发状态,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在与之对应的被操作对象处于休眠状态时基于用户的单次旋转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与第三发电下激活其与所述被操作对象之间的信号通路,基于始终处于触发状态的第三有效操作而在所述第三发电下保持该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并基于用户旋转后的释放动作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第二发电与第三发电下进行信号传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通过其内壁上所设置的至少一个预磁化磁体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所在的区域中提供电磁场,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至少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发电片(4)上的至少一个磁感线切割件(6),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磁感线切割件(6)在转动过程中被动切割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的电磁场,基于所述磁感线切割件(6)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之间的电磁感应效应触发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将由所述磁感线切割过程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三发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至少包括其中空内腔和通过弹性连接的方式设于该中空内腔中的至少一个悬臂梁,所述悬臂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5),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悬臂梁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的内壁进行转动,所述悬臂梁以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作用,所述悬臂梁在所述交互作用下以其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的方式使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电片(5)产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三发电片(5)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所述第二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二发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悬臂梁至少包括沿与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转动平面相垂直的第一悬臂梁(7)和第二悬臂梁(8),所述第一悬臂梁(7)和所述第二悬臂梁(8)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电片(5),其中,该第三发电片(5)能够在所述第一悬臂梁(7)和所述第二悬臂梁(8)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情况下处于平展状态或通过所述第一悬臂梁(7)和所述第二悬臂梁(8)分别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方式处于压电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其特征是,第一发电部件(1)被配置为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部载荷而使其相对装置底座旋转时,以其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相连接的第二卷簧(9)收卷而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该装置底座进行转动,并在撤除外部载荷时,以释放所述第二卷簧(9)的弹力势能的方式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装置底座反向转动至初始位置。7.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发电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发电控制方法中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而触发至少一次有效操作,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其中,至少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3),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是以其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发电片(4)与所述第一发电片(3)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嵌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发电片(3)与所述第二发电片(4)以消除所述空隙的方式分别在所述外部载荷作用下发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一发电片(3)与所述第二发电片(4)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一有效操作,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一发电,其中,所触发的有效操作指的是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1)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向该无线无源装置供能的操作,有效操作是摩擦电效应、静电感应效应、正压电效应和电磁感应效应中的一个或几个的耦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是基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提供的动能而转换得到的势能来实现的,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基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2)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在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启动至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关闭的整个发电过程中均处于触发状态,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在与之对应的被操作对象处于休眠状态时基于用户的单次旋转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与第三发电下激活其与所述被操作对象之间的信号通路;基于始终处于触发状态的第三有效操作而在所述第三发电下保持该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基于用户旋转后的释放动作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第二发电与第三发电下进行信号传输。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背景技术开关是最常见的控制装置,通过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接通和分断,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开关有:拉线式、拨动式、旋钮式以及按键式等等。这些开关虽然外形差距较大,但其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必须接线安装,这就意味着在使用过程中,其实存在诸多不便,如:必须提前进行线路规划,设计好点位;安装和调试的过程费时费力,一旦安装出错或者不规范后果难以想象;当空间面临改造时需要重新装修、布线;成本较高且缺乏灵活性……随着工业控制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开关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的传感器和开关产品均需要用信号线传输信号和/或电源线供电才能正常工作。可是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受环境限制,布线基本不可能或者成本非常贵,这时无线传感和控制技术,就成为理想选择。然而无线技术只是解决了不需要信号线的问题,但同样需要能量,因此在无法布电源线的场所,常常采用电池为无线传感器和开关供电。电池使用寿命受限,需要经常更换,这既增加了使用和维护成本,也常常由于更换不及时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由于日常使用的传感器和控制开关的自身体积和功耗都比较小,通常可以考虑收集来自压力等机械能或周边环境中的光能能量,将其转换成电能来给传感器和控制开关供电。光能收集方面,由于传感器和控制开关所在的室内光照强度可能不足,光能电池板的面积也受到整个传感器和开关的体积大小限制,在部分场所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机械能收集方面,也曾经有人尝试利用压电陶瓷受到外力作用产生变形,从而产生电流和电压的原理来研制无线无源开关。但由于压电陶瓷技术成本较贵,且即使用多层压电陶瓷叠加所产生的电流和电压通常还不足以驱动开关电路,所以压电陶瓷技术也有较多限制。基于导电线圈电磁感应原理的机械能发电技术可以产生足够大的电流或电压,但如果采用传统的线圈和转子结构,其发电机体积则相对较大,一般不适合微型化传感器或扁平状控制开关的应用。目前,全世界在室内照明控制领域,主要采用的是安装在墙壁上的86型跷板式有线开关来控制灯具的开启与关闭,这就要求在室内装修之前必须把各个开关的位置进行详细且准确的规划,并且,还要在墙体上预埋开关底盒、凿槽、预埋PVC管以及穿电缆等有效操作,不仅费时费力,浪费管线等材料,更重要的是,如果后期发现开关布局的位置不尽人意而需要移动或者更改的话,就必须重新凿墙布线,否则无法变更,而且开关不能安装在潮湿以及有防爆要求的场所。针对上述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无线遥控开关来控制灯具的开启与关闭,但是,现有技术中无线遥控开关之所以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无法成为主流应用,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1)、人们的使用习惯难以改变;2)、一般无线遥控开关的随意放置会使得人们常常找不到它,开关灯具时还要去找无线遥控开关是一件很费神的事;3)、如果将无线遥控开关做成可以固定在墙壁上的形式,那今后更换电池将会比较麻烦,必须将无线遥控开关拆卸下来才可以更换,需要定期更换电池,并且电池使用久了若更换不及时会漏液腐蚀产品,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其可靠性也大大降低;上述这些不便利的因素阻碍了无线遥控开关在室内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另外,在国外也曾有过无线遥控开关的产品,但是其采用上下往复式按压发电,结构复杂、寿命短、可靠性差,且价格高昂,不能普及应用。旋转开关是以旋转手柄来控制主触点通断的一种开关。旋转开关的结构形式也有两种,分别是单极单位结构和多极多位结构。单极单位旋转开关在应用中常与转轴式电位器共同使用,而多极多位旋转开关多用于工作状态线路的切换。旋转开关可以用来取代传统电阻式电位计模拟功能的旋转脉冲产生器,这些旋转开关通常应用在仪器前端面板和影音控制板的人机界面,旋转开关采用正交光学编码器作为取代模拟电位计的纯数字器件,这些旋转开关在外观上相似于传统或电阻式电位计,不过这些旋转开关的内部构造完全数字化并使用光学技术。和传统增量编码器产品相似有两个正交输出信号(通道A和通道B),可以直接和编码器处理芯片相连接。常见的波段开关及万用电表的换挡开关均为旋转开关,其结构有两种:一种是BBM(BreakBeforeMake)接点型,其特点是在换位时动接点先断开前接点后再接通后接点,其间有一个与前后接点都断开的状态:另一种是MBB(MakeBeforeBreak)接点型,其特点是在换位时动接点有一个与前后接点都接触的状态.然后再断开前接点,与后接点保持接触状态。在电路设计中应根据电路用途和电路安全来选择合适的旋转开关。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7518356U)提出了一种无线供电单元及无线供电装置,本实施例所述的无线供电单元设置于具有旋转轴的支撑组件上,以采用无线传送电能的方式,构成对设置于旋转轴上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所述无线供电单元包括无线发射模块,以及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配合设置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相对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设置,以将电能转化为磁场能,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具有随动于旋转轴并位于磁场覆盖范围内的磁感应部,以将磁场能转化为电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供电单元,采用无线供电技术为旋转轴上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简化供电结构,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无线供电单元及无线供电装置通过设置磁感应部与旋转轴之间磁通量的变化将磁场能转化为电能,该无线供电技术较为传统,尤其是本身开关底座体积较小,能力转换效率非常低,所能产生的电量也低,不能满足辅助无线发射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执行相应指令的使用需要;若要想提升其能量转换效率、提高无线供电装置所能产生的电量,往往需要把开关整体结构的体积做得更大,导致其所占用的空间非常多,不利于无线供电装置整体扁平化小型化的设计目标。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诸如现有技术中单一地依赖于通过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电能,导致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提高切割磁感线的导体长度而导致开关整体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由于其整体结构无需单一地依赖于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的传统发电方式,而能够在高能量转换效率下更好地辅助无线无源装置的供电功能,进一步提高开关的信号稳定性和信号持续时长。该装置尤其适合远距离控制的使用场合,不仅能够优先地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被操作对象并保持其激活后的信号通路,并且在强度更高的尾流作用下向被操控对象发送内容更为丰富的控制信息,被操控对象在激活的情况下因上电而具备更强的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使得整体结构的体积大大减小,尤其是在高度上得到了趋向于扁平化小型化设计的整体结构,同时直径扩宽的整体结构能够有利于用户的对开关旋钮的把握和有效操作便捷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与第二发电部件,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彼此交互而触发至少一次有效操作,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而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所发出的电量是紧随其后产生的并伴随有再次的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以及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所述第三有效操作的时间间隔是由用户在单次旋转时依据需求而决定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是基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提供的动能而转换得到的势能来实现的,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基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在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启动至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关闭的整个发电过程中均处于触发状态,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在与之对应的被操作对象处于休眠状态时基于用户的单次旋转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与第三发电下激活其与所述被操作对象之间的信号通路,基于始终处于触发状态的第三有效操作而在所述第三发电下保持该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并基于用户旋转后的释放动作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第二发电与第三发电下进行信号传输。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所述第二发电部件是以其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发电片与所述第一发电片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嵌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中,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发电片与所述第二发电片与之同时以消除所述空隙的方式分别在所述外部载荷作用下发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一发电片与所述第二发电片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一有效操作,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一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发电部件通过其内壁上所设置的至少一个预磁化磁体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所在的区域中提供电磁场,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至少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发电片上的至少一个磁感线切割件,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磁感线切割件在所述转动过程中被动切割所述第一发电部件的电磁场,基于所述磁感线切割件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之间的电磁感应效应触发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将由所述磁感线切割过程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三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至少包括其中空内腔和通过弹性连接的方式设于所述该中空内腔中的至少一个悬臂梁,所述悬臂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其中,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悬臂梁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的内壁进行转动,所述悬臂梁以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彼此交互作用,所述悬臂梁在所述交互作用下以其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的方式使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电片产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三发电片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所述第二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二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悬臂梁至少包括沿与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转动平面相垂直的第一悬臂梁和第二悬臂梁,所述第一悬臂梁和所述第二悬臂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发电片,其中,该第三发电片能够在所述第一悬臂梁和所述第二悬臂梁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情况下处于平展状态或通过所述第一悬臂梁和所述第二悬臂梁分别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方式处于压电状态。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发电部件被配置为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部载荷而使其相对装置底座旋转时,以其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相连接的第二卷簧收卷而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该装置底座进行转动,并在撤除所述外力载荷时,以释放所述第二卷簧的弹力势能的方式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装置底座反向转动至初始位置。一种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发电控制方法,所述发电控制方法中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与第二发电部件,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对所述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彼此交互而触发至少一次有效操作,其中,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优选地,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所发出的电量是紧随其后产生的并伴随有再次的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以及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和所述第三有效操作的时间间隔是由用户在单次旋转时依据需求而决定的。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有效操作是基于所述第一有效操作与所述第三有效操作所提供的动能而转换得到的势能来实现的,所述第三有效操作基于所述第二发电部件与所述无线无源装置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在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启动至所述无线无源装置关闭的整个发电过程中均处于触发状态,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所述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在与之对应的被操作对象处于休眠状态时基于用户的单次旋转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与第三发电下激活其与所述被操作对象之间的信号通路;基于始终处于触发状态的第三有效操作而在所述第三发电下保持该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基于用户旋转后的释放动作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第二发电与第三发电下进行信号传输。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发电控制方法中至少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所述第二发电部件是以其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发电片与所述第一发电片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嵌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发电部件中,其中,所述发电控制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几个:所述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所述第一发电部件相对所述第二发电部件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发电片与所述第二发电片与之同时以消除所述空隙的方式分别在所述外部载荷作用下发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所述第一发电片与所述第二发电片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所述第一有效操作,所述第一有效操作将由所述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一发电。本发明提供的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针对现有技术中单一地依赖于通过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电能,导致现有技术中因切割磁感线的导体长度的提高而导致开关整体体积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由于其整体结构无需单一地依赖于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的传统发电方式,而能够在高能量转换效率下更好地辅助无线无源装置的供电功能,进一步提高开关的信号稳定性和信号持续时长;本发明提供的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尤其适合远距离控制的使用场合,不仅能够优先地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被操作对象并保持其激活后的信号通路,并且在强度更高的尾流作用下向被操控对象发送内容更为丰富的控制信息,被操控对象在激活的情况下因上电而具备更强的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从而使得整体结构的体积大大减小,尤其是在高度上得到了趋向于扁平化小型化设计的整体结构,同时直径扩宽的整体结构能够有利于用户的对开关旋钮的把握和有效操作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简化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发电部件的简化俯视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第一发电部件2:第二发电部件3:第一发电片4:第二发电片5:第三发电片6:磁感线切割件7:第一悬臂梁8:第二悬臂梁9:第二卷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在对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而触发至少一次有效操作。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相互交互作用是基于用户转动无线无源装置时的操作而同步进行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的交互作用触发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一发电和第二发电。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利用第二发电部件2触发第三有效操作以完成第三发电。其中,所触发的有效操作指的是在第一发电部件1与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向该无线无源装置供能的操作。有效操作可以是摩擦电效应、静电感应效应、正压电效应和电磁感应效应中的一个或几个的耦合。现有技术中已有针对如何实现更高发电量的技术问题所提出的较多无线无源装置,然而现有的无线无源装置始终集中于如何在用户单次操作的同时产生更高的发电量,其技术方案通常集中在诸如提高用户单次操作的瞬间所引起的磁通量变化、或是提高用户单次操作的瞬间所引起的压电形变量等,但实际上该技术方案所得到的瞬间高发电量全部被消耗在强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上,因此该技术方案未提及的却极为重要的隐性条件在于无线无源装置对应的被操作对象长期处于待机状态,以此才能随时接收到传输信号,然而被操作对象要保持待机状态的话就必须始终消耗着电量,电量的持续消耗与无线无源装置的低电耗目标相悖。基于该现有的无线无源装置无法在高发电量下实现其低电耗目标的问题,本发明区别于现有的无线无源装置集中于在用户单次操作的同时产生更高的发电量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致力于改进多个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来提供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分步激活及控制被操作对象所需的不同强度的电量,而在该设置下,该被操作对象可以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不是持续消耗电量的待机状态,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被操作对象完全无需电量维持。具体地,至少一个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使得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形成累加关系。其中,一次手部旋转指的是用户在操作该无线无源装置时单向转动该无线无源装置至用户停止转动该装置之间的过程。由于第一有效操作与第三有效操作均是在该一次手部旋转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因而在第一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的相互累加下所形成的发电量较强,基于接收器的自动增益控制作用,无线无源装置具有较好的发射功率以及较为稳定的发射信号。在该较为稳定的发射信号下,足以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被操作对象。因此,不同于牺牲被操作对象的耗电量来提高传输信号的稳定性的现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无源装置的高发电量解决方案在于小范围改进现有结构而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将所得到的部分发电量用于优先激活被操作对象,因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无源装置是真正低耗电、低成本的有效解决方案。第二有效操作所发出的电量是紧随其后产生的并伴随有再次的第一有效操作以及第三有效操作。第二有效操作是在用户松开该无线无源装置后至无线无源复位之间的过程中实现的,即紧随在先的第一有效操作以及第三有效操作。与之同步地,第二有效操作伴随有再次的第一有效操作以及第三有效操作,在第一有效操作、第二有效操作以及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的相互累加下形成更强的发电量,基于接收器的自动增益控制作用,无线无源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射功率以及稳定的发射信号。在被操作对象已经处于激活状态的情况下,该稳定的发射信号能够大幅度减小杂散信号的干扰,进而能够支持该无线无源装置将较为复杂的控制信号准确发射至被操作对象实现多功能控制。其中,第二有效操作与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三有效操作的时间间隔是由用户在单次旋转时依据需求而决定的。第一有效操作/第三有效操作与第二有效操作是在用户单次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方向相反的两次转动完成的。并且第一有效操作/第三有效操作与第二有效操作分别对应的转动操作的总行程未达到360°。期间,对于用户而言,用户只能感知到操作上具有时间间隔的“第一有效操作/第三有效操作”和“第二有效操作”,其中第二有效操作被用来设定时间间隔,相较于消耗更多的能源且安全性较差的软件实现方式,这种间隔的获得是脱离软件实现方式而得以实现的,更为可靠且经久耐用。并且,该间隔的设定能够允许该无线无源装置在用户的单次操作下具备至少四项操作功能,例如:白光照明/黄光照明/日光色照明/闪烁照明。与之相比,现有的无线无源装置所提供的操作功能切换方案中,要么采用反复多次按压/转动/滑移的逻辑操作,要么依赖于软件实现方式,前者方案在长期的重复多次的相对运动下会导致开关寿命的降低,后者方案基于软件技术本身存在难以消除的软件差错而导致其可靠性不佳,并且在软件版本过旧或受损导致的无法正常获取网络或更新软件的情况下,不利于长时间工作的固定环境。本发明所提出的利用机械结构实现时间间隔来配置开关功能、且同时带来开关操作所需信号的创造性技术方案未记载于本发明做出之前的任何文献,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现有的多次操作式开关以及软件编程方案,也没有动机对成熟的现有无线无源装置进行上述改进。具体地,例如,在预先对用户操作进行设定时,将单次转动且1秒内松开无线无源装置设定为开启被操作对象,和/或将单次转动且3秒内松开无线无源装置设定为进入颜色切换模式,和/或将单次转动且5秒内松开无线无源装置设定为关闭被操作对象,其中对应的时长即为第二有效操作与第一有效操作和第三有效操作的时间间隔,基于用户单次旋转时的需求,可选择性的保持住处于转动状态下的无线无源装置,直至达到相应时长时松开对无线无源装置的控制,无线无源装置将其所得到的相应操作指令传输至被操作对象实现相应的功能控制。区别于现有技术中,虽然现有无线无源装置同样地根据用户的不同操作实现对被操作对象的功能控制,但其技术方案集中于对用户不同次的旋转操作的组合进行识别控制,即为在单次旋转操作下只能实现单一功能,例如连续转动装置两次时控制被操作对象的亮度提高或单次转动装置时控制被操作对象的开启,无线无源装置的有限操作方式导致其被操作对象可实现的功能有限。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无源装置的改进多个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的技术方案,不仅仅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量的持续消耗与无线无源装置的低电耗目标相悖的技术问题,同时在该交互作用方式下丰富了被操作对象的功能。本发明所提供的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的高发电量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改变了传统的通过设置磁感应部与旋转轴之间磁通量的变化将磁场能转化为电能的单一发电形式,针对其能力转换效率非常低的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无源装置通过设置彼此相互作用的多个发电体以及多个压电片,在用户仅需如日常使用旋转开关一样旋转其开关旋钮的简单有效操作的同时,利用多个发电体以及多个压电片之间的配合使用连接关系,保证最大程度上对用户施加的机械能的利用。优选地,在被操作对象处于至颜色切换模式下,可以预先对用户操作进行设定,例如将短时连续转动两次无线无源装置设定为切换被操作对象的参数例如颜色,和/或将短时连续转动一次无线无源装置设定为结束切换被操作对象的颜色切换模式。进一步,多个发电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有利于用户自定义其操作与被操作对象的功能之间的丰富的对应关系。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有效操作是基于第一有效操作与第三有效操作所提供的动能而转换得到的势能来实现的。第三有效操作基于第二发电部件2与无线无源装置之间的联动关系而在自无线无源装置启动至无线无源装置关闭的整个发电过程中均处于触发状态。其中,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在与之对应的被操作对象处于休眠状态时基于用户的单次旋转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与第三发电下激活其与被操作对象之间的信号通路。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基于始终处于触发状态的第三有效操作而在第三发电下保持该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无线无源装置能够并基于用户旋转后的释放动作而在相累加的第一发电、第二发电与第三发电下进行信号传输。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有效操作和至少一个第三有效操作是在一次手部旋转的情况下同时完成的,与之同时虽然同步执行有第二有效操作,但由于用户单次手部旋转操作时的速度较慢,基于电磁感应效应的第二有效操作中的导体切割速度较小而使得因第二有效操作所得到的第二发电较小可忽略不计。与之相对的当用户松开无线无源装置而使其以弹性势能释放的方式快速反向回转,基于电磁感应效应的第二有效操作中的导体切割速度较快而使得因第二有效操作所得到的第二发电大大增加。结合与之相伴随第一有效操作与第三有效操作所发电量,使得无线无源装置快速反向回转时所获得电量大大增加。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发电部件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3。第二发电部件2是以其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发电片4与第一发电片3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嵌套连接至第一发电部件1中。其中,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第一发电部件1相对第二发电部件2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第一发电片3与第二发电片4与之同时以消除空隙的方式分别在外部载荷作用下发生被迫弯曲形变。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基于第一发电片3与第二发电片4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第一有效操作。第一有效操作将由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一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至少一个该第一发电片3被配置为沿第一发电部件1的周向以其片体垂直于第一发电部件1的内壁的方式彼此相邻地依次布置于其内壁上,以使得至少一个该第一发电片3的片体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发电部件1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多个交点。优选地,如图2所示,沿第一发电部件1的内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发电片3。优选地,本发明所提及的发电片可以指的是压电陶瓷片。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至少一个该第二发电片4被配置为沿该第二发电部件2的环向以其片体垂直于该第二发电部件2外壁且分别与该第一发电片3的位置相对应的方式彼此相邻地依次布置于该第二发电部件2外壁上。至少一个该第二发电片4的片体与至少一个第一发电片3的片体之间以部分重叠的方式相互接触或保持间隙。优选地,沿第二发电部件2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发电片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第一发电片3上可以包括电极层或摩擦层。优选地,在第一发电片3上包括摩擦层的情况下,该第一发电片3被配置为在对该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部载荷而使得其摩擦层与该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相互接触或保持间隙时,在该摩擦层与该第二发电部件2之间产生摩擦电势差,以此产生并输出至少一次电信号。如图1所示,第一发电部件1和第二发电部件2的形状可以由圆柱状所限定。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发电部件1通过其内壁上所设置的至少一个预磁化磁体在第二发电部件2所在的区域中提供电磁场,第二发电部件2至少包括设于第二发电片4上的至少一个磁感线切割件6,其中,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第一发电部件1相对第二发电部件2进行转动而彼此交互作用,使得磁感线切割件6在转动过程中被动切割第一发电部件1的电磁场,基于磁感线切割件6与第一发电部件1之间的电磁感应效应触发第三有效操作,第三有效操作将由磁感线切割过程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三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第一发电部件1具有中空内腔。第二发电部件2能够通过该中空内腔,以其能够相对该第一发电部件1转动的方式嵌套连接至该第一发电部件1上。该第一发电部件1的内壁的半径延伸方向上布置有彼此极性不同的至少两部分内壁。例如不相邻的两个1/4的圆周内壁为N极磁性而另外两个不相邻的1/4的圆周内壁为S极磁性。该第一发电部件1用于提供与该第二发电部件2相交的磁场以此使得所述磁感线切割件6能够利用电磁感应效应进行发电。所述磁感线切割件6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发电片4外侧的金属质框架。金属质框架通过切割磁感线发电。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发电部件2至少包括其中空内腔和通过弹性连接的方式设于该中空内腔中的至少一个悬臂梁。悬臂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5。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通过对其施加的外部载荷促使悬臂梁相对第二发电部件2的内壁进行转动。悬臂梁以其与第二发电部件2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方式与第二发电部件2彼此交互作用。悬臂梁在交互作用下以其储存或释放弹性势能的方式使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5产生被迫弯曲形变。基于第三发电片5的被迫弯曲形变触发第二有效操作,第二有效操作将由被迫弯曲形变所提供的机械能转变得到对外输出的第二发电。优选地,悬臂梁以其一端为自由端的方式被配置于第二发电部件2内的转轴上。该转轴与第二发电部件2的壳体之间转动连接而互不影响,该转轴延伸出该壳体而固接至所述无线无源发电装置壳体的内壁上而同步运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悬臂梁至少包括沿与旋转式无线无源装置的转动平面相垂直的第一悬臂梁7和第二悬臂梁8。第一悬臂梁7和第二悬臂梁8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5。其中,该第三发电片5能够在第一悬臂梁7和第二悬臂梁8分别与第二发电部件2上不同磁性区域相交替对应的情况下处于平展状态或通过第一悬臂梁7和第二悬臂梁8分别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方式处于压电状态。其中,如图1所示,在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磁铁,位于内壁上方的磁铁的磁性与位于内壁下方的磁铁的磁性相反。靠近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内壁上方的第一悬臂梁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磁铁,该磁铁上靠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端面与位于内壁上方的磁铁的磁性相同而相互排斥。靠近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内壁下方的第二悬臂梁8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磁铁,该磁铁上靠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端面与位于内壁下方的磁铁的磁性相同而相互排斥。在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分别与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内壁之间相互排斥时,由于上下相向作用的排斥力,加上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得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之间的距离急剧靠近但不至于贴合。位于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的至少一个第三发电片5被迫发生弹性变形而处于压电状态向外输出电势能。同时,由于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之间的距离急剧靠近,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分别弹性弯曲,使得位于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上的至少一个发电片5弹性变形而处于压电状态向外输出电势能。当第二发电部件2内部的转轴相对其壳体进行转动时,靠近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内壁上方的第一悬臂梁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磁铁,该磁铁上靠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端面与位于内壁上方的磁铁的磁性相异而相互吸引。靠近第二发电部件2壳体内壁下方的第二悬臂梁8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磁铁,该磁铁上靠近所述壳体内壁的一端面与位于内壁下方的磁铁的磁性相异而相互吸引。因而使得彼此靠近的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分别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且由于位于第一悬臂梁7与第二悬臂梁8上的至少一个发电片5的长度限制而不会使得第一悬臂梁7或第二悬臂梁8被吸附至第二发电部件2的壳体内壁上。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发电部件1被配置为在对无线无源装置施加外部载荷而使其相对装置底座旋转时,以其与无线无源装置相连接的第二卷簧9收卷而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与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该装置底座进行转动。在撤除外力载荷时,第一发电部件1以释放第二卷簧9的弹力势能的方式与无线无源装置一起相对装置底座反向转动至初始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首先制备非均相催化剂,将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反应器中,然后加入乙二醇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接着加入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四级精馏塔或五级精馏塔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利用本发明制备1,3二甲基2咪唑啉酮,其产品收率高、纯度高、副产物少,并且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清洁,适合工业化连续生产1,3二甲基2咪唑啉酮。1.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至少四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5~1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0~70℃,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15~25%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0~90℃、20~30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9,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6~8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550~800℃条件下煅烧3~4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的Ni、Fe、Al、Zn、Co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0.5~1.2:0~0.9:0.7~1.1:0~0.5:0.9~1.5;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1~2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20~160℃条件下干燥7~9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550~800℃条件下煅烧3~4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接着将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2.2:1.0~1.2,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20~160℃、反应压力为0.5~2MPa、液时空速为1~10h;3)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四级精馏或五级精馏连续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a中所述沉淀剂为Na23、NaHCO3、NaOH、K23、KHCO3、KOH和NH4OH中的任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b中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20~35%、SiO25~10%、Bi1~5%、Ru0.5~2%,余量为载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采用乙二醇对反应器中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的时间为10~30min,控制温度为10~80℃,控制压力为0.5~1MP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30~9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四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四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0~1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0~15。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级精馏提纯过程中与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均为48~55块,侧线采出口均在第46~53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均在第23~28理论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3~8: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一、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二、背景技术:1,3-二甲基-2-咪唑啉酮,英文缩写DMI,是一种透明、无色液体,同时,也是极性非质子溶剂的一种,其优良的溶解能力可以溶解众多存在极性的有机物以及无机物,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且氢键较易于在水分子与DMI间形成。DMI有着1300mg/kg的半数量(ED)以及2840mg/kg的半数量致死量(LD)。截至目前,关于其致癌的相关报道未曾发现,可替代有致癌性的HMPA,这种溶剂的活性物质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受损部位,并且几乎不会刺激皮肤也没有过敏反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因此,DMI具有低毒性、使用安全等优点。目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的化学合成方法主要包括:1)以N,N-二甲基乙二胺和羰基化试剂(如光气、二氧化碳、三氯乙酰氯等)为原料制备DMI;2)以2-咪唑啉酮和甲基化试剂(如溴甲烷、硫酸二甲酯)为原料制备DMI;3)以2-咪唑啉酮、甲醛和还原剂(如甲酸、氢气)为原料制备DMI。在方法1)中,存在原料毒性较大(如以光气为羰基化原料)、或反应条件苛刻(如以二氧化碳为羰基化原料)、且关键原料N,N-二甲基乙二胺价格昂贵等缺陷,均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在方法2)中,存在甲基化原料或毒性大(如溴甲烷、硫酸二甲酯)、或价格昂贵(如溴甲烷)等缺陷,均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在方法3)中使用了甲醛水溶液,如果控制不得当将对人身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原料氢气也是一种相对比较危险的气体。目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现有生产方法主要以2-咪唑啉酮、甲醛和还原剂为原料制备DMI。例如:德国专利DE3703389公开了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2-咪唑啉酮、甲醛水溶液及甲酸(85%)为原料制备DMI;CN101070306A专利申请对德国专利DE3703389进行了改进,提出以2-咪唑啉酮、甲醛水溶液及浓度为30-45%的甲酸为原料制备DMI,生产的稀甲酸可循环使用。上述现有生产方法均使用了过量的甲酸,设备腐蚀严重,而且产生大量废水,环境污染严重。欧洲专利EP215964A1公开了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2-咪唑啉酮、甲醛水溶液为原料,以氢气为还原剂,钯碳和负载强酸的Gamma-氧化铝为原料,通过负载强酸对其精细改性,其制备工艺繁琐,改性过程中所用的强酸会腐蚀设备,后处理过程中会有废酸生成,不利于环保,且制备过程能耗较高,最终导致生成工艺成本较高。CN1616434A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生产方法,其工艺包括两步:(1)以乙二胺和尿素为原料,加入水作为溶剂,合成2-咪唑啉酮;乙二胺、尿素、水的摩尔比是1:0.5~3:1~20;反应温度100~300℃,反应时间5~30h,搅拌速率为50~1000转/分钟;冷却、结晶、过滤,用水或丙酮、乙醇、乙醚、石油醚洗涤滤饼2~5次,得到白色固体即为2-咪唑啉酮;(2)以2-咪唑啉酮、甲醛、甲酸为原料,合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2-咪唑啉酮、甲醛、甲酸摩尔比是1:0.2~9:0.5~15;反应温度50~200℃,回流反应6~30h,常压或减压蒸出混合液中未反应的甲醛、甲酸和水,蒸馏温度为20~200℃,所得母液即为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品液。由此可见,该专利操作过程繁琐、反应时间较长、后续粗品液的提纯也较为麻烦。CN107954935A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蒙脱土、钯碳、2-咪唑啉酮和甲醛水溶液依次加入到可加热与可充放气的高压釜中,再将氢气冲入该高压釜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110~160℃,反应时间1-5h;(2)对步骤(1)得到的物料进行过滤加以回收蒙脱土和钯碳,收集滤液后蒸馏脱除滤液中剩余的甲醛与副产物水,得到粗产品,其产率84.3~91.7%。该专利中使用了甲醛水溶液,如果控制不得当将对人身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以合成2-咪唑啉酮为起始,那么该方法的操作也是比较繁琐、安全性较低。戴林林.N,N-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合成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P242.2.3.2碳酸二甲酯法合成DMI,将2-咪哇琳酮6.7g(0.075mol),CTMAB1.37g加入到四口烧瓶中,然后加入100ml甲苯,搅拌,升温至40℃,保温40℃,搅拌30min,量取20mlMe23开始缓慢滴加;同时将水浴温度升高到60℃,并开始计时,使滴加时间大于1.5h;1.5h后,加入5.0g氢氧化钠;10min后,滴加7.5mlMe24,26min滴加完毕;保温60℃,30min,冷却至室温。真空抽滤,得无色滤液,四口烧瓶和滤饼用10ml\*4的甲苯洗涤,收集滤液;减压蒸馏,将甲苯蒸除,无任何产物。作为新兴的绿色甲基化试剂碳酸二甲醋,无法将2-咪哇琳酮甲基化,从蒸馏的馏分的沸点来看,没有目的产物的生成。三、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现有生产方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产品收率高、纯度高、副产物少、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清洁、适合工业化生产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一种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Ni(NO3)2.6H2O)、硝酸铁(Fe(NO3)3.9H2O)、硝酸铝(Al(NO3)3.9H2O)、醋酸锌(Zn(NO3)2·6H2O)、硝酸钴(Co(NO3)2.6H2O)和硝酸钼(Mo(NO3)3.5H2O)中至少四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5~1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0~70℃,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15~25%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0~90℃、20~30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9,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6~8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550~800℃条件下煅烧3~4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的Ni、Fe、Al、Zn、Co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0.5~1.2:0~0.9:0.7~1.1:0~0.5:0.9~1.5;b、将硝酸铜(Cu(NO3)2·3H2O)、醋酸铋(C6H9BiO6)和硝酸钌(Ru(NO)(NO3)3)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1~2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20~160℃条件下干燥7~9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550~800℃条件下煅烧3~4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接着将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2.2:1.0~1.2,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20~160℃、反应压力为0.5~2MPa、液时空速为1~10h;3)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四级精馏或五级精馏连续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1)a中所述沉淀剂为Na23、NaHCO3、NaOH、K23、KHCO3、KOH和NH4OH中的任一种。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1)b中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20~35%、SiO25~10%、Bi1~5%、Ru0.5~2%,余量为载体。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2)中采用乙二醇对反应器中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的时间为10~30min,控制温度为10~80℃,控制压力为0.5~1MPa。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2)中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30~90℃。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3)中所述四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四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0~15。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步骤3)中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所得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0~15。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四级精馏提纯过程中与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均为48~55块,侧线采出口均在第46~53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均在第23~28理论板。根据上述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采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3~8: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本发明制备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1、高活性、高选择性和极高稳定性是催化剂能否具有商业化价值的重要参数,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为铜基催化剂,活性助剂为Bi、Ru元素,载体材料同时也是活性助剂。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中CuO和ZnO相互作用,形成的颗粒较小或呈无定型分散,使得单位表面积负载的活性组分较高且无聚集现象,活性较为稳定;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中加入的Ni元素能够有效提高Cu的热稳定,防止Cu晶粒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烧结;特别是少量Ru元素的加入使催化剂中主活性成分晶格中晶体细化,降低了催化剂的结晶度,催化剂的衍射峰强度随着Ru掺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使催化剂保持了较高的活性;催化剂中的SiO2既是骨架材料,也是活性组分,SiO2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孔道结构,增强了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使得催化剂能够应用于固定床反应器或涓流床反应器。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载体由含有Ni、Fe、Al、Zn、Co、Mo元素的盐中的至少四种制备得到,用其氧化物表示为NiO、Fe2O3、Al2O3、ZnO、CoO、MoO。本发明所制备催化剂的组分种类及含量最为关键,是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产品质量的核心保证。2、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非均相催化剂在投料前用乙二醇进行循环洗涤,其活性较未洗涤的催化剂提高20%左右,且整个反应过程收率波动较小(由于乙二醇溶剂在洗涤的过程中将催化剂表面及孔道溶胶等杂质去掉之后,物料与催化剂有效接触得以提高),且本发明中的原料易得,原料危险性较小。3、本发明制备过程中,生成产物中的甲醇对一甲胺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甲胺废气的逸出;同时生成的水和一甲胺水溶液中的水分,在精馏提纯的过程中避免了脱胺塔“冒白烟”的现象,这是由于一甲胺溶于水中,随着脱胺一同被蒸出来的水分对一甲胺进行了吸收,避免了胺气在塔顶回流罐处的四逸,同时一级精馏塔的塔顶出来的一甲胺、水和甲醇及补充的新鲜去离子水混合物又是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甲胺吸收剂,待吸收剂罐中的一甲胺水溶液浓度达到40%,分析甲醇含量后重新进入反应系统,避免了原料的浪费;特别是甲醇对整个反应系统没有副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一甲胺水溶液浓度达到40%的吸收罐中溶液可以直接打入反应系统中;整个反应及提纯过程几乎没有胺气的泄露,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碳酸二甲酯与水可以形成共沸物,在二级精馏塔脱水的过程中碳酸二甲酯也几乎被去除掉,减轻了后续提纯工序的压力,使高品质产品质量得以保证。4、本发明采用四级精馏或五级精馏连续提纯,以五级精馏提纯为例: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在第一级精馏塔的顶部采出过程中设置了两级冷凝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凝物的排出,且将第二级冷凝系统排出的不凝气与塔顶采出的混合物(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送入甲胺吸收罐中,待甲胺吸收罐中的一甲胺水溶液浓度达到40%左右,分析甲醇含量后重新进入反应系统,避免了原料的浪费和废气的“四逸”飘散;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第二级精馏塔的顶部采出过程与一级精馏塔一样,也设置了两级冷凝系统,区别在于,第二级精馏塔的不凝尾气重新接入第二级精馏塔的进料口,避免尾气的“四逸”破坏环境及减少夹带的少量1,3-二甲基咪唑啉酮的外排;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第三级精馏塔底部排出的粗产品直接进入第四级精馏塔或第五级精馏塔;若需要生产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级产品,需要经过第四级精馏塔提纯之后再进入第五级精馏塔(侧线减压塔);若只需生产普通的产品,不需要经过上述的第四级精馏塔,直接将上述的第三级精馏塔排出的物料送至上述的第五级精馏塔提纯即可(侧线减压塔);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顶部采出物返回一级精馏塔塔内,循环富集,第四级精馏塔回流罐中采出的轻组分富集之后间歇采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终点产品中的轻组分杂质含量,以提高产品质量;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级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1.5,产品的侧线与顶采的量控制为1:10~15;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且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直接采出,作为产品出售,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3~8:1;五级精馏塔侧线采出的产品纯度为99.96%左右,达到高纯电子的要求。5、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产品,其收率高(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收率高达98%以上)、纯度高(经四级精馏塔精馏提纯后所得产品纯度能够达到99.9%以上、经五级精馏提纯处理后所得产品纯度能够达到99.95%以上);经过提纯之后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50ppm、游离胺含量≤2ppm、色度≤10Hazen;本发明制备过程中副产物少、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清洁,适合工业化生产。四、附图说明:图1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液相色谱图;由图1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纯度为99.96%。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但并不限制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和硝酸钼四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8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5℃,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20%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5℃、30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Na23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9,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8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650℃条件下煅烧4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和硝酸钼中的Ni、Fe、Zn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0.8:0.9:1.2;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5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50℃条件下干燥8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650℃条件下煅烧4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27%、SiO27%、Bi3%、Ru0.8%,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20min,控制温度为50℃,控制压力为0.8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6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1,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50℃、反应压力为1.0MPa、液时空速为6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五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经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5。所述第五级精馏塔即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采用五级精馏塔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8: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5。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如果物料经第三级或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未达到要求,可返回上一级精馏塔进行二次精馏处理。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3%;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液相色谱测定纯度达到99.96%(详见附图1),微量水分测定仪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为20ppm,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产品中游离胺为1ppm,色度计测定所得产品的色度为5Hazen。实施例2: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五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1.0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70℃,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15%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0℃、25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NaHCO3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7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750℃条件下煅烧3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的Ni、Fe、Zn、Co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1.0:1.0:0.3:1.5;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2.0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20℃条件下干燥9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750℃条件下煅烧3.5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32%、SiO29%、Bi5%、Ru1.6%,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30min,控制温度为30℃,控制压力为1.0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8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2:1.2,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60℃、反应压力为2.0MPa、液时空速为10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五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经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2;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2。所述第五级精馏塔即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采用五级精馏塔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6: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2。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如果物料经三级或四级精馏塔处理后未达到要求,可返回上一级精馏塔进行二次精馏处理。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1%,产品的纯度为99.95%,经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为20ppm、游离胺含量为1ppm、色度为5Hazen。实施例3: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和硝酸钼四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5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0℃,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25%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90℃、20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K23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8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550℃条件下煅烧4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醋酸锌和硝酸钼中的Ni、Fe、Zn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1.2:1.1:1.0;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0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40℃条件下干燥8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650℃条件下煅烧4.0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31%、SiO27.5%、Bi3.5%、Ru1.2%,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25min,控制温度为60℃,控制压力为0.7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5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1:1.2,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30℃、反应压力为1.5MPa、液时空速为4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五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经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0;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2。所述第五级精馏塔即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采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7: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0。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如果物料经三级或四级精馏塔处理后未达到要求,可返回上一级精馏塔进行二次精馏处理。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02%,产品的纯度为99.95%;经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为25ppm、游离胺含量为2ppm、色度为3Hazen。实施例4: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和硝酸钼五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8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5℃,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20%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0℃、30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NH4OH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9,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7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750℃条件下煅烧3.5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和硝酸钼中的Ni、Fe、Al、Zn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0.8:0.5:1.0:1.2;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2.0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50℃条件下干燥8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750℃条件下煅烧3.5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22%、SiO28.5%、Bi3%、Ru1%,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15min,控制温度为80℃,控制压力为0.5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9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1.1,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20℃、反应压力为1.0MPa、液时空速为8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四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四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过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提纯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过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一步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过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作最终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四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2;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2;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1%,产品的纯度为99.92%;经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为30ppm、游离胺含量为2ppm、色度为8Hazen。实施例5: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六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7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2℃,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18%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2℃、28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KHCO3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5,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7.5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800℃条件下煅烧3.0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的Ni、Fe、Al、Zn、Co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0.5:0.9:0.7:0.5:0.9;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2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60℃条件下干燥7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800℃条件下煅烧3.0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33%、SiO28.5%、Bi3.5%、Ru1%,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10min,控制温度为70℃,控制压力为0.9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3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2:1.1,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60℃、反应压力为0.5MPa、液时空速为3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五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五级精馏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四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出轻组份),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经第四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五级精馏塔作最后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五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精馏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0。所述第五级精馏塔即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采用五级精馏塔提纯过程中,第五级精馏塔顶部采出的产品中,一部分产品直接采出,一部分返回第四级精馏塔的进料口,依次循环进行,采出量与返回量控制为3:1,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0.5。在五级精馏提纯过程中,如果物料经三级或四级精馏塔处理后未达到要求,可返回上一级精馏塔进行二次精馏处理。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0%,产品的纯度为99.96%;经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为40ppm、游离胺含量为2ppm、色度为10Hazen。实施例6:本发明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连续生产方法,所述连续生产方法的详细步骤如下:1)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a、将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六种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0.9mol/L的溶液A,充分搅拌均匀;将配制的溶液A升温至68℃,然后加入二氧化硅质量百分含量为22%的硅溶胶乳液,于温度为88℃、22min内滴加完毕;然后加入沉淀剂NaOH进行搅拌,控制终点pH值为8.0,将得到的浆料移至微波水热平行合成仪中反应7.5h,将所得反应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和烘焙,烘焙后于700℃条件下煅烧3.5h,煅烧后研磨,得到前驱体颗粒;所述硝酸镍、硝酸铁、硝酸铝、醋酸锌、硝酸钴和硝酸钼中的Ni、Fe、Al、Zn、Co和Mo各含量之间的摩尔比为1:1.0:0.2:0.8:0.1:1.0;b、将硝酸铜、醋酸铋和硝酸钌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制成1.8mol/L的溶液B;将步骤a得到的前驱体颗粒浸渍于溶液B中进行等体积浸渍,并搅拌均匀,超声震荡,震荡后进行静置、过滤,将所得滤饼置于干燥箱内,于130℃条件下干燥8.5h;干燥后所得产物于550℃条件下煅烧4.0h,煅烧后得到非均相催化剂;所得非均相催化剂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Cu28%、SiO29%、Bi4%、Ru2%,余量为载体;2)将步骤1)所得非均相催化剂装填于固定床反应器中,然后将乙二醇加入反应器中对非均相催化剂进行循环洗涤(乙二醇在反应器内对非均相催化剂洗涤后,从反应器底部排出循环利用),循环洗涤的时间为30min,控制温度为10℃,控制压力为0.8MPa;接着将原料乙二醇在加入之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70℃,将预热后的乙二醇、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一甲胺水溶液和碳酸二甲酯进行混合,混合后加入反应器中进行缩合、闭环反应,连续转化成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反应结束后,反应器出口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乙二醇质量百分含量≤0.5%;所述乙二醇、一甲胺和碳酸二甲酯三者之间加入的摩尔比为1:2:1.2,所述缩合、闭环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为140℃、反应压力为1.6MPa、液时空速为1h;3)将步骤2)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经过四级连续精馏提纯,得到合格成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所述四级提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将反应后所得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导入第一级精馏塔进行处理,第一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一甲胺、甲醇及部分水等,脱除的一甲胺导入甲胺吸收罐中进行调整,调整后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第一级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为65~70℃,塔釜温度为80~95℃;经过第一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二级精馏塔进行提纯处理,第二级精馏塔为常压塔(主要脱除过量的碳酸二甲酯及部分水等),控制塔顶温度为90~95℃,塔釜温度为99~102℃;经过第二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三级精馏塔进一步处理,第三级精馏塔为减压塔(主要脱除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粗液中的水及少量的一甲胺、碳酸二甲酯、甲醇和其他轻组分),控制塔顶真空度为-86~-80KPa,塔顶温度为55~60℃,塔釜温度为95~105℃;经过第三级精馏塔处理后的物料导入第四级精馏塔作最终提纯处理,处理后得到产品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第四级精馏塔为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主要是通过精制得到高纯的电子级和试剂产品),控制塔顶真空度为-99~-95KPa,塔顶温度为108~112℃,塔釜温度为120~125℃,中部进料温度控制为112~117℃,回流与采出比控制为1: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提纯过程中,产品采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顶部直接采出,另一部分从该减压塔侧线采出,产品的侧线采出量与顶部采出量的比例控制为1:15;所述带有侧线采出的减压塔的理论塔板数为55块,侧线采出口在第48理论板,进料口位置在第28理论板。本实施例所得产品的收率为99.3%,产品的纯度为99.9%;经测定,所得产品中水分含量为35ppm、游离胺含量为2ppm、色度为9Hazen。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装置、飞行器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包括: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实现了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1.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还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将所述路由表在所述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以使接收到所述路由表的其他节点对应更新所述其他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所述传输路径根据通信距离即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选择;所述链路信噪比通过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计算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至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序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应的飞行器节点,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所述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将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更新为空,并将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更新为0;所述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未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根据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得到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得到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获取到达所述地面基站的跳数为0的至少一个飞行器节点作为传输路径的最后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所述飞行器节点结合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所述飞行器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表还包括:与每个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对应的信噪比,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还包括: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在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每条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每条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选择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至少有两条,则所述飞行器节点选择其中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各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都大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则所述飞行器节点不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还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更新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更新对应的数据结构,并添加至待发送的数据包中;所述飞行器节点在所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数据结构中的第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以通过所述中继飞行器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至地面基站;其中,所述数据结构包括: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类型、源节点、目的节点以及各中继飞行器节点,所述目的节点为地面基站。8.一种路由表更新装置,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由飞行器执行,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路由表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路由表广播模块,用于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将所述路由表在所述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以使接收到所述路由表的其他飞行器节点对应更新所述其他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所述传输路径根据通信距离即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选择;所述链路信噪比通过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计算得到。9.一种飞行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路由表更新方法。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路由表更新方法。路由表更新方法、装置、飞行器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装置、飞行器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目前,为了对飞行器进行任务和功能的扩展,飞行器需要从目前的单飞单控工作模式转变为多飞单控工作模式,以组成动态性很强的飞行器网络,考虑到网络的拓扑结构快速变化,不断有节点加入或离开网络,因此,AdHoc网络是最适合于建立飞行器网络的技术。现有技术中,飞行器之间或者飞行器与地面基站之间通常使用AdHoc路由协议实现数据的中继,但现有的AdHoc路由协议大都是面向通用系统进行设计的,协议比较复杂和庞大,而飞行器网络的特点是节点数量少、网络稳定性差、网络变化动态高、通信带宽窄,这些特点使得使用现有的AdHoc路由协议实现数据中继时,会存在的网络阻塞、占用网络带宽高以及网络状态更新慢等缺点。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装置、飞行器及存储介质,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来实现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有效的和地面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包括: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可选的,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至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序列。可选的,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还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将所述路由表在所述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以使接收到所述路由表的其他节点对应更新所述其他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可选的,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应的飞行器节点,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所述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将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更新为空,并将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更新为0;所述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未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根据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得到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可选的,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得到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获取到达所述地面基站的跳数为0的至少一个飞行器节点作为传输路径的最后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所述飞行器节点结合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所述飞行器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可选的,所述路由表还包括:与每个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对应的信噪比,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还包括: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在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每条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可选的,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每条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选择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至少有两条,则所述飞行器节点选择其中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各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都大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则所述飞行器节点不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可选的,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还包括: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更新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更新对应的数据结构,并添加至待发送的数据包中;所述飞行器节点在所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数据结构中的第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以通过所述中继飞行器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至地面基站;其中,所述数据结构包括: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类型、源节点、目的节点以及各中继飞行器节点,所述目的节点为地面基站。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路由表更新装置,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由飞行器执行,包括: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路由表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路由表更新方法。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路由表更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其中,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然后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AdHoc路由协议实现飞行器节点的数据中继,存在的网络阻塞、占用网络带宽高以及网络状态更新慢等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实现了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的流程图;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的流程图;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网络拓扑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实施例一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可适用于无线网络中的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无线通信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路由表更新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以集成在提供路由表更新服务的飞行器中。结合图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0、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本实施例中,无线网络是一种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具有任意性、临时性和自治性网络拓扑的小规模动态自组织网络,其中飞行器节点的个数不超过128个,以通过限制网络节点的数量来减少路由信息的开销。作为网络节点,每个飞行器都支持AdHoc协议,既具有路由功能,又具有数据中继功能。每个飞行器在网络中兼具作战节点和中继节点两种功能,作为作战节点,可以在地面基站或其它飞行器的指令控制下执行作战意图;作为中继节点,可以根据网络的路由策略和路由表参与路由维护和分组转发工作,由于网络的无线传输范围有限,飞行器与地面基站之间的路由可能需要多跳来实现。为了适应上述的网络场景,本实施例中的各节点使用一种自定义的路由协议,该路由协议的路由表记录各节点到地面基站的最佳传输路径。为了飞行器节点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以结合其他节点的路由信息来计算本节点到地面基站的最佳传输路径。本实施例中,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数据包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至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序列。其中,路由表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用于确定该路由表对应的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示例性的,假设飞行器节点A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有:飞行器节点E、飞行器节点F以及飞行器节点G,飞行器节点A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为飞行器节点G,以及飞行器节点A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为1。则根据飞行器节点A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为飞行器节点G,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为1,可以确定飞行器节点A与地面基站S之间的传输路径为A->G->S。其中,根据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至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序列,可以确定该数据包对应的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例如,假设飞行器节点A与地面基站S之间的传输路径为A->G->S,则飞行器节点A将数据包发送至地面基站S所经过的节点序列为{源节点:A、中继的第一跳经过的节点:G、中继的第二跳经过的节点:空、目的节点:S}。步骤120、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本实施例中,根据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距离关系,飞行器节点可能可以直接监听到地面基站发送的信息,即可以直接与地面基站进行通信,也可能由于距离太远,导致飞行器节点需要通过中继飞行器节点进行数据转发才能接收到地面基站发送的信息,其中,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可以包括路由表或者数据包。可选的,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包括;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接收的发送信息对应的飞行器节点,更新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接收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将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更新为空,并将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更新为0;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未接收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根据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发送信息,得到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飞行器节点根据传输路径,更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本实施例中,飞行器节点可以通过实时监听网络内其它飞行器节点和地面基站发送的信息,来确定飞行器节点能够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有哪些,其中,发送信息可以是其它飞行器节点或地面基站广播的路由表,或者是,其它飞行器节点或地面基站发送的数据包。示例性的,若飞行器节点A能够接收到飞行器节点E发送的数据包,则可以根据飞行器节点E更新飞行器节点A的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的信息,以便于后续使用该信息确定飞行器节点A与地面基站之间的最佳传输路径。示例性的,飞行器节点A如果确定可以接收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飞行器节点A不需要通过中继飞行器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其可以将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更新为空,并将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更新为0;飞行器节点A如果不能接收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根据其能够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E、F、G,以及与飞行器节点E、F、G对应的路由表和/或数据包,确定飞行器节点A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并根据该传输路径,更新路由表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和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可选的,飞行器节点根据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发送信息,得到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获取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为0的至少一个飞行器节点作为传输路径的最后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飞行器节点结合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数据包和/或路由表,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飞行器节点在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示例性的,飞行器节点A从所接收的数据包和/或路由表中获取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为0的目标数据包和/或目标路由表,并获取与目标数据包和/或目标路由表对应的目标飞行器节点B和G,然后分别以目标飞行器节点B和G为传输路径的最后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结合路由表中飞行器节点A能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对应的目标数据包和/或目标路由表,建立路径查找树,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例如,分别将目标飞行器节点B和目标飞行器节点G作为根节点,通过查询飞行器节点E对应的参考路由表5,确定飞行器节点E能够听到目标飞行器节点B,因此,将飞行器节点E作为目标飞行器节点B的子节点,按照此原理,通过查询接收的所有目标数据包和/或目标路由表以及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的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分别建立以目标飞行器节点B和G为根节点的路径查找树,其中路径查找树中的每一条路径都是飞行器节点A到地面基站之间的备选传输路径,每一条路径中的与根节点相距最远的都是飞行器节点A能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可选的,路由表还包括:与每个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对应的信噪比,用于衡量飞行器节点与监听到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的稳定性,相应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还包括: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可选的,在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包括:飞行器节点根据与每条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本实施例中,由于无线网络中的飞行器节点的移动速度较快且具有任意性,因此,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通信时延和通信质量,是选择传输路径的参考因素,相应的,可以根据通信距离即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来选择传输路径。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能确定自身到地面基站的最佳传输路径,在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后,还包括:飞行器节点将路由表在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以使接收到路由表的其他节点对应更新其他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其中,飞行器节点将更新后的路由表在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还能使地面基站根据该更新的路由表对自身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其中,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然后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AdHoc路由协议实现飞行器节点的数据中继,存在的网络阻塞、占用网络带宽高以及网络状态更新慢等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实现了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实施例二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各个可选方案结合。具体的,参考图2a,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10、飞行器节点获得地面基站预先分配的时隙资源。为了避免资源冲突,地面基站按照时分多址协议,预先为无线网络中的每个飞行器节点平均分配预设数量的时隙资源,以使各飞行器节点在分配的时隙资源上进行数据传输。预设数量可以是1,或者是其它预先设置的数值。步骤220、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可选的,飞行器节点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在各自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发送的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步骤230、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以及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步骤240、飞行器节点根据其路由表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能进行快速有效的通信,可以选择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较少或者链路信噪比较大的传输路径,以对飞行器节点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进行优化更新。可选的,飞行器节点从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选择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备选传输路径对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本实施例中,考虑到飞行器节点的运动速度较快,导致网络拓扑的变化较快,因此,优先选择转发次数最少的传输路径,以快速建立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的通信。可选的,若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至少有两条,则飞行器节点选择其中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备选传输路径对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由于路由表中只能记载一条最佳的传输路径,因此,当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的备选传输路径有多条时,可以根据各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中选择传输质量最好的一条路径作为最佳传输路径。可选的,若各备选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都大于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则飞行器节点不对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当各备选传输路径的转发次数都大于现有的传输路径,即备选传输路径的性能比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的性能差时,保持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不变。步骤250、飞行器节点根据传输路径,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当飞行器节点从备选传输路径中选择了更优的传输路径,则需要确定该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整条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并在分配的时隙到来时,将所述信息更新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的对应位置。步骤260、飞行器节点根据更新后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在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对数据进行转发。可选的,在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还包括:飞行器节点根据更新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更新对应的数据结构,并添加至待发送的数据包中;飞行器节点在所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将数据包发送给数据结构中的第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以通过中继飞行器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至地面基站;其中,数据结构包括:数据包的发送类型、源飞行器节点、目的节点以及各中继飞行器节点,目的节点为地面基站。示例性的,假设更新后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为A->G->S,则飞行器节点A将数据结构更新为:本实施例中,数据包的发送类型有代表有通过指定传输路径发送和通过广播传输发送两种,可以用1表示通过指定传输路径发送,2表示通过广播传输发送,也可以用其它的表示方式进行数据包的发送类型的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其中,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然后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AdHoc路由协议实现飞行器节点的数据中继,存在的网络阻塞、占用网络带宽高以及网络状态更新慢等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实现了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以一具体应用场景详细说明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的过程。示例性的,假设如图2b所示的网络拓扑示意图中,A代表地面基站,固定在一个地方,B、C、D、E表示飞行器节点,各飞行器节点在空中快速移动,位置动态变化。飞行器节点B、C、D、E之间以及飞行器节点和地面基站A之间组成了一个无线通信网络,各飞行器节点都要跟地面基站A通信,但是由于飞行器节点C处于低空飞行状态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其发送的数据不能直接到达地面基站A,需要网络内的其它飞行器节点对飞行器节点C的数据进行中继。从图2可以看出,飞行器节点C有3条传输路径可选,分别是C→B→A,C→E→A和C→D→A,下面说明何如选择最优的传输路径。首先,网络内的各节点(如图2所示的A、B、C、D、E节点)都在本地存储有一张如下所示的路由表,各节点会在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对自身的路由表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路由表对外进行广播,以使其它飞行器节点和地面基站能根据接收到的路由表对自身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从而使网络内的所有飞行器节点都能找到与地面基站进行通信的最佳传输路径,以及使得地面基站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路由表。路由表中的ID是飞行器节点和地面基站的身份标识,飞行器节点之间以及飞行器节点和地面基站之间通过ID来区分以及互相识别,例如,地面基站A的ID是0,飞行器节点B的ID是1。本实施例中网络内最多可以有128个节点,因此一张路由表中至多有128个ID。每个飞行器节点会实时监听网络内其他节点的发送信息,并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计算自身与该节点之间的链路信噪比,以根据信噪比来评估自身与该节点之间的链路稳定性,并且将该节点的ID和对应的链路信噪比记录到路由表中的对应位置,以对路由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更新。路由表中的信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生命周期的数值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一般设置为几秒钟,若路由表中的信息超过生命周期后尚未进行更新,则会被舍弃,以此保证了路由表中的信息在飞行器节点高动态变化的情况下的可靠性。路由表中最后一行的信息是根据表中的其余信息,以及接收的其它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路由表计算出来的,与表中的其余信息同步更新。下面以其它节点发送路由表为例,说明飞行器节点C如何计算本地存储的路由表的最后一行的信息。假设飞行器节点B能听到地面基站A的信息,则飞行器节点B的路由表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对应的数据为0。若飞行器节点C接收到飞行器节点B对外广播的路由表,同时飞行器节点C没有收到地面基站A的信息,那么飞行器节点C可以从飞行器节点B的路由表中得知3个信息,其一,飞行器节点B可以和地面基站A进行通信;其二,飞行器节点B到地面基站A需要0跳;其三,飞行器节点B和地面基站A之间的信噪比以及飞行器节点C和飞行器节点B之间的信噪比。根据上述信息,飞行器节点C可以推导出3个信息,其一,飞行器节点C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可以是飞行器节点B;其二,飞行器节点C到地面基站A需要1跳,即飞行器节点B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加1;其三,通过对飞行器节点B和地面基站A之间的信噪比以及飞行器节点C和飞行器节点B之间的信噪比计算平均值,得到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而得到与飞行器节点B的传输路径C→B→A对应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即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信息。飞行器节点C按照上述原理,根据接收到的其他节点的路由表,总共可以得到3条到达地面基站的备选传输路径C→B→A,C→E→A和C→D→A。由于飞行器节点C有多条备选传输路径可以到达地面基站A,因此,飞行器节点C通过比较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和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来确定选择哪条备选传输路径。首先比较各备选传输路径对应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值,发现各备选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都是1,则继续选择“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最大的传输路径,本实施例中,链路信噪比最大的是路径C→B→A,则飞行器节点C将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为飞行器节点B,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为1,以及计算得到的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的值分别填入本地存储的路由表中的对应位置,实现对本地路由表的更新。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的信息还可以用于指导飞行器节点的数据包的发送。飞行器节点可以根据路由表中指示的最优传输路径来完成数据包向地面基站的传输,该传输路径在数据包中用如下数据结构表示。通过设置数据包的发送类型,可以决定数据包是通过指定传输路径发送还是通过广播传输。如果是指定传输路径传输(选择1),则R1、R2代表指定传输路径中的各个飞行器节点,如果是通过广播发送(选择2),则R1、R2代表该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自由经过的飞行器节点。如果R1或R2为空,表示数据包到达目的节点的过程中无需经过这一跳节点;如果R1或R2为255,表示数据包还未找到中继飞行器节点,该数据包只能通过广播发送,即表示该飞行器节点与网络中的各个飞行器节点均不能稳定通信,因此,各个飞行器节点一旦接收到广播的数据包必须进行转发,以提高该飞行器节点的到包率。实施例三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路由表更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路由表更新装置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由飞行器执行,包括:信息接收模块310和路由表更新模块320;信息接收模块310,用于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路由表更新模块320,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其中,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其他节点与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然后根据接收的发送信息,对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AdHoc路由协议实现飞行器节点的数据中继,存在的网络阻塞、占用网络带宽高以及网络状态更新慢等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的路由协议,实现了飞行器在低空飞行或者超视距飞行状态下能够和地面基站进行有效的无线通信。可选的,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以及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所述数据包中的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包括: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至目的节点所经过的节点序列。可选的,还包括:路由表广播模块,用于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之后,,将所述路由表在所述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以使接收到所述路由表的其他飞行器节点对应更新所述其他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可选的,路由表更新模块320,具体用于:根据与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应的飞行器节点,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如果确定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将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经过的第一跳节点更新为空,并将所述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更新为0;如果确定未接收到所述地面基站的发送信息,则根据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得到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根据所述传输路径,更新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可选的,路由表更新模块320,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获取到达所述地面基站的跳数为0的至少一个飞行器节点作为传输路径的最后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结合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接收的所述数据包和/或路由表,得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在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可选的,所述路由表还包括:与每个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对应的信噪比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还包括: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路由表更新模块3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中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以及传输路径的链路信噪比,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确定所述飞行器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可选的,路由表更新模块320,具体用于:从所述至少一条备选传输路径中,选择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最少,并且小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的备选传输路径至少有两条,则选择其中链路信噪比最大的备选传输路径,并根据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若各所述备选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都大于所述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到达地面基站的跳数,则不对所述路由表中的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进行更新。可选的,还包括:数据转发模块,用于根据更新的路由表中的传输路径,更新对应的数据结构,并添加至待发送的数据包中;在所分配的时隙资源上,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数据结构中的第一个中继飞行器节点,以通过所述中继飞行器节点将数据包转发至地面基站;其中,所述数据结构包括:所述数据包的发送类型、源飞行器节点、目的节点以及各中继飞行器节点,所述目的节点为地面基站。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路由表更新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路由表更新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实施例四参照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飞行器包括处理器410、存储器420、输入装置430和输出装置440;飞行器中处理器4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4中以一个处理器410为例;飞行器中的处理器410、存储器420、输入装置430和输出装置44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4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存储器4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路由表更新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路由表更新装置中的信息接收模块310和路由表更新模块320)。处理器4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2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飞行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路由表更新方法。处理器410实现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包括: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存储器4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4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4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飞行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输入装置430可用于接收无线网络中其它飞行器节点广播的路由表,或者还可以产生与飞行器的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440可包括输出接口等,可以将路由表在无线网络中进行广播。实施例五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一种路由表更新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由多个飞行器节点与地面基站构成的无线网络中,包括:飞行器节点接收所述无线网络中其它节点的发送信息,所述发送信息中携带传输路径描述信息,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用于描述所述其他节点与所述地面基站之间传输路径,所述发送信息包括:数据包和/或路由表;所述飞行器节点根据接收的所述发送信息,对所述飞行器节点本地存储的路由表进行更新,所述路由表包括监听到的飞行器节点以及所述传输路径描述信息。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计算机指令可执行不限于如上的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路由表更新方法中的相关操作。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飞行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路由表更新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本申请公开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及终端,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终端基于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终端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对第一边缘节点的使用数量;进一步的,由于终端可通过向一些优质的边缘节点去集中请求数据,且每个优质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返回量较大,而避免继续向一些服务效果不太好的边缘节点请求数据,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并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1.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位于P2P网络内;所述终端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所述终端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表征在所述目标资源的初始播放阶段、所述终端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播放流畅的要求,所述第一设定条件以时间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或以资源的数据量为单位的滑动窗口表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确定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停止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所述资源播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终端接收第三返回量的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第三返回量用于标识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存储有所述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发送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所述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及各第二边缘节点各自对应的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的第二返回量不完全相同。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与第三边缘节点建立心跳机制;所述心跳机制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服务状态,所述第三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若确定存在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则根据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用于替代所述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针对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其中,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所述终端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数量为M;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所述终端在确定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用于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位于P2P网络内;确定单元,用于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所述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表征在所述目标资源的初始播放阶段、所述终端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播放流畅的要求,所述第一设定条件以时间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或以资源的数据量为单位的滑动窗口表示。11.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当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及终端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流媒体点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及终端。背景技术目前的视频点播系统,为了实现低成本的视频播放效果,通常采用P2SP(PeertoServer&Peer,点对服务器和点)系统,该系统中客户端请求的媒体资源部分从CDN(ContentDelivery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节点下载,部分从位于P2P网络内的边缘节点下载,参见如下步骤:首先,客户端在接收到用户对一条视频流的播放请求时,会将整条视频流切成若干个小切片,后续下载任务都是基于小切片为最小单位进行调度分配数据下载的。然后,为了不造成视频流首屏播放的卡顿现象,每条视频流在启播阶段都会先向CDN节点请求一定数据量的小切片数据。接着,在客户端对视频流的缓存达到一定数据量后,将开启P2P下载任务。其中,由于边缘节点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较CDN节点略低,故一条视频流会部署在多个边缘节点上。P2P下载任务用于表示客户端将于同一时刻向不同的边缘节点请求不同切片的数据段,以提高并发数据下载速率。此外,整个下载任务会有一个CDN滑动窗口,当P2P数据下载速率小于这个窗口推进速度时,就会进入CDN补片。在以上过程中,客户端由于会将视频流切分成多个小切片,且粒度较小,从而客户端在执行P2P下载任务时,向每个存储有该视频流的边缘节点请求的数据都将是不连续的,容易造成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而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综上,目前亟需一种高效的数据下载方法。发明内容本申请提供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及终端,用于解决使用P2SP系统对视频流下载时,边缘节点容易出现I/O性能瓶颈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请求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基于该方案,视频点播场景下,终端通过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而后可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最后终端即可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而无须再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了。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对第一边缘节点的使用数量;进一步的,由于终端可通过向一些优质的边缘节点去集中请求数据,且每个优质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返回量较大,而避免继续向一些服务效果不太好的边缘节点请求数据,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并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所述终端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时,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终端是根据它向自己返回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首先确定了该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接着,终端如果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了第一设定条件,该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总量满足缓存播放的最低要求,那么终端将可以依据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通过该方式,终端可以灵活地对当前所需要使用到的边缘节点进行确定。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确定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停止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基于该方案,当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并在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后,各第二边缘节点可向终端返回第二返回量(任意两个第二返回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资源,从而终端若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了第二设定条件时,该第二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总量满足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那么终端将可以暂时停止向存储有目标资源的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了。通过该方式,终端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在满足用户提出的播放流畅要求的条件下,还可以有效保证终端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不至于太多,从而的话,在发生用户停止对目标资源的观看行为的状况时,所造成的资源损失将可以被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所述资源播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终端接收第三返回量的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第三返回量用于标识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基于该方案,视频点播场景下,终端可在接收到用户触发的对一目标资源进行播放的资源播放指令后,通过服务器获取存储有该目标资源的CDN节点以及存储有该目标资源的边缘节点分别为哪些的信息,以便于终端可以从对应的CDN节点和边缘节点获取目标资源以实现播放;进一步的,在首屏播放阶段,终端为了可以满足用户提出的播放流畅要求,则可以首先向CDN节点发送针对该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以使得CDN节点向终端所返回的第三返回量的资源可以用于实现终端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存储有所述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发送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所述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基于该方案,当终端接收到的来自于CDN节点的第三返回量的目标资源可以用于实现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后,终端将可以向环境中存储有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该第四资源获取请求可以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的目标资源,且该相同数量为一最小单位的目标资源,如此,终端便可以较快地从各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在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所需要被使用到边缘节点分别为哪些了,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以及还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及各第二边缘节点各自对应的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的第二返回量不完全相同。基于该方案,在终端接收到各第一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第一返回量的目标资源时,且在确定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终端将可以基于各第一边缘节点在本次返回目标资源的状态数据来确定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所需要被使用到的边缘节点分别为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哪些边缘节点,也即可以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且同时还可以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第二返回量,其中不同的第二边缘节点,它们的第二返回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与第三边缘节点建立心跳机制;所述心跳机制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服务状态,所述第三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使用第二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目标资源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该过程中的一个或者一些第二边缘节点有波动或者变得不可用时,此时终端则可以使用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来为自己提供资源下载服务,即终端可控制第三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目标资源。该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三边缘节点可高效地对终端提供资源下载服务,可在终端与第三边缘节点之间建立心跳机制,以保证第三边缘节点始终处于可服务状态。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若确定存在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则根据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用于替代所述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确定第二边缘节点中存在有不可提供数据下载服务的一个或者一些第二边缘节点时,终端可从第三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可用于替换该个/些不可服务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即替换边缘节点;其中,终端可通过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替换边缘节点究竟可分别是哪些边缘节点,如此将实现终端始终可以对用户提供可流畅播放的目标资源。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针对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其中,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所述终端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时,终端可根据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第二边缘节点,具体又可以包括:针对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终端可以根据它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它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即当前的资源返回周期)中可向终端返回目标资源的数据量(即确定第二返回量),从而的话,终端将可以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选择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由于该N个第一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终端返回的资源总数据量可以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从而终端将可以认为该N个第二边缘节点是各第二边缘节点。该方式具有灵活确定当前所需要使用到的边缘节点的特点。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数量为M;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所述终端在确定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M个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第二边缘节点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传输速率较大的边缘节点,以使该些传输速率较大的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终端就目标资源进行返回,该过程中,通过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序,若终端确定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刚好可以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那么终端可以将这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确定为各第二边缘节点。通过该方式,终端可以实现集中地向优质的若干个边缘节点请求目标资源,而无须向环境中所存在的、且存储有目标资源的全部边缘节点请求数据。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用于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基于该方案,视频点播场景下,终端通过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而后可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最后终端即可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而无须再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了。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对第一边缘节点的使用数量;进一步的,由于终端可通过向一些优质的边缘节点去集中请求数据,且每个优质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返回量较大,而避免继续向一些服务效果不太好的边缘节点请求数据,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并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时,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终端是根据它向自己返回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首先确定了该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接着,终端如果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了第一设定条件,该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总量满足缓存播放的最低要求,那么终端将可以依据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通过该方式,终端可以灵活地对当前所需要使用到的边缘节点进行确定。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确定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停止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基于该方案,当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并在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后,各第二边缘节点可向终端返回第二返回量(任意两个第二返回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资源,从而终端若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了第二设定条件时,该第二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总量满足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那么终端将可以暂时停止向存储有目标资源的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了。通过该方式,终端确定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在满足用户提出的播放流畅要求的条件下,还可以有效保证终端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不至于太多,从而的话,在发生用户停止对目标资源的观看行为的状况时,所造成的资源损失将可以被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所述资源播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目标资源;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接收第三返回量的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第三返回量用于标识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基于该方案,视频点播场景下,终端可在接收到用户触发的对一目标资源进行播放的资源播放指令后,通过服务器获取存储有该目标资源的CDN节点以及存储有该目标资源的边缘节点分别为哪些的信息,以便于终端可以从对应的CDN节点和边缘节点获取目标资源以实现播放;进一步的,在首屏播放阶段,终端为了可以满足用户提出的播放流畅要求,则可以首先向CDN节点发送针对该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以使得CDN节点向终端所返回的第三返回量的资源可以用于实现终端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存储有所述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发送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所述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基于该方案,当终端接收到的来自于CDN节点的第三返回量的目标资源可以用于实现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后,终端将可以向环境中存储有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该第四资源获取请求可以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的目标资源,且该相同数量为一最小单位的目标资源,如此,终端便可以较快地从各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在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所需要被使用到边缘节点分别为哪些了,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以及还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及各第二边缘节点各自对应的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的第二返回量不完全相同。基于该方案,在终端接收到各第一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第一返回量的目标资源时,且在确定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自身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时,终端将可以基于各第一边缘节点在本次返回目标资源的状态数据来确定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所需要被使用到的边缘节点分别为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哪些边缘节点,也即可以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且同时还可以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第二返回量,其中不同的第二边缘节点,它们的第二返回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终端还包括边缘节点保活单元;所述边缘节点保活单元,用于:与第三边缘节点建立心跳机制;所述心跳机制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服务状态,所述第三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使用第二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目标资源的过程中,为了防止该过程中的一个或者一些第二边缘节点有波动或者变得不可用时,此时终端则可以使用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来为自己提供资源下载服务,即终端可控制第三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目标资源。该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三边缘节点可高效地对终端提供资源下载服务,可在终端与第三边缘节点之间建立心跳机制,以保证第三边缘节点始终处于可服务状态。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还用于:若确定存在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则根据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用于替代所述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确定第二边缘节点中存在有不可提供数据下载服务的一个或者一些第二边缘节点时,终端可从第三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可用于替换该个/些不可服务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即替换边缘节点;其中,终端可通过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替换边缘节点究竟可分别是哪些边缘节点,如此将实现终端始终可以对用户提供可流畅播放的目标资源。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针对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其中,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时,终端可根据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来确定第二边缘节点,具体又可以包括:针对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终端可以根据它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它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即当前的资源返回周期)中可向终端返回目标资源的数据量(即确定第二返回量),从而的话,终端将可以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选择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由于该N个第一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终端返回的资源总数据量可以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从而终端将可以认为该N个第二边缘节点是各第二边缘节点。该方式具有灵活确定当前所需要使用到的边缘节点的特点。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中,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数量为M;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确定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基于该方案,在终端从M个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第二边缘节点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传输速率较大的边缘节点,以使该些传输速率较大的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终端就目标资源进行返回,该过程中,通过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进行排序,若终端确定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刚好可以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那么终端可以将这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确定为各第二边缘节点。通过该方式,终端可以实现集中地向优质的若干个边缘节点请求目标资源,而无须向环境中所存在的、且存储有目标资源的全部边缘节点请求数据。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方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请求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能的系统架构,在该系统架构中,可包括终端110,至少一个CDN节点120(图1中仅以一个CDN节点示意),至少一个边缘节点130(例如图1中示出的边缘节点1301,边缘节点1302和边缘节点1303)。可选的,该系统架构中还包括服务器140。终端110可为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智能设备;进一步的,终端110中可安装有视频播放器。在用户想要对终端110中一视频播放器中的一视频资源进行观看时,用户可以对该视频资源对应的图标进行点击,从而终端110可以接收到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在终端110接收到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时,终端110可以向服务器140发送一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该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中包括用户本次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的资源标识,以使服务器140向自身(即终端110)返回可服务节点信息,该可服务节点信息用于指示本次可向终端110提供视频资源下载服务的CDN节点的信息以及边缘节点的信息,换句话说,该可服务节点信息用于告知终端110,本次它可以向哪一个/些CDN节点以及哪一些边缘节点发送视频资源获取请求,也即该可服务节点信息中所包括的CDN节点以及边缘节点均存储有本次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其中,边缘节点位于P2P网络内。服务器140可用于接收终端110发送的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并在接收到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后,基于该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中包括的资源标识,确定出本次可服务于终端110的CDN节点以及边缘节点,并在确定出可服务的CDN节点的信息以及边缘节点的信息后,向终端110返回可服务节点信息。终端110还可用于,在接收到服务器140返回的可服务节点信息后,基于该可服务节点信息中的CDN节点的信息(如包括CDN节点120),而向CDN节点120发送用于首屏播放的视频资源的资源获取请求。该过程中,由于较于边缘节点,CDN节点具有带宽大、性能稳定的特点,因此,终端110最开始在对一视频资源进行播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身对视频资源进行缓存的缓存(总)量可以用于满足用户提出的流畅播放的要求,从而终端110可通过向CDN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而非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其中,在终端110向CDN节点发送用于首屏播放的视频资源的资源获取请求之前,终端110还可用于对本次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进行切分,如将视频资源按照时间从前往后的顺序、均匀切分成P个资源分片,并且为每一个资源分片打上唯一的分片标识,从而,终端110后续可以依据被切分而产生的分片标识来控制CDN节点或者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指定的视频资源。说明的是,终端110对本次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进行切分,属于一种预操作,实际并未发生。因此,终端110可以向CDN节点120发送用于首屏播放的视频资源的资源获取请求,该资源获取请求中所请求的视频资源的数据量可以用于满足用户提出的播放流畅的要求。如资源获取请求中可以包括Q个资源分片(Q小于P),且该Q个资源分片为P个资源分片中的前Q个。CDN节点120在接收到终端110发送的用于首屏播放的视频资源的资源获取请求时,则可以将本地存储的Q个资源分片传输至终端110。终端110还可用于,在接收到CDN节点120返回的Q个资源分片时,首先可对其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到用户本次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对应的平均码率,如设平均码率以B(以Kbps为单位)进行标识。接着,终端110一方面可以向用户展示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即开启首屏播放;另一方面,由于终端110自身对视频资源进行缓存的缓存总量已经满足了首屏播放流畅的要求,此时终端110为了可以减轻CDN节点的服务压力,它可以基于所接收到的可服务节点信息中的边缘节点的信息,而向该些边缘节点(全部或者部分的边缘节点)分别发送同一大小的资源获取请求,以使该些边缘节点来向自己提供服务,即返回后续的视频资源。其中,同一大小的资源获取请求表示终端110向该些边缘节点中的每一个边缘节点发送同一大小、但分片标识不同的资源获取请求,该方式可以提升边缘节点向终端110返回视频资源时的并发能力,以使得终端110在短期内可更多地接收到后续的视频资源。说明的是,在对平均码率B进行解析时,并非一定要求终端110在对Q个资源分片全部接收后才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平均码率B可被编辑在视频资源对应的文件的前几个Kb中,因此,终端110可在未全部接收到Q个资源分片时,即可获取到平均码率B。继续说明的是,此时由于终端110为首次向边缘节点请求资源,即表示终端110尚且无法获知可服务节点信息中的每一个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因此,为了使得终端110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到每一个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终端110可同时向每一个边缘节点分别发送同一大小的资源获取请求,且该同一大小仅为一个资源分片数据量尺度。边缘节点130可以用于基于终端110发送的资源获取请求,利用本地预先存储的、且为本次用户想要观看的视频资源,而向终端110传输资源获取请求中所要求返回的资源分片。针对终端110同时向多个边缘节点分别发送资源获取请求的过程,即在同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不同的边缘节点向终端110返回的资源分片不相同(指资源内容),但资源分片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资源分片的数量是由终端110根据各个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的。在一种场景下:若终端110在同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各个边缘节点分别发送了同一大小的资源获取请求,则终端110还可用于,根据各个边缘节点向其传输同一大小的资源时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它可以向该些边缘节点中的哪些边缘节点发送新一轮的资源获取请求,以获取后续的视频资源。其中,在新一轮的资源获取请求中,被终端110所选中的那些边缘节点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向终端110传输的资源分片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资源分片的数量是由终端110根据所选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各自在上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的返回量确定的,更进一步的,可以是根据所选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各自的传输速率确定的。该过程中,需控制被终端110所选中的那些边缘节点向终端110返回的资源总数据量满足一定的预设条件,即需要控制终端110对视频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预设的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其中,该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为流畅播放条件下、用户最大可以观看到的视频资源总量,该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经验进行确定,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用户中途不想继续观看而退出正在播放的视频,若此时边缘节点返回的视频资源过多(即终端110本地实际缓存的视频资源总量过大),则很容易带来网络资源浪费以及占用终端110的内存资源的问题。在又一种场景下:若终端110在同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向各个边缘节点分别发送了并非为同一大小的资源获取请求,则终端110还可用于,根据各个边缘节点向其传输对应大小的资源时的传输时长,来确定各个边缘节点各自的传输速率,进而可以确定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它可以向该些边缘节点中的哪些边缘节点发送新一轮的资源获取请求,以获取后续的视频资源。其中,在新一轮的资源获取请求中,被终端110所选中的那些边缘节点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向终端110传输的资源分片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资源分片的数量是由终端110根据所选中的各个边缘节点各自在上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的返回量确定,更进一步的,可以是根据所选中的那些边缘节点各自的传输速率确定的。该过程中,需控制被终端110所选中的那些边缘节点向终端110返回的资源总数据量满足一定的预设条件,即需要控制终端110对视频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预设的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其中,该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为流畅播放条件下、用户最大可以观看到的视频资源总量,该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经验进行确定,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用户中途不想继续观看而退出正在播放的视频,若此时边缘节点返回的视频资源过多(即终端110本地实际缓存的视频资源总量过大),则很容易带来网络资源浪费以及占用终端110的内存资源的问题。说明的是,上述例子中终端110可根据各个边缘节点各自的传输速率来确定在新一轮的资源获取请求中指示各个边缘节点需要返回的资源分片的数量,其中,资源分片的数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确定:方式1、针对一个传输速率,预先设置好对应于它的资源分片的数量,其中,传输速率越大,资源分片的数量也越大。如传输速率为5Kbps时,则确定资源分片的数量为2,如传输速率为8Kbps时,则确定资源分片的数量为3,如传输速率为15Kbps时,则确定资源分片的数量为4。方式2、针对一定区间范围的传输速率,预先设置好属于该区间范围的任一传输速率均对应同一个资源分片的数量,其中,传输速率越大。资源分片的数量也越大。如传输速率处于0-5Kbps时,则确定资源分片的数量为2,如传输速率为10-15Kbps时,则确定资源分片的数量为4。基于上述技术系统架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请求方法,该方法由图1中的终端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1,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在本步骤中,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本地分别预先存储有目标资源。各第一边缘节点可以为存储有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中的部分边缘节点或者全部边缘节点。可选的,所述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所述资源播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终端接收第三返回量的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第三返回量用于标识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例如,视频点播场景下,若用户当前想对一视频资源进行观看,则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终端的视频软件中该视频资源对应的图标来实现。其中,终端所接收到的用户的点击操作,可以用于表示终端接收到一资源播放指令,该视频资源即为目标资源。此时,一方面,终端可从服务器处获取预先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CDN节点的信息以及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边缘节点的信息。另一方面,终端可对该视频资源进行预划分的操作,形成一个个的资源分片,且任意两个资源分片的数据量相同,也即规定后续CDN节点以及边缘节点最小可以以多大的数据量向自己返回视频资源;换言之,终端可根据该视频资源的总数据量,以及依据从资源头到资源尾的顺序(即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P等份,每一份的视频资源称为一个资源分片,且每一份的资源分片具有自己唯一的分片标识,那么后续CDN节点或者边缘节点将可以以一个资源分片的正整数倍(即1,2,3……)的数据量向终端返回视频资源,其中,CDN节点或者边缘节点每次向终端返回的资源分片的数量是由终端进行确定的。如,设用户想要观看的一视频资源的大小为600M,此时终端若以1M的大小为单位、并按照从资源头到资源尾的顺序对该视频资源进行等分操作,则可以得到600个资源分片;进一步的,可依据从资源头到资源尾的顺序,将得到的这600个资源分片逐一令为:第1分片,第2分片,第3分片……第600分片。同时,终端通过向服务器发送可服务节点确定请求,并设服务器返回的可服务节点信息包括CDN1节点,及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那么可以说明对于本次用户想要观看的该视频资源,终端可以向CDN1节点及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以由该些节点向自己返回视频资源、供用户进行观看。由于CDN节点的服务质量普遍高于任一边缘节点的服务质量,因此,在视频资源的初始播放阶段,终端为了可以使得对视频资源的播放能够快速达到播放流畅的要求,即终端确定自身对视频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其中第一设定条件为缓存播放的最低要求,那么终端最开始可以向CDN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即第三资源获取请求),该第三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CDN节点向终端返回的视频资源的数据量(即第三返回量)在扣除掉终端用于实时播放的视频资源的数据量后而得到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比如,终端可以向CDN1节点发送自资源头开始的、连续若干个资源分片的资源获取请求(即第三资源获取请求),如终端可以向CDN1节点请求第1分片、第2分片、第3分片……第Q分片,共Q个资源分片的资源获取请求,其中Q小于P。进一步的,终端还可以从CDN1节点返回的前几个资源分片(自资源头开始,但位于第Q分片之前的若干个资源分片)中解析出本次视频资源的平均码率B。可选的,所述终端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存储有所述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发送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所述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接着上述的可服务节点信息包括CDN1节点、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的例子,例如,终端在确定CDN1节点向自己返回的第三返回量的视频资源能够用于实现本地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终端将可以暂时不再向CDN1节点继续发送资源获取请求,而是向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如此将可以减轻CDN1节点的工作压力。在终端向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并发性能,也即终端在发送完一次资源获取请求后,在与之对应的资源返回周期中将可以接收到边缘节点返回大量的视频资源,那么终端可以向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全部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如终端可以同时向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发送一资源获取请求,其中,该资源获取请求即为第四资源获取请求。进一步的,终端在向存储有该视频资源的各个边缘节点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时,终端为了可以较快地获取到各个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那么终端将可以向各个边缘节点请求相同数量的视频资源,且该相同数量为一个资源分片;其中,任意两个被请求的资源分片的内容不相同。步骤202,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在本步骤中,在终端接收到各第一边缘节点向自己返回第一返回量的目标资源时,终端将可以基于各第一边缘节点在返回第一返回量的目标资源时的状态数据(包括资源数据量和传输时长),来确定自己下一次可以向其中的哪些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其中,由终端所确定出来的该些边缘节点即为各第二边缘节点。通过该方式,终端将可以逐步地实现向一些比较优质的边缘节点集中请求目标资源,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以及还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可选的,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所述终端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条件可以使用以时间为单位(如以s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来表示,也可以使用以资源的数据量为单位(如以bit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来表示,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第一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播放的最低要求。比如,前述例子中,终端在开启首屏播放时需向CDN1节点请求第1分片、第2分片、第3分片……第Q分片,一共Q个资源分片的资源,这里的以Q个资源分片的资源数据量进行滑动的窗口可称为第一设定条件,如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设定条件令为c1;又或者,通过对这Q个资源分片的资源总数据量与平均码率B进行计算,则可以确定出以时间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所表示的第一设定条件。接着上述的可服务节点信息包括CDN1节点、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的例子,可以包括如下场景:一种可能的场景A是:设在T1时刻,CDN1节点向终端返回了第Q个资源分片,此时终端可以基于下面两个原因,而将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作为各第一边缘节点,包括:原因1:为了提升并发性能;原因2:当前为终端首次向存储有目标资源的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的时间节点,即表示终端尚且还无法获知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中的每一个边缘节点的服务效果。因此,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在当前的资源获取请求发送节点下,终端可以向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发送一资源获取请求,此时该资源获取请求即为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从而在当前的资源返回周期中,终端将可以根据各个第一边缘节点(指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返回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中所指定的资源时的状态数据(状态数据包括资源的数据量和边缘节点返回该资源时所耗费的传输时长),来确定各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其中,终端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所指示的资源的资源总数据量,须用于实现终端对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与前述例子的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等价。因此,在当前的资源返回周期中,终端可获取到各第一边缘节点(指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各自的传输速率;进一步地,终端将可以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需要被使用到的边缘节点分别可以为哪些,其中,该些被确定出来进行使用的边缘节点即为各第二边缘节点。可选的,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及各第二边缘节点各自对应的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的第二返回量不完全相同。例如,前述例子中,终端在获取到各第一边缘节点(指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各自的传输速率后,那么终端可依据预设的传输速率与资源数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各个第一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能够向终端返回的资源的大小。其中,资源数据量与传输速率之间呈正相关,也即,传输速率越大,则资源数据量也相对较大。此外,传输速率与资源数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传输速率与资源数据量一一对应,也可以为属于一定区间范围的多个传输速率,将对应于同一个资源数据量,本申请对传输速率与资源数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建立不做具体限定。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包括: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针对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其中,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所述终端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例如,前述例子中,终端在确定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所能够返回的资源数据量后,那么针对位于当前资源返回周期之后的第一个资源返回周期(即当前资源返回周期的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终端接下来将可基于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各第一边缘节点在返回各自能够传输的资源数据量时,所需要耗费的传输时长。进一步地,终端通过计算,可确定出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最少需要使用到多少个边缘节点来为自己提供资源下载服务,并使得该些被确定出来的边缘节点所返回的资源总量对终端本地的缓存总量能够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其中,第二设定条件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用户数据进行确定的,参考对第一设定条件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定条件可以使用以时间为单位(如以s为单位)的滑动窗口进行表示,也可以使用资源的数据量为单位(如以bit为单位)的滑动窗口进行表示,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第二设定条件用于表示缓存播放的最高要求,比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设置的该第二设定条件可被解释为:控制终端本地缓存一个设定时长/设定资源总量的资源(设定时长/设定资源总量可基于时间而滑动),从而在满足用户对视频资源进行流畅观看的需求时,且若发生用户中途选择不继续观看视频资源的突发状况时,此时所造成的网络资源浪费以及终端内存资源的浪费处于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如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设定条件令为c2。可选的,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数量为M;所述终端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包括:所述终端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所述终端在确定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接着前述的例子,在终端确定最少需要多少个边缘节点才可使得该些边缘节点所返回的资源总量可以用于实现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终端可以对各第一边缘节点——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共5个第一边缘节点,按照传输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然后,以传输速率最高的第一边缘节点作为计算起点,计算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究竟需要使用到传输速率由高到低的这5个边缘节点中的前几个边缘节点。可以参见如下计算公式:其中,ni表示经排序后的第i个第一边缘节点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可以返回的资源分片的数量,si表示经排序后的第i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本申请实施例中以Kbps为单位),a表示每一个资源分片的数据量(本申请实施例中以Byte为单位),c2表示第二设定条件(本申请实施例中以s为单位),数字8为(bit与Byte之间的)转换系数。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具有5个第一边缘节点,因此i最大值可以取5。通过该方式,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可以实现由传输速率较高的若干个边缘节点来为终端提供服务,而非必须用到全部的边缘节点;此外,每一个提供服务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资源分片的数据量是根据该边缘节点在历史资源返回周期中的传输速率进行确定的,传输速率大则资源分片的个数也相对较多,从而可以极大地减少每一个提供服务的边缘节点的I/O资源消耗及内存占用问题。可选的,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基于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确定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停止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如,终端通过计算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可以用于实现终端本地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终端将不再向任一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以及也不会向CDN1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步骤203,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在本步骤中,在终端中从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了第二边缘节点后,终端则可以向第二边缘节点发送第二资源获取请求。基于该方案,视频点播场景下,终端通过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而后可根据各第一边缘节点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来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最后终端即可向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而无须再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了。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终端对第一边缘节点的使用数量;进一步的,由于终端可通过向一些优质的边缘节点去集中请求数据,且每个优质的边缘节点向终端返回的针对目标资源的返回量较大,而避免继续向一些服务效果不太好的边缘节点请求数据,从而可以克服边缘节点I/O性能出现瓶颈的技术问题,并可以提升边缘节点的数据预读性能。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中,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不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所述CDN节点发送第五资源获取请求。例如,设在T2时刻,终端确定本地实际已缓存的资源总量并不满足第一设定条件,也即终端缓存的资源总量不满足播放流畅的要求了,那么此时为了可以尽快对终端本地实际缓存的资源进行补充,终端可向CDN1节点发送第五资源获取请求,从而基于CDN1节点向终端返回的第五返回量的视频资源,终端本地实际缓存的资源总量将又可再次地满足播放流畅的要求。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中,所述终端与第三边缘节点建立心跳机制;所述心跳机制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服务状态,所述第三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在前述例子中,若终端通过计算,确定传输速率由高到低的边缘节点依次为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边缘节点3,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进一步的,终端通过计算发现,在下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只需要控制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和边缘节点3向自己返回资源,即可以使得本地实际缓存的资源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和边缘节点3可称为第二边缘节点,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可称为第三边缘节点。从而,在终端分别向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和边缘节点3发送资源获取请求的同时,终端还将与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建立心跳机制。比如终端通过向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发送心跳消息,然后在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接收到心跳消息时,各自向终端返回心跳确认消息,从而可保证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始终与终端之间存在有效通讯。可选的,所述终端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之后,还包括:所述终端若确定存在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则根据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用于替代所述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如前述的例子,在终端控制传输速率较快的边缘节点1,边缘节点2和边缘节点3向自己返回视频资源时,若终端在预设时长(此预设时长可略大于终端为各个第二边缘节点分别确定的在新一轮的资源返回周期内的传输时长,其中,第二边缘节点不同,对应于该第二边缘节点的预设时长也随之改变)内并未接收到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二边缘节点返回的视频资源,例如终端在对应于边缘节点3的预设时长内,并未接收到边缘节点3返回的视频资源,则表示边缘节点3这一第二边缘节点处于不可服务状态,则终端为了实现本地实际缓存的资源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那么终端可以从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这两个第三边缘节点中确定出可以用于替换边缘节点3的边缘节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对边缘节点3的替换:方式1:终端可以使用本地已经存储的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这两个第三边缘节点在历史最近一次的资源返回周期中为终端提供服务时的传输速率,从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中确定出可用于替换边缘节点3的边缘节点,包括确定仅使用边缘节点4来为终端提供资源下载服务,还是确定需同时使用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来为终端提供资源下载服务。方式2:终端为了避免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这两个第三边缘节点在未被使用的这段相对闲置时间中,两者的传输速率发生了变动,也即终端原先确定并存储的、有关于这两个第三边缘节点在历史最近一次的资源返回周期中向终端提供服务时的传输速率,并不能准确地用来表示它们在当前时刻的传输速率,为此,终端可以向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发送一个资源获取请求,以重新获取它们在当前时刻的传输速率。其中,终端向边缘节点4和边缘节点5分别发送的资源获取请求中所要求获取的资源数据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资源请求方法在具有播放功能的设备中均可应用,不限于PC或者移动终端。具体的,可通过将数据下载模块封装成SDK(SoftwareDevelopmentKit,软件开发工具包)的形式,而嵌入到移动终端的播放器中。从而,在移动终端接收到用户触发的一资源播放指令时,更具体的,是移动终端中的播放器接收到该资源播放指令,则播放器可通过调用数据下载模块所对应的SDK的相应接口,将该资源播放指令所指示的视频资源的资源标识传入到数据下载模块,然后数据下载模块开启数据下载,并将下载完成的数据发送给播放器,以由播放器进行播放。基于同样的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如图3所示,该终端包括: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用于向各第一边缘节点分别发送针对目标资源的第一资源获取请求。确定单元302,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还用于向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资源获取请求。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针对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若确定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一设定条件,则根据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各第二边缘节点。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还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确定所述目标资源的缓存总量满足第二设定条件时,停止向边缘节点发送资源获取请求。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还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资源播放指令;所述资源播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播放所述目标资源;向内容分发网络CDN节点发送针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三资源获取请求;接收第三返回量的所述目标资源;所述第三返回量用于标识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还用于:在确定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一设定条件后,向存储有所述目标资源的各边缘节点发送分别发送第四资源获取请求;所述第四资源获取请求用于指示各边缘节点向所述终端返回相同数量的第四返回量。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基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一返回量,确定各第二边缘节点及各第二边缘节点各自对应的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的第二返回量不完全相同。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还包括边缘节点保活单元303;边缘节点保活单元303,用于:与第三边缘节点建立心跳机制;所述心跳机制用于所述终端确定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服务状态,所述第三边缘节点为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除去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之外的边缘节点。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资源获取请求发送单元301,还用于:若确定存在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则根据所述第三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出用于替代所述处于不可服务状态的第二边缘节点的边缘节点。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在历史最近的一个资源返回周期中,针对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的任一个第一边缘节点,根据所述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边缘节点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从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中确定出N个第一边缘节点;其中,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各自对所述目标资源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进一步地,对于该终端,所述各第一边缘节点的数量为M;确定单元302,具体用于:将M个第一边缘节点的传输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确定前N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但前N-1个第一边缘节点对应的第二返回量的总量无法用于实现所述缓存总量满足所述第二设定条件时,将所述N个第一边缘节点作为所述各第二边缘节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具体可以为桌面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erProcessingUnit,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CRT)等。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向处理器提供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资源请求方法的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按照获得的程序执行资源请求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资源请求方法。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可以降低现有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的实施和维护成本。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配置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所述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本申请适用于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1.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所述业务元数据包含表头元数据和数字元数据;根据数据库的元数据项表,将表头定义为元数据项,并通过增加父元素标识parent_id,配置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所述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父表头,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子表头;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当接收到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分别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并根据表头元数据项填写内容;按照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具体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所述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具体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具体包括: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所述待合并行数信息和所述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按照所述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所述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的所述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在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所述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所述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述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获取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所述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按照所述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对所述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按照所述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所述森林模型进行更新。8.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所述业务元数据包含表头元数据和数字元数据;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数据库的元数据项表,将表头定义为元数据项,并通过增加父元素标识parent_id,配置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所述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父表头,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子表头;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处理单元,用于当接收到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分别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填写单元,用于根据表头元数据项在合并单元格内填写内容;按照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还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所述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还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所述待合并行数信息和所述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按照所述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和填写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的所述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述填写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所述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所述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述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所述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所述填写单元,还用于按照所述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更新单元;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当接收到对所述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所述更新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所述森林模型进行更新。15.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16.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背景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化的涌入,多级表头报表的设计与灵活导出问题不断深入探究与应用。因其具有信息显示直观具体、信息归类灵活方便的特点。故在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中,多级表头报表在企业客户应用中变得非常常见且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对于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定义方式,不是利用实际的表头元数据项去定义,而是使用报表所用的配置项,根据表头元数据内容在配置项中定义表头内容,并且配置各个表头的配置项关系,再将需要显示的配置项与业务元数据进行关联,进而通过该配置项实现报表的显示。然而,通过上述这种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会需要相应存在两套元数据结构(即业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各自对应一套元数据结构),对于实施和运维的工作量则会大大增加,每一次用户在调整业务元数据时,就必须到对应的报表配置项中进行对应的调整,调整过程非常琐碎且较容易出错,增加了实施维护成本。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现有的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对于实施和运维的工作量则会大大增加,进而会提高实施维护成本的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配置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所述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父表头,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子表头;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可选的,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可选的,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具体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所述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可选的,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具体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可选的,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具体包括: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所述待合并行数信息和所述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按照所述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所述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的所述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在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所述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所述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述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获取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所述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按照所述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对所述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按照所述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所述森林模型进行更新。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配置单元,用于配置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所述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父表头,所述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子表头;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所述表头单元格信息和所述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报表的表头信息。可选的,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所述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可选的,所述计算单元,具体还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所述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可选的,所述计算单元,具体还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所述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可选的,所述计算单元,还用于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所述待合并行数信息和所述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按照所述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和填写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所述目标节点对应的所述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所述填写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所述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所述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所述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述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所述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所述填写单元,还用于按照所述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所述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所述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更新单元;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当接收到对所述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所述更新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所述森林模型进行更新。依据本申请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的实体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与目前现有的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相比,本申请可预先配置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该森林模型中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的父表头,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该报表中的子表头,进而可实现将报表表头也定义为元数据项,且将表头元数据项之间按照多级表头的表头结构创建对应关系。然后根据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可确定所述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所述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可按照该单元格信息和相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报表的表头信息,进而建立表头元数据项与报表多级表头相应单元格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由于可用表头元数据项直接定义报表多级表头,无需使用报表所用的配置项,将业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共用一套元数据结构即可使用,相当于利用一套元数据结构代替原来两套元数据结构,减轻了前期实施的工作量,并且后续维护时可直接对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即可,无需再调整报表配置项,从而实现报表内容的自动调整,节省了维护的成本,也提高了维护效率和准确性。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级表头报表的实例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森林模型中树形节点实例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针对目前现有的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对于前期实施和后期运维的工作量都会大大增加,进而会提高实施维护成本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可以节省前期实施和后期运维成本,还可以提高后期维护效率和准确性,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101、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其中,多级表头报表中包含多个表头,这些表头中有的表头之间具有上下级关系。例如,如图2所示,图中的灰色区域(如“序号”、“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本期已结账”、“应付金额”、“已付金额”、“未付金额”等)为多级表头报表中的表头部分,而“本期已结账”的表头为“应付金额”、“已付金额”、“未付金额”三个表头的上级表头。业务元数据(Metadata),为描述业务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Property)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数据类型、存储位置、校验规则等功能。对于本实施例,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可以包含表头元数据(对应描述报表表头)以及数字元数据(对应描述报表内具体数据,如各个数字金额、供应商名称等)。对于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的装置或设备,具体可配置在服务器侧,用于在元数据框架下实现将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定义为元数据项,与目前业务系统和报表系统需要两套元数据结构的方式相比,使得业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共用一套元数据结构即可实现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与显示,减轻相应的实施和维护成本。具体执行步骤102至103所示过程。102、配置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其中,该森林模型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或者如果森林模型中都是根节点、且无子节点的结构,那么该森林模型相当于数组结构,即数组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而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的父表头,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的子表头。例如,如图2所示,“本期已结账”的表头为“应付金额”、“已付金额”、“未付金额”三个子表头的父表头。在森林模型中,每棵树之间的排列顺序可以预先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配置,且配置后的排列顺序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各个表头的展示顺序。对于森林模型中每棵树的根节点都对应森林模型的第一层节点,这样每棵树可按照同一平面展开排列,且节点层数较多的树要高于节点层数较少的树。数据库主要涉及的表为scm_bas_item_system、scm_bas_relation和scm_bas_template。这三张表是元数据框架的核心,scm_bas_item_system是元数据项表,scm_bas_template实体表,而其之间为n:n,即多对多的关系,所以scm_bas_relation是该元数据项表与该实体表之间相应的关系表。对于本实施例,可将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定义为元数据项,即scm_bas_item_system表的记录,并在此表上增加parent_id字段,使得表头元数据项成树形结构。树状的元数据结构叶子节点正好是多表头的数据项,而父节点对应了多级表头报表中的父表头,子节点对应了多级表头报表中的子表头。而且此结构支持相对无限层级,使得完整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的表头部分,进而从数据上保证了多表头报表导出的正确性。103、根据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多表头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表头单元格信息和表头元数据项,确定多表头报表的表头信息。其中,表头单元格信息中可包含节点对应表头在多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位置、和该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哪些单元格才能得到等信息。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为该森林模型中节点层数最多的树所对应的节点层数。节点在森林模型中所在的节点层数为该节点在其所在树中的节点层数,例如,如果节点a为根节点,那么节点a所在的节点层数为1;如果节点b在其所在树中的节点层数为3,那么节点b在森林模型中所在的节点层数为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生成的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分别与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相对应,因此可根据节点所在树的节点位置以及这棵树在森林模型中的位置,确定该节点对应表头在多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位置。然后可根据节点在森林模型中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可确定该节点对应表头在多表头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哪些单元格才能得到,具体包括需要合并哪些横向的单元格以及哪些纵向的单元格。后续可根据这些单元格合并得到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单元格,然后按照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在合并得到的该表头单元格中填写相应的表头内容文字,进而将报表的表头内容展示出来。通过应用上述实施过程,可建立表头元数据项与报表多级表头相应单元格之间的映射关系,方便后续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表头元数据项森林模型进行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和显示。通过本实施例上述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与目前现有的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处理方式相比,可实现将报表表头也定义为元数据项,且将表头元数据项之间按照多级表头的表头结构创建对应关系。无需使用报表所用的配置项,减轻了前期实施的工作量,并且后续维护时可直接对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即可,无需再调整报表配置项,从而实现报表内容的自动调整,节省了维护的成本,也提高了维护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的,作为上述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的细化和扩展,为了说明步骤103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实现准确确定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单元格合并情况,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步骤103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其中,待合并行数信息中可包含表头单元格对应的高度信息,即需要合并的纵向单元格的个数;待合并列数信息中可包含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宽度信息,即需要合并的横向单元格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节点所在森林模型中的节点层数,以及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单元格纵向需要合并的单元格数量,进而确定该节点的高度。而对于节点的宽度,如果节点是父节点,那么可以根据该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单元格横向需要合并的单元格数量。通过这种单元格高度和宽度分别计算的方式可以准确得到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哪些单元格,避免由于单元格合并问题,导致出现多级表头报表数据导出错误的情况。为了说明上述确定得到待合并行数信息的实施过程,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该步骤具体可以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通过这三种确定节点表头单元格对应待合并行数方式,将节点的情况一一考虑全面,保证合并后的表头单元格与报表表头完整对应。例如,节点a为无子根节点,即没有叶子节点只有一个根节点的节点,那么可确定节点a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高度为森林模型中的最大高度,即可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节点a对应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如果森林模型的最大高度为5,那么节点a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5行的单元格;节点b为叶子节点,即节点b没有再下一层级的子节点,节点b为所在树中的末端节点,如果节点b所在树的节点层数为3,而森林模型的最大高度为5,说明节点b所在层以及下两层需要合并,因此节点b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3行的单元格,且从所在层开始合并下两层的单元格;节点c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即既不是无子根节点又不是叶子节点,那么节点c对应的表头单元格无需纵向合并单元格,待合并行数为1。对应本实施例,为了说明上述确定得到待合并列数信息的过程,作为一种可选方式,该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即对于无子根节点和叶子节点,无需纵向合并单元格。通过这三种确定节点表头单元格对应待合并列数方式,将节点的情况一一考虑全面,保证合并后的表头单元格与报表表头完整对应。例如,如图3所示,图中根节点、节点A、节点B、节点C和节点D同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作为整棵树的根节点,可以将包含的全部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该根节点对应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具体有5个叶子节点,那么根节点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5列的单元格;节点A所在分支具有3个叶子节点,那么节点A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2列的单元格,且从左起的3列单元格开始合并;节点B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为1,则待合并列数为1,即节点B无需横向合并单元格;节点C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为2个,那么节点C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2列的单元格,且合并最右侧的两列单元格;节点D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同样是2个,即节点D对应的表头单元格需要合并2列的单元格,且合并最左侧的两列单元格。在本实施例中,在得到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和待合并列数信息之后,为了得到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准确的表头信息,上述步骤103中按照表头单元格信息和表头元数据项,确定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信息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和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以及按照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例如,依据目标节点对应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和待合并列数,以及需要合并哪些单元格,可构造出该目标节点在多级表头报表中对应的目标表头单元格,然后按照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可确定在该目标表头单元格中需要填写哪些文字内容,能够表达出该目标表头的内容。基于上述实施例的过程,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构造的表头元数据项森林模型下,为了实现多级表头报表数据的准确导出,本方法还可以包括:当接收到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首先构造报表表头部分,将目标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目标表头单元格;然后在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至此报表的表头部分构造完毕。接着是导出报表具体数据的过程,首先获取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其中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按照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通过这种方式,可在元数据框架下实现多级表头报表数据的正确导出,在应用于ERP产品的场景下,可使得ERP产品能够更好的支持多级表头报表,由于表头直接对应元数据项,方便后续进行报表表头的灵活配置。例如,如图2所示,在灰色区域的表头构造完毕后,获取对应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各个叶子节点的数字元数据项,并按照这些节点在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这些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如图2中“0003”是通过“供应商编号”无子根节点表头下的第一个单元格所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得到的。进一步的,为了后续实现在调整业务元数据时一并自动调整相应的森林模型,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方法还可以包括:当接收到对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然后按照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森林模型进行更新。例如,在删除某一表头对应表头元数据和数字元数据后,在森林模型中也自动删除这一表头对应的节点,后续在展示报表时就不会再显示该表头对应的这一列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森林模型的自动更新,提高森林模型的更新效率,且能够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了方便理解上述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以多级表头报表的数据导出为例,给出如下应用场景,但不限于此:例如,在配置得到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之后,首先计算森林模型的最大高度,即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获取每个节点所在的层数level;然后递归遍历该森林模型,具体过程包括:如果是无子根节点,则按照森林模型的高度确定该节点对应表头单元格的高度,且该表头单元格的宽度设置为1,即无需合并横向单元格,然后按照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在单元格内设置表头内容文字;如果是叶子节点,则根据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高度减去该节点对应的level值,再加1,得到该节点对应表头单元格的高度,且该表头单元格的宽度同样设置为1,然后按照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在单元格内设置表头内容文字;如果该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其单元格高度设置为1,即无需合并纵向单元格,并且根据该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该单元格的宽度,然后按照该节点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在单元格内设置表头内容文字。在对森林模型递归遍历完毕后,多级表头报表的表头生成得到。最后数据对应表头,生成查询元数据时,元数据框架只使用不含有子项的数字元数据项,即对应森林模型中的叶子节点和/或无子根节点,将数字元数据项按照森林模型中构造各棵树的相同顺序进行SQL语句组装,最后查出结果,依次填入对应单元格内,即将具体的报表数据导出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保证在元数据框架下多级表头报表导出的正确性。进一步的,作为图1所示方法的具体实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21、配置单元22、计算单元23。获取单元21,可用于获取多级表头报表对应的业务元数据;获取单元21为本装置中获取业务元数据的主要功能模块。配置单元22,可用于配置业务元数据对应的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使得森林模型中可包含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且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父节点对应报表中的父表头,树形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中的子节点对应报表中的子表头,或者为简单数组结构的表头元数据项;配置单元22为本装置中生成表头元数据项的森林模型的主要功能模块,也为本装置中的核心功能模块。计算单元23,可用于根据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以及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以便按照表头单元格信息和表头元数据项,确定报表的表头信息。计算单元23为本装置中确定节点对应报表中的表头单元格信息的主要功能模块,方便后续进行报表数据导出。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为了实现准确确定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单元格合并情况,计算单元23,具体可用于根据森林模型中各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根据森林模型中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个数,确定森林模型中各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信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计算单元23,具体还可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则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确定为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目标节点为叶子节点,则将森林模型中的最大节点层数减去目标节点所在的节点层数,再加1,得到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通过这三种确定节点表头单元格对应待合并行数方式,将节点的情况一一考虑全面,保证合并后的表头单元格与报表表头完整对应。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计算单元23,具体还可用于若目标节点为有子节点的父节点,则将目标节点所在分支的叶子节点个数,确定为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列数;若目标节点为无子根节点或叶子节点,则将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确定为1。通过这三种确定节点表头单元格对应待合并列数方式,将节点的情况一一考虑全面,保证合并后的表头单元格与报表表头完整对应。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为了得到目标节点对应多级表头报表中准确的表头信息,计算单元23,还可用于依据目标节点对应报表中目标表头单元格的待合并行数信息和待合并列数信息,确定生成目标表头单元格所需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按照目标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确定目标表头单元格对应的待填写内容信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为了实现多级表头报表数据的准确导出,如图5所示,本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24和填写单元25;处理单元24,可用于当接收到报表的数据导出指令时,将目标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中包含的各个待合并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处理,得到目标表头单元格;填写单元25,可用于在目标表头单元格中填写待填写内容信息中包含的表头内容文本信息,并遍历森林模型中的下一个节点,按照下一个节点对应的待合并单元格信息和待填写内容信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森林模型中的各个节点对应报表中表头单元格的内容填写完毕;获取单元21,还可用于获取业务元数据对应的数字元数据项,数字元数据项分别对应森林模型中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的表头元数据项;填写单元25,还可用于按照各个无子根节点和/或各个叶子节点在森林模型中的排列顺序,将数字元数据项对应的业务数据依次填入相对应的数据单元格内。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为了后续实现在调整业务元数据时一并自动调整相应的森林模型,如图5所示,本装置还包括:更新单元26;获取单元21,还可用于当接收到对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的指令时,获取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更新单元26,可用于按照更新的表头元数据项,对森林模型进行更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森林模型的自动更新,提高森林模型的更新效率,且能够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装置所涉及各功能单元的其它相应描述,可以参考图1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基于上述如图1所示方法,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如图1所示的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具体可使用Java语言工具实现元数据报表逻辑,使用ApachePoi工具实现多级表头报表数据的Excel文件导出,并且使用Mysql数据库实现元数据存储和业务数据存储。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基于上述如图1所示的方法,以及图4、图5所示的虚拟装置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的实体设备,具体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或者其它网络设备等,该实体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和处理器;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如图1所示的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方法。可选的,该实体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接口、网络接口、摄像头、射频(RadioFrequency,RF)电路,传感器、音频电路、WI-FI模块等等。用户接口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等,可选用户接口还可以包括USB接口、读卡器接口等。网络接口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设备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实体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操作系统是管理上述基于业务元数据的多级表头报表处理实体设备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支持信息处理程序以及其它软件和/或程序的运行。网络通信模块用于实现存储介质内部各组件之间的通信,以及与信息处理实体设备中其它硬件和软件之间通信。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通过应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将报表表头也定义为元数据项,且将表头元数据项之间按照多级表头的表头结构创建对应关系。无需使用报表所用的配置项,减轻了前期实施的工作量,并且后续维护时可直接对业务元数据进行调整即可,无需再调整报表配置项,从而实现报表内容的自动调整,节省了维护的成本,也提高了维护效率和准确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申请所必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上述本申请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其包括:导光单元,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检测光源,用于发出检测光束,所述检测光束通过所述第二表面进入所述导光单元全反射传播,定义能够在导光单元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至少一部分检测光束为第一检测光束,所述第一检测光束从第二表面进入导光单元的区域为第一入光区域,所述第一入光区域与所述第一检测光束投射到的部分第一表面非平行设置;反射结构用于将至少一部分所述检测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及检测模组,用于接收从所述导光单元出射出来的检测光束进行检测。1.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装置,包括:保护层,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及显示模组,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一侧,用于显示图像;检测光源,位于所述上表面的下方,用于发出检测光束;光转换部,位于所述上表面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耦合进入保护层,其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保护层的至少部分下表面贴合,所述入光面包括第一入光区域,所述第一入光区域与所述保护层的上表面非平行设置,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进入保护层内的检测光束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播;反射结构,位于至少部分所述下表面的下方,用于将从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的至少一部分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及检测模组,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所述检测模组在所述上表面具有视场区域,当所述视场区域上有外部对象接触时,所述检测模组能够接收从所述保护层出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光源具有发出所述检测光束的发光面,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垂直于所述上表面;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平行于所述上表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具有相连的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所述非透明区域位于所述透明区域的周围或边缘,所述透明区域用于透过可见光,所述非透明区域用于遮挡可见光,所述视场区域位于所述透明区域内,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保护层的非透明区域下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所述保护层的非透明区域下方;或者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显示模组在透明区域内的部分下方,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发出检测光束。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部为棱镜,所述棱镜包括用于接收所述检测光束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反射结构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一入光区域。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部为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作为所述光转换部的出光面与所述保护层的至少部分下表面相互贴合,所述第四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反射结构设置的斜面,所述斜面作为所述光转换件的第一入光区域。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垂直于所述上表面;或者,所述反射面倾斜于所述上表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或者,所述反射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平行设置;或者,所述反射面为内凹曲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所在的一侧。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可以为反射膜层、反射片、反射棱镜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单元及位于显示单元下方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用于向所述显示单元提供可见光的背光光束,所述显示单元用于利用所述背光光束显示图像,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背光光源及电路板,所述背光光源和检测光源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背光光源用于发出背光光束,所述背光光束进入导光板内混合后向所述显示单元射出,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所述背光光源背向导光板的一侧,所述检测光源朝向反射结构发出所述检测光束。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从所述检测光源进入所述保护层内部的检测光束经传输并初次到达所述上表面的区域为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与所述视场区域之间具有交叠区域,定义所述预设区域上未与所述视场区域相交叠的部分为非交叠区域,所述非交叠区域的至少部分或全部较所述交叠区域更靠近所述检测光源;或者,所述预设区域与所述视场区域之间非交叠,所述预设区域较视场区域更靠近检测光源;或者,所述预设区域为所述视场区域;或者,所述预设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视场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位于所述视场区域之中;或者,所述视场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预设区域,所述视场区域位于所述预设区域之中。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与所述交叠区域之间存在最短直线,所述检测光束中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在所述交叠区域上的入射角不小于所述检测光束在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临界角;或者,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到所述交叠区域的具有最短传播路径的检测光束满足在所述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或者,所述检测光源通过所述下表面直接投射到所述交叠区域的检测光束满足在所述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用于收容和承载所述保护层、显示模组、检测光源、检测模组及反射结构,所述中框包括底部与侧壁,所述底部与所述下表面相对,所述侧壁从底部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包围所述保护层的周缘,所述侧壁包括内表面,所述内表面邻近所述第一入光区域的部分定义为功能区域。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光源设置在中框的底部;或者所述检测光源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上,所述反射结构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相对的部分底部上,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的至少一部分经过反射结构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上以将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至少一部分检测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为倾斜于所述上表面的平面,所述平面与上表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或者,所述功能区域与所述上表面垂直;或者,所述功能区域为内凹的曲面。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检测装置,所述保护层的上表面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表面。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实现指纹检测或其他检测的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背景技术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用户要求具有更多功能和时尚外观。目前,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同时具有指纹检测等功能。为了实现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使得电子设备具有高的屏占比,屏下的指纹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然而,对于液晶显示屏等非自发光类显示器,现有技术还没有较好的屏下检测方案。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光学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其包括:显示装置,包括:保护层,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及显示模组,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一侧,用于显示图像;检测光源,位于所述上表面的下方,用于向所述上表面投射检测光束;光转换部,位于所述上表面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耦合进入导光单元,其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保护层的至少部分下表面贴合,所述入光面包括第一入光区域,所述第一入光区域与所述保护层的上表面非平行设置,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进入光转换部的检测光束经所述出光面与保护层下表面之间的界面进入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播;反射结构,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用于将从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的至少一部分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及检测模组,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所述检测模组在所述上表面具有视场区域,当所述视场区域上有外部对象接触时,所述检测模组能够接收从所述保护层以不同角度出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具有发出所述检测光束的发光面,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或者,所述检测光源的发光面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具有相连的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所述非透明区域位于所述透明区域的周围或边缘,所述透明区域用于透过可见光,所述非透明区域用于遮挡可见光,所述视场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保护层的非透明区域下方。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所述保护层的非透明区域下方;或者,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显示模组在透明区域内的部分下方,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发出检测光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转换部为棱镜,所述棱镜包括用于接收所述检测光束的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反射结构设置,以作为所述第一入光区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转换部为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作为所述光转换部的出光面与所述保护层的至少部分下表面相互贴合,所述第四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反射结构设置的斜面,所述斜面作为所述导光单元的第一入光区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结构包括用于反射所述检测光束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反射面倾斜于所述上表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面与所述上表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或者,所述反射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平行设置;或者,所述反射面为内凹曲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所在的一侧。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结构可以为反射膜层、反射片、反射棱镜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单元及位于显示单元下方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用于向所述显示单元提供可见光的背光光束,所述显示单元用于利用所述背光光束显示图像。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背光光源及电路板,所述背光光源和检测光源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背光光源用于发出背光光束,所述背光光束进入导光板内混合后向所述显示单元射出,所述检测光源位于所述背光光源背向导光板的一侧,所述检测光源朝向反射结构发出所述检测光束。某些实施方式中,定义从所述检测光源进入所述保护层内部的检测光束经传输并初次到达所述上表面的区域为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与所述视场区域之间具有交叠区域,定义所述预设区域上未与所述视场区域相交叠的部分为非交叠区域,所述非交叠区域的至少部分或全部较所述交叠区域更靠近所述检测光源;或者,所述预设区域与所述视场区域之间非交叠,所述预设区域较视场区域更靠近检测光源;或者,所述预设区域为所述视场区域;或者,所述预设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视场区域,所述预设区域位于所述视场区域之中;或者,所述视场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预设区域,所述视场区域位于所述预设区域之中。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入光区域与所述交叠区域之间存在最短直线,所述检测光束中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在所述交叠区域上的入射角不小于所述检测光束在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临界角;或者,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到所述交叠区域的具有最短传播路径的检测光束满足在所述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或者,所述检测光源通过所述下表面直接投射到所述交叠区域的检测光束满足在所述保护层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某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用于收容和承载所述导光单元、检测光源、检测模组及反射结构,所述中框包括底部与侧壁,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侧壁从底部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包围所述导光单元的周缘,所述侧壁包括内表面,所述内表面邻近所述第一入光区域的部分定义为功能区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设置在中框的底部;或者,所述检测光源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上,所述反射结构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相对的部分底部上,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检测光束的至少一部分经过反射结构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上以将所述检测光源发出的至少一部分检测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一入光区域。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区域为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平面,所述平面与第一表面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或者,所述功能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或者,所述功能区域为内凹的曲面。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光学检测装置,所述导光单元的第一表面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外表面。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光学检测装置通过反射结构将所述检测光源所发出的检测光束反射进入导光单元,使得所述检测光源可以不局限于设置在导光单元的下表面邻近电子设备底部边缘的部分,有效缓解了所述导光单元的下表面在邻近电子设备底部边缘附近紧张的空间资源。同时,因为所述检测光源不必紧贴或邻近导光单元设置,所述检测光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少传递到导光单元的上表面,从而解决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的烫手问题。而且,所述检测光源与所述导光单元之间的空气也有利于提高所述检测光源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光学检测装置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光学检测装置的变更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光学检测装置的变更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光学检测装置的变更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中,应当理解,当基板、片、层或图案被称为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为了清楚的目的,可以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表示说明书附图中的每一个层的厚度和大小。此外,附图中元件的大小并非完全反映实际大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进一步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以便能够充分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即使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结构、组元等,也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之重点。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2,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光学检测装置1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沿II-II线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用于检测外部对象的特征,例如用户手指上的指纹等。但是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并不限于指纹的检测,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的检测对象可以是能够被成像的任何外部对象。本申请的光学检测装置1以检测手指指纹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手掌、脚趾、以及其他部位的皮肤表面纹路也可以作为本申请的光学检测装置1的检测对象或者所要检测的外部对象的特征。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包括导光单元100、检测模组19、检测光源16及反射结构18。所述检测模组19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下方。所述检测光源16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下方,用于发出检测光束10。所述反射结构18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至少部分检测光束10反射至所述导光单元100。所述导光单元100包括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不同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01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02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设置。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1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01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02可以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斜面或侧面,所述斜面或侧面位于所述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可选的,所述第一表面101为平面,或,所述第一表面101的主体为平面,位于所述主体的边缘部分为曲面。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所述检测光束10通过导光单元100的第二表面102进入导光单元100的内部,并投射至所述第一表面101的至少一预设区域P1。所述预设区域P1定义为所述检测光束10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二表面102进入导光单元100内部后经传输初次到达所述第一表面101的区域,所述预设区域P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检测模组19用于接收经由外部对象返回的检测光束,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对外部对象的检测。所述检测模组19在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上具有视场区域V1。所述视场区域V1为指纹检测时用户手指在第一表面101的触碰区域,同时也是所述第一表面101位于所述检测模组19能够接收光束的最大范围的部分。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为指纹检测时用户手指直接接触的表面,通常为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或包括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的电子设备的位于最外侧的表面。为描述方便,所述预设区域P1也可以看作所述检测光束10在第一表面101直接照射的区域。所述检测光束10中的部分或全部满足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因所述导光单元100处于具有均匀折射率的空气介质中,根据光线的折射原理,光线在透过所述导光单元100时若入射面与出射面相互平行,则无论光线的入射角度为何,进入导光单元100内部的光线均会平行于入射方向射出导光单元100而无法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部实现全反射传播。因此,定义能够在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至少一部分检测光束10为第一检测光束11,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1从第二表面102进入导光单元100的区域为第一入光区域1021,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与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1投射到的部分第一表面101非平行设置,以使得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进入导光单元100内的检测光线10可以通过调整入射角度来满足在所投射到的第一表面101上实现全反射的条件,成为能够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第一检测光束11。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可以为平面或非平面,例如:曲面。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以任意角度入射导光单元100的检测光束10都可以在相应的第一表面101上实现全反射,因为光线在界面处实现全反射还需要大于相关的全反射临界角,所以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入射的所述检测光束10并不必然会在第一表面101上全反射,而是具有可以通过调整所述检测光束10的入射角度使其能够在第一表面101上全反射的可能性。本实施方式中,进入所述导光单元100的所述检测光束10为非准直光束或非平行光束。非准直光的所述检测光束10包括若干条检测光线,且至少两条检测光线的夹角不小于10度、15度、20度、25度。所述检测光束10为不可见光,包括但不限于近红外光。所述近红外光例如为波长范围750nm~2000nm(纳米)的光束。例如,但不限于,所述检测光束10为波长800nm~1200nm的近红外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101与第二表面102相对设置。所述检测光束10从第二表面102进入导光单元100内部之后,其中的第一检测光束11通过分别在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上的全反射而实现在导光单元100内的全反射传播。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表面101与第二表面102不相对设置时,所述检测光束10从第二表面102进入导光单元100内部后,可以通过在第一表面101及与第一表面101相对的其他表面之间的全反射来实现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部的全反射传播。可选的,照射到预设区域P1的检测光束10中不少于20%-30%的部分满足在导光单元100内全反射传输的条件。当然,照射到预设区域P1的满足全反射传输的条件的第一检测光束11占全部检测光束10的比例可以大于30%、40%、50%,此时所述检测光源16的电流或功率可以适当相应调整,从而能够减小能耗和发热。而当照射到预设区域P1的满足全反射传输条件的第一检测光束11占全部检测光束10的比例小于20%或者10%时,所述检测光源16的电流或功率则需要相应增大,以满足指纹光学成像所需要的光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1为所述检测模组19在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的视场区域V1。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1的面积小于所述视场区域V1,所述预设区域P1可以位于所述视场区域V1之中。或者,所述预设区域P1与所述视场区域V1部分重叠。当预设区域P1和视场区域V1之间具有交叠区域时,定义二者交叠的部分为交叠区域,两者未交叠的区域为非交叠区域,所述非交叠区域的至少部分或全部较所述交叠区域更靠近所述检测光源16。所述交叠区域的面积不小于所述视场区域V1的面积的40%、45%、50%、55%、60%、65%、70%、75%、80%。或者,所述预设区域P1和视场区域V1之间无交叠。当预设区域P1和视场区域V1之间无交叠时,所述预设区域P1和视场区域V1间隔设置或紧邻设置,所述预设区域P1较视场区域V1更靠近检测光源16。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应用在一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从其顶端到其底端的中线,所述视场区域V1的中心位于所述中线上或靠近所述中线设置。所述预设区域P1的中心位于所述中线上或靠近所述中线设置。所述预设区域P1相较于所述视场区域V1更靠近该电子设备的底部边缘。所述视场区域V1与该电子设备的底部边缘之间的间隔为3至20毫米、或3至15毫米、或3至10毫米。所述检测光源16较所述检测模组19更邻近所述电子设备的底部边缘,所述检测模组19和所述检测光源16的水平距离为10至15毫米。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与所述交叠区域之间存在最短直线,所述检测光束10中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满足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即,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在所述交叠区域上的入射角不小于所述检测光束10在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临界角。因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是从第一入光区域1021传播至交叠区域的检测光束10中入射角最小的,所以若以所述最短直线为传播路径的光线满足全反射条件则从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直接投射到所述交叠区域上的检测光束10均满足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输的条件。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与所述视场区域V1之间的最短直线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的法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所述检测光束10在所述导光单元100内实现全反射传输的临界角。因此,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直接投射到所述视场区域V1的检测光线能够实现全反射传播。示例性的,所述导光单元100例如但不限于为透明玻璃,其折射率为n1=1.5。空气折射率n0=1.0。所述全反射临界角为42度。可选的,考虑到材料和组装误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全反射临界角为42度±3度。当所述视场区域V1上未有用户手指接触时,从预设区域P1全反射传播而来的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1在视场区域V1内继续全反射传播而不会从导光单元100中射出。所述指纹1000具有脊1100和谷1200,当所述视场区域V1上有用户手指接触时,所述脊1100接触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所述谷1200不接触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在所述谷1200与第一表面101之间具有间隔物,例如:空气等,本申请所述实施方式以间隔物为空气进行描述。可以理解,其他可能的间隔物诸如油脂、污垢、水等物质也属于本申请范围,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定。所述检测光束10在与视场区域V1相接触的指纹脊1100处发生漫反射,所述检测光束10在视场区域V1与指纹谷1200正对处发生全反射。其中,发生漫反射的检测光束10中的至少部分穿出所述导光单元100被所述检测模组19接收。所述检测光束10在导光单元100内进行全反射传播的条件包括:所述检测光束10在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未与指纹的脊1100接触处全反射,在导光单元100的第二表面102上全反射。所述检测模组19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二表面102下方。所述检测模组19用于接收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二表面102出射的检测光束10,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10为相应的电信号以获取指纹信息。所述电信号能够用于指纹1000的光学成像或指纹检测。所述检测模组19在所述第一表面101的垂直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视场区域V1的面积,或所述检测模组19在所述第一表面101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视场区域V1内。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通过采集漫反射的检测光束10进行成像,从而实现指纹检测和识别。所述漫反射的检测光束10能够以不同的入射角进入所述检测模组19,所述检测模组19的体积较小。所述导光单元100包括保护层103及光转换部104,从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经过所述光转换部104进入保护层103内部,进入保护层103内部的所述检测光束1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在所述保护层103内进行全反射传播。所述光转换部104与所述第一表面101非平行设置的部分表面作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103与光转换部104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光转换部104为所述保护层103朝着背向所述第一表面101的方向延伸而出的至少一个凸块104,所述凸块104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8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非平行设置。所述斜面作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所述斜面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凸块104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棱柱、棱锥、棱台、圆锥、圆台、及圆柱等。所述凸块104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的所述凸块104相互之间可以紧密连接也可以间隔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如图3所示,在其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103与光转换部104为各自独立的元件。所述保护层103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1031及下表面1032。所述保护层103的上表面1031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所述光转换部104包括入光面1041及出光面1042,所述入光面1041用于接收所述检测光束10,所述出光面1042用于出射所述检测光束10。所述光转换部104位于所述保护层103下方,所述出光面1042与所述保护层103的至少部分下表面1032相互贴合。所述入光面1041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非平行设置,以作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从所述入光面1041进入光转换部104内部的检测光束10的至少一部分经所述出光面1042与保护层103下表面1032之间的界面进入保护层103内部进行全反射传播。所述保护层103的折射率与光转换部104的折射率基本相同,以使得所述检测光束10在经过所述出光面1042与保护层103下表面1032之间的界面时几乎不会发生角度的变化。所述光学转换部104可以为但不限于棱镜。所述棱镜,例如为三棱镜,包括入光面1041和出光面1042。所述入光面1041和出光面1042均为平面。所述入光面1041与所述出光面1042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入光面1041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8设置。所述出光面1042贴合在所述保护层103的下表面1032上。所述保护层103的上表面1031与下表面1032相互平行设置,所以所述入光面1041与所述保护层103的上表面1031之间所成的角度也为锐角,所述入光面1041的全部均可以作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入光区域1041。如图4所示,在其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转换部104还可以为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10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作为所述光转换部104的出光面1042与所述保护层103的至少部分下表面1031相互贴合。所述第四表面作为所述光转换部104的入光面1041,所述第四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包括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8设置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保护层103的上表面1031非平行设置,以作为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所述斜面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斜面与所述保护层103的上表面1031非平行设置并且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8。所述凸起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棱柱、棱锥、棱台、圆锥、圆台、及圆柱等。所述凸起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凸起相互之间可以紧密连接也可以间隔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所述反射结构18位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至少部分第二表面102下方。所述反射结构18包括反射面180,用于将至少部分从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02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所述反射结构18可以为但不限于反射膜层、反射片、及反射棱镜。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面180垂直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01。所述检测光源16具有发出所述检测光束10的发光面160,所述检测光源16的发光面160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101。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为非准直光束,具有预设的发光角度范围。所述发光角度范围可以为但不限于25度至140度,或者50度至140度。因此,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照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02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另一部分经过所述反射结构18的反射面180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02的第一入光区域102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16的发光面160也可以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101,例如与所述第一表面101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1。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检测光源16的发光面160也可以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101,例如:所述发光面160与所述第一表面101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发光面160倾斜地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8的反射面180。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可以全部经由反射面180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02。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也可以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并且所述检测光源26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倾斜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检测光束20的至少一部分经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也可以倾斜于所述导光单元100的第一表面101,只要所述发光面162是朝向所述反射结构14且发出的检测光线能够经反射结构14反射至保护层10的第二表面102即可。可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也可以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2031,并且所述检测光源26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发射检测光束20。所述反射结构28位于所述检测光源28与所述视场区域V2之间。所述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平行相对设置。所述检测光源26发出的检测光束20中向上发散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照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向下发散的一部分经过所述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如图5所示,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还包括中框15。所述中框15用于收容和承载所述导光单元100、检测光源16、检测模组19及反射结构18。所述导光单元100、检测光源16、检测模组19及反射结构18都可以通过胶水、双面胶、粘接物、螺栓、支架、卡扣、卡槽、焊接等方式和所述中框15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中框15包括底部150及侧壁152。所述底部150与所述第二表面102相对设置,所述侧壁152从底部150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包围所述导光单元100的周缘。所述侧壁152包括内表面154,所述内表面154邻近所述第一入光区域1021的部分定义为功能区域15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表面154的功能区域156为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101的平面。所述反射结构18为镀在所述内表面154的功能区域156上的反射膜层。所述检测光源16位于所述反射结构18与所述视场区域V1之间,所述检测光源16的发光面160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101。所述检测光源16发出的检测光束1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经由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156上的反射膜层18反射至所述第二表面102。可选地,设置在所述内表面154的功能区域156上的反射结构18还可以为反射片。所述反射片18由能够反射检测光束10的材料制成。所述反射片18通过贴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内表面154的功能区域156上。可选地,如图6所示,为了适配所述检测光束20的不同发射方向,所述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还可以为倾斜于所述第一表面2031的平面。所述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与所述第一表面2031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反射结构28可以为镀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的反射膜层或者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的反射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功能区域256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检测光束20的发射方向及反射后所要照射到的第二表面2032上的位置进行调整,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2031,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发光朝向,比如:所述检测光源16的发光面162倾斜于所述保护层10的第一表面101并朝向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只要使得反射后的检测光束20可以照射到所述第二表面2032上的预设位置,例如:所述光转换部204上的入光面2041,即可。可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还可以为非平面。例如,所述功能区域256为内凹曲面。所述内凹曲面256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非显示区或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结构28为镀在所述内凹曲面256上的反射膜层。可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为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2031的平面。所述反射结构28为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的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28包括反射面280,所述反射面280倾斜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2031,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面280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2031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透明区域220内的所述背光单元214下方,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检测光束20的至少一部分经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可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为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第一表面的平面,所述检测光源26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反射结构28设置在所述中框25底部250邻近所述功能区域256的位置。所述反射结构28包括反射面280,所述反射面280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2031。所述检测光源26发出的检测光束20中向上发散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照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向下发散的一部分经过所述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请参阅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包括保护层203、光转换部204、显示模组21、反射结构28、检测光源26和检测模组29。所述保护层203和显示模组21共同构成显示装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203为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的导光单元,其包括相对的上表面2031和下表面2032。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为所述导光单元的第一表面,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2为所述导光单元的第二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显示模组21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方,所述显示模组21用于透过所述保护层203发射可见光束以实现图像显示。所述检测光源26用于发射检测光束20,所述检测光束20包括或为非准直光束。所述检测光束20经过反射结构28的反射,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1入射到所述保护层20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所述显示模组21的下方。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也可以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上表面2031,并且所述检测光源26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中框25侧壁252的内表面254包括功能区域256。所述功能区域256为倾斜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的平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功能区域256与所述上表面2031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反射结构28为镀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的反射膜层。所述检测光束20经反射膜层28反射至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2或者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上。所述检测光束20经传输初次到达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的区域为预设区域P2。所述预设区域P2为所述检测光束20在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的直接照射区域。所述检测模组29在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具有视场区域V2,所述视场区域V2为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位于所述检测模组29能够接收检测光束20的最大范围内的部分。在进行指纹检测时,所述视场区域V2为供用户手指触碰的区域。所述检测模组29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方或所述检测模组29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模组21的下方。当然,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例如但不限于,在指纹检测时,通常可以通过一光源在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对于视场区域V2的位置出射可见光,以此提示用户在此位置触碰手指,在满足指纹成像前提下,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供用户手指触碰的区域可以和所述视场区域V2部分重叠,或所述触碰的区域包括所述视场区域V2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所述视场区域V2或其至少部分为手指触碰的区域,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所述保护层203具有相连的非透明区域210和透明区域220。所述非透明区域210位于所述透明区域220的周围或边缘。所述透明区域220用于透过可见光。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用于遮挡可见光。所述显示模组21发出的可见光束通过所述透明区域220出射到光学检测装置2的外部,以实现图像显示。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用于遮挡所述显示模组21发出的可见光束以及环境光中的可见光束,从而,使得用户在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看不到光学检测装置2内部的元件。通常,定义所述显示模组21显示图像的区域为显示区(未标示),而所述显示区周围无法显示图像的区域为非显示区(未标示)。所述透明区域220正对所述显示区,且所述透明区域220在所述显示区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之中或与所述显示区完全重合。所述非透明区域210覆盖所述非显示区,且沿着背离所述非显示区的方向超出所述非显示区。即,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面积大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面积。当用户使用光学检测装置2时,用户在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的正面实际能看到的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220大小相同。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视场区域V2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局部区域的正上方。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检测模组29包括图像传感器以及位于图像传感器上方的超微距镜头,其中,所述超微距镜头用于将检测光束20会聚至所述图像传感器上,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转换检测光束20为相应的电信号,所述超微距镜头与所述图像传感器在所述上表面2031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视场区域V2之内,且所述垂直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视场区域V2的面积。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未标示)与下表面(未标示)。所述透明区域2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未标示)和下表面(未标示)。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包括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上表面和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上表面。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0包括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下表面和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下表面。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用于透过所述检测光束20且遮挡可见光束。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对所述检测光束20的透过率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为50%、55%、60%、65%、70%、75%、80%、85%、或90%。当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对所述检测光束20的透过率越大时,所述检测光束20在穿透所述保护层203之后的强度越大。另外,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对可见光束进行遮挡是指: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对可见光束的透过率小于预设的阈值,例如:10%、5%、1%、0%。所述非透明区域210例如但不局限为通过吸收和/或反射所述可见光束,从而实现遮挡所述可见光束。所述显示模组21位于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下方。所述光转换部204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出光面2042贴合在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显示模组21在透明区域220内的部分下方,并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在其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光源26还可以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或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所述光转换部204的折射率与所述保护层203基本相同,例如:折射率均为1.5。所述反射结构28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且邻近应用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的电子设备底部边缘。所述检测光源29发出的检测光束20经反射结构28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通过所述入光面2041进入保护层203的检测光束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直接投射至所述预设区域P2上进行全反射传播。所述检测模组29位于所述显示模组21的下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2和所述检测模组29在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上的视场区域V2具有交叠区域Q2。照射到交叠区域Q2的检测光束20满足全反射传输的条件,并能够在与指纹脊1100接触处(当手指触碰视场区域V3时)漫反射;照射到非交叠区域的检测光束20满足全反射传输的条件,能够经过多次全反射后到达所述视场区域V2,并能够在与指纹脊1100接触处(当手指触碰视场区域V3时)漫反射,进而能够透出所述保护层203被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方的检测模组29接收。所述漫反射后的检测光束20朝向各个方向照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2和/或视场区域V2位于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上表面。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2和/或视场区域V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上表面。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区域P2和/或视场区域V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上表面。对于所述视场区域V2除开交叠区域Q2以外的部分区域,直接照射所述预设区域P2不与所述视场区域V2交叠的非交叠区域的检测光束20中的至少部分能够经过多次全反射后照射到所述视场区域V2,例如但不限于,能够经过多次全反射后照射到所述交叠区域Q2和/或所述视场区域V2未与预设区域P2交叠的部分。此外,直接照射到所述交叠区域Q2的检测光束20中的至少部分也可能经过多次全反射后照射到所述视场区域V2未与所述预设区域P2交叠的部分。这些经过多次全反射后照射到所述视场区域V2的检测光束20能够在视场区域V2与脊1100接触处发生漫反射而透出所述保护层203,最终被所述检测模组29接收并用于指纹1000的成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21可以为但不限于液晶显示模组、电子纸显示模组、微显示投影机模组等。所述显示模组21可以包括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方的显示单元212和位于所述显示单元212下方的背光单元214。所述背光单元214用于向所述显示单元212提供可见光的背光光束,所述显示单元212用于利用所述背光光束显示图像。所述显示单元212和背光单元214能够透射在视场区域V2的手指脊1100接触处漫反射后从所述保护层203下表面2032出射的所述检测光束20。可选的,所述检测模组29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背光单元214下方;或所述检测模组29位于所述显示单元212内部,或所述检测模组29位于所述背光单元214内部,或所述检测单元29位于所述显示单元212和背光单元214之间。可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单元214包括导光板215、背光光源216及电路板218。所述导光板215位于显示单元212下方,所述导光板215包括入射面2150、出射面2152及底面2154。所述出射面2152与底面2154相对设置。所述入射面2150位于导光板215的其中一侧并连接所述出射面2512及底面2154。所述背光光源216朝向所述入射面2150发出背光光束,所述背光光束从入射面2150进入导光板215内混合后从出射面2152向所述显示单元212射出。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非显示区或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所述检测光源26和背光光源216均设置在所述电路板218上。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所述背光光源216背向导光板215的一侧。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并朝着背向所述背光光源216和导光板215所在一侧的方向发出检测光束20至反射结构28。所述中框25内表面254上的功能区域256为内凹曲面。所述内凹曲面256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非显示区或非透明区域210的下方,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结构28为镀在所述内凹曲面上的反射膜层。所述检测光源26发出的检测光束20经所述反射结构28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所述电路板218可以为但不限于软性电路板,所述电路板218用于为所述检测光源26和背光光源216提供发射光束所需的电信号,所述电信号例如但不限于电流、电压等。所述电路板218的其中一端固定在所述底面2154与入射面2150相邻接的边缘部分。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路板218也可以通过胶水、双面胶、粘接物、螺栓、支架、卡扣、卡槽、焊接和所述中框25的侧壁252和/或底部250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选的,所述检测光源2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检测光源26可以具有不同的发光方向,并分别设置在不同位置。例如,所述检测光源26还可以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212上。只要使得所述检测光源26所发出的光束能够进入所述保护层203内全反射传播以用于进行指纹感测即可。可选的,所述检测光源26例如为但不限于LED(lightemittingdiode)、LD(laserdiode)、VCSEL(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Mini-LED、Micro-LED、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包括LED、LD、VCSEL、Mini-LED、Micro-LED、OLED、QLED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发光阵列。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进一步包括光学胶23,所述光学胶23的上表面紧贴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2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为所述保护层203和光学胶23。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即为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也即所述非透明区域210的上表面和所述透明区域220的上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为所述光学检测装置2的最外层的外表面,用户手指可以直接触碰所述导光单元200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二表面包括所述光学胶23的至少部分下表面。所述保护层203包括透明基板221和遮光膜222。所述透明基板221包括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遮光膜222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221的下表面的边缘区域上,位于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内。所述透明基板221的下表面面对所述显示模组21,所述透明基板221的上表面背对所述显示模组21。所述非透明区域210包括所述遮光膜222和所述透明基板221正对所述遮光膜222的部分。所述透明基板221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所述透明基板221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所述透明基板221包括软性结构或/和硬性结构。所述透明基板221例如由树脂、玻璃、蓝宝石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所述遮光膜222对检测光束20的透过率大于对可见光束的透过率。所述遮光膜222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所述遮光膜222例如为红外覆盖油墨。然,所述遮光膜222也可为其它合适的结构,例如为多层膜结构,能够对所述检测光束20进行透射对可见光进行遮挡。较佳地,所述遮光膜222至少覆盖所述检测光束20在所述透明基板221的下表面设置有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出光面2042的位置。所述光学胶23位于所述保护层203的下方。所述显示模组21位于所述光学胶23的下方。所述光学胶23用于连接所述显示模组21和所述保护层203。所述光学胶23覆盖位于透明区域220的至少部分保护层203。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胶23覆盖位于非透明区域210的至少部分保护层203。所述光学胶23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光学胶23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所述保护层203的折射率。当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胶23或其的一部分的折射率也可以大于所述保护层203的折射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的保护层203和光学胶23的折射率基本相同,为方便描述,称为所述导光单元200的折射率。所述导光单元20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层203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胶23的折射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25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为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第一表面(未标示)的平面。所述反射结构28为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的反射棱镜。所述反射棱镜28包括反射面280,所述反射面280倾斜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未标示),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面280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未标示)之间所成的角为锐角。所述反射棱镜28例如为直角棱镜,包括垂直相交的第一直角面与第二直角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直角面和第二直角面的倾斜面。其中,所述反射棱镜28通过第一直角面与第二直角面固定在所述中框25的内表面上。所述倾斜面作为反射面280,倾斜地朝向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所述检测光源26位于透明区域220内的所述背光单元214下方,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朝向所述反射结构28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检测光束20的至少一部分经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单元212为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堆叠的阵列基板241、液晶层242、配向膜243、公共电极244、彩色滤光片245、基底246、偏振片24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公共电极244、彩色滤光片245、基底246、偏振片247共同构成所述显示单元212的彩膜基板。所述背光单元214位于显示单元212的下方。所述保护层203、显示单元212和背光单元214一起构成一个显示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25内表面254的功能区域256为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的平面,所述检测光源26设置在所述功能区域256上。所述检测光源26的发光面260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并朝向所述视场区域V2所在的一侧发出检测光束20。所述反射结构28位于所述检测光源28与所述视场区域V2之间。具体地,所述反射结构28设置在所述中框25底部250邻近所述功能区域256的位置。所述反射结构28包括反射面280,所述反射面280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所述检测光源26发出的检测光束20中向上发散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照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向下发散的一部分经过所述反射结构28的反射面280反射至所述光转换部204的入光面204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胶23的上表面紧贴所述保护层203的下表面2032设置。所述偏振片247的上表面紧贴所述光学胶23的下表面设置。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所述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所述保护层203的上表面2031为导光单元200的第一表面,也是用户进行指纹检测时手指直接接触的光学检测装置2的外表面。所述偏光片247的下表面为所述导光单元200的第二表面。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偏振片547、光学胶53、保护层52的折射率基本相同且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所述导光单元200可以视为均匀介质。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彩色滤光片245。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彩色滤光片245、公共电极244。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彩色滤光片245、公共电极244、配向膜243。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彩色滤光片245、公共电极244、配向膜243、液晶层242。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单元200包括保护层203、位于保护层203下方的光学胶23、位于光学胶23下方的偏振片247、位于偏振片247下方的基底246、彩色滤光片245、公共电极244、配向膜243、液晶层242、阵列基板241。可选的,其他或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51还可以具有其他不同结构,例如但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阵列基板541、液晶层542、配向膜543、公共电极544、彩色滤光片545、基底546、偏振片547可以部分省略、变更、替换、组合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于本申请实用新型目的的实施方式及变更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模组29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能够根据接收的检测光束20获得用户的指纹信息,例如但不限于包括脊/谷明暗对比的指纹图像。所述存储器预先存储生物特征信息数据,所述处理器能够将获得的指纹信息和预先存储的指纹信息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指纹检测和识别。通过对指纹进行检测和识别,本申请光学检测装置5可用于电子设备的锁定或解锁,在线支付业务验证,金融系统或公安系统的身份验证,门禁系统的通行验证等多种产品和应用场景。本申请中,所述光学检测装置1、2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安防设备,智能机器人,或上述之组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出现的紧贴可以表示例如但不限于:通过层压结合在一起,或者紧紧的贴近或靠近且具有缝隙,或者通过光学介质紧密连接。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的光学检测装置1、2利用导光单元100、200作为检测光束10、20的导光介质,将检测光束10、20以满足全反射传输条件的角度射入所述导光单元100、200并全反射传输至所述检测模组19、29的视场区域V1、V2。所述检测光束10、20在指纹谷1200相对的位置继续全反射,在指纹脊1100接触处发生漫反射而射出。所述检测模组19、29接收漫反射的检测光束10、20进行成像,由于漫反射的光束特性是向空间各个方向发散,所以,所述检测模组19、29可以大致设置在所述视场区域V1、V2的正下方位置即可接收到所述漫反射的检测光束10、20,具有位置设置灵活,尺寸或体积较小的有益效果,可以满足设置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内部的需求。所述检测光源16、26所发出的检测光束10、20以及进入导光单元100、200内进行指纹感测的检测光束10、20为非准直光束,使得所述检测光束10、20能够以较小的投射发散角度通过全反射传播覆盖较大的视场区域V1、V2范围来进行指纹感测,有利于提高指纹感测的检测效率和成像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检测模组16、26的体积和组装成本。再者,所述检测光源16、26所发出的检测光束10、20通过反射结构18、28的反射进入导光单元100、200,使得所述检测光源16、26可以不局限于设置在导光单元100、200的下表面邻近电子设备底部边缘的部分,有效缓解了所述导光单元100、200的下表面在邻近电子设备底部边缘附近紧张的空间资源。同时,因为所述检测光源16、26不必紧贴或邻近导光单元100、200设置,所述检测光源16、26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少传递到导光单元100、200的上表面,从而解决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的烫手问题。而且,所述检测光源16、26与所述导光单元100、200之间的空气也有利于提高所述检测光源16、26的散热效率。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或变更实施方式及相应变更设置中关于导光单元100、200、显示模组212、检测光源16、26、光转换器104、204、第一入光区域1042、2042、预设区域P1、P2、视场区域V1、V2等的结构、位置也可以应用在本申请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由此得到实施方式及其替换、变形、组合、拆分、扩展、省略等均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描述中可能出现的出光面、入光面等,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实体表面,也可以是假想表面,不影响本申请技术方案实现,均属于本申请范围。另外,本申请描述中可能出现的“重叠”、“重合”、“交叠”,应理解为具有相同意思并可以相互替换。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部分或全部,以及对于实施方式的部分或全部的变形、替换、变更、拆分、组合、扩展等均应认为被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创造思想所涵盖,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示例实施方式”等的任何引用表示结合该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不同位置出现的这种短语并不一定全部指相同的实施方式。另外,当结合任何实施方式描述特定的特征或结构时,所主张的是,结合这些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方式来实现这种特征或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范围内。本申请说明书中可能出现的“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背面”、“正面”、“竖直”、“水平”、“顶部”、“底部”、“内部”、“外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种”或“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种或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理解为将实用新型限制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1.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将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若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基于所存储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所述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其中,所述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前,还包括: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其中,所述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包括: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或者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若所述终端中没有存储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若所述终端中存储有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且所述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若所述终端中存储有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且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执行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的操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获取所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列表数据,以作为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5.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终端将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若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述终端基于所存储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所述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前,还包括: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其中,所述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包括: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或者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包括:将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或者将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还包括:利用所述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对所获得的每组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处理,以将其中距离其他无线接入点较远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0.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1.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2.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3.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4.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5.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16.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包括: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扫描次数、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以及扫描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终端数量中的至少一项,对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进行排序处理;向所述终端发送经过排序处理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的部分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全部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17.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将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若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基于所存储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所述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其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其中,所述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包括: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或者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终端中没有存储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若所述终端中存储有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且所述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若所述终端中存储有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且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执行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的操作。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列表数据,以作为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21.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推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终端将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若所述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述终端基于所存储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所述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其中,所述推荐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其中,所述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包括: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或者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将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或者将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荐单元,还用于利用所述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对所获得的每组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处理,以将其中距离其他无线接入点较远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25.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26.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27.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28.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29.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30.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31.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32.根据权利要求21~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扫描次数、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以及扫描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终端数量中的至少一项,对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进行排序处理;向所述终端发送经过排序处理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的部分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全部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3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3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5~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3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尤其涉及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终端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从而使得终端的系统功能列表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相应的应用(Application,APP)。有些应用中会涉及一些互联网服务,例如,微信、QQ等APP。为了提高互联网的访问速度,同时降低终端的流量费用,终端可以利用无线局域网络例如,无线相容性认证(WirelessFidelity,Wi-Fi)网络等,连接到互联网。通常,用户需要操作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所在的系统页面,触发终端操作系统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以使得该终端接入无线局域网络。然而,由于完全依赖操作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所在系统页面所执行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操作,总是需要切换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所在的系统页面,由终端操作系统根据用户基于该系统页面的操作,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以使得该终端接入无线局域网络,这样,会增加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从而导致了终端的电量消耗的增加。【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多个方面提供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降低终端的电量消耗。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包括: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推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方面所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一方面所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当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一方面所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一方面所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终端操作系统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仍然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PC)、MP3播放器、MP4播放器、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等。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101、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其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102、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103、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需要说明的是,101~103的执行主体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位于本地终端的应用,或者还可以为设置在位于本地终端的应用中的插件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等功能单元,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应用可以是安装在终端上的本地程序(nativeApp),或者还可以是终端上的浏览器的一个网页程序(webApp),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这样,通过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在本发明中,终端接收到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以将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存储到一终端的存储设备中。若终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终端则可以基于所存储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若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则可以重新执行101~103。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可以慢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硬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非运行内存即物理内存,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和内存卡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还可以为快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运行内存即系统内存,例如,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若终端没有存储有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则可以执行101~103。本发明中,可以根据终端当前的网络连接状态,来获取该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例如,所述终端当前的网络连接状态为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则可以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作为该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或者,再例如,所述终端当前的网络连接状态为无线局域网络连接,则可以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作为该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101中,所获取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和所述终端所属基站的基站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终端具体可以采用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基站定位技术或传感器定位技术等定位技术,获得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由于终端在进行通信业务时,总是需要与某一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进行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终端所连接的基站来反映该终端所在的位置范围即基站的覆盖范围。那么,终端具体可以获取所述终端所连接的基站的基站数据,例如,基站的基站标识、基站的地理位置数据等数据。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101中,所获取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是指能够唯一标识无线接入点的标识数据,可以为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MAC地址如Wi-Fi网络中的基本服务集标识(BasicServiceSetIdentifier,BSSID),或者还可以为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MAC地址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名称如Wi-Fi网络中的服务集标识(ServiceSetIdentifier,SSID),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101中,所获取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是指终端当前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终端操作系统如安卓操作系统等对外开放了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具体可以通过所开放的该获取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列表数据,以作为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终端操作系统如IOS操作系统等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具体可以通过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进行无线局域网络的扫描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本发明中,在获取了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之后,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102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所谓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接入点的名称、无线接入点的位置、无线接入点的信号强度、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等数据。具体来说,所述终端具体可以定时或者实时,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可以对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具体来说,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将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存储到一存储设备中。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可以慢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硬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非运行内存即物理内存,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和内存卡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还可以为快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运行内存即系统内存,例如,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类似地,所述服务器接收到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也可以对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详细描述可以参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具体来说,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采用预先设置的分析策略,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例如,可以将能够同时出现在指定数量个如10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或者,再例如,可以将能够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指定数量次如10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对所获得的每组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处理,将其中距离其他无线接入点较远的无线接入点过滤出来。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102之后,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之后,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执行相应的匹配处理。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然后,则可以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进而,则可以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进而,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则可以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进而,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然后,则可以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接收次数即扫描次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以及扫描每个无线接入点的终端数量中的至少一项,对所述终端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进行排序处理,将经过排序处理的全部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部分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返回给所述终端,以供所述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将其输出给该终端的用户。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可视化方式,输出所述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所述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将经过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输出给该终端的用户之后,该用户则可以基于这些经过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操作其中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使得所述特定应用进行该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操作。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在现有的任何一个Wi-Fi管理类的APP中,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由于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因此,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终端操作系统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仍然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体验。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201、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其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202、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203、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需要说明的是,201~203的执行主体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位于网络侧服务器中的处理引擎,或者还可以为位于网络侧的分布式系统,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应用可以是安装在终端上的本地程序(nativeApp),或者还可以是终端上的浏览器的一个网页程序(webApp),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这样,通过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在本发明中,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还可以接收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1中,所接收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和所述终端所属基站的基站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终端具体可以采用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基站定位技术或传感器定位技术等定位技术,获得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由于终端在进行通信业务时,总是需要与某一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进行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终端所连接的基站来反映该终端所在的位置范围即基站的覆盖范围。那么,终端具体可以获取所述终端所连接的基站的基站数据,例如,基站的基站标识、基站的地理位置数据等数据。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1中,所接收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是指能够唯一标识无线接入点的标识数据,可以为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MAC地址如Wi-Fi网络中的基本服务集标识(BasicServiceSetIdentifier,BSSID),或者还可以为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MAC地址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名称如Wi-Fi网络中的服务集标识(ServiceSetIdentifier,SSID),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1中,所接收的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是指终端当前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终端操作系统如安卓操作系统等对外开放了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具体可以通过所开放的该获取接口,直接获取所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列表数据,以作为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终端操作系统如IOS操作系统等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具体可以通过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进行无线局域网络的扫描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2之前,还可以进一步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所谓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接入点的名称、无线接入点的位置、无线接入点的信号强度、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等数据。具体来说,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接收所述终端定时或者实时,所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接收所述其他终端定时或者实时,所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可以对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具体来说,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将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存储到一存储设备中。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可以慢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硬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非运行内存即物理内存,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和内存卡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存储设备还可以为快速存储设备,具体可以为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或者还可以为手机的运行内存即系统内存,例如,随机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类似地,所述服务器接收到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也可以对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详细描述可以参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具体来说,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采用预先设置的分析策略,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例如,可以将能够同时出现在指定数量个如10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或者,再例如,可以将能够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指定数量次如10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在该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对所获得的每组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处理,将其中距离其他无线接入点较远的无线接入点过滤出来。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2中,接收到终端所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之后,所述服务器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执行相应的匹配处理。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然后,则可以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进而,则可以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进而,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则可以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进而,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然后,则可以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那么,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则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203中,在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之后,所述服务器则可以根据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接收次数即扫描次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以及扫描每个无线接入点的终端数量中的至少一项,对所述终端可连接的无线接入点进行排序处理,将经过排序处理的全部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者部分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返回给所述终端,以供所述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将其输出给该终端的用户。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多种可视化方式,输出所述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在所述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将经过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输出给该终端的用户之后,该用户则可以基于这些经过排序处理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操作其中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使得所述特定应用进行该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操作。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在现有的任何一个Wi-Fi管理类的APP中,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由于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因此,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本实施例中,通过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能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终端操作系统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仍然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可以包括获取单元31、发送单元32和接收单元33。其中,获取单元31,用于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发送单元32,用于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接收单元33,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位于本地终端的应用,或者还可以为设置在位于本地终端的应用中的插件或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等功能单元,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应用可以是安装在终端上的本地程序(nativeApp),或者还可以是终端上的浏览器的一个网页程序(webApp),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其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相应地,所述发送单元32,具体可以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和所述终端所属基站的基站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相应地,所述获取单元3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所述终端的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列表数据,以作为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32,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需要说明的是,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方法,可以由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实现。详细描述可以参见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单元获取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由发送单元向服务器发送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接收单元能够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终端操作系统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仍然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体验。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可以包括接收单元41、推荐单元42和发送单元43。其中,接收单元41,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推荐单元42,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发送单元43,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位于网络侧服务器中的处理引擎,或者还可以为位于网络侧的分布式系统,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应用可以是安装在终端上的本地程序(nativeApp),或者还可以是终端上的浏览器的一个网页程序(webApp),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其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终端的地理位置数据和所述终端所属基站的基站数据中的至少一项,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特别限定。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推荐单元42,还可以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除了所述终端之外的其他终端发送的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或所述其他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获得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组包括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例如,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将同时出现在多个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或者,再例如,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将同时出现同一个终端多次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中的至少两个无线接入点,作为具有关联关系的一组无线接入点。进一步地,所述推荐单元42,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利用所述接入点信息中所包括的无线接入点的位置对所获得的每组具有关联关系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处理,以将其中距离其他无线接入点较远的无线接入点进行过滤。在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所扫描的每个附近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为成功的附近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共同包括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将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所述推荐单元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根据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获得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的匹配结果;若所述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根据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附近的一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和所述终端所扫描的附近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在所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无线接入点所属的无线接入点组中进行匹配处理,将匹配成功的无线接入点作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发送单元43,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每个无线接入点的扫描次数、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以及扫描所述每个无线接入点的终端数量中的至少一项,对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进行排序处理;向所述终端发送经过排序处理的所述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中的部分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或全部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方法,可以由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装置实现。详细描述可以参见图2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通过接收单元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进而由推荐单元根据所述终端的无线接入点信息,在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组的接入点信息中进行匹配处理,以匹配出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使得发送单元能够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这样,终端上所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能够基于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终端操作系统进行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而导致的终端操作系统的处理负担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终端的电量消耗。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终端操作系统不对外开放系统原生无线接入点列表的接入点信息的获取接口的情况下,终端上运行的特定应用例如,第三方连网应用等仍然能够获得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而基于所获得的该终端附近的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进行该终端的无线局域网络的接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无线局域网络连接的可靠性。另外,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体验。图5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的框图。图5显示的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如图5所示,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存储装置或者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系统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6。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5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5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系统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功能。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6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系统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6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6通常执行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也可以与至少一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能与至少一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48进行。并且,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计算机系统/服务器12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处理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图1或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1或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络的连接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页面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实现动态、持续、稳定地检测出异常访问请求。1.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相邻时间段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早于所述第一时间段;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包括:将所述多个参数中相对增量大于所述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异常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一个异常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表征:根据该时间段内包含该参数的请求与该时间段内的全部请求,将该异常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组合前后的两个信息熵的差值;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的双向信息增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包括: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依次取n从2至N,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以及,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不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将所确定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参数的过程中,在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在当前批次达到预设批次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根据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所处的批次,以所述候选异常参数为节点构建决策树;根据所述决策树的多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分支,对该分支上相应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包含于多个访问请求的数量和/或比例,将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确定为所述异常参数组合。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包括: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异常访问请求;或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疑似异常访问请求,所述预设数量小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的参数的个数。10.一种访问请求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相邻时间段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早于所述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的步骤。访问请求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无时无刻都在发起对于网络的访问请求,这些访问请求中,既包含正常发起的访问请求,也包含非正常发起的访问请求,即异常访问请求,在多数时候,异常访问请求会模拟正常访问请求的特征而无法很好的区分,当前多数方法是通过访问请求携带的参数或者访问请求的行为来构造特征将异常访问请求识别出来,此类异常访问请求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方法:基于统计的异常访问请求检测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不同维度的特征进行统计,计算不同维度特征服从的概率分布函数,异常数据通常因为某些维度的特征异常,偏离正常分布,从而被识别为异常。该方法适用于数据特征具有统计分布特性的异常检测,并且异常样本的特征与正常样本具有可区分性,当样本特征分布离散,或者当异常数据与正常数据在特征空间上分布比较相似时,该方法将很难进行有效的异常检测。基于距离的异常检测,异常数据在特征空间上通常与正常数据距离较远,基于此,基于距离的异常检测通过直接计算每个样本点与其他数据点的平均距离来得到异常数据。典型的包括基于K近邻(KNN)的异常数据检测,即一个样本与周围k个样本的距离和越大越有可能是异常数据。另外一些基于聚类的方法,如kmeans方法,也是一种基于距离聚合的方式进行异常检测的。该类方法的一个典型缺点是计算复杂度大,当数据量很大时,遍历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将会很困难,同时,基于距离的异常检测对数据特征的可分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基于图与树的异常检测,异常检测可以认为是对样本集中的离群点进行检测,基于图的方法就是将所有样本用边连接起来,根据样本间的相似度计算最大子连通图,异常样本因为异常最终无法和其他样本连通而被检测出来。基于树的方法则是通过对样本空间不断的切分,使得异常样本因为异常而很快别切分出来,正常样本则因为相似而很难被单独切分出来。基于图与树的异常检测虽然检测效果较好,但依然对数据特征的可分性有较高的要求,当异常数据与正常数据可分性较差时也难以有效识别。基于时间序列的异常检测,对于数据本身具有周期性往复或者具有时序关系的异常检测,除了上述方法外,将时序信息利用起来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异常检测方式,典型的如加权平均法判断下一时刻的数据是否异常;对于周期性数据,通过环比与同比的方式检测当前时刻是否存在异常数据。不过基于时间序列的异常检测方法只能判断是否存在异常,不能有效的检测出具体的异常数据。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检测异常访问请求的方法有待改进。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以动态、持续、稳定地检测出异常访问请求以及异常访问请求携带的异常参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可选地,所述相邻时间段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早于所述第一时间段;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包括:将所述多个参数中相对增量大于所述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可选地,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异常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一个异常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表征:根据该时间段内包含该参数的请求与该时间段内的全部请求,将该异常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组合前后的两个信息熵的差值;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的双向信息增益。可选地,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包括: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依次取n从2至N,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以及,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不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将所确定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可选地,在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参数的过程中,在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在当前批次达到预设批次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可选地,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根据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所处的批次,以所述候选异常参数为节点构建决策树;根据所述决策树的多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分支,对该分支上相应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括: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包含于多个访问请求的数量和/或比例,将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确定为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包括: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异常访问请求;或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疑似异常访问请求,所述预设数量小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的参数的个数。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访问请求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可选地,所述相邻时间段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早于所述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所述添加模块,包括:添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相对增量大于所述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异常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一个异常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表征:根据该时间段内包含该参数的请求与该时间段内的全部请求,将该异常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组合前后的两个信息熵的差值;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的双向信息增益。可选地,所述获得模块,包括: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获得子模块,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次取n从2至N,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以及,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不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将所确定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流程结束模块,用于在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参数的过程中,在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在当前批次达到预设批次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可选地,所述获得子模块,包括:决策树构建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所处的批次,以所述候选异常参数为节点构建决策树;第一获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决策树的多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分支,对该分支上相应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获得子模块,还包括:第二获得子单元,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包含于多个访问请求的数量和/或比例,将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确定为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异常访问请求;或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疑似异常访问请求,所述预设数量小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的参数的个数。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访问请求检测方法,从访问请求携带的参数角度入手,通过时序上访问请求的突增变化作为异常检测点,同时将异常特征参数维度识别出来,再通过异常维度的自适应组合方式将异常数据检测出来,准确识别出异常访问请求携带的异常参数。由于只依赖访问请求是否在时序上有突增变化,而不依赖访问请求的某些固定参数特征,能够实现访问请求变化方法跟随变化的自适应检测,同时由于通过异常参数的自适应选择,能够准确识别出异常访问请求携带的异常参数,最终实现动态、持续、稳定地检测出异常访问请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编码过程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过程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访问请求检测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1: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本实施例中,相邻时间段指的是两个相邻的时间长度范围,例如13:00-14:00可以是第一个时间段,14:00-15:00是第二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相邻,其中,每个时间段的具体时间长度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可以是十分钟、一个小时或者六个小时等,另外,对于具体选择哪两个相邻时间段,本申请同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相邻时间段还可以是13:20-13:30与13:30-13:40,还可以是12:00-13:00与13:00-14:00。每个访问请求可以看作是一条流量,即本申请也可以看作是对服务器接收到的每条流量进行分析。每个访问请求可以包括多种参数,如ua,cookies,header等,每种参数里面又可以细分到很多小的参数,比如浏览器版本、机型、内存大小、屏幕分辨率等,后续内容中提到的参数,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均表示浏览器版本、机型、内存大小、屏幕分辨率等小参数,不是ua,cookies,header等参数。服务器与多个客户端连接,为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多个客户端在向服务器请求网络服务时,会向服务器发送网络访问请求,另一边,服务器会接收来自各个客户端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来自各个客户端发送的网络访问请求之后,可以记录下每个客户端发送的每个访问请求的具体参数以及每个访问请求的发送时间。接着,服务器便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时间段标准,确定出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从而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为了便于服务器对每个参数的数量进行统计,从而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针对每个时间段内的多个访问请求,根据每个访问请求是否包含某个参数进行0-1的向量化编码,例如,对于每个访问请求,如果其包含某个参数,则将该参数对应的编码位标记为1,否则标记为0,这样,最终可以将每个访问请求转换为一个只含0-1数值的参数特征向量,便于计算机处理。参考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编码过程示意图。如图2中,首先建立关于每个参数的索引表,例如华为、苹果、oppo……32G……,接着,将一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oppo、9.6.6、32G)与索引表进行匹配,其中与索引表匹配对应的编码位标记为1,其余标记为0,最终将该访问请求转化为参数特征向量(即图2中的向量化编码)。步骤S12: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本实施例中,异常参数集合用来存储初步确定的异常参数。具体地,针对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多个参数,可以计算每个参数在相邻时间段内的增量,在计算得到每个参数对应的增量后,将其与预设增量阈值比较,若某个参数对应的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初步确定该参数为异常参数,同时将该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选取前后两个相邻的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即相邻的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其中,第二时间段早于第一时间段,在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1-1: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S11-2: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相应地,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2-1,将所述多个参数中相对增量大于所述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示例地,假设第二时间段是13:20-13:30,第一时间段是13:30-13:40,针对参数oppo,在第二时间段内有105个访问请求中出现,即参数oppo在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是105,在第一时间段内有1000个访问请求中出现,即参数oppo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是1000,因此,针对参数oppo的相对增量为895,即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为895。假设预设增量阈值为500,参数oppo的相对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因此将参数oppo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对于其他参数,计算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不再举例赘述。步骤S13,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本实施例中,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指的是某个参数在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即该参数在第一时间段的信息增益与该参数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之前,需要先确定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参考图3,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1,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异常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步骤S13-2,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的双向信息增益。本实施例中,首先确定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将某个参数在第一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减去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即得到该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其中,一个异常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表征:根据该时间段内包含该参数的请求与该时间段内的全部请求,将该异常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组合前后的两个信息熵的差值。具体地,一个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为:当前条件下,选择该参数之前的信息熵减去选择该参数之后的信息熵,即:gain(E)=H(C)-H(C/E)其中,gain(E)为参数E对应的信息增益,H(C)为选择参数E之前的信息熵,H(C/E)为选择参数E之后的信息熵。本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3,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步骤S13-4,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本实施例中,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指的是分批次确定异常参数,即依次确定第一批次的第一候选异常参数,在第一候选参数确定之后,可以在包含第一候选参数以及不包含第一候选参数两种情况下,各自计算出一个第二批次的第二候选异常参数,同样地,在确定了两个第二批次的候第二选异常参数之后,针对每个第二候选异常参数,同样可以在在包含第二候选参数以及不包含第二候选参数两种情况下,各自再计算出一个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即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总共包括4个,通常来说,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可以有2n-1种情况。依此类推,最后将多个批次得到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异常参数组合。本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3-1,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步骤S13-3-2,依次取n从2至N,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以及,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不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将所确定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示例地,假设异常参数集合为M,M中包括5个异常参数,分别是参数1:机型oppo,参数2:版本号9.6.6,参数3:内存32G,参数4:分辨率3120\*1440,参数5:处理器Intel。首先确定各个参数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假设参数1的双向信息增益最大,则将参数1作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接着,在参数1的基础上,接着确定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即,在包含参数1的条件下,可以确定剩下的参数2、参数3、参数4和参数5各自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假设参数2的双向信息增益最大,则将参数2作为包含参数1条件下的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另外,在不包含参数1的条件下,同样可以确定剩下的参数2、参数3、参数4和参数5各自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假设参数3的双向信息增益最大,则将参数3作为不包含参数1条件下的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至此,在参数1的基础上,确定的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分别为2和3;同样地,在参数1和参数2,或者参数1和参数3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第三批次的4个候选异常参数,在既包含参数1又包含参数2的条件下,此时可以确定剩下的参数3、参数4和参数5各自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假设参数3的双向信息增益最大,则将参数3作为既包含参数1又包含参数2的条件下的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在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的条件下,此时同样是可以确定剩下的参数3、参数4和参数5各自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假设参数5的双向信息增益最大,则将参数5作为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的条件下的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同样地,可以确定不包含参数1但包含参数3条件下,以及既不包含参数1也不包含参数3条件下各自对应的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二批次开始,后续批次中,同一批次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值可以重复。以图4为例,第三批次的4个候选异常参数(即图4中第三层椭圆中的参数)从左到右可以依次是3、5、2、5。下面以一个具体计算的例子,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确定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仍沿用上述示例,分别针对异常参数集合M中的每个参数,首先计算M中5个参数分别在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各自的信息增益,由于在选择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时,选择该参数之前的信息熵为0,因此,在选择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时,可以直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信息增益:其中,H(C)表示参数C对应的信息熵,或者第一批次选择时参数C对应的信息增益,参数C是异常参数集合M中的参数,m值取2,表示参数C的两种状态,选择该参数状态下,i=1,不选择该参数状态下,i=2,pii/N,表示某个状态下某个参数的数量在总的异常参数数量中的占比比率,其中,ni标识参数C的数量,N表示访问请求的总数量,因此,上述公式可以转换为:H(c)=-p1logp12logp2其中,p1表示参数C选择状态下的数量在访问请求总数量中的占比比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访问请求至多包含一个相同的参数。示例地,假设针对参数oppo,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为X1,针对参数9.6.6,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为X2,针对参数32G,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为X3,针对参数3120\*1440,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为X4,针对参数Intel,在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为X5,第一时间段内访问请求总数量为N(N至少由参数oppo的累积量为X1、参数9.6.6的累积量为X2、参数32G的累积量为X3、参数3120\*1440的累积量为X4和参数Intel的累积量为X5组成,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的累积量)。则在计算第一时间段的信息增益,且在选择参数1状态下时,p11/N=X1/N。也就是说,在计算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时,如果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的累积量确定之后,便能够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p12,从而确定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第二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信息增益,接着将某个参数在第一时间段信息增益减去该参数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即得到该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选取其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参数作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确定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假设确定的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为参数1,以参数1作为基础继续确定第二批次的2个候选异常参数。针对剩下的参数2、3、4、5,首先计算每个参数在第一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再计算每个参数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计算每个参数在第一时间段的信息增益或者计算每个参数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决策树的建立过程。参考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过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对于初始状态的参数1,有两条分支:包含与不包含。每一条分支都是一种条件。初始条件的信息熵(即选择参数E之前的信息熵,E也是异常参数集合M中的参数)就是第一步计算的H(C)。那么对于包含状态下的分支,此时条件为C=(包含)参数1,现在需要从2、3、4、5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参数,以选择参数2为例,此时待选的参数就是E=参数2,计算H(C/E)采用公式:H(C/E)=-p1且2log(p1且2)-p1非2log(p1非2)其中,p1且2表示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的概率,p1非2表示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的概率,同理,如果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的累积量确定之后,便能够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p1且21非2,这样可以计算出在给定条件C(包含参数1)下,选择参数E(参数2)以后的信息熵H(C/E)。从而确定第一时间段内参数2对应的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第二时间段内参数2对应的信息增益,接着将参数2在第一时间段信息增益减去参数2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即得到参数2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其他参数在当前条件(包含参数1)下的双向信息增益,并从中选择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参数作为第二批次包含参数1条件下的参数,例如参数2。同理,对于决策树上其他分支(不包含参数1),即对于不包含参数1状态下的分支,同样需要从2、3、4、5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参数,以选择参数3(即第二批次的第二个候选异常参数)为例,此时待选的参数就是E=参数3,计算H(C/E)采用公式:H(C/E)=-p非1且3log(p非1且3)-p非1非3log(p非1非3)其中,p非1且3表示不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3的概率,p非1非3表示不包含参数1且不包含参数3的概率。同理,如果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的累积量确定之后,便能够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p非1且3非1非3,这样可以计算出在给定条件C(不包含参数1)下,选择参数E(参数3)以后的信息熵H(C/E)。从而确定第一时间段内参数3对应的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第二时间段内参数3对应的信息增益,接着将参数3在第一时间段信息增益减去参数3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即得到参数3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其他参数在当前条件(不包含参数1)下的双向信息增益,并从中选择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参数作为第二批次不包含参数1条件下的参数,例如参数3。在确定第二批次的两个候选异常参数之后(例如包含参数1分支下选择的参数2,不包含参数1分支下的参数3),可以继续选择第三批次的4个候选异常参数。如图4所示,对于第二批次的参数2同样可以有两条分支:包含与不包含。每一条分支都是一种条件。选择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时的信息熵H(C)就是第二步计算的H(C/E),即公式H(C/E)=-p2log(p1且2)-p1非2log(p1非2)得到的H(C/E)。那么对于包含状态下的分支,此时条件为C=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2,现在需要从剩下的3、4、5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参数,以选择参数4为例,此时待选的参数就是E=参数4,计算H(C/E)采用公式:H(C/E)=-p1且2且4log(p1且2且4)-p1且2非4log(p1且2非4)其中,p1且2且4表示同时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2包含参数3的概率,p1且2非4表示同时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2但不包含4的概率,同理,如果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的累积量确定之后,便能够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p1且2且41且2非4,这样可以计算出在给定条件C(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下,选择参数E(参数4)以后的信息熵H(C/E)。从而确定第一时间段内参数4对应的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第二时间段内参数4对应的信息增益,接着将参数4在第一时间段信息增益减去参数4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即得到参数4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其他参数在当前条件(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下的双向信息增益,并从中选择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参数作为第三批次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条件下的参数,例如参数4。同理,对于决策树上其他分支(包含参数1不包含参数2),同样需要从3、4、5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参数,以选择参数5(即第三批次的第二个候选异常参数)为例,此时待选的参数就是E=参数5,选择参数5之前的信息熵H(C)同样是第二步计算的H(C/E),即公式H(C/E)=-p1且2log(p1且2)-p1非2log(p1非2)得到的H(C/E),而此时计算H(C/E)采用公式:H(C/E)=-p1非2且5log(p1非2且5)-p1非2非5log(p1非2非5)其中,p1非2且5表示同时包含参数1不包含参数2包含参数5的概率,p1非2非5表示同时包含参数1不包含参数2不包含5的概率,同理,如果第一时间段内,各个参数的累积量确定之后,便能够确定在该时间段内,各个参数对应的p1非2且51非2非5,这样可以计算出在给定条件C(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下,选择参数E(参数5)以后的信息熵H(C/E)。从而确定第一时间段内参数5对应的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第二时间段内参数5对应的信息增益,接着将参数5在第一时间段信息增益减去参数5在第二时间段的信息增益,即得到参数5对应的双向信息增益,同理,可以确定其他参数在当前条件(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下的双向信息增益,并从中选择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参数作为第三批次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条件下的参数,例如参数5。同理,可以得到第三批次的剩下两个参数。依次类推,可以得到第四批次的8个参数。另外,本实施例中,在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时,同样可以通过构建决策数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4-1,根据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所处的批次,以所述候选异常参数为节点构建决策树。S13-4-2,根据所述决策树的多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分支,对该分支上相应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示例地,继续参考图4,图4所示的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过程可以看作是决策树的构建过程,第一个批次确定的候选异常参数为参数1(表示异常参数集合中的第一个参数),位于决策树的根节点,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有两个,分别为在包含参数1的条件下确定的参数2,和在不包含参数1的条件下确定的参数3,因此,决策树的第一层叶子节点为2和3,如果此时完成了候选参数的确定流程,如图4所示的决策树中的4种分支,可以得到4种异常参数组合,既包含参数1也包含参数2,包含参数1但不包含参数2,不包含参数1但包含参数3,既不包含参数1也不包含参数3。应当理解的,图4只示出了两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构建决策树的过程,对于包含更多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的构建过程未示出。步骤S14,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本实施例中,通常情况下,服务器接收到的所有访问请求均为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接收白名单,对于白名单上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可以不用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从访问请求携带的参数角度入手,通过时序上访问请求的突增变化作为异常检测点,同时将异常特征参数维度识别出来,再通过异常维度的自适应组合方式将异常数据检测出来,准确识别出异常访问请求携带的异常参数。由于只依赖访问请求是否在时序上有突增变化,而不依赖访问请求的某些固定参数特征,能够实现访问请求变化方法跟随变化的自适应检测,同时由于通过异常参数的自适应选择,能够准确识别出异常访问请求携带的异常参数,最终实现动态、持续、稳定地检测出异常访问请求。在通过步骤S11-步骤S13得到异常参数组合后,在步骤S14中,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时,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式的举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4-1,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异常访问请求;或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疑似异常访问请求,所述预设数量小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的参数的个数。本实施例中,在检测访问请求时,如果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即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包含异常参数组合中的所有参数,则认为该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为异常访问请求,服务器可以标识该访问请求为异常访问请求,另外,如果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参数(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例如异常参数组合包含5个候选异常参数,在检测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时,异常参数组合中有4个候选异常参数包含于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此时可以认为该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为异常访问请求的几率较大,服务器可以将该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标识为疑似异常访问请求。通过执行上述步骤S14-1,不仅可以准确检测出异常访问请求,同时还可以检测出疑似异常访问请求,以便进一步检测或者重点关注,提高访问请求检测的准确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在实际中,最终的异常参数组合并不需要包含异常参数集合中的所有参数,仅仅考虑其中部分参数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率,因此,为了减少计算步骤,提高处理效率,在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在当前批次达到预设批次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继续参考图4,示例地,假设在包含1的条件下确定的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2的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那么确定参数2为包含1的条件下的第二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之后,对于包含参数1这个分支,便不再继续向下计算第三批次的候选参数了,即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者说,设置的预设批次阈值是两批,那么同样地,在确定第一批次的参数1和第二批次的参数2和参数3之后,便不再继续向下计算第三批次的候选参数了,即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结合以上实施例,理论上由候选异常参数组成的异常参数组合都能够用于检测异常访问请求,但是考虑到实际中,某些条件下匹配得到的异常访问请求数量太少,则需要将其筛选掉,因此,在对所述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时,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3-4-1,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步骤S13-4-2,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包含于多个访问请求的数量和/或比例,将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确定为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在确定每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之后,可以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例如:将第一批次的参数1,第二批次的包含参数1状态下的参数2,以及第二批次的不包含参数状态下的参数3,进行组合,得到两种异常参数组合,即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不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2,假设用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匹配服务器收到的各个访问请求,得到的访问请求的数量较少,例如只有5个,低于预设的数量阈值10个,此时,需要筛选掉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即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处理,如果用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匹配服务器收到的各个访问请求,得到的访问请求的数量较多,例如有100个,高于预设的数量阈值10个,则可以继续保留该条件,继续计算第三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假设在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条件下确定的第三层的候选异常参数为参数3,此时将包含参数1包含参数2包含参数3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继续匹配服务器收到的各个访问请求,假设此时得到的访问请求较少,例如8个,小于预设的数量阈值10个,此时需要筛选掉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包含参数3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即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处理。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每一批次组成的异常参数组合均要进行剪枝处理,直到得到满足要求的异常参数组合。另外,考虑到在访问请求频繁的时间段,收到的访问请求较多,而访问请求不频繁的时间段,收到的访问请求较少,因此,如果仅仅用异常参数组合匹配的预设数量来剪枝的话,可能造成误差,在剪枝处理时,还可以考虑异常参数组合匹配的访问请求占总访问请求的比例,例如用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匹配服务器收到的各个访问请求,得到的访问请求的数量有100个,但是服务器收到的总访问请求有100000个,占比为0.001,低于预设的比例阈值0.005,同样需要筛选掉包含参数1且包含参数2这一组异常参数组合。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访问请求检测装置。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访问请求检测装置50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51,用于根据相邻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多个参数各自的增量;添加模块52,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增量大于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集合中;获得模块53,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得到异常参数组合,一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为该参数在所述相邻时间段的信息增益的差值;第二确定模块54,用于根据待检测的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的匹配度,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否是异常访问请求。可选地,所述相邻时间段包括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早于所述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的累积量和所述多个参数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累积量,确定所述多个参数各自的相对增量,所述相对增量为所述第一时间段的累积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时间段的累积量的差值;所述添加模块,包括:添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参数中相对增量大于所述预设增量阈值的参数,添加到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各个访问请求包含的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多个异常参数,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一个异常参数在一个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表征:根据该时间段内包含该参数的请求与该时间段内的全部请求,将该异常参数添加到异常参数组合前后的两个信息熵的差值;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和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的信息增益,确定所述多个异常参数各自的双向信息增益。可选地,所述获得模块,包括: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各个异常参数的双向信息增益的相对大小,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候选异常参数;获得子模块,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第三确定子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一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次取n从2至N,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以及,确定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不包含当前已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候选异常参数的情况下,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最大的异常参数,将所确定的异常参数,确定为第n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流程结束模块,用于在分批次将所述异常参数集合中的部分参数确定为所述候选异常参数的过程中,在当前剩余的异常参数中双向信息增益小于预设增益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或在当前批次达到预设批次阈值时,结束候选异常参数的确定流程。可选地,所述获得子模块,包括:决策树构建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候选异常参数所处的批次,以所述候选异常参数为节点构建决策树;第一获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决策树的多条由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分支,对该分支上相应的多个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获得子模块,还包括:第二获得子单元,用于对多个批次的候选异常参数进行组合,得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包含于多个访问请求的数量和/或比例,将所述多个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部分组合确定为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可选地,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全部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是异常访问请求;或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异常参数组合中的预设数量个参数均包含于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中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待检测的访问请求疑似异常访问请求,所述预设数量小于所述异常参数组合包含的参数的个数。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访问请求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和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车轮和车体,所述车轮通过车轮连接结构固定在车体上;所述车轮连接结构包括车轮轴、车体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的连接件,所述车轮轴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轴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车轮轴的另一端与车轮相连,所述车体轴的另一端与车体相连,所述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本方案中,需要拆卸车轮轴时,可以不打开车体,直接将车轮轴和车体轴的拆离开,从而实现不打开车体拆卸车轮轴。采用本方案可以在不打开车体的情况下,实现车轮轴的拆卸,拆卸方便,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需要打开车体,拆卸麻烦,费时费力。1.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车轮和车体,所述车轮通过车轮连接结构固定在车体上;所述车轮连接结构包括车轮轴、车体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的连接件,所述车轮轴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轴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车轮轴的另一端与车轮相连,所述车体轴的另一端与车体相连,所述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所述车轮轴远离车轮的一端为车轮轴固定端,所述车体轴远离车体的一端为车体轴固定端,所述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是向车体方向延伸的凸起块;所述车体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是与凸台相适应的槽,所述凸台插入凹槽并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为一穿孔,贯穿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一插槽包括外孔和内孔,所述外孔从凹槽的侧壁外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内孔从凹槽的侧壁内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外孔和内孔相互贯穿,所述外孔大于内孔,所述内孔与外孔的相交处形成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是一个槽;所述连接件为插条,所述插条包括插头和插条底座,所述插头和插条底座相连接,所述插条底座与插头连接的面为底座连接面,所述插头与底座连接面连接的面为插头连接面,所述底座连接面大于插头连接面,所述插条底座中与插头连接面连接接触的部分为连接部,所述插条底座中未与插头连接接触的部分为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贯穿插条底座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插条底座的形状与所述外孔的形状一致,所述插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对齐后的整体形状一致;所述凸台插入凹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对齐,所述插条插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所述插条的插头与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相适应配合,所述插条的插条底座与外孔相适应配合,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的位置相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入螺栓将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所述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插条露出在车体之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沿车体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沿车轮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沿车体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沿车轮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槽的深度H与凸台表面到车轮轴轴心的距离相等,所述插条插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后,所述插头的一端位于车轮轴轴心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沿着车体轴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车体轴半径减去外孔的深度,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孔和第二插槽的整体形状与插条形状相对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是沿车体轴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起,所述滑台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的高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位于第一插槽的正对侧;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与滑台相适应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是一个槽,所述滑槽位于第二插槽的正对侧,所述滑台能够在滑槽内沿车体轴或车轮轴轴向方向移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条底座为长条形且向插头方向弯曲,所述插条底座较长且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所述插条底座较短且相对的两侧为短侧边,所述短侧边处均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在台阶面上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在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8.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车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轮连接结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和代步车技术领域本方案涉及代步车,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和代步车。背景技术代步车又叫懒人车,是以代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和辅助工具,具有体积小、骑行灵活的特点。目前代步车已经取代自行车,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的代步交通工具。代步车在短途出行中,代步车以其体积小,灵活性高,方便快捷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代步车主要有电动自行车、电动代步车、平衡车。其中,作为代步车的一种,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平衡车包括车体、车轮和轮轴,车轮通过轮轴固定在车体两侧,轮轴是车轮的连接结构,是固定车轮的重要部件,同时也是平衡车动力传输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现有平衡车的车轮通过轮轴固定在车体两侧,做为车轮的连接结构,当车轴需要拆卸时,需打开车体才能将车轴拆卸下来,拆卸麻烦,费时费力,效率非常低。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拆卸的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和代步车。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所述代步车包括车轮和车体,所述车轮通过车轮连接结构固定在车体上;所述车轮连接结构包括车轮轴、车体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的连接件,所述车轮轴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轴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车轮轴的另一端与车轮相连,所述车体轴的另一端与车体相连,所述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本方案中,车轮与车轮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车体轴又与车体连接,从而实现车轮与车体的相对固定;由于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并且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露出在车体之外,所以,当需要拆卸车轮轴时,可以不打开车体,直接将车轮轴和车体轴的拆离开,从而实现不打开车体拆卸车轮轴。采用本方案可以在不打开车体的情况下,实现车轮轴的拆卸,拆卸方便,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需要打开车体,拆卸麻烦,费时费力。可选的,所述车轮轴远离车轮的一端为车轮轴固定端,所述车体轴远离车体的一端为车体轴固定端,所述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是向车体方向延伸的凸起块;所述车体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是与凸台相适应的槽,所述凸台插入凹槽并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因为车轮轴固定端设有凸台和车体轴固定端设有与凸台相适应的凹槽,在安装车轮的时候非常方便快捷,只需将凸台插入凹槽中即可完成车轮轴和车体轴的对接,此时凸台和凹槽可以起到快速定位的作用,车体轴和车轮轴的对接配合非常方面快捷,车轮安装方便快捷。若不设置凸台和凹槽,车轮轴和车体轴的对接配合没有定位,安装车轮的时候速度较慢,比较耗时耗力。可选的,所述凸台重心位于车轮轴的轴线方向上。车轮轴在转动的时候,相对于凸台重心位于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的其他位置,例如在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靠近边缘的位置,凸台重心位于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的轴中心上,凸台受到离心力会比较小,即是说凸台在车轮轴的转动过程中受力会大大减小,在凸台与凹槽接触的过程中,凸台不容易磨损,凸台不容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当转轴转动时,越远离轴中心所受的离心力就越大,若凸台不设置在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上的轴中心上,凸台受到离心力会比较大,即是说凸台在车轮轴的转动过程中受力会较大,在凸台与凹槽接触的过程中,凸台容易磨损,凸台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可选的,所述凸台由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半球体组成,所述圆柱体的一底面和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连接,另一底面和半球体的径向横截面连接,所述凹槽的形状与凸台形状相适应,所述凸台插入凹槽并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在本方案中,当凸台插入凹槽中配合时,因为凸台是由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半球体组成的,且凹槽的形状与凸台形状相适应,凸台插入凹槽后转动不存在有棱角或者棱边的阻碍,所以,当凸台插入凹槽后如果需要调整对接位置,可以直接转动凸台达到调整目的,不需要将凸台重新取出再重新插入,可以快速调整凸台和凹槽的对接位置,操作简单方便。若凸台存在有棱角或者棱边,当凸台插入凹槽后如果需要调整对接位置,不可以直接转动凸台达到调整目的,需要将凸台重新取出再重新插入,操作麻烦,耗时耗力。另外,凸台和凹槽都不存在棱角或者棱边,凸台和凹槽的面都是圆滑的面,在安装或者拆卸车轮轴和车体轴的过程中,凸台和凹槽不会互相划伤,也可避免划伤操作者的手,操作安全。可选的,所述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半球体的直径相等,所述凹槽的形状与凸台形状相适应。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半球体的直径相等,圆柱体和半球体的连接处齐整圆滑,不会形成有错位的台阶面,此时凸台的形状较为规则,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相应模具的制作简单,出模容易。可选的,所述凸台是一个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一个面与车轮轴固定端的径向横截面连接,所述凹槽的形状与凸台形状相适应,所述凸台插入凹槽并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因为凸台是一个长方体,存在四条棱边,凹槽的形状与凸台形状相适应,所以凸台插入凹槽后,车体轴与车轮轴转动时四条棱边能限制车体轴与车轮轴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让车体轴和车轮轴之间的固定效果更好。当然,凸台若是其他的多棱柱体,如三棱柱、五棱柱,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若凸台不存在能限制车体轴与车轮轴之间的相对转动的棱边,车体轴与车轮轴转动时,虽然凸台和凹槽已经有连接件连接固定,但少了限制车体轴与车轮轴相对转动的棱边,车体轴和车轮轴之间的固定效果没那么好。可选的,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为一穿孔,贯穿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一插槽包括外孔和内孔,所述外孔从凹槽的侧壁外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内孔从凹槽的侧壁内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外孔和内孔相互贯穿,所述外孔大于内孔,所述内孔与外孔的相交处形成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是一个槽;所述连接件为插条,所述插条包括插头和插条底座,所述插头和插条底座相连接,所述插条底座与插头连接的面为底座连接面,所述插头与底座连接面连接的面为插头连接面,所述底座连接面大于插头连接面,所述插条底座中与插头连接面连接接触的部分为连接部,所述插条底座中未与插头连接接触的部分为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贯穿插条底座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插条底座的形状与所述外孔的形状一致,所述插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对齐后的整体形状一致;所述凸台插入凹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对齐,所述插条插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所述插条的插头与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相适应配合,所述插条的插条底座与外孔相适应配合,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的位置相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入螺栓将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所述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插条露出在车体之外。本方案在凹槽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插槽,在凸台的表面设置第二插槽,连接件为插条。当需要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时,将凸台插入到凹槽中,对齐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再将插条插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入螺栓,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从而将车轮轴和车体轴连接起来,限制车轮轴与车体轴之间相对的移动;当需要将车轮轴和车体轴拆卸分离开时,将螺栓从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出,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拔出,此时凸台即可从凹槽中拔出,车轮轴和车体轴实现拆卸分离。本方案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插条露出在车体之外,在不打开平衡车车体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取出或者将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实现车轮轴和车体轴的拆卸和安装,整个拆卸安装过程不需要打开车体,简单快捷,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需要打开车体,拆卸麻烦,费时费力。可选的,所述第一插槽沿车体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沿车轮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第一插槽沿车体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插槽沿车轮轴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插条插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相适应配合时,插条与第一插槽、第二插槽的径向接触面积较大,提高插条轴向受力。在车体轴和车轮轴转动过程中,由于车体轴和车轮轴的转动以及平衡车行驶会受到颠簸,车体轴和车轮轴在轴向上会受到一定拉力,使车体轴和车轮轴在轴向方向上有分离的趋势,本方案中插条与第一插槽、第二插槽的径向接触面积较大,插条轴向受力能力大,从而使得插条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和车轮轴效果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和车轮轴效果没有那么好。可选的,所述第一插槽沿车体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沿车轮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第一插槽沿车体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插槽沿车轮轴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插条插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相适应配合时,插条与第一插槽、第二插槽的轴向接触面积较大,提高插条径向受力。在车体轴和车轮轴转动过程中,由于车体轴和车轮轴的转动,车体轴和车轮轴在径向上的受力非常大,车体轴和车轮轴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的趋势非常大,本方案中插条与第一插槽、第二插槽的轴向接触面积较大,插条径向受力能力大,从而使得插条在径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和车轮轴效果好,能有效的防止车体轴和车轮轴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使得车体轴和车轮轴的连接固定效果更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防止车体轴和车轮轴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的效果没有那么好。可选的,所述第二插槽的深度H与凸台表面到车轮轴轴心的距离相等,所述插条插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后,所述插头的一端位于车轮轴轴心处。第二插槽的深度H与凸台表面到车轮轴心的距离相等,插条插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的时候,插条的插头的一端刚好位于车轮轴轴心处,此时插头从车轮轴轴心带车体轴表面的径向方向上都与第一插槽或者第二插槽接触,接触面积大,且在车轮轴和车体轴的径向方向上都有接触的点,在车轮轴和车体轴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存在,插条所产生的指向车轮轴或车体轴轴心的摩擦力也大,摩擦力能抵消掉相应大小的离心力,减小因为离心力使得插条向外运动的趋势,使得插条固定更牢固,稳定性更高,固定效果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会因为离心力过大而相对容易出现松动或者脱落,插条固定的稳定性较低,固定效果没那么好。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是沿车体轴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起,所述滑台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的高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与滑台相适应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是一个槽,所述滑台插入到滑槽中并能在滑槽内沿车体轴或车轮轴轴向方向移动。本方案中,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滑台,凸台的表面设置滑槽,滑台和滑槽相适应配合。凸台插入凹槽中时,先将滑台和滑槽对位配合,使得凸台便于插入凹槽中。滑台和滑槽在本方案中能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凸台准确插入凹槽中。若没有滑台和滑槽的设置,凸台插入凹槽时没有定位,凸台插入凹槽不准确,较为麻烦。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是沿车体轴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起,所述滑台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径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的高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轴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位于第一插槽的正对侧;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与滑台相适应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是一个槽,所述滑槽位于第二插槽的正对侧,所述滑台能够在滑槽内沿车体轴或车轮轴轴向方向移动。凸台插入凹槽中时,先将滑台和滑槽对位配合,使得凸台便于插入凹槽中。滑台和滑槽在本方案中能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凸台插入凹槽中;同时,当滑台插入到滑槽内后,由于滑台位于第一插槽的正对侧,滑槽也位于第二插槽的正对侧,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也刚好对齐,省去对齐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步骤,使得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对位快速方便。若没有滑台和滑槽的设置,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仍然需要对齐,效率低不方便;同时,凸台插入凹槽时没有定位,凸台插入凹槽不准确,较为麻烦。可选的,所述插头沿着车体轴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车体轴半径减去外孔的深度G,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孔和第二插槽的整体形状与插条形状相对应。插头沿着车体轴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车体轴半径减去外孔的深度,也即是插头插入到第一插槽的内孔和第二插槽中时,插头可以插入到车轮轴的轴心处。在车轮轴和车体轴转动过程中,越远离车轮轴或车体轴轴心的位置受到的离心力越大,从第二插槽到第一插槽的内孔,插头与第二插槽、第一插槽的内孔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对应的,插头受到的摩擦力也会逐渐变大,插头受到的摩擦力可以抵消掉插头在随着车轮轴和车体轴转动过程中受到离心力,即是说插头受离心力作用大的部位受到的摩擦力也应为接触面积大而相应较大,可以让插条更牢固的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提高车轮轴和车体轴的固定效果。可选的,所述插条底座为长条形且向插头方向弯曲,所述插条底座较长且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所述插条底座较短且相对的两侧为短侧边,所述短侧边向插条底座内的方向弯曲呈弧面形状,且与长侧边相接所形成的角为圆角;所述第一插槽的外孔形状与插条底座形状相适应。插条底座在于外孔对位时,相对于短侧边是笔直的以及短侧边与长侧边相接所形成的角为直角的情况,短侧边设置成向插条底座内的方向弯曲呈弧面形状,与长侧边相接所形成的角为圆角在对位的时候可以小弧度的相对滑动调整,达到完全的嵌合,安装较容易简单,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插条底座与外孔的对位安装;而如果短侧边是直线以及短侧边与长侧边相接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插条底座在于外孔对位时需要将直角以及笔直的短侧边完全对齐,稍有误差便要重新对齐,安装较难,比较费时费力。可选的,所述插条底座为长条形且向插头方向弯曲,所述插条底座较长且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所述插条底座较短且相对的两侧为短侧边,所述短侧边处均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在台阶面上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在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两个短侧边相对,短侧边处均设有第一螺纹孔,也就是说是插条底座的两个相对端都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插条的两端都设置有固定点,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插条的每个区域都得到固定,能使插条固定时受力更均匀,从而插条的固定效果更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固定时受力没有那么均匀,从而插条的固定效果没有那么好,相对较容易松动或者脱落。可选的,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为一穿孔,贯穿凹槽的侧壁,所述第一插槽包括外孔和内孔,所述外孔从凹槽的侧壁外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内孔从凹槽的侧壁内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外孔和内孔相互贯穿,所述内孔大于外孔,所述内孔与外孔的相交处形成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外孔中设有转轴,所述凸台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是一个槽;所述连接件为插条,所述插条包括插头和插条底座,所述插头沿着车体轴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圆弧处的一端和插条底座相连接,所述插条底座与插头连接的面为底座连接面,所述插头与底座连接面连接的面为插头连接面,所述底座连接面大于插头连接面,所述插条底座中与插头连接面连接接触的部分为连接部,所述插条底座中未与插头连接接触的部分为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有贯穿插条底座的第一螺纹孔和通孔,所述第一螺纹孔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通孔是沿车体轴轴向方向上贯穿插条插座的孔,所述转轴套进通孔内;所述插条底座的形状与所述外孔的形状一致,所述插头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对齐后的整体形状一致;所述插条通过转轴与通孔配合固定在车轮轴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所述插条可通过转动进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转出;所述凸台插入凹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对齐,所述插条转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所述插条的插头与第一插槽的内孔、第二插槽相适应配合,所述插条的插条底座与外孔相适应配合,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的位置相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入螺栓,将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所述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插条露出在车体之外。本方案插条通过转轴与车轮轴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所述插条可通过转动进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转出,插头沿着车体轴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圆弧处的一端和插条底座相连接可保证插条能转动进入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转出。插条转进第一插槽和第二插内,在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入螺栓,从而将车轮轴和车体轴连接起来,限制车轮轴与车体轴之间相对的移动;当需要将车轮轴和车体轴拆卸分离开时,将螺栓从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中拧出,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转出,此时凸台即可从凹槽中拔出,车轮轴和车体轴实现拆卸分离。本方案凸台和凹槽的连接处以及插条露出在车体之外,在不打开平衡车车体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取出或者将插条固定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实现车轮轴和车体轴的拆卸和安装,整个拆卸安装过程不需要打开车体,简单快捷,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需要打开车体,拆卸麻烦,费时费力。同时,插条通过转轴与车轮轴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插条固定连接在车轮轴,不会出现丢失插条的情况。可选的,所述转轴沿车体轴轴向方向设置在外孔中,所述插条底座为长条形且向插头方向弯曲的形状,所述插条底座较长并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所述插条底座较短并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短侧边、第二短侧边,所述第一短侧边是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转出过程中,向车体轴轴心方向移动的一侧,所述第二短侧边是插条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中转出过程中,逐渐远离车体轴轴心方向的一侧;所述通孔到第一短侧边的距离小于转轴到台阶面的距离。通孔到第一短侧边的距离小于转轴到台阶面的距离可以保证插条转动时,插条底座不会被台阶面阻碍而无法转动。可选的,所述插条转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内的状态下,所述插条底座和所述外孔相适应配合,所述外孔中与插条底座的第一短侧边相接触的面为外孔接触面,所述外孔接触面向外孔内弯曲呈弧面形状,所述第一短侧边的形状与外孔接触面形状一致,所述外孔接触面与第一短侧边相贴合。当插条转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后,所述插条底座和所述外孔相适应配合,此时外孔接触面和第一短侧边为相贴合接触状态。本方案将外孔接触面设置为向外孔内弯曲呈弧面形状,第一短侧边的形状与外孔接触面形状一致,外孔接触面向外孔内弯曲呈弧面形状与插条转动时第一短侧边的转动轨迹一致,而弧面形状的面比较圆滑,能有效的减少第一短侧边和外孔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插条转动更灵活更轻松,不费力。若不这样设置,插条转动不灵活,较费力。可选的,所述通孔设置在第一短侧边处,所述转轴在外孔中位置与通孔在第一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螺纹孔设置在第二短侧边处,所述第二螺纹孔在台阶面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在第二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插条转入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后,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对齐。转轴与通孔的配合除了有转动作用外,也能起到固定插条的作用。本方案中,通孔设置在第一短侧边处,所述转轴在外孔中位置与通孔在第一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螺纹孔设置在第二短侧边处,所述第二螺纹孔在台阶面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在第二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短侧边和第二短侧边相对,即是说转轴、通孔和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的位置是相对的,分别处在插条底座的两端处,转轴的通孔配合和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都起到固定插条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螺纹孔设置在第二短侧边处,第二螺纹孔在台阶面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在第二短侧边处的位置相对应的方案是在插条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插条的固定点,插条的两端都设置有固定点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插条的每个区域都得到固定,能使插条固定时受力更均匀,从而插条的固定效果更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固定时受力没有那么均匀,从而插条的固定效果没有那么好,相对较容易松动或者脱落。可选的,所述通孔到插头的距离K大于所述插条的宽度L。通孔设置在第一短侧边上,插条围绕转轴转动,插条的转动轨迹为圆弧,通孔到插头的距离K大于所述插条的宽度L时,插条在转动过程中的转动半径较大,插条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的曲率较小,弯曲程度较小,插条的转动轨迹比较平缓,插条在转动的过程中需要的空间较小,插条更容易转进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或从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转出。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连接结构方便拆卸的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车轮和车体,所述车轮通过车轮连接结构固定在车体上;所述车轮连接结构包括车轮轴、车体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的连接件,所述车轮轴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轴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车轮轴的另一端与车轮相连,所述车体轴的另一端与车体相连,所述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露出在车体之外。本方案的代步车的车轮与车轮轴连接,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车体轴又与车体连接,从而实现车轮与车体的相对固定;由于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并且车轮轴和车体轴通过连接件连接的连接处露出在车体之外,所以,当需要拆卸车轮轴时,可以不打开车体,直接将车轮轴和车体轴的拆离开,从而实现不打开车体拆卸车轮轴。采用本方案可以在不打开车体的情况下,实现车轮轴的拆卸,拆卸方便,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需要打开车体,拆卸麻烦,费时费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现有平衡车车轮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车轮轴和车体轴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车轮轴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车轮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车体轴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车轮轴滑槽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插条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矩形凸台车轮轴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矩形槽车体轴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插槽径向设置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设有转轴的车体轴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设有通孔的插条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车体轴与插条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1、车轮;2、车体;3、插条;4、连接件;5(11)、车轮轴;6(11a)、车轮轴固定端;7(11b)、凸台;8(11c)、第二插槽;9(11e)、滑槽;10(21)、车体轴;11(21a)、车体轴固定端;12(21b)、凹槽;13(21c)、第一插槽;14(21e)、滑台;15(21f)、外孔;16(21g)、第二螺纹孔;17(21j)、转轴;18(21k)、内孔;19(21m)、台阶面;20(31)、插条底座;21(32)、插头;22(31a)、短侧边;23(31b)、第一螺纹孔;24(31c)、通孔;25(31d)、连接部;26(31e)、延伸部;27(31f)、长侧边;28(31g)、第一短侧边;29(31h)、第二短侧边;K、通孔到插头的距离;L、插条的宽度;G、外孔深度;H、第二插槽的深度。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例如,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目前,代步车主要有电动自行车、电动代步车、平衡车。其中,作为代步车的一种,平衡车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平衡车包括车体、车轮和轮轴,车轮通过轮轴固定在车体两侧,轮轴是车轮的连接结构,是固定车轮的重要部件,同时也是平衡车动力传输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现有平衡车的车轮通过轮轴固定在车体两侧,做为车轮的连接结构,当车轴需要拆卸时,需打开车体才能将车轴拆卸下来,拆卸麻烦,费时费力,效率非常低。下面参考图1至图13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参考图1、图2、图5,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车轮连接结构,所述代步车包括车轮1和车体2,所述车轮1通过车轮连接结构固定在车体2上;所述车轮连接结构包括车轮轴5、车体轴10、连接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连接件4,所述车轮轴5一端通过连接件4与车体轴10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车轮轴5的另一端与车轮1相连,所述车体轴10的另一端与车体2相连,所述车轮轴5和车体轴10通过连接件4连接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4露出在车体2之外。本方案中,车轮1与车轮轴5连接,车轮轴5和车体轴10通过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车体轴10又与车体2连接,从而实现车轮1与车体2的相对固定;由于车轮轴5和车体轴10通过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并且车轮轴5和车体轴10通过连接件4连接的连接处露出在车体2之外,所以,当需要拆卸车轮轴5时,可以不打开车体2,直接将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拆离开,从而实现不打开车体2拆卸车轮轴5。采用本方案可以在不打开车体2的情况下,实现车轮轴5的拆卸,拆卸方便,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5需要打开车体2,拆卸麻烦,费时费力。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3、图4、图5、图6,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车轮轴5远离车轮1的一端为车轮轴固定端6,所述车体轴10远离车体2的一端为车体轴固定端11,所述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凸台7,所述车体轴固定端11的径向横截面上设有与凸台7相适应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3,所述第一插槽13为一穿孔,贯穿凹槽12的侧壁,所述第一插槽13包括外孔15和内孔18,所述外孔15从凹槽12的侧壁外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内孔18从凹槽12的侧壁内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外孔15和内孔18相互贯穿,所述内孔18大于外孔15,所述内孔18与外孔15的相交处形成有台阶面19,所述台阶面19上设有第二螺纹孔16,所述第二螺纹孔16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凸台7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插槽8,所述第二插槽8是一个槽;所述第一插槽13沿车体轴10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13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13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8沿车轮轴5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8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8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连接件4为插条3,所述插条3包括插头21和插条底座20,所述插头21沿着车体轴10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车体轴10半径减去外孔15的深度,所述插头21和插条底座20相连接,所述插条底座20与插头21连接的面为底座连接面,所述插头21与底座连接面连接的面为插头21连接面,所述底座连接面大于插头21连接面,所述插条底座20中与插头21连接面连接接触的部分为连接部25,所述插条底座20中未与插头21连接接触的部分为延伸部26,所述延伸部26设有贯穿插条底座20的第一螺纹孔23,所述第一螺纹孔23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插条底座20的形状与所述外孔15的形状一致,所述插头2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第二插槽8对齐后的整体形状一致;所述凸台7插入凹槽12,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对齐,所述插条3插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所述插条3的插头21与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第二插槽8相适应配合,所述插条3的插条底座20与外孔15相适应配合,所述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的位置相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入螺栓将插条3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内;所述凸台7和凹槽12的连接处以及插条3露出在车体2之外。本方案在凹槽12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插槽13,在凸台7的表面设置第二插槽8,连接件4为插条3。当需要连接车轮轴5和车体轴10时,将凸台7插入到凹槽12中,对齐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再将插条3插入到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入螺栓,插条3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内,从而将车轮轴5和车体轴10连接起来,限制车轮轴5与车体轴10之间相对的移动;当需要将车轮轴5和车体轴10拆卸分离开时,将螺栓从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出,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拔出,此时凸台7即可从凹槽12中拔出,车轮轴5和车体轴10实现拆卸分离。本方案凸台7和凹槽12的连接处以及插条3露出在车体2之外,在不打开平衡车车体2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取出或者将插条3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实现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拆卸和安装,整个拆卸安装过程不需要打开车体2,简单快捷,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5需要打开车体2,拆卸麻烦,费时费力。另外,车轮轴固定端6设有凸台7和车体轴固定端11设有与凸台7相适应的凹槽12,在安装车轮1的时候非常方便快捷,只需将凸台7插入凹槽12中即可完成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对接,此时凸台7和凹槽12可以起到快速定位的作用,车体轴10和车轮轴5的对接配合非常方面快捷,车轮1安装方便快捷。若不设置凸台7和凹槽12,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对接配合没有定位,安装车轮1的时候速度较慢,比较耗时耗力。另外,第一插槽13沿车体轴10径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插槽8沿车轮轴5径向方向延伸设置,插条3插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相适应配合时,插条3与第一插槽13、第二插槽8的径向接触面积较大,提高插条3轴向受力。在车体轴10和车轮轴5转动过程中,由于车体轴10和车轮轴5的转动以及平衡车行驶会受到颠簸,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轴向上会受到一定拉力,使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轴向方向上有分离的趋势,本方案中插条3与第一插槽13、第二插槽8的径向接触面积较大,插条3轴向受力能力大,从而使得插条3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10和车轮轴5效果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10和车轮轴5效果没有那么好。另外,第二插槽8的深度H与凸台7表面到车轮轴5心的距离相等,插条3插入到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的时候,插条3的插头21的一端刚好位于车轮轴5轴心处,此时插头21从车轮轴5轴心带车体轴10表面的径向方向上都与第一插槽13或者第二插槽8接触,接触面积大,且在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径向方向上都有接触的点,在车轮轴5和车体轴10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存在,插条3所产生的指向车轮轴5或车体轴10轴心的摩擦力也大,摩擦力能抵消掉相应大小的离心力,减小因为离心力使得插条3向外运动的趋势,使得插条3固定更牢固,稳定性更高,固定效果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会因为离心力过大而相对容易出现松动或者脱落,插条3固定的稳定性较低,固定效果没那么好。另外,插头21沿着车体轴10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的半径等于车体轴10半径减去外孔15的深度,也即是插头21插入到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和第二插槽8中时,插头21可以插入到车轮轴5的轴心处。在车轮轴5和车体轴10转动过程中,越远离车轮轴5或车体轴10轴心的位置受到的离心力越大,从第二插槽8到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插头21与第二插槽8、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的接触面积逐渐变大,对应的,插头21受到的摩擦力也会逐渐变大,插头21受到的摩擦力可以抵消掉插头21在随着车轮轴5和车体轴10转动过程中受到离心力,即是说插头21受离心力作用大的部位受到的摩擦力也应为接触面积大而相应较大,可以让插条3更牢固的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提高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固定效果。可选的,参考图3,所述凸台7位于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上的轴中心。车轮轴5在转动的时候,相对于凸台7位于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上的其他位置,例如在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靠近边缘的位置,凸台7位于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上的轴中心上,凸台7受到离心力会比较小,即是说凸台7在车轮轴5的转动过程中受力会大大减小,在凸台7与凹槽12接触的过程中,凸台7不容易磨损,凸台7不容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当转轴17转动时,越远离轴中心所受的离心力就越大,若凸台7不设置在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上的轴中心上,凸台7受到离心力会比较大,即是说凸台7在车轮轴5的转动过程中受力会较大,在凸台7与凹槽12接触的过程中,凸台7容易磨损,凸台7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可选的,参考图3,所述凸台7由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半球体组成,所述圆柱体的一底面和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连接,另一底面和半球体的径向横截面连接,所述凹槽12的形状与凸台7形状相适应,所述凸台7插入凹槽12并通过连接件4配合连接。在本方案中,当凸台7插入凹槽12中配合时,因为凸台7是由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半球体组成的,且凹槽12的形状与凸台7形状相适应,凸台7插入凹槽12后转动不存在有棱角或者棱边的阻碍,所以,当凸台7插入凹槽12后如果需要调整对接位置,可以直接转动凸台7达到调整目的,不需要将凸台7重新取出再重新插入,可以快速调整凸台7和凹槽12的对接位置,操作简单方便。若凸台7存在有棱角或者棱边,当凸台7插入凹槽12后如果需要调整对接位置,不可以直接转动凸台7达到调整目的,需要将凸台7重新取出再重新插入,操作麻烦,耗时耗力。另外,凸台7和凹槽12都不存在棱角或者棱边,凸台7和凹槽12的面都是圆滑的面,在安装或者拆卸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过程中,凸台7和凹槽12不会互相划伤,也可避免划伤操作者的手,操作安全。可选的,参考图3,所述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半球体的直径相等,所述凹槽12的形状与凸台7形状相适应。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半球体的直径相等,圆柱体和半球体的连接处齐整圆滑,不会形成有错位的台阶面19,此时凸台7的形状较为规则,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相应模具的制作简单,出模容易。若凸台7的形状不规则,在加工成型过程中,相应模具的制作复杂,出模麻烦。可选的,参考图5、图6,所述凹槽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滑台14,所述滑台14是沿车体轴10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起,所述滑台14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14的高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14位于第一插槽13的正对侧;所述凸台7的表面设置有与滑台14相适应配合的滑槽9,所述滑槽9是一个槽,所述滑槽9位于第二插槽8的正对侧,所述滑台14能够在滑槽9内沿车体轴10或车轮轴5轴向方向移动。凸台7插入凹槽12中时,先将滑台14和滑槽9对位配合,使得凸台7便于插入凹槽12中。滑台14和滑槽9在本方案中能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凸台7插入凹槽12中;同时,当滑台14插入到滑槽9内后,由于滑台14位于第一插槽13的正对侧,滑槽9也位于第二插槽8的正对侧,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也刚好对齐,省去对齐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的步骤,使得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对位快速方便。若没有滑台14和滑槽9的设置,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仍然需要对齐,效率低不方便;同时,凸台7插入凹槽12时没有定位,凸台7插入凹槽12不准确,较为麻烦。可选的,参考图8,所述插条底座20为长条形且向插头21方向弯曲,所述插条底座20较长且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27,所述插条底座20较短且相对的两侧为短侧边22,所述短侧边22向插条底座20内的方向弯曲呈弧面形状,且与长侧边27相接所形成的角为圆角;所述第一插槽13的外孔15形状与插条底座20形状相适应。插条底座20在于外孔15对位时,相对于短侧边22是笔直的以及短侧边22与长侧边27相接所形成的角为直角的情况,短侧边22设置成向插条底座20内的方向弯曲呈弧面形状,与长侧边27相接所形成的角为圆角在对位的时候可以小弧度的相对滑动调整,达到完全的嵌合,安装较容易简单,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插条底座20与外孔15的对位安装。而如果短侧边22是直线以及短侧边22与长侧边27相接所形成的角为直角,插条底座20在于外孔15对位时需要将直角以及笔直的短侧边22完全对齐,稍有误差便要重新对齐,安装较难,比较费时费力。可选的,参考图8,所述插条底座20为长条形且向插头21方向弯曲,所述插条底座20较长且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27,所述插条底座20较短且相对的两侧为短侧边22,所述短侧边22处均设有第一螺纹孔23,所述第二螺纹孔16在台阶面19上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23在短侧边22处的位置相对应。两个短侧边22相对,短侧边22处均设有第一螺纹孔23,也就是说是插条底座20的两个相对端都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3,插条3的两端都设置有固定点,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插条3的每个区域都得到固定,能使插条3固定时受力更均匀,从而插条3的固定效果更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固定时受力没有那么均匀,从而插条3的固定效果没有那么好,相对较容易松动或者脱落。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8、图9,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凸台7是一个长方体,所述长方体的一个面与车轮轴固定端6的径向横截面连接,所述凹槽12的形状与凸台7形状相适应,所述凸台7插入凹槽12并通过连接件4配合连接。因为凸台7是一个长方体,存在四条棱边,凹槽12的形状与凸台7形状相适应,所以凸台7插入凹槽12后,车体轴10与车轮轴5转动时四条棱边能限制车体轴10与车轮轴5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让车体轴10和车轮轴5之间的固定效果更好。当然,凸台7若是其他的多棱柱体,如三棱柱、五棱柱,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若凸台7不存在能限制车体轴10与车轮轴5之间的相对转动的棱边,车体轴10与车轮轴5转动时,虽然凸台7和凹槽12已经有连接件4连接固定,但少了限制车体轴10与车轮轴5相对转动的棱边,车体轴10和车轮轴5之间的固定效果没那么好。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10,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3沿车体轴10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插槽13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插槽13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8沿车轮轴5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插槽8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插槽8的宽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第一插槽13沿车体轴10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插槽8沿车轮轴5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插条3插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相适应配合时,插条3与第一插槽13、第二插槽8的轴向接触面积较大,提高插条3径向受力。在车体轴10和车轮轴5转动过程中,由于车体轴10和车轮轴5的转动,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径向上的受力非常大,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的趋势非常大,本方案中插条3与第一插槽13、第二插槽8的轴向接触面积较大,插条3径向受力能力大,从而使得插条3在径向方向上固定车体轴10和车轮轴5效果好,能有效的防止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使得车体轴10和车轮轴5的连接固定效果更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防止车体轴10和车轮轴5在径向方向上相对转动的效果没有那么好。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5、图6,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凹槽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滑台14,所述滑台14是沿车体轴10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起,所述滑台14的长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径向方向一致,所述滑台14的高度的设置方向与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一致;所述凸台7的表面设置有与滑台14相适应配合的滑槽9,所述滑槽9是一个槽,所述滑台14能够在滑槽9内沿车体轴10或车轮轴5轴向方向移动。本方案中,凹槽12的内侧壁上设置滑台14,凸台7的表面设置滑槽9,滑台14和滑槽9相适应配合。凸台7插入凹槽12中时,先将滑台14和滑槽9对位配合,使得凸台7便于插入凹槽12中。滑台14和滑槽9在本方案中能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凸台7准确插入凹槽12中。若没有滑台14和滑槽9的设置,凸台7插入凹槽12时没有定位,凸台7插入凹槽12不准确,较为麻烦。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11、图12、图13,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凹槽1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3,所述第一插槽13为一穿孔,贯穿凹槽12的侧壁,所述第一插槽13包括外孔15和内孔18,所述外孔15从凹槽12的侧壁外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内孔18从凹槽12的侧壁内表面开设的孔,所述外孔15和内孔18相互贯穿,所述内孔18大于外孔15,所述内孔18与外孔15的相交处形成有台阶面19,所述台阶面19上设有第二螺纹孔16,所述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外孔15中设有转轴17,所述凸台7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插槽8,所述第二插槽8是一个槽。所述连接件4为插条3,所述插条3包括插头21和插条底座20,所述插头21沿着车体轴10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圆弧处的一端和插条底座20相连接,所述插条底座20与插头21连接的连接面面积大于插头21与插条底座20连接的连接面面积,所述插条底座20中与插头21连接接触的部分为连接部25,所述插条底座20中未与插头21连接接触的部分为延伸部26,所述延伸部26设有贯穿插条底座20的第一螺纹孔23和通孔24,所述第一螺纹孔23是用于螺栓旋紧的螺纹孔,所述通孔24是沿车体轴10轴向方向上贯穿插条3插座的孔,所述转轴17套进通孔24内。所述插条底座20的形状与所述外孔15的形状一致,所述插头21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第二插槽8对齐后的整体形状一致;所述插条3通过转轴17与车轮轴5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所述插条3可通过转动进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转出;所述凸台7插入凹槽12,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对齐,所述插条3转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所述插条3的插头21与第一插槽13的内孔18、第二插槽8相适应配合,所述插条3的插条底座20与外孔15相适应配合,所述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的位置相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入螺栓,将插条3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内;所述凸台7和凹槽12的连接处以及插条3露出在车体2之外。所述转轴17沿车体轴10轴向方向设置在外孔15中,所述插条底座20为长条形且向插头21方向弯曲的形状,所述插条底座20较长并相对的两侧为长侧边27,所述插条底座20较短并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短侧边28、第二短侧边29,所述第一短侧边28是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转出过程中,向车体轴10轴心方向移动的一侧,所述第二短侧边29是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转出过程中,逐渐远离车体轴10轴心方向的一侧;所述通孔24到第一短侧边28的距离小于转轴17到台阶面19的距离。所述通孔24设置在第一短侧边28处,所述转轴17在外孔15中位置与通孔24在第一短侧边28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螺纹孔23设置在第二短侧边29处,所述第二螺纹孔16在台阶面19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23在第二短侧边29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插条3转入到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后,所述第一螺纹孔23与第二螺纹孔16对齐。所述通孔24到插头21的距离K大于所述插条3的宽度L。本方案插条3通过转轴17与车轮轴5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所述插条3可通过转动进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转出,插头21沿着车体轴10径向方向的截面为扇形,所述扇形圆弧处的一端和插条底座20相连接可保证插条3能转动进入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或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转出。插条3转进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内,在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入螺栓,从而将车轮轴5和车体轴10连接起来,限制车轮轴5与车体轴10之间相对的移动;当需要将车轮轴5和车体轴10拆卸分离开时,将螺栓从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中拧出,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转出,此时凸台7即可从凹槽12中拔出,车轮轴5和车体轴10实现拆卸分离。本方案凸台7和凹槽12的连接处以及插条3露出在车体2之外,在不打开平衡车车体2的情况下就可以将插条3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取出或者将插条3固定在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中,实现车轮轴5和车体轴10的拆卸和安装,整个拆卸安装过程不需要打开车体2,简单快捷,省时省力。而在传统的代步车中,拆卸车轮轴5需要打开车体2,拆卸麻烦,费时费力。同时,插条3通过转轴17与车轮轴5实现可转动固定连接,插条3固定连接在车轮轴5,不会出现丢失插条3的情况。另外,通孔24到第一短侧边28的距离小于转轴17到台阶面19的距离可以保证插条3转动时,插条底座20不会被台阶面19阻碍而无法转动。另外,转轴17与通孔24的配合除了有转动作用外,也能起到固定插条3的作用。方案中,通孔24设置在第一短侧边28处,所述转轴17在外孔15中位置与通孔24在第一短侧边28处的位置相对应,第一螺纹孔23设置在第二短侧边29处,所述第二螺纹孔16在台阶面19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23在第二短侧边29处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短侧边28和第二短侧边29相对,即是说转轴17、通孔24和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的位置是相对的,分别处在插条底座20的两端处,转轴17的通孔24配合和第一螺纹孔23、第二螺纹孔16都起到固定插条3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螺纹孔23设置在第二短侧边29处,第二螺纹孔16在台阶面19的位置与第一螺纹孔23在第二短侧边29处的位置相对应的方案是在插条3的两端设置有固定插条3的固定点,插条3的两端都设置有固定点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插条3的每个区域都得到固定,能使插条3固定时受力更均匀,从而插条3的固定效果更好,不容易松动或者脱落。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固定时受力没有那么均匀,从而插条3的固定效果没有那么好,相对较容易松动或者脱落。另外,通孔24设置在第一短侧边28上,插条3围绕转轴17转动,插条3的转动轨迹为圆弧,通孔24到插头21的距离K大于所述插条3的宽度L时,插条3在转动过程中的转动半径较大,插条3的转动轨迹的圆弧的曲率较小,弯曲程度较小,插条3的转动轨迹比较平缓,插条3在转动的过程中需要的空间较小,插条3更容易转进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或从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转出。可选的,所述插条3转入到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内的状态下,所述插条底座20和所述外孔15相适应配合,所述外孔15中与插条底座20的第一短侧边28相接触的面为外孔15接触面,所述外孔15接触面向外孔15内弯曲呈弧面形状,所述第一短侧边28的形状与外孔15接触面形状一致,所述外孔15接触面与第一短侧边28相贴合。当插条3转入到第一插槽13和第二插槽8后,所述插条底座20和所述外孔15相适应配合,此时外孔15接触面和第一短侧边28为相贴合接触状态。本方案将外孔15接触面设置为向外孔15内弯曲呈弧面形状,第一短侧边28的形状与外孔15接触面形状一致,外孔15接触面向外孔15内弯曲呈弧面形状与插条3转动时第一短侧边28的转动轨迹一致,而弧面形状的面比较圆滑,能有效的减少第一短侧边28和外孔15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插条3转动更灵活更轻松,不费力。若不这样设置,插条3转动不灵活,较费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平衡车的轮毂电机设在车轮之内,电源设在车体内,轮毂电机通过电线与电源连接,一般平衡车会在车轴上设置避让电线的槽或者通孔24,电线置于槽或者通孔24中,两端分别连接轮毂电机和电源。在本发明中,因为车轮轴5和车体轴10需要拆卸分离,此时车轮轴5和车体轴10中的电线也需要分离开,为了保证方案的可实施,车轮轴5和车体轴10中的电线可以通过诸如插接件等电路零件连接,从而实现电线可拆卸连接,此为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本发明中不作具体的描述说明。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涉及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属于制备除草剂麦草畏技术领域。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包括工艺步骤为:以苯为原料,经过定向氯化、催化、再氯化、精馏后生成1,2,4三氯苯;再经1,2,4三氯苯水解后,生成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再分离、提纯后,得2,5二氯苯酚;经过2,5二氯苯酚制取3,6二氯水杨酸;3,6二氯水杨酸经过甲基化反应、皂化反应、酸化反应等后,得麦草畏。通过工艺步骤和参数的优化,使得整个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收率高、选择性高、废水量显著降低、设备利用率提高。1.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定向氯化将氯气通入苯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2.2:1;B.催化处理向步骤A得到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中加入路易斯酸催化剂进行处理;C.再氯化、精馏向步骤B催化处理得到的混合液中通入氯气,氯化得到1,2,4-三氯苯、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0.5~2:1;将得到的混合物精馏后,分别得到1,2,4-三氯苯产品和未反应的二氯苯混合物;将所述二氯苯混合物作为原料回到步骤B,循环利用;D、将1,2,4-三氯苯水解,再将水解物精馏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E、将步骤D得到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的具体操作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中加入尿素,于90-120℃下反应后,降温至90℃以下,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冷却后抽滤,得到滤液和滤饼;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60-90℃,继续反应,然后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将滤液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中加入水和混合物总摩尔数0.5-1.5倍量的氨水,升温至40-80℃,继续反应,待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后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40-80℃,然后降温,进行第二次过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为2,4-二氯苯酚;所述第二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脱水后为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返回至加入尿素的环节,然后循环操作,直至2,5-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85%以上;或者,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的具体操作还可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滴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或碱金属的弱酸强碱盐溶液,并于40-80℃下保温搅拌,然后升温分水至体系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酸化后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滤液经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得混合液,备用;向脱有机溶剂后得到的混合液中滴加氨水溶液,搅拌后抽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有机溶剂重结晶,得2,4-二氯苯酚;F、在氮气保护下,将2,5-二氯苯酚溶于二甲苯中,制得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水溶液在搅拌下滴加入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中,滴加完毕,加热至沸腾,蒸馏,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20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G、将步骤F得到的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转入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碳酸钾,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匀,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气,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在3-5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5-10min;升温至140-170℃,压力保持在7.5MPa,搅拌下反应1-4小时,然后降温至50-80℃,泄压,过滤,滤液为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滤饼为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H、将步骤G得到的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滤饼加水溶解,滴加盐酸酸化,然后搅拌冷却,结晶,过滤,水洗,得到3,6-二氯水杨酸酸湿品,最后干燥得到3,6-二氯水杨酸;I、将3,6-二氯水杨酸溶解于碱液,泵入甲基化连续反应器,充入氯甲烷气体,同时滴加碱液和催化剂的甲醇溶液,进行甲基化反应,待甲基化反应结束,泄压,得到甲基化反应液;J、将步骤I得到的甲基化反应液进入皂化连续反应器,加入碱液,保持反应温度120-140℃,压力0.10-0.50MPa,时间0.2-1.5h,反应毕,降温至30-90℃,泄压,得到皂化反应液;K、将步骤J得到的皂化反应液进入蒸馏塔,蒸馏回收甲醇;L、将步骤K所述蒸馏塔的塔底料液进入酸化反应装置,酸化反应后过滤,得麦草畏湿品,经干燥,得麦草畏干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3~0.0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和/或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温度为60~6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处理时间为2~8h;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01~0.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5: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1: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中,所述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15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G中,所述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总质量为碳酸钾质量的0.5-1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氢钠中任意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或苄基三乙基氯化铵;所述甲基化反应具体为:保持反应温度60-100℃,压力0.40-0.80MPa,时间3-7h,调节pH为8.0-13.0。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除草剂的制备工艺,具体涉及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属于制备除草剂麦草畏技术领域。背景技术麦草畏属于安息香酸系除草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对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有显著防除效果,麦草畏用于苗后喷雾,药剂能很快被杂草的叶、茎、根吸收,通过韧皮部向上、下传导,多集中在分生组织及代谢活动旺盛的部位,阻碍植物激素的正常活动,从而使其死亡。禾本科植物吸收药剂后能很快的进行代谢分解使之失效故表现较强的抗药性。对小麦、玉米、谷子、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比较安全,麦草畏在土壤中经微生物较快分解后消失,用后一般24小时阔叶杂草即会出现畸形卷曲症状,15-20天死亡。目前,麦草畏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BASF公司以及瑞士的Sandoz公司,国内主要是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扬农化工。麦草畏在现有技术的制备工艺中,其合成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种:(1)专利US4161611以2-胺基-3,6-二氯苯甲酸为原料,经重氮化、水解、羧化、甲基化等反应制备了麦草畏。该方法得到的麦草畏产品含量较高,但总收率偏低,成本较高,而且该方法中所使用的原料来源困难,这是它的不足之处。(2)专利DE2331712以2,5-二氯-4-溴苯酚为原料,经甲醛羟甲基化反应生成2-羟基-5-溴-3,6-二氯苄醇,然后经甲醚化反应后再脱溴生成2-甲氧基-3,6-二氯苄醇,最后再氧化生成目标分子2-甲氧基-3,6-二氯苯甲酸。此法原料不宜得,收率不高,缺乏工业化条件。(3)专利US3345157以2,5-二氯苯酚为原料,使其在氢氧化钠作用下与3-氯代丙烯反应生成烯丙基-2,5-二氯苯醚,然后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中加热,异构化生成2-丙烯基-3,6-二氯苯酚,然后用硫酸二甲酯通过甲基化反应得到2-丙烯基-3,6-二氯苯甲醚,最后在硝酸和钒酸铵的作用下回流得到了目标分子2-甲氧基-3,6-二氯苯甲酸。该工艺路线的不足之处是反应时间长、能耗高、收率较低。(4)专利US4232172以2,5-二氯苯酚为原料,在精制的碳酸钾作用下,与CO2经科波尔-施密特羧化反应,然后用硫酸二甲酯进行O-烷基化反应制得麦草畏。目前工业上多以此法进行生产,其不足之处是反应时间长,能耗高。(5)专利CN201010584645.6公开了一种除草剂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其以2,5-二氯苯酚为原料,将其制成相应的酚钠后,在超临界状态下完成羧基化反应得到3,6-二氯水杨酸,再以碳酸二甲酯为试剂完成O-甲基化制得产物麦草畏。此方法反应条件要求高,时间长。(6)专利US3928432以5-溴-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醇为原料经脱溴、氧化反应,或者5-溴-3,6-二氯-2-羟基苯甲醇为主要原料经脱溴、甲基化、氧化反应得到产物。但起始原料不容易得到。上述方法(5)中,2,5-二氯苯酚原料的制备方法也有多种,可采用氯气将苯氯化成三氯苯,三氯苯再经分离提纯、水解得到2,5-二氯苯酚,专利CN200410019755.2公开了一氯苯触媒定向氯化与分馏生产,高纯度1、2、4-三氯苯和对位二氯苯的制作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一氯苯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苯之后,将混合二氯苯经过精馏得到99.5~99.8%对位二氯苯;再将混合二氯苯与氯气反应一定时间后,精馏,最终得到1、2、4-三氯苯99.5%成品。该专利适合同时生产1、2、4-三氯苯和对位二氯苯,三氯苯的产率和效率低下,不适合大规模生产三氯苯。另外三氯苯提纯1,2,4-三氯苯,目前国外主要采用分子筛吸附解析法和分子筛选择性异构化法技术,然而这两种方法的操作工艺复杂,产品纯度低。国内多采用与对、邻二氯苯或对、邻氯甲苯等氯系芳香异构体一样的分离技术—精馏结晶技术,但精馏结晶对精馏设备要求很高,生产投资成本极高,产品纯度有限,经济效益欠佳。又如公开号为CN1088569,名称为“从混合三氯苯中分离提纯1,2,4-三氯苯的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采用溶剂重结晶加乳液洗涤的方法来提纯1,2,4-三氯苯,但提纯过程需要加入1,2,4-三氯苯晶种,且提纯的时间长,过程不够简化,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2.27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2942474A,名称为“一种除草剂麦草畏的合成工艺”的发明,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除草剂麦草畏的制备方法,包括:(1)液体氢氧化钾与2,5-二氯苯酚以0.95:1~1:1的摩尔比反应得到2,5-二氯苯酚钾;(2)步骤(1)所得的2,5-二氯苯酚钾在无水碳酸钾及催化剂存在下,与CO2反应生产3,6-二氯水杨酸;控制CO2的压力为4~6MPa,反应温度100~160℃,无水碳酸钾与2,5-二氯苯酚钾的摩尔比为1~2:1;(3)在碱性条件下,在70~100℃温度下,将步骤(2)所得3,6-二氯水杨酸与氯甲烷按1:1~3.5的摩尔比经过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再经过皂化、酸化得到3,6-二氯-2-甲氧基水杨酸,即麦草畏。本发明的工艺反应收率高、反应条件简单、产品质量好、三废少、能耗低。该方法中,生产成本依然较高,水分含量要求苛刻,反应时间长,反应中焦油量高,产物选择性低。该过程收率低于85-90%,收率低,皂化时间长,废水量较大,设备利用率较低。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上述工艺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通过对制备工艺、分离提纯工艺的优化,使得工艺的各段产品收率和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过量原料和副产物得到有效的利用,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收率高、选择性高、废水量显著降低、设备利用率提高的优点。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定向氯化将氯气通入苯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2.2:1;B.催化处理向步骤A得到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中加入路易斯酸催化剂进行处理;C.再氯化、精馏向步骤B催化处理得到的混合液中通入氯气,氯化得到1,2,4-三氯苯、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0.5~2:1;将得到的混合物精馏后,分别得到1,2,4-三氯苯产品和未反应的二氯苯混合物;将所述二氯苯混合物作为原料回到步骤B,循环利用;D、将1,2,4-三氯苯水解,再将水解物精馏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E、将步骤D得到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F、在氮气保护下,将2,5-二氯苯酚溶于二甲苯中,制得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水溶液在搅拌下滴加入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中,滴加完毕,加热至沸腾,蒸馏,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20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G、将步骤F得到的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转入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碳酸钾,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匀,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气,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在3-5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5-10min;升温至140-170℃,压力保持在5.5-7.5MPa,搅拌下反应1-4小时,然后降温至50-80℃,泄压,过滤,滤液为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滤饼为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H、将步骤G得到的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滤饼加水溶解,滴加盐酸酸化,然后搅拌冷却,结晶,过滤,水洗,得到3,6-二氯水杨酸湿品,最后干燥得到3,6-二氯水杨酸;I、将3,6-二氯水杨酸溶解于碱液,泵入甲基化连续反应器,充入氯甲烷气体,同时滴加碱液和催化剂的甲醇溶液,进行甲基化反应,待甲基化反应结束,泄压,得到甲基化反应液;J、将步骤I得到的甲基化反应液进入皂化连续反应器,加入碱液,保持反应温度100-140℃,压力0.10-0.50MPa,时间0.2-1.5h,反应毕,降温至30-90℃,泄压,得到皂化反应液;K、将步骤J得到的皂化反应液进入蒸馏塔,蒸馏回收甲醇;L、将步骤K所述蒸馏塔的塔底料液进入酸化反应装置,酸化反应后过滤,得麦草畏湿品,经干燥,得麦草畏干品。本发明步骤A中,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01~0.05:1。所述定向氯化的温度为60~65℃。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处理时间为2~8h。步骤B中,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01~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5: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反应温度为60~65℃。步骤C中,精馏过程中,精馏柱的压力为10~50mmHg。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中加入尿素,于90-120℃下反应后,降温至90℃以下,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冷却后抽滤,得到滤液和滤饼;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60-90℃,继续反应,然后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将滤液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中加入水和混合物总摩尔数0.5-1.5倍量的氨水,升温至40-80℃,继续反应,待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后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40-80℃,然后降温,进行第二次过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为2,4-二氯苯酚;所述第二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脱水后为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返回至加入尿素的环节,然后循环操作,直至2,5-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85%以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滴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或碱金属的弱酸强碱盐溶液,并于40-80℃下保温搅拌,然后升温分水至体系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酸化后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滤液经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得混合液,备用;向脱有机溶剂后得到的混合液中滴加氨水溶液,搅拌后抽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有机溶剂重结晶,得2,4-二氯苯酚。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二甲苯的质量比为1:4-6。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0.30-0.40。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15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在3-5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5-10min。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搅拌下反应1.5-2.5小时。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催化剂碳酸钾与2,5-二氯苯酚的质量比为0.40-0.70:1。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总质量为碳酸钾质量的0.5-10%。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5。上述比例优选的为1:1.7-3.5。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直接返回高压釜配料进行酚酸钾反应。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1-3,控制温度40-100℃,反应10-12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两次碱液中的碱的总摩尔比为1:3-5。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碱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氢钠中任意一种或任意比例的两种。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或苄基三乙基氯化铵。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3,6-二氯水杨酸的质量比为0.1-5: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甲醇的质量比为1-10: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甲基化反应具体为:保持反应温度60-100℃,压力0.40-0.80MPa,时间3-7h,调节pH为8.0-13.0。本发明在步骤J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碱的摩尔比为1:1-1.6。本发明在步骤L中,所述酸化反应具体为:加入水,滴加盐酸,调节pH至0.5-3,搅拌下冷却至0-25℃。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对制备工艺、分离提纯工艺的优化,使得工艺的各段产品收率和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过量原料和副产物得到有效的利用,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收率高、选择性高、废水量显著降低、设备利用率提高的优点。具体来说,本发明开发出一条新颖的1,2,4-三氯苯的生产工艺,首先通过将纯苯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然后用路易斯酸作催化剂将该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进行催化处理,改变二氯苯混合物比例,显著降低二氯苯混合物氯化反应活化能,使该二氯苯混合物易于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被氯化成1,2,4-三氯苯,氯化反应液经精馏后最终得到纯度高达98%以上的1,2,4-三氯苯,同时精馏得到未反应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还可以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套用,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及工艺副产物。综上,本发明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产率高、工艺副产物少,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优点。三氯苯经提纯得到1,2,4-三氯苯后,再经水解,制得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二氯苯酚的混合物经进一步分离得到2,5-二氯苯酚,工艺过程易于控制,产品的纯度高。2、本发明步骤A中,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2.2:1,氯气量过少会使氯化深度不够而导致二氯苯的转化率低,氯气量过多会使氯化深度过头而导致杂质含量增加,故该比例最佳。3、本发明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01~0.05:1,硫化锑定向氯化的催化效果很好,其用量不够会降低定向氯化成二氯苯的转化率,用量过多会增大杂质含量并增加生产成本,故该比例最佳。4、本发明步骤A和/或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温度为60~65℃,该温度范围的设置既能防止温度过低时定向氯化生成的对二氯苯凝固,又能避免温度过高时氯化反应较快同时产生较多杂质,故该温度范围最佳。5、本发明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100~200℃,处理时间为2~8h,催化处理是本发明的关键步骤,催化处理的温度、时间不够或过长都会导致二氯苯混合物的催化处理效果不佳,而无法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被氯化成1,2,4-三氯苯,经多次试验验证,该温度和时间处理的效果最佳。6、本发明步骤B中,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01~0.1:1,无水三氯化铁和无水三氯化铝是常见的路易斯酸,其价廉易得且催化处理效果佳;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用量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二氯苯混合物催化处理效果不佳,同时还会增大生产成本。7、本发明步骤C中,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0.5~2:1;氯气量过少会使氯化深度不够而导致1,2,4-三氯苯的转化率低,氯气量过多会使氯化深度过头而导致杂质含量增加。8、本发明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5: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0.01:1,无水三氯化铁是常见的氯化反应催化剂,硫粉也是常见的氯化反应助催化剂,都具有价廉易得且催化反应效果好的特点;无水三氯化铁及硫粉的用量不够会降低1,2,4-三氯苯的转化率,用量过多会增大杂质含量并增加生产成本。9、本发明步骤E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分离提纯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尿素加成、氨水处理方法:通过尿素加成法分离出大部分的2,5-二氯苯酚,然后通过氨水溶解、结晶、分离,将大部分的2,4-二氯苯酚分离出来,最后重复尿素和氨水处理步骤,将2,5-二氯苯酚、2,4-二氯苯酚完全分离开,经检测,2,5-二氯苯酚的分离率达到了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分离率达到了85%以上;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法相比,该处理方法的处理成本低、操作工艺简单、能耗少,适合工业化生产。第二种方法则是利用2,5-二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在酸碱性上的差异,以及反应生成的2,5-二氯苯酚碱金属盐在选定的有机溶剂内的溶解度低可沉淀分离等特点,通过离解、萃取、带水、沉淀、过滤等操作将2,5-二氯苯酚分离出来后,再通过氨水成盐、有机溶剂重结晶等步骤,将2,4-二氯苯酚分离出来,并通过各工序的特定参数设置,尤其是分水至体系中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保证反应体系中基本无水,以使生成的2,5-二氯苯酚碱金属盐充分沉淀析出,以达到分离的目的。10、本发明步骤F、G、H中,高压羧化对体系含水量要求高,要求含水50ppm以下,羧化反应时间长,产品收率和选择性低,碳酸钾用量大,产生焦油多的问题,提供一种3,6-二氯水杨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特定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配合特定的助催化剂,对反应体系水分含量要求降低,只要达到2000ppm以下即可,不必降到50ppm以下,降低带水难度,节约时间。工艺过程简化,减少反应时间,提高产品收率和选择性,降低生产成本。特定助催化剂的加入,大大降低碳酸钾用量,降低羧化反应时间;反应中焦油量降低,产物选择性高。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泄压后,加水,加盐酸酸化,过滤出固体产品3,6-二氯水杨酸,滤液进行分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二甲苯溶液,回到步骤F中,滴加氢氧化钾水溶液,形成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本发明经泄压后直接过滤,所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可直接回到高压反应阶段,循环利用,减少氢氧化钾的使用量,降低原材料成本,减少生产成本。11、本发明步骤J中,解决了现有采用3,6-二氯水杨酸制备麦草畏工艺收率低,皂化时间长,废水量较大,设备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3,6-二氯水杨酸制备麦草畏的工艺,能够大大提高收率,皂化反应时间缩短,废水量显著降低,设备利用率提高。现有技术皂化反应中,通常采用常压下回流反应,其反应时间长,可能产生甲氧基键的断裂,苯环上掉下氯,以及脱羧等副反应,造成整个反应收率低(以3,6-二氯水杨酸计85-90%),副产物多,废渣量大;本发明采用在特定温度、特定压力和特定时间条件下,3,6-二氯水杨酸醚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皂化反应,几乎为定向反应,收率高,以3,6-二氯水杨酸计为98-99%。12、本发明工艺能更好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定向氯化将氯气通入苯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1;B.催化处理向步骤A得到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中加入路易斯酸催化剂进行处理;C.再氯化、精馏向步骤B催化处理得到的混合液中通入氯气,氯化得到1,2,4-三氯苯、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0.5:1;将得到的混合物精馏后,分别得到1,2,4-三氯苯产品和未反应的二氯苯混合物;将所述二氯苯混合物作为原料回到步骤B,循环利用;D、将1,2,4-三氯苯水解,再将水解物精馏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E、将步骤D得到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F、在氮气保护下,将2,5-二氯苯酚溶于二甲苯中,制得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水溶液在搅拌下滴加入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中,滴加完毕,加热至沸腾,蒸馏,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20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G、将步骤F得到的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转入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碳酸钾,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匀,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气,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在3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5min;升温至140℃,压力保持在5.5MPa,搅拌下反应1小时,然后降温至50℃,泄压,过滤,滤液为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滤饼为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H、将步骤G得到的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滤饼加水溶解,滴加盐酸酸化,然后搅拌冷却,结晶,过滤,水洗,得到3,6-二氯水杨酸湿品,最后干燥得到3,6-二氯水杨酸;I、将3,6-二氯水杨酸溶解于碱液,泵入甲基化连续反应器,充入氯甲烷气体,同时滴加碱液和催化剂的甲醇溶液,进行甲基化反应,待甲基化反应结束,泄压,得到甲基化反应液;J、将步骤I得到的甲基化反应液进入皂化连续反应器,加入碱液,保持反应温度100℃,压力0.10MPa,时间0.2h,反应毕,降温至30℃,泄压,得到皂化反应液;K、将步骤J得到的皂化反应液进入蒸馏塔,蒸馏回收甲醇;L、将步骤K所述蒸馏塔的塔底料液进入酸化反应装置,酸化反应后过滤,得麦草畏湿品,经干燥,得麦草畏干品。实施例2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定向氯化将氯气通入苯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0:1;B.催化处理向步骤A得到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中加入路易斯酸催化剂进行处理;C.再氯化、精馏向步骤B催化处理得到的混合液中通入氯气,氯化得到1,2,4-三氯苯、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1.5:1;将得到的混合物精馏后,分别得到1,2,4-三氯苯产品和未反应的二氯苯混合物;将所述二氯苯混合物作为原料回到步骤B,循环利用;D、将1,2,4-三氯苯水解,再将水解物精馏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E、将步骤D得到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F、在氮气保护下,将2,5-二氯苯酚溶于二甲苯中,制得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水溶液在搅拌下滴加入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中,滴加完毕,加热至沸腾,蒸馏,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20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G、将步骤F得到的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转入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碳酸钾,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匀,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气,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在4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8min;升温至155℃,压力保持在6.0MPa,搅拌下反应2.5小时,然后降温至65℃,泄压,过滤,滤液为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滤饼为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H、将步骤G得到的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滤饼加水溶解,滴加盐酸酸化,然后搅拌冷却,结晶,过滤,水洗,得到3,6-二氯水杨酸湿品,最后干燥得到3,6-二氯水杨酸;I、将3,6-二氯水杨酸溶解于碱液,泵入甲基化连续反应器,充入氯甲烷气体,同时滴加碱液和催化剂的甲醇溶液,进行甲基化反应,待甲基化反应结束,泄压,得到甲基化反应液;J、将步骤I得到的甲基化反应液进入皂化连续反应器,加入碱液,保持反应温度120℃,压力0.30MPa,时间1.8h,反应毕,降温至60℃,泄压,得到皂化反应液;K、将步骤J得到的皂化反应液进入蒸馏塔,蒸馏回收甲醇;L、将步骤K所述蒸馏塔的塔底料液进入酸化反应装置,酸化反应后过滤,得麦草畏湿品,经干燥,得麦草畏干品。实施例3一种麦草畏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定向氯化将氯气通入苯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定向氯化得到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所述氯气与苯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1;B.催化处理向步骤A得到的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中加入路易斯酸催化剂进行处理;C.再氯化、精馏向步骤B催化处理得到的混合液中通入氯气,氯化得到1,2,4-三氯苯、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的混合物;所述氯气与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比为2:1;将得到的混合物精馏后,分别得到1,2,4-三氯苯产品和未反应的二氯苯混合物;将所述二氯苯混合物作为原料回到步骤B,循环利用;D、将1,2,4-三氯苯水解,再将水解物精馏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E、将步骤D得到的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F、在氮气保护下,将2,5-二氯苯酚溶于二甲苯中,制得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水溶液在搅拌下滴加入2,5-二氯苯酚的二甲苯溶液中,滴加完毕,加热至沸腾,蒸馏,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20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得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G、将步骤F得到的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转入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碳酸钾,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匀,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气,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在5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10min;升温至170℃,压力保持在7.5MPa,搅拌下反应4小时,然后降温至80℃,泄压,过滤,滤液为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滤饼为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H、将步骤G得到的3,6-二氯水杨酸钾和碳酸钾滤饼加水溶解,滴加盐酸酸化,然后搅拌冷却,结晶,过滤,水洗,得到3,6-二氯水杨酸湿品,最后干燥得到3,6-二氯水杨酸;I、将3,6-二氯水杨酸溶解于碱液,泵入甲基化连续反应器,充入氯甲烷气体,同时滴加碱液和催化剂的甲醇溶液,进行甲基化反应,待甲基化反应结束,泄压,得到甲基化反应液;J、将步骤I得到的甲基化反应液进入皂化连续反应器,加入碱液,保持反应温度140℃,压力0.50MPa,时1.5h,反应毕,降温至90℃,泄压,得到皂化反应液;K、将步骤J得到的皂化反应液进入蒸馏塔,蒸馏回收甲醇;L、将步骤K所述蒸馏塔的塔底料液进入酸化反应装置,酸化反应后过滤,得麦草畏湿品,经干燥,得麦草畏干品。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步骤A中,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01:1。所述定向氯化的温度为60℃。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100℃,处理时间为2h。步骤B中,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1: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反应温度为60℃。步骤C中,精馏过程中,精馏柱的压力为10mmHg。实施例5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步骤A中,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3:1。所述定向氯化的温度为63℃。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150℃,处理时间为5h。步骤B中,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05:1。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3: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05:1。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反应温度为63℃。步骤C中,精馏过程中,精馏柱的压力为30mmHg。实施例6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步骤A中,步骤A中,所述定向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硫化锑,所述硫化锑与苯的质量比为0.05:1。所述定向氯化的温度为65℃。步骤B中,所述催化处理的温度为200℃,处理时间为8h。步骤B中,所述路易斯酸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或无水三氯化铝,所述催化剂与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使用的催化剂为无水三氯化铁和硫粉,所述无水三氯化铁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5:1,所述硫粉与混合液的质量比为0.01:1。步骤C中,所述氯化的反应温度为65℃。步骤C中,精馏过程中,精馏柱的压力为50mmHg。实施例7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中加入尿素,于90℃下反应后,降温至90℃以下,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冷却后抽滤,得到滤液和滤饼;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60℃,继续反应,然后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将滤液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中加入水和混合物总摩尔数0.5倍量的氨水,升温至40℃,继续反应,待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后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40℃,然后降温,进行第二次过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为2,4-二氯苯酚;所述第二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脱水后为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返回至加入尿素的环节,然后循环操作,直至2,5-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85%以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滴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或碱金属的弱酸强碱盐溶液,并于40℃下保温搅拌,然后升温分水至体系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酸化后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滤液经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得混合液,备用;向脱有机溶剂后得到的混合液中滴加氨水溶液,搅拌后抽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有机溶剂重结晶,得2,4-二氯苯酚。实施例8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中加入尿素,于115℃下反应后,降温至90℃以下,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冷却后抽滤,得到滤液和滤饼;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75℃,继续反应,然后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将滤液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中加入水和混合物总摩尔数1.0倍量的氨水,升温至60℃,继续反应,待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后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60℃,然后降温,进行第二次过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为2,4-二氯苯酚;所述第二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脱水后为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返回至加入尿素的环节,然后循环操作,直至2,5-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85%以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滴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或碱金属的弱酸强碱盐溶液,并于60℃下保温搅拌,然后升温分水至体系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酸化后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滤液经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得混合液,备用;向脱有机溶剂后得到的混合液中滴加氨水溶液,搅拌后抽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有机溶剂重结晶,得2,4-二氯苯酚。实施例9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中加入尿素,于120℃下反应后,降温至90℃以下,然后加入有机溶剂,冷却后抽滤,得到滤液和滤饼;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90℃,继续反应,然后分液,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为2,5-二氯苯酚;将滤液脱去有机溶剂后,得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混合物中加入水和混合物总摩尔数1.5倍量的氨水,升温至80℃,继续反应,待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后进行第一次过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水,升温至80℃,然后降温,进行第二次过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为2,4-二氯苯酚;所述第二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脱水后为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该混合物返回至加入尿素的环节,然后循环操作,直至2,5-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95%以上,2,4-二氯苯酚的纯品分离率达到85%以上。本发明在步骤E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得到2,5-二氯苯酚具体为:向2,5-二氯苯酚与2,4-二氯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有机溶剂,然后滴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或碱金属的弱酸强碱盐溶液,并于80℃下保温搅拌,然后升温分水至体系水分含量低于1000ppm,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滤液和滤饼;所述滤饼酸化后得到2,5-二氯苯酚;所述滤液经减压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后,得混合液,备用;向脱有机溶剂后得到的混合液中滴加氨水溶液,搅拌后抽滤,然后向滤饼中加入有机溶剂重结晶,得2,4-二氯苯酚。实施例10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二甲苯的质量比为1:6。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0.30。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15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在3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5min。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搅拌下反应1.5小时。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催化剂碳酸钾与2,5-二氯苯酚的质量比为0.40:1。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总质量为碳酸钾质量的0.5%。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上述比例优选的为1:1.7。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直接返回高压釜配料进行酚酸钾反应。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1,控制温度40℃,反应1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实施例11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二甲苯的质量比为1:4-6。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0.35。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15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在4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7min。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搅拌下反应2.0小时。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催化剂碳酸钾与2,5-二氯苯酚的质量比为0.50:1。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总质量为碳酸钾质量的5%。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3。上述比例优选的为1:2.5。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直接返回高压釜配料进行酚酸钾反应。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2,控制温度70℃,反应5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实施例12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二甲苯的质量比为1:6。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2,5-二氯苯酚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为1:0.40。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测定馏出的二甲苯中水分含量达到1500ppm以下时,停止蒸馏。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置换完毕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在5MPa的压力下吸收二氧化碳10min。本发明在步骤F中,所述搅拌下反应2.5小时。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催化剂碳酸钾与2,5-二氯苯酚的质量比为0.70:1。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助催化剂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总质量为碳酸钾质量的10%。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1,5,7-三氮杂双环[4,4,0]葵-5-烯(TBD)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5。上述比例优选的为1:3.5。本发明在步骤G中,所述2,5-二氯苯酚钾的二甲苯溶液直接返回高压釜配料进行酚酸钾反应。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3,控制温度100℃,反应12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实施例13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1,控制温度40℃,反应1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两次碱液中的碱的总摩尔比为1:3。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碱为氢氧化钾。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3,6-二氯水杨酸的质量比为0.1: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甲醇的质量比为1: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甲基化反应具体为:保持反应温度60℃,压力0.40MPa,时间3h,调节pH为8.0。本发明在步骤J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碱的摩尔比为1:1。本发明在步骤L中,所述酸化反应具体为:加入水,滴加盐酸,调节pH至0.5,搅拌下冷却至0℃。实施例1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2,控制温度70℃,反应7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两次碱液中的碱的总摩尔比为1:4。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碱为碳酸钾。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氯化铵。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3,6-二氯水杨酸的质量比为3: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甲醇的质量比为5: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甲基化反应具体为:保持反应温度80℃,压力0.60MPa,时间5h,调节pH为10.0。本发明在步骤J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碱的摩尔比为1:1.3。本发明在步骤L中,所述酸化反应具体为:加入水,滴加盐酸,调节pH至2.0,搅拌下冷却至12℃。实施例15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酸化具体为滴加盐酸酸化至pH值为3,控制温度100℃,反应120min。本发明在步骤H中,所述搅拌冷却为冷却到20℃以下。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两次碱液中的碱的总摩尔比为1:5。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碱为碳酸氢钠。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为苄基三乙基氯化铵。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3,6-二氯水杨酸的质量比为5: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催化剂与甲醇的质量比为10:100。本发明在步骤I中,所述甲基化反应具体为:保持反应温度100℃,压力0.80MPa,时间7h,调节pH为13.0。本发明在步骤J中,所述3,6-二氯水杨酸与碱的摩尔比为1:1.6。本发明在步骤L中,所述酸化反应具体为:加入水,滴加盐酸,调节pH至3,搅拌下冷却至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图片;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与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基于匹配值,在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该方法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缩小推送内容的选择范围,再在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满足匹配值的目标推送内容,使得确定的目标推送内容更为准确。而且,该方法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关键字,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的效率。1.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图片;对所述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所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与所述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所述第一向量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多组内容特征得到,所述第三向量根据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对应的第二向量和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信息还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所述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分别对所述多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对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进行向量转换,得到第二向量;基于所述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所述用户特征向量用于指示用户的偏好信息;将所述第二向量和所述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所述第三向量的维度和所述第一向量的维度一致;基于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分别将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包括:获取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对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用户特征向量。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显示所述目标推送内容;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推送内容的选中指令,将被选中的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内容;显示所述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7.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图片;识别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所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所述第一向量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多组内容特征得到,所述第三向量根据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对应的第二向量和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信息还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根据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所述电子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任意需要的信息。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美食信息。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中安装和运行有用于获取目标内容的应用程序,用户在该应用程序中输入目标内容的关键字,并点击搜索按钮,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的搜索操作,为用户推送与该关键字相关的推送内容,由用户在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内容。然而,上述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需要用户手动输入关键字,导致内容推送的效率较低。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图片;对所述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所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与所述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相关信息还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所述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基于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基于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和所述多组内容特征,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和所述多组内容特征,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分别对所述多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对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进行向量转换,得到第二向量;基于所述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所述用户特征向量用于指示用户的偏好信息;将所述第二向量和所述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所述第三向量的维度和所述第一向量的维度一致;基于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包括:分别将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包括:获取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对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用户特征向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显示所述目标推送内容;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推送内容的选中指令,将被选中的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内容;显示所述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图片;识别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所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匹配值,在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相关信息还包括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基于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和所述多组内容特征,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分别对所述多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对所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进行向量转换,得到第二向量;基于所述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所述用户特征向量用于指示用户的偏好信息;将所述第二向量和所述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所述第三向量的维度和所述第一向量的维度一致;基于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确定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分别将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所述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所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所述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对所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所述用户特征向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目标推送内容;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推送内容的选中指令,将被选中的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内容;所述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所述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所述电子设备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所述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至少一条计算机指令,所述至少一条计算机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上述任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这样可以缩小推送内容的选择范围,再在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满足匹配值的目标推送内容,使得确定的目标推送内容更为准确。而且,本申请的方法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关键字,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的效率。此外,本申请采用图片的方式确定目标推送内容,使得图片的利用率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实施环境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实施环境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环境包括:电子设备101。电子设备101可以是智能手机、游戏主机、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播放器、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和膝上型便携计算机中的至少一种。电子设备101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电子设备101可以泛指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一个,本实施例仅以电子设备101来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上述电子设备101的数量可以更多或更少。比如上述电子设备101可以仅为一个,或者上述电子设备101为几十个或几百个,或者更多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数量和设备类型不加以限定。基于上述实施环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以图2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为例,该方法可由图1中的电子设备101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步骤201中,获取目标图片。在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存储空间中存储有多张候选图片,电子设备中安装和运行有获取目标内容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为任意类型的应用程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该应用程序中包括多个推送内容,推送内容为在该应用程序中进行运营的店铺。推送内容的内容类型为任意类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响应于电子设备接收到用户对该应用程序的选中指令,电子设备显示该应用程序的程序首页,该程序首页中显示有目标图片的获取按钮,响应于用户对该获取按钮的点击操作,电子设备获取目标图片。其中,用户对该应用程序的选中指令可以是用户对该应用程序的点击操作,也可以是用户通过语音方式对该应用程序的触发,还可以是其他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下述任一种实现方式获取目标图片。实现方式一、电子设备在多张候选图片中随机确定一张候选图片作为目标图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对该获取按钮的点击操作,电子设备在多张候选图片中随机选中一张候选图片,将被选中的候选图片确定为目标图片,也即是电子设备获取到目标图片。实现方式二、电子设备将用户选中的候选图片确定为目标图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用户对该获取按钮的点击操作,电子设备将多张候选图片平铺显示在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上,用户对该候选图片进行滑动查看,从而在多张候选图片中选中任意一张候选图片。响应于用户对多张候选图片中的任意一张候选图片的选中操作,电子设备将用户选中的候选图片确定为目标图片。实现方式三、基于电子设备的摄像装置,获取目标图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具有摄像装置,响应于用户对获取按钮的点击操作,电子设备打开摄像装置的摄像权限进行拍摄,得到一张图片,电子设备将拍摄得到的图片确定为目标图片。其中,摄像装置为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或者为电子设备的后置摄像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选择上述任一种实现方式获取目标图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在步骤202中,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美食、游戏、人物。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时,得到的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中还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图片所包括的内容、目标图片对应的色系、目标图片对应的种类、目标图片对应的口味等信息。响应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为美食时,目标图片对应的种类包括素食和肉食;响应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为游戏时,目标图片对应的种类包括目标图片的刺激程度等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的过程如下: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的过程为:将目标图片输入图片识别模型,由图片识别模型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基于图片识别模型的输出结果,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其中,图片识别模型为任意类型的模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例如,图片识别模型为康耐视图片识别模型,或者为图智能图片识别模型。示例性地,将目标图片输入图片识别模型,基于图片识别模型的识别结果,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为:美食,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为: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在步骤203中,确定与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应用程序中有多个参考推送内容,每个参考推送内容都有对应的内容类型,根据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多个参考推送内容的内容类型,将多个参考推送内容中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一致的参考推送内容确定为候选推送内容。其中,参考推送内容对应的内容类型为参考推送内容所提供的服务的类型。例如,参考推送内容为餐厅店铺,提供的服务为美食,则参考推送内容对应的内容类型为美食。又例如,参考推送内容为综艺类店铺,提供的服务为游戏,则参考推送内容对应的类型为游戏。示例性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为美食。应用程序中有6个参考推送内容,分别为:参考推送内容一至参考推送内容六。其中,参考推送内容一对应的内容类型为美食,参考推送内容二对应的内容类型为游戏,参考推送内容三对应的内容类型为美食,参考推送内容四对应的内容类型为美食,参考推送内容五对应的内容类型为游戏,参考推送内容六对应的内容类型为美食。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在参考推送内容中确定的候选推送内容为:参考推送内容一、,参考推送内容三、参考推送内容四和参考推送内容六。在步骤204中,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的过程如下: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历史浏览内容和多组内容特征,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的过程为:响应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的数量为一个,将该图片内容确定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响应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的数量为多个,将多个图片内容均确定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或者在多个图片内容中随机确定一个或多个图片内容作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示例性地,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为: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因此,将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均作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或者,将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中的任意一种作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或者,将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中的任意两种作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或者,将土豆丝、黄色、素食和微辣中的任意三种作为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用户的浏览足迹,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的历史浏览内容为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一致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的历史浏览内容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例如,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为美食,则获取的历史浏览内容的内容特征为美食。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候选推送内容的地理位置信息、候选推送内容的周边设施信息、候选推送内容的评价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历史浏览内容和多组内容特征,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的过程如下:分别对多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对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进行向量转换,得到第二向量;基于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用户特征向量用于指示用户的偏好信息;将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第三向量的维度和第一向量的维度一致;基于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中存储有内容特征和可量化的数字的对应关系。电子设备获取到各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之后,基于各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以及内容特征和可量化的数字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各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对应的数字,基于各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对应的数字确定各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示例性地,第一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为:北京市朝阳区\*\*\*、邻近地铁站、评价分值为4分。其中,北京市朝阳区\*\*\*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3,邻近地铁站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5,评价分值为4分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7,基于第一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得到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3,5,7)。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的确定过程与上述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的确定过程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中还存储有关键字和可量化的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电子设备获取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之后,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以及关键字和可量化的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关键字对应的数字,基于关键字对应的数字,确定关键字对应的第二向量。示例性地,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为土豆丝、黄色、素食,其中,土豆丝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2,黄色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3,素食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6;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的可量化的数字,得到关键字对应的第二向量为(2,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时,先确定历史浏览内容的内容特征,基于历史浏览内容的内容特征以及内容特征和可量化数字的对应关系,得到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向量,也即是用户特征向量。由于历史浏览内容为用户历史去过的店铺或者为用户历史搜索过的店铺,因此,历史浏览内容为能够反应出用户的偏好信息的内容,而用户特征向量为基于历史浏览内容所得到的向量,因此,用户特征向量也能够反应出用户的偏好信息。示例性地,用户特征向量为(1,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有下述两种方式将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的方式。方式一、将第二向量中的数值和用户特征向量中的数值对应相加。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二向量中第一维度的数值与用户特征向量中第一维度的数值相加,将第二向量中第二维度的数值与用户特征向量中第二维度的数值相加,直至遍历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的最后一个维度。示例性地,第二向量为(2,3,6),用户特征向量为(1,2,1),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得到的第三向量为(3,5,7)。方式二、将第二向量中的数值和用户特征向量中的数值对应相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第二向量中第一维度的数值与用户特征向量中第一维度的数值相减,将第二向量中第二维度的数值与用户特征向量中第二维度的数值相减,直至遍历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的最后一个维度。示例性地,第二向量为(2,3,6),用户特征向量为(1,2,1),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得到的第三向量为(1,1,5)。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向量中的数值和用户特征向量中的数值对应相减时可以是第二向量中的数值作为被减数,用户特征向量中的数值作为减数;也可以是,用户特征向量中的数值作为被减数,第二向量中的数值作为减数。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不同时,需要先将第二向量的维度和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调整为相同的维度。如果第二向量的维度数小于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数,则在第二向量中添加0来补齐,使得补齐后的第二向量的维度和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一致。如果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数小于第二向量的维度数,则在用户特征向量中添加0来补齐,使得补齐后的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和第二向量的维度一致。还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选择上述任一种方式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确定第三向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的方式为:分别将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的维度一致时,按照下述公式(1)分别将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目标图片之间的匹配值S:S=Ai·B(1)上述公式(1)中,Ai为第i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B为第三向量。示例性地,第三向量为(3,5,7),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3,5,7),第二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2,4,5),第三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4,6,2),第四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6,2,3),第五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为(1,2,3)。基于第三向量和各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按照上述公式(1)确定各个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之间的匹配值。如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之间的匹配值为:S=Ai·B=(3,5,7)·(3,5,7)=3\*3+5\*5+7\*7=9+25+49=83,也即是,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为83。按照上述第一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的计算过程计算其他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得到:第二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为61、第三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为56、第四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为49、第五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为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第三向量和第一向量的维度不一致时,则需要先将第三向量和第一向量的维度调整为一样的维度,该调整过程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的维度的调整过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基于调整后的第三向量和第一向量,按照上述公式(1)确定各个候选推送内容和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步骤205中,基于匹配值,在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出各个候选推送内容与目标图片的匹配值之后,基于匹配值,在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的过程为:将匹配值满足目标要求的候选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推送内容。例如,将匹配值大于第一数值的候选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推送内容;或者,将匹配值小于第二数值的候选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推送内容。其中,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基于经验进行设置,或者根据实施环境进行调整。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可以是相同的数值,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示例性地,将匹配值小于60的候选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推送内容,也即是将第三候选推送内容、第四候选推送内容和第五候选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出目标推送内容之后,电子设备还可以将该目标推送内容显示在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以供用户在目标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响应于接收到用户对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内容的选中指令,电子设备将被选中的目标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内容,获取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并将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进行显示,以使用户充分了解目标内容。其中,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内容的地理位置信息、目标内容的价位、目标内容的类型等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显示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时,显示界面上还显示有导航按钮,当用户对该导航按钮进行触发时,电子设备获取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信息,基于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目标内容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得到目标路径,并显示目标路径,该目标路径用于帮助用户从当前地理位置到达目标内容对应的地理位置。上述方法通过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这样可以缩小推送内容的选择范围,再在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满足匹配值的目标推送内容,使得确定的目标推送内容更为准确。而且,本申请的方法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关键字,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的效率。此外,本申请采用图片的方式确定目标推送内容,使得图片的利用率更高。进一步,在确定第三向量时,还考虑到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使得确定的第三向量不仅包含目标图片的特征,还包含用户的偏好信息。基于该第三向量和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确定目标推送内容时,使得确定的目标推送内容更为符合用户的需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在该图3中,目标图片为美食类图片。获取到目标图片之后,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分别为:土豆丝、黄色、素食、微辣,确定各个关键字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分别为:土豆丝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1,黄色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5,素食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1,微辣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3。基于各个关键字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确定第二向量为(1,5,1,3)。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确定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确定第三向量。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基于多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对第三向量和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进行匹配值计算,基于匹配值计算结果得到目标推送内容。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在该图4中,目标图片为游戏类图片。获取到目标图片之后,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分别为刺激程度一级、适合8-18岁、安全系数三级,确定各个关键字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分别为:刺激程度一级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3,适合8-18岁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1,安全系数三级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为1。基于各个关键字对应的可量化的数字确定第二向量为(3,1,1)。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确定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用户特征向量,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确定第三向量。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基于多个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对第三向量和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进行匹配值计算,基于匹配值计算结果得到目标推送内容。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在该图5中,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和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基于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土豆丝、黄色、素食、微辣),确定目标图片对应的第二向量,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基于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基于第二向量和用户特征向量确定第三向量。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从信息库中获取候选推送内容,候选推送内容为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一致的推送内容。基于候选推送内容的内容特征确定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基于各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第三向量,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第三候选推送内容、第四候选推送内容和第五候选推送内容),显示目标推送内容。显示界面中还显示有“更多”按钮,响应于用户对该更多按钮的点击操作,显示所有候选推送内容。响应于用户点击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目标推送内容,显示该被选中的目标推送内容对应的信息,例如,用户点击第五候选推送内容,显示第五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信息。将第五候选推送内容以及目标图片的关键字输入信息库,作为后续为其它用户推送内容时的参考数据。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601,用于获取目标图片;识别模块602,用于对该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该目标图片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包括该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模块603,用于确定与该图片类型对应的多个候选推送内容;该确定模块603,还用于确定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与该目标图片的匹配值;该确定模块603,还用于基于该匹配值,在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目标推送内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相关信息还包括该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该确定模块603,用于基于该目标图片的图片内容,确定该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获取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获取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内容特征,得到多组内容特征;基于该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该历史浏览内容和该多组内容特征,确定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该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603,用于分别对该多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对该目标图片对应的关键字进行向量转换,得到第二向量;基于该历史浏览内容,确定用户特征向量,该用户特征向量用于指示用户的偏好信息;将该第二向量和该用户特征向量进行结合,得到第三向量,该第三向量的维度和该第一向量的维度一致;基于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分别对应的第一向量和该第三向量,确定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该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603,用于分别将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对应的第一向量和该第三向量进行向量点乘操作,得到该多个候选推送内容与该目标图片的匹配值。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模块603,用于获取该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对该历史浏览内容对应的内容特征进行向量转换得到该用户特征向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显示模块,用于显示该目标推送内容;该确定模块603,还用于响应于接收到该目标推送内容中的任一推送内容的选中指令,将被选中的推送内容确定为目标内容;该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该目标内容对应的信息。上述装置通过对目标图片进行识别,得到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基于目标图片的图片类型确定多个候选推送内容,这样可以缩小推送内容的选择范围,再在候选推送内容中确定满足匹配值的目标推送内容,使得确定的目标推送内容更为准确。而且,本申请的方法不需要用户手动输入关键字,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确定目标推送内容的效率。此外,本申请采用图片的方式确定目标推送内容,使得图片的利用率更高。应理解的是,上述图6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与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700的结构框图。该电子设备700可以是便携式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电子设备7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通常,电子设备700包括有: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处理器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701可以采用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Logic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7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可以集成有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存储器7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7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7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7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7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外围设备接口7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7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704、显示屏705、摄像头组件706、音频电路707、定位组件708和电源709中的至少一种。外围设备接口7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外围设备接口7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外围设备接口7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射频电路7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7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7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7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7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万维网、城域网、内联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704还可以包括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显示屏705用于显示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7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7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7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7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7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705可以为一个,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7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7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7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705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摄像头组件7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7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7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音频电路7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7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7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701或射频电路7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7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定位组件708用于定位电子设备7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组件7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或俄罗斯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电源709用于为电子设备7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7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7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是有线充电电池或无线充电电池。有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有线线路充电的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无线线圈充电的电池。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7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7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711、陀螺仪传感器712、压力传感器713、指纹传感器714、光学传感器715以及接近传感器716。加速度传感器711可以检测以电子设备7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7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7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7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显示屏7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7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陀螺仪传感器712可以检测电子设备7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7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711协同采集用户对电子设备700的3D动作。处理器7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7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压力传感器713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侧边框和/或显示屏7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713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电子设备7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701根据压力传感器713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713设置在显示屏7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701根据用户对显示屏7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7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由处理器701根据指纹传感器714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或者,由指纹传感器714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7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714可以被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电子设备7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时,指纹传感器7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光学传感器7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7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7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显示屏7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显示屏7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显示屏7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7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7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706的拍摄参数。接近传感器7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电子设备7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716用于采集用户与电子设备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716检测到用户与电子设备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701控制显示屏7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716检测到用户与电子设备7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701控制显示屏7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7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代码,该至少一条程序代码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上述任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可选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存储有至少一条计算机指令,该至少一条计算机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使计算机实现上述任一种推送内容的确定方法。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利用该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在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利用本发明,可以使预测性维护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1.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并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其中,所述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包括: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则利用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则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包括:如果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则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判断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是否近似;如果是,则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判断其它系统中是否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如果是,则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包括: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或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则确定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则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包括: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并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所述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包括: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或者在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7.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初始模型建立模块、模型转换判断模块、稳定模型建立模块、模型更新模块、系统维护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所述系统维护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通知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建立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更新模块,用于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模型更新模块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后,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其中,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包括:第一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第二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包括: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时,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集群对标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近似时,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迁移学习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基于规则的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不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或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时,确定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时,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更新模块包括:第一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二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三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模型升级模块,用于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模型升级模块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后,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所述模型升级模块包括:第一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如果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则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则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第二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且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系统维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自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PHM(PrognosticandHealthManagement,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健康状态的解决方案,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在工业系统维护中,基于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等非高频系统数据的预测性维护模型逐渐成为近年来研发的热点。现有技术均是关注于某一个故障预警模型结构的设计与优化。这些技术方案能够在其特定的数据和技术条件下实现故障预警的需求,却普遍缺乏对模型在不同数据和技术条件下适用性的设计和对于不同开发阶段下模型成长路径的设计,使得这些技术无法在模型全生命周期内适用。此外,现有技术方案多是基于拥有充分数据和标签的假设。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数据量不足,标签缺乏,全新的机型、环境、工况等,使得这些技术方案无法落地或者在全生命周期内使用。例如,在风电行业,当现有技术方案应用到一个全新的风场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够达到该模型稳定运行需要的训练数据量。只使用少量训练数据驱动的预测模型会导致模型结果不稳定,甚至完全无法使用,而实际场景下往往又无法等到数据充足再上线使用。又如,当一些数据采集条件发生变化后,一些技术方案就不再是改变后的数据条件下的最优方案。此时,往往需要调整模型架构才能够突破现有模型效果的瓶颈,继续提升模型的表现。选择一种在新条件下适用的模型架构可以达到该阶段提升模型表现的效果,但往往之前模型开发积累的领域知识无法沉淀到新的模型架构中,或者模型结构变化较大使得单次开发工作量增大的同时,又不一定可以用到未来的场景中,复用性不足。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使预测性维护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此,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并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可选地,所述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包括:如果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则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判断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是否近似;如果是,则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判断其它系统中是否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如果是,则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否则,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包括: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或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则确定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则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可选地,所述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包括: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则利用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则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可选地,所述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包括: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并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所述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包括: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或者在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初始模型建立模块、模型转换判断模块、稳定模型建立模块、模型更新模块、系统维护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所述系统维护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通知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建立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更新模块,用于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模型更新模块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后,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可选地,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包括: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时,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集群对标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近似时,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迁移学习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基于规则的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不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可选地,所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或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时,确定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时,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可选地,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包括:第一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采集的数据对所述规则的模型进行重新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第二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可选地,所述模型更新模块包括:第一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二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三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模型升级模块,用于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模型升级模块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后,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可选地,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所述模型升级模块包括:第一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如果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则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则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第二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且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前面所述的方法。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执行以实现前面所述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利用预测性维护模型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对预测性维护模型根据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具体地,在系统启动初期,由于采集的数据及记录的标签信息较匮乏,因此采用数据驱动之外的其它方式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随着系统的运行,采集的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而将其代替一些特定类型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使系统得到更好的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使预测性维护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满足系统设备工况的各种需求。进一步地,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更好地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针对预测性维护模型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采取相适应的策略设计,使各阶段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均能得到较佳的预测维护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进行系统维护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的另一种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及装置,利用预测性维护模型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对预测性维护模型根据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以使各阶段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均能得到较佳的预测维护效果。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的一种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步骤102,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由于在初始阶段,系统启动后一定时间内,采集到的数据的数量、以及其中的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较少,难以满足一些常用数据驱动模型的离线训练要求。因此,在此阶段,出于均衡模型可行性和结果准确性的考虑,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技术路径来构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1)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常用的需要离线训练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有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即基于部件机械物理结构构建的模型,通常为回归模型,因其系数均反映特定的机械物理性质,只需少量正常运行数据即可进行训练。另外,还可以通过迁移学习,直接使用有泛化特性的同机型相似工况的已训练模型。2)不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比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集群对标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模型。所述集群对标模型是指通过对比当前相似设备在同一工况下的状态,根据设备参数是否偏离集群状态判断故障概率的方法建立的模型。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是指通过对故障相关参数及其趋势做综合判断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考虑是否可建立机理模型;如果是,则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具体地,如果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则可以建立机理模型;否则不能建立机理模型,只能考虑其它方式的模型。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另外,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还可同时结合卡尔曼滤波等对系统残差进行动态的适应。其次,判断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是否近似;如果是,则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系统中存在设备集群,即待监测目标为一个集群,且相对集群在同一工况下的偏移为需要预测的故障的表征或故障与偏移程度具有相关性。集群对标的原理是对比单个设备的状态和设备集群的平均状态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异常的趋势。再次,如果其它系统中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则可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也就是说,当系统中的设备与其他场景下某个设备的场景和机型都近似时,可以使用那个场景下已经训练好的模型短时间内作为启动模型来弥补数据不够训练的不足。比如,平原风场A的风机需要一个发电机温度异常的冷启动模型,而其他项目中有发电机温度异常的机器学习模型是基于同一个风机机型且位于类似气候的平原风场B,则可以考虑直接使用风场B的该模型作为平原风场A的模型。迁移学习中使用的模型可以为无监督模型、回归模型、或者有监督模型等。最后,如果以上模型均不可行,还可以考虑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具体地,可以利用一些行业专家知识或者控制逻辑,形成对应的判断规则。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与所述集群对标模型的差别在于规则是基于专家知识的且不一定能够覆盖到所有工况下的所有异常。步骤103,判断采集的数据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4;否则,返回步骤103。步骤104,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否则,返回步骤104,此时,继续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具体地,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则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则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步骤105,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并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在此阶段,系统采集的数据量已经满足模型的训练需求,数据驱动的模型可以稳定上线运行,因此,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建立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即将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转化为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具体地,可以根据是否有足量标签信息,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模型:1)无监督学习:多用在虽然数据充足但是标签信息不足的情况下。预测性维护的无监督模型主要有机理模型、自对标残差模型、集群对标模型。其中,自对标残差模型为一种利用自身历史健康状态建立的模型,预测健康状态下当前设备运行参数,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故障概率的方法。2)有监督学习:在数据和标签信息都充足的情况下使用,主要有分类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并且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可以利用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各种模型:多元线性/非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AutoEncoder、SVM、anoGAN。在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并且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可以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是但不限于以下各种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比如ANN,CNN,RNN,LSTM)、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模型。步骤106,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并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具体地,可以针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更新触发条件,比如: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如果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则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当然,对于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还可以在系统机理参数发生变化后,由人工触发进行更新。比如,设备部件更换、润滑油添加、控制参数设定发生改变等情况下,通过人工触发重新训练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同理,对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还可以在异常数据增加时,通过人工触发重新训练模型。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模型的更新过程实际上是模型的重训练过程,使用原有模型架构,在不调整输入数据种类和模型结构的前提下,使用全新的数据和标签信息对模型参数进行重新训练,或者使用原有数据和标签信息、以及新增的数据和标签信息对模型参数进行重新训练。另外,重训练过程中可能涉及到阈值的调整,以使模型更好的适应更多样的工况数据。比如,在新增少量异常数据对应的标签信息时,即可进行模型的阈值调整。具体地,可以将正常运行数据和异常数据同时作为离线测试数据进行测试,进而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相应阈值,从而减少模型的误报和漏报,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利用预测性维护模型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对预测性维护模型根据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具体地,在系统启动初期,由于采集的数据及记录的标签信息较匮乏,因此采用数据驱动之外的其它方式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随着系统的运行,采集的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而将其代替一些特定类型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使系统得到更好的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使预测性维护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满足系统设备工况的各种需求。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另一实施例中,还可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另外,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并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从而更好地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当前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或者在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在上述模型升级过程中,输入参数的调整方式包含但不限于:人工选择添加、利用相关性系数筛选(如Pearson,Spearman等)、通过ANOVA方差分析选择、基于树模型的特征重要性选择等。另外,在有多种模型对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时,可以将这些模型升级为集成模型,利用多个模型的结果综合进行预警。集成模型为多个单独模型分别对异常进行判断,然后基于这些单独模型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得出最后的预警的模型。集成模型很难在启动的时候就让所有可以使用的模型都具备稳定运行的条件,因此一般在数据和标签信息积累充分之后才适合使用集成模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针对预测性维护模型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采取相适应的策略设计,使各阶段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均能得到较佳的预测维护效果。图2示出了用于进行系统维护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的全生命周期,所述预测性维护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各阶段可以采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如图2中所示。下面对所述预测性维护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进行简要说明。1)模型启动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为采集的数据量较少,数据没有相应的标签信息或者标签信息较少,难以满足一些常用数据驱动模型的离线训练要求。在此阶段,出于均衡模型可行性和结果准确性的考虑,有两种类型的模型可以选择,即: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和不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其中,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主要有: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和通过迁移学习得到的模型,即直接使用有泛化特性的同机型相似工况的已训练模型;不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主要有:集群对标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模型。不同类型模型的选择在前面已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常用的需要离线训练的预测性维护冷启动模型有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即基于部件机械物理结构构建的模型,通常为回归模型,因其系数均反映特定的机械物理性质,只需少量正常运行数据即可进行训练;迁移学习,即直接使用有泛化特性的同机型相似工况的已训练模型。不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直接使用一些不需要离线训练的模型,包括但不限于集群对标模型和基于规则的模型。集群对标即对比当前相似设备在同一工况下的状态,根据设备参数是否偏离集群状态判断故障概率的方法。基于规则的模型,即通过对故障相关参数及其趋势做综合判断的方法。2)模型稳定运行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为采集的数据量已经满足模型的训练需求,数据驱动的模型可以稳定上线运行。在此阶段,根据是否有足量有效的标签信息,主要有两大适用的可选模型类型,具体如下:无监督学习模型:多用在虽然数据充足但是依然缺少有效标签信息的情况下。主要有:机理模型、基于数据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以及集群对标模型。其中,基于数据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为一种利用自身历史健康状态建立模型,预测健康状态下当前设备运行参数,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故障概率的方法。监督学习模型:在数据和标签信息都充足的时候使用,主要有:提供概率分布的分类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3)模型更新阶段:在模型稳定运行阶段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标签信息的增加,一些模型的准确度会逐渐降低。其主要原因比如模型受季节性影响、或者原训练数据未能完整的包含所有可能的工况等。此时需要进行模型的重训练以增加模型的准确度。根据运行模型类型的不同,受季节性影响的模型可以定期触发,需要尽可能覆盖各种工况的模型可以基于某种条件触发训练,需要依靠误报调整的模型可以人工不定时触发。4)模型升级阶段:拥有丰富的数据和标签信息后,由于模型结构本身的限制,重新训练已经无法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此时则可以对模型进行升级。模型升级主要考量以下两种改变:数据量驱动的模型改变:当模型的接入参数增加且数据量增加时,此时多考虑从较简单的拟合模型如回归模型升级到不易过拟合且能够更好的学习变量与故障间非线性关系的模型,如集成树类模型。。当故障标签从无到有,此时多考虑从无监督模型升级到能够自学习多种故障发展模式的有监督模型。单模型到多模型或模型融合:当已有多种可行模型时,可以使用集成模型或者融合多模型结构的模型架构,进一步提升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模型自成长路径可以根据以上描述人为进行技术迭代,也可以通过模型运行系统自动完成,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多种需要进行预测性维护的系统,比如风电系统、机加工制造系统、化工系统、烟草生产系统等。下面以应用于风电系统为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方案。在模型启动阶段,首先对系统中的风速仪异常进行启动模型选型判断。风速仪异常主要有风速仪卡滞和风速仪松动两种,其中风速仪卡滞的表现为测量风速持续小于真实风速甚至持续为0,风速仪松动的表现为测量的风速出现跳变。这两种故障均不一定是缓变的故障且不具备相关机理模型,不同故障个体间在数据上的表现判断也不一定近似。因此,在起始阶段,对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的模型选择使用基于规则的模型。规则的设计参考风机主控逻辑、维护检修的判断逻辑等,对特定功率范围内的风速测量值、风速和风向测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当采集的运行数据积累2-3个月后,根据上述模型成长机制逻辑判断,对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的模型选为使用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模型基于风机正常运行状态下,风速、功率、桨叶角、风向等满足一定的对应关系的假设。使用相关数据点预测当时风速,再对比风速仪测量风速与预测风速的差异,通过残差的分布来对故障进行预警判断。构建数据驱动模型时,变量的选取通过机理和数据驱动结合的方式,选取机理已知相关的变量,同时根据相关性等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基于风电系统的特点,对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设置了条件触发重训练和人工触发重训练两种重训练模式。由于测试的风场处于山地,风速风向等环境因素受季节影响明显,而稳定运行初期模型训练数据无法覆盖全年季节工况,因此设置了定时触发的重新训练模式。每隔一定时间,系统自动使用近几个月内的正常运行工况数据作为输入,对模型进行重训练。另外,在运行系统中同时设置了对预测时间段和训练数据的工况进行对比的逻辑,用于提前发现工况的变化。当近几天的环境工况与训练时的环境工况明显存在不一致时,系统提示使用者人工触发模型的重新训练。在上述过程中,通过前期报警结果验证发现,若对风机的工况做更细致的筛选,能够提升基于数据的风速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因此采集的数据中增加了正在变桨、正在停机等风机状态指示量,将这些新增加的数据种类作为新增加的输入参数对模型进行结构升级。同时,在增加新的输入参数后,在模型训练中也相应的调整了新模型的阈值参数。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如图3所示,是该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包括以下各模块:数据采集模块301、数据处理模块302、初始模型建立模块303、模型转换判断模块304、稳定模型建立模块305、模型更新模块306、系统维护模块300。其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301用于在系统启动后实时采集系统数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302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标记,记录异常数据及标签信息;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303用于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所述系统维护模块300用于利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304用于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301采集的数据量达到第一设定值后,根据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如果是,则通知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305建立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305用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300还用于将所述稳定的预测维护模型代替所述初始预测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用于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相应地,所述系统维护模块300还用于在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后,利用更新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上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303具体可以采用不同技术路径来构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比如,所述初始模型建立模块303的一种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各单元: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能够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时,建立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并将所述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集群对标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系统中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近似时,建立集群对标模型,并将所述集群对标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迁移学习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通过对所述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得到迁移学习模型,并将所述迁移学习模型作为本系统中设备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基于规则的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不能获得对应所述系统的机理参数,并且针对不同设备的异常状况表现不近似,并且其它系统中不存在已训练好的、与本系统中设备属于相同机型的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时,建立基于规则的模型,并将所述基于规则的模型作为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上述模型转换判断模块304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机理的残差模型、或集群对标模型、或迁移学习模型时,确定不需要进行模型转换;在所述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为基于规则的模型时,确定需要进行模型转换。上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305具体可以根据是否有足量标签信息,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型,比如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的模型:无监督学习模型、有监督学习模型。相应地,所述稳定模型建立模块305的一种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各单元:第一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未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采集的数据对所述规则的模型进行重新训练,得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并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第二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在记录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二设定值时,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及所述标签信息训练得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将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比如分类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上述模型更新模块306可以针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的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更新触发条件,比如,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的一种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各单元:第一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在达到更新周期、或者设备工况改变、或者模型准确率下降到设定程度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二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标签信息的数量达到第三设定值、或者在新增的异常数据达到设定阈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第三更新单元,用于在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迁移学习模型时,在新增的数据量达到第四设定值后,利用新采集的数据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还可以在系统机理参数发生变化后,由人工触发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重新训练模型,使模型得到更新。比如,设备部件更换、润滑油添加、控制参数设定发生改变等情况下,通过人工触发重新训练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同理,对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还可以在异常数据增加时,通过人工触发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重新训练模型。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模型更新模块306对模型的更新过程实际上是模型的重训练过程,使用原有模型架构,在不调整输入数据种类和模型结构的前提下,使用全新的数据和标签信息对模型参数进行重新训练,或者使用原有数据和标签信息、以及新增的数据和标签信息对模型参数进行重新训练。另外,重训练过程中可能涉及到阈值的调整,以使模型更好的适应更多样的工况数据。比如,在新增少量异常数据对应的标签信息时,即可进行模型的阈值调整。具体地,可以将正常运行数据和异常数据同时作为离线测试数据进行测试,进而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相应阈值,从而减少模型的误报和漏报,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利用预测性维护模型对系统进行维护,并且对预测性维护模型根据系统运行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具体地,在系统启动初期,由于采集的数据及记录的标签信息较匮乏,因此采用数据驱动之外的其它方式建立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随着系统的运行,采集的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后,利用所述采集的数据训练得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而将其代替一些特定类型的初始预测性维护模型,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使系统得到更好的维护。在满足模型更新触发条件后,对所述稳定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更新,使预测性维护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满足系统设备工况的各种需求。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的另一种结构框图。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比,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模型升级模块307,用于在满足模型升级条件后,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维护模块300还用于在所述模型升级模块307对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后,利用升级后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系统维护。对当前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进行升级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或者在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2)如果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在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为此,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模块302还可记录采集的数据的种类。所述模型升级模块307的一种具体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各单元:第一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时,如果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则在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如果记录的标签信息从无到有后,则将所述数据驱动的自对标残差模型升级为有监督模型;第二升级单元,用于在当前进行系统维护使用的预测性维护模型为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并且新采集的数据有新种类时,在所述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参数中加入所述新种类的数据进行训练。另外,在有多种模型对系统进行预测性维护时,所述模型升级模块307还可以将这些模型升级为集成模型,利用多个模型的结果综合进行预警。集成模型为多个单独模型分别对异常进行判断,然后基于这些单独模型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得出最后的预警的模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装置,针对预测性维护模型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采取相适应的策略设计,使各阶段的预测性维护模型均能得到较佳的预测维护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本发明装置各实施例而言,由于各模块、单元的功能实现与相应的方法中类似,因此对所述对话生成装置各实施例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可参见方法实施例的相应部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而且,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和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网络单元上,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这里所称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提升预测性维护模型适应能力的方法的装置,该装置是一种电子设备,比如,可以是移动终端、计算机、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前面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装置,其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出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由此,在网关级联场景下,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1.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其中,在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所述N-1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通过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所述目标认证通道将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所述目标网关,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通过所述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包括: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所述第N-1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2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所述第N-2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级网关之间具有二级网关认证通道,还包括:在所述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以及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二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所述第二级网关通过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发送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以及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包括: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后,与所述第N级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还包括: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包括: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向所述第N级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对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获取多个网关,按照上下级关系对所述多个网关建立连接;在上级网关上配置下级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以使所述上级网关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所述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7.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N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建立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其中,在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所述N-1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通过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处理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所述目标认证通道将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所述目标网关,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提供服务。8.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9.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背景技术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和组织需要以网关(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简称API)方式把的核心业务资产贯通整理并共享开放给合作伙伴,或者让第三方的应用整合,以发掘业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拓展合作空间。通常,网关要配置开放服务对应的资源地址和认证信息,订阅者在数据服务产品上能看到配置的开放服务,进行订阅,网关会响应订阅请求,在订阅者认证通过后,对开放服务进行代理和网关请求转发,实现订阅者通过网关获取到需要的开放服务的信息或者资源。然而,在多级联场景下,比如在第二级网关2上配置对接开放服务2,如果订阅者1要订阅该服务时,需要在第一级API网关获取到第二级网关上该服务信息,订阅者1访问第一级网关,第一级网关对订阅者1进行合法性检查,判断访问参数(包括访问地址,服务标识)和用户信息权限,检查通过后,转发到下游第二级网关2,在第二级网关2再次进行合法性检查,检查通过后,最后转发到开放服务2,服务响应按照这条路径再返回,因此,上下级网关需要多重认证导致的服务效率和性能受到影响。申请内容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上下级网关需要多重认证导致的服务效率和性能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通过在网关级联场景下,能够基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并基于认证信息直接与目标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N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所述目标认证通道将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所述目标网关,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可选地,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包括:在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M大于1;在所述第N-1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所述第N-1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2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所述第N-2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可选地,第二级网关之间具有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在所述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以及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二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M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级网关通过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发送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以及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包括: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后,与所述第N级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可选地,所述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还包括: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包括: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向所述第N级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对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可选地,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多个网关,按照上下级关系对所述多个网关建立连接;在上级网关上配置下级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以使所述上级网关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所述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N大于1,所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建立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处理模块,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所述目标认证通道将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所述目标网关,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提供服务。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指令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含如下的有益效果: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由此,在网关级联场景下,能够基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并基于认证信息直接与目标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网关级联的示例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针对的是在多个网关级联场景下,比如图1所示,在2级API网关2上配置对接开放服务2,如果订阅者1要订阅该服务时,需要在1级API网关1获取到2级API网关2上该服务信息,订阅者1访问1级API网关1,由1级API网关1中转到2级API网关2,最后中转到开放服务2,服务响应按照这条路径再返回。同理,在3级API网关4上配置对接开放服务4,如果订阅者1要订阅该服务时,需要在1级API网关1获取到3级API网关4上该服务信息,订阅者1访问1级API网关1,由1级API网关1中转到2级API网关2,接着,由2级API网关2中转到3级API网关4,最后中转到开放服务4。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的2级API网关2上配置对接开放服务2,如果订阅者1要订阅该服务时,需要在1级API网关获取到2级API网关上该服务信息,订阅者1访问1级API网关1,1级API网关1对订阅者1进行合法性检查,判断访问参数(包括访问地址,服务标识)和用户信息权限(用户账号和密码),检查通过后,转发到下游API网关2,在API网关2再次进行合法性检查,检查通过后,最后转发到开放服务2,服务响应按照这条路径再返回,因此,上下级网关需要多重认证导致的服务效率和性能受到影响。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的方法,通过在网关级联场景下,能够基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并基于认证信息直接与目标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具体而言,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01,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N大于1的正整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步骤102,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步骤103,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的是网关级联的场景,第一级网关作为上级网关,可以连接多个第二级网关(下级网关),第二级网关可以作为上级网关,连接多个第三级网关(下级网关),也就是说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网关级联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网关可以接收到访问服务请求,可以对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分析得到网关地址,从而确定提供服务的目标网关,作为一种场景举例,第一级网关接收到订阅者发送的访问服务请求,可以理解的是,同一时间接收到的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订阅请求,因此,对服务订阅请求进行分析可以获取针对第一网关上的第一访问服务,以及可以获取针对第二级网关上的第二访问服务等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多个网关,按照上下级关系对多个网关建立连接,在上级网关上配置下级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以使上级网关根据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也就是说,采用在上下级提前通过建立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比如SSL隧道,网关对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访问的服务访问请求进行免认证,不再进行二次合法性检查。同时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保障了订阅访问的合法性,防止有非法访问,利用免认证机制,进行攻击。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网关存在多级关系和多个平级关系时,比如图1中的订阅者4访问开放服务3时,如果采用提前配置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访问请求需要根据访问信息,进入API网关3与API网关2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在API网关2上出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再进一步判断,进入API网关2与API网关1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在API网关1上出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再进一步判断,进入API网关1与API网关3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需要3次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封装解封的过程,途径的API网关都需要处理,增加了API网关资源消耗,特别是API网关1,会成为访问的性能瓶颈。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关配置下级网关级联时,需要双向配置对方的地址信息,SSL(SecureSocketLayer,安全套接字层)认证信息,包括:用户名和密码信息,比如在1级API网关上配置2级API网关2和API网关3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在2级API网关2和API网关3上也需要配置1级API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配对后进行上下级API网关关联和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建立。同理,在2级API网关2上需要与其下级API网关4相互配置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建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1秒、10秒等,第N级网关接收到都是针对同一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即在单位时间内有多个目标访问服务请求都是同一目标网关,且第N级网关与目标网关不属于上下级网关,因此,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M大于1的正整数,在N-1级网关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后,通过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也就是说逐级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从而实现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需要说明的是,第N级网关和目标网关不为跨第一级网关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建立目标认证通道,还可以直接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到目标网关进行处理。其中,在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为第一级网关,以及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二级网关的情况下,即图1中的2级API网关2为第N级网关和2级API网关3为目标网关的情况,进一步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其中,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的方式有很很多种,作为一种示例,第二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一级网关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下级网关需要向上级网关发布配置的开放服务时,需要将对应的开放服务注册到上级API网关上,上级网关会就开放服务进行本地化处理,生成本地网关的访问地址,服务标识和认证信息,同时也会记录该开放服务对应的上游网关地址,服务标识和认证信息等(为了保障链路上信息的完整性,需要把经历的每个网关地址信息,服务标识和认证信息等都需要完整记录,对接收访问服务请求的网关和第一级网关进行特殊标识);同样的,上级网关上发布的开放服务要发布到下级网关上,也需要向下级网关注册,或者将上级网关上发布的开放服务同步到下级网关上,也需要生成本地网关的访问地址,服务标识和认证信息,同时也会记录该开放服务对应的上游网关地址和服务标识等(为了保障链路上信息的完整性,需要把经历的每个网关地址信息和服务标识等都需要完整记录)。可以理解的是,订阅者申请访问其他网关上的开放服务时,会从访问的网关上看到本地网关地址和认证信息,用于服务访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N级网关比如为图1中的2级API网关2,目的网关比如为图1中的2级API网关3,在单位时间内有多个访问服务请求,判断2个API网关之间间有一定规模的访问需求,则触发建立免认证通道,2级API网关2向1级API网关1申请获取2级API网关3的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用户名和密码信息;同时也可以触发1级API网关1将2级API网关2的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用户名和密码信息同步给2级API网关3,由此,API网关根据开放服务访问的量级,采取不同的策略,对高频访问,触发建立免认证的目标认证通道。步骤104,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的方式有很多种,举例说明如下:第一种示例,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地址向目标网关发送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后,与第N级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二种示例,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向目标网关发送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地址向目标网关发送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向第N级网关发送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第N级网关对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进一步地,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具体地,第N级网关收到访问服务请求后,进行合法性检查后,根据访问地址和服务标识判断是其他API网关的开放服务时,根据该开放服务携带的目标网关地址,通过目标认证通道访问目标网,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可以实现访问目标网关上的目标服务。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在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为第一级网关,以及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二级网关的情况下,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由此,在网关级联场景下,能够基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并基于认证信息直接与目标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图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201,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N大于1的正整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1秒、10秒等,第N级网关接收到都是针对同一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即在单位时间内有多个目标访问服务请求都是同一目标网关,且第N级网关与目标网关不属于上下级网关,因此,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之前预先建立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网关级联时,按照上下级关系对多个网关建立连接,已经在上级网关上配置下级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以使上级网关根据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也就是说,上下级提前通过建立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比如SSL隧道,网关对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访问的服务访问请求进行免认证,不再进行二次合法性检查,因此,可以逐级进行转发,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要效率。步骤202,在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M大于1的正整数,在第N-1级网关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后,通过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步骤203,若通过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第N-1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2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步骤204,在第N-2级网关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后,通过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步骤205,在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以及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二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第二级网关通过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发送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以及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在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即N大于2,以及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比如图1中对于1级API网关1无法感知的API网关信息,比如3级API网关4上的有访问者需要访问2级API网关3上的开放服务的场景,可以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第N-1级网关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后,通过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以及若通过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第N-1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2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第N-2级网关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后,通过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级网关之间已经具有已建立的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在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以及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二级网关转发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M大于1;第二级网关通过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发送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以及目标网关根据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其中,目标网关如果为第二级网关可以直接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如果为第三级网关等,第二级网关可以进一步通过上下级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转发,直到目标网关接收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即可。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比如3级API网关4将访问服务请求根据开放服务携带的上游API网关信息,通过免认证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转发到上级API网关,直到在2级API网关2上对解封后的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分析,确认为跨1级网关的访问服务请求,根据访问服务请求携带的对端2级API网关3(在标识为1级API网关信息的上游API网关),利用已经建立的2级API网关间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直接进行转发,由对端的2级API网关3进行判断,是否为目标网关,如果是,则进行本地免认证响应,如果不是,则继续转发到下级API网关,直到目标网关进行免认证响应,网关根据访问服务请求的网关信息,通过逐级与上游API网关进行信息交互,获取认证信息,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由此,利用已有的上下级认证通道和二级网关认证通道,访问服务请求在从免认证通道出来后,对于目的地址不是本地服务,但是下一跳存在二级网关间的免认证通道的,可以直接转发,不需要本地认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效率。再比如,3级API网关4根据业务需要和对端API网关建立点对点建立目标认证通道,为防止有伪造者进行申请,可以采用3级API网关4根据开放服务携带的链路API网关地址等信息,向其可信的上级API网关申请关于目标网关,比如2级API网关3的认证信息,并携带自身的认证信息,采用已经建立的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防止认证信息的泄露。通过两两互信的API网关间信息转发和加密的链路传输,确保了信息在可信的范围内和链路上传输,最终3级API网关4和2级API网关3都获得了对方的认证信息,并根据认证信息,3级API网关4直接向2级API网关3发起目标认证通道建立的申请,2级API网关3进行判断后,就可以建立可信的目标认证通道,之后3级API网关4新申请的开放服务申请,就可以直接通过目标认证通道进行转发,减少了多级网关重复认证的过程,也保证了信息的安全。也就是说,API网关对从免认证的认证通道接收的开放服务申请进行高效的免认证响应或者根据开放服务携带的API网关信息转发到下一跳免认证的认证通道,以及采用逐级可信的认证通道,传递认证信息,避免认证信息泄露或篡改,再通过可信的控制流建立可信的业务流隧道,保证业务传输的可信,从而实现了免认证访问,提高开放服务访问效率。步骤206,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地址向目标网关发送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后,与第N级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具体地,继续以步骤201的例子为例,2级API网关2利用获取的认证信息发起与2级API网关3的目标认证通道建立,2级API网关3通过从1级API网关1获取的认证信息,判断认证通道建立的合法性,进行目标认证通道的建立,2级API网关2和2级API网关3在目标认证通道建立后,对新访问服务请求的关于目标网关的开放服务访问,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加密发送给目标网关,目标网关标获取从认证通道解封后的访问服务请求,通过免认证方式,不再进行合法性检查。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在需要跨第一级网关访问的应用开放服务,通过第二级网关间或者多级别网关间直接建立免认证的认证通道,转发业务流量,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避免了业务流量向第一级网关聚集,导致流量拥塞或者浪费;同时也可以在第一级网关出现故障上,下级网关间的开放服务访问能继续保持业务正常,避免了单点故障风险,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模块401、第一获取模块402、第二获取模块403、建立模块404和处理模块405,其中,接收模块401,用于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N大于1,所述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第一获取模块402,用于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二获取模块403,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建立模块404,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处理模块405,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所述目标认证通道将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所述目标网关,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提供服务。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1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M大于1的正整数;在所述N-1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通过所述第N-1级网关与其它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不到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则所述第N-1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N-2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在所述第N-2级网关根据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所述目标网关后,通过所述第N-2级网关与下一跳网关之间的认证通道获取所述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N级网关的上一级网关不为第一级网关,以及所述目标网关为跨第一级网关的第M级网关的情况下,所述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向第二级网关转发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其中,所述M大于1;所述第二级网关通过二级网关认证通道发送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以及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建立模块404,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后,与所述第N级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信息包括:认证地址、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还包括: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建立模块404,用于所述第N级网关根据所述认证地址向所述目标网关发送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以使所述目标网关对所述目标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向所述第N级网关发送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所述第N级网关对所述第N级网关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进行验证通过,与所述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多个网关,按照上下级关系对所述多个网关建立连接;在上级网关上配置下级网关的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以使所述上级网关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和认证信息建立所述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此处不再赘述。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装置,第N级网关接收访问服务请求;访问服务请求包括网关地址;在预设时间内,若接收包括目标网关地址的目标访问服务请求个数大于预设阈值,则根据目标访问服务请求确定目标网关,第N级网关通过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第N级网关根据认证信息与目标网关建立目标认证通道,第N级网关通过目标认证通道将目标访问服务请求发送给目标网关,以使目标网关对目标访问服务请求进行处理。由此,在网关级联场景下,能够基于上下级网关认证通道获取目标网关的认证信息,并基于认证信息直接与目标网关建立免认证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接收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和发布开放服务访问的网关建立多级免认证通道,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加了访问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基于网关级联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从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对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计算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向量相似度,确定与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基于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计算目标文本和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文本相似度,确定目标文本是否为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目标文本为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候选句子作为目标文本针对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1.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将所述关键句子输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包括作为特征提取层的语言模型对,以及分类层;所述分类层用于确定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语言模型输出的句子向量是否相似;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语言模型之间共享模型参数;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基于被标注了相似标签的句子对样本训练得到;获取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包括:对待检测的目标文本进行分句处理,得到与所述目标文本对应的目标句子;对所述目标句子分进行打分处理,得到与所述目标句子对应的句子评分;从所述目标句子中提取出所述句子评分最高的预设的第一数量的目标句子,作为关键句子;或者,从所述目标句子中提取出所述句子评分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的目标句子,作为关键句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目标句子分进行打分处理,包括:基于TextRank算法对所述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和/或,基于所述目标句子在所述目标文本中的位置,对所述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其中,对所述目标句子的评分的数值大小,与所述目标句子和所述目标文本的头部或尾部之间的距离成反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语言模型中的编码器的数量小于标准数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还包括池化层;所述池化层用于对所述语言模型输出的句子向量进行池化处理,并将池化后的句子向量输入所述分类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还包括多层感知器;所述多层感知器用于对池化后的句子向量进行降维处理,并将降维后的句子向量输入所述分类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从预设的原创文本中提取原创句子;将所述原创句子输入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并获取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作为所述原创句子向量。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向量相似度以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或者向量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表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包括:确定和所述关键句子向量之间的所述向量相似度最高的预设的第二数量的原创句子向量,并将与确定出的原创句子向量对应的原创句子确定为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或者,确定和所述关键句子向量之间的所述向量相似度大于预设的第二阈值的原创句子向量,并将与确定出的原创句子向量对应的原创句子确定为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包括:将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相似度评分;计算与属于同一候选文本的候选句子对应的所述相似度评分之和,并将计算得到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相似度评分,包括:基于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对应的关键句子的长度,对所述关键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得到第一子评分;基于所述候选句子在其所属的候选文本中的位置,对所述候选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得到第二子评分;将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第三子评分;计算所述第一子评分、所述第二子评分和所述第三子评分的乘积,并将计算得到的乘积确定为相似度评分。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包括:确定和所述目标文本之间的所述文本相似度最高的预设的第三数量的候选文本,并确定所述目标文本为确定出的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或者,确定和所述目标文本之间的所述文本相似度大于预设的第三阈值的候选文本,并确定所述目标文本为确定出的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侵权细节还包括以下示出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关键句子;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所述候选文本;所述目标文本与所述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14.一种文本侵权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提取模块,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将所述关键句子输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包括作为特征提取层的语言模型对,以及分类层;所述分类层用于确定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语言模型输出的句子向量是否相似;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语言模型之间共享模型参数;所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基于被标注了相似标签的句子对样本训练得到;以及,获取所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第一计算模块,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第二计算模块,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文本侵权检测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逐渐加快,网络新闻、网络小说、自媒体等的原创作者不断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信息内容,例如:新闻稿、小说、科普文章等,这些原创的信息内容通常以文本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但与此同时,针对原创文本的抄袭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本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原创作者的权益,如何进行文本侵权检测,并提高文本侵权检测的准确度,也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本说明书提出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对所述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文本侵权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提取模块,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对所述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第一计算模块,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第二计算模块,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本说明书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可以先计算与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目标文本中的各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原创文本中的各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再基于计算得到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该目标文本和各原创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最后基于计算得到的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各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因此,实现了基于句子粒度的文本侵权检测,并且,通过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实现文本侵权检测,可以有效地解决语序调整、句式改动和同义词替换等文本侵权方式难以被检测出来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示意图;图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本侵权检测装置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一定按照本说明书示出和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相应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其方法所包括的步骤可以比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此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单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被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描述;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被合并为单个步骤进行描述。在实际应用中,文本侵权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全文抄袭、段落截取、语序调整、句式改动和同义词替换等方式。在相关技术中,在进行文本侵权检测时,通常会采用哈希匹配或字符匹配的检测机制。具体地,在采用哈希匹配的检测机制进行文本侵权检测时,可以先对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分别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的哈希值(例如:SHA256值或MD5值等),再比较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的哈希值是否相同,如果是,则认为待检测的文本构成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因此,这种检测机制只能检测出与原创文本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侵权文本。在采用局部敏感哈希匹配的检测机制进行文本侵权检测时,可以先对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进行局部敏感哈希计算,得到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的局部敏感哈希值(例如:SimHash值或MinHash值等),再比较待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的哈希值是否相同或仅有少部分不同,如果是,则认为待检测的文本构成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由于在文本内容发生少部分改动的情况下,该文本的局部敏感哈希值不会发生变化或仅有少部分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检测机制可以检测出对原创文本进行少部分改动得到的侵权文本,但无法检测出其他方式的侵权文本。在采用字符匹配的检测机制进行文本侵权检测时,可以将待检测的文本中的字符与原创文本中的字符进行比对,并在两者中连续相同的字符达到一定数量时,确定待检测的文本构成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因此,采用语序调整、句式改动和同义词替换等文本侵权方式,可以绕开这种检测方式,使得实质上已经构成侵权的文本无法被检测出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文本侵权检测的准确度,本说明书提出了一种基于与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文本(称为目标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和与原创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构成该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的技术方案。在具体实现时,针对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文本(称为目标文本),可以从该目标文本中提取出若干句子(称为关键句子),并对提取出的各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该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与上述目标文本类似地,可以预先从预设的原创文本中提取若干句子(称为原创句子),并对提取出的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该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称为原创句子向量)。而在执行文本侵权检测时,在得到上述关键句子向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各关键句子向量和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计算得到的所有向量相似度,确定与上述若干关键句子相似的若干原创句子,这若干原创句子可以作为可能被侵权的候选句子。在确定了上述候选句子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这若干候选句子所属的若干原创文本,作为可能被侵权的候选文本。针对上述候选文本,可以基于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上述目标文本和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计算得到的该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该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如果确定该目标文本为该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则可以将属于该候选文本的候选句子,作为该目标文本针对该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可以先计算与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目标文本中的各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原创文本中的各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再基于计算得到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该目标文本和各原创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最后基于计算得到的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各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因此,实现了基于句子粒度的文本侵权检测,并且,通过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实现文本侵权检测,可以有效地解决语序调整、句式改动和同义词替换等文本侵权方式难以被检测出来的问题。在本说明书中,在通过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计算与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后,可以通过与待检测的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和与原创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确定该待检测的文本是否构成该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参考图1,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本侵权检测方法的流程图。上述文本侵权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提供文本侵权检测业务的服务器、服务器集群或计算机等设备,该设备可以与用于存储原创文本的数据库(称为原创文本库)对接,即可以获取到该原创文本库中存储的原创文本。在实际应用中,待执行侵权检测的文本和原创文本都可以是任意一种类型的文本,例如:可以是新闻稿、小说、科普文章等以篇为单位的文章,也可以是以段为单位的文字片段;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上述文本侵权检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2,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对所述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针对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文本(称为目标文本),可以从该目标文本中提取出若干句子(称为关键句子),并对提取出的各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该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步骤104,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与上述目标文本类似地,可以预先从预设的原创文本中提取若干句子(称为原创句子),并对提取出的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该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称为原创句子向量)。其中,这些原创文本可以包括从上述原创文本库中获取到的原创文本,还可以包括由技术人员预先设置的文本;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而在执行文本侵权检测时,在得到上述关键句子向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各关键句子向量和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计算得到的所有向量相似度,确定与上述若干关键句子相似的若干原创句子,这若干原创句子可以作为可能被侵权的候选句子。步骤106,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在确定了上述候选句子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这若干候选句子所属的若干原创文本,作为可能被侵权的候选文本。针对上述候选文本,可以基于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上述目标文本和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计算得到的该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该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如果确定该目标文本为该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则可以将属于该候选文本的候选句子,作为该目标文本针对该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下面从构建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获取原创句子向量、获取关键句子向量、计算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确定候选句子、计算目标文本和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确定目标文本是否为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的方面,对如图1所示的文本侵权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1)构建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得到可以体现句子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句子向量,提高对句子的向量化处理的精确度,可以预先构建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并基于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计算与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参考图2,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示意图。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模型架构,可以包括:作为特征提取层的语言模型(LanguageMode)对,该语言模型对包含两个语言模型,这两个语言模型之间共享模型参数,也即,这两个语言模型的模型结构相同,并且模型参数也相同;以及,分类层。其中,该语言模型对中两个语言模型都可以用于对输入的句子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与该句子对应的特征向量(称为句子向量);该分类层可以用于确定该语言模型对中的两个语言模型分别输出的句子向量是否相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语言模型具体可以是BERT模型、XLNet模型或GPT(GenerativePre-Training)模型等语言模型,也可以是其他的语言模型;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制。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可以基于若干被标注了相似标签的句子对(包含两个句子)样本训练得到。具体地,可以先获取若干句子对样本,并为各句子对样本标注指示该句子对中的两个句子是否相似的标签(即相似标签),后续,可以将各句子对样本中的一个句子输入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一个语言模型,并将该句子对样本中的另一个句子输入该语言模型对中的另一个语言模型,由该语言模型对中的两个语言模型输出与该句子对样本中的两个句子对应的两个句子向量,并由上述分类层确定这两个句子向量是否相似,从而可以根据该分类层的输出与为该句子对样本标注的相似标签之间的偏差,对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模型参数进行调整,直至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训练完成。为了提高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计算速率,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训练完成后,可以针对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两个语言模型,分别去除这两个语言模型中的一部分编码器,以缩减这两个语言模型中的编码器的数量,也即,对于用于计算与文本中的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的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而言,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所包含的语言模型中的编码器的数量小于标准数量(即保留了所有编码器的语言模型中的编码器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从上述两个语言模型中分别去除的一部分编码器可以保持一致,以保证去除一部分编码器后的两个语言模型的功能仍完全相同。在上述情况下,由于上述语言模型中的编码器较少,使得该语言模型的计算量减少,因此,可以提高该语言模型的计算速率,从而可以提高包含该语言模型的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的计算速率。为了缩减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输出的句子向量的特征维度,从而减少向量相似度的计算量,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还可以包括池化层。其中,该池化层可以用于对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两个语言模型分别输出的句子向量进行池化处理,并将池化后的两个句子向量输入上述分类层,由该分类层确定池化后的这两个句子向量是否相似。为了进一步缩减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输出的句子向量的特征维度,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池化层之外,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还可以包括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Perceptron,MLP)。其中,该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对该池化层输出的上述池化后的两个句子向量进行降维处理,并将降维后的这两个句子向量输入上述分类层,由该分类层确定降维后的这两个句子向量是否相似。(2)获取原创句子向量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原创文本而言,为了获取与该原创文本中的若干原创句子分别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可以先从该原创文本中提取若干原创句子。具体地,可以先对上述原创文本进行分句处理,得到与该原创文本对应的若干句子,后续,可以将分句处理得到的所有句子都提取出来,作为上述若干原创句子;或者,可以针对该原创文本中的较为关键的、被抄袭的可能性较大的部分,将对这部分进行分句处理得到的句子提取出来,作为上述若干原创句子,其中,该原创文本中的较为关键的、被抄袭的可能性较大的部分,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预先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在对各原创文本进行分句处理之前,可以先对该原创文本进行预处理,例如:语种识别、分词、去停用词、正则化等处理,以对该原创文本中的字符进行规范化整理,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在提取出上述若干原创句子后,可以将提取出的各原创句子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由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针对该原创句子进行计算,从而可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该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对于各原创句子而言,在将该原创句子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时,具体可以将该原创句子输入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由该语言模型对该原创句子进行特征提取;或者,可以将该原创句子同时输入该语言模型对中的两个语言模型,由这两个语言模型分别对该原创句子进行特征提取,由于这两个语言模型之间共享模型参数,因此,这两个语言模型分别输出的与该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相同。举例来说,假设有3个原创文本,分别为原创文本1、原创文本2、原创文本3。从原创文本1中提取出2个原创句子,分别为原创句子11、原创句子12,则可以将原创句子11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11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11,将原创句子12输入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该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12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12。从原创文本2中提取出3个原创句子,分别为原创句子21、原创句子22、原创句子23,则可以将原创句子21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21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21,将原创句子22输入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该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22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22,将原创句子23输入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该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23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23。从原创文本3中提取出2个原创句子,分别为原创句子31、原创句子32,则可以将原创句子31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31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31,将原创句子32输入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以获取该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原创句子32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3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预先获取上述原创句子向量,从而可以在进行文本侵权检测时,直接利用已经获取到的原创句子向量,而无需再由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计算原创句子向量。(2)获取关键句子向量与上述获取原创句子向量的过程类似地,为了获取与上述目标文本中的若干关键句子分别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可以先从该目标文本中提取若干关键句子。具体地,可以先对上述目标文本进行分句处理,得到与该目标文本对应的若干句子(称为目标句子),后续,为了减少从该目标文本中提取出的关键句子的数量,从而减少相似度计算量,可以对各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得到与该目标句子对应的句子评分,在得到与这若干目标句子分别对应的句子评分后,可以从这若干目标句子中提取出句子评分最高的N个句子,作为上述若干关键句子;或者,可以从这若干目标句子中提取出句子评分大于预设的阈值(称为第一阈值)的句子,作为上述若干关键句子,其中,N的数值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该第一阈值也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在对上述目标文本进行分句处理之前,可以先对该目标文本进行预处理,例如:语种识别、分词、去停用词、正则化等处理,以对该目标文本中的字符进行规范化整理,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为了减少从上述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的计算量,可以从该目标文本中提取长度超过特定数值的句子,作为上述若干关键句子。其中,句子的长度可以是该句子包含的字符的数量。进一步地,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各目标句子而言,在对该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时,具体可以基于TextRank算法对该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或者,可以基于该目标句子在上述目标文本中的位置,对该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其中,对该目标句子的评分的数值大小,与该目标句子和该目标文本的头部或尾部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该目标文本的头部或尾部越近,则评分越高,距离该目标文本的头部或尾部越远,则评分越低。具体地,在基于TextRank算法对上述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时,由于TextRank算法是一种针对文本的基于图的排序算法,可以用于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关键句,因此,可以将基于TextRank算法计算出的与该目标句子对应的关键度评分,作为与该目标句子对应的句子评分。或者,在基于上述目标句子在上述目标文本中的位置,对该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时,可以先确定该目标句子和该目标文本的头部和尾部之间的距离,再基于确定出的两个距离中的较短的距离,计算与该目标句子对应的句子评分。其中,该句子评分与该距离成反比。例如,假设该目标文本总共包含100个字符,该目标句子本身包含10个字符,该目标句子之前的字符的数量为20,该目标句子之后的字符的数量为70(10+20+70=100),则该目标句子和该目标文本的头部之间的距离可以视为20/100=0.2,该目标句子和该目标文本的尾部之间的距离可以视为70/100=0.7(0.7>0.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该目标句子和该目标文本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计算与该句子对应的句子评分。在提取出上述若干关键句子后,可以将提取出的各关键句子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由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针对该关键句子进行计算,从而可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该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举例来说,假设从上述目标文本中提取出2个关键句子,分别为关键句子1、关键句子2,则可以将关键句子1输入上述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上述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关键句子1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1,将关键句子2输入该句子相似检测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取该语言模型对中的任一语言模型输出的与关键句子2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2。(3)计算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在获取了上述若干关键句子向量,并预先获取了上述若干原创句子向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各关键句子向量和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具体地,对于各关键句子向量和各原创句子向量而言,可以将该关键句子向量和该原创句子向量视为一个句子对,并计算该关键句子向量和该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作为与该句子对对应的向量相似度。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向量相似度可以以向量之间的余弦相似度,或者向量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表征。继续以上述3个原创文本和上述目标文本为例,可以分别计算关键句子向量1、关键句子向量2,和原创句子向量11、原创句子向量12、原创句子向量21、原创句子向量22、原创句子向量23、原创句子向量31、原创句子向量32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如表1所示:句子对句子向量向量相似度句子对111(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11)向量相似度111句子对112(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12)向量相似度112句子对211(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11)向量相似度211句子对212(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12)向量相似度212句子对121(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21)向量相似度121句子对122(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22)向量相似度122句子对123(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23)向量相似度123句子对221(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21)向量相似度221句子对222(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22)向量相似度222句子对223(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23)向量相似度223句子对131(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31)向量相似度131句子对132(关键句子向量1,原创句子向量32)向量相似度132句子对231(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31)向量相似度231句子对232(关键句子向量2,原创句子向量32)向量相似度232(4)确定候选句子在计算得到各关键句子向量和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计算得到的所有向量相似度,确定与上述若干关键句子相似的若干候选句子。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确定和上述若干关键句子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最高的N个原创句子向量,并将与确定出的原创句子向量对应的原创句子确定为与这若干关键句子相似的若干候选句子;或者,可以确定和上述若干关键句子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大于预设的阈值(称为第二阈值)的原创句子向量,并将与确定出的原创句子向量对应的原创句子确定为与这若干关键句子相似的若干候选句子。其中,N的数值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该第二阈值也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继续以上述3个原创文本和上述目标文本为例,假设预先设置的上述N的数值为4;计算得到的14个向量相似度中,数值最大的4个向量相似度分别为向量相似度111、向量相似度212、向量相似度122、向量相似度222,则可以将与原创句子向量11对应的原创句子11、与原创句子向量12对应的原创句子12、与原创句子向量22对应的原创句子22(向量相似度122和向量相似度222均对应于原创句子向量22),确定为候选句子(下面称为候选句子11、候选句子12、候选句子22)。(5)计算目标文本和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在确定了上述候选句子的情况下,针对这若干候选句子所属的若干候选文本,可以基于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上述目标文本和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句子对而言,可以将该句子对中的关键句子向量和该句子对中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与该句子对对应的相似度评分。进一步地,对于属于同一候选文本的候选句子而言,可以计算与分别包含这若干候选句子的句子对对应的相似度评分之和,并将计算得到的和值确定为上述目标文本和该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继续以上述3个原创文本和上述目标文本为例,可以将向量相似度111映射为相似度评分111,将向量相似度122映射为相似度评分122,将向量相似度122映射为相似度评分122,将向量相似度222映射为相似度评分222;由于候选句子11和候选句子12属于原创文本1(下面称为候选文本1),候选句子22属于原创文本2(下面称为候选文本2),因此,可以将相似度评分111和相似度评分122之和确定为该目标文本和候选文本1之间的文本相似度1,将相似度评分122和相似度评分222之和确定为该目标文本和候选文本2之间的文本相似度2。进一步地,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句子对而言,在将该句子对中的关键句子向量和该句子对中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与该句子对对应的相似度评分时,具体可以:基于与该关键句子向量对应的关键句子的长度,对该目标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得到第一子评分;基于与该原创句子向量对应的原创句子在其所属的原创文本中的位置,对该原创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得到第二子评分;将该关键句子向量和该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映射为第三子评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计算该第一子评分、该第二子评分和该第三子评分的乘积,并将计算得到的乘积确定为与该句子对对应的相似度评分。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实现基于句子的长度,对该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其中,x表示句子;x<50表示该句子的长度小于50个字符;x≥50表示该句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0个字符;sentence_length表示与该句子对应的第一子评分。第二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实现基于句子在其所属的文本中的位置,对该句子进行打分处理:其中,x表示句子;L/3第二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公式,实现将向量相似度,映射为第三子评分:其中,i表示第i个关键句子;j表示第j个原创句子,similarity(i,j)表示与第i个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第j个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butterworth_filter表示与该向量相似度对应的第三子评分。在上述情况下,与第i个关键句子和第j个原创句子组成的句子对对应的相似度评分=。(6)确定目标文本是否为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在计算得到上述目标文本和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后,可以基于计算得到的该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该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确定和上述目标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最高的N个候选文本,并确定该目标文本为确定出的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或者,可以确定和上述目标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大于预设的阈值(称为第三阈值)的候选文本,并确定该目标文本为确定出的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其中,N的数值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该第三阈值也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置。继续以上述3个原创文本和上述目标文本为例,假设预先设置的上述N的数值为1;计算得到的2个文本相似度中,文本相似度1大于文本相似度2,则可以确定该目标文本为候选文本1的侵权文本。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文本侵权检测的整个过程中,对上述目标文本和上述原创文本执行的操作,以及产生的数据,都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由于在区块链上存证的数据无法被随意篡改,因此可以保证文本侵权检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起到原创作品保护的作用。例如,在确定了该目标文本是某一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属于该候选文本的候选句子,作为该目标文本针对该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继续以上述3个原创文本和上述目标文本为例,在确定了该目标文本为候选文本1的侵权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将候选句子11和候选句子22,作为该目标文本针对候选文本1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在示出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侵权细节还包括以下示出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关键句子;上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上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上述候选文本;上述目标文本和该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可以先计算与待执行文本侵权检测的目标文本中的各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和与各原创文本中的各原创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再基于计算得到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该目标文本和各原创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最后基于计算得到的文本相似度,确定该目标文本是否为各原创文本的侵权文本,因此,实现了基于句子粒度的文本侵权检测,并且,通过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实现文本侵权检测,可以有效地解决语序调整、句式改动和同义词替换等文本侵权方式难以被检测出来的问题。与前述文本侵权检测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文本侵权检测装置的实施例。本说明书文本侵权检测装置的实施例可以应用在电子设备上。装置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以软件实现为例,作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装置,是通过其所在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将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读取到内存中运行形成的。从硬件层面而言,如图3所示,为本说明书文本侵权检测装置所在电子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图,除了图3所示的处理器、内存、网络接口、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之外,实施例中装置所在的电子设备通常根据该文本侵权检测的实际功能,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对此不再赘述。请参考图4,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本侵权检测装置的框图。该文本侵权检测装置40可以应用于如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该文本侵权检测装置40可以包括:提取模块401,从待检测的目标文本中提取关键句子,并对所述关键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与所述关键句子对应的关键句子向量;第一计算模块402,计算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并基于所述向量相似度,确定与所述关键句子相似的候选句子;其中,所述原创句子向量包括对预设的原创文本中的原创句子进行向量化处理,得到的与所述原创句子对应的句子向量;第二计算模块403,基于所述关键句子向量和与所述候选句子对应的原创句子向量之间的向量相似度,进一步计算所述目标文本和所述候选句子所属的候选文本之间的文本相似度,并基于所述文本相似度,确定所述目标文本是否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以在所述目标文本为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文本时,将所述候选句子作为所述目标文本针对所述候选文本的侵权细节,发布至区块链进行存证。上述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具有如说明书中式I结构的聚合物。本发明将带隙较小的聚合物掺杂在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中,使得复合材料的电子由价带被激发到导带更加容易,使得载流子浓度增高,有利于电子的传输,而且将该聚合物包覆修饰使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缺陷减少,从而抑制了表面缺陷对载流子的俘获,进一步提高内核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可以显著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1.一种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中,R是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和/或,所述聚合物中,n=500~800;和/或,所述聚合物中,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和/或,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3.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4.一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提供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其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将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所述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所述复合材料。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处理的温度为60℃~80℃;和/或,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h~4h;和/或,所述聚合物中,R是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和/或,所述聚合物中,n=500~800;和/或,所述聚合物中,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和/或,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有机溶剂选自甲醇、乙醇、丙醇和丁醇中的至少一种。7.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空穴传输层,所述空穴传输层含有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由复合材料组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或者,所述空穴传输层由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组成;或者,所述空穴传输层由层叠的P型金属化合物层和聚合物层组成,所述聚合物层与量子点发光层相邻;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层,所述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层。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所述聚合物。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ZnO、ZnS、TiO2、SnO2、Ta2O3和ZrO2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电子传输层中的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层由复合材料组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或者,所述电子传输层由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组成;或者,所述电子传输层由层叠的N型金属化合物层和聚合物层组成,所述聚合物层与量子点发光层相邻;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层,所述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层。12.如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或者,所述聚合物中,R是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和/或,所述聚合物中,n=500~800;和/或,所述聚合物中,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和/或,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13.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所述电子传输层由层叠的N型金属化合物层和聚合物层组成,所述聚合物层与量子点发光层相邻;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层,所述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层。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ZnO、ZnS、TiO2、SnO2、Ta2O3和ZrO2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聚合物中,R是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和/或,所述聚合物中,n=500~800;和/或,所述聚合物中,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和/或,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背景技术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Dot,QD)具有量子尺寸效应,人们通过调控量子点的大小来实现所需要的特定波长的发光,CdSeQDs的发光波长调谐范围可以从蓝光一直到红光。在传统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然后在发光层复合形成激子发光。宽禁带半导体中导带电子可以在高电场下加速获得足够高的能量,并注入QDs使其发光。近年来,无机半导体作为电子传输层成为比较热的研究内容。纳米ZnO和ZnS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量子限域效应、尺寸效应和优越的荧光特性等优点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因此,在近十几年里,ZnO和ZnS纳米材料已经在光催化、传感器、透明电极、荧光探针、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激光器等领域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ZnO是一种直接带隙的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3.37eV的宽禁带和3.7eV的低功函,这种能带结构特点决定了ZnO可成为合适的电子传输层材料。与此同时,ZnS是Ⅱ-Ⅵ族半导体材料,具有闪锌矿和纤锌矿两种不同的结构,禁带宽度(3.62eV)化学性质稳定,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等特点。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兴起于世纪年代,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型复合材料。它聚集了导电聚合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优越性能,体现了导体与半导体的特性,同时表现出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还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因此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关注。现有载流子传输材料的性能还不够理想,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旨在解决现有作为载流子传输材料的金属化合物的载流子传输性能不理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包覆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表面的聚合物,该聚合物中含有3-烷基噻单体和吡啶单体,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链段与吡啶相链接,可以降低聚合物带隙并有效促进电荷在聚合物分子链中的分离与传递,实现n型掺杂,进而提高聚合物的导电能力;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由于粒径小容易团聚,而该聚合物包覆在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可以起到载体作用,阻断纳米颗粒的团聚,同时可以对复合材料的尺寸和分布得到很好的控制,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该聚合物的吡啶单元中N原子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使的该聚合物与无机金属化合物之间形成有机-无机界面的化学键接,保证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均匀分散,提高两相界面处电荷的传递,与聚吡啶导电聚合物相比,本发明中的聚合物带隙较小,掺杂在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中,使得本发明复合材料的电子由价带被激发到导带更加容易,使得载流子浓度增高,有利于电子的传输,而且将该聚合物包覆修饰使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缺陷减少,从而抑制了表面缺陷对载流子的俘获,进一步提高内核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可以显著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其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将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所述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所述复合材料。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直接将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一起溶于有机溶剂中加热,然后固液分离即得到复合材料,具有工艺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适合大面积、大规模制备,最终得到的复合材料可以将其用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载流子传输层,可以提高载流子传输性能,进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最后,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所述阳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空穴传输层,所述空穴传输层含有具有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和/或,所述阴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本发明提供的量子发光二极管,其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含有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或其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两者分别可以提高空穴传输性能和电子传输性能,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正置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倒置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具有如下式I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R为烷基,n为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聚吡啶是典型的具有单双键交替共扼大π键体系的导电聚合物,从能带观点看,未掺杂的聚吡啶禁带宽度(Eg)较宽,电荷从LUMO向HOMO的跃迁较难,故其载流子浓度小,导致其电导率不高。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烷基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聚合形成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本发明实施例中用PHT-PY表示),是高分子导电聚合物,其通过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链段与吡啶单元相链接,可以降低聚合物带隙并有效促进电荷在聚合物分子链中的分离与传递,实现n型掺杂,进而提高聚吡啶的导电能力。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材料包括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包覆在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表面的PHT-PY聚合物,该聚合物中含有3-烷基噻单体和吡啶单体,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链段与吡啶相链接,可以降低聚合物带隙并有效促进电荷在聚合物分子链中的分离与传递,实现n型掺杂,进而提高聚合物的导电能力;该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具有载流子传输功能的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由于粒径小容易团聚,而该聚合物包覆在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可以起到载体作用,阻断纳米颗粒的团聚,同时可以对复合材料的尺寸和分布得到很好的控制,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该聚合物的吡啶单元中N原子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使的该聚合物与无机金属化合物之间形成有机-无机界面的化学键接,保证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均匀分散,提高两相界面处电荷的传递,与聚吡啶导电聚合物相比,本发明中的聚合物带隙较小,掺杂在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中,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合材料的电子由价带被激发到导带更加容易,使得载流子浓度增高,有利于电子的传输,而且将该聚合物包覆修饰使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表面缺陷减少,从而抑制了表面缺陷对载流子的俘获,进一步提高内核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可以显著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聚合物的式I结构中,R是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所述聚合物中,n=500~800,即噻吩单体和吡啶单体聚合的重复单元个数500~800。而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当噻吩单体过量,主体的吡啶单体较少时,PHT-PY聚合物性能不好;当噻吩单体过少,主体的吡啶单体较多时,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单体较少,使得PHT-PY聚合物的导电性能下降。因此上述比例范围内,PHT-PY聚合物性能最佳。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当PHT-PY聚合物的质量少时,PHT-PY聚合物不能很好地与金属化合物进行杂化,性能下降。当PHT-PY聚合物的质量太多时,PHT-PY聚合物在金属氧化物中的比例较多,而金属化合物的成分比例下降,会降低载流子的传输性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粒径为4~8nm。具体地,该复合材料用作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空穴传输层时,该复合材料中的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其具有空穴传输性能,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将上述PHT-PY聚合物掺杂在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形成的复合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空穴传输性能。或者,该复合材料用作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电子传输层时,该复合材料中的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其具有电子传输性能,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ZnO、ZnS、TiO2、SnO2、Ta2O3和ZrO2中的至少一种。将上述PHT-PY聚合物掺杂在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形成的复合材料,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电子传输性能。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01:提供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式I结构的聚合物;S02:将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所述聚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S03: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然后固液分离,得到所述复合材料。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直接将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一起溶于有机溶剂中加热,然后固液分离即得到复合材料,具有工艺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适合大面积、大规模制备,最终得到的复合材料可以将其用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载流子传输层,可以提高载流子传输性能,进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上述步骤S01中,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且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或者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且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ZnO、ZnS、TiO2、SnO2、Ta2O3、ZrO2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将金属盐溶解于有机溶剂,恒温搅拌溶解,得到金属盐溶液,然后加入碱液(硫源),恒温搅拌,待冷却后用沉淀剂析出,洗涤,干燥,制得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恒温搅拌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2h~4h。所述的金属盐为钛盐、锌盐、锡盐、锆盐、镍盐、钨盐等不限于此。特指可做电子传输层或空穴传输层的金属化合物对应的前驱体盐。其中所述的锌盐为可溶性无机锌盐或有机锌盐,如醋酸锌、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锌、二水合乙酸锌等不限于此。所述的钛盐为硝酸钛、氯化钛、硫酸钛、溴化钛等不限于此。所述的锡盐为可溶性无机锡盐或有机锡盐,如硝酸锡、氯化锡、硫酸锡、甲烷磺酸锡、乙烷磺酸锡、丙烷磺酸锡等不限于此。所述的镍盐为可溶性无机镍盐或有机镍盐,如醋酸镍、硝酸镍、氯化镍、硫酸镍、四水合乙酸镍等不限于此。所述有机溶剂为异丙醇、乙醇、丙醇、丁醇、甲醇等不限于此。所述碱液为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纳、氢氧化锂、乙醇胺、乙二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乙二胺等不限于此。所述硫源为硫化钠、硫化钾、硫脲、硫化胺等不限于此(制备ZnS)。所述的沉淀剂为弱极性和非极性溶剂,如乙酸乙酯,庚烷,辛烷等不限于此。上述金属盐溶液总浓度为0.2M~1M;摩尔比,碱:M=(1.8~4.5):1,pH=12~13;如制备ZnS时,摩尔比,S:Zn的摩尔比为(1~1.5):1。本发明通过金属盐与碱液反应生成氢氧化物(M(OH)x),M(OH)x发生缩聚反应,脱水生成MOx。所以碱液的用量具体需要根据金属离子的价态进行调整。如金属离子为+2价时(Zn、Ni),碱液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2:1,所以保持碱液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1.8~2.5):1,可生成氧化物纳米颗粒。如金属离子为+4价时(Ti、Sn、Zr),碱液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4:1,所以保持碱液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3.5~4.5):1,可生成氧化物纳米颗粒。当碱液和金属离子的摩尔比小于1.8:1或3.5:1,pH<12时,碱液不足,金属盐过量,反应不够充分;大于2.5:1或4.5:1,pH>13时,pH值过高会导致体系中溶胶的水解和缩聚速度就会减慢。最优地,保持碱液与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1.8~4.5):1时,最后可以得到紧实致密、颗粒分布均匀的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通过锌盐与硫源反应生成ZnS。进一步地,所述硫的摩尔量与锌离子摩尔量的比为(1-1.5):1,当硫与锌离子摩尔量的比小于1:1,锌盐过量,硫的量较少,生成硫化锌不够充分;大于1.5:1时,硫盐过量,容易形成杂质化合物,不容易除去。最优地,硫的摩尔量与锌离子摩尔量的比为(1-1.5):1。上述步骤S01中,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为:将噻吩溶解于有机溶剂,加入格式试剂,加热搅拌;接着加入催化剂,在加热搅拌,再加入2,5-二溴吡啶的溶液,加热搅拌,待冷却后用沉淀剂析出,洗涤,干燥,制得PHT-PY(噻吩-吡啶)聚合物。其中,所述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THF)、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等非质子极性溶剂。所述噻吩为2,5-二溴-3-己基噻吩、2,5-二溴-噻吩、2,5-二溴-3-癸基噻吩等二溴噻吩化合物。摩尔比噻吩:格式试剂=1:(1.5~2.5);噻吩:催化剂=1:(0.2~0.5);噻吩:吡啶=1:(2~3),加热温度为30℃~40℃;反应时间为0.5h~2h。上述步骤中,噻吩:格式试剂的摩尔比控制在为1:(1.5~2.5),因为当噻吩:格式试剂的摩尔比小于1:0.5,格式试剂不能充分地与噻吩反应。当噻吩:格式试剂的摩尔比大于1:2.5时,多余的格式试剂在后续步骤中不易除去。噻吩:催化剂的摩尔比控制在为1:(0.2~0.5),因为当噻吩:催化剂的摩尔比小于1:0.2,催化剂不足以使噻吩与吡啶充分发生聚合。当噻吩:催化剂的摩尔比大于1:0.5时,催化剂的残余会影响后续金属氧化物与PHT-PY杂化纳米材料薄膜的均匀性,增加薄膜的表面粗糙度。所述噻吩:吡啶的摩尔量的比为1:(2~3),当噻吩:吡啶的摩尔量的比小于1:2,噻吩单体过量,主体的吡啶单体较少,使得的PHT-PY聚合物性能不好;大于1:3时,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单体较少,使得PHT-PY聚合物的导电性能下降。具体地,上述合成过程如下:在上述步骤S02中,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与所述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2~0.5)。当PHT-PY聚合物的质量少时,PHT-PY聚合物不能很好地与金属化合物进行杂化,性能下降。当PHT-PY聚合物的质量太多时,PHT-PY聚合物在金属氧化物中的比例较多,而金属化合物的成分比例下降,会降低载流子的传输性能。在上述步骤S03中,加热处理的温度为60℃~80℃;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h~4h。该条件下使混合溶液更加分散均匀。上述步骤S03中固液分离的步骤包括沉降处理或退火处理。对于沉降处理,可先将聚合反应后的溶液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实施例的室温为10-35℃),然后进行沉降处理析出溶液中的沉降物,收集该沉降物清洗干燥,得到复合材料。该沉降处理通过加入沉淀剂实现,沉淀剂为非极性溶剂,如庚烷、辛烷等。对于退火处理,可以直接将前驱体溶液在150-250℃的条件下退火,得到粉末的复合材料。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得到该复合材料薄膜,可以将聚合反应后的溶液沉积在基板上进行退火处理,从而得到复合材料薄膜;具体地,所述退火处理的温度为150-250℃;所述退火处理的时间为10-20min。该退火条件可以更好地去除溶剂,退火成膜。最后,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阳极、阴极以及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所述阳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空穴传输层,所述空穴传输层含有具有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如式I结构的聚合物;和/或,所述阴极与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电子传输层,所述电子传输层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量子发光二极管,其空穴传输层的材料含有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或其电子传输层的材料含有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具有式I结构的聚合物,两者分别可以提高空穴传输性能和电子传输性能,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和性能。具体地,该量子发光二极管的空穴传输层中,所述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为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且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NiO、MoO3、WO3、Cr2O32O5和CuO中的至少一种;该量子发光二极管的电子传输层中,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选自ZnO、ZnS、TiO2、SnO2、Ta2O3、ZrO2中的至少一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穴传输层由复合材料组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或者,所述空穴传输层由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组成;或者,所述空穴传输层由层叠的P型金属化合物层和聚合物层组成,所述聚合层与量子点发光层相邻;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所述P型金属化合物层,所述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层。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传输层由复合材料组成,所述复合材料包括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或者,所述电子传输层由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和分散在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之间的所述聚合物组成;或者,所述电子传输层由层叠的N型金属化合物层和聚合物层组成,所述聚合物层与量子点发光层相邻;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所述N型金属化合物层,所述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层。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制备PHT-PY聚合物层与电子传输层或空穴传输层的叠层结构。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烷基噻吩单体与吡啶单体聚合形成PHT-PY高分子导电聚合物,给电子型的烷基噻吩链段与吡啶单元相链接,降低聚合物带隙并有效促进电荷在聚合物分子链中的分离与传递,实现n型掺杂,进而提高聚吡咯的导电能力。同时,利用吡啶单元中N原子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的特性,通过化学相互作用可以在量子点发光层与电子传输层中实现界面桥联效应,从而形成界面偶极层,拉平电子传输层与量子点层的能级,减少了接触电阻,促进了电子的传输。或者,利用吡啶单元中N原子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的特性,通过化学相互作用可以在量子点发光层与空穴传输层中实现界面桥联效应,从而形成界面偶极层,拉平空穴传输层与量子点层的能级,减少了接触电阻,促进了空穴的传输。电子传输层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但它存在表面缺陷较多和空间分布不均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结合电子传输层与PHT-PY聚合物的叠层结构,PHT-PY聚合物可以减少电子传输层表面缺陷,很好的利用了电子传输层的高电子迁移率以及PHT-PY能够减小发光层与电子传输层之间的能级势垒,从而形成欧姆接触,提高了器件发光效率,从而提高QLEDs性能。空穴传输层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但它也存在表面缺陷较多和空间分布不均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结合空穴传输层与PHT-PY聚合物的叠层结构,PHT-PY可以减少空穴传输层表面缺陷,很好的利用了空穴传输层的高空穴迁移率以及PHT-PY能够减小发光层与空穴传输层之间的能级势垒,从而形成欧姆接触,提高了器件发光效率,从而提高QLEDs性能。在一实施例中,电子传输层与阳极之间还设置有电子注入层。在另一实施例中,空穴传输层与阳极之间设置有空穴注入层。在一实施例中,一种QLED器件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A:首先生长一空穴传输层于基板上;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空穴传输层上;C:最后沉积电子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并蒸镀阴极于电子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ITO基底需要经过预处理过程。基本具体的处理步骤包括:将整片ITO导电玻璃用清洁剂清洗,初步去除表面存在的污渍,随后依次在去离子水、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中分别超声清洗20min,以除去表面存在的杂质,最后用高纯氮气吹干,即可得到ITO正极。当电子传输层材料为本发明实施例的PHT-PY聚合物掺杂修饰的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所述空穴传输层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空穴传输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TFB、PVK、Poly-TPD、TCTA、PEDOT:PSS、CBP等或者为其任意组合的混合物,亦可以是其它高性能的空穴传输材料。此时,电子传输层的制备方式为旋涂工艺,包括滴涂、旋涂、.浸泡、涂布、打印、蒸镀等不限于此的制备方式,具体地,将已旋涂上量子点发光层的基片置于匀胶机上,将配制好一定浓度的PHT-PY聚合物掺杂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前驱体溶液旋涂成膜,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旋涂速度(优选地,转速在2000~6000rpm之间)和旋涂时间来控制发光层的厚度,约20~60nm,然后在200℃~300℃(如200℃)温度下退火成膜。此步骤可以在空气中退火、亦可以在氮气氛围中退火,具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退火氛围。空穴传输层的制备可以为:将ITO基板置于匀胶机上,用配制好的空穴传输材料的溶液旋涂成膜;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旋涂速度和旋涂时间来控制膜厚,然后在适当温度下热退火处理。当空穴传输层材料为本发明实施例的PHT-PY聚合物掺杂修饰的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所述电子传输层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电子传输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为ZnO、TiO2、CsF、LiF、CsCO3和Alq3中的一种。此时,电子传输层的制备方式为旋涂工艺,包括滴涂、旋涂、.浸泡、涂布、打印、蒸镀等不限于此的制备方式,具体地:用配制好的PHT-PY聚合物掺杂修饰的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前驱体溶液旋涂成膜;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旋涂速度和旋涂时间来控制膜厚,然后在300℃~350℃下热退火处理,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为20~60nm。而电子传输层的制备可以是:将已旋涂上发光层的的基板置于真空蒸镀腔室内,蒸镀一层约80nm厚的电子传输层,蒸镀速度约为0.01~0.5nm/s,在适当温度下退火。当然,可以同时:电子传输层材料为本发明实施例的PHT-PY聚合物掺杂修饰的N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为本发明实施例的PHT-PY聚合物掺杂的P型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组成的复合材料。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中的发光量子点为油溶性量子点包括二元相、三元相、四元相量子点;其中二元相量子点包括CdS、CdSe、CdTe、InP、AgS、PbS、PbSe、HgS等不限于此,三元相量子点包括ZnX1-XS、CuX1-XS、ZnX1-XSe、ZnX1-XS、ZnX1-XTe、PbSeXS1-X等不限于此,四元相量子点包括,ZnX1-XS/ZnSe、CuX1-XS/ZnS、ZnX1-XSe/ZnS、CuInSeS、ZnX1-XTe/ZnS、PbSeXS1-X/ZnS等不限于此。则为常见的红、绿、蓝三种的任意一种量子点或者其它黄光均可以,该步骤量子点可以为含镉或者不含镉。该材料的量子点发光层具有激发光谱宽并且连续分布,发射光谱稳定性高等特点。发光层的制备:将已旋涂上空穴传输层的基片匀胶机上,将配制好一定浓度的发光物质溶液旋涂成膜,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旋涂速度和旋涂时间来控制发光层的厚度,约20~60nm,在适当温度下干燥。最后,将沉积完各功能层的衬底置于蒸镀仓中通过掩膜板热蒸镀一层15-30nm的金属银或者铝作为阴极,或者使用纳米Ag线或者Cu线,具有较小的电阻使得载流子能顺利的注入。进一步的,将得到的QLED进行封装处理,所述封装处理可采用常用的机器封装,也可以采用手动封装。优选的,所述封装处理的环境中,氧含量和水含量均低于0.1ppm,以保证器件的稳定性。本发明先后进行过多次试验,现举一部分试验结果作为参考对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下面以利用醋酸锌、乙醇、氢氧化钾、四氢呋喃(THF)、2,5-二溴-3-己基噻吩、2,5-二溴吡啶为例进行详细介绍。1)首先将适量的醋酸锌加入到50ml乙醇中在70℃下搅拌溶解,形成总浓度为0.5M的醋酸锌溶液。然后,将氢氧化钾溶解于10ml乙醇中,得到碱液。按摩尔比OH-:Zn=2:1将两者混合,得到pH=12的混合溶液。继续在70℃下搅拌4h得到一种均匀的透明溶液。随后,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乙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ZnO纳米颗粒。2)取适量的2,5-二溴-3-己基噻吩于20ml的四氢呋喃(THF)中形成总浓度为0.5M的溶液,加入适量的异丙基氯化镁(格式试剂)(摩尔比,噻吩:格式试剂=1:2),40℃搅拌2h。接着加入适量的Ni(dppp)Cl2催化剂(摩尔比,噻吩:催化剂=1:0.2),40℃搅拌30min后,加入2,5-二溴吡啶的四氢呋喃(THF)溶液(摩尔比,噻吩:吡啶=1:1.5),40℃搅拌2h。将反应液用乙醇析出、离心,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3)将ZnO纳米颗粒和PHT-PY聚合物加入到30ml乙醇中形成总浓度为0.5M的溶液,其中锌:PHT-PY的质量比为1:0.2。然后在70℃下搅拌反应2h,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乙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掺杂ZnO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4)将上述复合材料重新溶解在乙醇中,然后用匀胶机在处理过的ITO上旋涂并在150℃退火。实施例2下面以硝酸锌、甲醇、硫化钾、二甲基甲酰胺(DMF)、2,5-二溴-噻吩、2,5-二溴吡啶为例进行详细介绍。1)首先将适量的硝酸锌加入到50ml甲醇中在60℃下搅拌溶解,形成总浓度为0.8M的硝酸锌溶液。将硫化钾溶解于10ml甲醇中,得到碱液。按摩尔比S:Zn=1.3:1,将两者混合得到混合溶液。继续在60℃下搅拌4h得到一种均匀的溶液。随后,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甲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ZnS纳米颗粒。2)取适量的2,5-二溴-噻吩于20ml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形成总浓度为0.8M的溶液,加入适量的异丙基氯化镁(格式试剂)(摩尔比,噻吩:格式试剂=1:2.5),30℃搅拌2h。接着加入适量的Ni(dppp)Cl2催化剂(摩尔比,噻吩:催化剂=1:0.3),30℃搅拌30min后,加入2,5-二溴吡啶的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摩尔比,噻吩:吡啶=1:2),30℃搅拌2h。将反应液用乙醇析出、离心,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3)将ZnS纳米颗粒和PHT-PY聚合物加入到30ml甲醇中形成总浓度为0.8M的溶液,其中锌:PHT-PY的质量比为1:0.4。然后在60℃下搅拌反应2h,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乙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掺杂ZnS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4)将上述复合材料重新溶解在乙醇中,然后用匀胶机在处理过的ITO上旋涂并在150℃退火。实施例3下面以利用氯化镍、丙醇、氢氧化锂、二甲基亚砜(DMSO)、2,5-二溴-3-癸基噻吩、2,5-二溴吡啶为例进行详细介绍。1)首先将适量的氯化镍加入到50ml丙醇中在80℃下搅拌溶解,形成总浓度为1M的氯化镍溶液。将氢氧化锂溶解于10ml丙醇中,得到碱液。按摩尔比,OH-:Ni=2:1,将两者混合,得到pH=12的混合溶液。继续在80℃下搅拌4h得到一种均匀的溶液。随后,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乙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NiO纳米颗粒。2)取适量的2,5-二溴-3-癸基噻吩于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中形成总浓度为1M的溶液,加入适量的异丙基氯化镁(格式试剂)(摩尔比,噻吩:格式试剂=1:3),35℃搅拌2h。接着加入适量的Ni(dppp)Cl2催化剂(摩尔比,噻吩:催化剂=1:0.5),35℃搅拌30min后,加入2,5-二溴吡啶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摩尔比,噻吩:吡啶=1:2.5),35℃搅拌2h。将反应液用乙醇析出、离心,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3)将NiO纳米颗粒和PHT-PY聚合物加入到30ml丙醇中形成总浓度为1M的溶液,其中锌:PHT-PY的质量比为1:0.5。然后在60℃下搅拌反应2h,待溶液冷却后用乙酸乙酯析出,离心后用少量乙醇溶解,重复析出及溶解步骤3次,干燥,制得PHT-PY聚合物掺杂NiO/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4)将上述复合材料重新溶解在乙醇中,然后用匀胶机在处理过的ITO上旋涂并在150℃退火。实施例4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空穴传输层于基板上;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空穴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电子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所述电子传输层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D:最后蒸镀阴极于电子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正置构型,其中,图2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阳极2、空穴传输层3、量子点发光层4、电子传输层5、阴极6。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2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实施例1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ZnO的复合材料,以及阴极6的材料为Al。实施例5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空穴传输层于基板上;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空穴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电子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所述电子传输层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制备;D:最后蒸镀阴极于电子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正置构型,其中,图2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阳极2、空穴传输层3、量子点发光层4、电子传输层5、阴极6。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2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实施例2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ZnS的复合材料,以及阴极6的材料为Al。实施例6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空穴传输层于基板上,所述空穴传输层按照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制备;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空穴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电子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D:最后蒸镀阴极于电子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正置构型,其中,图2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阳极2、空穴传输层3、量子点发光层4、电子传输层5、阴极6。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2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为实施例3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NiO的复合材料,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ZnO,以及阴极6的材料为Al。实施例7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电子传输层于基板上,所述电子传输层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电子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空穴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D:最后蒸镀阳极于空穴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倒置构型,其中,图3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阴极6、电子传输层5、量子点发光层4、空穴传输层3、阳极2。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阴极6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实施例1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ZnO的复合材料,以及阳极2的材料为Al。实施例8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电子传输层于基板上,所述电子传输层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电子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空穴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D:最后蒸镀阳极于空穴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倒置构型,其中,图3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阴极6、电子传输层5、量子点发光层4、空穴传输层3、阳极2。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阴极6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实施例2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ZnS的复合材料,以及阳极2的材料为Al。实施例9一种QLED器件,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A:首先生长一电子传输层于基板上;B:接着沉积量子点发光层于电子传输层上;C:接着沉积空穴传输层于量子点发光层上,所述空穴传输层按照实施例3所述的方法制备;D:最后蒸镀阳极于空穴传输层上,得到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本实施例QLED器件为倒置构型,其中,图3为该Q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该QLED器件从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阴极6、电子传输层5、量子点发光层4、空穴传输层3、阳极2。其中,衬底1的材料为玻璃片,阴极6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3的材料为实施例3制备的PHT-PY聚合物掺杂NiO的复合材料,电子传输层5的材料为ZnO,以及阳极2的材料为Al。对比例1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相对设置的阳极和阴极的叠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设置在所述阴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空穴传输层,且所述阳极设置在衬底上。其中,衬底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的材料为商业ZnS材料(购于Sigma公司),阴极的材料为Al。对比例2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相对设置的阳极和阴极的叠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设置在所述阴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空穴传输层,且所述阳极设置在衬底上。其中,衬底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的材料TFB,电子传输层的材料为商业ZnO材料(购于Sigma公司),阴极的材料为Al。对比例3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包括相对设置的阳极和阴极的叠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的量子点发光层,设置在所述阴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电子传输层,设置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量子点发光层之间的空穴传输层,且所述阳极设置在衬底上。其中,衬底的材料为玻璃片,阳极的材料为ITO基板,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为商业NiO材料(购于Sigma公司),电子传输层的材料为ZnO,阴极的材料为Al。性能测试:对实施例1-3中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薄膜、对比例1-2中的电子传输层薄膜、对比例3中的空穴传输层薄膜、实施例4-9以及对比例1-3制备得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进行性能测试,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如下:(1)电子迁移率:测试实施例1、实施例2复合材料薄膜和对比例1、对比例2电子传输层薄膜的电流密度(J)-电压(V),绘制曲线关系图,对关系图中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区的进行拟合,然后根据著名的Child,slaw公式计算电子迁移率:J=(9/8)εrε0μeV23其中,J表示电流密度,单位mAcmr表示相对介电常数,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μe表示电子迁移率,单位cm2Vs;V表示驱动电压,单位V;d表示膜厚度,单位m。(2)空穴迁移率:测试实施例3复合材料薄膜和对比例3空穴传输层薄膜的电流密度(J)-电压(V),绘制曲线关系图,对关系图中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区的进行拟合,然后根据著名的Child,slaw公式计算空穴迁移率:J=(9/8)εrε0μeV23其中,J表示电流密度,单位mAcmr表示相对介电常数,ε0表示真空介电常数;μe表示空穴迁移率,单位cm2Vs;V表示驱动电压,单位V;d表示膜厚度,单位m。(3)电阻率:采用同一电阻率测试仪器测定电子传输薄膜或空穴传输薄膜的电阻率。(3)外量子效率(EQE):采用EQE光学测试仪器测定。注:电子迁移率和电阻率测试为单层薄膜结构器件,即:阴极/电子传输薄膜/阳极。空穴迁移率和电阻率测试为单层薄膜结构器件,即:阴极/空穴传输薄膜/阳极。外量子效率测试为所述的QLED器件,即:阳极/空穴传输薄膜/量子点/电子传输薄膜/阴极,或者阴极/电子传输薄膜/量子点/空穴传输薄膜/阳极。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从上表1可见,本发明实施例1-3提供的材料为PHT-PY聚合物掺杂金属化合物的复合材料薄膜,电阻率明显低于对比例1-3中商用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制成的电子(空穴)传输薄膜的电阻率,而电子迁移率(空穴迁移率)明显高于对比例1-3。本发明实施例4-9提供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电子传输层材料为PHT-PY聚合物掺杂金属化合物的复合材料)的外量子效率,明显高于对比例1-3中商用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说明实施例得到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具有更好的发光效率。注意的是,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均以蓝光量子点CdX1-XS/ZnS作为发光层材料,是基于蓝光发光体系是使用较多的体系(由于蓝光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要达到高效率比较困难,因此更具参考价值),并不代表本发明仅用于蓝光发光体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分支设备、中心端设备,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领域,其中,应用于Spoke的方法包括:获取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并生成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接收Hub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并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五元组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1.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支设备Spoke,包括: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其中,所述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包括:取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最后两个字节作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向所述Hub发送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二响应报文;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DVPN隧道。3.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心端设备Hub,包括:接收分支设备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取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最后两个字节作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接收所述Spoke发送的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生成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第二响应报文;其中,所述关联表项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以及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所述DVPN隧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DVPN隧道后,接收原始数据报文;通过所述DVPN隧道对所述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并根据所述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查找所述IPSec隧道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利用所述IPSec安全策略对所述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IPsec报文。6.一种IPSec隧道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支设备Spoke,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其中,所述第一生成模块具体用于:取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最后两个字节作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7.一种IPSec隧道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心端设备Hub,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分支设备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取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最后两个字节作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8.一种分支设备Spoke,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9.一种中心端设备Hub,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计算机运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IPSec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分支设备、中心端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计算机网络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分支设备、中心端设备。背景技术动态虚拟私有网络(DynamicVirtualPrivateNetwork,DVPN)是为了解决传统的互联网安全协议(InternetProtocolSecurity,IPSec)隧道技术的配置复杂、不便响应网络拓扑变化和分支机构地址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技术。其中,DVPN不支持加密,只是封装新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头,可以使用内网报文经过封装后通过公网到达对端;而IPSec支持加密但是对于隧道地址经常变化的情况以及多个端到端的场景,维护起来过于复杂。此外,IPSec安全性强,但是维护过于复杂;DVPN维护简单但是安全性稍差。因此,两种结合使用,安全和维护都有提升,基于此,DVPNoverIPSec的方式应运而生。在DVPNoverIPSec中,由于IPSec的数据流使用的五元组包括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值、源端口以及目的端口,而传输模式下,DVPN的中心端设备Hub看到的源IP地址为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NAT)设备端口地址转换(PortAddressTranslation,PAT)转换后的地址,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分支设备Spoke提供的五元组完全相同的情况,此时,会导致IPSec隧道的建立过程出现冲突。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及装置、分支设备、中心端设备,用以解决IPSec隧道的建立过程出现冲突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应用于分支设备Spoke,包括: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向所述Hub发送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二响应报文;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DVPN隧道。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应用于中心端设备Hub,包括:接收分支设备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接收所述Spoke发送的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生成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第二响应报文;其中,所述关联表项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以及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所述DVPN隧道。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建立所述DVPN隧道后,接收原始数据报文;通过所述DVPN隧道对所述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并根据所述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查找所述IPSec隧道对应的所述IPSec安全策略;利用所述IPSec安全策略对所述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IPsec报文。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DVPN隧道之后,Hub可以向Spoke传输数据,Hub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可以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然后利用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匹配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以实现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IPSec封装。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装置,应用于分支设备Spoke,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一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向所述Hub发送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二响应报文;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DVPN隧道。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IPSec隧道建立装置,应用于中心端设备Hub,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分支设备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二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Spoke发送的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三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生成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第二响应报文;其中,所述关联表项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以及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所述DVPN隧道。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六接收模块,用于在建立所述DVPN隧道后,接收原始数据报文;第一封装模块,用于通过所述DVPN隧道对所述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四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并根据所述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查找所述IPSec隧道对应的所述IPSec安全策略;第二封装模块,用于利用所述IPSec安全策略对所述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IPsec报文。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DVPN隧道之后,Hub可以向Spoke传输数据,Hub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可以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然后利用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匹配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以实现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IPSec封装。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中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心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如第二方面中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中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申请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Sec隧道建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的交互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VPN隧道建立方法的交互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poke将数据传输给Hub的传输过程的交互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Hub将数据传输给Spoke的传输过程的交互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Spoke的IPSec隧道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Hub的IPSec隧道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图标:100-电子设备;101-处理器;102-通信接口;103-存储器;104-总线;200-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1-Spoke;202-Hub;203-网络地址转换设备。具体实施方式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通信方法之前,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如下: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NAT),是指内网的IP地址与公网的地址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技术,该技术将大量的内网IP地址转换为一个或少量的公网IP地址,减少对公网IP地址的占用。端口地址转换(PortAddressTranslation,PAT),一种动态的NAT转换规则。在PAT模式下,一个公网地址可以给多个内网地址使用,通过转换不同的端口信息来区分不同内网地址。动态虚拟专用网络(DynamicVirtualPrivateNetwork,DVPN),通过动态获取对端的信息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VPN)连接。DVPN隧道(tunnel)口:DVPN协议中使用的一种虚拟接口,即不同Spoke对应的操作地址。互联网安全协议(InternetProtocolSecurity,IPSec),是一个协议包,通过对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的分组进行加密和认证来保护IP协议的网络传输协议族(一些相互关联的协议的集合)。IPsec传输模式,保护原始IP头部后面的数据,在原始IP头和载荷间插入IPSec头部(ESP或AH)。IPsec中的五元组,包括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值、源端口以及目的端口,用于匹配不同的IPSec安全策略。通用路由封装(GenericRoutingEncapsulation,GRE),可以对某些网络层协议的数据报进行封装,使这些被封装的数据报能够在IPv4网络中传输。DVPNoverIPSec,原始报文经过DVPN隧道封装后,再进行IPSec隧道加密封装。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分支设备Spoke以及中心端设备Hub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实现。该电子设备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1,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02,至少一个存储器103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04。其中,通信总线1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直接的连接通信,通信接口102用于与其他节点设备进行信令或数据的通信,存储器103存储有处理器101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100运行时,处理器101与存储器103之间通过通信总线104通信,机器可读指令被处理器101调用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IPSec隧道建立方法。处理器101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处理能力。上述处理器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各种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存储器10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等。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电子设备100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图1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是,但不限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实体设备,还可以是虚拟机等虚拟设备。另外,电子设备100也不一定是单台设备,还可以是多台设备的组合,例如服务器集群,等等。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Sec隧道建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Spoke201、至少一个Hub202以及至少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设备203。其中,Spoke201与Hub202之间可以建立IPSec隧道以及DVPN隧道,以通过DVPNoverIPSec实现Spoke201与Hub202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地址转换设备203可以向不同的Spoke201分配相同的公网地址。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0中Spoke201、Hub202以及网络地址转换设备203的数量均不作具体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选择。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图2所示的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0为例,即以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0中包括三个Spoke201(SpokeA、SpokeB、SpokeC)、一个Hub202以及两个网络地址转换设备203(网络地址转换设备A、网络地址转换设备B)为例,对IPSec隧道建立系统200的运行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如图2所示,SpokeA以及SpokeB通过同一个网络地址转换设备A分配了相同的公网地址IP3,而SpokeA的私网地址为IP1,SpokeB的私网地址为IP2;SpokeC通过与SpokeA相同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ServiceProvider,ISP)获取到了与SpokeA相同的私网地址IP1,SpokeC通过网络地址转换设备B分配了相同的公网地址IP4;Hub的私网地址为IP5。由于在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IPSec二阶段协商的源端口信息以及目标端口信息都是0,且协议都是47,因此,在SpokeA、SpokeB、SpokeC分别与Hub建立IPSec隧道的过程中,SpokeA提供的五元组为:IP3IP54700;SpokeB提供的五元组为:IP3IP54700;SpokeC提供的五元组为:IP4IP54700。可以看出,SpokeA提供的五元组与SpokeB提供的五元组相同,SpokeC提供的五元组与SpokeA提供的五元组以及SpokeB提供的五元组均不相同。因此,若SpokeA与Hub已建立IPSec隧道,SpokeB在建立IPSec隧道的过程中会出现冲突,导致IPSec隧道建立失败,而SpokeC可以正常建立IPSec隧道。基于上述分析,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在该IPSec隧道建立方法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请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PSec隧道建立方法的交互图,该IPSec隧道建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301:Spoke获取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步骤S302:Spoke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Spoke对应的源端口。步骤S303:Spoke向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步骤S304:Hub接收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步骤S305:Hub根据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步骤S306:Hub向Spoke发送第一响应报文。步骤S307:Spoke接收Hub根据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步骤S308:Spoke根据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某一个Spoke触发建立IPSec隧道之前,可以先获取该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然后根据上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一个Spoke对应的源端口。这样,Spoke在与Hub建立IPSec隧道的过程中,提供的五元组为: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值、修改后的源端口以及目的端口。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修改后的源端口与该Spoke对应的初始源端口(为0)不一样。作为一种实施方式,Spoke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Spoke对应的源端口的方式可以为:取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最后两个字节作为生成的Spoke对应的源端口。举例来说,假设Spoke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为1.0.0.1,则其生成的Spoke对应源端口为0.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303的执行时机可以为IKEPhase2阶段,也就是建立IPSec隧道的第二个阶段,因此对应的,IPSec协商报文表示在IKEPhase2阶段中,Spoke向Hub发送的协商报文。以图2中的IPSec隧道建立系统为例,上述IPSec隧道建立系统中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该Spoke与另一Spoke在同一网络环境中,此时,两个Spoke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前两个字节相同、后两个字节不相同,例如:两个Spoke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分别为1.0.0.1以及1.0.0.2,则对应的修改源端口为0.1以及0.2;第二种情况,该Spoke与另一Spoke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此时,两个Spoke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的前两个字节不相同、后两个字节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例如:两个Spoke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分别为1.0.0.1以及2.0.0.1,则对应的修改源端口为0.1以及0.1。可以看出,针对第一种情况,两个Spoke提供的五元组中,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值以及目的端口均相同,但是源端口不同,因此两个Spoke提供的五元组不相同;而针对第二种情况,虽然两个Spoke提供的五元组中,源端口相同,但是由于两个Spoke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因此源IP地址不同,也就是说,两个Spoke提供的五元组中,源端口、目的IP地址、协议值以及目的端口均相同,但是源IP地址不同,因此两个Spoke提供的五元组仍然不相同。因此,Spoke可以向Hub发送包括修改后的五元组的IPSec协商报文,由于该五元组与已建立IPSec隧道的五元组均不相同,因此,Spoke可以正常与Hub建立IPSec隧道,且不同的Spoke可以根据不同的五元组与Hub协商出不同的IPSec安全策略。Spoke可以向Hub发送一个IPSec协商报文,其中,该IPSec协商报文包括该Spoke提供的修改后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建立IPSec隧道的必要信息。然后,Hub可以根据接收到的IPSec协商报文生成一个对应的第一响应报文,Spoke可以根据上述第一响应报文与Hub建立IPSec隧道。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建立IPSec隧道的步骤S303-步骤S308仅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施方式,其详细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实现方式,此处不进行具体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一个Spoke在与Hub建立IPSec隧道之前,都可以执行上述步骤S301-步骤S302,以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Spoke在与Hub建立IPSec隧道的过程中,若发现五元组与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的五元组存在冲突,再执行上述步骤S301-步骤S302,即只有一部分Spoke执行上述步骤S301-步骤S302。其中,发现五元组与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的五元组存在冲突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Spoke向Hub发送一个IPSec协商报文。第二步,Hub接收Spoke发送的上述IPSec协商报文。第三步,Hub根据上述IPSec协商报文判断修改后的五元组与已建立的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是否存在冲突。第四步,若修改后的五元组与已建立的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存在冲突,则Hub生成表征五元组存在冲突的一个响应报文。第五步,Hub向Spoke发送上述响应报文。第六步,Spoke接收Hub返回的上述响应报文。在上述方案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进一步的,在建立了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后,为了实现两端的DVPNoverIPSec,还可以基于建立好的IPSec隧道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请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VPN隧道建立方法的交互图,该DVPN隧道建立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401:Spoke向Hub发送DVPN协商报文。步骤S402:Hub接收Spoke发送的DVPN协商报文。步骤S403:Hub根据DVPN协商报文生成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第二响应报文。步骤S404:Hub向Spoke发送第二响应报文。步骤S405:Spoke接收Hub根据DVPN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二响应报文。步骤S406:Spoke根据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已建立了IPSec隧道的一个Spoke与对应的Hub之间需要建立DVPN隧道时,Spoke可以向Hub发送一个DVPN协商报文,其中,DVPN协商报文中可以包括建立DVPN隧道的必要信息以及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然后,Hub可以生成一个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对应的第二响应报文,并将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以及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Spoke对应的源端口记录在关联表项中。最后,Spoke可以根据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作为一种实施方式,DVPN隧道协商过程中,Spoke可以通过DVPN协商报文将本端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带到对端,通信双方会将DVPN隧道接口地址、出接口地址(源端口以及目的端口)生成DVPN的关联表项。同时DVPN通过标准的下一跳解析协议(NextHopResolutionProtocol,NHRP)将下一跳信息带到对端,通信双方生成下一跳信息,以完成DVPN隧道的建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建立DVPN隧道的步骤同样仅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施,其详细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实现方式,此处不进行具体阐述。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进一步的,在完成IPSec隧道以及DVPN隧道的建立之后,便可以在Spoke与Hub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根据传输方向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Spoke将数据传输给Hub;第二种情况,Hub将数据传输给Spoke。下面分别对两种情况下的传输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poke将数据传输给Hub的传输过程的交互图,该传输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501:Spoke接收原始数据报文。步骤S502:Spoke通过DVPN隧道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步骤S503:Spoke通过IPSec安全策略对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步骤S504:Spoke向Hub发送IPsec报文。步骤S505:Hub接收Spoke发送的IPsec报文。步骤S506:Hub根据IPsec报文中的SPI字段查找对应的IPSec隧道。步骤S507:Hub利用查找到的IPSec隧道对IPsec报文进行IPSec解封装,得到IPSec解封装后的报文。步骤S508:Hub利用DVPN隧道对IPSec解封装后的报文进行DVPN解封装,得到DVPN解封后的报文。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Spoke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DVPN封装以及IPSec加密封装,并将封装后得到的IPsec报文转发给Hub。其中,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Spoke对应的源端口可以存储在报文缓冲区的描述字段中。Hub在接收到IPsec报文后,首先可以根据IPsec报文中的AH或者ESP协议头中的SPI字段查找对应的IPSec隧道对IPsec报文进行IPSec解封装。然后,再利用DVPN隧道对解封装后的报文进行DVPN解封装。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DVPN隧道之后,Spoke可以向Hub传输数据,Hub在接收到Spoke发送的IPsec报文后,可以查找对应的IPsec隧道,以实现对IPsec报文进行IPSec解封装。请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Hub将数据传输给Spoke的传输过程的交互图,该传输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601:Hub接收原始数据报文。步骤S602:Hub通过DVPN隧道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步骤S603:Hub获取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步骤S604:Hub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并根据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查找IPSec隧道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步骤S605:Hub利用IPSec安全策略对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步骤S606:Hub向Spoke发送IPsec报文。步骤S607:Spoke接收Hub发送的IPsec报文。步骤S608:Spoke利用IPSec隧道对IPsec报文进行IPSec解封装,得到IPSec解封装后的报文。步骤S609:Spoke利用DVPN隧道对IPSec解封装后的报文进行DVPN解封装,得到DVPN解封装后的报文。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Hub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由于在建立IPSec隧道之前,该Spoke对应的五元组中的源端口根据Spoke对应的操作地址进行了修改,因此,Hub同样需要根据Spoke对应的操作地址修改Hub对应的目的端口(报文传输方向改变后,源端口变为目的端口),然后根据上述目的端口确定新的五元组。然后,Hub可以根据新的五元组查找IPSec隧道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并利用DVPN隧道以及IPSec安全策略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两次封装,将封装后的IPsec报文发送给Spoke。Spoke可以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对IPsec报文进行IPSec解封装以及DVPN解封装。在上述方案中,在建立DVPN隧道之后,Hub可以向Spoke传输数据,Hub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可以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Hub对应的目的端口,然后利用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匹配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以实现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IPSec封装。请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分支设备Spoke的IPSec隧道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该IPSec隧道建立装置700可以包括:第一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一生成模块702,用于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发送模块703,用于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一接收模块704,用于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第一建立模块70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进一步的,所述IPSec隧道建立装置700还包括: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向所述Hub发送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二响应报文;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DVPN隧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请参照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中心端设备Hub的IPSec隧道建立装置的结构框图,该IPSec隧道建立装置800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分支设备Spoke发送的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根据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的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二生成模块802,用于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生成第一响应报文;第二发送模块803,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一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Spoke在触发建立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之前,可以首先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修改五元组中的源端口,以使修改后的五元组与修改前的五元组以及其他已建立IPSec隧道对应的五元组均不同,从而可以利用修改后的五元组成功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IPSec隧道,而避免建立IPSec隧道过程中出现冲突。进一步的,所述IPSec隧道建立装置800还包括:在建立所述IPSec隧道后,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Spoke发送的DVPN协商报文;其中,所述DVPN协商报文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三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协商报文生成DVPN隧道对应的关联表项以及第二响应报文;其中,所述关联表项包括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以及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第二响应报文,以使所述Spoke根据所述第二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所述DVPN隧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建立IPSec隧道之后,可以利用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加密封装得到DVPN协商报文,以根据DVPN协商报文建立Spoke与Hub之间的DVPN隧道,从而实现DVPNoverIPsec。进一步的,所述IPSec隧道建立装置800还包括:第六接收模块,用于在建立所述DVPN隧道后,接收原始数据报文;第一封装模块,用于通过所述DVPN隧道对所述原始数据报文进行封装,得到DVPN隧道封装后的GRE报文;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第四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目的端口,并根据包所述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查找所述IPSec隧道对应的所述IPSec安全策略;第二封装模块,用于利用所述IPSec安全策略对所述GRE报文进行IPsec封装,得到封装后的IPsec报文;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Spoke发送所述IPsec报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建立DVPN隧道之后,Hub可以向Spoke传输数据,Hub在接收到原始数据报文后,可以根据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IPsec对应的目的端口,然后利用目的端口所在的五元组匹配对应的IPSec安全策略,以实现对原始数据报文进行IPSec封装。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中IPSec隧道建立方法的步骤,例如包括:获取所述Spoke对应的DVPN隧道接口地址;根据所述DVPN隧道接口地址生成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向中心端设备Hub发送IPSec协商报文;其中,所述IPSec协商报文的五元组中携带的源端口为生成的所述Spoke对应的源端口;接收所述Hub根据所述IPSec协商报文返回的第一响应报文;根据所述第一响应报文建立与所述Hub之间的IPSec隧道。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调度系统,通过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所述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车辆运营区域内实现根据车辆的需求进行调度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解决传统技术中车辆调度时存在的车辆使用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1.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乘客订单数据包括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所述车辆运力数据包括车辆的位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各所述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是指每个区域网格中乘客订单的总金额与各车辆所对应的司机终端在平台服务器上的工作时长之间的比值;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计算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由所述乘客订单所需的预测工作时长和预测订单金额决定;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营数据,包括:获取各所述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所述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获取各所述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根据所述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所述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包括:将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当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当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所述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各所述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生成步骤,包括:构建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并标注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根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和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训练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确定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各边的权重参数。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运营数据还包括天气情况数据、城市属性数据、路况数据、车辆司机收入数据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语音采集模块获取车辆内乘客的语音信息;根据所述语音信息确定所述乘客的兴趣点,并向所述乘客所对应的终端推送广告信息。9.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运营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乘客订单数据包括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所述车辆运力数据包括车辆的位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各所述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是指每个区域网格中乘客订单的总金额与各车辆所对应的司机终端在平台服务器上的工作时长之间的比值;区域网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车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效费比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由所述乘客订单所需的预测工作时长和预测订单金额决定;接单车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12.一种车辆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系统包括采集单元、与所述采集单元连接的通信单元和与所述通信单元连接的服务平台单元;其中:所述服务平台单元,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调度系统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调度系统。背景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行平台广泛接入了共享单车、出租车、专车和顺风车等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同时,随着V2X(vehicletoeverything)技术、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出租车、专车和顺风车均已接入一些V2X智慧出行平台系统。V2X智慧出行平台系统包括车与车之间的直接通信(V2V)、车与行人通信(V2P)、车与道路基础设施通信(V2I)、车通过移动网络与出行平台通信(V2N)等;通过V2V可以进行车辆判断行车距离以提前预警。通过V2P车辆可以礼让行人,保障行人安全。通过V2I可以获取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监控设备和停车位置等。通过V2N可以将车辆的行驶情况发送至平台服务端,从而平台服务端进行车辆的调度。但是,在传统技术中,通过V2X智慧出行平台系统进行车辆调度时存在车辆使用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中通过V2X智慧出行平台系统进行车辆调度时存在的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调度系统。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所述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营数据,包括:获取各所述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所述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获取各所述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根据所述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所述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计算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包括:将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当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当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所述乘客订单的车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所述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所述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所述车辆的效费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各所述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效费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生成步骤,包括:构建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并标注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根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和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训练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确定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各边的权重参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运营数据还包括天气情况数据、城市属性数据、路况数据、车辆司机收入数据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语音采集模块获取车辆内乘客的语音信息;根据所述语音信息确定所述乘客的兴趣点,并向所述乘客所对应的终端推送广告信息。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运营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需求数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车辆调度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所述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的步骤。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的步骤。一种车辆调度系统,所述调度系统包括采集单元、与所述采集单元连接的通信单元和与所述通信单元连接的服务平台单元;其中:所述服务平台单元,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的步骤。上述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调度系统,通过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所述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所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所述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所述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车辆运营区域内实现根据车辆的需求进行调度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解决传统技术中车辆调度时存在的车辆使用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终端110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20进行数据交互。服务器120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其中,终端110包括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终端110包括司机终端和乘客终端,司机终端和乘客终端分别安装有出行的应用程序。司机通过司机终端上的应用程序设置司机出发时刻、可提供座位数、顺路度、是否开启自动接单,还可以设置司机起点和司机终点等,通过触发确定按钮发布对应的司机订单。乘客通过乘客终端上的应用程序设置乘客出发时刻、乘车人数,还可以设置乘客起点和乘客终点等,通过触发确定按钮发布对应的乘客订单。终端110还包括用于采集并处理车辆信息的车辆终端。服务器120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的应用环境中的服务器120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S210、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其中,车辆运营数据是指出租车、顺风车、快车、专车等运营车辆在运营区域内因接收乘客订单所产生的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乘客订单数据是指每个区域网格内的订单需求量。车辆运力数据是指每个区域网格内所有运营车辆所能够提供的座位数。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运营区域是指需要使用共享车辆的第地理区域,可以是以省、市、县或区为单位的区域,比如运营区域可以是上海市,也可以是上海市宝山区等。可以根据运营区域的面积等可以将运营区域划分为多个区域网格,也可以通过GeoHash将运营区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区域网格。Geohash是由GustavoNiemeyer提出的把空间划分为网格的地理编码,是一种分级的数据结构。本申请对运营区域和区域网格不作限制。具体地,将车辆的运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各个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不一定达成供需平衡。比如:有些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大于车辆运力数据,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有些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小于车辆运力数据,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为了分析各个区域网格的供需情况以实现各个区域网格的供需平衡,可以从服务器本地或者从与服务器通信连接的服务器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S220、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具体地,乘客订单数据可以反映各区域网格乘客所需要的运营车辆数量,车辆运力数据可以反映各区域网格所能够提供的运营车辆的供应量。针对每个区域网格,根据该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进行计算,乘客订单数据与车辆运力数据之间的差异可以反映该区域网格真实的车辆需求数据。S230、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具体地,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若车辆需求数据为正值,则说明该区域网格内的运营车辆是供不应求的。若车辆需求数据为负值,则说明该区域网格内的运营车辆是供大于求的。根据各个区域网格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较近的区域网格之间进行车辆调度,将供大于求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调度至供不应求的区域网格,以实现各个区域网格的供需平衡,使得各运营车辆都得到有效使用,降低运营车辆的闲置时间,并有效环节热点地区的交通压力。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车辆运营区域内实现根据车辆的需求进行调度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解决传统技术中车辆调度时存在的车辆使用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获取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以下步骤:S310、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S320、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其中,历史订单数据是指当前时刻之前多个周期内某个时段的生成的订单数量实际值的平均值。比如,周期采用天,时段采用小时,对于某个局域网格来说,对最近一周内各天在8点至9点时段的订单数量实际值进行求平均,即得到该8点至9点时段的历史订单数量。具体地,由于每天各个时段所生成的乘客订单数据与时段、天气情况、是否节假日具有极大的关系,比如早高峰时段与晚高峰时段内会生成大量乘客订单,而平峰时段乘客订单数量会相对减少。下雨天气也会生成较多的乘客订单。与平时相较,节假日时段也会生成较多的乘客订单。进一步地,服务器在进行车辆调度的同时,某区域网格内会继续产生新的乘客订单。因此,为了保证乘客订单数据的准确性,一方面,可以参考历史订单数据反映乘客对运营车辆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获取当前时刻已经生成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则针对每个区域网格,需要获取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从而利用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订单数据进行修正,以确保修正后的实际订单数据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乘客订单数据。示例性地,可以根据经验设置修正系数对当前时刻的实际订单数据进行修改,也可以根据实际订单数据与历史订单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对当前时刻的实际订单数据进行修改。S330、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S340、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其中,运营车辆包括出租车、顺风车、专车、快车等多种类型的车辆。顺风车、快车可以提供拼座服务,提供拼座服务的顺风车和快车内的剩余座位均可以用于接收新的乘客订单,即每辆顺风车和快车可以提供的座位数为大于等于1。而出租车在一般情况下不提供拼座服务,即每辆出租车可以提供的座位数为1。具体地,针对每个区域网格,服务器对当前时刻位于该区域网格的车辆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并结合各车辆的类型确定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从而可以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该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并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确保每个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营数据的准确性,为车辆调度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以提供各运营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的闲置时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效费比是指每个区域网格中乘客订单的总金额与各车辆所对应的司机终端在平台服务器上的工作时长之间的比值,用于反映该区域网格内各车辆的平均使用效率。如图4所示,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410、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其中,乘客发起乘客订单时,服务器接收乘客订单信息,乘客订单信息包括乘客的出发位置。具体地,将车辆的运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每个区域网格对应有各自的地理位置,因此,服务器可以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S420、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具体地,各车辆可以安装有定位装置,通过各车辆的定位装置将车辆的位置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也可以获取司机终端的位置以确定车辆的位置。又,已知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地理位置,则服务器可以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S430、计算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具体地,服务器可以根据车辆的位置、乘客的出发位置、当前的路况等信息预测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完成该乘客订单所需花费的工作时长。且可以预测该乘客订单的订单金额,则可以根据预测的工作时长和订单金额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S440、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具体地,已经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车辆运营数据确定该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由于乘客订单的金额会在司机与服务器平台之间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效费比较大的车辆接收乘客订单。可以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从而根据比较的结果,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中选择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进一步地,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示例性地,预设规则可以是在这些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进行随机地选择。预设规则也可以是选择等级较高的司机接收乘客订单。预设规则也可以是选择效费比的中间值所对应的车辆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为了确保司机和服务器平台的收徒,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本实施例中,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确保车辆的使用效率,提升司机的收入并保证服务器平台的收益。在一个实施例中,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各车辆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车辆的效费比。其中,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且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各车辆对应有实时的车辆运营数据。通过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所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该区域网格内各车辆的实时车辆运营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各车辆的效费比,且不同车辆可能对应有不同的效费比。具体地,可以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车辆间的顺路度输入至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所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则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所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各车辆的效费比。可以理解的是,各车辆对应的实时的车辆运营数据还可以包括各车辆与乘客之间的位置。实时路况数据可以是严重拥堵(比如导航地图显示的红色路段)拥堵(比如导航地图显示的黄色路段)、通畅(比如导航地图显示的绿色路段)。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确定,包括:通过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其中,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历史车辆运营数据输入至各区域网格所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对应的效费比。具体地,针对每个区域网格,将该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输入至对应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计算,该神经网络模型输出该区域网格的效费比。在一个实施例中,神经网络模型的生成步骤,包括:构建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并标注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根据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和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训练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神经网络模型各边的权重参数。具体地,通过服务器或者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可设置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构建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并标注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根据车辆运营数据样本集和各车辆运营数据样本的效费比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结果与标签值之间的差异调整神经网络模型各边的权重参数并继续训练,直至满足训练停止条件时结束训练。示例性地,各区域网络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表示为:Y=W1\*X1+W2\*X2+W3\*X3+W4\*X4+...+Wn\*Xn,神经元Y的输入值是X1,X2,...,Xn,神经网络模型各边的权重分别为W1,W2,...,Wn。通过大量的车辆运营数据特征值的输入和不断的迭代,模型可以学习到合理的权重参数W1,W2,...,Wn。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运营数据还包括天气情况数据、城市属性数据、路况数据、车辆司机收入数据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天气情况数据就可以晴朗、小雨、大雨或者暴雨等。城市属性数据可以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也可以是城市中的旧城区或者新城区等。车辆司机收入数据可以是司机通过服务器平台接收乘客订单所产生的收入数据。具体地,服务器可以收运营区域内个运营车辆的车辆运营数据,对车辆运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处理,为出行平台提供高价值数据。服务器可以获取订单信息、车辆情报、传感器状态及音视频等数据,也可以获取乘客订单数据、车辆运力数据、天气情况数据、城市属性数据、路况数据、车辆司机收入数据、司机服务等级、车辆完成乘客订单的时长等。基于算法分析、大数据挖掘分析、音频视频分析(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对车辆运营数据进行处理,服务器实现对乘客订单的供需预测,对运营车辆进行智能调度和派单,为乘客提供合理的线路规划、精确的里程计费。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语音采集模块获取车辆内乘客的语音信息;根据语音信息确定乘客的兴趣点,并向乘客所对应的终端推送广告信息。具体地,通过语音采集模块采集车辆内乘客的语音信息,并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对语音信息进行识别,获取乘客关心的热点信息,确定乘客的兴趣点,为乘客推送广告服务,节省乘客查询热点信息时间,也增加服务器平台的广告收入。进一步地,可以应用语音识别技术接收语音采集模块发送的音频信息,对车内乘客进行行为分析。通过对语音当中敏感字的识别,快速定位出车内疑似争吵,进行高级语音分析,避免车内冲突升级。通过分析乘客语音信息中的高频关键字,获取乘客的关注点,可以使出行平台整体掌握乘客喜好,便于改进服务。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502、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其中,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具体地,通过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S504、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S506、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S508、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S510、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S512、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S514、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S516、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S518、计算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具体地,通过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车辆的效费比。S520、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S522、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S524、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应该理解的是,虽然上述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上述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600包括运营数据获取模块610、需求数据确定模块620和车辆调度模块630。其中:运营数据获取模块610,用于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需求数据确定模块620,用于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车辆调度模块630,用于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营数据获取模块610,还用于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该装置包括:区域网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车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效费比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接单车辆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单车辆确定模块,还用于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关于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车辆运营数据的处理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计算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车辆的效费比。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各区域网格的车辆运营数据;车辆运营数据包括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区域网格通过划分车辆的运营区域而得到;根据各区域网格的乘客订单数据和车辆运力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的车辆需求数据,在各区域网格内进行车辆调度。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和历史订单数据;根据各区域网格内的历史订单数据对当前时刻的实际乘客订单数据进行修正,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乘客订单数据;获取各区域网格内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根据当前时刻的车辆数量和各车辆所提供的座位数确定各区域网格内的车辆运力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区域网格设有对应的效费比;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乘客订单的出发位置确定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根据车辆的位置确定位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计算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和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进行比较;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存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车辆时,则在效费比大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的各车辆中,按照预设规则确定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当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内的各车辆的效费比均小于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时,选择效费比最大的车辆作为接收乘客订单的车辆。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乘客所处的区域网格的实时路况数据、实时乘客订单数据、实时车辆运力数据以及乘客与各车辆间的顺路度确定各车辆的效费比。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各区域网格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各区域网格的历史乘客订单数据、历史车辆运力数据以及历史路况数据确定各区域网格的效费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调度系统,该调度系统包括采集单元、与所述采集单元连接的通信单元和与所述通信单元连接的服务平台单元;其中:所述服务平台单元,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申请属于超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和装置,入射波调控方法包括: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根据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入射波长,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波导和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组成;根据波导单元、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阵列,其中,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波导单元;根据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波导阵列中各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使用旋转后的波导阵列对入射波进行调控。本实施例的波导阵列结构简单、灵活可调,可以简单快捷地对入射波进行调控。1.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所述椭圆形结构可绕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旋转,且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与所述波导单元的中心重合;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每个所述波导通道由多个所述波导单元沿一维方向排列构成;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相等,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或等于1/5的所述入射波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控需求为进行超分辨成像的需求时,所述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包括:获取在所述入射波下使所述波导阵列共振的透射峰角度;将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透射峰角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控需求为进行波前聚焦的需求时,所述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包括:获取所述调控需求对应的需求焦距,并根据所述需求焦距确定聚焦条件;当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波导阵列中的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当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不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需求焦距确定聚焦条件包括:利用下述公式确定所述聚焦条件:其中,xi为所述聚焦条件,round{}为四舍五入近似函数,λ为所述入射波长,f为所述需求焦距。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控需求为进行波前变换的需求时,所述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包括:根据所述调控需求确定波前变换对应的变换条件;基于所述变换条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的第二波导通道,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的第三波导通道;将所述第二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并将所述第三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之前,包括:在所述入射波下旋转第四波导通道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并获取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对应的透射谱和相位特性图,所述第四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根据所述透射谱和所述相位特性图确定透射峰角度,其中,透射峰角度为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时对应的旋转角度;根据所述透射峰角度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与所述第二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的相位相差π。8.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射波长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波导单元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单元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所述椭圆形结构可绕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旋转,且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与所述波导单元的中心重合;波导阵列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每个所述波导通道由多个所述波导单元沿一维方向排列构成;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入射波调控模块,用于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入射波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射谱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入射波下旋转第四波导通道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并获取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对应的透射谱和相位特性图,所述第四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透射峰角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射谱和所述相位特性图确定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时对应的旋转角度;第一角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射峰角度确定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与所述第二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的相位相差π。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和装置技术领域本申请属于超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和装置。背景技术超材料是一种亚波长尺寸的人工材料,拥有一些自然材料不具备的性质参数。近年来,电磁波及声学超材料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结构化的二维超材料在等效介质层面引入了超大、零、各向异性或者负的折射率性质参数,目前已应用于操纵声波产生新的物理现象以及研发多种新型器件,例如可以通过超材料波导阵列调控入射波。为了改变波导阵列的功能效应,可以通过改变波导阵列中的超材料波导单元的等效折射率实现。在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改变超材料单元的结构参数来改变波导单元的等效折射率,例如改变超材料单元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等,或者可以通过额外增加维度、使用压电材料或增加外接电路制作等效折射率可调的波导单元。然而,上述改变波导阵列的功能效应的方法繁琐、步骤复杂,无法简单快捷地调控入射波。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简单快捷地进行入射波的调控。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材料波导阵列,包括: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装置,包括:入射波长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波导单元构建模块,用于根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波导阵列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入射波调控模块,用于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所构建的波导阵列的能量传输率高,可有效减少入射波传输时的能量消耗;另外,可通过旋转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来快速改变波导通道的等效折射率,操纵其相幅特性,以获取满足调控需求的波导阵列,从而可以简单快捷地调控入射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导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导阵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导通道随旋转角度θ变化的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超分辨率成像的结果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焦效果的结果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转后的波导阵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旋转后的波导阵列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射波调控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对入射波进行调控,所述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包括:S101、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可以理解的是,入射波可以为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入射波,例如,声波、二维电磁波等。可以理解的是,入射波的类型可以为高斯波束、平面波或点源波等,本申请不对入射波的类型作任何限定。可以理解的是,调控需求可以是对入射光进行调控的需求,例如,可以为进行波前转换的需求、进行波前聚焦的需求、进行超分辨成像的需求。S102、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如图2所示,波导单元21可以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波导壁和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22,椭圆形结构22设置于两条波导壁之间。椭圆形结构22可以在外力的影响下在波导单元21内进行转动。可以理解的是,波导单元21的尺寸为亚波长尺寸,即波导单元21的长度和宽度为亚波长,也就是说,波导单元21的长度和宽度小于入射波长。可以理解的是,波导单元21和椭圆形结构22都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制作而成,具体使用的材料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椭圆形结构22可绕椭圆形结构22的中心旋转,且椭圆形结构22的中心与波导单元21的中心重合。也就是说,椭圆形结构22可以绕着波导单元21的中心旋转。在一个实施例中,波导单元21的长度和宽度相等,波导单元21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1/5的入射波长,例如,当入射波长为6cm时,则波导单元21的长度和宽度均可以为1cm。在此,由长度和宽度均小于或等于1/5的入射波长的波导单元所组成的波导阵列可以等效于均匀的介质,从而可使得波导阵列更有利于对入射波进行调控。在一个实施例中,椭圆形结构22长轴的长度和短轴的长度的比值可以为任意值,在本实施例中,以椭圆形结构22长轴的长度和短轴的长度的比值为1:0.25为例。S103、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如图3所示,每一条波导通道3均可以由多个波导单元21排列组成。例如,一个通道3可以由8个波导单元21排列组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波导阵列4的宽度可以大于入射波长。例如,在波导单元21小于1/5的入射波长,且当波导阵列4包括6条或6条以上的波导通道3时,波导阵列4的宽度即可以大于入射波长。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调控需求确定波导阵列4的具体宽度。波导阵列4的长度方向为任一条波导通道3延伸的方向,波导阵列4的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互相垂直。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波导单元21、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4中,每一条波导通道3都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即每一条波导通道3都可以引起入射波的法布里-珀罗共振。具体地,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为:n\*k0\*l=m\*π其中,n为任意一条波导通道3的等效折射率,k0为自由波矢,自由波矢和入射波长关联,l为波导通道3的长度,m为共振阶数。具体地,可以根据波导通道可以获取等效折射率n,其中,由于波导通道的等效折射率可以随着波导通道内椭圆形结构的转动而变化,等效折射率n可以是一个数值范围。另外,因自由波矢与入射波长关联,因此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入射波长计算自由波矢,其中,自由波矢k0=2π/λ,λ为入射波长。在此,获取等效折射率和自由波矢后,则可以通过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计算出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的波导通道3对应的长度范围,并可以根据波导通道3对应的长度范围和波导单元的长度确定出每条波导通道3内可以包含的波导单元21的数量范围。如图3所示,在确定波导通道3所包含的波导单元21的数量范围后,可以在数量范围内任选一个目标数量,并可以将上述目标数量的波导单元21排成一列,以组成在入射波下可以处于法布里-珀罗共振状态的波导通道3。然后可以将波导通道3排成一行构建成如图4所示的波导阵列4,即可使得根据波导单元21、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的波导阵列4中的每一条波导通道3都可以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示例性的,在入射波长为6单位,波导通道3的长度和宽度都为1单位的场景中,当确定每条波导通道3内包含6个波导单元21时,即可以使得波导通道3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其中,上述单位可以是微米、纳米或厘米等任何单位,入射波长的单位与波导通道3的长度和宽度的单位相同。示例性的,入射波的入射波长位于19cm~100cm范围内,且波导通道3的长度和宽度都为1cm的场景中,当确定每条波导通道3内包含20个波导单元21时,即可以使得波导通道3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波导通道3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22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转动。示例性的,可以根据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波导通道3中的某几个波导单元21,也可以旋转波导通道3中的所有波导单元2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之前,还可以包括:在所述入射波下旋转第四波导通道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并获取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对应的透射谱和相位特性图,所述第四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单独测量第四波导通道,即可以单独测量波导阵列4中的某一条波导通道3,以方便快捷的获得各波导通道3的透射率和相位。具体地,可以通过旋转第四波导通道中所有的椭圆形结构22,并获取在入射波下随旋转角度变化的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角度可以是椭圆形结构22对应的方向和参考方向之间的夹角。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椭圆形结构22对应的方向可以是椭圆形结构22长轴的方向,参考方向可以是波导单元21的长度方向,椭圆形结构22长轴的方向与波导单元21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旋转角度θ。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x轴为旋转角度的变化,左边的y轴为透射率,右边的y轴为归一化的相位,第四波导通道在入射波下可以从0度旋转至90度,即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中的角度变化从0到π/2。在此,可以根据所述透射谱和所述相位特性图确定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时的透射峰角度,并可以根据所述透射峰角度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与所述第二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的相位相差π。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上可以出现多个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共振透射峰对应的透射率接近于1,每个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都会对应一个旋转角度,该旋转角度即可以为第四波导通道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的透射峰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波导通道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当第四波导通道中所有的椭圆形结构22旋转至透射峰角度时,第四波导通道对入射波的传输率可为100%。可以理解的是,当第四波导通道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时,其具有相位锁定的优点,即相邻的两个透射峰角度对应的相位之间的相位差为π。本实施例中可以选取相邻的两个透射峰角度,并分别确定为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调控需求为进行超分辨成像的需求时,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可以包括:步骤a、获取在所述入射波下使所述波导阵列共振的透射峰角度;步骤b、将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透射峰角度。可以理解的是,当波导阵列4中所有椭圆形结构22都旋转至某一透射峰角度时,入射波可以引起整个波导阵列4的共振。波导阵列共振的透射峰角度可以从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中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任何方式获取,例如,也可以在旋转椭圆形结构的过程中,观察入射波的成像图,当可以观察到清晰的成像图时,停止对旋转椭圆形结构的旋转,停止旋转时对应的角度即可以为波导阵列共振的透射峰角度,本申请对透射峰角度的获取方式不做任何限定。S105、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在一个实施例中,入射波可以沿波导阵列4的长度方向入射。示例性的,当调控需求为进行超分辨成像的需求时,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4中所有的椭圆形结构22都旋转至同一透射峰角度。可以理解的是,波导阵列4中所有的椭圆形结构22的旋转角度都相同,且都旋转至同一透射峰角度时,即每条波导通道的相位相同和每条波导通道的透射率相同时,波导阵列4可以相当于均匀的介质,其中,均匀的介质可以用于成像,因此,所有的椭圆形结构22的旋转角度都相同的波导阵列可以用于成像。在此,当入射波入射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时,可以引起整个波导阵列4的共振,也就是说,当波导阵列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22都旋转至同一透射峰角度时,该波导阵列传输率近乎为100%,在传输过程中基本不会引起能量的耗散。而波导阵列引起入射波共振的波长范围越大,则超分辨成像越宽频,因此,可旋转的波导阵列可以实现宽频超分辨成像。可以理解的是,波导阵列4并不局限于二维的平面结构,也可以是三维的立体结构,本实施例可以根据具体的调控需求构建对应的波导阵列4。示例性的,若入射波为双源信号的衰逝波,当衰逝波从波导阵列的入射界面入射时,衰逝波所携带的信息可以通过波导阵列的共振传输到出射界面,从而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超分辨率成像的成像图。根据图6的成像图可知,双源信号的衰逝波入射经过波导阵列的调控后,可使两个源清晰成像,并可使得两个源之间的间隙很深,可在成像图上可以清楚的区分,从而可实现宽频的超分辨成像。其中,图6中的y轴为归一化的场强,x轴为成像位置与波导阵列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上述中轴线与长度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波导单元的等效折射率可随椭圆形结构的旋转而变化,使得由波导单元排列组成的波导通道内等效于折射性质可变化的介质,进而使得由波导通道排列组成的波导阵列可等效于折射性质连续可调的介质层,因此,旋转波导单元的椭圆形结构即可以调节波导阵列的等效折射性质,从而可以简单、快速地进行入射波的调控。另外,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和入射波长确定出波导通道内的波导单元的数量,使得包含了上述数量个波导单元的波导通道能够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进而可以连续地引起入射波的法布里-珀罗共振。由上述波导通道组成的波导阵列至少可以找到一个旋转角度,例如透射峰角度,当波导阵列中所有的椭圆形结构都旋转至透射峰角度时,可以引起入射波的法布里-珀罗共振,此时,理论上能量传输率可以基本达到100%,可有效减少入射波传导时的能量消耗。因此。只需要获取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时的旋转角度即可确定每个椭圆形结构的旋转角度,从而可以简单快速地调控入射波,并且可以实现宽频的超分辨率成像。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对入射波进行调控,所述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包括:S101、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控需求为进行波前聚焦的需求。S102、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单元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S103、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其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3可具体参照实施例一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在此,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可以包括:步骤c、获取所述调控需求对应的需求焦距,并根据所述需求焦距确定聚焦条件。在一个实施例中,需求焦距可以是任何距离,例如,可以为无穷远、1.5λ、1λ、0.75λ,其中,λ为入射波长。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下述公式确定所述聚焦条件:其中,xi为聚焦条件,round{}为四舍五入近似函数,λ为所述入射波长,f为所述需求焦距,i为正整数。步骤d、当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波导阵列中的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可以理解的是,波导阵列4中的中心波导通道3是波导阵列4中设置于中心位置的波导通道3。例如,在波导阵列4包括依次排列的5条波导通道3时,第3列波导通道3即为中心波导通道3。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当两个第一波导通道与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相同,这两个波导通道对应的目标角度也相同,所以关于中心波导通道对称的第一波导通道对应的目标角度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先根据上述聚焦公式确定计算出波导阵列中一半的波导通道对应的目标角度角度,再根据上述对称性确定出另一半的波导通道对应的目标角度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角度是指椭圆形结构22的长轴方向与参考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波导通道与波导阵列4中的中心波导通道3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第一波导通道与波导阵列4中的中心波导通道3之间的列数差。例如,当第一波导通道位于第1列,中心波导通道3位于第3列时,第一波导通道与中心波导通道3的距离可以为2。步骤e、当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不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角度也是指椭圆形结构22的长轴方向与参考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波导通道与波导阵列4中的中心波导通道3之间的距离等于任一聚焦条件xi时,则可以认为第一波导通道与中心波导通道3之间的距离满足聚焦条件。应理解,波导阵列4中的中心波导通道3一般不满足聚焦条件,因此可以将中心波导通道3的椭圆形结构22均旋转至第二角度。示例性的,可以根据上述聚焦公式对波导阵列4进行编码。具体地,首先,可以将需要旋转至第一角度的第一波导通道作为编码单元“1”,需要旋转至第一角度的第二波导通道作为编码单元“0”。其次,可以先将波导阵列4中所有的波导通道都设置为编码单元“0”,即所有波导通道3中的椭圆形结构都旋转至第二角度。然后,可以根据需求焦距和聚焦条件确定出编码单元“1”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上的编码单元“0”转换为编码单元“1”,即将上述位置上的椭圆形结构从第二角度旋转至第一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求焦距为无穷远的时,编码序列可以为“000”。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求焦距为1.5λ的时,可以根据上述聚焦条件计算出波导阵列右半部分的编码序列为“11000011000000”,其中,右半部分从中心波导通道右边的第一条第一波导通道开始。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求焦距为1λ的时,可以根据上述聚焦条件计算出波导阵列右半部分的编码序列为“00110000110000”,其中,右半部分从中心波导通道右边的第一条第一波导通道开始。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求焦距为0.75λ的时,可以根据上述聚焦条件计算出波导阵列右半部分的编码序列为“000110000110000”,其中,右半部分从中心波导通道右边的第一条第一波导通道开始。本实施例中的波导阵列4具有可以编码化的优点,波导阵列4中只存在编码单元“0”和编码单元“1”。只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将编码单元“0”和编码单元“1”进行排列,就可以构建出用于对入射波调控的波导阵列4。S105、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示例性的,在入射波为高斯信号调制的近似平面波,且波导阵列4可以包括60条波导通道3的场景中,当需求焦距为无穷远时,即当不需要对入射波进行聚焦时,即可以计算出所有第一波导通道与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都不满足聚焦条件,此时可将所有的波导通道3都旋转至第二角度,并可使用旋转至第二角度的波导阵列4对入射波进行调控,以得到可如图7中的a和e所示的调控结果图。其中,a为聚焦效果的实验结果图,e为聚焦效果的仿真结果图。示例性的,在入射波为高斯信号调制的近似平面波,且波导阵列4可以包括60条波导通道3的场景中,当需求焦距为1.5λ、1λ或0.75λ时,在将满足聚焦条件的第一波导通道旋转至第一角度,将不满足聚焦条件的波导通道3旋转至第二角度后,可使用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对入射波进行调控,以得到如图7中的b、c、d、e、f、g和h所示的调控结果图。图7中的y可以为成像位置与出射界面之间的距离,x为成像位置与波导阵列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上述中轴线与长度方向平行。图7中的纵轴方向可以为归一化的场强。其中,b为需求焦距为1.5λ时的实验结果图,f为需求焦距为1.5λ时的仿真结果图,c为需求焦距为1λ时的实验结果图,g为需求焦距为1λ时的仿真结果图,d为需求焦距为0.75λ时的实验结果图,h为需求焦距为0.75λ时的仿真结果图。由图7所示的实验结果图和仿真效果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具有良好的聚焦效果,可以体现对入射波调控的有效性与灵活性。在本实施例中,当每一条波导通道都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时,可以根据透射谱及相位特性图确定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都是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所对应的旋转角度。所有椭圆形结构都旋转至第一角度的波导通道和所有椭圆形结构都旋转至第二角度之间的相位差相差π,而其他材料不具备这样的特性,需要调试参数才能获得需要的相位,即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的波导通道具有相位锁定的优点。当进行波前聚焦调控需求时,只需要确定波导阵列中的波导通道需要旋转至第一角度或第二角度即可,无需其他复杂的计算、材料参数标定或相位调整等步骤,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与需要的相位对应的目标角度,从而可以简单快速的调控入射波,并且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实施例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对入射波进行调控,所述入射波调控方法可以包括:S101、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在本实施例中,调控需求可以为进行波前变换的需求。S102、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单元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S103、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其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3可具体参照实施例一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S10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可以包括:步骤f、根据所述调控需求确定波前变换对应的变换条件。可以理解的是,进行波前变换的需求可以是将某种类型的入射波变换成另一种类型的波,例如,将衰逝波变换为平面波。可以理解的是,当波前变换的需求不同时,变换条件也不同。例如,对于相变周期不同的衰逝波可以通过旋转椭圆形结构22,使波导阵列4宽度方向上的相位产生周期性变化,来将特定传输模式的衰逝波转变为在空间中自由传播的平面波。例如,可以通过旋转椭圆形结构22使波导阵列的第一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0,第二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π,第三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0,第四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π,第五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0,第六条波导通道对应的相位为π,以此使得波导阵列4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位产生周期性变化。每一个相位周期宽度可以为2倍的波导通道的宽度。相变周期不同的衰逝波,其相位周期宽度可以不同,在此,可以根据相变周期确定相位周期宽度,其中,相位周期宽度可以是波导阵列4的任一个相位周期的宽度。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调节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中波导通道3的数量,来获得波前变换所需要的相位周期宽度。具体地,相位周期宽度可以和相变周期相同。例如,当入射波为相变周期为4cm的衰逝波,且进行波前变换的需求是将相变周期为4cm的衰逝波变换为平面波时,则相位周期宽度可以为4cm,若波导通道的宽度为1cm,则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中分别包括4条波导通道。步骤g、基于所述变换条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的第二波导通道,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的第三波导通道。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波导通道的相位与的第三波导通道的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可以为π。在此,目标角度是指第二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或第三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需要旋转至的角度,例如,第二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即第二波导通道中所有椭圆形结构需要旋转至第一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在波导阵列4中连续交替排列,从而可以使波导阵列4的相位产生周期性变化。步骤h、将所述第二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并将所述第三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一条波导通道3或多条波导通道3,第三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一条波导通道3或多条波导通道,且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中所包括的波导通道3的数量相同。在此,可以通过改变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所包括的波导通道3的数量来改变波导阵列4的相位周期宽度。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若变换条件为使波导阵列4的相位周期宽度为2,此时,第二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一条波导通道3,第三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一条波导通道3,第二波导通道和第三波导通道3交替排列,即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中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波导通道3可以分别为“1010”,其中,编码单元“1”对应的是旋转至第一角度的波导通道3,编码单元“0”对应的是旋转至第二角度的波导通道3。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若变换条件为使波导阵列4的相位周期宽度为4,此时,第二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两条波导通道3,第三波导通道可以包括两条波导通道3,即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中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波导通道3可以分别为“1100”。S105、使用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可以理解的是,当入射波入射至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后,通过波导阵列4即可以将该入射波转换为其他波形。例如,当入射波为衰逝波时,将入射波从波导阵列4中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某一边入射时,入射波沿长度方向经过旋转后的波导阵列4后,在波导阵列4中与宽度方向平行的另一边获取到可以在空间中自由传播的平面波。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每一条波导通道3都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所以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的第二波导通道和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的第三波导通道之间的相位差相差π,而其他材料不具备这样的特性,需要调试参数才能获得需要的相位,即满足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的波导通道具有相位锁定的优点,只需要获取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和相位周期宽度即可确定每个椭圆形结构对应的旋转角度,无需其他复杂的计算、材料参数标定或相位调整等步骤,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对应的目标角度,并且可以达到波前变换预期效果。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装置,用于实现实施例一、二或三中所述的一种基于超材料波导阵列的入射波调控方法,如图10所示,所述入射波调控装置10包括:入射波长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针对入射波的调控需求和所述入射波的入射波长。波导单元构建模块12,用于根根据所述入射波长构建波导单元,其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小于所述入射波长,所述波导单元内设置有可旋转的椭圆形结构,所述波导单元和所述椭圆形结构均由满足诺伊曼边界条件的材料构成。波导阵列构建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波导单元、所述入射波长和法布里-珀罗共振条件构建波导阵列,其中,所述波导阵列包括多条波导通道,所述波导通道包括多个所述波导单元。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14,根据所述调控需求分别旋转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入射波调控模块15,使用椭圆形结构旋转后的所述波导阵列对所述入射波进行调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椭圆形结构可绕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旋转,且所述椭圆形结构的中心与所述波导单元的中心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相等,所述波导单元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1/5的所述入射波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14还可以包括:透射峰角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在所述入射波下使所述波导阵列共振的透射峰角度。透射峰角度旋转单元,用于将所述波导阵列中各所述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透射峰角度共振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14还可以包括:聚焦条件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调控需求对应的需求焦距,并根据所述需求焦距确定聚焦条件。第一角度旋转单元,用于当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波导阵列中的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第二角度旋转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与所述中心波导通道之间的距离不满足所述聚焦条件时,则确定所述第一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并将所述第一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均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具体地,聚焦条件获取单元,还可以用于利用下述公式确定所述聚焦条件:其中,round{}为四舍五入近似函数,λ为所述入射波长,f为所述需求焦距。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椭圆形结构旋转模块14还可以包括:变换条件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调控需求确定波前变换对应的变换条件。第二波导通道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变换条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的第二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一角度的第二波导通道,并确定所述波导阵列中的第三波导通道的目标角度为第二角度的第三波导通道;第二波导通道旋转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一角度,并将所述第三波导通道中的椭圆形结构旋转至所述第二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射波调控装置10还可以包括:透射谱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入射波下旋转第四波导通道中的所有椭圆形结构,并获取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对应的透射谱和相位特性图,所述第四波导通道为所述波导通道中的任一条。透射峰角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射谱和所述相位特性图确定所述第四波导通道出现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时对应的旋转角度;第一角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透射峰角度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与所述第二角度对应的法布里-珀罗共振透射峰的相位相差π。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17,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71(图11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172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72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7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173,所述处理器171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173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入射波调控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终端设备17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该入射波调控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171、存储器17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仅仅是终端设备17的举例,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7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等。所称处理器17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171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存储器17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17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17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17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入射波调控终端设备17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入射波调控终端设备17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172还可以既包括所述入射波调控终端设备17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172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172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涉及文本检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文本检测方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对应装置。其中,文本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图像;将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文本分数以及连接分数;根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根据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该文本检测网络包括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该方法使用连接分数连接目标候选框,首先避免了设置大量阈值,其次由于连接分数是文本检测网络学习产生的,从而显著提高了网络的泛化能力,改善了文本检测效果。1.一种文本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待检测图像;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所述待检测图像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入,依次经所述卷积神经网络、所述滑动窗口层、所述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所述全连接层处理后,得到所述全连接层输出的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每个候选框对应输出一个文本分数以及一个连接分数,所述文本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所述连接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包括:对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从以该特征点为中心点的所有锚框回归得到的候选框中选择文本分数最高的候选框作为所述目标候选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文本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连接在一起目标候选框确定的文本行检测框有多个,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对多个文本行检测框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文本行检测框。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文本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包括:若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大于预设分数阈值,则将所述目标候选框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5.一种模型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训练图像;将所述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所述训练图像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入,依次经所述卷积神经网络、所述滑动窗口层、所述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所述全连接层处理后,得到所述全连接层输出的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根据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所述预测损失更新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所述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所述边框位置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所述文本分类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连接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每个候选框对应输出一个文本分数以及一个连接分数,所述文本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所述连接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所述候选框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是指用于回归产生所述候选框的锚框的连接分数;若一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6.一种文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待检测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检测图像;待检测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所述待检测图像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入,依次经所述卷积神经网络、所述滑动窗口层、所述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所述全连接层处理后,得到所述全连接层输出的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每个候选框对应输出一个文本分数以及一个连接分数,所述文本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所述连接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候选框筛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候选框连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7.一种模型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图像获取模块,获取训练图像;训练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所述训练图像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入,依次经所述卷积神经网络、所述滑动窗口层、所述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所述全连接层处理后,得到所述全连接层输出的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参数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所述预测损失更新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所述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所述边框位置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所述文本分类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连接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每个候选框对应输出一个文本分数以及一个连接分数,所述文本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所述连接分数包括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所述候选框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是指用于回归产生所述候选框的锚框的连接分数;若一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文本检测方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对应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文本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文本检测方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对应装置。背景技术在横向文本检测中,连接文本提议网络(ConnectionistTextProposalNetwork,简称CTPN)是目前最好的检测模型之一。CTPN在进行文本检测时,首先会生成很多矩形候选框,然后再根据候选框的几何尺寸和位置对候选框进行连接,最后基于连接在一起的候选框形成文本行检测框。在这一过程中,连接候选框时所依据的有关候选框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的阈值都是预先设定好的,难以适应于不同的数据集,导致文本检测效果不佳。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文本检测方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对应装置,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文本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图像;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在上述方法中使用的文本检测网络其全连接层会输出连接分数,在后续步骤中会基于该连接分数连接目标候选框,而不再依赖于事先设定好的阈值。其好处在于:首先,避免了设置大量阈值,不仅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减轻了技术人员设定阈值的负担;其次,由于连接分数是文本检测网络学习产生的,而非基于某种预设规则计算的,因此只要文本检测网络基于不同的数据集进行训练,该分数就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数据集,从而显著提高了网络的泛化能力,改善了文本检测效果。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所述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包括:对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从以该特征点为中心点的所有锚框回归得到的候选框中选择文本分数最高的候选框作为所述目标候选框。对于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都对应待检测图像中的多个锚框,而每个锚框经过回归都会产生一个候选框,因此在文本检测网络的全连接层之后会输出大量的候选框,如果对所有的候选框都采用连接分数判断其是否需要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则计算量过大,并且存在大量无效计算。因此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首先利用候选框的文本分数对预测出的候选框进行筛选,在每个特征点对应的全部候选框中仅保留一个文本分数最高(即最可能包含文本)的候选框作为目标候选框,然后仅对目标候选框执行连接操作,避免了大量的无效计算,显著降低了文本检测过程中的运算量。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连接在一起目标候选框确定的文本行检测框有多个,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对多个文本行检测框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文本行检测框。对于同一个文本行,经文本检测网络检测可能得到多个文本行检测框,可以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抑制文本行检测框的数量,以便确定最终的检测结果,提高文本检测的精确性。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包括:若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大于预设分数阈值,则将所述目标候选框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在上述实现方式中,连接分数取值越大,表明将两个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的必要性越高,因此目标候选框的连接规则可以设置为大于预设的分数阈值。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训练方法,包括:获取训练图像;将所述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根据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所述预测损失更新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所述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所述边框位置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所述文本分类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连接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上述方法用于训练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文本检测网络,该方法在计算文本检测网络预测损失时引入对应于连接分数的连接损失,连接损失从整体上考虑候选框对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而非仅仅考虑单个候选框对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改善文本检测的效果。并且,这项损失也是CTPN中未考虑到的。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所述候选框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是指用于回归产生所述候选框的锚框的连接分数;若一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若一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表明两个锚框分别包含了同一文本行的一部分文本,从而应该将二者连接,所以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例如1),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例如0)。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文本检测装置,包括:待检测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检测图像;待检测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候选框筛选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候选框连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图像获取模块,获取训练图像;训练图像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参数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所述预测损失更新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所述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所述边框位置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所述文本分类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连接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两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方法。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或两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方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本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本检测模型的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训练方法的流程图;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本检测装置的功能模块图;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训练装置的功能模块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文本检测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由一电子设备执行,图6示出该电子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具体参考后文关于图6的阐述。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待检测图像。获取待检测图像的方式不限定,例如可以是实时采集到的图像,也可以是某个数据集中的图像。步骤S110:将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网络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其训练方法可以参照后文关于图3的阐述+。参照图2,文本检测网络200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210、滑动窗口层220、长短时记忆网络230以及全连接层240。其中,卷积神经网络210的输入也就是文本检测网络200的输入,全连接层240的输出也就是文本检测网络200的输出。下面分别介绍文本检测网络200的各组成部分:卷积神经网络210(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简称CNN)用于提取待检测图像中的特征,其输出为提取到的特征图。卷积神经网络210主要由若干卷积层构成,当然其中还可以包含池化层、激活层等结构。本申请并不限定卷积神经网络210的具体结构,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经典网络,例如VGG16、VGG19、ResNet50、AlexNet等均可以采用。在图2中神经网络210采用VGG16实现,VGG16包括5个卷积块,第5个卷积块输出的特征图在图2中简写为Conv5。滑动窗口层220用一个预设尺寸的窗口在神经网络210输出的特征图上逐特征点滑动并进行滑窗处理,滑窗处理在一些实现方式中采用im2col操作,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则直接采用卷积,该预设尺寸具体不限定,比如可以是3×3、5×5等。例如,在图2中对于Conv5中的每个特征点(维度为1×1×C,C为通道数)采用3×3的窗口进行滑窗处理(采用im2col操作)后,得到一个维度为3×3×C的特征向量。长短时记忆网络230(LongShort-TermMemory,简称LSTM)用于提取经滑动窗口层220处理过的特征图中的时序特征(相对地,卷积神经网络210主要用于提取空间特征)。在图2中,长短时记忆网络230采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LSTM,简称BLSTM),BLSTM由一个前向LSTM和一个后向LSTM构成。全连接层240(FullyConnectedLayer,简称FC)的输出有三项,分别是候选框的位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具体到图2中的实现方式,全连接层240的输出共有四项(等效于上面说的三项,原因稍后阐述),包括2k个垂直坐标(verticalcoordinates)、2k个文本分数、k个边界优化值(side-refinement)以及2k个连接分数。下面介绍各项的含义,首先引出锚框(anchor)的概念:锚框是原始输入图像(例如,待检测图像)中矩形框。卷积神经网络210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都对应原始输入图像中预设数量、预设尺寸的锚框,同一特征点对应的锚框都以该特征点为中心(严格来说是指以该特征点在原始输入图像中的对应点为中心),并且这些锚框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置和宽度,仅高度存在区别。将卷积神经网络210输出的特征图产生的锚框个数记为k,每个锚框经过回归可以预测产生一个候选框,因此候选框的总个数也是k,候选框的垂直位置可以用2个垂直坐标表示,分别是候选框中心点的坐标以及候选框的高度,当然这2个垂直坐标既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于对应锚框的相对值,对于k个候选框总共产生2k个垂直坐标。候选框的水平位置可以用1个边界优化值(可以理解为候选框在某种形式上的横坐标)表示,其中,由于候选框的宽度和锚框相同,所以候选框的水平位置用一个数值表示就够了,对于k个候选框总共产生k个边界优化值。候选框的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合起来就是步骤S110中所述的候选框的位置。每个候选框还会对应输出一个文本分数,文本分数由2个分数构成,分别为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这样对于k个候选框总共产生2k个文本分数。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文本分数可以取[0,1]之间的值。每个候选框还会对应输出一个连接分数,连接分数由2个分数构成,分别为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这样对于k个候选框总共产生2k个连接分数。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分数可以取[0,1]之间的值。在连接分数的定义中,所谓相邻的候选框可以指当前的候选框右侧与之相邻的候选框(此种情况下文本检测网络200用于检测从左至右的横向文本),相邻的两个候选框之间既可以有交集也可以没有交集。在现有技术中,标准的CTPN也包括依次连接的VGG16、3×3的滑动窗口层、BLSTM以及FC层几个组成部分,可见图2中的文本检测网络200的结构与CTPN类似,网络相似的部分在实现上也可以参考CTPN,但在全连接层240的输出与CTPN不同,CTPN中该层不会输出连接分数。因此图2中的文本检测网络200可视为CTPN的一种改进形式,其改进主要在于全连接层240。为使得全连接层240多输出2k个连接分数,可以直接修改全连接层240的输出维度。此外,在CTPN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全连接层240部分包括多个预测支路(每个预测支路可能对应一个全连接层240),分别用于预测2k个垂直坐标、2k个文本分数以及2k个边界优化值,对于这些实现方式,在将CTPN升级至文本检测网络200的过程中,只需再增加一个用于预测连接分数的支路即可。步骤S120:根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在阐述步骤S110时已经提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都对原始输入图像中的多个锚框,而每个锚框经过回归都会产生一个候选框,因此在文本检测网络的全连接层之后会输出大量的候选框,如果对所有的候选框都采用连接分数判断其是否需要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关于候选框的连接判断,详见步骤S130),则可能导致计算量过大,并且存在大量无效计算(例如,一些明显不可能连接的候选框之间也需要计算)。因此在步骤S120中,首先利用候选框的文本分数对预测出的候选框进行筛选,将一些明显不包含文本的候选框从需要进行连接的候选框中排除,仅对剩余的候选框(称为目标候选框)才执行连接操作,从而有利于避免大量的无效计算,降低文本检测过程中的运算量。在一些可选方案中,步骤S120可以这样实现:对于文本检测网络中的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从以该特征点为中心点的所有锚框回归得到的候选框中选择文本分数最高的候选框作为目标候选框,即每个特征点对应的全部候选框中只保留一个,也就是保留最可能包含文本的候选框作为该特征点对应的目标候选框。需要指出,在图2的给出的实现方式中,候选框的文本分数包括两个分数,分别是该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以及该候选框中不包含文本的分数,由于这两个分数是互补的,在很多时候使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比如上述“选择文本分数最高的候选框”中的“分数”可以指候选框中包含文本的分数。步骤S130:根据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分数取值越大,表明将两个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的必要性越高(或者说相邻的两个目标候选框包含同一文本行中的文本的可能性越高),因此目标候选框的连接规则可以设置为:在当前的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大于预设的分数阈值时,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连接,对于文本检测网络用于检测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的文本行时,相邻的目标候选框可以指当前的目标候选框右侧与之相邻的候选框。需要指出,在图2的给出的实现方式中,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包括两个分数,分别是该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以及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由于这两个分数是互补的,在很多时候使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比如上述“连接分数大于预设的分数阈值”中的“分数”可以指候选框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可以理解的,若采用候选框不与相邻的候选框连接的分数来判断候选框是否需要执行连接操作,则判断方式会与上述实现方式中的不同。对于连接在一起的目标文本框,可以确定包含这些目标文本框的一个矩形框(例如,最小外接矩形框)作为文本行检测框,也就是文本检测结果(即该文本行检测框表示检测到的文本行的位置)。如图2最上方所示。有时,对于同一个文本行,经文本检测网络检测可能得到多个文本行检测框,因此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Non-MaximumSuppression,简称NMS)对得到的多个文本行检测框进行处理,将处理后剩余的文本行检测框作为最终的文本行检测框,也就是最终的文本检测结果。NMS有利于抑制文本行检测框的数量,避免对于同一个文本行进行重复检测,提高文本检测的精确性。综上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方法中,使用不同于CTPN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文本检测,该文本检测网络的全连接层会输出连接分数,在后续步骤中只需基于该连接分数连接目标候选框。作为对比的,在CTPN中,虽然也有判断相邻的候选框是否需要连接的步骤,但却是通过设置大量有关候选框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的阈值实现的,例如,候选框的边交并(IntersectionOverUnion,简称IOU)比阈值,相邻候选框的高度比值阈值,两个候选框允许相连的间隔(GAP)阈值,等等。从而,相对于CTPN,本申请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避免了设置大量用于判断相邻候选框是否需要连接的阈值,代之以连接分数,不仅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减轻了技术人员设定阈值的负担;其次,由于连接分数是文本检测网络学习产生的,而非基于某种预设规则计算的,因此只要文本检测网络基于不同的数据集进行训练,该分数就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数据集,从而显著提高了网络的泛化能力,改善了文本检测效果。反观CTPN,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可能需要分别手工设置这些阈值,不仅操作不便,而且阈值设置结果也没有很好的通用性,导致文本检测效果不佳。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训练方法的流程图,该训练方法用于训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网络。该方法可由一电子设备执行,图6示出该电子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具体参考后文关于图6的阐述。参照图3,该方法包括:步骤S300:获取训练图像。步骤S310:将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候选框的连接分数。步骤S300和步骤S310与步骤S100和步骤S110比较类似,只是将其中的待检测图像替换为了训练集中的训练图像,而文本检测网络的结构仍然可以参照图2,这里不再重复阐述。步骤S320:根据候选框的位置、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预测损失更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边框位置损失表征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文本分类损失表征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连接损失表征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真实框的位置、真实文本分数以及真实连接分数都是预先标注好的。根据预测损失更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可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该算法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具体阐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预测损失对应的损失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L表示总的预测损失,L1、L2分别表示边框位置损失以及文本分类损失,由于CTPN中也有边框位置损失以及文本分类损失,所以这两项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考CTPN,此处从略(注意,在CTPN的实现中,L1可能被分成两项,分别基于前文提到的2k个垂直坐标以及k个边界优化值计算,称为边框回归损失以及边界优化损失)。表示连接损失,其中,λ表示表示该项损失的平衡因子,Nl表示所有参与连接的候选框的数量,r表示任一候选框,lr为候选框的预测连接分数,为候选框的真实连接分数,表示连接损失的计算函数,该函数基于lr和的差异计算连接损失,其右上角的cl表示该项损失为分类损失(相对地,还有回归损失),例如,可以是交叉熵(crossentropy)函数。CTPN中由于不包含连接分数,所以也没有连接损失。上述训练方法在计算文本检测网络预测损失时引入对应于连接分数的连接损失,由于连接损失从整体上考虑了候选框对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因为连接损失与候选框相互之间的连接有关),而非仅仅考虑单个候选框对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改善文本检测的效果。最后,再说明一下上面提到的真实框的位置、真实文本分数以及真实连接分数可能的确定方法。对于训练图像,事先标注过文本行的真实位置,即真实文本行检测框(groundtruth),将真实文本行检测框进行拆分,可以得到若干个小的真实框,小框的宽度可以取和锚框的宽度相同的值。若某个锚框的中心点在某个真实框内,则表明该锚框应该回归到这个真实框,从而基于该锚框预测的候选框在计算边框位置损失时都应该以该真实框为参考。若某个锚框与某个真实框的IOU大于一定的阈值,可认为该锚框中包含文本,将该锚框的文本分数设置为表征该锚框中包含文本的数值(如1),否则将该锚框的文本分数设置为表征该锚框中不包含文本的数值(如0)。基于该锚框预测的候选框在计算文本分类损失时都以该锚框的文本分数为参考,即将该锚框的文本分数作为其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若某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表明两个锚框分别包含了同一文本行的一部分文本,从而应该将二者连接,所以该锚框的连接分数将被设置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例如1),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例如0)。若某个锚框右侧没有其他锚框,则将该锚框的连接分数设置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例如0)。基于该锚框预测的候选框在计算连接损失时都以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参考,即将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作为其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装置400的功能模块图。参照图4,文本检测装置400包括:待检测图像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待检测图像;待检测图像处理模块420,用于将所述待检测图像输入至预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候选框筛选模块430,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候选框连接模块440,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并根据连接在一起的目标候选框确定文本行检测框。在文本检测装置400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候选框筛选模块430根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从全部的候选框中确定目标候选框,包括:对于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每个特征点,从以该特征点为中心点的所有锚框回归得到的候选框中选择文本分数最高的候选框作为所述目标候选框。在文本检测装置400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连接在一起目标候选框确定的文本行检测框有多个,所述装置还包括:文本检测框筛选模块,用于利用非极大值抑制算法对多个文本行检测框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文本行检测框。在文本检测装置400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候选框连接模块440根据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将其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包括:若所述目标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大于预设分数阈值,则将所述目标候选框与相邻的目标候选框进行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装置400,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介绍,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方法施例中相应内容。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训练装置500的功能模块图。参照图5,模型训练装置500包括:训练图像获取模块510,获取训练图像;训练图像处理模块520,用于将所述训练图像输入至待训练的文本检测网络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输出的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其中,所述文本检测网络包括依次连接的卷积神经网络、滑动窗口层、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全连接层;参数更新模块530,用于根据所述候选框的位置、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以及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计算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预测损失,并根据所述预测损失更新所述文本检测网络的参数;其中,所述预测损失中包括边框位置损失、文本分类损失以及连接损失,所述边框位置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位置与对应的真实框的位置之间的差异,所述文本分类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文本分数与对应的真实文本分数之间的差异,所述连接损失表征所述候选框的连接分数与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之间的差异。在模型训练装置500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候选框经由以所述卷积神经网络输出的特征图中的特征点为中心点的锚框回归后得到,所述候选框对应的真实连接分数是指用于回归产生所述候选框的锚框的连接分数;若一个锚框的中心点和与其相邻的锚框的中心点在同一个真实文本行检测框内,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相连接的数值,否则该锚框的连接分数为表征相邻的两个锚框不连接的数值。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型训练装置500,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在前述方法实施例中已经介绍,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方法施例中相应内容。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60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参照图6,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10、存储器620以及通信接口630,这些组件通过通信总线640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并相互通讯。其中,存储器620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其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简称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简称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简称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简称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简称EEPROM)等。处理器610以及其他可能的组件可对存储器620进行访问,读和/或写其中的数据。处理器610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处理器61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CPU)、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简称MC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或者其他常规处理器;还可以是专用处理器,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信接口630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可以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直接或间接地通信,以便进行数据的交互。通信接口630可以包括进行有线和/或无线通信的接口。在存储器620中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610可以读取并运行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方法和/或模型训练方法。可以理解,图6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比图6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6所示不同的配置。图6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电子设备600可能是实体设备,例如服务器、PC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图像采集设备、车载设备、无人机、机器人等,也可能是虚拟设备,例如虚拟机、虚拟化容器等。并且,电子设备600也不限于单台设备,也可以是多台设备的组合或者大量设备构成的一个或多个集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的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文本检测方法和/或模型训练方法。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实现为图6中电子设备600中的存储器620。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摆动式回转炉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由若干个筒体模块沿所述滚筒的轴线通过挠性承插结构可相对移动且密封地承插连接而成。本发明中的滚筒在受热发生膨胀伸长时,承插连接的筒体模块在连接处相向移动,即通过自身增大套接长度,完成温度变形的补偿,使滚筒整体的长度不会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则滚筒与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等部件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摆动式回转炉的正常运行。1.一种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2),所述滚筒(2)采用分体组合结构,所述滚筒(2)由若干个筒体模块(210)沿所述滚筒(2)的轴线通过挠性承插结构可相对轴向移动且密封地承插连接而成,各所述筒体模块(210)之间圆周方向相对静止,以降低所述滚筒(2)的轴线变形对所述滚筒(2)正常运转的影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承插结构包括:承插部(24),所述承插部(24)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210)的连接筒段上;填料法兰(22),所述填料法兰(22)的第一法兰盘(221)设置于一个所述筒体模块(210)中的一端,所述填料法兰(22)的第二法兰盘(222)为活套法兰,且所述活套法兰滑动设置于与设置有第一法兰盘(221)的筒体模块(210)配合承插的另一个所述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密封填料(23),填充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210)的承接间隙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承插结构包括:承插部(24),所述承插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210)的连接筒段上;挠性波纹壁(25),所述挠性波纹壁(25)的波纹连续方向平行于所述滚筒(2)的轴线,所述挠性波纹壁(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210)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波纹壁(25)的两端均焊接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210)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波纹壁(25)的一端焊接固定于一个所述筒体模块(210)上,所述挠性波纹壁(25)的另一端通过法兰(26)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筒体模块(210)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夹套(27),所述换热夹套(27)360°环绕设置于所述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夹套(27)内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流换热介质的导流板(27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71)为螺旋导流板,所述螺旋导流板的螺旋轴线平行于所述筒体模块(210)的轴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7)为沿所述筒体模块(210)的轴向依次排布的折流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式回转炉的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5)、电加热器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筒体模块(210)上。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式回转炉还包括泄爆口,所述泄爆口设置于所述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所述泄爆口与由所述筒体模块(210)组合而成的滚筒(2)的气相区连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夹持器,所述爆破片通过所述夹持器固定于所述筒体模块(210)上。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摆动式回转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支撑圈,所述爆破片通过所述支撑圈固定于所述筒体模块(210)上。一种摆动式回转炉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环保、能源、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摆动式回转炉。背景技术在环保、能源、化工生产中,有些物料的转化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热解、气化、碳化、活化、反应、冷却等流程,而这些流程一般依靠不同的回转炉来进行。现有的回转炉通常由滚筒、炉头和炉尾组成,其中,炉头和炉尾固定不动地环绕滚筒的两端转动密封连接,与滚筒的两端做动静密封,滚筒通过外部驱动装置进行连续地单一方向的旋转。由于现有的回转炉的滚筒连续沿单一方向旋转,无法在滚筒外周壁上安装其它用于工艺反应的装置,因为其它装置需要通过导线或管道与外部设备连接,只能安装在炉头和炉尾,导致滚筒内部工艺不能有效完成,滚筒外壁也不能与外部管道连接,流体物料不能直接从滚筒外壁进出,只能在炉头和炉尾进出,不利于物料在回转炉的中间位置的控制。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申请的一种摆动式回转炉,该摆动式回转炉尚未公开,属于新的技术方案,该摆动式回转炉包括滚筒、驱动装置、支撑装置、进料装置、出料装置和摆动控制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摆动回转炉的滚筒绕摆动式回转炉的摆动轴线往复摆动,支撑装置用于支撑滚筒绕摆动式回转炉的摆动轴线往复摆动,摆动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动作,进而控制滚筒绕摆动回转炉的摆动轴线往复摆动的弧度和频率。通过驱动装置、支撑装置、摆动控制装置使滚筒绕摆动轴线只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往复摆动,而不是沿单一方向连续旋转,因此,可以在滚筒外壁的任意位置直接安装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活动的管道、导线等有有利于工艺反应的装置,且不会发生管道、导线缠绕在滚筒上,干涉滚筒运动的情况,还可以在滚筒的外壁上设置夹套和电加热器,夹套内可通入传热介质,用于对滚筒内的物料进行间壁传热,电加热器可以对滚筒内的物料进行电加热。能够完成现有回转炉无法完成的工艺。但是,该尚未公开的摆动式回转炉由于需要进行加热物料等处理,滚筒受热后不可避免地发生膨胀伸缩,与滚筒配合的支撑装置、驱动装置、管道等均会因为滚筒的长度伸缩而出现运转不正常的问题。此外,由于滚筒只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摆动,物料在滚筒内分为下部的固相区和上部的气相区,很容易造成滚筒的下部温度与滚筒上部温度存在温差,滚筒下部筒壁的形变不同于滚筒上部筒壁,导致滚筒轴线弯曲,滚筒的两端上翘或中部上拱。而滚筒绕摆动式回转的转动轴线摆动,这种轴线变形会影响摆动式回转炉的正常摆动运行,而且滚筒两端的进料装置和出料装置也因为滚筒的轴线弯曲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影响进出料。对于滚筒长度较长的摆动式回转炉,可能需要两个以上的支撑装置对滚筒进行转动支撑,但是,由于滚筒轴线的弯曲,多个支撑装置可能会出现卡止滚筒转动的现象。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摆动式回转炉因滚筒变形而影响正常运转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动式回转炉,以减小滚筒伸缩对正常运转的不良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摆动式回转炉,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由若干个筒体模块沿所述滚筒的轴线通过挠性承插结构可相对移动且密封地承插连接而成。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挠性承插结构包括:承插部,所述承插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的连接筒段上;填料法兰,所述填料法兰的第一法兰盘设置于一个所述筒体模块中的一端,所述填料法兰的第二法兰盘为活套法兰,且所述活套法兰滑动设置于与设置有第一法兰盘的另一个筒体模块配合承插的所述筒体模块的筒壁上;密封填料,填充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的承接间隙内。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挠性承插结构包括:承插部,所述承插部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的连接筒段上;挠性波纹壁,所述挠性波纹壁的波纹连续方向平行于所述滚筒的轴线,所述挠性波纹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挠性波纹壁的两端均焊接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筒体模块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挠性波纹壁的一端焊接固定于一个所述筒体模块上,所述挠性波纹壁的另一端通过法兰固定于另一个所述筒体模块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还包括换热夹套,所述换热夹套360°环绕设置于所述筒体模块的筒壁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换热夹套内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流换热介质的导流板。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导流板为螺旋导流板,所述螺旋导流板的螺旋轴线平行于所述筒体模块的轴线。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导流板为沿所述筒体模块的轴向依次排布的折流板。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摆动式回转炉的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电加热器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筒体模块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摆动式回转炉还包括泄爆口,所述泄爆口设置于筒体模块的筒体上,所述泄爆口与由所述筒体模块组合而成的滚筒的气相区连通。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夹持器,所述爆破片通过所述夹持器固定于所述筒体模块上。优选的,在上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中,所述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支撑圈,所述爆破片通过所述支撑圈固定于所述筒体模块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摆动式回转炉中的滚筒由若干个筒体模块沿其轴线承插连接而成,即相邻两个筒体模块通过挠性承插结构实现可移动地且密封承插连接。这样,滚筒在受热发生膨胀伸长时,承插连接的筒体模块在连接处相向移动,即通过自身增大套接长度,完成温度变形的补偿,使滚筒整体的长度不会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则滚筒与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等部件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摆动式回转炉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挠性承插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挠性承插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挠性承插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挠性承插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换热夹套内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摆动过程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图15中,1为进料装置、2为滚筒、201为滚筒物料出口、210为筒体模块、3为托圈、4为齿圈、5为活动导管组件、501为分管、502为旋转接头、503为固定摆动管、6为出料装置、7为翻料板、9为电控柜、10为动力部件、11为主动齿轮、12为托轮、13为活动链条、15为配重平衡块、16为支撑辊、17为支撑架、18为直通式旋转接头、19为伸缩缸、21为铰接架、22为填料法兰、221为第一法兰盘、222为第二法兰盘、23为密封填料、24为承插部、25为挠性波纹壁、26为法兰、27为换热夹套、271为导流板、A为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B为滚筒的轴线。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摆动式回转炉,能够降低因滚筒变形对正常运转的不良影响。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背景技术中描述的摆动式回转炉为本发明的申请日之前申请的且未公开的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对之前申请的摆动式回转炉进行的改进,之前申请的摆动式回转炉包括滚筒2、进料装置1、出料装置6、驱动装置、支撑装置和摆动控制装置。下面对摆动式回转炉进行描述。如图6-图15所示,其中,滚筒2的两端分别是进料端和出料端,进料端和出料端的端面均封闭,且进料端高于出料端,优选地,滚筒2的轴线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15°。物料在滚筒2中可以依靠自重由进料端向出料端自行慢慢滑动,更加方便出料,且滑行速度适中,以完成各项工艺为准。滚筒2进料端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的轴线与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进料装置1与进料口进行转动密封连通,密封方式可以采用填料密封、机械密封等动静密封方式,进料口的横截面积小于进料端的横截面积,横截面为垂直于滚筒2轴线的平面,进料装置1固定不动,滚筒2可相对进料装置1转动,两者之间为动静密封,进料装置1的输送轴线(即滚筒2相对进料装置1转动的轴线,也即进料口的轴线)与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出料装置6连通设置于滚筒2的出料端,摆动式回转炉中与出料装置6相互转动密封配合的位置为滚筒物料出口201,物料从滚筒物料出口201排出滚筒2或出料装置6,滚筒物料出口201的横截面积小于出料端的横截面积,滚筒物料出口201的轴线与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出料装置6的输送轴线(即滚筒物料出口201的轴线)与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驱动装置设置于滚筒2的外部,用于驱动滚筒2绕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往复摆动。支撑装置设置于滚筒2的外部,用于转动支撑滚筒2绕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往复摆动。摆动控制装置设置于滚筒2的外部,与驱动装置通过导线连接,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动作,通过控制驱动装置进而控制滚筒2往复摆动的弧度和频率,本实施例中,滚筒2往复摆动的弧度优选为60°~360°,更优选为180°~270°。上述摆动式回转炉在工作时,如图6所示,通过进料装置1向滚筒2中输送物料,物料进入滚筒2后,滚筒2通过摆动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动作,摆动驱动装置驱动滚筒2往复摆动,滚筒2由支撑装置转动支撑,在滚筒2的倾斜角度作用下,以及滚筒2的往复摆动下,物料沿之字形轨迹逐渐向出料端移动,并在滚筒2内完成相应的工艺处理,最后从出料装置6中排出。与现有技术中的回转炉相比,本发明的摆动式回转炉的滚筒2采用往复摆动结构,滚筒2只在一定弧度内往复摆动,并不做单一方向的连续旋转,因此,可以在滚筒2上直接安装需要与外部设备通过导线连接的传感器、电加热器或需要与外部设备通过管道连接的换热夹套等用于工艺处理的装置,且导线和管道不会缠绕在滚筒2上,不会阻碍滚筒2的正常摆动,更有利于垃圾、污泥、生物质、无机化合物、低阶煤、油页岩、油泥等物料的处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固定炉头和炉尾环绕滚筒的敞口两端的外圆周转动连接,本发明中的滚筒的两端封闭,进料装置1和出料装置6与滚筒2两端的转动密封面大大减小,可以采用普通的密封件进行密封,密封简单,提高了密封性能。如图6-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摆动式回转炉还包括连通设置于滚筒2上的用于流体物料或热源进出滚筒的活动导管组件5,活动导管组件5自身可以弯曲、转折或旋转,活动导管组件5的数量根据实际的工艺需求来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由于滚筒2只在一定弧度内往复摆动,并不做单一方向的连续旋转,因此,可以在滚筒2上直接安装自身能够弯曲、转折或旋转的活动导管组件5,活动导管组件5不会因为滚筒2的摆动缠绕在滚筒2上,限制滚筒2的摆动,通过活动导管组件5,流体介质可以直接在滚筒2上进出,这样更有利于物料的处理。并且在滚筒2上直接设置活动导管组件5,流体物料和热源可以直接进出滚筒2,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必须经过炉头和炉尾,因此,不会经过环绕滚筒2的密封面,减少了流体物料的泄漏,进一步提高了回转炉的密封性能。本发明中的摆动式回转炉有两种结构形式,如图6-图15所示,图6-图8、图14中的摆动式回转炉为同心摆动回转炉,即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图9-图13、图15中的摆动式回转炉为偏心摆动回转炉,即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与滚筒2的轴线B不重合,滚筒2的轴线B绕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往复摆动;偏心摆动回转炉按照转动轴线A的位置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如图15所示的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位于滚筒2内部;另一种是如图9-图13所示的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位于滚筒2外部,本实施例优选转动轴线A位于滚筒2的外部下方,便于支撑装置、驱动装置和活动导管组件5的设置。同心摆动回转炉、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和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的结构大体相似,只是在滚筒2形状、驱动装置、支撑装置、出料装置6上有所不同。如图9和图12所示,进一步地,偏心摆动回转炉还设置有配重平衡块15,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和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摆动式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用于滚筒2摆动时,提供平衡滚筒2的重力和惯性力,使滚筒2摆动更加省力,平稳。在上述摆动式回转炉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摆动式回转,其滚筒2采用分体组合形式,即滚筒2由若干个筒体模块210沿滚筒2的轴线通过挠性承插结构相连接而成,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通过挠性承插结构可相对移动且密封地承插连接。即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中的一个相当于内筒,另一个相当于外筒,内筒的一端插入外筒的一端。上述摆动式回转炉的滚筒2由于采用分体组合结构,且两个筒体模块210之间通过挠性承插结构连接,当滚筒2因为受热而发生膨胀伸长时,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可通过挠性承插结构相向移动,即两个筒体模块210套接的深度增大,完成温度变形的补偿,从而使滚筒2整体的长度变化不大,则滚筒2与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5等部件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摆动式回转炉的正常运行。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挠性承插结构,其包括承插部24、填料法兰22和密封填料23。其中,承插部24设置于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的连接筒段上,一个筒体模块210的一端插入另一个筒体模块210内;填料法兰22包括第一法兰盘221和第二法兰盘222,第一法兰盘221设置于其中一个筒体模块210的用于与另一个筒体模块210连接的一端,第二法兰盘222为或套法兰,活套法兰滑动设置于另一个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两个筒体模块210插接后,通过填料法兰22固定,并通过填料法兰22实现承插间隙的一端封闭;密封填料23密封填充于承插间隙内,通过密封填料23实现两个筒体模块210的密封连接。该挠性承插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当滚筒2受热膨胀伸长时,两个筒体模块210相向移动,活套法兰在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滑动,其中安装有活套法兰的筒体模块210进一步插入与之配合的另一个筒体模块210的内部。承插部24的长度变长,实现挠性连接,滚筒2的整体长度变化不大。且该挠性承插结构在筒体模块210的径向上具有一定的挠性,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还可以相对做轻微的弯曲,从而可以一定作用地消除滚筒2因受热不均导致的滚筒轴线弯曲问题。保证了摆动式回转炉的驱动装置、支撑装置、活动导管组件5等的正常运转。优选地,物料的移动方向为从作为内筒的筒体模块向作为外筒的筒体模块移动,图1中显示为,物料从左侧移动到右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物料进入承插间隙内,提高密封性能。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种摆动式回转炉的挠性承插结构,其包括承插部24和挠性波纹壁25。其中,承插部24设置于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的连接筒段上,一个筒体模块210的一端插入另一个筒体模块210内;挠性波纹壁25为波纹筒状结构,且挠性波纹壁25的波纹连续方向平行于滚筒2的轴线,挠性波纹壁2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上。该挠性承插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当筒体模块210受热膨胀伸长时,两个相邻筒体模块210相向移动,挤压挠性波纹壁25,两个筒体模块210的承插部24长度变长,从而补偿了筒体模块210的受热变形,滚筒2的整体长度变化不大,且挠性波纹壁25可以轻微弯曲,从而一定的消除了滚筒2的轴线弯曲问题。能够保证驱动装置、支撑装置、活动导管组件5等的正常运转。作为优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挠性波纹壁25的两端均焊接固定于相邻两个筒体模块210上,即挠性波纹壁25的一端焊接于一个筒体模块210的一端,挠性波纹壁25的另一端焊接固定于另一个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如图3所示,另一种挠性波纹壁25的连接方式为:挠性波纹壁25的一端焊接固定于一个筒体模块210上,挠性波纹壁25的另一端通过法兰26固定于另一个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即另一个筒体模块210的筒壁上设置第一法兰,挠性波纹壁25的相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通过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挠性波纹壁25在筒体模块210受热膨胀伸长并相向移动时,两个筒体模块210拉伸挠性波纹壁25,与图3中的挠性波纹壁25相比,只是受力方向不同。上述的几种挠性承插结构不仅能够补偿滚筒2的温度变形,并且滚筒2由多个筒体模块210组合连接而成,可以单独在不同的筒体模块210上选择地安装支撑装置、驱动装置、活动导管组件5、换热夹套27、翻料板7、活动链条13、电加热器和传感器等滚筒2内与工艺有关的部件。电加热器可以为电磁加热器、电热丝加热器、等离子加热器等,传感器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实现了摆动式回转炉的模块化生产,制造加工方便。当某个支撑装置、某个驱动装置或某个换热夹套27损坏时,可以单独更换安装有该损坏的部件的筒体模块210,便于维修更换,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并且滚筒2的长度不受限制,只要选择合适的筒体模块210进行组合即可,且支撑装置和驱动装置的数量不会受到限制,当支撑装置大于两个时,由于每个支撑装置可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筒体模块210上,且筒体模块210之间具有一定的径向挠性,因此,不会因为筒体模块210受热后轴线弯曲导致滚筒2被卡死不能转动,对于安装有进料装置1和出料装置6的筒体模块210,工作时,可轴向定位这两个筒体模块210,即便出现滚筒轴线弯曲,由于筒体模块210之间具有径向的挠性,因此,滚筒2可正常运转,且保持了进料装置和出料装置的相对位置,能够正常进出料。为了降低滚筒2受热不均对滚筒2的变形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夹套27环绕筒体模块的筒壁360°设置,从而使换热介质能够均匀环绕滚筒2的筒体,减小滚筒2的筒壁在圆周方向受热不均导致的轴线弯曲。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夹套27内设置有用于均匀导流换热介质的导流板271,使换热介质在换热夹套27内能够更加均匀的分布,减小滚筒2的受热不均导致的滚筒轴线弯曲。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271为螺旋导流板,螺旋导流板的螺旋轴线平行于筒体模块210的轴线。通过螺旋导流板使换热介质在换热夹套27内螺旋行进分布,提高换热介质的分布均匀度。当然,导流板271还可以为沿筒体模块210的轴向依次排布的折流板,折流板交错布置,相邻折流板之间呈八字形布置或者平行布置,通过折流板使换热介质在换热夹套27内垂直轴线地往返流动,使换热介质分布均匀。其它形式的导流板271只要能够使换热介质分布均匀,同样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实施例中,摆动式回转炉还包括设置于滚筒2的气相区筒壁上的泄爆口,具体地,泄爆口设置于组成滚筒2的筒体模块210中的筒壁上,根据滚筒2的大小,确定泄爆口设置在哪个位置的筒体模块210上,以及确定泄爆口的数量和大小。作为优化,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夹持器,爆破片通过夹持器固定于筒体模块210上。或者泄爆口包括爆破片和支撑圈,爆破片通过支撑圈固定于筒体模块210上。爆破片具有预定的爆破压力值,当相应工况段内的压力达到预定的爆破压力值时,爆破片破裂或脱落,释放滚筒的压力,从而防止设备爆炸。爆破片泄爆装置为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购买,在此不再赘述。为了更好地理解摆动式回转炉的支撑装置和驱动装置,以下对其进行描述:同心摆动回转炉的滚筒2优选为圆筒状,两端封闭,进料装置1和出料装置6分别于滚筒2的两端的端面转动密封连接。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同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其中,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在滚筒2的外周壁上,托圈3的轴线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托圈3的外圈表面与托轮12接触支撑,托轮12位于托圈3的下方,托轮12的转轴位置固定不动,一个托圈3至少对应一个托轮12,优选为两个托轮12,用于支撑滚筒2的转动,两组托圈3和托轮12优选地设置在靠近滚筒2两端的位置,支撑更加平稳。同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齿圈4、主动齿轮11和动力部件10,齿圈4固定在滚筒2的外周壁上,齿圈4的轴线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齿圈4与主动齿轮11啮合,主动齿轮11与动力部件10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可以是电机或液压马达,动力部件10如果是电机,则主动齿轮11与电机通过减速机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如果是液压马达,则主动齿轮11可以直接与液压马达连接或通过减速机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与摆动控制装置通过导线连接,摆动控制装置控制动力部件10的转动方向,通过动力部件10驱动主动齿轮11往复转动,进而驱动齿圈4和滚筒2绕转动轴线A往复摆动。优选地,齿圈4可以由托圈3和齿形圈组成,即在托圈3的与其轴线垂直的任一侧面上固定齿形圈,齿形圈随托圈3一起转动,形成齿圈4,这样齿圈4的制造可以利用托圈3,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同时固定有齿形圈的托圈3还可以继续与托轮12配合支撑;或者齿形圈固定在托圈的外圈上,形成齿圈4。这种齿圈4的结构形式特别适用于偏心摆动回转炉,同心摆动回转炉同样使用。当然,齿圈4还可以单独制造,为一体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同心推杆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其中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在滚筒2的外周壁上,且托圈3的轴线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托轮12的外圈表面与托圈3支撑接触,托轮12位于托圈3的下部,托轮12的位置固定不同,用于转动支撑托圈3;一个托圈3优选地与两个托轮12啮合,更优选地,包括两组托圈3和托轮12,且分别位于滚筒2两端,支撑更加稳定。同心推杆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伸缩缸19,伸缩缸19的伸缩杆与滚筒2铰接,伸缩缸19的固定端与固定台铰接,通过伸缩杆的伸缩,带动滚筒2往复摆动。具体地,滚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铰接架21,铰接架21沿滚筒2的径向向外伸出,伸缩缸19的伸缩杆铰接于铰接架21的外端,从而可以避免伸缩杆在伸缩的过程中碰到滚筒2。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两个伸缩缸19,铰接架21相应为两个,且两个铰接架21相对滚筒2的轴线B上下对称布置,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分别与上下两个铰接架21铰接,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分别铰接于位于滚筒2两侧的固定台上,两个固定台之间的连线水平布置且相对同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通过两个伸缩缸19的交替伸缩实现滚筒2的往复摆动。当然,伸缩缸19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伸缩缸19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列举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滚筒2的往复摆动即可。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三种同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至少一组同心托轮托圈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多组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其中,每组同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在滚筒2的外周壁上,且托圈3的轴线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托轮12的外圈表面与托圈3支撑接触,托轮12位于托圈3的下部,托轮12的位置固定不同,用于转动支撑托圈3;一个托圈3优选地与两个托轮12配合支撑,更优选地,包括两组托圈3和托轮12,且分别位于滚筒2两端,支撑更加稳定。同心托轮托圈驱动装置包括托圈3、托轮12和动力部件10,托圈3固定在滚筒2的外周壁上,且托圈3的轴线与滚筒2的轴线B重合;托轮12的外圈表面与托圈3支撑接触,托轮12位于托圈3的下部,托轮12的位置固定不同,用于转动支撑托圈3;一个托圈3优选地与两个托轮12配合支撑,动力部件10与托轮12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驱动托轮12往复转动,通过托轮12与托圈3之间的静摩擦力带动托圈3往复摆动,进而使滚筒2往复摆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同心摆动回转炉的摆动控制装置,其包括位置传感器和电控柜9。其中,位置传感器固定在滚筒2或支撑装置上,用于监测滚筒2的往复摆动的弧度,并向电控柜9发送滚筒2摆动的位置信息;电控柜9与位置传感器和驱动装置均通过导线连接,电控柜9用于接收位置传感器的位置信息,当位置信息为滚筒2摆动的极限位置时,即达到滚筒2单方向最大摆动弧度时,电控柜9控制电机10改变转动方向,或者电控柜控制伸缩缸19的伸缩方向,实现控制滚筒2往复摆动。同心摆动回转炉的往复摆动的弧度一般为90°~360°,最佳角度范围在180°~270°之间。或者采用另一种摆动控制装置,该摆动控制装置只通过程序控制驱动装置的动作,程序设定好驱动装置的主动齿轮11或托轮12在单方向转动的转数和速度,或程序设定好伸缩缸19的行程和速度,转数或行程均与滚筒2摆动弧度之间满足一定关系,当滚筒2在单方向摆动达到预设位置时(对应主动齿轮11或托轮12在该方向的转数,或对应伸缩缸19的行程),摆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电机10改变转动方向,或者控制伸缩缸19改变伸缩方向,实现滚筒2的往复摆动,并达到限定的摆动弧度。当然,摆动控制装置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滚筒2在一定弧度范围内往复摆动且不发生滚筒摆动的基准点漂移即可。如图9所示,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支撑辊支撑装置,支撑辊支撑装置只适用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因此与支撑辊支撑装置组合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只适用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其中,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包括齿圈4、主动齿轮11和动力部件10,齿圈4固定在滚筒2的外壁上,且齿圈4的轴线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齿圈4与主动齿轮11啮合,主动齿轮11与动力部件10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和同心摆动回转炉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动力部件10与摆动控制装置导线连接,摆动控制装置控制动力部件10的转动方向,动力部件10带动主动齿轮11转动,主动齿轮11驱动齿圈4和滚筒2绕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往复摆动。支撑辊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支撑架17和支撑辊16,其中,支撑架17固定不动,支撑辊16转动连接在支撑架17上,且支撑辊16的转动轴线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滚筒2的底部与支撑辊16固定连接,且配重平衡块15固定在支撑辊16上,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与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两组支撑架17和支撑辊16优选地分别靠近滚筒2的两端设置,使支撑更加平稳。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偏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该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组合可适用于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和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其中,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包括齿圈4、主动齿轮11和动力部件10,本实施例中的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与图9中的偏心齿轮齿圈驱动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偏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于滚筒2的外周壁上,且托圈3的轴线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一个托圈3与至少一个托轮12接触支撑,用于支撑托圈3转动,托圈3上设置有配重平衡块15,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与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如图10和图12所示,齿圈和托圈可以是部分圆或整圆结构,即齿圈4和托圈3为圆形板结构,在圆形板上加工出用于嵌装滚筒2的弧形缺口或圆孔,齿圈4和托圈3的外边缘超过滚筒2的轴线并接近或超过滚筒2的边缘,以提高固定强度。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三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偏心托轮托圈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多组偏心托轮托圈驱动装置,至少为两组,该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组合可适用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和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其中,每组偏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于滚筒2的外周壁上,托圈3的轴线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托轮12与托圈3的外圈表面接触支撑,托轮12的轴线固定不动,用于转动支撑托圈3;一个托圈3的外圈表面优选地与两个托轮12接触支撑,更优选地,包括两组托圈3和托轮12,且分别位于滚筒2两端,支撑更加稳定。偏心托轮托圈驱动装置包括托圈3、托轮12和动力部件10,动力部件10与托轮12传动连接,动力部件10驱动托轮12往复转动,通过托轮12与托圈3之间的静摩擦力带动托圈3往复摆动,进而使滚筒2往复摆动。托圈3上设置有配重平衡块15,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与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四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偏心推杆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偏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该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组合可适用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和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其中,偏心托轮托圈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托圈3和托轮12,托圈3固定在滚筒2外壁上,且托圈3的轴线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托圈3的外圈表面与至少一个托轮12接触支撑,用于支撑托圈3转动,托圈3上设置有配重平衡块15,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与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偏心推杆驱动装置包括伸缩缸19,伸缩缸19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对称布置在滚筒2的两侧,伸缩缸19的伸缩杆的端部与托圈3铰接,且伸缩缸19的固定端与固定台铰接,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与托圈3铰接的两点相对托圈3的竖直径向对称,两个伸缩缸19的固定端与固定台的两个铰接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的交替伸缩,带动托圈3往复转动,进而带动滚筒2往复摆动。当然,伸缩缸19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二个、三个或者更多个。伸缩缸19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够保证滚筒2能够往复摆动即可。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第五种偏心摆动回转炉的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驱动装置为偏心推杆驱动装置,支撑装置为支撑辊支撑装置,由于支撑装置采用支撑辊支撑装置,则该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的组合只适用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其中,支撑辊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组支撑架17和支撑辊16,与图12中的支撑辊支撑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配重平衡块15固定在支撑辊16上,优选地,配重平衡块15的重心轴线与滚筒2的重心轴线相对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对称布置。偏心推杆驱动装置包括铰接架21和至少一个伸缩缸19,伸缩缸19优选为两个,对称布置在滚筒2的两侧,铰接架21固定于支撑辊19上,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分别与铰接架21的两端铰接,通过铰接架21增大转矩,伸缩缸19的固定端与固定台铰接,两个伸缩缸19的固定端与固定台的两个铰接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两个伸缩缸19的伸缩杆的交替伸缩,带动支撑辊16往复转动,进而带动滚筒2往复摆动。当然,伸缩缸19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更多个。伸缩缸19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够保证滚筒2能够往复摆动即可。本实施例中,伸缩缸19可以是电动伸缩缸、液压伸缩缸或气动伸缩缸。伸缩缸19与控制装置连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伸缩缸19的伸缩,实现滚筒2的往复摆动。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摆动控制装置,包括位置传感器和电控柜9。其中,位置传感器固定在滚筒2或驱动装置上,用于监测滚筒2的往复摆动的弧度,并向电控柜9发送滚筒2摆动的位置信息;电控柜9与位置传感器和驱动装置均通过导线连接,电控柜9用于接收位置传感器的位置信息,当位置信息为滚筒2摆动的极限位置时,即达到滚筒2单方向最大摆动弧度时,电控柜9控制电机改变转动方向,或者电控柜控制伸缩缸19的伸缩方向,实现控制滚筒2往复摆动。检测控制装置和摆动控制装置可以集成在一个电控柜上,则温度传感器8通过导线与电控柜9连接,检测控制装置和摆动控制装置也可以单独设置于不同的设备。只要能够实现对摆动式回转炉的往复摆动控制和驱动,其它形式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也可以使用,并不局限于本发明所列举的结构形式。本实施例对以上提到的活动导管组件5进行优化,活动导管组件5有三种形式,均适用于同心摆动回转炉和偏心摆动回转炉,附图只是给出了三种活动导管组件5在某一结构形式的回转炉中的安装结构,三种活动导管组件5与同心摆动回转炉和偏心摆动回转炉可任意组合。第一种活动导管组件5为软管,将软管通过滚筒2外壁上的一个短接管与滚筒2连通,软管另一端与外部设备连接,软管可以弯曲,保证软管足够长,不会对滚筒2的摆动产生干涉,由于滚筒2在一定弧度范围内摆动,因此软管不会缠绕在滚筒2上。与软管连接的短接管可以设置在滚筒2的外壁上任意位置,只要不发生软管缠绕即可。第二种活动导管组件5如图6、图8、图14所示,活动导管组件5由至少两个分管501通过旋转接头502首尾连接而成。由于回转炉工作时,温度较高,且活动导管组件5中通入的介质,有些温度也比较高,因此活动导管组件5优选采用硬质耐高温材料的管,而为了不妨碍滚筒2的摆动,通过旋转接头502将至少两个硬质的分管501首尾转动连接,随着滚筒2的摆动,分管501之间相对转动,且不会限制滚筒2的摆动,其中一个分管501与滚筒2上的短接管通过旋转接头502连通,另一个分管501与外部管道通过旋转接头502连接。图4中的活动导管组件5为由三个分管501通过旋转接头502首尾转动连接而成,滚筒2从开始位置沿某一方向摆动,摆动时,带动活动导管组件5转动,整个过程中,活动导管组件5不会对滚筒2的摆动产生干涉,可选择同心摆动回转炉的外筒壁的上部或下部设置短接管,该短接管与分管501通过旋转接头502连接,只要活动导管组件5与滚筒2的摆动不发生干涉即可。第三种活动导管组件5如图9-图11、图15所示,活动导管组件5为固定摆动管503,对于同心摆动回转炉的固定摆动管503,其设置与图15中的设置类似,即固定摆动管50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滚筒2的外壁上,如果有换热夹套,可以固定在换热夹套上;固定摆动管503的另一端延伸至同心摆动回转炉的外部两端,并通过旋转接头502与外部管道旋转连接,旋转接头502布置于同心摆动回转炉的外部两端,且旋转接头502的旋转轴线与同心摆动回转炉的滚筒2的轴线B的延长线重合。同心摆动回转炉在往复摆动时,固定摆动管503随滚筒2一起绕滚筒2的轴线B摆动,固定摆动管503不会对滚筒2的摆动产生干涉,同时能够向滚筒2或换热夹套内通入流体物料或热源。固定摆动管503的一端可以固定于滚筒2的外筒壁的上部或下部。对于偏心摆动回转炉的固定摆动管503,如果是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则固定摆动管503的设置与同心摆动回转炉的设置类似,如图15所示,固定摆动管503一端固定连接在滚筒2的外壁上或换热夹套上,固定摆动管503的另一端延伸出筒内偏心回转炉的外部两端,并通过旋转接头502与外部管道旋转连接,旋转接头502布置于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的外部两端,且旋转接头502的旋转轴线与筒内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的延长线重合,工作原理和同心摆动回转炉的相同。如果是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其转动轴线A位于滚筒2的外部下方,则固定摆动管503的设置如图9-图11所示,固定摆动管50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滚筒2的下部或换热夹套上,固定摆动管503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接头502与外部管道旋转连接,旋转接头502位于滚筒2的下方,且其旋转轴线与筒外偏心摆动回转炉的转动轴线A重合。工作原理如上所述,不再赘述。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本发明方案实现了观看用户与现场用户的有效互动,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1.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控制设备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包括: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所述互动请求是观看用户通过触发用户UI中的用户选项生成,用户UI具有用户选项,如果存在多个主播用户,则分别给每一个主播用户设置一个或多个用户选项,所述用户选项包括众筹礼物列表、打赏列表供观看用户选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该用户UI中的任一用户选项即可产生互动请求;控制设备是与服务端连接的计算机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控制设备接收服务端发送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后,触发传动机构将对应的真实物品传送到相应主播用户对应的房间内,所述传动机构是连接装有真实物品自动售卖机的传送带或者传送轨道,所述传动机构根据赠送提示信息投送相应的真实物品到传送带或传送轨道上,触发传送带将物品传送至相应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内,每一个主播用户根据观看用户众筹的虚拟礼物不同,获得不同的虚拟礼物对应的真实物品;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所述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包括: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库存数量等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量,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量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5.一种网络直播互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模块,用于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物品赠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控制设备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物品赠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触发模块,用于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所述互动请求是观看用户通过触发用户UI中的用户选项生成,用户UI具有用户选项,如果存在多个主播用户,则分别给每一个主播用户设置一个或多个用户选项,所述用户选项包括众筹礼物列表、打赏列表供观看用户选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该用户UI中的任一用户选项即可产生互动请求;控制设备是与服务端连接的计算机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控制设备接收服务端发送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后,触发传动机构将对应的真实物品传送到相应主播用户对应的房间内,所述传动机构是连接装有真实物品自动售卖机的传送带或者传送轨道,所述传动机构根据赠送提示信息投送相应的真实物品到传送带或传送轨道上,触发传送带将物品传送至相应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内,每一个主播用户根据观看用户众筹的虚拟礼物不同,获得不同的虚拟礼物对应的真实物品;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进度提示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用于: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度第一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还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库存数量等于所述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量,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量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及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及装置。背景技术网络直播是指可以同一时间透过网络系统在不同交流平台观看视频的新兴技术。在娱乐节目、现场会议、演唱会、现场赛事、个人展示等场景中,均可以采用网络直播方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发布网络直播数据,观看用户通过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观看端即可以进行同步观看。目前,网络直播数据可以是针对主播用户进行视频录制获得,主播用户也即是指参与视频录制的用户。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用户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消息实现与主播用户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方式的互动效果较差,特别是主播用户为现场用户时,弹幕消息由现场侧的显示设备输出,无法保证主播用户可以及时查看,因此无法实现有效互动。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由于互动的方式单一,导致无法与主播用户或现场嘉宾进行有效互动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包括: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优选地,还包括: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优选地,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包括: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包括: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优选地,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优选地,还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等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值,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优选地,所述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互动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模块,用于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物品赠送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可选地,还包括: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进度提示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可选地,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所述物品赠送模块具体是: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触发模块,用于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可选地,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用于: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可选地,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可选地,所述进度第一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还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等于所述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值,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可选地,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具体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及装置,通过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后,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请求个数达到所述预设值,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并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通过发送激励观看用户发送互动请求,兑换真是物品给任一主播用户,特别是可以影响现场用户的游戏进程。从而实现了观看用户与现场用户的有效互动,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图3(a)-(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度条展示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领域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计算机等终端通过网络观看视频直播数据。目前网络直播系统提供直播端,现场用户利用直播端进行视频直播数据的录制并上传至直播服务端,直播服务端即可以将视频直播数据发送至用户端,观看用户即可以通过观看客户端播放该视频直播数据,并可以与现场用户进行互动。为了解决解决由于互动的方式单一,导致无法与主播用户或现场嘉宾进行有效互动的技术问题,发明人经过一系列研究,提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网络直播的互动方法及装置,通过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后,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值个数行比较。如果所述请求个数达到所述预设个数,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并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通过激励观看用户发送互动请求,兑换真实物品给任一主播用户,特别是可以影响现场用户的游戏进程,从而实现了观看用户与现场用户的有效互动,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服务端,该方法可以包括:101: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观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观看网络直播,在观看网络直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现场用户的互动,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使观看用户参与到现场直播的节目中。众筹是一种可以提高观看用户参与的互动方法,通过多个观看的共同参与实现或达到某一个目标,例如众筹买礼物送给主播用户,需要有一百个观看用户参与众筹活动才能达到众筹目标从而赠送礼物给主播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直播内容在观看端显示众筹用户的用户UI,观看用户通过用户UI可以选择参加任一众筹活动。例如,直播现场存在多个主播用户例如10个女神,需要观看用户通过众筹真实物品进行现场直播的节目活动,真实物品可以是食物,衣服、道具等。所述互动请求可以是观看用户通过触发用户UI的中的用户选项生成,或者其他互动方式生成例如众筹礼物,众筹道具等方式。例如,在众筹UI中分别10个女神对应的众筹礼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任一女神的众筹礼物对应的用户UI的用户选项生成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用户UI可以具有用户选项,如果存在多个主播用户,可以分别给每一个主播用户设置一个或多个用户选项,该用户选项可以包括众筹礼物列表、打赏列表等供观看用户选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该用户UI中的任一用户选项即可产生互动请求。102: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103: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服务端接收各个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不同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并统计每个主播用户分别对应的互动请求数量。将每一个主播用户分别对应的预设个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众筹的真实物品是牛奶,设定预设个数为10,表明一个牛奶对应的10虚拟礼物,观看用户众筹10个虚拟礼物即可赠送任一主播用户一个真实的牛奶。此时,会输出针对牛奶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任一主播用户。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为了提高观看用户的互动体验,在网络直播节目中,每一个主播用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现场直播,观看用户可以同时看到每一个主播用户的现场直播。以上述主播用户为10个女神为例,10个女神分别位于10个不同的房间进行唱歌等才艺表演,房间内设置有与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观看用户通过观看网络直播,根据个人喜好赠送喜欢的女神虚拟礼物。当然虚拟礼物可以是多个,分别对应不同的真实物品,可以从虚拟礼物列表中选择想要赠送的真实物品对应的虚拟礼物,当任一个真实物品对应的虚拟礼物达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包括: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控制设备可以是与服务端连接的计算机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控制设备接收服务端发送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后,触发传动机构将对应的真实物品传送到相应主播用户对应的房间内。该传动机构可以是连接装有真实物品自动售卖机的传送带或者传送轨道,该传动机构根据赠送提示信息投送相应的真实物品到传送带或传送轨道上,触发传送带将物品传送至相应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内。当然每一个主播用户根据观看用户众筹的虚拟礼物不同,获得不同的虚拟礼物对应的真实物品。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观看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端观看现场节目直播,例如现场节目直播为多个主播用户之间的游戏比赛,游戏进程中主播用户需要现场道具完成游戏,观看用户可以通过众筹现场道具送给喜欢的主播用户,帮助喜欢的主播游戏完成游戏。例如,游戏比赛为砸金蛋获得答题线索,需要用到锤子砸金蛋,观看用户可以通过给任一主播用户众筹锤子,帮助任一主播用户获得更多的答题线索完成游戏,从而可以影响游戏进程,帮助喜欢的主播用户胜出。本实施例中,通过激励观看用户发送互动请求,兑换真实物品给任一主播用户,特别是可以影响现场用户的游戏进程,从而实现了观看用户与现场用户的有效互动,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201: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202: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203: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204: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205: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可选地,为了更直观体现出观看用户发送的互动请求的数量与预设个数的差距,可以生成实时的进度提示信息,并发送该进度提示信息至观看端,以供观看端显示该进度提示信息。观看用户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信息选择是否发送互动请求。其中,进度提示信息可以是以进度条形式,扇形图,柱形图等形式显示。可选地,通过进度提示信息显示还可以显示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与所述互动请求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可以包括: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当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达到预设个数时,对应生成一个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例如预设个数为10,则表明10个互动请求即可众筹获得一个相应的真实物品。如果该次互动请求个数达到预设个数,则进入下一个众筹阶段重新计算互动请求个数与预设个数的差值。因此,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的第一数值为当前众筹阶段之前已发送互动请求的个数。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互动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以进度提示信息为进度条为例,第一数值表示已赠送真实物品对应的互动请求个数,第二数值表示当前阶段生成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需要达到的互动请求的总个数。因此,如果当前阶段发送的请求个数小于预设个数时,第二数值作为进度条的基值,总的互动请求个数作为进度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即进度条,并在该进度条中根据生成的互动请求个数实时更新进度值。在一个实际应用中,确定赠送数量为3个,预设个数为10,则计算获得第一数量为30,第二数量为40,如果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小于10,则进度条的基值为40,并显示进度值为第一数量加上当前阶段的互动请求个数的数值,并根据互动请求的生成个数实时更新进度值。例如,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为8则进度值为38,观看用户就可以根据该进度条获知,还差两个互动请求就可以赠送给该主播用户一个真实物品。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当前阶段的互动请求个数等于预设个数时,将第一提示数量的加1计算获得第三数值,并基于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仍以进度提示信息为进度条为例,当前阶段生成的互动请求个数为10等于预设数量时,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对应的进度条,此时进度值等于基值,如果真实物品仍有库存,则此时观看用户仍然可以发送互动请求赠送真实物品给主播用户。此时,进度条的基值就需要提高,因此,基于计算获得的第三数值50作为基值,以第一提示数值与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的和40作为进度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当然还可以在数值统计图任意位置显示进度值与基值的比值,如果进度提示信息是扇形图则可显示在相应的扇区上,如果是柱形图可以显示在柱形图上方,如果是进度条可以显示在进度条的右侧边界位置。当然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与预设个数的差值关系,同样可以通过进度提示信息进行显示并实时更新。如图3所述,以进度条为例,图3(a)表示所述互动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时,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此时,预设个数为10,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为8,第一数值为30,第二数值为40,进度条的进度值与基值的比值为38/40。图3(b)表示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时,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此时,第三数值为50,互动请求个数为10,进度条的进度值与基值的比值为40/50。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可以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进度提示信息的基值是基于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确定的,如果该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等于赠送数量时,则进度提示信息不会进行更新,并提示观看用户该真实物品已无法赠送。如果赠送数量小于库存数量,且请求个数等于预设个数时,如果库存数量大于该第一提示数量,则将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更新进度提示信息,以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形。例如,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为5,赠送数量为3,此时库存数量大于第一提示数量4,当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时,可以将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5,计算获得第三数值为50,以生成40/50的第二数值统计图形。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在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之后,还可以包括: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等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值,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例如,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为5,赠送数量为4,此时库存数量等于第一提示数量5,当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时,表明当前真实物品已赠送完,基于第二提示数值50以生成50/50的第一数值统计图形。此时,可以通过显示库存为0提示观看用户该真实物品已无法赠送。可选地,所述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当然,为了激励观看用户发送更多的互动请求,还可以根据生成请求个数的数量,在不同阶段赠送特殊物品给主播用户。例如,预设个数为10,观看用户众筹10个虚拟礼物,就可赠送主播用户一个牛奶,请求阈值设为40,如果观看用户众筹40个虚拟礼物时达到请求阈值,就可以赠送主播用户一个面包。可选地,还可设置真实物品为游戏道具体验,例如游戏道具体验为翻床体验,当观看用户众筹生成请求个数等于预设值获得一次该道具体验,主播用户需要躺在一个可以翻转的机械设备上,进行幅度较小的翻转。当众筹生成的请求个数等于请求阈值时,则主播用户可以体验一次幅度较大的翻转,作为特殊物品。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观看端显示进度提示信息,并根据观看用户发送的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实时更新该进度提示信息,使观看用户可以更直观看到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与众筹情况,并直观地激励观看根据请求个数与预设个数的差值发送互动请求,提高观看用户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互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服务端,该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观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观看网络直播,在观看网络直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现场用户的互动,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使观看用户参与到现场直播的节目中。众筹是一种可以提高观看用户参与的互动方法,通过多个观看的共同参与实现或达到某一个目标,例如众筹买礼物送给主播用户,需要有一百个观看用户参与众筹活动才能达到众筹目标从而赠送礼物给主播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直播内容在观看端显示众筹用户的用户UI,观看用户通过用户UI可以选择参加任一众筹活动。例如,直播现场存在多个主播用户例如10个女神,需要观看用户通过众筹真实物品进行现场直播的节目活动,真实物品可以是食物,衣服、道具等。所述互动请求可以是观看用户通过触发用户UI的中的用户选项生成,或者其他互动方式生成例如众筹礼物,众筹道具等方式。例如,在众筹UI中分别10个女神对应的众筹礼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任一女神的众筹礼物对应的用户UI的用户选项生成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用户UI可以具有用户选项,如果存在多个主播用户,可以分别给每一个主播用户设置一个或多个用户选项,该用户选项可以包括众筹礼物列表、打赏列表等供观看用户选择。观看用户通过触发该用户UI中的任一用户选项即可产生互动请求。统计模块402,用于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物品赠送模块403,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服务端接收各个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不同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并统计每个主播用户分别对应的互动请求数量。将每一个主播用户分别对应的预设个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众筹的真实物品是牛奶,设定预设个数为10,表明一个牛奶对应的10虚拟礼物,观看用户众筹10个虚拟礼物即可赠送任一主播用户一个真实的牛奶。此时,会输出针对牛奶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任一主播用户。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同主播用户位于现场侧的不同房间;每一个房间设置与现场侧的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为了提高观看用户的互动体验,在网络直播节目中,每一个主播用户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房间内进行现场直播,观看用户可以同时看到每一个主播用户的现场直播。以上述主播用户为10个女神为例,10个女神分别位于10个不同的房间进行唱歌等才艺表演,房间内设置有与控制设备连接的传动机构,观看用户通过观看网络直播,根据个人喜好赠送喜欢的女神虚拟礼物。当然虚拟礼物可以是多个,分别对应不同的真实物品,可以从虚拟礼物列表中选择想要赠送的真实物品对应的虚拟礼物,当任一个真实物品对应的虚拟礼物达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物品赠送模块403具体用于:通过所述控制设备输出针对所述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所述装置还包括:触发模块,用于触发所述控制设备控制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对应的传动机构,将所述真实物品传送至所述任一主播用户所在房间。控制设备可以是与服务端连接的计算机或者其它具有控制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控制设备接收服务端发送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后,触发传动机构将对应的真实物品传送到相应主播用户对应的房间内。该传动机构可以是连接装有真实物品自动售卖机的传送带或者传送轨道,该传动机构根据赠送提示信息投送相应的真实物品到传送带或传送轨道上,触发传送带将物品传送至相应主播用户所在房间内。当然每一个主播用户根据观看用户众筹的虚拟礼物不同,获得不同的虚拟礼物对应的真实物品。在一个实际应用中,观看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端观看现场节目直播,例如现场节目直播为多个主播用户之间的游戏比赛,游戏进程中主播用户需要现场道具完成游戏,观看用户可以通过众筹现场道具送给喜欢的主播用户,帮助喜欢的主播游戏完成游戏。例如,游戏比赛为砸金蛋获得答题线索,需要用到锤子砸金蛋,观看用户可以通过给任一主播用户众筹锤子,帮助任一主播用户获得更多的答题线索完成游戏,从而可以影响游戏进程,帮助喜欢的主播用户胜出。本实施例中,通过激励观看用户发送互动请求,兑换真实物品给任一主播用户,特别是可以影响现场用户的游戏进程,从而实现了观看用户与现场用户的有效互动,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直播互动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501,接收不同观看端发送的针对任一主播用户的互动请求。统计模块502,统计所述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并与预设个数进行比较。物品赠送模块503,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输出针对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真实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504,用于基于所述请求个数以及所述预设个数,生成所述互动请求的进度提示信息。进度提示信息显示模块505,用于发送所述进度提示信息至所述观看端,以供所述观看端输出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以提示观看用户所述请求个数与所述预设个数的差距。可选地,为了更直观体现出观看用户发送的互动请求的数量与预设个数的差距,可以生成实时的进度提示信息,并发送该进度提示信息至观看端,以供观看端显示该进度提示信息。观看用户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信息选择是否发送互动请求。其中,进度提示信息可以是以进度条形式,扇形图,柱形图等形式显示。可选地,通过进度提示信息显示还可以显示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与所述互动请求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504具体可以用于:确定所述互动请求对应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计算所述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一数值。当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达到预设个数时,对应生成一个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例如预设个数为10,则表明10个互动请求即可众筹获得一个相应的真实物品。如果该次互动请求个数达到预设个数,则进入下一个众筹阶段重新计算互动请求个数与预设个数的差值。因此,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的第一数值为当前众筹阶段之前已发送互动请求的个数。将所述赠送数量加1获得第一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一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二数值。如果所述互动请求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基于所述第二数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形中标记所述第一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请求个数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以进度提示信息为进度条为例,第一数值表示已赠送真实物品对应的互动请求个数,第二数值表示当前阶段生成的真实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需要达到的互动请求的总个数。因此,如果当前阶段发送的请求个数小于预设个数时,第二数值作为进度条的基值,总的互动请求个数作为进度值,生成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即进度条,并在该进度条中根据生成的互动请求个数实时更新进度值。在一个实际应用中,确定赠送数量为3个,预设个数为10,则计算获得第一数量为30,第二数量为40,如果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小于10,则进度条的基值为40,并显示进度值为第一数量加上当前阶段的互动请求个数的数值,并根据互动请求的生成个数实时更新进度值。例如,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为8则进度值为38,观看用户就可以根据该进度条获知,还差两个互动请求就可以赠送给该主播用户一个真实物品。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计算所述第二提示数量与所述预设个数的乘积,获得第三数值。基于所述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二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进度提示信息。如果当前阶段的互动请求个数等于预设个数时,将第一提示数量的加1计算获得第三数值,并基于第三数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仍以进度提示信息为进度条为例,当前阶段生成的互动请求个数为10等于预设数量时,第一数值统计图形对应的进度条,此时进度值等于基值,如果真实物品仍有库存,则此时观看用户仍然可以发送互动请求赠送真实物品给主播用户。此时,进度条的基值就需要提高,因此,基于计算获得的第三数值50作为基值,以第一提示数值与当前阶段互动请求个数的和40作为进度值,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当然还可以在数值统计图任意位置显示进度值与基值的比值,如果进度提示信息是扇形图则可显示在相应的扇区上,如果是柱形图可以显示在柱形图上方,如果是进度条可以显示在进度条的右侧边界位置。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可以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将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进度提示信息的基值是基于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确定的,如果该真实物品的赠送数量等于赠送数量时,则进度提示信息不会进行更新,并提示观看用户该真实物品已无法赠送。如果赠送数量小于库存数量,且请求个数等于预设个数时,如果库存数量大于该第一提示数量,则将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更新进度提示信息,以生成第二数值统计图形。例如,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为5,赠送数量为3,此时库存数量大于第一提示数量4,当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时,可以将第一提示数量加1获得第二提示数量5,计算获得第三数值为50,以生成40/50的第二数值统计图形。可选地,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在计算所述进度第一提示信息生成模块504具体还可以用于:如果所述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且所述库存数量等于所述第一提示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提示数值,生成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在所述第一数值统计图中标记所述第一提示数值所在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所在位置,获得所述进度提示信息。例如,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为5,赠送数量为4,此时库存数量等于第一提示数量5,当请求个数等于所述预设个数时,表明当前真实物品已赠送完,基于第二提示数值50以生成50/50的第一数值统计图形。此时,可以通过显示库存为0提示观看用户该真实物品已无法赠送。可选地,所述进度提示信息生成模块504具体还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与请求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所述第一提示数值与所述请求个数的和值等于所述请求阈值,输出所述请求阈值对应的特殊物品的赠送提示信息,以提示将所述特殊物品赠送给所述任一主播用户。当然,为了激励观看用户发送更多的互动请求,还可以根据生成请求个数的数量,在不同阶段赠送特殊物品给主播用户。例如,预设个数为10,观看用户众筹10个虚拟礼物,就可赠送主播用户一个牛奶,请求阈值设为40,如果观看用户众筹40个虚拟礼物时达到请求阈值,就可以赠送主播用户一个面包。可选地,还可设置真实物品为游戏道具体验,例如游戏道具体验为翻床体验,当观看用户众筹生成请求个数等于预设值获得一次该道具体验,主播用户需要躺在一个可以翻转的机械设备上,进行幅度较小的翻转。当众筹生成的请求个数等于请求阈值时,则主播用户可以体验一次幅度较大的翻转,作为特殊物品。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观看端显示进度提示信息,并根据观看用户发送的互动请求的请求个数实时更新该进度提示信息,使观看用户可以更直观看到真实物品的库存数量与众筹情况,并直观地激励观看根据请求个数与预设个数的差值发送互动请求,提高观看用户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及管理板,涉及通信领域,解决了管理板的PLD将本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某插槽接入的板卡的拔出,从而影响该插槽接入的板卡的业务的问题。具体方案为:当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便获取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本发明实施例用于主管理板被拔出的过程中。1.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所述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所述主管理板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板卡为所述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所述主管理板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中设置有第一寄存器,用于存储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主管理板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为起始时刻,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所述第一寄存器中读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中设置有第二寄存器,用于存储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在位状态信息包括在位和不在位;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未断开,则所述主管理板从所述第二寄存器中读取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根据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若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不在位,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被拔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在位,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管理板向所述从管理板发送同步请求,并进入监听状态,所述同步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从管理板返回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从管理板的同步响应,所述同步响应中包括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若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且对所述同步响应的解码失败或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所述主管理板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断开状态,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若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在对所述同步响应解码成功后,将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并判断所述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所述断开状态,若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所述断开状态,则将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并在确定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时,将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连接状态,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6.一种主管理板,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所述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所述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所述主管理板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是否改变;获取单元,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板卡为所述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得到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确定忽略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管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为起始时刻,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管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还用于存储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在位状态信息包括在位和不在位;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得到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未断开,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不在位,则确定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被拔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管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在位,则确定忽略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主管理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还包括:发送单元和设置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从管理板发送同步请求,并进入监听状态,所述同步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从管理板返回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从管理板的同步响应,所述同步响应中包括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设置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且对所述同步响应的解码失败或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将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断开状态,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所述存储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在对所述同步响应解码成功后,将所述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判断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所述断开状态;所述设置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所述断开状态,则将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并在确定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时,将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连接状态,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及管理板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及管理板。背景技术机架式交换机是一种插槽式的交换机,其包含背板、设置在背板上的多个插槽和与插槽一一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接插件,其中,插槽用来接入板卡,如管理板、线卡板、交换板等。在现有技术中,管理板用于负责机架式交换机中的所有板卡的管理,具体的,管理板的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通过检测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的电平的变化,来判断该插槽接入的板卡的在位情况,以便根据该插槽接入的板卡的在位情况来实现板卡的管理。例如,当在某个插槽上接入板卡时,管理板的PLD可以检测到该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此时便可以确定出该插槽有板卡被接入,并向管理板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上报该插槽有板卡接入的信息,以便管理板的CPU进行管理操作;当接入某个插槽的板卡被拔出时,管理板的PLD可以检测到该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便可以确定出该插槽有板卡被拔出,并向管理板的CPU上报该插槽接入的板卡被拔出的信息,以便管理板的CPU进行管理操作,如管理板的CPU根据该插槽接入的板卡被拔出的信息,中断该插槽接入的板卡的业务。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板卡接入设置在背板上的插槽时,板卡便可以通过自身上压接的接插件和背板上压接的接插件实现连接,其中,可以将压接在板卡上的接插件称为母头,压接在背板上的接插件称为公头,母头中会设置有多个金属弹片,公头中会设置有多个金属针。由于机械加工的误差,公头中设置的多个金属针之间,以及母头中设置的多个金属弹片之间都存在长短的差异,因此,在管理板被拔出的过程中,管理板的母头中的金属弹片与对应的公头中的金属针可能出现未同时断开接触的情况。这样,若在管理板被拔出的过程中,用于连接某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的金属弹片与对应的金属针先断开接触,而此时用于控制管理板供电的信号的金属弹片与对应的金属针还保持接触,则管理板的PLD会检测到该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此时便会认定是该插槽接入的板卡被拔出,也就是说,管理板的PLD将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该插槽接入的板卡被拔出,从而导致了该插槽接入的板卡对应业务的中断。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及管理板,解决了管理板的PLD将本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某插槽接入的板卡的拔出,从而影响该插槽接入的板卡的业务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所述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所述主管理板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板卡为所述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所述主管理板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当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便获取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由于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不会出现管理板(该管理板为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和第一板卡同时被拔出的情况,因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如果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是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若是从管理板被拔出,则只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而不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若是第一板卡被拔出,则只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而不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只有可能是主管理板被拔出,由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若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的可能,并确定是主管理板本身被拔出,这样便能防止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从而避免了误判对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业务的影响。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管理板中设置有第一寄存器,用于存储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包括:所述主管理板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为起始时刻,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所述第一寄存器中读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管理板中设置有第二寄存器,用于存储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在位状态信息包括在位和不在位;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未断开,则所述主管理板从所述第二寄存器中读取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根据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若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不在位,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被拔出。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若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在位,则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管理板向所述从管理板发送同步请求,并进入监听状态,所述同步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从管理板返回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主管理板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从管理板的同步响应,所述同步响应中包括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若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且对所述同步响应的解码失败或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所述主管理板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所述断开状态,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若所述主管理板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在对所述同步响应解码成功后,将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并判断所述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所述断开状态,若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所述断开状态,则将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并在确定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时,将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所述连接状态,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主管理板,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所述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所述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所述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所述主管理板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是否改变;获取单元,用于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获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板卡为所述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得到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确定忽略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管理板还包括: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为起始时刻,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存储单元,还用于存储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在位状态信息包括在位和不在位;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得到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未断开,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不在位,则确定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被拔出。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出接入所述第一插槽的所述第一板卡在位,则确定忽略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所述主管理板被拔出。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管理板还包括:发送单元和设置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从管理板发送同步请求,并进入监听状态,所述同步请求用于请求所述从管理板返回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从管理板的同步响应,所述同步响应中包括所述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所述设置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且对所述同步响应的解码失败或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将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所述断开状态,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所述存储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同步响应,则在对所述同步响应解码成功后,将所述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所述判断单元,还用于判断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所述断开状态;所述设置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判断单元确定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所述断开状态,则将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并在确定所述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时,将所述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所述连接状态,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主管理板的行为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的简化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的简化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流程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之间同步在位状态信息的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流程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管理板的组成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管理板的组成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管理板的组成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管理板的组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为了防止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不会出现管理板(该管理板为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和第一板卡同时被拔出的情况,因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如果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是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若是从管理板被拔出,则只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而不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若是第一板卡被拔出,则只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而不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因此为了防止误判的发生,当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主管理板可以获取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并在确定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时,主管理板可以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这样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通过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便能防止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从而避免了误判对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业务的影响。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图1示出的是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的简化示意图。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具体的可以为机架式设备,该机架式设备配备有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其中,该机架式设备具体的可以为机架式交换机,且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对机架式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以机架式设备为机架式交换机为例,对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进行介绍,其中,如图1所示,该机架式交换机具体的可以包括:板卡11、固定在机架式交换机的机箱中的背板12、设置在背板12上的至少三个插槽13、压接在板卡11上的第一接插件14和压接在背板12上的第二接插件15,且设置在背板12上的至少三个插槽13与压接在背板12上的第二接插件15一一对应。其中,板卡11可以接入设置在背板12上的插槽13中,此时,压接在板卡11上的第一接插件14与对应的压接在背板12上的第二接插件15便可以形成物理链路,从而实现板卡11和背板12之间的连接。且压接在背板12上的第二接插件15之间通过背板走线形成信号通路,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实现接入插槽13的板卡11之间的连接。其中,压接在板卡11上的第一接插件14可以称为母头,母头中设置有多个金属弹片。压接在背板12上的第二接插件15可以称为公头,公头中设置有多个金属针。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板卡11可以包括主管理板111、从管理板112、至少一个被管理板113,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被管理板113可以是线卡板,也可以是交换板。线卡板可以提供不同的接口类型,用于网络接口的接入。交换板用于转发线卡板之间的数据报文。主管理板111负责机架式交换机中的所有板卡的管理,且主管理板111具体的可以包含PLD、CPU等,PLD和CPU之间可以通过一局部总线(LocalBus)连接,其中,主管理板111包含的PLD用于收集被管理板113在位信号,该主管理板111的PLD可以为FPGA或CPLD。从管理板112起备份作用,可以在主管理板111出故障或者被拔出时,实时接管整个系统,从而可以避免机架式交换机整体复位导致断网事故,且从管理板112具体的可以包含PLD、CPU等,PLD和CPU之间可以通过一LocalBus连接,其中,从管理板112包含的PLD用于收集被管理板113在位信号,该从管理板112的PLD也可以为FPGA或CPLD。主管理板111与从管理板112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具体的可以为,主管理板111的PLD与从管理板112的PLD之间通过通信接口连接,该通信接口一般都有现成的或者预留的,如果是现成的通信接口,则可以直接用来进行主管理板111的PLD和从管理板112的PLD之间的信息交互;如果只有预留的通信接口或是只有几根走线,那么可以基于此设计一套特定的协议或者码流来实现主管理板111的PLD和从管理板112的PLD之间的信息交互。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201、当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第一插槽为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用于接入第一板卡的插槽,第一板卡为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若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只包含一个被管理板时,则第一板卡为该被管理板,若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包含至少两个被管理板时,则第一板卡为所述的至少两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当第一插槽中接入了第一板卡,第二插槽(所述的第二插槽指的是设置在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中用于接入主管理板的插槽)中接入了主管理板之后,压接在第一板卡上的第一接插件、与第一插槽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压接在主管理板上的第一接插件、与第二插槽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以及背板走线之间形成了物理通路,此时,主管理板便可以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可以根据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确定出第一插槽中有第一板卡被接入。若第一插槽中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则压接在第一板卡上的第一接插件和与第一插槽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的连接会断开,这会使得压接在第一板卡上的第一接插件、与第一插槽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压接在主管理板上的第一接插件、与第二插槽对应的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以及背板走线形成的物理通路断开,此时,主管理板可以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根据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确定出第一插槽中有板卡被拔出。但是,由于压接在板卡上的第一接插件中会设置多个金属弹片,压接在背板上的第二接插件中会设置多个金属针,再加上机械加工的误差,第二接插件中设置的多个金属针之间,以及第一接插件中设置的多个金属弹片之间都存在长短的差异,因此在主管理板被拔出时,若用于连接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的金属弹片与对应的金属针先断开接触,而此时用于控制主管理板供电的信号的金属弹片与对应的金属针还保持接触,此时,主管理板也是可以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的,但此时并不是第一板卡被拔出,而是主管理板被拔,因此,为了防止主管理板将自身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板卡的拔出,可以执行以下步骤20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管理板可以在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触发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的操作,在具体的实现中,主管理板可以在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触发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的操作,也可以在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触发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的操作,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对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的触发条件并不做具体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进行设置。其中,状态信息包括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的同时,不会有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被拔出,因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为了防止将主管理板本身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板卡被拔出,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之后,便可以先获取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202、主管理板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其中,在主管理板获取到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之后,主管理板可以根据获取到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具体的:若获取到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断开状态,则主管理板可以确定出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此时可能是主管理板被拔出,或者从管理板被拔出,而不可能是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但由于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不能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因此根据步骤201中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可以确定出是由于主管理板被拔出导致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此时便可以执行以下步骤203。203、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当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便获取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主管理板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由于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不会出现管理板(该管理板为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和第一板卡同时被拔出的情况,因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如果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是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若是从管理板被拔出,则只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而不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若是第一板卡被拔出,则只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而不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因此只有可能是主管理板被拔出,由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若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的可能,并确定是主管理板本身被拔出,这样便能防止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从而避免了误判对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业务的影响。图4和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流程图,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插槽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其中,主管理板具体的可以包括PLD和CPU,从管理板具体的也可以包括PLD和CPU,且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具体的为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因此,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通过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4具体的为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之间同步在位状态信息的流程图,图5具体的为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流程图。如图4和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301、主管理板的PLD向从管理板的PLD发送同步请求。其中,同步请求用于请求从管理板返回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主管理板的PLD为了能够实时校验机架式设备中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可以向从管理板发送同步请求,以便于请求从管理板的PLD返回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其中,同步请求具体的可以为一段请求同步的码流。302、主管理板的PLD监听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其中,同步响应中包括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在主管理板的PLD向从管理板的PLD发送同步请求之后,主管理板的PLD可以进入监听状态,以便监听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该同步响应具体的可以为一段应答码流。且,在主管理板的PLD向从管理板的PLD发送了同步请求之后,从管理板的PLD便可以接收主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请求,并可在接收到同步请求之后,将当前收集到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通过同步响应发送给主管理板的PLD,该同步响应具体的可以为一段应答码流。303、主管理板的PLD判断是否接收到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其中,在监听过程中,主管理板的PLD可以判断是否接收到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同步响应,则对同步响应进行解码,并在对同步响应解码成功时,执行步骤305-步骤309;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同步响应后对该同步响应解码失败或者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同步响应,则执行以下步骤304。304、主管理板的PLD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断开状态,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其中,第一寄存器为在主管理板的PLD中设置的、用于存储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的状态寄存器,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包括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且对该同步响应解码失败或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便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断开状态,且无需更新第二寄存器中存储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并将第三寄存器的值清零,且重新执行步骤301,以便能够对第二寄存器中存储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进行更新。305、主管理板的PLD将同步响应中包括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其中,第二寄存器为在主管理板的PLD中设置的、用于存储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的一组寄存器,在位状态信息包括在位和不在位。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从管理板的PLD发送的同步响应,且对该同步响应解码成功,则可以将同步响应中包括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以便于在需要对机架式设备中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进行校验时,从第二寄存器中读取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306、主管理板的PLD判断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断开状态。其中,在主管理板的PLD将同步响应中包括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之后,主管理板的PLD可以判断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是否为断开状态,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出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连接状态,则可以重新执行步骤301,以实现对第二寄存器中存储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的实时更新;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出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断开状态,则执行以下步骤307-步骤309。307、主管理板的PLD将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其中,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出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断开状态,则可以将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308、主管理板的PLD判断第三寄存器的值是否大于或等于N。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在主管理板的PLD将第三寄存器的值加1之后,可以判断第三寄存器的值是否大于或等于N,以便于在连续N次接收到同步响应并解码成功之后可以将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由断开状态切换为连接状态,即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则可以执行步骤309;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第三寄存器的值小于N,则可以重新执行步骤301。309、主管理板的PLD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连接状态。其中,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N,则可以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连接状态。示例性的,假设N为3,即为了确保通信接口的状态设置的准确性,在主管理板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断开状态时,主管理板的PLD可以在确定第三寄存器的值大于或等于3之后,才将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设置为连接状态,并可以重新执行步骤3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第二寄存器中存储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的实时更新,需要重复执行以上步骤301-步骤309,这样来实时更新第二寄存器中存储的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同时实时更新第一寄存器中存储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执行一次步骤301-步骤309的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同步周期。310、当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第一寄存器中读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第一插槽为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用于接入第一板卡的插槽,第一板卡为至少一个被管理板中的任意一个。由于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有可能是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被拔出,也有可能是主管理板被拔出,且由于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不会出现管理板(该管理板为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和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同时被拔出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主管理板的PLD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主管理板的PLD可以以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为起始时刻,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第一寄存器中读取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其中,第一预设时间是用于确保同步周期已循环多次,且用于确保在主管理板的PLD从第一寄存器中读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之前,从管理板的PLD已经更新了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并已通过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将更新后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同步给了主管理板的PLD,并且主管理板的PLD已将被管理板的在位状态信息存储在第二寄存器中,同时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也已更新完成。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定时器,该定时器的定时周期等于第一预设时间,也就是说,在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之后,可以启动定时器,并在定时器的定时周期到达时,从第一寄存器中读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对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并不做具体限制。311、主管理板的PLD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判断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其中,在主管理板的PLD获取到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之后,主管理板的PLD可以根据获取到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判断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由于在主管理板被拔出时,可能存在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晚于其他插槽接入的板卡在位信号改变的情况,因此,若获取到的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连接状态,则主管理板的PLD可以确定出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未断开,此时为了进一步的防止主管理板的PLD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主管理板的PLD可以执行以下步骤312-步骤315。若获取到的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为断开状态,则主管理板的PLD可以确定出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表明是由于主管理板被拔出导致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此时便可以执行以下步骤315。312、主管理板的PLD从第二寄存器中读取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313、主管理板的PLD根据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其中,在主管理板的PLD从第二寄存器中读取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之后,主管理板的PLD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具体的,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出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不在位,则执行步骤314,若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出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在位,则执行步骤315。314、主管理板的PLD确定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被拔出。其中,若主管理板的PLD根据获取到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出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不在位,说明此时从管理板的PLD也收集到了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的信息,则主管理板的PLD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确定是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被拔出。在主管理板的PLD确定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被拔出之后,主管理板的PLD可以将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的信息上报至主管理板的CPU,主管理板的CPU便可以接收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的信息,并在接收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的信息之后,对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进行管理操作,如主管理板的CPU根据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被拔出的信息,中断第一板卡的业务。315、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其中,若主管理板的PLD根据获取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判断出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在位,表明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未被拔出,是主管理板被拔出产生了误判,此时主管理板的PLD可以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当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便获取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并根据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若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主管理板的PLD确定忽略检测到的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并确定主管理板被拔出。由于只有在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被拔出时,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才会断开,且不会出现管理板(该管理板为主管理板或从管理板)和第一板卡同时被拔出的情况,因此在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如果主管理板和从管理板的通信接口已断开,则可以排除是从管理板被拔出或者第一板卡被拔出(若是从管理板被拔出,则只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而不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若是第一板卡被拔出,则只会出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跳变而不会出现通信接口断开),只有可能是主管理板被拔出。这样在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时,通过判断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是否断开,便能防止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从而避免了误判对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业务的影响。并且,在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且主管理板的PLD和从管理板的PLD之间的通信接口未断开时,通过根据从管理板的PLD收集的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信息,对接入第一插槽的第一板卡的在位状态进行校验,进一步的防止了将主管理板的拔出误判为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的拔出。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主管理板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主管理板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6示出了上述和实施例中涉及的主管理板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主管理板应用于机架式设备,所述机架式设备包括背板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至少三个插槽,所述插槽的槽位用于接入板卡,在已接入插槽的板卡中包括所述主管理板、从管理板和至少一个被管理板,所述被管理板为线卡板或交换板,所述主管理板和所述从管理板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如图6所示,该主管理板可以包括:检测单元41、获取单元42、判断单元43、确定单元44。其中,检测单元41,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3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201中所述的主管理板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图5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10中所述的主管理板的PLD检测到第一插槽接入的第一板卡在位信号改变。获取单元42,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3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201中所述的获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图5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10中所述的在第一预设时间后,从第一寄存器中读取通信接口的状态信息、步骤312。判断单元43,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3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202,图4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03、步骤306、步骤308,图5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11、步骤313。确定单元44,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3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203,图5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14、步骤31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的主管理板还包括:存储单元45、发送单元46、设置单元47。存储单元45,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4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05。发送单元46,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4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01。设置单元47,用于支持主管理板执行图4所示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中的步骤304、步骤30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管理板,用于执行上述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相同的效果。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8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主管理板的另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主管理板包括:处理模块51和通信模块52。处理模块51用于对主管理板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通信模块52用于支持主管理板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中示出的功能模块或网络实体之间的通信。主管理板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53,用于存储主管理板的程序代码和数据。其中,处理模块5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52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53可以是存储器。当处理模块5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52为收发器,存储模块53为存储器时,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主管理板可以为图9所示的主管理板。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主管理板的组成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主管理板可以包括:处理器61、存储器62、系统总线63和通信接口64。所述存储器6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61与所述存储器62通过所述系统总线63连接,当所述主管理板运行时,所述处理器61执行所述存储器62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主管理板执行如图3或图5所述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以相应的实现图6所示的主管理板包括的检测单元41、获取单元42、判断单元43、确定单元44的功能,且进一步相应的实现图7所示的主管理板包括的存储单元45、设置单元47的功能,并且,当主管理板运行时,所述通信接口64用于执行如图3或图5所述的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以相应的实现图7所示的主管理板包括的发送单元46的功能。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62。所述处理器61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所述处理器61还可以为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存储器6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所述存储器6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硬盘(harddisk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所述存储器6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所述系统总线63可以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信号状态总线等。本实施例中为了清楚说明,在图9中将各种总线都示意为系统总线6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管理板中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中对应过程的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管理板,用于执行上述判断板卡被拔出的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相同的效果。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装置与系统。本申请通过对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以调整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从而将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与在线重配置相关联,以实现目标噪声裕度的在线动态调整。与现有的抗噪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不影响当前连接和提高线路稳定性的优点,同时具有增强铜线传输网络,特别是高速铜线传输网络(如G.FAST)的抗噪声性能的能力。1.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一调整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若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值,则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二调整值。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其中,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步骤包括: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则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8.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至少一个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一调整值被提高,从而触发所述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到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与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值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二调整值被降低,从而触发所述第二EOC消息;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10.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包括: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用于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一调整值的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的装置;用于若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值,则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二调整值的装置。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的装置;其中,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用于: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则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17.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其中,所述中心局包括:用于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至少一个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一调整值被提高,从而触发所述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用于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中心局,其中,所述中心局还包括:用于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到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与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当前目标噪声裕度值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值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二调整值被降低,从而触发所述第二EOC消息;用于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装置至少执行: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装置至少执行: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至少一个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一调整值被提高,从而触发所述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21.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22.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使得所述设备执行: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当至少一个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的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基于第一调整值被提高,从而触发所述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23.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驻地设备以及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局,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包括: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快速速率自适应(FRA)事件计数以及无缝速率自适应(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以及用于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以及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嵌入操作信道(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所述中心局包括:用于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所述第一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装置与系统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技术。背景技术铜线传输网络的发展使得铜线传输网络的传输能力不断增强。例如,G.FAST(快速访问订阅者终端,FastAccesstosubscriberterminals)网络已从现有的G.FAST-106MHz升级为G.FAST-212MHz,这使得接入速率将超过1.8Gbit/s,标志着铜线数据传输能力全面进入超1Gbit/s时代。发明内容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装置与系统。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若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一调整值和/或所述第二调整值。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值和/或所述第二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其中,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步骤包括: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则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端基于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并结合初始目标噪声裕度所确定;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包括: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用于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可选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的装置;用于若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可选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确定所述第一调整值和/或所述第二调整值的装置。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值和/或所述第二调整值为3dB的倍数值。可选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的装置;其中,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用于: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则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其中,所述中心局包括:用于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用于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可选地,所述中心局还包括:用于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端基于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并结合初始目标噪声裕度所确定;用于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装置至少执行: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装置至少执行: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使得所述设备执行: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以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使得所述设备执行: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用户驻地设备以及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局,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包括:用于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以及用于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以及用于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其中,所述中心局包括:用于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以及用于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装置。本申请通过对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以调整目标噪声裕度(TargetNoiseMargin)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SNRMarginUpshift),从而将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与在线重配置相关联,以实现目标噪声裕度的在线动态调整。与现有的抗噪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不影响当前连接和提高线路稳定性的优点,同时具有增强铜线传输网络,特别是高速铜线传输网络(如G.FAST)的抗噪声性能的能力。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示意图;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示意图;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示意图;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示意图;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系统示意图。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铜线传输网络会受到噪声干扰。铜线传输网络的带宽越大,受到噪声的干扰的可能性越大,当噪声干扰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线路掉链。抗噪声技术主要包括SRA(无缝速率自适应,SeamlessRateAdaptive)和FRA(快速速率自适应,FastRateAdaptive)技术,以防止铜线传输网络线路因噪声干扰而掉链。SRA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动态调整线路的链路速率,基于目标信噪比裕度来保持实际信噪比裕度,为线路的稳定传输提供保护。信噪比裕度(SignaltoNoiseRatiomargin,SNRmargin或SNRM)是用来测量网路服务质量的参数,它表示了网络在噪涌的情况下无错误工作的能力,它是两个信噪比值的差,一个是用户目前网络的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Ratio),一个是在目前速度下刚好能维持可靠连接的信噪比。目标信噪比裕度是一个固定值,如果设置过低,抗噪声能力将会降低,线路传输不稳定。如果设置过高,则线路速率将会下降,用户体验将很差。如果用户修改目标信噪比裕度,则CPE(CustomerPremiseEquipment,用户驻地设备)和CO(CentralOffice,中心局)将重新训练。本申请发现,SRA要求噪声在触发之前持续一定的时间。当遇到突然的强烈噪声时,链路将会由于来不及处理而失效。FRA具有快速触发的特点,但它会在瞬间将线路速率降至较低的值,然后通过SRA缓慢调整速率。如果FRA频繁发生,网络速率将会大幅波动,用户体验将会更糟。但频繁触发SRA和FRA将导致线路速率不稳定,特别是,当噪声水平超过一定水平时,SRA和FRA无法解决线路中的噪声问题,甚至会导致线路无法建链。例如,在短距离线路(如不超过50米的线路)上部署CPE时,由于强噪声无法通过电缆的长度衰减,因此,噪声强度超过SRA和FRA的容量限制,使得CPE重复断开,无法联机正常运行。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这里所使用的术语“用户驻地设备”是指终端用户驻地的设备,可以被视为与以下各项同义并且在后文中有时可以被称作以下各项:客户端、订户、用户、远程站、接入终端、接收器等等。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为电话机、有线电视机顶盒或数字用户线路(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接入终端等,作为电话或其他服务的终端设备。类似地,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中心局”是指连接用户至通信运营商的交换网络的通信节点。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局为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SLAM,DigitalSubscriberLineAccessMultiplexer)。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还应当提到的是,在一些替换实现方式中,所提到的功能/动作可以按照不同于附图中标示的顺序发生。举例来说,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相继示出的两幅图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或者有时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来执行。除非另行定义,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示例性实施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的含义。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在这里被明确定义,否则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成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按照理想化的或者过于正式的意义来解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本申请可以适用于任意一种铜线传输网络。在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适用于高速铜线传输网络,如G.FAST网络。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地,在步骤S11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配置为1至1440分钟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设置为15分钟。所述第一检测周期用于在该第一检测周期所设置的每个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线路包括上行数据流、下行数据流或上下行数据流,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以仅检测上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也可以仅检测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或是同时检测上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根据设置,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或是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或是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以及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检测的数据流的方向,即检测上行数据流、检测下行数据流或是同时检测上下行数据流,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检测的数据流的方向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S10(未示出),其中,在所述步骤S10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然后,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在步骤S11中,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包括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单独对上行数据流或下行数据流执行动态调整,也可以对上行数据流以及下行数据流同时执行动态调整,或者,也可以禁用动态调整。也即,所述步骤S10所确定的动态调整方式包括四种情况,涵盖了是否启用动态调整以及该动态调整所对应的方向:a.禁用对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b.启用对下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c.启用对上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d.启用对下行和上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当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选择启用动态调整时,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周期,为上行数据流、下行数据流或上下行数据流检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以执行不同方向数据流的动态调整。在步骤S12中,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一参考值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配置为1至60次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设置为3次。例如,若所述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所述FRA事件计数以及所述SRA事件计数中任意一项或多项的值超过3次,则认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线路满足执行动态调整的条件,需要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也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基于默认设置,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调整值设置为n个分贝。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通过观察实际信噪比裕度的变化幅度来确定。优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调整值设置为3dB的倍数值,如3dB,6dB等。例如,若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提高3dB。在此,使用3dB作为第一调整值的原因为:首先,从比特(Bit)和信噪比的关系来看:在xDSL系统中,携带1比特需要消耗3dB的信噪比,设置一个子信道的信噪比为SNR,信噪比裕度为SNRM,则比特与SNR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SNR=S0+3\*bit+SNRM(公式1)其中,S0表示子通道承载2比特所需的最小信噪比。由于星座调制(constellation)可以放置至少4个点,即2比特。其中,xDSL是各种类型DSL(DigitalSubscriberLine)数字用户线路)的总称,包括ADSL、RADSL、VDSL、SDSL、IDSL和HDSL等。从上述公式1可以看出,在给定的线路条件下,线路速率和噪声裕度之间存在平衡关系。所需信噪比裕度越大,获得的线路速率越低。然后,从线路速率和信噪比裕度的关系来看:在SNR不变时,信噪比裕度每增加或减少3dB,每个子通道可携带的比特数将减少或增加一个。以对于同步速率接近2Gbps的G.FAST212MHz网络为例,当使用所有通道时,每修改3dB的最大变化接近200Mbps。计算方式如下:线路速率的最大变化=4096(子通道数量)x48000(波特率)x1(比特)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的分贝数目,如1dB,2dB,4dB等同样适用于本申请。在步骤S13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EOC(嵌入操作信道,EmbeddedOperationsChannel)这一操作信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以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相应地,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一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用户驻地设备端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地,图2中所述步骤S11、步骤S12以及步骤S13与图1中的对应步骤相同或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并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步骤S14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配置为1至1440分钟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设置为5分钟。所述第二检测周期用于在第二检测周期所设置的每个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在一种实施例中,由于目标噪声裕度值是不变的,所以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仅在每个第二检测周期内检测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即可。在一种实施例中,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的方向,与所检测的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方向相同。在步骤S15中,若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每个第二检测周期内,计算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即表示可以降低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即表示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曾经增加过),则认为当前环境中已经没有强噪声干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基于默认设置,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调整值设置为n个分贝。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通过观察实际信噪比裕度的变化幅度来确定。优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调整值设置为3dB的倍数值,如3dB,6dB等。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等同于或不等同于所述第一调整值。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等同于所述第一调整值,从而恢复原始线路速率。例如,若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则当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提高3dB,而当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降低3dB。在步骤S16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EOC消息渠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以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相应地,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二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在此,所述第一EOC消息和/或所述第二EOC消息,可基于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参数值发生变化自动触发。以下示出上下行数据流的净EOC消息(ClearEOCmessage)的格式示例:1.下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下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下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和下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通知——消息[净Eoc]——通知表1下行数据流净EOC通知下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和下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通知——消息[净Eoc]——确认表2下行数据流净EOC确认2.上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上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上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和上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通知——消息[净Eoc]——通知表3上行数据流净EOC通知上行数据流目标噪声裕度和上行数据流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通知——消息[净Eoc]——确认表4上行数据流净EOC确认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地,在步骤S21中,所述中心局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在步骤S22中,所述中心局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第一EOC消息中包含了所调整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从而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一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在中心局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地,图4中所述步骤S21以及步骤S22与图3中的对应步骤相同或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并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在步骤S23中,所述中心局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端基于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并结合初始目标噪声裕度所确定。在步骤S24中,所述中心局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第二EOC消息中包含了所调整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从而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二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示意图。具体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10包括装置101、装置102以及装置103。其中,所述装置101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配置为1至1440分钟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可以设置为15分钟。所述第一检测周期用于在该第一检测周期所设置的每个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线路包括上行数据流、下行数据流或上下行数据流,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以仅检测上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也可以仅检测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或是同时检测上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第一参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根据设置,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或是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或是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以及下行数据流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检测的数据流的方向,即检测上行数据流、检测下行数据流或是同时检测上下行数据流,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检测的数据流的方向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还包括装置100(未示出),其中,所述装置100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确定是否启用对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进行动态调整;然后,若选择启用动态调整,则所述装置101基于第一检测周期,检测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上行数据流和/或下行数据流的使用情况包括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可单独对上行数据流或下行数据流执行动态调整,也可以对上行数据流以及下行数据流同时执行动态调整,或者,也可以禁用动态调整。也即,所述装置100所确定的动态调整方式包括四种情况,涵盖了是否启用动态调整以及该动态调整所对应的方向:a.禁用对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b.启用对下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c.启用对上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d.启用对下行和上行目标噪声裕度和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的动态调整。当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选择启用动态调整时,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周期,为上行数据流、下行数据流或上下行数据流检测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以执行不同方向数据流的动态调整。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所述装置102则基于第一调整值,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一参考值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配置为1至60次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值可以设置为3次。例如,若所述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所述FRA事件计数以及所述SRA事件计数中任意一项或多项的值超过3次,则认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线路满足执行动态调整的条件,需要提高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也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基于默认设置,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调整值设置为n个分贝。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值可以通过观察实际信噪比裕度的变化幅度来确定。优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调整值设置为3dB的倍数值,如3dB,6dB等。例如,若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提高3dB。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的分贝数目,如1dB,2dB,4dB等同样适用于本申请。所述装置103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装置103通过EOC(嵌入操作信道,EmbeddedOperationsChannel)这一操作信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一EOC消息,以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相应地,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一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用户驻地设备示意图。具体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10包括装置101、装置102、装置103、装置104、装置105以及装置106。图6中所述装置101、装置102以及装置103与图5中的对应装置相同或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并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所述装置104基于第二检测周期,检测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采用系统默认设置,也可以由运营商通过远程管理服务器对用户驻地设备进行配置。当运营商进行配置时,远程管理服务器将设置的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发送至所述户驻地设备,并由所述户驻地设备返回确认信息,从而确认该配置。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配置为1至1440分钟中的任意数值;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可以设置为5分钟。所述第二检测周期用于在第二检测周期所设置的每个时间间隔内,检测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在一种实施例中,由于目标噪声裕度值是不变的,所以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仅在每个第二检测周期内检测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即可。在一种实施例中,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的方向,与所检测的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方向相同。若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所述装置105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每个第二检测周期内,计算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即表示可以降低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即表示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曾经增加过),则认为当前环境中已经没有强噪声干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第二调整值降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基于默认设置,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调整值设置为n个分贝。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线路的线路状态进行确定,其中,所述线路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流量的大小、数据流的稳定性、数据流的需求等。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通过观察实际信噪比裕度的变化幅度来确定。优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二调整值设置为3dB的倍数值,如3dB,6dB等。其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等同于或不等同于所述第一调整值。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值可以等同于所述第一调整值,从而恢复原始线路速率。例如,若所述第一调整值为3dB,则当若至少一个第一参数的值超过所述第一参数所对应的第一参考值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提高3dB,而当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值与所述实际噪声裕度值的差值小于第二参考值,且所述目标噪声裕度大于初始目标噪声裕度,则用户驻地设备将其所对应线路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降低3dB。所述装置106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所述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装置106通过EOC消息渠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对应的中心局发送第二EOC消息,以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相应地,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二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示意图。具体地,所述中心局20包括装置201以及装置202。其中,所述装置201获取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一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一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基于所检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参数而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线路初始化次数的计数、FRA事件计数以及SRA事件计数中的至少任一项。所述装置202根据所述第一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第一EOC消息中包含了所调整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从而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一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中心局示意图。具体地,所述中心局20包括装置201、装置202、装置203以及装置204。图8中所述装置201以及装置202与图7中的对应装置相同或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并以引用的方式包含于此。所述装置203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发送的第二EOC消息,其中,所述第二EOC消息通知所述中心局在线修改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由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端基于所检测的实际噪声裕度值以及目标噪声裕度值,并结合初始目标噪声裕度所确定。所述装置204根据所述第二EOC消息,在线调整所述目标噪声裕度以及所述信噪比裕度上限值。在此,所述第二EOC消息中包含了所调整的目标噪声裕度以及信噪比裕度上限值,从而所述中心局基于所述第二EOC消息触发在线重配置以调整线路速率、实际噪声裕度以及与线路相关的其他参数,线路不会重新训练,不会导致线路掉链。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示例的一种用于提高铜线传输网络抗噪性的系统示意图。所述系统中包括一个中心局CO以及多个用户驻地设备CPE1、CPE2、CPE3、CPE4,所述中心局CO将所述多个用户驻地设备连接至连接通信运营商的交换网络。在此,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所述中心局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中心局。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所述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申请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申请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另外,本申请的一部分可被应用为计算机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当其被计算机执行时,通过该计算机的操作,可以调用或提供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理解,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源文件、可执行文件、安装包文件等,相应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该计算机直接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编译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编译后程序,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执行该指令,或者该计算机读取并安装该指令后再执行对应的安装后程序。在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可供计算机访问的任意可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藉此包含例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通信信号被从一个系统传送到另一系统的介质。通信介质可包括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电缆和线(例如,光纤、同轴等))和能传播能量波的无线(未有导的传输)介质,诸如声音、电磁、RF、微波和红外。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可被体现为例如无线介质(诸如载波或诸如被体现为扩展频谱技术的一部分的类似机制)中的已调制数据信号。术语“已调制数据信号”指的是其一个或多个特征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被更改或设定的信号。调制可以是模拟的、数字的或混合调制技术。作为示例而非限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以用于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信息的任何方法或技术实现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随机存储器(RAM,DRAM,SRAM);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闪存、各种只读存储器(ROM,PROM,EPROM,EEPROM)、磁性和铁磁/铁电存储器(MRAM,FeRAM);以及磁性和光学存储设备(硬盘、磁带、CD、DVD);或其它现在已知的介质或今后开发的能够存储供计算机系统使用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数据。在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一个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该装置运行基于前述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和/或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5wt%、增粘剂5~8wt%、粘度调节剂4~6wt%、填料5~10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0wt%、润滑剂3~5wt%、粘度调节剂3~5wt%、抗菌剂1~2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该盖材胶由面胶和底胶二部分组成,面胶与底胶之间的粘接力低于纸张撕裂度,由此保证了盖材和吸塑盒之间既有良好的粘接力,还具备了易撕不破纸的特性,在使用环氧乙烷对医用包装消毒时,能够保证气体透过盖材进入包装内部发挥作用,并且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抗菌抑菌效果优异。1.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5wt%、增粘剂5~8wt%、粘度调节剂4~6wt%、填料5~10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0wt%、润滑剂3~5wt%、粘度调节剂3~5wt%、抗菌剂1~2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所述填料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的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中的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或磺化壳聚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32wt%,熔指为43~150g/10min,所述熔指是在190℃、2.16kg压力下测得的熔融指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或石油树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松香酯选自歧化松香酯、聚合松香酯、马来松香酯、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酯、季戊四醇松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油树脂选自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DCPD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选自脲基脂、钙基脂、锂基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背景技术医用无菌包装,常用于盛放医用手套、医用注射器、纱布、导管、手术衣等一次性医疗用品,包装时将物品装入包装后封口,再进行灭菌消毒,处理完成后的医疗用品即可长期保存。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用于粘接盖材纸和吸塑盒,其性能也需满足医用包装的特殊要求,如透气性、易撕性等。现有技术中的盖材胶多为单层热封胶,如CN108587521A中公开了一种医用透析纸用水性涂层热封胶,其可提供很好的粘接性,但作为医用包装,还需具有良好的易撕性,可节省急救过程中的时间,若粘接性过大导致撕开时出现破纸,则有可能使盒中的医疗用品沾染纸上的落絮或细菌等,引发不良后果;再者,若提高粘接性时忽略了盖材胶的透气性,在使用环氧乙烷对封口后的包装消毒时,环氧乙烷不易进入包装内部,达不到灭菌消毒的效果;此外,在医疗用品的长期保存过程中,为了保证包装内部的无菌环境,盖材胶也需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效果。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5wt%、增粘剂5~8wt%、粘度调节剂4~6wt%、填料5~10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0wt%、润滑剂3~5wt%、粘度调节剂3~5wt%、抗菌剂1~2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15~70wt%,熔指为10~400g/10min。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或石油树脂。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松香酯选自歧化松香酯、聚合松香酯、马来松香酯、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酯、季戊四醇松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石油树脂选自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DCPD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蜡乳液选自微晶蜡乳液、巴西棕榈蜡乳液、蜂蜡乳液、虫白蜡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填料选自滑石粉、高岭土、钛白粉、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选自脲基脂、钙基脂、锂基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分别由面胶和底胶两部分组成,面胶与底胶之间的粘接力低于纸张撕裂度,由此保证了盖材和吸塑盒之间既有良好的粘接力,还具备了易撕不破纸的特性,在使用环氧乙烷对医用包装消毒时,能够保证气体透过盖材进入包装内部发挥作用,并且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抗菌抑菌效果优异。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及科学术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如果现有技术中披露的具体术语的定义与本申请中提供的任何定义不一致,则以本申请中提供的术语定义为准。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地另有指示,否则没有限定单复数形式的特征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的特征。还应理解的是,如本文所用术语“由…制备”与“包含”同义,“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所陈述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优选的”、“优选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除此之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5wt%、增粘剂5~8wt%、粘度调节剂4~6wt%、填料5~10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30wt%、润滑剂3~5wt%、粘度调节剂3~5wt%、抗菌剂1~2wt%、抗氧剂1~2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2wt%、增粘剂6wt%、粘度调节剂5wt%、填料8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EVA树脂EVA,即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其为基体树脂可制备水基胶粘剂,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符合当前市场对产品的环保需求,更进一步的,将水基胶粘剂用于医疗用品包装,无毒无害,保证了医用包材的安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15~70wt%,熔指为10~400g/10min;优选的,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15~50wt%,熔指为20~200g/10min;进一步优选的,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32wt%,熔指为43~150g/10min;更进一步的,所述EVA树脂的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本申请中的熔指指的是在190℃、2.16kg压力下测得的熔融指数。本申请中的EVA树脂由杜邦生产,型号包括但不限于Elvax150、Elvax250、Elvax210W、Elvax220W。增粘剂增粘剂可提高EVA树脂的润湿性和初粘力,制成水悬浮液后有助于提高胶粘剂的稳定性,以及和不同材质的粘接性等。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或石油树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松香酯选自歧化松香酯、聚合松香酯、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酯、季戊四醇松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松香酯选自歧化松香酯、聚合松香酯、马来松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更进一步的,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石油树脂选自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DCPD石油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本申请中的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均购自上海北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粘度调节剂胶粘剂用于医用吸塑盒时,若粘接强度过大会导致封盖纸不易撕开,或撕开后出现破纸,若粘接强度过小则会降低粘接效果,影响密封阻隔性,使盒内的医疗用品滋生细菌,因此需要加入粘度调节剂对胶粘剂的粘接力进行调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蜡乳液选自微晶蜡乳液、巴西棕榈蜡乳液、蜂蜡乳液、虫白蜡乳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本申请中蜡乳液的制备方法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任何一种,例如将原料蜡与乳化剂混合,搅拌并升温至蜡全部熔化,再加入热水保温搅拌,最后降温过滤,出料即得蜡乳液。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晶蜡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30g微晶蜡、5g吐温80、5g司盘80混合,搅拌并升温至80℃,待微晶蜡全部熔化后加入85℃的热水200g,保温搅拌1小时,降至室温,过滤,即得微晶蜡乳液。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巴西棕榈蜡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35g巴西棕榈蜡、4g吐温80、4g司盘80混合,搅拌并升温至75℃,待巴西棕榈蜡全部熔化后加入80℃的热水200g,保温搅拌1小时,降至室温,过滤,即得巴西棕榈蜡乳液。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的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中的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发明人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调控面胶和底胶中蜡乳液的种类和用量可以平衡底胶和透析纸、底胶和面胶、面胶和吸塑盒之间的粘附力,使得底胶和面胶被撕开分离时发生内聚破坏,而不会出现破纸现象,其原因在于,微晶蜡和巴西棕榈蜡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微晶蜡的主体成分为支链饱和烃,其不会与基体树脂发生交联,而是在分子链结构中穿插润滑,在底胶中使用较多的微晶蜡乳液可以避免面胶与底胶产生交联,使盖材纸难以撕开;巴西棕榈蜡的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成分为长链的脂肪酸酯,其通过在聚合物结构内部占据位置,可以明显改变粘度,在面胶中使用较多巴西棕榈蜡更利于调节面胶与吸塑盒之间的粘附力。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胶制备原料中的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之间的重量比为(5~7):(1~2):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面胶制备原料中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之间的重量比为6.4:1.2:1。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当面胶的制备原料中的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之间的重量比为(5~7):(1~2):1时,面胶与吸塑盒之间的附着力较为合适。填料多为无机填料,其不与胶粘剂的主体材料发生反应,加入胶粘剂后可以改善胶料的不同性能,例如流变性、耐热性、粘附性等。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填料选自滑石粉、高岭土、钛白粉、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本申请中的气相二氧化硅由瓦克生产,型号为HDK。发明人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在盖材胶中加入亲水性和憎水性的气相二氧化硅可以同时改善材料的流变性、透气性、易撕性,其原因在于,气相二氧化硅是一种良好的流变剂,加入后使涂胶更为平整均匀;由于水基胶粘剂中同时存在连续相水相和分散相油相,因此亲水性和憎水性填料可以分别分散在胶粘剂的水相和油相中,施胶涂布后亲水性二氧化硅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较差,其周围出现微小气孔,提高了材料的透气性,加之气相二氧化硅本身具有孔隙,而存在于油相的憎水性二氧化硅同样可以为气体分子提供通道,改善胶粘剂的通透性,保证了环氧乙烷对医用吸塑盒内用品的灭菌效果;此外,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在面胶与底胶之间也会制造部分微小孔隙,提高了盖材胶的易撕性。润滑剂在胶粘剂中加入润滑剂,可以使盖材胶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粘性增大,进而导致长时间放置后的吸塑盒纸盖不易撕开,此外润滑剂的使用还可以提高胶体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润滑脂选自脲基脂、钙基脂、锂基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本申请中脲基脂的牌号为长城7029(2号)。抗菌剂当胶粘剂用于医疗用品包装时,也需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效果才能保证包装医疗器具的安全卫生。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或磺化壳聚糖;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CAS号:83512-85-0,)。本申请中的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均为克拉玛尔品牌试剂,其中壳聚糖的规格为中粘度。发明人通过仔细研究发现,使用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不仅可以提高胶粘剂的抗菌抑菌效果,还可以提高盖材胶的易撕性,其原因在于,壳聚糖上具有的活性基团,一方面可在底胶内部形成交联,另一方面因结构差异降低了底胶与面胶之间的相容性,有助于底胶与面胶之间发生内聚破坏而不是界面破坏,在外力作用下使盖材纸更易于撕开,而不出现破纸并具有足够高的剥离强度。抗氧剂由于胶粘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升温加热,为了防止聚合物氧化,需在体系中加入适量抗氧剂。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氧剂选自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抗氧剂BHT;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申请中的抗氧剂BHT由德国朗盛生产。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面胶:将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填料、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3~5bar,升温至120~140℃,高速搅拌0.5~1.5h,降至室温,即得面胶;b.制备底胶:将基体树脂、润滑剂、粘度调节剂、抗菌剂、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2~4bar,升温至110~130℃,高速搅拌0.5~1.5h,降至室温,即得底胶。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面胶:将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填料、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4bar,升温至130℃,高速搅拌1h,降至室温,即得面胶;b.制备底胶:将基体树脂、润滑剂、粘度调节剂、抗菌剂、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3bar,升温至120℃,高速搅拌1h,降至室温,即得底胶。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的原料均为市售。实施例1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面胶:将基体树脂、增粘剂、粘度调节剂、填料、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4bar,升温至130℃,高速搅拌1h,降至室温,即得面胶;b.制备底胶:将基体树脂、润滑剂、粘度调节剂、抗菌剂、抗氧剂和去离子水投入反应釜中,加压至3bar,升温至120℃,高速搅拌1h,降至室温,即得底胶。实施例2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5wt%、增粘剂8wt%、粘度调节剂6wt%、填料10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润滑剂5wt%、粘度调节剂5wt%、抗菌剂2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3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和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均为1:2。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4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和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均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5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6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巴西棕榈蜡乳液。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7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8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1。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9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10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面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底胶的基体树脂为EVA树脂,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11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所述面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25g/10min(190℃/2.16kg),底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40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12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所述面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25g/10min(190℃/2.16kg),底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13实施例13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所述面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150g/10min(190℃/2.16kg),底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400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实施例14实施例14提供了一种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包括面胶和底胶;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30wt%、增粘剂5wt%、粘度调节剂4wt%、填料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底胶的制备原料包括:基体树脂28wt%、润滑剂4wt%、粘度调节剂4wt%、抗菌剂1.5wt%、抗氧剂1wt%,余量为去离子水;所述基体树脂为EVA树脂;所述面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28wt%,熔指为25g/10min(190℃/2.16kg),底胶中EVA树脂的VA含量为32wt%,熔指为43g/10min(190℃/2.16kg)。所述增粘剂为松香酯和石油树脂;所述松香酯为歧化松香酯,石油树脂为C5石油树脂;所述歧化松香酯和C5石油树脂的重量比为2:1。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蜡乳液;所述蜡乳液为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混合;所述面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1:2,底胶的制备原料中微晶蜡乳液和巴西棕榈蜡乳液的重量比为2:1。所述填料为二氧化硅;所述二氧化硅为气相二氧化硅;所述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混合;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和憎水性气相二氧化硅的重量比为1:3。所述润滑剂为润滑脂;所述润滑脂为脲基脂。所述抗菌剂为壳聚糖衍生物;所述壳聚糖衍生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BHT。本例还提供了上述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类似。性能评价将实施例1~14中得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涂在特卫强透析纸上,进行性能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密封强度、易撕性、透气性、抗菌性。1.涂胶纸试样的制备:将实施例1~14中得到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均匀涂布于特卫强透析纸上,先涂底胶,涂胶干量为3g/m2,烘干后,再涂面胶,涂胶干量为4g/m2,再次烘干后即得涂胶纸试样。2.密封强度:根据YY/T0698.7-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附录E“涂胶层密封强度的测定方法”,将涂胶纸的涂胶面与复合膜在热封机上制备密封试件,热封温度为135℃,时间1s,热封压力为4.5bar,热封完成后,按照标准使用拉伸试验机测试密封强度,测试结果为5个试件结果的平均值,单位为N/15mm,结果见表1。3.易撕性:肉眼观察密封强度测试中试件是否出现破纸现象,结果见表1。4.透气性:根据GB/T5402-2003《纸和纸板透气度的测定(中等范围)葛尔莱法》,使用葛尔莱透气度测定仪测试透气性,测试10个试样,其中5个试样正面朝上,5个试样反面朝上,测试结果为10个试样结果的平均值,单位为s,结果见表1。5.抗菌性:根据GB/T21866-2008《抗菌涂料(漆膜)抗菌性测定法和抗菌效果》,将涂胶纸裁成50mm\*50mm大小的试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分为I级和II级,I级适用于抗菌性能要求高的场所,II级适用于有抗菌性能要求的场所,若不能达到II级,则为不合格,结果见表1。根据实施例1~14的对比可以得知,本发明提供的医用吸塑盒热封盖材胶可以为盖材和吸塑盒之间提供适宜的粘接力,同时易撕而不破纸,其不仅透气性好,不影响使用环氧乙烷对吸塑盒内医疗器具的消毒,还具有抗菌性,使长期保存后的医疗用品依然卫生安全。最后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提供文本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文本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文本集中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主题关键词在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第一分布和第二分布的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识别,获得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通过文本识别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通过对文本的非关键句进行清洗,方便了对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标注,提高了知识图谱的构建效率,并通过保留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用户在查阅文本时能够快速的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1.一种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根据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根据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包括: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执行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包括: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执行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包括: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包括: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包括: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10.一种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根据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识别模块,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模块,包括:第一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识别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模块,包括:第二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第一计算单元,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确定关键词评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确定主题关键词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运行所述识别模块;所述识别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本识别装置,还包括:第二计算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优化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一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召回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二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准确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文本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步骤。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步骤。文本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说明书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文本识别方法。本说明书同时涉及一种文本识别装置、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用户在通过网络查询同一领域的信息时,为了方便用户可以在查询信息时,快速的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通过将每篇文章的主题关键句筛选展示给用户,用户通过查看主题关键句即可了解每篇文章中是否包含需要的信息。现有技术中,在提取每篇文章的主题关键句时,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可以通过非监督关键词筛选方法,提取每篇文章的主题关键词,根据每篇文章的每段句子中包含的关键词数量的多少确定主题关键句。然而,由于通过非监督关键词筛选方法提取的主题关键词的准确度不是很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提取每篇文章的主题关键句的准确度,使得用户在查阅文章时,查看的主题关键句不一定是文章的实际主题关键句。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本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说明书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文本识别装置,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文本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包括: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包括: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一分布;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可选的,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执行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包括: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执行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可选的,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包括: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可选的,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包括: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可选的,所述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包括: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文本识别装置,包括: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模块,被配置为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识别模块,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提取模块,包括:第一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识别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提取模块,包括:第二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第一计算单元,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确定关键词评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确定主题关键词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提取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包括:生成关键词分布矩阵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一分布;生成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可选的,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运行所述识别模块;所述识别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文本识别装置,还包括:第二计算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优化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可选的,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一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召回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可选的,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二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准确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所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步骤。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意一项所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具有如下优点: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文本识别方法,包括: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本说明书提供的文本识别方法,提取所述文本集中少量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以及所述文本集中大量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确定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以及第二分布的每个文本输入至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通过对文本的非关键句进行清洗,保留了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对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标注,在构建知识图谱的过程中提高了构建效率,并通过保留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用户在查阅文本时能够快速的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附图说明图1是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文本识别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文本识别过程的处理流程图;图3是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文本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说明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说明书。但是本说明书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说明书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说明书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首先,对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TF-IDF:(TermFrequency-InverseDocumentFrequency)是一种用于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TF意思是词频(TermFrequency),IDF意思是逆文本频率指数(InverseDocumentFrequency)。它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以评估一个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LDA:(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文档主题生成模型),是一种文档主题生成模型,也称为一个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包含词、主题和文档三层结构。它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或语料库中潜藏的主题信息。关键词:是用于表达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或文章等文本的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短语或词组。实际主题关键词:是通过人工对少量的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或文章等文本标注出的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短语或词组;并且人工对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或文章等文本标注出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的精准度较高。主题关键词:是通过TF-IDF或LDA对大量的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或文章等文本标注出的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短语或词组,并且通过TF-IDF或LDA对大量的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学术论文或文章等文本的主题关键词的标注效率较快。在本说明书中,提供了一种文本识别方法。本说明书同时涉及一种文本识别装置、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逐一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说明书一实施例的文本识别方法的流程图,包括步骤102至步骤108。步骤102: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本说明书一实施中所述多个文本的文本集可以是由多篇文章组成的文本集或者多篇新闻报道组成的文本集,其中,不论是多篇文章组成的文本集或多篇新闻报道组成的文本集均属于同一领域的文本集。例如,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足球,承载搜索引擎的平台会展示关于足球的大量文章、新闻和图片,大量文章、新闻和图片均属于体育足球这一领域。此处,将以所述文本集为由文章组成的文本集为例,对所述文本识别方法进行描述。基于此,用户在搜索关于某方面的知识的情况下,通常会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文章来进一步的了解,在搜索引擎提供关于某方面知识的文章情况下,为了能够让用户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会将该文章的关键句提取出来,向用户优先展示,进而能够让用户准确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否为自己需要的文章。本说明书提供的文本识别方法,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关键句,在获取多个文本组成的文本集后,通过将文本集中少量的文本提取出实际主题关键词,将文本集中大量的文本提取关键词,根据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语句中的分布确定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语句中的分布确定第二分布,将携带有第一分布与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至分类器进行关键句识别,提高了识别每个文本的关键句的准确性,并将非关键句进行清洗,保留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作为展示给用户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展示给用户的关键句是对应文章的实际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对篇章级别的事件抽取,是知识图谱构建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篇章级别的事件进行提取关键句并将非关键句进行清洗,对于在后续的事件抽取的准确性及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本的非关键句进行清洗,保留了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对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标注,在构建知识图谱的过程中提高了构建效率。例如,一篇新闻报道文章,报道了一场车祸事故,该新闻报道文章描述内容有10000字,而某些用户在看新闻报道时,只关注该新闻的主要内容,该新闻的主要内容为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受伤人数等信息,则该新闻的关键句为在2019年4月17日上午八点整在A地点发生一场车祸,无任何人受伤。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包括: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具体的,在进行后续的文本中关键句识别的过程是对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文本的关键句进行识别,即获取的所述多个文本的文本集为垂直领域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创建的所述文本集。此处,所述垂直领域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大的领域下,垂直细分出的多个小领域,细分出的所述小领域均属于所述垂直领域内的小领域。例如,在体育垂直领域内,田径属于体育垂直领域细分出的二级领域,可以将田径确定为体育垂直领域内的一个类别。进一步的,田径二级领域还可以分为更多的三级领域,例如,百米、接力、马拉松均属于田径二级领域细分出的三级领域。因为在垂直领域的本文集中,关键词的属性是相近的,并且关键词的种类是有限的,在获取垂直领域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并根据所述垂直领域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创建文本集,在后续的文本关键句的识别过程中,识别的是同一领域的文本,使得获得的文本的关键句能够更加准确。步骤104: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具体的,根据上述获取的文本集,进一步,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主题关键词,以及获取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其中,所述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为通过设定的算法或者设定的模型提取的,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提取的。例如,由100篇关于足球的文章组成文本集,通过设定的模型对这100篇文章进行提取关键词,确定主题关键词为“足球”、“胜负”和“比分”,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100片文章中的一篇文章进行标注关键词,确定实际主题关键词为“足球”、“胜负”、“比分”、“球队”、“主/客场”、“比赛时间”和“球员”。基于此,可以确定通过人工标注的实际主题关键词中包含的关键词丰富度要大于通过设定的模型提取的主题关键词中包含的关键词丰富度。在上述获取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获取的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通过人工提取,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述: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具体的,在获取所述多个文本的文本集的基础上,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少量的文本进行人工提取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经过人工提取的少量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实际应用中,仍以上述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为“花的绽放,花的凋零,并不意味着花的生命在消亡……”为例,对人工提取过程进行描述,根据人工标注确定该段话的关键词包括“花”、“的”、“绽放”、“凋零”、“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和“消亡”,通过理解该段话的描述内容确定实际主题关键词为“花”、“绽放”、“凋零”和“消亡”。通过人工提取少量的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可以保证提取的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的准确性,可以为后续识别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提供衡量标准,保证了后续的识别的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准确性高。在上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述: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具体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每个文本的关键词,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识别出的关键词即可作为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基于此,所述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的过程,是通过遍历每个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进行确定主题关键词。例如,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为“花的绽放,花的凋零,并不意味着花的生命在消亡……”,通过分词处理算法确定该段话的词分别为“花”、“的”、“绽放”、“凋零”、“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和“消亡”,将这11个关键词均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获得的该段话的主题关键词为“花”。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主题生成模型在识别主题关键词时,需要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才可以保证主题生成模型识别出的主题关键词更准确,所述主题生成模型的训练过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样本库进行训练,本书明书在此不做任何限定。在上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本说明书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具体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中出现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中的逆向关键词频率,将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以及频次进行乘积确定为每个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将所述关键词评分与关键词评分阈值进行比较,若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则将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若所述关键词评分小于等于关键词评分阈值,则不对关键词评分小于等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做任何处理。具体实施时,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每个文本中的逆向关键词频率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计算:确定所述每个文本中每个关键词的权重,通过权重确定每个关键词相对于对应的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此处,所述每个关键词的权重可以通过将每个关键词与预设关键词库中的关键词进行匹配,所述关键词库中的关键词均具有对应的权重,将与关键词库中匹配的关键词赋予关键词库中记录的权重,即可根据每个关键词的权重确定每个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或者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每个文本中的逆向关键词频率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计算:以对数函数的方式确定每个关键词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例如,在一千万篇文章中,“中国”这个词在一千篇文章中出现过,通过对数函数确定“中国”这个关键词在这一千万篇文章中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为lg(10000/1000)=4。实际应用中,仍以上述一段话为“花的绽放,花的凋零,并不意味着花的生命在消亡……”为例,对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的另一种方法进行描述,通过分词处理算法确定该段话的词分别为“花”、“的”、“绽放”、“凋零”、“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和“消亡”,每个关键词的匹配频次为“花”匹配频次为3,“的”匹配频次为3,“绽放”、“凋零”、“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和“消亡”匹配频次均为1,根据计算确定“花”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为0.7,“的”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为0.1,“绽放”、“凋零”、“意味”、“生命”和“消亡”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为0.5,“并”、“不”和“在”的逆向关键词频率为0.2,根据计算确定“花”的关键词评分为2.1,“的”的关键词评分为0.3,“绽放”、“凋零”、“意味”、“生命”和“消亡”的关键词评分为0.5,“并”、“不”和“在”的关键词为0.3,关键词评分阈值为1,则关键词“花”确定为该段话的主题关键词。除此之外,在提取每个文本主题关键词还可以通过TF-IDF统计方法或者LDA文档主题生成模型进行提取,本书明书在此不再赘述。在对主题关键词进行提取的过程中,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实现对所述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进行提取,保证了提取的主题关键词的准确性,以及提取主题关键词的提取效率,为后续的更准确的识别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步骤106: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具体的,上述通过对每个文本进行提取主题关键词,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基于此,根据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确定所述第一分布,根据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确定第二分布。具体实施时,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第一分布为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每个语句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第一分布;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第二分布为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每个语句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第二分布。在上述确定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的生成过程,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述: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一分布;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具体的,根据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将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语句层面的分布矩阵确定为所述第一分布,根据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将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语句层面的分布矩阵确定为所述第二分布。实际应用中,以两篇文本doc1和doc2为例,对确定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过程进行描述,其中,doc1:我喜欢踢足球;doc2:我喜欢打网球;提取主题关键词为“我”和“喜欢”,实际主题关键词为“足球”和“网球”,关键词矩阵以及实际关键词矩阵中元素值代表词频;根据主题关键词在两篇文本中的分布确定关键词矩阵为:其中,A11、A12、A21和A22均为1,表示“我”和“喜欢”在两篇文本doc1和doc2中出现的频次均为1;根据实际主题关键词在两篇文本中的分布确定实际关键词矩阵为:其中,B11与B22为1,B12与B21为0,表示“足球”在文本doc1中出现的频次为1,在文本doc2中出现的频次为0,“网球”在文本doc中出现的频次为0,在文本doc2中出现的频次为1。通过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的语句层面的分布确定关键词分布矩阵,将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的第一分布,确定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的语句层面的分布确定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将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的第二分布,通过以矩阵的方式作为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能够更直观的确定主题关键词以及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分布情况。步骤108: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具体的,根据上述确定的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第二分布,基于此,将所述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文本集中文本输入至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具体实施时,通过分类器对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文本进行识别,获得的每个文本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分类器的识别过程是通过将携带有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文本中的语句均进行计算关键句概率,所述分类器输出的文本中会存在每个语句的关键句概率,将概率大于等于预设阈值的语句作为关键句,将概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语句作为非关键句,并可以将输出的关键句以文本为单位创建两个集合,一个集合为与文本对应的关键句集合,另一个集合为与文本对应的非关键句集合。具体实施时,分类器输出的文本中,可以对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分别进行不同的标注,可以对关键句以高亮的方式进行标注,将非关键句不进行标注,易于快速识别出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所述分类器输出的每个文本中至少存在一种标注,是对文本中的关键句进行标注的。例如,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语句为:“今天阳光明媚,我要去公园散步”,将该段话输入至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对应的语句为“今天阳光明媚,我要去公园散步”,其中,“我要去公园散步”为关键句通过以文字线条加粗的方式标注为关键句。在上述所述分类器识别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执行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包括: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具体的,通过为每个文本中的语句赋予权重、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根据上述第一分布对应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构建所述分类器,其中,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语句的对应权重通过所述每个语句中包含的关键词的逆向关键词频率进行设定。基于此,在通过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后,相应的,通过所述分类器对所述多个文本的文本集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具体实施时,所述预设分类规则可以为:包含关键词的语句定义为关键句、将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分为两个集合和/或以文本为单位将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进行整合等分类规则,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预设分类规则可以根据应用场景进行设定,本说明书在此不做任何限定。通过采用分类器对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进行识别,相对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不需要大量标注数据的情况下,即可对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进行识别,节省了在深度学习的方法中标注数据的成本。在上述通过所述分类器对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具体优化所述分类器的过程如下所述: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具体的,根据所述分类器输出的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和非关键句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通过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对所述分类器中的每个文本对应的语句的权重进行调整,在调整每个文本对应的语句的权重过程中,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对每个文本对应的语句的权重进行调整,根据每次调整后的权重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是否趋近于1,若否,则继续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迭代,不断的调整每个文本对应的语句的权重,直至使得所述召回率和/或准确率趋近于1,再通过随机抽取少量的文本样本经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少量的文本进行标注,对分类器进行训练,使得获得的所述分类器的识别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准确性将更高。除此之外,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F1参数,根据每个文本的F1参数优化所述分类器。F1参数是根据所述召回率以及准确率进行确定的,可以理解为综合所述召回率以及准确率的标准确定的一个综合标准。例如,有1400篇文章,关于足球的文章有300篇,关于篮球的文章有300篇,关于田径的文章有800篇,现在以检索田径文章为目的进行检索这1400篇文章,获取到200篇关于足球的文章、100篇关于篮球的文章以及100篇关于田径的文章,则本次检查的准确率为200/(200+100+100)=50%,召回率为200/300=66.7%,F1参数为50%\*66.7%\*2/(50%+66.7%)=57.1%。在上述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召回率的计算过程如下所述: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具体的,所述召回率=实际关键句数目/关键句总数目,所述召回率用于衡量所述分类器识别的关键句的准确性,若召回率越高,则说明分类器识别关键句的准确性越高,反之,若召回率越低,则说明分类器识别关键句的准确性越低。在上述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准确率的计算过程如下所述: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具体的,所述准确率=实际关键句数目/关键句数目,所述准确率用于衡量所述分类器识别的关键句的准确性,若准确率越高,则说明分类器识别关键句的准确性越高,反之,若准确率越低,则说明分类器识别关键句的准确性越低。在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所述召回率以及所述准确率均应用到,为了能够使得所述分类器识别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更准确,还可以根据所述召回率以及准确率进行融合确定一个度量值,这个度量值为F1参数,通过F1参数对所述分类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得所述分类器的识别准确性变得更高。本说明书提供的所述文本识别方法,通过采用统计算法或主题生成模型获取每个文本集中的主题关键词,以及通过人工提取的方法提取少量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提取关键词的高成本问题,进一步根据提取的所述主题关键词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确定第一分布以及第二分布,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均为矩阵分布形式,能够更直观确定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与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将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输出至所述分类器进行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同时通过所述准确率和/或召回率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保证了所述分类器识别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准确性,并提高了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效率,本说明书提供的所述文本识别方法,通过对文本的非关键句进行清洗,保留了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对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标注,在构建知识图谱的过程中提高了构建效率。下述结合附图2,以本说明书提供的文本识别方法对体育新闻相关文章的识别的应用为例,对所述文本识别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具体步骤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18。步骤202:获取大量体育新闻文章组成的体育文本集。具体的,体育新闻文章为同一领域的同一类别的体育新闻文章。步骤204:提取每篇体育新闻文章的主题关键词。具体的,通过LDA或者TF-IDF对每篇体育新闻文章进行主题关键词提取。步骤206:获取少量体育新闻文章中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具体的,通过在大量体育新闻文章中随机选取少量的体育新闻文章进行人工提取少量的体育新闻文章的实际主题关键词。步骤208:根据主题关键词在每篇文章中语句层面的分布确定关键词分布矩阵。步骤210:根据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每篇文章中语句层面的分布确定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其中所述步骤204和步骤206并列执行,所述步骤208和步骤210并列执行。步骤212:将关键词分布矩阵和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输入至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步骤214:获得每篇体育新闻文章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216:根据每篇体育新闻文章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准确率。步骤218:根据准确率调整分类器中每篇体育新闻文章中包含的语句的权重。具体的,通过准确率调整分类器中每篇体育新闻文章中包含的语句的权重,使得分类器识别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准确度更高。本说明书提供的所述文本识别方法,通过采用统计算法或主题生成模型获取每个体育新闻文章的主题关键词,以及通过人工提取的方法提取少量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提取的高成本问题,进一步根据提取的主题关键词以及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在每个体育新闻文章中的分布,确定关键词分布矩阵和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能够更直观确定实际主题关键词与主题关键词在每个体育新闻文章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将关键词分布矩阵以及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输出至分类器进行每个体育新闻文章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同时通过准确率对分类器进行优化,保证了分类器识别每个体育新闻文章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准确性,并提高了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效率。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文本识别装置实施例,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实施例的文本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302,被配置为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模块304,被配置为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模块306,被配置为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识别模块308,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取模块304,包括:第一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识别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取模块304,包括:第二分词处理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第一计算单元,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确定关键词评分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确定主题关键词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取模块304,进一步被配置为: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306,包括:生成关键词分布矩阵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一分布;生成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二分布。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运行所述识别模块308;所述识别模块308,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文本识别装置,还包括:第二计算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优化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一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召回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二统计子模块,被配置为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准确率子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302进一步被配置为: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本说明书提供的文本识别装置,通过采用统计算法或主题生成模型获取每个文本集中的主题关键词,以及通过人工提取的方法提取少量文本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提取关键词的高成本问题,进一步根据提取的所述主题关键词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确定第一分布以及第二分布,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均为矩阵分布形式,能够更直观确定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与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每个文本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将所述第一分布以及所述第二分布输出至所述分类器进行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同时通过所述准确率和/或召回率对所述分类器进行优化,保证了所述分类器识别每个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准确性,并提高了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效率,本说明书提供的所述文本识别方法,通过对文本的非关键句进行清洗,保留了文本的关键句,方便了对文本的关键句进行标注,在构建知识图谱的过程中提高了构建效率。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文本识别装置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本识别装置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文本识别装置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图4示出了根据本说明书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的结构框图。该电子设备400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器410和处理器420。处理器420与存储器410通过总线430相连接,数据库450用于保存数据。电子设备400还包括接入设备440,接入设备440使得电子设备400能够经由一个或多个网络460通信。这些网络的示例包括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个域网(PAN)或诸如因特网的通信网络的组合。接入设备440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的任何类型的网络接口(例如,网络接口卡(NIC))中的一个或多个,诸如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接口、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接口、以太网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蜂窝网络接口、蓝牙接口、近场通信(NFC)接口,等等。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的上述部件以及图4中未示出的其他部件也可以彼此相连接,例如通过总线。应当理解,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结构框图仅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而不是对本说明书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增添或替换其他部件。电子设备40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静止或移动电子设备,包括移动计算机或移动电子设备(例如,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上网本等)、移动电话(例如,智能手机)、可佩戴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或其他类型的移动设备,或者诸如台式计算机或PC的静止电子设备。电子设备400还可以是移动式或静止式的服务器。其中,处理器420用于执行如下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并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将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输入至主题生成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识别,输出关键词并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提取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主题关键词,包括:通过分词处理算法对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根据分词处理结果确定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关键词;计算所述关键词在对应的文本匹配的频次,以及所述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逆向关键词频率;根据所述频次与所述逆向关键词频率二者的乘积确定所述关键词的关键词评分;将所述关键词评分大于关键词评分阈值的关键词作为所述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获取从所述文本集中至少一个文本中提取的实际主题关键词,包括:从所述文本集中随机选取至少一个文本,随机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通过人工提取相应的实际主题关键词;获取所述人工提取的所述至少一个文本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一分布,以及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在所述文本集中每个文本的第二分布,包括: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一分布;根据所述每个文本中语句包含的实际主题关键词,生成所述每个文本在语句层面的实际关键词分布矩阵,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可选的,所述分类器,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构建:根据所述关键词分布矩阵与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关联关系、预设分类规则以及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语句的对应的权重,构建所述分类器;相应的,执行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包括:将携带所述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和所述实际主题关键词分布矩阵的所述文本集中的文本输入所述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可选的,所述将携带所述第一分布和所述第二分布的所述文本集中文本输入分类器进行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识别,获得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步骤执行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文本集中文本的关键句和非关键句的数目,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准确率;根据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和/或所述准确率优化所述分类器。可选的,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包括:统计所述每个文本中包含的关键句总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总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召回率。可选的,所述计算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包括:统计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数目以及输出的所述每个文本的关键句中包含的实际关键句数目;计算所述实际关键句数目与所述关键句数目二者的比值,作为所述每个文本的准确率。可选的,所述获取多个文本的文本集,包括:获取垂直领域内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根据所述多个文本创建所述文本集。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子设备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电子设备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本说明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步骤。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文本识别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所述计算机指令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说明书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说明书,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说明书所必须的。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以上公开的本说明书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说明书。可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说明书。本说明书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的系统中,通过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这样,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可以加快业务进程意外挂掉后的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1.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安装有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的系统中,所述方法包括: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低电平状态调整为高电平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守护进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初始化DPDK,获取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导出共享数据结构;其中,所述共享数据结构用于在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之间共享所述多个网口的状态信息;相应地,所述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低电平状态调整为高电平状态,包括:基于所获取的管理权限,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低电平状态调整为高电平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连接所述守护进程,以使得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根据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获取所述多个网口的原始状态;其中,所述原始状态为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在所述业务进程初始化之后的高电平状态;通过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对应的原始状态进行比较;若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不同,则将所述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通知前台程序,以使得所述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其中一个网口的状态变化,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向所述业务进程发送通知信息;根据所述通知信息,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状态变化的其中一个网口对应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获取的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记录在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包括: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对DPDK进行初始化,以实现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之间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进行控制面作业和数据面作业;其中,所述控制面作业是调用DPDK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执行第一任务,所述数据面作业是调用DPDKAPI执行第二任务;其中,所述第一任务至少包括为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配置第二任务,所述第二任务至少包括利用其中一个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执行收发数据包任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退出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是否调用完成;若判断到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回收所述业务进程使用的内存资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调用DPDKAPI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调用DPDKAPI之前,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在调用DPDKAPI之后,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相应地,所述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是否调用完成,包括: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的序列号是否为偶数;若DPDKAPI的序列号是偶数,则将判断结果确认为所述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向所述守护进程发送连接请求;基于所述守护进程对所述连接请求的响应,若所述业务进程接收到所述守护进程反馈的响应消息,则确定所述业务进程与所述守护进程连接成功,执行所述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的步骤。10.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包括初始化单元、获取单元和连接单元;其中,所述初始化单元,配置为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低电平状态调整为高电平状态;所述获取单元,配置为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所述连接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高电平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11.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业务进程重启程序,所述业务进程重启程序被至少一种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13.一种业务进程重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装置。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通信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背景技术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ataPlaneDevelopmentKit,DPDK)是基于Linux系统运行的用于快速数据包处理的函数库和驱动集合,可以加大提高数据处理性能和吞吐量,提高数据平面应用程序的工作效率。然而,在DPDK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业务进程意外挂掉,需要重新初始化网口,然后才能接入DPDK,导致业务进程重启速度缓慢,进而降低了数据处理效率。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可以加快业务进程意外挂掉后的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的系统中,该方法包括: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包括初始化单元、获取单元和连接单元;其中,初始化单元,配置为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获取单元,配置为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连接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储存有业务进程重启程序,该业务进程重启程序被至少一种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如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系统,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DPDK的系统中,通过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这样,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守护进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的具体硬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ataPlaneDevelopmentKit,DPDK)是一种基于Linux系统进行的,用于快速数据包处理的函数库与驱动集合,能够极大提高数据处理性能和吞吐量,提高数据平面应用程序的工作效率。DPDK通过创建环境抽象层来为不同的工作环境创造函数库集,创建后使用者即可将自己的应用与函数库进行连接,从而绕过Linux的内核协议栈。换句话说,在Linux的内核看来,DPDK是一个普通的用户态进程,它的编译、连接和加载方式和普通程序相同,也就是说,DPDK在用户空间实现了一套数据平面来进行数据包的收发与处理。目前部署有DPDK的网络设备、平台,位于内核层的所有网口都会被用户层中基于DPDK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接管,而这些网口的配置信息也会统一存储在基于DPDK的API接口文档中。所以,业务进程又包含两大步骤,即业务进程对网口进行初始化接入DPDK,然后利用DPDK的预设函数通过网口进行作业。目前业界使用DPDK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数据包读写(Input&Out,IO)和业务处理通过进程分离以及数据包IO和业务处理在同一个进程内;其中,(1)数据包IO和业务处理通过进程分离,划分小部分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出来,数据包读写进程独占,剩余核心业务进程独占。这种模式对于CPU核数较少的低端设备不合适,数据包IO进程占用的CPU处理能力被浪费,不具有全硬件平台覆盖能力;(2)数据包IO和业务处理在同一个进程内,将DPDK的业务进程进行整合,将数据包IO和业务处理合并在统一的业务进程呃逆,根据是否有失效转移(failover)机制分成两种,存在如下缺点:对于无failover机制,业务进程由于某种原因退出后,网卡会改变状态,重新拉起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处理网卡初始化,业务恢复慢;对于有失效转移机制,业务进程挂掉后单独拉起,但对于某些常见的场景不适合。比如单个业务进程挂掉后,其他业务进程并不知道业务进程挂掉的信息,这时候单进程重启时显然不满足这种场景,另外采用该模型需要深度修改现有的业务进程初始化代码,对于已经架构好的DPDK系统,实施难度较大。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DPDK的系统,该方法可以包括:S101: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网口在使用时,需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上的准备,硬件准备就是网口是否上电,比如网线的插入与拔出,只有在网口上电后网口才能进行使用;在网口进行上电后,还要进行软件上的准备,即使用网口的进程还需要对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在实际使用中,网口一般具有两个状态,即低电平(down)状态和高电平(up)状态,而初始化过程就是将网口由down状态拉起为up状态,只有在up状态下,网口才能被使用。还需要说明的是,守护进程是一类在后台运行的特殊进程,用于执行特定的系统任务,其开启与结束都独立于用户终端。在本实施例中,守护进程主要用于网口状态管理,所以在守护进程启动后,就会对多个网口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即将down状态的多个网口拉起为up状态。同时,在守护进程的生命周期内,守护进程会一直保持网口的up状态。S102: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业务进程的本质是调用DPDK进行作业的进程,而一个业务进程内又包含多个独立的任务,一般是一个控制面任务和多个数据面任务,其中,控制面任务主要包括建立连接、监听状态、退出连接以及配置下发数据面任务,而数据面任务就是利用网口进行数据包IO的任务。所以,业务进程会通过多个网口与DPDK建立连接,一个网口和一个数据面任务相对应,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实际上为多个。还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使用中,业务进程每次与DPDK连接前都需要初始化网口,即将网口状态由down状态拉到up状态,然后再通过初始化后的网口连接DPDK进行作业。如果业务进程意外挂掉,那么业务进程所使用的多个网口都会从工作的up状态变成down状态,如果在多产品联合部署的系统中时还会引起主备系统的切换;然后,业务进程重启时需要将所有的网口从down状态再次拉起到up状态,然后再连接DPDK进行作业,这个过程导致业务进程重启速度慢,进而降低了数据处理效率。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提供独立的用于管理网口状态的守护进程,即守护进程与业务进程分离,而守护进程主要用来维持网口的up状态,这时候如果业务进程意外挂掉,那么守护进程将会继续维持网口的up状态。这样,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业务进程只要从守护进程获取网口up状态的网口(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就可以实现业务进程与DPDK之间的连接,避免了业务进程重启时对网口的重新初始化,加快了重启速度。S103: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守护进程与业务进程分离,这时候业务进程可以直接从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也即up状态对应的网口,然后实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此时无需重新将网口的状态从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所以加快了重启速度。还需要说明的是,DPDK在很多公司已经进行广泛使用以提高数据包的处理速度,而本实施例的提供的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即独立提供维持网口up状态的守护进程,无需深度修改DPDK的原始程序,可以直接对已经架构好的DPDK进行升级,加快业务进程的重启速度,进而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通过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这样,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数据平面开发套件DPDK的系统中,该方法可以包括:S201: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初始化DPDK,获取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安装有DPDK的系统而言,DPDK会接管网口的管理,所以在启动守护进程后,需要控制所述守护进程连接DPDK进行初始化,获取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部分的DPDK的使用场景,为了达到更高的性能都采用多进程的形式运行在不同的核心线程上,此时为了保证多个进程的关键信息(比如内存资源)一致,需要将公共的数据储存在同一个文件中,这样任何一个进程对数据的修改都可以影响到其他进程。基于此,多进程系统中,不同的进程又可分为两种角色,即primary角色和secondary角色;其中,通过primary角色运行的进程称为primary进程,能够创建可供其他进程共享的关键资源;通过secondary角色运行的进程称为secondary进程,只能使用由primary进程创建的关键资源而不可以创建关键资源;换句话说,secondary进程需要在primary进程运行之后启动,无法独立启动。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守护进程在架构上属于primary进程,需要以primary角色启动。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S201还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导出共享数据结构;其中,所述共享数据结构用于在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之间共享所述多个网口的状态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作为primary进程,守护进程能够创建与其他进程共享的关键资源,在本实施中,所述共享数据结构就是所述守护进程创建的与所述业务进程共享网口状态信息的资源,也即业务进程通过在共享数据结构中读取、写入信息,实现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的信息共享。更进一步的,由于守护进程主要用于对网口状态的管理,所以该共享数据结构主要用于所述多个网口的状态信息(即每个网口的网口状态是up状态和down状态);同时,共享数据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的拷贝量,降低系统运行负荷。还需要说明的是,DPDK作为多进程组件,本身具有内在的共享数据机制,用于DPDK的多进程之间共享数据,这与守护进程所导出的共享数据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守护进程所导出的共享数据结构是非DPDK共享内存结构,是向内核申请的单独数据空间。S202:基于所获取的管理权限,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需要说明的:守护进程统一对多个网口进行初始化,即拉起down状态的多个网口得到up状态的多个网口,使得所有网口都处于随时与业务进程连接进行作业的状态。S203: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业务进程需要从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也就是获取up状态的网口连接DPDK,所以需要在所述守护进程启动后连接守护进程,然后连接DPDK。在这里,如果是业务进程首次启动,需要连接守护进程然后获取up状态网口;如果业务进程是在进行重启,那么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业务进程仍然与守护进程保持连接,只是业务进程与DPDK的连接挂掉了,那么可以直接从守护进程获取网口连接DPDK;如果业务进程挂掉时与守护进程的连接也断开了,那么业务进程需要重新连接守护进程,然后得到网口连接DPDK。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203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连接所述守护进程,以使得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根据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获取所述多个网口的原始状态;其中,所述原始状态为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在所述业务进程初始化之后的第二状态;通过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对应的原始状态进行比较;若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不同,则将所述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通知前台程序,以使得所述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业务进程意外挂掉后进行重启的情况下,由于守护进程负责网口状态的管理,所以网口并不会因为业务进程挂掉而从up状态变为down状态,所以网口的状态理论上仍然是up状态。但是,如果在业务进程挂掉期间,设备产生了硬件故障或者错误,可能导致某些网口的状态变为down状态,此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干预才能恢复网口的状态。基于此,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需要判断网口的状态是否与第二状态一致;如果网口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可能在业务进程挂掉的器件产生了硬件故障或者软件错误,此时需要通知前台人员进行干预;如果网口的状态没有改变,那么可以通过该网口连接DPDK继续作业;这样,业务进程退出后也能感知网口状态的变化,这样在多数据面任务中,业务进程重启后,数据面任务也能感知到其他数据面任务在业务进程退出后的中断。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业务进程来说,需要通过多个网口与DPDK进行连接;那么业务进程重启时,如果部分网口的状态为up状态,部分网口的状态为down状态,那么业务进程是会通过那些up状态的网口恢复与DPDK的连接,然后在工作人员将那些down状态的网口拉起为up状态后,业务进程再通过那些网口与DPDK进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连接,比如业务进程通过守护进程预留的预设接口连接守护进程,进而连接DPDK进行工作;预留接口可以采用LinuxUnix域套接字,LinuxUnix域套接字是一种用于不同主机通信的高效率连接方法,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接口,本实施例不做限定。在采用LinuxUnix域套接字作为预留接口的情况下,只要守护进程已经接管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那么业务进程通过LinuxUnix域套接字发起的连接已经可以被守护进程获取,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守护进程接管网口监听之后,业务进程就可以通过套接字接入守护进程,然而此时守护进程可能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守护进程还没有拉起所有的网口或者守护进程还没有完成上一退出的业务进程的遗留任务。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连接所述守护进程,可以包括: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向所述守护进程发送连接请求;基于所述守护进程对所述连接请求的响应,若所述业务进程接收到所述守护进行反馈的响应消息,则确定所述业务进程与所述守护进程连接成功,执行所述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的步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守护进程来说,在其启动之后,业务进程就可以通过预设接口接入守护进程,但是守护进程首次启动之后需要对所有网口进行初始化,可能并没有做好与业务进程连接的准备;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守护进程还负责内存池的维护和回收,如果守护进程还没有处理完毕上一退出的业务进程的遗留问题,此时并不适合再次接入新的业务进程,所以在此设置响应机制,即业务进程通过预设接口连接守护进程后,如果守护进程反馈预设的响应字段,则确认连接成功;如果没有收到预设的响应字段,那么守护进程不接受业务进程的连接,业务进程将持续请求连接,直至接收到守护进程反馈预设的响应字段。具体的响应字段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还需要说明的是,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共享数据结构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诸如包括有内存映射、共享内存等,其中,内存映射至少包括mmap(一种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共享内存至少包括分为Posix共享内存区和SystemV共享内存区,Posix表示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PortableOperatingSystemInterface),Posix标准定义了操作系统应该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接口标准,SystemV又被称为AT&TSystemV,是Unix操作系统众多版本中的一支。通过这些获取共享数据结构的方式,业务进程可以直接获取守护进程的监听的网口状态,同时也可以将感知的网口状态写入共享数据结构使得守护进程感知,避免重复性的数据拷贝,具有很高的操作效率。S204: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对DPDK进行初始化;需要说明的是,业务进程通过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以secondary角色连接DPDK,即业务进程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up状态网口连接DPDK,而不是先对网口进行初始化然后再连接DPDK,所以业务进程的重启速度会明显提高。S205: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进行控制面作业和数据面作业;其中,所述控制面作业是调用DPDK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用DPDKAPI表示)执行第一任务,所述数据面作业是调用DPDKAPI执行第二任务;其中,所述第一任务至少包括为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配置第二任务,所述第二任务至少包括利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执行收发数据包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在业务进程接入DPDK之后,就可以按照常规流程调用DPDK中的预设函数进行相应作业,主要作业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控制面作业(数据分配、下发以及其他控制层面的消息处理)和数据面作业(数据包处理、收发),一般情况下,一个业务进程仅含有一个控制面作业,但是可以包括多个数据面作业,一般一个数据面作业是指利用一个网口执行收发数据的任务;同时,数据面作业是根据控制面作业所分配的任务进行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业务进程进行正常作业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若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其中一个网口的状态变化,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向所述业务进程发送通知信息;根据所述通知信息,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状态变化的其中一个网口对应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获取的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记录在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守护进程只能在primary层面上监听到网口状态改变,而不能直接调用DPDKAPI获取网口的实际状态,所以当守护进程监听到网口状态改变时,需要通知业务进程,业务进程通过调用DPDKAPI获取网口的实际状态,写入共享数据结构。其中,守护进程向业务进程发送消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守护进程预留和业务进程沟通的消息通道;也可以在共享数据结构中单独留出数据空间用于通知消息的交互。在业务进程接收到守护进程的通知消息后,可以通过调用DPDKAPI获取网口实际状态并记录在共享数据结构中,这样守护进程也得知了网口实际状态。S206:在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退出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是否调用完成;这里,对于S206来说,如果DPDKAPI调用完成,那么可以执行S207;如果DPDKAPI没有调用完成,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20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业务进程退出,守护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回收业务进程调用的内存资源,以便分配给其他进程。但是业务进程的退出存在两种情况,业务进程的正常退出和意外挂掉,在业务进程正常退出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内存资源回收;在业务进程意外挂掉的情况下,说明业务进程还需要重连以完成后续工作(即使业务进程不重连也需要其他进程或者上级对其进行处理),此时不可进行内存资源回收,而通过DPDKAPI的调用情况可以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情况。还需要说明的是,DPDKAPI,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DPDK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业务进程正是通过调用DPDKAPI进行作业,在业务进程正常退出,其DPDKAPI必然已经调用完成;而业务进程意外退出时,由于作业没有完毕,所以其调用的DPDKAPI仍在调用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在DPDKAPI没有调用完成的情况下,这时候发生了业务进程断开的情况,可以认为是业务进程挂掉,需要再次重启,此时守护进程等待业务进程重新连接,然后业务进程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工作网口再次接入DPDK,继续作业。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判断DPDKAPI有没有调用完成可以通过DPDKAPI序列号保护机制进行,在调用DPDKAPI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调用DPDKAPI之前,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在调用DPDKAPI之后,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若DPDKAPI的序列号是偶数,则将判断结果确认为所述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序列号保护机制,DPDKAPI的初始值为0,如果DPDKAPI的序列号为奇数时,说明其还在调用中;如果DPDKAPI的序列号为偶数,说明处于未被调用的状态中。当然,如果DPDKAPI的初始值为奇数,则判断方式相反,即判断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的序列号是否为奇数,如果是,则调用完成,这种实施方式也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业务进程中,数据面作业需要对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处理时将会对使用的那部分内存进行上锁,避免使用中其他进程调用那部分内存,如果没有序列号机制,业务进程有可能在对守护进程的DPDK共享内存加锁后挂掉,业务进程再次启动后就会造成死锁;控制面作业一般是对于控制层面的处理量而不涉及具体数据包的收发,所以不涉及对内存的锁定,所以,在控制面作业时,可以不采用序列号保护机制,仅在数据面作业时对激活序列号保护机制。S207: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回收所述业务进程使用的内存资源;需要说明的而是,如果退出的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则确认业务进程是正常退出,然后回收分配给业务进程使用的内存资源。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中,在业务进程退出后,其使用的内存资源并不一定都可以被回收。比如,业务进程中的数据面作业存在收发数据包任务,可能该作业已经接收数据包将其存储在被分配的内存资源中,然后按照发送数据包的命令将任务绑定在网口队列中,等待网口将其转发,此时,业务进程已经完成相应作业可以正常退出,但是存储有待发送数据包的内存资源是不可以进行回收的,需要保持分配状态,直到网口完成相应任务才会释放内存资源。具体地,在在一些实施例中,S207可以包括:判断内存资源是否属于绑定在网口的待执行第二任务队列所使用的内存资源;其中,所述第二任务队列为所述第二任务组成的队列;若内存资源不属于绑定在网口的待执行第二任务队列所使用的内存资源,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回收所述内存资源。这样,能够保证网口任务队列中涉及的内存资源不会被回收,保证网口任务队列可以正常进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通过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这样,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同时,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另外,通过DPDKAPI保护机制,能够进一步确认业务进程的退出状态,防止死锁的出现。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中守护进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DPDK的系统中,其中,守护进程的工作流程包括:S301:守护进程启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接收到启动命令后,首先启动守护进程,进行网口的初始化和管理;一般在网口完成上电后,守护进程就会随之启动。S302:以primary角色初始化DPDK;需要说明的是,守护进程调用DPDK初始化接口,以Primary角色初始化,接管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S303:导出共享数据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守护进程所导出的共享数据结构是非DPDK的共享数据结构(DPDK有自己的共享内存机制,用于DPDK内部任务中共享数据),而此处的共享数据结构是守护进程向内核申请的、用于和业务进程进行共享数据的一块内存。S304:初始化所有网口;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初始化网口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即每次业务进程重启后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拉起网口,使得业务进程重启比较慢。在本申请中,在守护进程启动时即完成对所有网口的初始化,所以业务进程重启时不再需要对网口初始化,重启速度得到了较大提升,业务进程挂掉后的重启时间基本在1秒左右,用户层面几乎无感知。S305:监听业务进程接入;需要说明的是,完成前述步骤后,此时初始化已完成,守护进程等待业务进程连接。S306:判断业务进程是否接入;这里,对S306来说,如果判断结果为是,那么可以执行S307;如果判断结果为否,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305。S307:向业务进程反馈响应消息;这里,对于S306来说,如果判断结果为是,那么可以执行S307;如果判断结果为否,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305。需要说明的是,若监听到业务进程的接入请求,同时守护进程已经做好了与业务进程的连接准备,则守护进程会应答业务进程的接入请求,即向业务进程反馈响应消息。因为在守护进程接管网口监听后,业务进程已经可以发起对守护进程的接入请求,而此时守护进程可能仍在做其他的初始化准备(工作网口等),所以需要得到守护进程的响应后业务进程才可以接入守护进程。S308:基于预留的消息通道处理业务进程消息;需要说明的是,此处通过预留的消息通道处理业务进程的消息,用于通知业务进程网口状态改变或者获取业务进程从守护进程退出的消息。S309:向业务进程上报网口状态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守护进程来说,其只能监听到网口状态改变的消息,无法直接调用DPDKAPI核实网口状态,所以守护进程需要将监听到的网口状态消息告知业务进程,然后业务进程再调用相关DPDKAPI获取网口实际状态。S310:监听业务进程从守护进程退出;这里,对于S310来说,如果监听到业务进程从守护进程退出,那么可以执行S311;如果没有监听到业务进程从守护进程退出,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308。需要说明的是,在守护进程监测到业务进程退出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业务进程意外挂掉,此时守护进程将等待业务进程重新连接;另一种是业务进程正常退出,此时守护进程需要进行内存资源的回收和重置。在此,监听业务进程是否断开可以通过利用“监听业务进程接入”所使用的渠道进行,也可以使用预留的消息通道,也可采用共享数据结构。S311:判断DPDKAPI保护序列号是否为偶数;这里,对于S311来说,如果判断结果为是,那么可以执行S312;如果判断结果为否,那么可以执行S314。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发现业务进程退出,首先检查DPDKAPI调用的完整性,如果业务进程的本地序列号是奇数,说明DPDKAPI还处于调用过程中,业务进程属于意外挂掉,此时守护进程无法自行退出,退出后会被系统重新拉起,守护进程需要等待其他干预或者最后退出。S312:重置mbuf内存池;需要说明的是,内存缓冲组件(memorybuffer,mbuf)是一种数据结构,主要用于保存在进程和网络接口间相互传递的用户数据,mbuf内存池则是在内存预先分配出来用于mbuf存储的空间,可以认为是一块内存。需要说明的是,如果DPDKAPI序列号检查满足条件,守护进程需要回收给业务进程之前使用的内存以供其他进程使用。此处,如果业务进程仍有一些绑定在网口队列的任务,那么这些任务所调用的内存并不能被回收,而需要保持其分配状态,以防止任务失败。所以,采用以下步骤重置mbuf内存池:(a)先遍历所有mbuf的内存块,清除标志;这样,将所有mbuf的标志清除,此处的标志是指业务进程调用mbuf内存块时产生的标志;(b)遍历所有网卡驱动的接收/发送(receive/transmit,rx/tx)队列,给mbuf打上标志;这样,单独给网口队列内存块中的任务所调用的mbuf内存块单独打上标志;(c)重新初始化DPDK的mbuf内存池;(d)给mbuf内存池安装mbuf元素,通过地址空间遍历mbuf,如果没有打标志,就安装到内存池,若有打标志,就清除标志,不安装。这样,将没有打标志的mbuf内存块恢复到内存池中,如果打了标志,证明其还在使用中,就不恢复,同时消除标志。此处,清除标志的原因是,这里的标志指示为了区分其是不是在网口队列的任务所调用的内存块,至此已经发挥完作用,无需继续存在。S313:确认mbuf内存池重置成功;需要说明的而是,如果mbuf内存池重置成功,那么守护进程完成对此业务进程的工作,可以继续回到S305,等待下一业务进程接入,也可以执行退出动作;需要说明的而是,重置不成功,说明网口队列中仍有调用的内存块,需要等待网口将任务执行完成,回收所有的内存块,确认mbuf内存池重置成功,可以继续回到S305,等待下一业务进程接入,也可以执行退出动作。S314:守护系统退出。需要说明的而是:守护系统作为primary进程,一般和整体系统的运行状态一致,即随着整体系统的关闭而退出服务。同时,如果DPDKAPI序列号不是偶数且内存重置不成功时,守护进程只能等待外部干预或者最后退出。这样,mbuf内存池可以正确回收之前被使用的mbuf,并且保证驱动队列中的mbuf处于被分配状态。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对前述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同时,守护进程还具有内存管理的功能,能够保证业务进程退出后使用的内存被回收,增加了内存的使用效率。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中业务进程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应用于安装有DPDK的系统中,其中,业务进程的工作流程包括:S401:业务进程启动;需要说明的是,启动业务进程,业务进程可以与守护进程同步启动,也可以在守护进程启动之后进行启动。S402:连接守护进程;需要说明的是,业务进程本质是守护进程的用户,启动后通过UNIX域套接字连接守护进程。S403:判断是否收到响应;这里,对于S403来说,如果判断结果为否,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402;如果判断结果为是,那么可以执行S404。需要说明的是,在监听到业务进程的接入请求的情况下,守护进程需要应答客户端接入请求。因为在守护进程接管网口监听后,说明业务进程已经可以发起对守护进程的接入请求,而此时守护进程可能仍在做其他的初始化准备(工作网口等),所以需要得到守护进程的响应后业务进程才可以接入守护进程。所以如果业务进程没有得到守护进程的响应命令字,需要重新连接,直至接收到守护进程的相应机制。这种请求响应机制能保证守护进程在资源初始化和回收重置期间,业务进程不能使用共享数据结构,防止了内存被破坏的可能。S404:映射共享数据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业务进程通过System-v内存映射的方式映射共享数据结构,读取守护进程导出的共享内存配置,以便于与守护进程共享网口状态信息。其中,System-v内存映射是一种内存共享的实现方式,通过映射特文件实现进程间的共享内存通信,当然这不是唯一的,Posix共享内存或者mmap内存映射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S405: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网口以secondary角色进行DPDK初始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业务进程是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已工作网口进行连接DPDK,以secondary角色进行DPDK的初始化。由于网口已经由守护进程上电,这里不需要再拉起网口,大大节省了初始化时间。S406:从共享数据结构中获取网口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守护进程监听到网口状态改变时,会通知业务进程,业务进程会感知到的网口状态并将网口状态记录在共享数据结构中,再次启动后从共享内存中读取上次退出前保存的状态。这样设计可以保证在业务进程退出后,网口中断事件也能在业务进程再次启动后被通知,比如,业务进程退出前网口状态为up状态,若业务进程重启后发现网口状态为down状态,则在业务进程退出后,网口出现中断事件,需要通知前台人员进行干预,将该网口的网口状态恢复为up状态。S407:判断是否为控制面任务;这里,对于S407来说,如果判断结果是控制面任务,那么可以执行S408;如果判断结果是数据面任务,那么可以执行S411。需要说明的是,进行完前述步骤业务进程开始进入常规作业,根据接收到的任务是否是控制面执行不同的任务,数据面执行数据收发任务,控制执行管理和配置下发任务。S408:进行网口队列绑定;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控制面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给每个数据面分配任务(每个数据面通过一个网口执行数据面任务)。实际使用中,在一台设备上同时存在多个CPU进行任务的处理,对于DPDK运行的环境,一般采用非一致存储器访问(NonUniformMemoryAccessArchitecture,NUMA),特点如下:(1)CPU和本地内存拥有更小的延迟与更大的带宽;(2)整个内存可作为一个整体,任何CPU都能访问,跨本地内存访问相对于访问本地内存慢一些;(3)每个CPU可以有本地总线,和内存一样,访问本地总线延迟低,吞吐率高。也就是说,NUMA通过提供分离的存储器给各个处理器,避免当多个处理器访问同一个存储器产生的性能损失,在这种使用环境下,对于涉及到分散的数据的应用(在服务器和类似于服务器的应用中很常见),NUMA可以通过一个共享的存储器提高性能至n倍,而n大约是处理器(或者分离的存储器)的个数。在支持NUMA的多CPU系统上会产生一个问题,某一个CPU对不在该CPU所属NUMA节点上的内存将比访问在该CPU所属NUMA节点上的内存花费更长的时间,这是由于它们相对于执行所述内存访问的CPU所在的物理位置不同,所以需要尽可能避免在一个CPU上执行的线程却在无意中访问属于非本地NUMA节点的内存。基于此,在业务进程进行网口队列绑定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将任务绑定在其无需跨NUMA节点的处理器上以及相应的网口的数据面上,而DPDK的本身包括对NUMA节点的感知,所以业务进程需要将网口队列按NUMA亲和性指派给绑定在各个中央处理器核心上的数据进程,并保证均匀性。S409:处理网口配置消息;需要说明的是,处理来自配置中心的网口配置下发消息,比如基于媒体存取控制位址(MediaAccessControlAddress,MAC)地址、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进行任务下发等,如果业务进程执行下发任务,那么可能会面对多个设备(包括虚拟设备),而每个设备的标识(或者称为地址)就是根据MAC地址或者VLAN。还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还包括对守护进程发送的网口状态改变的通知消息处理,即如果接收到来自守护进程的通知消息,调用DPDKAPI感知网口的实际状态。S410:检查退出标志位;需要说明的是,退出标志位是业务进程收到退出信号后设置的标志,即如果业务进程检查到退出标志位,即可执行退出操作,用来保证进程平滑退出,不会挂在DPDKAPI中。S411:等待开工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数据面任务需要等待控制面任务完成对网口队列绑定任务才能按照网口任务队列进行工作。S412:调用DPDKAPI进行作业;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到开工信号后,业务进程将调用DPDKAPI进行相应作业,并对DPDKAPI的序列号进行更新,方便后续检查DPDKAPI是否调用完成;以接收数据包的任务为例,调用收包API的函数rte_eth_rx_burst()之前,需要将本进程DPDKAPI保护序列号(可以用local_seq表示)加1,调用之后再加1,这样保证如果在DPDKAPI调用过程中数据进程意外挂掉了,守护进程在资源回收前能检测到这个异常,从而保证内存回收的正确性。如果没有序列号机制,业务进程有可能在对守护进程的DPDK共享内存加锁后挂掉,业务进程再次启动后就会造成死锁。S413:检查退出标志位;这里,对S413来说,如果检查到退出标志位,那么可以执行业务进程的退出,如果没有检查到退出标志位,那么可以返回执行S411。需要说明的是,退出标志位是业务进程收到退出信号后设置的标志,即如果业务进程检查到退出标志位,即可执行退出操作,用来保证进程平滑退出,不会挂在DPDKAPI中。本实施例提供了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方法,对前述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同时,守护进程还具有内存管理的功能,能够保证业务进程退出后使用的内存被回收,增加了内存的使用效率。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包括初始化单元501、获取单元502和连接单元503;其中,初始化单元501,配置为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获取单元502,配置为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连接单元503,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初始化单元501,还配置为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初始化DPDK,获取多个网口的管理权限;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导出共享数据结构;其中,所述共享数据结构用于在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之间共享所述多个网口的状态信息;基于所获取的管理权限,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单元502,还配置为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连接所述守护进程,以使得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根据所述共享数据结构,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获取所述多个网口的原始状态;其中,所述原始状态为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在所述业务进程初始化之后的第二状态;通过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述多个网口中每一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对应的原始状态进行比较;若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不同,则将所述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通知前台程序,以使得所述其中一个网口的当前状态与原始状态相同。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还可以包括监听单元504,配置为若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其中一个网口的状态变化,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向所述业务进程发送通知信息;根据所述通知信息,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获取所述状态变化的其中一个网口对应的当前状态,并将所获取的其中一个网口以及对应的当前状态记录在所述共享数据结构中。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单元503,还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对DPDK进行初始化,以实现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之间的连接。在上述方案中,参见图6,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还可以包括作业单元505,配置为控制所述业务进程进行控制面作业和数据面作业;其中,所述控制面作业是调用DPDK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DPDKAPI)执行第一任务,所述数据面作业是调用DPDKAPI执行第二任务;其中,所述第一任务至少包括为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配置第二任务,所述第二任务至少包括利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执行收发数据包任务。在上述方案中,参见图6,该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还可以包括退出单元506,配置为在所述守护进程监听到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退出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是否调用完成;若判断到所述业务进程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则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回收所述业务进程使用的内存资源。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作业单元505,还配置为在调用DPDKAPI之前,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在调用DPDKAPI之后,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将DPDKAPI的序列号加1;以及通过所述守护进程判断所述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的序列号是否为偶数;若DPDKAPI的序列号是偶数,则将判断结果确认为所述业务进程所调用的DPDKAPI调用完成。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单元502,还配置为控制所述业务进程向所述守护进程发送连接请求;基于所述守护进程对所述连接请求的响应,若所述业务进程接收到所述守护进行反馈的响应消息,则确定所述业务进程与所述守护进程连接成功,执行所述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该业务重启装置包括初始化单元、获取单元和连接单元,从而实现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这样,由于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单元”可以是部分电路、部分处理器、部分程序或软件等等,当然也可以是模块,还可以是非模块化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的各组成部分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业务进程重启程序,所业务进程重启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基于上述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的组成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参见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的具体硬件结构示例,可以包括:通信接口601、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3;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6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6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6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604。其中,通信接口601,用于在与其他外部网元之间进行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存储器602,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603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603,用于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启动守护进程,控制所述守护进程对多个网口的状态进行初始化,将所述多个网口由第一状态调整为第二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从所述守护进程获取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基于所述第二状态对应的网口,控制所述业务进程与DPDK连接。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6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同步链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RAM,DRRAM)。本申请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6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而处理器603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603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603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602,处理器603读取存储器6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申请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可选地,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处理器603还配置为在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基于上述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的组成以及硬件结构示例,参见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70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系统70至少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业务进程重启装置50。其中,该系统中还安装有DPDK,能够将业务进程和守护进程分离,并利用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可以使得业务进程在重启后直接通过守护进程提供的网口连接DPDK,无需重新初始化网口,能够加快重启速度,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另外,通过守护进程管理网口的状态,保证网口状态在业务进程重启前后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业务进程异常退出后网口状态改变而导致多产品部署主备切换的问题;同时,守护进程还具有内存管理的功能,能够保证业务进程退出后使用的内存被回收,增加了内存的使用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曝光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上述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可以有针对性地基于检测到的人脸的光照度来反向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曝光度,提高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人脸图像的清楚度,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人脸识别领域的逆光难题,同时实现成本也比较低。1.一种曝光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所述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基于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其中,所述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提取除所述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判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所述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所述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所述不一致次数达到所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所述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所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曝光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所述预期曝光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光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6.一种曝光控制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光照度计算模块、曝光度确定模块、判断模块以及信号输出模块,其中,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所述光照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所述曝光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所述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启动所述信号输出模块;所述信号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光照度计算模块包括:人脸检测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特征提取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光照度计算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其中,所述特征提取子模块包括:关键点定位单元,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特征提取单元,用于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所述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7.一种曝光控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人脸图像,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所述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所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基于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所述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提取除所述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8.一种存储介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所述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所述预期曝光度;其中,所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所述计算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基于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其中,所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所述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所述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述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提取除所述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所述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背景技术越来越多的基于摄像头的人脸识别系统被应用于安保、卡口、门禁等场景,所述人脸识别系统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摄像头,也包括各类一体机、闸机、小型嵌入式设备等。这些设备正在配合后面的各种处理服务器,共同改变日常的生活。但是人脸识别领域有一个传统的难题-逆光,也就是说,如果摄像头是直接对着比较强烈的光源的话,会导致画面背景过亮而人脸过暗,从而导致人脸无法被识别,并最终导致系统功能失效。传统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硬件级解决方案,比如提供宽动态、提供更好的自动曝光等等。这类解决方案往往缺乏对人脸的针对性,比如说,即使整个画面的图像光照平衡了,也依旧无法保证人脸本身的优质清晰。同时,这类基于通用型感光元件的综合提升本身价格不菲,所以一直以来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发明内容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每当获取一个人脸图像时,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装置,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光照度计算模块、曝光度确定模块、判断模块以及信号输出模块,其中,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光照度计算模块用于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曝光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启动信号输出模块;信号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曝光度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图像相关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第一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曝光度确定模块包括:第二图像相关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数目累计子模块,用于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第二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第二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包括:预期曝光度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光照度计算模块包括:人脸检测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特征提取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光照度计算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特征提取子模块包括:关键点定位单元,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特征提取单元,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曝光控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人脸图像,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程序指令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可以有针对性地基于检测到的人脸的光照度来反向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曝光度,提高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人脸图像的清楚度,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人脸识别领域的逆光难题,同时该方法的实现成本也比较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图1示出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脸的光照度调整曝光度的一种实现流程;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以及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系统的示意性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发明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了解决上文所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及存储介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和装置,有针对性地基于人脸的光照度来调整曝光度。与硬件级解决方案相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和装置基于软件算法的改进,因此对曝光度的调整更加灵活机动,其成本也大大降低,并且对人脸部位的曝光针对性更强,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人脸识别领域的逆光难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曝光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各种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领域,例如门禁监控、移动支付、电子商务、银行开户等领域。首先,参照图1来描述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100。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104、输入装置106、输出装置108和图像采集装置110,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12和/或其它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组件和结构只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根据需要,所述电子设备也可以具有其他组件和结构。所述处理器10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所述电子设备100中的其它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所述存储装置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102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下文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由处理器实现)的客户端功能以及/或者其它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各种应用程序和各种数据,例如所述应用程序使用和/或产生的各种数据等。所述输入装置106可以是用户用来输入指令的装置,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和触摸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输出装置108可以向外部(例如用户)输出各种信息(例如图像和/或声音),并且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10可以采集图像(包括视频帧),并且将所采集的图像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104中以供其它组件使用。图像采集装置110可以是监控摄像头。应当理解,图像采集装置110仅是示例,电子设备100可以不包括图像采集装置11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具有图像采集能力的器件采集人脸图像,并将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电子设备100。示例性地,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可以在诸如个人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等的设备上实现。下面,将参考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2所示,曝光控制方法200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S210,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人脸图像可以是任何包含人脸的图像,例如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人脸图像。人脸图像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原始图像,也可以是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获得的图像。此外,人脸图像可以是单个的静态图像,也可以是视频流中的某一视频帧。也就是说,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可以是一段视频。人脸图像可以由客户端设备(诸如监控摄像头的安防设备)发送到电子设备100以由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102进行曝光控制,也可以由电子设备100包括的图像采集装置110采集并传送到处理器102进行曝光控制。在步骤S220,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光照度计算方式来计算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制。需理解,人脸的光照度主要指人脸上的平均光照度。示例性地,步骤S220可以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人脸检测方法来检测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在一个示例中,人脸区域采用包含人脸在内的矩形框的顶点坐标表示。在另一个示例中,人脸区域采用人脸轮廓上的轮廓点的坐标表示。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特征提取方法来提取人脸图像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并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图像特征可以是图像灰度特征(例如灰度直方图)。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可以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人脸关键点定位方法来检测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并确定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可以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头发和眼睛与人脸皮肤的颜色差异较大,受光照的影响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可以去除头发和眼睛所在的区域,以更准确地反映人脸上的光照情况。也就是说,可以主要提取人脸区域中的皮肤区域的图像特征,并计算皮肤区域的光照度,将计算的光照度作为所需的人脸的光照度。在步骤S230,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曝光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人脸光照情况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曝光度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配置阶段和识别阶段。在配置阶段,可以对人脸的光照度进行分段,得到多个光照度区间,并对图像采集装置的ISP曝光度进行分级,并建立多个光照度区间与多个曝光度对应的关联关系(即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该配置的意义在于:不同光照度的人脸,采用不同的曝光度采集人脸图像。在识别阶段,在抓拍到人脸的时候,可以首先判断人脸的光照度,随后通过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当前人脸的光照度匹配的曝光度(即预期曝光度),并反向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曝光度。随后,可以在合适的新曝光度下进行后续的人脸识别。在步骤S240,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转至步骤S250。在步骤S250,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输出曝光控制信号控制曝光度调整的方式,此处不做赘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基于当前人脸的光照度来反向调整曝光度,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人脸识别领域的逆光难题,同时该方法的实现成本也比较低。示例性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可以在具有存储器和处理器的设备、装置或者系统中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可以部署在图像采集端处,例如,可以部署在门禁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端或者部署在诸如车站、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的安防监控系统的图像采集端。替代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还可以分布地部署在服务器端(或云端)和客户端处。例如,可以在客户端采集人脸图像,客户端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传送给服务器端(或云端),由服务器端(或云端)进行曝光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就是说,每当获取一个人脸图像,即确定一次预期曝光度,如果当前曝光度与预期曝光度不一致则进行调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的数目可以是多个。下面介绍这类实施例的两种实现方式。示例性地,步骤S230可以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在本示例中,根据每个获取的人脸图像分别确定当前人脸适合的曝光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曝光度。仅在需要调整曝光度的次数累计到足够次数才正式进行曝光度调整。调整时可以将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确定为预期曝光度。这种曝光度调整方式可以视为一种滑动窗口策略。例如,随着光照的变化(比如在接近中午时逆光会越来越强),并不是针对每个跨越光照度区间(系统认为需要变化曝光度了)的人脸图像,都会直接进行曝光度调整,而是,只有这样的人脸图像积累到一定数量了,才会发生这样的调整。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当人脸的光照度在某两个光照度区间的边缘跳动时发生频繁的曝光度调整。光照度区间可以参见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来理解。下面结合图3描述基于人脸的光照度调整曝光度的一种实现流程。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预定次数为五次。如图3所示,在步骤S310,采集一个人脸图像。随后,在步骤S320,计算所获取的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在步骤S330,基于人脸的光照度确定图像相关曝光度。在步骤S340,根据图像相关曝光度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曝光度,即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如果二者一致,则无需调整曝光度,可以返回步骤S310,继续采集下一个人脸图像。如果需要调整曝光度,则可以计数一次。在步骤S350,判断不一致次数(即需要调整曝光度的次数)是否累计达到五次,如果没有达到,则可以返回步骤S310,继续采集下一个人脸图像。如果不一致次数达到五次,则可以执行步骤S360,即调整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示例性地,步骤S230可以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在本示例中,根据每个获取的人脸图像分别确定当前人脸适合的曝光度,即图像相关曝光度。例如,若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为150,而等于350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即特定图像相关曝光度)的出现次数已累计达到五次(假设预定数目为五),则此时可以正式进行曝光度调整,将当前曝光度调整到350。与上一示例类似地,本示例中的曝光度调整方式也可以视为一种滑动窗口策略,其同样可以防止当人脸的光照度在某两个光照度区间的边缘跳动时发生频繁的曝光度调整。示例性地,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可以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可以规定只有某一特定图像相关曝光度连续出现次数等于预定数目时才将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调整为该特定图像相关曝光度。这种曝光调整方式的调整条件更严格,适用于防止在光照环境反复变化(例如在多云天气阴天和晴天反复变化)的情况下的频繁曝光度调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不同光照度区间和不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上文所述,配置阶段主要是配置人脸的光照度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点需要通过适配图像采集装置来实现。考虑到不同图像采集装置的调校都是很精致的过程,因此往往需要具有针对性的适配。假设对于某一人脸识别系统来说,所设置的人脸的光照度范围为[0,1024],对应的曝光度范围为[0,800],并且假设曝光度一共分为8个感光等级且线性分布。那么,每两个等级的ISP曝光度的跨度为:800/8=100。每个等级的曝光度为:ISPi=100\*(i-1)+50。也就是说,第1级ISP曝光度为50,第2级ISP曝光度为150,……对应地,人脸的每个光照度区间的跨度为:1024/8=128。每个光照度区间为:Fi=[128\*(i-1)+1,128\*i]。也就是说,第1级光照度区间为[1,128],第2级光照度区间为[129,256],……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是对应关联的。例如,如果人脸的光照度等级为5,也就是人脸的光照度位于[512,620]内的时候,对应的ISP曝光度为450。可以理解,上述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的设置均是示例,二者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设置方式。例如,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可以采用非线性划分方式划分每两个等级之间的跨度。在识别阶段,可以针对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计算当前人脸的光照度。然后判断当前的光照度属于哪个等级(即位于哪个光照度区间内),并找到对应的曝光度。举个例子,假设计算获得的光照度是999。可以根据以下计算公式确定ISP曝光度等级:曝光度等级=(999+128)/128取整,计算结果为等级8。然后,可以根据上述ISP曝光度公式ISPi=100\*(i-1)+50计算ISP曝光度。计算获得的ISP曝光度的值为750。此时可以确定针对目前的人脸光照情况最优的曝光度应该为750。在上文描述的滑动窗口策略中,并不会立刻调整曝光度,而是可以等确定最优曝光度为750的人脸图像的累计数目达到预设数目(例如五个)之后,才调整曝光度,以确保人脸识别的质量。曝光度分级设置,是因为曝光度不能频繁调整,这会降低图像采集装置的寿命。因此,使用光照度区间以及曝光度分级的概念,可以极大地降低调整曝光度的频率(尤其是配合滑动窗口策略使用时)。在一个示例中,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可以采用光照度与曝光度之间的计算公式表示。上文已描述了本示例的实现方式,不再赘述。在另一个示例中,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可以采用关系配置表记录。可以预先将每个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对应关系记录在关系配置表中。当计算出当前人脸的光照度之后,直接查表确定对应的曝光度。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曝光控制装置。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4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400包括图像获取模块410、光照度计算模块420、曝光度确定模块430、判断模块440和信号输出模块450。所述各个模块可分别执行上文中结合图2和3描述的曝光控制方法的各个步骤/功能。以下仅对该曝光控制装置400的各部件的主要功能进行描述,而省略以上已经描述过的细节内容。图像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图像获取模块41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光照度计算模块420用于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光照度计算模块42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曝光度确定模块430用于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曝光度确定模块43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判断模块440用于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启动信号输出模块450。判断模块44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信号输出模块450用于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信号输出模块45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示例性地,曝光度确定模块430包括:第一图像相关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第一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曝光度确定模块430包括:第二图像相关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数目累计子模块,用于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第二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第二预期曝光度确定子模块包括:预期曝光度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光照度计算模块420包括:人脸检测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特征提取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光照度计算子模块,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特征提取子模块包括:关键点定位单元,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特征提取单元,用于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曝光控制系统500的示意性框图。曝光控制系统500包括图像采集装置510、存储装置520、以及处理器530。图像采集装置510用于采集人脸图像。图像采集装置510是可选的,曝光控制系统500可以不包括图像采集装置51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人脸图像,并将采集的人脸图像发送给曝光控制系统500。所述存储装置520存储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中的相应步骤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530用于运行所述存储装置5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的相应步骤,并且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400中的图像获取模块410、光照度计算模块420、曝光度确定模块430、判断模块440和信号输出模块4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830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在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或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的相应步骤,并且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中的相应模块。所述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智能电话的存储卡、平板电脑的存储部件、个人计算机的硬盘、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便携式紧致盘只读存储器(CD-ROM)、USB存储器、或者上述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程序指令在被计算机或处理器运行时可以使得计算机或处理器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并且/或者可以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至少一个人脸图像;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以及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预期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输出曝光控制信号,以控制图像采集装置将当前曝光度调整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判断图像采集装置的当前曝光度是否与图像相关曝光度一致,若不一致,则对不一致次数计数一次;以及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确定与最近获取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不一致次数达到预定次数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根据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对于所获取的每个人脸图像,根据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以及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确定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与相同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进行累计;以及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其中,至少一个人脸图像包括当与作为预期曝光度的图像相关曝光度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时已获取的人脸图像。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确定所对应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对应的、连续采集的人脸图像的数目达到预定数目的图像相关曝光度为预期曝光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计算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以获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所在的人脸区域;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基于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计算该人脸图像中的人脸的光照度。示例性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所用于执行的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人脸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的步骤包括: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对该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关键点定位,以确定该人脸图像中的预定人脸部位的位置;以及对于至少一个人脸图像中的每个人脸图像,提取除预定人脸部位之外的人脸区域中的图像特征,以获得至少部分区域的图像特征。示例性地,预定人脸部位包括头发部位和/或眼睛部位。示例性地,预配置的光照度与曝光度的关联关系包括光照度区间和曝光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系统中的各模块可以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曝光控制的电子设备的处理器运行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或者可以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被计算机运行时实现。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设备,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发明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发明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曝光控制装置中的一些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预定规则,至少使用空间上邻近(包括但不限于相邻)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邻近参数或相邻参数)和/或编解码时间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最近参数),对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当前参数)进行编解码的数据压缩方法和装置。本方法和装置,充分利用了邻近参数和/或最近参数与当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预定规则,选择最优的方式,达到整体消耗最少的比特数对当前参数进行编解码,从根本上减少数据压缩,特别是匹配方式所需要的比特数,大大提高编码效率。1.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或者选择包括最近方式和邻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所述邻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空间上与所述当前基元相邻或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相邻参数或邻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编码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编码时间顺序上与所述当前基元最贴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最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编码的方式,所述编码时间顺序的表示形式包括有效基元时间序号,记所述当前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所述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j,其中j是小于一个预定的且不大于20的正整数J的正整数;2)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2.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编码方式选择模块,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或者选择包括最近方式和邻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所述邻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空间上与所述当前基元相邻或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相邻参数或邻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编码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编码时间顺序上与所述当前基元最贴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最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编码的方式,所述编码时间顺序的表示形式包括有效基元时间序号,记所述当前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所述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j,其中j是小于一个预定的且不大于20的正整数J的正整数;2)压缩数据码流生成模块,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3.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2)选择包括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或者选择包括最近方式和邻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所述邻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空间上与所述当前基元相邻或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相邻参数或邻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解码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解码时间顺序上与所述当前基元最贴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最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解码的方式,所述解码时间顺序的表示形式包括有效基元时间序号,记所述当前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所述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j,其中j是小于一个预定的且不大于20的正整数J的正整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压缩所涉及的数据至少包括下列类型的数据之一或其组合:1)一维数据;2)二维数据;3)多维数据;4)图像;5)图像的序列;6)视频;7)三维场景;8)持续变化的三维场景的序列;9)虚拟现实的场景;10)持续变化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序列11)像素形式的图像;12)图像的变换域数据;13)二维或二维以上字节的集合;14)二维或二维以上比特的集合;15)像素的集合;16)像素分量的集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压缩所涉及的数据是图像和/或图像的序列和/或视频,所述解码块是图像和/或图像的序列和/或视频的一个解码区域,至少包括下列情形之一或其组合:整幅图像、图像的子图像、宏块、最大编码单元LCU、编码树单元CTU、编码单元CU、CU的子区域、预测单元PU、变换单元TU。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元至少包括下列情形之一或其组合:解码块、子块、微块、串、像素串、样值串、索引串、线条。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操作包括下列操作之一或其组合: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经过预定的运算获得一个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选择其中一个编码参数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复制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作为当前编码参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空间位置上邻近的已解码的基元;和/或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已解码的基元。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为零。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不为零,解码操作包括对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进行解码。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概率模型对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的语法元素进行熵解码。13.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另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其他预定值,则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14.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块中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以下列形式之一或其组合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集中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1的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2的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3的解码方式的信息,依此类推,编码参数N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或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分散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1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2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3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依此类推,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M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1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图像数据或视频数据;所述基元是匹配或预测或补偿或复制基元,包括下列类型之一或其组合:匹配块、匹配子块、匹配微块、匹配串、匹配像素串、匹配样值串、匹配索引串、匹配条、匹配线条;所述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邻近方式是使用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使用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有效基元的方式;所述邻近方式和所述最近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包括直接方式、变换方式;所述有效基元包括: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上方最左基元、上方左基元、上方中基元、上方右基元、上方最右基元、左方最上基元、左方上基元、左方中基元、左方下基元、左方最下基元。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左中位置的基元A中上位置的基元B最右上位置的基元C左上位置的基元D左下位置的基元F右上位置的基元G左最下位置的基元H。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列规则之一选取和指定一个邻近基元和/或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至少使用所述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规则1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M等于1,则选取这个唯一的可用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如果M不等于0且不等于1,则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2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则使用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如果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不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则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3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找到即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不管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是否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总是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4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重合,则选择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如果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不重合,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5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找到即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管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是否重合,总是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6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9个邻近基元A、B、C、D、E、F、G、H、I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M不等于0,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所述可用基元包括: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作为其匹配参数之一的基元已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中的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子模式或称子类型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特性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的长度受限串;已解码并且长度只能取若干预定值的串;已解码并且长度等于解码块的像素数目或等于解码块的像素数目的一半的串;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的当前基元的所述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K个基元之一或其组合: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的有效基元R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2的有效基元R2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3的有效基元R3…………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1的有效基元RK-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的有效基元RK所述有效基元时间序号是按照有效基元的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仅赋值予有效基元的时间序号。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一个指数recent_offset_index来指定使用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recent_offset_index的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来对当前基元的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2,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如果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则执行操作1-1,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编码参数,则执行操作1-2,否则,执行操作1-3;操作2: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1:存在称为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cp_flag,至少使用neighbouring_cp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操作1-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的值所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3: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等同于cp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2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offset_flag,使用neighbouring_offset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位移矢量offsetU和offsetV之一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4,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如果存在两个不相同的可用邻近基元U和V,则执行操作1-1,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也就是U和V都不存在,则执行操作1-2,否则,执行操作1-3;操作2: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1-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的值所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3: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U,重合于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5,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5,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2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两个直接或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如果第一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第一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不取一个预定值,则根据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进行解码;如果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不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比特;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或预定的标志缺省值。2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与邻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邻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与最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最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2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解码方式包括一种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本身直接进行不涉及其他基元的有关编码参数的解码操作的方式。2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采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采用最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采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3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3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3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4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3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4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3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编码参数组中的那一个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3: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3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2: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3: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3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其他方式至少包括对位移矢量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直接进行解码的直接方式。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方式至少包括对下列参数进行解码:所述水平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41.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压缩数据码流解析模块,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2)解码模块,选择包括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或者选择包括最近方式和邻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所述邻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空间上与所述当前基元相邻或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相邻参数或邻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解码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至少使用在解码时间顺序上与所述当前基元最贴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最近参数,对所述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之为当前参数,进行解码的方式,所述解码时间顺序的表示形式包括有效基元时间序号,记所述当前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所述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j0-j,其中j是小于一个预定的且不大于20的正整数J的正整数。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据压缩所涉及的数据至少包括下列类型的数据之一或其组合:1)一维数据;2)二维数据;3)多维数据;4)图像;5)图像的序列;6)视频;7)三维场景;8)持续变化的三维场景的序列;9)虚拟现实的场景;10)持续变化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序列11)像素形式的图像;12)图像的变换域数据;13)二维或二维以上字节的集合;14)二维或二维以上比特的集合;15)像素的集合;16)像素分量的集合。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数据压缩所涉及的数据是图像和/或图像的序列和/或视频,所述解码块是图像和/或图像的序列和/或视频的一个解码区域,至少包括下列情形之一或其组合:整幅图像、图像的子图像、宏块、最大编码单元LCU、编码树单元CTU、编码单元CU、CU的子区域、预测单元PU、变换单元TU。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元至少包括下列情形之一或其组合:解码块、子块、微块、串、像素串、样值串、索引串、线条。4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操作包括下列操作之一或其组合: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经过预定的运算获得一个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选择其中一个编码参数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复制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作为当前编码参数。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空间位置上邻近的已解码的基元;和/或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已解码的基元。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为零。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已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不为零,解码操作包括对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进行解码。49.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概率模型对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的语法元素进行熵解码。51.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另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其他预定值,则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52.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码块中所述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以下列形式之一或其组合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集中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1的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2的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3的解码方式的信息,依此类推,编码参数N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或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分散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1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2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3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依此类推,其他编码参数,编码参数M的解码方式的信息,其他编码参数。5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是图像数据或视频数据;所述基元是匹配或预测或补偿或复制基元,包括下列类型之一或其组合:匹配块、匹配子块、匹配微块、匹配串、匹配像素串、匹配样值串、匹配索引串、匹配条、匹配线条;所述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邻近方式是使用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使用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有效基元的方式;所述邻近方式和所述最近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包括直接方式、变换方式;所述有效基元包括: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上方最左基元、上方左基元、上方中基元、上方右基元、上方最右基元、左方最上基元、左方上基元、左方中基元、左方下基元、左方最下基元。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左中位置的基元A中上位置的基元B最右上位置的基元C左上位置的基元D左下位置的基元F右上位置的基元G左最下位置的基元H。5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下列规则之一选取和指定一个邻近基元和/或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至少使用所述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规则1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M等于1,则选取这个唯一的可用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如果M不等于0且不等于1,则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2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则使用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如果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不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则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3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找到即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不管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是否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总是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4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重合,则选择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如果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不重合,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5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找到即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管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是否重合,总是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6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9个邻近基元A、B、C、D、E、F、G、H、I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M不等于0,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所述可用基元包括:已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作为其匹配参数之一的基元已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中的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子模式或称子类型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特性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解码的长度受限串;已解码并且长度只能取若干预定值的串;已解码并且长度等于解码块的像素数目或等于解码块的像素数目的一半的串;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57.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的当前基元的所述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K个基元之一或其组合: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的有效基元R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2的有效基元R2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3的有效基元R3…………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1的有效基元RK-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的有效基元RK所述有效基元时间序号是按照有效基元的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仅赋值予有效基元的时间序号。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一个指数recent_offset_index来指定使用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recent_offset_index的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来对当前基元的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59.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2,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如果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则执行操作1-1,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编码参数,则执行操作1-2,否则,执行操作1-3;操作2: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1:存在称为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cp_flag,至少使用neighbouring_cp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操作1-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的值所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3: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等同于cp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60.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offset_flag,使用neighbouring_offset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位移矢量offsetU和offsetV之一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61.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4,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如果存在两个不相同的可用邻近基元U和V,则执行操作1-1,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也就是U和V都不存在,则执行操作1-2,否则,执行操作1-3;操作2: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1-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的值所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操作1-3: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U,重合于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62.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5,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63.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5,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neighbouring_bu_flag的值所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6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两个直接或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如果第一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第一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不取一个预定值,则根据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进行解码;如果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如果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不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比特;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或预定的标志缺省值。6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与邻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邻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与最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最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66.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解码方式包括一种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本身直接进行不涉及其他基元的有关编码参数的解码操作的方式。67.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采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采用最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采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68.根据权利要求67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69.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cp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70.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71.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4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72.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存在称为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use_recent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执行操作1,否则,执行操作2;操作1: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存在称为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参数或语法元素3并将其标记为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执行操作2-1,否则,执行操作2-2;操作2-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4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操作2-2: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7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2:存在称为最近编码参数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cp_index,使用recent_cp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编码参数组中的那一个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3: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7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1:存在称为邻近基元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1并将其标记为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2:存在称为最近位移矢量索引的参数或语法元素2并将其标记为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recent_offset_index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执行下列操作3:存在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或称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部分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77.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或43或44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其他方式至少包括对位移矢量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直接进行解码的直接方式。78.根据权利要求77所述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方式至少包括对下列参数进行解码:所述水平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使用邻近编码参数和最近编码参数的数据压缩方法和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数据进行有损或无损压缩的编码及解码系统,特别是图像和视频数据的编码及解码的方法和装置。背景技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云-移动计算、超高清(4K)和特超高清(8K)视频图像分辨率、4G/5G通讯、虚拟现实的时代,对各种数据,包括大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进行超高压缩比和极高质量的数据压缩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数据集是由数据的样值(例如:字节、比特、像素、像素分量、空间采样点、变换域系数)组成的排列成一定空间(一维、二维、或多维)形状的有限数据的集合(例如:一个一维数据队列、一个二维数据文件、一帧图像、一个视频序列、一个变换域、一个变换块、多个变换块、一个三维场景、一个持续变化的三维场景的序列)。对数据集,特别是二维或以上数据集进行数据压缩的编码(以及相应的解码)时,通常把此数据集划分成若干具有预定形状的子集,称为编码块(从解码的角度也就是解码块,统称为编解码块),以编解码块为单位,按照预定的时间顺序,一块一块进行编码或解码。在任一时刻,正在编码中的编码块称为当前编码块。在任一时刻,正在解码中的解码块称为当前解码块。当前编码块或当前解码块统称为当前编解码块或简称为当前块。正在编码或解码中的样值称为当前编码样值或当前解码样值,简称为当前样值。对于具有一定形状(不一定限于正方形或矩形,可以是任何合理的其他形状)的一个编解码块,在很多场合需要将其划分成更精细的基元(基本单元),按照预定的时间顺序,一个基元一个基元进行编码或解码。对一个基元内的所有样值,通常施行同一类型的编码或解码操作。在任一时刻,正在编码或解码中的基元称为当前基元。对一个基元进行编码的结果是一个或多个编码参数,最后产生含这些编码参数的压缩数据码流。对一个基元进行解码就是解析所述压缩数据码流获得一个或多个编码参数,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编码参数复原出重构的数据的样值。基元的例包括编解码块(整个块作为一个基元)、子块、微块、串、像素串、样值串、索引串、线条。很多常见的数据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多匹配(即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式样。例如,图像和视频序列中通常有很多匹配的像素图样。因此,现有数据压缩技术中通常采用匹配(也称为预测或补偿)的方式,即用“预测值”(也称为“补偿值”或“参考样值”,例如“参考像素”)来匹配(也称为预测、表示、代表、补偿、近似、逼近等)当前编码或解码中样值(简称为“当前样值”)的方式来达到数据的无损或有损压缩的效果。简单地说,匹配方式的基本操作就是复制参考样值即在参考位置上的样值到当前样值的位置。因此,匹配方式或预测方式也称为复制方式。匹配方式中,已经经历过至少部分编码运算以及至少部分解码运算的重构(也称重建或复原)样值组成参考集(也称参考集空间或参考空间或参考缓存)。参考集之中的重构样值及其位置与原始数据集中的原始样值及其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在进行一个当前块的编解码时,匹配方式将当前块划分成若干匹配(也称预测)基元,一个匹配基元有一个或多个匹配(编码)参数(也称为匹配关系或复制参数或复制关系或参考关系)来表示其特征。匹配参数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位移矢量(也称为运动矢量、位置偏移、偏移量、相对位置、位置、相对地址、地址、相对坐标、坐标、相对索引、索引等)。位移矢量表示当前基元的样值与其参考样值之间的相对位移量,相当于数据样值排列成一维数据后的一维偏移量。显然,从位移矢量可导出参考样值的参考位置所在。当前基元的位移矢量称为当前位移矢量。匹配参数的其他例:匹配类型、匹配长度、不可匹配(预测)样值,等。匹配基元的例包括编解码块、子块、微块、串、像素串、样值串、索引串、线条。匹配方式(有时也称匹配类型或匹配模式)的例包括:块匹配、子块匹配、微块匹配、串匹配、像素串匹配、样值串匹配、索引串匹配、线条匹配。一种匹配方式中的基元,可能根据某种特性,分成若干种子类型(有时也称子模式)的基元。如串匹配方式中的基元,可能根据其参考像素的性质,分成下列多种子类型的基元(即串):主参考缓冲区串(PrimaryReferenceBuffer串简称PRB串),次参考缓冲区串(SecondaryReferenceBuffer串简称SRB串),偏移串,坐标串,未匹配像素(也称不可预测像素),未匹配像素串(也称不可预测像素串);也可能根据串长度的性质,分成下列多种子类型的基元(即串):一般串(即具有任意长度的串),长度受限串(即长度只能取若干预定值的串,如长度等于编解码块的像素数目或等于编解码块的像素数目的一半)。数据压缩中,特别是匹配方式中,尤其在匹配基元较精细的情形,存在编码参数较多,消耗较多比特数对其进行编码的问题,影响了编码效率。发明内容为了解决数据压缩中,特别是匹配方式中的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预定规则,至少使用空间上邻近(包括相邻)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邻近参数,在相邻的情形有时也称为相邻参数)和/或编解码时间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最近参数),对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称为当前参数)进行编解码的数据压缩方法和装置。本方法和装置,充分利用了邻近参数和/或最近参数与当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预定规则,选择最优的方式,达到整体消耗最少的比特数对当前参数进行编解码,从根本上减少数据压缩,特别是匹配方式所需要的比特数,大大提高编码效率。本发明的首要技术特征是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最近方式的多种编解码方式之一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本发明的编码方法或装置的最基本的特有技术特征是根据预定规则,如消耗的比特数的多少,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编码参数进行编码,产生至少含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即采用邻近方式还是最近方式还是其他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图1是本发明的编码方法或装置的一个示意图。本发明的解码方法或装置的最基本的特有技术特征是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即采用邻近方式还是最近方式还是其他方式)的信息,采用相应的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图2是本发明的解码方法或装置的一个示意图。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方法或装置,至少包括完成下列功能及操作的步骤或模块: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从第一个角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2)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从第二个角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编码方式选择模块,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2)压缩数据码流生成模块,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方法或装置,至少包括完成下列功能及操作的步骤或模块: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从第三个角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2)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从第四个角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压缩数据码流解析模块,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2)解码模块,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本发明适用于有损数据压缩的编码和解码,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无损数据压缩的编码和解码。本发明适用于图像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一维、二维或多维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本发明中,数据压缩所涉及的数据包括下列类型的数据之一或其组合1)一维数据;2)二维数据;3)多维数据;4)图像;5)图像的序列;6)视频;7)三维场景;8)持续变化的三维场景的序列;9)虚拟现实的场景;10)持续变化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序列11)像素形式的图像;12)图像的变换域数据;13)二维或二维以上字节的集合;14)二维或二维以上比特的集合;15)像素的集合;16)像素分量的集合。本发明中,在数据是图像、图像的序列、视频等的情形,编码块或解码块是图像的一个编码区域或一个解码区域,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整幅图像、图像的子图像、宏块、最大编码单元LCU、编码树单元CTU、编码单元CU、CU的子区域、预测单元PU、变换单元TU。本发明中,所述基元包括下列情形之一或其组合:编解码块、子块、微块、串、像素串、样值串、索引串、线条。以上通过若干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编码方法或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解码方法或装置的一个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2)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一种数据压缩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编码方式选择模块,在对一个编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时,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编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2)压缩数据码流生成模块,产生至少含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的压缩数据码流。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步骤:1)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2)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一种数据压缩的解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列模块:1)压缩数据码流解析模块,在对一个解码块中的一个当前基元的一个当前编码参数进行解码时,解析压缩数据码流,获取至少表示所述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2)解码模块,选择包括邻近方式和/或最近方式的多种解码方式之一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解码操作。以下是本发明的更多的实施细节或变体。实施或变体例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编码操作或解码操作(统称编解码操作)包括下列操作之一或其组合:从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经过预定的运算获得一个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选择其中一个编码参数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使用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预测当前编码参数;或从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依据预定的规则确定一组候选编码参数,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候选编码参数之一作为编码参数预测值,复制所述编码参数预测值作为当前编码参数。实施或变体例2实施或变体例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空间位置上邻近的已编解码的基元;和/或所述一个或若干个已编解码的基元是当前基元的编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已编解码的基元。实施或变体例3实施或变体例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使用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为零。实施或变体例4实施或变体例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使用已编解码的基元的编码参数预测当前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不为零,编解码操作包括对编码参数的预测误差进行编解码。实施或变体例5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实施或变体例6实施或变体例5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使用概率模型对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位或标识码的语法元素进行熵编解码。实施或变体例7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另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如果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取其他预定值,则{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即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所组成)部分间接(即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实施或变体例8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编解码块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以下列形式之一或其组合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集中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编码参数1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2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3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N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或各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分散存在于压缩数据码流中:………,编码参数1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2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3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编码参数M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实施或变体例9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数据是图像数据或视频数据;所述基元是匹配(又称预测或补偿或复制)基元,包括下列类型之一或其组合:匹配块、匹配子块、匹配微块、匹配串、匹配像素串、匹配样值串、匹配索引串、匹配条、匹配线条;所述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邻近方式是使用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的方式;所述最近方式是使用编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有效基元的方式;所述邻近方式和所述最近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包括直接方式、变换方式。实施或变体例10实施或变体例9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上方最左基元、上方左基元、上方中基元、上方右基元、上方最右基元、左方最上基元、左方上基元、左方中基元、左方下基元、左方最下基元。实施或变体例11实施或变体例9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当前基元的所述空间位置上邻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基元之一或其组合:左中位置的基元A中上位置的基元B最右上位置的基元C左上位置的基元D左下位置的基元F右上位置的基元G左最下位置的基元H。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下列规则之一选取和指定一个邻近基元和/或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至少使用所述精选邻近基元和/或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码参数编码操作或解码操作(统称编解码操作):规则1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如{A,B,D}或{A,B,C、D、F、G}或{A,B,C、D、F、G、H},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如果M等于1,则选取这个唯一的可用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否则,使用一个指数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2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如{A,B,D}或{A,D,B}或{B,A,D}或{D、B、A、C、G、F}或{A、C、G、F、D、B},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无法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如果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则使用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否则,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3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如{A,B,D}或{A,D,B}或{B,A,D}或{D、B、A、C、G、F}或{A、C、G、F、D、B},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U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的邻近基元V及其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的邻近编码参数,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不管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是否等同于可用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总是使用一个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指定邻近编码参数offsetU或者邻近编码参数offset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或规则4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如{A,B,D}或{A,D,B}或{B,A,D}或{D、B、A、C、G、F}或{A、C、G、F、D、B},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如果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重合,则选择这个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否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5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由7个邻近基元A、B、C、D、F、G、H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按照一个预定顺序组成,如{A,B,D}或{A,D,B}或{B,A,D}或{D、B、A、C、G、F}或{A、C、G、F、D、B},在所述最大候选邻近基元有序组中,按照预定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U,按照预定顺序的逆顺序找到第一个可用邻近基元V,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则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不管可用邻近基元U与可用邻近基元V是否重合,总是使用一个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指定可用邻近基元U或者可用邻近基元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或规则6预定一个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由9个邻近基元A、B、C、D、E、F、G、H、I中的若干或全部基元组成,如{A,B,D,H}或{A,B,C、D、E、F、G}或{A,B,C、D、F、G、H},由最大候选邻近基元组中“可用”的M个基元组成当前基元的可用候选邻近基元组,简称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如果M等于0,则不存在任何可用的邻近基元,不使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即当前基元的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否则,使用一个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指定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实施或变体例13实施或变体例9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的当前基元的所述编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上最近的一个或多个基元包括下列K(通常K≤20)个基元之一或其组合: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的有效基元R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2的有效基元R2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3的有效基元R3…………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1的有效基元RK-1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K的有效基元RK所述有效基元时间序号是按照有效基元的编解码时间先后顺序仅赋值予有效基元的时间序号。实施或变体例14实施或变体例13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有效基元的定义是已编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并且不使用邻近方式并且其位移矢量的值不等于最近K个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的值的基元;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实施或变体例15实施或变体例13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使用一个指数recent_offset_index来指定使用有效基元时间序号为n-1-recent_offset_index的有效基元的位移矢量来对当前基元的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16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2,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例如: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如果存在两个不相等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则{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neighbouring_cp_flag至少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表示的邻近编码参数(cpU和cp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编码参数,则{最近编码参数索引recent_cp_index使用最近编码参数索引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编码参数cpU(等同于cpV)作为精选邻近编码参数}}{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17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neighbouring_offset_flag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表示的邻近位移矢量(offsetU和offsetV之一)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18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4,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例如: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r_recent_cp_flag如果使用邻近或最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则{如果存在两个不相同的可用邻近基元U和V,则{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邻近基元标志位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否则,如果找不到(即不存在)可用邻近基元(U和V都不存在),则{最近编码参数索引recent_cp_index使用最近编码参数索引表示的最近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唯一的可用邻近基元U(重合于V)作为精选邻近基元}}{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19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5,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例如: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邻近基元标志位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作为精选邻近基元}{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20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5,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标志位neighbouring_bu_flag使用邻近基元标志位表示的邻近基元(U和V之一)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21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可用”基元的定义是已编解码并且具有位移矢量作为其匹配参数之一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如块匹配方式和串匹配方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采用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匹配方式中的预定的一种或若干种子模式(有时也称子类型)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内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其取值落在一个预定取值范围外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特性的位移矢量的基元;已编解码并且具有预定类型的位移矢量的基元;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实施或变体例22实施或变体例12~2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可用”基元的定义是已编解码的长度受限串;已编解码并且长度只能取若干预定值的串;已编解码并且长度等于编解码块的像素数目或等于编解码块的像素数目的一半的串;以上两种或更多情形的组合。实施或变体例23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两个直接或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如果第一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邻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如果第二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取一个预定值,则{采用最近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采用其他方式对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比特。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志或预定的标志缺省值。实施或变体例24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或表示使用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与邻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邻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与最近位移矢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从最近位移矢量获得当前位移矢量}{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25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多种编解码方式包括一种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本身直接(即不涉及其他基元的有关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的方式。实施或变体例26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采用邻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采用最近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采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即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所组成)部分间接(即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实施或变体例27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6,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所述当前编码参数(例如: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cp_flag如果使用邻近编码参数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作为精选邻近基元}{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28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与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最近方式和/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29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最近位移矢量索引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最近位移矢量索引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30实施或变体例1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采用规则6,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以下列方式和斜体表示的参数或语法元素来选择邻近方式或最近方式或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recent_offset_flag如果使用最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最近方式,则{最近位移矢量索引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最近位移矢量索引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use_neighboring_offset_flag如果使用邻近位移矢量标志位的值表示使用邻近方式,则{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实施或变体例31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最近编码参数索引recent_cp_index使用最近编码参数索引指定的候选最近编码参数组中的那一个编码参数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当所述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编码参数进行编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即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所组成)部分间接(即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混合的编码参数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实施或变体例3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所述表示当前编码参数的编解码方式的信息是一个直接或间接或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一个预定值时{邻近基元索引neighbouring_bu_index使用邻近基元索引指定的当前候选邻近基元组中的那一个邻近基元的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二个预定值时{最近位移矢量索引recent_offset_index使用最近位移矢量索引指定的候选最近位移矢量组中的那一个位移矢量作为当前位移矢量}当所述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等于第三个预定值时{与其他方式有关的参数或语法元素使用其他方式对当前位移矢量进行编解码操作}所述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比特串)所组成。所述间接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或预定的标识码缺省值。所述直接间接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是部分直接(即由压缩数据码流中的一个或多个位串所组成)部分间接(即从其他编码参数和/或编解码变量和/或压缩数据码流的其他语法元素导出)混合的位移矢量编解码方式标识码。实施或变体例33实施或变体例26或31或32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第一个预定值,所述第二个预定值,所述第三个预定值这三个预定值之一是一个1位二元符号串(如,第一个例:‘0’;第二个例:‘1’),而另外两个预定值是两个2位二元符号串(如,第一个例:‘10’和‘11’;第二个例:‘01’和‘00’)。第一个例:所述第一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二个例:所述第一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第三个例:所述第一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四个例:所述第一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第五个例:所述第二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六个例:所述第二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第七个例:所述第二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八个例:所述第二个预定值,第三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第九个例:所述第三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十个例:所述第三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第十一个例:所述第三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0,10,11;第十二个例:所述第三个预定值,第二个预定值,第一个预定值分别是下列二元符号串:1,01,00。实施或变体例34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编码参数是位移矢量,其他方式至少包括对位移矢量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直接进行编解码的直接方式。实施或变体例35实施或变体例34所述编码方法或装置或者解码方法或装置中,所述直接方式至少包括对下列参数进行编解码:所述水平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水平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是否为零标志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符号位;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和/或所述垂直分量的调整值的绝对值减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射模块、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所述反射模块包括:载体、反射组件和第一驱动件;反射组件包括反射元件和设置所述反射元件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和/或所述载体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内设有沿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可活动的第一滚动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载体;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安装座相对于载体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射模块,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安装座相对于载体移动时,第一导向通道限制第一滚动件只能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反射元件可以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进而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1.一种反射模块,用于实现入射方向光束的反射,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反射元件和设置所述反射元件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和/或所述载体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内设有沿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可活动的第一滚动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载体;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载体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载体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一导向通道的至少部分沿以所述第一轴线为圆心的圆弧线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载体的朝向所述安装座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且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导向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嵌入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设于所述嵌入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载体,所述第一配合件设于所述嵌入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配合件相互作用驱动所述安装座绕相对于所述载体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对称布置在所述嵌入槽的两侧。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模块还包括:盒体,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载体和/或所述盒体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内设有第二滚动件,所述载体通过所述第二滚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盒体;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的朝向所述盒体的表面形成有第三凹槽,所述盒体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相对且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导向通道。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驱动所述载体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柔性金属片。1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模块;镜头模块,所述镜头模块设于所述反射模块的光路上,用于接收所述反射模块传递的光线;感光模块,所述感光模块包括感光元件和补偿机构,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补偿机构上用于接收光线以成像,所述补偿机构构造成适于补偿所述反射元件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的相对移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壁面形成有多个滑槽;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所述感光元件,所述支架的周沿间隔设置有多个滑动件,多个所述滑动件与多个滑槽一一对应,所述滑动件设于对应的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可滑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架运动以使所述滑动件在所述滑槽内滑动。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反射模块、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射模块、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背景技术相关技术中指出,目前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虽然拍照物距远,但受限于模组尺寸的限制,视野角度较小,同时虽然有图像算法合成,在拍照与扫描的过程中,由于抖动,也会存在图像的细节不同程度的失真,影响相片的质量。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反射模块,所述反射模块的第一滚动件支撑于安装座与载体之间,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安装座相对于载体移动时,第一导向通道限制第一滚动件只能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反射元件可以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进而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反射模块的摄像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反射模块,用于实现入射方向光束的反射,包括:载体;反射组件,所述反射组件包括反射元件和设置所述反射元件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和/或所述载体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内设有沿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可活动的第一滚动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载体;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载体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射模块,第一滚动件支撑于安装座与载体之间,当第一驱动组件驱动安装座相对于载体移动时,第一导向通道限制第一滚动件只能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反射元件可以沿第一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进而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增大反射模块的的视角,增大摄像模组的拍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相对于所述载体绕第一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一导向通道的至少部分沿以所述第一轴线为圆心的圆弧线延伸。这样,反射元件可以绕第一轴线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增大棱镜的视角,增大摄像模组的拍摄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载体的朝向所述安装座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且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导向通道。这样,第一滚动件可以在第一导向通道中滚动,第一导向通道对第一滚动件的运动起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嵌入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设于所述嵌入槽内。通过将第一驱动组件的部分设于安装座表面的嵌入槽,可以缩减安装座高度,减小反射模块尺寸,使结构更紧凑。有利于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于所述载体,所述第一配合件设于所述嵌入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配合件相互作用驱动所述安装座绕相对于所述载体转动。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一配合件之间的作用力,使反射元件绕第一轴线转动,实现防抖和增大视角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对称布置在所述嵌入槽的两侧。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反射元件沿第一导向通道延伸方向移动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模块还包括:盒体,所述载体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载体和/或所述盒体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内设有第二滚动件,所述载体通过所述第二滚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盒体;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载体沿所述第二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由此,使得反射元件可以沿第二导向通道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进一步地达到防抖和增大视角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载体的朝向所述盒体的表面形成有第三凹槽,所述盒体的朝向所述载体的表面形成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相对且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导向通道。这样,第二滚动件可以在第二导向通道中滚动,第二导向通道对第二滚动件器限位与导向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驱动所述载体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由此,第二驱动件通过柔性连接件带动载体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连接件为柔性金属片。由于柔性金属片具有一定的转动和变形量,可以满足移动件与载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可以反复使用,不易损坏。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反射模块、镜头模块和感光模块;所述镜头模块设于所述反射模块的光路上,用于接收所述反射模块传递的光线;所述感光模块包括感光元件和补偿机构,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补偿机构上用于接收光线以成像,所述补偿机构构造成适于补偿所述反射元件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的相对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模组,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反射模块,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整体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偿机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壁面形成有多个滑槽;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所述感光元件,所述支架的周沿间隔设置有多个滑动件,多个所述滑动件与多个滑槽一一对应,所述滑动件设于对应的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可滑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支架运动以使所述滑动件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补偿机构,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和一一对应的滑动件与滑槽,使得支架可以在滑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平移,支架也可以沿任意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实现感光元件在多个方位的补偿,进而达到防抖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方面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整体性能。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射组件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反射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所示的A-A处的截面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反射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所示的B-B处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射模块中的安装座与载体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9是图7中所示的摄像模组中的感光模块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00、电子设备;1000、摄像模组;100、感光模块;121、感光元件;200、对焦模块;300、反射模块;310、载体;320、反射组件;321、反射元件;322、安装座;323、第一导向通道;3231、第一凹槽;3232、第二凹槽;324、第一滚动件;325、嵌入槽;330、第一驱动组件;331、第一轴线;332、第一驱动件;333、第一配合件;340、盒体;341、第二导向通道;3411、第三凹槽;3412、第四凹槽;342、第二滚动件;350、第二驱动组件;351、第二轴线;352、第二驱动件;353、丝杠;354、移动件;355、柔性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反射模块300。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反射模块300,用于实现入射方向光束的反射,包括:载体310、反射组件320和第一驱动组件330。反射组件320包括反射元件321和设置反射元件321的安装座322,安装座322和/或载体310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323,第一导向通道323内设有沿第一导向通道323可活动的第一滚动件324,第一驱动组件330用于驱动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转动,进而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中,反射元件321设置于安装座322用于改变入射光的路径,安装座322可活动地设于载体310,载体310通过第一滚动件324支撑安装座322。通常,反射元件321具有一反射面,反射面用于转折入射光的光路,一般反射面可将入射光折转一定角度,例如折转90°,改变入射光的路径,实现光路折叠,如此,反射模块300可用于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1000中。反射元件321可以为棱镜或反射镜,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且反射面对入射光的折转角度也不限于90°,例如也可以为45°、60°、120°、135°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射模块300,第一滚动件324支撑于安装座322与载体310之间,当第一驱动组件330驱动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移动时,第一导向通道323限制第一滚动件324只能沿第一导向通道324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反射元件321可以沿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延伸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进而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绕第一轴线331可转动,第一导向通道323的至少部分沿以第一轴线331为圆心的圆弧线延伸。这样,反射元件321可以绕第一轴线331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增大棱镜的视角,增大摄像模组1000的拍摄范围。具体地,参照图1,通过反射组件320的反射元件321设置于安装座322,且安装座322可绕第一轴线331转动,即安装座322可带动设于其上的反射元件321绕第一轴线331转动,当反射元件321绕第一轴线331转动时,反射元件321将扫描并收集不同角度的光线,从而扩大镜头的拍摄角度。此外,安装座322可通过轴承、滚珠、滑轨等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确定,在此不做限定。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30使安装座322沿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载体310移动,第一导向通道323可以为第一滚动件324提供支撑和导向,其中,第一导向通道323可以由安装座322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323也可以由载体310限定出;第一导向通道323还可以由安装座322和载体310共同限定出。当安装座322沿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载体310移动时,第一驱动组件330在安装座322与载体310之间产生相对作用力,作用力实现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绕第一轴线331的转动。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3,第一驱动组件330为安装座322绕第一轴线331的转动提供驱动力,第一滚动件324与第一导向通道323相互配合为安装座322的转动导向,由此实现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绕第一轴线331的转动。如此,反射模块300中的反射元件321可做较大角度的旋转,从而使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1000摄远拍摄时的视角有效扩大,且镜头的大视角拍摄相比于拍摄不同视角的图像进行合成,提高了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达到防抖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安装座322的朝向载体310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3231,载体310的朝向安装座322的表面形成有第二凹槽3232,第一凹槽3231与第二凹槽3232相对且配合形成第一导向通道323。这样,第一滚动件324可以在第一导向通道323中滚动,第一导向通道323对第一滚动件324的运动起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例如,参照图3,第一凹槽3231设置在安装座322的底面(图3中所示的安装座322的后侧表面),第二凹槽3232设置在载体310上与安装座322的底面相对的面上;第一凹槽3231与第二凹槽3232相对且配合形成第一导向通道323,安装座322旋转轴线沿图1中的左右方向。当将第一凹槽设置在安装座322的侧壁(例如设置在图2中左右侧壁)时,第一凹槽3231可以为在左右侧壁的表面沿圆弧线延伸,即第一凹槽3231为圆弧槽,第二凹槽3232设置在载体310上与安装座322的左右侧壁相对的面上,第一凹槽3231与第二凹槽3232相对且配合形成为第一导向通道323;此时,安装座322的旋转轴线亦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当将第一凹槽3231设置于载体310在图1中的上侧壁时,第一凹槽3231可以为沿前后延伸的直线槽,第一凹槽3231的底壁沿圆弧线延伸,第二凹槽3232设置在载体310上与安装座322的上侧壁相对的面上,第一凹槽3231与第二凹槽3232相对且配合形成为第一导向通道323;此时,安装座322的旋转轴线也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安装座322的朝向载体310的表面形成有嵌入槽325,第一驱动组件330的一部分设于嵌入槽325内。通过将第一驱动组件330的一部分设于安装座322表面的嵌入槽325,可以缩减安装座322高度,减小反射模块尺寸,使结构更紧凑。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驱动组件330包括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第一配合件333设于嵌入槽325内,第一驱动件332设于载体310,第一驱动组件330通过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相互作用驱动安装座322绕第一轴线331相对于载体310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作用力,使反射元件321绕第一轴线331转动,实现防抖和增大视角的效果。其中,参照图6,安装座322的外表面设有嵌入槽325,第一配合件333设于嵌入槽325内。第一驱动件332可以为线圈,第一配合件333可以为磁铁,如此,线圈通电后,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具有磁场力,线圈不通电,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之间不具有磁场力,一般磁场力存在与否分别对应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配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从而实现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可分离的相连,而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磁场力作用,可以作为安装座322绕第一轴线331转动的驱动力。具体地,例如,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具有磁场力时,在磁场力的作用下,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处于配合状态,二者之间磁性相吸;而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不具有磁场力时,此时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处于分离状态,二者之间无磁吸力;或者,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具有磁场力时,在磁场力的作用下,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处于配合状态,二者之间磁性相斥;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限定。通过使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在配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的切换,可实现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可分离地相连。通过使第一驱动件332、第一配合件333均为磁性件,磁性件之间可以产生磁场,能实现安装座322的感应、定位及驱动等功能。由于磁性件之间可以产生磁场,因此安装座322通过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磁场力作用而移动,无需传统的齿轮和凸槽相嵌合的结构,不仅能防止由此而造成的精度误差所带来的振荡不稳,同时在构造上可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330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和柔性件,柔性件可以连接在驱动机构与安装座322之间,驱动机构通过柔性件驱动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转动。其中,柔性件的一部分可以设于安装座322的嵌入槽325内。可选地,柔性件可以为柔性金属片。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330可以包括变形件,变形件可以为电致变形件或磁致变形件,变形件连接在安装座322与载体310之间,当向变形件中通入电流,或向变形件施加磁场,变形件可以发生形变,从而推动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转动。其中,变形件的一端可以设于安装座322的嵌入槽325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第一导向通道323包括两个,两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对称布置在嵌入槽325的两侧。由此将第一导向通道323设置为两个,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安装座320绕第一轴线331转动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3,第一导向通道323还可以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可以形成在安装座322和/或载体310上,多个第一导向通道323的至少部分沿以第一轴线331为圆心的圆弧线延伸,多个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宽度方向沿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多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在左右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每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动件324。在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凹槽3231的底壁沿圆弧线延伸,第二凹槽3232的底壁沿圆弧线延伸,且第一凹槽3231的底壁和第二凹槽3232的底壁同心。在第一导向通道323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凹槽3231的凹陷深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第二凹槽3232的凹陷深度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安装座322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3231,多个第一凹槽3231在平行于第一轴线331的方向上间隔布置;载体310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3232,多个第二凹槽3232在平行于第一轴线331的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凹槽3231与多个第二凹槽3232一一对应。这样,通过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导向通道323,可以增强安装座322绕第一轴线331转动的稳定性。例如,参照图3,设置两个平行于第一轴线331的第一导向通道323,两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可以对安装座322的转动起到更好的导向和限位的作用,提高安装座322相对于载体310绕第一轴线331转动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5,反射模块300还可以包括:盒体340和第二驱动组件350,载体310设置于盒体340,载体310和/或盒体340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341,第二导向通道341内设有第二滚动件342,载体310通过第二滚动件342可活动地设于盒体340;第二驱动组件350用于驱动载体310相对于盒体340移动。由此,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二滚动件342和第二导向通道341,使得载体310可以沿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进一步起到防抖的效果,提高相片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地,参照图4和图5,通过将载体310设置于盒体340上,且载体310可绕第二轴线351转动,即载体310可带动设于其上的反射元件321绕第二轴线351转动。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50使载体310沿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盒体340移动,第二导向通道341可以为第二滚动件342提供支撑和导向,其中,第二导向通道341可以由载体310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341也可以由盒体340也限定出;第二导向通道341还可以由载体310和盒体340共同配合形成第二导向通道341。当载体310沿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盒体340移动时,第二驱动组件350在载体310与盒体340之间产生相对作用力,作用力实现载体310相对于盒体340绕第二轴线351的转动。进一步地,第二驱动组件350为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的转动提供驱动力,第二滚动件342与第二导向通道341相互配合为载体310的转动导向,由此实现载体310相对于盒体340绕第二轴线351的转动。如此,反射元件321可沿第二轴线351的方向做大角度的旋转,从而使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1000摄远拍摄时的视角有效扩大,且镜头的大视角拍摄相比较于拍摄不同视角的图像进行合成,提高了镜头的成像质量,同时达到防抖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5,载体310的朝向盒体340的表面形成有第三凹槽3411,盒体340的朝向载体310的表面形成有第四凹槽3412,第三凹槽3411与第四凹槽3412相对且配合形成第二导向通道341。这样,第二滚动件342可以在第二导向通道341中滚动,第二导向通道341对第二滚动件342起到限位与导向的作用。其中,参照图1和图5,第二导向通道341包括多个,多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可以形成在载体310和/或盒体340上,多个第二导向通道341的至少部分沿以第二轴线351为圆心的圆弧线延伸,多个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宽度方向沿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多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在上下方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布置,每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动件342。在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上,第三凹槽3411的底壁沿圆弧线延伸,第四凹槽3412的底壁沿圆弧线延伸,且第三凹槽3411的底壁和所述第四凹槽3412的底壁同心。在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上,第三凹槽3411的凹陷深度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第四凹槽3412的凹陷深度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载体310上设有多个第三凹槽3411,多个第三凹槽3411在平行于第二轴线351的方向上间隔布置;盒体340上设有多个第四凹槽3412,多个第四凹槽3412在平行于第二轴线351的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第三凹槽3411与多个第四凹槽3412一一对应。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平行于第二轴线351的方向上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可以增强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转动的稳定性,例如,参照图5,设置两个平行于第二轴线351的第二导向通道341,两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可以对载体310的转动起到更好的导向和限位的作用,提高载体310相对于盒体340绕第二轴线351转动的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第二驱动组件350可以包括:第二驱动件352和柔性连接件355,柔性连接件355连接在第二驱动件352和载体310之间,第二驱动件352通过柔性连接件355驱动载体310相对于盒体340转动。由此,实现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相对于盒体340转动,进一步达到防抖和增大视角的效果。例如,参照图1和图4,第二驱动组件350还可以包括:丝杠353和移动件354,第二驱动件352与丝杠353相连用于驱动丝杠353转动,移动件354螺纹套接于丝杠353以相对于丝杠353移动,柔性连接件355的一端与移动件354固定且另一端连接载体310,第二驱动件352通过柔性连接件355驱动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相对于盒体340转动。其中,参照图4,柔性连接件355一端与移动件354固定另一端与载体310连接,柔性连接件355具有一定的转动和变形量,将移动件354与在载体310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为柔性连接件355的形变提供空间;第二驱动件352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丝杠353转动,丝杠353带动移动件354运动,移动件354运动导致柔性连接件355发生转动和变形,可以抵消载体310转动带来的反作用力,柔性连接件355为载体310提供驱动力,由于第二导向通道341和第二滚动件342的限制,使得载体310沿第二导向通道341的延伸方向上转动。进一步地,驱动电机可以进行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进而实现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的转动。具体地,参照图1,例如第二驱动件352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正向转动时,驱动电机带动丝杠353进行正向转动,丝杠353带动移动件354正向运动,移动件354带动柔性连接件355,柔性连接件355带动载体310正向转动;驱动电机反向转动时,驱动电机带动丝杠353进行反向转动,丝杠353带动移动件354反向运动,移动件354带动柔性连接件355,柔性连接件355带动载体310反向转动;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限定。通过第二驱动件352、丝杠353、移动件354与柔性连接件355之间的配合,实现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相对于盒体340的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355为柔性金属片。由于柔性金属片具有一定的转动和变形量,柔性金属片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可以满足移动件354与载体310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可以反复使用,不易损坏。下面参照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00。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10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反射模块300、镜头模块200和感光模块100,镜头模块200设于反射模块300的光路上,用于接收反射模块300传递的光线;感光模块100包括感光元件121和补偿机构,感光元件121设于补偿机构上用于接收光线以成像,补偿机构构造成适于补偿反射元件321与感光元件121之间的相对移动。其中,一方面,通过反射元件321形成的图像,虽然反射模块300可以进行图像的防抖,图像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影响相片的质量;另一方面,经过调试验证,反射元件321旋转扫描会存在一定的串扰现象会影响防抖的效果,补偿机构可以进一步对图像进行较真,进一步保证成像的质量。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000还可以包括底座、外壳、电路板,其中外壳固定与底座,并与底座形成容置空间;镜头模块200和反射模块300安装于底座,并收容于容置空间内;电路板固定于底座,为镜头模块200和反射模块300提供电路控制。此外,反射元件321具有用于转折入射光光路的一反射面,以及皆与反射面相对设置的一入光面和一出光面,因此通常,其中入光面朝向外壳具有开口,且出光面朝向镜头模块200,从而光线沿光路有物侧至像侧依序经过入光面、反射面和出光面,最后沿着镜头模块200的光轴到达感光模块100,感光模块100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完成摄像模组1000在成像面上的成像。摄像模组1000包括镜头模块200和如上所述的反射模块300,镜头模块200用于接收反射模块300反射后的光线,镜头模块200通常包括至少两个透镜以及光圈,来自物侧的光线依序进入反射模块300,之后经反射模块300反射到镜头模块200,最后沿着镜头模块200的光轴方向到达感光模块100;可以理解的是,镜头模块200之后还可以具有另一反射件,以实现光路的再次折叠。进一步的,反射模块300可用于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1000中,反射模块300中反射元件321可做较大角度的旋转,从而使摄远拍摄时的视角有效扩大,且镜头的大视角拍摄相比于不同视角的拍摄图像进行合成,提高了镜头的成像质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模组1000,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反射模块300,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1000的整体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9,补偿机构包括:外壳110、支架120和驱动机构130,外壳110的内壁面形成有多个滑槽111;支架120设于外壳110内,支架120上设置有感光元件121,感光元件121用于接收光线以成像,支架120的周沿间隔设置有多个滑动件122,多个滑动件122与多个滑槽111一一对应,滑动件122设于对应的滑槽111内,且滑动件122沿滑槽1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可滑动;驱动机构130用于驱动支架120运动以使滑动件122在滑槽111内滑动。这样,通过设置驱动机构130和一一对应的滑动件122与滑槽111,使得支架120可以在滑槽1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平移,支架120也可以沿任意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实现感光元件121在多个方位的补偿,进而达到防抖的效果。下面将参照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0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像模组1000可以包括反射模块300、镜头模块200和感光模块100。反射模块300可以包括:载体310、反射组件320、第一驱动组件330、盒体340和第二驱动组件350。反射组件320包括反射元件321和安装座322,反射元件321设置于安装座322用于改变入射光的路径,安装座322可活动地设于载体310,安装座322上形成有第一凹槽3231,载体310上形成有第二凹槽3231,第一凹槽3231与第二凹槽3231相互配合形成沿圆弧线延伸的第一导向通道323,第一导向通道323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两个,第一导向通道323内设有第一滚动件324。第一驱动组件330包括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安装座322的外表面上设有嵌入槽325,第一配合件333设于嵌入槽325内,第一驱动件332为线圈,第一配合件333为磁铁,如此,线圈通电后,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具有磁场力,线圈不通电,第一驱动件332和第一配合件333之间不具有磁场力,一般磁场力存在与否分别对应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配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从而实现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可分离的相连,而第一驱动件332与第一配合件333之间的磁场力作用,可以作为安装座322绕第一轴线331转动的驱动力。载体310设置于盒体340,载体310的朝向盒体340的表面形成有第三凹槽3411,盒体340的朝向载体310的表面形成有第四凹槽3412,第三凹槽3411与第四凹槽3412相对且配合形成第二导向通道341,第二导向通道341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导向通道341内设有第二滚动件342。第二驱动组件350可以包括:第二驱动件352、丝杠353、移动件354和柔性连接件355,第二驱动件352与丝杠353相连用于驱动丝杠353转动,移动件354螺纹套接于丝杠353以相对于丝杠353移动,柔性连接件355的一端与移动件354固定且另一端连接载体310,第二驱动件352通过柔性连接件355驱动载体310绕第二轴线351相对于盒体340转动。感光模块100包括感光元件121和补偿机构。补偿机构用于对反射元件旋转过程中的串扰问题进行补偿。其中,参照图9,外壳110主要对外壳110内部的零部件起保护的作用,外壳110可以由上壳体112与下壳体113组成,上壳体112套设在下壳体113外,下壳体113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多个滑槽111;具体地,参照图9,外壳110可以形成为长方体形状,下壳体113上沿厚度方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四条棱的内表面均形成滑槽111;上壳体112上还可以设置有窗口1121,窗口1121用于传导光线,使得光线传递到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121上。进一步地,参照图9,感光模块100还可以包括滤光片140,滤光片140与感光元件121在光线传播的方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相对设置,滤光片140主要是用于过滤掉操作人员不需要的光线,滤光片140是可以进行更换的,操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拍摄环境和不同的拍摄要求选择不同的滤光片140。更进一步地,感光元件121和滤光片140均固定在支架120上,驱动机构130对支架120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架120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和旋转,进而使得感光元件121和滤光片140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和旋转,进而实现感光元件121在多个方位的补偿,达到防抖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滑动件122沿滑槽111的长度方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例如图9中所示的前后和左右方向)均可滑动,其中滑槽111的宽度方向为垂直于滑槽111长度方向的方向,滑槽111的宽度方向为多个,多个宽度方向形成为一个宽度方向所在的平面,然而,滑动件122还可以沿滑槽111的长度方向滑动,由此,滑动件122的活动范围为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所以滑动件122可以在这个立体空间内进行任意角度的移动或旋转,进而支架120可以在滑槽1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移动,也可以沿任意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实现感光元件121多方位补偿,达到防抖的效果。具体地,参照图6,物体反射的光通过反射模块300的折射,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驱动组件330驱动反射元件321沿第一导向通道323延伸的方向转动,使得反射元件321可以绕第一轴线331转动;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二驱动组件350驱动反射元件321沿第二导向通道341延伸的方向转动,使得反射元件321可以绕第二轴线351转动;由此达到防抖和增大视角的效果;经过反射元件321折射后的光线,进入到镜头模块200中进行对焦,由于反射元件321旋转扫描会出现串扰的问题,导致传递到感光模块100的光线存在误差,通过感光模块200中的补偿机构可以对传递到感光元件121上的图像进行调节,解决反射模块300中发生的串扰问题,由此,感光模块100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三方面的电子设备10000,包括壳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1000,摄像模组1000安装于壳体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10000,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的摄像模组1000,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0000的整体性能。电子设备10000中的摄像模组1000具有如上所述的反射模块300,反射模块300可用于潜望式长焦摄像模组1000中,反射模块300中反射元件321可做较大角度的旋转,从而使摄远拍摄时的视角有效扩大,且镜头的大视角拍摄相比于不同视角的拍摄图像进行合成,提高了镜头的成像质量。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10000可以为智能手机,也可以为其他电子装置,例如摄像模组1000也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扬声设备、中转设备以及移动终端。该扬声设备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现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音频信息交互,避免了有线形式的扬声设备对用户的使用便捷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改善扬声设备的使用便捷性。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相较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而言,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1.一种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并且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所述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并且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所述移动终端,以直接和所述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并且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由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的通讯协议决定,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由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的通讯协议决定;所述扬声设备还包括模式切换开关,所述模式切换开关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或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是蓝牙通讯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设备还包括音频输出电路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音频输出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其中,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出端导通;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的输出端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设备还包括音频输入电路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音频输入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其中,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导通;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入端导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相同;所述扬声设备还包括共用天线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共用天线,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其中,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导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或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导通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或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之间交替导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设备还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其中,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所述第一天线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且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所述第二天线进行音频信息交互。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指示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所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移动终端进行第一音频信息的交互,所述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和所述移动终端进行第二音频信息的交互;其中,所述第一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低于所述第二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8.一种应用于与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中转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设备包括: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无线通讯芯片,所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并且所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扬声设备,以使所述扬声设备通过所述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所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所述扬声设备直接和所述移动终端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所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由所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的通信协议决定。扬声设备、中转设备以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扬声设备、中转设备以及移动终端。背景技术随着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移动终端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其中就包括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游戏体验,允许用户随时随地均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游戏娱乐。然而在公共场合中移动终端的游戏的音频不方便外放,这就需要移动终端搭配耳机来传输游戏音频至用户。耳机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连接可以是有线形式或无线形式。有线形式的耳机其传输线会影响用户正常操控移动终端,而传统无线形式的耳机其与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传输的延时较大,所传输的音频延时严重。而当移动终端和耳机之间传输的音频要求延时小时,例如当移动终端和耳机之间传输实时性较强的游戏的音频时,传统无线形式的耳机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的延时将无法满足要求。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扬声设备、中转设备以及移动终端,能够改善扬声设备的使用便捷性以及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扬声设备,该扬声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并且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移动终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转设备,该中转设备包括第二控制电路和第三无线通讯芯片。第三无线通讯芯片连接第二控制电路,并且第三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扬声设备,以使扬声设备通过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第三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蓝牙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第三控制电路和通讯电路。通讯电路连接第三控制电路,并且通讯电路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通讯电路还用于连接扬声设备,以直接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通讯电路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通讯电路直接和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设备,该扬声设备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通过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该扬声设备的第二无线通讯芯片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现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音频信息交互,避免了有线形式的扬声设备对用户的使用便捷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改善扬声设备的使用便捷性。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相较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而言,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发明扬声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扬声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中转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形式的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扬声设备,该扬声设备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连接第一控制电路,并且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还用于连接移动终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以下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扬声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包括第一控制电路11和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并且第一控制电路11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并且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还用于连接移动终端,以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扬声设备1可以是耳机等,具体地包括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颈戴式耳机等。第一控制电路11用于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具体包括:当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中转设备作为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信息交互的媒介,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输出的音频信息先经过中转设备,而后再传输至对应的接收方。由于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应用于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的传输,例如传输实时性较强的游戏的音频等。举例而言,当扬声设备1、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应用于传输游戏音频时,具体地中转设备可以是游戏手柄等,用于操控移动终端进行游戏体验,扬声设备1可以是耳机等,而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等。中转设备分别连接扬声设备1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移动终端,其中中转设备和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之间可以是无线通讯连接,而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可以是有线连接。移动终端输出的游戏音频(包括游戏的背景音乐和玩家间的语音交流等)先经过中转设备,而后到达扬声设备1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而被佩戴扬声设备1的用户接收;而用户输入至扬声设备1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的音频信息(以与其他玩家进行语音交流)经由扬声设备1输出至中转设备,而后到达移动终端,进而被对应的接收方(例如除用户之外的其他玩家等)接收。而当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输出的音频信息直接传输至对应的接收方,即扬声设备1的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扬声设备1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无法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原因将在下文进行阐述。因此,当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应用于要求传输延时低(对传输延时的要求较高)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时,需要搭配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当扬声设备1应用于一般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较低)的传输时,扬声设备1可以通过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直接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无需借助中转设备,能够减少音频信息交互所需的设备,改善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信息交互的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扬声设备1具有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可以根据所要传输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无线通讯芯片。具体地,当所要传输的音频信息要求传输延时低时,第一控制电路11可以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同时需要搭配中转设备;而当所要传输的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较低时,第一控制电路11可以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可以避免中转设备的使用,改善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信息交互的便捷性。当然,第一控制电路11也可以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与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以分别传输对传输延时要求不同的音频信息。具体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移动终端进行第一音频信息的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移动终端进行第二音频信息的交互。其中,第一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低于第二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单独依靠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导致加重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的工作负担;并且可以避免单独依靠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满足不了第一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的问题。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扬声设备,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现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音频信息交互,避免了有线形式的扬声设备对用户的使用便捷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改善扬声设备的使用便捷性。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相较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而言,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并且可以根据所要传输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2.4GHz通讯芯片,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基于蓝牙通讯协议,在行业内蓝牙通讯协议是统一的,厂商无法根据需求对蓝牙通讯协议进行修改。而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是以工作频段为2402~2480MHz的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其允许厂商对协议进行修改,具体地通过调整通讯所用数据包的大小、数据的校验方式以及选用合适的信号收发机等,使得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具有比基于现有蓝牙通讯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更低的传输延时。对于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而言,基于现有蓝牙通讯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其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无法满足要求,而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其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能够很好地满足要求。当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也可以是5.8GHz通讯芯片等,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所基于的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的工作频段高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的工作频段。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同样允许厂商对协议进行修改,通过诸如上文所述的调整通讯所用数据包的大小、数据的校验方式以及选用合适的信号收发机等方式进行修改,使得基于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具有比基于现有蓝牙通讯协议的无线通讯方式更低的传输延时。举例而言,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2.4GHz通讯芯片,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为例,当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需要传输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例如游戏音频)时,扬声设备1和中转设备之间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进而与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当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所传输的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较低时,扬声设备1和移动终端之间直接通过蓝牙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此时扬声设备1是一蓝牙设备,例如蓝牙耳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11可以是集成有逻辑运算电路的芯片,其作为扬声设备1的主控部分,用于控制扬声设备1的各组成部分协调工作。图展示了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集成于第一控制电路11的情况。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也可以独立于第一控制电路11,在此不做限定。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可以不仅具备收发信号的功能还具备编码译码的功能;或是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可以仅具备收发信号的功能,而编码译码的功能由第一控制电路11实现,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还包括模式切换开关14,模式切换开关14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模式切换开关14用于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以切换扬声设备1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模式。模式切换开关14是扬声设备1提供给用户切换扬声设备1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模式的媒介。用户通过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4,使得扬声设备1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通过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亦或是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具体地,当用户需要扬声设备1应用于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时,例如传输游戏音频等,用户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4,使得扬声设备1切换至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当用户需要扬声设备1应用于对传输延时要求较低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时,例如传输通话语音等,用户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4,使得扬声设备1切换至通过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亦或是用户需要扬声设备1应用于共同进行对传输延时要求较高以及较低的音频信息的传输,用户操作模式切换开关14,使得扬声设备1切换至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例如用户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时接听通话等情况,对传输延时要求较高的音频信息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交互,而对传输延时要求较低的音频信息通过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交互。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还包括音频输出电路15,音频输出电路15用于向用户输出来自中转设备或移动终端的音频信息。音频输出电路15可以包括喇叭等扬声器,其可以是动圈式扬声器、动铁式扬声器以及圈铁式扬声器等,在此不做限定。通常,扬声设备1内只会设置一组音频输出电路15,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存在共用音频输出电路15的情况。同时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一开关151,第一开关151用于选择性地导通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和/或导通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从而实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所传输音频信息的输出。具体地,第一开关151的控制端1511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第一开关151的输出端1512连接音频输出电路15,第一开关151的第一输入端1513连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第一开关151的第二输入端1514连接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一开关151控制第一开关151的第一输入端1513和第一开关151的输出端1512导通,即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导通;而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一开关151控制第一开关151的第二输入端1514和第一开关151的输出端1512导通,即使得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导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151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等,第一开关151不能同时将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以及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导通,若同时导通必将会影响音频信息的正常传输。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所传输音频信息的输出是分时交替进行的,即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的导通以及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的导通二者是分时交替进行。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的导通以及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的导通分时交替进行,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所传输音频信息均能够通过音频输出电路15输出。并且由于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出电路15以及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出电路15分时交替导通的频率很高,用户察觉不到分时输出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传输的音频信息所引起的延时,并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使用体验。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还包括音频输入电路16,音频输入电路16用于采集佩戴扬声设备1的用户的声音,并将其所采集到的音频信息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传输至移动终端,以使得对应的接收方能够接收到佩戴扬声设备1的用户所传达的音频信息。音频输入电路16可以包括麦克风等。对于耳机形式的扬声设备1而言,其通常配备有麦克风作为音频输入电路16中采集音频的元件。通常,扬声设备1内只会设置一组音频输入电路16,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存在共用音频输入电路16的情况。同时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二开关161,第二开关161用于选择性地导通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入电路16,或导通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入电路16,从而实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所传输音频信息的输入。具体地,第二开关161的控制端1611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第二开关161的输入端1612连接音频输入电路16,第二开关161的第一输出端1613连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第二开关161的第二输出端1614连接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二开关161控制第二开关161的第一输出端1613和第二开关161的输入端1612导通,即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音频输入电路16导通;而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二开关161控制第二开关161的第二输出端1614和第二开关161的输入端1612导通,即使得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音频输入电路16导通。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一天线171和第二天线172,第一天线171连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第二天线172连接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通过第一天线171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通过第二天线17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具体地,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通过第一天线171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通过第二天线17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通过第一天线171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且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通过第二天线17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可以相同,例如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2.4GHz通讯芯片,其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可以通过修改其所基于的通讯协议,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传输音频信息的信道不同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传输音频信息的信道,避免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之间相互干扰。当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5.8GHz通讯芯片,其基于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由于该情况下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不同,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之间不会相互干扰。请参阅图2。在替代实施例中,当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2.4GHz通讯芯片,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时,意味着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相同,因此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可以共同一个天线,从而减少扬声设备1中天线的使用,有利于扬声设备1的微型化以及降低扬声设备1的制备成本。进一步地,扬声设备1还包括共用天线173和第三开关174。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均通过该共用天线17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由于当共用天线173同时接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二者传输音频信息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二者传输音频信息会互相干扰,因此需要第三开关174选择性地导通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共用天线173或导通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共用天线173,即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共用天线173之间、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共用天线173之间分时交替导通,使得共用天线173同一时刻只接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或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传输的音频信息。具体地,第三开关174的控制端1741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第三开关174的第一端1742连接共用天线173,第三开关174的第二端1743连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第三开关174的第三端1744连接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三开关174的控制端1741导通第一端1742和第二端1743,即使得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共用天线173导通;或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控制电路11通过第三开关174的控制端1741导通第一端1742和第三端1744,即使得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共用天线173导通;或在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时,第一端1742和第二端1743之间、第一端1742和第三端1744之间分时交替导通,即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共用天线173之间、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和共用天线173之间分时交替导通。其中对于模式切换开关14指示第一控制电路11控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共同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情况,由于第一端1742和第二端1743之间、第一端1742和第三端1744之间分时交替导通的频率很高,因此用户察觉不到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分时交替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所引起的延时,并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使用体验。而当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不同时,例如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是5.8GHz通讯芯片,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是蓝牙通讯芯片,将会导致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所适配的天线结构不同,因此该情况下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13不能共用天线。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一接口181、充电芯片182和电池183。第一接口181分别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1和充电芯片182,使得第一接口181和第一控制电路11之间能够交互数据,并且使得第一接口181能够将其接收到的电能输出至充电芯片182,进而用于给电池183充电。而充电芯片182还和电池183连接,充电芯片182能够将来自第一接口181的电能用于给电池183充电并能够调节电池183的充电模式,例如恒流转恒压的充电模式等。电池183还分别和第一控制电路11和充电芯片182连接,用以向第一控制电路11和充电芯片182供电。其中,第一接口181可以是Type-C接口等。扬声设备1还包括第一电源管理单元184,其本质可以是一电源管理单元(PowerManagementUnit,PMU),第一电源管理单元184连接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用于对第一无线通讯芯片12进行电源管理。而第一电源管理单元184还连接电池183,用于向第一电源管理单元184供电。扬声设备1还包括电源键185、音量增键186、音量减键187和LED灯组188。电源键185、音量增键186、音量减键187和LED灯组188分别和第一控制电路11连接。电源键185用于控制扬声设备1的开启与关闭;而音量增键186则用于增大扬声设备1输出音频的音量,音量减键187则用于减小扬声设备1输出音频的音量;LED灯组188用于显示扬声设备1的当前状态,包括扬声设备1目前剩余电量、扬声设备1处于开启还是关闭状态、扬声设备1当前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模式等。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扬声设备,其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实现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音频信息交互,避免了有线形式的扬声设备对用户的使用便捷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改善扬声设备的使用便捷性。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相较于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而言,通过第一无线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并且可以根据所要传输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中转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中转设备2包括第二控制电路21和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连接第二控制电路21,并且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还用于连接扬声设备,以使扬声设备通过中转设备2和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正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扬声设备、中转设备2和移动终端应用于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的传输时,例如传输实时性较强的游戏的音频,中转设备2可以是游戏手柄,其在作为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信息交互的媒介的同时还向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操控体验。当然,在其他应用环境中,中转设备2可以仅作为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音频信息交互的媒介,类似于一个信号收发器,在此不做限定。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蓝牙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具体地,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可以是2.4GHz通讯芯片,是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或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也可以是5.8GHz通讯芯片等,是基于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2.4GHz通讯芯片和5.8GHz通讯芯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较低的原因已在上述实施例中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当然,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优选地连接有天线,用以与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因此,当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时,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交互的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会经由中转设备2的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转发至对应的扬声设备或移动终端。如此一来,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中转设备2的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满足音频信息对传输延时的要求。可选地,第二控制电路21可以是集成有逻辑运算电路的芯片,例如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或LAM2等,并且能够获取不同操作系统(例如Android或IOS等)的权限认证,使得中转设备2具有与不同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功能。其中,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可以不仅具备收发信号的功能还具备编码译码的功能;或是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可以仅具备收发信号的功能,而编码译码的功能由第二控制电路21实现,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中转设备2还包括第二接口23,第二接口23连接第二控制电路21,并且第二接口23还用于连接移动终端,以将来自移动终端的音频信息经由第二控制电路21传输至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或是将来自扬声设备的音频信息经由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第二控制电路21传输至移动终端;并且第二接口23还用于将来自移动终端电能给中转设备2充电,或是将中转设备2接收的电能提供给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其中,第二接口23可以是Type-C接口或Lightning接口等。更进一步地,中转设备2还包括第三接口24,第三接口24连接第二控制电路21,并且第三接口24还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等。如此一来,第三接口24可以从外部电源获取电能并经由第二控制电路21、第二接口23传输至移动终端,以在使用中转设备2的期间能够通过中转设备2给移动终端充电,实现移动终端既能够和中转设备2连接又能够进行充电的功能。其中,第三接口24也可以是Type-C接口或Lightning接口等。在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通常只会设计一个接口与外部设备(包括外部电源、中转设备等)连接,这就导致移动终端和中转设备的第二接口连接后,就无法连接外部电源,即无法在使用过程中充电,导致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长较短。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中转设备2上设计第三接口24,即可实现移动终端既能够和中转设备2连接又能够进行充电的功能。进一步地,中转设备2还包括第二电源管理单元25,其本质也可以是PMU。第二电源管理单元25连接于第二接口23和第二控制电路21之间,来自第二接口23或第三接口24的电能均能够用于给第二电源管理单元25供电。中转设备2还包括人机交互电路26,第二电源管理单元25还分别连接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和人机交互电路26,以给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和人机交互电路26供电并进行电源管理。而当中转设备2为游戏手柄时,人机交互电路26所连接的手柄以及按键提供给用户进行操控,进而操控移动终端。其中,人机交互电路26还连接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电路26输入的指令通过第三无线通讯芯片22,并经由第二控制电路21、第二接口23传输至移动终端,实现操控移动终端的功能。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转设备,其通过第二接口连接移动终端,使得中转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数据(包括音频信息)的延时较低;并且中转设备通过第三无线通讯芯片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使得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包括音频信息)的延时较低。结合上述两点,使得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借助中转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方式具有较低的传输延时,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3包括第三控制电路31和通讯电路32,通讯电路32连接第三控制电路31,并且通讯电路32还用于连接中转设备,以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或通讯电路32还用于连接扬声设备,以直接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其中,当通讯电路32连接中转设备时,移动终端3的通讯电路32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当通讯电路32连接扬声设备时,移动终端3的通讯电路32直接和扬声设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而当通讯电路32同时连接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时,通讯电路32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进行第一音频信息的交互,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和移动终端3进行第二音频信息的交互。其中,第一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低于第二音频信息所要求的传输延时。由于扬声设备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是基于2.4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或5.8GHz无线音频私有协议等,而移动终端3的通讯电路32其无线传输信号所基于的协议通常是蓝牙通讯协议,这就导致扬声设备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无法直接和移动终端3的通讯电路32进行音频信息交互,需要借助中转设备。可选地,第三控制电路31可以是集成有逻辑运算电路的芯片,通讯电路32中集成有蓝牙通讯芯片。第三控制电路31用于控制通讯电路32对所传输的音频信息进行筛选,具体包括将要求传输延时低的音频信息(例如游戏音频)筛选出来,并由通讯电路32传输至中转设备(例如传输至上述实施例中中转设备的第二接口,通讯电路32设置有对应的接口与第二接口对接,接口之间有线形式的数据传输同样具备较低的传输延时),进而通过中转设备传输至扬声设备;而其他音频信息则通过蓝牙通讯芯片,使用蓝牙直接传输至扬声设备。进一步地,当通讯电路32同时连接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时,并且在通讯电路32同时并直接传输给中转设备、扬声设备的第一音频信息、第二音频信息会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对应上述实施例中扬声设备的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进行音频信息交互的工作频段相同,并且第一无线通讯芯片和第二无线通讯芯片共用一个天线的情况,通讯电路32传输第一音频信息和第二音频信息的过程可以分时交替进行,以避免第一音频信息和第二音频信息之间相互干扰,同时由于分时交替的频率很高,用户察觉不到分时交替传输第一音频信息和第二音频信息所引起的延时,并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使用体验。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移动终端,其通讯电路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低于通讯电路直接和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因此移动终端通过中转设备和扬声设备传输音频信息,能够降低扬声设备和移动终端之间传输音频信息的延时。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和烹饪设备,旋钮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设于安装支架上;旋钮,旋钮的一部分穿过安装孔伸入第一侧后与安装支架连接;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的第二侧,防水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旋钮上,防水件的第二端抵接于安装支架上。通过设置防水件,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1.一种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设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旋钮,所述旋钮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第一侧后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防水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二侧,所述防水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旋钮上,所述防水件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支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件包括:防水本体,所述防水本体的一部分抵接于所述安装支架上;多个凸起,间隔设置于所述防水本体上,所述多个凸起的第一端与所述防水本体连接,所述多个凸起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旋钮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本体与所述多个凸起为一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本体包括:第一防水部,与所述多个凸起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防水部,所述第二防水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水部连接,所述第二防水部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二防水部折弯并与所述第一防水部形成限位槽;所述安装支架朝向所述限位槽的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卡设在所述限位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水部的一部分向背离所述第一防水部的一侧弯折形成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安装支架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包括:旋钮本体;多个安装槽,设置于所述旋钮本体,多个所述安装槽与多个所述凸起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凸起插入一个所述安装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旋钮本体连接,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本体包括:多个隔断,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安装槽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旋钮本体沿垂直于所述旋钮旋转轴线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旋钮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多个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环连接,所述多个隔断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环和所述第二环连接,每个所述隔断位于一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环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装饰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并位于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二侧;装饰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并位于所述装饰槽内。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配合槽,设置于所述旋钮朝向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部分插入所述配合槽内;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旋钮的一部分与所述弹性件相接触;其中,所述旋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段相对于所述第二段运动。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槽沿垂直于所述旋钮旋转轴线的截面形状为非正圆形,所述第一段与所述配合槽相适配。14.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通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旋钮组件的安装支架嵌设于所述通孔处。旋钮组件和烹饪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钮组件和一种烹饪设备。背景技术目前,电蒸锅的蒸汽烹饪,作为一种既健康又能尽可能留存食材营养的烹饪方式,大受欢迎。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在清洁电蒸锅产品时会淋水到旋钮上,水顺着旋钮的安装孔侵入内部电路板,造成电路板短路,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旋钮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设于安装支架上;旋钮,旋钮的一部分穿过安装孔伸入第一侧后与安装支架连接;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的第二侧,防水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旋钮上,防水件的第二端抵接于安装支架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安装孔、旋钮和防水件,具体而言,安装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以理解的是,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安装支架的第一侧即安装支架靠近容纳腔的一侧,安装支架的第二侧即安装支架背离容纳腔的一侧,换句话说,安装支架的第一侧为内侧壁,安装支架的第二侧为外侧壁。安装孔设置在安装支架上,并贯通安装支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旋钮的一部分穿过安装孔,并伸入安装支架的第一侧后与安装支架连接,从而实现旋钮的固定安装。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的第二侧,也就是说,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外侧壁所在的一侧。且防水件的一端设置于旋钮上,防水件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也就是说,防水件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防水件,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旋钮与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后,旋钮与安装支架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沿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相连通。若未设置防水件,则在产品清洗时,水等液体容易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通过将防水件的一端设置在旋钮上,防水件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的外侧壁相抵接,从而使得防水件能够将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封住,进而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防水件,将安装支架和旋钮组件的间隙封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安装支架朝向旋钮的一侧设置防水侧壁而言,当清洗烹饪设备淋水量较大时,防水件也能够有效阻挡水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进而防止电路板遇水发生短路的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防水件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时,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由于防水件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从而在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旋钮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件包括防水本体和多个凸起,其中,防水本体的一部分抵接于安装支架上,多个凸起间隔设置于防水本体上,多个凸起的第一端与防水本体连接,多个凸起的第二端设置于旋钮上。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防水件包括防水本体和多个凸起,具体而言,防水本体的一部分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且防水本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且多个凸起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上。从而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沿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相连通。防水本体的一部分抵接于安装支架上,也就是说,防水本体将第一间隙封住,多个凸起的一端与防水本体连接,多个凸起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上,也就是说,多个凸起将第二间隙封住。换句话说,通过将防水件包括防水本体和多个凸起,能够将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全部封住,进而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多个凸起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上,也就是说,多个凸起的另一端与旋钮相配合,从而在实现有效防水的同时,使得在转动旋钮时,能够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进而在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凸起间隔设置,从而在将多个凸起分别设置在旋钮上时,能够确保动力的有效传递,进而使得旋钮转动时能够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在具体应用中,多个凸起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本体与多个凸起为一体结构。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防水本体与多个凸起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防水本体与多个凸起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防水件使用寿命的同时,防止水等液体从防水本体与多个凸起之间连接的位置进入安装孔,确保防水件的防水功能。此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批量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防水件的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防水件、以及具有该防水件的旋钮组件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生产成本。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防水本体包括第一防水部和第二防水部,其中,第一防水部与多个凸起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防水部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连接,第二防水部的第二端抵接于安装支架上,第二防水部折弯并与第一防水部形成限位槽;安装支架朝向限位槽的一侧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卡设在限位槽内。在该设计中,限定了防水本体包括第一防水部和第二防水部,具体而言,多个凸起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连接,第二防水部的一端与第一防水部连接,第二防水部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且第二防水部折弯后与第一防水部能够形成槽口朝向安装支架的限位槽。安装支架朝向限位槽的一侧设有限位部,也就是说,安装支架的一部分向限位槽所在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部,限位部卡设在限位槽内,从而能够对防水件进行限位。具体地,可以对防水件沿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可以对防水件沿垂直于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就是说,通过限位部与限位槽相配合,能够在上下、左右的方向上对防水件进行限位,确保防水件的暗转稳定性,进而实现防水件的有效防水,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安装支架的一部分向限位槽所在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部,在将第二防水部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上时,水经第二防水部与安装支架之间的微小间隙进入后,限位部能够对进入该微小间隙的微量水进行再次阻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旋钮组件的防水效果。在具体应用中,第二防水部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连接,第二防水部的第二端先向背离安装孔所在的一侧延伸一定长度后,再朝向安装支架所在的一侧延伸至第二防水部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从而使得第一防水部与第二防水部能够形成槽口朝向安装支架一侧的限位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防水部的一部分向背离第一防水部的一侧弯折形成翻边,翻边与安装支架相抵接。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第二防水部的一部分向背离第一防水部的一侧弯折形成翻边,且翻边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也就是说,第二防水部的一部分朝外折弯形成翻边,且翻边抵接在安装支架上,从而在对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能够进一步防止水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导致电路板故障等问题,进一步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具体应用中,翻边沿第二防水部的周向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水件的防水效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旋钮包括旋钮本体和多个安装槽,其中,多个安装槽设置于旋钮本体,多个安装槽与多个凸起一一对应,每个凸起插入一个安装槽内。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旋钮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旋钮本体朝向安装支架的一侧设有多个安装槽,且多个凸起与多个安装槽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多个安装槽间隔设置在旋钮本体上。进一步地,每个凸起插入一个安装槽内,也就是说,通过将每个凸起插入一个安装槽内实现将防水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旋钮上。即将每个凸起塞进一个安装槽内,从而可进一步防止水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导致电路板故障等问题,提高防水件的防水效果,进一步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每个凸起插入一个安装槽内,从而可通过凸起与安装槽的配合,在用户转动旋钮时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与安装槽过盈配合。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凸起与安装槽过盈配合,从而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能够进一步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提高防水件的防水等级,延长旋钮组件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该防水件的旋钮组件防水等级可达到IP6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旋钮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至少一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旋钮本体连接,至少一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与安装支架连接。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旋钮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具体而言,至少一个连接件的一端与旋钮本体连接,至少一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与安装支架连接,即通过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件,能够实现旋钮与安装支架之间的固定安装。在具体应用中,至少一个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件沿旋钮本体周向间隔设置,进而确保旋钮与安装支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提高旋钮组件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可以为卡扣,安装支架的第一侧可以设有凸部,卡扣与凸部相配合,进而实现旋钮的可拆卸安装。通过旋钮可拆卸与安装支架连接,可以便于对旋钮组件进行维修和零部件的更换。且通过卡扣与凸部相配合,可以降低旋钮的安装难度,提高旋钮的安装效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旋钮本体包括多个隔断,多个隔断位于相邻两个安装槽之间。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旋钮本体包括多个隔断,具体而言,多个隔断位于相邻两个安装槽之间,也就是说,多个隔断与旋钮本体形成多个安装槽。通过设置多个隔断,可以提高旋钮本体的结构强度,延长旋钮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旋钮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多个隔断,并将每个凸起插入一个安装槽内,提高防水效果的同时,通过隔断与凸起的配合,有效实现动力的传递,进而确保用户转动旋钮时,能够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且在具体应用中,防水件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时,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由于防水件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从而在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旋钮本体沿垂直于旋钮旋转轴线的截面为圆形;旋钮本体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多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环连接,多个隔断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每个隔断位于一个连接件与第一环之间。在该设计中,限定了至少一个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且旋钮本体沿垂直于旋钮旋转轴线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进一步地,旋钮本体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环、第二环和第三环,其中,第三环为配合槽形成的不规则环。多个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环连接,多个连接件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与安装支架连接,进而实现旋钮的固定安装。多个隔断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也就是说,多个隔断位于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且每个隔断位于一个连接件和第一环之间,也就是说,每个隔断对应连接件位于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旋钮的模具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旋钮组件的生产成本,以及降低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生产成本。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旋钮组件还包括装饰槽和装饰件,其中,装饰槽设置于安装支架,并位于安装支架的第二侧,装饰件设置于安装支架,并位于装饰槽内。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旋钮组件还包括装饰槽和装饰件,具体而言,在安装支架的第二侧开设有装饰槽,装饰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即在安装支架的外侧壁上设置装饰件,从而可提升旋钮组件的外观效果和美观度,进而提高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美观度和产品档次。在具体应用中,装饰件为亚克力板,即将亚克力板作为旋钮组件的装饰件,能够提高旋钮组件的美观度,进而提升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的档次,提高用户对该烹饪设备的使用体。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旋钮组件还包括配合槽、电路板和弹性件,其中,配合槽设置于旋钮朝向安装支架的一侧,电路板包括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一部分插入配合槽内,弹性件设置于电路板上,旋钮的一部分与弹性件相接触;其中,旋钮能够带动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运动。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旋钮组件还包括配合槽、电路板和弹性件,具体而言,配合槽设置在旋钮朝向安装支架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配合槽的槽口朝向安装支架所在的一侧。电路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一段和第二段活动连接,电路板第一段的第一端与电路板的第二段连接,电路板第一段的第二端插入配合槽内,从而在用户转动旋钮时,旋钮能够通过配合槽与电路板的第一段相配合,带动电路板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使得烹饪设备能够根据传递的电信号控制烹饪设备运行。弹性件设置在电路板上,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套设在电路板的第二段上,且旋钮的一部分与弹性件相接触,用户在对烹饪设备的控制参数进行调节时,可通过对旋钮进行按压实现电信号的传递,此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当用户调节完成后,弹性件可以推动旋钮复位,便于用户再次调节。在具体应用中,配合槽为异性槽,具体地,可以为D型槽,且电路板第一段的第一端与D型槽相适配,进而确保转动旋钮时,能够带动电路板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实现烹饪设备控制参数的调整。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配合槽沿垂直于旋钮旋转轴线的截面形状为非正圆形,第一段与配合槽相适配。在该设计中,限定了沿垂直于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配合槽的截面形状为非正圆形,也就是说,配合槽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结构,即配合槽为异性槽。且第一段与配合相适配,进而确保转动旋钮时,能够带动电路板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实现烹饪设备控制参数的调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旋钮组件,因而具备该旋钮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和通孔,其中,壳体具有容纳腔,通孔设置于壳体上,并与容纳腔连通,旋钮组件的安装支架嵌设于通孔处。在该设计中,限定了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和通孔,具体而言,壳体设有容纳腔,通孔设置在壳体上,且通孔与容纳腔连通,安装支架与壳体连接,且安装支架嵌设在通孔处,从而实现旋钮组件与壳体之间的固定安装。进一步地,安装支架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能够理解的是,安装支架的第一侧即相较于第二侧靠近容纳腔的一侧,安装支架的第二侧即相较于第一侧背离容纳腔的一侧,换句话说,安装支架的第一侧为安装支架的内侧壁,安装支架的第二侧为安装支架的外侧壁。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的第二侧,也就是说,防水件位于安装支架外侧壁所在的一侧。且防水件的一端设置于旋钮上,防水件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也就是说,防水件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防水件,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旋钮与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后,旋钮与安装支架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沿旋钮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相连通。若未设置防水件,则在产品清洗时,水等液体容易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通过将防水件的一端设置在旋钮上,防水件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的外侧壁相抵接,从而使得防水件能够将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封住,进而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进而经安装孔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短路等故障,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防水件,将安装支架和旋钮组件的间隙封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安装支架朝向旋钮的一侧设置防水侧壁而言,当清洗烹饪设备淋水量较大时,防水件也能够有效阻挡水经安装支架与旋钮之间的间隙进入,进而防止电路板遇水发生短路的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防水件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时,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由于防水件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相抵接,从而在旋钮带动防水件相对于安装支架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该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水件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0旋钮组件,110安装支架,111限位部,120安装孔,130旋钮,131旋钮本体,1311隔断,132安装槽,133连接件,140防水件,141防水本体,1411第一防水部,1412第二防水部,1412a翻边,1413限位槽,142凸起,150装饰槽,160装饰件,170配合槽,180电路板,190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9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100和烹饪设备。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旋钮组件100,旋钮组件100包括:安装支架110,安装支架11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孔120,设于安装支架110上;旋钮130,旋钮130的一部分穿过安装孔120伸入第一侧后与安装支架110连接;防水件140,位于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防水件140的第一端设置于旋钮130上,防水件140的第二端抵接于安装支架11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100包括安装支架110、安装孔120、旋钮130和防水件140,具体而言,安装支架11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可以理解的是,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即安装支架110靠近容纳腔的一侧,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即安装支架110背离容纳腔的一侧,换句话说,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为内侧壁,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为外侧壁。安装孔120设置在安装支架110上,并贯通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旋钮130的一部分穿过安装孔120,并伸入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后与安装支架110连接,从而实现旋钮130的固定安装。防水件140位于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也就是说,防水件140位于安装支架110外侧壁所在的一侧。且防水件140的一端设置于旋钮130上,防水件140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也就是说,防水件140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防水件140,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固定安装后,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沿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120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120相连通。若未设置防水件140,则在产品清洗时,水等液体容易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通过将防水件140的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防水件140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相抵接,从而使得防水件140能够将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封住,进而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防水件140,将安装支架110和旋钮组件100的间隙封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安装支架110朝向旋钮130的一侧设置防水侧壁而言,当清洗烹饪设备淋水量较大时,防水件140也能够有效阻挡水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进而防止电路板180遇水发生短路的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防水件140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140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130时,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由于防水件140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从而在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110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130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实施例二:如图1、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水件140包括防水本体141和多个凸起142,其中,防水本体141的一部分抵接于安装支架110上,多个凸起142间隔设置于防水本体141上,多个凸起142的第一端与防水本体141连接,多个凸起142的第二端设置于旋钮130上。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防水件140包括防水本体141和多个凸起142,具体而言,防水本体141的一部分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且防水本体14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142,且多个凸起142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从而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沿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120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120相连通。防水本体141的一部分抵接于安装支架110上,也就是说,防水本体141将第一间隙封住,多个凸起142的一端与防水本体141连接,多个凸起142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也就是说,多个凸起142将第二间隙封住。换句话说,通过将防水件140包括防水本体141和多个凸起142,能够将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全部封住,进而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多个凸起142的另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也就是说,多个凸起142的另一端与旋钮130相配合,从而在实现有效防水的同时,使得在转动旋钮130时,能够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进而在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110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130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凸起142间隔设置,从而在将多个凸起142分别设置在旋钮130上时,能够确保动力的有效传递,进而使得旋钮130转动时能够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在具体应用中,多个凸起14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防水本体141与多个凸起142为一体结构。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防水本体141与多个凸起142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提高防水本体141与多个凸起142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防水件140使用寿命的同时,防止水等液体从防水本体141与多个凸起142之间连接的位置进入安装孔120,确保防水件140的防水功能。此外,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批量生产,因而可以降低防水件140的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防水件140、以及具有该防水件140的旋钮组件100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生产成本。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水本体141包括第一防水部1411和第二防水部1412,其中,第一防水部1411与多个凸起14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1411连接,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二端抵接于安装支架110上,第二防水部1412折弯并与第一防水部1411形成限位槽1413;安装支架110朝向限位槽1413的一侧设有限位部111,限位部111卡设在限位槽1413内。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防水本体141包括第一防水部1411和第二防水部1412,具体而言,多个凸起142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1411连接,第二防水部1412的一端与第一防水部1411连接,第二防水部1412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且第二防水部1412折弯后与第一防水部1411能够形成槽口朝向安装支架110的限位槽1413。安装支架110朝向限位槽1413的一侧设有限位部111,也就是说,安装支架110的一部分向限位槽1413所在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部111,限位部111卡设在限位槽1413内,从而能够对防水件140进行限位。具体地,可以对防水件140沿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可以对防水件140沿垂直于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进行限位,也就是说,通过限位部111与限位槽1413相配合,能够在上下、左右的方向上对防水件140进行限位,确保防水件140的暗转稳定性,进而实现防水件140的有效防水,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安装支架110的一部分向限位槽1413所在的一侧凸出形成限位部111,在将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110上时,水经第二防水部1412与安装支架110之间的微小间隙进入后,限位部111能够对进入该微小间隙的微量水进行再次阻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旋钮组件100的防水效果。在具体应用中,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一端与第一防水部1411连接,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二端先向背离安装孔120所在的一侧延伸一定长度后,再朝向安装支架110所在的一侧延伸至第二防水部1412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从而使得第一防水部1411与第二防水部1412能够形成槽口朝向安装支架110一侧的限位槽1413。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防水部1412的一部分向背离第一防水部1411的一侧弯折形成翻边1412a,翻边1412a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二防水部1412的一部分向背离第一防水部1411的一侧弯折形成翻边1412a,且翻边1412a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也就是说,第二防水部1412的一部分朝外折弯形成翻边1412a,且翻边1412a抵接在安装支架110上,从而在对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能够进一步防止水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导致电路板180故障等问题,进一步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具体应用中,翻边1412a沿第二防水部1412的周向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水件140的防水效果。实施例三: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旋钮130包括旋钮本体131和多个安装槽132,其中,多个安装槽132设置于旋钮本体131,多个安装槽132与多个凸起142一一对应,每个凸起142插入一个安装槽132内。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旋钮130的具体结构。具体而言,旋钮本体131朝向安装支架110的一侧设有多个安装槽132,且多个凸起142与多个安装槽132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多个安装槽132间隔设置在旋钮本体131上。进一步地,每个凸起142插入一个安装槽132内,也就是说,通过将每个凸起142插入一个安装槽132内实现将防水件140的第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即将每个凸起142塞进一个安装槽132内,从而可进一步防止水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导致电路板180故障等问题,提高防水件140的防水效果,进一步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每个凸起142插入一个安装槽132内,从而可通过凸起142与安装槽132的配合,在用户转动旋钮130时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凸起142与安装槽132过盈配合。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凸起142与安装槽132过盈配合,从而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能够进一步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提高防水件140的防水等级,延长旋钮组件100以及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该防水件140的旋钮组件100防水等级可达到IP65。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旋钮13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133,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第一端与旋钮本体131连接,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120与安装支架110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旋钮13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133,具体而言,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一端与旋钮本体131连接,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120与安装支架110连接,即通过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件133,能够实现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之间的固定安装。在具体应用中,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件133沿旋钮本体131周向间隔设置,进而确保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之间的安装稳定性,提高旋钮组件10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33可以为卡扣,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可以设有凸部,卡扣与凸部相配合,进而实现旋钮130的可拆卸安装。通过旋钮130可拆卸与安装支架110连接,可以便于对旋钮组件100进行维修和零部件的更换。且通过卡扣与凸部相配合,可以降低旋钮130的安装难度,提高旋钮130的安装效率。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旋钮本体131包括多个隔断1311,多个隔断1311位于相邻两个安装槽132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旋钮本体131包括多个隔断1311,具体而言,多个隔断1311位于相邻两个安装槽132之间,也就是说,多个隔断1311与旋钮本体131形成多个安装槽132。通过设置多个隔断1311,可以提高旋钮本体131的结构强度,延长旋钮130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旋钮组件100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多个隔断1311,并将每个凸起142插入一个安装槽132内,提高防水效果的同时,通过隔断1311与凸起142的配合,有效实现动力的传递,进而确保用户转动旋钮130时,能够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且在具体应用中,防水件140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140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130时,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由于防水件140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从而在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110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130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数量为多个;旋钮本体131沿垂直于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截面为圆形;旋钮本体131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环和第二环;多个连接件133的第一端与第二环连接,多个隔断13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每个隔断1311位于一个连接件133与第一环之间。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至少一个连接件133的数量为多个,且旋钮本体131沿垂直于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进一步地,旋钮本体131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第一环、第二环和第三环,其中,第三环为配合槽170形成的不规则环。多个连接件133的第一端与第二环连接,多个连接件133的第二端穿过安装孔120与安装支架110连接,进而实现旋钮130的固定安装。多个隔断13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也就是说,多个隔断1311位于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环和第二环连接,且每个隔断1311位于一个连接件133和第一环之间,也就是说,每个隔断1311对应连接件133位于第一环和第二环之间,从而可以降低生产旋钮130的模具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旋钮组件100的生产成本,以及降低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生产成本。实施例四: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旋钮组件100还包括装饰槽150和装饰件160,其中,装饰槽150设置于安装支架110,并位于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装饰件160设置于安装支架110,并位于装饰槽150内。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旋钮组件100还包括装饰槽150和装饰件160,具体而言,在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开设有装饰槽150,装饰件160设置在安装槽132内,即在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上设置装饰件160,从而可提升旋钮组件100的外观效果和美观度,进而提高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美观度和产品档次。在具体应用中,装饰件160为亚克力板,即将亚克力板作为旋钮组件100的装饰件160,能够提高旋钮组件100的美观度,进而提升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的档次,提高用户对该烹饪设备的使用体。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旋钮组件100还包括配合槽170、电路板180和弹性件190,其中,配合槽170设置于旋钮130朝向安装支架110的一侧,电路板180包括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一部分插入配合槽170内,弹性件190设置于电路板180上,旋钮130的一部分与弹性件190相接触;其中,旋钮130能够带动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运动。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旋钮组件100还包括配合槽170、电路板180和弹性件190,具体而言,配合槽170设置在旋钮130朝向安装支架11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配合槽170的槽口朝向安装支架110所在的一侧。电路板180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一段和第二段活动连接,电路板180第一段的第一端与电路板180的第二段连接,电路板180第一段的第二端插入配合槽170内,从而在用户转动旋钮130时,旋钮130能够通过配合槽170与电路板180的第一段相配合,带动电路板180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使得烹饪设备能够根据传递的电信号控制烹饪设备运行。弹性件190设置在电路板180上,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90套设在电路板180的第二段上,且旋钮130的一部分与弹性件190相接触,用户在对烹饪设备的控制参数进行调节时,可通过对旋钮130进行按压实现电信号的传递,此时弹性件190处于压缩状态,当用户调节完成后,弹性件190可以推动旋钮130复位,便于用户再次调节。在具体应用中,配合槽170为异性槽,具体地,可以为D型槽,且电路板180第一段的第一端与D型槽相适配,进而确保转动旋钮130时,能够带动电路板180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实现烹饪设备控制参数的调整。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配合槽170沿垂直于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截面形状为非正圆形,第一段与配合槽170相适配。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沿垂直于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配合槽170的截面形状为非正圆形,也就是说,配合槽170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结构,即配合槽170为异性槽。且第一段与配合相适配,进而确保转动旋钮130时,能够带动电路板180的第一段相对于第二段转动,实现电信号的传递,进而实现烹饪设备控制参数的调整。实施例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100,因而具备该旋钮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和通孔,其中,壳体具有容纳腔,通孔设置于壳体上,并与容纳腔连通,旋钮组件100的安装支架110嵌设于通孔处。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烹饪设备还包括壳体和通孔,具体而言,壳体设有容纳腔,通孔设置在壳体上,且通孔与容纳腔连通,安装支架110与壳体连接,且安装支架110嵌设在通孔处,从而实现旋钮组件100与壳体之间的固定安装。进一步地,安装支架110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能够理解的是,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即相较于第二侧靠近容纳腔的一侧,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即相较于第一侧背离容纳腔的一侧,换句话说,安装支架110的第一侧为安装支架110的内侧壁,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为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防水件140位于安装支架110的第二侧,也就是说,防水件140位于安装支架110外侧壁所在的一侧。且防水件140的一端设置于旋钮130上,防水件140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也就是说,防水件140的第二端抵接在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上。通过设置防水件140,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固定安装后,旋钮130与安装支架110之间具有间隙。具体地,沿旋钮130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其中,第二间隙相较于第一间隙靠近安装孔120设置,且第二间隙与安装孔120相连通。若未设置防水件140,则在产品清洗时,水等液体容易从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通过将防水件140的一端设置在旋钮130上,防水件140的另一端与安装支架110的外侧壁相抵接,从而使得防水件140能够将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封住,进而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设置防水件140,将安装支架110和旋钮组件100的间隙封住,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安装支架110朝向旋钮130的一侧设置防水侧壁而言,当清洗烹饪设备淋水量较大时,防水件140也能够有效阻挡水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进而防止电路板180遇水发生短路的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防水件140为硅胶件,也就是说,防水件140具有一定的弹性,用户转动旋钮130时,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由于防水件140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架110相抵接,从而在旋钮130带动防水件140相对于安装支架110转动时,能够与安装支架110产生轻微的阻尼效果,进而可提升用户转动旋钮130时的手感,提高用户对该烹饪设备的使用体验。其中,烹饪设备还包括蒸汽发生装置和烹饪腔,电路板与蒸汽发生装置连接,蒸汽发生装置能够向烹饪腔内输送高温蒸汽,烹饪腔用户容纳食材。当用户想要利用烹饪设备对食材进行烹饪时,将食材洗净放入烹饪腔,用户转动旋钮以调整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量以及产生蒸汽的加热时间,启动烹饪设备,实现对食材进行烹饪。当烹饪完成后,对烹饪设备进行清洗,通过设置防水件140,能够在对具有该旋钮组件100的烹饪设备进行清洗时,有效防止外部水等液体经安装支架110与旋钮130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孔120,进而经安装孔120进入烹饪设备内部,导致电路板180短路等故障,延长烹饪设备的使用寿命。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适用于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包括:分别建立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在接收到指令时解析指令,获得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将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使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接收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反馈信息时,验证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本申请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包括: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并进行保存,所述加密算法包括DES算法、IDEA算法和RSA算法中的任意一种;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所述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加密;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加密后的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反馈信息;验证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通信成功。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方法包括: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包括: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所述加密算法包括DES算法、IDEA算法和RSA算法中的任意一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信息;判断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解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加密;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加密后的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建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一解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第一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包括: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第一生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并进行保存,所述加密算法包括DES算法、IDEA算法和RSA算法中的任意一种;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所述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二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第二解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第二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二建立模块,包括: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所述加密算法包括DES算法、IDEA算法和RSA算法中的任意一种。9.一种通信收发器,包括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或4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一种通信方法、装置、通信收发器及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通信收发器及可读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种多样的通信技术均处于蓬勃发展状态。其中,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便捷性,其在多种领域内被广泛使用。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无线收发模组RF433技术备受青睐。目前,市场中的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单向通信方式和全双工通信方式。然而,单向通信方式下,设备可接受信息,但无法形成信息反馈,使得发射方无法判定是否接收方成功接收信息,造成信息质量不高,通信不稳定。全双工通信方式可以实现双工手法信息,但由于全双工通信方式的设备的成本较高,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通信收发器及可读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现有无线通信方式中包括的信息质量不高,通信不稳定或设备的成本较高,应用受限制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方法包括: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建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一解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第一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二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第二解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第二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收发器,包括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通信方法。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通信方法。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通信方法。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分别建立两个单向通信接收器和两个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完成了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即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双工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信收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通信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收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半双工通信收发器等终端设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近年来,虽然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发展已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现有无线通信方式中包括的信息质量不高,通信不稳定或设备的成本较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无线通信应用受限制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通信收发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实现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为实现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先构建一半双工通信系统。请参阅图1,该半双工通信系统由一个以上第一通信收发器(图1中仅示出1个)、一个以上第二通信收发器(图1中仅示出1个)构成,且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其中,第一通信收发器为可接收到用户发送的指令的设备,第二通信收发器为能够提供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设备。或者,第一通信收发器为能够提供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设备,第二通信收发器为可接收到用户发送的指令的设备(图1中仅示出第一种情况)。在通信过程中,可首先分别建立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在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指令,获得与指令对应的信息。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第二微控制器对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通过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返回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第一微控制器验证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且完成与指令对应的服务。为了说明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中,其中,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如图3所示,第一通信收发器2包括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21、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22和第一微控制器23,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21和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22均与第一微控制器23通信连接。通信方法,包括:S101、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建立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一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同时通过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至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使第二通信收发器可以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对信息进行处理。其中,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或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可以是RF433,JF24D等;微控制器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S102、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在具体应用中,在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用户终端、第二通信收发器或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的指令时,通过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指令,获得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可以理解的是,若指令是用户终端发送的,则通过语音或文字解析方法对指令进行解析,获得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若指令是第二通信收发器发送的,则可根据解密密钥对指令进行解密,并对解密后的指令进行进一步解析,获得与指令对应的信息。S103、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指令对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处理,生成反馈信息并发送至第一通信收发器。S104、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返回的反馈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在将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时标记发送次数为1,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返回的反馈信息,则重新发送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至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同时发送计数增加一次;在发送计数达到预设计数阈值时,判定第二通信收发器故障,生成故障警报并发送至维修终端。其中,预设时间段和预设计数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例如,设定预设时间段为2s;预设计数阈值为3次。S105、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在具体应用中,预设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例如,设定预设要求为反馈信息是否包含完成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通信的安全性,第一通信收发器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信息需经过加密后再传输,对应的,预设要求为信息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为信息是合法的。具体的,在通过数据校验(比如CRC校验)确定解密后的信息具有完整性时,可判定信息时合法的。即接收到反馈信息后,首先通过第一微控制器根据解密密钥对反馈信息进行解密,解析解密后的反馈信息,判定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合法,若解密后的反馈信息合法,则判定通信成功。需要说明的是,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是建立于指令的基础上的,所以预设要求还可设定为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并且包含完成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即在确定解密后的反馈信息合法后,需要判断反馈信息是否包括完成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若反馈信息包括完成与指令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则判定与指令对应的任务成功完成,通信已成功完成。若反馈信息不包括与指令对应的服务已完成的相关信息,则判定与指令对应的任务未成功,需重新建立通信,直至与指令对应的任务成功完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3包括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31、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32和第二微控制器33;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31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32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33通信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包括: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并进行保存;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所述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以使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可以接收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并传输至第二微控制器对改信息进行处理;建立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以使第一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可以接收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并传输至第一微控制器对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通过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至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使第二通信收发器可以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对信息进行处理。其中,预设加密算法包括但不限于DES算法(DataEncryptionStandard),IDEA算法(InternationalDataEncryptionAlgorithm)和RSA算法中的任意一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加密;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加密后的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先生成的加密密钥对所述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加密,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加密后的与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第二通信收发器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第二微控制器根据预先生成的解密密钥对加密后的与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步骤S105,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反馈信息;验证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通信成功。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反馈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反馈信息;通过数据校验(比如CRC校验)确认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完整,以验证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解密后的反馈信息完整,则判定通信成功。本实施例通过分别建立两个单向通信接收器和两个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完成了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即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中,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通信方法包括:S201、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建立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一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通过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以使第二微控制器可以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对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验证信息的合法性。S202、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一通信收发器的第一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并传输至第二微控制器。S203、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在具体应用中,预设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通信的安全性,第一通信收发器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信息需经过加密后再传输,对应的,预设要求为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即通过第二微控制器根据解密密钥对第一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进行解密,若解密后的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解析解密后的信息,并对解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完成与信息对应的服务,获得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S204、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在具体应用中,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生成对应的反馈信息,并通过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反馈信息至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使第一微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确认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2包括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21、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22和第一微控制器23;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21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22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23通信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包括: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以使第二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可以接收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并传输至第二微控制器对改信息进行处理;建立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绑定配对关系,以使第一通信收发器中的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可以接收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并传输至第一微控制器对改信息进行处理;通过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以使第二微控制器可以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对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验证信息的合法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3,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信息;判断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解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二微控制器根据解密密钥对第一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的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信息;并判断解密后的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若解密后的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解析解密后的信息;同时对解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完成与信息对应的服务,获得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4,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加密;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加密后的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在具体应用中,通过第二微控制器根据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生成对应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加密密钥对反馈信息机型加密;然后通过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加密后的反馈信息至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使得第一微控制器可以对加密后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以确认与信息对应的服务的处理结果。图6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通信方法的应用场景。图6中,饮水设备与水泵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水泵与储水设备通过连接管道连接;第一通信收发器置于饮水设备内部,第一通信收发器与第二通信收发器通信连接,第二通信收发器与水泵通信连接。当用户需要饮水时,向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出水指令,第一通信收发器解析上述出水指令,并生成与出水指令对应的出水信息,对出水信息进行加密后发送至第二通信收发器,第二通信收发器对加密后的出水信息进行解密,在判定解密后的出水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后,根据出水信息生成控制出水指令控制水泵从储水设备中抽取水并通过连接管道传输至饮水设备,饮水设备通过出水口完成出水操作;同时第二通信收发器根据出水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进行加密,将加密后的反馈信息发送至第一通信收发器,完成一次通信,同时完成与出水指令对应的服务。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信收发器可实时检测储水设备的存水量,并实时反馈至第一通信收发器。本实施例通过分别建立两个单向通信接收器和两个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完成了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即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对应于上文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00的结构框图,所述通信装置100应用于第一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参照图7,该通信装置100包括:第一建立模块101,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分别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第二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一解析模块102,用于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到指令时,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解析所述指令,获得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第一发送模块103,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以便于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返回反馈信息;第一接收模块104,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返回的所述反馈信息;判断模块105,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验证所述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在所述反馈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判定通信成功。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第一建立模块101,包括: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第一生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预设加密算法生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并进行保存;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第一单向无线发送模块将所述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以便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和所述解密密钥处理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03,包括:第一加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进行加密;第二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将加密后的与所述指令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模块105,包括:第一解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反馈信息;验证单元,用于验证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第一判断单元,用于若所述解密后的反馈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判定通信成功。本实施例通过分别建立两个单向通信接收器和两个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完成了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即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对应于上文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00的结构框图,所述通信装置200应用于第二通信收发器,所述第二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均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通信连接。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参照图8,该通信装置200包括:第二建立模块201,用于分别建立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第一通信收发器之间的通信关系;第二接收模块202,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信息;第二解析模块203,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解析所述信息,在所述解析后的信息满足预设要求时,对所述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第二发送模块204,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包括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和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和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均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第二建立模块201,包括: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建立所述第一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单向无线发射模块与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之间的配对关系;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发送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解析模块203,包括:第二解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解密密钥对所述信息进行解密,获得解密后的信息;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处理单元,用于若所述解密后的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则对所述解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处理结果。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204,包括:第二生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处理结果生成反馈信息,并根据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加密;第三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单向无线发射模块发送加密后的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通信收发器。本实施例通过分别建立两个单向通信接收器和两个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通信关系,完成了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之间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即实现了基于单向通信接收器和单向通信发射器的半双工通信,提高了信息质量,使得通信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设备的成本。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收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的通信收发器9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图9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91、存储在所述存储器91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9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92、以及一个单向无线发射模块93和一个单向无线接收模块94,所述处理器9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92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通信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通信收发器9可以是包括RF433无线通信模块的设备。该通信收发器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90、存储器91、单向无线发射模块93和单向无线接收模块9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仅仅是通信收发器9的举例,并不构成对通信收发器9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等。所称处理器9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9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所述存储器9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通信收发器9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通信收发器9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9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通信收发器9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通信收发器9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卡(SecureDigital,SD),闪存卡(Flash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9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通信收发器9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9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9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移动终端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网络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网络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由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构成,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家庭内置设备,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用于根据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本实用新型的家庭内置设备能够根据对环境的处理情况,当出现异常时操控家用电器进行辅助处理,从而使异常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该家用电器具有净化、制暖和加湿功能,减少占用空间和降低操作难度。1.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构成,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家庭内置设备,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用于根据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空气处理设备或者房屋清洁设备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为当前区域的异常湿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温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PM2.5值、当前区域的异常CO2值或者当前区域的异常风速值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异常湿度值为湿度值超出湿度阈值的湿度值;其中异常温度值为温度值超出温度阈值的温度值;其中异常PM2.5值为PM2.5值高于PM2.5阈值的PM2.5值;其中异常CO2值为CO2值高于CO2阈值的CO2其中异常风速值为风速值低于风速阈值的风速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数据采集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第二信号收发装置与家用电器无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同时发送协助指令信号至家用电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分别与数据采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发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接收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第二信号收发装置,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控制家庭内置设备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与第一信号收发装置连接;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所接的协助指令信号控制家用电器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还将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家用电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所述空气流通口处设备为智能窗帘、智能门锁或者排气扇中的至少一种。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处理设备;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或者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中的至少一种。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庭内置设备为房屋清洁设备;所述房屋清洁设备为扫地机、拖地机、吸尘机或擦窗机中的至少一种。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流通口处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所述CO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清洁设备还设置有还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或者摄像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摄像检测装置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所述CO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所述摄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地面或窗户清洁度得到摄像信号。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风速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湿度信号;所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所述CO2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采集空气新鲜度得到CO2信号;所述第一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空气的速度得到风速信号。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所述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所述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所述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第一PM2.5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所述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还设置有CO2传感器,CO2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所述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还设置有第一风速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空气的速度得到风速信号。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为空调、供暖机或者空调扇中的至少一种。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为加湿机或者除湿机中的至少一种。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为净化机。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为新风机。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为风扇。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制暖组件,所述制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制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暖风形式输出。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加湿,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加湿形式输出。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净化组件,所净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净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净化形式输出。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产生气流。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用于引流空气的风道组件。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为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自动控制工作的家用电器。3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还设置有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实现自动控制的AI控制组件,AI控制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还与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风道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3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还设置有数据采集组件,数据采集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数据采集组件用于对家用电器所在区域进行环境数据采集。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红外感应器,用于实时感应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人体活动并得到红外信号。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温度信号。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PM2.5传感器,第二PM2.5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PM2.5信号。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风速传感器,第二风速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空气速度得到风速信号。38.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湿度信号。39.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睡眠控制装置,睡眠控制装置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处在睡眠状态并启动睡眠模式。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控制装置设置有用于监测人体闭眼的摄像监控设备和睡眠控制器,睡眠控制器与驱动组件、加湿组件或者制暖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摄像监控设备连接。4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净化控制装置,净化控制装置用于判断当前区域是否有人并根据当前区域空气质量并启动净化模式。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驱动组件和净化组件连接。4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用于接收用户的指示并控制吹向受风目标的定制需求风量。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与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输入装置,输入装置用于接收用户指示。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智能风控制器,智能风控制器分别与输入装置、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驱动组件连接。4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制暖控制装置,制暖控制装置通过远程终端操控制暖模式。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暖控制装置设置有制暖控制器,制暖控制器分别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制暖组件连接;制暖控制器,用于接收用户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发出的制暖指令;用户通过第一信号收发装置向制暖控制器发出制暖指令,制暖控制器根据温度信号和所接收的制暖指令控制暖组件通过当前区域制暖。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连接为WIFI无线连接或者移动网络无线连接。5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电器为暖风机、净化机、加湿器、除湿器、新风机、冷风扇、空调或风扇。5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当净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净化处理;当制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制暖处理;当驱动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送风处理;当加湿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加湿处理。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背景技术现有的家用电器都是单独工作的,这些家用电器并不具备与其他家庭内置设备联动进行联动操作,当室内环境出现异常时,仅能单靠一个设备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该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能进行联动操作,能快速和有效对室内环境进行优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由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构成,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家庭内置设备,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用于根据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空气处理设备或者房屋清洁设备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为当前区域的异常湿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温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PM2.5值、当前区域的异常CO2值或者当前区域的异常风速值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异常湿度值为湿度值超出湿度阈值的湿度值;其中异常温度值为温度值超出温度阈值的温度值;其中异常PM2.5值为PM2.5值高于PM2.5阈值的PM2.5值;其中异常CO2值为CO2值高于CO2阈值的CO2其中异常风速值为风速值低于风速阈值的风速值。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数据采集装置。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第二信号收发装置与家用电器无线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同时发送协助指令信号至家用电器。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分别与数据采集装置和第二信号收发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接收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第二信号收发装置,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控制家庭内置设备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与第一信号收发装置连接。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所接的协助指令信号控制家用电器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还将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家用电器。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优选的,上述空气流通口处设备为智能窗帘、智能门锁或者排气扇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处理设备。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或者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家庭内置设备为房屋清洁设备。优选的,上述房屋清洁设备为扫地机、拖地机、吸尘机或擦窗机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空气流通口处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优选的,上述第CO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优选的,上述房屋清洁设备还设置有还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或者摄像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摄像检测装置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优选的,上述CO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优选的,上述摄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地面或窗户清洁度得到摄像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风速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湿度并得到湿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当前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优选的,上述CO2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采集空气新鲜度得到CO2信号。优选的,上述第一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空气的速度得到风速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还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第一PM2.5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还设置有CO2传感器,CO2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优选的,上述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还设置有第一风速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与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一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空气的速度得到风速信号。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为空调、供暖机或者空调扇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为加湿机或者除湿机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为净化机。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为新风机。优选的,上述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为风扇。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制暖组件,所述制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制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暖风形式输出。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加湿,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加湿形式输出。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净化组件,所净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净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净化形式输出。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产生气流。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设置有用于引流空气的风道组件。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为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自动控制工作的家用电器。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还设置有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实现自动控制的AI控制组件,AI控制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还与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风道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还设置有数据采集组件,数据采集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用于对家用电器所在区域进行环境数据采集。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红外感应器,用于实时感应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人体活动并得到红外信号。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温度信号。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PM2.5传感器,第二PM2.5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PM2.5信号。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风速传感器,第二风速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空气速度得到风速信号。优选的,上述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二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湿度信号。优选的,上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睡眠控制装置,睡眠控制装置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处在睡眠状态并启动睡眠模式。优选的,上述睡眠控制装置设置有用于监测人体闭眼的摄像监控设备和睡眠控制器,睡眠控制器与驱动组件、加湿组件或者制暖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摄像监控设备连接。优选的,上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净化控制装置,净化控制装置用于判断当前区域是否有人并根据当前区域空气质量并启动净化模式。优选的,上述净化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驱动组件和净化组件连接。优选的,上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用于接收用户的指示并控制吹向受风目标的定制需求风量。优选的,上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与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优选的,上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输入装置,输入装置用于接收用户指示。优选的,上述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智能风控制器,智能风控制器分别与输入装置、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驱动组件连接。优选的,上述AI控制组件设置有制暖控制装置,制暖控制装置通过远程终端操控制暖模式。优选的,上述制暖控制装置设置有制暖控制器,制暖控制器分别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制暖组件连接。制暖控制器,用于接收用户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发出的制暖指令。用户通过第一信号收发装置向制暖控制器发出制暖指令,制暖控制器根据温度信号和所接收的制暖指令控制暖组件通过当前区域制暖。优选的,上述无线连接为WIFI无线连接或者移动网络无线连接。优选的,上述家用电器为暖风机、净化机、加湿器、除湿器、新风机、冷风扇、空调或风扇。优选的,上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当净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净化处理。当制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制暖处理。当驱动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送风处理。当加湿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加湿处理。本实用新型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由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构成,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家庭内置设备,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用于根据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本实用新型的家庭内置设备能够根据对环境的处理情况,当出现异常时操控家用电器进行辅助处理,从而使异常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该家用电器具有净化、制暖和加湿功能,减少占用空间和降低操作难度。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1为实施例1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2为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3为净化控制装置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4为制暖控制装置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图5为睡眠控制装置的信号传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如图1所示,由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构成,家用电器和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家庭内置设备,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用于根据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数据采集装置,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当前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第二信号收发装置与家用电器无线连接;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同时发送协助指令信号至家用电器。家庭内置设备设置有第二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接收空气质量数据,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第二信号收发装置,同时根据工作指令信号控制家庭内置设备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家庭内置设备无线连接;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用于接收家庭内置设备的协助指令信号。家用电器设置有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与第一信号收发装置连接;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所接的协助指令信号控制家用电器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家庭内置设备还将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家用电器。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发送至第二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接收空气质量数据,然后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根据工作指令信号控制家庭内置设备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同时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第二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并发送至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第一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处理信号,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控制家用电器进行室内环境处理辅助工作。本实用新型的家庭内置设备能根据能当前区域内进行环境处理,当环境出现异常时,对家用电器会出协助指令信号,操控家用电器协助家庭内置设备进行联合辅助工作,以便异常情况及时快速地有效解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信息收发装置和第二信息收发装置只能实现数据接收和发送功能的信息收发装置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信息收发装置,对于具有这种功能的信息收发装置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同时信息收发装置的型号和结构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重点,因此在此不再一一累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只能实现数据处理和控制功能的控制处理装置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处理装置,对于具有这种功能的控制处理装置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同时控制处理装置的型号和结构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重点,因此在此不再一一累述。该家庭内置设备能够根据对环境的处理情况,当出现异常时操控家用电器进行辅助处理,从而使异常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实施例2。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家庭内置设备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空气处理设备或者房屋清洁设备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的家庭内置设备具体为空气流通口处设备、空气处理设备和房屋清洁设备。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为当前区域的异常湿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温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PM2.5值、当前区域的异常CO2值或者当前区域的异常风速值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具体为当前区域的异常湿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温度值、当前区域的异常PM2.5值、当前区域的异常CO2值和当前区域的异常风速值。其中异常湿度值为湿度值超出湿度阈值的湿度值;其中异常温度值为温度值超出温度阈值的温度值;其中异常PM2.5值为PM2.5值高于PM2.5阈值的PM2.5值;其中异常CO2值为CO2值高于CO2阈值的CO2值;其中异常风速值为风速值低于风速阈值的风速值。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异常湿度值、异常温度值、异常PM2.5值、异常CO2值和异常风速值可以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如定义风速阈值为0.35m/s,当低于风速阈值时即为异常风速值;如定义湿度阈值为50%至60%,当超出湿度阈值时范围即为异常湿度值;如定义温度阈值为20℃至25℃,当超出温度阈值范围时即为异常温度值;如定义PM2.5阈值为75μg/m3,当高于PM2.5阈值时即为异常PM2.5值;如定义CO2阈值为30%,当高于CO2阈值时即为异常CO2值。对于风速阈值、湿度阈值、温度阈值、PM2.5阈值和CO2阈值的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从而异常湿度值、异常温度值、异常PM2.5值、异常CO2值和异常风速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家用电器设置有制暖组件,所述制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制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暖风形式输出。家用电器设置有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加湿,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加湿形式输出。家用电器设置有净化组件,所净化组件用于对气流进行净化,使得输出的气流以净化形式输出。家用电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产生气流。家用电器设置有用于引流空气的风道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控制处理装置根据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并将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当净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净化处理;当制暖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制暖处理;当驱动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送风处理;当加湿组件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后进行加湿处理。本实施例的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工作过程具体如下: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发送至第二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接收空气质量数据,然后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当出现空气质量异常数据时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得到协助指令信号和工作指令信号,第二控制处理装置根据工作指令信号控制家庭内置设备进行室内环境处理工作,同时第二控制处理装置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发送至第二信号收发装置,第二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并发送至第一信号收发装置,第一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将协助指令信号和空气质量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处理信号,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将处理信号发送至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和加湿组件,净化组件接收处理信号并进行净化处理,制暖组件接收处理信号并进行制暖处理,驱动组件接收处理信号并进行送风处理,加湿组件接收处理信号并进行加湿处理。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空气质量异常数据为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流通口处设备为智能窗帘、智能门锁或者排气扇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流通口处设备还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施例的空气流通口处设备具体设置有用于采集PM2.5浓度的第一PM2.5传感器和用于采集空气新鲜度的CO2传感器,CO2传感器和第一PM2.5传感器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施例的空气流通口处设备为智能窗帘。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智能窗帘监测到当前区域内的PM2.5浓度和新鲜度都高过设定的阈值时,智能窗帘进行换气工作,同时智能窗帘将当前PM2.5浓度、新鲜度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PM2.5浓度、新鲜度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进行加速送风处理,同时净化组件进行净化度调节。本实用新型的房屋清洁设备为扫地机、拖地机、吸尘机或擦窗机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的房屋清洁设备还设置有还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或者摄像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摄像检测装置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施例的房屋清洁设备具体设置第一PM2.5传感器和摄像检测装置,第一PM2.5传感器和摄像检测装置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施例的房屋清洁设备具体为扫地机。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摄像检测装置检测到地面的清洁度低时,扫地机进行清洁工作,同时扫地机监测到当前区域内的PM2.5浓度高过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扫地机将当前PM2.5浓度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PM2.5浓度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同时净化组件进行净化度调节。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或者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设备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CO2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或者第一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其中第一风速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具体为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和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温度调节具体设置有用于采集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为空调、供暖机或者空调扇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温度调节设备具体为空调。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时即使在最大功率运行时,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的异常温度值仍高过设定的温度阈值时,空调将当前异常温度值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异常温度值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空调输出的低温空气快速流向高温区域。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具体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为加湿机或者除湿机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湿度调节设备具体为加湿机。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的湿度仍低过设定的湿度阈值时,且加湿机进行湿度调节时即使在最大功率运行时,加湿机将当前异常湿度值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异常湿度值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加湿机输出的高湿空气快速流向低湿区域,同时家用电器的加湿组件也协助加湿机进行湿度调节。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具体设置有第一PM2.5传感器,第一PM2.5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环境空气净化度调节设备为净化机。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的净化度仍高过设定的净化度阈值时,净化机进行净化度调节时即使在最大功率运行时,净化机将当前异常PM2.5值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异常PM2.5值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净化机输出的清洁空气快速流向异常PM2.5值高的区域,同时家用电器的净化组件也协助净化机进行净化度调节。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具体设置有CO2传感器,CO2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环境空气新鲜度调节设备为新风机。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的新鲜度仍低过设定的新鲜度阈值时,且新风机进行新鲜度调节时即使在最大功率运行时,新风机将当前CO2值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CO2值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新风机输出的新鲜空气快速流向CO2值高的区域。本实施例的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具体设置有第一风速传感器,第一风速传感器与对应的第二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环境空气流动度调节设备为风扇。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的流动度仍低过设定的流动度阈值时,且风扇进行流动度调节时即使在最大功率运行时,风扇将当前风速值及协助指令信号发送至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根据当前风速及协助指令信号使驱动组件对当前区域内的某部分或者全部区域进行加速送风处理。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具有PM2.5值的PM2.5信号。第一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具有湿度值的湿度信号。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具有温度值的温度信号。摄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地面或窗户清洁度的摄像检测装置得到摄像信号。CO2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前区域的CO2浓度并得到具有CO2值的CO2信号。第一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庭内置设备所在区域空气的速度得到风速信号。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摄像检测装置的原理为摄像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当前区域地板图像的灰度值,当出现某个区域的灰度值异常时则判断为清洁度低。对于具有这种功能的摄像检测装置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摄像检测装置检测清洁度的原理为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知晓,因此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一PM2.5传感器、摄像检测装置、CO2传感器和第一风速传感器为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其使用方法、型号和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累述。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组件、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和加湿组件都为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其结构和原理。风道组件、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驱动组件和加湿组件的结构也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重点,因此在此不再一一累述。该家庭内置设备能够根据对环境的处理情况,当出现异常时操控家用电器进行辅助处理,从而使异常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该家用电器具有净化、制暖和加湿功能,能大大降低购买成本,减少占用空间和降低操作难度。实施例3。一种家用电器与家庭内置设备联动系统,如图2至5所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家用电器为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自动控制工作的家用电器。本实用新型的家用电器为暖风机、净化机、加湿器、除湿器、新风机、冷风扇、空调或风扇。本实施例的家用电器具体为暖风机。家用电器还设置有能根据当前环境情况实现自动控制的AI控制组件,AI控制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还与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风道组件、驱动组件或者加湿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本实施例的家用电器为根据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环境数据进行工作。家用电器还设置有数据采集组件,数据采集组件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数据采集组件用于对家用电器所在区域进行环境数据采集。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红外感应器,红外感应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红外感应器,用于实时感应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人体活动并得到红外信号。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温度并得到温度信号。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PM2.5传感器,第二PM2.5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二PM2.5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并得到PM2.5信号。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风速传感器,第二风速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二风速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空气速度得到风速信号。数据采集组件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第二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家用电器所在区域的湿度并得到湿度信号。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二湿度传感器采集湿度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红外感应器采集红外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二PM2.5传感器采集PM2.5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二风速传感器采集风速信号并发送至第一控制处理装置,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分别接收湿度信号、红外信号、温度信号、PM2.5信号和风速信号发送至AI控制组件,AI控制组件接收湿度信号、红外信号、PM2.5信号、温度信号和风速信号进行处理并控制净化组件、制暖组件、风道组件、驱动组件和加湿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无线连接为WIFI无线连接或者移动网络无线连接,具体的连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施例的无线连接为WIFI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红外信号包括有人体的位置、是否有人体在当前区域和人体动作信息。AI控制组件设置有睡眠控制装置,睡眠控制装置用于判断用户是否处在睡眠状态并启动睡眠模式。睡眠控制装置设置有用于监测人体闭眼的摄像监控设备和睡眠控制器,睡眠控制器与驱动组件、加湿组件或者制暖组件中的至少一种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摄像监控设备连接。当在时间段为T分钟内,摄像监控设备监测到当前区域的所有人持续闭眼和红外信号为当前区域内人体无动作时,睡眠控制器则判定为睡眠状态并启动睡眠模式;或者当在时间段为T分钟内,摄像监控设备监测到当前区域的不持续闭眼或者红外信号为当前区域内人体有动作时,睡眠控制器则判定为非睡眠状态且不启动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为睡眠控制器控制加湿组件使当前湿度保持在湿度阈值,睡眠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并使驱动组件产生气流的速度保持小于等于风速阈值,睡眠控制器控制制暖组件使当前区域的温度保持在温度阈值。温度阈值为15℃~26℃,湿度阈值为35%~65%,风速阈值为0.35m/s。T为15分钟。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说明,例如,当15分钟内,摄像监控设备监测到当前区域的所有人持续闭眼和红外信号为当前区域内人体无动作时,则判定为睡眠状态并启动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为通过睡眠控制器控制加湿组件使当前湿度保持在35%~65%范围内,同时控制驱动组件并使驱动组件产生气流的速度保持在0.35m/s以内,最后控制制暖组件使当前区域的温度保持在15℃~26℃范围内。当15分钟内,红外信号为当前区域内人体有动作时,睡眠控制器则判定为非睡眠状态且不启动睡眠模式。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温度阈值并不局限于15℃~26℃,也可为其他的温度;湿度阈值也不局限于35%~65%,也可为其他的湿度;风速阈值也不局限于0.35m/s,也可为其他的风速,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T可以为15分钟,也可以为其他的时间,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AI控制组件设置有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用于接收用户的指示并控制吹向受风目标的定制需求风量。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与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输入装置,输入装置用于接收用户指示。定制智能风控制装置设置有智能风控制器,智能风控制器分别与输入装置、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和驱动组件连接。输入装置接收当前用户的指示得到指示信号并发送至智能风控制器,智能风控制器通过红外信号实时监测当前用户的空间位置,智能风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在转动至当前用户所在方向时增加或减少风量。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输入装置接收当前用户的指示得到指示信号并发送至智能风控制器,如该用户要求避风时,智能风控制器通过红外信号得到当前用户的空间位置,智能风控制器驱动组件在转动至当前用户所在方向时通过快速吹过、减低风速或者关闭主风道组件的合页的方式以减少吹向当前用户方向的气流。AI控制组件设置有净化控制装置,净化控制装置用于判断当前区域是否有人并根据当前区域空气质量并启动净化模式。净化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处理装置、驱动组件和净化组件连接。净化控制装置设置为净化控制器,净化控制器分别与净化组件、驱动组件和第一控制处理装置连接。当红外信号感应到当前区域没有人且PM2.5值大于等于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开启净化模式;或者当红外信号感应到当前区域有人或者PM2.5值小于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不开启净化模式。净化阈值包括有第Ⅰ净化阈值、第Ⅱ净化阈值、第Ⅲ净化阈值和第Ⅳ净化阈值。当净化阈值为第Ⅰ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产生微速风,净化控制器并控制净化组件工作。当净化阈值为第Ⅱ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产生低速风,净化控制器并控制净化组件工作。当净化阈值为第Ⅲ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产生中速风,净化控制器并控制净化组件工作。当净化阈值为第Ⅳ净化阈值时,净化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产生高风,净化控制器并控制净化组件工作。第Ⅰ净化阈值为35μg/m3≤PM2.5≤75μg/m3,第Ⅱ净化阈值为75μg/m3<PM2.5≤115μg/m3,第Ⅲ净化阈值为115μg/m3<PM2.5≤150μg/m3,第Ⅳ净化阈值为150μg/m3<PM2.5。本实用新型以本实施例为例说明,当红外信号感应到当前区域没有人且PM2.5值为135μg/m3时,因为PM2.5值在第Ⅲ净化阈值范围内,所以净化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产生中速风,净化控制器并控制净化组件工作。当净化一段时间后,当前的PM2.5值下降至30μg/m3,即净化控制器控制净化组件退出净化模式。如果红外信号感应到当前区域有人时,净化控制器不开启净化模式。AI控制组件设置有制暖控制装置,制暖控制装置通过远程终端操控制暖模式。制暖控制装置设置有制暖控制器,制暖控制器分别第一信号收发装置与制暖组件连接;制暖控制器,用于接收用户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发出的制暖指令;用户通过第一信号收发装置向制暖控制器发出制暖指令,制暖控制器根据温度信号和所接收的制暖指令控制暖组件通过当前区域制暖。在到家前,用户可以能够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发送制暖指令,使家用电器启动快速制暖,当前户到家后室内环境已经达到舒适温度。本实用新型的睡眠控制器、智能风控制器、净化控制器和制暖控制器都为能实现数据分析并判断功能的控制器,具有这些功能的控制器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对于具有这种功能的控制器也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同时控制器的型号和结构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重点,因此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第二PM2.5传感器和第二风速传感器为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其使用方法、型号和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累述。该家庭内置设备能够根据对环境的处理情况,当出现异常时操控家用电器进行辅助处理,从而使异常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同时该家用电器具有净化、制暖和加湿功能,能大大降低购买成本,减少占用空间和降低操作难度。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880份固体酸沸石;b)0.0520份金属功能组分;c)1890份粘结剂;所述固体酸沸石为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的固体酸沸石,其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wt%。该催化剂可用于富含稠环芳烃原料油的加氢裂化反应中,具有抗氮能力强和化工料收率高的特点。1.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8-80份固体酸沸石,所述固体酸沸石包括十二元环沸石中的至少一种;b)0.05-20份金属功能组分,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Pt、Pd贵金属,或者为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或者为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c)18-90份粘结剂;所述固体酸沸石经过在100~200℃的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中处理,其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wt%,其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上述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包括:首先将样品在高纯He气流中于600℃加热1h,冷却到120℃后吸附NH330min,在40ml/min的He气流中吹扫20min以除去物理吸附的NH3,然后以10℃/min的速率开始升温脱附,在120~600℃脱附NH3的量通过热导检测器和化学分析测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为丝光沸石、β沸石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的硅铝分子比为20-2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的硅铝分子比为40-1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VIII族金属包括铂、钯、钌、钴、镍和铱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VIB族金属氧化物包括钼的氧化物和钨的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VIII族金属硫化物包括铁、钴、镍的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VIB族金属硫化物包括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VIB族金属氧化物为二氧化钼、三氧化钼、二氧化钨、三氧化钨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铝复合物和无定型硅铝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为20~75份;和/或,所述粘结剂为25~70份。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为30~70份;和/或,所述粘结剂为30~60份。10.根据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含所述固体酸沸石的催化剂载体成型并负载所述金属组分后焙烧得到催化剂前体,之后将催化剂前体还原或硫化的步骤。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包括所述固体酸沸石与粘合剂在内的组分混合干燥后在500~600℃空气气氛中焙烧得所需的催化剂载体;2)以包括Pt和/或Pd的金属化合物,或者VIII族金属化合物和VIB族金属化合物在内的金属组分配制金属水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方法浸渍以上所得催化剂载体,干燥后在450~580℃空气气氛中焙烧得到催化剂前体;3)将所得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00~500℃;或者当上述金属水溶液为VIII族金属化合物和VIB族金属化合物配制的金属水溶液时,将步骤2)所得催化剂前体进行硫化。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在催化剂载体成型前经过以下酸处理步骤:将固体酸沸石在100~200℃的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中处理。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为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的十二元环沸石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的浓度介于0.1-5.0mol/L;和/或,所述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与固体酸沸石的重量比介于(2-15):1。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酸沸石为β沸石和丝光沸石中的至少一种。15.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应用,包括将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在加氢裂化条件下与原料油接触的步骤。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油中,C11及其以上芳烃重量百分比大于40wt%;和/或,所述原料油氮含量≤20ppm。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裂化反应条件包括:温度300~450℃,氢气分压力2.0~10.0MPa,液时空速0.2~4.0小时,氢烃体积比500~4000。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轻质芳烃和C25轻烃化的总选择性大于80重量%。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炼油加氢裂化领域的催化剂技术,进一步地涉及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背景技术加氢裂化是重质馏分油深度加工的主要工艺之一,是指通过加氢反应使原料油中的10%以上的分子变小的加氢工艺。加氢裂化技术是原油二次加工、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强、操作和产品方案都十分灵活以及产品质量好等特点,已成为生产优质轻质油品及解决化工原料来源的重要途径。在现有工艺中,轻油型加氢裂化工艺以汽油或石脑油为目标产品,石脑油通过催化重整过程生产轻质芳烃,也可通过蒸汽裂解过程生产烯烃产品。随着柴油需求增长停滞,国VI标准在2019年实施,炼化企业出现了巨量的劣质油品过剩的情况,如催化柴油和乙烯焦油。虽然它们的沸点在柴油馏分,但由于含有大量稠环芳烃等原因,将其加工成柴油的经济性不佳,部分企业只能将其作为燃料油使用。在已有炼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相关研究机构开发了可将催化柴油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技术,如专利CN101724454A和CN102839018A公开的技术。所得重石脑油馏分的芳烃含量介于50-65%之间,可用作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所采用的催化剂含有20-75wt%的Y型分子筛。但由于Y型分子筛的孔道开阔,其空间指数接近20(见文献Catalytichydrocracking—mechanismsandversatilityoftheprocess,ChemCatChem2012,4,292-306),不具备裂解非芳烃的择形效应,所得产物C89馏分的芳烃含量偏低,非芳烃含量偏高,无法达到重整生成油的指标,进入芳烃联合装置作为生产苯和对二甲苯的原料存在明显的困难。文献CN1955262A公开了一种两段加氢裂化方法,其加氢裂化催化剂含Pt-Pd贵金属及非贵金属、高孔道空间指数的Y沸石和氧化铝,原料是催化柴油,其石脑油产品的芳潜值最高只有76.8%,芳烃的纯度不高,也达不到芳烃联合装置的要求。因此,亟需开发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将这些劣质油品最大化转化为满足芳烃联合装置质量指标的轻质芳烃,并副产可作为烯烃原料的优质轻烃,为芳烃、烯烃等化工装置提供原料,通过炼化一体化实现劣质重芳烃资源的利用及芳烃产业的降本增效。催化柴油和乙烯焦油富含重质芳烃,其中C11+芳烃主要是萘系物、茚系物、苊类等双环芳烃和蒽、菲类三环芳烃。催化柴油的氮含量介于100-1000ppm,乙烯焦油的氮含量介于30-120ppm。加氢精制过程可脱除大部分的含氮杂质,以消除对双功能加氢裂化催化剂上沸石酸中心的毒化作用。但随着含氮化合物沸点的升高,加氢精制催化剂的脱氮能力大幅降低,特别是对高位阻咔唑或烷基咔唑类含氮化合物。通常,经过加氢精制反应后,精制油中的仍然含有几个ppm到几十个ppm的有机氮物种。因此,提升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抗氮能力,对提高原料适应性、抗波动能力和长周期稳定性非常重要。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抗氮能力不足、芳烃和轻烃化工料收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用于富含稠环芳烃原料油的加氢裂化反应中,具有抗氮能力强、包括芳烃和轻烃的化工料收率高的特点,可直接生产高质量轻质芳烃产品。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本发明所述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a)8~80份固体酸沸石;b)0.05~20份金属功能组分;c)18~90份粘结剂;以上所述重量份数基于以上各组分总重量份数为100份。以上所述固体酸沸石的孔道空间指数介于(为)6-18之间,其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wt%。上述孔道空间指数(SpaciousnessIndex,SI)是表示十二元环沸石的孔道宽度的指标,介于3-21之间。将特定氢型十二元环沸石负载0.1-0.5wt%的铂或钯贵金属后,用于丁基环己烷的加氢裂化反应,分析产物中的异丁烷和正丁烷的摩尔比,即为这种十二元环沸石的孔道空间指数。以此空间指数可以表征不同十二元环沸石孔道的开阔程度。上述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是表征沸石固体酸性质的有效方法,首先将样品在高纯He气流中于600℃加热1h,冷却到120℃后吸附NH330min,在40ml/min的He气流中吹扫20min以除去物理吸附的NH3,然后以10℃/min的速率开始升温脱附,在120~600℃脱附NH3的量通过热导检测器(TCD)和化学分析测定。脱附温度越低,其对应的酸中心的酸强度越弱,300-500℃脱附峰即对应于沸石的强酸中心。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固体酸沸石以重量份数计,在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组合物中为8~80份,优选为20~75份,更优选为30~70份,具体例如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9、80份。本发明所述固体酸沸石的硅铝分子比介于20~200,例如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在优选的范围内,硅铝分子比介于40-160,例如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在所述沸石的水热合成方法中,可通过控制硅源和铝源的比例调控投料硅铝比。本发明所述固体酸沸石材料其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并且具备特有的固体酸性质,在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进一步,本发明所述固体酸沸石优选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在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的十二元环沸石,更优选其中的丝光沸石、β沸石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所述固体酸沸石选择孔道空间指数介于6-18的沸石,其孔道择形效应能使轻质芳烃馏分内的烷烃、环烷烃进一步裂解,所得重石脑油的芳烃纯度达到芳烃联合装置的需求,同时大量副产C25轻烃。但是现有技术直接合成的低空间指数沸石(SI低于18),如β沸石和丝光沸石,抗氮能力不佳,在已有文献中尚无这类低空间指数大孔沸石抗氮的相关报道。沸石的强酸中心的量及其酸强度对分子筛的抗氮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本发明中,通过改性沸石,使得沸石的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这种具有独特酸性质的沸石在加氢裂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氮性。本发明的独特酸性质的固体酸沸石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方法获得:将沸石材料在高于100℃,优选100~200℃,更优选100~150℃的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中处理1-24h后得到,优选处理时间为2-12h。所述沸石材料即固体酸沸石,其优选SI为6~18的十二元环沸石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丝光沸石和β沸石中的至少一种;多元有机羧酸包括草酸、柠檬酸、丁二酸、戊二酸等。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的浓度介于0.1-5.0mol/L,优选0.5~3.0mol/L;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与沸石的重量比介于(2-15):1,优选(4-10):1。高于100℃的多元有机羧酸水溶液对沸石内外表面的铝物种具有选择刻蚀作用,使得保留在沸石骨架上的铝活性位点之间的间距增大。固体酸性质的变化,体现在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可实现对高沸点有机氮的吸附-脱附平衡,这使得经过此种特殊处理的分子筛具有良好的抗氮能力。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金属功能组分可为以下三种组合之一:1)Pt、Pd贵金属中的至少一种;2)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3)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具体地,所述金属功能组分可为Pt、Pd贵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可为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或者还可为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以元素为基础计算,以重量份数计,在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组合物中所述金属功能组分可为0.05~20份,具体例如0.05、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份。根据本发明,若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Pt、Pd贵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所述Pt和/或Pd贵金属为加氢催化剂中常见的金属功能组分;Pt、Pd贵金属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到催化剂内,例如与催化剂载体共沉淀、共胶凝、离子交换或浸渍,优选使用所述金属的水溶性化合物浸渍。可以使用的典型铂族化合物是氯铂酸、氯铂酸铵、溴铂酸、二氯化铂、四氯化铂水合物、氯化四胺合铂、硝酸四胺合铂、二氯羰基二氯化铂、二硝基二氨基合铂、氯化铂、二水合氯化铂、硝酸铂,优选氯化四胺合铂作为特别优选的铂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钯族化合物是氯化钯、二水合氯化钯、硝酸钯二水合物、氯化四氨合钯,优选氯化四氨合钯作为特别优选的钯组分的来源。根据本发明,若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即VIII族金属与VIB族金属氧化物的组合物:所述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为现有技术中加氢催化剂中已有的金属功能组分;其中所述VIII族金属优选选自由铂、钯、钴、镍和铱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该组分可以作为化合物,例如氧化物,与最终催化剂组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它成分化学结合,或者作为金属元素存在于该组合物中。可以使用的典型铂族化合物是氯铂酸、氯铂酸铵、溴铂酸、二氯化铂、四氯化铂水合物、氯化四胺合铂、硝酸四胺合铂、二氯羰基二氯化铂、二硝基二氨基合铂、氯化铂、二水合氯化铂、硝酸铂,优选氯化四氨合铂作为特别优选的铂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钯族化合物是氯化钯、二水合氯化钯、硝酸钯二水合物、氯化四氨合钯,优选氯化四氨合钯作为特别优选的钯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钴族化合物是硝酸钴、氯化钴、草酸钴,优选硝酸钴作为特别优选的钴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镍族化合物是硝酸镍、硫酸镍、卤化镍、草酸镍、乙酸镍,优选硝酸镍作为特别优选的镍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铱族化合物是氯铱酸、三氯化铱,优选氯铱酸作为特别优选的铱组分的来源;所述VIB族金属氧化物优选选自由氧化钼和氧化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VIB族金属氧化物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到催化剂内,例如与催化剂载体共沉淀、共胶凝、混捏、离子交换或浸渍,优选使用所述金属的水溶性化合物浸渍,烘干后焙烧,金属为氧化态。所述氧化钼为二氧化钼和/或三氧化钼,可以使用的典型钼族化合物是钼酸铵、三氧化钼,优选钼酸铵作为氧化钼的来源。所述氧化钨为二氧化钨和/或三氧化钨,可以使用的典型钨族化合物是钨酸铵、钨酸钠,优选钨酸铵作为氧化钨的来源;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时,其中VIB族金属与VIII族金属的重量比为(0.2~20):1,优选(1~15):1;具体例如0.2:1、0.5: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根据本发明,若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即VIII族金属硫化物与VIB族金属硫化物的组合物:所述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为现有技术中加氢催化剂中已有的金属功能组分;其中所述VIII族金属硫化物优选选自铁、钴和镍的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钴、镍的硫化物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使用的典型钴族化合物是硝酸钴、氯化钴、草酸钴,优选硝酸钴作为特别优选的钴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镍族化合物是硝酸镍、硫酸镍、卤化镍、草酸镍、乙酸镍,优选硝酸镍作为镍组分的来源。可以使用的典型铁族化合物是硝酸铁、氯化铁来作为铁组分的来源。所述VIB族金属硫化物优选选自由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可采用氧化物通过公知的催化剂硫化程序得到,可使用的硫化剂包括二硫化碳、二甲基二硫或者硫化氢等。还可通过硫代盐分解得到,如四硫代钼酸铵、四硫代钨酸铵等,如专利ZL200410039449.5(CN1557917A)所描述的方法。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时,其中VIB族金属与VIII族金属的重量比为(0.5~15):1,优选(1~10):1;具体例如0.5: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粘结剂可选自本领域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催化剂粘结剂。本发明的粘结剂优选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铝复合物和无定型硅铝中的至少一种。以上所述粘结剂以重量份数计,在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组合物中,所述粘结剂为18~90份,优选25~70份,更优选30~60份,具体例如18、20、30、40、50、60、70、80、90份。本发明所述粘结剂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到催化剂内,例如与沸石混捏、挤条、养生、烘干和焙烧后就可得到催化剂载体。根据本发明的催化剂体系,本发明所述催化剂中还可包括本领域催化剂的常规组分,例如硅藻土、活性粘土等。用量可为通常用量。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本发明所述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可采用本领域催化剂制备的任何方法进行制备,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的制备可以包括将包含所述固体酸沸石的催化剂载体成型并负载所述金属之后焙烧活化后得到催化剂前体,将催化剂前体还原或硫化的步骤。其中所述载体成型可通过将所述固体酸沸石与所述粘结剂等一起采用本领域通常的挤条、滚球或油柱成型等方法进行;所述负载金属可通过本领域通常的将金属与催化剂载体共沉淀、共胶凝、混捏、离子交换或浸渍等方法进行。以上所述本发明复合催化剂体系的制备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固体酸沸石与粘结剂混合后,混捏、挤条、60~150℃烘干后在500~600℃空气气氛中焙烧3~6小时,即得所需的催化剂载体。以Pt和/或Pd金属化合物,或者以VIII族金属化合物和VIB族金属化合物配制复合金属水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方法浸渍催化剂载体,60~150℃烘干后在450~580℃空气气氛中焙烧1~6小时,得到催化剂前体。若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Pt、Pd贵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或VIII族金属-VIB族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00~500℃并保持2~24小时,即可完成催化剂活化程序,得到所述催化剂;若所述金属功能组分为VIII族金属硫化物-VIB族金属硫化物,通过工业上广泛采用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硫化方法完成催化剂硫化,得到所述催化剂。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本发明所述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抗氮芳烃型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应用包括将本发明所述抗氮芳烃型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条件下与原料油接触的步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适用的原料油可为含氮原料油,具体可为经过加氢精制处理的催化柴油、乙烯焦油等。所述原料油的氮含量优选小于20ppm。通常加氢裂化原料油经过通常的加氢精制处理后,其氮含量低于20ppm,例如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pm;可以优选适用于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的加氢裂化反应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适用的原料油为富含芳烃的原料油。所述原料油中芳烃含量大于等于40重量%,例如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其中所述原料油中的芳烃是指以C11芳烃及C11以上芳烃(稠环芳烃),包括单环芳烃、双环芳烃和多环芳烃。单环芳烃主要为多烷基苯,双环芳烃为萘系物、茚系物、苊类等,三环芳烃为蒽、菲类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在加氢裂化反应中的加氢裂化反应条件包括:温度300~450℃,氢气分压力2.0~10.0MPa,液相空速0.2~4.0小时,氢烃体积比500~400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当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应用于加氢裂化反应,所述催化剂金属组分为第VIII族金属硫化物-第VIB族金属硫化物的形式时,优选在参加反应的物料中注入硫化剂,以防硫流失造成催化剂失活;注入硫化剂的量优选在50~200ppm。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所述催化剂在所述加氢裂化反应条件下,对所述原料油加氢裂化反应后的加氢裂化产物中,包括轻质芳烃和C25轻烃化工料的总选择性大于80重量%。所述轻质芳烃是指碳数小于11的芳烃,包括C6芳烃,例如苯;C7芳烃,例如甲苯;C8芳烃,例如乙苯、二甲苯;C9芳烃,例如甲乙苯、丙苯、三甲苯;C芳烃,例如四甲苯、二甲基乙基苯、二乙苯。所述C25轻烃包括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等饱和轻烃。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可用于生产具有化工用途的轻质芳烃和轻烃,实现低价值油品向化工料的生产。本发明的抗氮芳烃型催化剂中,采用空间指数介于6-18的丝光沸石和β沸石作为固体酸组分,相比于空间指数大于18的Y沸石,孔道择形效应使轻质芳烃馏分内的烷烃、环烷烃进一步裂解,所得的重石脑油的芳烃纯度能够满足芳烃联合装置的需求,同时大量副产C25轻烃。而且,由于本发明催化剂的固体酸沸石的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大于总酸量的60%,优化分布的强酸中心为该加氢裂化催化剂赋予了良好的抗氮能力,可处理氮含量高达20ppm的精制油,对提高原料适应性、抗波动能力和长周期稳定性非常重要。附图说明图1为通过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测得的有关β沸石的NH3-TPD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TCD信号强度(单位AU)。其中曲线a1为常规β沸石(比较例2的沸石)的NH3-TPD曲线;曲线b1为本发明酸处理后的强酸性β沸石(实施例1处理所得β沸石)的NH3-TPD曲线。100-300℃温度区间的脱附曲线积分面积对应于弱酸中心的量,300-500℃温度区间的脱附曲线积分面积对应于中强酸和强酸中心的量。其中a1为普通β沸石,抗氮能力较差;而b1为强酸性β沸石(见实施例1),抗氮能力强。计算可得,a1曲线β沸石的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42%,而b1曲线β沸石的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65%。图2为通过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测得的有关丝光沸石的NH3-TPD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TCD信号强度(单位AU)。其中曲线a2为常规丝光沸石(比较例3中的沸石)的NH3-TPD曲线;曲线b2为本发明酸处理后的强酸性丝光沸石(实施例5处理所得丝光沸石)的NH3-TPD曲线。100-300℃温度区间的脱附曲线积分面积对应于弱酸中心的量,300-500℃温度区间的脱附曲线积分面积对应于中强酸和强酸中心的量。其中a2为普通丝光沸石,抗氮能力较差;而b2为强酸性丝光沸石(见实施例5),抗氮能力强。计算可得,丝光沸石a2的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47%,而丝光沸石b2的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7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描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此限制,而是由附录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由此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属于本说明书原始公开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而不应被视为是本文未曾披露或预期过的新内容,除非本领域技术人员认为该结合是明显不合理的。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除了明确说明的内容之外,未提到的任何事宜或事项均直接适用本领域已知的那些而无需进行任何改变。本说明书提到的所有出版物、专利申请、专利和其它参考文献全都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都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理解的含义。在有冲突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的定义为准。当本说明书以词头“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现有技术”或其类似用语来导出材料、物质、方法、步骤、装置或部件等时,该词头导出的对象涵盖本申请提出时本领域常规使用的那些,但也包括目前还不常用,却将变成本领域公认为适用于类似目的的那些。在没有明确指明的情况下,本说明书内所提到的所有百分数、份数、比率等都是以重量为基准的,除非以重量为基准时不符合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认识;温度的单位均为℃,压力为表压,所提到的空速为液时空速LHSV。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在下文中,各个技术方案之间原则上可以相互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这也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涉及到的测试方法和标准:1、本发明中,通过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和XRF(X射线荧光)方法分析催化剂的组成。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确定VIB族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的组成比例。ICP测试条件为:Varian700-ES系列XPS仪。XRF测试条件为:RigakuZSX100e型XRF仪。XPS测试条件:PerkinElmerPHI5000CESCA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使用MgK激发光源,操作电压l0kV,电流40mA,真空度4.0×10Pa。2、本发明中,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轻质化产品组成。色谱型号为Agilent7890A,配备FID检测器,FFAP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90℃,保持15分钟,然后以15℃/分钟速率升温至220℃,维持45分钟。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涉及到的主要结果数据的计算依据:1、总转化率计算公式为:2、化工料总选择性计算公式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涉及到的原料:1、为说明本发明效果,提供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原料油。原料组成见表1,原料油1和原料油2为加氢精制后的催化柴油,原料油3为加氢精制后的乙烯焦油。2、本发明实施例和对比例涉及到的包括但不限于催化剂的原料均可市售而得。原料油1原料油2原料油3密度(4℃)0.910.920.89硫(wtppm)10.3氮(wtppm)14.37.43.6非芳香烃(wt)25.6017.603.39单环芳烃(wt%)50.0870.2785.65稠环芳烃(wt%)24.3212.1310.96初馏点19515714920617915410%21616430%24517850%21670%26325090%351285终馏点365325319>200℃量(wt%)【比较例1】孔道空间指数为18.51的氢型USY沸石(硅铝比SAR=12.0),氨程序升温脱附曲线上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52%。43gUSY、72.3g拟薄水铝石、2g田菁粉均匀混合,加入12ml硝酸和90ml水,混捏成团、挤条,室温养生24h,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50℃焙烧3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4.34g硝酸镍,5.75g钼酸铵和20ml氨水在水中溶解得到50ml水溶液。取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50g,以等体积浸渍方式加入50ml溶液静置3小时,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00℃焙烧4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前体:组成为2.0wt%NiO-8.4wt%MoO3/39.0wt%USY-50.6wt%Al2O3,含有镍、钼两种金属,采用USY分子筛作为固体酸组分。催化剂预硫化:以含0.5%二硫化碳的环己烷溶液注入装有加氢裂化催化剂前体的固定床反应器,从室温按10℃/h程序升温到硫化终点温度360℃,并在此温度保持12h,完成加氢裂化催化剂的预硫化。经过硫化后加氢裂化催化剂C1的组成为2.1wt%NiS-8.5wt%MoS2/38.5wt%USY-50.9wt%Al2O3,VIB族和VIII族金属以硫化态形式存在,见表2。采用原料1,氮含量14.3ppm,并外加100ppm二甲基二硫,连续注入装填催化剂C1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380℃,压力7.0MPa,LHSV空速1.0小时,氢烃体积比1500。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31wt%、12.05wt%、22.01wt%、18.23wt%、47.40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51.13wt%,化工料选择性为55.00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为49.68wt%,催化剂稳定性好,抗氮能力强;但是化工料选择性、总转化率不甚理想。USY沸石在处理加氢精制后催化柴油等高芳烃含量原料时的选择性和转化率都存在不足。【比较例2】直接水热合成并经过铵交换后得到氢型β沸石(硅铝比SAR=28),由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生产,孔道空间指数为13.01。进行NH3-TPD表征,其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42%,见图1。76g干基含量为90%的β沸石(硅铝分子比SAR=25)与46g干基含量为70%的拟薄水铝石经混捏、挤条成型。室温养生24h,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50℃焙烧3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将氯铂酸和氯化钯配制成澄清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以上载体,再100℃烘干、500℃空气中焙烧2小时,得到催化剂前体。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80℃并保持12小时,得到催化剂C2,其组成为0.05wt%Pt-0.15wt%Pd/59.8wt%β-40wt%Al2O3,见表2。采用原料2,氮含量7.4ppm,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2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410℃,压力6.0MPa,LHSV空速2小时,氢烃体积比2000。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35wt%、24.17wt%、21.95wt%、27.81wt%、25.72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67.85wt%,化工料选择性为64.44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大幅降低到42.74wt%,催化剂抗氮能力较差。【实施例1】取同比较例2中一样的氢型β沸石(硅铝比SAR=28,SI为13.01)100g,加入800ml水中,再加入23g柠檬酸,均匀搅拌。在自压搅拌釜中升温至150℃并保持4小时,降温到30℃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备用。按照标准方法测定,其空间指数为15.18。进行NH3-TPD表征,其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65%,见图1。67g干基含量为90%、经过上述多元酸处理的β沸石、37g干基含量为70%拟薄水铝石以及20g无定型硅铝(SiO2含量6wt%,干基含量80%)经混捏、挤条成型。室温养生24h,9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50℃焙烧4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适量硝酸镍和钨酸铵配制成澄清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后再100℃烘干、560℃空气中焙烧2.5小时,得到催化剂前体。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50℃并保持4小时,得到催化剂C3,其组成为1.5wt%Ni-5.3wt%WOx/54.6wt%β-37.7wt%Al2O3-0.90wt%SiO2。WOx的x介于2-3之间,表明其是WO2和WO3的复合相,见表2。采用原料2,氮含量7.4ppm,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3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370℃,压力6.5MPa,LHSV空速1.0小时,氢烃体积比2000。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24wt%、40.33wt%、8.65wt%、36.25wt%、14.53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81.84wt%,化工料选择性为90.24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保持在78.66%,催化剂抗氮能力好。【实施例2】将实施例1中干基含量为90%、经过多元酸处理的β沸石67g,与干基含量为70%拟薄水铝石57g经混捏、挤条成型。室温养生24h,9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50℃焙烧4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6.4g硝酸镍,7.8g钼酸铵和20ml氨水在水中溶解得到50ml水溶液。取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50g,以等体积浸渍方式加入40ml溶液静置3小时,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00℃焙烧4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前体。催化剂预硫化(按加氢裂化催化剂通常的硫化程序):以含0.5%二硫化碳的环己烷溶液注入装有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从室温按10℃/h程序升温到硫化终点温度360℃,并在此温度保持12h,完成加氢裂化催化剂的预硫化。经过硫化后加氢裂化催化剂C4的组成为3.4wt%NiS-11.9wt%MoS2/50.8wt%β-33.9wt%Al2O3,VIB族和VIII族金属以硫化态形式存在,见表2。采用原料1,氮含量14.3ppm,并外加100ppm二甲基二硫,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4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360℃,压力7.0MPa,LHSV空速1.0小时,氢烃体积比1500。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18wt%、29.56wt%、12.24wt%、27.27wt%、30.75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68.30wt%,化工料选择性为81.25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为65.39wt%,催化剂稳定性好,抗氮能力强。【实施例3】取实施例1中干基含量为90%、经过多元酸处理的β沸石67g,与干基含量为70%拟薄水铝石57g经混捏、挤条成型。室温养生24h,9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05℃焙烧6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将氯铂酸和氯化钯配制成澄清溶液,通过等体积浸渍以上载体,再100℃烘干、460℃空气中焙烧6小时,得到催化剂前体。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80℃并保持12小时,得到催化剂C5,其组成为0.05wt%Pt-0.15wt%Pd/59.8wt%β-40wt%Al2O3,见表2。采用原料2,氮含量7.4ppm,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5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410℃,压力6.0MPa,LHSV空速2小时,氢烃体积比2000。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42wt%、37.08wt%、15.04wt%、33.81wt%、13.65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82.94wt%,化工料选择性为81.22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为78.93wt%,催化剂稳定性好,抗氮能力强。【实施例4】6.4g硝酸镍、20ml氨水加入水中溶解,得到50ml溶液。以上述硝酸镍溶液对实施例2中制备的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50g进行等体积浸渍,静置2小时,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00℃焙烧4h后备用。采用ZL200410039449.5所描述的方法制备四硫代钼酸铵,将33.6g仲钼酸铵加入100ml温热的浓氨水中使之溶解,然后加入160ml硫化铵溶液(20wt%含量),在60℃温度条件下反应30分钟,然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0℃结晶60min,用布氏漏斗抽滤,抽滤时先用去离子水洗涤3遍,再用无水乙醇洗涤3遍,晾干后得四硫代钼酸铵结晶。取四硫代钼酸铵固体12.2g,溶于50ml水中配制成浸渍溶液,对载镍后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前体进行等体积浸渍并静置5h,空气气氛中60℃干燥24h得到催化剂前体。将上述催化剂前体5ml装入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氮气条件上按2℃/min速率升温至430℃并保持6小时,完成催化剂的上四硫代钼酸铵的分解和氧化镍的硫化,C6的组成为3.4wt%NiS-11.9wt%MoS2/50.8wt%β-33.9wt%Al2O3,VIB族和VIII族金属以硫化态形式存在,见表2。采用原料1,氮含量14.3ppm,并外加100ppm二甲基二硫,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4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360℃,压力7.0MPa,LHSV空速1.0小时,氢烃体积比1500。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23wt%、31.68wt%、9.49wt%、30.03wt%、28.57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70.55wt%,化工料选择性为85.80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为67.28wt%,催化剂稳定性好,抗氮能力强。【比较例3】直接水热合成并经过铵交换后得到氢型丝光沸石(硅铝比SAR=21,S=7.31),由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生产。进行NH3-TPD表征,其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47%,见图2。76g干基含量为90%的所述丝光沸石与46g干基含量为70%的拟薄水铝石经混捏、挤条成型。室温养生24h,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50℃焙烧3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3.9g硝酸钴,7.8g钼酸铵和20ml氨水在水中溶解得到50ml水溶液。取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50g,以等体积浸渍方式加入40ml溶液静置3小时,110℃条件下12h烘干,空气气氛中500℃焙烧4h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前体。在氢气条件下还原到450℃并保持4小时,得到催化剂C7,其组成为1.1wt%Co-8.7wt%MoOx/57.8wt%丝光沸石-32.4wt%Al2O3。MoOx的x介于2-3之间,表明其是MoO2和MoO3的复合相,见表2。采用原料3,氮含量3.6ppm,连续注入装填有催化剂C6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反应条件为:温度410℃,压力5.0MPa,LHSV空速2.0小时,氢烃体积比2500。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45wt%、30.27wt%、3.25wt%、58.16wt%、7.87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86.43wt%,化工料选择性为92.62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大幅降低到63.45wt%,催化剂抗氮能力不佳。【实施例5】取同比较例3一样的氢型丝光沸石(硅铝比SAR=21,SI=7.31)200g,加入800ml水中,再加入37g顺丁烯二酸,均匀搅拌。在自压搅拌釜中升温至120℃并保持6小时,降温到30℃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备用。按照标准方法测定,其空间指数为8.50。进行NH3-TPD表征,其300-500℃脱附峰对应的酸量占总酸量的71%,见图2。采用交换后丝光沸石以及同催化剂C6的制备、活化方法,得到催化剂C8,其组成为1.1wt%Co-8.7wt%MoOx/57.8wt%丝光沸石(酸改性)-32.4wt%Al2O3。采用与C7催化剂相同的反应原料、反应条件和评价条件,稳定运行48小时后取样分析,把反应产物归为CH425轻烃、C6非芳、C6芳烃、>200℃未转化组分五组;产物各组分含量分别为0.56wt%、28.41wt%、2.84wt%、61.34wt%、5.85wt%。其中C25轻烃可作为生产乙烯的原料,C6芳烃可用于生产苯、二甲苯等轻质芳烃,C25轻烃及C6芳烃的选择性之和即为化工料选择性。分析数据及反应性能核算结果见表3,总转化率为88.19wt%,化工料选择性为93.35wt%。在线运行500小时,取样分析并计算,总转化率为87.27wt%,催化剂稳定性好,抗氮能力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频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其中,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本发明通过复用不同路视频流中重叠区域的编码数据,可以减小编码的计算开销,降低编码复杂度。1.一种视频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预测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获取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所述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所述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与所述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所述指定区域在所述参考帧中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参考帧的所述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或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和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进行熵编码,得到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中与第一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且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中与所述某个宏块对应的目标宏块的像素值与所述某个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小于指定阈值时,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编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以及所述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和所述第二视频图像满足以下一种关系: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由所述第二视频图像和第三视频图像拼接得到。8.一种视频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预测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所述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所述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与所述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所述指定区域在所述参考帧中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9.一种视频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视频编码方法。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程序由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视频编码方法。视频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视频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背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在视频编码过程中,会出现同一设备需要同时对多路视频流进行编码的情况。相关技术中,当同一设备需要同时对多路视频流进行编码时,需要对每路视频流分别进行编码,计算开销较大,编码复杂度较高。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视频编码的计算开销较大,编码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预测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获取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所述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所述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与所述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所述指定区域在所述参考帧中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可选地,所述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参考帧的所述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可选地,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或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和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进行熵编码,得到所述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中与第一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可选地,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且所述第二区域中与所述某个宏块对应的目标宏块的像素值与所述某个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小于指定阈值时,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可选地,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包括: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以及所述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可选地,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和所述第二视频图像满足以下一种关系: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由所述第二视频图像和第三视频图像拼接得到。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预测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所述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所述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与所述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所述指定区域在所述参考帧中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参考帧的所述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可选地,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或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所述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和所述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进行熵编码,得到所述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中与第一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可选地,所述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区域内存在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且所述第二区域中与所述某个宏块对应的目标宏块的像素值与所述某个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小于指定阈值时,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可选地,所述编码数据还包括所述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所述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某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以及所述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所述目标宏块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可选地,所述第一视频图像和所述第二视频图像满足以下一种关系:所述第二视频图像从所述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所述第一视频图像由所述第二视频图像和第三视频图像拼接得到。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视频编码方法。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包括: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程序由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视频编码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当第一视频图像中存在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时,编码端可以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由于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该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因此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无需重新进行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只需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即可,降低了对视频流中双向预测帧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帧间预测的框架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屏直播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麦混流的界面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装置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视频编码是指通过特定的压缩技术,将文件从一个视频格式转换为另一个视频格式的方式。视频编码通常包括帧内编码和帧间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帧间编码通常包括帧间预测、变换、量化和熵编码这四个过程,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对这四个过程分别进行说明。帧间预测是指根据视频流中视频图像之间的相关性(时间相关性),采用参考帧中已编码的重建宏块,生成当前待编码帧中的当前编码宏块的预测宏块,并根据该预测宏块得到当前编码宏块对应的运动向量的过程。帧间预测包括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其中,运动估计也可称为运动搜索,指根据参考帧中已编码的重建宏块,尝试多种搜索算法得到当前编码宏块的最优预测宏块,根据最优预测宏块得到当前编码宏块对应的运动向量的过程。该最优预测宏块指像素值与当前待编码帧中当前编码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即残差)最小的预测宏块。运动补偿指将最优预测宏块的像素值以及对应的运动向量拷贝至当前编码宏块的编码数据中的过程。进一步的,在确定当前编码宏块的最优预测宏块和运动向量后,将最优预测宏块与当前宏块相减获取残差。因此,帧间预测的输入为当前编码宏块和参考帧中已编码的重建宏块,输出为运动向量以及残差。示例地,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帧间预测的框架示意图。变换是指将残差转换为更利于编码的一种形式的过程。具体是,将残差从时域信号转化为频域信号,去除图像信号中的相关性并降低码率。可选地,变换方式可以是K-L变换、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或小波变换,本发明实施例对变换方式不做限定。量化是指对经过变换处理后的残差进行量化处理的过程。在视频编码过程中,量化参数通常由码率控制模块确定,码率不同则量化步长不同。量化步长越小,量化精度越高。本发明实施例对码率和量化步长均不做限定。熵编码是指编码过程中按熵原理不丢失任何信息的编码。信息熵为信源的平均信息量(不确定性的度量)。可选地,熵编码可以是香农(Shannon)编码、哈夫曼(Huffman)编码和算术编码(arithmeticcoding)。熵编码的输入是各个语法元素,熵编码的输出是二进制码流。针对帧间编码,熵编码的输入包括视频图像中各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各个宏块的变换方式、各个宏块的量化参数以及各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熵编码的输出为视频图像对应的码流。在H.264标准中,宏块指大小为16\*16的像素块。在视频编码过程中,可以将宏块划分为子宏块,并对子宏块进行编码以提高视频编码的精度。其中,子宏块可以是大小为8\*8的像素块,也可以是大小为4\*4的像素块,还可以是其它尺寸的像素块,可根据视频图像的实际分辨率等参数确定子宏块划分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子宏块的大小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视频处理系统,该视频处理系统包括编码端和至少一个解码端。其中,该编码端和解码端均可以位于终端上,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或可穿戴式设备等。编码端和解码端可以通过终端的操作系统实现其功能,或者通过客户端实现其功能。示例地,当主播在视频直播时,编码端位于用于主播进行视频直播的主播终端,该主播终端通过视频编码生成一定清晰度的视频对应的码流。该主播终端或者用于观看直播的观众终端上的的解码器(该解码器位于操作系统或客户端中)可以实现解码端的功能,该解码端通过对码流解码,可以在该终端上播放该一定清晰度的视频。随着视频应用场景的丰富化,会出现同一终端需要同时对多路视频流进行编码的情况。例如,在视频直播中,当需要双屏直播或主播终端连麦混流时,主播终端需要同时编码两路视频流。其中,双屏直播指终端在横屏下播放一路视频流(可称为横屏流),在竖屏下播放另一路视频流(可称为竖屏流),通常竖屏流的画面为从横屏流的画面中截取的一部分。主播终端连麦混流指在主播终端上同时播放连麦的两个主播终端的视频流。示例地,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屏直播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对于同一视频图像,该视频图像包括画面A和位于画面A两侧的画面B。当终端处于横屏时,终端的显示界面上显示画面A和画面B;当终端处于竖屏时,终端的显示界面上显示画面A。因此竖屏下显示的画面可视为从横屏下显示的画面中截取得到的画面。为了实现双屏直播,主播终端需要同时编码横屏下的视频流和竖屏下的视频流。示例地,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麦混流的界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主播终端上显示混流画面,该混流画面包括画面C和画面D。画面C为该主播终端对应的主播直播画面,画面D为对方主播终端对应的主播直播画面。即主播终端上显示的混流画面由自身主播直播画面和对方主播直播画面拼接得到。因此主播终端需要针对画面C和画面D拼接得到的画面编码一路视频流(即混流视频流),该路视频流用于在主播终端上播放;同时,主播终端还需要针对画面C编码另一路视频流,该路视频流用于发送至对方主播终端,以使对方主播终端能够显示混流画面。采用相关技术中的视频编码方法,当需要双屏直播或主播终端连麦混流时,主播终端需要对两路视频流分别进行编码,即编码每路视频流时均需执行帧内或帧间预测、变换、量化和熵编码过程,计算开销较大,编码复杂度较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方法,当两路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时,编码端可以复用重叠区域的编码数据,以减小编码的计算开销,降低编码复杂度。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视频处理系统中的编码端,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01、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步骤102、获取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步骤103、当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双向差别帧也称为双向预测帧,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指定区域在参考帧中的位置与第一区域在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当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编码端可以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由于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该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因此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无需重新进行运动估计,只需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即可,降低了对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和/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视频处理系统中的编码端,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201、获取第一视频图像和第二视频图像。其中,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或前向预测帧,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第一视频图像对应的视频帧。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因此第一视频图像和第二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将第二视频图像中与第一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称为第二区域。可选地,第一视频图像和第二视频图像满足以下一种关系:第二视频图像从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第一视频图像由第二视频图像和第三视频图像拼接得到。也即是,第二视频图像可以是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一部分内容。示例地,第一视频图像可以是横屏流中的图像,第二视频图像可以是竖屏流中的图像,参见图2,第一视频图像可以包括画面A和画面B,第二视频图像可以包括画面B,第二视频图像可以从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又示例地,第一视频图像可以是混流视频流中的图像,第二视频图像可以是一个主播直播视频流中的图像,第三视频图像可以是另一个主播直播视频流中的图像,参见图3,第二视频图像可以包括画面C,第三视频图像可以包括画面D,第一视频图像可以由画面C和画面D拼接得到。在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PictureExpertsGrou,MPEG)提出的编码标准中,将视频帧分为I帧、B帧(双向差别帧)和P帧(前向预测帧)这三种。其中,I帧为关键帧,B帧和P帧为非关键帧。P帧通常与I帧间隔1至2帧,通过帧间预测可以得到P帧与其参考帧之间的残差和运动向量,该参考帧可以是关键帧,也可以是位于P帧之前的其他视频帧。在解码时需要基于P帧的参考帧数据以及P帧的数据才能重构完整图像。B帧以其前后帧为参考帧,通过帧间预测可以得到B帧与其各个参考帧之间的残差和运动向量,在解码时需要基于B帧的所有参考帧数据以及B帧的数据才能重构完整图像。可选地,在获取第一视频图像后,可以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可选地,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对第一视频图像中的每个宏块分别执行子宏块划分、运动估计、运动补偿、变换、量化和熵编码过程。其中,在帧间编码中,子宏块划分也可称为模式选择。以下步骤202和步骤203对第一视频图像中的第一区域的编码过程进行说明,对第一视频图像中除第一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编码过程可参考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步骤202、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其中,指定区域在参考帧中的位置与第一区域在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步骤203、基于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第一区域进行编码。编码端在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后,可以存储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该编码数据包括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可选地,该编码数据还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也可称为模式选择结果)、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或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中的至少一种。步骤204、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可选地,编码端在完成对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后,当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可以获取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步骤204的实现过程包括:基于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和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进行熵编码,得到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示例地,当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一部分图像时,上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即为第二视频图像对应的码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对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宏块进行运动估计时,仅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运动向量,且指定区域在参考帧中的位置与第一区域在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即对第一区域内的宏块进行运动估计时,不依赖于第一视频流和第二视频流的非重叠区域,因此采用第一区域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进行编码,可以保证对第二区域的编码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上述视频编码方法对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进行编码时,编码端无需对第二区域中的各个宏块执行子宏块划分、帧间预测、变换和量化过程,仅需基于第一区域的编码数据执行熵编码,即可完成对第二区域内宏块的编码,极大降低了对第二视频图像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第二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当第一视频图像中存在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时,编码端可以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也即是,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可以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降低了对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和/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视频编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视频处理系统中的编码端,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301、获取第一视频图像和第二视频图像。对步骤301的解释可参考上述对步骤201的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步骤302、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可选地,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包括:对第一视频图像中的每个宏块分别执行子宏块划分、运动估计、运动补偿、变换、量化和熵编码过程。编码端在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后,可以存储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该编码数据包括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可选地,该编码数据还可以包括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步骤303、当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其中,指定区域在参考帧中的位置与第一区域在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可选地,当第一区域内存在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且第二区域中与该某个宏块对应的目标宏块的像素值与该某个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小于指定阈值时,基于该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其中,基于该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可以包括:基于该某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以及该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目标宏块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可选地,当第一区域内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对第二区域内该某个宏块对应的宏块执行完整编码流程,即子宏块划分、运动估计、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上述视频编码方法对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进行编码时,编码端无需对第二区域中的目标宏块执行子宏块划分和运动估计,仅需基于第一区域的编码数据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即可完成对第二区域内目标宏块的编码,降低了对第二视频图像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第二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当第一视频图像中存在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时,编码端可以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也即是,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可以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降低了对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和/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相较于如图6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其复用的编码数据较多,编码复杂度较低;如图6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相较于如图5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其复用的编码数据较少,编码灵活性较高。可选地,如图5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和如图6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可以适用于包括具有重叠区域的图像的多路视频流,本发明实施例对视频编码方法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方法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装置40包括:第一编码模块401,用于对第一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第一视频图像为第一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或前向预测帧中的一种。获取模块402,用于获取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第二编码模块403,用于当第一区域内存在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时,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为第二视频流中与第一视频图像存在重叠区域的视频帧。其中,第一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与第二视频流中的视频图像具有重叠的区域,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指定区域在参考帧中的位置与第一区域在第一视频图像中的位置相同。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装置,当第一视频图像中存在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时,编码端可以通过第二编码模块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由于编码数据包括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该第一区域为第一视频图像中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因此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无需重新进行运动估计,只需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即可,降低了对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和/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可选地,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可选地,编码数据还包括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或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区域内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每个宏块的运动向量、每个宏块的变换方式、每个宏块的量化参数和每个宏块的量化后残差进行熵编码,得到第二视频图像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码流,第二区域为第二视频图像中与第一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可选地,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当第一区域内存在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基于参考帧的指定区域内的宏块生成,且第二区域中与某个宏块对应的目标宏块的像素值与某个宏块的像素值的差值小于指定阈值时,基于某个宏块的编码数据,对目标宏块进行编码。可选地,编码数据还包括每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编码模块,用于:基于某个宏块的子宏块划分方式以及某个宏块的运动向量,对目标宏块进行运动补偿、变换处理、量化处理以及熵编码。可选地,第一视频图像和第二视频图像满足以下一种关系:第二视频图像从第一视频图像中截取得到;第一视频图像由第二视频图像和第三视频图像拼接得到。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频编码装置,当第一视频图像中存在与第二视频图像重叠的区域时,编码端可以通过第二编码模块基于第一视频图像的编码数据,对第二视频图像进行编码,也即是,在编码第二视频图像中与该第一区域重叠的区域时,可以复用第一视频图像的第一区域内的编码数据,降低了对视频流中的双向差别帧和/或前向预测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而降低了对视频流的编码复杂度,减小了视频编码过程中的计算开销。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频编码装置,用于视频处理系统中的编码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如图5所示或如图6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编码装置的框图,该视频编码装置可以是终端。终端500可以是便携式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P4(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AudioLayer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终端500还可能被称为用户设备、便携式终端、膝上型终端、台式终端等其他名称。通常,终端500包括有: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处理器5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比如4核心处理器、8核心处理器等。处理器501可以采用DSP(DigitalSignal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A(ProgrammableLogic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501也可以包括主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主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唤醒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器,也称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协处理器是用于对在待机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处理的低功耗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在集成有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像处理器),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包括AI(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器,该AI处理器用于处理有关机器学习的计算操作。存储器5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的。存储器502还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502中的非暂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该至少一个指令用于被处理器501所执行以实现本申请中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查询方法。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可选包括有:外围设备接口503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之间可以通过总线或信号线相连。各个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总线、信号线或电路板与外围设备接口503相连。具体地,外围设备包括:射频电路504、显示屏505、摄像头506、音频电路507、定位组件508和电源509中的至少一种。外围设备接口503可被用于将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相关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连接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被集成在同一芯片或电路板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存储器502和外围设备接口503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可以在单独的芯片或电路板上实现,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射频电路504用于接收和发射RF(RadioFrequency,射频)信号,也称电磁信号。射频电路504通过电磁信号与通信网络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射频电路504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信号进行发送,或者,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射频电路504包括:天线系统、RF收发器、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卡等等。射频电路504可以通过至少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来与其它终端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万维网、城域网、内联网、各代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及5G)、无线局域网和/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电路504还可以包括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有关的电路,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显示屏505用于显示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505是触摸显示屏时,显示屏505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505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摸信号的能力。该触摸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505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一个,设置终端500的前面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表面或呈折叠设计;在再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505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终端500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505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505可以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摄像头组件506用于采集图像或视频。可选地,摄像头组件506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通常,前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前面板,后置摄像头设置在终端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置摄像头为至少两个,分别为主摄像头、景深摄像头、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主摄像头和景深摄像头融合实现背景虚化功能、主摄像头和广角摄像头融合实现全景拍摄以及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拍摄功能或者其它融合拍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506还可以包括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是单色温闪光灯,也可以是双色温闪光灯。双色温闪光灯是指暖光闪光灯和冷光闪光灯的组合,可以用于不同色温下的光线补偿。音频电路507可以包括麦克风和扬声器。麦克风用于采集用户及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至处理器501进行处理,或者输入至射频电路504以实现语音通信。出于立体声采集或降噪的目的,麦克风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终端500的不同部位。麦克风还可以是阵列麦克风或全向采集型麦克风。扬声器则用于将来自处理器501或射频电路504的电信号转换为声波。扬声器可以是传统的薄膜扬声器,也可以是压电陶瓷扬声器。当扬声器是压电陶瓷扬声器时,不仅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可听见的声波,也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以进行测距等用途。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电路507还可以包括耳机插孔。定位组件508用于定位终端500的当前地理位置,以实现导航或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定位组件508可以是基于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或俄罗斯的伽利略系统的定位组件。电源509用于为终端500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供电。电源509可以是交流电、直流电、一次性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当电源509包括可充电电池时,该可充电电池可以是有线充电电池或无线充电电池。有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有线线路充电的电池,无线充电电池是通过无线线圈充电的电池。该可充电电池还可以用于支持快充技术。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500还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510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传感器511、陀螺仪传感器512、压力传感器513、指纹传感器514、光学传感器515以及接近传感器516。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检测以终端500建立的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的加速度大小。比如,加速度传感器511可以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加速度传感器511采集的重力加速度信号,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以横向视图或纵向视图进行用户界面的显示。加速度传感器511还可以用于游戏或者用户的运动数据的采集。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检测终端500的机体方向及转动角度,陀螺仪传感器512可以与加速度传感器511协同采集用户对终端500的3D动作。处理器501根据陀螺仪传感器512采集的数据,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动作感应(比如根据用户的倾斜操作来改变UI)、拍摄时的图像稳定、游戏控制以及惯性导航。压力传感器513可以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和/或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终端500的侧边框时,可以检测用户对终端500的握持信号,由处理器501根据压力传感器513采集的握持信号进行左右手识别或快捷操作。当压力传感器513设置在触摸显示屏505的下层时,由处理器501根据用户对触摸显示屏505的压力操作,实现对UI界面上的可操作性控件进行控制。可操作性控件包括按钮控件、滚动条控件、图标控件、菜单控件中的至少一种。指纹传感器514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由处理器501根据指纹传感器514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或者,由指纹传感器514根据采集到的指纹识别用户的身份。在识别出用户的身份为可信身份时,由处理器501授权该用户执行相关的敏感操作,该敏感操作包括解锁屏幕、查看加密信息、下载软件、支付及更改设置等。指纹传感器514可以被设置终端500的正面、背面或侧面。当终端500上设置有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时,指纹传感器514可以与物理按键或厂商Logo集成在一起。光学传感器515用于采集环境光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控制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具体地,当环境光强度较高时,调高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当环境光强度较低时,调低触摸显示屏505的显示亮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501还可以根据光学传感器515采集的环境光强度,动态调整摄像头组件506的拍摄参数。接近传感器516,也称距离传感器,通常设置在终端500的前面板。接近传感器516用于采集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亮屏状态切换为息屏状态;当接近传感器516检测到用户与终端500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时,由处理器501控制触摸显示屏505从息屏状态切换为亮屏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5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或者组合某些组件,或者采用不同的组件布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包括: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程序由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如图5或图6所示的视频编码方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包括:在快速暖机模式下,检查当前水温T0;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本发明将发动机快暖过程中的水温上升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设置一组优化的快暖参数,当水温不够高时,以快暖为主要目的,当水温达到某个阈值时,可响应对应的功能需求,可在满足各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汽车暖机的速度。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1.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快速暖机模式下,检查当前水温T0;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进一步包括: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整车上电,温控模块开始自检;如温控模块异常则报警,如温控模块正常,则判断水温传感器是否故障;如水温传感器异常则报警,如水温传感器正常,则读取当前水温,并检查发动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如发动机工作且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进入快速暖机模式;如当前水温T0高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参数包括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时长T、每次开启的位置AG、每次关闭的时长T、以及每次关闭的位置AG。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温度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TR1、第二温度阈值TR2、第三温度阈值TR3、第四温度阈值TR4、第五温度阈值TR5,所述第一温度阈值TR1为寒区快速暖机边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TR2为开始响应暖风需求的边界,所述第三温度阈值TR3为避免EGR冷凝的边界,所述第四温度阈值TR4为避免快速暖机过程中缸盖过热的边界,所述第五温度阈值TR5为暖机结束阈值Tend。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1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二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1,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2小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1,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2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开放暖风功能,并判断是否收到暖风需求;如未收到暖风需求,则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如收到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在第三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3处于暖风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3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若当前水温T0达到第三水温阈值TR3的最小值,则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第三水温阈值TR3,并继续监测发动机水温;若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则判断是否收到EGR需求;如没有收到EGR需求,则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如收到EGR需求,则开放EGR功能,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在第四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4处于EGR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4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判断发动机负荷Load是否超过对应的限制LDlim,如是,则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进入温控模块正常工作模式;如否,则执行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在第五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5处于大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5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退出快速暖机策略,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控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判断副水温值T2nd是否超过设定阈值T2lim,所述当前水温T0为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其中之一的水温,所述副水温值T2nd为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其中另一的水温;若副水温值T2nd超过设定阈值T2lim,则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退出快暖策略后监测发动机转速和整车上下电情况;如果整车尚未下电,且发动机转速由0逐渐增大,则比较当前水温T0与暖机结束阈值Tend之间的关系;若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重新进入快暖策略,否则在停车熄火,重新启动之前,不再进入快暖策略。8.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其包括:球阀,用于通过其转动控制冷却系统各通路的通断;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球阀转动;球阀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球阀所处的转角位置;水温传感器,用于采集发动机水温;温控模块控制器,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球阀位置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根据发动机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电机,或接收球阀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与所述温控模块控制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发动机水温信号,并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所述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阈值和所述控制参数预先存储于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内,所述温度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TR1、第二温度阈值TR2、第三温度阈值TR3、第四温度阈值TR4、第五温度阈值TR5,所述第一温度阈值TR1为寒区快速暖机边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TR2为开始响应暖风需求的边界,所述第三温度阈值TR3为避免EGR冷凝的边界,所述第四温度阈值TR4为避免快速暖机过程中缸盖过热的边界,所述第五温度阈值TR5为暖机结束阈值Tend,所述控制参数包括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时长T、每次开启的位置AG、每次关闭的时长T、以及每次关闭的位置AG。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策略预先存储于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内,若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1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R1,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R2,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二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1,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2小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1,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2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R2,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R3,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开放暖风功能,并判断是否收到暖风需求;如未收到暖风需求,则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如收到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在第三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3处于暖风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3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若当前水温T0达到第三水温阈值TR3的最小值,则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第三水温阈值TR3,并继续监测发动机水温;若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则判断是否收到EGR需求;如没有收到EGR需求,则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如收到EGR需求,则开放EGR功能,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在第四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4处于EGR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4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判断发动机负荷Load是否超过对应的限制LDlim,如是,则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进入温控模块正常工作模式;如否,则执行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在第五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5处于大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5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退出快速暖机策略,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传感器包括主水温传感器和副水温传感器,所述主水温传感器设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其中之一,所述副水温传感器设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其中另一,所述当前水温T0由所述主水温传感器测得,所述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将其与设定的阈值T2lim进行对比,若副水温值T2nd大于设定的阈值T2lim,则强制退出快暖策略。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及快速暖机装置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水冷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及快速暖机装置。背景技术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发动机冷却系统通常包括机械水泵和节温器。节温器的物理结构以蜡包为主,水温低时,蜡包为固态,节温器阀在弹簧的作用下关闭冷却液通往散热器的支路,水温高时,蜡包熔化为液体,体积随之增大,推动节温器阀打开散热器支路进行降温。在汽车冷启动时水温较低,蜡包为固态,使得暖机过程节温器均不打开,冷却水走小循环,不对外散热,但无法再进行更多的控制。当水温上升至足够温度,节温器打开时,蜡包的响应特性会导致水温出现振荡,一段时间内无法继续上升,最终的结果即整体暖机时间较长,且过程不可控。近年也有出现采用离合式水泵或开关阀的快速暖机方案。离合式水泵,在暖机阶段,通过断开离合器,使水泵失去动力,停止冷却液的循环。开关阀,在小循环内额外增加一个阀门,暖机阶段强行关闭小循环,停止冷却液的流动。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停止发动机内部对外的换热过程,通过热量聚集快速提高发动机缸壁的温度,从而加速整体温升,但该两种方案都存在着一定缺陷。离合式水泵在发动机的带轮和水泵之间增加了一个离合器,提升了系统的复杂程度,长期使用过程中离合器的吸合使得齿轮之间存在磨损,机械结构上存在更高风险。此外,这种方案通常只使用简单的控制形式,只能实现开与关,不存在中间的变化过程,不能够进行无级调整,且其通常也无法反馈当前工作状态,不可主动进行诊断。离合式水泵也仅仅在暖机阶段起作用,整车正常行驶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其工作形态与普通水泵无异。开关阀的结构相比之下比离合式水去泵简单,但其一样只能实现开与关,不存在中间的变化过程,不能够进行无级调整,不能够进行主动诊断,也仅仅在暖机阶段起作用。温控模块是一种新开发的零部件,通过电机驱动球阀,当球阀的开口与对应的管路对齐时,对应的支路打开,当球阀开口与对应管路错开时,即可关闭该支路,或使该支路处于半开半闭状态。温控模块可以同时控制3~5个支路的流量,对大循环、小循环、暖风、油冷器等支路的流量按需分配,由于是通过电机驱动调整开度,因此可随时对开度进行主动式调节,解决了传统节温器设计固化的问题;并且,因为不存在蜡包熔化的过程,其调整速度极快,水温响应速度可得到提升;另外,温控模块与离合式水泵、开关阀不同,不仅可以实现无级调整,对水温的调整更加精确,同时还可在正常行车过程中使用,使发动机在任意时刻都工作在最佳的温度点,而不局限于加速暖机阶段,应用场景较广。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及快速暖机装置。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快速暖机模式下,检查当前水温T0;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整车上电,温控模块开始自检;如温控模块异常则报警,如温控模块正常,则判断水温传感器是否故障;如水温传感器异常则报警,如水温传感器正常,则读取当前水温,并检查发动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如发动机工作且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进入快速暖机模式;如当前水温T0高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参数包括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时长T、每次开启的位置AG、每次关闭的时长T、以及每次关闭的位置AG。进一步地,所述若干个温度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TR1、第二温度阈值TR2、第三温度阈值TR3、第四温度阈值TR4、第五温度阈值TR5,所述第一温度阈值TR1为寒区快速暖机边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TR2为开始响应暖风需求的边界,所述第三温度阈值TR3为避免EGR冷凝的边界,所述第四温度阈值TR4为避免快速暖机过程中缸盖过热的边界,所述第五温度阈值TR5为暖机结束阈值Tend。进一步地,若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1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R1,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R2,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二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1,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2小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1,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2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R2,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R3,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开放暖风功能,并判断是否收到暖风需求;如未收到暖风需求,则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如收到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在第三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3处于暖风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3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若当前水温T0达到第三水温阈值TR3的最小值,则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第三水温阈值TR3,并继续监测发动机水温;若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则判断是否收到EGR需求;如没有收到EGR需求,则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如收到EGR需求,则开放EGR功能,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在第四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4处于EGR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4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判断发动机负荷Load是否超过对应的限制LDlim,如是,则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进入温控模块正常工作模式;如否,则执行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在第五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5处于大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5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退出快速暖机策略,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进一步地,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控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判断副水温值T2nd是否超过设定阈值T2lim,所述当前水温T0为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其中之一的水温,所述副水温值T2nd为发动机缸体和缸盖其中另一的水温;若副水温值T2nd超过设定阈值T2lim,则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进一步地,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在退出快暖策略后监测发动机转速和整车上下电情况;如果整车尚未下电,且发动机转速由0逐渐增大,则比较当前水温T0与暖机结束阈值Tend之间的关系;若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重新进入快暖策略,否则在停车熄火,重新启动之前,不再进入快暖策略。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包括:球阀,用于通过其转动控制冷却系统各通路的通断;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球阀转动;球阀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球阀所处的转角位置;水温传感器,用于采集发动机水温;温控模块控制器,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球阀位置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根据发动机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电机,或接收球阀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与所述温控模块控制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发动机水温信号,并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所述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强制退出快速暖机模式。进一步地,所述温度阈值和所述控制参数预先存储于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内,所述温度阈值包括第一温度阈值TR1、第二温度阈值TR2、第三温度阈值TR3、第四温度阈值TR4、第五温度阈值TR5,所述第一温度阈值TR1为寒区快速暖机边界,所述第二温度阈值TR2为开始响应暖风需求的边界,所述第三温度阈值TR3为避免EGR冷凝的边界,所述第四温度阈值TR4为避免快速暖机过程中缸盖过热的边界,所述第五温度阈值TR5为暖机结束阈值Tend,所述控制参数包括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时长T、每次开启的位置AG、每次关闭的时长T、以及每次关闭的位置AG。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策略预先存储于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内,若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1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R1,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R2,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不响应暖风和EGR功能需求,以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控制温控模块,在第二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长Ton1,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2大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1,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2小于第一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关闭时长Toff1,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2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R2,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R3,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开放暖风功能,并判断是否收到暖风需求;如未收到暖风需求,则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如收到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在第三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3处于暖风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3处于全关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若当前水温T0达到第三水温阈值TR3的最小值,则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第三水温阈值TR3,并继续监测发动机水温;若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则判断是否收到EGR需求;如没有收到EGR需求,则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如收到EGR需求,则开放EGR功能,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在第四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4处于EGR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4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判断发动机负荷Load是否超过对应的限制LDlim,如是,则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进入温控模块正常工作模式;如否,则执行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在第五组快暖参数中,温控模块的开启位置AGon5处于大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温控模块的关闭位置AGoff5为有轻微泄露的位置;若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对应的控制策略包括:退出快速暖机策略,温控模块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进一步地,所述水温传感器包括主水温传感器和副水温传感器,所述主水温传感器设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其中之一,所述副水温传感器设于发动机缸体和缸盖的其中另一,所述当前水温T0由所述主水温传感器测得,所述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将其与设定的阈值T2lim进行对比,若副水温值T2nd大于设定的阈值T2lim,则强制退出快暖策略。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本发明依据冷却系统多个支路的不同工作特性,将发动机快暖过程中的水温上升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设置一组优化的快暖参数,当水温不够高时,以快暖为主要目的,当水温达到某个阈值时,可响应对应的功能需求,能够在同时满足多个支路的需求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快速暖机,解决传统冷却系统暖机速度慢,且无法兼顾暖风、EGR的支路功能需求的问题,并达到节油减排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中部分流程的控制策略图。图2为本发明的快速暖机控制系统的架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方法包括:步骤S10:整车上电,温控模块开始进行自检。如正常则进入下一步,如异常则报警,发动机限扭,且发动机控制器对温控模块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避免发动机过热。在步骤S10中,温控模块自检时,温控模块控制器首先控制球阀将开度调整到最大开度P,如球阀位置传感器读取的位置信号表明球阀已转动至最大开度P,则进一步将球阀从最大开度P调整到最小开度P0,确认位置正常后再将球阀调回至最大开度P。如果在球阀的转动过程中,驱动球阀转动的电机已经移动到上、下止点无法再移动,但是球阀位置传感器读取的信号表明球阀转角还未达到最大或最小值,又或者球阀位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表明球阀转角已经超出正常量程,则说明球阀位置传感器的标定与实际位置无法对应,此时发动机控制器输出报警信号,发动机限扭,且对温控模块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将水冷系统的散热器支路开至最大,避免发动机过热。步骤S20:判断水温传感器是否故障,如水温传感器故障,则发动机控制器报警,并对温控模块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避免发动机过热。在步骤S20中,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水温传感器故障码判断水温传感器是否出现故障。如果水温传感器发送的当前水温值超过发动机水温的正常工作范围,则表明水温传感器存在故障,发动机控制器报警,并对温控模块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否则表示水温传感器正常工作,进入下一步骤。步骤S30:如水温传感器正常,则读取当前水温T0,并检查发动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即发动机转速n是否为0),如发动机工作且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进入暖机模式,如当前水温T0高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直接进入正常工作模式。在步骤S30中,如水温传感器正常,则读取当前水温T0,并检查发动机转速n是否为0,如果发动机转速n为0,则温控模块将球阀转角调整至预设的安全位置,即将球阀转角调整至最大开度P,以避免发动机工作时因温控模块异常导致发动机过热;如发动机转速n不为0,则检查当前水温T0是否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如当前水温T0高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跳过暖机模式,直接进入正常工作模式,并根据发动机的实际运行工况以及实际水温和目标水温的差异实时调整球阀转角;如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温控模块进入暖机模式。步骤S40:在快速暖机模式下,检查当前水温T0,并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并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温度区间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控制策略。步骤S40中,发动机控制器内预设有快速暖机过程中的若干个温度阈值TR1~TRn,这些温度阈值将暖机过程的温度划分若干个温度区间,并且在每个温度区间内预留某个功能(如暖风、EGR等)的开关信号。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快速暖机过程中有5个温度阈值,分别为:第一水温阈值TR1(0℃,作为寒区快暖的边界)、第二水温阈值TR2(55℃,作为开始响应暖风需求的边界)、第三水温阈值TR3(75℃,为避免EGR冷凝设定的安全边界)、第四水温阈值TR4(85℃,为避免快暖过程出现急加速工况,导致缸盖过热)、第五水温阈值TR5(92℃,快暖策略结束的边界,即暖机结束阈值Tend),该5个温度阈值将快速暖机过程划分为6个温度区间,分别为第一温度区间(水温小于TR1)、第二温度区间(水温介于TR1与TR2之间)、第三温度区间(水温介于TR2与TR3之间)、第四温度区间(水温介于TR3与TR4之间)、第五温度区间(水温介于TR4与TR5之间)及第六温度区间(水温大于TR5在本发明的快速暖机过程中,主要以温控模块的on-off控制策略实现对水温的控制,即在快速暖机过程中,间歇性地控制温控模块打开和关闭,通过温控模块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水温。因此,需要设置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时长T、每次开启的位置AG、每次关闭的时长T、以及每次关闭的位置AG四个参数,即每个温度区间均设置有对应的温控模块开启时长、开启位置、关闭时长及关闭位置,通过该温度区间内球阀的多次打开和关闭,来实现对发动机水温的控制。具体地,步骤S40包括:步骤S41:检查当前水温T0,并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步骤S42: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由预设的表格内获取当前区间对应的控制参数,将获取的控制参数传给温控模块执行相应的控制策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则表明车辆位于寒区,发动机水温过低,此时发动机控制器将暖风和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开关置0,强制关闭暖风、EGR功能,控制策略忽略(不响应)暖风、EGR等需求,执行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该组参数可相对激进以适应寒区需求,该温度区间的每个循环当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间Ton1较短,开启的位置AGon1较小,球阀角度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内,而每次关闭的时间Toff1较长,关闭位置AGoff1可调至全关,该组参数可确保温控模块每次打开时,冷却液仅有微小的流通以确保发动机内不过热,同时尽可能地将热量锁定在发动机内部以加快暖机;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R1,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R2,则发动机控制器将暖风和EGR开关置0,强制暖风、关闭EGR功能,控制策略忽略(不响应)暖风、EGR等需求,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该组参数主要用于适配常温下的快速暖机,对比第一组用于寒区的参数来说,该组参数适当放宽要求,该温度区间的每个循环当中,温控模块的开启时间Ton2略长,开启的位置AGon2略大,但球阀角度仍处于小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每次关闭的时间Toff2较短,关闭位置AGoff2可调至全关。与第一组参数相比,该组参数可使温控模块每次打开时流量增大,在保证可以实现快速暖机的效果同时,适当控制整机温升,以避免整机迅速过热;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R2,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R3,需要开始考虑响应来自暖风的功能需求,若发动机水温低于该温度区间的水温,则因水温过低,即使打开空调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暖风,而当发动机水温超过该温度区间的低温阈值(即TR2)后则可以开放暖风功能,将暖风功能开关置1;如没有收到暖风需求,则仍以快速暖机为第一目的,维持第二组快暖参数不变,如有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其中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位置AGon3需设定在温控模块使暖风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关闭的位置AGoff3可调至全关,而参数组合上,应使每次打开时流量足够满足整车除霜要求;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需要开始考虑EGR的需求,将EGR功能开关置1,由于将高温废气引入气缸内重新进行燃烧的过程,容易出现冷凝现象,而冷凝与环境温度有关,故该温度区间主要用于解决冷凝问题。在该温度区间内,需考虑TR3与环境温度Tamb的对应关系,环境温度较低时,需要适当提高TR3的数值,以推迟使用EGR的时机。采用的做法是,在发动机控制器内存储表示TR3与环境温度Tamb对应关系的二维表格,表中不同的环境温度Tamb对应不同的TR3数值,若发动机水温达到TR3的最小值,则开始考虑EGR需求,同时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TR3的值,并继续监测发动机水温,若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温控模块可以响应EGR需求。如此时无EGR需求,则仍以快速暖机为第一目的,维持当前参数不变,如有EGR需求,则发动机控制器将EGR功能开关置1,解除EGR功能的限制,并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其中温控模块每次开启的位置AGon4需设定在温控模块使EGR冷却回路打开的位置区间,关闭的位置AGoff4设定至有轻微泄露的位置,以使主回路流量增大,参数组合上,应使每次打开时流量足够满足EGR冷却的需求;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表明水温已经上升到一定水平,过快的温升可能导致风险,故需要考虑缸内个别点过热的情况,在此温度区间内,任何油门深踩的工况,如加速超车或低速爬坡等,导致发动机负荷Load超过当前转速外特性的限制LDlim,则退出快暖策略,进入正常调整模式,否则执行相对保守的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在该温度区间的每个循环当中,温控模块开启的时间Ton5较长,开启的位置AGon5较大,球阀转角处于大循环打开位置区间,每次关闭的时间Toff5较短,每次关闭的位置AGoff5设定至有轻微泄露的位置,以使主回路流量增大,在保证可以实现快速暖机的效果同时,适当控制整机温升,以避免整机迅速过热;如当前水温T0高于TR5(即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快速暖机过程结束,退出快暖策略。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快速暖机方法还包括:步骤S50: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则强制退出快速暖机策略。在本发明中,在整个快速暖机过程中,还针对每个温度区间预设相应的退出时间阈值ttr1tr5,如水温在该温度区间内的维持时间过长,则强制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该策略主要是考虑低温环境下可能会遇到因热平衡而导致水温无法继续上升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停止快暖策略可以避免球阀做出过多的动作,延长温控模块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述实施例为只包括一个水温传感器的情况,可以理解的,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有时候会同时在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中设置水温传感器,此种情况下,将其中一个水温传感器定义为主水温传感器,将另一个水温传感器定义为副水温传感器,主水温传感器读取的水温值被认为是发动机水温,例如前述的当前水温T0,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水温值被认为是副水温值T2nd,具体采用哪个水温传感器读取的水温值作为发动机水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例如,若暖风支路与缸体串联,则将缸体内的水温传感器作为主水温传感器,若暖风支路与缸盖串联,则将缸盖内的水温传感器作为主水温传感器。在设置两个水温传感器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快速暖机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S60:在快速暖机过程中,监测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将其与设定的阈值T2lim进行对比,若副水温值T2nd大于设定的阈值T2lim,则不论发动机水温为何种表现,均强制退出快暖策略。在本发明中,退出快暖策略时,将快暖策略标志位B置0,表示温控模块已经退出快暖策略,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此时控制策略设定在下一次停机之前不再重复进入快暖过程,但由于启停或混动策略等原因,会出现发动机转速n为0但整车尚未下电等情况,因此,本发明的快速暖机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S70:在退出快暖策略后监测发动机转速和整车上下电情况,如果整车尚未下电,且发动机转速由0逐渐增大,则比较当前水温T0与暖机结束阈值Tend之间的关系,若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修改快暖策略标志位B为1,重新进入快暖策略,否则保持快暖策略标志位B不变,在停车熄火,重新启动之前,不再进入快暖策略。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温控模块的快速暖机装置,其包括:球阀,用于通过其转动控制冷却系统各通路的通断;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球阀转动;球阀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球阀所处的转角位置;水温传感器,用于采集发动机水温;温控模块控制器,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球阀位置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根据发动机控制器的信号控制电机,或接收球阀位置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与所述温控模块控制器和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发动机水温信号,并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调取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相应的控制策略控制温控模块。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发动机启动后,发送信号给温控模块控制器,所述温控模块控制器在收到信号后启动温控模块自学习。在温控模块自学习时,温控模块控制器首先控制电机驱动球阀,将球阀开度调整到最大开度P,然后将球阀从最大开度P调整到最小开度P0,接着再将球阀调回至最大开度P。在球阀转动过程中,温控模块控制器以特定的频率向发动机控制器反馈电机的运转情况,球阀位置传感器以特定的频率读取球阀的位置,并将位置信号通过温控模块控制器传给发动机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根据电机运转情况和球阀位置判断球阀是否运动至最大开度P或最小开度P0,若电机反馈的信号表明球阀已经移动到上、下止点无法再移动,但是球阀位置传感器读取的信号表明球阀转角还未达到最大或最小值,又或者球阀位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表明球阀转角已经超出正常量程,则说明球阀位置传感器的标定与实际位置无法对应,此时发动机控制器输出报警信号,发动机限扭,且对温控模块控制器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将水冷系统的散热器支路开至最大,避免发动机过热。在温控模块自检正常后,发动机控制器还根据水温传感器故障码判断水温传感器是否出现故障。如果水温传感器发送的当前水温值超过发动机水温的正常工作范围,则表明水温传感器存在故障,发动机控制器报警,并对温控模块输入散热器支路全开的信号,否则表示水温传感器正常工作。如果水温传感器正常,发动机控制器还根据水温传感器的信号读取当前水温T0,并检查发动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发动机转速n是否为0),如果发动机不工作,则发动机控制器通过温控模块控制器和电机将球阀转角调整至最大开度P,以避免发动机启动时因温控模块异常导致发动机过热;如果发动机工作且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发送信号给温控模块控制器,通知温控模块进入暖机模式,如当前水温T0高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通知温控模块直接进入正常工作模式。在暖机模式下,发动机控制器检查当前水温T0,将当前水温T0与预设的若干个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判断当前水温T0所处的温度区间,并根据当前水温T0所处温度区间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控制策略,温度阈值、控制参数、及控制策略均预先存储于发动机控制器内。具体地,如当前水温T0低于第一水温阈值TR1,则发动机控制器判定车辆位于寒区,发动机水温过低,此时发动机控制器将暖风和EGR开关置0,强制关闭暖风、EGR功能,并执行第一组快暖参数Ton1、AGon1off1、AGoff1。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一水温阈值TR1,但低于第二水温阈值TR2,则发动机控制器将暖风和EGR开关置0,强制暖风、关闭EGR功能,并执行第二组快暖参数Ton2、AGon2off2、AGoff2。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二水温阈值TR2,但低于第三水温阈值TR3,则发动机控制器将暖风功能开关置1,并进一步判断是否收到暖风需求。如果发动机控制器此时没有收到暖风需求,则仍以快速暖机为第一目的,维持第二组快暖参数不变,如有暖风需求,则对其进行响应,执行第三组快暖参数Ton3、AGon3off3、AGoff3。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三水温阈值TR3,但低于第四水温阈值TR4,则发动机控制器在发动机当前水温T0达到内置的表格中TR3的最小值时,根据环境温度Tamb选择对应的TR3的值,并继续监测发动机当前水温,当发动机的当前水温T0达到选定的TR3值时,发动机控制器将EGR功能开关置1,解除EGR功能的限制,并进一步判断有没有收到EGR需求。如发动机控制器此时没有收到EGR需求,则仍以快速暖机为第一目的,维持第三组快暖参数不变,如有EGR需求,则发动机控制器控制温控模块执行第四组快暖参数Ton4、AGon4off4、AGoff4。如当前水温T0高于第四水温阈值TR4,但低于第五水温阈值TR5,发动机控制器进一步通过CAN总线采集发动机负荷信号,若发动机负荷Load超过当前转速外特性的限制LDlim时,发动机控制器控制温控模块退出快速暖机策略,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若发动机负荷Load没有超过当前转速外特性的限制LDlim,则发动机控制器控制温控模块执行第五组快暖参数Ton5、AGon5off5、AGoff5。如当前水温T0高于TR5(即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发动机控制器控制温控模块退出快暖策略。在本发明的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以设定频率监测水温在各温度区间内保持的时长,若水温在某个温度区间的时长超过对应的时间阈值,则强制退出快速暖机策略。在具有两个水温传感器的实施例中,发动机控制器还在快速暖机过程中,以设定频率监测副水温传感器读取的副水温值T2nd,并将其与设定的阈值T2lim进行对比,若副水温值T2nd大于设定的阈值T2lim,则不论发动机水温为何种表现,均强制退出快暖策略。在退出快暖策略后,发动机控制器还以设定频率监测发动机转速和整车上下电情况,如果整车尚未下电,且发动机转速由0逐渐增大,则比较当前水温T0与暖机结束阈值Tend之间的关系,若当前水温T0低于暖机结束阈值Tend,则修改快暖策略标志位B为1,控制温控模块重新进入快暖策略,否则保持快暖策略标志位B不变,在停车熄火,重新启动之前,不再进入快暖策略。综上所述,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1、本发明依据冷却系统多个支路的不同工作特性,将发动机快暖过程中的水温上升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设置一组优化的快暖参数,当水温不够高时,以快暖为主要目的,当水温达到某个阈值时,可响应对应的功能需求,能够在同时满足多个支路的需求,并考虑整机过热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快速暖机,解决传统冷却系统暖机速度慢,且无法兼顾暖风、EGR的支路功能需求的问题,并达到节油减排的效果。2、本发明在无需新增水温传感器的条件下,通过已有的水温、车速、发动机转速及负荷等参数,建立起一套温控模块的控制逻辑,同时考虑各个支路对冷却液的需求,可在满足各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汽车暖机的速度。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包括: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该可用索引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而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可以表征该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计算出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时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根据该时间差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通过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可以确定可用索引是否长时间未完成更新,从而可以确定出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因为出现异常而导致可用索引未更新,并且,可以快速检测出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1.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所述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当所述持续时间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进行确定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利用所述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并将所述报文发送时长作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上报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异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计算所述可用索引与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所述当前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当所述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时,向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8.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第一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9.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被执行。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方法。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涉及异常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背景技术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isednetworkfunction,VNF),可以作为一个软件运行实例运行在特定服务器上的特定虚拟环境下,并日益被各大运营商所重视和应用。VNF与如vRouter等其它虚拟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接口卡(virtualnetworkinterfacecard,vNIC)完成报文传输。vNIC,可以按照报文传输方向分为前端设备和后端设备,并且,报文由后端设备传输至前端设备。其中,前端设备可以是VNF侧,后端设备可以是与VNF侧进行交互的vRouter。实际应用中,VRouter可以作为部署底座,其上可以承载大量的VNF网元,而vRouter与VNF之间可以通过vRouter虚拟出来的vNIC直连。但是,当VRouter上部署的VNF网元数量较多时,通常会存在无法及时检测出发生故障的VNF网元的情况。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以使得当VNF网元发生故障等异常时,能够及时将其检测出来。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通常情况下,虚拟网络功能在接收报文后会为重新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分配新的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从而使得可用索引频繁的进行更新,因此,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较大,表明该可用索引长时间没有被更新,也即表明前端设备较长时间未为描述符环分配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这很可能是因为前端设备长时间未接收报文而导致可用索引也长时间未发生更新,进而可以认为该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而且,实际应用中,可用索引的更新间隔通常远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从而在根据可用索引持续未更新的时长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时,所需的检测时长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时长,进而可以及时检测出存在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在该实施方式中,具体可以是根据时间差与第一预设阈值之间的大小来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可以理解,当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说明可用索引没有被更新的时间较长,也即表征了虚拟网络功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没有接收报文,从而可以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很可能是发生了如故障等异常。当然,当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则可以暂时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所述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当所述持续时间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该实施方式中,鉴于实际应用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前端的虚拟网络功能也有一定可能是因为数据处理速率较慢而导致可用索引未长时间发生更新,因此,为进一步提供检测的准确率,后端设备可以对该虚拟网络功能进行二次校验。具体可以是当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将该时间差与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二预设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当该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后端设备可以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而当该持续时间不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后端设备可以暂时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进行确定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利用所述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并将所述报文发送时长作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描述符环大小以及当前报文发送速率所计算出的报文发送时长,可以表征后端设备在以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发送报文的条件下,该描述符环中的每一个描述符均完成一次更新所需的总时长,而该在该段时间内,若虚拟网络功能未发生故障,则虚拟网络功能至少接收一次报文并完成一次可用索引的更新。因此,后端设备可以将该报文发送时长作为第一预设阈值,从而基于该第一预设阈值与上述时间差的大小关系,确定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上报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异常。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上报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基于该上报情况对该虚拟网络功能进行相应的维护。同时,后端设备可以将该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流量)切换至其它虚拟网络功能上,比如,后端设备可以按照负载均衡的原则,将该出现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切换至其它虚拟网络功能,或者,也可以是简单的将该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切换至其它具有相同业务处理能力的虚拟网络功能中,以便该故障的虚拟网络功能业务能够在其他虚拟网络功能上继续执行。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计算所述可用索引与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所述当前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当所述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时,向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后端设备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后端设备可以按照正常的报文发送流程向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第一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所述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持续时间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进行确定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并将所述报文发送时长作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上报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上报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计算所述可用索引与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所述当前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时,向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由于第二方面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对应于第一方面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故第二方面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第一方面提供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的各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被执行。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和该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该接口电路用于与该芯片之外的其它模块进行通信。可选的,该芯片可以位于后端设备或者单独设置的设备(如控制器等)中。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的程序。例如,当该程序在后端设备而中运行时,使得该后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程序,当该程序被运行时,使得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被执行。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实现方式中,可以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该可用索引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而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可以表征该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然后,可以计算出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时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根据该时间差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可以理解,通常情况下,虚拟网络功能在接收报文后会为重新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分配新的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从而使得可用索引频繁的进行更新,而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较大,表明该可用索引长时间没有被更新,也即表明前端设备较长时间未为描述符环分配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这很可能是因为前端设备长时间未接收报文而导致可用索引也长时间未发生更新,进而可以认为该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而且,实际应用中,可用索引的更新间隔通常远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从而在根据可用索引持续未更新的时长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时,所需的检测时长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时长,进而可以及时检测出存在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示例性虚拟网络接口卡的示意图;图2为vRouter上部署多个VNF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虚拟网络接口卡可以分前端设备以及后端设备。其中,前端设备具体可以是VNF侧,候选具体可以是vRouter,并且,前端设备和后端设备之间可以是通过共享的描述符环(descriptorring,DescRing)的方式进行交互,其中,DescRing中保存有描述符。每个描述符可以指示可以记录着后端设备发送的报文的内存地址、该报文的长度以状态标识等,该状态标识可以用于指示该状态标识对应的描述符为处于占用状态还是空闲状态。后端设备在发送报文时,可以根据后端设备对应的当前索引(currentindex)1所指示的下一个处于空闲描述符中记录的内存地址,将该报文缓存至该内存地址所对应的存储区域中,并将该报文的长度填入该空闲描述符中。然后,终端可以将该描述符标记成占用状态,并将该当前索引1移动至该被标记成占用状态的描述符处。其中,该当前索引1指示了该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相应的,前端设备在接收该报文时,可以先判断该前端设备对应的当前索引2所指示的下一个描述符是否已经被标记成占用状态,如果该描述符已经被标记成占用状态,则可以读取该描述符中所记录的报文的内存地址,以便前端设备从该内存地址所指示的存储区域中读取报文,并根据该描述符中所记录的该报文的长度,将报文缓存至不小于该报文长度的自身存储空间中,从而完成报文的接收。然后,前端设备可以将该描述符标记为空闲状态,并将该当前索引2移动至该被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处。其中,该当前索引2指示了该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首地址。进一步的,前端设备在接收到报文后,可以为重新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分配报文的内存地址,这样,后端设备在发送报文时,可以将报文缓存至该描述符所记录的内存地址中,以便后续前端设备在该内存地址出接收报文。其中,可以利用可用索引(availableindex)来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则在如图1所示的描述符环的逆时针方向上,可用索引与当前索引1之间的描述符为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空闲描述符,而可用索引与当前索引2之间的描述符为不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空闲描述符。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vRouter可以作为部署底座,并且,其上可以承载大量的VNF网元(图2中以承载VNF1、VNF2以及VNF3这三个VNF为例进行示例说明)。该vRouter与每个VNF之间可以通过vRouter虚拟出来的虚拟网络接口卡(virtualnetworkinterfacecard,vNIC)连接。通常情况下,vRouter与VNF之间可以是采用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的方式来检测出与vRouter连接的VNF是否存在故障。具体的,前端设备VNF与后端设备vRouter之间可以周期性的相互发送BFD控制报文,当其中一方在连续几个报文内均没有收到对方发送的BFD控制报文,则认为vRouter与VNF之间的会话状态为Down,进而vRouter可以认为该VNF发生故障致使vRouter与VNF之间的会话状态发生改变。但是,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当vRouter承载的VNF网元数量过多时,vRouter向VNF发送的BFD控制报文数量也会过多,这使得vRouter在依次发送BFD控制报文的过程中,存在部分VNF对应的BFD控制报文因为等待vRouter发送其它VNF对应的BFD控制报文而未在固定周期内发送出去,即该部分VNF与vRouter之间的故障检测周期因为该BFD报文的延迟发送而增长,从而使得该部分VNF的故障检测间隔增大,尤其是当VNF网元发生故障时,vRouter无法及时的将该故障的VNF网元检测出来。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VNF的异常检测方法,旨在通过描述符环上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来确定VNF是否发生异常。具体的,可以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该可用索引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而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可以表征该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然后,可以计算出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时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根据该时间差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VNF是否存在异常。可以理解,通常情况下,VNF(虚拟网络接口卡前端设备)在接收报文后会为重新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分配新的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从而使得可用索引频繁的进行更新,而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较大,表明该可用索引长时间没有被更新,也即表明前端设备较长时间未为描述符环分配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这很可能是因为前端设备长时间未接收报文而导致可用索引也长时间未发生更新,进而可以认为该VNF出现异常。而且,实际应用中,可用索引的更新间隔通常远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从而在根据可用索引持续未更新的时长来确定VNF出现异常时,所需的检测时长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时长,进而可以及时检测出存在异常的VNF。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任何可适用的场景中,而不局限于上述VNF与vRouter之间进行通信的场景。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非限定性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其中,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后端设备,即由后端设备来检测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出现异常,也可以是应用于单独设置的设备等。本实施例中,以后端设备实施该方法来示例性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但并不对其进行限定。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S301:后端设备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其中,该可用索引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该时间戳表征可用索引最近一次完成更新的时刻。本实施例中,虚拟网络接口卡具有对应的描述符环,并被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前端设备以及后端设备所共享。前端设备以及后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该描述符环完成报文的发送与接收。其中,该描述符环上可以包括有三种描述符,如图1所示,按照描述符环的逆时针方向,分别为当前索引2至当前索引1之间具有报文存储地址以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当前索引1与可用索引之间具有报文存储地址但被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以及可用索引与当前索引1之间不具有报文存储地址并且被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通常情况下,当后端设备向前端设备发送报文时,后端设备通常将所需发送的报文的长度填入当前索引1所指示的下一个空闲描述符中,并根据该空闲描述符中所记录的报文存储地址将该报文存储于相应的内存地址中,然后将该空闲描述符标记为占用状态,并移动当前索引1至该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也即为将该当前索引1逆时针移动一个描述符的位置。而前端设备在接收报文时,会根据前端设备所对应的当前索引2确定其所指示的下一个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并从该描述符中记录的报文存储地址所对应的存储区域中读取所要接收的报文,以及根据该描述符中记录的报文长度在前端设备自身对应的存储区域中存储该报文。然后,前端设备可以将该描述符由占用状态标记为空闲状态,并移动当前索引2至该重新被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也即为将该当前索引2逆时针移动一个描述符的位置。同时,前端设备在完成报文的接收后,可以为该描述符环上的可用索引所指示的下一个描述符(逆时针方向),重新分配可用于后端设备在发送报文时缓存报文的报文存储地址,同时,前端设备可以将该可用索引移动至该被分配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也即为将该可用索引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一个描述符的位置。因此,可用索引在一段时间段内的更新情况,可以间接的反映前端设备在该段时间段对于报文的接收情况。相应的,如果可用索引长时间内没有进行更新,则很可能是因为前端设备存在异常,使得前端设备长时间内也没有接收报文。基于此,本实施例中通过监测可用更新时间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前端设备)是否存在异常。具体的,后端设备可以先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该时间戳表征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实际应用中,若可用索引原先不携带有时间戳,则可以在每次更新可用索引时为其添加表示更新时刻的时间戳。然后,基于该时间戳,通过执行步骤S302以及S303的步骤,即可利用该时间戳确定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S302:后端设备计算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本实施例中,确定可用索引是否长时间未发生更新,具体可以是通过计算出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该时间差的值越大,表征距离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间越长,也即可用索引没有被更新的时间越长,而若该时间差的值越小,表征距离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间越短,也即可用索引没有被更新的时间越短,从而基于该时间差的大小,可以进一步确定该可用索引所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S303:后端设备根据该时间差,确定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通常情况下,若该时间差较大,说明可用索引没有被更新的时间越长,从而可以表征虚拟网络功能持续没有接收报文的时间越长。为此,本实施例中,可以设定判决的阈值,通过将该时间差与该阈值进行大小比较,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异常。在一种示例性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判断该时间差与第一预设阈值之间的大小,并且,当该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当然,当该时间差不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时,则可以暂时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未存在异常。实际应用的部分应用场景中,前端的虚拟网络功能也有一定可能是因为数据处理速率较慢而导致可用索引未长时间发生更新,因此,为进一步提供检测的准确率,后端设备可以对该虚拟网络功能进行二次校验。在另一种示例性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后端设备在计算出时间差后,可以将该时间差与第一预设阈值进行大小比较,当该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后端设备可以继续监测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比如,后端设备此时可以开始进行计时,则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即为当前计时时长与时间差之间的和。然后,后端设备可以实时比较该持续时间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并且,当该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后端设备可以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而当该持续时间不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后端设备可以暂时确定该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当然,当时间差不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由于可用索引在第一预设阈值所限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更新,则可以认为该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大于该第一预设阈值。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由后端根据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实时计算得到。具体的,后端设备在设定第一预设阈值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然后可以利用描述符环的大小以及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其中,该报文发送速率对应于描述符环中的描述符更新速率。所计算出的报文发送时长,可以表征后端设备在以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发送报文的条件下,该描述符环中的每一个描述符均完成一次更新所需的总时长,而该在该段时间内,若虚拟网络功能未发生故障,则虚拟网络功能至少接收一次报文并完成一次可用索引的更新。因此,后端设备可以将该报文发送时长作为第一预设阈值,从而基于该第一预设阈值与上述时间差的大小关系,确定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本实施例中,当确定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后端设备可以将该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的检测结果进行上报,以便相关技术人员基于该上报结果对该虚拟网络功能进行相应的维护。同时,后端设备可以将该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流量)切换至其它虚拟网络功能上,比如,后端设备可以按照负载均衡的原则,将该出现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切换至其它虚拟网络功能,或者,也可以是简单的将该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的业务切换至其它具有相同业务处理能力的虚拟网络功能中。而后端设备在确定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后端设备可以计算可用索引与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该空闲描述符即为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该当前索引指示了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也即,该当前索引为后端设备对应的当前索引,如图1中的当前索引1)。当该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如1个、2个等)时,后端设备可以向该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具体可以是将报文缓存至该当前索引所指示的下一个空闲描述符所记录的报文存储地址对应的存储区域,并将该报文的长度填入该描述符中,同时,可以将该描述符由空闲状态标记为占用状态,相应的,该当前索引可以移动至该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位置处。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后端设备实施上述方法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由单独设立的设备实施上述方法,或者是由后端设备与该单独设立的设备协同完成上述方案的实施等。本实施例中,旨在通过描述符环上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发生异常。具体的,可以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该可用索引指示该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而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可以表征该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然后,可以计算出该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时间的时间差,从而可以根据该时间差确定该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可以理解,通常情况下,虚拟网络功能在接收报文后会为重新标记为空闲状态的描述符分配新的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从而使得可用索引频繁的进行更新,而若可用索引的时间戳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较大,表明该可用索引长时间没有被更新,也即表明前端设备较长时间未为描述符环分配可用的报文存储地址,这很可能是因为前端设备长时间未接收报文而导致可用索引也长时间未发生更新,进而可以认为该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而且,实际应用中,可用索引的更新间隔通常远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从而在根据可用索引持续未更新的时长来确定虚拟网络功能出现异常时,所需的检测时长小于后端设备发送BFD控制报文的周期时长,进而可以及时检测出存在异常的虚拟网络功能。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参阅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装置,该装置4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第一计算模块402,用于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确定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403,具体用于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403,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所述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持续时间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进行确定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400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并将所述报文发送时长作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400还包括:上报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上报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400还包括: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计算所述可用索引与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所述当前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时,向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法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其中,该设备可以应用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后端设备。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后端设备所执行的虚拟网络功能的异常检测方法被。图5是一种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可以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后端设备。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1、至少一个存储器112和至少一个网络接口113。处理器111、存储器112与网络接口113相连,例如通过总线相连,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可包括各类接口、传输线或总线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网络接口113用于使得该设备通过通信链路,与其它通信设备相连。其中,图5中所示的处理器111具体可以完成上述方法中后端设备处理的动作,存储器112可以完成上述方法中存储的动作,网络接口113可以完成上述方法中与其它设备之间进行交互的动作,下面以图5所示的设备为后端设备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处理器111可以获取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可用索引的时间戳,所述可用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具有报文存储地址的描述符的尾地址,所述时间戳表征所述可用索引最近一次更新的时刻;计算所述时间戳所表征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存储器112可以存储该时间戳以及时间差等。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11具体可以是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111具体可以是当所述时间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所述可用索引未发生更新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持续时间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当所述持续时间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存储器112可以存储所计算出的持续时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是根据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进行确定的。存储器可以存储该描述符环大小以及该报文发送速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11还可以获取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利用所述描述符环大小以及所述当前报文发送速率,计算出报文发送时长,并将所述报文发送时长作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存储器112可以存储所获取的当前报文发送速率以及所计算出的报文发送时长。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11还可以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存在异常时,上报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异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11还可以当确定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虚拟网络功能不存在异常时,计算所述可用索引与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对应的当前索引之间的空闲描述符的个数,所述当前索引指示所述虚拟网络接口卡的描述符环上被标记为占用状态的描述符的尾地址;当所述空闲描述符的个数大于预设个数时,向所述虚拟网络功能发送报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例如处理器11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unit,MCU)、或人工智能处理器等各类运行软件的计算设备,每种计算设备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执行软件指令以进行运算或处理的核。该处理器可以是个单独的半导体芯片,也可以跟其他电路一起集成为一个半导体芯片,例如,可以跟其他电路(如编解码电路、硬件加速电路或各种总线和接口电路)构成一个SoC(片上系统),或者也可以作为一个ASIC的内置处理器集成在所述ASIC当中,该集成了处理器的ASIC可以单独封装或者也可以跟其他电路封装在一起。该处理器除了包括用于执行软件指令以进行运算或处理的核外,还可进一步包括必要的硬件加速器,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或者实现专用逻辑运算的逻辑电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nlymemory,EEPROM)。在某些场景下,存储器还可以是只读光盘(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12可以是独立存在,与处理器111相连。可选的,存储器112可以和处理器111集成在一起,例如集成在一个芯片之内。其中,存储器112能够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11来控制执行,被执行的各类计算机程序代码也可被视为是处理器111的驱动程序。例如,处理器111用于执行存储器11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器存储的供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可以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是事先写入在存储器中,也可以是以软件形式下载并安装在存储器中。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disk,SSD)等。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功能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还可以包括任何可以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目标介质。作为一种可选的设计,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目标于承载的任何其它介质或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所需的程序代码,并且可由计算机访问。而且,任何连接被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技术(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则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如本文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光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英文:of)”,相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英文: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借助软件加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memory,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诸如路由器等网络通信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